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胆囊超声书写

胆囊超声书写

胆囊超声书写
胆囊超声书写

肾脏

>正常、弥漫、胡桃夹:

>[打开模板]

诊断:右肾囊肿(肾盂旁囊肿)

双肾弥漫性病变

腹水

肝回声未见异常

肝光点稍粗,回声不均声像(有无肝弥漫性病变,请结合临床)左肾重复肾?未见积水。右肾回声未见异常

胆囊、膀胱回声未见异常

左输尿管上段结石并肾积水

右肾、输尿管回声未见异常

1、移植肾周积液

2、移植肾动脉阻力指数明显增高(考虑急性肾小管坏死可能性大) 移植肾实质弥漫性病变

移植肾彩色超声未见异常

移植肾实质弥漫性病变

移植肾彩色超声未见异常

移植肾实质弥漫性病变

移植肾彩色超声未见异常

双肾弥漫性病变

肝肾间隙积液

肝光点增粗声像

胆囊结石

双肾畸形(马蹄肾)

肝光点增粗声像

胆囊结石

双肾畸形(马蹄肾)

肾、输尿管回声未见异常

双肾弥漫性病变

双肾皮髓质比例增大---肾间质水肿---肾病综合征?

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

移植肾弥漫性病变

移植肾弥漫性病变

移植肾弥漫性病变

符合左肾静脉受压声像(胡桃夹现象)

超声描述:

右肾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肾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于肾窦内见单个类圆形无回声区,大小cm x cm,壁薄,光整,内透声好,后壁回声增强,集合系统未见结石,未见分离。

左肾长10.5cm,宽5.3cm,厚4.9cm,实质厚1.4cm。右肾长10.1cm,宽5.0cm,厚4.3cm,实质厚1.0cm。双肾轮廓尚清,肾实质回声稍强,欠均匀,皮髓质分界欠清,实质与集合系统分界欠清。

肝脏切面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肝实质回声尚均,血管走向自然,显示清晰,未见占位病变,肝内胆管未见扩张。

于腹腔探及游离液性暗区,最大前后径6.6cm。

肝大小尚正常,表面尚光滑,肝实质回声光点稍增粗,分布不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肝血管尚清晰,肝内胆管未见扩张。门静脉主干未见异常回声。

左肾上下径12.0cm,左右径4.5cm,前后径3.4cm,实质厚1.4cm,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回声似分成两簇,未见分离,实质未见异常回声团。

右肾上下径9.25cm,左右径3.7cm,前后径3.2cm,实质厚1.4cm,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异常回声团。

双输尿管未见扩张。

胆囊切面大小、形态正常,壁不厚,内未见异常回声。胆总管未见扩张。

膀胱充盈好,壁延续性好,内未见结石和肿块声像

左肾不大,形态正常,实质未见占位,集合系统分离 2.4cm,透声好,输尿管上段扩张,内径1.0cm,相当于距肾门9.3cm见一弧形强回声团,大小1.0cm x 0.5cm,有声影。

右肾大小正常,形态正常,轮廓清晰,肾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异常回声,输尿管未见扩张。

移植肾长9.2cm,宽5.5cm,厚5.5cm,实质厚2.0cm。移植肾大小正常,形态正常,轮廓清晰,肾实质回声均匀,皮髓质分界清,锥体增大,透声好,集合系统与肾实质分界清。肾周可探及游离液性暗区,最深约1.4cm,透声好。

彩色超声:CDFI:肾内血管呈指状分布,显示均匀,LRV彩色充盈好。

PW:主肾动脉Vmax71cm/sec,Vmin11.8cm/sec,RI=0.83。

段动脉Vmax47cm/sec,Vmin1.74cm/sec,RI=0.96。

叶间动脉Vmax34.8cm/sec,Vmin2.61cm/sec,RI=0.93。

小叶间动脉Vmax29.3cm/sec,Vmin2.25cm/sec,RI=0.92。

移植肾长9.9cm,宽5.2cm,厚4.3cm,实质厚1.7cm。移植肾大小正常,形态正常,轮廓清晰,肾实质回声增强,欠均匀,皮髓质分界清,集合系统与肾实质分界清。

彩色超声:CDFI:移植肾内血管呈指状分布,显示均匀。

PW:主肾动脉Vmax106.2cm/sec,Vmin39.0cm/sec,RI=0.63。

段动脉Vmax42.4cm/sec,Vmin16.0cm/sec,RI=0.62。

叶间动脉Vmax25.8cm/sec,Vmin10.0cm/sec,RI=0.61。

左肾长7.6cm,宽4.0cm,厚3.9cm,右肾长8.6cm,宽4.2cm,厚3.6cm。双肾形态正常,轮廓清晰,肾实质回声增强,不均匀,皮髓质分界欠清,集合系统与肾实质分界欠清。

肝切面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肋缘角锐,实质回声尚均匀,血管显示清晰,未见占位性病变,肝内胆管未见扩张。门静脉主干未见异常。

肝肾间隙探及液性暗区。前后径0.8cm。

肝切面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平,下缘角钝,肝实质回声增强,光点密集,尚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肝血管尚清晰,门静脉主干内未见异常回声,肝内胆管未见扩张。

胆囊不大,壁光滑,于胆囊内探及两个强回声团,较大0.6x0.4cm,有声影,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汁透声好。胆总管未见扩张。

于左中腹部探及左肾回声大小7.8cm,宽3.7cm,厚2.5cm,左肾偏小,形态失常,右肾大小尚正常,形态失常,两个肾脏下极在腹主动脉前方相连。双肾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结石。

肝切面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平,下缘角钝,肝实质回声增强,光点密集,尚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肝血管尚清晰,门静脉主干内未见异常回声,肝内胆管未见扩张。

胆囊不大,壁光滑,于胆囊内探及两个强回声团,较大0.6x0.4cm,有声影,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汁透声好。胆总管未见扩张。

于左中腹部探及左肾回声大小7.8cm,宽3.7cm,厚2.5cm,左肾偏小,形态失常,右肾大小尚正常,形态失常,两个肾脏下极在腹主动脉前方相连。双肾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结石。

双肾切面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异常回声团。双输尿管未见扩张。

左肾长6.7cm,宽3.2cm,厚2.9cm,右肾长6.0cm,宽3.1cm,厚2.7cm。双肾缩小,轮廓欠清晰,肾实质回声增强,均匀,皮髓质分界不清,集合系统与肾实质分界不清。

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

左肾长10.2cm,宽5.1cm,厚4.7cm,皮质厚0.7cm,锥体高0.5cm,皮质厚/锥体高>1。

右肾长10.5cm,宽6.1cm,厚3.7cm,皮质厚0.8cm,锥体高0.7cm,皮质厚/锥体高>1。

双肾大小正常,形态正常,轮廓清晰,肾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肾皮髓质分界清,皮髓质比例增大,集合系统与肾实质分界清,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异常回声。

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

移植肾长11.4cm,宽5.3cm,厚5.3cm,实质厚2.1cm。皮质厚2.1cm。形态正常,轮廓清晰,肾实质回声增强,皮髓质分界清,集合系统与肾实质分界欠清。未见占位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异常回声。彩色超声:CDFI:肾内血管呈指状分布,显示均匀,PW:主肾动脉Vmax69.59cm/sec,Vmin24.92cm/sec,RI=0.64。段动脉Vmax42.00cm/sec,Vmin13.36cm/sec,RI=0.68。叶间动脉Vmax34.50cm/sec,Vmin11.32cm/sec,RI=0.67。

