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云南宗教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云南宗教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云南宗教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云南宗教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云南宗教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杨学政

云南省宗教学会会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各位听众,今天下午,我跟各位做个宗教学的专题讲座。我讲的题目是云南宗教的历史现状及特点。云南宗教学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对云南宗教的传播历史、形态类型及其文化特点作过多年的调查研究,特别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已出版大量宗教的学术著述。今天下午,我就云南宗教的历史现状及特点的一些实际知识做简要的归纳、讲述,供同志们参考。

一、云南宗教的历史与当前的现状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民族种类众多,国境线长,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历史上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民族传统文化千差万别。由于这些原因,使许多外来宗教能在云南境内较为便利的传播发展,也使云南境内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得以长期遗存,并与其他宗教能相互融合、互为消长。因此,从宏观上说,云南境内的宗教种类具有东方宗教和西方宗教并存,东方宗教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云南民族文化三者相互交融、互为消长的特色。云南宗教不仅种类多,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

云南境内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以及民间宗教、原始宗教。云南宗教类型的多样性及其文化的丰富性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云南五大传统宗教及原始宗教的信众及影响相对平衡,也就是说各宗教都有其较长的历史传承和固定的信仰民族,这些宗教对信众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有深刻的影响。这里需要提示的是,云南虽然是多宗教并存,但是各个宗教的关系是和谐的、友好的,宗教关系和谐平稳有序,历史上和现在云南境内还没有发生过五大宗教之间的冲突事件,云南也没有一种宗教独大的形势,就是说云南境内没有一种宗教是能够代替其他的宗教的,所以各宗教的信众以及影响比较平衡,宗教信仰生态是良好的。

(一)佛教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约于公元前6世纪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通俗的说就是释迦摩尼。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的汉代,佛教从印度开始传入中国内地,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融合和吸收了我国传统儒学、道教的内容,逐渐使佛教中国化并广泛流传开来,从而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种类之一。

佛教开始传入云南的时间,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传入的路径大致有印度、缅甸、西藏和中原几条。佛教在云南多源多流,教派多样且各具特色。按通行分类方法,云南佛教主要有以下三大系统。

第一,汉文经典系佛教。这个流派的佛教其经典由汉文书写,也称汉传佛教、北传佛教等,俗称大乘佛教。流传在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及越南等国。汉传佛教在云南大部分地区都有传播,但主要分

布在昆明、大理等地,信仰汉文经典系佛教主要为汉民族及部分接近汉文化的少数民族如白族、彝族等所信仰。

第二,藏文经典系佛教,又称藏传佛教。其经典由藏文书写,主要是在中国的五大藏区,俗称喇嘛教。藏传佛教在中国的西北部高原,以及蒙古国、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流传。藏传佛教在云南主要分布于迪庆和丽江还有怒江等地,信仰的民族主要是藏族,其他的还有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所信仰。

第三,巴利文经典系佛教,也称南传佛教,俗称小乘佛教。主要流传在东南亚诸国,在中国云南的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如德宏)有传播,南传佛教的主要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信仰。

汉传佛教约7至8世纪间传入云南,在云南有广泛的影响。昆明、大理是汉传佛教古迹较为集中的地方,如昆明的东、西寺塔,圆通寺,宾川鸡足山等等是汉传佛教的文物古迹。云南汉传佛教有密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等宗派。云南汉传佛教宗派众多,这在全国其他省区也是少见的。唐宋时期,云南汉传佛教在全国都有很高的声益和广泛的影响,当时的大理曾被称为“妙香古国”,“无山不寺,无寺不僧”就是对当时云南汉传佛教兴盛状况的真实写照。明代,随着朝廷的扶持及禅宗的大规模再传,云南汉传佛教又形成了以宾川鸡足山为中心的兴盛局面。从清代以后,由于社会战乱和经济萧条,汉传佛教逐渐在云南衰落,大部分寺庙颓毁,僧尼流失,宗教影响不如从前。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汉传佛教逐渐发展兴盛,信众逐渐增多。这是云南汉传佛教的情况。

藏传佛教于11世纪传入云南迪庆藏区。在此之前,7至8世纪的时候,西藏前弘期佛教以及西藏古老的苯教已不同规模地传入云南迪庆藏区。什么叫西藏前弘期佛教?就是西藏佛教的前期阶段,后弘期佛教就是西藏佛教的后期阶段。云南藏传佛教内也有很多教派,有宁玛派(红教),僧侣穿的僧衣是红色的;噶举派(白教),僧侣的僧衣是白色的;萨迦派(花教),其寺庙及围墙涂着5种颜色,一般的群众便于区别就称其为花教;格鲁派(黄教),从清朝到民国到现在,其主要穿黄色的僧帽,便于区别就俗称为黄教,目前我们国家的达赖、班禅这两个系统就属于格鲁派。在云南境内迪庆州这一带,格鲁派的黄教在云南的信众比较多,影响也是最大的,其他派别有些已经基本消失,有些其规模人数少,不如黄教。

云南藏传佛教主要分布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其次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市,为藏族、纳西族(含摩梭人)和普米族所信仰。云南藏传佛教形态内容比其他藏区要丰富和独特,具体表现是云南藏传佛教中包含着藏族古老的苯教内容、纳西族东巴教、摩梭人的达巴教和普米族的汗归教。所以云南的藏传佛教有民族特点,构成信仰的民族比较多,其他地区主要信众只是藏族。云南藏传佛教寺庙主要分布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如香格里拉县的归化寺等,还有丽江五大寺及宁蒗永宁扎美戈寺等。

南传佛教也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在我国佛教史上,小乘佛教早在汉代末年就传入中国内地,当时所传译之经典多属小乘佛教,但其传播过程及寺院僧侣组织活动不详,以后历代内地小乘佛教杳无踪迹了。为何消失?这在我国佛教史上至今是个不解的迷。南传佛教在我国主要流传于云南西双版

纳、德宠、思茅等少数民族地区,为傣、布朗、阿昌及德昂等民族所信仰。南传佛教何时传入我国?学术界和民间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和说法,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但从公元7世纪唐代开始传入的观点较为普遍。原因是公元7世纪时,南传佛教在缅甸已经流行。西双版纳与缅甸接壤,部分学者认为此时该教就可能传入,但是真到公元12世纪初期,也未见其有传播的文献资料。所以近年,有关研究者认为,南传佛教传入云南的时间约在14世纪以后,较大规模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是在15世纪以后。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在南传佛教传入云南傣族地区之前,也不排除有大乘佛教或小乘佛教其它派别的僧侣在云南傣族地区传教的可能。关于南传佛教传入云南傣族地区的年代还有待继续研究。

小乘佛教的派别众多,所以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仅是小乘佛教的派别之一。在这里,就顺便跟各位同志说说什么是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小乘佛教通俗讲,就是修行的僧侣必须严格的执行释迦摩尼的言行,就是比较本真一些,只遵循释迦摩尼的经典和言行,还有修行仪式上讲究,午后不食,其戒律比较严格,更主要的是教义上强调自我修行完善,僧侣自身修行追求最高的境界,但是其也没有精力条件义务来劝导世人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乘”指车轮的印迹,通俗的说达到佛教的修行,修行就像车一样,小乘佛教相对来说,其修行的车要狭窄一点,而且僧侣是自我完善,没有义务来普渡众生。大乘佛教是在小乘佛教的基础上,几百年后产生的,大乘佛教要求提倡不仅僧侣要完善达到佛教最高的境界——涅磐,而且还要普渡众生,有义务劝诫信众遵循佛教的戒律,劝道信众的途径比较宽,所以叫做大乘。

