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后浇带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的规范要求

一、现场情况

由我单位施工的XXXXXX综合楼工程,在一层顶楼板混凝土施工时,因操作不当,造成⑥-⑦轴间后浇带处上部钢筋保护层偏大,明显超过设计和规范要求,经我公司领导及项目部有关人员现场勘查研究后决定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二、原因分析

1、后浇带留设时没有按照技术交底进行施工,马凳钢筋高度不够,后浇带模板支设时保护层明显偏大。

2、成品保护不到位:模板支设完毕后,对后浇带没有进行必要的保护,作业人员随意踩压,导致保护层超过要求。

3、跟踪检查不到位:混凝土浇注时,钢筋工、木工没有进行跟踪值班,管理人员缺少跟踪检查。

三、质量缺陷分析

本工程主体1-6层均为办公楼结构体系,根据《结构设计规范》可知楼面恒载和活载基本一致,因二层⑤-⑥轴之间存在较大洞口,在一定程度削弱了整个楼层的整体抗震刚度,故采取局部整体刚度增强措施(增加混凝土厚度和楼板钢筋配筋)。根据《塑性极限平衡法理论》可知板跨中主要依靠下部钢筋来承受弯矩(在跨中L/2板跨范围内),上部支座钢筋来承受剪力(在支座处L/4板跨范围内)

现场后浇带处(板跨中间)上部钢筋保护层明显变小,通过分析支座钢筋放在梁钢筋的上部,可以保证其在支座处受力位置能满足要求,但是跨中钢筋混凝土整体抗震刚度则被削弱。为保证其整体稳定性,

经研究决定在后浇带底层钢筋上部南北方向通长设置5根 12钢筋(HRB400),将其原来的单向板受力形式变更为双向板受力形式,进而保证其整体稳定性。

四、处理方法及保证措施

(一)处理方法:

1、在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开始准备后浇带混凝土的浇注。将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凿毛并剔去表面的松动石子和浮浆层,露出坚硬石子;并根据主体模板技术交底和模板施工方案有关要求进行模板支设,经验收合格后在浇筑混凝土前用清水充分湿润、冲洗。在后浇带处每间距60cm设置一个马凳钢筋和垫块,保证上下钢筋的保护层均满足要求。

2、在后浇带底层钢筋上部南北方向通长均匀设置5根 12钢筋(HRB400),钢筋端头直锚至框架梁底层钢筋上部。钢筋在板跨中间1/3L范围内搭结,搭结长度55cm。(具体设置见后附示意图)

2)根据实验室提供的U.E.A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比原楼层混凝土提高一级)进行混凝土浇注,浇注前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与混凝土同配比的减石子砂浆,浇筑时振捣要细致,使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浇注完24h内覆盖进行成品保护,并定期浇水养护。

(二)、保证措施:

1、混凝土浇注时加强管理、严格监控,把好质量关。在振动棒振捣后,用平板振动器进行纵横操作,控制拖动平板的速度进而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

2、加强过程控制和成品保护,严格进行跟踪检查,技术员、质检员及各级管理人员做好施工的过程检查控制,对每个施工细节进行逐项落实,确保没有任何质量隐患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结构设计≯2010-08-15 15:17:03 阅读625 评论1 字号:大中 小订阅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 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 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 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 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

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 间不得少于28d. 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设置后浇缝的目的就是将大部分的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应力。 2 、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在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3、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 一般宽度以700 ~1000mm为宜。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 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条 5.2.1 后浇带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 5. 2.2 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后再施工;高层建筑的后浇带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 5.2.3 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渗和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Ⅱ 设计

