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

《英汉翻译教程》

第一章总论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等1983)

我国早期典籍《周礼·秋官司寇》篇里就有―象胥‖(谓通言语之官)这一名目,唐朝贾公彦所作的《义疏》里提到―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这条注疏,关于翻译的定义,足以给人不少启发。用现代文艺理论和语言理论,也许可以诠释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换易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而并不变更所蕴含的意义,——或用近年流行的术语说,并不变更所传递的信息,——以达到彼此沟通,互相了解的目的。

(罗新璋1984)

一、关于翻译

何谓翻译?关于翻译的定义很多。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根据《剑桥语言百科全书》,―翻译‖这个中性术语是指将一种语言(―原语‖)里的词句的意思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目的语‖)的意思所做的一切,不论其手段是说话、写字还是做手势。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论翻译》,1984)有人把翻译看作是一门科学(science),因为它有自身的规律可循;有人看作是一门艺术(art),因为它是译者对原文再创造的过程;也有人看作是一门手艺(craft),因为原语的信息需要用地道恰当的目的语再现。在自动化数据处理中,翻译又被定义为:―将计算机信息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将字符从一种表示转换成另一种表示。‖(《现代科学技术词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是,在经济和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翻译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

翻译是国际间理解的钥匙,据说西欧的文明归功于翻译者(据L·G·凯里1979)。季羡林教授也说,翻译是永葆中华文明青春的万应灵药。前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凌青先生说,从中国来讲,没有翻译工作,就没有中国***和中国近代的革命运动,就没有中国成功的对外开放和四个现代化;从世界范围来讲,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和平,就没有各种国际交往,就没有一个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的未来。中国加入WTO后,翻译的重要作用就更是不可忽视。经济竞争是在交际中进行,而没有翻译在场,交际就很难进行,交际不成,生意就做不成。因此,翻译的作用,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关于翻译的种类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划分:

(1)从原语和目的语的角度来看,翻译可分为本族语译为外语,外语译为本族语两大类。

(2)从翻译的手段来看,可分为口译、笔译、手势翻译和机器翻译。

(3)从翻译的内容来看,可分为文学翻译、政治翻译、科技翻译和应用文翻译等。

(4)按其处理方式来分,又有全译、摘译和编译等。

不同种类的翻译,有不同的要求。

总之,翻译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翻译教学也不能等同于外语教学,它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学。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实践。没有足够的翻译实践,学理论如隔靴搔痒,而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翻译实践的水平也难以提高。翻译课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光靠课堂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学生应该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翻译实践才行。

相关链接

译者其实是不写论文的学者,没有创作的作家。也就是说,译者必定相当饱学,也必定擅于运用语文,并且不止一种,而是两种以上:其一他要尽窥其妙;其二他要能运用自如。造就一位译者,实非易事,所以译者虽然满街走,真正够格的译家并不多。

(余光中:1994)

大学教师申请升等,规定不得提交翻译。这规定当然有理,可是千万教师里,对本行真有创见的人并不多,结果所提交论文往往东抄西袭,或改头换面,有移植器官,对作者和审查者真是一大浪费。其实踏踏实实的翻译远胜于拼拼凑凑的创作。如果玄奘、鸠摩罗什、圣吉洛姆、马丁·路德等译家来求教授之职,我会毫不考虑地优先录用,而把可疑的二流学者压在后面。

(余光中:1985)

翻译家的责任非常重要,无论在哪一国的文学史上,没有不受别国文学影响的痕迹。而负这种介绍责任的,却是翻译家。

(郑振铎:1920)

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指出,一个称职的翻译工作者应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

1.必须熟悉原语。仅能理解原文信息的大意或能查字典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能吃透语义的微细区别、词语的情感含义以及决定文章风味情调的各种文体特色。

2.译者必须精通译入语。这一点比第一点更为重要。在翻译中,译者对原文信息可以通过查阅字典、注释和专业文献加以理解,而对于是否精通译入语的问题却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翻译中最常见而且最严重的错误,主要是因为不精通译入语而造成的。

3.精通一门语言同具备专业知识并不是一码事。例如译者也许精通某种语言,而对核物理或化学却一窍不通。要翻译这些学科的技术资料,单凭一般的语言知识是不够的。也就是说,

翻译者不仅要掌握原语和译入语,还必须充分了解所译题材。

4.译者必须具备―移情‖本领,即能体会原作者的意图。此外,译者还必须具备一些与原作者类似的文化背景;如果不具备,就应尽快地弥补这一缺陷。

5.必须具备语言表达的才华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力。

(摘自许建中:《工商企业翻译实务》p.19 2002)

二、关于译者

要保证翻译质量,一个好的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首先,对于本民族语的语言文字他必须有扎实的功底。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原文和表达原文。译者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汉语,在中译外时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在外译中时就无法熟练地运用母语来表现原文。因对自己的母语理解失当而导致错译的例子很多。例如,有人把―我是和尚打伞。‖译成:―I am a lone monk walking the world with a leaky umbrella.‖(Time December 5,1994 p.37)。这显然是对―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这个歇后语不理解造成的。正确的翻译应该是:―I am a monk under an umbrella, defying laws human and divine.‖。必要时,还可以加上注释。在外译中时,有时原文的意思理解了,却发现无法准确地表达。请看下面这句话的两种译文:

Subways, sewers and other underground passage-ways must be blocked to prevent unobserved access into inner city.

