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总第课时)

设计人:使用人: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

隶的悲惨生活。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

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2、青铜文化代表有哪些?

3、用自己的话概括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

展的基本情况。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28页,

1、举例说明奴隶的悲惨命运。

2、思考回答教材第28页的动脑筋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①猜想一下当时奴隶们怎样制造青铜器?

②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很发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

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③、某鼎铭文记载:“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家一丝”。这说明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代表;“三星堆”文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代表。这两种文化有所不同,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

青铜文明水平高,鼎尊三星三代表。

农牧工商有发展,奴隶命运很悲惨。

五、巩固练习: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2、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A、元谋人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三星堆文化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A、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4、在夏、商、周奴隶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部门是()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畜牧业

5、在奴隶社会中,从事经济生产的主要是()

A、奴隶主

B、奴隶

C、平民

D、诸侯

6、商朝时的贵族可以把某些人随意转让和买卖,甚至杀死或活埋,而贵族不受处罚。这是因为()

A、这些人欠他们的钱

B、这些人是他们的奴隶

C、商朝时没有法律

D、这些人是罪犯

7、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青铜器②陶器③石器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8、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

A、原始社会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9、我国的青铜冶炼历史上已有()

A、3000多年

B、4000多年

C、5000多年

D、6000多年

10、夏、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包括()

①农业②手工业③畜牧业④商业

A、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武官村大墓是王陵之一。……墓室两侧埋着41个殉葬人,……

①墓主是什么人?殉葬者又是什么人?

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当堂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小测新人教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但是后来起义遭到了联合镇压,没有将唐朝统治推翻;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唐朝政府,不是黄巢起义;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是安史之乱后出现的局面;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A. 唐玄宗不理朝政,任用奸臣 B. 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 C. 政治腐败,享乐之风盛行 D. 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答案】D 3.唐朝的灭亡是一个过程,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 A. 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B. 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 C. 科举制的创立 D. 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科举制的创立与唐朝的灭亡无关。故选C。 4.唐宪宗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唐室中兴”的盛况。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是() A. 镇压农民起义 B. 中央放权 C. 镇压安史之乱 D. 分封制的实行 【答案】C

5.“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这场近八年的内乱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 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C. 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 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的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选C。 6.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A. 唐玄宗不理朝政,任用奸臣 B. 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 C. 政治腐败,享乐之风盛行 D. 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故选D。 7.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期,使我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此后出现了国家分裂、政权并立的() A. 秦汉时期 B. 南北朝时期 C. 五代十国时期 D. 宋元时期 【答案】C 8.五代政权中,他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努力为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一定基础。“他”是() A. 朱温 B. 李煜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教案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3.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我们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我们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在于使我们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他手工行业如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又在第二个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农业及畜牧业繁荣的表现;最后,以“奴隶的悲惨生活”这一子目明确了自夏至西周奴隶制繁荣的基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在听这一重点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还应适当了解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我们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我们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我们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了解。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了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学习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如: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2.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 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使我们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 复习巩固: 1.下列最能反映商朝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的是() A、造酒业 B、玉石雕刻业 C、青铜铸造业 D、制陶业。 2.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古鼎是()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青铜面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我国最早出现瓷窑是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 5.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6.业、业、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20课知识点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要点] 1.西晋的兴亡 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 “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316年西晋灭亡(匈奴人所灭) 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定都建康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东晋灭亡 2.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 作用: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淝水之战(前秦----东晋) (1)时间:383年。 (2)结果:东晋大败前秦。 (3)意义: 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5)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4.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北方人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成就:(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大量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3)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4)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难点解析] 1.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利用西晋内乱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2.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来看,前秦的军队成份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它民族不满前秦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氏族贵族的统治.秦军中的汉人更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3.《宋书》里描写的南朝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程目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鼎铸造过程的资料阅读及想象,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批注: 教学重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 教学难点: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为什么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学生在阅读、观察、讨论中感知历史,自主得出历史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商朝是谁建立的吗?甲骨文和青铜器是商代文明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代表,今天我们就走进甲骨文和青铜器,来了解它们。 【新课教学】 一、青铜工艺 要求学生阅读第二目“青铜工艺”。教师帮助学生落实青铜技术产生、发展和走向鼎盛的时间。 多媒体从多角度展示司母戊鼎,同时选择局部展示它的纹饰。观看后,要求学生谈谈对它的感受。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注意落实两点:①造型雄伟。②纹饰古朴。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铜象尊、大盂鼎图片,并适当补充材料,指导学生欣赏,说明青铜器的造型除了雄伟外,还有精美的一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归纳前面所见的鼎有司母戊鼎和大盂鼎,四羊方尊、象尊。在此,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归纳青铜器的种类,从而说明青铜器种类繁多。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看到的各种青铜器中,是不是见到了生产工具呀?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在商代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广泛地用于生产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强调:这主要是由于青铜在当时还是稀少的,它比较贵重。 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并提问:青铜如此贵重,为什么要拿这样多的青铜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教材分析: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直接影响。本课承接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在学生了解了夏、商、西周的更迭和政治制度之后,从经济和文化角度让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青铜铸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造型精美等特点,集中体现了当时强盛的经济实力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特征。甲骨文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不仅对研究商朝文明有重要参考作用,也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甲骨文、金文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从点到线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 2.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物保护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具是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教学情境激趣的方法,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获取知识,享受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青铜器与甲骨文。 难点: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来思考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小明去商店

