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抗感染治疗药物摘要

抗感染治疗药物摘要

抗感染治疗药物摘要
抗感染治疗药物摘要

72、临床上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明确致病原,以针对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

规范留取标本培养病原测定药敏结合临床评价

依据临床特点判断病原

参考经验疗法

?遇到发热较重感染的病例应尽力争取在投用抗菌药之前送检相应部位临床标本

?反复规范留取标本,选用合适培养基

?必要时停用抗菌药1~2天再收集标本培养

?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也是快速有效

?感染症状明显,但病原体检验确为阴性时,要想到特殊病原体感染

?尽量做药敏试验,确定耐药类型

73、举例说明,在选择有效合适的抗菌药物上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应有效地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合适的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密切注意药物对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影响;根据微生物的药敏试验,调整经验用药,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确定给药途径,防止浪费。

74、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多肽类、抗深部真菌类等抗感染药物的抗菌特点及其主要品种的查体点。

太多了。。。。

75、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选用哪些药物较为安全?

肝功能不全:尽量选用经肾代谢、无肝毒性的药物,使有效剂量与疗程易于保证,如: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磷霉素和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尽量避免选用主要经肝代谢且/或具肝毒性的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酯化物、氯霉素类、磺胺药、利福平、异烟肼、两性霉素B、酮康唑、咪康唑、氟胞嘧啶等

肾功能不全:尽量选择对肾脏无明显毒性,且主要经肝胆系统排泄的药物,如: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青霉素类、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头孢菌素类、环丙沙星、克林霉素、磷霉素、甲硝唑、利福平、氟康唑、两性霉素B、异烟肼等

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四环素、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氟胞嘧啶等,必须使用时应严格调整剂量;采用减量法或减量与延长间期结合调整剂量

有条件的可予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药物经肾脏排泄减少,血药浓度增高,易引起蓄积中毒。如氨基苷类抗生素,使用时间稍长即能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及平衡失调,对肾脏也有影响。红霉素应用不当,容易出现肝损害。患有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四环素亦最好不用或慎用,因可加重病情,促进分解代谢,易导致酸中毒,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氯霉素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明显增高。即使是毒性较小的青霉素,如果用量过大,严重时也可产生眩晕、昏迷等症状。因此,老年病人使用抗生素,除掌握适应证外,宜减量或延长用药时间隔。

儿童:青霉素、红霉素类

孕妇:青霉素、头孢类、红霉素、林可霉素

76、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ESBLs格兰阴性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的抗菌药有哪些?

MRSA: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

产ESBLs:青霉素、氨苄西林

绿脓:青霉素、三代头孢、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妥布霉素、环丙沙星、氨曲南

不动杆菌:喹诺酮+阿米卡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77、举例说明,遇到难治性感染可从哪些基本环节寻找感染难治的原因,以对症下药?

病原、药物、患者三个基本环节寻找感染难治的原因。

1、诊断性用药(碳青霉烯类、三四代头孢或联合氨基糖苷类针对G-;万古、去甲万古针对

G+)

2、必要时手术处理

3、考虑特殊感染及注重发热的鉴别

4、必要时停用所有抗菌药

78、简述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抗流感病毒药物, 可选择性、竞争性地抑制流感病毒NA,使新形成的病毒无法从细胞表面释放,并使病毒自身聚集,阻断病毒在呼吸道粘膜分泌物中的传播。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有扎那米(Zanamivir)和奥司他韦(Oseltamivir)二种。

79、简述可经经脉应用的抗疱疹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首选药物。

更昔洛韦、西多福韦、膦甲酸钠

80、简述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种类及特点

拉米夫定:作用机制

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商品名“贺普丁”)既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逆转录酶的抑制剂,也是此两种酶的底物。拉米夫定掺入病毒DNA 链中,阻断病毒DNA链的合成,从而抑制HIV和HBV的复制。拉米夫定对哺乳动物DNA聚合酶的抑制作用微弱,对哺乳动物无明显的毒性。

代谢

拉米夫定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为80%-85%,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拉米夫定主要以原型经肾脏排泄,对肾功能减退者,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妊娠期间不推荐使用该药。

适应症及用法

?用于治疗HIV-1和HIV-2感染: 150mg,每天二次

?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100mg,每天1次

a)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的治疗终点为HBeAg血清转换,在发生HBeAg 血清转换后继续治疗6-12个月,以巩固疗效。

b)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的疗程不能确定,美国肝病研究会(AASLD)建议,拉米夫定治疗的终点应该为HBsAg的转阴。

c)对于已经发生肝硬化的患者,拉米夫定可延缓

肝硬化的进展,降低肝癌发生率。拉米夫定的疗程需要更长,甚至要终身治疗。

耐药性

拉米夫定长期使用会引起耐药性的增加。YMDD(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基序变异是导致HBV对拉米夫定耐药的原因。发生YMDD变异后,多数患者出现ALT的反跳,偶可发生肝功能失代偿,甚至死亡(尤其是已有肝硬化患者)。因此,临床上应注意疗效与危害(YMDD变异)的平衡,治疗过程中必须定期监测HBV DNA水平和基因型耐药。与阿德福韦联合治疗可减少拉米夫定耐药性的产生。

停药

拉米夫定停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ALT反跳(尤其是未发生HBeAg血清转换者),多发生在停药后1年内(平均4个月内),少数可出现肝功能失代偿,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在停用核苷(酸)类似物1年之内,应进行严密的临床随访。

阿德福韦酯:

阿德福韦酯 (adefovir dipivoxil, ADV;商品名“贺维力”) 是阿德福韦的前药。该药易经胃肠道吸收,可以与腺苷酸竞争性渗入病毒DNA 链, 作为终止物抑制DNA 聚合酶, 终止DNA 新生链的合成, 从而使病毒的复制受到抑制,具有抗逆转录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包括拉米夫定耐药HBV毒株)和疱疹病毒的作用。

代谢

该药体内半衰期较长,约12~36 h ,每日口服一次即可。口服吸收后,90%以上的药物不经过代谢直接由尿液排泄。

适应症

? 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肝硬化

?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患者

用法及不良反应

阿德福韦的不良反应较少,但剂量超过每日30mg/d时,可引起肾毒性,推荐的剂量为每日10mg/d。

耐药

HBV对阿德福韦的耐药率却远低于拉米夫定。HBV RT区rtA181位和rtN236位变异是阿德福韦常见变异位点。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联合治疗可降低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对阿德福韦耐药率,故推荐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由于阿德福韦的耐药率较低,故该药尤其适合需要长期治疗者。

恩替卡韦

作用机制

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商品名“博路定”)作用于HBV DNA复制的起始、逆转录和DNA正链合成这三个环节,抑制HBV的复制。对拉米夫定耐药、阿德福韦耐药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近期发现,恩替卡韦对HIV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代谢