译文1:地铁、下水道和其他地下通道必须堵死,以防不被发现而进入城市内。

译文2:对地铁、下水道和其他地下道必须严密封锁,以防敌人潜入市内。

不难看出,译文1表达不准确、欠通顺,译文2则比较准确通顺。由此可见,对母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到了翻译质量的好坏。

其次,好的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外国语言文字水平。这一点毋庸质疑。好的译文要求译者不光要掌握全面的外语语法知识,还要有很大的词汇量,否则必将影响翻译质量。请看下面这句话的两种译文:

Everything seemed to be cut and dry in the minister''s office.

译文1:在部长办公室里,一切似乎都是一刀切齐枯燥无味。

译文2:在部长办公室里,一切似乎都很呆板。

译文1是错误的,― be cut and dry‖这一成语指―一切都很少变化‖,因此译文2才是准确的。这说明,如果译者缺乏外语素养,翻译质量也同样得不到基本的保证。

第三,除了对两种语言文字的掌握以外,对两种语言的文化相关背景知识要有足够的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有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风俗习惯等等。光在语言上下

功夫,而忽略了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文化差异,容易导致错译、乱译。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当中,由于对异国文化的不了解,已经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这一点表现在翻译上尤为明显。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其文化背景也有差异,译者切不可掉以轻心,不求甚解,胡乱翻译。一定要联系年代、地域和其他相关背景来理解原文。如有疑问还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和工具书,甚至发e-mail向native speaker请教。例如,five o''clock shadow到底是什么?是―五点钟的阴影‖吗?当然不是。查一下《新英汉美国小百科》就知道是指男子的络腮胡子,早上刮干净后到下午五点有长出的胡子茬。更可怕的是有些译者自以为是中国人就一定会了解中国文化,于是就想当然,随意翻译。如有些正规出版物中,把―八大山人‖译为―eight famous recluse monks ‖,实际上,―八大山人‖是指清僧人画家朱耷。把―二十五史‖译成―the history of twenty-five dynastie s ‖,其实―二十五史‖是二十五部史书,不是―二十五个朝代的历史‖。可见译者的知识面的宽窄,文化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翻译质量的高低。

第四,当然,好的译者还必须掌握一些翻译理论和技巧。翻译理论和技巧是前人翻译经验的总结,学点翻译理论和技巧,可以少走弯路,事倍功半。翻译课的练习量毕竟有限,不能奢望每周几学时的学习,翻译水平就能有很大提高。因此,翻译教学的关键在于传授学生原理和方法,掌握获取信息的手段和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正是翻译教程要介绍翻译原理的目的所在。

第五,要有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做翻译切不可望文生义,要勤查工具书,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来解决疑难问题。初学翻译的人,还要区分口译和笔译的区别,口译要求敏捷、达意,而笔译则要求严谨、准确。要提高口译能力,必须大胆开口,多听勤讲;要提高笔译能力,则必须勤于练笔,善于比较总结。只有比较、鉴别、字斟句酌才能不断提高。

以上五点,应该是译者的基本素养。总之,扎实的中英文功底,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度的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都是每一位译者必备的素质。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的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等国的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

(瞿秋白:1931)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是奈达(E.Nida)从交际学方面探索翻译中的对等问题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他给―动态对等‖所下的定义是:―最切近原语信息的自然对等。‖并进一步解释说在上述定义中有三个关键术语:1. 对等——对原语信息而言;2. 自然——对目的语而言; 3. 最切近——尚属两者的结合,以达到最高度近似。―动态对等‖的理论基础是―效果对等‖的原则,即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的反映基本一致。后来为避免―动态‖一词引起概念上的混淆,奈达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译学大辞典》p.18)

翻译标准的相对性说明了一个事实,即不论是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人还是从事翻译实践的人,至今都还没有找到一个客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来解决语际话语的翻译等值这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沃尔弗拉姆·威尔斯:1989)三、关于翻译的标准

不少翻译家对翻译的标准都提出了要求。有了翻译标准,评判译文的正误优劣才有依据,在翻译过程中才能目标明确、取舍有据、少走弯路。那么什么是翻译标准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国清代翻译家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著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历经百余年,至今仍广为引用和研究,足见其影响深远。严复的―信‖,是指―达旨‖,主张译文应忠实于原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以求原意明显;严复的―达‖,是要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而他的―雅‖,则是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的古雅。后来的翻译理论家都各自给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赋予新的内涵。多数人认为―信‖是忠实原意,―达‖是通顺流畅,―雅‖是保持原文的风格。这就赋予―信、达、雅‖翻译标准新的内容和要求。