移植肾长11.4cm,宽5.3cm,厚5.3cm,实质厚2.1cm。皮质厚2.1cm。形态正常,轮廓清晰,肾实质回声增强,皮髓质分界清,集合系统与肾实质分界欠清。未见占位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异常回声。彩色超声:CDFI:肾内血管呈指状分布,显示均匀,PW:主肾动脉Vmax69.59cm/sec,Vmin24.92cm/sec,RI=0.64。段动脉Vmax42.00cm/sec,Vmin13.36cm/sec,RI=0.68。叶间动脉Vmax34.50cm/sec,Vmin11.32cm/sec,RI=0.67。

右肾长8.9cm,宽4.4cm,厚4.2cm,实质厚1.0cm。右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

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结石。右肾动脉开口处内径0.50cm,肾门处内径0.40cm,右肾静脉肾门处内径0.45cm,

彩色超声:CDFI:肾内血管呈指状分布,显示均匀。

PW:主肾动脉Vmax47.47cm/sec,Vmin19.14cm/sec,RI=0.60。

段动脉Vmax27.60cm/sec,Vmin9.12cm/sec,RI=0.67。

左肾长8.4cm,宽4.2cm,厚3.9cm,实质厚1.2cm。左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结石。左肾动脉开口处内径0.52cm。肾门处内径0.47cm,左肾静脉肾门处内径0.89cm。

仰卧位Ao与SMA夹角约22.8度,左肾静脉(LRV)经过夹角内径0.20cm,夹角左侧最大内径0.91cm。彩色超声:CDFI:肾内血管呈指状分布,显示均匀。PW:主肾动脉Vmax45.31cm/sec,Vmin16.92cm/sec,RI=0.63。

段动脉Vmax26.83cm/sec,Vmin9.12cm/sec,RI=0.66。

((((皮质厚000cm,锥体高000cm,

左肾长000cm,宽000cm,厚000cm,实质厚000cm。

右肾长000cm,宽000cm,厚000cm,实质厚000cm。

移植肾长000cm,宽000cm,厚000cm,实质厚000cm。

皮质厚/锥体高=1

双肾大小正常,形态正常,轮廓清晰,肾实质回声均匀,皮髓质分界清,锥体增大,透声好,集合系统与肾实质分界清。

未见占位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异常回声。

集合系统内见多个强回声斑,大小000cm x 000cm,有声影。

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结石。

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

仰卧位Ao与SMA夹角约000度,左肾静脉(LRV)经过夹角内径000cm,夹角左侧最大内径000cm。

彩色超声:CVI:LRV彩色充盈好。PW:Vmax000cm/s,Vmin000cm/s,频谱随

呼吸波动。

俯卧位Ao与SMA夹角约000度,左肾静脉(LRV)经过夹角处内径000cm,夹角左侧最大内径000cm。

彩色超声:CDFI:肾内血管呈指状分布,显示均匀,

PW:频谱正常,

主肾动脉Vmax000cm/sec,Vmin000cm/sec,RI=000。)))

>肾结石、积水:

>[打开模板]

诊断:左肾结石

左肾输尿管轻度积水(梗阻原因部位待查)

右肾回声未见异常

左肾结石(并积水)

左肾输尿管积水(梗阻原因部位待查)

右肾回声未见异常

左输尿管第一狭窄部结石并肾积水

右肾回声未见异常

左输尿管第一狭窄部结石并肾积水

右肾回声未见异常

右输尿管上段结石并肾积水

左肾结石

左输尿管上段结石并肾重度积水

肝囊肿

胆、脾、右肾回声未见异常

右肾结石并积水

左肾、输尿管回声未见异常

右输尿管第三狭窄结石并肾积水

左肾、输尿管回声未见异常

右肾结石并轻度积水

双肾表面不平

左肾小钙乳

脂肪肝

双肾结石

左肾结石并积水

双肾积水

左肾结石

右肾小结石

双肾囊肿

双输尿管未见扩张

双侧输尿管第一狭窄部结石并肾积水

左肾结石

左肾积水、左输尿管梗阻原因,部位待查

右肾、右输尿管、膀胱回声未见异常

超声描述: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于集合系统上部探及一强回声团,大小cm X cm,有声影,集合系统未见分离。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分离0cm,未见结石。输尿管轻度扩张,上端内径0cm,肾下极以下水平显示不清。

右肾切面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异常回声团。左输尿管未见扩张。

左肾长000cm,宽000cm,厚000cm,实质厚000cm。左肾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于集合系统中部探及一强回声团,大小cm X cm,有声影,集合系统分离,见一无回声区,大小000cm x 000cm,透声尚好。输尿管未见扩张。

右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结石。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分离,见大小000cm x 000cm之无回声区,未见结石。输尿管扩张,上端内径0cm,肾下极以下水平显示不清。

右肾切面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异常回声团。左输尿管未见扩张。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分离 1.2cm。输尿管上段扩张,内径0.7cm,相当于肾盂输尿管交界部见一弧形强回声团,大小1.5cm x 0.6cm,有声影。

右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结石。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分离 1.2cm。输尿管上段扩张,内径0.7cm,相当于肾盂输尿管交界部见一弧形强回声团,大小1.5cm x 0.6cm,有声影。

右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

见结石。

右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分离 1.1cm,输尿管上段扩张,内径0.8cm,相当于距肾门9cm见一弧形强回声团,大小1.6cm x 0.5cm,有声影。因气体干扰,中下段显示不清。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内肾下盏探及一弧形强回声团,大小0.4cm X 0.4cm,有声影,集合系统未见分离。输尿管未见扩张。

肝不大,表面平,于肝右叶内探及二个无回声团;大小0.7cm x0.6cm,0.7cm x0.5cm,另于肝左外叶探及一个无回声团,大小0.8cm x0.7cm,边清,壁薄,内透声好,后方回声增强,余肝实质回声均匀,肝内血管显示清晰,肝内胆管未见扩张。

左肾增大,切面形态失常,集合系统分离 5.2cm,呈烟斗状无回声区,透声好,输尿管上段扩张,内径1.1cm,相当于距肾门4.5cm见一弧形强回声团,大小1.3cm x 0.7cm,有声影。以下肠气影响显示不清。

胆囊切面大小、形态正常,壁不厚,内未见异常回声。胆总管未见扩张。

脾不大,肋下未探及,脾内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

右肾切面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异常回声团。

右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内探及两个强回声团,大小0.5cm X 0.4cm,0.3cm X 0.3cm,有声影,集合系统分离1.2cm,输尿管上段轻度扩张,内径0.6cm,以下因肠气太多显示不清。

左肾切面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异常回声团。输尿管未见扩张。

右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分离 1.3cm,未见结石回声。输尿管上段轻度扩张,内径0.5cm,相当于膀胱壁段见一强回声团,大小0.5cm x 0.4cm,有声影。

