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

导读: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典见《杜工部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他只知享乐,不知如何管理国家,就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第二次北伐,在第二次北伐前夕给后主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

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既生瑜,何生亮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以其经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为演义党所不齿。原因很简单,因为其没有正确的心态。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的与之争斗甚至陷害,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心愿难遂下英年早逝。

这句话来自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造的。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是著名的褒蜀,抑曹,贬吴的文学作品,历史上的周瑜心胸宽广深受孙权及文武百官乃至后世英雄的敬重与怀念。

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

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

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无弦琴

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贵。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当其任夷陵县令时,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后,奔走于尘土之间,名利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传》

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濡须,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这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辈英贤。现多用来赞扬或激励。如:某

某真是有本事,“生子当如孙仲谋”;努力做事你一定也会有所成就。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

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孔雀东南飞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刘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绿叶成荫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典见《丽情集》,《唐

诗纪事》,《唐才子传》。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

1.著名的历史典故

2.中国古代十大名曲的历史典故

3.十大著名饭局的历史典故

4.中国古代历史典故大全

5.15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6.15个著名的历史典故精选

7.历史上最唯美的十大历史典故

8.中国古代十大唯美的文学典故

上文是关于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历史著名战役

历史战役 牧野之战 时间:公元前1046年2月,地点:今河南 博弈:周武王vs商纣王 结果:纣王兵败自焚,周灭商评价:中华文化形态的定鼎之战纪元前1046年2月,当看似弱小的数万武王麾下,经过一天血战,大破堪称巨人的商纣王“七十万”之师,看着那昔日的霸王拥着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玉器,无奈自焚之时,他们谁都不可能想到——这是殷商五百年文化体系幻灭的葬礼,更是中华文化体系淬火重生、涅槃升腾的典礼。从此,绵延三千年、兼收并蓄,至今仍充满生机的传统中华文化,终于成为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一极,挥就出至上荣光与惨痛磨难并存的、恢宏历史画卷。 长平之战 时间:公元前260年4月~9月地点:今山西 博弈:秦军(白起)vs赵军(赵括) 结果:秦军大胜,坑杀40万降卒评价:中华2000年铁血帝制的定鼎之战白起一夜之间坑杀400000赵国俘虏和纸上谈兵的赵括的戏剧人生,大约是长平之战留给我们后人的至深记忆。只是,这记忆中,充溢苦涩与暴戾的成份,细细品味,断无值得为此开怀的理由。踩踏在万众尸骨之上的白起,在用铁血强力成就了自己丰功伟业的同时,也使得大秦帝国一统江山之路遽然间坦荡无比,几近水到渠成。只是,随之到来的、绵延2000余年的中华帝国制度,也终于命中注定般地充溢着怪异与暴戾的文化基因——铁血、阴谋、功利、无情、没信用、非理性、泯人性——依如它的脱胎母体,依如那个异型般的长平之战。 宋辽岐沟关之战,中原文明转入全面消极战略防御的开端 片石之战 时间:公元1644年4月 博弈:大顺军(李自成)vs 明清联军(吴三桂多尔衮) 结果:大顺军溃败,成就大清入主中原之路评价:决定三百年大清王朝基业的开山之战 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383年11月 博弈:东晋军(谢安)vs 前秦军(苻坚) 结果:8万东晋军大败80万前秦军评价:鼎定两百年中国历史走向的大战。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出自淝水之战的这些成语故事充分凸显着此次战役的传奇气质——神了!的确,以不足八万之众,瞬间将号称百万的巨人击倒,遍观人类历史,堪称独一无二、空前绝后,不神才怪。 涿鹿之战 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图)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壹 《诫伯禽书》

