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精选)文学概论知识点重难点考点

(精选)文学概论知识点重难点考点

(精选)文学概论知识点重难点考点
(精选)文学概论知识点重难点考点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重难点考点

导论

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文学学)

文艺学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

文学发展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规律为研究对象。

文学批评:以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

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方法论为总指导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基本内容分为: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文学四个要素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组成的。

1.世界拥有的生活是文学的源泉,研究作家艺术创造的过程规律就形成创作论。

2.作家创作出文学作品是一个层面结构,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是最基本层面,研究作品的

语言、形象、类型和风格构成作品论。

3.作品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接受才能变成审美对象,研究读者消费传播接受的过程规

律就形成接受论。

4.不同时代、时期、群体、观点的人堆文学的性质看法不同,就形成文学观念论。

5.人类的文学活动有其来源,同时又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宏观角度研究恩学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规

律,就形成文学源流论。

文学理论的四大分支: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

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相互联系渗透作用。

文学理论的研究,要以文学发展史所提供的材料经验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论著

汉代:《毛诗序》——魏晋南北朝:曹丕《典论.论文》、陆机《诗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唐宋时期: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苏轼的文论诗论、严羽《沧浪诗话》——明清时期:金圣叹小说点评、王夫之《姜斋诗话》、叶燮《原诗》、刘熙载《艺概》

中国现代的文学理论

王国维《人家词话》、《文学小言》、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鲁迅《摩罗诗力说》、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论诗》、宗白华《美学散步》、钱钟书《谈艺录》、王元化《文心雕龙创造论》、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蒋孔阳《文学新论》

西方的文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狄德罗《论戏剧艺术》、莱辛《拉奥孔》、歌德《歌德谈话录》、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四要素和三过程

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伽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他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作品构成分为四个层面: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的外观层。(第五层:形而上学层)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听众、观众、读者)

一切文学作品的源泉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成为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给我们最重要的理论其实在于它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其间包含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柳宗元《小石潭记》:文学是人的对象性精神活动,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

确证,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的过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活动有待于主体与对象关系的建立)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体验说

1.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1)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就是再现说。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

苏格拉底“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这种描绘“应是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

柏拉图提出“理式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然模仿说”

(2)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其真”(五代荆浩《笔记法》)

清代叶燮“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2.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流露。

(1)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中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2)柯勒律治:有一个特点是所有真正的诗人所共有的,就是他们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

(3)雪莱《为诗辩护》: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4)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文学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情感涌动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主张以外部显示作为对象,以不平凡色彩呈现出来。

3.实用说: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功

利性的。

(1)中国古代的“教化说”:文以载道

(2)西方:寓教于乐——贺拉斯《诗艺》,开西方实用说先河。

(3)实用说的价值取向:积极、消极

4.独立说: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为艺术而艺术”

是实用说的主要口号。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1)源于康德、席勒美学

(2)王尔德:“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

(3)波德莱尔:“诗不等于科学和道德,否则诗就会衰退和死亡;它不以真是为对象,它只以自身为目的。”

(4)中国近代:文学是一种人的游戏

5.客观说:把文本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笔下诞生后,就获得完全

客观的性质。它与原作家、读者无关。作品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1)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客观说,成为现代西方文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

(2)捷克文学结构主义代表杨穆卡洛夫斯基认为“每一个文学事实都是两种力量——结构的内部运动和外部干涉的合力”

(3)托斯艾略特:“论诗,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看做诗,而不是别的东西。”

6.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感受和再创造。

(1)中国古代:孟子“以意逆志”

(2)法国保尔瓦莱“我诗歌中的意义是读者赋予的”

六中文学观念两两相对:再现说与表现说相对;实用说与独立说相对;客观说与体验说相对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时代原因:中国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专列“时序”篇讨论时代变化推动文学变化——“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

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演变:文学艺术路线——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

文学的界说

1.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语言艺术,它包含着人的个体

体验,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一句话加以概括)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2.文学定义包含的命题:文化形态(“视界融合”的结果);审美意识形态(社会结构角度);个体体

验的凝聚(作家角度);作家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读者角度);语言艺术(作品构成角度)。

“视界融合”:阐释学术语,对同一个对象,人理解的视界是不断生成的。理解者对对象理解的视界同历史上已有的视界相接触,形成了两个视界的交融为一。

文化概念:广义、狭义、符号学义

1.广义的文化概念:整个社会生活,无所不包

(1)英国泰勒的文化定义《原始文化》;英国马林诺夫斯基

(2)中国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文化是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物质生活方面

(3)庞朴用更学术化的语言将文化分为三个层面

(4)文化从一定的意义上就是“人化”: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文化被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5)物质文化:人创造的“第二自然”,对象化的劳动成果;制度文化:渗透人的观念的社会制度;精神文化:最深层,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物质文化最为活跃,容易变化;精神文化惰性最大,不易改变。

2.狭义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即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词典中文化的第三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3.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德国卡西尔:人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那就是文化。人是文化的动物。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人与符号、文化是三位一体。

广义的文化概念与符号论的文化概念的区别联系:

相同:都认为文化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的:人创造文化,文化创造人,有无文化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不同:符号论把符号作为人的最重要标志;符号论文化概念认为文化是人性展开的各个“扇面”,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符号活动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综合。

本书所讲的文化是符号论意义上的文化的原因:文学是语言艺术,是人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展现诗意人生、审美追求;旨在强调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与各种精神形态的文化有密切互动关系,揭示这种互动关系是考察文学的重要途径。

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鲁迅《祝福》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汪静之《恋爱的甜蜜》、芦甸《大海中的一滴水》

4.憧憬人类的未来:苏轼《水调歌头》

5.学习和丰富人的语言:《红楼梦》

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

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把文学——文化阅读分为“品质阅读”、“价值阅读”

品质阅读: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只属于语言和审美的范围内。西方品质阅读:试图尽可能完全把握作品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要素:重音、非重音,重复省略,意象、含混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主题运动。

汉语言文学品质阅读:讲究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用事等,进一步深入到情景的描写或任务、情节的叙述。(《玉阶怨》)

价值阅读: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发现文学载负的文化意义,基本途径就是要“价值阅读”。价值阅读只是发现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有没有,有具体是什么)

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

1.文学与科学文化:科学为自然立法,文学艺术为人生立法;科学文化是自然之根,文学艺术是人

生之根。

(1)文学中心问题是人的世界;科学的中心问题主要是自然世界

(2)文学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揭示人的心灵方面;科学揭示自然方面。

(3)文学重感性,科学重理性

(4)文学追求情感的真;科学追求客观世界规律的真

(5)文学要求真善美的统一;科学选择真

2.科学与历史:历史文学相通,有互动关系。两者“联姻”产生历史剧、历史小说、历史故事等丰

富文学世界,文学反过来丰富历史,人们把规模宏大的文学篇章称为“史诗”、“百科全书”

3.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化:在艺术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三种是:文学、绘画、音乐。

最为著名的是莱辛《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绘画用的是自然的符号,适合表现空中并列的、静态的事物,诗用的是语言符号,适合于表现先后持续的、动态的事物。

各种艺术是互动的,文学的特点是产于传达人的情意和思考,可使绘画、音乐思想深刻;绘画特点是善于描绘空间形象,可使诗歌、音乐增强形象性;音乐特点是节奏性,可使诗歌、绘画增强节奏感。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源于社会生活:唯一源泉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诗歌、音乐、舞蹈结合体的统称。乐的产生是客观外界作用于人心的结果,其本源在于客观存在的事物。《乐记》描画了艺术产生的图式:物——心——乐

刘勰《文心雕龙》: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提出了“物感论”,强调人的性情在“物”的作用下感悟、摇荡,然后形成艺术的心理机制。

马克思主义用反映论来解答文学的源泉问题——包含复杂关系的社会生活是客观的真实存在,而意识形态是它在人的头脑中的反射和回声。

毛泽东对文学艺术源泉的论述: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物,包含复杂关系,带有意识形态性的反映。

文学改造社会生活: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应,但文学不等于社会生活本身。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心”与外在的“物”是互动的。

刘勰:“是以诗人感悟,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提出“心物交融说”,随物宛转是以物为主,以心服从于物;与心徘徊是以心为主,用心去驾驭物。

