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也叫一般的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生产关系。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的形成。

从宏观上来看,本专题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从微观上来看,国内外商贸、城市发展、货币演变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与阶段特征

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并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了历史条件。

1.商朝:

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人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商朝的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2、战国:

诸侯国的都城(临淄、邯郸、大梁、郢)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市内有贸易场所,但商品大都与统治者有关。

3.秦:

都城咸阳是全国的商业中心。民间自由经商的人日益增多,出现不少大商人,如巴寡妇清得到秦始皇的优礼。官府也兼营盐铁等。

3.两汉:

官营和民营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各地物品,如山西的木材玉石,山东的鱼盐丝漆,东南的药材,北方的牛马,都作为商品交换,并形成较为适当的比价。西汉齐地韦姓、京师樊嘉等非常富有。汉同匈奴、鲜卑、乌桓、南越以及西南诸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相当频繁。

4.隋唐:

隋朝:东都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唐朝:长安“坊”、“市”分开,东市、西市是繁华的商业区。

城市商业繁荣:政府在市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那时的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市的买卖时间也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在广大的农村,包括偏远的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经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布海内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贩,还有不少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5.五代十国:

杭州、扬州商业繁荣;成都是物资集散地,有蚕市、药市、米市、酒市;楚国财政来源以贸易收入为主。

6.两宋:

(1)北宋:

①东京是最繁华的城市,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还出现了“夜市”和“瓦肆”(娱乐场所),与辽和西夏交界的边境地区设“榷场”,市场上流通大量金属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城市中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行会保护和垄断行业的商业利益。北宋政府通过行会对商业实行控制和勒索。

③农村出现定期的集市,有的形成固定的市镇,活跃了城乡经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南宋:

商业贸易更加繁荣,商业城市以临安最为繁荣,人口达到百万。市内建有货栈、酒楼、茶馆等。

7.辽、西夏、金:

(1)辽的南京是商业繁荣的城市,“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

(2)西夏的凉州,商业也很发达,有专门贸易的场所。

(3)燕京是金的商业中心。金设立税收管理机构,对往来商旅征收商税,商税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由于商业的发展,金代后期,银币已成为通用的货币。

(4)榷场贸易,在辽、夏、金的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除官方贸易外,一般商人在榷场做生意须从政府领取营业凭证并交纳税金。宋辽边境上雄州、霸州的榷场最为有名。金人用马匹、毛皮换取南宋的茶叶、香料、药材等物品,贸易比较发达。

(5)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来自亚洲、东欧、非洲海岸的商队、使节络绎不绝。

8.明清——商业繁荣

(1)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品种达到两百余种。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2)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3)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4)商业的持续繁荣使商人阶层日趋稳定,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晋商和徽商。

二、城市的发展概况

城市的发展从一个角度反映着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概貌。

在我国古代,“城”与“市”是彼此分开、相互独立的两个不同概念。城就是城,是统治阶级居住的地方;市则是人们交易的场所,开始并不在城内。

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古代城市主要沿着两种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方向发展。一种方向是作为军事堡垒、统治阶级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城”,另一种方向是作为商品交换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市”。其中前一种方向是城市发展的主导面,城市因而具有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

从模式上看,中国传统的城市往往以王宫或官衙为中心,两翼辅以东西两市,文武双庙。城市的居民以达官贵人以及为之服务的衙役、奴仆、兵弁等为主体。城市的商业主要供王室或官府消费,也为奴仆和兵弁提供生活必需品。

从条件上看,随农业生产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分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世界上首批城市一般都诞生在那些具有较为有利的灌溉条件,农业生产发达,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流域中下游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国等地区。

1.夏、商、周:

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2、战国:诸侯国的都城如临淄、大梁、郢、邯郸、咸阳等是新兴的封建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城市蓬勃兴起的阶段。这一时期,诸侯国崛起,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都城,如战国时期的临淄、邯郸、大梁、郢等。这些都城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些都城一般都是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都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中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经济特征。

3、秦:咸阳,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都城。

4.两汉:

西汉都城长安: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设有太学、是汉朝经济文化中心。

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被称为“五都”。

5、隋朝东都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又是大运河的中心。

6、隋唐——城市的兴旺

(1)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长安、洛阳。

①长安城内有东西两个市,唐玄宗时在西市开潭,便利物资通过水路运入市内。宫城(皇帝居住和办公之地)和皇城(官署所在地)位于城北;“坊”、“市”分开,东市和西市为商业区,“坊”为住宅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以及新罗、日本、波斯、大食等国的外国人,是一座国际化大城市,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洛阳城内有三个市,工商业也很繁荣。武则天时,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

③盛唐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活动已发展到市外。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成都

①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汇合处,成为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江南的物产大多在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唐朝后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繁华的夜市也是扬州城的一个特点。

②成都物产富饶,与扬州号为“天下繁殖”。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③南方商业都会、国际贸易港口——广州。

④北方商业大城市——位于通济渠沿岸的汴州。

隋唐时期,我国的军事政治中心仍在关中,而经济中心已移到江淮流域,出现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情况。隋统一后,大力修通大运河,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联系问题。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国内商业的流通,成为封建帝国的经济命脉。这一时期,南方城市发展较快,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当时瞩目的主要城市发展区。这与海外贸易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大运河的开凿有密切关系。如当时号称四大都市的淮安、扬州、苏州、杭州都在运河沿线,隋朝东都洛阳因位于大运河的中心,商业盛极一时。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都城的建设。如唐代长安城,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城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既反映了唐朝的国力和科技水平,也体现了唐朝前期封建统治井然有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政治面貌。特别是长安城的经济布局突出了“坊”“市”之分,“市”内店铺林立,非常繁华。

7.北宋:

东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扬州商业十分兴旺。东京等大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坊”

和“市”的界限,可以沿街开市,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夜市),有娱乐贸易场所“瓦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华景象。