ETV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20~24 h,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体内代谢率很低,主要在肾脏以原型排泄(约60%~80% ),不良反应较少。

适应症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肝硬化

?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耐药慢性乙型肝炎

用法

?核苷(酸) 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0.5 mg,每天一次

?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mg,每天一次

耐药

在已上市的核苷(酸)类似物中,恩替卡韦对HBV DNA的抑制作用作用最强,耐药率最低。已知的恩替卡韦耐药相关的变异位点为rtT184、rtS202和rtM250V,但上述位点的单独变异并不引起耐药的发生,只有在M204V + L180M 变异的基础上,出现上述任何一个位点变异,才导致耐药发生,表明恩替卡韦具有较高的耐药基因屏障,后者是恩替卡韦耐药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恩替卡韦的耐药率较低,故该药尤其适合需要长期治疗者。

替比夫定

作用机制

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商品名“素比伏” )是一种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通过与HBV DNA 聚合酶的天然底物—胸腺嘧啶-5’-三磷酸盐竞争, 抑制该酶活性。它对HBV DNA聚合酶具有高度选择性,该药对HIV无抑制作用。

代谢

替比夫定口服吸收好,半衰期为14小时,临床上不良反应较少见。

适应症及用法

该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其抑制HBV DNA的作用优于拉米夫定,推荐剂量为600mg,每天1次。

耐药

该药的耐药率低于拉米夫定,目前发现,与替比夫定耐药相关的变异类型只有M204I(而不是M204V)。因此,该药与拉米夫定有交叉耐药性。

替诺福韦酯

作用机制

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fumarate,TDF)是替诺福韦的前药。可抑制HBV 聚合酶和HIV 逆转录酶,阻止DNA链的延伸。替诺福韦对HBV野毒株的作用优于阿德福韦,对目前的核苷类似物耐药HBV毒株均有较强的作用。

代谢

该药主要经肾排泄,约70%~80%以原形经尿液排出体外。

适应症

?治疗HIV/HBV混合感染(不单独治疗HBV感染)

?与其他逆转录酶抑制剂合用治疗HIV-1感染

用法:每次300mg,每日1次,与食物同服。

干扰素

作用机制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机体受各种诱导物刺激而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及抗增殖作用,因而抑制病毒的生长。干扰素可分为α、β、γ三种主要类型,在临床上,具有显著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是α干扰素。

适应症

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包括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

用法

普通α干扰素疗效不理想,且每周需多次给药,故目前已被聚乙二醇化α干扰素所取代。市场上有两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派罗欣” 和“佩乐能”。

?派罗欣每次135-180μg

?佩乐能每次1.0-1.5μg /Kg

?皮下注射,每周一次

?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时需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

不良反应

①流感样综合症:不同程度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

②部分患者有骨髓暂时抑制: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停药后可恢复;

③1/3病例轻度脱发;

④心动过速;

⑤偶可诱发癫痫、抑郁症等

81、应用于深部真菌药物的种类及抗菌特点

多烯类、三唑类、棘白菌素类和嘧啶类。

多烯类: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能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细胞内重要成分如钾离子、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外渗,从而抑制真菌生长,最终导致真菌的死亡

不良反应:

静滴过程中可发生即刻反应如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有时可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眩晕等表现。25%患者可出现心肌损害和肝功能异常(ALT升高、个别患者可出现黄疸),35%以上患者有肾功能损害的表现,如蛋白尿、管型尿、肾小管酸中毒、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升高,但停药或减量后可减轻或消失。由于两性霉素B可增加钾离子排出,因此可产生低钾血症,发生率在40%以上。该药对静脉壁刺激性大,多次静滴后静脉可硬如条索、疼痛明显,严重时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两性霉素B可作用于红细胞的细胞膜,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增高,造成轻度溶血性贫血。偶见血小板及白细胞的减少。鞘内给药可发生暂时性下肢感觉丧失、尿潴留及下肢瘫痪等,大多数经对症处理后能恢复。

两性霉素B脂质制剂:

两性霉素B脂质制剂最突出的特点是不良反应明显是低于两性霉素B。其杀菌机理与两性霉素B相同,但两性霉素B与脂质体结合后,增加了对真菌细胞膜膜内麦角甾醇的亲和力,降低了对哺乳动物细胞膜胆固醇的亲和力,从而提高了抗真菌活力,对宿主器官的损伤则大为减低。

三唑类:氟康唑

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生物利用度高,它既能口服又可静脉滴注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为血浆的80%-90% 。氟康唑半衰期为27-30小时,绝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出,当患者有肾功能损害时应调整剂量。

伊曲康唑

为亲脂性制剂,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有高度选择性口服后3-4小时血浆浓度达峰值,饭后服可促进其吸收,服抗酸剂或H2受体阻滞剂可抑制其吸收该药血浆浓度较低,组织浓度可比血浆浓度高2-20倍

皮肤、肺、肾、肝、胃、脾及肌肉中浓度是血浆浓度的2-3倍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很低,但在脑膜和脑组织中可以达到治疗浓度在痰液和支气管分泌物及组织中也有较高浓度

该药半衰期为24-36小时,大部分经肝脏代谢肾功能不全无需调整剂量,但肝功能损害则应减少剂量

伊曲康唑水溶剂:

过去使用的伊曲康唑仅为口服胶囊,近来出现口服和静脉水溶剂其原理是将伊曲康唑溶解在环糊精溶剂中,使其形成液态制剂这种溶剂为环糊精,是一种环状糖分子,能稳定药物活性,及增加其吸收,使血和组织中伊曲康唑浓度增加由于伊曲康唑经肝脏代谢,环糊精由肾脏排泄

伏立康唑:

是一种新的口服抗真菌药物,属第二代三唑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

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的C14-固醇去甲基酶的功能抑制或杀死隐球菌、曲霉及念珠菌(耐氟康唑的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

泊沙康唑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

葡聚糖合酶抑制剂半衰期9-11小时适用于耐药曲霉病及不能耐受一般抗真菌药物者念珠菌败血症、腹腔念珠菌感染

氟胞嘧啶:

该药可进入真菌细胞内干扰嘧啶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核酸的合成,达到杀菌作用

该药口服吸收良好,静滴效更佳。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可达血清浓度的60%-75%。每日口服或静滴100-150 mg/kg.d即可达到有效抑菌浓度

体外实验证明,新型隐球菌可于7-10天内对它产生耐药性。因此,不可单独用于真菌治疗

该药与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使用都有协同作用,后者破坏真菌的细胞膜,有利于氟胞嘧啶的渗入,既可增强疗效又可减轻两性霉素B的副作用

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功能异常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其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密切相关,血清药物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25-60 pg/ml),患者多能耐受,不良反应严重者,则需停用氟胞嘧啶。

82、试述抗真菌药物的肝肾安全性

原则上在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如果ALT轻、中度升高,但无明显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时,可在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基础上继续用药。然而当ALT升高达到正常5倍以上,并出现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时,应考虑停药,密切监测肝功能。

