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同理心来发展,以幸福感为准绳,以共享、同生为依归,以智慧化为手段,以规划创新为保障。

今年1月19日在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根据我

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必须从现在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也就是说,旅游业发展再也不能仅仅盯在一些具象的景区景点上,而要把旅游的视野扩大到一个地区的全域。

因此,“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

的全面开花,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近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上所作的《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

力开拓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了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首先就要先弄明白对“全域”两个字的理解,“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全面开花,更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而是一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在新时代面临诸多旅游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全域旅游是什么?

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来自于需求侧的推动。从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

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到我们未来要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阶段,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重叠和分离的过程中,旅游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旅游方式和旅游地位也会发生变化。团队游时代的旅游体验,其质量可以通过节点的管控来加以控制和保障,而散客化时代由于游客行动空间的分散性,加大了旅游体验质量的保障难度。散客化发展潮流所推动的全域化旅游发展,要求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及时调整与创新。一方面,旅游领域的政府主导应该更多地突出旅游

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则需要及时调整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规格,以强化对

公共资源的调控能力,通过资源协调、服务对接等具体措施来保证全域旅游理念的落地。

全域旅游也可以表现为体验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所瞄准的资源会越来越多样,产品会越来越多元,所以说全域旅游会在全时、全境、全产业链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而另一个就是大战略。现在国家对旅游业的期待越来越高,期望旅游业能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突显旅游产业的中心地位,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以开发共享的姿态,去推动群落化的发展,这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全域旅游本身在共享经济社会中,是一种新的模式,希望借此推动财富增长机制的变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幸福增长机制的建立,当然它需要提供更高效的服务、更合理的价格、更适宜的产品。

全域旅游是一个是有板块有廊道的网状格局,是一个旅游场,是要构建一个全新的旅游发展生态圈,放大目的地原有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旅游目的地新的竞争力。未来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旅游不再简单围绕着价值链展开,而是在整个产业群落的网状互动中提质增效。

总结来说,全域旅游有四个方面:一个是生态圈的问题,强调共性,强调是伙伴关系而不是配置

关系;第二是产权束,强调的是共享性,不求所有,而是共有;第三是动态性,通过灵活的方式来推动创新;第四是关系图,是网状的关系,是“旅游+”不是“旅游含”。

怎么做好全域旅游?

首先从理念上入手。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是不是真的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管是旅游部门还是旅游企业,游客、当地居民,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这是第一个需要去关注的。其次,用同理心来发展。我需要服务游客也需要服务旅游业者,每一个做服务的人,

他本身也是一个旅游者,也是一个目的地的居民,用同理心去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全域旅游

的发展。

然后,要以幸福感为准绳。过去30多年的发展是一个市场化改革的过程,而旅游的市场化改革不只是简单地通过市场化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效率的提升和资源配置的改善,促进社会本身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幸福。

第四,以共享、共生为依归。这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的共享共生问题,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的共享共生问题,旅游部门和非旅游部门的共享共生问题,旅游企业和非旅游企业的共享共生问题等很多方面。

第五,要以智慧化为手段,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包括通过政府打造公益平台,通过企业打造市场化平台,如共享经济,就是用企业的方式来打造一个平台,推动资源进行更好地配置。

第六,要以规划创新为保障。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真正重视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把旅游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来对待,甚至包括在落实中央的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充分重视旅游所能起到的发动机作用。

全域旅游的创新怎么做?

第一,管理的创新,全域旅游和以前的旅游发展理念都不一样,如果在管理体制上不做调整,是很难的。

第二,共享的创新,旅游企业的共享如何落地?一些景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的做法,它把民居的建设和度假村、酒店的建设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第三,工作方式的创新,随着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相信很多地方都会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工作方式的创新很重要。

