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目标预测

李平1,王钦1,贺俊1,吴滨2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100732)

[摘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中国面临的最重大的现实问题之一。本文从工

业化、工业现代化、工业文明三个层面对“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从而形成

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目标预测的“基本参照系”。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中国制造业发展

特点,本文构建了包括总量指标、结构指标、技术指标、能源环境指标在内的三层次中

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基本参照系”和指标体系为基础,对中国制造业发

展趋势进行研究,提出了制造业2015年和2020年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制造业;指标体系;目标预测

[中图分类号] F06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十二五”时期,中国将面临着全新的国内外形势,转变以资源过度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在必行。作为经济的主体部分,如何切实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面临的紧迫现实问题。

一、问题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提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但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还是始于1987年的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自提出之后,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争论始终在持续,早在1992年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就已经多达70种以上(Brent et.al.,2005)。尽管缺乏统一的表述,但绝大多数概念均在同等重要性条件下强调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协调和谐。中国政府很早就开始重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在2003年发表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明确了2010年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制造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这主要是由制造业的特性所决定。就本质而言,制造业是通过人类劳动改造自然资源借以满足人类需要,并将废物重新排放到自然中的部门,直接表现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集中体现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而对于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国,制造业还直接关系到社会进步和社会公平,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虽然如此,但从目前的表现来看,中国制造业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在能源强度明显下降的同时,2007年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较2000年增加了1.25倍,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接近50%,与之相关,制造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增加,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在钢铁、水泥、化肥等产品稳居世界第一的同时,大量资源被消耗,部分资源已经严重受制于国外;整体技术水平依然落后,核心技术明显短缺;在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一线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改善缓慢。

经济发展所处阶段、过去发展道路的路径依赖、缺乏可供参考的发展模式等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难以形成的深层原因。但就具体操作层面而言,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和具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项目“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8ZD_05);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项目编号:)

[作者简介]李平(1959-),男,河南洛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钦(1975-),男,河南南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贺俊(1976-),男,山西太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吴滨(1973-),男,河北石家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体目标的缺失也重要原因,构建一套相对完备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对于指导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 文献回顾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容易直观理解,但有很难准确定义的概念。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精确含义是什么?究竟意味着是哪种发展模式?在可持续模式下必须发展什么?是指世界、全球、人类、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还是指一些部门?发展实现可持续需要经历多长时间?今天的决策者如何考虑未来人类的需求?(Graaf et.al.,1996)。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是揭示上述问题的基础性工作,为此产生了大量的相关研究。Briassoulis(2001)将上述工作归为以下几种:第一类源于OECD1991年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即区分为对环境接收器的压力指标、环境影响和响应指标;第二类指标是按照可持续能力主要维度,例如环境、经济、社会和集成;第三种指标分类是按照空间尺度,例如全球、国家或地区;第四种分类是按照指标涉及的环境媒介,分为空气、土地、水或生态区等;第五种分类是按照等级划分,例如核心指标、基础指标、具体指标等。关于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历来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国外研究已经相当细致。Martins等(2007)对此做了较好地回顾,由此可以看出这些指数既包括制造业系统、具体生产过程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也包括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和战略选择。在此基础上,Martins认为这些指标要么没有全部反映可持续能力的三个方面,要么指标过多导致很难使用,要么上述两者情况均存在,而加总指标虽然简单,但存在信息缺失问题。相对而言,可量化的小型指标集在制造业系统评估中更具优势。综合来看,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中经济和环境因素考虑较多,而社会因素明显不足。Brent等(2005)将其归结为社会因素的两个特点:与生态系统不同,社会问题在客观特性方面往往不具备基础;社会问题大都具有更高的文化内含,在一个问题中往往许多观点在起作用。从发展趋势来看,充分考虑社会因素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指标构建的方向。此外,除了生产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产品设计以及新产品发展过程中可持续评价也成为了发展趋势(Howarth et al.,2006; Sutcliffe et al.,2009)。

近年来,中国学者也开始尝试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赵丽等(2009)构建了区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成长五个方面,共20个指标。文章应用该指标体系,采用2004年数据对中国30个省市进行了评价,并形成综合指数。唐德材等(2008)同样是对中国区域制造业可持续竞争力进行研究,其分别选取了可持续竞争力的测度指标和影响指标,并采用面板数据对两者关系进行了研究。杨义蛟等(2009)设计了包括经济效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三个一级指标在内的共有5个层次、55项具体指标的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此外,孔善右等(2008)、郑文智(2008)分别对江苏省制造业、福建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

三、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目标预测的“基本参照系”

理解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就具有三重含义:一是制造业发展要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二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在“供需平衡”和技术进步推动下的制造业可持续发展。2从第一层含义出发可以通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进行描述和预测;从第二层含义出发可以通过能源、环境目标进行描述和预测;从第三层目标出发可以从结构与技术目标方面进行描述和预测。我们进一步从工业化、工业现代化,以及工业文明三个层面对“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进而形成对2015年和2020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目标预测的“基本参照系”。

2该部分参考了朱高峰院士的相关论述。

1. 工业化进程与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快速推进额工业化进程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背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国已经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如果将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前期、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以及后工业化五个阶段划分,并将每个阶段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评价结果显示,199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18,2000年为26,2005年为50,这说明2005年中国整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陈佳贵等,2007)。见表1。

表1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综合及分项得分(1995/2000/2005)

年度 人均GDP

产业

产值比

工业结构城市化率

产业

就业比

综合得分

工业化

阶段*

1995

15 32 18 0 17 18

二(Ⅱ)2000 234723102226二(Ⅱ)

