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孕育、成型、发展;四个时期:孕育融合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

各期时间大体为1780 ----1840年间。1840 ---- 1883年间。1883 ---- 1917年间。1917 年后1860年到1949年,京剧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京剧的发展分为孕育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

孕育期:

徽秦合流

京剧霸王别姬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青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京剧贵妃醉酒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

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捉放曹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净朱大麻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l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汪桂芬,艺宗程长庚,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有“虎啸龙吟”的评道。他因“仿程可以乱真”,故有“长庚再世”之誉。孙菊仙,18岁时选中武秀才,善唱京剧,常入票房演唱,36岁后投师程长庚。他噪音洪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中州韵,多用京音、京字,听来亲切自然。表演大方京剧捉放曹逼真,接近生活。“老生后三杰”师承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异,从全面权衡,谭鑫培文武昆乱不挡,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汪、孙。光绪年间,谭鑫培被称之为“伶界大王”,在剧界地位,如当年之程长庚。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习,向太监们传授技艺。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升平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结止宣统三年(1911年),计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王楞仙、杨小楼、余玉琴、朱文英、王瑶卿、龚云甫、穆凤山、钱金福等生、旦、净、丑的名家150余人曾入宫。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强。同期,位于大栅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京剧成熟期,

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许荫棠、贾洪林;武生:俞菊笙、杨隆寿;净行:何佳山、黄润甫、金秀山、裘桂仙、刘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陆华云;旦行:陈德霖、田桂凤、王瑶卿、朱文英;丑行:王长林、张黑、罗百岁、萧长华、郭春山。这一时期,旦角的掘起,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武生俞菊笙,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贵妃醉酒)、余叔岩。由于文人崇尚的雅文化传统在20世纪遭遇灭顶之灾,京剧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京剧四大名旦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富连成社社长叶龙章与北平《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查点票数。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童伶主席”。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世戎,亚军赵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京剧雁荡山童伶选举结束后,仍由《立言报》主持,选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联抉于长安、新新两家戏院演出了《白蛇传》和《四五花洞》,以示祝贺。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又一标志。这一时期除杨派(小楼)、梅派(兰芳)、尚派(小云)、程派(砚秋)、荀派(慧生)外,旦角中还有筱派(翠花)及宋派(德珠)、张派(君秋);老生行中的余派(叔岩)、高派(庆奎)、言派(菊朋)、马派(连良)、奚派(啸伯)、杨派(宝森)、新谭派(富英);净行中的金派(少山)、侯派(喜瑞)、郝派(寿臣)以及50年代后产生的裘派(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妙香)、叶派(盛兰);老旦行中的龚派(云甫)、李派(多奎);丑行中的叶派(盛章)等。同期尚有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如生行中的王凤卿、时慧宝、王又宸、李洪春、谭小培、李万春、李少春、高盛麟等;旦行中的阎岚秋、徐碧云、朱琴心、赵桐珊、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金少梅、碧云霞、琴雪芳、王玉蓉、言慧珠、童芷苓、梁小鸾、吴素秋、赵燕侠、杜近芳等;小生中的金仲仁、茹富兰、程继先;丑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马富禄、张春华等。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 传统戏曲第24课京剧 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优秀

京剧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京剧在中国的地位; 2、对京剧的脸谱和京剧的角色有初步的认识; 3、激发学生对京剧的热爱和兴趣,使学生感受中华国粹--京剧的魅力,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京剧的热爱和兴趣,使学生感受中华国粹--京剧的魅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空白脸谱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谈话:喜欢春节晚会吗?对哪个节目印象最深?欣赏2015春晚中羽泉演唱京剧的节目 师引课题,我们一起了解京剧,感受国粹——京剧的魅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师生谈话引出视频内容,并让学生跨界主持,再引本节内容跨界了解京剧,让学生感受自然而然。歌手羽泉学生是熟知的,他们演唱京剧,学生也会感到好奇和喜爱,对本节了解学习京剧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共同学习 1、京剧的起源 师讲述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京为乾隆庆贺八十寿诞,随后其他徽班也进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大徽班”,徽班与来自湖北的汉剧艺人合作,逐渐就形成了一种以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的新剧种——京剧 2、京剧的行当 生介绍自己对京剧角色的了解,师展示“生旦净丑”照片,帮助学生了解角色分类[设计意图]展示生旦净丑的图片,是帮学生形象地了解具体的分类。 3、脸谱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脸谱,也在一首歌里提到过,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小组合作创作脸谱,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安排了说脸谱、唱脸谱和画脸谱三个活动,由浅入深地认识脸谱。先让学生说自己熟识的脸谱,再听歌中唱到的脸谱,帮助学生有一个感观上的认知。最后让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脸谱并涂上颜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京剧脸谱的认知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_高三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 中国的京剧文化十分悠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被称为“东方歌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京剧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十八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都居中国之首。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它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刻划人物,使它特别惹人喜爱。 京剧的角色很多,“生”分成老生、武生和小生。“老生”,顾名思义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在剧中多扮演正直刚毅的人物形象,他们演出时要戴挂在耳朵上的假胡须,在京剧的行话中叫“髯口”。胡须的颜色表示了人物的年龄:三十岁,所戴胡须为黑。六十岁,所戴胡须为白。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细腻表演,唱腔上也最为丰富。台词用京剧中的韵白来表现,演唱用真声,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也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

