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地理同步新指导中图选修五精练:第三章 第二节 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 Word版含解析

2019地理同步新指导中图选修五精练:第三章 第二节 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 Word版含解析

2019地理同步新指导中图选修五精练:第三章 第二节 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 Word版含解析
2019地理同步新指导中图选修五精练:第三章 第二节 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节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

能力提升

2016年2月6日3时57分在台湾省高雄市(22.94°N,120.54°E)发生里氏6.7级地震,震源深度15

千米。地震发生后,台湾迅速组织救援队伍,赶赴地震灾区救援。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5题。

1地震发生时,若某居民恰好位于自家平房门口,他应()

A.迅速回家搬出贵重物品

B.跑到室外空旷区

C.在外墙窗下就地躲避

D.迅速回家关闭电源

2地震发生时,若某居民在五楼的公寓内,他应()

A.迅速利用三角空间避震

B.躲在坚固的电梯间

C.用高压锅护住头部

D.迅速从窗户跳下

3地震发生时,若居民恰好在车站候车,他不应()

A.迅速跑向出口

B.就地避震

C.充分利用三角空间避震

D.用衣服捂住口鼻

4地震发生时,位于室外的居民应()

A.寻找下风向和靠近水源的地方

B.充分利用狭窄巷道的三角形空间

C.迅速跑向山顶

D.注意山崩和滚石

5地震发生后,某居民被废墟掩埋,他应首先()

A.保持呼吸通畅

B.稳定和扩大生存空间

C.用力敲打物体,并大声求救

1题,地震发生时,位于平房门口的居民应迅速跑向室外空旷区,而不应在危险的外墙窗下躲避, 2题,地震发生时,位于室内的居民,不应做危险行为,如躲避到电梯内和跳窗;保护头部应用柔性物体。第3题,在车站候车室的乘客,地震发生时不应拥向出口,以免踩伤、挤伤。第4题,位于室外的居民,地震发生时应寻找上风向的地方躲避,避免有毒气体的伤害;应避开狭窄的巷道;迅速向地形开阔的地方转移;应注意山崩、滚石、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第5题,因人缺氧几分钟就,因此,地震发生后,若被废墟掩埋,首先应保持呼吸通畅。

2.A

3.A

4.D

5.A

10月3日23时30分,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红色预警,台风“彩虹”将于4日中午前后在广东徐闻到电白一带登陆。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6~7题。

6接到台风“彩虹”预警后,预计台风登陆范围内的居民应()

A.驾船出海,避免强风将船舶吹到陆地上

B.到海滨浴场游泳,体会搏击风浪的成就感

C.待在向风的窗户旁,随时观察台风风速的变化

D.加固部分建筑物

7接到台风“彩虹”预警后,若某大型货轮正航行在台风将要经过的海域而不能及时靠岸,船长应要求海轮立即()

A.滞航

B.适当改变航线

D.返航

6题,接到台风预警后,人们不应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室内的居民不应靠近窗,以免被强风刮破的玻璃碎片伤害。第7题,“将要经过的海域”是关键信息,因此;台风眼周围是强风、暴雨区,不能穿越台风眼;返航没有必要,增加运输成本。

7.B

,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第8~10题。

8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洪准备的是()

①训练爬高能力②预备钢制家具③听汛期天气预报

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⑤学会游泳⑥学会救生演习的知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9当洪水来临时,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做法是()

A.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

B.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

C.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低处转移

D.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10下列洪水互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对溺水人员进行人工呼吸

C.划船、游泳去救人

8题,钢制家具易沉入水中,不适宜防洪。第9题,应对洪水灾害,不同情况下按轻重缓急有不

,没有转移出去的人,应采取应急措施向高处转移;当洪水猛涨时,可

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当发生险情时,要及时报告。第10题,对落水人员应及时救

9.D10.D

,完成第11~12题。

11若甲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且该地多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图中最易发生

泥石流灾害的地方是()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12若乙图为甲图中某地等高线的一部分,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泥石流路线,某游客此时正好位于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图中①~④中的哪一条路线?()

B.②

C.③

D.④

11题,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区,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可知,A为山脊,B为山谷,C是陡12题,该地能发生泥石流→该地为山谷→泥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泥石流向④→逃生方向要垂直于泥石流的流向且向高处逃生→应为②路线。

答案11.B12.B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10月26日下午离开菲律宾的热带风暴“山神”给菲律宾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菲律宾减灾委表示,“山神”及其引发的洪水造成菲律宾的灾民人数增加到6.6万多人,其中被安置到疏散点的灾民超过1.5万人。

材料二洪水应急图。

(1)热带风暴“山神”给菲律宾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原因是什么?