肝功能减退病人抗真菌药的选择及剂量调整非常重要,三唑类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少数病人可引起肝功能异常,个别病人甚至出现严重肝损害,因此,对于轻中度肝功能不全的病人应用唑类药物时,一方面应积极保肝治疗,密切监测肝功能,另一方面,对于肝炎肝硬化病人因其清除率明显降低,半衰期延长,唑类药物应用时应考虑减量使用。

对于肾功能的影响,一般认为氟康唑和氟胞嘧啶在病人肌酐清除率下降时需调整剂量,但毒性并非因改变药物清除而降低。两性霉素B的肾毒性可增强许多其他药物(包括环孢素、氨基糖苷类药物)对肾脏的影响。

83、危重病患者抗真菌治疗的策略

84、简述抗结核药物按疗效和不良反应副作用的常见分类和代表药物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结核药种类众多。第一线药物为杀菌剂,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第二线药物为抑菌剂,常用药物有对氨基水杨酸、卡那霉素、氨硫脲、卷曲霉素、氧氟沙星、乙硫异烟胺等。

不良反应:

异烟肼:周围神经炎、中枢神经系统中毒、肝损

利福平:胃肠道不适、肝损、皮疹、发热。

吡嗪酰胺:肝毒性、高尿酸血症,皮疹、胃肠道症状少见。

链霉素:VIII脑神经损害,包括共济失调、眩晕、耳鸣、耳聋等。

乙胺丁醇:球后视神经炎、过敏反应、药物性皮疹、皮肤黏膜损伤等。

对氨基水杨酸:胃肠道刺激、肝损、过敏反应包括皮疹、剥脱性皮疹、溶血性贫血。

85、什么是抗结合化疗的DOTS战略?

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是所有干预项目中费用最低、疗效最好的方法,包含五个方面:1)政府对DOTS的支持与承诺;

2)重点对象是痰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人;

3)采用标准的短程化疗方案,在直接观察下,至少在治疗的强化期在直接观察下服药,同时要对治疗结果分析和登记;

4)定期的、不间断的供应抗结核药物;

5)建立并完善结核病控制规划实施监督机制,以利于规划的监督和评价。

86、简述我国常见的吸虫病特点及主要用药。

1、血吸虫病:寄生于门脉系统,借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虫卵沉积于肠道或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大与压痛、腹痛、腹泻、便血等,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晚期主要表现

与肝脏门静脉周围纤维化有关,巨脾、腹水等。

2、华支睾吸虫:寄生人体胆道系统,轻者可恶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肝硬化,并与肝癌的发生有关;儿童严重感染可引起营养不良与发育障碍。

3、肺吸虫(肺并殖吸虫):人畜共患蠕虫病。临床表现不一,肺内型: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肺外型:脑、脊髓、腹腔、皮下等组织引起不同症状。

4、姜片虫:慢性腹泻、消化功能紊乱、营养不良。

治疗:吡喹酮

87、我国常见蠕虫病种类及主要用药

蠕虫包括吸虫、线虫、绦虫

吸虫见上

线虫:蛔虫、钩虫、旋毛虫、丝虫;抗肠道线虫:甲苯达唑、阿苯达唑;抗丝虫:乙胺嗪(海群生)。

绦虫:猪肉绦虫、棘球蚴病;抗绦虫、包虫:吡喹酮、甲苯达唑。

抗寄生虫药物

抗寄生虫药物 一、抗蠕虫药 1.抗线虫药: 苯并咪唑类:常用有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奥芬达唑、噻苯达唑、非班太尔 咪唑并噻唑类:左旋咪唑、四咪唑(噻咪唑) (光谱、高效、低毒) 有机磷类:(有机磷酸脂类中一些低毒的化合物)敌百虫(我国应用最广泛) 阿维菌素类:是由阿维链霉菌产生的一组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维菌素(阿维菌素类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广谱高效安全和用量小的理想抗体内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多拉菌素(对绦虫、吸虫及原生动物无效)、莫西菌素(主要用于驱杀犬的某些体表寄生虫) 哌嗪类-:哌嗪、乙胺嗪 2.抗绦虫药【大部分为片状口服药】 依西太尔:伊喹酮(为吡喹酮同系物)、氯硝柳胺:灭绦灵(广谱高效驱绦虫药)、硫双二氯酚:别丁(对犬猫各种绦虫及吸虫均有驱除效果)、氢溴酸槟榔碱(对绦虫肌肉有麻痹作用)、丁氮脒(使绦虫在宿主消化道内被消化,常被制成盐酸丁萘脒和羟萘酸丁奈脒,是犬猫的驱绦虫药) 3.抗吸虫药

吡喹酮:是抗血吸虫的首选药,具有广谱驱血吸虫,驱吸虫和驱绦虫的作用使宿主体内血吸虫产生痉挛性麻痹而脱落,拜宠清因含有吡喹酮因此对吸虫是有效果的。 4.抗血吸虫药 硝硫氰酯:具有广谱的驱虫效果。 二、抗原虫药 1.抗球虫药 氨丙啉:安宝乐(结构与硫胺相似,是硫胺拮抗剂,对于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抗虫作用最强,对巨型艾美耳球虫没有作用) 地克珠利:杀球灵(是新型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球虫药可驱除犬猫体内球虫) 托曲珠利:甲苯三嗪酮(杀球虫方式独特,安全性高主要用于驱除犬的球虫) 磺胺喹噁啉:属磺胺类药物,专供抗球虫使用,主驱除犬体内球虫 2.抗锥虫药物(锥虫是由寄生在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锥虫引起的一类疾病) 三氮脒:贝尼尔、血虫净、二脒那嗪(对锥虫、梨虫和无浆体的边虫均有作用,是治疗锥虫病和梨形虫病的高效药,但预防作用较差,对犬的各种巴贝斯虫病治疗作用较好,对猫巴贝斯虫无效,与同类药物相比,具有用途广,使用简便等优势,是目前治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一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P1) 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交叉学科。其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动学、药效学、毒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性质、机制及规律等。 临床药理学的目标(P1) 促进医药结合,促进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药与药理学发展。 临床药理学的主要任务(P1) 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作出科学评价; ②通过治疗药物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 ③监测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保障用药安全; ④临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治疗。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P3) 药效学研究、药动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临床药理学的职能(P3) ①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②市场药物的再评价 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④承担临床药理教学与培训工作 ⑤开展临床药理服务 TDM(治疗药物监测)/CPM(临床药动学监测)(P28) 是在药动学原理下,应用现在先进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用于药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对药物治疗的指导,主要是指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哪些情况需要进行TDM(P30) ①药物的有效血浓度范围狭窄; ②药物浓度个体差异大,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范围差异; ③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 ④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消除(e.g.利多卡因、茶碱等)或肾排 泄的药物(e.g.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⑤长期用药的患者用药依从性下降、或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诱导(或抑制) 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以及升高),以及不明原因的药效变化。 ⑥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当药物的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而临床又不能明 确辨别的时候; ⑦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可能影响疗效时; ⑧药动学的个体差异很大; ⑨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诊断和处理过量中毒,以及医疗事故提供法律依据; ⑩当病人的血浆蛋白含量低时,需要测定血液中游离药物的浓度,e.g.苯妥英钠。 什么临床体征要TDM(P30) ①病人已使用了适合其病症的最佳药物; ②药效不易判断; ③血药浓度与药效相关; ④药动学参数因病人个体变异或其他干扰因素而不可预测。 ⑤病人在治疗期间可受益于TDM; ⑥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可显著改变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的信息。 药物的临床试验(P56) 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 ①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动学,提供给药方案; ②Ⅱ期临床试验是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确定剂量; ③Ⅲ期临床试验是扩大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④Ⅳ期临床试验是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P138) 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 B型不良反应(P139) 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其特点是与使用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死亡率高,而且时间关系明确。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属于此类。 药源性疾病DID(P152)

