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化学必修2教案

蔡本松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得多样性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得排布

会考考纲:

1.了解核外电子得排布(B)

2.能画出1~18号元素得原子结构示意图(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得原子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得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得电子排布规律得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得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得复杂性与特殊性

二、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得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得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下表就是构成原子得各微粒得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得信息回答问题:

问题解决:

1.原子就是由、与三部分构成得。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就是由与之与决定得。

3.在原子中:==

4.原子不显电性得原因:

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

2、进行新课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就是静止得,而就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得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得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得吸引得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得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得核外电子就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得呢?

一、原子核外电子得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科学探究:根据所给得一些数据,请您总结电子运动得特征

①核外电子得质量:9、10×10-31kg

②炮弹得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

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

结论:电子运动得特征就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得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得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得区域内作高速运动。那么,原子核外电子就是怎样绕原子核运动得呢?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自学检测:完成表2

设疑: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3.核外电子排布得规律

思考与交流:瞧表3,总结原子核分层排布有什么规律

⑴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总就是从能量得电子层排起,然后由往排;

⑵各层最多能容纳得电子数目为();

⑶最外层最多能容纳得电子数目为8(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练一练:

1.请分别画出9号氟元素与15号磷元素得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得递增而呈现出得周期性变化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比较。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法、比较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归纳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得科学品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

律。

二、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得递增而变化得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得比较元素得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得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得规律,探究能力得培养。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核电荷数为1-18得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以发现:随着元素核电荷数得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得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您知道其中得规律吗?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表-1 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进行新课

二、元素周期律

讲述: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得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元素得原子序数在数值上就等于该元素得原子得核电荷数。

交流与讨论:下表就是1-18号元素得原子半径,随着元素核电荷数得递增,元素得原子

具有相同得原子,其半径随得递增而。

设疑:您对原子半径得递变规律就是怎样理解得?

您得解释就是:

过渡:随着元素原子序数得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得排布与元素得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那么,元素得性质就是否也有相应得周期性变化规律呢?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得递变规律

讲解:人们在长期得研究中发现,元素得单质与化合物得某些性质有助于判断元素得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得强弱。

⑴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得判断依据

页信息提示,完成下表内容。

自主阅读:请阅读教材P

5

表-3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⑵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实验探究:钠、镁、铝得金属性强弱

根据实验:完成表格

您得结论就是:

①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

过渡:金属元素随着核电荷数得递增存在递变规律,那么非金属元素就是否也存在相似递变规律呢?

探究活动:研究硅、磷、硫、氯得非金属性得强弱

②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探究活动:阅读并分析表-6,根据11~17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得水化物得酸碱性,结合表-5,探究元素得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得强弱变化规律及元素得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得递

变规律。

表-6 原子序数为11~17得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得水化物

②元素得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得变化规律就是: ③元素最高价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得变化规律就是: ④元素得最高化合价得数值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得关系就是:

3.元素周期律

⑴定义:元素得性质随着原子序数得递增而呈周期性得变化得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⑵元素周期律就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得必然结果。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素周期表得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了解周期、主族序数与原子结构得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得结构得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精心设计得问题,激发学生得求知欲与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得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 周期表得结构;周期、主族序数与原子结构得关系 教学难点: 周期表得结构;周期、主族序数与原子结构得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至今已经发现了100多种元素,人们根据一定得原则将其编排起来,得到了我们现在得元素周期表,而绘制出第一个元素周期表得就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所以又将元素周期表称之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直观地反映了元素得性质随着核电荷数得递增呈周期性得变化规律

2、进行新课 三、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交流与讨论: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横行称为周期。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周期?每个周期各有多种元素?元素周期中,纵行称之为族。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族?

1.元素周期表得结构 ①周期 ②族 ,分除氖元素外,族 ( 个纵行, _ ) ) 周期 ( 个横行, 个周期)

其她各元素原子得最外层电子数与该元素所在得族序数有什么关系?

①氯、硫、钠、铝,氖在元素周期表中得位置:

氯:第 周期、第 族;硫:第 周期、第 族;钠:第 周期、第 族;铝:第 周期、第 族;氖:第 周期、第 族

②元素原子得最外层电子数与该元素所在得族序数关系就是: 。

活动与探究:下表就是Ⅻ A 族元素气态氢化物形成得难易程度与热稳定性,根据表中所提供信息,探究下列问题。 元素

气态氢化物

F Cl Br I

形成得难易程度 H 2与F 2混合,

在冷暗处剧烈

化合并发生爆

H 2与Cl 2混合,光照或 点燃时发生爆炸 H 2与Br 2混合,加热时发生化合 H 2与I 2混合,

加热时化合,

同时又分解

组成 HF HCl HBr HI 热稳定性 很稳定 稳定 较稳定 较不稳定 2.试分析同一主族元素得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元素核电荷数得增加有何变化? 问题解决:

1.Ⅻ A 族元素随着电子层数增加,金属性 ,非金属性 。 2.同一主族元素得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随着核电荷数得增大,电子层数逐渐 ,原子半径逐渐 ,原子失去电子得能力逐渐 ,获得电子得能力逐渐 ,元素得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

2.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律得表现形式

同一周期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得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得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得原子得到电子得能力逐渐增强,失去电子得能力逐渐减弱。因此,同一周期得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练一练:下表就是元素周期表得一部分,表示元素周期表中金属性、非金属性得递变规族

周期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1 2 3 4 5 6 7

问题解决:

①用虚线画出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得界线

②在图中4个箭号旁得方框中分别用简要得文字说明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得递变规律 ③在图中适当得位置写出金属性最强得元素与非金属性最强得元素得符号(放射元素除外)。

B Al Si Ge As Sb Te Po At

过渡:元素得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得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得位置反映了元素得原子结构与元素得性质特点。那么,元素周期表有何应用呢?