(2)由材料二知,当遭遇突发洪水时,个人应该怎样做才能获得逃生的机会?

,应如何做好防洪准备?

(1)题,可从菲律宾的地形、海岸线、人口分布等因素归纳。第(2)题,考查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

(3)题,个人和家庭应增强防洪意识,做好应对准备。

①“山神”势力强,能量大,摧毁力强。②菲律宾为群岛国家,大部分由山地、高原和丘陵构成,

,易受风暴潮影响。④人口集中分布在沿海的狭小平原,受风暴潮、洪灾影响大。

(2)①不能惊慌失措,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顶部、大树、山丘和高坡等。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要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3)①关注汛期天气预报;②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③准备逃生物资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2012年我国台风特点:台风频繁密集登陆,影响范围跨度较大。我国大陆地区先后受到10个台风影响,其中7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登陆时间集中,强度偏强。台风影响区域从华南沿海延伸至东北,涉及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68个县(区、市),其中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较少受到台风灾害影响的北方省份灾情异常偏重,5省除死亡、失踪人口和紧急转移安置人次外,其余灾情指标合计值均占全国台风总损失的4成以上。

(1)受台风影响,东南沿海地区下列生产活动受影响最大的是()

A.水稻种植业

B.石油冶炼业

C.林业

D.海产品养殖、捕捞业

(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因此应该()

A.大力围海造田,拓展生存空间

B.有计划地将人口向中西部大规模迁移,转移经济中心

C.大力营造沿海防护林,特别是红树林

D.缩小亚热带水果的种植面积,减少果农经济损失

(3)下列地区中经常遭受台风或飓风侵袭的是()

①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沿岸②阿拉伯海沿岸③孟加拉湾沿岸④东北太平洋沿岸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目前防御台风、地震、寒潮等自然灾害最重要的措施是()

A.大力营造防护林

B.修筑和加固防波堤

C.加强监测预报

D.将沿海居民内迁

(5)台风来临时,假如你正在海上,但又不能靠岸,此时你应该怎么躲避台风?

(6)某渔民发现一阵强风过后,天气转晴,又马上出海了,你认为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但对人类生产活动有没有好的一面呢?试提出你的看法。

,但有时也能起到消除干旱的有益作用。台风的发

,所以具有可预报性的特点。

(2)C(3)C(4)C(5)应采取“停”“绕”“穿”三种躲避办法:停,即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

,即根据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影响范围适当改变航线,绕道而行;穿,即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通

过。(6)不对。因为一阵强风过后,天气转晴,此时是台风眼控制该地区,强风很快会再度来临。(7)有。台风带来降雨,可以缓解高温酷暑;台风带来丰富的降水,能缓解旱情。

中图版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归纳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含义: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既可以是风景的、文物的,也可以是风俗民情的。 2.旅游资源的内涵: (1)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不包括服务设施)。(2)能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①内容上:既有自然又有人文;既有景观又有文化;既有古迹又有现代;既有实物又有体验。 ②地域上: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各具地方特色。 ③季节上:同一旅游资源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景观。 ④组成上:多要素相互组合。 ⑤价值上:美学价值(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艺术欣赏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 (2)独特性 (3)变异性 (4)观赏性 4.旅游资源的两种基本类型: (1)自然旅游资源:自然赋予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组合。 (2)人文旅游资源: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和科学创造的载体和轨迹。 5.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1)世界遗产可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 (2)中国已有37处世界遗产(截止到2008年底)。 文化遗产:除教材上长城等24处,新增了2处: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共26处) 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奇观、江西上饶三清山(7处)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乐山大佛、武夷山(4处)