宋代城市发展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城市商业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北宋时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反映了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二是镇的兴建和发展。镇的设置始于北魏,主要出于军事目的。北宋以后,因重文轻武,曾一度废除了很多这样的军事据点,从而使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镇市完全蜕变为商业城市。这些新兴镇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水陆交通要道、沿海口岸、商旅舟车集中的地方,如密州板桥镇、江西景德镇等。

8.元朝:

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荣的商业都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马可·波罗称之为“天堂”。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称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9、明都北京:

1417年,明朝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把都城从应天迁到北京。北京城有三重:宫城(紫禁城)、皇城和京城,其布局严谨、建筑壮观,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明代城市有较大发展,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前期有30多处,中叶以后发展达50多处。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江北运河区等地区。明朝中后期的城市已不仅仅是封建统治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已经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有一定专业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中国古代发展城市的特点

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②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③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古代城市职能的变化:

我国古代城市在战国时为政治中心、手工业中心、商业中心合一型城市,有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唐朝开始,分为手工行业中心城市地区,如丝织业的定州、益州、扬州,陶瓷业的邢州、越州,造纸业的宣州、益州,还有都市商业区如长安城中的东市、西市和外贸个心城市广州;

两宋时期出现手工技术中心地区,如定窑、汝窑、景德镇,城市中商业区界限消失,外贸城市增多,有泉州、广州、明州;

明朝时期手工业、商业、外贸各有中心城市,如苏州、杭州、松江、景德镇为手工业中心,成都、武昌、扬州为商业中心,广州、宁波、泉州、福州为对外贸易港口,但是在清朝前期受很大影响。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

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②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③商品经济一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一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④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⑤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三、货币的发展概况

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它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向轻便方向发展。它的演变和发展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政治动乱、国家分裂,则货币混乱。

1、战国:

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如齐国的刀形币、赵国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以及秦国的半两钱等。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秦:

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后世历代都仿照秦钱样式。

3.两汉:

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王莽为掠夺财富发行大钱。

4.三国:

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5.隋:

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

6.唐:

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7.北宋:

大量流行金属货币,主要为铜钱,还有铁钱和白银。

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8.明:

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其特点是币值大,适应大宗和远途贸易,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四、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汉代: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安息(现伊朗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东罗马帝国),丝绸之路形成。

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

2、三国两晋南北朝:

我国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南亚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番禺是最主要的外贸口岸。官府收入相当可观,以至"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

3、唐朝:对外贸易繁荣

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唐朝和朝鲜的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朝的有牛、马、麻、人参,唐朝输入朝鲜的有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

中亚、波斯商人足迹遍及各地,它们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源源不断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运销西方。

对外交通有陆路和海路;与朝鲜、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贸易频繁。

4、两宋:

①北宋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

②南宋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③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设有番坊,有外商长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国家众多,以阿拉伯人最多。绍兴末年,广州、泉州两个市舶司岁收税高达200万,超过北宋一倍多。

④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输入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

⑤辽、金与高丽通过使节贸易保持联系,并在边境设榷场,互通有无。日本、波斯、大食等国也同辽、金有贸易关系。

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④元朝:

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此汇集和起运。

高丽的土特产人参、水獭和虎豹皮在我国内地受到欢迎,布在我国民间也很流行。我国的植棉、棉纺织和火药技术在此时传人高丽。

⑤明朝:

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宁波、福州。

⑥清朝:

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还几次下令实行海禁。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出现贸易顺差。

影响:①中国出口商品数量少,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②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五个特点:

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为什么从两宋时陆路贸易地位开始下降,而海路贸易地位却上升了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是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其二,陆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陆路西运,远离商品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何况对于环太平洋各国,陆上丝路无法到达。陆上丝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巨,又只能靠骆驼运输,运输量有限,而且时间久,运费高。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很大,其易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如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③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⑤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六次演变:

①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

②隋唐时期,又开辟了海上商路,水、陆并进。

③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

④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⑤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

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

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

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五、交通运输业发展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发展水陆交通的优越条件,勤劳智慧的古代中国人不仅写下了陆路交通的悠久历史,而且开创了水路交通的光辉历程,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谱写出世界古代交通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概况(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

(1)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

夏:交通工具有车、船、橇等。

西周:交通比商朝进步,从都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路面平坦。

(2)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

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

秦朝史禄修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

西汉开辟了“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向西一直到达欧洲的大秦。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

(3)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隋朝时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南北经济交流起了很大作用。

唐代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驿道,四通八达,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交通要道上还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过敦煌,越过葱岭,可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达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4)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

元朝:

·陆路。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由元大都启程往西,经过新疆,有三条路通往西方:一条往西北宜达俄罗斯和东欧各国;另两条分别经过撒马尔罕和阿富汗通往伊朗。

·海上交通:元朝还创办了规模空前的海运,从粮船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可抵达直沽。由杭州东行,顺风七日可抵日本;自温州入海,二十五日可到占城。杭州、泉州、广州都是重要的对外航运港口。元朝在各个港口设市舶司,和各国通商互市。

·内河航运:元世祖时,为了解决大都的粮食运输问题,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把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漕运粮船可从杭州直达大都。元代的大运河从杭州启程,可直达大都的积水潭。

(5)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蜂,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明朝:郑和下西洋,江苏刘家港出发,到达中南半岛、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2、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由陆路贸易为主逐渐转向海路贸易的原因?

