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与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与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与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与赏析

作品原文

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1]

词句注释

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2-4]

白话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5]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

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5][6]

作品鉴赏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6]

点评

《诗人玉屑》: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颠倒其句而用之,盖如此则语崚而体健,意亦深稳矣(《麈史》)。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

《李杜诗选》:此二句(按指“露从”一联)妙绝古今矣,原其始从江淹《别赋》“明月白露”一句四字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文选》真母头哉。

《唐诗归》:钟云:只说境,含情往复不可言(“露从”二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浅浅语使人愁。周珽曰:……结联所谓“人稀不到,兵在见何由”也。征战不已,道路阻隔,音书杳莫,存亡难保,伤心断肠之语。令人读不能终篇。

《杜臆》:只“一雁声”便是忆弟。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伹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

《瀛奎律髓汇评》:何义门;“戍鼓”兴“未休兵”。“一雁”兴“寄书”。五、六,正拈忆弟。纪昀:平正之中,自饶情致。无名氏(乙):句句转。“戍鼓”是领句,突接“雁声”妙。

《茧斋诗谈》:“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若作“雁一声”,便浅俗;“一雁声”便沉雄。诗之贵炼,只在字法颠倒间便定。

《读杜心解》:上四,突然而来,若不为弟者,精神乃字字忆弟、句里有魂也。……不曰“月傍”,而曰“月是”,便使两地皆悬。

《杜诗镜铨》:凄楚不堪多读。起突兀(“戍鼓”二句下)。[7-8]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9]

《月夜忆舍弟》杜甫.拼音版

yue ye yι ShQ dι 月夜忆舍弟 tdng du fu 【唐】杜甫 ShU gu duαn renxfng bian qiu yl ydn Sheng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IU c6ng jin ye bdi yue ShI gu XianglTlfng 露从今役?J启是敌乡館。 yδu dI j ie fen Sdn WU j ia Wen ST Sheng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jl ShU zhδng bu dd kuangndi Wei XiUbTng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o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 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白话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诗意】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 有慈惠恻隐之心, 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 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 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 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 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 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 , 而名重於后代.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德足以怀远,品德高尚:善政安民,以德治国。圣德明君,贤能良相;礼贤爱士,屈己舍人。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信足以一异,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义足以得众,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足鉴古,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明足以照下,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行足以为仪表,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智足以决嫌疑,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信可以使守约,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可以使分财,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 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求人之志章第三】

素书原文及译文(完美排版)

《素书原始第一》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素书正道第二》 原文: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译文: 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识杰出,可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以下是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作品原文 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1] 词句注释 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 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 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2-4] 白话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5]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 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5][6] 作品鉴赏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杜甫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 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 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 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 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 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杜甫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 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杜甫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杜甫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 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 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 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杜甫感物伤怀,引起思 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 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 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 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 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 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 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6] 点评

八年级上册经典诵读诗词阅读鉴赏题(答案)

八年级上册《经典诵读》重点诗词阅读鉴赏 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①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 ②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③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2.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①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②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 还有很多类似的,请举出这样的例子。 3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最能揭示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最能表现边关之地行军艰辛环境苦寒的句子是哪些?(2分) ②以景写情是这首词最大的特色,“夜深千帐灯”历来被人称道,请写出这句词丰富的意蕴。(4分) 4.比较阅读: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谢薖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注]①锦楼:乞巧节时,当时富贵人家在庭中所结的彩楼。 (1)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的表达方式。(2分) (2)请说明两首词中都用到了什么典故,并分析两位作者用此典故的不同用意。(5分)

《素书》全文翻译

《素书》全文翻译 导读: 《素书》原文译文 原文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

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独行之术。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道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2、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6、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7、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8、长:一直,老是。 9、不达:收不到。

10、况乃:何况是。 11、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诗意: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 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 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 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 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断人行”写所见,点明;“戍鼓”“雁声”写,写出。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概括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 虑之情。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