此外,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古琴 (4)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世界遗产本身都有一段漫长的历史,不仅有它的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它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5)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认识和研究它的价值十分必要,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对世界遗产,不能只从经济上去考虑它的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对它的保护。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态度,可概括为“三个负责”:(1)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2)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3)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 第二章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1)了解景观特点 旅游者应事先对所要游览的景观有所了解,尤其是了解人文景观设计者的美学构思,以获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如: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的太湖石、日月同辉。 (2)精选观赏点位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完整版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1、洪涝灾害——东北、黄河流域、长江、 淮河、珠江流域等。 2、干旱高温——较广,如华北地区春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华南地区干旱;西北、 西南陆地区干旱。 3、台风——台、闽、粤、琼东南沿海地区 4、沙尘暴——西北、华北 5、寒潮——影响围大,我国除青藏、滇南 外,各地都受影响(包括、等地)。 6、地震——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华北地区。

7、滑坡、泥石流——西南山区 8、赤潮——珠江口、湾、渤海湾等 9、咸潮——东南沿海,如珠江三角洲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集中四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和。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4 洪涝

2020学年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中图版选修5

课时跟踪检测(十)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 一、选择题 地震是一种灾难性的灾害,它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因而有关避震、自救和互救方法尤为重要。请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地震自救和互救方法判断1~2题。 1.关于地震预报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目前人类对地震的认识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 B.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都与一定的地质构造相关,搞清地质构造是进行地震预报的重要基础 C.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动物的异常反应,小震频繁、地壳形变等都属于地震前兆,是预报地震的重要依据 D.当动物有异常反应时,地震即将来临,要马上发出地震警报 2.大地震停了下来,你在家里侥幸躲过一关,接着,你将如何做?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关闭水电及煤气开关 B.及时抢救陷在碎物底下的人员 C.打开电灯,或用打火机照明,查看损害情况 D.及时离开房屋,到开阔地带 解析:1.D 2.C 第1题,判断地震的发生,不能单靠一种现象,要综合多种现象才能判断。第2题,打开电灯或打火机照明,容易引发火灾、燃气爆炸等次生灾害。 台风是广东省主要的气象灾害。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中,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岸段位于( ) A.惠州南部、汕尾南部、揭阳东南部 B.阳江南部、广州南部、珠海东南部 C.湛江东部、中山东部、汕头东南部 D.茂名南部、东莞西部、潮州东南部 4.台风过境前后,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 B.大风暴雨时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 C.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 D.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 解析:3.C 4.B 第3题,关于图中地理事物位置的描述,属容易题,可直接由图读出结论。第4题,台风是一种气象灾害,来临之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等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因为台风中心附近天气状况为狂风暴雨。B选项中大风暴雨时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由于风力较大,可能会使临时建

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二节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教学案中图选修5

第二节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 地震灾害的防避 ——————情景导入先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美国作家马克·汉林写的一篇感人故事。它表达了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坚定和勇敢。地震中儿子阿曼达和其他13位同学,因躲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都幸免于难。 思考探究:故事告诉我们地震发生时如果在高楼教室里应该怎样做? 提示:如果在高楼教室里上课遇到地震,首先不要慌乱,听从老师指挥,用手抱住头,躲在教室墙角处,或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停止后有组织地从楼梯逃生。 ——————基础知识要记牢——————— 1.室内避震 (1)不同位置的防避: ①门口或平房的窗口附近:迅速跑到室外的空旷区。 ②其他情况:选择易形成三角空间之地躲避。 (2)注意事项: ①用被子、枕头等柔性物体护住头部,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 ②迅速关闭家中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 ③在公共场所,切忌拥向出口。 ④如被埋压在废墟下:保持呼吸畅通,自己设法脱离险境或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⑤如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尽量寻找食品和水,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 2.室外避震 (1)迅速向地形开阔的地方转移,寻找上风向并靠近水源的地方。 (2)避开高大建筑物、狭窄巷道、围墙,尽量远离高压线、变压器、烟囱。 (3)山区的居民应注意山崩、滚石、滑坡、泥石流的威胁。 3.其他情况