第四,社会认知的创新,现在都在讲旅游产业很重要,那么是不是真正把它放在应有的高度来

认识了。认识不到位的话,下面所有的工作措施,恐怕都没法到位。

全域旅游智慧化建设运营模式

全域旅游智慧化建设运营模式(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自由编辑)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尤其是新一代智能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智慧化”建设已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旅游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全新旅游形态,是全面网络化、高度智能化、应用普及化和产业高端化的旅游,是旅游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其内涵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以泛在高速光纤网络、无线网络为基础,通过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对环境的透彻感知以及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创新旅游管理模式,提高旅游运行效率,改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区域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提升区域旅游的综合竞争力。 “智慧旅游”作为未来旅游功能和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是工业化向信息化全面进化的跨越式发展之魂,将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旅游规划、建设、运行、管理营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并将实现游前、游中、游后和再游的巨大变革,

实现政府决策、旅游管理、公共服务和游客全程服务的革命性进展。 全域旅游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具体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营又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作。为切实有效的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对于不同的景区项目需要应当根据其独有特性选择不同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因此对智慧旅游产业链及建设运营模式的分析及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全域旅游智慧化产业链分析 全域旅游的建设是以开放式创新的理念汇集大众智力资源,并根据社会需求将相关技术打造成一条囊括全区域全行业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的过程。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条产业链整合,现有行业的企业将在这条产业链中一一定位与固化,直到下一次技术革命的到来。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目前智慧旅游建设和运营中的产业链主体及各自诉求各异。 其中通信运营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智慧旅游的建设运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旅游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

未来5年中国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未来5年中国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示着中国推进“全域旅游”的步伐将更加务实、坚定。 向全域转变从“点上发力”到“遍地开花” 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要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是要从原来孤立的点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目前,国家旅游局已公布了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内先行先试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以全域旅游开创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年多以来,国家旅游局围绕全域旅游发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等多个文件,除此之外,在“十三五”旅游规划文件中均围绕全域旅游开展工作部署,加大了政策扶持的力度。同时,全域旅游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江苏省委书记李强、云南省委书记陈豪、贵州省省长孙志刚、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咸辉等多位党政“一把手”纷纷力推,全域旅游已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全域旅游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提到,除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全域旅游时代也带来了管理体制的革新,“从过去部门的单一的管理体制,要过渡到现在的综合管理体制,适应这个综合产业、综合需求的一个体制”,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7年两会部长通道谈到的就是“1+3+X”的综合管理模式。 “1”是指旅游局“升格”旅游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旅发委”)。从2009年海南省旅游局更名为海南省旅发委,到2017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旅发委,9年来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3”是指“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局旅游分局”。国家旅游局与各地工商、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设立旅游警察机构87家,旅游工商分局机构43家,旅游巡回法庭机构118家。 “局”改“委”,不是简单的“改名字”而是从源头上“改观念”,将旅游部门由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政府组成部门,显示出从中央到地方,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形成了从行业单打独斗到党委政府统筹推进的新格局。 此外,国家旅游局还打出组合拳,联合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等多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文件,对A级景区实行“有进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全域旅游的五大特征

全域旅游的五大特征 一、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 全域旅游要求不能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配置,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比如,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防洪排涝、灌溉功能,还要有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还需要规划建设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配套标识、营地等。林业生态的建设,除了满足生态功能要求外,还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农业发展,除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外,还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城镇不仅要满足居民居住和生产功能,又要注重特色、注重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幸福乐园。 二、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 现在的情况往往是,景点景区内外、酒店内外,两极分化明显,一墙之隔或一河之隔,俨然两重天,景点景区内鸟语花香、干净整齐,景点景区外却是私搭乱建、脏乱破差;酒店里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酒店外却是污水横流,垃圾成山。可谓走进景区酒店是发达的“第一世界”;而走出门外则是落后的“第三世界”。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拆掉景点景区“围墙”,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推进多规合一,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三、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 在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优势突出的区域,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设计,都应有旅游理念,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即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创新区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区域综合化管理。围绕形成旅游发展合力,通过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制障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围绕形成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格局,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消除现有执法手段分割、多头管理又多头都不管的体制弊端。