其一,我国北方战乱频繁,影响经济发展,更影响了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对外贸易畅通。其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建立,影响了中西交往。

其三,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如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

理论分析:

一、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是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在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处于从属地位,起着补充的作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自然经济渐趋瓦解。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主要形式是地主制经济,这是一种占主要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形式下,地主把大多数土地分给农民,形成了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业生产。这种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靠血缘失系紧紧结合在一起,对于封建剥削和人口增长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巩固和稳定着中国封建制度。这种结合大大限制了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使对生产力提高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分工不能顺利实现,从而迟滞了中国社会发展。与这种地主制经济相适合,中国封建社会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权。此外,中国封建社会还存在着小自耕农的自然经济和小生产者的小商品经济,但它们不占主要地位。

商品经济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存在于阶级社会各个阶段。在中国古代,它一直处于自然经济的附庸地位,主要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但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创造了历史条件。

一、浅析封建社会“两种经济”此消彼长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封建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的两种经济,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形成此消彼长的关系。

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在经济学上称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者生产的目标是为了满足自我消费(这里的“自我”主要是指家长制的农民家庭,也包括封建庄园或封建领地、农民村社等),而不是为了交换。中国古时有副对联:“男耕女织,夫唱妇和”,正是这种自然经济结构的写照,故有的也称自然经济为耕织经济。自然经济具有闭塞性特征,易使人们产生狭隘和保守意识。商品经济是指生产者不是为自我消费,而是直接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一种面向市场的经济。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和外向性的特点,要求买卖、借贷、雇佣都自由、平等,使人们具有民主意识,形成契约关系。商品经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才占统治地位。

所谓“两种经济此消彼长”,实质上是指商品经济逐步侵蚀自然经济,使人们需求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逐步依赖市场,而且依赖的程度或成分不断地加强和增加,而“自给自足”的程度或成分不断削弱和减少。中学历史课本是通过商品的发展和城市性质变化的历史对照描述来体现这种消长的。如我国的战国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兴盛起来。

具体表现在:第一,商品种类繁多。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的市场上都可以买到。第二,封建城市兴起。一些诸侯国的都城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聚集了很多人口,商业很繁荣,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这些城市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中心,城市里有贵族的宫室,又有买卖的场所。”而到了明代:“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这表现在:第一,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入市场,品种达200多种。第二,全国出现了30多座较大的城市。这些城市或为手工业生产中心,或为繁华的市场,或为对外贸易港口。第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朝后期,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前面谈战国时期的商业,虽然没有对体现商业发达的货币这种交换手段的介绍,但在秦朝“统一货币”中已提到战国时期的各种铜币(注:我国商代晚期就出现了铜贝,这是人类史上最早的金属货币)。所以,战国时期的商业并非“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从课本描述两个时期商品经济状况的对照看,货币的发展与流通量增多;商品种类繁多,且奢侈品减少;体现一定专业化分工的城市出现,且不再依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这个中心,而独立发展等,正是商品经济的“长”。商品经济发展,密切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对市场依赖程度的增强,需求商品数量的增多等,正是自然经济的“消”。

在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此消彼长,从时间上看是经历着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即使从战国到明代,也长达2000年左右;从程度上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到明代中后期,才在“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的前提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从经济基础上看,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仅仅是处于“萌芽”的状态,作为一种与建经济基础并存的经济基础,处于弱势,因为封建生产关系顽强地阻止自然经济的“消”也就严重地阻碍着商品经济的“长”。但从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看,商品经济是不断地侵蚀自然经济的,而且作为一种新的虽然是弱势的经济基础,它也逐步动摇着旧的上层建筑。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衰落,正是它的作用。它也决定着新的上层建筑的产生,如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反封建的文学艺术的出现,等等,这些又保护与促进商品经济的“长”。正如毛泽东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二、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

商品经济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过这一时期的商业主要控制在官府手中,即所谓的“工商食官”,其发展水平也都很低下。如西周时期,在市场上,一束丝加一匹马可以换五个奴隶,这表明在奴隶社会里,以物易物是商品交换的一般模式,货币作为媒介还没有成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形式。

2.战国、秦汉时期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国内商业逐步繁荣起来。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逐渐打破,商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兴盛景象,如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等都汇集中原市场。由此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具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商品种类繁多,而且大都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如马匹、象牙、鱼、皮革等),与人民日常生活没有多少联系。二是中原市场的形成,而且规模之大,辐射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地域跨度较大,加上交通条件的限制,出现了一批懂经营之道,会投机的批发商,他们成为实力雄厚的富商大贾。三是封建城市兴起。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新兴的封建城市既是封建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城市里有买卖的场所。与战国相比,秦汉时期国家政治统一、疆域辽阔,国内外商业贸易的发展具有更为有利的客观条件。如秦

统一后,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西汉时期,政府开通“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等。但由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秦朝以后至汉魏,国内商品经济是“戴着枷锁前进”。特别是东汉时期的庄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商业的发展。魏晋时期,由于战乱频仍,商品经济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即使在三国时期,出现蜀国的蜀锦行销魏、吴的现象,却也只是个别地方政权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壮大实力而进行的官方贸易。至于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这时更是处于长期的萧条之中。

3.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极度繁荣,商品经济也出现繁荣景象。隋朝时,洛阳居住着数万家富商,商业盛极一时。唐朝商业更为繁盛,主要表现为:①城市繁荣。长安是第一大城市,洛阳是第二大城市。城市中“坊”“市”分开,市区繁荣。②唐朝前期,政府对商业市场的设置地点和营业时间有严格的规定。一是市场不能随意设置,只能由官府在州县以上城市中固定的区域设置。已有的铺面也不得随意扩建。如唐中宗景龙元年(703年)的两次诏令:“景龙元年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两京市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铺前更造偏铺。”二是对市场交易时间有严格规定,不准开办夜市。《唐六典·太府寺》中写道:“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同钟)三百声,而众以散。”

③唐中期以后,商业日益发达,原有的市场旧规被冲破了不少,如唐代中后期突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交易时间延长,出现了“夜市”。但统治者仍然企图禁绝,如唐文宗开成五年(850年)诏令:“京夜市,宜令禁断。”④对外贸易发达,政府注重并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如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市舶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其主要职责是检查出入港的外商船舶,征收关税,收购政府专卖品等。那时,唐朝和朝鲜的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的有牛、马、麻、人参等,唐朝输入朝鲜的有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中亚、波斯商人足迹遍及各地,他们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源源不断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运销西方。⑤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城市繁荣和对外贸易发达两大方面。前者主要体现在都城长安和洛阳,这是由于长安城是当时全国、亚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近百万,开放程度高,消费量大。后者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满足皇室和贵族官僚的需要。