傅雷在总结了严复以来我国的翻译经验之后提出翻译应―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钱钟书则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英国翻译家泰特勒于1790年在他的《论翻译的原理》一书中也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

张培基先生提出可用―忠实、通顺‖四个字作为翻译标准。忠实不但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通顺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流畅地道。如果不考虑表达是否通顺,只注重内容的忠实,常会导致译文失去原作风采甚至使读者看不懂;另一方面,如果牺牲内容而追求表达方式的华丽,则无法传达原文信息。二者都不能说是完美的翻译。在不能兼而有之的情况下,译者应首先照顾忠实的要求。

要达到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是不容易的,但应当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实践证明,我们只能要求译文和原文―等值‖,而不能要求完全等同。按照奈达的理论,绝对一致的翻译是不存在的;译者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equivalence),而不应是同一语(identity);理想的翻译是在译入语中找到最切近的对等语。绝对忠实只是一个梦想,是极难办到的事。翻译只可能尽量忠实准确地用译文形式把原作的思想内容、风格、神韵等再现出来,尽可能使译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与原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基本一致。

1.理解

2.表达

3.校核

奈达认为更准确地反映出好的翻译的实际过程是:(1)分析:从语法和语义两方面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分析;(2)传译:译者在脑子里把经过分析的信息从原语转译成译语;(3)重新组织: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框架

英汉翻译教程— 张培基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第一节翻译的标准忠实:忠于原作内容、保持原作风格 通顺: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语言现象(词汇含义、句法结构、惯用法) 理解逻辑关系 原文所涉及的事物 第二节翻译的过程表达直译:保持内容、形式(比喻、形象等) 意译:正确表达原文内容,不拘泥于形式 人名、地名、日期、方位、数字 段、句、重要的词 校核错或不妥的词、句 无生僻字、陈腔滥调、标点符号 校核两遍:内容、润饰蚊子 对照原文通读一遍 第二节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 1.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较高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水平 2.努力提高本族语和外语的水平 3.不断吸收和丰富各种基础知识,对有关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外交、经 济、文化、科学、风俗习惯等。 完全对应:已有通用译名的专用名词、术语、日常生活事物 词义部分对应:概括的范围有广狭之分 无对应:英中新词、反映英美社会特俗风气及事物的词 多对应 第一节词汇词的搭配能力单词作定:英名前后,汉一般前置 定语的位置短语作定:英名前,汉视习惯 饰形或状英汉均前 词序单词作状饰动英动后汉动前 状语的位置程度状饰状英前后汉视习惯 短语作妆英汉动前后均可 英地点时间(小到大),汉时间地点(大到小) 英简单句→汉复合句 英复合句→汉简单句 句子结构英复合句→汉其他句(英主从→汉其他、英并列→汉偏正) 英倒装句→汉正装句 英主\被→汉被\主 时间英灵活,汉有先后 句序英灵活,汉前因后果 逻辑英灵活,汉前条件假设后果 第二节句法英汉前行后目 英汉前理后果 句子内容的一些其他表达手段:增补、省略、变此类、正反表达