买一把剪刀、一把锤子。 要求:小明不能说话,不能用肢体语言,聪明的同学,请问:小明怎样才能完成任务呢?” 这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好奇心,等同学们都回答是要运用文字来表达的时候,教师顺势抛出下一个问题,“那同学们又知道古时候的人们运用的文字是怎么样的呢?那么古人又是如何记载他们的文字活动呢?”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教师展示图片,简要给学生介绍我国向联合国敬赠的青铜大鼎,使得学生赞叹我国青铜艺术的技术,并再一次提出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向联合国赠送这个礼物呢?” 关于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23页,归纳并总结出青铜器的发展以及历史成就,主要从“出现”“发展”“盛行”“历史成就”四个方面来归纳,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三分钟过后,每一个问题抽点一名同学来完成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并结合教材23页右下角相关史事部分,给学生介绍关于青铜器对的礼制问题。这时候教师抛出问题,“那么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都有哪些特点呢?”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司母戊鼎,并提问学生通过司母戊鼎,我们能了解到青铜器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并结合教师总结第一个特点——规模大。 接下来再展示各种青铜器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得出第二个特点,就是品种多。又展示一些图片,得出比较相近的特点——用途广。 最后给出四羊方尊的图片,教师进行讲解,提问学生这又能得出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工艺精湛。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青铜器的学习效果,教师用卡片印好各种样式的青铜器,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一个青铜器属于哪一个种类,并抽点学生上来展示分类。 二、甲骨文记事 我们刚才学习了古人是如何制造一些生活用品以及一些必备品的,那古人的文字是怎么样呢?我们接下来就来学习甲骨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24页和25页,来归纳总结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特点。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同步练习: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

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一、巴西利亚的概况 1.地理位置:巴西利亚位于巴西(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中部的巴西高原上,里约热内卢的西北方向。 2.自然环境:地处巴西高原,地势平坦。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帕拉诺阿湖环绕,水源充足。 3.概况(地位):巴西利亚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现代城市,由市区和几座卫星城组成。 4.建都和迁都历程 (1)旧都:里约热内卢(1950年前后)。 (2)新都:巴西利亚。 ①时间:20世纪中叶(1960年),巴西首都从里约热内卢正式迁至巴西利亚。 ②迁都原因: A.里约热内卢染上了严重的“城市病”:交通拥堵、治安混乱、环境脏乱和就业困难。 B.迁都的好处:加强对广大内地的管理和开发,促进内地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缓解东部沿海城市的压力。