抗感染药物总论及案例分析-临床药理学

第十三章抗感染药物总论 第一节抗感染药物概述 一、概况 (一)分类1、β-内酰胺类a青霉素类b头孢菌素类c新型β—内酰胺类 2、氨基糖苷类丁胺卡那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 3、大环内酯类*新一代罗红霉素阿齐霉素 4、氟喹诺酮类:耐药菌株替代的治疗药物*新用途:抗结核分枝杆菌: 5、其他万古霉素MRSA、MRSE及二重感染伪膜性肠炎的首选药 甲硝唑老药新用:伪膜性肠炎安全、价格低廉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干扰细胞壁合成2损伤细胞膜3影响蛋白质合成 4抑制叶酸代谢5抑制核酸功能6与靶位蛋白结合 耐药细菌变迁趋势 1、耐甲氧西林的MRSA *MECA基因编码的PBP2’ *辅助基因femA –D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院内感染) 3、耐青霉素酶的肺炎球菌PRP(院外感染比例增加) 4、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VRE(菌血症第3位) 5、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草绿色链球菌PRS(引发心内膜炎;术后软组织感染 6、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ESBL 二、耐药性(resistance)问题 细菌的耐药机制耐药性a固有性,b获得性 1、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2、细菌改变细胞外膜的通透性细胞膜屏障与主动流出机制active efflux 3、改变靶位蛋白 4、改变叶酸代谢途径 第二节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影响因素 1、合理选择药物正确诊断,正确选择药物。 A 大多数G+球、G+杆及G-球:β-内酰胺 B G+球中的肠球菌:氨基糖苷类或万古霉素 C 衣原体、支原体:大环内酯类 D G-杆:氟喹诺酮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包括: 1、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的品种 2、优化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 3、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和联合应用 4、建立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机制

常用抗感染药物分类

[附录] 常用抗感染药物的分类 分类主要或代表性品种 青霉素类:干扰细菌胞壁合成,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及多种致病螺旋体有抗菌活性。 青霉素G(penicillin G, PENG)苄星青霉素(benzathine B ;长效青 霉素)青霉素V (penicillin V ) 半合成耐青霉素酶类:具耐酸、耐酶的特点,对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的抗菌活性强于青霉素类。 甲氧西林(methicillin ,MET ;新青I )苯唑西林(oxacillin ,OXA ; 新青II)萘夫西林(nafcillin ;新青III)氯唑西林(cloxacillin ) 广谱青霉素:对A组、B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对青霉素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比青霉素差,但对革兰阴性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属的作用比青霉素强。 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 )氨苄西林(ampicillin ,AMP)巴氨西林 (bacampicillin )阿莫西林(amoxicillin, AMX ;阿莫仙)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 ,CAR ) 替卡西林(ticarcillin, TIC ;羟噻吩青霉素)哌拉西林(piperacillin ; 氧哌嗪青霉素)阿洛西林(azlocillin ,AZL ;阿乐欣) 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 美洛西林(mezlocillin,MEZ ;天林)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 )替莫 西林(temocillin) 头抱菌素类 I代头抱:对多数革兰阳性菌有抗菌活性(除肠球菌、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外),对革兰阴性杆菌的疗效较差。 头抱噻吩(cefalothine ;先锋霉素I头抱菌素I )头抱氨苄 (cefalexin,先锋霉素W;头抱力新) 头抱羟氨苄(cefadroxil,CFR) 头抱唑啉(cefazolin,CFZ ;先锋霉素V )头抱拉定 (cefradine ,CRD ;先锋霉素头抱雷定) II代头抱: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比I代头抱低,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厌氧菌的抗菌活性比I代头抱菌素高。 头抱咲辛(cefuroxime ,CXM ;头抱咲肟;西力欣)头抱咲辛酯 (cefuroxime axetil ,CXMA ;新菌灵)头抱替安(cefotiam ,CTN ) 头抱替安酯(cefotiam hexetil)头抱克洛(cefaclor ,CEC ;希刻劳) 头抱丙烯(cefprozil,CPR)氯碳头抱(loracarbef) 头抱孟多(cefamandole,FAM ;头抱羟唑)头抱尼西 (cefonicid ,CID) III代头抱:对革兰阴性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革兰阳球杆菌的抗菌活性比I代头抱低。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张庆柱 第一部分概述 一、真菌类型与致病性 真菌(fungus)是一种真核生物,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人类致病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因此, 一般将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s)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大类。 1.浅部真菌感染常由各种皮肤癣菌引起,主要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等,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甲癣、头癣等。浅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治疗药物主要为抗浅部真菌感染药和外用(局部应用)抗真菌药。 2.深部真菌感染是由真菌引起的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感染, 如肺、胃肠道、泌尿道等感染, 严重者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深部真菌感染多由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和皮炎芽生菌等引起。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多为内源性,如假丝酵母菌病和曲霉病等。 近年来,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尤其在严重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等)时,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时更易发生。治疗药物主要有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及唑类等抗深部真菌感染药。 二、真菌结构与药物作用机制 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等。根据作用机制抗真菌药物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一)作用于真菌细胞壁 细胞壁作为真菌与周围环境的分界面,起着保护和定型的作用,其主要成分包括几丁质、β-(1,3)-D-葡聚糖和甘露糖蛋白。抑制细胞壁组分的合成或破坏其结构,可以达到抑制、杀灭真菌的目的。由于哺乳动物无细胞壁,因此真菌细胞壁抑制剂具有选择性,对机体影响较小。根据作用靶位,又可分为:①β-(1,3)-D-葡聚糖合酶抑制剂:脂环肽类是结构上含有环肽和脂溶性侧链的天然抗生素大家族,以棘白霉素类(echinocandins)为代表,可以非竞争性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酶, 抑制许多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细胞壁的一种基体成分β(1,3)-D-葡聚糖的合成, 从而破坏真菌细胞壁,导致细胞内容物渗漏。②几丁质合酶抑制剂。③甘露糖蛋白抑制剂。 (二)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真菌细胞膜与哺乳动物细胞膜比较相似,含有磷脂、鞘脂、固醇和蛋白质。 1.作用于麦角固醇麦角固醇是真菌细胞质膜的重要成分,与哺乳动物细胞的胆固醇类似,能稳定细胞膜结构,减小流动性。细菌的细胞质膜上无类固醇,故作用于麦角固醇的抗真菌药物对细菌无效。 (1)唑类(azoles):包括咪唑类(imidazoles)和三唑类(triazoles),通过咪唑环上未被取代的氮原子与血红素卟啉基上的Fe络合,抑制14α-去甲基酶(14α-demythyelase,14-DM),造成固醇前体的积累和麦角固醇的耗尽,导致真菌质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临床药理学

