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心理学吴庆磷版笔记

教育心理学吴庆磷版笔记

教育心理学吴庆磷版笔记
教育心理学吴庆磷版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加涅是在近三十年来的教育心理学或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及建树时,是一位需要充分肯定和全面认识的人物。

加涅在人类学习领域中所作出的杰出的和有影响的工作,他的独特才华在于能如鱼得水地活跃在研究和开发两个领域,并对这两个领域都作出了贡献。他对复杂技能训练所做的研究工作,使我们对训练迁移、问题解决、任务分析各种教学方式都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他研究知识的获得并由此提出的学习层级理论,促使人们去研究学科内容和课程设计。他所著的《学习条件》一书,颇有见地地阐明了人类各种学习和教学方法的联系,从而激起了人们对心理学运用于教学的新的兴趣。加涅的学习观是源于辈但又高于前辈。

2.加涅在《学习条件》中的有关人类的8类学习形式。

信号学习(指个体学会对某一信号作出某种一般的、弥漫的反应。)→刺激—反应学习(个体学会对某一认出的刺激作出某种精确的反应)→连锁(指个体学会由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的某种联结)→言语连锁(指个体学会以言语作为单位的连锁,其学习条件与其他连锁相似)→多重辨别(指个体学会对不同刺激互相在物理特征上或多或少的相似性作出若干不同的可以鉴别的反应。)原理学习(原理是由两个以上的概念所组成,它的作用是控制行为。)→问题解决(指一种要求进行内部思维的学习,它需要对早先获得的两个以上的原理作出某种组合,从而获得一种新的所谓的高级规则)

3.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模式:九个连续阶段性任务,以及这些阶段所起的作用。

阶段1: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对通过教学能够获得的理想状态的规定。

阶段2:教学分析。三种分析手段:任务归类、信息加工分析和学习任务分析。

阶段3:起始行为及学生的特征。可以通过面谈或测验去了解。

阶段4:制订作业目标。它便于向不同的人作不同的交流;将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活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或获得的能力指标,将有助于教学人员为不同的行为能力设计有效的教学条件;能够对既定的目标是否已达到作出客观的评价和测定。

阶段5:开发标准参照测验题。标准参照测验的基本含义是指根据上一阶段提出的作业目标制订测量手段或工具,其目的在于对经过教学之后设计者预期的作业能力是否已在学生身上发生作出评价。

阶段6:开发教学策略。开发教学策略其含义是指教师或设计人员应在这一阶段着重规划,怎样为帮助学生达到各种预定的作业目标提供适当的外部条件,以支持学习的内部加工过程。

阶段7:教材。是指传递教学内容的书面文字材料。

阶段8:形成性评定。

阶段9:总结性评定。

这些阶段所起的作用:①确定教学目的②开发教学③评定教学的效果。

第二章智慧技能的学习

1.智慧技能:指使个体通过符号或观念的使用同自身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通常包括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推论出的是下述四种不同的胜任能力: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和规则以及高级规则。

2.辨别学习:对刺激物在某一物理维度或某些物理维度上的相互差别能够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能力。辨别的重要性在于它为其他一些更复杂的学习奠定的基础。在辨别学习过程中如何建立有区的反应连锁,通常采用“对比练习”的呈现方式和“分化强化”的措施。

3.多重辨别与单一辨别的重要区别和解决办法。

在多重辨别学习中存在着更多的潜在干扰,刺激物之间的相似往往会使混淆的错误更易发生,从而增加了学习的困难。加涅认为解决此类困难的一个可能有效的办法是,首先进行一对一的单一辨别,然后再另作打乱顺序的一对一的辨别。与此达到相似的有效方法是“部分累进式”的学习,即复习旧的辨别的同时引进新的辨别。另一种方法是,首先扩大刺激物之间的差异,而在随后的练习中,逐步将这些差异恢复到正常的差异状态。

4.辨别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在个体的内部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是,能够回忆和恢复为表现这种辨别而必须具有的不同的刺激-反应连锁,在学习对多重刺激作出辨别时,学生必须能够表现出与这些刺激差异同样多的不同的刺激-反应连锁。

外部条件:辨别学习的一些外部条件表现为某些最基本的学习原理的应用。首先,接近原则必须具备,即在刺激呈现后必须紧接对它作出反应。第二,强化的原则。第三,重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5.个体获得了概念:即个体能够将某一刺激鉴定为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中的一个成员,尽管这类刺激在其他方面相互间有许多明显的不同。或更确切的说个体获得了具体概念,因为它们要求人的作业是对具体客体的辨认。

6.辨别学习与具体概念学习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具体概念的学习似乎同辨别学习恰好相反,因为前者是对刺激作出归并,而后者是对刺激作出区分,不过加涅看来,在具体概念的学习中包含着辨别,并以辨别作为自己的前提。

7.语言在学生学习概念时的作用。

对已掌握了语言这一前提的学生来讲,语词的作用在于它给概念的学习提供了重要捷径。如果没有语词的参与,人可能不得不进行更多的尝试,才能保证对某一概念的正例或反例的反应达到准确的程度。但是,在了解了某一初学概念的称谓后,可以用它来提示对刺激正确反应的回忆,从而使设计这种学习所需的情境变得相对容易。利用语言的教学可以促进具体概念的学习进程。