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 展理念和模式。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创新发展方面,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区域旅游增长极,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 协调发展方面,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统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协调;有利于推动区域特色化发展,促进景点景区内外协调;有利于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城乡协调;有利于完善产业配套要素,促进软硬件协调;有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规模质量协调。

绿色发展方面,发展全域旅游能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 开放发展方面,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拓展开放发展空间,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走全方位开放之路,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格局。 共享发展方面,实施全域旅游、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能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发展全域旅游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5年,国内游达40亿人次,人均出游接近3次,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出游方式上,自助游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一个区域的旅游质量,不单单取决于旅行社、酒店、景区的服务质量,而是由整个区域的综合环境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全域整体优化旅游环境、优化旅游全过程,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 当前,一些地方旅游市场秩序混乱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不相适应,旅游产品和以厕所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及交通等基

浙江文成县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浙江文成县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旅游产业逐渐成熟,可以说已经进入了 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休闲旅游已成为 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需求。但是,单一式的旅游产品或旅游景区已经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出游诉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认为,伴随着旅游发展阶段的加快演进,我国旅游将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1全 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下一阶段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省级层面:浙江省发布了《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2)》,召开全域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市级层面:温州市成立旅游联合会,召开全域旅游工作推进现场会,谋划全域旅游大格局。顺应旅游发展趋势,文成县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市发展“全域旅游”战略号召,立足丰富独特的山水、人文旅游资源,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战略,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浙江省最佳旅游目的地名城和温州的山水理想家园”三大目标。2016年文成县出 台了《文成县旅游业十三五规划》(2016-2020)对文成旅游业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全域旅游发展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成绩,获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称号,但对全域旅游的相关基础研究还不足。 笔者通过梳理知网上研究文成全域旅游的文章,发现目前仍为空白。全域旅游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理论研究作为支撑,进而政府部门顶层设计、统筹推进。针对研究不足情况,本文将以文成县作为研究案例,希望通过本次的论文的撰写,能提出符合文成县实际情况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并建设性地提供相关建议供该县决策使用。论文内容一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为后文的展开做铺垫,阐述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阐述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最后阐述论文研究的思路 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部分。首先对旅游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阐述旅游相关理论,为后文撰写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文成县产业现状分析部分,通过介绍文成县的基本概况和分析文成一二三产业现状,得出文成发展旅游的必然性的结论;第四章,文成县旅游发展现状部分。 重点围绕资源条件、市场条件、现实条件、政策条件来介绍文成县旅游发展

全域旅游设施建设五大提升路径(上)

全域旅游设施建设五大提升路径(上)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绿维文旅深耕全域旅游方法论和技术工具研究,率先提出全域旅游“325”的架构,指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网的重要性。林峰博士认为,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提档升级对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交通网络、夜间娱乐环境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在服务游客的同时,也可以承载更多功能。绿维规划设计的泾源县泾华路二十公里生态长廊以及黄果树度假小镇的苗头宴舞项目,作为旅游设施,很好的承担了一部分休闲产品功能,是旅游设施提升的典范。 图片来自网络 绿维解读全域旅游设施概念及体系架构 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服务属性层面比较:旅游基础设施是指为旅游者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旅游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旅游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为满足游客的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明显公共性、基础性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统称,是提供社会性结构的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具有功能复合性、设施景观化、服务多群体、承载弹性化的特征,包括能源供应系统、供水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环保环卫系统、防卫防灾安全系统六大体系。

旅游基础设施体系架构 旅游公共服务以增强游客体验感、满足游客公共需求为核心;以整合资源、配置产业要素平衡、突破薄弱环节为导向,以旅游产业发展及旅游目的地的快速打造,以及全域旅游的夯实发展为目标。其体系架构包括硬件服务设施(公共服务中心、交通服务设施、医疗保障设施等)与软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安全服务、行政管理)两大类。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架构 全域旅游设施建设五大提升路径之旅游交通体系、夜间娱乐设施 绿维文旅通过对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点进行解读,基于全域旅游发展的新需求,结合绿维多年实践,从旅游交通体系、夜间娱乐设施、卫生设施体系、信息化设施建设体系、旅游公共服务中心等五方面总结提出全域旅游设施建设的五大提升路径。本