第一张绪论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临床药理学主要任务: 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②通过临床药理学研究,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 ③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为制定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④监测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药物安全性; ⑤对已批准上市药物进行再评价,为药品监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安全性、临床药动学、临床药效学 临床药效学:生理、生化效应;剂量与效应 ①确定人体的治疗剂量,最大疗效,最小的副作用 ②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临床药动学:是一门用时间函数来定量地描述药物在人体内转运和转化的动态规律,浓度-时间变化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 第二章临床药代动力学与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TDM):通过测定药物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使治疗达到理想水平。 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给药方案个体化 疗效与血浓相关性更密切 某些药物没有适当的效应指标来指导剂量调整 需要了解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比药物效应与药物剂量的相关性要强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最小有效血药浓度至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 治疗窗的概念:治疗上限:机体能耐受的最大不良效应时的血药浓度; 治疗阈:产生最小治疗效应的血药浓度 治疗窗:两者之间的范围称为治疗窗 制定给药方案的目标就是将血药浓度水平维持在治疗窗内 分析药物浓度方法 光谱法:设备简单、费用低廉,但操作繁琐、灵敏度低、专一性差,易受到体液中其他组分的干扰,故使用受限制。 色谱法:分离度好、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以同时测定几种药物,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血药浓度测定中应用广泛。缺点是样品处理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当临床救治病人急需监

2-药物分类-抗感染药物

一、抗生素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青霉素类: (1)天然青霉素类(青霉素G) (2)半合成青霉素:耐酸青霉素类(青霉素V、苯氧乙青霉素、苯氧丙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类(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与氟氯西林等) 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哌拉西林等) 2.头孢菌素类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一、二、三、四代。 3.新型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4.β-内酰胺酶抑制药克拉维酸。 表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分类及代表药物 分类代表药物 第一代头孢噻吩(cefalothin,先锋霉素I)、头孢氨苄(cefalexin,先锋霉素Ⅳ)、头孢唑啉(cefazolin, 先锋霉素V)、头孢拉定(cefradine,先锋霉素Ⅵ)、头孢乙氰(cefacetrile,先锋霉素Ⅶ)、头 孢匹林(cefapirin,先锋霉素Ⅷ)、头孢西酮(cefazedone)等 第二代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孟多(cefamandole)、头孢替安(cefotiam)、头孢尼西(cefonicid)、 头孢呋辛酯(cefuroxime axetil)、头孢克洛(cefaclor)等 第三代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唑肟(celtizoxime)、头孢曲松(ceft,riaxone)、头孢地秦 (cefodizime)、头孢他定(ceftazidime)、头孢哌酮(cefoperazone)、头孢匹胺(cefpiramide)、 头孢甲肟(cefmenoxime)、头孢磺啶(cefsulodine)等 第四代头孢匹罗(cefpirome)、头孢吡肟(cefepime)、头孢利定(cefelidin)等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包括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竹桃霉素、地红霉素、阿奇霉素、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罗他霉素。除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外,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作用均与红霉素相似。 3. 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洁霉素)和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氯洁霉素)。 4. 万古霉素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 5.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新霉素、小诺霉素、西索米星、阿司米星、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卡那霉素B、阿米卡星、地贝卡星、阿贝卡星等。 6. 四环素类与氯霉素:天然品有四环素、土霉素。半合成品有多西环素、美他环素和米诺环素。 二、人工合成抗菌药 1.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是以4-喹诺酮为基本结构的人工合成抗菌药,可分为3代: 第一代为萘啶酸,现已很少使用。第二代为吡哌酸,主要用于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 第三代为氟喹诺酮类,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氟嗪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嗪酸)、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司氟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等。 2. 磺胺类药 磺胺药按照治疗目的不同和口服吸收的难易程度不同分为三大类: 1 ①SIZ)和磺胺二甲嘧啶; ②中效类:磺胺嘧啶(SD SMZ); ③长效类:磺胺多辛(周效磺胺)、磺胺间甲氧嘧啶(SMM)和磺胺对甲氧嘧啶(sSMD)。 2.用于肠道感染的药物柳氮磺吡啶(SASP),口服极难吸收。 3.用于局部感染的药物:皮肤用药:磺胺米隆(SML)和磺胺嘧啶银(SD-Ag); 眼科用药:磺胺醋酰(SA) 3. 其他合成抗菌药 (1)甲氧苄啶(TMP)(2)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和呋喃唑酮(3)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4. 抗结核病药 ①第一线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是治疗结核病的主要药物,包括、等; ②第二线抗结核病药:吡嗪酰胺、氨基水杨酸钠、氧氟沙星、卡那霉素等,不良反应较重,是治疗结核病的次选药物,。 1

抗寄生虫病药物

理论课教案

教 学 内 容 第十二章 抗寄生虫病药物 寄生虫病防治药是用于预防或治疗由肠虫、血吸虫、丝虫、疟原虫、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引起疾病的药物。其药物种类因寄生虫的种类及寄生的部位不同而各异。理想的抗寄生虫病药物既能选择性地高效抑杀寄生虫,又对人体安全有效。 第一节 驱肠虫药 驱肠虫药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 哌嗪类,如磷酸哌嗪、枸橼酸哌嗪 嘧啶类,如双羟萘酸噻嘧啶、甲撑双羟萘酸盐 咪唑类,如盐酸左旋咪唑、阿苯达唑、甲苯咪唑 三萜类,如川楝素,为楝科植物的川楝或苦楝的树皮、根皮、果实等提取得到的四环三萜类药物 酚类,如氯硝柳胺 阿苯达唑 (一)结构 N N H S H 3CH 2CH 2C NHCOOCH 3C 12H 15N 3O 2S 265.34 (二)性质及应用 1.显碱性 应用:鉴别,如溶于冰醋酸。 2.叔胺性质 应用:鉴别,如其稀硫酸溶液加碘化铋钾试液,产生红棕色沉淀。 3.有机硫性质 应用:鉴别,如灼烧时分解产生的硫化氢气体,能使醋酸铅试纸显黑色。