8具体概念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①概念学习的前提是先前已经建立起来的辨别能力,学生若能从事概念学习,必须能回忆起这些能力。②在使用语言指时,提及的言语称谓必须先前已经同代表概念的刺激特征建立了联系。

外部条件:①学习概念的情境条件主要包括一系列的语言提示。②构成概念的刺激特征本身要不断变化,并与反例同时呈现。③在概念学习的情境中应出现强化这一条件。连续性似乎也是概念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9.定义性概念或抽象概念:通过对它们的定义才能获得其含义。实际小是一条用于对客体、事件或关系作出分类的规则。

对事物加以界定的定义中,常含有以种基本成分,这四个基本成分一些心理学家也称之为概念的有关特征。

①属于上位类概念的事物概念。②上位概念的一系列特征或特性。③告知这一客体可以派何用场或能做什么的关系概念。④作为动词作用对旬的另一事物概念。

10.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区别和关系。

具体概念是定义性概念的前提。定义性概念本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习这概念同学习具体将有所不同。学习这类概念,一般不像学习具体概念那样可通过呈现直接观察它们特征的正反例来获得。相反它们往往需要通过呈现这类概念的定义来学习。“代表定义性概念的言语陈述可以用语言向学生交代,这意味着提示学生回忆起构成新概念的那些事物概念和关系概念,使它们能及时‘把握’新概念的含义。”

11.关系概念一般含以下三种基本成分:①为学生熟悉的一个关系概念,即一个相似的同义词。②关系概念作用的对象这一事物概念。③副词或介词短语这些修饰词,起到对关系的特征作出某种描绘和刻画作用。

12.定义性概念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在所学概念的定义中出现的各子概念必须首先出现在学生的工作记忆中。这些子概念是基本的必备前提。影响这类学习的第二个内部因素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句法规则,以便能对这类定义的言语陈述作出反应。

外部条件:影响学习这类概念的第一个外部条件通常是指给学生呈现的口头或书面定义。第二个外部条件是在呈现定义的同时,还须呈现这类概念的广泛的正反事例。

13.规则有时又称办事的法则或原则:是支配人的行为并使人能够证明某种关系的内在状态。是使人能够对

一类刺激情境作出与一类操作相适的举动而推论出来的能力。

14.为何一些规则不能直接告诉,要举列地详细的分析。

①规则是由若干个概念组合起来的,若对这些部分概念的含义理解有局限,则不可能获得完整意义上的规则。②在于为保证不让儿童将这条规则作为一种言语连锁来学习。加涅强调对组成的子概念的确切理解将影响到整体规则的掌握。

15.规则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影响规则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对构成规则的这些子概念的理解。

影响规则学习的一些主要的外部条件表现在教师的言语指导中。在规则的教学顺序中一般这下面这些条件:①影响规则学习的言语指导,一开始往往应当陈述在学习完成之后教师期望在学生身上能够表现出来的行为操作。②言语指导继而应让学生回忆起在要学的规则中将会出现的那些子概念。③随后呈现整个规则的语言提示。④要求学生证明规则中所含的那种关系的言语指导。⑤注意在规则学习中使用强化的原理,当学生对规则作出充分的证明之后,教师应表扬、称赞。

第三章认知策略的学习

1.认识策略:是对学习及思维活动中涉及的内部过程作出选择、予以指导的这样一种认识技能。是对内组织的技能,它们的功能是调节和监控概念与规则的使用。认识策略这一术语最早见于布鲁纳等人的人工概念的研究中。

2.罗斯科夫的“萌发学习”:意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采取积极的试背、超额学习,以及采用记忆术等手段来帮助学习的发生。

3.元认识:意指人们对如何使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策略,也存着一种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问题。元认识又曰反审认识或另称自我调节的机制。通常指富有经验的人对学习任务的要求、学习材料的性质、自身的能力及完成这一任务所需执行的行动能够表现出诸多的关注。

4.元认识技能:富有经验的人能意识到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并能根据这种认识以灵活的、有目的的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加涅称它们为元认知技能。因为这种技能并不是在解决某个特定问题或执行某一特定的程序时所涉及的一些具体操作或策略,相反,它是指能够使个体对自身的操作作出有益的反省或考察的那一类认识。

5.注意中的认识策略: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或先前已经习得的认识策略来控制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也就是说,学生正在使用某种执行控制过程来引导自己的注意,并选择地去察觉他们所读的内容。

6.语义编码有时又称组织策略:语言编码涉及信息从短时进入长时记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将新的信息与先前已经获得的信息结构(或图式)建立联系,从而获得信息的意义。

7.思维的认识策略:学生可能学会怎样去发现与问题有关的特征,怎样将先前尝试的行动保持在头脑里,怎样对自己假设的可行性作出权衡。加涅称这种自我调控的能力为思维的认识策略。

8.研究人的解决问题之中的认识策略,则面对着两在主要困难:①尽管我们对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对

自己的内部思维过程实行某种控制这一点容易理解,但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究竟是有许多特定的认识策略参与,还是只有一些少量的一般认识策略参与还有争议。也就是说研究者们还不能做到对问题情境予以充分的控制,以了解学生会使用哪些策略。②证明学完这些策略之后是否具有可推广性或可迁移性。也就是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若学习了某种认识策略,我们总希望表现出能够向其他问题情境的迁移,但现在还不能充分证明这种学习能使后继的问题解决有所改进。

