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河南名校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河南名校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河南名校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河南名校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光山二高分校2020-2021学年上期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命题:马云审题:梁义

说明: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分卷;试卷共2大张8 页;2大题33 小题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有学者说,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 B.抑制了君权的集中

C.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D.可以有效管理地方

2.下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重大事件,图中进军路线好似一个倒着的巨大问号。此次行动探求的重大问题是

A.创建根据地 B.革命目标

C.革命领导权 D.革命道路

3.“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上述文本最有可能选自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罗马法规定:凡不经司法程序而以强力向持有人如承租人、借用人等自行夺回其所有物的,即丧失对该物的所有权,该物即无偿归持有人所有。这

说明古代罗马

A.财产私有原则遭到破坏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重视维护罗马公民权利 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5.美国独立后,邦联政府面临着无权制定统一关税、无权颁布税收法令、无权维持常备军的窘境。为化解上述难题,美国实行了

A.联邦制B.三权分立体制

C.国会两院制D.总统否决权制

6.《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7.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执行激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

B.彻底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

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

8.193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国营工业三年计划”,计划三年内在西部地区投资建设钢铁、机械、化学、燃料、电力等工矿项目。它以国家政权力量和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各部门和各产业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各个环节。该措施

A.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B.适应了持久抗战的需要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D.结束了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9.《共同纲领》起草后,经过了七次反复的讨论和修改,由五六百位代表分组讨论了两次,然后将草案提交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基本通过,才提交政

A.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B.听取了不同阶级与阶层的诸多建议

C.见证了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

D.经历了新中国空前规模的普选过程

10.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材料中“这个革命”的结果是A.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结束了国内革命战争

11.下表反映的是两晋南朝入仕类别统计。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A.太学考试开始出现B.察举选官注重才能

C.选官权向中央集中D.州郡县吏升迁缓慢

12.针对中国“百弊丛积”的现状,他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在体制内寻找解救之道,指出“夫天下国家者,……非一人一家所得私有,当合大家公选贤能以任其职,不得世传其子孙兄弟也,此君臣之公理也。”这里的“他”主张

A.中体西用B.君主立宪C.民主共和D.民主科学13.由于中共旅欧党、团员的加入,国民党旅欧支部人数急增。为了更好地管理旅欧的国民党员,国民党中央决定在巴黎成立通讯处,任命周恩来为通讯处筹备员。这一事件从侧面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B.国共两党共同反帝反封建

C.国民大革命潜伏失败危机D.全民族抗战成为时代要求14.民国《大公报》曾发表通讯,为东北流亡学生呼吁:“十七年前父母逃亡,十七年后子女又流浪,东北两代人交的都是厄运。……因军事关系,东北师生心理上大感不安,学生成群结队入关,想找到一个安定的读书环境。”通讯中的“军事关系”最有可能是指

A.日军侵占东北三省B.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C.国民政府扩大内战D.国共进行淮海决战

怀有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强烈愿望。可惜我们中华民族驱体上还保留有西方殖民主义留下的毒瘤,面积虽小,痛苦却大。前年,香港回归了……从此以后,我们真正是金瓯无缺,神州大地焉能不载歌载舞、普天同庆呢?”据此推断,该书序应作于

A.“一国两制”提出之初B.澳门回归祖国之前

C.“九二共识”达成之时D.两岸实现停火之际

16.18世纪中,因为党派政治的影响,英国内阁大臣更加听命于下院。所以,在国王任命大臣时,受议会支持的大臣往往会提出一些前提条件。1746年和1757年,乔治二世就不得不接受自己并不喜欢的大臣。这说明当时

A.英国国王失去行政大权B.议会有权任命内阁大臣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大臣已是议会的代言人

17.如表展示了雅典官吏从当选到卸任要经过的公民大会“四关”检查

这表明古代雅典

A.贯彻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B.实行权力的合理分工与制衡C.不断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D.直接民主制降低了行政效率18.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除了明确规定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教徒外,还规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凡被法院定罪的人,国王不能随意赦免;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一法案实现了

①议会控制了国王的继承权②议会中贵族势力被削弱

③议会部分地制约了行政权④议会对司法权约束增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 B.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

C.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 D.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20.《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

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这表明古代希腊()

A.城邦体制造就了民主政治生活B.民主政治的运行得到法律保障C.真正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公民的政治权利没有受到重视21.《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这表明该法律