3.元素周期表得应用

指导阅读:阅读教材P9页内容,总结一下元素周期有何应用,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得位置,可推测元素得,预测其;

②在金属与非金属得分界线附近可找到,如等;

③在过渡元素(与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得催化剂与耐高温、耐腐蚀得合金材料。

第二单元微粒间得作用力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键得涵义,知道离子键得形成;

2、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得原子、离子与离子化合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化学物质得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得意义,学习研究科学得基本方法。

2、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几与人合作得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发展学习化学得兴趣,感受化学世界得奇妙与与谐。

【重点、难点】离子键、化学键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启发

【教学用具】PPT等

【教学过程】

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得化学物质,例如食盐、氧气、水等。我们知道物质就是由微粒构成得,今天,我们要研究得就是这些微粒就是怎样结合成物质得?

问题:食盐就是由什么微粒构成得?

食盐晶体能否导电?为什么?

什么情况下可以导电?为什么?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图片(食盐得晶体模型示意图及熔融氯化钠与溶液导电图)

解释:食盐晶体就是由大量得钠离子与氯离子组成。我们知道阴阳离子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食盐晶体不能导电,说明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问题:为什么食盐晶体中得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呢?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阐述:这些事实揭示了一个秘密: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且很强烈。

问题:这种强烈得相互作用就是怎样形成得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请大家思考氯化钠得形成过程。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板演氯化钠得形成过程。

因为就是阴阳离子之间得相互作用,所以叫离子键。键即相互作用。氯化钠得形成就是由于离子键将钠离子与氯离子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板书: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得相互作用。

问题: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得离子键就是不就是只有吸引力?也就就是说钠离子与氯离子可以无限制得靠近?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归纳:离子键就是阴阳离子之间得相互作用,即有吸引力(阴阳离子之间得静电引力),也有排斥力(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所以阴阳离子之间得距离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它们只能在这两种作用力得平衡点震动。

如果氯化钠晶体受热,吸收了足够得能量,阴阳离子得震动加剧,最终克服离子键得束缚,成为自由移动得离子。此刻导电也成为可能。

引申:自然界中就是否存在独立得钠原子与氯原子?为什么?

说明:原子存在着一种“矛盾情绪”,即想保持电中性,又想保持稳定。二者必选其一时,先选择稳定,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同时原子变成了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电中性得物质。因此,任何物质得形成都就是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也正就是原子有这种矛盾存在,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得物质。所以说:“矛盾往往就是推动事物进步、发展得原动力”。

问题:还有哪些元素得原子能以离子键得方式结合呢?

这种结合方式与它们得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它们之间最容易形成离子键。例如元素周期表中得Na、K、Ca、及F、Cl、、O、S等。由这些阴阳

离子随机组合形成得物质有NaF、K

2S、CaO、MgCl

2

、Na

2

O等。

活动探究:分析氯化镁得形成过程。

我们把通过离子键得结合成得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即含有离子键得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板书:离子化合物:许多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得化合物。

讲述: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我们该用什么工具准确地表达出离子化合物呢?元素符号似乎太模糊了,不能表示出阴阳离子得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达阴阳离子得形成,但就是太累赘,不够方便。考虑到阴阳离子得形成主要与原子得最外层电

子有关,我们取元素符号与其最外层电子作为工具,这种工具叫电子式。用点或叉表示最外层电子。

例如原子得电子式:Na Mg Ca Al O S F Cl

阳离子得电子式:Na+ Mg2+ Ca2+

阴离子得电子式:F- Cl- O2- S2-

离子化合物得电子式:NaF、 CaO、 MgCl

2、 Na

2

O、 K

2

S

列举两个,其余由学生练习。

引申:我们由氯化钠得形成发现了一类物质即离子化合物。那么,其它物质得情况又如何呢?

问题:氯气、水就是由什么微粒构成得?

就是不就是它们得组成微粒间也存在着作用力呢?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说明:两个氯原子之间一定就是通过强烈得相互作用结合成氯气分子得,水中得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一定也存在着很强烈得相互作用。而且这些强烈得相互作用力与离子键有些不一样。我们将这种相互作用叫共价键。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我们将物质中这些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得强烈得相互作用力统称为化学键。

板书:化学键:物质中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得强烈得相互作用。

总结:世界上物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就是我们目前知道得元素却只有100多种,从组成上瞧正就是100多种元素得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千千万万种物质。才有了我们这五彩斑斓得大千世界。而这些原子形成物质得目得都就是相同得,即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这就是自然规律。

课后思考题:

1、认识了氯化钠得形成过程,试分析氯化氢、氧气得形成。

2、结合本课知识,查阅资料阐述物质多样性得原因。

二、共价键

1.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得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微粒:一般为非金属原子。

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得原子之间或非金属元素得原子与不活泼得某些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

分析:成键原因:当成键得原子结合成分子时,成键原子双方相互吸引对方得原子,使自己成为相对稳定结构,结构组成了共用电子对,成键原子得原子核共同吸引共用电子对,而使成键原子之间出现强烈得相互作用,各原子也达到了稳定结构。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得形成过程。

练习:

讲解:从离子键与共价键得讨论与学习中,瞧到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存在于直接相邻得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内非直接相邻得原子之间。而前一种相互作用比较强烈,破坏它要消耗比较大得能量,就是使原子互相联结形成分子得主要因素。这种相邻得原子直接强烈得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板书:三、化学键

相邻原子之间得强烈得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讨论:用化学键得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得本质就是什么?