9.威克尔格伦对成人解决文字陈述的问题的研究中,发现了以下一些一般的策略:①从已知中能推论出其转换的观念。②对行动的顺序能作出分门别类的安排而非随机选择。③选择同问题的特定阶段相适宜的行动,以逐步逼近目标。④能鉴别证明目标不能从已知条件来获得的种种矛盾。⑤将问题分解为各个部分。

⑥从目标陈述向后逐步倒退。

10.怀特和威特洛克发现的能适用许多问题类型的一般性略:①是最为重要的策略是寻找深层意义的策略,即在各种问题情境中,问题的表面意义常会对人起误导作用,或至少不能使人有效地得出成功的解答,而使用原理的学生比拘泥于事实的学生更能获得成功。②一般的策略是兼容部分目标,即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并不总是仅采用一个大的步骤,而是采取步步为营的“登山”方法。③一般的策略是探索方法的灵活性,即成功的问题解决者总是力图避免陷于一种思维模式。④业已鉴别昢的一般策略是综合部分的策略。即问题解决者能够对事物作出通盘的考虑。

11.阐明在某一特定的知识和技能领域中表现出能力高与低的个体间的关系差别。

即技能熟练的个体能够很快接近已经组织得很好的概念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体系,并能对之有效利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时,基本知识的结构与问题解决间联系是以对问题的表征性质为中介的,问题解决者依据相关领域里的知识及这种知识的组织来建立对问题的表征,这种知识的组织性质决定了这种对问题内部表征的品质、它的完整性及内在的连贯性,并由此决定了随后思考的有效性。对问题的表征实际上既涉及对问题的解释或理解,又在很大的程度上涉及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

12.问题的表征是怎样形成的?图式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即人对问题的表征也是由人已有的图式及图式拥有的这些槽所决定的。如果某个问题非常熟悉,那么它便会激活一个适宜的问题图式,反之则可能会激活某种极为一般的图式。不管出现上述哪种情况,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图式中的这些槽将控制着问题中的哪些特征将浮现在我们对它的表征中,与图式的某个槽不符的特征将被人所忽略掉。一旦某个图式被激活,而这一图式又与正确的程序性知识相连,那么问题的解决将会容易和流畅地进行下去。如果激的是某种一般的图式,且它仅同某种一般的处置程序相连,那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困难得多;如果没有找到适当的程序性知识,就不可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如果激活了不适宜的图式,那么问题的解决就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至此,关于经图式的形式组织起来的知识结构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已相当明确。

13.问题解决中的认识策略在当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探讨怎样使大量的知识得以有组织的表征。

新手在解决问题中的困难可能要更多地归咎于它们的基础知识的性质,而不能更多地认为是因为他们加工的能力有限,如新手不会使用解决问题的一般试探方法或一些一般的策略。实际上,新手也会表现出有效地使用试探的方法以,而他们的思维局限性在于不能从问题情境所提供的信息中推论出另外一些知识,而这种推论惟有在专家获得的那种知识结构的背景中才会必然产生。总之,对那些涉及特定领域大量知识的问题解决的研究已清楚地表明,同成功解决问题密不可分的一个方面是能够提取一个很大的且已具有完全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由些得出对当前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应探讨怎样使大量的知识得以有组织的表征,惟此才能使成功地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能容易地提取到。

14.心理模型:是建立在图式基础之上的知识结构,不过它既涉及到对任务要求的了解,又涉及到对从事这一任务的操作的了解。在建立某个特定问题的模型中,可能要提取好些图式。模型是一种意指可由师生建立和修正的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以及获得熟练的过程中,可以建立模型,使用模型,甚至可以改变模型。

15.心理模型的作用:心理模型能促进解决问题的决策行为,加涅和格拉泽曾作如此评价:总之,心理模型的研究支持了当前这一理论观点,即应把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大部分学习过程入在介绍和发展有组织的知识上面。一个人对某一领域越是拥有更多的知识,越能作出推论和用来建立心理模型,越能对新的信息作出精深的加工、增强提取以及促进学习。因此获得和操练完备的知识结构,包括使知识能易于提取,对于教学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目标。

16.布朗提出的互惠教学法:即让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学习教师承担的调节教学的角色,在鼓励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和控制中,教给他们怎样去作总括,对自己的理解提出质疑,澄清各种误解,预期今后可能会发现的事件,以及其余种种自我调控的技能。

17.在策略教学对策上需采取谨慎态度。

第一个谨慎是至今我们对认知策略及其获得还了解甚少,甚至还无把握。因此一般来说,最好的行动计划是保证学生有充分独产学习的机会,并经常鞭策去解决新的问题。第二个谨慎是对于读者来说的,是除了认知策略之外,还有好多东西可以学。因此,我们不可能仅将教育目标关注于改进认知策略这目标上,教育课程的计划应强调在所有各类学习结果方面取得平衡。

18加涅在把.认识策略这种能力的传授性比较难的原因归为两点:①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不受教育影响的遗传因素可能在决定创造性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换言之,它们制约着人群中巨大的智能差异,这咱差异是决不可能为教育这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所完全克服的。②认知策略所具有的对内组织的这种性质,也意味着外部的教学条件对策略的获得和改进只能起到间接的影响。

第四章言语信息的学习

1. 言语信息:有时又称言语知识而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则称陈述性知识。实际上都旨在表明人所获得的能力中一种最为熟悉的能力。即人用语言来表述信息的能力。

2. 言语信息的作用:①有些信息将为人们终身使用,几乎所有的人都需要知道文字、数字、一般客体的名

称、自身及周围环境中的大量事实,惟此才能进行交流。②在于它们构成了使用各种特定的智慧技能的同“内容”,并同学习这些能力密不可分。③言语信息最为重要的作用在加涅看来它是思维的载体。

3. 加涅区分出如下三种类不同的言语信息形式:①名称和称谓。学称或称谓的学习,在加涅看来,实际上意味着获得对某一客体或某一类客体作出始终一致的称它为何名的言语能力。②单个命题或事实③在意义上组织起来的命题组合。

4. 获得一系列称谓间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干扰,是抵制快速学习的因素,怎么去克服这种问题?