A.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主要是维护平民的利益

C.以调节经济纠纷为主要内容D.有保护私有财产的思想22.1839年,英国有人说道:当内阁依旧得到国王和下院支持时,即使上院反对,仍不必辞职。后来,又有人说道:若某议案遭到上院否决后重新又在下院通过,那么它理应成为法律。这些言论旨在

A.限制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B.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C.提高英国议会决策的效率D.阐释内阁集体负责制原则2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内阁更换频繁,但在1879年到1940年的94届政府中,74届内阁中至少有一名成员来自前内阁,有40届内阁一半以上的部长来自前内阁。这一现象

A.巩固了议会权力中心的地位B.体现了各派政治妥协的特征C.利于维护统治的延续与稳定D.导致内阁行政权力过度集中24.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25.下表反映的是1923年6月~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的人数变化情况。从中共人数的变化中可以看出

A.国共两党关系状况B.反侵略的殊死斗争

C.党内路线斗争情况D.中共革命历经曲折

26.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文中指出:“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由此可见,当时

A.暴力革命观念深入人心 B.国民党丧失了军心民心

C.中国布满国共内战阴霾 D.美国大力支持国民政府

27.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与欧美各国应该互派使节。但多年来,派遣常驻使节一直是欧美国家单方面的行动,清廷没有任何动静。这反映出当时

A.欧美急于扩大侵华权益B.清廷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清廷近代外交意识淡薄D.清廷固守华夷之辩观念28.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路农民队伍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这一革命斗争重在()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C.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29.观察下面两幅图示,对其本质异同分析得最为准确的是

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机构的职能

30.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

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 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分析题

31.(12分)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侵华战争把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摘编自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 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

——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三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三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3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建国后,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末五代王纲解纽,武将跋扈,遂推行以文治国的国策。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儒道之振,优于隋唐。史称宋之政治,为士大夫政治。士大夫政治之基本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优礼士大夫。二是与士大夫共天下。士大夫政治如何对皇权加以制衡呢?措施有二:一曰理念,二曰制度。

材料二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权力制约原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大夫政治出现的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特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6分)

33.(14分)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探索导致疫病流行的原因,他们注意到了自然环境和疫病之间的关系。秦汉时期,政府规定城市中垃圾处理的地点和方法。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官立医科学校。隋唐时期出现了收治麻风病人的“疠人坊”,唐代中期改名为悲田养病坊,兼收治其他病人,成为一个社会慈善机构式的收容所。宋

主管政府的医学教育和药材经营。各级地方官吏还积极宣传医药知识,破除巫谶迷信,妥善解决流民问题,控制伴生性疫病的发生。在疫病流行时,政府调遣各机构到民间散发药品,治疗疾病。清代,政府对外国传染病的传入有所警惕,对海港内进入的外来船舶开始进行检疫。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整理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降,随着国内外时局的变动和西方文明的影响不断加深,国人因应疫病的观念也开始出现了变动。卫生事务不再被视为个人的私务,而是应由国家行政全面介入的关乎民众健康的公共事务。清洁环境以及水源不仅成了时人心目中防疫卫生的要务甚至首要之务,而且还是关涉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大事。面对瘟疫,不再只是一味地躲避,而主张采取检疫、隔离和消毒等积极主动的行为来控制瘟疫。20世纪以后,清洁、检疫、隔离、消毒等应对疫病的举措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先进”而主流的防疫观念。晚清的社会精英们对西方防疫举措的认识不尽相同,而且对其中不同行为的态度也有明显的差异,但到了清末,这些举措基本均作为科学、文明和进步的象征成为主流的近代防疫的基本内容。在晚清吸纳西方防疫观念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认识得到了继承并被纳入新的防疫认识体系之中。

——据余新忠《从避疫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演变》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疫病防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中国疫病防治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光山二高分校2020-2021学年上期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1.B【详解】根据题干“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在各自辖区内有极大的自主权且世袭统治,上级领主无法干预下级领主辖区内部事务,不利于诸侯、卿大夫等君主权力的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扩大统治疆域的作用,故排除。C项分封制下家国同构的国家意识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中关于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管理不足的表述相悖,故排除。

2.D 【详解】根据材料的地点“长沙”和进军路线信息推知此次事件原本攻打的是长沙,受阻之后先后到达了文家市和三湾,最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推断此事件为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放弃了攻打中心城市,而是改为农村包围城市,故革命道路发生变化D选项正确;创建革命根据地是进军井冈山之后的举措,而非秋收起义之后,故A选项错误;中国民主革命目标,在中共二大时候就已经提出,故B选项错误;八七会议时就已经加强对于革命的领导权,故C选项错误。