C.有利条件: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上,地域宽广,环境优美,有利于新城的建设和发展。 二、巴西利亚的特色——城市规划的典范 1.城市布局 (1)规划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巴西利亚的城市布局像一架巨大的喷气式飞机。大多数建筑物都集中在机头、机翼、机身和机尾上。集中或分散的绿地,与不同风格的建筑物交相映衬,使整座城市布局规整又不失活力。其中机翼为沿湖展开的居民住宅区和立交通道。机尾为火车站和向南北延伸的铁路,以及为首都服务的小型工厂。机头为三权广场所在地。广场周围坐落着象征行政权力、立法权力以及司法权力的建筑物,它们分别是总统府、议会和最高法院。 (2)巴西利亚的许多建筑都有一定的寓意。 (3)注重细节设计: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十分注重城市布局的每个细节。设计师利用当地地形,筑坝截住周围几条河流的河水,形成了一个面积达40多平方千米的人工湖泊。 (4)重视绿化:政府还非常重视绿化,保护植被。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巴西利亚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之一。 2.城市管理 (1)巴西利亚是全国的政治和行政中心,市区没有工厂,市郊也不允许修建污染环境的工厂。 (2)规划了完善的道路系统,路面宽阔,交通便捷,居民多数居住在房价和物价相对便宜的卫星城。 3.发展成就 巴西利亚在人类城市规划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城市布局对称整齐,各类建筑协调有序;街道整洁宁静,建筑样式丰富多彩,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现代城市。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北魏的建立:(1)时间:(2)地点:(3)民族: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作用: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2)服饰:(3)姓氏: (4)联姻:(5)汉制:(6)学礼法,尊孔子: 合作探究: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精讲点拨: 1、民族融合与汉化不等同。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 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精讲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和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灿烂的青铜文明》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主题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感受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文明的辉煌灿烂,体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本课是在对学生综合能力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设计的,我依照教学经验,首先得出一般初一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特点: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由浅入深的引导可以推动部分学生在理性认识上有所升华,但是公开课上学生可能出现胆怯心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特别考虑到这一点,各教学环节都应为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留有一定的变化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 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通过本课学习和思考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与夏商周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的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对之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乃中华民族之骄傲,今天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与之一脉相承;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炎黄子孙更要保护好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解决策略:以形象的说明将抽象的描述具体化,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令学生从中自行总 结出工艺高超的表现,既实现了认知目标,又进行了能力训练。 难点:正确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 解决策略:通过介绍夏、商、西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 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教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课题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授课班级文初一年级 授课时 间 第四周(2)课型新课讲授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1、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的由来,知道汉字的演变过程。 2、了解我国的青铜器文化。 过程与方法: 1、检查复习,督促学生及时复习。 2、朗读填空,起到预习和学生参与教学的效果 3、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讲解和展示,学生积极参与,及时给出评价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检查笔记,复习提问,课堂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夏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的概况 难点汉字的演变过程 教具多媒体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 板书设计: 一、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体——隶书——繁体楷书——简体 二、青铜器工艺高超工艺