因此,严格地说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没有派别之分。只是西双版纳等地的上座部佛教与德宏等地的上座部佛教有各自的小教派,只是在寺塔和修持、僧侣名称略有区别。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云南南传佛教界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佛教界的友好往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南传佛教界多次代表中国佛教界出访外国,还先后接待了来自泰国、缅甸、斯里兰卡、英国、美国、日本、南朝鲜等国家和台湾及香港地区的佛教界友好人士以及前来开放佛寺朝拜、敬香、浏览的海外客人。这些活动增进了云南南传佛教同这些国家和地区佛教界人士和人民的友谊,增强了云南南传佛教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佛教文化交流,扩大了云南南传佛教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道教

道教是以长生不老之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宗教,其他三大宗教都是由国外传入的,只有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用神仙不死之道来教化信仰者,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

道教产生于东汉中期,但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鬼神思想、商周和先秦时期的巫术和神仙方术、秦汉时的谶纬之学以及黄老思想。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并受佛教传入的影响,道教逐渐形成。

道教最初在云南境内的活动,与五斗米道在蜀中的创立活动是同时的。只不过由于五斗米道的活动中心是在四川,人们才忽略了它在云南境内的活动。这是因为,第一,云南与四川在地理上毗邻,两地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相互交往的传统,频繁的相互交往,必然会使尚处于创教过程中的五斗米道的影响流传到云南境内;第二,因为五斗米道同云南古代文化有着许多内在的关系,所以张陵所宣扬的五斗米道的学说流人云南后很容易在云南找到传播的市场。第三,从张陵创教后所建立的五斗米道教区的分布中,教区就是传播的地域组织,也可得知当时的云南境内可能已经有了五斗米道的活动。

创立于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在当时被川滇两地的人们传入云南,当时张道陵所设立的二十四“治”,“治”就是教区的意思,“治”是五斗米道在各个地区的教务活动中心,每一“治”都管辖着一定的范围,其中“蒙秦治”和“稠稉治”这两个“治”的势力范围有些达到今天云南的地盘上,如昭通地区,虽然其没有覆盖云南全部地区,但其所辖教民中会有部分云南人民是可以肯定的。

隋唐两宋时期,道教在云南得到进一步发展。发展的原因在于这一时期的南诏、大理国与唐宋皇朝关系密切,而这一时期的道教在中原地区受唐、宋统治者的崇奉,故南诏、大理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道教的影响。另外,道教曾经过南诏、大理国传播到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云南附近的东南亚国家也有少量道教的流传,也就是说南诏、大理国时期道教在云南的活动是较兴盛的,而且部分传播到东南亚国家。

明代以后,由于中原朝廷加强对云南边疆的开垦,大批汉人涌人云南境内,同时也将其所信奉的道教传到云南。这些来自各地的汉人落籍云南后,在云南各地创建道观,崇奉的道教神灵。道教的发展呈现出繁荣局面。

清代,道教在云南仍处于活跃地位,先后有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的道士来云南建宫观、辟道场、弘扬道教,这时期,道教洞经会组织亦得到广泛发展。洞经会现在我们云南有些地州还是比较兴盛的,这也是道教的一种传播和发展。清代以后,道教趋向民间化,逐渐衰颓。中华民国以后,道教在云南仍有传播,但规模和影响已很微弱。

新中国成立后,出家道士渐趋减少,多数转为居家道士,云南把不完全在道观里面生活的道士称其为“火居道士”,这种道士平时在家里不去道观里修行,只有一定的道教节日才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云南道教的活动又渐见恢复,一些地区开始从外地请高道(比较有影响的道士)来主持本地的道教活动,云南道教比较重要的一些宫观,主要是昆明黑龙潭、巍山县的巍宝山的道教宫观建筑群(艺术造诣比较高)、腾冲县的云峰山、临沧县的三元观、昭通市的大龙洞等全省道教著名宫观,也已作为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当地的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开放。

(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旧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等。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

伯半岛创立的一神教。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和《圣训》,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是真主降示给穆罕默德用来教谕全体穆斯林的;《圣训》是穆罕默德的语录,是其弟子根据穆罕默德生前所说的话记录整理而成的,是对《古兰经》最完美的解释。

云南是我国伊斯兰教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民间有唐代传入的说法,但史料还不充分,需要继续研究。伊斯兰教大规模的传入云南是在元代,元朝大批穆斯林迁入云南,标志着伊斯兰教在云南得到发展。13世纪进入云南的西亚回回穆斯林是云南回族穆斯林的主要来源。元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兀良合台率十万大军南下平定大理国,其中就有不少是西域穆斯林军士,他们落籍云南,是伊斯兰教传入云南之始。明代初期,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回族)率30万大军征云南,云南平定,回族将领沐英镇守云南,随沐英而来的大量回回穆斯林士兵、商人、工匠亦落籍云南。清初,在各地的反清斗争中,湖广一带的回族穆斯林相继落籍滇西的保山、腾冲地区。到雍正时期,清政府在滇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改土司制度为流官,在征战中,河北、山东和四川等地的许多回回士兵在滇东北地区落籍。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到了清朝中叶,云南的回族穆斯林已达数十万人,云南伊斯兰教也进入成熟时期。

云南回族穆斯林与全国回族穆斯林同源,在教派上大多属于逊尼派的格底目,少数属于逊尼派的哲赫林耶。云南默斯林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上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教规和戒律,在地域分布上同全国回族一样,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现在全省各州(市)县都有回族穆斯林分布。清真寺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也是穆斯林交流聚会、庆祝节日,学习宗教文化的场所。随着穆斯林人口的增长,清真寺遍布云南各地。

(四)基督教

基督教这一名词在中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基督教是指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以《圣经》为经典的所有教派,它包括天主教也称罗马公教、东正教也称希腊正教、新教也称耶稣教三大派和其他一些较小的教派。目前学术界倾向于把广义的基督教称为“基督教”,以区别于狭义的基督教。狭义的基督教是专指基督宗教中的新教。因为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把新教称为基督教。现在人们所说的国内五大宗教,基中的基督教就是专指新教而言。基督宗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巴勒斯坦地区,其创始人一般认为是耶稣。当然,学界也有不同的争议。通俗的认定就是耶稣创立的,信仰上帝(天主),以《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为圣经。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通常以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为开端。这是因为1807年9月,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到达澳门,3月后抵达广州,成为第一个来到中国大陆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鸦片战争后,随着《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门被迫打开,外国传教士蜂拥入华传教,基督教在中国初步发展。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以历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受到法律