后浇带设置依据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2010-07-16 10:04 一 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 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可沿基础长度每隔 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 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 凝土。 二 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 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 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6.6.3 条 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 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 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 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 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 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 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 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 土 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28d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 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 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 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 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4.13 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 后浇筑; 4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 ,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 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5.2 条 5.2.1 后浇带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 5. 2.2 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高层建筑的后浇带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 5.2.3 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渗和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设计 5.2.4 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其间距和位置应按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宽度宜为700-1000mm。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4.13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 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1 膨胀剂掺量不宜大于12%; 2 膨胀剂掺量应以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表示。 5.2.10 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应防止落入杂物和损伤外贴止水带。 5.2.11 后浇带两侧的接缝处理应符合本规范第4.1.26条的规定。 5.2.12 采用膨胀剂拌制补偿收缩混凝土时,应按配合比准确计量。 5.2.13 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不得留设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5. 2.14 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局部加厚,并应增设外贴式或中埋式止水带(图5.2.14)。 条文说明 5.2.1 后浇带是在地下工程不允许留设变形缝,而实际长度超过了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所设置的一种刚性接缝。虽然先后浇筑混凝土的接缝形式和防水混凝土施工缝大致相同,但后浇带位置与结构形式、地质情况、荷载差异等有很大关系,故后浇带应按设计要求留设。 5.2.2 后浇带应在两侧混凝土干缩变形基本稳定后施工,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一般在龄期为6周后才能基本稳定,在条件许可时,间隔时间越长越好。 高层建筑后浇带的施工除满足上述条件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第13. 5.9条的要求,对高层建筑后浇带的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这里所指按规定时间应通过地基变形计算和建筑物沉降观测,并在地基变形基本稳定情况下才可以确定。 高层建筑一般是按照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进行变形计算,其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必要时,还需要分别预估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的地基变形值。测定建筑地基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是一种十分直观的方法。一般情况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如工程需要适当提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应采取有效措施,并取得设计单位同意。 5. 2.3 补偿收缩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量的膨胀剂,使混凝土产生微膨胀,在有配筋的情况下,能够补偿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抗裂性和抗渗性。后浇带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是为了使新旧混凝上粘结牢固,避免出现新的收缩裂缝造成工程渗漏水的隐患。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尚应满足防水混凝土的抗渗和强度等级要求,故规定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抗渗和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Ⅱ 设计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

一、后浇带的定义 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 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 1.1、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1.2、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1.3、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 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 2.1、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2.2、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 40cm时,相邻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 3、温度后浇带: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4、板间后浇带:装配式楼盖(包括屋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4.1、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使其与约束柱或墙暂时分开。 后浇带的设置 1、伸缩后浇带: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在柱距三等分 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1.1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 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浇带施工标准

中南控股集团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浇带施工标准

单位:中南控股集团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部门:技术质量部

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公司标准编号:NZ-BG-01-2009 代替:NZ-BG-01-2006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浇带施工第1 页;共31 页 1.总则 1.1制定目的规范公司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浇带的施工方法,力求后浇带施工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施工,达到施工方便、保证质量、节约成本的目的。做到技术先进、工艺合理、施工规范,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确保结构受力安全和后浇带处无渗漏现象,避免不可预见因素对后浇带施工质量的影响,杜绝后浇带施工质量通病的发生,特制定本工艺标准。 1.2 适用范围可适用于总承包公司及其分公司所有的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外墙、内墙、顶板、楼层的楼板、房屋及大型构筑物的基础以及大型设备基础的后浇带;不适用于工程竣工后仍有可能存在变形的结构工程。 2.编制依据 2.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2.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 2.3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 2.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 2.5砼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 2.6砼处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119) 2.7砼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 2.8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2.9《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3.相关的说明和特点 3.1后浇带的概念 3.1.1后浇带也称施工后浇带,是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为了克服因温度、收缩而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而设置的变形缝,经一定时效后再进行后浇封闭,形成整体结构。是一种在施工期间留存的,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作用的临时性带形缝。 3.1.2后浇带一般可同时考虑沉降、收缩、温度作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措施,待将该处混凝土后浇补齐后,才能充分发挥结构的整体刚度。 3.1.3建筑物结构由后浇带连成整体,因此后浇带施工的质量与结构质量休戚相关。 3.1.4由于施工原因需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结构型式而定,留设位置应经设计院书面确认。 3.2后浇带的分类 3.2.1用于解决高层主体与低层裙房的差异沉降者,称为后浇沉降带。 3.2.2用于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者,称为后浇收缩带。 3.2.3用于解决混凝土温度应力者,称为后浇温度带。 3.3后浇带的施工特点 3.3.1后浇带处往往断面大,钢筋密集,模板支设难度大。 3.3.2杂物垃圾容易落入,清理十分困难,若清理不彻底将会影响结构质量。 3.3.4通过设置后浇带,使大体积混凝土可以分块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施工工期。 3.3.5由于不设永久性的沉降缝,简化了建筑结构设计,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性,同时也减少了渗漏问题。