作家在反映生活时,主体受客体制约,客体也受主体驾驭

按近代完形心理学派观点,物理世界被称为“物理境”,是事物的纯然的客观存在。经验世界称为“心理场”,是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物理境是纯客观恒定存在,一般可以计量。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审美的含义: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中介作用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是对事物的情感评价。

审美实现的条件

1.主体心理层:观照——感悟——判断,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加工。主体的心灵无碍自由,真正的心理体验才能实现,主体的动作是审美的动力。(《江雪》)

2.客观对象层:现实事物或文艺作品中所呈现的事物,这是“审”的对象。对象有美、丑、崇高、卑下、悲、喜等。客体的美是信息源,是审美的对象。没有审美对象,审美活动是不能实现的。

3.中阶层: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马克思:“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无动于衷。”)历史文化的积累(所见出于所知,人的审美活动往往是审美者历史文化“前见”的投射)

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1.具有广阔的包容性。高尔基:“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

2.具有思想的深刻性。蕴含思想比其他艺术更深刻,突出表现在语言最为凝练的诗里。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审美意识形态的生成和理论概括: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就是根据历史事实,提出了基于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哲学的意识形态。

审美的意识形态概念最早见于俄国沃洛夫斯基《马克西姆高尔基》一文中。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和审美特性,两者有机结合。

1.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诗经》里《伐檀》《硕鼠》描写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菩萨蛮》

2.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文学中的认识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结合。

黑格尔把它称为情致,情致是两个方面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心情,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两者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

3.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鲁迅说过文学是“无用之用”。

经验、体验与文学

人的经验是他的生物或社会的阅历,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经历性的;两一种是体验,体验是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个性色彩的形态。

经验一般是一种潜科学认识,指向准真理世界;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指向价值世界。(白居易《观刈麦》)

体验与文学: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作家体验的特性:

1.情感的诗意化。体验是具有社会性的。审美对象是有意义的情感物。(李白《月下独酌》)

体验中会发生对象情感化和诗意化的原因——“移情”:在体验中物与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消失,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理解。

中国古代哲人庄子:身与物化,“物化”(李白《独坐敬亭山》)

西方美学:“移情论”,移情就是把我的情感移置于物,使物业获得像人一样的生命与情趣。(“移情论”创立者里普斯)

2.意义的深刻化。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中有一个“反刍”阶段,就是主体对体验的体验。

西方“距离论”:主张体验是拉开功利距离的社会。提出者:瑞士布洛“雾海行航”。

艺术的启示:在换一个视角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体验,以便看到通常未注意的方面,即事物的深意、诗意的方面。

诗人的写诗活动有两种:一种是“苦吟派”,修改一字修要很久推敲;一种是“冲口而出派”,瞬间完成。(诗人苏轼,主张“冲口而出”,《饮湖上初晴后雨》)

3.感受的个性化。

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王国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作家的体验一方面要与对象共同着生命,这就是“入”;另一方面作家的体验又要求“反刍”,对体验进行自审,这就是“出”。

入和出产生的美学效果:

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作家的体验是一个“悖论”,要求“出”、“入”。体验要求获得对对象本身的超越(曾卓《悬崖边的树》);要求获得“童心”,对传统陈规旧习、既定成见实现超越(李贽提出“童心”说,强调诗人应该用“赤子之心”去感受世界;马洛斯提出“第二次天真”、“健康的儿童性”)。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文本: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在具体场合中,文本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

文本的特点——有待于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

1.一种实际语言系统。

2.通过传达人生体验而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

3.有待于读者阅读接受。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联系:文学文本加读者阅读等于文学作品。

在专用概念上,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文学作品则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待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文学文本的层面

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1.言意两层面说:

《周易系辞》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像以尽意”的观点

《庄子外物》有“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言”的目的是要表“意”

2.言象意三层面说:

三国王弼提出三层面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象指的是古人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

清代桐城派刘大櫆把文学文本区分为“粗”与“精”两个层次,姚鼐把文本分为八个要素。

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1.两层面说:主张文学文本包含外在语言层面、内在意蕴层面,如但丁、黑格尔。

黑格尔提出“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2.四层面说:波兰英伽登

文学文本层面:

文本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构造,要表达一种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不可或缺;意蕴十分重要。

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文学形象系统: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是沟通文学语言组织和文学意蕴世界的中介,处在核心层面。

文学意蕴世界: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文本的最深层面。

文学文本的基本的语言构造——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是其他一切特性得以生成的基础。

1.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杜牧《江南春》)

2.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文学语言不等于文学中的语言。文学语言是加工过的、规范化的

书面语,是一定社会教学情境中的标准语言形态;文学中的语言,就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是经过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系统。

3.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索绪尔认为语言有二重性:语言既是音响印象,又是发

声器官的动作;既是音响和发音的复合单位,又与观念相结合而形成生理与心理的复合体;既有个人的一面,又有社会的一面;既包含一个已定系统,又包含一种演变。)

语言与言语:语言结构是语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言语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语言结构指的是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词汇。言语则是指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语言结构是指语言的社会约定俗成方面,言语则是个人的说话;语言结构是一种代码,言语则是一种信息。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显示,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第一,文学文本中的语言表现特定意义而组织成整体

性语言构造,从而这种语言构造的整体性是由于表现性目的的成功实现而获得;第二,正是在表现性目的的过程中,这种语言可能呈现出独特特征,从而传达出作家的独特个性。

文学语言组织有三个基本层面:语音层面、文法层面、辞格层面。(不同侧面,不同面貌)

1.语音层面: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

音律两种形态。

语音层面分为:节奏、音律

(1)节奏: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一般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轻重型。

(2)节奏的产生:声音在实践上的延续状况,时间的绵延直线必须分为断续线,造成段落起伏,段落起伏要见出一定规律。

(3)音律:也称声律、声韵、韵律,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4)声调:也叫字调,是语言的每一音节所固有的能区别词汇或语法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升降状况。(5)韵,具体是指音节的韵母。韵律即音律的形成,来自对于音节的声、韵、调的合理运用,这种合理运用使得一定地位上相同音色反复出现,并且句末或行末同韵同调的音造成应和效果。音律的基本类型: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押韵

(1)双声:两个字声母相同的语音状况。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2)叠韵:两个字韵母相同。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仿佛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3)叠音:由两音相叠的单纯词造成的语音状况。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秋花紫蒙蒙,秋蝶黄茸茸。

(4)叠字:单音节词重叠造成的。从语音情况说,叠字也属叠音现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5)平仄: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杜甫《客至》)

(6)押韵:相邻或相间的诗行或文句的末尾之间形成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语音状况。押韵的字叫韵脚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文法”一词借自中国古典诗学,指作文、作诗之法,即文学创作的法则。

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文法有三类:词法、句法、篇法

(1)词法:又称字法,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有“炼字”之说。

卢延让《苦吟》: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

张先:云破越来花弄影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句法: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古典诗文注重句型和炼句。

四言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五言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七言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3)篇法:又称章法,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卢纶《送李端》)

3.辞格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层面,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基本赐个:比喻和借代、对偶和反复、倒装和反讽

(1)比喻和借代:相同点在于都表达两相近似之意,借彼达此;不同点在于比喻体现相似性,借代注重相近处。

A.比喻:借他物来表现某相似之物的语言方式。通常所谓的“打比方”

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

比喻样式: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明确地用甲比方乙,其特征是本体、喻体、比喻词全出现。

暗喻:又叫隐喻,不明确表示打比方而将本体直接说成喻体,特征是本体、喻体、比喻都出现。

借喻: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B.借代:借用其他名称或语句代替通常使用的名称或语句的语言方式。借代辞格由本体和借体组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对偶和反讽:分别体现对称和循环原理的语言方式。

A.对偶:上下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具有整齐和对称效果的语言方式。

形式:当句对、邻句对、隔句对

上下句语义:正对、反对、串对

当句对:本句对、句中对,构成对偶的上下两个短语之间自成对偶。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邻句对:古代对偶句常见方式,相邻的两个句子形成对偶。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隔句对:又称扇面对,上下四个句子,第一句与第三句、第二句与第四句分别相对。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如弓。