2005 46 57 73 21 33 50三(Ⅱ) *注:一表示前工业化阶段,二表示工业化初期,三表示工业化中期,四表示工业化后期,五表示后工业化阶段;(Ⅰ)表示前半阶段,(Ⅱ)表示后半阶段;二(Ⅰ)就表示该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以下各表相同,不再重复说明。参见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从静态计算,如果在未来中国能够保持“十五”期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4-5,到2015~2018年,再经过10~13年的加速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指数将达到100,中国工业化将基本实现,这与我们到2020年长期的现代化战略目标要求是相符合的。即使按照“九五”和“十五”整个10年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3.2推算,到2021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也将达到100,中国将实现工业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未来一段时期制造业发展将逐步进入“质量提升阶段”。一方面制造业仍然是人均GDP提升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制造业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不仅是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所占比重将不断提升,同时还意味着制造业“质量”的提升。

2. 工业现代化与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到2050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工业现代化又是“国家现代化”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21世纪,一个国家的工业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高技术、中高技术密集度行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三是工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四是由于工业发展而导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化与工业现代化》课题组利用2006年中国发布了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通过效率、技术和环境三方面的工业现代化指数计算,得出2004年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为36.44,这意味着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上最先进水平的三分之一强,但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陈佳贵等,2004)。

因此,从更长的一段时期看,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在积极推进工业现代化战略背景下展开的,要遵循工业现代化战略在生产效率、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先进性,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同时又是实现工业现代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3. 工业文明与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还将面对“中国特色工业文明”的命题。实际上,“中国特色的工业文明”不仅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取向,同时还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发展“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象征”。同时,这一命题的回答又必须基于中国制造业发展所处特定时代的背景、阶段,以及面临的特

定问题。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的工业文明”内涵是有其特殊的国情背景,是有其特定内涵的。

即除了传统工业文明强调重视满足人类需求的生产活动过程之外,“中国特色的工业文明”

更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观所强调的要以“调整与控制”方

式和手段实现发展的思路。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的工业文明”就是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

遵循以创新推动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生产效率,转变生产方式。这些基本的价值取向,也

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所应遵循的。

四、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从中国所处的特定阶段和国情出发,我们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的目标体系,具体包括总体、结构、技术、能源与环保四个方面。见表2。

表2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基本指标 辅助指标 增速目标 制造业增加值增速 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

比重

效率目标

全员劳动生产率

总体目标

制造业增加值率

国际竞争力目标 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高技术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

额比重

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目标 霍夫曼比例 机械电子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

的比重;

结构目标

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目标 高技术行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

制造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目标 前100家工业企业的集中度

创新投入目标 制造业R&D强度 各制造业行业大中型制造业企

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员工的

平均比重 技术目标

创新绩效目标 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指数 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世界

的比重

能源效率目标 单位增加值能耗 高耗能产品单产能耗

能源消费和结构目标

能源消费量增速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能源与环保目标

排放效率目标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二氧化硫去除率、烟尘去除率、

粉尘去除率、废水达标率、固体

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资料来源:课题组整理。

1.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指标

在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定义中,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共同特征,而经济发展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地位人群的利益关系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约束条件。具体到中国

制造业,保持适度稳定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

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人民享有同样福祉原则的体现。一般而言,制造业发展主要有

两种途径:一种是大量依靠自然资源投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另一种是

依靠科技进步,以提高效率为主要动力,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集约化发展道路。相比

而言,后一种发展道路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指标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是制约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体集中表现在“三个优化”:即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工业内部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协调,轻工业和重工业各自的内部结构比例协调。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大,由资源密集型产业占主导的结构模式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主导的结构模式转变。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是指制造业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强强联手等方式提高集中度,以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指标

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多方互动。对技术创新目标的设定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技术投入目标,即政府对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二是能够反映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所产生绩效的指标;三是制造业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

4.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环保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能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与中国能源资源结构性短缺之间的矛盾造成能源供给形势紧张,2008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9.8%,较2007年上升1.4个百分点3。环境方面,2007年中国工业废气4排放总量达到38.82万亿立方米,为1995年的3.61倍。对于制造业而言,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依靠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而环境问题则要通过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减排和治理两个方面加以解决,以确保经济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在以上对于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以在2020年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在2050年左右实现工业现代化为战略目标参照,以及建立“中国特色工业文明”为基本价值观目标参照,对中国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并提出了应当达到的目标值。

五、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目标预测

1.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描述和预测

(1) 制造业增速目标的描述和预测。制造业增长具有典型的阶段性。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增速先上升到一定值然后逐渐下降,呈倒“U”型。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保持较高增速具有一定合理性。按照工业化结构指标,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商品增加值比重仍低于60%(2006年为55.98%),制造业增速应略高于宏观经济增速水平。据测算,1978-2007年中国潜在增长率为9%左右,2020年之前即使有所下降,仍应在8%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9)。根据2020年中国基本完成工业化推算,2020年之前制造业的平均增速应为9%左右。初步估计,2015年前年均增速仍将在10%左右,2016-2020年年均增速约为8%。根据世界制造业发展态势,积极扩大内需和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然要求。

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是衡量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指标。根据相关研究,该指标达到50%-60%为工业后期,60%以上为后工业化阶段(陈佳贵等,2007)。2007年中国

3国家发改委,《2008年石油行业运行情况及2009年趋势预测》,2009年2月,人民网

4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按照中国的统计口径,工业废气主要是指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

该项指标已达到57.67%5,按照工业化进程,同时考虑到中国农业和建筑业的发展潜力,2015年该指标应高于60%,2020年应超过65%。

(2) 效率目标的描述和预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其中,按不变价格计算,2005-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5.7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绝对值依然较低。以不变价格计算,200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2005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制造业的15.40%、19.30%、21.66%和22.23%6。继续大幅度提高效率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长期性,加之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生产率增速仍将低于增加值增速,但差距将不断缩小。2020年之前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应力争达到7%,按2005年不变价格和汇率计算,预计到2015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接近2.7万美元/人,2020年接近3.8万美元/人。由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吸收就业能力减弱,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根本性出路。