时间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 意义 10分钟 检查复习: 1、夏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国者、亡国者,夏 朝的国家性质是? 2、商朝存在的时间、建国者、亡国者、商朝都城 检查笔记复习笔 记 培养记笔 记,复习的 习惯。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周时期鼎盛 精品:司母戊鼎、青铜立人像 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 1、中国的文字起源很早,传说黄帝命仓颉发明创造了汉字,半坡氏族村落出土的陶片上刻画的符号,被学者认为就是中国文字的萌芽。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到了商朝后期,文字已相当成熟。 2、当时的占卜风气很盛行,统治者遇事都要通过占卜询问吉凶祸福,然后把占卜的情况用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后人称这些文字为“甲骨文”或“卜辞”。甲骨文已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3、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商朝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风俗等情况,是今天研究商朝历史的珍贵资料。 4、青铜器是用铜、锡的合金铸成的。夏代,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和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高度发达,这一时期青铜器制造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5、商朝的青铜器刻有文字,现存的毛公鼎,铭文近500字。后人将这种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金文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 6、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期,在今天的成都平原上,有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因首先在三星堆发现,并命名为“三星堆文化”,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中,具有代表性的 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单元测试题 综合测试题⑤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最正确的答案填在下面的答题表内。每小题2.5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如果你想探究下列选项中离我们今天最久远的远古人类,应选择?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大汶口 D.山顶洞人 2. 观察下面的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请问居住在右图式 房屋的原始居民是 A.北京人 B.长阳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3.你认为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是: A.水稻、小麦 B.水稻、粟 C.水稻、玉米 D.粟、玉米 4.你知道海外华人常自称是“炎黄子孙”的原因是: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5. 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治水英雄,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这位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伟人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6.夏商两朝的灭亡,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是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增强军事力量 D.发展经济 7.你知道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什么时期?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8.联系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认为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9. 新来的历史老师在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的名称一样。”请问新来的历史老师姓什么? A.秦 B.夏 C.商 D.周 10.2007年2月18日是我国农历丁亥年(猪)春节,从字形推测下列甲骨文哪个是“猪”字 pig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zxls_20170509151647)

5、《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2)知道相继存在于黄河流域的五代政权和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 (3)探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史料的方法学习历史。 (2)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正确褒贬。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原因既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材料引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唐朝的强盛。再引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品读唐朝诗人杜甫的《忆昔》《无家别》两首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请学习

第五课。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第一篇章:安史之乱 课件展示:安史之乱的背景。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黑暗腐败。见第6张PPT。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具体分析。 课件展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见第7张PPT。 课件展示:开元末年以后,各地的节度使(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见第8张PPT。 师: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755年,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见第9张PPT。 师:安史之乱的影响:比较安史之乱前后藩镇割剧势力说明——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见第10张PPT。 课件展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见第11张PPT。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见第12张PPT。 过渡:藩镇割据造成国家分裂呢?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五代十国。 第二篇章:五代十国 师:唐朝灭亡——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投降唐朝后,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朱温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见第14张PPT。 教师提问:比较五代十国前后期形式,回答五代包括哪五个朝代?十国包括哪十个政权?见第15张PPT。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我们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 学法指导:1.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2.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使我们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 一:课前预习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铸造业 (1)形成发展 ①末期,出现青铜器。②夏朝,青铜器逐渐增多。 (2)灿烂鼎盛 ①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以和最为著名。 ②时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 (3)“三星堆”文化 ①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 ②出土文物:、、等。。 2.陶瓷制造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国家。 3.玉器制造业:玉器水平很高。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农业(1)夏、商、周是以为主的社会,知道、和治虫害等。 (2)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2.畜牧业:品种齐全,建有牲畜圈栏,还有。 3、业、业、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1.被强迫集体劳作,没有人身。被奴隶主随意转让和。 2.被杀死当作祭祀。被杀死或活埋做。 二、课堂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2、青铜文化代表有哪些?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讲商、周时期的文明成果: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教师主要是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这些文明成果,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2.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甲骨文和青铜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1.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青铜文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图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视频。 (二)素材准备 多媒体网络、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问题导入:同学们,谁知道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吗?我们今天一起学习: 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讲授新课) (板书)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视频,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的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平价,补充总结: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来做占卜的,比如,当时的人们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进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这样的事情也要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其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教师展示甲骨文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发现的甲骨文的字数已有约4500个,现在能释读的有近2000个,并举例几个甲骨文文字,请学生识别甲骨文。对比甲骨文和汉字。 (板书)二、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青铜器”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作答。 1.青铜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铜器有哪些的种类? 3.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可以通过和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工具进行对比,总结归纳。) 教师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特点,想象一下,司母戊鼎的大小,教师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的爱国和保护文物的热情。感受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庞大宏伟和小巧细致,并谈谈自己的心得。 教师介绍“青铜器时代”和“青铜文明”的概念: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具体的是指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称作“青铜文明”。 (板书)三、金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内容和“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发现最长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历史价值? 教师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比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这些是我国商周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甲骨文是我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2)学生通过学习书法、绘画和雕塑方面的基本史实,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成就,提高对文物的鉴赏能力和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动手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2)通过鉴赏王羲之和钟繇的书法艺术,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课文,概括提炼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与思想成就表》,提高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祖冲之等著名科学家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通过学习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历史,认识到两者都是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感受它们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和优美的艺术形象。 (3)通过对科学家和成就的学习从中吸取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素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科学家家祖冲之、贾思勰《齐民要术》、辉煌的石窟艺术。 难点:科学家家祖冲之。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即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科技成就主要讲述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文化成就主要讲述书法、绘画与雕塑方面的成就。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声和反映,科学技术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将科技、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和进程的基础上,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的时期,出现了各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开发,以及区域性政权的并立和竞争等客观上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因素,因而文化成就斐然。在科技领域,出现了刘徽、祖冲之、贾思勰等著名科学家;在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书法家钟繇、胡昭、“书圣”王羲之和北魏的著名的书法作品《魏碑》,画家顾恺之,石窟艺术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反思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了解汉字的演变。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我以课标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这样几点处理: 首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也就是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紧紧相连的问题,在预习环节就给学生预习。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我事先设计好的这些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真正体现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其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设计了几个游戏,如本课开头的猜字游戏,简单任务,造字游戏和侦缉档案等,这些游戏在设计上教学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不经意间渗透教学思想,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第三,联系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多处使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从形式上借鉴了著名娱乐栏目<开心词典>形式及主持人风格。 本节课我力图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和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在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有这样几个亮点:第一,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反应强烈,有较浓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来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说的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学生知之甚少,比较枯燥,但是通过