4.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元是我国封建社会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也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五个政权前后相继,战乱频仍,而十国同时并存,南方九国相对安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杭州、广州、成都等城市的商业都比较繁荣。有的地方割据政权如楚国,甚至以商业贸易收入作为主要财政来源。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局面后,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体现出五个特点:第一,城市经济繁荣。东京是当时商业最繁荣的城市,城内店铺林立,热闹非凡。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反映出当时东京商业的繁华景象。第二,城市商业布局出现新变化,泥古的“坊”“市”界限已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区域,并且出现了“通晓不绝”的夜市及娱乐场所“瓦肆”。第三,市场活跃,出现新型货币。北宋市场上除了流通着大量金属货币外,还出现了纸币——交子和会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第四,设置边贸市场。北宋在边境的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这种边境贸易,既是当时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新形式,也是当时民族关系的突出反映。第五,农业商品的品种构成发生很大变化。如商品粮(以稻米为主)的上市量超过前代;农副产品(包括茶)和手工业原料(如丝和丝织品)大量进入市场。与北宋相比,南宋商品经济突出表现在海外贸易的发达上,不仅出现一些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如泉州、广州和明州,而且对外贸易范围东达日本、朝鲜,西至

非洲一些国家。由于政府从海外贸易的发展中获利丰厚,因而对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提举官人选非常重视。

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元朝首都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不仅国内从海道、运河和陆路有大量商品进入大都,而且来自亚洲其他地区和东欧、非洲海岸的商队和使节也络绎不绝。第二,海外贸易发达。元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元代海外经济联系之广,进出口货物品种及数量之多,都是空前的。史书所载,宋代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不下五六十个,到了元代增至近百个。其中包括今菲律宾诸岛、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各岛屿;印度半岛及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各岛及沿海地区以及朝鲜和日本。元人控制了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海上交通,在印度洋上的航运大大超过宋代。元代首次出现了“东洋”、“西洋”的称谓,一些前所未有的海外地名也初见于元代文献,如红海要冲亚丁港、非洲的桑给巴尔、摩加迪沙等。在中国沿海,中外商船频繁进出于泉州、广州及江浙各海港,泉州是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此汇集和起运。

5.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这一时代特征反映在经济上,就是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商品经济的活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入市场成为商品,品种达200多种。二是出现一批专业性的工商业城市。全国有30多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这些城市或为手工业生产中心,或为繁华的市场,或为对外贸易港口。三是明朝前期对外贸易发达。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和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扩大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朝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宁波、福州。在发展海外贸易的同时,明政府还在与鞑靼的边境开设互市,双方交换各自所需的物品。鞑靼首领俺答汗修建呼和浩特城,很快发展为蒙古地区与内地贸易的商业城市。四是明朝后期,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五是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生事物,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和封建统治的限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极为缓慢。清朝时期,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这使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失去了有限的海外市场,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无法冲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三、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评价

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资本主义萌芽专题

资本主义萌芽 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里还存在着非主流的商品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经历了一个产生——缓慢发展——被打断发展这样一个过程。 一、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的出现 1、前提条件:1)商品经济的发展。所谓“商品”,就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而“商品经济”是以生产商品为特征的经济关系。 2)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须的货币财富 3)一批失去生产资料并且具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劳动者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 ·直接原因: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30多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善于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于是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时间地点: 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如苏州) 3、含义: 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 3、产生部门(最早出现的行业): 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 4、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 在当时的苏州,所谓“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5、主要特征: ①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 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称之为“萌芽”,就是说当时的资本主义关系刚刚产生,还很不普遍,只是在个别地区、个别行业中出现。那时,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在全国占主要地位。 6、实质 他们之间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7、意义: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

中国古代的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的资本主义萌芽 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学者们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及其存在的条件有不同的理解,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也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出现于北宋,也有人上溯至唐,以至更早。多数学者是把它作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过程,或其起点,认为它产生于明中叶,到清中叶有了发展。 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1.生产力:明中后期,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2.劳动力:人身依附的松弛,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明朝中后期放松了对农民和匠户的人身控制) 3.市场:国内:城市的发展;国外:1567年“隆庆开海”,对外贸易的恢复与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曲折缓慢的发展 1.历程: (1)产生:明朝中后期,首先在江南地区个别手工业部门出现,没有深入到农村; (2)挫折:明末清初,遭受打击。明后期政治腐败,政府横征暴敛;明末清初,战乱不已。 (3)发展:清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表现是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解说: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满族汉化,商品经济的繁荣。 (4)停滞:到鸦片战争前夕,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5)转型:1860、70年代,大部分手工工场最终破产,小部分转化为近代民族工业。 2.原因: (1)政治:中国中央君主集权制根深蒂固,专制统治腐朽,政府横征暴敛。 解说:“中国自古是单一制封建君主集权国家,庞大的帝国组织靠直接向全国小农阶层抽税来维持。在那个时代尚无现代经济理论,国家计税毫无科学依据,只能简单向全国平均摊派,不具备宏观调控功能,对社会经济并无积极作用。财政税收又多被用于奢侈挥霍或豢养军队,巨额财富无法回到正常的经济流通领域,民间经济即不能从中获利,私人财富也得不到有效保障,资本自然无从积累。这便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 (2)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范围小,资本主义发展空间有限; 解说:以单个家庭与小块土地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无论人力资源还是土地面积都不具备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因此,它无法保证富余产品的稳定产出,更无力供养具有充分消费能力的民间市场。 (3)思想:儒家的正统观念,重义轻利,歧视商业,不重视科技。 1