名。“丑”分“文丑”和“武丑”两类。武丑扮演的经常是一些机警风趣、武艺高超的人物,像绿林好汉、侠盗小偷等等。“文丑”经常扮演花花公子、狱卒、酒保、更夫、老兵等。不管文丑或武丑,虽有文武善恶、身份高低之分,在剧中都是幽默、滑稽的喜剧人物,也并不都是反派。京剧的行当是经过长期的提炼和规范,突出人物的内在特征,把人物的内在特征加以外化而形成的,是京剧与其他戏剧形式不同的重要特征。京剧的角色很多,特点也很多。它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京剧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都是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表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应该源远流长。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热爱京剧,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戏曲艺术 发扬中国文化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曲艺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自电影传入中国,便与戏曲深深结缘,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传统戏曲中国文化中国电影戏曲元素 小小的身影讲述着千年的故事,幽婉的曲调传扬着上古的声音,一声声铿锵有力的锣鼓传递着华夏子孙不屈的意志,一幕幕曲折动人的故事承载着国人五千年的悲喜怒乐。戏曲——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戏曲的发展,潺潺而流,从未曾干涸。数百年前,当我们依旧做着天朝圣国的美梦时,西方世界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工业革命,当他们打开我们的国门强行带走无数奇珍异宝的同时,也将电影带进了我们的世界。随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经历着一次次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主流载体。除了那些从小听着《穆桂英挂帅》,看着《天女散花》的祖辈们,现今已鲜有年轻人愿意跨进剧院,聆听这份传承千年的艺术。无数人站出来宣称戏曲灭亡论,殊不知,戏曲已经用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历史发展的大舞台之中。纵观中外电影,无论是《霸王别姬》还是《大闹天宫》;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动画;无论是从小受中国戏曲文化熏陶的本土导演陈凯歌,还是深受中西文化融合影响的香港电影导演徐克,戏曲元素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影视剧作品之中,依旧用戏曲特有的方式,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方式的载体,我们称之为戏曲元素。 何为戏曲元素? 有人说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唱念做打”便是戏曲元素,也有人说戏曲元素就是五彩斑斓的服饰、夸张传神的动作、丰富多变的色彩、生动夸张的脸谱。戏曲元素即编剧方面有剧本文学的诗赋性,结构方面是点线连贯的分场性,超脱的时空变化,综合的表演形式,根据行当创造角色,流动的技艺及通俗的民间艺术。①笔者认为,戏曲元素简单概括便是戏曲的综合性、写意性与技艺性。 下面笔者从三个部分来具体阐述戏曲元素在影视剧作品中的运用。 一、向经典致敬 1905年,丰泰照相馆内,“谭鑫培唱着最拿手的《定军山》,只见他配合着锣鼓点儿,一甩髯口,把刀一横,立成顶梁柱一般,就听旁边有人喊:‘快摇’,刘仲伦便使劲摇了起来,那时的胶片只有二百呎一卷,很快便摇完了,算告一段落……”② 就这样,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完成。这是京剧史上的里程碑,更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电影的起步,便是说唱艺术和传统的中国戏曲结合的产物。传统中国戏曲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独特的一种存在形式,自电影开始在中国发展,就未曾忽略过民族国粹的地位,更有许多影片向中国传统艺术致敬,其中不乏《霸王别姬》《刀马旦》等优秀影片。 《霸王别姬》可谓是陈凯歌导演的巅峰之作,本片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京剧名旦程蝶衣和名生段小楼的故事。片中情感细腻,色彩华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及人性进行了深入挖掘。影片中,当段小楼揭发程蝶衣时,当“文革”的黑色雾霾笼罩着中国大地时,笔者不禁思考陈凯歌为什么要用我们的国粹京剧艺术来衬托这一故事。中国京剧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最为厚重的艺术之一,陈凯歌导演的独到之处便是用最具代表性的中华艺术来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虞姬最后自刎于霸王剑下亦是程蝶衣自刎于段小楼剑下,陈凯歌的这一做法是聪明而独到的。戏曲《霸王别姬》无疑是国人最熟悉不过的剧目之一,用历史演绎过去,戏曲的助力使影像的张力更加具有历史深度。 二、局部引用 在众多中国电影中,戏曲的各种元素被中国导演灵活运用。1942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铁扇公主》吸收了传统戏曲的造型艺术,人物活灵活现。无独有偶,《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的扮相完全借鉴了京剧中猴戏的孙悟空脸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在音乐方面,影视剧作品中不乏锣鼓小调的出现,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大宅门》同名片头曲《大宅门》中融合了京剧、