左肾切面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异常回声团。输尿管未见扩张。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内肾下盏探及一弧形强回声团,大小2.9cm X 1.9cm,有声影。集合系统分离2.6cm。

左肾长9.8cm,厚4.7cm,右肾长11.5cm,厚5.1cm,双肾表面不平,左肾较右肾小,左肾下极探及一强回声斑,大小0.4x0.3,无声影,有声尾,余双肾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左肾集合系统未见分离,左输尿管未见扩张。右肾集合系统分离1.2,内探及一0.4x0.3cm强回声团,伴声影,输尿管上段轻度扩张,内径0.6cm,下段输尿管因肠气太多显示不清。

肝切面形态正常,大小尚正常,表面尚平,肝区回声增强,光点密集,均匀,肝肾反差大,远场回声轻度衰减,未见占位性病变。肝血管尚清晰,肝内胆管未见扩张。

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于集合系统内各探及一强回声团,大分别为左:0.4cm X0.3 cm,右:1.4cm X0.6 cm,有声影,集合系统未见分离。

双输尿管未见扩张。

左肾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于集合系统中部探及一强回声团,大小0.4cm X0.3 cm,有声影,集合系统分离1.1cm,透声尚好。输尿管肠气影响显示不清。

右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结石。输尿管未见扩张。

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分离1.8cm(右)、1.2cm(左)未见结石。

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于左肾集合系统下部探及一强回声团,大小0.8x0.5cm,右肾集合系统内散在若干小强回声团,较大者大小

0.3cm X0.3 cm;另于右肾下极探及一无回声团,大小0.9cm X0.9 cm,透声好,左肾实质内探及两个无回声团,大小1.6cm X1.5cm,1.1cm X1.1cm,透声好,集合系统未见分离。

双输尿管未见扩张。

双肾增大,形态失常,实质受压明显变薄,未见占位性病变,左侧集合系统分离10.2cm,右侧集合系统分离6.4cm,内未见结石。双侧输尿管上端相当于肾盂输尿管交界部分别见一弧形强回声团,大小分别为 1.0cm x 0.6cm(左侧)、0.6cmx0.2cm(右侧),有声影。

左肾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于集合系统下部探及一强回声团,大小1.4cm X 0.7cm,有声影,集合系统分离,1.7cm,透声尚好。

左输尿管上段扩张0.7cm,输尿管中下段因肠气太多显示不清。

右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结石。

右输尿管未见扩张。

膀胱充盈好,壁延续性好,内未见结石和肿块声像。

((((

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结石。

左肾长000cm,宽000cm,厚000cm,实质厚000cm。

右肾长000cm,宽000cm,厚000cm,实质厚001cm。

移植肾长000cm,宽000cm,厚000cm,实质厚000cm。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内肾上盏探及一弧形强回声团,大小000cm X 000cm,有声影。

集合系统未见分离。

并局部小盏扩张,大小000cm x 000cm。

集合系统分离000cm。

集合系统分离,见大小000cm x 000cm之无回声区,

输尿管未见扩张。

输尿管轻度扩张,内径000cm。

输尿管因肠气太多显示不清。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结石。

输尿管未见扩张。

左肾增大,形态正常,集合系统分离000cm,呈窄带状无回声区,透声好,肾实质回声尚均,最厚约000cm。

肾实质受压变薄,最厚约000cm。

紧实质受压变纸样薄,最厚000cm。

内未见结石。

内见一个强回声团,大小000cm x 000cm,有声影。

输尿管上段扩张,内径000cm,相当于距肾门cm见一弧形强回声团,大小000cm x 000cm,有声影。

输尿管上段扩张,内径000cm,相当于距肾门cm见多个弧形强回声团,最大000cm x 000cm,有声影。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结石。

因气体干扰,中下段显示不清。

)))

>肾囊肿:

>[打开模板]

诊断:

双肾囊肿

双肾囊肿

双肾囊肿(多发)

双侧多囊肾

左肾小钙乳囊肿

右肾回声未见异常

双肾多发钙乳囊肿(定期复查)

肾囊肿

左肾多发囊肿

右肾囊肿

右肾结石

左肾囊肿

右肾回声未见异常

双输尿管未见扩张

肝右叶占位性病变(肝血管瘤可能性大)胆囊结石

右肾错构瘤

双肾囊肿

双肾结石

脾脏回声未见异常

双侧多囊肾声像

右肾囊肿(多发)

左肾囊肿

双肾多发钙乳

膀胱回声未见异常

双肾上腺区域未见肿块

超声描述:

左肾长000cm,宽000cm,厚000cm,实质厚000cm。左肾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于肾实质上部见一类圆形无回声区,大小000cm x 000cm,壁薄,光整,内透声好,后壁回声增强。余肾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未见异常声像。

右肾长000cm,宽000cm,厚000cm,实质厚000cm。右肾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右肾表面局部隆起。于肾实质上部见一类圆形无回声区,大小000cm x 000cm,突出肾表面,壁薄,光整,内透声好,后壁回声增强。余肾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未见异常声像。

左肾长000cm,宽000cm,厚000cm,实质厚000cm。右肾长000cm,宽000cm,厚000cm,实质厚000cm。双肾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局部隆起。于双肾实质见多个类圆形无回声区,左肾最大000cm x 000cm,右肾最大000cm x 000cm,壁薄,光整,内透声好,后壁回声增强。余肾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未见异常声像。

左肾长000cm,宽000cm,厚000cm,实质厚000cm。右肾长000cm,宽000cm,厚000cm,实质厚000cm。双肾明显增大,表面欠光滑,呈分叶状,肾内见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壁光整,左侧最大000cm x 000cm,右侧最大000cm x 000cm,肾窦区回声消失,双肾弥漫性回声增强,肾内结构不清。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于肾上极实质内探及单个小无回声区,大小000cmx000cm,内有沉积物样强回声,有声尾,改变体位时,强回声可沿重力方向移动和沉积,余肾实质问声均匀,肾窦回声未见异常。

右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结石。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于左肾实质探及多个圆形无回声区,最大1.8cm x 1.6cm,边清,内见强回声斑,有声尾,沿重力方向沉积,余肾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未见分离。

右肾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于右肾实质探及多个圆形无回声区,最大2.43cm x2.31cm,边清,内见强回声斑,最大0.6cm x0.4cm,沿重力方向沉积,余肾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未见分离。

肾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于肾实质上部见单个类圆形无回声区,大小cm x cm,壁薄,光整,内透声好,后壁回声增强,余肾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未见结石,未见分离。

右肾局部增大,形态失常,表面局部隆起。于肾实质上部见单个类圆形无回声区,大小8.1cm x 7.2cm,壁薄,光整,内透声好,后壁回声增强。余肾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局部受压,未见分离,于下部探及一大小约3.2x1.8cm强光团伴声影。

左肾增大,形态失常,表面局部隆起。于肾实质上部见多个类圆形无回声区,最大3.2cm x 3.0cm,壁薄,光整,内透声好,后壁回声增强。集合系统未见异常声像。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于肾实质上部见一个类圆形无回声区,大小为1.0cm x 0.9cm,壁薄,光整,内透声好,后壁回声增强。余肾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未见异常声像。