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第二,对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展示自我感觉是本课的一个设计亮点,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甲骨文的意义;得出甲骨文与汉字有着渊源的关系,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第三,“青铜器”这一环节提问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学生很轻易就能理解出“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而且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然每一节课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课也是如此第一,本课导入设计欠佳,与本课衔接优点勉强;本意是想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第二,关于青铜器的制作过程问题设计过多,以至于后面的内容被弱化了,时间不够;这一环节设计不好本意是想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可是问题过多了。第三,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关于青铜器的意义应该有学生概括,因为在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那么多以后学生应该可以自己分析出来,而不需要教师来讲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概述甲骨文、金文的发展过程,学会辨认甲骨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2.说出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工艺水平的高超,知道我国的青铜技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3.重点:甲骨文;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甲骨文 (1)定义: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2)影响:今天的汉字与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想一想: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历史价值? 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青铜工艺 (1)产生与发展: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晚商至西周时期逐步走向鼎盛。商、周的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 (2)地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价值:青铜器造型雄伟,纹饰古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 (4)司母戊鼎: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5)影响: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3.金文 (1)含义: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这种文字叫做金文。金文常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 (2)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甲骨文与汉字有着怎样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迄今为止,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甲骨约15万片,已发现的单字约四五千个,其中能识读的近两千字。甲骨文字形美观,笔画均称。它以象形为主,但假借、指事、会意、转注、形声等造字法也已具备,这说明甲骨文已有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为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探究问题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公斤,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1)请你想一想,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用来做什么用的? 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其母亲而铸造的,是用来祭祀的。 (2)除司母戊鼎外,请你再列举一、二个商周时期我国青铜器的精品。 四羊方尊、铜象尊等。(其他符合题意亦可) (3)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 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4)为什么说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开放性题,学生表达出的意思相近即可。提示: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的鼎。古人特别重视对祖先的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把祭祀摆到与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