关于全域旅游的解读

关于全域旅游的解读 一、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 1.景区空间的转变 一是传统景区旅游旺季拥挤时段,人们偏向城市、商业文化街、乡村旅游等休闲旅游转变。二是人们兴趣的多样化,时间碎片化和交通便利化,旅游空间更为广阔。三是人们旅游活动内容丰富,突破了传统的观光旅游。 2.休闲消费的需求 大众休闲时代的来临,人们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和体验,因此须有创新空间全景化、体验全时化、休闲全民化的全域旅游业来顺应需求。 3.产业升级的要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产业增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比重46.1%。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具有生活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双重性,在第三产业升级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旅游业以“互联网+”、“旅游+ 项目带动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升级。 4.政策出台的指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提出,明确提出培育旅游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产业”的双重载体。

二、全域旅游的提出时间及示范创建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上,正式从国家旅游局层面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随之,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 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正式发布首批262家“国家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涵盖陕西3个市和10个区县,分别是:宝鸡市、汉中市、韩城市、西安市临潼区、咸阳市礼泉县、渭南市华阴市、延安市黄陵县、延安市宜川县、榆林市佳县、安康市石泉县、安康市岚皋县、商洛市商南县、商洛市柞水县。 三、全域旅游的主要内涵 (一)全域旅游定义 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指引 1.产业围绕旅游转: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共生共荣,旅游关联产业在布局中需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2.产品围绕旅游造:围绕市场需求,着力构建主打旅游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 发展模式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同理心来发展,以幸福感为准绳,以共享、同生为依归,以智慧化为手段,以规划创新为保障。 今年1月19日在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必须从现在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也就是说,旅游业发展再也不能仅仅盯在一些具象的景区景点上,而要把旅游的视野扩大到一个地区的全域。 因此,“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全面开花,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近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上所作的《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拓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了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首先就要先弄明白对“全域”两个字的理 解,“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全面开花,更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而是一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在新时代面临诸多旅游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全域旅游是什么 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来自于需求侧的推动。从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到我们未来要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阶段,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重叠和分离的过程中,旅游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旅游方式和旅游地位也会发生变化。团队游时代的旅游体验,其质量可以通过节点的管控来加以控制和保障,而散客化时代由于游客行动空间的分散性,加大了旅游体验质量的保障难度。散客化发展潮流所推动的全域化旅游发展,要求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及时调整与创新。一方面,旅游领域的政府主导应该更多地突出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则需要及时调整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规格,以强化对公共资源的调控能力,通过资源协调、服务对接等具体措施来保证全域旅游理念的落地。 全域旅游也可以表现为体验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所瞄准的资源会越来越多样,产品会越来越多元,所以说全域旅游会在全时、全境、全产业链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而另一个就是大战略。现在国家对旅游业的期待越来越高,期望旅游业能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突显旅游产业的中心地位,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以开发共享的姿态,去推动群落化的发展,这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全域旅游本身在共享经济社会中,是一种新的模式,希望借此推动财富增长机制的变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幸福增长机制的建立,当然它需要提供更高效的服务、更合理的价格、更适宜的产品。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同理心来发展,以幸福感为准绳,以共享、同生为依归,以智慧化为手段,以规划创新为保障。 今年1月19日在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根据我 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必须从现在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也就是说,旅游业发展再也不能仅仅盯在一些具象的景区景点上,而要把旅游的视野扩大到一个地区的全域。 因此,“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 的全面开花,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近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上所作的《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 力开拓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了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首先就要先弄明白对“全域”两个字的理解,“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全面开花,更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而是一种在旅 游发展过程中,在新时代面临诸多旅游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全域旅游是什么? 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来自于需求侧的推动。从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 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到我们未来要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阶段,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重叠和分离的过程中,旅游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旅游方式和旅游地位也会发生变化。团队游时代的旅游体验,其质量可以通过节点的管控来加以控制和保障,而散客化时代由于游客行动空间的分散性,加大了旅游体验质量的保障难度。散客化发展潮流所推动的全域化旅游发展,要求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及时调整与创新。一方面,旅游领域的政府主导应该更多地突出旅游