右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结石。

双输尿管未见扩张。

肝切面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于肝右后叶见一个稍强回声团,大小1.7cm

x 1.1cm,边界可辨,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余肝实质回声均匀,血管显示清晰,肝内胆管未见扩张。

胆囊不大,壁光滑,于胆囊内探及一强回声,大小 1.9cmx1.4cm,有声影,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汁透声好。胆总管未见扩张。

双肾大小形态尚可,表面局部隆起。于双肾实质见多个类圆形无回声区,左肾最大1.2cm x 1.0cm,右肾最大4.1cm x 4.0cm,壁薄,光整,内透声好,后壁回声增强。于右肾实质下部探及一高回声团,大小 1.4cmx1.2cm,形态欠规则,边清,内回声欠均。余肾实质回声均匀。双肾集合系统内探及数个强回声,大小0.5cmx0.4cm,边清,有声影,集合系统未见分离。

脾不大,表面光滑,内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

双肾明显增大,形态失常,表面不光滑,呈分叶状,肾内正常结构消失,见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壁光整,左侧最大 4.6cm x 4.6cm,右侧最大4.8cm x 4.5cm,部分囊内还探及强回声斑点,伴声尾。

右肾形态失常,表面局部隆起。于右肾实质内见多个类圆形无回声区,最大7.0cm x 5.2cm,位于肾上极,并突向肾上腺区,壁薄,光整,内透声好,后壁回声增强。余肾实质内探及数个强回声斑点(钙乳),无声影,集合系统未见分离。

左肾形态失常,表面不光滑,于左肾上极探及一个类圆形无回声区,大小2.2cm x 1.8cm,壁薄,光整,内透声好,后壁回声增强。肾区内还弥漫分布多个强回声斑点(钙乳),无声影。皮髓质分界不清,集合系统未见分离。

双肾上腺区域未见囊、实性肿块声像。

膀胱充盈好,壁延续性好,内未见结石和肿块声像。

((((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结石。

左肾长000cm,宽000cm,厚000cm,实质厚000cm。

右肾长000cm,宽000cm,厚000cm,实质厚000cm。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

双肾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呈花边状。

左肾局部增大,形态失常,表面局部隆起。

于肾实质上部见多个类圆形无回声区,最大000cm x 000cm,壁薄,光整,内透声好,后壁回声增强。

于肾实质上部见单个类圆形无回声区,大小000cm x 000cm,壁薄,光整,内透声好,后壁回声增强。

余肾实质回声均匀。

集合系统未见异常声像。

集合系统局部受压。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结石。

右肾大小正常,形态正常,表面光滑,于肾实质下部见单个类圆形无回声区,大小0.4cm x 0.5cm,内见强回声斑,集合系统未见异常声像。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于肾窦边缘探及单个小无回声区,大小000cmx000cm,内有沉积物样强回声,有声尾改变体位时,强回声可沿重力方向移动和沉积,余肾实质回声均,肾窦回声未见异常。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肾实质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于肾窦上部见一个类圆形无回声区,大小000cm x 000cm,有囊壁回声,未见结石声像。

左肾增大,形态失常,轮廓不清。

肾内见无数个大小不等圆形类圆形无回声区,壁光滑,最大000cm x 000cm,透声好,肾内结构紊乱,显示不清,肾窦回声受压变形。

双肾明显增大,表面欠光滑,呈分叶状,肾内见弥漫大小不等无回声区,壁光整,左侧最大000cm x 000cm,右侧最大000cm x 000cm,肾窦区回声消失,双肾弥漫性回声增强,肾内结构不清。)))

>介入性超声:

>[打开模板]

诊断:

超声引导肾自动活检过程顺利,病人无不适反应。

超声引导肾自动活检过程顺利,病人无不适反应。

超声引导肾自动活检过程顺利,病人无不适反应。

超声引导肾自动活检过程顺利,病人无不适反应。

超声描述:

左肾长cm,宽cm,厚cm,实质厚cm。右肾长cm,宽cm,厚cm,实质厚cm。双肾大小正常,形态正常,轮廓清晰,肾实质回声均匀,皮髓质分界清,锥体增大,透声好,集合系统与肾实质分界清。

取左肾下极20度进针。B超引导实时监督下,用自动活检枪弹射18G内槽型切割针,取材两次,标本长度分别为cm和cm。

左肾长11.0cm,宽5.3cm,厚4.6cm,实质厚2.0cm。右肾长10.6cm,宽5.5cm,厚5.1cm,实质厚1.4cm。双肾大小正常,形态正常,轮廓清晰,肾实质回声增强,欠均匀,集合系统与肾实质分界清,集合系统未见分离。

取右肾下极20度进针。B超引导实时监督下,用自动活检枪弹射18G内槽型切割针,取材三次,标本长度分别为1.3cm、0.3cm和1.5cm。

取右肾下极20度进针。B超引导实时监督下,用自动活检枪弹射18G内槽型切割针,取材两次,标本长度分别为1.3cm和1.3cm。

取右肾下极20度进针,B超引导实时监督下,用自动活检枪弹射18G内槽型切割针,取材两次,标本长度分别为1.4cm和1.0cm。

((((左肾长000cm,宽000cm,厚000cm,实质厚000cm。

右肾长000cm,宽000cm,厚000cm,实质厚000cm。

皮质厚000cm,锥体高000cm,

皮质厚/锥体高=1。

双肾大小正常,形态正常,轮廓清晰,肾实质回声均匀,皮髓质分界清,锥体增大,透声好,集合系统与肾实质分界清。

未见占位病变,集合系统未见分离,未见异常回声。

右肾下极尖小,皮质薄,取左肾下极20度进针。B超引导实时监督下,用自动活检枪弹射18G内槽型切割针,取材两次,标本长度分别为000cm和000cm。

取右肾下极20度进针。

B超引导实时监督下,用自动活检枪弹射18G内槽型切割针,取材两次,标本长度分别为cm和cm。

左肾增大,形态正常,集合系统分离7.0cm,呈调色碟状无回声区,透声好,内未见结石。

实时超声引导下取腋后线左肾下极进针,用18号腰穿针作引导针先进入肾盂,拔出针芯即见有尿液流出,经套针置入硬膜外穿刺导管到肾盂内引流尿液通畅,拔套管针,固定导管后送放射科造影。)))

>肾性占位性病变::

[打开模板]

胆道解剖

胆道解剖与生理 一、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两部分,起自肝内的毛细胆管,其终末端与胰管汇合后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肝内胆道:包括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和肝内左、右肝管; 肝外胆道:包括肝外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图46-1)。 1、肝内胆道解剖 肝内胆管起自肝内的毛细胆管,继而汇集成小叶间胆管、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和肝内左、右肝管。

肝内胆道肝内左、右肝管 肝内胆管的行径与肝内门静脉和肝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走行大体一致,三者均为一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所包绕(图)。

肝脏Glisson鞘 肝内胆管、肝内门静脉、肝动脉三者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 肝内胆管可按肝的分叶、分段来命名,左、右肝管为一级支,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胆管为二级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支。 2、肝外胆道解剖 肝外胆道系统包括左肝管、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 (1)左、右肝管和肝总管 肝总管由左、右肝胆管在肝门横沟的深处汇合而成。右肝管位于肝门横沟的右侧,位置