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 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 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 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 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 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 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 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 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 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 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 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 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引导语:杜甫创作的《月夜忆舍弟》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阅读训练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案: 1.诗圣、律 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 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 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断人行”写所见,点明 ;“戍鼓”“雁声”写,写出。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概括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答案: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 月夜忆舍弟 唐朝: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7.长:一直,老是。8.达:到。 9.况乃:何况是。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 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历史评价 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月夜忆舍弟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诗题中提到“喜而作歌”,通读全诗,你认为诗人为何而喜? 南阳道中田禾大稔①喜而作歌 (明)张元忭② 谷亭渡口麦初熟,绿野黄云绕茅屋。 筑场老子酒半醺,眼前颗粒皆珠玉。 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 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③。 (选自《张元忭集》)【注】①稔(rěn):谷物成熟。②张元忭:绍兴府山阴县人,张岱曾祖父,③骅蹓足:种,骏马名;蹓(liù),慢慢走,散步。 【答案】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解析】【分析】抓住具体语句概括即可。由“麦初熟”“眼前颗粒皆珠玉”可以概括出“谷物丰收”,由“绿野黄云绕茅屋”可以概括出乡村景美,由“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可以概括出乡风淳朴,由“筑场老子酒半醺,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可概括出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故答案为: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 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 “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 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1)C (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分析】(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素书原文及解释

素书 原始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正道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译文 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 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求人之志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译文 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谢绝酒色侵扰,这样可以不受玷污; 回避嫌疑,远离惑乱,这样可以不出错误。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样可以修养身心、陶冶性情。

杜甫月夜忆舍弟-作文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

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素书全文+注音+译文

素s ù 书sh ū 全qu án 文w én 原yuán 始sh ǐ 章zh ān ɡ 第dì 一y ī 夫f ū 道dào 德dé 仁rén 义yì 礼l ǐ ,五w ǔ 者zh ě 一y ī 体t ǐ 也y ě 。 道dào 者zh ě ,人rén 之zh ī 所su ǒ 蹈d ǎo ,使sh ǐ 万wàn 物wù 不bù 知zh ī 其j ī 所su ǒ 由yóu ;德dé 者zh ě ,人rén 之zh ī 所su ǒ 得dé ,使sh ǐ 万wàn 物wù 各ɡě 得dé 其j ī 所su ǒ 欲yù ;仁rén 者zh ě ,人rén 之zh ī 所su ǒ 亲q īn ,有y ǒu 慈cí 惠huì 恻cè 隐y ǐn 之zh ī 心x īn ,以y ǐ 遂suì 其j ī 生sh ēn ɡ 成chén ɡ ;义yì 者zh ě ,人rén 之zh ī 所su ǒ 宜yí ,赏sh ǎn ɡ 善shàn 罚fá 恶ě ,以y ǐ 立lì 功ɡōn ɡ 立lì 事shì ;礼l ǐ 者zh ě ,人rén 之zh ī 所su ǒ 履l ǚ ,夙sù 兴xìn ɡ 夜yè 寐mèi ,以y ǐ 成chén ɡ 人rén 伦lún 之zh ī 序xù 。夫f ū 欲yù 为wèi 人rén 之zh ī 本b ěn ,不bù 可k ě 无wú 一y ī 焉y ān 。 贤xián 人rén 君j ūn 子z ǐ ,明mín ɡ 于yú 盛chén ɡ 衰cu ī 之zh ī 道dào ,通t ōn ɡ 乎h ū 成chén ɡ 败bài 之zh ī 数shù ,审sh ěn 乎h ū 治zhì 乱luàn 之zh ī 势shì ,达dá 乎h ū 去qù 就jiù 之zh ī 理l ǐ 。故ɡù 潜qián 居j ū 抱bào 道dào ,以y ǐ 待dài 其j ī 时shí 。若r ě 时shí 至zhì 而ér 行hán ɡ ,则zé 能nén ɡ 极jí 人rén 臣chén 之zh ī 位wèi ;得dé 机j ī 而ér 动dòn ɡ ,则zé 能nén ɡ 成chén ɡ 绝jué 代dài 之zh ī 功ɡōn ɡ ;如rú 其j ī 不bù 遇yù ,没méi 身sh ēn 而ér 已y ǐ 。是shì 以y ǐ 其j ī 道dào 足zú 高ɡāo ,而ér 名mín ɡ 垂chuí 于yú 后hòu 代dài 。 正zhèn ɡ 道dào 章zh ān ɡ 第dì 二èr 德dé 足zú 以y ǐ 怀huái 远yu ǎn ,信xìn 足zú 以y ǐ 一y ī 异yì ,义yì 足zú 以y ǐ 得dé 众zhòn ɡ ,才cái 足zú 以y ǐ 鉴jiàn 古ɡǔ ,明mín ɡ 足zú 以y ǐ 照zhào 下xià ,此c ǐ 人rén 之zh ī 俊jùn 也y ě ; 行hán ɡ 足zú 以y ǐ 为wèi 仪yí 表bi ǎo ,智zhì 足zú 以y ǐ 决jué 嫌xián 疑yí ,信xìn 可k ě 以y ǐ 使sh ǐ 守sh ǒu 约yu ē ,廉lián 可k ě 以y ǐ 使sh ǐ 分f ēn 财cái ,此c ǐ 人rén 之zh ī 豪háo 也y ě ; 守sh ǒu 职zhí 而ér 不bù 废fèi ,处chù 义yì 而ér 不bù 回huí ,见jiàn 嫌xián 而ér 不bù 茍jì 免mi ǎn ,见jiàn 利lì 而ér 不bù 茍jì 得dé ,此c ǐ 人rén 之zh ī 杰jié 也y ě 。 求qiú 人rén 之zh ī 志zhì 章zh ān ɡ 第dì 三s ān 绝jué 嗜shì 禁jìn 欲yù ,所su ǒ 以y ǐ 除chú 累léi ; 抑yì 非f ēi 损s ǔn 恶ě ,所su ǒ 以y ǐ 让ràn ɡ 过ɡu ō ; bi ǎn ji ǔqu ēsèsu ǒy ǐwúw ū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 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 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 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 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 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 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 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 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 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 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 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 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 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