英汉互译简明教程第一章

第一章 一、概述 1.(1)英语:是语法型,重语法结构,注重以形显意,靠关联词,用显性连接 (2)汉语:是语义型,重语义结构,通过逻辑纽带或语序间接地表现出来,隐形连接。 2.英语的形式接应手段:除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之外,还有若干连词和为数众多的介词。英语的句子通常均有各种关联词来表示多种语法关系。 3.翻译特点(意合与形合): (1)英语译为汉语:形合转为意合类似松绑(注意汉语意合表现力、句法特点) (2)汉语译为英语:意合转为形合类似(注意符合英语句法结构),要求上下文中语义搭配合乎事理,强调的是语言结构内部意义关系的“意合”,即造句注重意念连贯,具体表现是关联词的大量省略,很多成分也经常隐去。 4.关于形合与意合的说明:虽然英语和汉语句法中有形合与意合的 特征以及两者相互转换的必要,但不能由此推断英语中的形合结构必须一律转换为汉语的意合,或汉语的意合一律转成英语的形合。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的伸缩性,形合与意合两种句法在英语和汉语中同样是存在的,只是在汉语中意合更为普遍,而英语中形合更为普遍。 二、例句 1.形合到意合的转换: (1)I may be wrong and you may be right,and by an effort ,we may be nearer to the truth.也许我是错的,你是对的。我们做出努力,就会更接近真理。 (2)Now there is in America a curious combination of pride in having risen to a position where it is no longer necessary to depend on manual labor for a living and genius delight in what one is able to accomplish with one’s own hands.现在美国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人们为上升到不在需要靠体力劳动谋生的地位而感到自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C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22110280 课程总学时 32 周学时 2 学分 1.5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英语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笔头英汉翻译的基本能力。通过介绍各类文体语言的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以及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英汉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技巧和英译汉的能力。要求译文比较准确、流畅,翻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300字。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学生在修该课程之前已修完综合阅读,综合英语,语法学,词汇学,英美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都为学生修该课程奠定了扎实的语言基础。该课程又是学生综合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和反映,它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而且它与英美文学,语言学,口译,高级英语等都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采用孙致礼编著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教学参考书 Baker, Mona. 2001.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assnett S, Lefevere A. 2001.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Brown Gillian & Yule George.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Catford, J.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tim B. 200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英汉翻译教程试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冲刺模拟试卷一 (英语专业) 英汉翻译教程(三) Part One I.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30 points, 2 points for each)A. Directions: This part consists of ten sentences, each followed by four different version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the one that is the closest equivalent to the original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expressiveness. 1.For Britain our membership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has brought this home. A.对英国来说,我们的欧盟成员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身份把这带到了家。 B.对英国来说,我们参加欧盟和世界贸易组织把我们送到了家。 C.对我们英国来说,我们参加欧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经历使我们对这一点深有感触。 D.对我们英国来说,我们的欧盟成员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身份使我们如鱼得水。 2.So now he contrived an eager, ingratiating smile, which he bestowed on Mr. Squires. A.因此他就装出急切的、迷人的笑,并投向史奎尔先生。 B.因此他就装出殷切的、拍马的笑,并把这笑赠予史奎尔先生。 C.因此他就对史奎尔先生装出一副殷勤、讨好的笑脸。 D.因此他就给史奎尔先生设计了一副殷勤、讨好的笑脸。 3. People disappear in that river every year, one of the policemen said to me that afternoon, half in dismay, half in frustration. A. 这条河里年年都有人消失,”当天下午警察中的一个以一种无可奈何的神气沮丧地对我说。 B. 这条河里年年都要死人,”当天下午一个警察半是沮丧,半是失意地对我说。 C. 这条河里年年都要死人,”当天下午一个警察以一种无可奈何的神气沮丧地对我说。 D. 年年都有人消失在这条河里,”当天下午警察中的一个半是沮丧,半是失意地对我说。 4. As recently as the early 1960s, the phrase environmental law ” would probably have produced little more than a puzzled look, even from many lawyers.

汉英翻译教程

汉英翻译教程

第一章 汉英语言对比 相关参考: 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基础上。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ion)、变换(Variation)、倒臵(Inversion)、拆离(Division)、缀合(Combinati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译法,都集中地体现了英汉的不同特点。机器翻译是让计算机按照人们所制定的程序和指令进行不同语言的对比转换,也离不开对比分析。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因此,对比、分析和归纳这些差异,便是翻译学的重要任务。 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翻译,也有助于语言交际。通过对比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纪德是最理解莎士比亚的法国作家之一。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作家比莎士比亚更值得翻译”,但同时,“也没有任何作家比他更难翻译,译文更容易走样”。纪德对莎士比亚的理解是双重的,既是精神的,也是语言的。他在与莎士比亚的相遇与相识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对他在翻译中经历的这番历史奇遇,他曾在为七星文库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撰写的前言中作了详尽的描述:描述了两种文化与两种语言之间的遭遇,也揭示了翻译中译者所面临的种种障碍。 纪德首先看到的,是语言与文化层面的逻辑性,这涉及到不同语言的思维方法。他说:“莎士比亚很少考虑逻辑性,而我们拉丁文化缺了逻辑性就踉踉跄跄。莎士比亚笔下的形象相互重现,相互推倒。面对如此丰富的形象,我们可怜的译者目瞪口呆。他不愿意对这种绚丽多彩有丝毫遗漏,因此不得不将英文原本中用仅仅一个词表示的暗喻译成一个句子。原来像蛇一样紧紧盘成一团的诗意,如今成了松开的弹簧。翻译成了解释。逻辑倒是很满意,但魅力不再起作用。莎士比亚的诗句飞跃而过的空间,迟缓的熊虫一瘸一拐才能走完。”在紧密的逻辑与丰富的形象之间,英语与法语的天平有所侧重,在两者的遭遇中,译者的无奈与局限源于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 头脑清醒的纪德没有丝毫责备英语或莎士比亚的语言的意思,相反,在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他充分意识到了母语的缺陷。他说:“只有在接触外语时,我们才意识到本国语言的缺陷,因此,只会法语的法国人是看不到缺陷的。”他的这一观点与德国作家歌德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异之于我,可作一明镜,从异中更清楚地照清自身。在这个意义上,与异语文化的接触,有助于认识母语与母语文化的不足。看清了自身的不足,便有可能从异语异文化中去摄取营养,弥补自身,丰富自身。 在艰难的翻译中,纪德亲历了种种障碍,他结合翻译中的具体例证,作了某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学习辅导书(课文-演 讲)【圣才出品】