后浇带规范

一、后浇带的设计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混凝土规范第9.1.1条)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除在施工阶段设置后浇带外,应该加强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外墙的配筋,建议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5%,钢筋应尽可能选择直径较小的,一般10到16即可,间距尽量选择较密的,宜不大于150mm,细而密的钢筋分布对结构抗裂是有利的。 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

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但应注意,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时,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并应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提出明确要求。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例如高层建筑基础做在基岩层或卵石层上,或采用桩基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连成整体。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且厚度较大,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较大,高层建筑荷载较大,则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下,还是以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为好。当高层建筑与相邻的裙房之间设置永久变形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一般应大于裙房基础埋深至少2米,不满足此要求时应计算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并采取可靠措施防止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发生相互倾斜。笔者曾经参观过某工程,高层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十六层,纯地下车库一层,与高层建筑地下室贯通,其间设置了沉降缝,基础埋深基本相同,沉降缝间采用硬质材料填充。由于没有解决好高层建筑与地下车库间的互倾问题,建筑投入使用后,发现沉降缝两侧墙体开裂,造成地下室渗漏。

后浇带施工标准化做法【最新版】

后浇带施工标准化做法 主要技术要求: 一、施工准备 1.1 技术准备1、后浇带施工前应对材料、施工时间、现场状况进行检查核对,以确定对设计与规范的符合性,预测施工后对功能的有效性,并做好核对记录。2、确定施工方案,针对后浇带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现场情况,编制满足设计规范和工艺要求的施工技术措施。3、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其主要内容为: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应注意的事项和操作要求、细部构造及技术质量要求。4、应熟悉设计图纸、本施工工艺标准及相关技术规程,对后浇带的做法、位置、配筋进行了解,以确定后浇带上述内容的合理性,并确定是否提出修改建议。1.2 材料要求1、品种规格1)后浇带混凝土所用碎石应根据所浇后浇带的钢筋密度确定,一般为5~31.5㎜,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2)后浇带的砂子应采用中砂,含泥量不得大于3.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3)中埋式止水钢板宜用3㎜厚400㎜宽的折形钢板条。4)钢丝网宜采用密目钢丝网和30×30型钢丝网,?为什么夫妻“云雨”,女性很难达到“癫峰”?与这几点有关两种钢丝网配套使用。2、质量要求:1)碎石应满足试配强度要求且检验结果应符合《JGJ53标准》。

2)砂子应采用河砂或山砂,不得用海砂,且检验结果应符合《JGJ52标准》。3)粉煤灰应用II级以上。4)外加剂必须用合格一等品。5)水泥应用32.5R以上的普通水泥或硅酸盐水泥。6)拌和用水应用饮用水或水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的水源。7)止水带表面不允许有开裂、缺胶、海绵等影响使用的缺陷,中心孔偏心不允许超过管状断面厚度的1/3;止水带表面允许有深度不大于2㎜、面积不大于16㎜2的凹痕、气泡、杂质、明疤等缺陷不超过4处;止水带的尺寸公差应符合GB 50208附录A中表A.0.4-1的要求,其物理性质应符合GB 50208附录A中表A.0.4-2的要求;止水带现场抽样数量以每月同标记的止水带产量为一批抽样。8)选用的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应具有缓胀性能,其7d的膨胀率应不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当不符合时,应采取表面涂缓膨胀剂措施;其物理性质应符合GB 50208附录A中表A.0.5的要求;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现场抽样数量以每月同标记的止水带产量为一批抽样。1.3 主要机具1、自拌混凝土: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坍落度桶、天平、插入与平板振动器、手推车等。2、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桶、插入与平板振动器、手推车等。3、其它机具:电焊机、剪刀、锒头等。1.4 作业条件1、后浇带的留置1)后浇带的位置、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已场地平整,放线无误,垫层施工完毕。2)后浇带的行式,保证成型的措施应按施工方案进行落实。2、后浇带混凝土浇筑1)后浇带两侧混凝土面上的浮浆、松散混凝土应予凿除,并用压力水冲洗干净,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或水泥砂浆。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施工时不得有积水。2)