【京剧服饰元素提取】京剧服饰元素在丝巾创新设计的应用论文

【京剧服饰元素提取】京剧服饰元素在丝巾创 新设计的应用论文 1京剧服饰元素 1.1色彩纯粹,对比强烈 京剧服饰的色彩通常取材于生活及自然中最真实的颜色,主要分为“上五色(红绿黄白黑)”和“下五色(紫粉蓝湖香)”,而实际运用时通常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繁衍出众多中间色。在运用手法上,惯以多重色彩对比,达到局部矛盾、整体和谐的效果,在倾诉情感的同时赋予极强的视觉感。此外,也包括利用点、线、面的形式将色彩组合,使其抽象化,赋予其独有的意境,这是一种具有层次性的表达手法。如京剧脸谱,通过对抽象的线条、鲜明的色块进行夸张、变换与组合,在展现视觉之美的同时,利用色彩联想丰富人物性格。京剧服饰在色彩的运用上具有极强的写意性,从色彩的象征意义上来说,主要有如下三点:1)象征人物的身份地位,是“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如以“黄色”喻尊贵,“青色”喻卑贱,而尊贵又有高低之分,皇帝着“正黄色”,太子、亲王均着“杏黄色”。2)象征人物性格特点,如项羽等着“黑蟒”以示其刚直沉稳;关公着“绿蟒”、妆“红脸”以示其智勇双全。3)象征场景氛围,如白色用于丧事,

表哀悼之意;红色用于婚庆时,表喜庆;而在临刑时,则表辟邪图 吉利。 1.2纹样寓意,构图均衡 京剧服饰纹样的种类繁多,不仅吸收了历代服饰纹样的特 点,同时也汲取了建筑和生活中各类器皿中的图案。对于同一纹样,它通常以多种形态进行表现。如云龙纹有团龙纹、行龙纹、 大龙纹三种形态,而海水纹则有立水及卧水。京剧服饰纹样在构 图及纹样组合上追求一种平衡之美,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 传统文化,以及思想观念,概括为以下几点:1)方圆兼济。京剧服饰纹样在外形和布局上以方和圆居多,其中回纹、绵长等为方, 团花纹等为圆,这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构图形式,也 是中国传统服饰图案最典型的构图格式,即“方圆套叠、破方为圆、方中有方”,只有方圆相济方能达到和谐。2)对称。京剧服 饰纹样在整体上讲究对称的形式美,蟒袍通常采用中心对称法 则,整体庄重威严,气势磅礴,同时象征着权势。而帔、靠多为 以前中为对称轴的左右对称形式,以此达到视觉上的协调美观。3)均衡非对称。这主要运用于有角花装饰的服饰,如小生穿着的褶子,在左下角以一树梅或其他花卉为装饰,而交领边缘又饰以同 类但形态不同的花卉纹样,使整体达到呼应与均衡。4)反复和连续。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手法将云纹、回纹等循环往复的向 周围延伸扩散,在排列上体现有层次化的节奏和韵律,实现了动 与静的结合,极具装饰效果。5)散点。主要运用于丑行所着的服

中国传统文化之京剧脸谱的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之京剧脸谱的赏析一提起中国的国粹京剧,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的肯定是一个勾画着五彩脸谱,着华丽戏服的人物形象和咿咿呀呀的唱腔,而给最先吸引我,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色彩斑斓,种类繁多的脸谱了。 前辈戏剧家张庚先生说:“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尤其 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京剧脸谱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面部五官的形状、轮廓相似,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面部肌肉与人物的年龄、经历、生活的条件也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也是生活的概括。如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既是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的揭示和生理特征的表现,又是确定脸谱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从前年幼只觉得新奇,原来人物的脸还可以这样表达,不像人又最像人,后来才理解,脸谱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是实际生活的升华。演义小说和说唱艺术对历史人物的夸张、形象的描写,也是京剧脸谱进行艺术夸张的依据来源。如关羽的丹风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等,所有这些描写,都被戏曲化妆吸取下来。。“离形得似”、“遗貌取神”,这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意思是“神似”要高于“形似”,写形要为传神服务,为了达到神似,可以突破形似。这种美学思想,不仅在绘画上,也在戏曲舞台上得到贯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神韵,即精神境界的追求。 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比如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傲不训、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等等。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