200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增加值率为26.57%,较1995年独立核算制造业企业(25.16%)略有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明显。2004年美国、德国和英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分别为47.59%、30.26%和34.27%,2005年日本和韩国分别为35.24%和36.72%7。未来应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到2015年使增加值率达到28%,2020年力争超过30%。

(3) 国际竞争力目标的描述和预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未来出口仍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参照前文制造业增速目标及近年来国际工业制成品市场规模增长情况(2000-2007年,世界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5%),今后中国的制造业出口应争取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并保持。制造业的实物量总体上不应有大的增加,但价值量应逐步得到提高。

表3 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国际市场

0.80% 1.50% 1.90% 3.30% 4.70% 9.60% 10.80% 11.95%占有率

资料来源:根据WTO贸易统计资料计算。

目前发达国家高技术出口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为30%左右,中国2003年该指标为27.3%,已达到现代化的标准值(陈佳贵等,2009)。但是透过数值看,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出口总量大、技术含量低”的现状不容忽视。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在出口比重同时要更加注重高技术产品的内涵,着力提高中国高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附加值,从根本上扭转目前以来料加工组装为主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模式,真正实现产品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按照高技术产品出口基于技术含量提升的数量扩张的发展思路,从发展趋势上看,上述标准仍有提升的空间,而且可持续发展对制造业出口产品的结构提出更高要求。到2015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高技术产品比重应力争达到35%,2020年应接近40%。

2.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结构目标描述和预测

(1) 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目标的描述和预测。整体上看,中国的霍夫曼比例在0.5至1之间波动,1990年为0.975。此后,中国的霍夫曼比例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

5制造业增加值是按照国有及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测算。

6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劳动生产率依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国际统计数据(2008)中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口计算;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的数据计算,价格指数采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7依据国家统计网站相关年份的《国际统计数据》计算。

说明中国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加快。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和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综合推测,未来10年,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重工业比重仍将适度提高;到2015年和2020年,中国的霍夫曼比例可能在0.46-0.52的较小区间波动。

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2007年,中国机械电子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约为35%。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深化对机电装备产品需求的增长、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中国制造业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升,2015年和2020年,中国机械电子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将分别进一步提升至37%和38%左右的水平。

(2) 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目标的描述和预测。我们用高技术产业8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一比值越大,说明制造业产业结构越趋近于高度化。与主要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最低。1999

年后,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稳步提升。我们采用

(3,1,0)

ARIMA模型对高技术产业

的比例进行预测,估算出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高技术产业比值分别为:11.9,12.2,12.5和12.8。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期望,随着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特别是在国家科技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未来5和10年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可以分别达到14%和16%左右的水平。

(3) 制造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目标的描述和预测。衡量制造业产业组织结构是否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从时间序列来看,中国制造业前100家企业的集中率1996至2005年的十年间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基本处于13%至15%的区间9。未来5年和10年制造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市场集中度目标应该在18%和21%的水平。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地区间要素流动障碍(特别是制度性障碍)的消除将是生产要素向大企业集中最主要的推动力。

3.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目标描述和预测

(1)制造业创新投入目标描述和预测。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指标,从创新投入角度来说,主要的度量指标是制造业的R&D强度,辅助指标是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占全体员工的比重。2007年,中国各制造业行业大中型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为3.48%,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各制造业行业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员工的平均比重为4.5%。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到2015和2020年制造业研发强度应当分别达到4.5%和5.5%左右的水平,辅助指标应当分别达到5.5%和7%左右。

(2)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目标的描述和预测。

8为了保持本研究成果与相关部门公开统计数据的一致性,本文采用科技部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将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5个行业作为高技术产业。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高技术产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目前的评价和界定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技术活动的实际情况。以2007年数据为例,当年中国全部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的R&D强度(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8%,虽然高技术产业总体R&D强度(6.01%)高于平均水平,但医药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研发强度分别仅为4.66%、3.87%,仅略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而如果按照2001年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标准,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强度应当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的2倍。由于中国多数高技术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低端,因此同类产业的研发强度与OECD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被划分为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其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很低。

9 1996-1999年数据转引自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及其国较》,2000-2005年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00-2005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计算获得。

我们用制造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作为反映制造业创新绩效的主要指标,将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世界的比重作为辅助指标10。评价制造业贸易竞争力运用最多的指标主要是贸易竞争力指数(TC)。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某类产品的净出口与该类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例。2004年后,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开始稳步上升,2007年达到0.24。未来随着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发明和商业化能力的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制造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将继续提高。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未来5年和10年,中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应当分别达到0.30和0.35左右的较高水平。2005年和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世界的比重分别为9.2%和8.4%11,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认为2015年和2020年该指标应当分别达到12%和14%。

4.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环保目标描述和预测

(1)能源效率目标预测的描述和预测

2007年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较2000年下降了45.85%12,但由于粗放式发展模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内部结构仍有待优化,技术水平依然较低,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仍有较大提高空间。根据《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3年至2020年中国经济整体能源效率年均提高3%。作为主要耗能部门,制造业应承担更多责任。同时考虑到能效改进的难度将不断加大,以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2015年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应达到1.4吨标煤/万元增加值,2020年力争接近1.2吨标煤/万元增加值。

2004年底公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提出了2020年主要工业产品单产耗能指标,但根据近年来的情况,部分高耗能产品单产能耗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原有指标,作为参考值的国际先进水平也有明显改进,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根据中国目前的具体状况,参照最新国际先进水平,本报告对相关指标进行了适度调整,参见表4。

表4 主要高耗能产品单产能耗指标

指标 单位 2007年 2015年 2020年

吨钢综合能耗 (重点企业) 千克标准煤/吨

628 610 590

电解铝交流电耗 千瓦时/吨 14488 14200 14100

铜冶炼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610 550 500

炼油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72.18?63 55

乙烯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644??600 届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合成氨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1553 1300 1100

烧碱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1203 1100 930

水泥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吨 115 108 105

10关于创新绩效测度的讨论参Keith Smith,“Measuring Innovation in European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1998,5,(3), 311-333.