较深,深入肝的后上方,较为粗短,长约2~3cm,由右前叶和右后叶胆管汇合而成,并接受来自尾状叶右段及尾叶突的小胆管,其与肝总管之间的夹角约为150o。左肝管位于肝门横沟左侧,多由左外叶胆管和左内叶胆管汇合而成,还接受来自尾状叶左段小胆管的胆汁,左肝管较为细长,部位较浅,长约2.5~4cm,其与肝总管之间形成约90o的夹角。肝管的变异较多,有时还可见到副肝管,尤其是右侧副肝管较为多见,由肝门右侧出肝,可汇入肝管、胆囊管或胆总管。 肝外胆道图(总示意图)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总管

胆囊超声检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胆囊超声检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刘建军 一、胆囊结石超声假阴性与假阳性的常见原因 胆囊结石首选的影像学检查为超声波扫描,诊断准确率在90%以上,但仍有诊断失误的病例。 造成假阴性的主要原因有: 1、胆囊泥沙样小结石。 2、结石位于胆囊颈部及底部。操作者因手法欠佳显示不清。 3、过度肥胖患者及高位胆囊患者,超声波无法显示胆囊。 造成假阳性的主要原因有: 1、肠袢气体强回声与胆囊部分重叠 2、胆囊内浓缩的胆汁、脓团或瘢痕组织 3、胆囊颈部或肝门部钙化的淋巴结 4、超声多重反射或旁瓣声束形成的伪像。 二、胆囊内无声影可移动病变的常见原因 此时,须在多个不同体位进行扫查,并注意与声学伪像鉴别。常见原因有: 1、泥沙样胆囊结石,特指那些直径小于声束直径的小结石。 2、胆泥成分为浓缩增厚的胆汁,多呈重力分布状态,体位变动时移动缓慢,而结石移动较快。 3、脓性沉积物 4、胆囊胆管出血所致的胆囊内散在回声

5、胆囊包虫的膜状回声。 6、胆囊蛔虫等寄生虫,寄生虫在胆囊内不多见,多见于胆道内,肝管内支睾吸虫病可致胆管不规则扩张,内可见碎屑样回声。 三、胆囊内不移动伴声影病变的常见原因 这种表现最多见的原因为嵌顿于胆囊颈部的结石,此时应注意寻找有无其他结石,胆囊壁上的钙化及胆固醇结晶也可呈此表现,如果同时有胆囊壁增厚,可能存在急性或慢性胆囊炎,但必须注意此情况与胆囊癌易混淆,并与炎症肿瘤同时存在的情况鉴别。 四、胆囊内不移动无声影病变的常见原因 这种表现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息肉,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常可发现其有蒂与胆囊壁相连,改变体位后回声位置无变化,病变形态可因角度不同略有差异,并且多无声影,在胆囊内有较大皱褶或分隔时,亦可呈此表现但无太多临床意义。少数情况下,恶性肿瘤亦会有此表现,但多有较宽的基底。并且体积较大,胆囊壁层次不清。 五、胆囊壁弥漫性增厚的常见原因 胆囊壁厚度为较重要的测量值,其正确测量应在胆囊长轴体部横断面进行。正常情况下厚度小于3mm,不超过5mm 。当厚度在3-5mm 时,须结合具体临床情况进行分析。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可见于以下情况。 1、急性胆囊炎,此时胆囊壁内可见部分无回声区,并多伴有胆囊结石。 2、慢性胆囊炎,多伴有胆囊结石。

超声检查胆囊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超声检查胆囊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胆囊壁增厚性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50例超声检查胆囊壁增厚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胆囊壁增厚是一种非特异性病理表现,主要见于胆囊炎、胆囊癌、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其中胆囊疾病占67.1%,非胆囊疾病占32.9%。结论:超声 显像对胆囊壁增厚的原因具有重要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超声检查胆囊壁增厚临床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gallbladder wall thickening by ultrasonography.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550 patients with gall-bladder wall thickening assessed by ultrasonography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gall-bladder wall thickening is a non-specificity pathology performance,most in cholecystitis,gallbladder carcinoma,acute or chronic hepatitis,chronic heart failure,chronic renal failure,hypoproteinemia,and so on,among which gallbladder diseases is 67.1%.conclusion:there is important clinical differential diagnostic value of ultrasonograph in gallbladder wall thickening. key words ultrasonograph;gallbladder wall

胆囊超声检查规范

胆囊与胆道 【检查方法】 (一)、患者准备 1、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 2、必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 3、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可灌肠排便后检查。 4、急诊患者不受以上条件限制,可在密切观察下及时进行检查。 5、一般胆囊检查须在X线胃肠造影三天后,胆系造影二天后进行。(二)、仪器条件:实时超声诊断仪都可以用于胆道系统检查,仪器的调节与肝脏检查相似,以能清晰显示观察部位的胆系结构为原则,探头选择凸阵、线阵、扇扫探头,凸阵探头效果更好,探头频率一般选用3~5MHz,小儿可选用5~7MHz。观察胆囊血流信号时需要随时调节聚焦区、彩色显示范围、灵敏度、滤波频率等,并设法消除伪像。 (三)、扫查方法 1、利用肝脏显示充盈的胆囊及肝外胆管,在患者深吸气屏气状态下,用探头加压推及气体可提高胆管显示率。 2、右上腹直肌外缘纵断切面,探头稍向左倾斜,显示胆囊纵轴断面。

3、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探头从肋缘下向隔肌斜面切面扫查,显示胆囊位于右肾前方,向左上移动可见胆囊颈管部及肝外胆管截面位于下腔静脉横断面的前外侧,并可见门脉左右支及其腹侧伴行的左右肝胆管。 4、患者取右前斜位45°,探头置右上腹正中肋缘下纵切面下段稍侧向右外侧扫查显示肝外胆管。 5、胸膝卧位可能使积聚于胆道周围的肠气移开,更清晰的显示胆囊颈部和肝外胆管病变。 【检查内容】 (一)、胆囊的形态、大小、胆壁的厚度及是否光滑。 (二)、胆囊内有无胆泥、结石、隆起性病变或肿瘤。 (三)、疑有胆囊炎或胆囊颈部梗阻者,用脂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四)、肝内、外胆管管径;胆管有无扩张,扩张程度、范围、部位。(五)、胆管有无结石、肿瘤、局部管壁增厚或囊状扩张。 【正常胆囊及参考值】 (一)、胆囊纵切面多呈梨形或长茄形,横断面呈椭圆形。胆囊壁光滑,胆囊内胆汁为无回声,透声性好。 (二)、胆囊纵轴指向肝门,颈部位置较深,邻近门脉右支。体部前壁贴于肝脏的胆囊床,床部游离于肝下缘邻近腹前壁。 (三)、超声测量