根据信息加工过程的模型,加涅指出“按照这一模型的说法,学习某一称谓要将短时记忆中贮存的这个词的记忆,转换为它在长时记忆中应具有的形式。这一转换过程涉及要改变早先的编码,最有可能是作出语义上的编码。当一称谓在短时记忆中所具有的这种暂时形式,在长时记忆中编码为另一种形式后,那么在学生希望回忆它时就能容易地获得它。”

5. 对于要学习的称谓应当怎样作出编码,以便使它们保持在人的长时书记这中呢?

①我们应当将称谓看作是具有某些独物的刺激特征的词来贮存。②更为重要是,对称谓作出编码,根据鲍尔的观点,意味着在称谓和与称谓有关的其他一些词之间建立许多联系。③根据佩维奥的观点,可以利用表象对称谓作出编码。

6. 事实的学习对个体来说有两个明显的理由。①各种事实对个体的日常生活来说是必要的。②更为重要和明显的理由是它们将被用于今后的学习。

7.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论。奥苏伯尔强调学的观念是通过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后才获得其意义的,这种新旧观念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派生、相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及并列结合的学习。

8.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代表事实的信息以命题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代表一个事实的命题同代表另一个事实的命题可以通过它们共享的观念建立起相互间的联系,由此构成一定的命题网络。这种思想导致了这样一种理论观点:事实在记忆中的表征含有它们之间相互连接的通道。

9. 加涅介绍了鲍尔提出的三种组织形式:①生成规则。是试图采用某一规则来组织要把握或记忆的事实,在日后回忆时只需凭借这一规则来指导提取。②主题词系统。③分层提取计划。

10. 促进组织编码的手段:组织可以促进对事实的贮存和提取,促进组织编码来自向学生呈现个别事实时要考虑到它们的背景。另一种促进组织的手段是采用列表的方式。

11. 列表、图式方式对介绍事实的作用:表格的标题好比文章的主题句,表中行与列的分标题则给其列出的个别事实提供了某种空间位置的标志,而表格本身的组织也可能是一种分层的组织,它揭示了其中各项内容之间的上下位关系。鉴于这些理由,加涅认为,对事实信息作列表式的介绍,可以提供一系列有助于贮存和提取信息的组织因素。此外,加涅认为运用图形或图解也为介绍事实提供一种视觉组织的手段,图解可以充当事实的视觉表象而被提取,因而为事实的提取提供了另一种有利的条件。学习新的言语信息将受到我们先前获得的知识所组成的图式的强烈影响。

12. 图式:是构成学生“理解”某一范畴的一系列观念及其关系的组合。

13.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先前通过重复的经验而积淀下来的对某一范畴的定了型的看法,会影响人随后接受有关的新信息。

14. 影响言语信息学习的内外条件:内部条件:①先前已经获得的、以某种方式联结起来的信息必须在学生的记忆中存在。②学生必须具有某些将知觉到的信息转化某种“有组织的网络”的信息加工(或编码)的方法或策略。外部条件:是指支持各类学习的内部过程的环境事件,因此支持言语信息学习的关键事件显然是涉及到激发和维持信息的编码、贮存及提取的那些事件。①向学生提供一种有意义的背景,并通过这种背景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②在学习那些相似且容易引起混淆的信息时可以在学习时提供一些外部线索,以减少有可能混淆的信息中所存在的干扰可能性。和鼓励学生对这些材料作出深加工,来增强这些信息的区分。

第五章问题解决:高级规则的获得

1. 获得高级规则的主要途径:将问题解决看作是获得智慧技能中的最高成就。

2. 问题:必须是人首次遇到且无现成可回忆的经验来解决的一种情境。

3. 高级规则:意指这一能力是通过若干个已有的规则的使用而获得的另一新的规则,并成为学生技能库中的部分。

4. 加涅认为问题解决者当具备以下这些重要的能力:①智慧技能。它们是为解决问题而必须具备的一些规则、原理及概念。②有组织的言语信息。它们表现为图式的形式,其作用在于能够使学生理解问题,并对解答的适当性作出评估。③认知策略。它们的作用在于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当的信息和技能,并决定在解决问题时如何及何时使用它们。

5. 一些认知科学家的对于一个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应具备的能力:①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应当具备极多的颇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它们可以是智慧技能,也可以是对付特定任务的认知策略,其数量可以成千上万。②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应当有一种大的事实风络结构,即表现为图式这种形式的有组织的言语信息。

③成功的解决问题者应当具有一些可广泛适用的认知策略,④问题解决者应当立于善于将当前的问题情境与自己熟悉的情境对应起来,通过使用某种类推或类比,将抽象的问题情境转换为更加具休的情境,然后