11我们认为,相对值指标比绝对值指标(如发明专利总量)更能反映创新绩效。2005年和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世界的比重数据来源于《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8》。

12依据国家统计局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在能源强度计算中,2007年增加值为规模以上制造业,其余年份增加值为国有及规模以上制造业,价格指数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平板玻璃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重量

17 15 届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注:?为2006年数据,??为2008年数据;吨钢综合能耗数据为中国钢铁研究院承担的《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报告提供,指标值为当量值;炼油综合能耗和乙烯能耗指标均参照《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各分报告。

(2)能源消费和结构目标预测的描述和预测

2007年,制造业能源消费量为15.6亿标准煤,较2005年上升了22.35%,较2002年上升了近一倍。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努力降低能源消费增速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依据前文中能源效率和制造业增长速度目标测算,2015年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约为22.3亿吨标准煤,2020年约为27.8亿吨标准煤,2008-2020年年均增速约为4.5%。

目前中国能源消费仍以化石能源为主,2007年制造业终端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比重高达92.54%13。2007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力争使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10%,2020年达到15%。近期,在中国公布的碳减排目标中,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要达到15%左右。实现上述目标,制造业应发挥重要作用,但考虑到制造业能耗模式改变的复杂性,制造业能源消费目标应与能源消费总体目标持平,即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2%,2020年应实现15%。

(3)排放效率目标预测的描述和预测

依照碳排放系数粗略测算14,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2007年中国制造业一次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约为0.986吨/万元增加值,较2000年的2.105吨/万元增加值和2005年的1.318吨/万元增加值均有大幅下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主要由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等因素决定,根据上述因素的具体情况,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仍有很大下降空间。初步估计,2015年和2020年应较2005年分别下降30%和40%以上。

2008年,在中国制造业各项废弃物中,二氧化硫的去除率达到61.16%,烟尘的去除率达到93.43%,粉尘的去除率达到94.3%,废水的达标率为92.55%,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达到79.47%。未来随着中国环境政策的日益完善和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制造业废弃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率将会稳步提高。预计到2020年制造业烟尘去除率、粉尘去除率和废水达标率均将接近100%,二氧化硫去除率应超过80%,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应超过90%。

六、 总结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是在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基本背景下进行的,从中国国民经济所处的特定阶段和国情出发,我们从总体、结构、技术、能源与环境四个方面对2015年和2020年的目标做出了预测,见表5。

表5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预测

13依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能源平衡表和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耗量计算,采用发电煤耗计算法,其中制造业终端水电和核电消费量按照制造业终端电力消费占全部终端电力消费比重以及水电、核电生产量(采用发电煤耗计算法)测算。此外,虽然目前能源消费统计中不包括生物质能和太阳能,但即使考虑上述因素,制造业终端能耗中非化石能源的比重也不足9%。

14碳排放系数分别为:煤炭0.742吨/吨标煤、石油0.585吨/吨标煤、天然气0.484吨/吨标煤。

基本指标 辅助指标

目标分类

指标近期值 2015年 2020年 指标近期值

2015

年 2020年

增速 制造

业增

加值

增速

工业增速

9.5%

(2008)

2015年之前

年均10%左右

2016年至2020

年均8%左右

制造

业增

加值

占总

商品

增加

值比

57.67%

高于

60%

65%

全员

劳动

生产

按2005年不

变价格及汇

率计算,

2007年规模

以上企业为

1.58万美元

/人

年均增速7%左

右,按2005年

不变价格及汇

率2015年规模

以上企业约为

2.7万美元/人

年均增速7%左

右,按2005年

不变价格及汇

率2020年规模

以上企业约为

3.8万美元/人

效率

增加值率规模以上企

业为26.57%

(2007)

规模以上企业

达到28%

规模以上企业

超过30%

-

总体目标

国际竞争力 工业

制成

品国

际市

场占

有率

11.95%

(2007)

13%左右 接近15%

高技

术产

品占

工业

制成

品出

口额

比重

30.8%

(2008)

35%

接近

40%

产业

结构合理化 霍夫

曼比

0.464

(2007)

在0.46-0.52

的区间波动

在0.46-0.52

的区间波动

机械

电子

产业

增加

值占

制造

业的

比重

35%

(2007)

37% 38%

产高技124%14%左右16%左右-

业结构高度化 术产

业增

加值

占制

造业

增加

值的

比重

(2007)

产业组织

100

家工

业企

业的

集中

14.8%左右

(2005)

18%左右 21%左右 -

创新投入 大中

型制

造业

企业

R&D

经费

占增

加值

比重

3.48%

(2007)

4.5%左右

5.5%左右

各制

造业

行业

大中

型制

造业

企业

科技

活动

人员

占全

部员

工的

平均

比重

4.5%

(2007)

5.5% 7%

技术目标

创新绩效 工业

制成

品贸

易竞

争指

0.24(2007)0.3左右 0.35左右

中国

发明

专利

授权

量占

全世

界的

比重

8.4%

(2006)

12% 14%

源与

目标能

单位

增加

值能

1.66标煤/

万元

(增加值为

较2005年下降

30%左右,按

2005年不变价

较2005年下降

接近40%,按

2005年不变价

高耗

能产

品单

参见表4-3

参考文献

[1]Keith Smith , Measuring Innovation in European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 1998, 5,(3).