B.反复:意思相同的词或句多次重复使用的语言方式。

(3)倒装和反讽:分别在语句上和语义上呈现相反组合的语言方式。

A.倒装:通过颠倒惯常词语顺序来表意的语言方式。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B.反讽:又称倒反、反语、说反话。意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1.内指性: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毋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

的特性。

2.音乐性: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朱自清《荷塘月色》)

3.陌生化: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与“自动化”相对立。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

语言,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感受。(郭沫若《凤凰涅槃》)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形象是艺术表现的中心。

高尔基:“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须是形象。”

文学形象——文本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表现在:

1.艺术世界有机性

2.不同审美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1)文学形成三种审美类型: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表意性形象

(2)根据艺术形象体现审美理想的程度,可以把艺术形象分为:高级形象、一般形象

(3)高级形象形态: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文论称这种形象为艺术“至境”。

华夏民族对意境这种抒情文学的艺术至境形态情有独钟,西方则对典型这种写实性形象的艺术至境形象研究很深。

还有一种艺术至境形态——象征意象,表意性形象的高级形态。

(4)意境:变种满足人类情感方面审美需要,陶冶性情、慰藉心灵;象征意象,偏重满足人们思考和幻想启人心智;典型偏重满足人们认识社会人生、直观自身。

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最明显的特征是它以具体可干的艺术形象为手段来实现其一切目的。(作

家是要通过具有具体性可感性的形象的塑造描绘,传达出更高的心灵旨趣)

黑格尔:“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艺术形象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通过个别概括一般,通过偶然变

现必然)

黑格尔:“艺术形象并不只是代表它自己,而是可以指引到某一种意蕴。”

杜甫《石壕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孟浩然《春晓》、苏轼《题西林寺壁》、朱熹《观书有感》、白居易《长恨歌》

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正确的审美理想总是通过个人因素存在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体现

时代精神的、与人类社会理想统一的正面素质充分展现出来。

(1)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通过个人审美实践显示,又以范型模式的形成体现为民族审美趣味的共同性乃至人类审美理想的共同性。)

(2)尺度观念:人在自觉不自觉的审美活动中,为自己下意识地设定的关于美的标准。

(3)范型模式:合乎上述标准的感性形态。

苏轼:“论画以相似,见与儿童邻。”

黑格尔:“仿本愈酷肖自然的蓝本,这种乐趣也就愈稀薄、愈冷淡,甚至于变成腻味和嫌厌。”

达芬奇《蒙娜丽莎》

斯托诺维奇:“丑的现象本身不会令人高兴。但是通吃他却真是一种快事呀!”

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文学形象必须是灌注了作家审美感情的,既揭示生活意蕴又具有审美价值

的形象。

文学形象唤起的美感形式:

(1)直接给人美的享受

(2)批判丑恶带来审美享受

(3)通过同情,描绘弱者屈辱丑陋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向善的回归

(4)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失去美的痛苦和对美的渴望

文学典型

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

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

1.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

2.18世纪以后,开始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

3.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

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西方典型观于“五四”以后传入中国,真正讨论应用在建国之后

1.建国初,认为典型性就是阶级性,“阶级论典型说”

2.“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说”

3.“共名说”

4.“必然与偶然的联系说”

5.“中介——特殊说”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出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特性。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典型的特征性:典型的创造是通过特征化实现的,特征化在艺术表现中显示巨大能量

特征: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巴尔扎克:“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1)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

(2)必须具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

单色人物,又称扁平人物。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已经发展到要塑造性格复杂丰满的“圆整人物”的阶段。(鲁迅:阿q)

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人类创造典型,为“直观自身”的审美需要,追求的是典型所应该具有的

审美认识价值。凡事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性格刻画,显示思想深度、历史内容。(果戈里《死魂灵》)

3.典型的艺术魅力:

(1)以生命形式呈现无穷魅力(苏珊朗格)

(2)真实性,这是艺术创造的原则,更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核心命题。提倡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

写,通过个性刻画,揭示政治、社会真理,体现历史必然趋势

透过典型折射出作家最真诚的人格态度和情感评价

(3)新颖性,典型塑造的独创性,别林斯基称它为“熟悉的陌生人”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应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描写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个别特殊的,典型环境是特定的“这一个”,富有特征性、个别性、概括性的有机统一。

社会现实关系的总情势: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时代的脉搏和动向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命题

狄德罗:“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

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1)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

(2)互动性关系。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环境发生反作用。环境: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

文学意境:抒情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基本是中国古代文学创立的最高审美范畴。

意境论的形成:

1.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的源头上溯至《庄子》。

古“境”字一般指疆域边界或乐曲的一段,虚化而用于精神领域首见于《庄子》。

2.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来评论嵇康、阮籍的诗,说他们“境玄思淡”。

3.盛唐之后,意境开始全面形成。(我国的意境论的基本内容、理论框架在唐代已经确立)

王昌龄《诗格》直接出现了“意境”这个概念。“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4.王国维总其成,他的《人间词话》是我国意境论的集大成。

意境的界说:

1.意境: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2.我们主张让意境作为一个单纯表意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并且要把意境从直觉性范畴转变为现

代意义上的理性范畴以利于应用。

3.把意境的其他诸多含义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1.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情景交融的类型:

(1)景中藏情式:杜甫《漫兴》

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情中见景式:直抒胸臆甚至全不写景,景物却历历如现。李白《月下独酌》

(3)情景并茂式:李白《南岭别儿童入京》

王国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艾略特“如画性”

瑞洽兹:“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的结合物”

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首先提出“情景交融”概念:“情景相容而莫分也。”

王夫之:“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

2.虚实相生:意境的结构特征。(刘禹锡《乌衣巷》)

实境: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

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神境、灵境)。

实境与虚境的关系: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要落实到对实境的描写上。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3.生命律动: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或曰生命本身的美。

(1)体尽无穷:诗人对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

(2)中国诗化哲学认为:宇宙即天地和合是一大生命,而人则是由此大生命而行之传之形成的小生命,而每一个小生命同时便是那个大生命的象征。

(3)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实,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它的特点:表诚挚之情;状飞动之趣;传万物之灵趣。

4.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

(1)韵味: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因此又有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别名。

(2)晚唐司空图创立“韵味”说。

意境的分类:

1.刘熙载分类法:“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花鸟缠绵:明丽鲜艳的美。

云雷奋发:热烈崇高的美。

弦泉幽咽:悲凉凄清的美。

雪月空明:和平静穆的美。

2.王国维分类法:《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

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杜甫《春望》)

无我之境:感情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

意象的含义: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主要有四种含义

1.心理意象,即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向。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

2.内心意象: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胸中之竹)

3.泛化意象: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4.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表意之象”与“审美意象”

1.“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2.意象的古意:表意之象

3.文学艺术追求的是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象征意象。

4.这种“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叶燮成为“至理”、“至事”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文学象征意象: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文学象征意象和典型、意境鼎足而居,也是达到艺术至境的高级形象之一。

文学象征意象的特征:

1.哲理性:本质特征。(艾略特:“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朱熹《泛舟》)

2.象征性:表现手段。第一是意义,其次是意义的表现。(《变形记》)

3.荒诞性:形象特征。(杜牧《李贺诗集》;章学诚认为意象是一种“人心营构之象”)

4.求解性:审美特征。

象征意象化的原则和方法

象征意象化:作家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路。

原则:

1.以荒诞的幻想表达真实的意念

象征意象创造以表意为目的。“意”在象征意象的结构中是“主”,“象”则是结构中的“客”,即具象意义上的真实和哲学意义上的真实。在意象创造中,为了哲学意义上的真实,甚至可以牺牲具象意义上的真实与合理。象征意象化必须以哲理的真实为目的和美学原则。

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

象征意象创造与典型、意境最明显的区别在思维方式上。

德国席勒:“待表现的对象先须经过抽象概念的领域走一大段迂回的路,然后才被输送到想象力的面前,转化为一种观照的对象。”(杜甫《病柏》)

3.意象应合的原则:明代何景明提出的

原因:有象而无意,象就没有生命力;有意而无象就成了说教,失去艺术魅力。意与象要结合到自然天成不留斧凿痕的程度,才是意象应合的佳构。

基本方法:

(1)努力捕捉客观物象与主观意念的关系,选择最佳象征物。

(2)准确把握对应点,铺下诱发人们思考的“跳板”。

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符号式意象

1.寓言式象征意象:通过一则故事暗示一种哲理观念,而这正是故事的主旨。它的显著特征在于它

有故事情节,通过有情节的整体性形象系统来实现某种观念的表达。

语言本质上是“表意之象”,这种象征意象是人类创造使用的最古老最普遍的艺术形式。

2.符号式象征意象: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以整体或单个的形象特征,暗示和象征

着某些观念哲理。

本质上看,其作用是一种表意符号。

符号式意象:抽象型、具象型

第四章叙事作品

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

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叙事的内容是故事。

传统叙事理论: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

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2.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较突出地表现在历史著作中叙事艺术的发展,其中最成功的典型

——司马迁《史记》中的传记文学。

3.唐代以后,最重要的形式是“说话”和戏剧文学。叙事艺术的发展中产生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

最高成就——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和戏剧文学作品《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

4.李贽、叶昼、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毛宗岗对《三国演义》

的评点、脂砚斋对《红龙梦》、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评点。

现代叙事学:古典叙事观念和现实主义叙事观念所关心的中心问题都是叙事作品中所描绘的世界和人物从现实生活经验的角度讲是否真实,所表达的思想从理性认识的角度看是否正确合理,艺术形式从一定的艺术标准衡量是否具有审美价值之类的问题。

1.二十世纪初,俄国普洛普在民间故事研究中提出功能与结构的观点。

2.60年代的法国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和普洛普民间故事分析的影响后,出现大量关于结构分

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为代表的小说研究。这种新理论就被称作“叙事学”。

3.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叙事文学意义并借助这种研究进行社会批判的叙事研

究思潮。

4.90年代,出现“小规模叙事学复兴”,叙事研究借鉴女性主义、对话理论、解构主义、读者反应批

判、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修辞学、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等众多方法理论。被称为“新叙事学”。

叙事与叙事作品

1.叙事:讲故事。叙事行为被视为在表达实际生活中的经验。由人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所推动的构造

艺术世界的言语行为。叙事作品就是通过这种构造活动行程的物化形态。

2.讲述世界或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和歌颂本民族祖先英雄事迹的史诗。

3.到了文明时代,人们认为叙事行为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有关。

4.亚里士多德认为叙事艺术创作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5.叙事作品: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终于的叙事作品样式就是小说。近代以来与小说的发展并行

的还有属于综合艺术类型中的叙事作品,首先就是戏剧剧本,比小说发展成熟得更早。影视文学又称为比小说更大众化、更具社会影响的叙事文学样式。

叙事的层面

1.法国热奈特提出,叙述这个词包括三个不同的概念:一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一是讲述故事的语

言组织,一是叙述行为。

2.这三个方面命名为:故事、文本、叙述

3.借鉴热奈特的三分法,分为: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叙述语言:使故事内容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叙述语言对叙事有重要影响的性质包括: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1.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2.故事时间:故事中事件持续的长短和前后顺序。

3.文本时间: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的长短和前后顺序。

4.在故事时间中,时间的长度是通过故事内容的发展决定和现实出来的。

5.文本时间的长度则是与故事时间无关的另一概念,是由叙述语言的长短决定的。叙述的语言越多,

文本时间久越长;叙述得越少,文本时间就越短。

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间概念:

1.故事时间是虚构的、只存在于作品世界的时间关系

2.文本时间是与叙述行为直接相关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现实的文本写作与阅读活动中的时间关系。

3.两者互相对照,构成了叙述时间。

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频率

1.时距:也称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书简长度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1)省略:对故事时间线索中整段时间不加叙述就跳过去。文本时间长度为零,叙述的步速是无穷大。有明确省略,如“过了几日”;也有暗含省略,即不加说明跳过去叙述。

(2)概略:文本时间长度小于故事时间长度的粗略叙述。叙述步速的加速状态。

(3)场景:叙述所用的时间即文本时间,与故事发生的时间过程即故事时间长度大体一致,就是匀速叙述。

(4)减缓:文本时间长度大于故事时间长度的叙述,是叙述步速减速的状态。

(5)停顿: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也就是一些叙述的内容与故事发展中的时间进程无关,故事时间没有变化。

2.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叙述语言的排列顺序互相对照所形成的关系。(1)顺时序:故事时间中的顺序与文本时间中的顺序相一致,先讲前面发生的事、后讲后来发生的事。效果是如同时间本身发生的过程一样自然合理,较易理解。

(2)逆时序的效果: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古希腊《俄狄浦斯王》)

(3)逆时序叙述次序——插叙,在顺时序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或几段与上下文的时间、因果关系不连属的故事内容,使主要的故事进程造成暂时的中断延宕。

3.频率:文本中的叙述语言和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

(1)重复的类型:事件的重复和叙述的重复。

(2)事件的重复:故事内容的重复,同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叙述的重复:同一个事件在故事中被反复叙述。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1.叙述的魅力在于讲述了什么事件、什么人、从什么角度观察和讲述这些事件。

2.叙述视角的特征由叙述者决定。传统叙事作品中主要采用旁观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称叙述,较晚

近的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的叙述多起来,较为罕见的是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1)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特点是无视角限制,无所不知的、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现代的第三人称叙述作品,视角退缩到了一个固定的焦点上,成为一种内在式视角的叙述,接近第一人称。(沃尔夫《达罗卫夫人》)

(2)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任务,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的叙述。

(3)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的成为进行的叙述。

(4)叙述视角与人称的交替变换,使叙述更加自由生动。

叙述标记: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是叙事作品的作者为了引导读者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而在叙述的过程中设置的标志。

1.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

(1)叙述标记有时是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

(2)叙事文本中最明显的标记就是它的题目。(《红楼梦》、《子夜》)

(3)醒目句段也具有标记意义。(序跋、题记)

(4)有的故事在文本之后会加入一些与故事进展无关的议论来表达作者意见。

2.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

(1)直接的或外在的标记:人物绰号、人物描写段落。(《水浒传》)

(2)间接暗示出的引导标记,可以存在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中。外貌、服饰、环境同样也可以成为人物性格标记。(《西游记》)

叙述内容:

故事:

1.事件: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及其后果。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1)事件的类型:一种是事件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种是塑造生动的形象。

(2)两种事件相辅相成:缺少了推动故事的单位,故事连续性就遭到破坏;缺少塑造形象的单位,故事的生动性和意蕴行都受到损失。

(3)各个事件的重要性不是均等的。有的是核心单位,有的是辅助单位,出于两个核心事件之间的其他事件是辅助单位,它们不能改变故事发展进程,而是使故事延续并催化情节过程的完成。

辅助单位不是必不可少,但也不是可有可无。

2.情节: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把表面上看起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

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

3.情景:由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也就是由上述的第二类事件——用于塑

造生动形象的事件组织成的具体情境。没有情景的作品无法产生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人物:故事中事件、情节发生和发展的动因,也是使一个故事真正具有意义的根据。从故事情节发生法的进程来看,人物的作用是推动故事的进展;从人物自身审美价值看,人物则应当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1.故事中人物的二重性:从推动故事进展的作用上讲,人物是行动主体,格雷马斯称之为“行动素”;

从构造形象的意义上讲,人物是性格(也称角色),每一个人物都应当是一个性格,否则就没有个性和生气。

2.福斯特:扁平人物、圆形人物

(1)扁平人物: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扁平人物和类型人物在当代小说批判中成了贬义的概念。(《沙家浜》:胡传奎)

(2)表意型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而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3)扁平人物与表意型人物的区别:扁平人物性格单一突出,给人强烈印象;表意型人物很少有鲜明特征,只留给人抽象观念。

(4)最原始的表意型人物出现在古代的寓言中:狼和小羊、守株待兔、白雪公主,人物主要代表善恶、美丑等。(《奇妙的新世界》、《1984》)

(5)圆形人物: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西门庆)

(6)典型人物:通常称作“典型”。更关注人物特征的历史文化根据和社会背景的真实性。

3.性格人物:特指中国古代叙事理论中所说的“性格”,即表现出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人以感觉

上的亲切逼真的人物。

(1)黑格尔:“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2)西方叙事艺术理论中的性格一词有“特征”的含义,也可以泛指叙事作品中的人物角色。(3)汉语中的“性格”:日常用法指一个人的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