地震多发地区的家庭,应当为每个家庭成员准备一个应急包和一张应急卡片,不要在门口、楼道、走廊等处堆放杂物,以保持通道畅通。 4.基本方针:预防为主。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室内避震

三、正确逃生 [拓展提升] 震后自救与互救 (1)自救: ①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②谨防烟尘呛闷窒息的危险,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尽快想办法摆脱困境;③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寻找一切可以充饥的物品,并想办法与外面救援人员联系;④鼓足生存的勇气,要有顽强的毅力,在缺水、断粮的环境下保存体力,挑战生命极限。 (2)互救: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试题

选修3旅游地理 [考纲原文]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4.旅游与区域发展。 高考题组一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与欣赏 1.(2013·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 / 1 图1图2黄山云海 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等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1)游客怎样才能观赏到图2所示的黄山云海?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2)观景时,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除了方便观景,还有什么原因? 答案(1)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高处俯视);选择合适的时机。(若回答具体时间,合理即可) (2)保障游客安全。 解析(1)黄山云海是一种远景阔景,在高处俯视才能获得好的观赏效果,另外,云海景观夏季出 现较多,要选择合适的观景时机。(2)观景台除了有较好的观景角度外,还能保证游客安全。 2.(·江苏地理)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杭州西湖主要景点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 / 2 (1)西湖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赏三潭印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景点的最佳做法是________。 a.置身其中,近而观之b.适当距离仰视 c.在较高位置俯视d.把握观赏时机 答案(1)数量多种类多品质高(或价值高、知名度高)组合好(任答3项)(2)d 解析(1)西湖发展旅游的优势需要调动答题基本模板: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观或景点 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等。然后从图中获取信息进行具体的分 析。(2)三潭印月需要选择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观赏,雷峰夕照显然需要夕阳西下时观赏,苏堤 春晓需要春季观赏才行,因此三者观赏的最佳做法是把握观赏时机。 高考题组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规划 3.(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考点)高中地理台风知识点及练习题

(考点)高中地理台风知识点及练习题 1、什么是台风 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强度达到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发生在大西洋近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力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 所以“台风”、“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的范畴。 2、台风的形成 台风生成于洋面温度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大气发生的一些扰动,海洋上局部湿热空气膨胀上升,同时周围洋面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区,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上升的空气绕着自己的中心一边按逆时针急速旋转,一边又随着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移动的台风就像一个旋转极快的巨大“空气陀螺”。 3、台风等级划分 根据台风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大小,台风可划分为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5个等级。 4、台风的分布 台风的形成具有一定条件。因此,它的发源也在特定的地区。台风是热带洋面上的“特产”。它经常发生在南、北纬度5-25度左右的热带洋面上。 北半球台风主要发生在7至10月。其它季节明显减少。台风形成以后,具有一定的移动路径。

以西北太平洋台风为例:在冬春季节(11月至翌年5月),台风主要在东经130度以东的海面上转向北上,在北纬16度以南往西进入南海中南部或登陆越南南部,还有少数在东经120-125度的近海转向北上,少数台风也可能在5月和11月登陆广东; 在7-9月的盛夏季节,台风路径更往北、往西偏移,中国从广西到辽宁的沿海省份在此季节都有可能遭受台风侵袭; 在6月和10月的过渡季节,台风主要在东经125度以东海面上转向北上,西行路径较偏北,在北纬15-20度之间,少数可登陆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 台风运动除自身呈快速反时针(北半球)旋转移动外,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和长波槽等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引导。正常情况下,台风移动路径平滑、稳定。但少数台风移动路径曲折多变,有停滞、打转,突然转向,移速突然变化,路径不定等多种形式。 台风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但是,台风也总是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5、台风的危害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 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