全域旅游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发展研究 本文首先对国内全域旅游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然后对全域旅游发展机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全域旅游协调发展的三大策略。 标签:全域旅游;发展策略;挑战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弊端日益凸显。旅游业是解决我国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也是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和协同发展的抓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发展的城乡差异越发明显。呈现出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服务之后、统筹管理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全域旅游发展已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热点。诸多学者就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全域旅游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系统发展理论,刘兰和郑雅慧就影响全域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功能机理进行了探索,成功构建了一个全域旅游优势互补发展模型,并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实践检验。姜松、曹峥林,在对国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城市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黄震方、陆林等学者首先对区域旅游协调发展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以地方利益相关者为核心、以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案例研究。在以上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全域旅游统筹发展特点,探讨了全域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我国全域旅游协调发展策略。 三、全域旅游概念、特点界定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满足游客全方位体验需求。 四、全域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缺乏完善的行政管理機制。全域旅游发展顶层设计缺失,政出多头各自为政,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缺乏并存。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地方旅游局因没有执法权,陷入“管得了正规军,管不了游击队”的尴尬局面。旅游

全域旅游驱动因素与发展模式

中国旅游报/2014年/6月/4日/第014版 规划·投资 “全域旅游”驱动因素与发展模式 ——以《重庆市渝中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例 上海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汤少忠 “全域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 1、景区泛化的“大旅游” 景区泛化的“大旅游”产生,一方面是传统景区旺季人满为患,大大降低旅游者的舒适度,于是形成了人们在旅游旺季选择不去传统景区而到城市、乡村、商业街等进行旅游休闲;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者兴趣的多样化、时间的碎片化以及交通的便捷化,人们的旅游空间更加广阔,突破了传统景区的界限;人们的旅游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突破了传统的观光旅游。因此,空间的全景化,成为大旅游时代的一种趋势。笔者在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参与的《上海徐家汇4A景区提升规划》并成功申报都市开放型景区,是景区泛化的一种典型代表;《重庆市渝中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渝中全域5A景区方案,也是一种趋势。 2、国民休闲的“大市场” 大众休闲时代的来临,特别是国务院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传统出游两个基本条件有闲时、有闲钱“两个闲”中“有闲时”将更加有保障。而随着游客的旅游需求正逐渐由游览广度向体验深度转变,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景区化的发展模式显然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这就需要创新旅游活动空间、旅游活动内容,进行空间全景化、体验全时化、休闲全民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来满足休闲大市场的需求。 3、产业升级的“大产业”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具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双重属性,在产业升级的大产业发展进程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以“出游型消费经济”进行全域全产业融合,发展“泛旅游产业”,能有效地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 4、顶层设计的“大政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明确了“旅游产业”和“旅游事业”的双重定位,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顾此失彼,两手都要抓,只抓旅游事业,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很难突出;只抓旅游产业,如同抓工业没有考虑环境影响一样,会产生很大很深的社会负面影响。全域旅游,强调全景化体验、全时化消费、全业化融合、全民化共享,能较好地统筹旅游产业与旅游事业的协调发展。 渝中“全域旅游”的现实意义 1、空间拓展的抓手 渝中区,是重庆的母城,重庆市的行政、文化、商贸和金融中心,也是重庆市唯一一个全域划入都市功能核心区的城区。由于面积狭小,陆地面积仅有18.54平方公里,迫切需要空间优化利用。全域旅游,不仅在空间上强调立体化、全景化打造,在时间上还注重全时化体验,能有效地拓展渝中区旅游发展空间。 2、形象展示的窗口