保障,从而教会得到迅速发展,信徒也逐渐增多。

19世纪后半叶,基督教在中国沿海和中原一带站稳脚跟后,云南渐渐成为传播的目标。早期基督教的传播主要还是在沿海和中原一带,因为信众成份单一,少数民族少。1877年(清光绪三年),内地会英国传教士麦嘉底从上海沿长江而上,经四川巴县等地后,从东到西徒步穿越云南,于同年8月抵达缅甸八莫,成为现在资料记载的基督教传教士进入云南第一人。1881年(清光绪七年),内地会英国传教士乔治·克拉克夫妇二人从上海出发,绕道缅甸进入云南,经腾冲、保山等地,辗转来到滇西大理,在大理城吉祥巷租用民房作为住宅和布道所,建立起云南第一个基督教会。

最初进入云南的基督教传教组织,也不是一帆风顺,基督教毕竟属于西方宗教,代表的是西方文化、西方信仰,到我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接受基督教还是需要一个阶段,要有一个适应期。初期的时候人们并不接受,因为文化传统的不同、信仰的不同,所以初期来传播基督教还是困难重重。最初进入云南的基督教传教组织,受到当地传统文化的强烈抵制,加之当时各列强国家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无暇给在西部活动的基督教会以物质和人力上的帮助,所以信徒寥寥无几,发展十分缓慢。但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局势、社会形态的变迁以及西方教会加大对云南传教的力度,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到1910年(清宣统二年)短短10年时间,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据资料记载,当时教徒发展到五、六万人,教堂散布云南城乡。以后,各教会组织经过几次较大规模的传播。到建国前,云南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信徒人数众多,教堂也较多。目前,基督教在云南信徒人数比较多。

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云南的时期,有众多西方国家的教派组织、传教团体以及自由传道人在云南各地活动。如基督教有内地会、循道公会、浸礼宗教会、五旬节派教会、安息日会、圣公会、中华基督教会、长老会、基督会(滇藏基督教会和滇华基督教会)、滇中伯特利教会、中华国内布道会、路德宗教会、青年会、圣经公会等等。这些教会教派组织分别来自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加拿大、丹麦、瑞典、澳大利亚等国。

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过程中,采用最广泛的方式和手段,是积极创制少数民族文字,培养少数民族传教士,并利用行医施药等方式吸引人们信教。传教士们为创制少数民族文字之机,开办培训班,翻译出版基督教的宗教书刊,在少数民族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也使督教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自20世纪以来,基督教传教士们在云南先后创制和推广使用了苗文、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彝文、拉祜文、佤文、独龙文、纳西文、花腰傣文等少数民族文字。

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现,改变了他们长期以来代代口传历史、刻木结绳记事的落后状况,并使基督教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具有了较为深刻的影响。而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活动的开展,也使云南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不仅在观念上、而且在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督教在云南现在属于主要的宗教,而且在城市里有许多市民包括离退休的同志,以及大学生,近几年信仰基督教的群众已经逐渐的增

长。这里的基督教主要指新教。

(五)天主教

天主教亦称“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有时也称“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与东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

天主教(便于叙述和讲解也称为基督宗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年代是在唐代初期的贞观年间,当时称为“景教”。景教流行中国的时期,云南是否有景教的活动,正史没有记载,但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唐代云南就有景教存在,但资料并不充分,还需要深入研究。元代,由于元世祖对宗教持宽容态度,基督教再次传入中国。此时传入的基督教有两个派别,一个是景教(聂斯托里派),另一个是罗马天主教。由于当时罗马教会派遣特使来华活动,因而景教也开始在中国内地有所传播。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的这两派都被称为“十字教”,它们的信徒被称为“也里可温”,蒙古语意为“有福之人”,所以人们也常常把这两派基督教统称为“也里可温教”。

从有关材料记载中看,元代云南确实有基督徒存在,其大致属于聂斯托里派的景教一支。但对于他们的具体人数及活动情况,各种材料记载不详。元朝灭亡后,也里可温在中国逐渐消亡。关于云南的情况也不再有史料记载,直到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罗马天主教再次登陆中国并逐渐传播到各地,天主教在云南的活动才又重新恢复起来。在明末清初,由于朝代的更迭和清王朝严行禁教政策的影响,内地的一些天主教徒辗转迁移到云南定居,从而将天主教带到了云南。此时,云南天主教徒的来源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逃迁昆明的南明永历皇室成员;二是来自四川躲避战乱的教徒。

1644年明朝灭亡后,残存的南明政权企图借外国人之力复辟明室,积极与罗马天主教势力联络,因此皇室成员中包括皇太后、皇后、皇妃、皇太子、太监等在内的许多人在南逃的途中皈依教会,都成了天主教徒。1658年,永历皇室迁到昆明,随行人员中的天主教徒也随之进入云南。1662年,永历皇帝及皇太子均死于昆明。除皇太后、皇后等少数皇族及部分宫女回归北京外,大部分随行人员均留了下来,其中的天主教徒很可能也就随之而散布到民间,成了云南的首批天主教徒。

此外,由于天主教会的扩张与发展,到了清朝初期,与云南邻近的四川省宜宾等地因战乱而有天主教信徒迁入川滇交界的滇东北地区。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慢慢发展起来,并逐渐分布到了大关、盐津等地的一些偏僻山村中。然而,这些早期零星分布在云南各地的少量天主教徒,除滇东北地区的盐津一带由四川教区派神父前来主持宗教活动外,其余各地由于缺乏神职人员,不仅未能开展活动,原有教徒也日益减少。此后,由于历代清王朝严行禁教政策,沿海地区及内地的一些天主教徒,为躲避教难也开始陆续进入云南。这样,除了滇东北地区外,云南西部地区的永胜、华坪、大理以及金沙江沿岸的部分地区,也有了天主教徒的踪迹。

虽然天主教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传人云南,但在将近二百年的时间里,由于受到清朝政府禁教政策

的制约,教会发展极为缓慢,信徒人数少。天主教的教会组织和传教机构主要来自法国,主要有巴黎外方传教会、圣心司铎会、苏尔比斯会、十字修女会、撒勒爵会、加尔默罗女修会、圣方济各女修会等,此外还有瑞士伯尔纳铎会等。在云南,信仰天主教的民族主要有汉族、苗族、部份彝族。

以上是五大宗教在云南的传播历史和当前的状况。

(六)原始宗教

云南除了五大传统宗教以外,近现代还保留着形态多样的少数民族原始宗教。

云南多民族原始宗教形态主要有:自然崇拜,包括山、石、水、火、土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动植物崇拜;灵魂(鬼魂、精灵等)崇拜;图腾崇拜,就是自己民族他们认为原属于哪一种动物、植物或者生物;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等。与此相联系的祭祀仪式活动主要有狩猎祭祀、农业祭祀(春播秋收的时候)、畜牧业祭祀、生育祭祀,以及修房造屋、婚丧、出行、贸易等等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祭仪和习俗。目前,云南各少数民族也都有相应的祭司、巫师、经典、法器、法衣等等。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观念非常悠久,至今仍影响着云南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原始宗教的祭祀活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保留。

当然,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对该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程度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影响深一些,其原始宗教的形态表现较典型和明显,祭祀活动也较频繁;有的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影响不大,仅剩残余,其祭祀活动也相应较少。但是云南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至今仍对该民族的生产生活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还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彻底消亡。