(4)建立在西方叙事传统基础上的典型人物观念较侧重于人物历史社会方面的特征,而中国传统的“性格”观念则更重视人物自身的心理与人格特征。

行动:人物的有目的的行为,它是事件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1.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1)普洛普例举出童话人物的31种功能,分成七个范围:反面角色、捐献者(施主)、助手、公主(被寻找的人)和她的父亲、送信人、英雄、假英雄

(2)格雷马斯提出了由六个行动素组成的一对范畴:主体对客体;送信者对受信者;助手对敌手。

2.叙述逻辑:根据人物行动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1)故事中的行动不是单纯的物理事件,而是社会事件。

(2)根据行动过程与人的计划、目的的关系,可以分成两大基本类型:改善和恶化。一切行动不是改善便是恶化。

(3)从叙事形式,即叙述句型出发,把故事分解、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叙述句。

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包括叙述者、接受者以及讲述故事时的声音情态。

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

1.叙述动作: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接受者——隐含读者——真实读者

2.真实作者就是创作作品的作者本人。当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

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作者。

3.隐含作者不同于真实作者,也不等于作品中的叙述者。叙述者是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而隐含作

者则是在叙述者背后使叙述者和他的讲述行为得以存在的一种意识。(鲁迅《一件小事》中的“我”)4.叙述者只是隐含的作者所安排和操纵着的一个文本中的代言人。作品文本中实际存在的是叙述者。

叙述声音:那种能提现叙述者的叙述动作的口气或情感态度。(《拍案惊奇》)叙述者声音的突出把叙述者从故事的幕后推倒了前台,使叙述者也成为读者关注的对象,换句话说是被“戏剧化”了——“戏剧化”叙述者

叙述者大致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

1.显在叙述者: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1)传统的带有讲故事色彩的叙述风格中,叙述者的声音往往可以被接受者听到。(巴尔扎克《幻灭》;果戈里《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

(2)现在叙述者的极端表现是通过干扰甚至打乱故事叙述而使叙述者自己显现出来。(《伪币制造者》)2.隐在叙述者: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1)隐在叙述者进行叙述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戏剧文学即剧本。(《威尼斯商人》)

(2)隐在叙述者有一种出于显在叙述者与完全不露面叙述者之间的状态,读者只能间接感受到叙述者声音的存在。(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

接受者与真实读者

1.接受者方面分为:接受者、隐含读者、真实读者。

2.接受者与叙述者相对;隐含读者与隐含作者相对。

3.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也就是说讲述活动必然要有接受叙述语言的对象。

4.在叙述行为中叙述者期待着自己的语言被理解,而真正完全理解只能发生在叙述者自己设定的这

种隐含的理想接受者的接受中。真实读者不可能完全达到这种理想接受者的理解,不同时代、民族的读者差异,与隐含理想接受者距离更大。真实读者与隐含接受者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误读的可能,因此真实读者只有尽可能地向隐含接受者靠拢才有可能相对正确地理解作品——“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第五章抒情作品

抒情作品是依据“三分法”对作品进行分类的结果。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1.抒情作品的内涵:真情实感是构成抒情作品的必要条件。

(1)以情感为本位:《静夜思》

(2)抒情作品: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3)“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包括情感、个性、本能、欲望、无意识、志向等

(4)“表现”:自然呈现作者的内在心性

(5)“传达”:作者不仅要表现自己的内在心性,而且要将其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了解分享自己的内在心性。

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1)情感的特点:人类的情感无处不在的、高度复杂的。各种情感可以相互融合转化,具多样性。(2)情感表现:李商隐《无题》

3.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1)广义的情感:几乎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

(2)狭义的情感: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了心理反应,如喜爱、愤怒、恐惧、爱慕、悲伤、厌恶等。

(3)情感与情绪的区别:情绪源于生理需要,情感源于社会需要;情绪产生较早,情感产生较晚;

情绪有一定情境性,情境改变情绪消失或转移,情感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定性。

(4)情感与情绪的联系: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变化受情感制约,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5)艺术情感:审美的情感,它是对日常情感的提炼与升华,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6)黑格尔提出“审美的情感”,首次对“审美情感”作出阐释的是英国学者克莱夫贝尔,他认为艺术欣赏引发的情感是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艺术形式引发的情感。审美情感来源于艺术品的“有意味的形式”。艺术情感既是艺术家自我的情感,又是人类的情感;既是内容的情感,又是形式的情感。

(7)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读者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不同于日常情感。

抒情的本质:

何谓抒情——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

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

(1)表现论:20世纪西方最为重要的艺术理论,它最基本的内容是阐明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因而又被称为“情感论”。

(2)首倡的是法国欧盖尼弗尔龙,最著名的是克罗齐和科林伍德。

(3)克罗齐把艺术归结为直觉,把直觉归结为(情感)表现。

(4)科林伍德认为:表现情感不是显露情感,显露情感是本能或自动的反应来显示个人的情感;表现情感不是传达情感,不是煽动情感,不是描述情感,不能用抽象语言把内心的情感直接表现出来。

(5)表现与情感互为函数、相互影响作用。

(6)情感与表现是互动性的,相互激荡、相生相克。情感通过表现得以定型化;表现的方式、途径、策略又是由情感的性质、类型决定的。

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

(1)托尔斯泰的传达论:认为抒发情感是传达情感。特点:强调情感的重要性;艺术知识“传达”

情感而非“表现”情感;传达必须借助某种外在符号,只有借助符号,才能传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

(2)艺术活动能使个人情感转化为公共情感,使其具有社会性。传达的情感是公共的情感。

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

(1)投射论(移情论):抒发情感就是转移情感或投射情感。

(2)移情论自19世纪以来在西方相当流行。

(3)移情:就是是投射,即把主观的情感投射于物,形成情感的“物态化”。

(4)约翰罗斯金称其为“情感误置”。

抒情的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

1.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

(1)进入17世纪,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是古典主义文学运动。

(2)古典主义强调古典,崇尚理性,强调理性对情感具有绝对的优先性。最为重要的一条,是将理性纳入一定的伦理范畴,来规范它的表现形态,“发乎情,止乎礼义”,要“言有序”;抒情需

要超越原始的情感状态,将其作为一个对象予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理性主义一直是古典主义抒情原则的灵魂。

(3)代表人物:法国布瓦洛,“感动人的绝不是人所不信的东西。”

2.浪漫主义抒情原则

(1)浪漫主义特别倚重情感。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直抒胸臆。艺术乃是人类情感的表现,而表现就是外溢、宣泄、喷涌。

(2)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3)济慈:“如果诗不想自自然然地长在书上的树叶子,那它就根本不必存在。”

(4)黄遵宪:“我手写我口。”

(5)郭沫若《凤凰》、屈原《离骚》、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但丁《神曲》、弥尔顿《失乐园》、歌德《浮士德》、周代《国风》、泰戈尔《新月集》

3.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

(1)狭义的象征主义:19世纪中叶以法国为核心形成的一个文学运动,是西方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瓦莱里。

(2)广义的象征主义:西方19世纪中叶以来一种有别于传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运动。

(3)波德莱尔以诗的形式为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确立了基调,他提出“交感说”。

(4)交感说本是一种神秘主义玄学,18世纪由斯威斯登提出,他认为无论是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在人的各种感官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隐秘的、交相呼应的关系。

(5)波德莱尔:《交感》一诗既是象征主义的理论纲领,又是象征主义的忠诚实践,被人誉为“象征主义宪章”。

(6)象征主义强调以具有特定声、色、味的物象来暗示阐发微妙的内心世界。作品大多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7)马拉美:“诗写出来原就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诗永远应当是个谜,这就是文学的目的所在。”

4.抒情的一般原则

(1)诚挚性原则:抒情最基本的原则是诚实可靠。任何形式的虚情假意和虚伪矫饰都是艺术创作和情感抒发的天敌。

(2)独特性原则:主体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为了某一特定事件而产生的某一特定感受。

(3)感染性原则:区分真抒情艺术与假抒情艺术有一个无可怀疑的标准,就是是否具有艺术感染性。

抒情的途径:抒情作品重在情感的抒发和传达,难题的核心之一是以何种方式方法表达情感。

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1)声:声律;情:情感。二者在抒情作品中结下不解之缘。(《诗经》)