第10单元演讲(Speeches) 10.1 复习笔记 翻译理论选读 一、 A New Concept of Translating by Eugene A. Nida and Charles R. T aber 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1 In the first place, it is essential to recognize that 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 That is to say, each language possesses certai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which give it a special character.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博士是美国圣经学会翻译部主任。他不仅在美国主持《圣经》的英译工作,还在世界各地指导许多其他语言的翻译工作。 奈达认为,过去人们在翻译过程中过于重视与原文在形式上保持一致,而他主张着重考虑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使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产生同样的感受。 关于原语,就《圣经》而言,也就是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奈达认为它们也不过是工具,被人们用来表达《圣经》里包含的意思而已。 关于译语,奈达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构词法、语序、句子结构、谚语诸方面各不相同。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对各自的语言也产生不同的影响。译者不必因为译语缺少某种表达方式而抱怨;相反地,他应该尊重这一语言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

力,以找出适当的表达方式。他的结论是,要想使译文保持原作的内容,就必须在形式上有所改变。 word-building capacities, unique patterns of phrase order, techniques for linking clauses into sentences, markers of discourse,2 and special discourse types of poetry, proverbs, and song. Each language is rich in vocabulary for the areas of cultural focus, the specialties of the people, e.g., cattle (Anuaks in the Sudan), yams (Ponapeans in Micronesia), hunting and fishing (Piros in Peru), or technology(the western world). Some languages are rich in modal particles.3Others seem particularly adept in the development of figurative language, and many have very rich literary resources, both written and oral.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one must respect the genius of each language. Rather than bemoan the lack of some feature in a language, one must respect the features of the receptor language4and exploit the potentialities of the language to the greatest possible extent. Unfortunately, in some instances translators have actually tried to “remake” a language. For example, one missionary in Latin America insisted on trying to introduce the passive voice of the verb into a language which had no such form. Of course, this was not successful. One must simply accept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many languages which do not have a passive voice. They merely choose to report actions only as active. Rather than force the formal structure of one language upon an- other, the effective translator is quite prepared to make any and all formal changes5 necessary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第2讲 关于译者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第2讲: 关于译者 关于译者 要保证翻译质量,一个好的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首先,对于本民族语的语言文字他必须有扎实的功底。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原文和表达原文。译者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汉语,在中译外时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在外译中时就无法熟练地运用母语来表现原文。因对自己的母语理解失当而导致错译的例子很多。例如,有人把“我是和尚打伞。”译成:“I am a lone monk walking the world with a leaky umbrella.”(Time December 5,1994 p.37)。这显然是对“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这个歇后语不理解造成的。正确的翻译应该是:“I am a monk under an umbrella, defying laws human and divine.”。必要时,还可以加上注释。在外译中时,有时原文的意思理解了,却发现无法准确地表达。请看下面这句话的两种译文: Subways, sewers and other underground passage-ways must be blocked to preventunobserved access into inner city. 译文1:地铁、下水道和其他地下通道必须堵死,以防不被发现而进入城市内。 译文2:对地铁、下水道和其他地下道必须严密封锁,以防敌人潜入市内。 不难看出,译文1表达不准确、欠通顺,译文2则比较准确通顺。由此可见,对母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到了翻译质量的好坏。 其次,好的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外国语言文字水平。这一点毋庸质疑。好的译文要求译者不光要掌握全面的外语语法知识,还要有很大的词汇量,否则必将影响翻译质量。请看下面这句话的两种译文: Everything seemed to be cut and dry in the minister''s office. 译文1:在部长办公室里,一切似乎都是一刀切齐枯燥无味。 译文2:在部长办公室里,一切似乎都很呆板。 译文1是错误的,“be cut and dry”这一成语指“一切都很少变化”,因此译文2才是准确的。这说明,如果译者缺乏外语素养,翻译质量也同样得不到基本的保证。 第三,除了对两种语言文字的掌握以外,对两种语言的文化相关背景知识要有足够的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有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风俗习惯等等。光在语言上下功夫,而忽略了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文化差异,容易导致错译、乱译。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当中,由于对异国文化的不了解,已经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这一点表现在翻译上尤为明显。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其文化背景也有差异,译者切不可掉以轻心,不求甚解,胡乱翻译。一定要联系年代、地域和其他相关背景来理解原文。如有疑问还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和工具书,甚至发e-mail向native speaker 请教。例如,five o''clock shadow到底是什么?是“五点钟的阴影”吗?当然不是。查一下《新英汉美国小百科》就知道是指男子的络腮胡子,早上刮干净后到下午五点有长出的胡子茬。更可怕的是有些译者自以为是中国人就一定会了解中国文化,于是就想当然,随意翻译。如有些正规出版物中,把“八大山人”译为“eight famous recluse monks ”,实际上,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修订本)配套题库(英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中))【圣才出品】