教师小结:一个化学反应得得过程,本质上就就是旧化学键断裂与新化学键形成得过程。

列表对比离子键与共价键

作业:

板书设计:

二、共价键

三、化学键

相邻原子之间得强烈得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列表对比离子键与共价键

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瞧物质得多样性

【第一课时同素异形现象】

【教学目标】

1、从同素异形现象认识物质得多样性

2、从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碳得同素异形体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不同而导致得同素异形现象

【教学重点】以金刚石、石墨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得不同从而导致得同素异形现象

【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与纳米管道得结构

【教学过程】

【引入】人类已发现得元素仅百余种,可它们却能形成数千万种不同得物质。这就是什么原因呢?

【思考】金刚石与石墨都就是C单质,为什么它们得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得区别?

【展示】金刚石与石墨得图片与视频资料,让同学们从视觉上感受差异性。

【归纳】同素异形体

定义:。

强调:

实例:。

【讲述】构成金刚石得微粒就是C原子,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结合成空间网状结构,金刚石得基本结构单元就是正四面体;

构成石墨得微粒就是C原子,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在石墨得每一层,每个C原子与周围3个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排列成平面六边行,无数平面六边行形成平面网状结构,石墨得不同层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

【列表比较】

【思考】为什么金刚石与石墨在硬度与导电性有差异?

【介绍】明星分子“足球烯”

【思考】足球烯结构与金刚石、始末、纳米管道有何不同

1、。

2、。

3、。

【设问】 Na与Na+就是同素异形体吗?

【讲述】除了C元素有同素异形体外,O、S、P元素也有同素异形现象

【板书设计】

一、同素异形现象

1、同素异形体:

2、强调:①同种元素②不同结构(性质不同)③可以相互转化

3、实例:

①金刚石与石墨

②氧气与臭氧

③红磷与白磷

【第二课时同分异构现象】

【课题二】同分异构现象

【教学目标】

1、以同分异构现象为例,认识物质得多样性与微观结构有关系。

2、以正丁烷与异丁烷、乙醇与二甲醚为例,认识有机物得同分异构现象

3、运用活动与探究方法,学习正丁烷与异丁烷得同分异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物质得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这一观点。学生依照碳原子成键得可能方式动手实验,探究原子得不同连接方式与连接顺序,观察原子在分子中得空间位置,将会对分子得空间结构、同分异构现象与同分异构体产生深刻得印象。

【教学重点】以正丁烷与异丁烷、乙醇与二甲醚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不同而导致得同分异构现象

【教学难点】各种同分异构现象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同素异形体得定义:。2.常见得同素异形体有、、。【知识梳理】

依据碳原子与氢原子得价键规律,请您思考一下您可以拼成几种分子式符合C

4H

10

得结构?请

用结构式表达出来。(可不填满也可再加)

⑶……

【课堂活动】P20制作分子结构模型

【归纳总结】

1.同分异构现象:。

2.同分异构体:。

说明1:概念中得“结构”所包含得内容主要就是:

①主链碳数不同——碳链异构

②支链(或官能团)位置不同——位置异构

③官能团不同——类别异构。

说明2:分子式相同,式量必相,但反之就是不成立得,也就就是说式量相同,并不表示分子式就一定相同。举例说明。

说明3:分子式相同,组成元素质量分数必相同,反之则不一定成立。举例说明。

说明4:同分异构体得最简式必相同,但最简式相同,则不一定就是同分异构体。

说明5:同分异构体得熔沸点比较: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因为支链越多,分子就越不容易靠近,分子间距离越远,分子间作用力也就越小,熔沸点越低。

3.写出您所了解得同分异构体得名称及结构式:

【例题】下列说法正确得就是: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得物质就是同一种物质

B.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得不同有机物一定为同分异构体

C.金刚石与石墨就是同分异构体

D.分子式相同得不同种有机物,一定就是同分异构体

【小结】“三同”得比别:

【第三课时不同类型得晶体】

【教学目标】

1、以不同类型得晶体为例,认识物质得多样性与微观结构有关系。

2、认识不同得物质可以形成不同得晶体,不同类型得晶体得结构、构成微粒、物质性质不尽相同各有特点。

3、认识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得结构与物理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物质得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这一观点。培养学生自觉得在事物得实质与现象之间建立联系,训练透过现象瞧本质得思维方式,培养高品质得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相关晶体得结构、构成微粒与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相关晶体得结构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得定义

2.晶体得定义:。

【知识梳理】

1.自然界中得固态物质分为与;

晶体具有规则得几何外形得原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构成晶体得微粒有。

【板书】一.离子晶体

1)定义:。

2)在NaCl晶体中

①每个Na+离子周围同时吸引着个Cl-离子,每个Cl-离子周围同时吸引着个Na+离子;

②晶体中阴阳离子数目之比就是;

③在NaCl晶体中就是否有NaCl分子存在?;

3)注意:一个晶胞中离子得四种位置

①、晶胞里得离子②、晶胞面上得离子

③、晶胞棱上得离子④、晶胞顶点上得离子

4)离子晶体得物理性质

①一般说来,离子晶体硬度,密度,有较得熔点与沸点;(为什么?)

②离子晶体得导电。

二.分子晶体

1)定义:得晶体叫做分子晶体。

①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判断得方法:瞧晶体得构成微粒就是否就是分子。

2)物理性质

①分子晶体具有较得熔沸点与较得硬度,如CO得熔点为—199℃,沸点为—191、5℃。(为什么?)