【作者】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最新中国古代十大最杰出的外交官资料

中国古代十大最杰出的外交官——“出使四方,不辱君命” 《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君命。”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外交使节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的完成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笔者精选了其中最杰出的十位外交官,在此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 1、晏子 晏子名婴(?一前500年),宇平仲,山东高密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在民间流传很广的晏子使楚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褒奖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他的生平事迹基本被收入到了《晏子春秋》一书中,该书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2、蔺相如 记得在小学就学习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故事,就记住了蔺相如这位出身微贱却智勇兼备的外交使节。蔺相如(?-前260年),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会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他与廉颇一将一相,生死与共,和衷体国,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 3、张骞 张骞(前164~前114),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西域(主要指今新疆)也成为最早纳入中国版图的边疆地区。 4、苏武 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苏武也以其坚贞不屈的气节名垂青史。和其他九位外交使节不同的是,苏武的经历充满了悲壮和苦难,这也正是他得以上榜的原因。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逼迫背叛汉朝,臣服单于。匈奴人劝降不成,就把他独自一人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始终守志不屈。公元前81年,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单于终于放回了苏武。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

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以弱胜强战例

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以弱胜强战例 一、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击败楚地反秦武装,杀项梁,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退保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秣。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往救。楚怀王派宋玉为上将军,项羽、范增为将,率主力5万救赵,同时派刘邦西进攻秦。三年十月,宋玉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停留46日不进,想坐观秦、赵相斗,以收渔人之利。项羽愤杀宋玉,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 十二月,赵将陈余派5000人出战,结果全部阵亡。当时齐、燕等各路反秦武装已达陈余营旁,皆不敢战。项羽派英布、蒲将军率军2万渡过漳水,断敌通道。英布、蒲将军初战获胜,切断了章邯与王离的联系。项羽立即率领全部楚军渡过河水,下令全军破釜沉舟,每人携带三日口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心。楚军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章邯军,齐、燕等各路援军亦冲出营垒助战,俘王离,杀其副将,解巨鹿之围。自此,各路反秦将领皆服项羽。章邯固守棘原与项羽对峙,派部将司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当时,秦廷赵高专权,猜忌将相,欲杀司马欣。司马欣潜回棘原,劝章邯早图良谋。章邯在降楚、退军之间犹豫不决。项羽派蒲将军率军日夜兼程渡三户津(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县西南),断秦军归路,自率主力大败秦军。章邯进退无路,率军20万请降。秦军主力遂告覆灭。 -------------------------------- 二、官渡之战 三国形成时期,曹操与袁绍为争夺中国北部,于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进行决战。 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镇压起义军的豪强,纷纷拥兵割据。建安四年春,占有冀、青、并州的北方最大割据势力

中国古代 大家规家训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 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而且家规都是非常质朴的,真诚而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

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孔子家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 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中国古代十大名马

中国古代十大名马 “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汉伏波将军马援这番话道出了当时马对人的作用。 古今往来,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纵马驰骋,成就下功名伟业。然而就如只有少数人名垂青史一样,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宝马良驹也是级少数;由历代英明圣主文字表彰或丹青造像的马,更是少之又少。在此,特搜集刊录以飧读者。 周穆王八骏《拾遗记》: 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宵,野行万里。四名越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 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 《水注经》: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 雷首良马 《穆天子传》:壬戍天子至雷首,犬戍觞天子雷首之阿,乃献良马四六。 翠龙 扬雄《河东赋》注:诗古曰:“翠龙,穆天子所乘马也”。 玉马 《瑞应图》:玉马者,王朝清明尊贤则至。 (马肃)(马霜)。括号内字为合字。键盘上打不出来。骦 《左传》:唐成公有两骕骦马。一云骕骦,马色如霜纨。 沙丘马 伯乐对秦穆公曰:“臣有所与九方皋,……”。 秦始皇七匹名马 《古今注》: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追电,五曰飞翩,六曰铜爵,七曰晨凫。楚骓 《史记》:项王骏马名骓,常骑日行千里。及败至乌江,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以赠公。” 出自于《西汉演义》中霸王项羽的座驾,此马在项羽时期号称天下第一骏马。