(三)用途 为抗蠕虫药。其为高效、广谱驱虫药,临床用于驱除蛔虫、蛲虫、钩虫和鞭虫等。 (四)贮存 应密封保存。 第二节 抗血吸虫病药 抗血吸虫病药一般分为两类: 锑剂: 由于锑剂类药物的毒性较大,现已少用。 非锑剂:吡喹酮、呋喃丙胺 吡喹酮 (一)结构 N N O C O C 19H 24N 2O 2 312.41 1 234 5 6 7 8 9 101111a 11b (二)性质及应用 1.无酸碱性 2.有紫外吸收 应用:鉴别,如其乙醇溶液在264nm 与272nm 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三)用途 为抗蠕虫药。本品对三种血吸虫病均有效,而且对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更突出。具有疗效高、疗程短、代谢快、毒性低的优点。 (四)贮存 应遮光,密封保存。 第三节 抗疟药

(1169)《临床药理学》复习题(含答案)

(1169)《临床药理学》复习题 一、解释题 1.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参考答案: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服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映:引起死亡;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2.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参考答案:是指最小有效血药浓度至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反映了大多数人血药浓度的有效范围,他是一种统计学上的结论,又称为‘治疗窗’。 3.药物滥用 参考答案:药物滥用指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过度使用具有精神活性药物的行为。 4.抗菌药物后效应 参考答案: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而药物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清除后,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性抑制的一种效应。 5.药物耐受性 参考答案:药物耐受性是机体对药物反应的一种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意:①同一剂量的药物反复应用后,机体对该药的反应减弱,出现药效降低;②为达到与原来相等的反应或药效,必须加大药物的剂量。 6.药品的不良反应 参考答案: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7.治疗药物监测 参考答案:是以药物代谢动力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分析测定药物在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的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使给药方案个体化。 8.毒性反应 参考答案:是指超过治疗剂量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和脏器与器官功能或形态方面的损害。 9.药物的内在清除率 参考答案:是指在没有血流量和蛋白结合的限制时,药物经肝的固有清除率,他主要与肝药酶活性、肝内药物转运速率等因素有关。 10.二重感染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最新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lizz 国际药业来源:文献点击数: 42 更新时间:2011-6-27 [关键字]:抗生素头孢菌素礼来ADM Basilea Abraham Ceftaroline头孢噻吩 健康网讯: 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简介 1948年意大利的Bronyzn发现头孢菌素,1956 年Abraham等从头孢菌素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头孢菌素C和头孢菌素N,并于1961年确定了头孢菌素C的结构。美国礼来公司于19 62年成功地采用化学裂解头孢菌素C制造出头孢菌素母核7-ACA后,其发展相当迅速,到目前为止已开发了50多个品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疗效高、耐酸、耐碱、低致敏、耐β-内酰胺酶、副作用小等特点,品种数量居各类抗生素首位。 根据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其开发年代可分为以下四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是上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初开发的,多为半广谱抗生素,耐青霉素酶,对革兰阳性菌(包括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当有效,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差,仅对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流感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有一定活性。因此,主要用于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革兰阳性菌感染。代表药有头孢唑林(cefa zolin)、头孢乙腈(cefacetrile)、头胞噻啶(cefaloridine)、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噻吩(cefalotin)、头孢拉定(cefradine)。 第二代头孢菌素为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发,其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与第一代相近或较低,其特点是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效能较强,主要表现在抗β-内酰胺酶性能强和抗菌谱广,如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等) 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而第二代头孢菌素对这些耐药菌株较有效;且对奈瑟菌、部分吲哚阳性变形菌、部分柠檬酸杆菌、部

临床药理

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药理学科的分支,是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等,是基础与临床、药学与临床联系的桥梁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3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CPM),是近30年来在临床药理学与临床药动学领域内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现代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用于药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 4.激素替代疗法:雌激素替代治疗(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ERT)指给绝经后妇女适量雌激素,以缓解雌激素缺乏造成的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及生殖道、泌尿系统萎缩等症状。雌激素和雌激素/孕激素替代治疗统称为激素替代治疗(HRT)。 5.直接费用:指与特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直接相关的支出,它包括疾病的直接医疗成本和直接非医疗成本。 6.抗感染药物:是指用于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原虫以及蠕虫等)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7.WHO对ADR的定义:ADR是指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人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8.药物依赖性:是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要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要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停药引起的不适。 9.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10.Ⅰ期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一般为10~30例 Ⅱ期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一般为100例 Ⅲ期临床试验的病例数:多发病一般不少于300例,其中主要病种不少于100例 11.引起帕金森病的主要原因: ①多巴胺学说:黑质—纹状体处的DA能神经元变性,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减少或缺乏, 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增强 ②氧化应激学说 ③自由基氧化神经膜类脂,破坏DA神经元功能 12.治疗精神分裂症一般推荐的药物选择程序: 单用一线药(奥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三种一线药均无效时改用经典抗精神分裂症药→仍无效时改用氯氮平→仍无效或效果不佳时考虑联合用药。 13.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①.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与胰岛b细胞的磺脲类受体结合,阻滞与之偶联的A TP敏感钾离子通道,使细胞膜膜去极化。增强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开放,胞外钙离子内流,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激活胰岛素释放; ②增加胰岛素与靶组织及受体的结合能力; ③激活糖原合成酶和3-磷酸甘油脂肪酰转移酶,促进糖的利用和糖原的合成。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综述 Revie w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Advance i n search for cli n i ca l pharmacology on an ti fuga l drug of itraconazole 收稿日期:2008-06-05修回日期:2008-10-25 作者简介:陈江飞(1979-),男,主管药师,主 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 通讯作者:陈江飞 Tel:(0574)87085157E 2mail:chenjiangfei@1631com 陈江飞1,苗彩云2,朱素燕1 ,胡毅坚 1 (11宁波市第一医院药剂科,浙江宁波 315010;21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药剂科,浙江 宁波 315012) CHE N J iang 2fei 1 ,M I A O Cai 2yun 2 ,ZHU Su 2yan 1 ,HU Yi 2jian 1 (11D epart m en t of Pha r m acy,N ingbo N o 11Hospita l,N ingbo 315010,Zhe 2jiang P rovince,China;21D epart m ent of Phar m acy, N ingbo W o m en and Children p s Hospital,N ingbo 315012,Zhejiang P rovince,China ) 摘要: 伊曲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对浅表真菌、深部真菌感染均有显著疗效,毒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广泛。本文对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征及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伊曲康唑;抗真菌药;药代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96911;R97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21(2009)02-0153-05 Abstract: Itraconaz ole,as one of the triz ole antifugal drug,is notably effective on superficial and deep fungal infecti on,and widely used f or br oad 2s pectru m antibacterial with little side effect 1This article revie ws the phar macokinetic characters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itraconaz ole 1Key words:itraconaz ole;antifugal drug;phar macokinetics 伊曲康唑(itraconaz ole )为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由美国强生公司研制,分子式为C 35H 38Cl 2N 8O 4,不溶于水,分子结构中有3个手性中心,是由4种异构体按1∶1∶1∶1组成的消旋体混合物。目前临床所用的伊曲康唑剂型有胶囊剂、口服液和注射液,后2种剂型以羟丙基2β2环糊精为增溶剂,包裹亲脂性的伊曲康唑制成。1992年9月,伊曲康唑胶囊获F DA 批准,在美国上市;次年在我国上市;口服液、注射液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在美国上市;并于2003-2004年,进入中国,在中国上市。10多年来,已经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真菌感染性疾病。伊曲康唑作用机制与酮康唑类似,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的重要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可用于浅表真菌感染及深部真菌引起的系统感染,包括皮肤癣菌、念珠菌、曲霉菌、组织胞浆菌、着色真菌、芽生菌、球孢子菌等,由于其良好的疗效和低毒性,在临床上发挥重要作用。1 药代动力学111 吸收 伊曲康唑胶囊在健康志愿者口服达峰时间(T max )为2~5h,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55%,具有剂量依赖的非线性饱和药代动力学行为, 见下表[1] 。伊曲康唑有弱碱性(pKa =317),仅在低pH 条件下解离溶解,因此必需在胃酸中溶解和吸收,在禁食状态或胃酸减少病人 中,吸收降低 [2] 。H 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可抑制胃酸分泌,使pH 升高,导致伊曲康唑生物利用度降低约50%;而与酸性饮料(如可乐)同服,可提高生物利用度[3]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分别降低伊 曲康唑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和达峰浓度(C max )64%、66%[4] 。伊曲康唑为不溶于水的亲脂性药物,其溶解度是吸收的限速步骤,食物