云南原始宗教的形态是多样、典型,还具有形态方面的层次性。云南的原始宗教在全国极有特点。层次性主要反映在纳西族的东巴教、白族的本主崇拜、彝族的毕摩原始宗教,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发展上的不同特点。

就举例来讲,纳西族的东巴教,从宗教形态学的标准看,属于原始宗教范畴,因为它的内容多神,自然崇拜,以万物有灵、灵魂不灭观念为主,所以属于原始宗教的范畴。但是它有一定的发展后,近现代以来东巴教已进引入了简单的宗教教义、以及祭祀的宗教活动场所,还要丰富的经典,以及丰富的神灵系统,纳西族的东巴教神灵还是相当丰富的。基本形成了宗教三界观,即天界,地界和人界。因此东巴教属于我国原始宗教形态类型中的后原始宗教,就不是前原始宗教,即具有人为宗教特点的原始宗教。当然,这是从广义的角度而说的。

白族的本主崇拜,在形态上也属原始宗教,其内容多有自然崇拜,崇拜村社保护神即“本主”,重在农业祭祀。但本主崇拜中的神灵又有英雄神、民族神,其神系中融入了阶级社会的神祗,即阶级社会的人物也成为他们本主崇拜的神灵。现在大理地区建有许多本主神庙,供奉众多本主神祗。它也进入了人为宗教的门槛,具有地域性的民族民间宗教的特征。

彝族的原始宗教,即俗称“毕摩巫教”,从形态上看也属原始宗教。但它的形态颇有特色,即自然崇拜(祭天为主)、图腾崇拜(图腾种类多、遗迹明显)、祖先崇拜等等。毕摩教产生了彝文的经典,这些经典中除了记述了彝族的宗教外,还记述了彝族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内容,记录了当时的一些思想文化,从这些大量的经典来看它也是属于比较高等的形态活动,所以它也具有了一定人为宗教的因素,属于后原始宗教的类型。

云南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其他少数民族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比较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所以,我们认为云南的后原始宗教的特点就是东巴教、本主崇拜、彝族的原始宗教,其他少数民族主要还是一些口传经典,巫术、咒语,所以那些就属于前原始宗教,形态上比较原始一些。

这是云南的五大宗教以及原始宗教的一些基本情况。

二、云南宗教文化的特点

宗教不仅是一种思想信仰,而且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云南的特色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就有必要做一些了解。

(一)民族性

总的来说,云南宗教的特点,大的特点,主要一个是突出的民族性。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各少数民族不同程度信仰5种世界性宗教,云南的信教群众大概400多万,其中约80%是少数民族。所以,云南宗教其民族特点是比较明显的。

(二)国际性

云南边境线长达4000余公里,所有的边境县都在对外开放。有15个少数民族与境外相同民族在国境线两侧居住,跨境而居的同一民族之间交往十分密切,那么宗教上的交往也肯定是密切的。因为,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载体,那么这些宗教的交往就影响着云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三)具体形态的多样性

即五大宗教俱存,其中,佛教里面南传佛教现在只有我们云南独存。所以宗教形态的多样性是这样体现的。

宗教不仅是一种思想信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云南宗教是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是文化的建设的重要资料。

从文化系统来说,云南宗教文化系统分为佛教文化系统、道教文化系统、基督教文化系统、伊斯兰教文化系统、原始宗教文化系统,基中佛教、道教、原始宗教文化比较丰富,在这里简单介绍下这三个宗教的文化。

佛教文化系统中,又分南传佛教文化、汉传佛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

首先,云南上座部佛教文化与东南亚各国上座部佛教文化类似,同属上座部佛教文化圈。云南上座部佛教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佛教的节日、礼仪和习俗上,云南南传佛教的习俗与傣族的节日习俗高度的融合,傣族传统文化相当程度上已经佛教化,这些可供旅游业开发利用和游客的观赏和参与。云南上座部佛教的寺塔众多,有的华丽,有的俭朴,但是南传佛教的寺庙都保持着的田园建筑风格,同时秀丽别致,其寺塔也体现了南传佛教是属于早期佛教的历史风貌。

云南汉传佛教文化属中国汉传佛教文化圈。云南汉传佛教文化的特点主要是有民族特点。具体而言,云南汉传佛教比较崇奉观音菩萨及大黑天神,为祈福、生育、消灾避难的节日活动比较多,观音会是云南汉传佛教节日中最具群众性的节日,由此也形成许多地方性的庙会文化。另外,云南汉传佛教文化的另一形态是在全国都比较著名的寺院,云南鸡足山,东、西寺塔,大理三塔在全国都是有很高的知名度的,所以这些是云南汉传佛教文化的载体,也是可供云南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

云南藏传佛教文化大圈子是属于我国的其他藏区(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但它的民族特点除了藏族外,还融合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的多民族藏传佛教文化。云南藏传佛教还包含苯教文化成分,苯教历史很悠久,属于藏族早期固有的宗教,早期属于原始宗教。苯教跟南亚印度文明和中亚波斯(伊朗)古代文明的思想文化内涵是有交融的。现在我们藏学学者研究的苯教发源地就是在西藏、波斯这些地域,历史悠久。云南藏区与西藏、四川藏区相连,历史上苯教文化流传,特别是在藏族、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中有很大的影响,这些是我们构建“大香格里拉”的旅游目标。

云南宗教文化中,原始宗教其资源极为丰富多彩,其文化形态包括原始哲学、原始思维、原始教育、原始神话、原始音乐舞蹈、原始雕塑崖画、原始天文历法、原始伦理法规、原始医药、原始风俗民情等等,都是原始宗教文化的内容。从精神文化来讲,原始宗教观念主要是一些与动物、植物、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风俗习惯,这个属于少数名族的淳风美俗。在长期的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的活动中,先民们形成了许多关爱自然,与动物、植物和谐相处、共同生存的原始伦理道德观和原始宗教习惯法,如对神山林木、龙潭环境的自觉保护意识,对动物、植物的怜爱之心,信仰这些的民族对动植物是很崇拜的,是早期原始宗教的一种崇拜,先民们的原始观念把人类视为生灵之一族的观念等,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借鉴作用。原始宗教的物质文化,包含原始宗教的神山、灵洞、庙宇、天然象征男根女阴石柱、洞穴、幽泉、图腾雕塑、神灵意象的面具、法衣法器、原始岩画、神鬼图符等,都是属于文化符号。原始宗教的某些祭祀仪式,如祭寨神、娱神舞蹈、祈丰舞蹈、吟唱创世纪古歌都是歌颂人与自然、动物、植物和谐相处的文化,这些我认为是值得加以继承发扬的。

总之,云南宗教文化的形态内容确实丰富多样,这些文化我们了解的还并不太多,有些宗教文化的优秀成果还没有加以系统的提升和开发,我们必须明确宗教文化是属于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前,由于历史的观念和原因,我们过分强调宗教的消极面,对它的文化传承不够,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对云南境内的宗教要有一些简单的学习,这对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是有好处的。另外,我们可以对宗教文化中的