依据对简单的、熟悉情境的解决计划来指导解决当前的问题。

6. 自然拉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发明与创造者这些天才们的显赫成就同这里论及的问题解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①在加涅看来,这些伟大的科学发现或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同样是问题解决活动的产物。②加涅指出:与通常的发现相反,伟大的发现涉及的概括要远远超出通常的学习情境中所能预料的那种概括。这是一种归纳的飞跃,需要对来自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中的观念作出综合,大胆地使用超出通常在同类的问题情境中看到的那种类推。③从伟大的发现所具有的这些特征出发,加涅论述了学习与这种创造性的关系:对社会作出重大发现的人当贮备大量的智慧技能,而且这些人还获得了许多有层次组织的规则。他们不仅精通钻研的这一学科领域的规则,而且还熟悉其他学科里的规则。那他们是怎样来学习这些规则的,部分是通过语言指导的帮助将下属规则组织起来,部分是通过“小发现“(即我们通常所说问题解决)来获得各智慧技能体系或有关特定主题的那些高级规则的。

7. 影响问题解决的内外因素:内部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一个最明显的因素是问题解决者必须能够回忆起先前已经习得的、与问题有关的规则。问题解决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是解决问题者必须具备一系列与问题的情境有关的言语信息,这些言语信息在他们的头脑中或多或少、或明或隐地表现各自的有层次的组织的特征。影响问题解决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是解决问题者在解题过程中必须激活和使用自己业已获得的某一或某些认知策略。外部因素:支持问题解决过程的外部条件经常由言语指导构成。这咱指导通常发挥了两种功能:①促使学生回忆有关的解题规则。②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来进行思考。第六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1.动作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获得身体运动的敏捷性、精确性,把握它的力度与流畅。

2.动作技能构成的三个维度:①精细与粗放之分。主要指在动作性操作中涉及到使用身体肌肉的分量。②连续与间断之分。所谓间断的动作运动任务,典型地表现为只对某个特定的刺激作出某种特定的反应。③闭路与开路之分。属于闭路这一范畴的动作技能主要以来自肌肉的反馈为反应的指导刺激。

3.加涅有关动作技能学习的三个有相互关联的问题: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在什么时候才可称得上发生了动作技能的学习。作业有时也叫操作,通常心理学家认为是衡量学习是否已经发生的客观指标,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动作技能学习,以及动作技能的学习量到底有多大之前,首先应确定学生的起始行为。②就任何一种熟练的动作技能而言,一般总表现为人的一连串的流畅的行动,一些心理学家采用计算机的类比语言把它叫做程序,以表示它具有流畅或迅速执行之意。动作技能常常发生在所谓程序这样的一种更大的活动框架之中。③就动作技能本身而言,它总随人的练习而得以进步。

4.练习:指①学生方面而言,对程序进行重复时,须怀有要改进操作的愿望。②应当给练习的学习提供“反馈“。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重复动作不具备”练习“的含义。

5.为什么在动作的学习中必须要有练习,而在规则与事实信息的学习中单纯的重复练习并非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因素?理由在于动作技能具有受刺激控制的性质。正如在前面业已提及的,无论在开路或闭路的动作技能中,都需要依赖刺激的提示来作出适时或适当的操作,这些刺激提示有些来自学生的外部,但另一些极其重要的刺激提示则来自于学生的内部,即来自于肌肉的动觉感受。一些动作技能在它最初的掌握时期,

尚还需要依赖外部的线索来作出,当达到娴熟的程度时,人往往更多地凭借自身的动觉感受来调节自己的行动,不过要觉察这种“正确“的内部动觉感受并非是件易事,而且这种觉察越困难,学习的进步将越缓慢。通过连续重复一些基本的动作,新手有可能发现那些标志着正确与错误动作之间差别的动觉线索,发现其中哪些动觉感受将导致出现好的作业,哪些动觉感受只会导致出现差的作业,从而把那些控制好的作业的内部刺激作为调节今后作业的线索保持下来。

6.反馈和分类和对动作技能的本身学习的重要性:动作技能本身的掌握离不开练习,而不含反馈的单纯的动作重复称不上真正的练习,因此反馈对动作技能本身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学生自己的努力可获得两种重要的反馈:①为动觉提供的反馈,它是个体在执行某个反应时由肌肉中的动觉感受器所提供的“感受“。②来自于学生对自己行为结果的直接观察。③称之为增设的反馈。意指有些行为结果往往不能为学生自己看到时,须通过教师或教练,或通过某种自动化的记录装置来告诉学生,因此有时又称”了解结果“。

7.行为连锁学习:一般是指学会将一些部分技能组成一种更大的单元组合。

8.怎样使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行为连锁呢?加涅援引吉尔布特的研究指出:①学习行为连锁的理想方式是,从最后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开始倒过来学习,这样可以使后面学习的新的联结都能得到适当的强化。②尽可能使每个联结有所区分,以减少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的“竞争“倾向,对于那些容易发生竞争的联结应给予更多的练习。

9.费茨和波斯纳曾将动作技能的学习分为如下三个主要阶段:①早期阶段或认知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结果是学习执行程序或执行常规。②中间阶段或联结形成阶段。在这一学习阶段主要发生两类变化:首先,一些先前尚未达到高度流畅和有节奏的部分技能要获得这些品质。通常可采取分隔的练习来取得这两种学习的效果。③最后的或自动化阶段。在动作技能学习的最后阶段,整个技能的执行将会变得日趋自动化。