②分子晶体导电性。

3)常见得分子晶体

卤素、氧气、氢气等多数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非金属氢化物、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大多数有机物

4)二氧化碳得分子结构

在二氧化碳得晶体中,每个二氧化碳得周围有个二氧化碳分子

三.原子晶体

1、定义:。

2、构成微粒。

作用力。

3、原子晶体物理性质得特点:

A、熔、沸点

B、硬度

C、溶解性

4、二氧化硅得晶体结构:

晶体中,每个Si原子与个O原子形成个共价键,每个Si原子周在SiO

2

围结合个O原子;同时,每个O原子周围与个Si原子相结合成键。

【回顾】金刚石、石墨得晶体结构

四.金属晶体及其特点

【小结】三种晶体得比较

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得速率与限度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得化学反应其速率不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得概念及其表达方

式,知道反应得快慢受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得影响。

2、认识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对人类生产、生活得意义。

3、学习实验探究得基本方法,提高观察与动手实验得能力,逐步学会比较、归纳等学习

方法。

重点难点:化学反应得概念与影响因素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得因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展示图片资料,使学生了解自然界或生产、生活中得化学反应进行有快、慢之分。

例如,爆炸、铁桥生锈、奶得变质、溶洞得形成。结合这些例子说明人类需要控制反应进行得快慢

[提出问题]

怎样比较与判断反应得快慢?请提出您认为可行得方法,并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取两只小烧杯,各加入25ml蒸馏水、无水酒精。取两小块绿豆般大小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得煤油,分别投入盛有蒸馏水、酒精得两只小烧杯中,观察、比较与记录发生得现象。

通过观察可得,蒸馏水与金属钠得反应比无水酒精剧烈,钠较快消失,产生得气泡十分剧烈,使钠在水面迅速游动,而金属钠在无水酒精中只就是缓缓放出气体。

[教师补充讲解]

同学们通过肉眼观察来比较两种化学反应速率得大小,实验还说明反应主要决定于反应物得性质。但就是,如果只就是研究一个化学反应得快慢,例如只判断金属钠与无水酒精反应得快慢,该怎么办?

[交流讨论]

[归纳小结]

比较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两种或几种化学反应速率得相对大小,但就是要判断一

个化学反应速率得大小,应当瞧该反应反应物单位时间里减少得量或生成物单位时间增加得量。由于反应都在一定得容器或一定体积得溶液中进行,反应物或生成物量得变化可以通过容器或溶液中物质浓度得变化来表示。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就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程度得物理量。

2、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得减少或生成物浓度得增加来表示。其常用单

位就是mol/(L、min)或mol/(L、s)

[交流讨论]

我们已经知道,决定化学反应速率得主要因素就是反应物得性质,而外界条件也就

是反应速率得影响因素。请大家依据自己得经验与学过得知识来讨论哪些外界条件能影响反应速率,又就是怎样影响得?

[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P42 2-5, 2-6

探究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得影响

[归纳小结]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得因素

内因:化学反应速率得大小主要决定于反应物得性质。

外因: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催化剂,能大大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反应气体得压强、固体反应物得颗粒度等因素对反应速率都有影响。

[思考与交流]

1、人们为什么使用电冰箱储存食物?

实验室通常要将两种块状或颗粒状得固体药品研细,并混匀后再进行反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得涵义,初步学会根据反应速率判断化学反应所能达到

得限度,初步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得因素。

2、通过对“提高煤得燃烧效率”得讨论,认识控制外界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得重要作用。重点难点:化学反应限度得涵义与影响因素。

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限度得影响。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前面得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就是按照方程式中得系数比进行反应得,那么,在实际反应中,反应物能否按相应得计量关系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呢?在化学得发展史上,有一件与之有关得事曾经引起了化学家极大得兴趣。(炼铁高炉尾气之谜)。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反应也有类似得情况出现,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

上述实验说明反应并不完全。科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许多反应都就是可逆得,如氯气与水得反应,二氧化硫与氧气得反应,氮气与氢气得反应等。

[教师提问]

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不能完全消耗,存在着一个反应程度得问题,请分析当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化学反应所表现出来得特征?(从速率、物质得浓度两方面来分析)[交流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可逆反应有两个方向,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得速率相等时,反应物与生成物得浓度将保持不变,反应达到最大得限度。

[教师讲解]

当反应得条件改变后,若正、逆反应速率不能保持相等,反应原有得限度改变,浓度、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得改变都可能改变反应原有得化学限度。在工业生产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规律,选择与控制反应得条件,使化学反应能更好地符合人们得预期效果。

[问题解决Ⅰ]

为什么增加高炉得高度不能减少CO得浓度?

(1)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减少CO得浓度?

[问题解决Ⅱ]

因为改变条件要改变反应进行得快慢,改变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还可能改变反应进行得程度,试分析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提高煤得燃烧效率?

[总结]

化学反应限度得涵义、影响因素及研究化学反应限度得实际意义。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得热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得主要表现形式,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

反应,能说出中与热得涵义。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得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得基本方法。

3、通过实验发展学习化学得兴趣,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得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与热等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结论]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糊状得氢氧化钙,试管发烫,说明反应放出了热能。

[设问]

热能就是能量得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除刚才得这个反应,其它得化学反应过程中就是不就是也会有能量变化呢?其表现形式又就是怎样得?根据您已有得知识经验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

[归纳小结]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得同时还伴随着能量得变化,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量得变化。

[设疑]

那么,化学变化中热量变化得具体形式又有哪些呢?这将就是我们本节课研究得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探讨,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科学研究得一般过程与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

[思考与讨论]

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得热量变化,那么,您将采取哪些简单易行得办法

来了解反应中得热量变化?各有什么优缺点?

[反思、交流与评价]

1、实验过程中,您自己最满意得做法就是什么?最不满意得做法就是什么?

2、在思考、讨论得过程中,其她同学给了您哪些启示?您又给了她们哪些启示?

[演示实验]

[思考与讨论]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您得出了哪些结论?写出反应方程式。

2、您觉得做这个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实验中对您最有启发得就是什么?