[2]Laura F R Sutcliffe et al., Development of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Sustainability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R]. http ://https://www.sodocs.net/doc/6414709641.html,. [3]George Howarth et al., A Sustainable Product Design Mode [J]. Materials and Design ,2006,(27). [4]A. A. Martins et al., Framework for Sustainability Metrics [R]. http ://https://www.sodocs.net/doc/6414709641.html, [5]H. Briassoulis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s Indicators : Through a (Planner’s ) Glass Darkly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 2001,44(3).

值)

能源消费增速15.6亿吨标

年均增速4.5%

左右,2015年约为22.3亿吨标煤

年均增速4.5%左右,2020年约为27.8亿吨标煤

能源消费 与 结构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制造业终端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比重不足9% (2007)

达到12%

达到15%

-

二氧化硫去除率

61.16% (2008)

80%

烟尘去除率 93.43% (2008) 100%

粉尘去除率 94.3%(2008)

100%

废水达标率 92.55% (2008)

100%

排放效率

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

一次能源排

放强

0.844吨/万

元 (增加值为2007规模以上制造业当年价增加值)

较2005年下降30%以上

较2005年下降40%以上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79.47% (2008)

90%

[6]H.J. de Graaf et 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ooking for New Strategi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

1996,(16).

[7]Alan C. Brent et al., Sustainable Life Cycle Management : a Case Study in the Process Industry to Develop

a Calculation Procedure for Social Indicators following Conventional LCIA Methods [R].http:

//www.afg.up.ac.za/lifecycle_engineering.php.

[8]孔善右等.江苏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9).

[9]赵丽等.区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5).

[10]郑文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与影响因子的协调度研究——以福建省为实证[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8,(3).

[11]唐德才等.中国区域制造业可持续竞争力模型——基于Panel Date 的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8,(9).

[12]杨义蛟等.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模糊综合评价[J].制造业自动化,2009,(7).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伊特韦尔等.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5]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J].中国社会科学,2005,(4).

[16]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之二)——1995~2005年31个省区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J].学术

动态,2007.

[17]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之一)——1995~2005年31个省区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J].学术

动态,2007.

[18]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报告(2009)——15个重点工业行业现代化水平的评价与研究[M]. 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9]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07)[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0]陈佳贵等.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21]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22]贺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政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8,(24).

[23]金碚等.新编工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4]钱纳里,鲁宾逊,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25]唐德才,李廉水,杜凯.基于资源约束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6,(4).

[26]王庆一.中国2007年终端能源消费和能源效率(中)[J].节能与环保,2009,(3).

[27]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2,(1).

[28]徐永昌等.中国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的研究[J].科技指标研究,2002,(2).

[29]杨海军,肖灵机,邹泽清.工业化阶段的判断标准.霍夫曼系数的缺陷及其修正[J].财经论丛,2008,(3).

[30]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年鉴(2008)[J]. 北京: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年鉴,2009.

[31]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6-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情况分析[R]. 中国经济研究报告. 中国社

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编,2009.

[32]张友国.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环境成本——评估和对策研究[R].内部报告.

The Construction and Forecast 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1.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CASS, Beijing 100836, China

2.Instituce of Qantitive and Technological Economy CASS, Beijing 100836, China)

Abstrac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s on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that china may face in its futur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dustrialization,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this paper studi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puts forward a basic benchmark index system,which consists of three levels of total index, structure index, technological index and energy index. Based on the basic benchmark index system and also the judgments on the trends of the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the study arrives at the quantitative aims of the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the years of 2015 and 2020.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manufacturing sector;Index;Forecast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你认为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随着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深化阶段,有关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讨论愈发激烈。由于世界各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相对变化,新一轮的全球制造业产业转移已经拉开了序幕。在这种国际产业大的变动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趋势。 一.产业转移 从转移方向上看,此次制造业产业转移表现出由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转移的总体趋势。从制造业结构比例来看,全球先进制造业比重不断提升。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品牌、知识产权、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引导先进生产力回流发展。受人力成本制约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能则逐渐从我国向东南亚、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局面。 二.海外扩张 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外制造业元气大伤,2011年以来欧债危机的波及,资金短缺再次困扰行业。出手收购海外战略性资源,或进行战略性的海外布局,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出海的首要目标。从各大家电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不难发现,在遭遇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内家电企业在2010年又恢复了进军海外的攻势,并且势头强劲。海外业务营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中国制造业龙头企业正在掀起新一轮海外投资热潮。

目前,拉美、非洲、俄罗斯市场未来需求增长潜力被看好。拉美和非洲当地技术和制造能力不高,国家希望通过引入外资提升本国生产技术和带动当地就业。制造业的发展绝对是解决就业的良方之一,这符合拉美、非洲国家发展的需求,也符合中国家的企业扩张的需要。 三、产业升级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有两大推动力: 1.城镇化需求将拉动交通网、信息网和能源网的建设提速。“十二五”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而交通网、信息网和能源网建设有望因此提速。在此背景下,一大批具备高端装备研发和生产实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进入高成长的轨道:交通网建设提速利于轨道交通设备、建设和运营商;信息网建设提速利于信息设备和服务供应商;能源网建设提速利于核电、海洋工程、特高压传输设备供应商。 2、供给转向内需市场的撬动。 在海外经济复苏缓慢,外需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内需市场将更值得倚重。而从专注出口转向开拓内需市场,有进口替代和出口转内销两种途径。进口替代是拓展内需市场的一种有效途径。不少制造业行业既有进口替代的空间,也具备进口替代的实力。此外,通过制造业升级,可实现出口转内销。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和渠道提升对市场的控制力,享受更高的成长性和利润率,这也是制造升级的一种形式。