10.影响技能学习的内外条件:内部条件:部分技能的回忆和执行常规的回忆。外部条件是言语指导、图像、演示、练习及反馈。

11.言语指导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作用:①言语指导在于提供了对将要执行的一系列程序步骤的提示。②第二个作用在于通过言语指导的中介,将特定的刺激形式同将要作出的反应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对特定的外部刺激作出相应反应的区分性。

12.图解或图像对动作技能的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无论图解或图像是静态还是动态的,它们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与言语指导相似。通过图片或电影画面,一方面向学生显示动作技能的执行步骤,而一方面是向学生提示应在何时对何种外部刺激作出何种反应。由于图解或图像在完成这些目标时比语词指导更具体和形像化,这样动作技能的执行计划及各个动作步骤的执行也就更易模仿,而在动作技能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时也更易提取。这对获得日益准确和及时的技能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13.当人们采用言语指导、图片或图像、实际的示范演示时,实际上是在执行着两种功能:①让学生了解动作技能的执行程序,并把它们内化为某种形或某种言语顺序。②当我们采用言语指导、图片或图像、实际动作的示范演示时,实际上是在向学生强调应该注意哪些外部的线索来控制自己的动作反应。面要获得得和利用这种内部控制的惟一途径是亲自实践从事练习。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完整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2分×4);分析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4,其中理由解释占3分); 简答(8分×3);论述(16分×n);案例分析(用学过的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一、名词解释 1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2学习动机:指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 3建构性学习:指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知识意义的理解过程。也即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4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5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职业倦怠:指个体对压力反应缺乏适当的应对策略而产生的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7心理挫折:指个体趋向既定目标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8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顺利适应和妥善处理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社会角色:指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p05 p08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人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 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了现实。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离不开物质的载体。人的心 理是人脑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个物质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研究者对正常人脑半球功能的研究发现,左半球通常控制人的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通常控制人的空间、音乐、艺术、形象和创造力等非言语过程。人脑受到损害,人的正常心理就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研究者采用切除法、刺激法、脑电图发、脑成像技术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心理的脑机制,这些研究方法都很好地说明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个体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内部心理活动的特点而折射出来的。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教学提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03.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判断

● ● 主。 ● ● ● ● ● ● ● ● ●● ●● ● ● 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 ● 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 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 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了解。 ● 高校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 高等教育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 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的胜任能力。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还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各种角色的胜任能力。 ● 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 ●混乱、 无组织, ● ● ● ●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 ● ● ● 始。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从十一 ● 1 ,相当于高中阶段;3、,相当于大 ●1 、感知运动阶段2-6岁)3、具体运算阶段(6-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上) ● :1 、彼的。 2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变化着的情境对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不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权衡,对不同的观点和理3、 ● 1、在形势逻辑思维发展的2、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 ● 1 3 我同一性。5 明确行为的适当性。6●1胆汁质(李逵) 2多血质(燕青)3黏 ● 、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2 、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3、气质与职业指导。4、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 ● ● ● 放,当机立断,不拘小节,独立性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交际,但比较轻率.而内倾型的大学生以自我为出发点,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缺乏交际行2 独立型的大学生有坚定的个着镇静,独立发挥自己的力量,甚至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在困难或紧急情况下表现得惊慌失● ●IQ ) 含义是被测 ● 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1分。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划分。3、 ● ●:1 、针对大学生的2 、针对大 ● 可归纳为 ● ● ● ● ● ● ● ● ● ● 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越高。 ● 论述: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一般教学能力,是指所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1、教学组织能力;2、教学认知能力;(1)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2)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3)教学设计能力;(4)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3、教学操作能力;(1)语言操作能力;(2)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4、教学监控能力。 ● 专家而有效的专门知识;2 、 ● ● 1、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3、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4、不能把个体的所 ● 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 ● 1956年、1964 年和 ● 根据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 ● 1 2 )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2)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 3 ● ● ● ● ● ● ● ● 基本成 ●● 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即心理意义。 称为“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 。凡是后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化。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 ( C )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 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 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C)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自我中心言语 P28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乳儿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婴儿期: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幼儿学前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儿童期、学龄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青年期:“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中学生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 P32自我意识 1.成分自我认识: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认识成分)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爱、自豪等(情感成分) 自我监控:调整和控制(意志成分) 2.发展生理自我(3岁左右)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2009-08-30 11:19:15) 标签:摘自湘雄杂谈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对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正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他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计算机模拟。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邵瑞珍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the note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一《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灵魂论》亚里士多德---- 最古老的心理学著作 提出营养的灵魂;容易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最早用同化这个概念来解释知识学习 1 统觉团:他认为进入意识的观念便可引起统觉,一个观念的统觉,不 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作统觉团 意识阈 2四阶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的教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3 五阶段教学法:(其门徒将其四阶段改造发展成五阶段) (1)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呈现----教师清晰地教授新教材 (3)联系----使旧知识形成联系 (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 (5)应用----以适当的方法应用新知识 二科学心理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 教育心理学的先驱------试验教育派 2 提出试验教育名称------梅伊曼 3有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教育理论学三部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还提出三大定律:效果律;学习律;准备律 三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直接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的诞生 1 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 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 学校心理学: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位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 学科 3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社会心理现象及 其活动规律的学科(格拉泽《社会心理学手册》—这门学科建立的里程碑 4 教学心理学:加涅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这一术语,1978年格拉泽主编的《教育心理 学进展》宣告了这门新的学科的建立 第二节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宽泛的定义:潘菽《教育心理学》的提法为代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缺点: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选择题库及答案