全域旅游专题: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及创建标准

【全域旅游专题】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及创建标准 2016-06-06 21:05奇创旅游规划推荐574次 上期回顾上期我们探讨了全域旅游的背景:为什么?时代在召唤、产业在期待、业界在探讨是什么?全域旅游是指导旅游产业结构转变的战略理念,其核心理念是旅游业不能单一发展或孤立发展,一个旅游目的地应充分合理规划利用本地旅游资源,并有效的和其他产业融合,建设一个可吸引旅游者逗留时间长,消费高,并能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旅游城市或县镇。 本期:我们来认识一下全域旅游的动态,包括:发展历程、空间分布以及创建标准。 发展历程概念提出阶段2008浙江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城旅游”发展战略,启动全城旅游区总体规划招标,上海奇创旅游咨询运营机构中标。2009江苏《昆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全域旅游,全景昆山”。2010四川大邑县发展全域旅游的高端形态,启动全域旅游休闲度假战略规划。2011在《杭州市“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中,创新性地提出了旅游全域化战略;浙江桐庐提出全域旅游的全新理念;四川甘孜州提出了全域旅游概念。2012四川甘孜州委明确提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山东一些县域将“全域旅游”确立为发展方向,如蓬莱、日照五莲县等,山东沂水县确立“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湖南资兴市推进旅游业由“区域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地方试点探索阶段2013宁夏回族自治区明确提出要“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省),把全区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打造”;桐庐成为浙江省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诸城市列为山东省全域旅游试点市;重庆渝中区启动《全域旅游规划》。2014五莲县、临沂市、莱芜市、滕州市、沂水县成为山东省全域化旅游改革试点;河南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_吴必虎

中国旅游报/2016年/2月/3日/第004版 评论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五大理念是全域旅游的引领性指针,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理念的综合载体 吴必虎张栋平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无论是经济方面的创新、协调,生态方面的绿色,还是社会方面的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都与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有密切的引领与承载关系。五大理念是全域旅游的引领性指针,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理念的综合载体。 全域旅游是创新发展的载体。旅游产品结构性失调、“有效供给不足”一直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方式的多元化,旅游供给端改革越来越紧迫。尤其是在“旅游+”治理模式和“互联网+”形势下,未来需要更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来驱动供给侧结构调整。全域旅游能够有效带动全产业创新,既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领域。 全域旅游是协调发展的载体。全域旅游强调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前提,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结果,前提与结果之间的不断转化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环。 全域旅游是绿色发展的载体。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仅是生态文明的体现,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模式的重塑、政治价值体系的进步、文化价值体系的提升,是绿色概念从生态到全域的延伸和升华。这一点正好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相吻合。 全域旅游是开放发展的载体。全域旅游的发展关键在于“旅游+”的治理模式,用好了“旅游+”,就能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效益和融合效应。“旅游+”作为一种治理结构框架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旅游业正在走向更加开放的发展目标,正在构建更加开放的发展模式,正在创造着更加开放的发展平台。而全域旅游正是这些目标、模式和平台的最好载体。 全域旅游是共享发展的载体。全域旅游能够调动全员参与,实现更多的人共享旅游业发展成果,让旅游成为人民的幸福指标,让旅游成为提升获得感的主要途径。所以,全域旅游符合共享的发展理念。 那么,如何用五大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呢?笔者建议:一是旅游业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广泛的关联性、宏大的系统性,需要通过跨界思维来进行创新。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样,旅游业的创新也能够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创新。要通过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创新,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产品是消费者是否认可企业的关键所在,宣传推广再好,没有产品支撑,也都是空谈。旅游产品是一个多环节形成的链条,从游客产生需求到进行寻找、预订、到达、游玩、住宿、购物等一系列过程,处处体现着旅游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旅游产品创新必须摆脱单点突破的思维,单点的成功只能是示范引领作用,但难以形成综合效应,要最终形成整体效益的提升,就必须在整体上进行创新。 旅游品牌创新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以山东旅游品牌来说,未来可以围绕着“好客山东”再进行品牌内涵的延伸,不断丰富和强化“好客山东”的内涵。比如,从“好客山东”到“客好山东”和“山东好客”,这个过程中,意味着要主动出击,不能再把“好客山东”当作旅游部门的事情,而应该调动全社会的资源来维护。