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政治 改革纵横 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杨丽莎石富霞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基本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社会上各个层面的矛盾也逐渐凸显,由此催生出了对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鉴于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主要在于政府的过多介入微观经济以及政府在公共服务层面的缺位,要解决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就首先要从转变政府职能着手。 关键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能转变 自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难以企及的,使得其他国家不由地把目光纷纷投向蓬勃发展的中国,更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制造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歪曲中国模式的言论。积极应对国内和国外的各种挑战,深入探讨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不仅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客观的总结,更是对中国崛起之路的一种战略构建。 一、中国模式及可持续性发展问题透视 我们这里所讲的“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模式,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路径的,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看清石头在过河”再到“埋好石头过河”一步步艰苦卓绝地探索出来的,而且还将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走下去。中国模式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实行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双重调节的资源配置方式。其中政府主导也是将中国发展模式区别于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也正是归因于“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这一基本特征,通过重要经济资源配置权与廉价劳动力这两大优势,将整个国家变成一个独立的收益主体。 纵观过去33年的历史,中国的复苏与发展可谓是一个奇迹。中国在新一轮的竞技中发挥优势,年均GDP增长率高达9%,远远高于3%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三贸易大国。据世界银行2008年底的估算,中国模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6%,同时,作为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仍保持了经济整体上的平稳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为能克服此次金融危机向中国求助更是“中国模式成功论”的又一力证。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一基本特征在带给我们廉价劳动力和集资优势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矛盾: 一是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严重恶化之间的矛盾。据2004年中科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数据,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的能耗是西方7个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的5.9倍,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虽然2009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降低了13%,但是仍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高耗能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种单纯依靠高投入来拉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但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快速增长,完善中国模式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和更好更快的发展。希望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能带给中国模式以借鉴和启示,使中国模式成为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模式和运作模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与时代的要求。 二是“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在总结历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给社会主义下了一个更为科学地定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在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却背离了初衷,渐行渐远。一方面,少数政府权威这棵大树下的既得利益群体通过特权或者变相的特权以低廉的成本分割大量的资源并以此形成垄断,聚敛社会大部分财富。另一方面,畸形的房地产业和银行金融业“劫富于民”,使得老百姓积累财富困难重重。这就造成了中国模式下的两极分化。 三是“国富”与“民穷”之间的矛盾。政府过多地介入微观经济,利用各种经济政治手段,从广大劳动人民手中汲取大量财富。而我国“强国家—— —弱社会”的病态结构使得社会对国家财富集中能力缺乏足够的制衡能力。这就形成了“国富民穷”的局面,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是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公共服务缺位之间的矛盾。发展主义的中国模式使得大部分资源优先集中配置于经济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发展显得捉襟见肘。国家在把大量的经费和预算投入经济建设的同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并没有同比增长。1995-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7%降到15.7%,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5.4%降到4.5%。在联合国公布的分配公平性和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排序中,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位列倒数第四位。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这些矛盾的存在必然催生出人们对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国能否在全球化背景下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实力,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探讨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势在必行。 二、阻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理路分析 中国模式的内在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填补了和矫正了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但是,由于政府的职能并没有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只是把发展经济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为了能在以GDP为标准的现行干部考核体制下表现出色,便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直接后果便是本应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由此便形成了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第一、政府仍然控制着某些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和定价权,使得其市场化进程受到阻碍,效益降低,价格机制不能正常运行。 市场本应该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使得经济资源在1 --