1以下哪一个不属于个体心理过程()。A. 认知过程B. 情绪过程C. 意志过程D. 注意过程 / D 2被称为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A. 弗洛伊德B. 詹姆士C. 冯特D. 马斯洛 / C 3心理学诞生于哪一年?()A. 1789B. 1879C. 1897D. 1978 / B 4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意识结构B. 无意识C. 行为D. 自我实现 / A 5强调应该把人的心理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流派是()。A. 行为主义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D 6以下哪位心理学家1967年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A. 皮亚杰B. 奈塞尔C. 布鲁纳D. 奥苏泊尔 / B 7主张研究人的价值、潜能、自我实现的心理学流派是()。A. 行为主义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C 8被称为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流派是()。A. 行为主义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C 9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的心理学流派是()。A. 行为主义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A 10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的流派是()。A. 认知心理学B. 精神分析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B 11研究人与机器的关系,目的在于达成人机合一理想状态的学科是()。A. 管理心理学B. 工程心理学C. 认知心理学D. 实验心理学 / B 12回答心理与行为“是什么”的心理学研究任务是()。A. 描述B. 解释C. 预测D. 控制 / A 13心理学研究中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条件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属于()。A. 描述B. 解释C. 预测D. 控制 / C 14回答某种心理与行为为什么发生,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这一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A. 描述B. 解释C. 预测D. 控制 / B 15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是()。A. 描述B. 解释C. 预测D. 控制 / D 16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是1924年出版的,作者是()。A. 廖世承B. 房宗岳C. 潘菽D. 邵瑞珍 / A 17高等教育心理学关注的重点内容是()。A.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B. 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C. 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D. 高校的学习环境 / A 18下面哪一个指标指的是一个测验在多大程度上测量了它所要测量的心理品质和属性?()A. 信度B. 效度C. 常模D. 标准化 / B 19一个测验的可靠性程度称为()。A. 效度B. 信度C. 常模D. 标准化 / B 20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了的问题(量表)施测于某一个体或群体来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是()。A. 实验法B. 调查法C. 测验法D. 观察法 / C 21通过控制条件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A. 实验法B. 调查法C. 测验法D. 观察法 / A 22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方面是()。A. 注意力发展B. 观察力发展C. 记忆发展D. 思维发展 / D 23个体逐渐掌握社会规则、适应社会角色要求并做出恰当的社会行为的过程属于()。A. 认知发展B. 社会性发展C. 自我意识的发展D. 个性发展 / B 24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内容都属于()。A. 认知发展B. 社会性发展C. 自我意识的发展D. 个性发展 / B 25以下哪位心理学家于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科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A. 奈塞尔B. 冯特C. 普莱尔D. 皮亚杰/ C 26埃里克森认为,成人早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 勤奋对自卑B. 亲密对孤独C. 主动对内疚D. 生殖对停滞/ B 27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并将个体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独特的发展任务。这位心理学家是()。A. 弗洛伊德B. 皮亚杰C. 埃里克森D. 维果斯基 / C 28弗洛伊德认为,按照现实原则行动的人格成分是()。A. 伊底B. 自我C. 超我D. 本我/B 29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代表社会的伦理道德,按照至善原则行事的是()。A. 伊底B. 自我C. 超我D. 本我/ C 30个体调整已有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信息,这个过程称为()。A. 同化B. 顺应C. 平衡D. 守恒/ B 31个体将新的信息整合进已有的知识系统或认知图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为()。A. 同化B. 顺应C. 平衡D.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教学文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解读学科: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论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8)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高校教师的心理?(P10) 1.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心理 高校教师的教育心理主要阐明高等教育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 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1)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2)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3)如何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4)如何协调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和社团。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主要包括: (1)如何根据大学生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呈现教学内容,促进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3)如何培养大学生高水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2.高校教师的角色心理和心理品质 3.高校教师的成长过程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P14) (一)描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二)揭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规律 (三)预测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四)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四、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15) (一)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二)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有助于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改革(四)有助于提高高等学校德育的水平 (五)有助于高校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做好领导工作 五、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18)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联系性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五)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六、什么叫测验法?有哪些分类?(P21)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叫测验法。 按测验内容可以分为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态度测验和成就测验; 按测验形式可以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规模可以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心理测验采用的题目叫测验量表,它由一些要求回答的问题构成。 第二章认识自我: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一、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怎么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P26) (1)热心、幽默、关心学生、勤奋努力的老师。 (2)具有领导才能、热爱学习、知识精湛、见解独到的老师。 (3)了解有效的教学原则、熟练运用这些规则的老师。 二、什么是角色期待?(P28) 指社会对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角色都规定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这些行为规范和要求就是社会对角色的期望,称为角色期待,或者角色期待。 三、高校教师的角色分析(或具有哪些角色)?(P28) (1)麦克因泰将教师的角色划分为10种,分别是: 1.组织者的角色。2.交流者的角色。3.激发者的角色。4.管理者的角色。5.革新者的角色。6.咨询者的角色。 7.伦理者的角色。8.职业角色。9.政治角色。 10.法律角色。(2)美国教育心理学索里和特尔福德: 1.家长的代理人。 2.知识的传授者。 3.团体的领导。 4.模范公民。 5.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家。 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7.侦探和纪律执行者。 8.替罪羊。 (3)张积家(1991)认为,上述角色是由教师职务决定的。教师除了担负上述角色之外,在社会生活中还担任其他角色:9.知识的建设者。 10.社区活动的组织者。 11.普 通公民。 四、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包含哪些内容?(P36) 1.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2.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3.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4.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 5.