第5章英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中) 5.1 分句、合句法 一、试译下列各句,将斜体的单词或短语译成一个汉语句子 1. At present, people have a tendency to choose the safety of the middle-ground reply. 【译文】现在的人们都倾向于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来回答问题,因为它安全,不招风险。 2. George nodded, thankful that his wife was not the talkative kind. 【译文】乔治点点头,他妻子不是那种絮絮叨叨的人,对此他心存感激。 3. The intent to make an immediate gift must be clear and unmistakable, and the transfer must take immediate and permanent effect. 【译文】直接赠予的意图必须明白无误,转让行为必须立即产生效力,且该效力应具有永久性。 4. Several blocks from the park, running parallel to it, Clement Street bustles like a second Chinatown with dozens of ethnic restaurants. 【译文】离公园几个街区便是与公园平行的克莱门特街。那儿有十几家民族餐馆,热闹得如

同第二个唐人街。 5. That region was the most identifiable trouble spot. 【译文】那地区是个麻烦的地方,这是大家都容易看出来的。 6. The depth of some of those changes is , to me at least, pleasingly remarkable and extraordinary. 【译文】其中一些变化有深度,至少在我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不同凡响,令我由衷地高兴。 7. The number of the young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who can’t read is incredible about one in four. 【译文】大约有1/4的美国青年人没有阅读能力,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8. A cold that rapidly grew worse caused his unlamented return to Paris. 【译文】他得了感冒,而且越来越严重,只好回巴黎去了。但是,对他的离去,谁也没有感到遗憾。 9. There is also distressing possibility that Alunni isn’t quite the catch the police thought. 【译文】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被抓住的那位阿鲁尼不见得就是警察当局所设想的那位头号人物。当然,这种可能性说出来叫人泄气。

2021英汉翻译考研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考研真题分析

2021英汉翻译考研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考研真 题分析 1、我国翻译史简介 一、我国翻译事业的历史有多久?对我国的翻译史进行大致划分,并给出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 【答案】 中国的翻译,从公元67年天竺僧侣(摄摩腾和和竺法兰)到洛阳白马寺讲经以来,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出现过的翻译高潮大致有五次。 第一次: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这时期出现过中国佛经的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第二次:明末清初的西方科技著作的汉译和中国典籍的西译。翻译家有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 第三次:五四以前对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学作品的翻译。翻译家有林纾、严复、梁启超等。 第四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后的十几年。这个时期我国对马列著作的汉译和《毛泽东选集》民族经文及外文的翻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翻译家有鲁迅、赵元任、朱生豪、林语堂等。 第五次: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开始的西方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的大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迄今为止的第五次高潮。翻译家有傅雷、钱钟书、杨绛等。

【解析】我国翻译史、所出现五次高潮、每一个高潮的研究内容、代表译家是每一个译者都应了解的基本内容,此外译者也应对西方翻译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开展翻译实践。 二、简要介绍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并谈谈你对这个标准的看法。【答案】 严复在《天演论》译文的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是指对原文和译文两个关联事物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风格、思想以及精神,不可歪曲原文,不可遗漏原文的重要内容。“达”是指译文要通达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雅”是指译文所要达到的文学美感,即文采气质。译文语句要规范、得体、生动、优美,有独特的文学典雅气质。 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译员,首先应该保证前两个标准,即“信”“达”的实现。在翻译时,应确保译文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符合译入语的语法规范,然后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完善译文,使之更具美感。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工作有哪些特点? 【答案】 ①翻译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工作,逐渐取代了抢译、乱译和重复浪费的现象; ②翻译作品质量大大提高,逐渐克服了粗枝大叶、不负责任的风气; ③翻译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逐渐消除了过去各种不良现象和无人过问的状况;

英汉翻译教程(英语易)

《英汉翻译教程》翻译理论·固定短语·单元小结一卷通Unit 1 Stories 译学点滴:翻译的标准 译学点滴:怎样读懂原文 Unit 2 History 译学点滴:把握全篇而后译 译学点滴:“Readability” Unit 3 Geography 译学点滴:提高文字水平无止境 译学点滴:用知识武装自己

Unit 4 Economy 翻译理论简介:佛经翻译鸠摩罗什1对佛经贡献 2 翻译倾向 玄奘1对佛经贡献 2主张 翻译理论简介:严复与“信、达、雅”严复1翻译标准 2 《天演论》及其他译作 翻译理论简介:林纾1《巴黎茶花女遗事》及其他译作 2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3钱中书对林译的评论 Unit 5 Culture 翻译理论简介:鲁迅与1译作概述 2对翻译工作的态度 3主张宁信而不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2面 一当二当瞿秋白与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 翻译理论简介:郭沫若与1关于理想翻译的论述 2 主张“翻译工作者必须有” 茅盾1主张“直译,同时保留” 2 1954年关于文学翻译的论述