精华加以提升,其中也有一些糟粕,所以我们要对宗教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加以区别,同时,在继承开发宗教文化时,也要区别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不同,同时要遵守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明确宗教文化与民族风俗习惯的区别与联系。

西方文明史 宗教改革

西方文明史 宗教改革对西方文明进程的影响 姓名:邓伟 学号:1314490009 班级:计算机国际班

在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的矛头都对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赵林教授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②当基督教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并且获得高于王权的高高在上的权力之后,罗马教会不可避免地腐败堕落了,正应了那句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教皇、主教及教士们表面上遵从基督教的精神—贫穷、贞洁、顺从,

暗地里却大肆捞钱,发“赎罪券”、买卖圣职,表面不结婚暗地却蓄妾,建立“宗教裁判所”,铲除所谓的“异端”,对任何与他们不同的观点都赶尽杀绝,荒唐地迫害所谓的“女巫”,完全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精神,道德的堕落、信仰的虚伪,仿佛历史又回到古罗马时代。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原本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虚伪伪善深恶痛绝,可是他们站在感性的立场而非理性的立场,过分强调人的感官欲望和感官享受,强调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正中罗马天主教会的下怀,最终导致罗马天主教会和人文主义者同流合污。一个人文主义者曾说:“没有人比我再憎恶那些教士们的野心、贪婪和放纵生活的了。 尽管如此,我在教皇的宫廷上的地位还是使我不能不为我自己的利益而希望他们是伟大的。”③罗素写到:“大多数学者痛感当时教皇的罪恶,然而他们还是乐于受教皇的聘用。”④而教皇也给人文主义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金钱上的赞助。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可是在科学和哲学上却是个“不毛的时代”,罗素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几乎都不尊重科学,他们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保留下来,从教会里得到解放的最初结果,并不是使人们的思考合乎理智,倒是让人对古代样样荒诞无稽的东西广开心窍。” ⑤因此有学者认为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并没有明显和剧烈的变化。过去学界普遍认为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间对抗天国,具有反宗教反神学的意义,这可能是个最大的误解。 与对待人文主义者的态度相反,教皇视宗教改革者是死敌。15~16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 改革掀起创新路 农业走向发展路 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 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师: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生: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宗教改革的真正意义

宗教改革的真正意义 曼德 有信仰不错,但有正确的信仰才是最好的。宗教改革实际上是一场信仰归正运动,是人类从人对神的掩盖、专断和践踏之中恢复上帝的荣耀及个人的尊严的运动。宗教改革被马克思主义渲染为打倒了神权,高扬了人权,标志着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和世俗化的开始。这种观点影响了大多数国内知识分子。实际上真正了解西方史的人知道,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宗教改革不仅没有打倒神权,而且前所没有的强调了神权,这突出地表现在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中;宗教改革打倒的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士阶层的教权,所要树立的是个人信仰的至高与纯粹,以及由此衍发的民主自由社会的基石——个人主义。 我认为宗教改革对现代民主宪政自由市场国家的形成,至少有4点决定性意义: 1。高扬了神权,从而也高扬了人权; 2。因信称义的发现,促进了信仰上的个人主义和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个人主义; 3。预定论强调神的主权和人的全然败坏、全然无力,抑制了人性之恶,为宪政、法治奠定了根基。

4。预定论和天职(calling)观的发现,破除了偶像崇拜、烦琐的宗教仪式、遁世修行的修道主义,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积极入世、全面征服全地的信仰雄心使整个国家与社会全然圣洁化、信仰化。 宗教改革是以两个伟人的思想为重要特征的。他们就是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马丁?路德(1483年~1546年),德国人,是他首先点燃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狂飙。他提出了“惟独圣经、惟独信心、惟独恩典”的三大原则,又提出了“人人是祭司、人人有呼召、人人是管家、人人有圣经”的四大口号,这些都成为宗教改革的旗帜。 在信仰上“惟独圣经”,就破除了政府、教皇、修士等等阶层的特权,让人单单敬拜神,在神之下就是单独的个人,实际上这就高扬了人权,使个体信仰权利逾越了世上一切专制权利的拦阻。“惟独信心”进一步解放了人的心灵,告诉个人灵魂的救赎不能靠教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如苦修、弥撒、圣餐、捐钱、买赎罪券等才能实现,惟有人的信心,这标志着信仰上个人主义的发轫。“惟独恩典”强调了人信仰中上帝的主权,这在加尔文的预定论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云南剑川木雕产业品牌战略研究开题报告

楚雄师范学院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书 题目云南剑川木雕产业品牌战略研究 姓名吴慧烽 学号20111114134 院(部)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张烨(副教授) 2014年12月23日

论文(设计)题目云南剑川木雕产业品牌战略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中国的木雕艺术历史悠久。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秦汉两代渐趋成熟。云南大理白族木雕作为少数民族木雕工艺,自古以来就蜚声海内外,其中以大理剑川县木雕为代表,剑川县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木雕之乡”。 剑川是一个白族人民聚居的县份,以木雕为主的手工艺品形成的手工业带动了整个县的发展,并成为了该县经济的主要来源。白族人民传承了老一辈的技艺,又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生产技术,逐步形成了独特精湛的技艺。木雕工艺多形式化[1]以浮雕为多,主要用于建筑物装饰,现已发展到艺术价值很高的家居装饰和木雕工艺品。目前,有很多学者对剑川的文化、宗教、语言和旅游业进行深入研究,但很少有学者对其木雕业品牌进行系统分析。剑川木雕题材广泛,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逼真,构图严谨统一,工艺精美,洋溢着白族人民的勤劳、朴实、勇敢和智慧[2]。尤其是传统的山水、花鸟和人物画,有呼之欲出的真实感。剑川木雕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民族木雕艺术,产品选用优质的红木,西南桦,缅甸红木,以及天然植物漆和闻名于世的采花大理石,使产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3]。 但是由于剑川木雕尚停留在重生产轻营销的现状当地木雕产品的销售方式以顾客上门采购为主,不利于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为此,应加大引资力度,组建的专业营销队伍,以真正搭建起品牌窗口和营销网络带动剑川木雕走出云南;本文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对该县的了解,以剑川的木雕业的品牌管理为研究对象,分析剑川木雕业的未来发展及其对策,试着通过剑川木雕,分析以此形成的剑川木雕业品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促进剑川木雕业发展的对策,希望能为促进剑川木雕业的发展和剑川县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浅薄的建议。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如今开放和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品牌成为竞争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谁拥有品牌谁就拥有市场,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品牌竞争势必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主要手段,也是参与市场激烈竞争的主要途径。目前,剑川木雕面临着国内外的巨大竞争压力,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胜,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产品是不会说话的;品牌赋予产品意义和目的”[4]。品牌是一种触摸不到的但却是一个组织拥有的至关重要的组成要素,它代表着与顾客之间一种契约关系,传递出产品与服务所具有的质量和价值水平,顾客不可能与某种产品一直保持关系,但却能够与品牌保持联系,品牌是一种资产,除了人员以外,没什么资产比品牌更重要[5]。在商品经济发展中,无论是生产商还是消费者都需要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1 新人教版 课标要求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你知道这一过程是怎样的吗?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背景 课件出示资料: 学生阅读材料及教材第一段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解放前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如何? (2)这样的土地占有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影响? (3)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贫农、雇农和中农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旧中国的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