[小结]

化学反应中得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量得变化,有得放热,有得吸热。

[设疑]

通过前面得学习,我们知道燃烧反应、金属与酸得反应就是放热得,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得反应就是吸热得,那么,作为一类重要而常见得反应,酸与碱得中与反应就是放热得还就是吸热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来揭开这个秘密。

[学生分组实验]

[讨论与交流]

1、通过实验,您得出什么结论?如何解释?

2、通过这个实验,您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3、要明显得感知或测量反应中得热量变化,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减小您与同组同学得实验结果得差异?

[教师讲解]

1、中与反应都就是放热反应。

2、三个反应得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本质就是相同得,都就是氢离

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得反应,属于中与反应。由于三个反应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得量都相等,生成水得量也相等,所以放出得热量也相等。

3、中与热:酸与碱发生中与反应生成1mol水所释放得热量称为中与热。

4、要精确地测定反应中得能量变化,一就是要注重“量得问题”,二就是要最大限度地

减小实验误差。

[总结]

本节课我们结合已有得知识经验,以实验为主要得研究手段,初步探讨了化学反应中得能量变化及其主要形式。相信通过学习,同学们会有许多收获。但就是,随着学习得深入,也必然会有更深层次得问题涌现出来,比如: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伴随有能量得变化?为什么有得反应放热,有得反应吸热?如何来合理地表达反应中得能量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上进一步探讨。

化学反应得速率与限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与理解可逆反应得概念,形成化学平衡状态得概念。 2、理解可逆反应达到一定得限度时V (正)= V (逆)。

过程与方法:经历化学反应限度、实验对该问题得再认识,理解形成了化学反应限度得

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习化学得兴趣,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培养正确得科学价值观

教学重点:1、可逆反应得概念

2、化学反应限度得概念得形成

教学难点:理解可逆反应达到一定得限度时V (正)= V (逆)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化学反应速率就是用 内_______ _________或_______ ___ ____来表示。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得因素有: 、 、 、 等。 思考与交流:

一个反应在实际进行时,反应物能否按化学方程式中相应得物质得计算关系完全转变为生成物?如果能,就是在什么条件下?如果不能,原因就是什么? 新课导入:

实验内容:①在盛有3~4mL1mol/LCaCl 2溶液得试管中加入1mol/LNa 2SO 4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为止,静置。②汲取上层清液置试管中,加入适量得1mol/LNa 2CO 3溶液,观察现

结论:任何化学反应得进程都有一定得 ,反应物 (填“一定”或“不一定)

完全参加了反应。

讨论:从这一实验中,您得到什么启示?如何理解这一“限度”呢?

结论:科学研究表明,不少化学反应都具有 ,即正向反应与逆向反应能 进行。

二、化学反应得限度: 1、可逆反应

(1)概念:一定条件下,既能 向又能 向进行得 叫可逆反应。 (2)注意:a :“可逆”就是绝对得,“不可逆”就是相对得。 B :可逆反应在写化学方程式时不用“=”而应用“”

2、化学反应得可逆性就是普遍存在得吗?

(完整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的第一课时。通过义务教育九年级和高一必修《化学1》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 2.初步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概念以及元素的“位-构”关系; 3.巧记周期表中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解读元素周期表,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的能力; 3.通过推导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追求真理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在“纸牌游戏”中,感受科学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情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总结的科学态度,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的相互推断。 三、设计思路以故事引入新课题→纸牌游戏→周期表的编排规则和结构→周期表的巧记方法→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发现能力的目的。

化学必修二 乙醇教案 人教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3.1 乙醇 武威十八中王勇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必修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它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了解有机物的一般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材地位与作用 乙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高中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乙醇比较熟悉,且在初中已经在九年级上册《燃料及其利用》一章节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乙醇。以乙醇作为学生学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烃类衍生物,知识起点低,学生容易接受,并且是在学习了烃类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乙醇,学生可以轻松的从乙醇的组成分析探究乙醇的结构,再由结构认识乙醇的性质。并且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其他衍生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本节是由学习烃类有机物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阶段,将《生活中两种最常见有机物》安排在这里《有机化合物》第三节,乙醇的教学不仅在整个单元的知识网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在整个高中有机化合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质。加深认识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 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步 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质疑、反思中提 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最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配套练习全集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汇 总 课时跟踪检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 1.不符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基本规律的是() A.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上 B.K层是能量最低的电子层 C.N电子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18 D.各电子层(n)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n2 解析:选D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上,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第n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A、B、C正确,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B.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C.从Li―→F,Na―→Cl,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均呈现从+1价―→+7价的变化

D.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个到8个呈现周期性变化 解析:选B元素性质不包括核外电子排布,A错误;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C错误;由H到He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2,D错误。 3.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解析:选C A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 图为;D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Al<Na B.金属性:Na>Al C.原子序数:Na>Cl D.原子半径:Cl>Na 解析:选B A项中核电荷数大小关系为Al>Na,错误;B项中元素的金属性关系为Na>Al,正确;C项中Na是11号元素,Cl是17号元素,所以原子序数:Na<Cl,错误;D项中11~17号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就越小,所以原子半径:Cl<Na,错误。 5.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钠>硫>氯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2SO4>H3PO4 C.最高正化合价:氯>硫>磷 D.热稳定性:硫化氢>氯化氢 解析:选D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则生成相应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应为氯化氢>硫化氢,故D项符合题意。 6.已知下列元素原子的半径为: N O Si P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半径(10-10 0.75 0.74 1.17 r m) A.1.43×10-10 m B.1.10×10-10 m C.1.20×10-10 m D.0.70×10-10 m 解析:选B P与N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P>N,则原子半径r>0.75,P与Si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化学键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高二化学答案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杭绍金温衢七校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化学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A A D A B C B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C C B D B B D 三、填空题(每空2分) 21.(1) NaHCO3 ==Na++ HCO3-(2) H2CO3 H++ HCO3- (3)NaHCO4 ==Na++ H++SO42-(4)CaCO3==Ca2++CO32- 22.问题1: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问题2:C(金刚石、s)==C(石墨、s):△H== —1.90kj/mol. 23.(1)正向(2)BD (3)n(D)>0.6mol,n(C)=1.8mol,n(D)>0.5mol。 24.(1) E NaClO ,I NH3。(2) Cl2+2OH-==Cl-+ClO-+H2O 。 高温高压 (3) N2+3H22NH3 催化剂 (4)只允许阳离子通过,不能使气体和阴离子通过,防止了氢气与氯气混合发生危险,以及氯气与碱的反应。 四、实验题(每空2分)