平等中的“首席”。 6.科学家或思想家。 7.终身学 习者。 8.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五、什么是高校教师的角色超载?(P39,名词解释) 高校教师因为缺少时间、精力或资源,无力实现角色要求称之为角色超载。 六、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P43) (1)高校教师应具备一般教学能力。如专业知识、组织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媒体使用的能力等。 (2)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地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教育和教学措施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分寸。 七、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意志品质?(P52) 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 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 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 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八、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格特征?(P53) (1)成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从心理反映的意识层次上支配、调节人的行为。个体能否真实地、客观地认识自我、对待自我是衡量其自我意识成熟与否的基本标志。 (2)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 1.求实精神。 2.献身精神。 3.人梯精神。 (3)有职业特色的需要、兴趣和价值观需要是人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是个人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4)富有创新精神。 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把握都不乏独到之处。主要表现以下方面(1)教学思想开放;(2)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富有弹性;(3)教学信息传输的经济、快捷;(4)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5)教学中善于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力;(6)运用教学反馈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调控。 (5)良好的性格。 教师良好的性格主要表现为: (1)公正无私。(2)诚实谦逊。 (3)热情开朗。 (4)独立善断。 (5)自律自制。 九、高校教师的威信分析。(P56) 威信是人群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威信的实际是人的影响力。 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其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叫做影响力。 (一)强制性影响力 又称为权力性影响力,简称权力。它是“威”的实质。这种影响力的特点是,它以外力推进的形式进行,具有不可抗拒性,被影响者不得不接受影响。强制性影响力的基础有三: (1)奖励;(2)惩罚;(3)法定。 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有三条途径: (1)自上而下地产生;(2)自下而上地产生; (3)平行地委托。 影响强制性影响力的因素有: (1)传统因素;(2)职务因素;(3)资历因素。 (二)自然性的影响力 又称非权力性影响力。它是“信”的实质。这种影响力的特点是,被影响者自愿地接受影响,它是一种由于个人品质而产生的内在吸引力。影响自然性影响力的因素有:(1)品格因素(2)才能因素(3)知识因素(4)感情因素 (5)外表因素 十、什么是教师威信(P58) 教师威信不仅仅是教师的“威严”和“权威”,它主要指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之间一种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它主要属于自然性影响力的范畴。 如何让老师具有威信? 所谓教师的威信就是指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威信”不同于“威严”,威信能够使学生信服,乐于亲近教师,而威严则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惧怕心理并敬而远之。有威信的老师会自然地影响学生。 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1.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2.教育行政机关;3.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4.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5.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等都对教师威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是教师具有较高的威信,从社会角度看,首先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但要提倡学生家长群众尊师,更要提倡领导干部尊师,只有尊师才能重教。其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这个职业正真成为全社会关心、向往的职业。 (二)影响教师威信的主观因素1.教育教学技能和心里素质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须的因素。2.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3.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是教师威信所获得的必要条件。4.师生平等交往对教师威信的获得也有重要的影响。5.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获得具有较大的影响。 十一、教师威信的作用?(P58) 1.教师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诲的前提。 2.有威信的教师的要求可以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需要。3.有威信的教师的言行易于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4.有威信的教师通常被学生视为心目中的榜样。 十二、如何维护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威信?(P60)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师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十三、教师专业的发展(P61):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的教育专业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十三、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有哪些?(P61) 1.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弗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把教师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2.德瑞福斯的教师成长五阶段理论。(1)新手阶段。(2)优秀新手阶段。(3)胜任阶段。(4)熟练阶段。(5)专家阶段。 十四: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的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的教师。 十四、如何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或高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P65-70(论述题) (一)系统的理论学习 (二)课堂教学观摩 (三)微型教学实践 微型教学是指通过自己实际进行教学而获得丰富经验,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另一重要途径。 (四)教学决策训练 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点: (一)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的运用;(二)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高效率;(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第三章认知对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和特点。(P71)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2)心理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5.心理发展具有关键期 二、心理发展的过程。(了解,P76) 三、艾力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内容。(P79) 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 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立。 7、繁殖对停滞。 8、自我完整对失望。 四、大学生认知特点?(了解,P86) (1)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韦克斯勒:智力发展的顶峰约在20~25 岁(2)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黃金期(3)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4)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日本:19~22 岁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 五、自我意识的含义。(P105)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本我、自我和超我: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初生时只有一个本能的我(本我),功能是一切为了生存,行为表现大多属于原始性冲动,遵循快乐原则,肆无忌惮,且个人 多不自知。自我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媒介,它适应环境中的一些条件和限制,代表人的学习、训练和经验,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社会规范中是非标准与价值判断的代表,它遵循道德原则,支配、监督个人的一切。 六、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P111) 1.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 2.过强的自尊心与过重的自卑感。 3.自我中心的倾向和盲目从众心理。 4.过分的独立意识和过分的逆反心理。 5.过强的自决意识和过弱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 第四章指导学习:学习理论 一、广义的学习(P117):是个体在生活中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内容分类?(P119) 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心智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只供学习与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