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系列解读之一】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 2016-02-04 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 □石培华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做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何谓全域旅游?为何要发展全域旅游?如何推进全域旅游?笔者从理论技术层面和具体推进落实层面对全域旅游发展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全域旅游的五个“新” 李金早局长指出,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区域整体当作旅游景区,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 实践中如何理解全域旅游?主要体现在五个“新”: 全域旅游是一种发展新模式新战略。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的一场变革。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跳出旅游抓旅游,抓旅游就是抓全面创新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行业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载体,将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综合统筹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极佳载体。我国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抓旅游主要是建景区景点、饭店宾馆,现在要从过去的点线到面的飞跃,要从全局出发,系统全面推进旅游。通俗说,全域旅游就是全域按照景区理念、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服务。发展全域旅游,就是按照五大发

展理念,从战略全局推进旅游发展,要与五位一体建设、五化同步发展等重大战略结合,综合立体推进发展,抓旅游就是抓新型城镇化,就是抓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抓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抓民生,抓特色产业培育。全域旅游不仅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县域经济、市域经济在新常态下的一种创新形态和模式。全域旅游要从战略全局谋划推动,作为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全方位整体推进,使旅游工作从局部工作变为全局工作,变成重点发展战略,从旅游部门抓旅游变成举当地之合力抓旅游。 全域旅游是一种旅游目的地新形态新品牌。发展全域旅游是用新的思维方式谋划新的发展方式,贡献新的生活方式,培育一种优秀旅游目的地品牌。对于游客而言,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目的地形态,是一种新的旅游生活方式。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形成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能够全面动员、全面创新、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注重公共服务系统配套,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整体优化,旅游要素配置全域化,统筹建设旅游目的地。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体优化旅游服务全过程,提供全过程体验产品,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围绕市场构建主打旅游产品,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业态,是公共服务便捷、旅游产品丰富、处处是风景、环境优美、便于自驾自助旅游的优秀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综合改革平台和载体。全域旅游也是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要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机制都应有旅游理念和标准,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相关产业调整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旅游管理全域化、全过程优化,推进建立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旅游综合执法、旅游综合统计监测、旅游综合规划管理、旅游社会参与等体制机制。

全域旅游发展总体策划

xx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策划及概念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1 规划性质.................................................... 1.2 规划范围.................................................... 1.3 规划目标.................................................... 1.4 规划期限.................................................... 1.5 规划依据.................................................... 第二章发展背景分析................................................. 2.1 宏观背景分析................................................ 2.2 旅游业发展态势.............................................. 2.3 xx旅游发展现状.............................................. 第三章旅游市场分析................................................. 3.1 客源市场现状................................................ 3.2 旅游消费特征................................................ 3.3 旅游消费趋势................................................ 3.4 目标市场定位................................................ 3.5 游客接待量预测.............................................. 第四章旅游资源评价................................................. 4.1 旅游资源分类................................................ 4.2 旅游资源评价................................................ 第五章总体发展定位................................................. 5.1 发展契机.................................................... 5.2 发展战略.................................................... 5.3 总体定位.................................................... 5.4 形象定位.................................................... 5.5 功能定位.................................................... 5.6 发展方向.................................................... 5.7 发展目标.................................................... 5.8 空间战略.................................................... 第六章全域旅游产品与项目策划....................................... 6.1 全域旅游产品策划............................................ 6.2 全域旅游项目策划............................................ 6.3 道路与游线规划.............................................. 第七章全域旅游专项规划............................................. 7.1 旅游城镇体系规划............................................ 7.2 旅游交通体系规划............................................ 7.3 服务支撑体系规划............................................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docx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引言 苏州乡村自然资源丰富,水乡风情地域特色鲜明,江南民俗、农耕文明、戏曲艺术、历史古迹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良好,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在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背景下,对苏州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富有创意的体验性乡村文化旅游项目,优化社区参与机制,努力提升苏州乡村文化旅游的品质,能够有力推动苏州全域旅游发展。同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也为苏州乡村文化旅游注入新活力。 1苏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1.1苏州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苏州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分为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两大类(详见表1)。这些旅游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转化为丰富的旅游产品,发挥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苏州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来源。 1.2苏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基础良好 苏州地区经济发达,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一方面,苏州市政F大力支持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使得苏州乡村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备,一、二、三产业在农村实现了较好的融合,为乡村文化旅游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另一方面,苏州乡村文化资源禀赋好,吴文化内涵丰富,以蒋巷村、永联小镇、镇湖刺绣等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游和以陆巷村、明月