25.(1)锥形瓶溶液颜色交化,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无色,且30s不变。 (2)酸碱指示剂自身为有机弱酸碱。 (3)0.1288mol·L—1。(4)①③,②④。 五、计算分析题(6分) 26.(1)否当a=3时,b=6,该温度下不存在pH=6的一元强碱(1分) (2)否 a=5时,Va>Vb(V a=103a—14Vb),与题意不符 (3)3.5<a<4.67(2分)。 杭绍金温衢七校2009年4月期中联考高二化学双向细目表 题型序 号 知识点 能力层次 分 值 难度实际难度 识 记 理 解 应 用 分 析 选择题1 考查点电荷及库仑定律√ 3 0.8 2 考查库仑的贡献√ 3 0.8 3 考查电场强度的概念√ 3 0.7 4 考查电场线和磁感线√ 3 0.65 5 考查静电现象的应用 3 0.7 6 考查电容、电动势、电流单位√ 3 0.8 7 考查电流强度计算√ 3 0.8 8 考查利用电流的热效应√ 3 0.8 9 考查焦耳定律实验√ 3 0.7 10 考查磁场方向√ 3 0.65 11 考查物理学史事实√ 3 0.8 12 考查安培定则√ 3 0.65 13 考查左手定则√ 3 0.65 14 考查磁感应强度概念√ 3 0.7 15 考查洛伦兹力方向√ 3 0.7 16 考查磁化与退磁√ 3 0.8 17 考查磁性材料应用√ 3 0.75 18 考查安培力计算√ 3 0.65 19 考查安培力受力分析√ 3 0.6 20 考查电磁感应发现√ 3 0.8 21 考查电磁感应条与法拉第定律√ 3 0.6 22 考查交流电的有效值√ 3 0.8 填空23 考查元电荷√ 2 0.8 24 考查电容光焕发√ 2 0.7 25 考查电能计算√ 2 0.7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铝铁铜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铝 教学目标 1.认识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特性,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氢氧化亚铁的制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铝与NaOH 溶液的反应,氢氧化亚铁的制法 难点:铝与NaOH 溶液的反应 一、金属与合金 常温下,除汞外是液体外,其余的均为固体。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不透明,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均为电和热的良导体。 五.合金 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①合金的性质不是各成分金属性质的总和 ②合金的熔点、密度一般比各成分的金属低. ③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的金属大. ④合金的化学性质也和各成分金属不同.最早的合金是青铜,最常见、用量最大的合金是钢. 2.特点 二、铝 (1)铝在常温下能很快被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因而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 (2)跟酸的反应 非氧化性酸:2Al + 6HCl = 2AlCl 3 + 3H 2↑ 强氧化性酸:常温下铝遇浓硫酸或浓硝酸,会在铝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 (3)跟碱的反应 铝能和强碱溶液反应。该反应可理解为铝先和强碱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再和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 2Al + 6H 2O = 2Al(OH)3 + 3H 2↑ Al(OH)3 + NaOH = NaAlO 2 + 2H 2O 简写为:2Al + 2H 2O + 2NaOH = 2NaAlO 2 + 3H 2↑ (4)与氧化物的反应: 铝热反应:2Al + Fe 2O 3 ==== Al 2O 3 + 2Fe 2Al + Cr 2O 3 ==== Al 2O 3 + 2Cr 特点: 放出大量热,使生成的金属呈液态。本质:铝从金属氧化物中夺取氧,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 应用:焊接钢轨和冶炼某些难熔金属(如V 、Cr 、Mn 等)。 (5)制法 1)铝土矿制备铝的步骤和原理: 步骤:铝土矿 溶解 过滤 酸化 过滤 (NaAlO 2) (Al(OH)3 ) 灼烧 电解 铝 高温 高温 过量NaOH 溶液 过量的CO 2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大全