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教师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二、暴风骤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课件出示:《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图片,教师简介: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识记《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及内容。 2.土地改革 (1)目的 课件出示教材第一目小字部分,探究土地改革的目的。 生: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过程 课件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试分析此次土地改革的主要地点、步骤。 生:主要地点是在新解放区。 步骤是从1950年冬开始,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 讨论:①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②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①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分给地主一份应得的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②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总根子,它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3)结果 学生回答: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得到了解放。总的看来,解放前很多农民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终年饥寒交迫,土改以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三、千秋功业——土地改革的意义 1. 课件出示材料: 材料一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4枚。 材料二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材料三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材料四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宗教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宗教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宗教改革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改革,宗教改革原因很多,当时天主教会的统治异常地黑暗。而且当时欧洲的政治、生产、文化有了长足地发展,当时天主教会独裁的统治和精神控制已经阻碍了各方势力的发展。 由于新势力的发展,人们渐渐地反对神学的束缚,而且印刷业的出现,人们发现很多教义是被天主教故意曲解。宗教改革原因还包括天主教会的腐败和奢靡,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甚至在德国境内兜售赎罪卷。国家的大权掌握在教会的手中,无论谁犯了错即使是王室都要接受教会的严厉惩罚。很多贵族和新兴势力的民族自尊心开始发酵,希望统一德意志,而天主教落后的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也使得更多的人加入“异类”这个群体。 宗教改革原因最为直接的就是天主教那腐败的行径。天主教会当时腐败至极,各种丑闻多不胜数,由于教会的极高地位,大多数的神职人员根本不是因为道德而加入教会,只是因为金钱。甚至为了金钱做出许多败坏道德的事情,而且对王室的人同样给予残酷的刑罚。教皇曾经惩罚一个尊贵的贵族在雪地里面跪了整整三天。它的落后的教

义和政策阻碍了新兴势力的经济利益,阻碍了国内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希望摆脱它的强权,追求自由民主,打破天主教的垄断独裁地位,而获得自由平等的权力。 宗教改革的背景欧洲宗教改革最早发生在德国,当时的德国还没有真正建设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各个势力派别镇守一方,各自为政。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皇帝只能寻求教会的帮助,企图依靠教会的力量来维护自己对于国家的统治。教会趁机剥夺了皇帝的统治权,让皇帝成为了教会的傀儡。宗教改革的背景就是以此作为导火索展开的。 在十六世纪的德国,国家领土四分五裂,中央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方式,德国王室并没有实际拥有统治权。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在历史客观要求的背景之下需要德国统一中央集权来进行社会形态的变革。此外,在封建割据的状况之下国内经济涣散,德国民众生活困苦,而在思想上还要受制于教会的统治。从这一点上来说,宗教改革的背景就是由德国的内忧和教会的外患这两方面构成。 在宗教改革的背景之下,马丁・路德勇敢的站了出来,领导民众认清教会的腐败和教皇的贪婪,借助德国民众对于现状的愤怒来推动宗教改革的进行。德国各地教民纷纷走上街头,揭露神职人员和教会的虚伪,呼吁对教会进行改革,要求政治民主,主张个人的政治权利和宗教权利。在此背景之下,罗马教会得以彻底整治,并在原始基督教义的指引下成立了新的派别,将神从统治的神坛上拉下来,恢复了民众的独立地位,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云南高速公路监理工作总结

瑞丽至腾冲高速公路瑞丽至陇川段建设项目第二驻地监理工程师办公室 监理工作报告 编制:唐加成 监理单位:北京华路捷公路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云南第二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阳光道桥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嘉缘花木绿色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省公路局道桥技术工程公司

编制时间:二零一七年三月 一、监理工作概况 (3) 1.合同段监理组织形式 (3) 二、工程质量管理 (5) 1.质量管理措施 (5) 2.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查情况汇总 (9) 3.质量问题和事故处理情况总结 (9) 4.工程质量评定情况 (9) 三、计量支付、工程进度和合同管理情况 (10) 1.计量支付 (10) 2.工程进度 (10) 3.合同管理情况 (11) 四、设计变更情况 (11) 五、交工验收中存在问题及处理情况 (11) 1.土建3合同 (11) 2.土建4合同 (12) 3.绿化2合同 (13) 4.交安2合同 (14) 六、监理工作体会 (15)

我公司承接的瑞丽至腾冲高速公路瑞丽至陇川段建设项目监理二合同,主要监理内容为:土建三合同隧道工程、土建四合同路基工程、桥梁工程、路面二合同路面工程、交安二合同交通安全设施工程、绿化二合同环保工程,在各级政府部门、业主、设计、检测、施工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本公司全体监理人员的努力,顺利完成了监理任务,现将本合同段的监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 监理工作概况 1. 合同段监理组织形式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和监理人员的构成,为了更加顺利、高效的开展各项监理工作,我们采取了直线制监理组织形式,建立驻地监理工程师办公室,设驻地髙监1人,对本项目全面负责,驻地髙监下设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和安全监理工程师,负责各专业工程和安全监理工作,在专业监理工程师和安全监理工程师下设监理员,负责完成专监布置的各项工作。见监理组织形式图 路面专监隧道专监绿化专监安全专监测量专监合同专监桥梁专监路基 专监 驻地 髙监 监 理 员监理员监理员监理员监理员 监理员监理员监理员

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学习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阅读教材第一段和第二段概括土地改革的原因、起止时间和基本内容。 思考:(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2)出示解放前我国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从这份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出哪样一些结论? (3)这样的土地占有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影响?(4)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简述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合作探究: 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 1、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2、为什么分给农民土地的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三、问题大盘点: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 3、老师的问题:思维比拼 (1)在土地改革中,为什么给地主也分土地?为什么对地主和富农、中农区别对待?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其实质是什么? (2)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为什么要保存富农经济? (3)你知道现在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改革完成后的所有制有什么不同吗? 四、巩固归纳: 土地高度集中土地改革历史意义 农民无地 阻碍农村经济基本内容废除、巩固、解放、准备 和社会发展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我们现在农村施行的是什么政策吗?他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共同作用是什么?你能为党和政府为“三农”建设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吗?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谈谈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启了当代中国历史新时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二是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促进了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 三、推进了制度建设和创新,实现了由高度集权向民主法治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实践探索,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各项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改革开放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已成为全国上下共识,我国已进入民主法治的历史新时期。 四、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历程,是全社会创造活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不断激发社会活力。二是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 五、扩大了对外交往与合作,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六、推动了发展方式的战略调整,实现了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向科学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大发展,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大提升,人民生活得到了大改善。进入21世纪,顺应新的发展趋势,解决新的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