3.B 【详解】依据“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可知,该文献允许和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可知是建国初期,故B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排除A;1953年开始三大改造,不可能允许甚至鼓励发展私营经济,排除C;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允许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经济并存,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4.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罗马法注重司法程序的实施,违反司法程序将受到相应处罚,故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项符合题意。A项,罗马法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排除。B项,注重司法程序不等同于形式主义,故排除。C项,对财产所有权的判定不能体现维护罗马公民的权利,故排除。

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后,实行的邦联制,但是邦联制无力维护国家统一,为此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6.C【详解】本题材料提到,《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7.C【详解】本题考查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根据“执行激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可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没能正确分析国内基本形势,也不能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正确的道路,还是存在右倾机会主义的倾向,故排除A、B、D;但根据“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可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故选C。

8.B【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在西部大后方进行有计划的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这适应了持久抗战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这是官僚资本的进一步发展,并未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构,A选项错误;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并非快速发展,C选项错误;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只是得到缓解,但并未结束,D选项错误。故选B。

9.B【详解】由材料“经过了七次反复的讨论和修改,由五六百位代表分组讨论了两次”可知,《共同纲领》的制定经历了反复的修改过程,听取了来自不同阶级和阶层的诸多建议后,最终才被确认通过,故选B;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是1954年制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非《共同纲领》,排除A;《共同纲领》见证的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而爱国统一战线的说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正式确定下来的,故排除C;新中国第一次普选是在1953年,而《共同纲领》的制定和通过是在1949年,排除D。

10.C【详解】依据材料“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此C选项正确。A、B选项是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和结果,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国内革命战争发生在十月革命后。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C【详解】根据材料,两晋南朝入仕的官员中,一半以上是吏部直接认命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魏晋时期选官权正向中央集中,C选项符合题意;太学考试“开始”出现是在西汉时期,A选项错误;材料只显示出“察举”选官在其中占1/4,没有提供其注重才能的相关信息,B选项错误;州郡县吏积功升迁占的比例较小,不能说明其升迁缓慢,D选项不符合题意。

12.B【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西方学习得出“君臣公理”的人,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B选项符合题意;“非一人一家所得私有,当合大家公选贤能以任其职,不得世传其子孙兄弟,此君臣之公理”的说法,与“中体”西用、民主“共和”和民主“科学”的主张不符,ACD第三项错误。

13.B【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任命周恩来为通讯处筹备员,为其管理旅欧党员,从侧面反映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两党共同反帝反封的特点,B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时,没有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A项错误;共产党员在巴黎为国民党发展、管理党员不能说明大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C选项错误;抗战时期,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周恩来负责国共谈判事宜,不是在巴黎做国民党通讯处筹备员为其管理、发展党员,D选项错误。14.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军事关系”,东北学生要找一个“安定的读书环境”,逃亡关内,十七年前是因为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十七年后即1948年,是因为国民政府扩大内战,C选项符合题意;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指的是九一八事变,与“十七年后”不符,A选项错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在1937年,距离九一八事变过去只有六年的时间,B选项错误; 1948年国共进行的淮海决战,是以徐州为中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展开的,与东北学生流入关内无关,D选项不符合题意。

15.B 【详解】根据材料,季羡林大师指出,“前年香港回归了”,“从此以后,我们真正是金瓯无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书应作于1999年澳门回归之前,B选项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提出之初是在1980年代,“九二共识”达成于1992年,两岸实现停火是在1979年,三者均不能满足“前年,香港回归了”这一条件,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6.D【详解】根据材料,18世纪中期,受两党政治影响,英国内阁大臣听命于下院,国王不得不接受自己不喜欢的大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大臣已经成为了议会的代言人,D项符合题意;国王接受自己不喜欢的大臣,不能

说明其失去了行政权,A选项错误;英国议会无权任命内阁,B选项错误;乔治二世不得不接受自己并不喜欢的大臣与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的说法矛盾,C选项错误。

17.A【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雅典官吏从当选到卸任要经过的公民大会“四关”检查,要受到公民大会的监督,体现的是主权在民的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反映出制衡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吏,而不是在强调公民的权利,排除C项;材料与行政效率的高低无关,排除D项。

18.C【详解】试题分析:材料“明确规定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教徒”可知议会对国王的继承权拥有控制权,故①正确,材料“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可知议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行政权的行使,故③正确,材料“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可知议会拥有司法权,故④正确;议会中贵族势力的削弱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故②错误。所以答案选D。