胆囊的超声检查基础

胆系的超声检查基础 胆系的解剖 一、肝外胆管 肝总管长约3-4cm,直径0.4-0.6cm,肝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外缘走行,位于肝固有动脉的右侧和门静脉的右前方,下行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胆囊管是胆囊颈向左后下弯曲延伸形成,长2-3cm,直径0.2-0.3cm,近段管壁有粘膜皱襞形成的螺旋瓣,胆囊管多数与肝总管平行下降一段后再汇合成胆总管。 胆总管长约4-8cm,直径0.6-0.8cm,管壁厚0.2-0.3mm,富有弹力纤维,胆总管以其行成分四段: 1、十二指肠上段:自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处至十二指肠上缘,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向下行走,位于门静脉右前方,肝固有动脉右侧。 2、十二指肠后段:紧贴在十二指肠第一段的后面,位于门静脉前右侧,下腔静脉前方,胃十二指肠动脉在其右侧伴行,此段下行中逐渐向右侧弯曲,离开门静脉。 3、胰腺段:约2/3穿过胰腺实质,1/3位于胰头背侧沟内,下行中继续向右弯曲,位于下腔静脉前方,此段管腔狭窄,结石容易停留,胰头癌、胰腺炎易于在此引起梗阻。 4、肠壁内段:此段斜行穿入十二指肠降部内后侧壁,并与胰管汇合,形成膨大的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部。 二、胆囊 胆囊位于肝右叶下的胆囊窝内,呈梨形,长7-9 cm,宽2.5-3.5cm,容量为35-50ml,胆囊可划分为底、体、颈三部分。胆囊底部在肝前缘胆囊切迹处显露,在体表投影的位置是右侧腹直肌外缘和肋弓交界处。胆囊底部一般是游离的,位置易变,胆囊肿大时多突向内下方。体部的上面借结缔组织与肝脏连接,平滑肌较发达,颈部屈曲延伸为胆囊管,被固定于肝右叶下的结缔组织中,在胆囊体部与颈部之间膨出的后壁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囊,称之为哈氏囊,胆石常嵌其内,是超声探查需要注意部位。胆囊的前面与外侧面是肝右叶下面,内侧后方为十二指肠及胰头,下方自后向前是右肾上腺和横结肠。 胆系正常超声测量值 一.胆囊测量 1.胆囊长径。胆囊颈部到底部的长度。在胆囊有折叠的时候,应分段测量,长径应为各段的和。正常值:小于8cm。 2.胆囊横径:为胆囊体的最宽径。正常值:通常小于3.5cm。 3.胆囊壁厚径:正常值:小于2.5mm。 二.胆管测量 1.肝外胆管:上段与门静脉腹侧伴行,其内径小于同水平门静脉内径的l/3;下段与胰头后方(胰腺段)、下腔静脉前方下行,其内径小于8.5mm。正常胆总管内径随年龄增加,老年人可达10mm。 2.肝内胆管:位于门静脉左、右支腹侧,其内径多小于2mm。

胆囊息肉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胆囊息肉的超声表现及 诊断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胆囊息肉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B超室徐海存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亲切非结石性病变总称。一、病理 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病理上可分为:①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②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尚有很少见的如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胰腺组织等。由于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笼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性病变”。胆固醇息肉是胆囊粘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炎性息肉是胆囊粘膜的增生,呈多发,直径常小于1Cm,多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胆囊腺肌增生是胆囊壁的增生性改变。 二、临床表现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

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 胆囊息肉体积:活跃增长期不断增大;相对稳定期不变化;吸收消散期逐渐减小 胆囊息肉数量:活跃增长期不断增多;相对稳定期不变化;吸收消散期逐渐减少 三、超声表现 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超声特点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上包括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样增生、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及早期胆囊癌。超声不但能敏感发现胆囊腔内隆起性病变,且能详细描绘病变的大小、数目、回声、血供、能否移动,并能对部分病变进一步定性。少数胆囊息肉可产生恶变,因此超声诊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良、恶性分开,这对临床决定是否进一步行检查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作用。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下列特点: 1、胆固醇性息肉最多见。这种疾病是由于胆固醇代谢的局部紊乱造成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增高,而沉积于胆囊黏膜固有层,形成白色小结节,其声像图特征是:(1)呈球形、桑葚状或乳头状,有蒂或

胆囊示意图

胆囊示意图 胆道系统主要是为了行使运送、贮存、浓缩以及排泄胆汁的作用,因此倘若胆道系统本身解剖生理构造或者胆汁成分有所变异,则会在胆道系统任何部位形成固体结晶的“胆结石”,甚至造成胆道阻塞,更进一步刺激胆道系统衍生癌症病变。虽然,胆结石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但经过几千年的临床观察及研究,其真正导致结石的原因尚未很明确,但根据流行病学探讨,发现胆结石以及其它胆道结石在病因、临床症状、治疗、疾病预防以及治疗预后也不尽相同。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尤其是在20~25年龄段发病率高,胆结石还有一个特点:“重女轻男”。据有关资料统计,女性是男性的2到4倍,胆结石的形成与不良的习惯关系密切,常见的原因有:喜静少动、身体肥胖、饮食过量、不吃早餐等,多孕多产的妇女更容易患胆结石。 事实上,胆结石与肝功能及胆汁的新陈代谢有关,由于肝机能异常亦会使得胆汁成分有所改变;因此,在临床上慢性肝炎﹝尤其肝硬化﹞患者,有较高的胆结石罹患率。反之,其它胆道结石最常见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是由于胆管本身发生先天性狭窄,或者胆道受到肠管中潜进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的感染,而使得胆道内皮细胞损伤,再加上胆汁成分变异而形成结石。 再者,胆结石成分还是以胆汁为主﹝其余包括胆固醇、胆色素、甚至钙离子﹞,而

在正常的化学及物理环境下,大多数的人都不会产生胆结石,但假若个体本身饮食不当或胆道发生病菌感染,再加上排泄通路阻塞,则会使得其中过量的成分析出沉淀而形成结石。因此,在日常饮食习惯中,应该避免食用高醣类、高油脂类﹝尤其是高固醇类﹞食物,以免使得胆汁中的三种脂类﹝胆固醇、卵磷脂以及胆汁酸﹞成分分配不均,而易析出结石结晶;假若个体摄取过多胆固醇类食物,则容易产生“胆固醇性结石”;此外,个体罹患习惯性便秘亦较易使得肠内细菌﹝尤其是大肠杆菌﹞沿着胆道上行而使得胆道发生细菌感染,如此容易生成结石;再者,根据流行病学的探讨,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患者,亦较易得色素性结石。 胆结石的产生和发作是以胆郁气结,湿热蕴结肝胆为病理因素。在消石的同时不可忽视肝与清肝利胆,通泄郁结,并每须配通化瘀排石之法。治疗胆结石务必须“早”,祛邪注重“尽”,即早期应用清热利胆法,使湿热之毒祛尽,而胆为中清之腑,传化物而不藏,略有所积,皆为有形之失谐=邪,治应顺之降之,通之泻之,祛其实邪,利其气机,使“结着散之,留着去之”,即通法也。结石已成则要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溶石化石,促使结石从体内溶化、排出,即消法。 编辑本段分类 胆结石是胆管树内(包括胆囊)形成的凝结物,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作性腹痛、急性炎症,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后可出现下列并发症: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但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从我国80年代初