Unit 6 Literature (1) 翻译理论简介:傅雷1对于翻译工作的态度 2主张“重神思不重形似” 翻译理论简介:关于风格1 周洵良关于风格的论述 2 周洵良对“雅”的解释“”翻译理论简介:王佐良1关于直译与意译的论述 Unit 7 Literature (2) 翻译理论选读:(1) Cicero西塞罗《论演说术》 (2) Saint Jerome 哲罗姆《论最优秀的翻译》 翻译理念选读:Tytler’s Three Principles泰特勒《论翻译的原则》我国对泰特勒三原则的介绍和评论 Unit 8 Popular Science 翻译理论选读:不应该这样翻译马克思的著作恩格斯 翻译理论选读:确切翻译的原则费道罗夫《语言和翻译》

《翻译》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翻译”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一、翻译教材(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排序) 陈宏薇,1996,《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陈宏薇,1998,《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陈茂松,1996,《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陈廷佑,1994,《英语汉译技巧:跟我学翻译》。北京:华龄出版社。 范仲英,1994,《实用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冯庆华,2002,《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古今明,1997,《英汉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郭著章、李庆生,1996,《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修订本)。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靳梅琳,1995,《英汉翻译概要》。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居祖纯,1998,《汉英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居祖纯,2000,《高级汉英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居祖纯,2002,《新编汉英语篇翻译强化训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柯平,1991,《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辛,1993,《实用汉译英手册》。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李运兴,1998,《英汉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季春,1996,《实用翻译教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刘宓庆,1987,《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吕俊、侯向群,2001,《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李嘉祜、张燮泉,1983,《汉英翻译教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彭长江主编,2002,《英汉-汉英翻译教程》。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单其昌,1991,《汉英翻译入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申雨平、戴宁,2002,《实用英汉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孙万彪、王恩铭,2000,《高级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孙致礼,2003,《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宏印,2002,《英汉翻译综合教程》。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治奎(主编),1999,《大学英汉翻译教程》(修订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温秀颖、马红旗、王振平、孙建成,2001,《英语翻译教程(英汉·汉英)》。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许建平,2000,《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杨莉藜,1993,《英汉互译教程》(上、下册)。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曾诚,2002,《实用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张蓓,2001,《汉英时文翻译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1983,《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庄绎传,2002,《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汉翻译教程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2、He who would eat the nut must first crack the shell.(前置) 要吃核果,必先敲壳。(要享受果实,必先劳动。) 3、They fought so bravely that the invasion was crushed in seventy-two hours.(后置) 他们打得勇敢,七十二小时内就粉碎了敌人的入侵。(后置) We worked fast and well, so that we overfulfilled our production plan. (后置) 我们工作得又快又好,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后置) 4、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 他是最后来的。 He is the last man to do it. 他是绝不会干那件事。 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 他最不配干这个工作。 He should be the last (man) to blame. 怎么也不该怪他。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nsult. 根本不宜找他商量。

This is the last place where I expected to meet you. 我怎么也没料到会在这个地方见到你。 5、He was a man of integrity, but unfortunately he had a certain reputation. I believe the reputation was not deserved. 他是一个正直诚实的人,但不幸有某种坏名声。我相信他这个坏名声是不该有的。 6、He had lied to me and made me the tool of his wicked deeds. 他欺骗了我,使我成了进行罪恶勾当的工具。 7、As a demanding boss, he expected total loyalty and dedication from his employees. 他是个苛刻的老板,要求手下的人对他中心耿耿,鞠躬尽瘁。 8、Those who do 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live it. 凡是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9、I am afraid I can’t teach you swimming. 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 我未必会教你游泳。我想我的小弟弟比我教得好。 Talking with his son, the old man was the forgiver of young man’s past wrong doing. 在和儿子谈话时,老人宽恕了年青人过去所干的坏事。 10、“Coming!” Away she skimmed over the lawn, up the path, up the step, across the veranda, and into the porch. “来啦!”她转身蹦着跳着地跑了,越过草地,跑上小径,跨上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修订本)配套题库(英汉语言的对比)【圣才出品】

第3章英汉语言的对比 3.1 英汉词汇现象对比 一、试译下列各短语,注意英汉语中词的多义性和搭配能力的不同 1. ①soft music ②soft life ③soft drink ④soft goods ⑤soft light ⑥soft breeze 【译文】①轻音乐;②安逸的生活;③软饮料(不含酒精);④纺织品;⑤柔和的光线;⑥微风 2. ①a handsome car ②a handsome man ③a handsome profit ④a handsome compliment 【译文】①漂亮的车;②英俊的男士;③一大笔利润;④大加赞赏

3.①good results ②good food ③a good point ④a good deed 【译文】①好的结果;②符合标准的食物;③有说服力的依据;④高尚的习惯行为 4.①poor health ②poor food ③poor light ④poor soil ⑤a poor country ⑥a poor swimmer 【译文】①身体不好;②劣质食物;③昏暗的光线;④贫瘠的土壤;⑤贫穷的国家;⑥不擅长游泳的人 5. ①regular breathing ②regular customers ③a face with regular features ④a regular army/soldier ⑤a regular disaster 【译文】①均匀的呼吸;②老主顾;③五官端正的脸庞;④正规军;正规军士兵;⑤一场彻底的灾难