湘教版选修三《旅游地理》复习提纲

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一、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服务业(中介体)。 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 2、基本类型: ⑴按游览区域分: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 ⑵按旅游目的分: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 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步入度假保健型和购物型。 二、旅游资源 1、定义: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特性:位置相对稳定性(如收藏于博物馆的书画);物质景象组合性; 美学属性;历史文化属性;非消耗性(长存性)。 3、类型: ⑴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地貌—如五大连池、山水组合—如壶口瀑布、生物—如自然保 护区、气象与其他自然景观组合—如松花雪柳)。 ⑵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历史文物古迹、民土风情)。 (3)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 ●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4、形成: ⑴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华山:暖温带,花岗岩;黄山、九华山:亚热带,花岗岩;丹霞地貌:红色砂岩风化、流水侵蚀;长江三峡、玉龙雪山、黄龙:山水组合地貌)。 ⑵人类活动可以认知、提升自然环境的文化内涵(从宏观、微观角度看) (3)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的文化古迹,如我国古代建筑群,世界遗产的11座古城(其中2 座在中国——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本课属于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以《中国的地质灾害》这节课的内容为主,结合课标,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关注点,本课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以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为主线,用问题探究的形式,联系乡土地理,结合课改精神,关注高考,来达到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简述地震的成因 2.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地震灾害的区域分布 3.理解导致地震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4.了解技术部门如何进行地震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政府如何进行救援 与救助,并掌握面对地震灾害的一些应急避险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从图表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地震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它与其他地质灾害之间还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地震危害程度还具有地域差异。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以及灾情的时空分布特点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图片文字材料,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联系汶川地震背景,结合学生的关注点,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考,再结合对文科班学生的要求,作为新课的切入点,以达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新课教学 本课课题是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所以全课就都以汶川地震为主线进行串联。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利用思考一、思考二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础知识,所以先简单介绍地震的成因,类型以及相关要素(地震的构造等)。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烈度的因素。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给出汶川地震的相关材料来启发学生思维,并适时加以归纳总结。 在教授中国地震分布特点时,先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使学生对地震的分布有总体上的认识,之后利用地图抛出问题——中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结合乡土地理——福建多地震吗,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关注生活,学习地理的乐趣。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 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讲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本讲难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旅游规划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核心)、购、娱 二、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2)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大全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 【构建知识体系】 一、现代旅游基本知识 1.旅游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介—旅游业。、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食、宿、行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现代旅游的基本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形式的多样化;③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④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二、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价值、分布与欣赏 1.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核心是地貌景观;自然过程形成;以具体形式表现),它包括:①地文景观,如云南路南石林;②水域风光,如杭州西湖;③生物景观,如黄山迎客松;④天象与气候景观,如黄山云海。 (2)人文旅游资源(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核心是建筑景观;历史过程及人类活动形成;以具体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表现),它包括:①遗址遗迹,如北京故宫;②建筑与设施,如苏州园林;③旅游商品,如景德镇瓷器;④人文活动,如傣族泼水节。 2.旅游资源的特性 (1)旅游资源共性:①多样性(旅游资源极其多样,且广泛存在);②非凡性(旅游资源是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③永续性(多数旅游资源可反复使用,并且使用是无消耗的,这是与其他资源相比是最突出的特点)。 (2)旅游资源独特性: ①自然景观:A.季节性—有些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呈现不同特色,称为季节性,如雾凇形成于冬季。 B.地域性—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域差异。 ②人文景观:A.可创造性—人文景观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 B.可变异性

(新课标)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台风与寒潮学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台风与寒潮的成因和危害。2.结合实例,说出台风与寒潮的防御措施。 (新课标)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台风与寒潮学案(含 解析)湘教版必修1 一、台风灾害 1.概念 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2.成因及分布 3.危害 台风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天气状况(如下图所示),台风伴随着狂风、暴雨,来势凶猛,在沿海地区还会产生巨浪和风暴潮。 思考在我国,台风多发生于什么季节?哪些地区受台风影响较大? 答案夏秋季节。东南沿海。 二、寒潮灾害 1.概念:我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最低气温又在5℃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2.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导致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同时伴有大风、雨、雪、雨凇或霜冻、冰冻天气,发源于北方大陆和冰雪洋面。 3.时空分布:发生于秋末或冬末春初,影响我国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4.入侵我国的寒潮路径和源地 5.危害: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探究点我国的台风和寒潮灾害