世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世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云南砚山第一中学査佩良 时限范围:十七世纪前 重点知识:希腊民主、罗马法制、人文精神的起源、世界主要文明的分布、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掠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知识准备:“文明”是以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为标志的关于社会进步的概念。文明发展具有继承性和民族性。判断文明的标准主要有:文字的使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产生与进步、各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文明可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又可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一、古代西方文明政治的起源 1.西方民主的摇篮—古希腊 ①零星破碎、港湾众多的地理环境,使希腊不易产生统一的大国,孕育了希腊发达的海外贸易经济;便利的经济文化交往条件,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思想观念,是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基本条件;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使公民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 ②希腊公民指的是本城邦的成年男子。由于希腊较为发达的公共教育和私人教育,公民一般都思维敏捷、身体健康、能言善辩,珍视自由,追求平等,敢于表现,不屈权威,这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重要条件。 2.雅典民主政治建设 ①发达的商品经济、健全的民主政治、辉煌的古典文化,使雅典成为“全希腊的学校”。 ②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③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经济上,颁布“解负令”,解放债务奴隶;促进工商业发展。政治上,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组织“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设立陪审法庭。改革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主要内容:打破血缘关系,以地域关系划分行政区;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政权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组建“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改革打破了部落贵族对政权的控制,扩大了公民权,雅典国家正式形成。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第四节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第一部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获得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2、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明清专制主义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3、清朝时期的闭关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重点: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作用;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闭关政策的内容。 难点:摊丁入亩对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教学方法:讲述法、文献法、对比法 授课: 一、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从我国封建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上看,明清时期处于衰落阶段。 2、明清封建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使封建经济还在继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 芽。 3、具体表现: ①、边疆地区获得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②、适应农业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③、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④、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基础 ⑤、明清闭关锁国,使中国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中,日益落伍。 二、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一条鞭法 A、实施:1581年张居正改革,将一条鞭法在全国推行(嘉靖八年即1529年在局部地区已 开始实行) B、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 C、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役,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 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D、意义:①、将部分力役摊入田赋,把户丁银的一部分摊入田赋征收,相对减轻了农民 的负担; ②、纳银代役的规定,使农民摆脱了一部分封建国家的徭役束缚,农民对封建国家 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③、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促进 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总之,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更名田 A、内容:1669年,康熙帝宣布的“更名田”,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 人所有。 B、意义:是清初恢复农业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更名田”的实行,对于鼓励农民从事生 产及开垦荒地,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也叫一般的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生产关系。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的形成。 从宏观上来看,本专题容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从微观上来看,国外商贸、城市发展、货币演变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本专题的主要容。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与阶段特征 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并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了历史条件。 1.商朝: 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人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商朝的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2、战国: 诸侯国的都城(临淄、、大梁、郢)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市有贸易场所,但商品大都与统治者有关。 3.: 都城是全国的商业中心。民间自由经商的人日益增多,出现不少大商人,如巴寡妇清得到始皇的优礼。官府也兼营盐铁等。 3.两汉: 官营和民营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各地物品,如的木材玉石,的鱼盐丝漆,东南的药材,北方的牛马,都作为商品交换,并形成较为适当的比价。西汉齐地韦姓、京师樊嘉等非常富有。汉同匈奴、鲜卑、乌桓、南越以及西南诸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相当频繁。 4.隋唐: 隋朝:东都,商业盛极一时。 唐朝:长安“坊”、“市”分开,东市、西市是繁华的商业区。 城市商业繁荣:政府在市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那时的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市的买卖时间也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在广大的农村,包括偏远的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经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布海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贩,还有不少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第八章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国古代经济的归宿

第八章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国古代经济的归宿(第十三讲) 第一节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历史条件 (一)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生产方式出现与转化的前提,生产力发展水平由农业生产力水平决定。 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物质标志是生产技术及由技术和劳动者素质决定的劳动生产率。 1、农业,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高峰出现在宋代。明代中叶以后,农业生产力比前代只有缓慢发展,这只为资本主义萌芽准备一些条件(极为有限) 2、手工业,生产技术宋代达到高峰,明清两代有所改进,体现在量的方面。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 传统城市商业功能的增强及工商业城镇的兴起,意味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数量增多,再加上几条贯通全国的长途贩运路线的开通,资本主义萌芽所需要的市场条件初步具备。 (三)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形成 明中叶以来,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业逐步发展,拥有一定资本的工场主、作坊主雇工生产的现象明显多于前代,这是具有新的内涵的历史进步。 (四)货币资本的积累 16世纪以来,中外贸易通商,中国大量出超、白银流入、物价升涨,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一)纺织业 市场需求的扩大,容易产生在丝与织分工基础上的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促进了农村中的两极分化,有利于打破家庭手工业的狭小范围而形成规模较大的手工业工场或手工作坊,资本与雇佣劳动在此结合,产生最早的一批资本家。 (二)冶铁和铁器铸造业 冶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它需要一定设备,并须有熟练技工,这是资本与雇工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冬麦,生产的目的在于攫取利润。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一)手工业 1、清代前中期 资本主义萌芽有显著的发展,表现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增多,在制茶、制烟、酿酒、榨油、制糖、棉布加工等十数个行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清代中期 原有的丝织和铸铁业中的萌芽有了进一步发展,丝织业以固定雇工为主,雇工工资“计日受值”、“按件而计”,生产经营规模扩大。 铸铁业:生产规模有较大提高,在广西、陕西、四川冶铸业较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评价 资本主义萌芽在手工业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在土建生产关系中难成气候。 (1)清代棉纺织成为产值最大的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只在棉布加工过程中出现,且在棉布进入流通后,在商人手中完成,故不能改变棉纺织业本身的农民家庭生产的性质。 (2)纺纱技术尤其是纺织工具落后,使农家专事纺纱收不到专业分工的效益,纺织一体化又巩固了耕织结合的土建经济结构。

2017年9月11日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

2017年9月11日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2017年山东菏泽检测)“(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粮钱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D.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生产 【参考答案】A

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可以说明 A.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B.万历年间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民营手工业中出现细密分工 D.封建政府鼓励发展民营手工业 明朝中后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近代的中国最终没有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苏州)民生齿(人口)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材料二我吴市民,罔(无,没有)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指饥饿),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材料三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清世宗实录》(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末年的苏州在丝织业领域产生的新现象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一中的“机工”和材料二中的“小户”有何特点?他们与“机户”和“大户”之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测试题