6. ①to cut wheat ②to cut cake ③to cut finger-nails 【译文】①割麦子;②切蛋糕;③剪指甲 7. ①to fuel up on food ②to fuel up on water 【译文】①吃点食物;②喝点啤酒 二、试译下列单词和句子,根据汉语表达习惯进行增添 1. sorting 【答案】分类法 2. allergy 【译文】(医学)变(态反)应性/过敏性 3. measurement 【译文】测量法/测量结果 4. neutralization 【译文】中和作用/中立状态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修订本)配套题库(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下))【圣才出品】

第6章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下) 6.1 习语的译法 一、直译 1. Trojan horse 【译文】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的敌人或危险) 2. tower of ivory 【译文】象牙之塔(比喻世外桃源) 3. sour grapes 【译文】酸葡萄(相当于阿Q精神) 4. Sphinx’s riddle 【译文】斯芬克司之谜(比喻难解之谜) 5. as wise as Solomon 【译文】像所罗门一样聪明(比喻非常富有智慧)

6. the fifth column 【译文】第五纵队(比喻间谍) 7. a Judas kiss 【译文】犹大之吻(比喻背叛行为) 8. crocodile tears 【译文】鳄鱼眼泪(比喻假慈悲) 9. wash one’s hands of 【译文】洗手不干(撒手不管) 10.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译文】旧瓶装新酒(旧形式不适合新内容) 11. Forbidden fruit is sweet. 【译文】禁果分外甜。 12. 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译文】盲人国中,独眼称雄。(或:盲人之邦独眼称王。) 13. 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neither.

【译文】同时追两兔,全都抓不住。 14. 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 bread. 【译文】有半块面包总比没有好。 15. Consequently Mr. Micawber was soon so overcome, that he mingled his tears with hers and mine. 【译文】结果是,一会儿米考伯先生也受不住了,和她和我,眼泪对流起来了。 16. The Gardiners stayed a week at Longbourn; and what with the Philipses, the Lucases, and the officers, there was not a day without its engagement. 【译文】嘉丁纳夫妇在浪伯恩待了一个星期,没有哪一天不赴宴会,有时候在腓力普府上,有时候在卢卡斯府上,有时候又在军官们那儿。 【解析】译文按照原文的顺序和意思对应翻译,准确传递了原文的意思。 17. I supposed I should be condemned in Hareton Earnshaw’s heart, if not by his mouth, to the lowest pit in the infernal regions… 【译文】我想,哈雷顿·厄恩肖即便嘴里不说,心里也要诅咒我下到地狱的最底层里去…… 18. Unless you’ve an ace up your sleeve, we are dished. 【译文】除非你袖中藏有王牌,否则我们是输定了。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学习辅导书(第二部分)【圣才出品】

1. 实称、代称与重复 (1)复习笔记 ★代词 ①英语和汉语中代词使用的区别 a. 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代词用得少,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关于生活细节的描述时。 b. 英语有时在句子里先出代词,然后再出它所指的人或物。汉语一般总是先出实词,然后才用代词。例如: 【英语】Ignoring the chair offered him, Chu Teh stood squarely before this youth more than ten years his junior and in a level voice told him who he was ... 【汉语】朱德顾不得拉过来的椅子,端端正正地站在这个比他年轻十几岁的青年面前,用平稳的语调说明自己的身份…… 评析:英语中先出现了代词him,然后再出现其指代的具体人物Chu Teh,汉语中先出现的是实词“朱德”,后出现的代词“他”和“自己”。 ②翻译注意事项 a. 英译汉有些代词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Permit me first to thank our Chinese hosts for your extraordinary arrangements and hospitality. My wife and I, as well as our entire party, are deeply grateful. 【译文】首先,请允许我对中国主人十分出色的安排和款待表示感谢。我的夫人和我以及全体随行人员都深为感激。

评析:原文中的代词your,our都没有译。 b. 汉译英时则要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代词,特别是物主代词。例如: 【原文】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译文】Early one winter, when my uncle’s family wanted a new maid, Old Mrs. Wei the go-between brought her along. She had a white mourning band round her hair and was wearing a black skirt, blue jacket, and pale green bodice. Her age was about twenty-six, and though her face was sallow her cheeks were red. Old Mrs. Wei introduced her as Xianglin’s Wife, a neighbour of her mother’s family, who wanted to go out to work now that her husband had died. My uncle frowned at this, and my aunt knew that he disapproved of taking on a widow. She looked just the person for them, though, with her big strong hands and feet; and, judging by her downcast eyes and silence, she was a good worker who would know her place. So my aunt ignored my uncle’s frown and kept her. During her trial period she worked from morning till night as if she found resting irksome, and proved strong enough to do the work of a man; so on the third day she was taken on for five hundred cash a mont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