1.从图中看,我国受寒潮影响频繁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三个省区) 答案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2.台风主要有哪些危害?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影响? 答案台风危害主要表现为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能带来丰沛的降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3.从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为什么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 答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地区山脉多东西走向,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所以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 1.台风灾害 (1)影响 ①危害 ?? ? ??狂风:能掀翻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 设施遭受损坏 暴雨:造成河堤决口,水坝崩溃,洪水泛滥 风暴潮:常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②有利: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2)防避措施 时间段防避措施 台风来 临前 收听天气预报,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 台风来 临时 在岸上听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 在海上 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 不能及时“停”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航行

旅游地理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旅游地理选修三知识点 归纳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导言部分】 1、什么是旅游业(记忆) 旅游业是联系旅游者和旅游资源的纽 带,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他 们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 性长夜,它不经能满足现代人 的旅游需求,而且对经济、社 会、文化的发函起着促进和带 动作用。 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服务对 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条件并 提供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简言之,旅游业是旅游(地 理)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产业模 式(经济)。 2、“现代旅游业”的主要特点 ①综合性;②服务性;③涉外 性;④带动性;⑤脆弱性。 3、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记忆) 第一节现代旅游极其发展一、旅游的发展(记忆)

二、旅游的定义与判定(记忆|应用) 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为人们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暂时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判定方法与技巧: 1、旅游活动以“活动空间”的“异 地性”区别于“其他休闲活 动”; 2、旅游活动以“活动目的”的“娱 乐性”区别于“其他经济活 动”; 3、旅游活动以“活动时间”的“临 时性”区别于“人口迁移”; 4、旅游活动以“消费活动的 高层次性”区别于“一般的消费 活动”。 5、旅游活动一定要和消费结 合起来。三、旅游的基本类型(明白,黑体的重 要)

特别提示:科技革命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四“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5、旅游产业增长持续化。 五、现代旅游的六要素 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①食: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干净。②宿:不用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为了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干净、舒适即可。③行: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④游:一定要同导游配合好,才可领略更多乐趣和学到更多知识。⑤购:在异地购买些物品,既有纪念意义,又是乐趣之一。⑥娱乐乃人之常情。 特别提示:a、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绝大多数旅游者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b、“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c、“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主要途径;d、“宿”和“食”是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业必须满足的条件。 六、旅游者必须具备的三方面条件 ①金钱;②闲暇时间;③旅游动机。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1.现代旅游的发展特点[4]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关系: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旅游交通 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 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娱 ※3.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 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 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体促进社会发展)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a+.促进文化交流(○1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总体促进文化繁荣)特色和吸引力○2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 值) ○4影响区域环境: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 低了旅游质量 4.有关“旅游业”的几种正确评价[4] ○1旅游业是“朝阳产业”。 ○2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3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 ○4旅游扶贫工作的重心是开发式扶贫。 第二章旅游资源 5.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a.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 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b.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 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 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影响:A、人员伤亡B、财产损失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热带气旋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征狂风暴雨 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7-11月最频繁);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或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中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区,另外还有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加勒比海、美国东部海岸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我国易遭台风袭击的原因: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施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分布空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当寒潮较强时,也可能影响到低纬地区) 时间分布:深秋-冬季-初春,9月至次年5月 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 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选修三旅游地理1.1 现代旅游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及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认识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课时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3课时,其中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复习1课时。 第一节现代旅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难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旅游活动自古就有。根据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 (1)古代旅游: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时间:1840年~1950年 标志: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020-2021年高中地理 .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 湘教版选修5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2 湘教版选 修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2.通过对地质灾害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应用,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分布图的阅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图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地理空间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我国地震的特点。 2.通过对中国地形图、中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中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图的比较判读,概括我国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分布特点,总结地形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3.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 2.通过各种地质灾害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联系的、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地质灾害中人为因素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正确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各种地质灾害分布的学习,加强尊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意识。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通过阅读“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看到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重建家园的重大成果,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地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增强人们抗灾和战胜灾害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