乌骓是一匹黑马,通体黑缎子一样,油光放亮,唯有四个马蹄子部位白得赛雪,乌骓背长腰短而平直,四肢关节筋腱发育壮实,这样的马有个讲头,名唤“踢云乌骓”。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在垓下全军覆没,败退至和县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长嘶不已,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因此而得名,有“江东第一山”的美誉。 有诗云: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九逸 《西京杂记》:汉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骏足也。名曰浮云、赤电、绝群、逸群、紫燕骝、禄螭骢、龙子、嶙驹、绝尘,号九逸。有来宣能御。 乌孙、天马 《张骞转》:元狩中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 宛天马 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孟康曰:“言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集生驹皆汗血,因号天马子。 萧稍 《神异经》:大宛有良马,鬣至膝尾垂于地,名曰萧稍。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 一、邯郸之战 简介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点评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长平之战 简介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管理解读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反对;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放弃再立功勋的机会;长平一役让秦国歼灭赵国主力,然而此后却耗费了长达32年的时间才灭掉赵国……,用管理学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迷思,会看到历史深处的另一番景象。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此为著名的“长平之战”。然而,这一役也留下了诸多迷思,耐人寻味。

中国古代经典的历史战争故事

中国古代经典的历史战争故事 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历史的改革离不开战争,其中有一些经典的历史战争事件流传至今。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古代历史战争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爆发了一场决定性大战。当时北方割据势力以袁绍最大,曹操次之,两大势力决战是势所必然的。袁绍有军队数十万,占地面积又大,但不得人心;曹操能用于对抗袁绍的军队仅三、四万,但比较得到百姓拥护,而且献帝在他手中,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年二月,袁绍遣谋士郭图、大将颜良直扑白马曹操所置东郡太守刘延,自己亲率大军驻屯黎阳。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引兵向延津,袁绍派兵增援。曹操见袁绍中计,立即亲率轻骑直趋白马,阵斩颜良,袁军大乱溃散。袁绍大怒,下令渡河追击曹操。在延津以南,曹操故意将辎重弃置路上,袁军纷纷抢夺。操乘机败袁军,诛袁军大将文丑。 曹操尽管在白马、延津取得局部胜利,但敌强我弱的态势仍未根本改变,于是决定诱敌深入,主动撤退到官渡,深沟高垒,固守阵地,以待有利时机。双方在官渡相持数月后,曹操出奇兵火烧乌巢,尽焚袁军粮草辎重,并趁机向袁军全力进攻,一举消灭袁军七万余,袁绍和儿子袁谭率亲兵八百余骑逃过黄河。此一战役,曹操以少胜多,歼

灭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中国古代历史战争故事篇2:垓下之围汉四年(前203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这时张良、陈平对汉王说:“汉有天下大半,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尽,这正是天亡楚国之时。今若勿击,真所谓‘养虎遗患’。”刘邦听从。 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已兵少食尽,而被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围困,夜间又闻汉军四面皆唱楚歌,以为楚地已为汉军占领,不觉泣下,左右也皆泣。项羽于是乘黑夜率领壮士八百余人乘马突围。天明,汉军发觉,以五千骑追之。项羽渡淮时,跟随他的已只剩百余骑。至阴陵(今安徽和县北)迷道问路,被农民所骗,陷大泽中,为汉兵追及,项羽复向东逃,已只余二十八骑,自忖无法脱逃,与部下再战。最后,项羽败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备船岸边要送他过江。项羽笑道:“我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能生还,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遂下马步战,杀汉军数百,身被十余创,自刎身亡。 中国古代历史战争故事篇3:武王伐纣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