(2)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以分为韵与律。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成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1)苏珊朗格在其《情感与形式》中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2)要表现情感,就必须借助某种媒介,艾略特称之为“客观关联物”。“表情达意的唯一艺术公式,就是找出‘客观关联物’,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都是表情达意的公式”。(3)范晞文《对床夜话》强调情境不可分,“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4)沈义父《乐府指迷》主张“说情不可太露”,“以景结情最好”

(5)“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元杂剧《长亭送别》)

(6)王国维:“情景遇合”被转化为“意与境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抒情的策略:在创作抒情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达到抒情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1.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词语构成、变化,词组和句子组织)强化抒情效果的手段

方法。

(1)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5)云破越来花弄影

(6)红杏枝头春意闹

2.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手段。

(1)意象:抒情文学的第一构成因素,是抒情作品的根基;现代西方文学评论中最为常见的术语,也是语义最为暧昧的术语。

A.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B.木末芙蓉花,纷纷开且落。

(2)隐喻: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文化行为。包括一切比喻形式。

A.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

B.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

C.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D.落红万点愁如海

E.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F.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

(3)典故:一种历史化的隐喻,它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环境的心理、语言、文化行为。

(4)悖论: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似非而是”的语句。

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B.悖论:源自理查兹的“拟叙述”,指与客观准确的科学叙述截然相对的叙述方式,但最终由美国克

林斯布鲁克斯提出。

抒情的传统

1.抒情传统的形成:文学创作源于人类“表情达意”的冲动。

2.不同的抒情传统:

(1)中国文学传统是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西方文学传统则是以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2)表现在诗与世人的概念上,西方的诗与世人概念想当独特。西方人失业中,诗不仅有抒情诗,还有史诗、叙事诗、议论诗、讽刺诗。

(3)西方,即便是公认的抒情诗也充斥着哲理性、思辨性议论。如弥尔顿《利西达斯》、雪莱《阿童尼斯》、华兹华斯《不朽颂》。

(4)中国使以抒情为主流,叙事、议论、讽刺为支脉。

(5)拿最具有议论、思辩色彩的宋诗与西方最具抒情色彩的浪漫主义抒情诗比较,就可看出两种抒情传统的不同。

(6)西方文学传统起源于古希腊悲剧,中国文学传统起源于先秦抒情歌谣;西方文学成就常以戏剧为标准,中国的文学成就常以诗歌为尺度;戏剧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根深蒂固,诗歌对中国文学的熏陶既深且烈。

题材与结构特征

1.题材特征:抒情作品的原初形态和典型形态是抒情诗。

2.结构特征:抒情作品在选材上的特定必定影响其结构上的特点——跳跃性。

(1)黑格尔称之为“抒情的飞跃”,即“从一个意念不经过中介就跳到相隔很远的另一个意念上去”。(2)诗可以随着情感和意念的流动,掠过一般过程的交代,甩开按部就班的叙述,把时间相距较远的事物放在一起,通过暗示,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境界。

意象与主题特征

1.抒情作品的意象特征表现为原型意象的运用,主题特征表现为抒情母体生成。

(1)抒情作品常常借助原型意象表现相对固定的主题——母题。

(2)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3)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想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4)原型意象是抒情母体的载体。

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

中国最常见的三种原型意象和抒情母题:伤春与悲秋;离情与别绪;思乡与怀远。

3.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现实作者独特的创造性。

文体特征

1.文体的美学内涵:文学艺术是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媒介,文学创作是一种建构性活动。文体

是文学作品的具体存在样式。每种文体都有独特美学设计,追求独特的美学目的。

2.抒情诗特征:抒情作品最主要的样式、典型形态。抒情诗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体,它产生的初期

是与乐、舞合为一体的。

(1)西方,抒情这一概念最早指古希腊的七弦竖琴“里拉”伴奏吟唱的一种歌曲。

(2)颂诗:最初是歌,节奏鲜明、格调高昂的抒情诗,追求技巧、沉于冥思。(屈原《橘颂》、弥尔顿《耶稣诞生之晨颂》、华兹华斯《不朽颂》、雪莱《西风颂》、《自由颂》、济慈《希腊古瓮颂》、高尔基《海燕之歌》)

(3)情诗:歌唱爱情的诗,它抒发的情感最为强烈、真挚、细腻,最具个人色彩。(《诗经》:《关雎》、《蒹葭》;《楚辞九歌》:《湘夫人》;《吴歌》、《西曲》、《圣经雅歌》、雪莱《致某人》)

(4)哀歌:悲诗、挽歌;用来悼念死者和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也有为死者安魂、令败者止悲的功用。(楚辞:《国殇》;《诗经》中的《黄鸟》;《招魂》;《悼亡》;杜甫《八哀诗》;陶渊明《挽歌诗》;弥尔顿《利西达斯》;格雷《墓畔哀诗》;阿诺德《塞西斯》;雪莱《阿童尼斯》)3.抒情小品文

(1)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2)小品文特别注重感情、兴趣、韵味(情、趣、韵)

(3)西方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小品集》,英国培根紧随其后。

(4)西方小品文特点:注重描写个人经历境遇,抒发个人情感、情绪;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格调。

4.中国小品文的特征:

(1)中国抒情小品文特点:内容高度自由,题材广泛,主题多样。(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韩愈《祭十二郎文》、袁宏道《满井游记》)

(2)形式上灵活多样,种类丰富;表现方式多样,可以议论、叙事、抒情;篇幅上可长可短。(庾信《至仁山铭》、元结《东崖铭》、李翱《题灵鹫寺》)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

文学风格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它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审美现象,在创作过程中即已发生,最终凝结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属性,从而成为人们辨识不同作家的标记。它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问题成熟的标志。

风格的诸种理论

1.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着眼于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

19世纪德国威廉威克纳格考证,在西方,“风格”一词源于希腊文。

2.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

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1)曹丕以“气”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气,指人的气度、襟怀、才性。

(2)刘勰以专论的形式充分阐述了作家创作个性对文学风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他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提出:“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各师成性,其异如面。”

3.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以及

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风格,防止顾此失彼,强调整体性。“相契合时所呈现的特色”就是风格。

4.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从读者鉴赏角度来理解风格。

高尔斯华绥:“风格——这乃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一切隔阂的能力,风格的最后胜利乃是确立精神上的接近。”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2.有机整体性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3.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4.引发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是风格的审美效应。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区别联系:

1.应把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区别开来。创作个性小于文学风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创作风

格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文学才能。

2.创作个性作为文学风格的构成而存在,我们可以凭借作品所呈现的风貌来判断作家的创作个性。

3.应把创作个性与日常生活中的个性区别开。日常个性人皆有之,如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处世态

度、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创作个性并非人皆有之,它是在创作实践中也只有通过实践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创作个性以日常个性为基础。

4.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

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艺术志趣、创造才能和写作习惯等精神特点的总和。

5.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日常个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

(1)曹丕《典论论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涉及了文学风格问题,也即从以风格论人转向以风格论文。

(2)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呈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

1.文体三层面:

(1)作品的体裁、体制。

(2)陆机,“体有万殊,物无一量”,将体制之殊与风格之异相提并论,这是中国古代文体论即风格论的一大特色。

2.文学的语体:

(1)规范语体: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的语言体式,构成其规定性,从而与其他体裁既相交通又有区别,以免混淆。

(2)文学上的语体是指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从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3)三种基本语体:

A.抒情语体:以节奏、韵律、分行为表层特征,音乐性在此语体中具有突出地位。抒情语体将语言

的声音魅力发挥到极致从而可以反复吟咏。(李清照《声声慢》)

B.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如小说、叙事诗、叙事性散文。

C.对话语体:用于戏剧文学。特征: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

(4)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作的语体。

A.自由语体可以说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

B.自由语体能最贴切地表达作品的情志,使作家的个性充分外化。

3.文学风格:当作家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自由语体,并与作品的其他因素结合时,

便形成了文学风格。

(1)文学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

(2)语言在创作个性转化为风格的过程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不仅担负形式化的任务,而且本身就是风格的组成部分,是风格最鲜明的标志。