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2.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 [教学难点] 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 2.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教材图片以及近年发生在我国的地质灾害案例、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人类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地关系史,人地关系相继走过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阶段,目前正携手走进人地协调共生的新时代。然而,地质灾害暴发的频度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越来越重。印尼海啸的惊涛骇浪还未平息,四川汶川又一次震声隆隆。下面让我们共同感受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巨大灾难。 【播放图片】汶川地震图片 【板书】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资料分析】阅读以下资料,分析总结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资料一: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l8次,最大震级为8.5级,共有三次,即:l668年山东莒县郯城地震、l920年宁夏海原地震、l950年西藏察隅地震。l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l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l949年以来,l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资料二: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的深源地震仅出现于吉林的安图、珲春和黑龙江的穆棱、东宁、牡丹江一带,深度一般为400~600千米。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深震群的一部分,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以300倾角插入亚洲大陆之下,伸达我国东北的产物。震级为5~7.5级,因震源过深,一般无破坏作用。我国的中源地震主要有三处:一是台湾省东部的沿海,如基隆东北、花莲以东海域以及东南海域,深度为l00.270千米;二是西藏南部江孜、达旺附近,深度为l40~180千米;三是新疆西部的塔什库尔干、麻扎一带,深达100~160千米,它是兴都库什中源地震群的一部分。我国的浅源地震分布最为广泛,在深度上东西两部稍有差别,东部大都在30千米范围之内,西部稍深,有的可达40~50千米,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一带有的深达60~70千米。总之,我国的深、中源地震仅分布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它们都处于不同板块相互交接部位,现代构造运动强烈,能影响到上地幔之中,而分布最广、为数最多的浅源地震大都在50千米以内(即在地壳范围之内),它们与地质构造尤其同活动断裂构造有着更密切的联系。我国近年来所发生的破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

《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导言部分】 1、什么是旅游业?(记忆) 旅游业是联系旅游者和旅游资源的纽带,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他们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长夜,它不经能满足现代人的旅游需求,而且对经济、社会、 文化的发函起着促进和带动作用。 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条件并提供服务的综合性 产业。 简言之,旅游业是旅游(地理)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产业模式(经济)。 2、“现代旅游业”的主要特点 ①综合性;②服务性;③涉外性;④带动性;⑤脆弱性。 3、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记忆) 第一节现代旅游极其发展 划分年代历史阶 段 旅游 需求 产业 特征 旅游 目的 旅游 空间 1841年以前古代旅游 个体需求,如古代君王巡游、文 人漫游等等。 前产业化阶段,为出 现旅游公司 事务性出游占绝 大多数 出游距离较 短 1841年~1950年近代旅游 群体需求,消费者数量和普及程 度大大提高 初级产业化阶 段,旅游公司出现 娱乐性、享受性旅 游明显增多 出行距离延 长 1950年以后现代旅 游 大众需求, 旅游已成为普通大众的消 费行为 高度产业化阶 段,形成完成产 业结构 休闲性旅游占 绝大多数 旅游空间 扩大化 二、旅游的定义与判定(记忆|应用) 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为人们以娱乐、享受 为主要目的,暂时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判定方法与技巧: 1、旅游活动以“活动空间”的“异地性”区别于“其他休闲活动”; 2、旅游活动以“活动目的”的“娱乐性”区别于“其他经济活动”; 3、旅游活动以“活动时间”的“临时性”区别于“人口迁移”; 4、旅游活动以“消费活动的高层次性”区别于“一般的消费活动”。 5、旅游活动一定要和消费结合起来。 分类依据分类内容 按游览区域划分 国内旅游 又可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 全国性旅游 国际旅游 又可分为: 跨国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按旅游目的划分 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 教和购物五种。 备注:在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 于观光旅游。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 客,开始步入独家保健型和购物性旅 游的行列 按照旅游活动的发展 历史划分 古代旅游、近代旅游、现代旅游 发展提供了契机。 四“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 目的的娱乐化;5、旅游产业增长持续化。 五、现代旅游的六要素 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①食: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得饱、吃得好、 吃得干净。②宿:不用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为了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 干净、舒适即可。③行: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④游: 一定要同导游配合好,才可领略更多乐趣和学到更多知识。⑤购:在异地购买些物品, 既有纪念意义,又是乐趣之一。⑥娱乐乃人之常情。 特别提示:a、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绝大多数旅游者必须借助交通 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b、“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 景区开展;c、“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主要途径;d、“宿”和“食”是人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