〖家规祖训〗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祖训〗中国古代20 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中国古代20 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姬旦《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 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 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名窑排行榜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名窑排行榜 一、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二、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开始于绍兴十三年。是由皇家自己投资,并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建立的制瓷窑场。宋朝以后的官窑,则是国家机构的官府投资建立的制瓷窑场。民窑,是百姓投资建立的窑场。官窑与民窑的根本区别是窑场的所有权属性,而不是产品的形状和产品的归属对象。 官窑瓷器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在官窑中烧造出来的瓷器,这是完全意义的官窑瓷器;另一种是在官窑建立以前,由官方出具设计样式,规定质量标准和数量要求,并由宫廷太监专门监制、督造,在民窑中烧制好后,经过挑选,上品供应御用,中品供应宫廷用瓷和外交用瓷以及赏赐有功大臣,下品配发给地方官府作为公用。后者并非官窑中生产,所带“官窑”二字,与窑场的所有权不符。村夫认为,此类瓷器冠以“官用型瓷器”的名称比较准确一些。 另外,由民间自己设计烧制的精美瓷器被皇家所采用,只能叫做贡瓷,不能称为官窑瓷。其中,专门为皇帝烧制的瓷器叫贡御瓷器,而为宫廷陈设和皇室成员烧制的瓷器,就只能称为贡瓷,不应称为贡御瓷。宋朝官窑遗留给后世的问题很多,比如“汴京官窑”、“汝官窑”和“郊坛官窑”的概念是否正确的问题,贡御汝窑烧造的时间是宋神宗时期还是宋徽宗时期的问题,南宋修内司建立的“新窑”和“旧窑”的关系问题,龙泉官用型黑胎青瓷是贡瓷还是仿官窑瓷的问题,《坦斋笔衡》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壹 《诫伯禽书》

【作者】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贰 《命子迁》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经典! 家训,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家谱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得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得作用。就是国家更加富强得必不可少得一点。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得变迁,然而,这些都就是形成一个国家得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与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得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得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得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就是家法家训得最早起源。mWgfpPd。 一、周公得《诫伯禽书》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她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您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就是文王得儿子,武王得弟弟,成王得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得重任,我在天下得地位也不能算轻贱得了。Gfp1DHm。 可就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得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就是真正得聪明。这六点都就是谦虚谨慎得美德。7cWcfK3。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就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就是这样得例子。您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得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得礼仪之邦。有道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得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dACjChT。 二、司马谈得《命子迁》 “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她后来做了汉武帝得太史令,通称太史公,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名称主要指挥者双方兵力结果 先秦时期: 牧野之战姜尚、周武王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千里破楚,五战入郢阴晋之战吴起 5万--50万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白起 12万--24万全歼 即墨之战田单不详将燕军逐出齐国 鄗代之战廉颇、乐乘 20万--60万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项羽 2万--40万歼灭 彭城之战项羽 3万--56万歼20万 井陉之战韩信 3万--20万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韩信数万--20万灭齐, 昆阳之战刘秀不足2万--42万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祝阿、临淄之战耿弇数万--20多万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曹操数万--数10万迫降30万 官渡之战曹操 2万--10余万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周瑜 5万--20余万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张辽 7千--10万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陆逊 5万--数10万蜀国从此衰落 凉州之战马隆 3500--数万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王猛 6万--30万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谢玄 8万--97万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宇文泰数万--20万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韦孝宽不详--15万左右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于仲文 8千--10万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李世民不详--10余万消灭薛仁杲 虎牢之战李世民 3500--10余万歼灭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李靖不详--40余万平萧铣 碛口李靖 3千--不详歼数万 蔡州之战李愬 9千--不详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郭子仪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李光弼不满万人--10万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雍丘之战张巡 3千--数万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张巡 6800--13万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股和你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而且家规都是非常质朴的,真诚而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 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 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

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 《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孔子家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 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