乙酸教学设计路桥中学陈彩莲 一、设计思想: 食醋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调味品,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学生对醋是很熟悉的,从学生熟悉的醋引入本课,学生易于接受,同时结合黄酒中的乙酸的产生,有利于前后联系.结合在初中已经学过的有关乙酸的知识(乙酸的分子式、物理性质及酸性),说明乙酸的弱酸性设计实验加以证明.通过乙酸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理解乙酸的的酸性是乙酸分子中O—H键的断裂。并通过实验探究酸与醇的酯化反应,利用同位素示踪法来解释酯化反应的实质,酯化反应生成物水中的水是由醇提供氢和羧酸提供羟基的。 二、教材分析: 乙醇和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这两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和乙酸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本课题在学生对黄酒中产生乙酸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乙酸的分子结构和其酸性与酯化反应,并学会用有机物结构和化学键知识来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初步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用途。 ②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辨证认识乙酸的弱酸性,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含义。②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③通过洗水垢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2、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实质 六、课前准备: 教具及用品:乙酸分子模型、冰醋酸、稀醋酸、乙醇、浓硫酸、石蕊、碳酸钠、饱和碳酸钠溶液、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导管。 七、教学过程: [引入]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到这里上课,相信我们能够成功合作。听说三门有句老话,我说上句,不知道大家能否接上下一句:“好---做---酒,坏---做---?”(学生接上:“坏做醋”。)对,在酒中存在着某些微生物可以使部分乙醇氧化,转化为乙酸,酒就有了酸味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醋有关的知识。 [板书]——乙酸 [引导]大家能否结合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说说对醋的了解与用途 学生展开。(调味品、流行性感冒时期或非典时期用醋消毒杀菌) [讲述]普通食醋中含有3%—5%的乙酸,所以乙酸又叫醋酸。 乙酸在初中的时候就提过,即有机酸。有机酸中都含有一个基团羧基(-COOH),类似与醇中都含有羟基(-OH)。醛中含有醛基(-CHO),像这些基团反映了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特性的,我们把它叫做官能团。副板书(羧基-COOH –OH –CHO,官能团) [问]乙醇分子是由乙基和羟基组成。乙酸是有机酸,含有羧基。既然它称作乙,那乙酸分子中应该总共有几个碳?(2个),那与羧基相连接的应该是甲基还是乙基?(甲基)展示乙酸的球棍模型,让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板书]一、分子结构 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文字自己先写上,再让一个学生上台来写) [投影]乙酸的结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官能团-COOH [讲述]注意羧基中的-OH受碳氧双键的影响,其不同于醇中的羟基,所以应该把它与碳氧双键一起看成一个整体. [过渡]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乙酸的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1)工业制氯气(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 2NaCl + 2H 2O 2NaOH+H 2↑+Cl 2↑ 2Cl - +2H 2O 2OH - +H 2↑+Cl 2↑ (2)实验室制氯气:MnO 2+4HCl (浓) MnCl 2+Cl 2↑+2H 2O MnO 2+4H + +2Cl -Mn 2+ +Cl 2↑+2H 2O (3)铁与氯气的反应:2Fe + 3Cl 2 2FeCl 3 (棕褐色的烟) (4)* 铜与氯气的反应:Cu + Cl 2 CuCl 2 (棕黄色的烟) (5)* 钠与氯气的反应:2Na + Cl 2 2NaCl (白烟) (6)氢气与氯气的反应:H 2 + Cl 2 2HCl (苍白色火焰) H 2 + Cl 2 2HCl (7) 氯气溶于水:Cl 2 +H 2O HCl +HClO Cl 2 + H 2O H + + Cl - + HClO (8)次氯酸见光分解: 2HClO 2HCl + O 2↑ (9)氯气的尾气处理:Cl 2+2NaOH =NaCl+NaClO+H 2O Cl 2 + 2OH - = Cl - + ClO - +H 2O (10)漂白粉的生产原理:2Ca(OH)2 + 2Cl 2 == Ca(ClO)2 + CaCl 2 + 2H 2O Cl 2 + 2OH - =Cl - +ClO - +H 2O (11)漂白粉消毒原理:Ca(ClO)2+2HCl =CaCl 2+2HClO ClO - + H + = HClO Ca(ClO)2 +CO 2 +H 2O == CaCO 3 ↓+ 2HClO Ca 2+ +2ClO - +CO 2 + H 2O= CaCO 3↓+2HClO (12)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Cl 2 + 2KBr == Br 2 + 2KCl Cl 2 + 2Br - == Br 2 + 2Cl – (Cl 2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Cl 2 + 2KI == I 2 + 2KCl Cl 2 + 2I - == I 2 + 2Cl – Br 2 + 2KI == I 2 + 2KBr Br 2 + 2I - == I 2 + 2Br – (13)氯、溴、碘离子的检验: KCl+AgNO 3 == AgCl↓+KNO 3 Ag + +Cl - ==AgCl↓(白色沉淀) NaBr+AgNO 3==AgBr↓+NaNO 3 Ag + +Br - == AgBr↓(淡黄色沉淀) NaI + AgNO 3 == AgI↓+ NaNO 3 Ag + + I - == AgI↓(黄色沉淀) (14)钠放置在空气中被氧化(常温):4Na + O 2 == 2Na 2O (氧化钠,白色固体) (15)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 2 Na 2O 2 (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 (16)钠与水的反应:2Na + 2H 2O == 2NaOH + H 2↑ 2Na + 2H 2O == 2Na + + 2OH - +H 2↑ (17)钠与四氯化钛的反应:TiCl 4 + 4Na Ti + 4NaCl (18)钠的工业制法:2NaCl(熔融) 2Na + Cl 2↑ (19)氧化钠和水反应:Na 2O+H 2O ==2NaOH Na 2O+H 2O ==2Na + + 2OH - (20)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Na 2O+CO 2=Na 2CO 3 (2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O 2 (22)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23)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Ca 2++CO 32-==CaCO 3↓ (24)碳酸钠与氯化钡的反应:Na 2CO 3+BaCl 2==BaCO 3↓+2NaCl Ba 2+ + CO 32- ==BaCO 3↓ (25)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 2: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CO 32- + CO 2 + H 2O==2HCO 3 – (26)NaHCO 3与NaOH 溶液反应:NaHCO 3+NaOH==Na 2CO 3+H 2O HCO 3 - +OH -==CO 32- +H 2O (27)少量 NaHCO 3与Ca(OH)2溶液反应:NaHCO 3+ Ca(OH)2==CaCO 3↓+NaOH +H 2O 通电 通电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700~800℃ 通电 Na 2O 2既是氧化剂 又是还原剂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的认识】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态变化,形状变化等. 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 【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题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典例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核素 【知识点的认识】 1、核素: 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 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 A﹣,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 【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