东阳木雕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积淀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生动概括了金华的重要位置和雄伟气势。金华市位于浙江省的中部,为省辖地级市,界于东经119゜14′ -120゜46′30″ ,北纬28゜32′-29゜41′,南北跨度129公里,东西跨度151公里,土地面积10918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461.41万人,其中市区92.38万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东阳木雕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积淀 孙华东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081 08280147) 摘要:历史时期中华名族的文化发展具有阶段性。东阳木雕的历史文化变迁同样受到了阶段性文化主题的影响,相继呈现出汉文化的合一性、宋文化的本然性和宋以后文化的大众性。东阳木雕作为一门传统工艺,在历史时期的文化转型中亦发生了文化积淀,以至于东阳木雕在清代全盛期,继承并发展了三大文化主题合一性、本然性、大众性的风格。 关键词:东阳木雕;文化;积淀;变迁 1 背景 东阳木雕,历史悠久,师宗鲁班,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滋长于秦汉,形成于唐,经宋至明,技艺臻于纯熟境界,至清代,进入全盛时期。史载,自清朝嘉庆年间始,营造皇家宫殿,雕刻一技,多征自东阳木雕之翘楚。由此奠定了东阳木雕在国内工艺美术界的重要地位。 东阳木雕,欣逢盛世。1995年,东阳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东阳木雕被列为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2002年10月,东阳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名为“中国木雕之乡”;200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2006]18号文件,东阳木雕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东阳木雕的历史变迁

浅谈宗教宽容及其历史意义

浅谈宗教宽容及其历史意义 宗教宽容的由来 在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成为人人的必须无条件奉行的信仰形式。罗马天主教会成为高高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力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而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切弊病和衰弱征象都根植于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因此唯有宗教改革才是西欧近代文化的真正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然而宗教改革却又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涅槃过程,其中宗教宽容思想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可以说是第一个通过人文主义思想向天主教派发起挑战的运动,他们强调人权反对神权并公开的理直气壮的追求现世快乐的个人主义,从而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教会的禁锢思想。为后来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不久宗教改革的暴风雨果然席卷了大半个西欧,其中尤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的宗教改革最为典型。结果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运动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欧洲居民几乎有百分之四十都信奉了“新教”。各种新教派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同天主教会产生了矛盾,由于惯有的宗教的狭隘性,天主教于新教出于了不共戴天的仇恨中,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便不可避免。此外新教内部也矛盾重重,他们互相指责对方为异端,宗教迫害随处可见。 然而,随着三十年宗教战争的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宗教专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宗教宽容政策,从此以后信仰成为私人的事情一个人崇奉哪一派的宗教信仰全然由他自己决定。宗教宽容使信仰获得自由,这也极大的促进了欧洲学术的复兴,从而使17世纪成为欧洲科学和哲学的“天才世纪”。 宗教宽容的历史意义 纵观历史,宗教宽容政策结束了旷日持久宗教战争和残酷无比的宗教迫害,为欧洲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而且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为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宗教宽容政策保住了宗教改革运动的胜利果实,为整个欧洲的强大打开了大门。 首先,思想方面,宗教宽容政策开创了以理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毫无疑问,宗教改革对于西方文化转型和近代欧洲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构成了西欧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前提之一。然而相对于宗教改革那样激烈的反对教会专制而言,宗教宽容更具有理智和理性精神。它成功的化解了新教与旧教的矛盾,使信仰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欧洲其次,政治方面,宗教宽容还培养了人们关于信仰自由和自然权利的意识。17世纪涌现出来的提倡宗教宽容的思想家如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培尔等认为基督教的本质就是博爱和仁慈,于是才奋力呼吁宗教宽容,这种关于宗教宽容的呼声就像启蒙运动时的启蒙家一样,深刻的启迪了人们的心灵,从而在基督教各教派中逐渐生长出一种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气氛,培养了人们关于信仰自由和自然权利的意识,进而引伸出国家主权和言论自由论,深刻的影响了后世的政治运动和人权思想。 再次,经济方面,宗教宽容创造了宽容、自由的社会和宗教氛围和良好文化环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例如在17世纪,率先实行宗教宽容的荷兰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练习题(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练习题(解析版) 第3课土地改革练习 一、选择题 1.欣赏下列“话剧”。农民对地主说:“你被消灭了。”地主对农民说:“你翻身当 家了。”土地兴奋地说:“我要换新主人了。”农民、地主、土地一起说:“一切都变了。”该“话剧”所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A. 1937—1945年 B. 1946—1949年 C. 1950—1952年 D. 1953—l957年 2.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 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 土地改革的背景 B. 土地改革的内容 C. 土地改革的性质 D. 土地改革的影响 3.为了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人民政府颁布了()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 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④使 农民获得了解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加44.8%, 这主要得益于土地改革() A. 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B. 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6.解放战争时期,揭开土地改革运动序幕的文件是 1 / 12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2 今年是伟大的改革开放30周年,全党、全国人民都在隆重准备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在于因解放了思想而改革开放、并且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了思想的解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就是要总结这一宝贵经验、深化改革开放以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从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莆田木雕历史

莆田木雕历史 莆田木雕,滥觞于唐代,明清时期日益兴盛,与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木雕并称为“中国四大木雕”。其中,莆田木雕雕刻工艺主要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三重透雕等为主,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工艺见长,乐清木雕以黄杨木圆雕工艺闻名,潮州木雕则以金漆木雕工艺知名,各有自己的特色。莆田木雕在清末民初时达到了第一个艺术高峰,此时市场也较繁荣,木雕佛像、建筑装饰雕刻等普遍受到民众的欢迎。改革开放后,莆田木雕产业化发展,声名进一步远扬,并带动了古典工艺家具、玉雕、宗教雕像、竹雕、漆器、金银首饰等相关工艺领域的发展。时至今日,莆田木雕产业规模急剧扩大,并在2003年荣获“中国木雕之城”这一全国性的专业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最大的木雕工艺品、佛像和家具的集散地。今天莆田木雕的生产品类大致有三类:木雕工艺品、佛像与仿古家具,且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木雕工艺品与佛像生产、销售主要集中于莆田黄石镇的工艺美术城中;家具的制作基地则位于下辖县、具有“中国古典家具之都”称谓的仙游。 “莆田木雕”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业内人士认为,莆田木雕是历代艺匠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其传统工艺有圆雕、透雕、浮雕、根雕,品类有佛像、