字字珠玑《素书》原文及译文

字字珠玑《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但仍以道家的"本德宗道"为主,辅以儒家的仁、义、礼,是一部审视历史、增广智慧的道家著作。《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温馨提示:译文部分仅供参考]

01 《素书原始第一》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

八年级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八 年 级 语 文 试 题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根据提示或要求,在空缺处默写诗文。(6分,每空1分) (1)存者且偷生, 。(1分) (2)如今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像是走进了世外桃源,真实地实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桃源美景: , , 。(2分) (3)陈与义诗宗杜甫,《登岳阳楼(其一)》中与“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气韵相同,异曲同工的一联是: , 。(2分) (4)专家告诉初中女生:因为你是一朵含苞欲放的美丽的花,所以有时难免会有蜂围蝶绕。这时,你更要自爱自重,懂得抵制诱惑和自我保护。你要学会保持女孩特有的高贵和矜持,像洁白的莲花一样,让人“ ”。(1分) 2、选出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错误的一项 ( )(2分) A .愧怍 重峦叠障 仄.歪zè 锐不可当.d ǎng B .洁问 微不足到 瓦砾.l è 长途跋涉.shè C .狼籍 穷愁缭倒 阻遏.ji é 连声诺.诺ru ò D .寒噤 张惶失措 吊唁.yàn 转弯抹.角m ò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每届省领导下基层,都要深入学校查实情,听民意,解难题,作决策。 B .能否把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是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的关键。 C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描绘的宏伟蓝图,为今后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强大动力。 D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至立指出要迅速行动,在全国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第十六届亚运会是亚运史上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盛会,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盛会。广州亚运会不仅收获了 ,收获了 ,也收获了 ,收获了 。 ①亚洲各国各地区和谐相处平等竞争的友谊②举办大赛与优化城市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相互促进的经验③赛场上拼搏进取的动人故事④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良性互动的深入思考 A .③①②④ B .③①④② C . ①③④② D . ①③②④ 5、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2分) 珍惜阅读,阅读便如一首歌,歌到情处泪双流;珍惜阅读, , ;珍惜阅读,阅读便是一首诗,诗言有尽意难尽;珍惜阅读, , 。 6、请你仔细地阅读下面这段话,然后把你从中悟出的道理用同样句式的一句话写出来。(2分) 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景岗山”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井冈山”的 学校: 姓名: 座位号: ………………………………………………………………密……………………封……………………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