制造业历史进程

中国制造业历史发展 1)1978年至1987年,中国制造业的复苏 1978年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解脱出来的中国百废待兴。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和消费产品,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还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消费水平很低,从粮票到布票、肉票,产品种类还非常匮乏。虽然中国早就有了电视,不过我想大多数中国人与我一样,1978年才看到了电视。八十年代中叶,中国的制造业开始重新崛起,逐渐有很多家庭开始购买国产的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电视上开始有了各类产品广告,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则广告是黄石生产的好乐牌冷饮机。从八十年代后期,中国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消费品名牌,各个大城市都拥有了自己的消费产品名牌,例如武汉的莺歌电视、荷花洗衣机等等。在这个十年当中,国营企业还是中国制造业的绝对主流,一些军工企业开始生产民用产品。而这十年,中国市场的特点是供不应求。在经济改革中初步尝到实惠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各种新鲜产品,“三大件”不断变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逐渐成为所有家庭的必备电器,而中国人的穿着,也开始五颜六色,有了更多的选择。食品和各类消费产品的品种逐渐丰富。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制造业逐渐复苏。 2)1988年至1997年,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放开,以及沿海地区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民营企业逐渐崛起。“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为两种体制改革的模式。一些沿海地区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逐渐开始创造自己的品牌。这个时代,经济特区的建设、海南的发展、股市的建立、商品房的出现,使得中国基本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中国市场也逐渐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 在这个十年,广东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而江浙的民营经济开始崛起。很多刚刚经历从计划经济转轨的国有企业还不适应这种市场的变化,缺乏竞争意识、品牌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了亏损,甚至最终全军覆没,不少原国有企业拥有的知名品牌,正是在这个时期陨落的。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国家充分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他们靠灵活的市场嗅觉和敢为天下先的果敢,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逐渐赢得了竞争优势。“营销”,尤其是“广告”,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叩开市场的金钥匙,例如“秦池”、“孔府宴酒”等,央视的“标王”开始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而恒安纸业、正泰电器等很多民营企业,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在这一时期,也有大量原来在国有企业工作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下海创业”。创业,开始受到广泛尊重。在这个十年期间,中国开始大力兴建各类工业园区,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大批国外制造企业进入中国,中国开始有了外资、合资和合作企业,中国的低成本后发优势逐渐显露,国际贸易开始节节攀升,国内市场逐渐繁荣。中国制造企业开始广泛引进国外的工业和消费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而消费能力的提升,使得中国消费者对于制造业产品有了更多个性化的需求。也正在这十年间,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开始逐渐展开。财务软件、CAD,成为当时的热门软件。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材料132 姓名: 论文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六年五月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度展开问题讨论,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所遇到的瓶颈、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外部环境下发展的误区警示四个点进行主题的分析。特别提到了当今制造业提改革却过于概念化的问题,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误区警示。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警示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 n d u s t r y College of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XXXXXXXXX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was expanded from the basic view tha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ubject was analyzed under the four subtitl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encountering bottleneck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warnings of its 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conceptualizing reform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s mentioned. Keywords: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trend warning 引言 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资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国之本。制造业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实现创新的舞台。没有制造业,所谓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无处体现。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业已拥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发展历史,是我国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机械制造业如何发展,本人做以下几大现状分析: 一、“节省”意识助长了低效率 机械制造业设备是万能的,精雕细着搞出一辆坦克来也没什么惊奇,有了这种优越的条件就极尽之发挥,在加上中国人的“节省、勤劳”意识,生产辅助用具、夹具、刀具等等辅助性的生产无所不干,最后企业成了一个大杂铺。这在中国机械制造业是一个通病,表面看起来企业运转顺利,实质算一算辅助性工作人员所占的比例和产出价值就会惊人。如果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就是在浪费资源。如何简化企业,剥离出非主导性的业务是未来机械制造业需重视的一个方向。 二、“机械盲”关闭了企业的大门 企业大门不打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企业如何对外宣传?看过很多机械企业的产品宣传资料、企业网站,感觉就是个机械盲,不懂得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信息?信息模糊。在这方面机械配件生产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很多企业也很想将自己的一些零散性的任务转发出去,但不知找谁,逗逗转转还是自己干。一些零散性的生产任务在一个企业是零散,将很多企业的累积起来就成了专业。 “啊里把把”的机械配件交易版块就是一个最大的“机械盲”,如果其结构稍做一下改正就能解决好机械行业许多的问题。 三、“保守思想”守住的是无效率 “大而全”是保守的模范,同时也是一种最虚假规模的表现,其实质就是没有效率,样样上,样样不专业。 “将图纸当机密”其实质是最没技术水平缺乏自信的表现,现代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与经管模式的有效性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将一些机械配件的图纸转化为一种公共资源进而促进更多的产品成为半规范化的产品将能大步的提高整个行业的制造水平。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一、全球制造业发展阶段概述 第一阶段:机器制造时代 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和工具机发明为特征的产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促成了制造企业的雏形,企业形成了作坊式的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 20世纪初期—60年代,第二次工业领域发生大变革,形成生产线生产的阶段。由福特、斯隆开创了以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模式,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导致了制造技术的过细分工和制造系统的功能分解,形成以科学管理为核心,推行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人与“工作”得以匹配。 第三阶段:电子信息时代 在升级工业2.0的基础上,广泛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使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程度再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良品率、分工合作、机械设备寿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此阶段,工厂大量采用由PC、PLC/单片机等真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生产组织形式也从工场化转变为现代大工厂,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电子信息时代,企业在深化标准化管理(5S、QC等)基础上,推行精益管理(看板、JIT等),使得岗位得以标准化细分。 二战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制造技术向高质量生产和柔性生产的方向。从70年代开始,收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牵引及商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制造技术面向市场、柔性生产的新阶段,引发了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的革命,出现计算机集成制造、丰田生产模式(精益生产)。 第四阶段:智能化时代 21世纪开始,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步入“分散化”生产的新时代。将互联网、,工厂智能化生产最终实现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云计算、大数据、.让工厂直接与消费需求对接。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从现代大工厂转变为虚实融合的工厂,建立柔性生产系统,提供个性化生产。管理特点是从大生产变成个性化产品的生产组织,柔性化、智能化。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78年-80年代末,中国制造业的复苏 1978年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解脱出来的中国百废待兴。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和消费产品,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还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消费水平很低,从粮票到布票、肉票,产品种类还非常匮乏。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docx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 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 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 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 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 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 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 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 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 期 ◆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 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 中技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吴晓波)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吴晓波在2014年至2015年的演讲中表示,中国制造业正在在发生着一场非常有趣的变化,一次重大的创新。但是很可能在很长时间里面,中国的这些制造业的转型是走入了一个误区,被马云同志带到沟里面去了。 来源:A股那些事 以下为演讲内容摘录: 大家好,我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读过一本书,其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深,马克在战壕里对另外一个人讲,我们这一代人是否比上一代人更值得信任。一代人重要的使命就是把上一代人干掉,只是干掉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分配到一家全国最大的一家通讯社,里面有两位我的前辈,一位是离休干部,一位是50年左右的人,我上班第一天领导就给了我一个热水瓶,上班的时候,你到传达室,每个人排队,拿自己的水瓶上去写稿采访,下班的时候再把水瓶拎下来。所以我觉得不能这么过,记得工作没几年就买了一台电脑,电脑这个事在整个大院里面就变成特别大的新闻。我们的单位特别好,他分配你所有的东西,除了你老婆以外,然后买台电脑回去,当时我输入的是中文之星输入,我那两个前辈跟我讲说,单位什么都发给你,你干吗还要用电脑呢?后来他们知道了,因为我有了电脑,我写的更快,赚的钱就多,还可以保存很多东西。1998年以后房地产起来了,我买了商品房,他们又疯了,单位分你房子了,你还买另外一个房子,你要包二奶吗。 房地产起来后我们很多的煤炭、钢筋、电力,整个能源产业赚很多的钱,当能源行业起来的时候,中国经济由一个吃穿用的产业经济机构向重型化进行。然后我每年买一套房,跟着泡沫一直涨到今天。 今天,如果我们有计划做一个时光穿梭机回到1998年的时候,你要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买房子来不及了,你干的第一件事应该是跑到山西去找一个小煤窑签一个协议,做煤老板,这个就是红利问题,从轻型化向重型化转型,从内贸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 2015年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很困难,房地产不行了,外贸又出了问题,我们还能看到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吗?看不到了,说明今天又走到了一个新的产业经济的转型点。 我在中国见过40后出生的企业家,这两年也碰到一些老朋友,我不愿意和他们喝茶,因为看到他们心情很差,见到他们唉声叹气的,他们都说自己很困难,原来所有的赚钱模式变了,这些世界不再属于他们了。 李宁 大家认识这个人吗?这个是1949年后中国最伟大的运动员,2008年我们办奥运会,全国找人点火炬就请了李先生,他1990年就创业了,他是中国第一个做个人品牌营销的人。1990年的时候把自己的名字做成一个品牌,品牌营销最早的人。 我有一个出版公司叫蓝狮子,2005年开始我们为中国公司写专辑。2010年的时候,李宁创业20周年要写一本书,我派了两个研究员去写,书写完之后我去北京见张志勇(李宁