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培训计划清单

包钢医院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培训计划

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室。抗感染药物作为一类特殊药品,正确合理应用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促进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成为临床药师的最重要工作。为保证我院临床药师培训学员通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达到独立的运用系统的临床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合理用药为核心,直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提供临床药学专业技术服务的培训目标。我们依据卫生部下发的有关临床药师相关制度及“卫生部临床药师专业培训指南—抗感染药物专业”培养指南的具体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培训计划。 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培训小组由长期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1名中级职称的抗感染药物专业临床药师和呼吸科、ICU、普通外科、烧伤科、神经外科、检验科的副高以上职称的6名带教老师组成,每次可招收学员2人,培训方式为集中上课、临床药师指导下参加临床药学实践与集中讨论三种方式相结合。 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集中培训时间为期一年。 一、培养目标 经过1年的培训,受培训药师在完成培训计划以后,应掌握抗感染药物基本知识及临床应用技能,具有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基本能力,掌握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的技能。 1.了解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学会阅读相关专科医疗文书(如病例、相关检查、检查报告等)。 3.熟悉常见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方案的分析与评价,学会制定常见抗感染药物治疗监护计划,并进行临床药物监护工作。 4.熟悉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学,能够发现与解决常见的临床用药问题。 5.学会教学药历的书写,具有一定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6.具有与医师、护师交流沟通能力,能够为患者提供适宜的用药指导。 7.具备今后可持续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能力。 8.掌握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药学、药理学、临床应用、安全性等知识。 9.熟悉常见感染病原菌特征,了解细菌耐药情况与常见耐药菌感染治疗策

抗感染治疗药物摘要

72、临床上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明确致病原,以针对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 规范留取标本培养病原测定药敏结合临床评价 依据临床特点判断病原 参考经验疗法 ?遇到发热较重感染的病例应尽力争取在投用抗菌药之前送检相应部位临床标本 ?反复规范留取标本,选用合适培养基 ?必要时停用抗菌药1~2天再收集标本培养 ?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也是快速有效 ?感染症状明显,但病原体检验确为阴性时,要想到特殊病原体感染 ?尽量做药敏试验,确定耐药类型 73、举例说明,在选择有效合适的抗菌药物上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应有效地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合适的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密切注意药物对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影响;根据微生物的药敏试验,调整经验用药,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确定给药途径,防止浪费。 74、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多肽类、抗深部真菌类等抗感染药物的抗菌特点及其主要品种的查体点。 太多了。。。。 75、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选用哪些药物较为安全? 肝功能不全:尽量选用经肾代谢、无肝毒性的药物,使有效剂量与疗程易于保证,如: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磷霉素和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尽量避免选用主要经肝代谢且/或具肝毒性的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酯化物、氯霉素类、磺胺药、利福平、异烟肼、两性霉素B、酮康唑、咪康唑、氟胞嘧啶等 肾功能不全:尽量选择对肾脏无明显毒性,且主要经肝胆系统排泄的药物,如: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青霉素类、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头孢菌素类、环丙沙星、克林霉素、磷霉素、甲硝唑、利福平、氟康唑、两性霉素B、异烟肼等 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四环素、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氟胞嘧啶等,必须使用时应严格调整剂量;采用减量法或减量与延长间期结合调整剂量 有条件的可予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药物经肾脏排泄减少,血药浓度增高,易引起蓄积中毒。如氨基苷类抗生素,使用时间稍长即能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及平衡失调,对肾脏也有影响。红霉素应用不当,容易出现肝损害。患有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四环素亦最好不用或慎用,因可加重病情,促进分解代谢,易导致酸中毒,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氯霉素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明显增高。即使是毒性较小的青霉素,如果用量过大,严重时也可产生眩晕、昏迷等症状。因此,老年病人使用抗生素,除掌握适应证外,宜减量或延长用药时间隔。 儿童:青霉素、红霉素类 孕妇:青霉素、头孢类、红霉素、林可霉素 76、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ESBLs格兰阴性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的抗菌药有哪些?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综述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综述 人类致病病毒是一种核酸颗粒, 结构极为简单, 多数缺乏酶系统, 只能依赖宿主细胞复制其核酸和蛋白质, 然后装配成病毒颗粒而增殖。病毒感染引起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据不完全统计,约60%流行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迄今,全世界已发现的病毒超过3000种,而且新的病毒还在不断被发现。2002年8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病毒学大会上,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提出的第7份报告收录了3600多种病毒,其中使人类致病的病毒有1200多种,分为29个科,7个亚科,53个属。 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至今仍缺乏专属性强的药物,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如下几类:抑制病毒复制的抗病毒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免疫调节剂;针对临床症状的止咳、镇痛、解热和消炎等治疗药;防止继发感染的抗感染药;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及阻断病毒传播的消毒药等。 本文主要介绍抑制病毒复制的抗病毒药。抗病毒药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病毒抑制剂(virustatic agentis),不能直接杀灭病毒和破坏病毒体,否则也会损伤宿主细胞。抗病毒药的作用在于抑制病毒的繁殖,使宿主免疫系统抵御病毒侵袭,修复被破坏的组织,或者缓和病情使之不出现临床症状。至今,某些病毒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和狂犬病还没有抗病毒治疗药,只能靠疫苗预防,一旦错过防疫期,后果十分严重。 近年来新的抗病毒药不断出现, 但是病毒性感染的发病率仍持续不衰, 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艾滋病及其病原病毒的出现, 对抗病毒药的研究开发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随着临床应用的曰益广泛, 医生和患者对抗病毒药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抗病毒药的研究成为当前 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针对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等,根据类型及作用特点, 对抗病毒药物进行综述。 1、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 肝炎病毒感染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治疗学难题, 在肝炎病毒中的乙型(HBV)、丙型(HCV) 和丁型(HDV)在急性感染后有80% 以上会转为慢性, 其中20% 若持续感染有可能发展成肝硬化, 其中的1%~5% 转为肝癌。 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为嗜肝病毒,全世界超过3 亿人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患上慢性肝炎,进而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该病毒感染为排名第九的世界范围内最常见致死病因。 国外对治疗病毒性肝炎新药的研制侧重于开发抗肝炎病毒药。80年代曾进行试验的阿糖腺苷、磷酸阿糖腺苷、阿昔洛韦、齐多夫定因疗效不佳,毒性反应大,在国外已不再用于治疗乙肝。近几年各大型企业利用已建立的肝癌细胞株,肝炎病毒转染细胞株或转基因细胞株和转基因小鼠肝炎动物模型遴选抗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药,开发了多种核苷类药物,对HB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拉米夫定(lamivudine)、泛昔洛韦(famciclovir)、洛布卡韦(lobucavir)、阿地福韦(adefovir dipivoxiil)、FTC(二脱氧氟硫代胞嘧啶)、FMAU(氟甲阿糖尿嘧啶)、FDDC(氟二脱氧胞嘧啶)、BMS 200475(环氧羟碳脱氧鸟苷)。1998~2002年国外学者先后对30多个品种进行临床前实验研究。近期进入II~III期临床试验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 本原则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特效药物,由于广泛大量地使用,使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已构成全球性的突出问题。 新生产的抗菌药物层出不穷,使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及不同品种之间差别更难以把握。因此,本文特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以供临床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参考。 1 抗菌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1.1 正确选药尽早确立病原学诊断(主要为细菌学),测定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是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的先决条件。应熟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临床药理、适应证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合理用药,尤其应注意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肝肾功能障碍、免疫功能缺陷、院内外感染、原发基础疾病等患者的用药。 1.2 抗菌治疗方案