京剧传承的文化责任

京剧传承得文化责任,不能只被梅葆玖们承担20160426 09:38:24 京剧得生存危机,在梅兰芳时代就有,所以梅兰芳才要在巨大得压力下推动京剧改革。也正就是因为改革,梅兰芳所创立得“梅派”艺术,才取得了辉煌得成绩。 昨天,梅兰芳之子,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去世。在张君秋之子张学津、马连良之子马崇仁去世之后,京剧名家传人就此又少一位。人们在纪念梅葆玖得同时,不免也会有些担忧,京剧得传承,在这些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得名家去世之后,究竟会往何处走? 多年以来,京剧被定义为传统文化得一张名片,这使得京剧得戏剧地位,得以被很好地捍卫。但与此同时,过于强调京剧得文化属性,而淡瞧其娱乐价值,也使得京剧固守辉煌历史,却不得不面对市场日益冷清得尴尬。面对这种状况,京剧人作出了百般努力,但瞧似于事无补。 毫无疑问,对于传统戏剧得传承,要在认知上有新得角度。艺术传承得关键在于人,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当成保护传统戏剧得金规铁律。无论就是直接传承人还就是间接传承人,都承担了巨大得文化责任,甚至这责任会成为难以承受之重。但除了人得要素之外,艺术传承还要在纵向得时间线索上不能断裂,在横向得空间范围内有蒲公英式得广泛散播。 京剧就是欣赏门槛较高得戏剧品类,这就是公认得。可由于长期速食化娱乐得影响,当大量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等几乎无理解障碍得作品或产品摆在面前时,非专业观众难免会舍弃京剧、昆曲等传统戏剧,转而接受更直接得娱乐消遣。很少有人愿意去改变惰性,通过提升自己,来达到能够完整体会京剧之美得目得。于就是,这样一种奇怪得状况产生了:传承人越就是严肃、认真地向观众传递自己得京剧精神,观众虽然在口头上报以赞赏,但在行动上却往往敬而远之。 这不由让人反思,在京剧传承得时间线索上,究竟在哪儿出了问题。在整个社会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得背景下,京剧信息得传播为何总要等到其代表人物去世时才能引起公众关注?京剧得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扩大观众群重现京剧辉煌还有没有可能?传统戏剧必须要牺牲掉一些固守得形式来延续生命力有没有必要?想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显然仅把京剧得冷清归罪于“娱乐至死”就是不够得。 京剧得生存危机,在梅兰芳时代就有,所以梅兰芳才要在巨大得压力下推动京剧改革。也正就是因为改革,梅兰芳所创立得“梅派”艺术,才取得了辉煌得成绩。1930年在美国演出得巨大成功,也使得京剧拥有了一次流行于国际得机会。 当然,京剧那次良好得国际化开端带来得经验,并没有在后来被总结运用,因为,想真正在文化多样性得国际演出市场上站住脚跟,京剧就必须要遵循商业演出得规律,必须要改革,甚至要大得改革,这对京剧根深蒂固得祖师规矩仍然就是严峻得挑战。直到今天,京剧改革仍然就是京剧人想要触碰又不敢触碰得命题——京剧改革带来得利益与改革带来得压力与伤害相比,人们更在乎后者。 媒体发达,公众对优质精神产品重拾兴趣,传统文化得时尚运作空间越来越大,京剧不就是没有复兴得可能。京剧复兴得基础,当然在于对其精粹得认识,对其传承得重视,但需要做一些此前很少做得事情,比如用现代得眼光来重新审视京剧,用不违与得技术来为京剧增加魅力,用新鲜得概念、创意,在推广、制作、审美提升等方面,扭转京剧下滑得颓势。而作

京剧与当代艺术的结合

京剧与当代艺术的结合 10125331 梁思慧 京剧本是综合性艺术,它的每一部分都具有独立出来对其进行研究的美学价值。尤其是今日,人们的观念、认识大为开放。学术、审美的融合、交叉渐成大趋势。京剧更以其独特的风格与当代各种文化产生碰撞、结合。 社科新论的讲座激发起我对京剧的好奇: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中国世代流传,作为国粹保存至今日。在当代社会中,它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和新的变化呢? 京剧诸多元素中,脸谱是最方便被其他艺术门类借用的部分。因为它简洁、抽象,图案化、符号化、装饰性强。北京长安大戏院门前的脸谱雕塑《中国风》建于1999年,用钢板切割出特定形状后上色而成。作品以红为主色,间以黑、黄、白三色,取对称脸谱式,与暗喻忠良正直、智勇双全人物形象的“红花脸”有相近之处,但不拘泥于某个特定脸谱样式,亦不塑造具体的眉、眼、唇,只以抽象纹饰状色块连结成面目,让人一看便知该戏院以京剧为主打特色。 同是脸谱雕塑,雕塑家董书兵的作品变化更为丰富。他的《脸谱》为左右不对称造型,分别拼接了京剧中男、女服饰与谱式中的若干元素,暗含阴阳、虚实转化之理,诸如脸谱左边眼凸起为实,右边眼挖空为虚;左边上端为女角头饰中的珠花,右边则为男角背后所插小旗的抽象形。这件作品为不锈钢喷漆,高8米。 而雕塑家吴彤的《国韵——生旦净丑》系列作品,以京剧中生、旦、净、丑四大角色的头颈胸基本造型为原型,在雕塑造型上吸纳了国画技法中“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出自宋代画家郭熙专着《林泉高致》中《山水训》一篇)的抽象方法,并结合白描技法中的勾线方式,简洁地勾勒出了雕塑的基本形态。整件作品被艺术家施以淡彩,在简化颈