2019届 二轮 :《专题8 工业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训练一(全国通用) Word版含答案

《专题8 工业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训练一 柯达公司所在的美国罗切斯特市是全球重要的光学中心。19世纪80年代,柯达公司发明胶卷,引领摄影行业发生革命性变化,其生产的胶卷曾占有全球70%的市场份额。20世纪末,柯达公司率先发明数码拍照技术,随后因考虑公司转型的风险,数码项目被搁置。2004年柯达公司中止在美国的胶卷生产业务,2013年柯达公司宣布破产。近年来,罗切斯特光学企业开始参与世界最大口径30米望远镜等研发制造,当地光学产业不断发展。据此回答1~3题。 1.当时,柯达公司搁置数码项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数码技术( )。 A.存在技术缺陷 B.研发费用较高 C.市场推广难度大 D.对胶卷产业冲击大 2.柯达公司胶卷产业在摄影领域走向衰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政策 3.罗切斯特光学产业复兴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原料丰富 B.地价低廉 C.海陆交通便利 D.产业基础好 解析?第1题,由材料“因考虑公司转型的风险,数码项目被搁置”可知,柯达公司搁置数码项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数码技术对胶卷产业冲击大。搁置原因与存在技术缺陷、研发费用较高、市场推广难度大无关。第2题,柯达公司胶卷产业在摄影领域走向衰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数码拍照技术不需要使用胶卷,导致胶卷销售市场萎缩。技术、资金、政策不是胶卷产业衰落的直接原因。第3题,罗切斯特曾是全球重要的光学中心,近年来,罗切斯特光学企业开始参与世界最大口径30米望远镜等研发制造,光学产业复兴的主要原因是当地产业基础好。 答案? 1.D 2.A 3.D “工业4.0”即以智能制造(互联网工业)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首套工业4.0流水线也已经亮相第十六届中国工业博览会。为了迎接世界经济发展的挑战,实现互联网工业生产,《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初稿已完成规划。读互联网工业模式图,回答4~5题。 4.下面关于智能制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将有利于智能制造的推广 B.互联网工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条件的要求大大下降 C.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工业生产成本将大大提高 D.工业4.0时代对为生产销售提供服务的要求会降低 智能制造具有的优势是( )。 5.与传统工业相比,下列不属于 ... A.工业产品更加个性化 B.投入产出比高,附加值高 C.生产企业集中程度高

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

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 导读:本文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 蔡恩泽 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从复苏、崛起、亢奋到冷静,走过了曲折而辉煌的道路,也背上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包袱。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时期,中国制造业前景如何? 在珠江东岸,有一个小城镇叫东莞,30多年前,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侨乡。沧海桑田,30多年里,这里成为了“世界工厂”的缩影,之后又遇到金融危机,从沉寂到喧闹,再从喧闹归于平静,蕞尔之地的东莞见证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 1 发展历程 1.1复苏时代(1978-1987)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10年,中国制造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启蒙,逐渐觉醒,为第二个10年的崛起作了铺垫。 70年代中后期,“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已迅速走上发展道路。而此时,中国内地虽说模仿苏联,依靠计划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比较

完整的制造业生产体系,但生产力还很低下,无论是工业品还是消费品,物资供应匮乏,轻工产品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还要凭票供应。 80年代初期,中国制造业开始复苏,电子产品逐渐有了自己的品牌,比如,打造出中国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的小天鹅,试图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国外生产线的洗衣厂对抗。牡丹电视机厂从日本松下引进了彩电生产线,在凭票供应的时代,取得了50%以上惊人的市场占有率,成为绝对的业内龙头。燕舞收录机以其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领行业风气之先,“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的广告词在大江南北口口相传,电视广告又带来惊人的销量和利润。到了1984年,联想从一间小平房开始起步。它是一代科技知识分子从计划体制内的研究走向市场应用的代表性企业,彻底改变了中国科技界的观念。联想也是中关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典型,为日后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东莞,来了一拨一拨戴着墨镜、穿着西装的香港人,他们的穿戴在内地人眼中有着很明显的辨识度。霍英东来过,李嘉诚来过,更多的是香港的中小企业主,他们都是为建立制造业基础而来。从此,东莞这片宁静的土地开始喧闹起来。 1.2崛起时代(1988-1997) 这个10年的关键词是“民营”、“外资”和“民工潮”,广东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而江浙的民营经济也开始崛起。国家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凭借他们灵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