第四课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明代中后期,棉纺织业的中心是() A.苏州B.杭州C.松江D.广州 2.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器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设依据是()A.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天下一定规模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受值”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3.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是() A.纺织业B.采铜业C.井盐业D.制糖业 4.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重农抑商根本目的是() A.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C.确保赋役和地租的征收D.巩固封建统治 5.明朝时,首次下令实行海禁的皇帝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建文帝D.崇祯帝 6.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缺乏资本原始积累 B.落后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C.劳苦人民购买力低 D.商人力量弱小 7.对明清时期闭关政策共同占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B.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都禁止一切对外交往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8.清朝统一台湾后,一度开放海禁,设立了四个港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不包括()A.澳门B.香港C.宁波D.云台山 9.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 A.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B.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D.其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 10.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从根本上讲是由() A.经济基础决定的B.统治者的心态决定的 C.中外关系决定的D.阶级关系决定的 11.下列关于机户和机工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B.两者已无人身依附关系 C.两者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D.师傅和学徒的关系 12.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A.出现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 百科名片 相关书籍 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萌发尚未定型形成气候,而产生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规范性与规模,生于萌芽状态的东西,本来不易辨识,也不容苛求。不过,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不仅要从微观上研究,还要从宏观上考察,才能定性 目录[隐藏] 定义 生产力 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 定义 生产力 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 [编辑本段] 定义 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萌发尚未定型形成气候,而产生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规范性与规模。 生于萌芽状态的东西,本来不易辨识,也不容苛求。不过,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不仅要从微观上研究,还要从宏观上考察,才能定性。这里,我想提两点意见。 第一

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而不是一厂一店,因而不能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论证。它指的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个别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在这以前,像在自然和社会史中许多事物一样,它会有一些偶发的、先现的现象,但不能因此认为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这就是说,在考察资本主义萌芽时,必须把考察的对象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看这个地方、这个行业有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和气候。同时,考察的对象必须有一定的量,不能相信孤证。必然性是存在于偶然性之中,社会性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所以,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总是具有多发性,是可以重复观察到的。 唐代何明远的丝织厂,仙君册的茶园,即使《太平广记》是可信的话,也只是一种偶发的、先现的现象。因为那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还不允许新的生产关系出现。宋代经济有很大发展,当时的中国,在农业、基本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许多部门,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我想,单从生产力来看,宋代已经有了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物质基础。但是,从生产关系和社会条件来看,租佃关系、徭役赋税和工商业等方面的封建束缚,还未见松弛,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僵硬,较唐代尤甚。因而,它只能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准备阶段。 第二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具有新生事物的生命力。它一旦产生,除非有不可抗原因,是不会中途夭折的,而是引导向新的生产方式。因而,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应具有延续性和导向性。 这就是说,我们考察资本主义萌芽,是要探讨它的历史作用。如果只是一段插曲,也就不花那么大力气去研究了。任何经济现象,都是一个过程,不会突然发生,也不会蓦地消灭,必有它的继承性和发展阶段性。如果我们瞻前顾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史,只能从明代后期,或者说从十六世纪写起。这以前,确也有些个别事例,如徐州利国监的冶铁,徐一夔《织工对》中的丝织工场,但都后不见来者,不能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起点。我们所考察的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都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并有发展,看出明显的阶段性。清代前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要在鸦片战争后有个交代,看出它们的历史作用;这一点,后面将论及。[编辑本段] 生产力 第一部分 生产力是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不能用一句话回答。但归根到底,还是要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力。“一切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一切资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争论

学术界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 一、明清资本主义是否萌芽 观点一:没有萌芽 1.西方学者 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看法,在西方过去的几百年中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16世纪到18世纪末以前,西方对于当时中国的评价非常积极。伏尔泰、魁奈、亚当·斯密等,都把中国看作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18世纪末开始转变,马尔嘎尼说中国是“一艘老旧的头等战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黑格尔以来,就把中国看成是一个木乃伊式的国家,没有发生过变化,没有内在的动力。总之,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史学界在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上,一直以费正清等主张的“冲击--回应”模式为主。这种“外铄论”观点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循环往复,缺乏内部动力以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开始向近代社会的演变。 2.中国学界 顾准在1973年发表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中提出:“我们有些侈谈中国也可以从内部自然生长出资本主义来的人们,忘掉资本主义并不纯粹是一种经济现象,他也是一种法权体系。法权体系是上层建筑。并不是只有经济基础才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能使什么样的经济结构生长出啦或生长不出来。资本主义是从希腊罗马文明产生出来,印度、中国、波斯、阿拉伯、东正教文明都没有产生出来资本主义,这并不是偶然的。”他认为,马克的考察和论述只在于他所生长的希腊文明。中国并不具备欧洲文明独特的产物--市民阶级,中国虽不缺少商业,但皇权却牢牢控制着中国城市、市井、市肆等。中国虽然存在着广大的自由劳动力,却缺乏产生资本主义的其他条件,比如“法权体系和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国家商业本位的根本态度。 陈平在《社会演化的发展观和经济结构的方法论》中认为:“是否任何国家,任何文明系统都能自动产生资本主义和近代科学?”“中国这样一个封闭系统是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拒绝接受其他文明系统的信息(负熵流),只可能在平衡态附近振荡,不可能产生新的结构”。 杨师群认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伪问题。他在《明清城镇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的比较研究》中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作出与传统理论不同的定义,并从自由城币与雇佣劳动者、城币政治制度与币民斗争、商品经济与币场的开拓诸方面,论证了中国古代明清社会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所谓“萌芽”实属一个不存在的虚假问题。又在《再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伪问题——答曹守亮先生》一文中,从中西方专制王权对工商业经济发展所起的完全不同的历史作用、中西方私有产权的有无对自由雇佣劳动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伪问题的观点。 李伯重更是认为,坚信“西方有,我们也有”的民族心态和坚信“资本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的信念,二者是有共同基础的,即认为中国应该而且必定能够按照欧洲近代发展的模式去发展。然而,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并未如此。至于“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如果没有洋人到来,中国也会出现自己的工业革命”一类的推论,则更明显地只是一种情结。 观点二:发生萌芽 邓拓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中认为,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以前,中国封建经济体系内部就已经出现了重要的变化,18世纪中叶,许多地区规模较大的家庭工业