部和胸部之余,吴彤将京剧脸谱谱式和白描中对人物五官的描绘方式融合在一起,重点刻画了人物面部。这一组作品将平面性的绘画与雕塑结合在一起,自然清新、意韵淡雅,以神写形,颇得中国水墨之神韵。 在陶艺雕塑家郑玉奎的陶艺设计中也选用了京剧元素,创作了《京剧人物》系列陶艺作品。“我父母年轻时,是方圆几十里的京剧名角。听大人讲,母亲在台上唱戏,奶奶抱着我在后台等着喂奶,结果看见母亲的装扮,奶没吃上却吓得我大哭一场。稍大一点我就开始翻看大人收藏的戏曲图片,觉得照片上的人太美了。”郑玉奎的这段作品解说词揭示《京剧人物》作品的背后,京剧艺术符号化的外表与内在的古典气息对人成长的一种认知变化。 无论是脸谱还是人物,京剧元素在今天的运用意味着一种传统文化价值的延续。京剧不仅仅作为一种戏剧形式存在,具有承载价值批判(伦理纲常)的色彩,经过高度艺术提炼后的程式化动作,无一不成为民族、国家乃至历史和文化的独特表征。但是,对于符号式元素的简单嫁接只是浅层次的继承与创新。京剧艺术内在的对于虚实、神、气、风骨、比兴、韵味、写意等方面的运用,才是所有艺术门类皆可通用的创造法则。所谓传承,究竟得其精神,还是皮毛,这才是当代京剧复兴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有人选择传承,必然也有人选择解构。刘铮的观念摄影《三界,意识的三个层次:天堂,人间,地狱》曾引起诸多争议。这一组照片的色调为黑白泛黄,头饰华丽齐全、妆容精致的京剧演员衣着裸露,他们被置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故事中。剧情却相当艳情与诡异:盘丝洞中,三个裸体妖精搔首弄姿,勾引衣衫不整的唐僧;白骨洞内,披挂上阵的孙悟空跳将起来,棒打全裸上阵的妖魔鬼怪;宦官作耳语状与裸身披薄纱的娘娘私语,眼神却窥视其身;武生与花旦公然交欢,周遭人皆视若常景……刘铮调动了现实与历史、时间与空间,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展开了戏剧化的叙事。京剧元素的应用,在此营造了与现实的距离感和舞台化的效果。然而,直接而大胆地对于性的叙述和表达,与作为传统文化和道德

北京京剧文化现状调查报告

北京京剧文化现状调查报告 32011060151对外汉语曾建 前言:京剧又称京戏,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为榜首)。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剧作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其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北京文化。京剧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被国家认定为国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加快,京剧这种传统的文艺及信息传播方式,已逐渐被其他的娱乐形式所取代。 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我想对于京剧说一些自己切身的感受。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我想京剧作为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在当下的青年人当中已经非常

缺乏群众基础,现在热爱京剧的人主要还是集中于老年人以及那些中年票友。而我们这代人一般来说都对京剧缺乏了解和接触,更不用谈喜爱了。我们能上网能看电视,能玩游戏,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相比于京剧而言,显然这些东西更加符合我们当下年轻人的胃口。当下的生活节奏太快,很多人都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很少有人会喜欢那些冗长的京剧节目,快餐文化显然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少,随着时光的流逝,如果我们这代人逐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那么可想而知,京剧的群众基础是少之又少的,而缺乏群众基础,显然京剧是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的。 现在京剧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新的观众.昆曲<牡丹亭>在南开大学的火暴场面值得思考。观看的大学生还是占多数,不管他们中凑热闹,好奇或者附庸风雅的人有多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有一部 分学生开始欣赏古典戏曲艺术了。京剧也要大力展开走入青年,走入大学的活动.先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声腔特点,在引导他们了解京剧的内涵.慢慢地,京剧艺术会进入部分年轻人的心中的,如果一百个人中有 一个人开始喜欢京剧,那这个比例也是非常大的. 各项政策举措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京剧振兴方面陆续实施了京剧音配像工程、开办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举办京剧艺术节以及各类艺术活动、比赛和展演等,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和举措积极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繁荣。2005年,文化部对全国京剧院团进行了全面评估验收,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和17个省级重点京剧院团。随后,

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_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坛_034c7665_bf

中国文化报/2010年/12月/14日/第008版 艺术 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 家论坛 12月10日,由北京市文化局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北京京剧院承办的“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坛”在北京建国前门饭店梨园剧场举行。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谭元寿、李世济、杜近芳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主持。 11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和“京剧”审议通过,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此为契机,论坛以“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题展开了讨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千容首先介绍了京剧申遗的相关情况。随后,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华生、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北京京剧院原副院长陆翱先后担任论坛的嘉宾主持,京剧界的专家学者周传家、孙萍、傅谨、解玺璋、李佩伦、刘彦君、周华斌、刘连群、陈薪伊在论坛上做了主题演讲。本报对论坛内容选摘刊发。 京剧申遗倾注了心血与努力 千容(北京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11月16日,京剧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京剧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京剧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美学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和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此次京剧申遗的成功,可谓京剧20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论,多是困惑在一个“遗产”上,认为京剧目前并非濒危,不需要投入过多过大的精力去贴上一个世界非遗的“标签”。对此,需要做些说明。 为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促进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原来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调整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两个名录的主要区别在于文化遗产的存续状态和濒危程度。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是民族智慧结晶和情感表达的载体,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文化创造的代表作。因此,不能因一叶“遗产”而障目。并非只有濒危才能申报和入选名录。能否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主要考量的是该遗产的文化价值。 京剧的申遗之路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和努力。从2009年8月起,北京市就开始组织京剧和非遗专家对名录申报要求和申报材料进行讨论和认定。在最初做申报工作的时候,我们在两个方面实现了思路的转变,走出误区。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遗产是创造者的,只有该遗产被持有人(包括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文化遗产或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并主张申报,才是正途。因此,在进行申报时,只有站在遗产持有者的角度叙述,才不至于错位。二是,向此前对京剧一无所知或从没有接触过的外国人描述京剧,必须避免过度的技术性描述,力求用浅显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京剧的内涵。应该做建立在正确的学术结论和文化真实基础上的说明文。 2009年8月底,我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京剧申报书、申报照片、申报视频、五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全国五个传承单位的确认书(确认声明他们知晓并自愿参与京剧申报工作)、申报材料所有者所有权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声明等资料。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根据