仕女及花乌山水摆件、家具、把玩杂件等,造型千姿百态,做工精细,极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 至今在莆田本土、台湾、日本长崎、鹿耳岛等地天后宫尚存有明代木雕妈祖像以及匾额、围屏、祭器等文物。兴化历代都有著名的木雕工艺代表人物。清末名师廖明山之孙廖熙擅长于人物,兼雕刻花卉,其佳作在1903年巴拿马万国赛会上荣获金奖。“廖氏木雕”遂成为中外古董商竞相觅购的珍品。故宫博物馆尚存多件“廖氏”木座,还有清乾隆年间莆田后洋艺人雕刻的贡品——贴金透雕花蓝。 明代,因倭寇之乱实行海禁,从南洋诸国输入的红木极少。兴化木雕多采用本地盛产的龙眼树木料雕成各种武将、仕女或神像、古玩,辅以老漆涂饰,使作品更加显得色泽深沉,古色古香,龙眼木雕因此而美名远扬。 建国发展 建国以来,莆田木雕借时代东风焕发蓬勃生机。莆仙木雕精品叠出,频频获奖,以精细的传统绝技和大胆的现代创意赢得评委的高度评价和观众的赞叹,一件件金、银奖作品使莆田名声大噪,整体创作水平名列全国前茅。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等一批大师级名人抓住机遇,创办木雕个体企业,并获得成功,从而吸引了一大批民间艺人纷纷重操旧业,先后走上办厂创业之路,促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15世纪末至16世纪是西欧各国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在封建社会开始出现 瓦解的同时, 资本主义已经萌发并逐渐发展起来, 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科学艺术的繁荣, 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让人们逐渐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迷雾;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 使国际贸易急剧增加, 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宗教改革运动正在席卷西欧, 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已岌岌可危。就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 一个旨在强化专制王权,顺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扩大“圈地”的要求, 自上而下推行的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目的从其后来的行动看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遵从国家政权的本国教会, 二是摆脱教皇对英格兰教会及国家事务的控制, 三是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和土地。改革的结果,从国王个人角度来说, 满足了他离婚再娶的意愿;而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 与罗马教廷决裂则意味着摆脱一个外来权威, 并且是一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强大的外来权威的干涉。此前教皇仅每年从英国拿走大量献金、税款, 更重要的是教皇在英国具有超越国家范围的独特的司法特权和任免教职人员的权利, 虽然英国历代君主都曾试图反抗这种外来的干涉, 但是在开除教籍、废黜王位的威胁下, 这种反抗都以屈服告终。然而在宗教改革之后, 通过议会立法程序, 教皇的特权被废除, 其中很多权力转移到了王室的手中, 这大大加强了国王的权力。此外这也意味着英国与仍奉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和法国一刀两断。而没收的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则为国王发动战争提供了财源, 同时王室大量出售的土地也进一步加速了圈地运动, 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因此, 不难看出, 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王权至尊”取代教皇的“神权至尊”, 实现本国独立发展。历史证明,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顺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 (一)宗教改革前的状况 基督教约在公元6世纪末传人英国。当时的不列颠岛正遭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人侵, 人民饱受战争蹂躏,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基督教应许不幸的人们在来世会得到善报, 死后能升入“天堂”。人们终于找到了一条精神上的出路。而统治阶级也想利用宗教的精神鸦片麻醉人民, 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很快成为基督教国家在封建割据、王权微弱的西欧, 基督教的罗马天主教会处于主宰一切的地位。罗马天主教会建立了从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直到神甫的一整套严格的教阶制度和严密的组织系统。在英国, 除了少数犹太人之外, 几乎人人都是基督教徒。天主教会向劳动群众灌输放弃物质享受, 克制情欲, 忍受人世间一切痛苦, 服服帖帖地服从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思想。同时又制定非常繁杂的宗教仪式:婴儿要受洗礼;成人要每周去教堂祈祷, 参加弥撒仪式;婚礼要在教堂举行;有了过错要单独向神甫“告解”, 坦白自己的罪过, 表示忏悔;教徒临终之时还要接受“终敷礼”, 由神甫给其敷“圣油”, 赦免一生的罪孽。教会从思想、行动和组织上严密控制群众, 成为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和精神警察。 封建统治阶级也给教会种种特权, 允许修道院占有大量土地, 并免除一切税收;允许教会向教徒征收“什一税”;允许教会设立宗教法庭, 同时吸收高级神职人员广泛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在英国, 高级教士是国会上院的重要成员, 而且

初二历史土地改革练习题

第三课土地改革 【学习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达标练习】 一、轻松入门(必做题,每题10分): 1、下边两幅图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1950~1952年土地改革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西藏和平解放 D、大跃进运动 2、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第一个五年计划 3、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改善 农民生活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主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关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改革前我国农村均是维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这次土改的指导文件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改的文件之一 D、这一时期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土改 二、快乐晋阶(必做题,每题10分): 1、如果要了解有关建国后土地改革的历史资料,可以查阅下列哪部作品() A《暴风骤雨》 B《狂人日记》 C《雷雨》 D《班主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B.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D.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3、判断对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 削制度,从此,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4、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展 开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与评价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与评价 摘要:中国现在的国际角色,和半个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经济、政治、外 交和军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国际社会。 关键字:改革开放,中国,意义,评价。 正文: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中国改革攻坚任重道远。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改革攻坚的深层次矛盾的挑战。改革是探索和破旧立新的过程,由此引起的议论和争论在所难免。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把双刃剑。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启动的改革开放,为我国近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体制基础。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形成开放型经济为标志,经济体制改革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形成的体制性释放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评价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准有很多,但最客观和最有说服力的标准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也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初衷。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可以说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应当成为当前国际关系中塑造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也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迅速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在反贫困中取得的成绩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改革开放对现代中国的历史意义? 第一,国际地位提升。 毫无疑问,中国现在的国际角色,和半个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五十多年前它是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一员,三十多年前它加入了联合国,七八年邓小平启动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国际社会。过去十年到十五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出口产业的壮大推动了贸易的扩张。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起一个带头作用,为促进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公平、崭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努力。 第二,经济大革命。 一是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3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既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阶段,又有效治理了通货膨胀,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遏制了通货紧缩的趋势,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GDP 初步核实数据显示,中国2006年的GDP达到人民币21.087万亿元,约合2.70万亿美元,与德国2006年的2.30万亿欧元(约合2.86万亿美元)GDP仅一步之遥。分析人士指出,按照目前中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2007年中国GDP有可能会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三是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在中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四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区域经济开始趋向协调发

(完整版)舞蹈心得体会

舞蹈心得体会 张晨思中国舞蹈包括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蹈,这个学期我们主要学习的是中国民间舞蹈的教学,了解了各种民间舞蹈的教学元素。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泛指我国56个民族的各种舞蹈的总称。由于各民族人群在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其生产、生活、历史、习俗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必然带有自然界给予的印记,尤其民间舞蹈文化更是具有地域性,有着各民族自身独特的色彩和风格。 1、介绍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的生成演化,与其他传统艺术门类一样,是与其相应的生存地域、民族习俗、地形气候、历史制度、文化背景,甚至宗教信仰紧密相联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整合,最终形成民间舞蹈各自稳定的结构和特点,并符合民族自身独特的美学追求。因而,在学生学习不同民族舞蹈前,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对舞蹈风格形成其特点的影响,让学生从感性上有基本的民族认知。 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方法的认识,舞蹈动态的形象示范,要经过两个过程: 一、第一过程要全面示范,全面把动作做出来,手、脚、身体和面部都同步进行,它给学生的印象应当是美好的总体印象。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对舞蹈动作有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对老师产生尊敬喜爱的心理,使教师的威信一开始就牢固的树立起来。 二、第二个过程要使动作逐步简化,有时可以用手比划。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对学生智力的提高具有极大好处。开始是模仿,要求学生模仿得越象越好。当学生逐步掌握了身体运动规律后,模仿的对象开始淡化,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想象。当教师逐步过渡到很简化的示范时,学生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理解去塑造他自己了。 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有什么样的语言表述能力呢?也就是说,舞蹈教学对教师的语言表述有什么要求呢? 1 、准备:无论讲解动作还是传递知识,舞蹈教师的语言最怕似是而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