胆囊的超声检查方法

胆囊的超声检查方法 刘建军 一、超声检查未发现胆囊的常见原因及解决办法 超声检查未能发现胆囊回声的情况在临床少见,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1、病人未进食,此时禁食6小时后在检查。 2、胆囊位于少见位置,此时,检查右下腹及盆腔,腹中线左侧,并于右侧卧位时扫查,另外,还可扫查较高肋间。 3、胆囊先天发育不良或缺如 4、胆囊结石致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可发现结石后方声影。 5、胆囊已经外科手术切除,此时,需询问病史并观察腹部有无切口瘢痕。 6、当检查者手法不十分熟练时,亦会发生此情况,此时,可让其他医师扫查。超声诊断胆囊缺如须慎重。 二、胆囊肿大的常见原因 胆囊横径若超过4cm,则可确认为胆囊增大,临床较多见,正常的胆囊在病人脱水、长期低脂饮食、卧床,以及静脉营养情况下可增大。如临床无胆囊炎证据,可嘱病人脂餐后45分钟至1小时再查,此时,正常胆囊可收缩,在脂餐后胆囊仍无收缩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是否存在胆囊结石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胆囊管梗阻,肝内胆管及肝外胆管有无扩张。如无胆道内梗阻,需注意胆囊管附件区域是否存在占位病变或肿大淋巴结。

2、是否存在胆囊结石阻塞胆总管导致胆肝总管扩张,胆总管内有无蛔虫回声,此外胆囊增大还需注意有无胰头肿瘤、壶腹肿瘤,在包虫病流行区注意胆总管内有无子囊回声,肝内腹腔内有无子囊回声。 3、在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壁厚超过5cm)胆囊壁内有液性回声胆囊壁呈“多边或双边影”并有压痛时,需考虑有无胆囊积脓,此时需结合临床其他情况。 4、如上述同样超声表现而在胆囊无压痛时,则考虑胆囊粘液淤积。 三、胆囊小于正常的常见原因 胆囊小于正常时,最有可能的原因为,检查前不久刚吃过含脂肪较多的食品,导致胆囊收缩,如遇此种情况,可嘱病人禁食6-8小时后再行超声检查,正常胆囊将会在这段时间内再次充盈,其次,慢性胆囊炎患者,超声检查时亦可发现胆囊小,这时还可发现增厚的胆囊壁,胆囊结石。偶尔情况下外科手术时残留部分胆囊颈或胆囊管残留过长,亦可有此超声表现,此时需结合病史及其他影像学检查,诊断时需慎重。

胆囊疾病超声诊断

胆囊疾病超声诊断 发表时间:2013-09-13T16:07:38.5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龙莉[导读] 胆囊疾病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以及胆囊癌等。 龙莉(第二师三十四团医院新疆尉犁县 841506)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疾病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在2011年03月到2013年03月收治的80例胆囊疾病患者使用超声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0例一般胆囊疾病患者中经过B超诊断的患者占67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5.7%(67/70);10例恶性胆囊疾病中经过B超诊断的患者占9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0.0%(9/10);各种胆囊疾病患者通过超声检查图像均显示相应改变。结论:超声诊断应用于胆囊疾病诊断中效果显著,提高了诊断符合率。 【关键词】胆囊疾病超声诊断临床价值符合率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396-01 胆囊疾病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以及胆囊癌等,有的疾病需要接受多次手术治疗,有的患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对胆囊疾病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1-2]。因此给予胆囊疾病患者早期的临床诊断,能够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现在对我院在2011年03月到2013年03月收治的80例胆囊疾病患者使用超声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在2011年03月到2013年03月收治的80例胆囊疾病患者使用超声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不同程度上伴右上腹疼痛、叩击痛以及压痛等,少数患者优于右上腹出现包块、皮肤黄染或者厌食恶心等症状而就诊。80例胆囊疾病患者中男性患者占50例,女性患者占30例,患者的年龄在38岁到64岁之间。通过回顾性分析80例胆囊疾病患者使用超声诊断的临床资料,探讨胆囊疾病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1.2方法 所有胆囊疾病患者均给予二维超声诊断仪器进行诊断,探头的频率为3.5MHz,提醒患者空腹进行诊断,取左侧卧位或者平卧位,经过腹部进行超声扫描,按照常规的探查方法对患者的胆囊和周围等相应的部位进行探查,对胆囊重点进行全方位扫描。对胆囊发生病变的部位、胆囊的大小、数目和胆囊壁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详细记录,并观察患者肝脏的形态、大小、肝脏胆小管的形状以及是否出现扩张等,观察超声扫面的图像是否出现异常。 2 结果 80例胆囊疾病患者中经过超声诊断,一般胆囊疾病患者占70例,恶性胆囊疾病患者占10例;在70例一般胆囊疾病患者中经过B超诊断的患者占67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5.7%(67/70),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慢性胆囊炎,其次是胆囊息肉、胆囊腺瘤以及胆囊结石等;10例恶性胆囊疾病中经过B超诊断的患者占9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0.0%(9/10);各种胆囊疾病患者通过超声检查图像均显示相应改变。 3 讨论 胆囊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对胆囊疾病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早期对胆囊恶性疾病进行诊断,能够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期限以及生存率,但是因为胆囊位置具有特殊性,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超声诊断在胆囊疾病的临床诊断中是是主要的诊断方法之一,提高了胆囊疾病的临床诊断率,能够敏感的对胆囊炎的程度进行判定,能够对胆囊息肉以及结石的形状、大小、数量进行更直观的检测,被广泛应用于胆囊疾病的临床诊断中[3-4]。上述1例反复发作并伴随右上腹疼痛患者经过超声诊断显示胆囊内出现多个大小为0.5~1.5cm圆形的结节,超声图像出现多个回声没有声影,体位发生改变,结节的位置没有改变,经过超声诊断为胆囊多发性息肉,也不排除结石的可能性,经过术后证实是胆囊腺癌,造成了误诊。 主要是因为胆囊息肉、结石和胆囊癌的超声图像都有自囊壁凸向腔内光团的表现,但是通常结石超声图像多表现一个到多个强烈的回声光团,会随着患者的体位变化呈现相应的改变,多数强回声光团在远侧会伴随直线形的声影,能够和胆囊腺癌以及胆囊结石进行辨别。息肉和胆囊癌之间的辨别主要是结节的大小,通常息肉结节的大小在0.3~1.0cm之间,息肉结节的基底部比较狭窄,表面较光滑。结节型的胆囊癌大小在1cm以上,基底部比较宽且表面不光滑,因为癌瘤阻塞,往往会增大胆囊,在胆囊内能够探测到其不规则的形状以及不均匀密度的团块状回声。囊壁增粗、分布不均匀以及肿块远端因为声能衰减造成回声减弱等现象要给予高度重视。 超声应用于胆囊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直接性、无创性以及简单易行性,诊断率较高。对胆囊疾病进行超声诊断时要做到认真和仔细,对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详细询问,必要的时候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当肠镜、胃镜、胃肠钡餐检查和超声进行同一天检查时,要先进行超声检查,或者进行肠镜、胃镜、胃肠钡餐检查之后的2~3天进行超声检查,避免造成误诊或者漏诊现象[5]。通过上述结果显示:80例胆囊疾病患者中经过超声诊断,一般胆囊疾病患者占70例,恶性胆囊疾病患者占10例;在70例一般胆囊疾病患者中经过B超诊断的患者占67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5.7%(67/70),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慢性胆囊炎,其次是胆囊息肉、胆囊腺瘤以及胆囊结石等;10例恶性胆囊疾病中经过B超诊断的患者占9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0.0%(9/10);各种胆囊疾病患者通过超声检查图像均显示相应改变。说明了超声诊断应用于胆囊疾病诊断中效果显著,提高了诊断符合率,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参考文献 [1] 华宏棣,陈小芬.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意义[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17(15):265-266. [2] 郑辉,周春艳,姜菊,由秀.超声在胆囊腺肌增生症诊断中的应用与分析[J].临床荟萃. 2011,12(08):245-246. [3] 谢峰,沈俐,张萍,吴平,金耀权,张弛.胆囊实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05(02):117-118. [4] 王晶明,丁蓉,白新艳,袁雪红,李霞.超声检查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08(05):174-175. [5] 翟暖锋.胆囊疾病超声诊断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 2011,15 (08):269-270.