中国古代十大酒局

中国古代十大酒局 古人酒局,或惊心动魄,或极尽风雅。遥想古人当年种种盛况,今人除了佩服,还是佩服。五体投地之余,别无他想。大路今日未与天下酒友事先商量,擅自推出古代十大著名酒局,全当抛砖引玉,实在惶恐之至。既然是自己一人当评委,那也得有言在先,先立规矩。史上所有与愁酒、苦酒、毒酒、假酒、春酒相关的品级不高的酒局,诸如“浓睡不消残酒”、“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曹孟德酒后杀人、潘金莲醉卧葡萄架之类,不在此次评选之列。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生在世,最乐处莫过于一醉也。任你山穷水也尽,任你柳暗花不明,只要有美酒醍醐灌顶而下,顺势直入心脾深处,大事小事便顿时化为乌有,天地万物即刻视作无物。以举若飞升之体态,醉眼迷离之秋波,让世界在你眼前彻底跳起舞来。此时此刻,不享尽人间酒醉之极乐,更待何时? 因此要有好醉,须得有一流酒局。俗话说,饭有饭局,酒有酒局。酒局不好,不如不饮。今人常有以老白干当雪碧来解渴而故作痛饮状,虽有两三酒友但话不投机面面相觑,你一杯我一杯喝酒如捣蒜,有时更以一袋涪陵榨菜、几粒水煮花生便充下酒之肴,时不时还有酒腻子、撒酒疯等不入流之酒态。唉,此等酒状,此等酒局,与古人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饮酒境界之高下,判若云泥。这足以令今日广大酒中知己汗颜不已。 历史上有十大酒局,各有各的精彩。下面从十大酒局之第十到第一分别叙述。 冠军:饮中八仙长安酒会 亚军:汉初鸿门宴 季军: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四:三国江东群英会 第五:乾隆千叟宴 第六:北宋杯酒释兵权 第七:东晋新亭会 第八:杜康美酒醉刘伶 第九:贵妃醉酒 第十:醉打金枝 冠军:饮中八仙长安酒会 冠军酒局让政治走开,让杀伐走开,让一切不痛快消失,让所有快乐降临。这就是大路为什么评选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为第一名的原因。 当年读杜甫的诗,最喜欢的一首就是《饮中八仙歌》。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诗里独独最喜欢这一首?原因只有两个字:热闹。这首诗十分热闹而有趣,把“饮中八仙”描绘的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古人说“二士共谈,必说妙法”,这“饮中八仙”齐聚,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况?我们只能从杜甫的诗里来揣摩体会了。这“饮中八仙”分别是诗人贺知章、汝阳王李进、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义者苏晋、诗仙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高手焦遂等八人。 虽然历史上没有这“饮中八仙”齐聚一堂的明确记载,但盛唐时各种酒会盛行一时,参与者甚众。这“饮中八仙”,都是当时的名人,或同朝为官,或诗文相交,或意气相投,我们知道,名人一向喜欢扎堆,他们八个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坚信他们必聚在一起饮过酒,而且还不只一次,当然参与者可能还有些其他人。这种聚会,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绵绵中举杯把盏,也可能在春雷阵阵里开怀痛饮。总之,如果你不能证明他们没在一起过,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说法,曾经有过这么一次潇洒快活的

中国十大经典家规家训

中国十大经典家规家训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一、《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七上历史课本中的十一个有名战争以及课本重点 十

七上历史课本中的十一个有名战争以及课本重点十 1涿鹿之战:在涿鹿黄帝炎帝部落对蚩尤部落。黄炎部落胜。 2公元前1600年商对夏,汤战胜桀,夏朝灭亡。 3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兵攻商,双方在牧野大战,纣王被击败,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4城濮之战:公元前七十世纪末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5桂陵之战:公元前四世纪末期,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趁魏空虚,派兵攻打魏都,庞涓率兵回救,在桂陵中了齐军埋伏,大败而归。 6马陵之战:十几年后,齐魏有一次大战,魏军在马陵又中了埋伏,主力被歼。 7长平之战:战国末期,秦赵在长平一场大战,赵军中计,大败。主力四十多万大部分被坑杀。 8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去救被困巨鹿的起义军,项羽带兵破釜沉舟,大败秦军。 9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率兵十万,进攻曹军。两军在官渡对峙,后来,曹操采用谋士之计,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袁军粮草,袁军军心大乱,曹军趁机进攻,大败曹军。