京剧元素再创造教案资料讲解

京剧元素再创造教案

二、再创造的手法 (10分钟)寓意?运用在哪些物品上比较合适? 龙——大气磅礴 梅、兰、竹、菊——清新雅致 4.京剧元素(纹饰)。 戏服和头饰上的装饰色彩我们可以 归纳为:(1)多样、丰富。 (2)代表不同寓意。 (3)可灵活提取。 可以一种方法完成,也可组合多种方 法。 设计方法: 第一种:打散重组 把京剧元素用水平和垂直的线条打 散,形成大小相同的方块,再挑选其中 几块重新拼凑起来,装饰在物品上。 第二种:提取色彩 京剧元素色彩非常艳丽,每一个脸 谱都有一个主色调搭配邻近色和对比 色,再加上无色彩系的黑色和白色形成 丰富视觉效果。 步骤:(1)提取色板 (2)组织画面 欣赏纹饰,思 考可以运用在哪些 生活物品上面。 学生观察图 片,通过小组讨论 的形式,分析如何 利用京剧元素打造 出适合装饰的图 案。 例如:可以选 择京剧元素中的某 一纹饰进行夸张, 也可以选取半个脸 谱作扭曲处理,还 可以把脸谱中的单 一元素进行重新组 合,完成一个整体 图案。 学习总结归纳: 打散重组、提取色 彩、提取图形在 Adobe Illustrator CS6 中的操作方法。 人物的身 份:文官 —飞禽, 武官—走 兽。 纹饰 和图案是 本节课运 用的重 点,所以 在讲解中 渗透色 彩、形 式、可提 取的部分 会为学生 的作业起 到帮助作 用。 京剧 之美,不 仅限于脸 谱,服 饰、头饰 同样都会 激发艺术 的灵感。

欣赏优秀作品和学生作品 第三种:提取图形 京剧元素的美感更多来自精美纹 样,其中抽象与具象并存,层次丰富, 但直接用完整脸谱装饰物品就会死板的 感觉,在设计过程中把各种纹饰单独提 取出二至三种再进行拼合。 讲解创造方法的过程中在黑板上展 示3张提前准备好的步骤图。 带领学生欣赏成熟的商业作品。 提问:这些作品运用哪种京剧元素 再创造的方法?(打散重组、提取色 彩、提取图形) 欣赏其他班同学的优秀作品。 归纳提取图形 的方法,并讨论哪 些图形适合提取, 哪些不适合提取。 学生更加直观的 理解这三种主要的 创作方法。 思考后回答。 学生看到教师拓 展的图片会更加感 叹京剧元素可以很 好地装点我们的生 活,从而与教师一 起总结出京剧元素 应用的范围非常广 泛。 欣赏其他班同 学的作品,并指出 学生 在理解课 堂内容中 思考自己 应该运用 哪些方法 制作装饰 图形运用 在生活物 品中。 简洁 易懂。 展示学 生熟悉的 艺术或商 业领域中 京剧元素 的应用实 例,可以 更加拉近 学生和京 剧之间的 距离。

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

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 【内容提要】 19世纪中叶诞生的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超越了特定地域审美趣味的昆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相对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京剧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或曰草根特性。 【关键词】京剧昆曲地方戏时代花雅之争 京剧是戏曲三百多个剧种里最重要的 剧种之一,在中国戏剧领域有着特殊地位。从19世纪中叶以来,京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京剧的诞生与发展过程

是近代以来中国戏剧发展的范本,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明 清以降发展演变的关键脉络。解读京剧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解读中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及其传播,对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构成和近代转型,都具有重要和典型的意义。 一 京剧诞生于清中叶的北京,承接宋元以来业已历经数百年的中国戏曲文化之流,是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所谓“地方戏时代” 出现的许多剧种之一。和这一时代出现的大量地方剧种一样,它的出现并不是从宋元以来以戏文与杂剧为主体的戏曲历史的简单 延伸,或者说,它并不仅仅是宋元南戏、元杂剧以及明清传奇的地方化身或变种。在戏曲史上,京剧的出现意味着戏曲文化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一重要变化的内涵和背景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源于它所处的特殊的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 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着《京剧二百年之历史》指“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