胆囊的解剖

胆囊的解剖 胆囊,是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有浓缩和储存胆汁之作用。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颈部连胆囊管。胆囊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 位置: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梨形囊袋结构 作用:浓缩和储存胆汁 组成:粘膜、肌层和外膜 功能:胆汁可直接排入肠道参与消化功能 分类:底、体、颈、管 胆囊的解剖结构 胆囊位于肝脏下面,正常胆囊长约8~12cm,宽3~5cm,容量约为30~60ml。胆囊内面以粘膜覆盖,有发达的皱襞。胆囊收缩排空时,皱襞高大而分支;胆囊充盈时,皱臂减少变矮。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胞质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发达,顶部胞质内可见少量粘液颗粒。固有层为薄层结缔组织,有较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弹性纤维。皱壁之间的上皮常向固有层内延伸,形成深陷的粘膜窦。类似粘液腺,可分泌粘液。肌层较薄,肌纤维排列不甚规则,有斜行、环行、纵行等。外膜较厚,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外膜表面大部覆以浆膜 胆囊管连接胆囊,肝胆管和总胆管,胆囊通过胆管与总胆管相连,其粘膜有许多螺旋形皱襞,粘膜的单层柱状上皮内散在少量杯状细胞。固有层内有粘液腺,肌层较厚,以环行为主。 肝产生的胆汁经肝管排出,一般先在胆囊内贮存,胆囊腔的容积约40~70ml。上皮细胞吸收胆汁中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Na+),经细胞侧面的质膜转运至上皮细胞间隙内,间隙的宽度可因吸收液体的量而变化,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基膜进入固有层的血管和淋巴管内。胆囊的收缩排空受激素的调节,进食后尤其在高脂肪食物后,小肠内分泌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经血流至胆囊,刺激胆囊肌层收缩,排出胆汁。

胆囊三角 解剖学上将胆囊管、肝总管及肝脏脏面三者构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胆囊三角(又叫Calot三角、卡洛氏三角Calot's triangle、hepatobiliary triangle 、胆囊动脉三角)。该三角内常有发自肝右动脉的胆囊动脉经过,并常见胆囊颈部的淋巴结。胆囊三角是临床解剖上的主要标志,在行胆囊切除时要在该三角内寻找胆囊动脉并加以结扎切断,要辨认清楚而不可伤及较粗的肝右动脉,以免发生出血或结扎而引起右半肝缺血。胆囊动脉常发生变异,应特别予以注意。该三角区域是外科手术极易发生误伤的部位。

胆道系统解剖与生理特点

胆道系统解剖和生理特点怎样? (1)胆道:由各级胆管和胆囊组成,具有输送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胆管起始于肝脏汇管区的胆小管,它们相互汇合,逐渐形成小叶间胆管和左、右肝管,在肝门处汇合成肝总管,胆囊通过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成胆总管(图8-1)。 (1)胆囊:通常位于右锁骨中线和第九肋软骨交叉处,借结缔组织连接,附着于肝脏的胆囊窝内,长7-9CM,宽2.5-3.5cm,容量约35-40ml,可分为底、体和颈三部。底部突出在肝脏下缘,通常指向前下方,贴近十二指肠和横结肠,与前腹壁相连接。体部呈漏斗状,紧贴在肝脏的胆囊窝内。颈部在胆囊窝的最深处,常呈s状弯曲,与胆囊管相接处有一囊状凸出,称为哈德门氏袋,通常胆囊结石多藏在于此。胆囊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均有较大的变异,并且与胆囊内胆汁充盈情况和体位的改变有关。 (2)胆管:肝内胆管由胆小管、小叶间胆管和左、右肝管组成。左肝管平均长1.6cm,右肝管平均长0.8cm。左、右肝管直径为2毫M,肝内胆管在肝脏内呈树枝状分布,与相应门静脉伴行。 肝外胆管分为以下几部分: ?肝总管在门静脉右支起始部之前上方由左、右肝管汇合而成。长3-4cm,直径0.4-0.6cm。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行,其左为肝动脉,左后方为门静脉。 ?胆囊管由胆囊颈向左后下延续而成,长2.5-4cm直径0.2-0.3cm.胆囊管内的粘膜有螺旋式粘膜皱壁有节制胆汁的出入功能。

?胆总管由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而成,长7-9cm,直径o.6-0.8cm,管壁内含大量的弹力纤维,有一定的舒缩能力,胆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行,位于门静脉之前,肝动脉之右侧,下段位于十二指肠第一段和胰腺头部之后,约2/3的人贯穿胰腺头部,其余1/3在胰腺头部后面的沟内,末端到达十二指肠第二段的后内侧,在肠壁内扩大形成胆道口进入肠腔。约70%胆总管壶腹部和胰管互相汇合,构成同一出口,出口处有括约肌围绕,谓之胆道口括约肌,出口的口径约0.9cm. 166.B超胆道检查的适应证有哪些? (1)胆道感染如急、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积液)。 (2)胆道结石、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 (3)胆道肿瘤:胆囊良性肿瘤、胆囊癌、胆管癌(高位胆管癌、胆总管下段胆道口壶腹癌)及十二指肠乳头癌。 (4)黄疸原因不明,对梗阻性与非梗阻性黄疸的鉴别。 (5)胆道寄生虫病,如胆道蛔虫症。 (6)先天性胆道疾病的胆囊畸形,胆总管囊肿、胆管闭锁和胆囊憩室。 (7)其它需排除胆道疾患者。 167.胆道检查前需作哪些准备? (1)禁食8-12小时以上,可减少胆道周围肠腔气体的干扰,使胆囊达到生理性充盈,以致充分显示胆道,一般上午空腹检查。 (2)检查前3天停服利胆药,不吃或少吃易产气食物,24小时内严禁高脂餐。(3)检查前1周不作X线钡餐透视或钡灌肠检查。 (4)肠道胀气严重者可于检查前一天服用消胀片或缓泻剂,也可两种药配合使用。 168.B超检查胆道系统观察哪些内容? (1)胆囊大小、形态,囊壁厚度及其光滑程度、胆汁的透声情况,有无异常回声以及胆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 (2)肝内胆管有无扩张,如有扩张,应注意有无梗阻和有无异常回声等,并测量胆管管径。 (3)肝外胆管内及其周围有无异常回声(必要时沿扩张的胆总管向远端追踪检查,直到胰腺),测量肝外胆管管径。 169.B超检查胆道系统采取哪些体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