(3)风格是言语结构显示出特色和稳定性的表现,是某种语体发展到极致的结果。

(4)言语的独特方式和技巧,鲜明地表现着作家的艺术修养、创造才能和对语言感情色彩、节奏韵味的追求。读者凭借作品的语言特色就可以辨别出是谁的作品,把握不同作家的风格特点。(5)沃尔夫冈凯赛尔说:“各种语言都有风格,形式的成分越是特殊,语言也就越有个性。”,“语言的形式使用得越是特殊,一个作品的个别风格也就越是明显。”

4.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

(1)风格与作家对语言的编码和超码密切相关——起源于“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

(2)索绪尔认为,言语是指我们每个人所说的话语与所写的话语作品,它鲜明地体现出了个人的特

(完整版)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1到6年级重难点及基础知识大全总结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1到6年级重难点及基础知识大全总结 一年级: 要求掌握拼音的运用。难点:把字母表背熟;重点:字母的运用。 二年级: 要求认识简单的字,学习阅读文章。重点:多音字的运用,字的认识;难点:区别多音字。 三年级: 要求认识多字,学习作文。难点:联系上下文,解决课后问题。重点:回答问题。 四年级: 要求学习作文,写作文,难点:把课文理解。重点:作文、阅读的掌握。 五年级: 要求掌握多音字、字词,写好作文。难点:作文;重点:阅读与作文。 六年级: 要求认识很多字,区别很多读音、字词、写好作文。难点:阅读。重点:作文与阅读,通常占整张试卷的60分。 2 小学语文1-6应掌握的基础知识要点

一、汉语拼音 1.掌握23个声母: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2.掌握24个韵母: (1)单韵母:a o e i u ü (2)复韵母8个: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3)鼻韵母分为前鼻音和后鼻音。前鼻音为:an en in un ün ;后鼻音为:ang eng ing ong 。 3.特殊韵母: er,它不能和声母相拼,只单独作为字音。 4.整体认读音节16个: zi ci si zhi chi shi ri yi yu w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5.标调: a o e i u ü,标调时按顺序,i 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去掉点;ü与j q x y相拼时去两点,如ju qu xu yu 。 6.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7.隔音符号: 以a o e 开头的音节紧跟在其它音节后面时,音节的界限容易发生混淆,因此音节间要用隔音符号(')隔开。如西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一、单选题 1. (4分)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这个观点,一般称为 () ? A. “感物”说 ? B. “养气”说 ? C. “胸有成竹”说 ? D. “镜子”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2. (4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语出自() ? A. 白居易 ? B. 柳宗元 ? C. 周敦颐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3. (4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体验所达到的准确清晰与概括深刻的程度,这是文学作品的 ? A. 创造性 ? B. 真实性 ? C. 倾向性

? D. 艺术性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4. (4分)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 ? A. 情感体验 ? B. 声音节奏 ? C. 语词形式 ? D. 逻辑结构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5. (4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 ? A. 艺术直觉 ? B. 艺术灵感 ? C. 艺术想象 ? D. 艺术情感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6. (4分)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 ? A.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 B.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 ? C. 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 D.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7. (4分)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 A. 电影文学 ? B. 电视文学 ? C. 戏剧 ? D. 小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8. (4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是() ? A. 浪漫主义 ? B. 现实主义 ? C. 古典主义 ? D. 现代主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9.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一、解决问题 1、同级运算:(连加,连减,连乘,连除,加减混合,乘除混合) 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同级运算的类型:+ +,--,+ -,-+, ××,÷÷,×÷,÷×。 2、不同级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 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不同级运算的类型:×+ ,×-,+ ×,-×, ÷+ ,÷-,+ ÷,-÷。 带小括号运算的类型:×(+ ),×(-), (+ )÷,(-)÷。 3、从总数中连续减去两部分(连减算式),也可以写成从总数中减去两部分的和,同时需要用小括号 把两部分的和括起来,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如:54-8-22 = 54-(8+22) 4、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时: 先看分步算式的第二步算式,再看其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哪个数是前一步算式的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 二、表内除法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5、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商=被除数。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都用除法计算, 用“一个数÷另一个数”。 7、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所求问题是总数,用乘法计算;所求问题是份数或每份数, 用除法计算。 8、在需要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①加法的问题:求总数,“谁和谁一共是多少?”。②减法的问题:进行比较。“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③除法的问题:有倍数关系的可以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谁是谁的几倍?”,“是”字前写较大数,“是”字后写较小数。 9、一件物品的价格叫单价,买几件叫数量,买几件共需要的钱叫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三、图形与变换 1、角:锐角、直角、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2、平移: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时,是直线运动。自身方向不发生改变。如:推拉窗。 3、旋转:当物体围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时,自身方向会发生改变。如:方向盘。 4、平移的方法:①先确定平移方向和格子数(也就是距离)。②找到原图形的各个顶点。③把各个按 相同方向平移相同的格子数。④把新顶点按原图形的顺序连接。 四、万以内数的认识 1、“一、十、百、千、万”是我们学过的五个计数单位,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表 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2、 位是万位。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重难点-题目类型-归纳总结-完整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重点、难点复习 一、位置 1.、位置的表示: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前边、后边。 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 2、在填写含有序数的位置关系时,先看给出的物体位置是怎么数的,那么其他的物体的位置也按相同的顺序数。见课本第5页位置。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方法:①相加算减②分解法过程: 如:12—12 —9 = 3 把12分解成10和2 过程:想先算:10-9=1 则再算:1+2=3 ★2、应用题: ①已知条件里知道了其中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一共、共、总的、原有等。 ②已知条件里知道了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还剩、还有、应找回等。 三、图形的拼组 1、平面图形的拼组 ⑴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点:相对的两条长边相等,相对的两条短边相等。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正方形(四条对称轴)长方形(两条对称轴)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②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 ③四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2、立体图形的拼组 (!)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相同。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都是正方形。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 ②八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当有好多个正方体重叠在一起的时候,不要忘数最底层或者最后面被遮掉的小正方体。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十是100,读作一百。100是由10个十或100个一组成,它是一个三位数。 2、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二个二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右边) 第三位第二位第一位 ★4、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当计数器上个位或十位一颗珠子都没有时,就写0占位。 5、用计数器表示一个数时,计数器各数位上的珠子数和这个数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 字相对应。 ★6、只有个位的数是一位数,如5、7、2;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有个位、十位的数是两位数,如32、20;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有个位、十位、百位的数是三位数,如100。100是最小的三位数。 ★7、一个数,个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一;十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十。 反之,这个数有几个一,个位上就是几;有几个十,十位上就是几。 8、数的顺序《百数图》 以33 34 35为例: ①和34相邻的两个数是33和35; 33 和35中间的数是34。 ②比34少1的数是33, 比34多1的数是35。 ③34前面的数是33,后面的数是35; ④35比34多1,33比34少1。 以52为例: ①52和60之间的数是:53、54、55、56、57、 58、59 ;(即大于52小于60的所有数) ②52前面的五个数是:51、50、49、48、47;后面的五个数是:53、54、55、56、57。 ③52前面的第五个数是:47;后面的第五个数是:57。 ★9、两位数比较大小,先看十位,十位上大的数就大,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数就大。 ★10、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用法。 两个数相差很大时就用多得多,少得多。相差很小时就用多一些,少一些。 例如:37 6 34 相比较后,37和6相差很大,就说37比6多得多或6比37少得多。 37和34相差很小,就说37比34多一些或34比37少一些。 11、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如:30+2=32 (想: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数是32。) 32—2=30(想:32里去掉2个一,剩下3个十) 口算方法:个位相加,十位不变;个位相减,十位不变。 五、认识人民币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 ~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答:(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