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考试重点】【必学】

一.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的原因 (1)明朝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 (2)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小商品生产者产生两极分化 2.明朝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产生时间:明朝中后期 (2)手工业生产者的分化 表现:手工作坊主开设手工工场(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被雇佣和雇佣的关系) 典型:苏州和杭州的丝织业机户 3.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包买商更为活跃,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增多。 4.评价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而曲折,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始终处于萌芽状态。(2)就全国而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稀疏而又脆弱。一.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实施原因 (1)对付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组织外族入侵 (2)受“天朝上国”思想的支配 (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3.表现 (1)下令“禁海”,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 (2)只开放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外贸事宜 (3)影响:阻碍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是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1)“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帆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如郑和下西洋) (2)“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国人在华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3)“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锁国”则是更主要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积极:这种消极防御手段,初期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2)消极:1.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必然结果。 1.正是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因为生产力的增长使得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成为生产力的阻碍。所以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的最初出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基础上,随着世界历史、世界交往的转折而发生,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而发生[1]。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中文2版第44卷中指出: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其一方面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另一方面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当中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就是雇佣工人的出现,农奴制的解除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客观上实现了自由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它导致了自由工人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劳动力条件[1]。 之后16 世纪西欧陆续有其他一些国家具备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直到17 世纪40 年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才真正开始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时代。迫于人民起义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压力,代表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查理一世在1640年11月不得不重新召开议会,这届议会断断续续一直存在到1853 年,史称“长期议会”。“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阵地。“1649 年5月议会宣布共和国成立,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标志,它第一次宣告在欧洲的一个大国中初步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2.当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时候,人们变革旧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原始积累例如英国圈地运动、掠夺货币、贩卖黑奴等为资本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最终形成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2] 这是因为它为资本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最终形成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资本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的,因而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变革的实现过程中,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 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第一个120 年间,英国资产阶级并没有立即建立起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生产力,它们沿用的还是封建社会母体内成长起来的现存的社会生产力。在经济上,它们并不是依靠生产力的发展求得资本的积累,而主要是依靠政权的强制力量,进在国内以“圈地运动”和在国外以疯狂的殖民掠夺为主要形式的“原始积累”。 参考文献: [1].李喆,资本主义起源新探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81、816、819、829、819、828-829、782. [3]丁天,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进步性及其启示]

明清与英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比较

明清与英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比较 摘要 英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15世纪逐步发展,而明朝在当时也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但为何英国发展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实实在在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却几经周折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本文就地理条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军事和市场这些角度对明清与英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明清英国资本主义萌芽比较 引言 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快速发展,出现了雇佣关系的机工和机户,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大量农产品拥进市场,出现了以贵金属白银为主的货币经济。清朝前期,在遭受朝代更迭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后,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英法侵华战争后,更是出现了辛亥革命等资本主义运动。15世纪,和明朝处于同一时期的英国出现了圈地运动,并在之后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成为近代世界强国。 为什么地大物博的中国未能如英国一样发展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本文将从多方面、多角度比较明清与英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差异。 正文 一、地理条件的影响 中国北接冰冷的西伯利亚地区,西靠高寒的青藏高原,南面湿热的热带雨林,东临广袤的海洋,这就造成了中国是一个封闭王国,尽管周围有高丽、蒙古,但那些国家太小,对中国影响不大。所以,一切活动,都是中国人自己在探索,

缺乏了一定的思想碰撞与交流,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不小的限制。而且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那里平原遍布,水足土沃,便于发展种植业。而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也的确使种植业发展起来,尤其是水稻种植,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为了养家糊口,人们整天守在田上,势必会使人民跟外部的地域交流减少。长久由此,便形成了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即使发生在这里面的一些商品交换也是为了维持这个经济体系的稳定。这样封闭的经济体系,每户种植户都是独立的——只要能保障每户人有可以正常种植的田地,每户人生产的产品都是自供的,即是生产的结果对整个社会稳定或许有益,但对于要扩展生产的规模是不利的。按照经济理论,生产规模的扩大就能提高供给,供给扩大就能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反作用于产能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但从一开始,发达的种植业使人民视土如金,使人民的观念郁于拥有固有的土地,忽略这其中商品交换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人民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较少也使中华文明相对与整个世界的封闭。虽然明朝中后期,手工业的繁荣带来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观念的束缚,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随后的清朝更是实行闭关锁国,错过了工业革命的科技浪潮,沉浸于四方朝贡的天朝幻想中。资本主义萌芽就这样被扼杀于摇篮中。 与中国的地广物博相对,英国却是一个岛国。因为四处是海,发展了渔业。渔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海洋文化的繁荣。渔民要出去捕鱼,就必须面对惊涛骇浪,要补到更多更好的鱼,就必须涉足别人没到过的海域,这其中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但为了生存,渔民们就必须勇敢的面对这些挑战。长久由此,岛民们养成了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崇尚自由的精神。而且平时的航海也加强与周围的地域联系。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对各种产物的产能是不同的,有的地域对某种产物的产能高对另一种则不然,如果地域与地域间有对本地域低产能产物而对另一地域是高产能产物的需求,商品交换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就显现出来,岛民会很快领悟到这一点。起源于希腊文明的西方文明由于对航海的需求,便有了后来的地理大发现。再加上天文学的发展,更是对封建时代神权至上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再是后来的文艺复兴,使天赋人权的理念深入人心,打破了神权对人的精神领域的束缚。这为后来的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思想基础。工业革命的到来使英国的产能比以前几个时代加起来的产能还要强,对商品交换意义早于了然于胸的西方人破除了封建时代神权对人观念的束缚,资本主义便得以在岛国上自由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节 录) 曾经作为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已黯然凋谢。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作了经典性的阐述:“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5]毛泽东的经典阐述显然并非毛本人的理论发明,而是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较为一致的看法,只不过毛的口吻更明白地表达了出来。所不同的是,这个结论一经领袖之口说出,便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真理,在意识形态一元化的政治环境中,学者的任务就是要找出具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来论证它。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专门论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论著已比较少见,取而代之的的是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反思。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归结为“情结论”、“死结论”和“假问题论”等。 何为“资本主义”:质疑“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前提 吴承明先生在《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一章“导论”中,首先讨论了“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但没有对“什么是资本主义”做出概念限定。我认为要真正对“资本主义萌芽”做出令人信服的概念论证,首先必须对“资本主义”一词做出概念论证,这是个前提。既然对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概念问题始终都没有搞清楚,那么我们多年来讨论 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前提上就很成为问题了。正是因为概念上的模糊,各有各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准,所以讨论中出现各种五花八门的观点就不足为奇了。比如,关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从“战国 说”、“西汉说”到“唐代说”、“宋代说”、“元代说”、“明代说”、“清代说”,前后竟然相差两千多年,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基于此,有必要首先讨论“资本主义”概念和它的历史渊源问题,虽然我深知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许多西方学者也困惑于这个概念的泛化和模糊,在使用这个概念时都非常犹豫。历史学家赫伯特·希顿对这个词极为反感,他说:“在所有以主义结尾的词中,资本主义一词最容易招惹是非。它的含义和定义如此混杂,因而一切懂得自重的应该把它同帝国主义一起从词汇种摈弃。”著名的年鉴派学者吕西安·费弗尔也认为该词已用得太滥,主张取消这个词[10]。黄仁宇先生也认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 会由盛而衰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 芽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一条鞭法;更名田;摊丁入亩与地丁银;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商贸城市和市镇的蓬勃兴起;闭关政策。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获得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2.通过商品经济发展的学习,了解与认识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在推动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3.通过对闭关政策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的