1.2.1 经验性治疗在病原菌分离出来之前,或药敏试验获结果前,先根据临床诊断考虑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性治疗。下列情况必须尽快治疗:①感染直接威胁生命时;②如果治疗延迟到获得培养结果后再进行治疗,那么本来威胁不大的感染可能会加剧;③致病菌可预测到,即使治疗失败,所引起的危险性不大。脑膜炎、肺炎患者在取得脑脊液、血及痰培养后即可开始经验性治疗;又如,对1例复发性无并发症性膀胱炎患者,而各方面情况均较健康的年轻妇女,虽然作尿培养十分容易,但考虑感染很可能由大肠杆菌引起,故在获得培养结果前用复方磺胺甲唑或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3 d,就可成功完成治疗。但由于经验性治疗不具有肯定性,因而对重症病例一般须采用广谱抗菌药物,以覆盖较多的病原菌,如能获良好临床反应,仍可继续进行治疗。 1.2.2 特定性治疗当感染类型已确定,病原菌获得阳性结果,药敏试验已获结果,即可选择抗菌药物进行特定性治疗。这种治疗方案具有肯定性,可结合抗菌活性、药动学特征、药效学、不良反应、药源及价格等综合考虑。其目标应具有最大治疗效果,当应用窄谱抗生素治疗已足够时,既可使费用低廉,又较安全。如果病情严重,或混合感染,则应采用联合抗菌治疗,同时严密观察,避免完全、盲目地依

常用抗寄生虫药物一览表

常用抗寄生虫药物一览表 药物用途用法不良反应 氯喹作用于各种类型疟口服:第1日:1.0g, 8h常规剂量下副反应 原虫红内期裂殖后0.3g;第2、3日各0.3g较少,主要有轻度chloroquine 体,控制临床症状头晕、头痛、胃肠(氯化喹啉)静脉滴注:150~300mg置 道不适等,停药后于500 ml 5%葡萄糖液中 自行消失摇匀,4小时滴完 治疗阿米巴性肝脓0.5g Bid,两日后0.25g 肿 Bid连用2~3周 奎宁作用于各种类静脉滴注:500 mg 置于500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 型疟原ml 5%葡萄糖液中耳鸣、头晕、恶心、quinine 呕吐、视力障碍等,(金鸡钠霜)虫红内期裂殖 有严重心脏病患者体,控 慎用,有对本品过制疟疾的临床 敏反应患者及孕妇症状 禁用 伯喹作用于疟原虫的根治:15mg /d×14d常规剂量不良反应 红外期和配子有头晕、恶心、呕primaquine 体,根治间日疟吐、腹痛等,严重(伯氨喹啉,伯氯喹 复发和阻断疟疾肝、肾功能不全者啉) 的传播及孕妇慎用 咯萘啶口服:首日300-400 mg/次×口服可有头晕、头作用于各种类型 2,间隔6小时;第二日:痛、恶心、呕吐等。pyronaridine 疟原虫红内期,

300-400 mg ×1次。注射给药时不良反控制疟疾的临床 应较少,少数患者症状及用于治疗肌注:3 mg/kg; 可有头昏,恶心,脑型疟等凶险型静滴:3-6 mg/kg,置于500 心悸等。有严重心,疟疾ml 5%葡萄糖液中 肝,肾疾病患者慎 用 甲氟喹1-1.5g,顿服,儿童用药偶有头昏、头痛、作用于各种类型 15-20 mg/kg 恶心、呕吐等;有mefloquine 疟原虫红内期裂 的可出现幻觉等神殖体,控制疟疾 经精神症状的临床发作,对 抗氯喹恶性疟原 虫有较强作用 乙胺嘧啶作用于疟原虫红25mg/周或50mg/2周,顿服;长期大量服用可引外期,用于传播起恶心、呕吐、头pyrimetharpme 治疗弓形虫病:50 mg/d×阻断和预防;痛、头晕等不良反(息疟定)30d 应,肾功能不全者作用于弓形虫速 慎服,孕妇及哺乳殖子,用于治疗 期妇女禁用急性弓形虫病 青蒿素作用于各种类型首剂1.0g,6-8h后0.5g,第副作用小,个别病 2、3d:0.5g/次/d人可有食欲减退等 胃肠道症状 artemisinin 疟原虫红内期裂 殖体,控制疟疾 的临床症状。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