10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带兵南下,想统一南北,结果被孙刘联军用计打败。 11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王苻坚率80万兵力,企图一举灭亡东晋,,两军在淝水对峙,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为让晋军过河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进攻,大败秦军。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境内约在17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重点考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

古代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

古代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 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朝代、不同社会阶层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塑造与弘扬,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辩与道德伦理思想。因此,吸取家训文化中的营养因素,对于我们今天的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乃至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迪作用。 一、家训文化的内涵 家训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它包罗广泛,情感真挚,言简意赅,说理透辟,针对性强,便于践行,所以深得世人称许。 家训又称家教、家范、家诫或家规。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家训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家训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 二、家训文化的消失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社会和家庭的基础。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伦理社会”。具体而言,一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国之本在家”,因而十分重视“齐家”,而“齐家”在于“修身”;修身就是家庭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这就决定了家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修身齐家也就成了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第二,传统社会的家庭是以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宗法制家庭、家族的特点,就是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

代相传。家训就是达到家庭、家族得以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以上两条决定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发达。 如上所述,古代家训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机制,这就是家长为权威和立子立嫡代代延续的宗法制的家庭结构。传统家训主要是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孙的教诲训示。事实上,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并得以传承,关键在于家长对于家庭成员具有无可撼动的绝对权威。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是不孝,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惩处。所谓“家训”,实际上就是“父训”。如《曾国藩家书》中的家训,基本上是曾国藩对弟、对子的训示。而在今天,家长制已经瓦解,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不是靠制度,而是靠父亲的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也就是说,“家训”的建设失去了制度的保障。 其次,随着时间的变迁,大家族、大宗族的家庭结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和小型化的现代家庭。2014年卫计委发布的首个《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家庭户平均人数已由20世纪50年代前的5.3人降至2012年的3.02人,“小家庭”结构让家庭成员更趋独立,加上人员流动性大,让原本具有血缘联系的家庭成员“天各一方”,感情也日趋淡化。由于计划生育的长期实行,以及“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宣传,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冲击了中国人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传统观念。而在古代,家训是与家族荣誉的代代相传同行的,因而才有立家训、尊家训的动力。无疑,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产生传统家训文

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程 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陶瓷的发展本质上来说首先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而后奴隶制的发展促使了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各种手工业的发展,而陶瓷就在此时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和器皿。总之我国陶瓷的发展与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萌芽,以及奴隶制的出现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就出现了陶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的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瓷器是以瓷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挂釉、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经 1300℃以上高温烧制成的器物。 商代的原始青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的几个发展阶段。 东汉青瓷刚刚从原始瓷中脱胎出来,也是原始瓷器踏入成熟期的门槛,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瓷器生产的跃进时期,制造工艺不断提高,青瓷广为普及,形成了南方和北方两大青瓷系统。特别是北朝时期成功地烧出了白瓷,成为瓷器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唐代制瓷业在规模、技术、艺术上都超越前代,瓷窑遍及大江南北。唐代由于瓷器产区日广,各地区出现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故开始在窑上冠以地名,如越窑、邢窑、岳州窑、洪州窑、寿州窑等。青瓷、白瓷都发展到成熟、完善的地步,逐步形成了青瓷和白瓷并驾齐驱的局面。其时瓷器以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最为著名,一白一青,遥相辉映,即陶瓷史上所称的“南青北白”。同时被作为唐朝象征的唐三彩在这一时期广销海内外。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元代的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突出成就是大量烧制青花瓷和发明了釉里红装饰法,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瓷器生产空前繁荣,景德镇窑名满天下,民间窑厂遍布南北,制瓷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在彩瓷方面除青花和五彩瓷进一步改进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