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小学数学五年级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大全带必考应用 题.DOC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必考应用题集锦 1、一辆摩托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摩托车每小时行驶29.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70.5千米,经过2.7小时两车相遇。两车站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将一根铁丝剪成两段,第一段长38.7米,第二段比第一段长度的1.5倍短6.8米。第二段有多长? 3、甲数是560,乙数是70,甲数给乙数多少后,甲数是乙数的4倍? 4、一个房间的长是12米,宽是10米。现用每块0.64平方米的瓷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瓷砖? 5、非洲鸵鸟奔跑的速度是每小时72km,比野兔的2倍少12km,野兔的奔跑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6、张老师给学校买了8个足球和4个排球,每个足球65元,张老师一共花了700元,每个排球多少元? 7、一个长方形铁丝框的长是8米,周长是28米。 (1)这个铁丝框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将这个铁丝框改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铁丝框的边长是多少米? 8、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60千米。它们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4小时后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行,则摩托车到达甲地还需行几小时? 9、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能采36只,雨天每天只能采24只,它一连几天共采了288只蘑菇,平均每天采32只。这些天中有多少天是雨天? 10、一种瓶装速溶咖啡粉净重600克,每冲一杯咖啡需要9克咖啡粉和2.5克方糖。这瓶咖啡粉最多可以冲多少杯咖啡? 11、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其中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2.5千米,2.8小时到达乙地;这时另一辆汽车离乙地14千米。若两辆汽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大约几小时相遇?(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2、一间教室长8.5米,宽4.5米。用每块0.25平方米的瓷砖铺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瓷砖?13、一筐苹果,连筐共重33.5千克,卖掉一半后,连筐称还有18.15千克。原有苹果多少千克?筐重多少千克?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B.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C.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简洁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我爱这土地》 7.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五年级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大全带必考应用题

五年级的知识重点 1计算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 2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空间与物体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4图形的转换 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5统计与概率 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6平均数 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实际应用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

必考应用题集锦 1、一辆摩托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摩托车每小时行驶29.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70.5千米;经过2.7小时两车相遇。两车站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将一根铁丝剪成两段;第一段长38.7米;第二段比第一段长度的1.5倍短6.8米。第二段有多长? 3、甲数是560;乙数是70;甲数给乙数多少后;甲数是乙数的4倍? 4、一个房间的长是12米;宽是10米。现用每块0.64平方米的瓷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瓷砖? 5、非洲鸵鸟奔跑的速度是每小时72km;比野兔的2倍少12km;野兔的奔跑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6、张老师给学校买了8个足球和4个排球;每个足球65元;张老师一共花了700元;每个排球多少元? 7、一个长方形铁丝框的长是8米;周长是28米。 (1)这个铁丝框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将这个铁丝框改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铁丝框的边长是多少米? 8、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60千米。它们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4小时后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行;则摩托车到达甲地还需行几小时? 9、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能采36只;雨天每天只能采24只;它一连几天共采了288只蘑菇;平均每天采32只。这些天中有多少天是雨天?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大一下学期文学概论提纲及知识点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文学活动系统的构成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理论的任务 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 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 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2.最早的文学理论称为什么? 诗学诗论 3.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主要有那些 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从古至今,文学至少有着哪些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的通行含义、 西方关于文艺心理方面的有哪些学说? 净化说、移情说、心心理距离说、直觉说、审美态度说、无意识升华说 5.文学话语应包含那些内容?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6. 什么是话语蕴藉?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的几层含义?分别是什么?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是什么?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两层含义;分别是: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蕴藉着话语的活动,主要是指文学性质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造和接受过程,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的话语要有蕴藉的属性;含蓄和含混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艺术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何种性质? 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 7. 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是什么?社会生活 8. 文学创造就是以什么为原料的生产活动?话语 9. 历来文学创造主体的种种解释? 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②.主体即“旁观者” ③.“移情者”④.主体即“集体人” 作家是体现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 10.文学创造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发生—构思—物化 11.什么是艺术发现?艺术发现的特点是什么?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特点:A.灵感妙悟特征.B. 理智性. C.情感体验性,包含有内在体验。 D.未改变原物、是对事物本质的独创,是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新质素,见别人所未见。 12.什么是灵感?其表现形态是什么? 灵感是创作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致感悟和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有着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创造性以及动静相济性等特征 表现形态:①.从产生过程看,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②.从主体状态看,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③.从创作效果看,超常独特,富有创造性。 ④.需要长期积累,艰苦探索。 ⑤.偶然触发,妙手自得。触发的媒介各有不同。 13.构思方式有哪几种?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选择题 1、“文以气为主”,这句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2、唐代继王昌龄之后,侍僧皎然又把有关“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划分为两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4、依据戏剧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与美学风格,可将戏剧划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三类。 5、人物就是小说的核心要素。 6、“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与游戏活动,对这种说法有着系统思想的理论家就是席勒与斯宾塞。 7、魏晋南北朝被认为就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理论著作,影响深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8、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 9、文学文本由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与文学意蕴层面等三个层面组成。 10、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就是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模仿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与亚里士多德等。 11、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生阶段、构思阶段与物化阶段。 12、文学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混沌、模糊、多义的特点。 13、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的思维与仪式活动之中。 14、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就是世界、作品、艺术家与欣赏者。 15、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劳动。 16、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就是王国维。 17、在我国文学史上,作为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分水岭的时代,即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时代就是魏晋时代。 18、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开端的第一个文学流派就是象征主义。 19、小说起源于神话,就是因为小说从神话中继承了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即叙事性与虚构性。 20、与西方文学传统相比,中国的文学传统以抒情文学为主导。 21、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点就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描绘对象。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t试卷(精品)

文学概论(一) 总分:99 一、单选题(共19题,共19分) 1、文学文本的文法层面的构成要素有()(1分) A:语法、逻辑、修辞 B:声调、语调、情调 C:词法、句法、篇法 D:字法、词法、句法 2、“意象”的源头可上溯到()(1分) A:《周易?系辞》 B:《庄子》 C:王充《论衡》 D:叶燮《原诗》 3、以下不属于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是()(1分) A: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B:创作动机的发生 C:艺术构思过程 D:艺术传达、修改与润色 4、汪曾祺说:“一篇小说,要有一个贯串全篇的节奏。”这是指小说注重()(1分) A:结构 B:节奏 C:格律 D:押韵 5、托尔斯泰认为,抒发情感就是()(1分) A:显露情感 B:投射情感 C:表现情感 D:传达情感 6、20世纪提出文学文本四层面说的西方文论家是()(1分) A:艾布拉姆斯 B:艾略特 C:英加登 D:苏珊?朗格 7、明末清初评点《水浒传》的批评家是()(1分) A:毛宗岗 B:金圣叹 C:脂砚斋 D:张竹坡

8、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叫做()(1分) A:情节 B:情景 C:故事 D:场景 9、决定文本时间长度的条件是()(1分) A:故事时间的长短 B:叙述语言的长短 C:叙述节奏的快慢 D:叙述时距的变换 10、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叫做()(1分) A:创作冲动 B:创作动机 C:创作构思 D:创作经验 11、西方传统上的“三分法”把文字作品分为()(1分) A:诗歌、小说和剧本 B:诗歌、小说和散文 C: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戏剧作品 D: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影视作品 12、西方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是()(1分) A: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3、在德国,最早提出“特征”概念的是()(1分) A:黑格尔 B:希尔特 C:歌德 D:席勒 14、构成抒情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是()(1分) A:意与境浑 B:真情实感 C:客观真实 D:典型环境 15、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称为()(1分) A:情调 B:气势

小学数学各年级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大全,暑假预习必备

小学数学各年级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大全,暑假预习必备提纲 小学生们通常会利用暑假来预习下学期知识,为了方便各位小学生学习数学,小数老师整理了小学数学各年级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前学好开学新知识。 01 一年级的知识及重点 1、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2)100以内数的认识。 加法和减法。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2、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整时)。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3、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4、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多和少的应用题(抓有效信息的能力) 5、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02 二年级的知识点和重难点 1、数与计算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法竖式。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2)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口诀。乘法竖式。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法竖式。有余数除法。两步计算的式题。 (3)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数数。百位、千位、万位。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

(4)加法和减法。加法,减法。连加法。加法验算,用加法验算减法。 (5)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两步计算式题。小括号。 2、量与计量 时、分、秒的认识。 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千克(公斤)的认识 3、几何初步知识 直线和线段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直角。 4、应用题 加法和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乘法和除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实践活动 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调查家中本周各项消费的开支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03 三年级知识点和重难点 1、数与计算 (1)一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0的乘法。连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0除以一个数。用乘法验算除法。连除。 (2)两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乘法验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连乘、连除的简便算法。 (3)四则混合运算。 两步计算的式题。小括号的使用。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读法和写法。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量与计量 千米(公里)、毫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吨、克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3、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