湾古村、杨湾村等为代表的古村文化游在国内知名度较高。可见,苏州乡村文化旅游基础良好。 1.3苏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广阔 乡村文化旅游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XX年2月,苏州入选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带动苏州旅游产业二次转型带来了新的契机。苏州乡村的吴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对旅游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压力、浮躁、冷漠、拥挤、污染让很多城市居民身心俱疲,原始、宁静、闲适的乡村成了他们的向往,城市居民亲近自然、走进田园生活的强烈需求。因此,苏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广阔。 2苏州乡村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不足,乡土特色不明显 苏州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沈厅、张厅、雕花楼等乡村建筑文化,有稻作、蚕桑、农具制作与展览、采茶摘果等农耕文化,有太湖三白、阳澄湖蟹、碧螺春茶等饮食文化,有昆曲、评弹、吴歌、宋锦、缂丝、香山帮建筑技艺、刺绣、苏扇制作、古琴制作、角直水乡妇女服饰等乡村艺术文化。然而,这些传统的乡村文化大多散落在各个古镇和村落,没有得到整合开发,苏州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以湖景风光、休闲观光农业为主,忽视了乡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乡村意象空间的打造,对乡村民俗、农耕、艺术等文化资源的整合不足,没有充分体现吴文化的精髓和“小桥、流水、人家”江南乡土特色。 2.2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缺乏创意,体验性项目不多

全域旅游开发模式

全域旅游开发模式 概念的提出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发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一时间,开展全域旅游工作成为全国各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广泛的媒体报道也使得“全域旅游”这一词汇成为旅游业界的新概念和新方向。 “全域旅游”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2013年北二外的历新建教授就曾提出这一概念,此次李金早局长将“全域旅游”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全域旅游”的概念产生于以下时代背景: 一是景区泛化的“大旅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兴趣更加多样化,很多人选择到城市、乡村等地休闲度假,私家车的普及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完善更使得旅游者改变了传统的景点旅游方式,从而突破了景区围墙界限,形成了无围墙的大旅游趋势。 二是国民休闲的“大市场”。大众休闲时代来临,国务院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大众出游时间更有保障。 三是产业升级的“大产业”。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比重己超过第二产业,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产业,理应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根据李今早局长在《全域旅游大有可为》一文中的论述,全域旅游是顺应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接下来一个时期旅游业供给侧改

革的重要抓手,同时还与区域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扶贫开发等密切相关,己被上升到了国内旅游业改革发展战略方针的高度。 全域旅游在当前政策的指引下,将带领我国旅游业走向全新发展道路。将实现从景点游到目的地游、从门票经济到全域经济的转变,将给目的地地区的产业融合和经济转型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全域化水平比较低,基本以景区为中心,围绕景区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因此目的地产品与服务拥有很大的缺口和提升空间,也将带来巨大机会。 全域旅游的开发模式 发展全域旅游的开发模式 全域旅游的推进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简单复制,应根据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类型、发展阶段和目标定位,并结合该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脉络综合考虑,选择不同的开发模式。首先应对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类型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进行分类,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恰当的开发模式,以更好更快地推进全域旅游。 在第二届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上,全国多个地方纷纷提出要全面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此推动当地旅游业的新一轮发展。其中五种典型全域旅游开发模式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这五种典型开发模式包括: (1)是龙头景区带动型。依托龙头景区作为吸引核和动力源,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围绕龙头景区部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旅游产品和景区,调整各部门服务旅游、优化环境的职责,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工作机制,推进“景城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旅游业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