以乾隆二十五年入于北京,余窃以此为‘皮黄纪元’之年”①。姑且不论其中“乾隆二十五年”为“乾隆五十五年”之误,今人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视同为纪念京 剧诞生二百周年,实与该书有直接关系,即以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为京剧诞生的标志。徽班进京是京剧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但徽班进京不等于京剧诞生,而且离京剧诞生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这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但是,徽班进京这一事件本身仍值得特别注意,它的艺术学含义,更准确地说,多个徽班相继进京并且在北京这座作为国家 政治中心的城市里立足发展的艺术学含义,仍值得发掘。 中国戏剧进入“地方戏时代”的背景,是中国文化整体大变革时代的来临,徽班之所以能够进入京城演出并且在北京站稳脚跟,赢得市场与观众的认可,进而催生出京剧,就是这一时代变革的突出呈现。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实质,是汉代以来大一统的文化格局逐渐让位于更加错综复杂的新的多元 文化格局。秦汉以来迄至明清,中央集权的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戏曲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发芽生根的。歌舞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据《书经·舜典》记载,我们的祖先在庆贺打猎收获时,会披着各种兽皮在用石器相互击打出的节奏中跳着、唱着,欢庆胜利的成果。到了春秋时代,歌舞成了欢庆丰收、庆贺战争胜利、祭祀神灵、驱魔禳疫等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戏曲艺术的另一个源头是装扮表演。《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模仿孙叔敖的表演,可以看做一个宫廷讽刺喜剧。从《北史·柳彧》的记载和新疆唐墓出土的歌舞戏《踏摇娘》泥塑看,除具备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外,在化装方面亦采用了面具、假扮等艺术手段。 戏曲艺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武术。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角抵戏到了汉代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带有戏剧色彩,如《西京杂记》所记载的角抵戏《东海黄公》、《黄帝战蚩尤》。 戏曲形成的最初形式是杂剧。所谓杂,有将各种技艺杂合在一起的意思。宋杂剧代表剧目之一《目连救母》,就是一个脱胎于民俗活动的节目。当时北宋都城开封的艺术家们以佛经中目连救母的劝善故事为纽带,将民间的说唱、装扮、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在中元节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后,七夕至中元节举办盂兰盆会,演目连戏成

了各地的一种传统习俗。 戏曲形成后,伴随着各种民俗演出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产生了300多个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民俗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戏曲艺术又为民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

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摘要:京剧,从徽班进京以来,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在这二百年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的努力,使京剧艺术变成了有深厚文化底蕴,有深厚实践积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艺术瑰宝,不但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得到世界专家的注意。 一、京剧的历史背景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二、京剧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信息化的开始标志着快餐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城市,时间变成一种奢侈品,很紧迫。很多的仪式都变得从简,生活不动声色的单调化、紧凑化。 所以,现在很多朝九晚五忙着工作的人们开始没有闲情逸致去抽空欣赏这样悠长的艺术了。京剧里悠长的声线、京胡抑扬顿挫的配乐、演员们缓和的舞台动作……这一切都让时间紧张的现代都市人觉得闷,接受不了。 第二、当前各种音乐流派的冲击在选京剧课之前,我对于京剧也知之甚少,兴趣也不浓厚。总觉得那是老人们为纪念过去的时光而津津乐道的古老的剧种。 跟所有被当下繁杂的音乐风格和流派冲击着的年轻人一样,觉得京剧有着强烈神秘感而不敢接近。同样,与同龄人交流,也许流行和通俗,甚至歌剧与芭蕾更容易让彼此的交谈没有距离。也许正是因为国门敞开后,人们对音乐艺术的选择范围更大了,使得人们在不经意间冷落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 第三、官方的高定位国家把京剧定义到“国粹”的高度,这个高度是其它任何剧种都所不能够企及的。

京剧文化

京剧图片(9张) 京剧,亦称“京戏”、“国剧”、“皮黄”。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胡琴(京胡)、和锣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

贺纪乐-1018015616-由纪录片《京剧》看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融合(杜)

编号: 河南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由纪录片《京剧》看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 融合 作者姓名:贺纪乐 作者学号:1018015616 作者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所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导师姓名:曹毅梅 导师职称:副教授

从纪录片《京剧》看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融合 摘要:当传统文化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中显得日益蹒跚之时,8集大型纪录片《京剧》的上映,让长久以来致力于文化传承的各个群体感到诸多的宽慰,更让对京剧不甚了解的人群开始仔细打量这个浓缩了多种艺术美感的中华艺术瑰宝,开始沉醉在“国粹”带来的艺术熏陶之中。继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之后,纪录片《京剧》又在各种自媒体场合里掀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如此,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巧妙融合,让该纪录片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营造出宏观和微观交融的语境体系,不仅向海内外受众展示了传统文化遗产的过去,更赋予了它们新的活力,将它们带向了新的历史起点。 关键词:京剧纪录片现代传媒传统文化 2011年元旦,央视纪录片频道正式开播。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走红,传遍海内外。以此为发端,反映传统文化题材的纪录片成为大众媒体和各种自媒体场合中的主要“议程”。 在这类题材的纪录片所营造的语境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些曾经辉煌过而今难寻踪迹的事物,还有近在身边,却来不及多看几眼的蹒跚行走的传统文化。纵观整个社会文化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随着近年来中国,这一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的文化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打量欣赏这个命运跌宕的国家的辉煌过去,并逐渐地沉醉其中,越来越多的民众也爱上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民族风”,继书法、园林、汉字、饮食后,京剧艺术也在纪录片《京剧》的推波助澜下由边缘地位重归大众视野,成为又一张引人注目的中国文化名片。 8集大型纪录片《京剧》,是央视纪录频道经过两年的详细筹备与精心摄制,在2013年6月推出的第一部中央台重点立项的大型原创纪录片。8集中每集分别以京剧经典传统戏剧目《定军山》、《宇宙锋》、《借东风》、《大登殿》、《生死恨》、《凤还巢》、《荒山泪》、《群英会》对应京剧两百年的曲折历程,以溯源、呐喊、传承、绽放、抗争、坤伶、江湖、新生作为每集的片名,为观众呈现出京剧200年的辉煌过往和辛酸痛楚,折射出时代、国家、个人三个层面的命运历程,也表现出京剧的承传流变、融合发展和包容创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通过对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的探索和人物的解读,不仅让已经