作用。 2.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明清专制主义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3.清朝时期的闭关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教学要点 一、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二、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一条鞭法 2.更名田 3.摊丁入亩与地丁银 三、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1.手工业的进步 2.资本主义萌芽 五、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1.商业的繁荣 2.清朝的闭关政策 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闭关政策的内容 闭关政策的影响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作用;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闭关政策的内容。 本课难点:摊丁入亩对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明清时期的政治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教案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 芽教案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第四节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一条鞭法;更名田;摊丁入亩与地丁银;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商贸城市和市镇的蓬勃兴起;闭关政策。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获得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2通过商品经济发展的学习,了解与认识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在推动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3通过对闭关政策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2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明清专制主义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3清朝时期的闭关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教学要点 一、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二、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一条鞭法2更名田3摊丁入亩与地丁银 三、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1手工业的进步2资本主义萌芽 五、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1商业的繁荣 2清朝的闭关政策 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闭关政策的内容闭关政策的影响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重点: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作用;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闭关政策的内容。 本难点:摊丁入亩对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 导论: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里还存在着非主流的商品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经历了一个产生——缓慢发展——被打断发展这样一个过程。 一、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的出现 1、前提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所谓“商品”,就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而“商品经济”是以生产商品为特征的经济关系。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 直接原因: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30多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善于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于是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时间地点: 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如苏州) 3、含义: 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3、产生部门(最早出现的行业): 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 4、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 在当时的苏州,所谓“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5、主要特征: ①微弱、稀疏; 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 ③发展水平低; 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称之为“萌芽”,就是说当时的资本主义关系刚刚产生,还很不普遍,只是在个别地区、个别行业中出现。那时,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在全国占主要地位。 6、实质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 科大卫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3 本文为作者1993年8月在香港科技大学的系列演讲的一部分。感谢徐泓教授和蔡志祥博士邀请,也感谢黎志刚博士、萧凤霞教授和林至人博士,他们曾对文稿提出修改意见。 ①关于作为《资本论》背景的这一古典经济学解释,参见Louis Dum ont ,From Mandeville to Marx ,the G enesis and Triumph o f Economic Ideology ,Chicag o :University of Chicag o Press ,1977.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3 科大卫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15—20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中金融制度和商业组织的角色。文章认为,金融制度的缺陷妨碍了20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其根源可追溯至明代食盐贸易的历史。明代食盐贸易包含了商业票据的投机要素,这些商业票据以一种被称为“盐引”的国债为基础。17世纪初“盐引”的废除,意味着向取代金融市场的皇帝荫庇制度的决定性转变,新的做法被称为“官督商办”。至19世纪的最后10年,公司法经通商口岸被引进中国,商业票据市场才再次缓慢出现。股份资本的要求有助于融资市场的重新出现,这一市场所要求的规则,在荫庇制下的贸易中不可能出现。 关键词:盐法 资本 公司法 股份 合同 官督商办 在本文讨论开始时,应该先说明我对“资本主义”这个名词的认识。我的出发点是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本质的理论。在古典经济学中,财富来自三个方面,即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资本不同于劳动力,因为它可以积累,也不同于土地,因为它可以流动。因为观念上有明确的分别,古典经济学把价格列为利息、地租和工资的总和。马克思的学说,基于古典经济学。尽管马克思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把资本和土地连贯到劳动力,但马克思的经济学并未超出古典经济学的范畴。我们甚至可以说,整部《资本论》都在讨论资本流通的过程,说明只有在资本流通的过程中,资本家才控制了劳动力。在讨论资本主义萌芽时,不得不同时讨论资本的流通。① 但是,古典经济学家并没有说明资本为什么可以流通。从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来说,资本是在以贸易为主体的交换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而因为贸易伴随着劳动分工而产生,所以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顺着这一思路,从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出发考察历史,就会以为,除非遇到人为的阻滞,贸易一定会自然地增长,工业也必定随之而来。这一论点在本世纪初遭到韦伯(Max Weber )和朴兰易(K arl P olanyi )的挑战,与古典经济学家的假说相反,他们认为,不均等的优势(unequal advantages )并不自然地导致贸易产生,因为贸易只有在适当的制度出现以后,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