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整套教案

目录(人教版) 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 ..... 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 ... 20 第三节化学键 ....................................................................... ........... 33 39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 量 ........................................................................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

39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46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 55 6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 .........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62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75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88)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全书复习纲要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全书复习纲要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复习纲要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习纲要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一)、原子结构: 原子的表示方法:X A Z ,其中X 是原子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质量数= + ≈相对原子质量 阳离子:(a A m+)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B n-)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b+n (二)、同位素: 叫同位素。 (要点)两同:质子数相同,同种元素;两不同:中子数不同,不同原子.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据此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距核由 到 ,能量是由低到高的方式进行排布。通常把能量最 、离核最 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共有 个电子层,分别用字母 、 、 、 、 、 、 表示,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个。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 (四)、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二、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周期序数= ; 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O 、F 除外) 周期表结构 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与特点: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目录及知识整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共4个专题个10单元31节)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移去“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二、物质的量 三、物质的聚集状态(删去“1mol物质体积的计算”) 四、物质的分散系(移去“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移去“萃取、分液”)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移去“Cl-、SO42-检验、焰色反应”)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删去一或与二合并)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原子核的组成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二、氯气的性质(加上“Cl-检验”) 三、氧化还原反应(加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四、溴、碘的提取(加上“萃取、分液”)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加上“焰色反应”)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三、离子反应(加上“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四、镁的提取及应用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重点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二、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三、铝及铝合金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重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重点硅及二氧化硅的性质) 一、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 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重点浓硫酸的特性)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二、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加上“SO42-检验”)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二的复习)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重点氮氧化物、硝酸的性质)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一二合并)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三、硝酸的性质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是:由于学生基础底,知识薄,教学中特别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前期关注“点”即“知识点、考点”;中期过渡到“线”即“知识链”;后期到“面”即“知识网”,使学生将知识用“块”的立体形式来构建学科模块,以便学生认知、理解、运用学科知识。 二、教材整合的整体原则:将相关知识合并,将一些无所谓的过渡性内容删除,将重点知识加以强化。 三、教材整合的具体操作: 专题一:大量移去理论性知识。移去理由:我校学生初中化学知识几乎空白,没有初中知识支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疑难如登天,费时费力。 专题二:加上专题一中移去的理论性知识。加上理由:专题二在学习了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后马上加上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了就用自然而然,省时省力。 这样“一删一加”在不影响知识掌握的情况,省去了不少时间,而且易教易学。 专题三、专题四:删去无所谓的过渡、与衔接,学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关键。所以均整合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学生记忆、应用练习为主。这样专题三、四会省去不少时间,而且不影响知识的学习。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同步练习题集(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全套同步练习 目录 1.1.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化学苏教版必修2) (3) 1.1.2元素周期律(化学苏教版必修2) (7) 1.1.3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 1.2.1离子键(化学苏教版必修2) (18) 1.2.2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化学苏教版必修2) (23) 1.3.1同素异形现象同分异构现象(化学苏教版必修2) .. 27 1.3.2不同类型的晶体(化学苏教版必修2) (31) 2.1.1化学反应速率(化学苏教版必修2) (36) 2.1.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苏教版必修2) (41) 2.2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化学苏教版必修2) (47)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50) 2.3.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源(化学苏教版必修2) (52) 2.3.2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苏教版必修2) (58) 2.4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化学苏教版必修2) . 64 3.1.1天然气的利用甲烷(化学苏教版必修2) (67) 3.1.2石油炼制乙烯(化学苏教版必修2) (73) 3.1.3煤的综合利用苯(化学苏教版必修2) (78) 3.2.1乙醇(化学苏教版必修2) (82)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参考答案 (85)

3.2.2乙酸(化学苏教版必修2) (88) 3.2.3酯油脂(化学苏教版必修2) (94) 3.2.4糖类(化学苏教版必修2) (98) 3.2.5蛋白质和氨基酸(化学苏教版必修2) (102) 3.3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化学苏教版必修2) (106) 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参考答案 (109) 4.1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化学苏教版必修2) (112) 专题四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114) 第一单元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114) 4.2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化学苏教版必修2) (115) 第二单元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19) 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120) 专题一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2) 专题一综合检测答案 (126) 专题二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28) 专题二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31) 专题三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33) 专题三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37) 专题四综合检测(化学苏教版必修2) (139) 专题四综合检测参考答案 (144)

【精品推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测试卷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专题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N 14O 16Na 23Mg 24S 32Cl 35.5K 39 Ca 40Cu 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lO2是生产饮用水的新一代消毒剂,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ClO2属于() A.氧化物B.酸 C.碱D.盐 答案:A 解析:Cl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A项正确。 2.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与氩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D项中表示的元素为Ne元素,属于惰性气体元素,性质与氩元素相似,D项正确。 3.下列仪器:①普通漏斗②容量瓶③长颈漏斗④洗气瓶⑤量筒⑥蒸馏烧瓶。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④⑥B.②⑤⑥ C.①②③D.②③⑥ 答案:A 解析:普通漏斗用于过滤,洗气瓶用于气体分离,蒸馏烧瓶用于蒸馏分离,A项符合题意。 4.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从中取出10 mL,则这10 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1 mol·L-1B.0.1 mol·L-1 C.0.01 mol·L-1D.10 mol·L-1 答案:B 解析: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其浓度为0.1 mol·L-1,从中取出10 mL,浓度不变,B项正确。 5.某阳离子M n+核外有x个电子,核内有y个中子,则M的质量数为() A.x+y B.x-n+y C.x+n+y D.x+n-y 答案:C 解析:M n+的质子数为x+n,质量数为x+n+y,C项正确。 6.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 A.外观颜色的不同 B.胶体粒子直径在10-9~10-7 m之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