19.B 【解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城邦强调个人的荣誉,把个人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即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提及流放生活痛苦不堪,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希腊拥有民主法治精神,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希腊商品经济是否发达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0.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政治层面”、“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法律在雅典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运行,故选B项,不选A项。根据材料“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可知,公民并未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选C项;根据材料,从政治层面上来讲,公民的政治权利还是受到重视的,不选D项。21.D【详解】根据题干“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可知,《十二铜表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选项D正确;材料涉及的群体并未明确是奴隶主或者平民,因此无法得出法律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结论,排除A、B;材料并未体现出经济纠纷,排除C。

22.A【详解】题干强调了英国议会下院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

上院是贵族院,而下院由民选产生,是国家权利中心,题干中强调下院可以扭转上院做出的决定,即限制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A正确;1839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完成,垄断资产阶级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题干主旨是下院对上院的制衡,这种制衡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内阁集体负责主要指的是内阁阁员和首相之间的关系,与议会上下院无关,排除D。

23.C【详解】第三共和国时期,前后届内阁成员的有效承接有助于统治的延续和稳定,C正确;题干未体现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排除A;阁员属于哪一派别并未明确,因此不能得出政治派别的妥协,排除B;内阁行政权力集中不是四三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现象,排除D。

24.C【解析】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当时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建立真正的政党政治,故A错误;政治党团数量多并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B错误;“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反映了政治党团建立数量多,而政治党团是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这体现了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故C正确;民国二年是1913年,当时专制主义并没有彻底根除,故D错误。故选C。

25.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从表格中不能直接反应出来;B项错误,1927——1931年主要是反对国民党统治;C项与表格数据无关;“1923年6月至1937年1月数据变化”,主要是由于国民革命运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在1928月增长的原因;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是1937年数量锐减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是在1945年人数倍增的原因,综上所述,反映了中共革命历经曲折,故本题答案选D项。

26.C【详解】材料说明当时国共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军队进攻上党地区,我们人民军队针锋相对不后退,由此可见,中国布满国共内战阴霾,故C项正确。当时毛泽东的讲话目的并非一定要暴力推翻国民政府而是在与国民党谈判期间不放弃斗争的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国民党丧失民心军心的问题,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美国支持蒋介石政府打内战的证据,故D项错误。27.C【详解】外国向中国派遣了驻华使节,而中国长期没有派遣驻欧美国家的外交使节,反映了当时清朝政府的近代外交意识非常淡薄,故A正确;要求互

派大使是正常的外交活动,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并没有向外国派遣大使,体现不出欧美国家急于扩大在华权益的特点,排除A;闭关锁国政策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就被打破,排除B;清廷固守华夷之辩观念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已经被打破,排除D。故选C。

28.D【详解】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随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王若飞在江苏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这些斗争都在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择D项;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排除A项;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标志着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排除B项;王若飞是农运委员会书记,领导的是农民队伍暴动,排除C项。

29.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左图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有利于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右图体现的是美国中央政府的三权分立,国会、总统、联邦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相互独立又相互监督,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君主专制,三权分立制度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故选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属于君主专制政体,各省相互牵制,集权于皇帝,A、D项错误;美国联邦政府实行分权体制,C项不对。

3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由材料关键信息“决策机关”、“政务机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中外朝”制度的推行,其目的就是要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错误,秦朝郡县制的推行官僚政治已经形成;C项“避免”一词错误。故选D。31.(12分)观点:“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

论证:一方面,口岸被迫开放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成为列强侵华的基地;便利了列强在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通商口岸也是近代中国接纳或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通过接纳近代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促进了西方思想文化和科技的传入;客观上刺激

了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的转型。

总之,开辟通商口岸对中国历史具有双重影响。

32.(1)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4分)

(2)特点: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部门相对独立又互相制衡。(4分)(3)不同:宋代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而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宋代权力制约根本上是服务于皇权统治,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为了维护民主政治。(6分)

33.(1)防治历史悠久;注重预防与救治的结合;成立专门机构;政府与民间相配合;疫病防治与安置流民相结合;科学防治,破除迷信。(6分)

(2)变化:应对重点从避疫、治疗到防疫(从被动到主动);转变成国家行政介人的公共行为;传统观念与西方防疫观念相结合;社会关注度高,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原因:西方文明的传播;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不断推进;国人民族意识的增强;民众的健康、卫生意识增强。(8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