京剧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

艺术论坛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说过“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或符号体系,它是对“人类经验的构造和组织”,它“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之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符号与日常言语符号的差别不在手段而在目的,前者表现美感,后者表现概念。 一、脸谱的功能 本文所讨论的脸谱是广义上的面具,包括戴在头上用来掩饰本来面目的面具或假面,也包括在京剧表演中所不可缺少的根据演员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将油彩描画在演员脸上的脸谱。在日本有能剧(黑泽明导演曾将此运用到自己的电影作品中)、在中国有京剧,都广泛使用脸谱。黑格尔在《美学》中谈到“演员的艺术”时写道:“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希腊人完全不用面貌表情,因为希腊的演员都戴假面具。”由此可以看出,面具在表演艺术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而中国正是将面具的这一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使之成为了我们的国粹艺术。 从一般意义上讲,不论是带着面具进行歌舞剧的表演,或是参加化妆舞会,人们带着面具的真实目的就是隐藏自己的身份,从外部的面具上获得某种自己所不具备却一直渴求的能力,充分的释放自我,不受任何的约束。 但是,京剧中的脸谱并不是为了轻松、娱乐和隐藏某种内在真实的情感。也许最初的时候,京剧中的面谱化妆只是为了强调舞台效果,但是随着角色人物的面部化妆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并成为帮助观众辨别忠、奸、善、恶的视觉传播符号系统时,脸谱艺术就将角色人物作为载体,通过固化为一目了然的视觉符号而向观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善恶观和价值观。 脸谱艺术发展至今并且能成为国粹,这说明不仅仅要从纯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其表演形式,更应该从文化的高度上深层次的分析其缘由。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抽象的,但是,文化又是由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的东西所构成的,京剧脸谱正是以其看得见摸得着的视觉符号,体现并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本质。 二、脸谱的视觉符号 在京剧艺术家们看来,人的自然特征不足以表现人的性格和人品,所以为了满足实际及审美的要求,艺术家在为中国戏剧人物设计脸谱时就必须夸张人物的特点,忽略无关细节,这样才能把人物的个性显现出来。在固定视觉符号系统的衬托下,脸谱不仅仅只是表现出人物身体及生理特征,更主要的是还能表现出人物的社会特征。 京剧脸谱的基本颜色为红、紫、黑、白、蓝、绿、黄、粉、灰及金银色。最早的时候,颜色只是用来渲染和强调人物的本来肤色,后来才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红色表示忠勇、义烈,如关羽、姜维等,若用作辅色则暗示人物命运,如蒋忠、高登等;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粗率,甚至鲁莽,如包拯、项羽、杨七郎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彪悍、阴险、凶狠残暴,如庞涓、宇文成都。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刚强骁勇、粗犷、桀骜不驯的人物,如程咬金、公孙胜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象征阴险狡诈的坏人,如曹操、严嵩、赵高、秦桧、司马懿等。除了颜色之外,京剧脸谱艺术还使用脸形、五官形状等其他表面特征来表现戏剧人物的本性和内心世界。 有意思的是,据史料记载,包公乃是一介书生,并且天生白面,而白面在京剧中所寓意的是阴险狡诈,这与包公本身清正廉洁的性格不相符合,违背了京剧脸谱视觉符号系统的表征意义,于是在京剧中,将包公的脸化成了黑色。“在他的额头上画上白色月牙以象征其具有神奇的力量,白天主持人间公道,夜晚判断阴界是非,让他获得铁面无私的外表,使他内在的性格与外在的 栗晓枢王秀峰 京剧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 摘要:中国的京剧脸谱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美感的具体体现。本文主要从脸谱的功能、脸谱的视觉符号、脸谱的异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这四个方面探讨和论述京剧脸谱(面具)的视觉符号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指出脸谱艺术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固定而规范的视觉符号系统,该符号系统所表征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格判断的价值取向,也就是所谓非善即恶、表里如一、本质决定外表的思维定式。分析了这种“脸谱化”思维定式的局限性。 关键词:艺术符号京剧脸谱传统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