后浇带设置依据及施工注意事项

后浇带设置依据及施工注意事项 【摘要】 后浇带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出现,已经有20多年了。它的应 用确实给建设工程带来了一次重大的创新。但如在施工过程中有些 环节注意不到,往往会使后浇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可能给施工 带来不便,给结构造成隐患。结合我们近年来施工工程后浇带的做 法,就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 理解及选用、依据、施工注意事项 一、后浇带混凝土的理解及选用 对于后浇带至今没有具体而明确的定义,它的作用到底有哪些,有多大,又有什么理论和计算的依据,是没有任何人能够解释清楚的。所以这方面的学术争论和技术研讨一直在延续。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合理的采用。 我个人的理解,后浇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温度问题。因为在施工过程中,浇筑的混凝土要释放大量的水化热。施工期间混凝土中释放的水化热,所产生的温度应力应该占到总温度应力的80%以上。实际上我们所做的施工缝也具有相类似的功能,只不过施工缝连续施工的间隔比较短,部分温度应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罢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规范都要求,后浇带必须在主体混凝土浇筑28天以上才能浇筑的真正意义。故,后浇带对于解决温度应力的作用是应该成立的。 后浇带是否可以解决沉降问题,是学术界争论最多的问题。因为对于不均匀的地质条件,各建筑物的沉降量会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发生相对的沉降差,那后浇带一定会出现不同的沉降变形,后浇带中的钢筋就一定要产生附加的瓒余应力。这个部位一定是结构最弱部位之一。之所以有人提出后浇带可以解决沉降变形的理由,是源于地基规范的一些构造规定。地基规范规定,同一个建筑的基础,必须落在同一个土层内,这就减小了发生不均匀沉降的概率。所以,把后浇带能解决沉降问题,是一个概念性的错误。 综上所述,后浇带解决温度应力的说法可以理解,能解决沉降问题理论是不能成立的。所以大家在应用后交代是应该适当,对于温度应力方面的应用,可以根据规范的规定适当放宽限制的长度,但相应的技术措施一定要明确,采用的施工方法一定要有实际效果。不能无

后浇带施工及支撑(百科)

后浇带百科及施工规范 (含图片及支撑)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混凝土带。 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形成薄弱部位。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后浇带post-cast strip国家标准GB50666-2011 分类 沉降、温度、收缩后浇带 作用 解决沉降差、减小温度收缩 设计要求 留置宽度、接缝形式 定义 根据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第2.0.10条后浇带的定义是:为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在梁、板(包括基础底板)、墙等结构中预留的具有一定宽度且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的混凝土带。[1]

作用 后浇带一般做法CAD

解决沉降差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校核。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 (1)调压力差。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减少附加

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调时间差。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 (3)调标高差。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减小温度收缩 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混凝土硬结收缩的 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后浇带保留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月,在此期间,收缩变形可完成30%~40%。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但应为正温度)时,后浇带混凝土采用比设计强度等级提高一级微膨胀混凝土浇灌密实并加强养护,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形成薄弱部位。[2] 分类 1.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沉

后浇带设置规范在哪个图集

关于后浇带的设置方面的规范 关于后浇带的设置方面的规范,总结一下,一共有下面几个规范有所规定: 一是 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可沿基础长度每隔 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 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 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 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 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 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 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 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

后浇带施工标准化设计方案图文【最新版】

后浇带施工标准化设计方案图文 主要技术要求: 一、施工准备 1.1 技术准备 1、后浇带施工前应对材料、施工时间、现场状况进行检查核对,以确定对设计与规范的符合性,预测施工后对功能的有效性,并做好核对记录。 2、确定施工方案,针对后浇带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现场情况,编制满足设计规范和工艺要求的施工技术措施。 3、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其主要内容为: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应注意的事项和操作要求、细部构造及技术质量要求。 4、应熟悉设计图纸、本施工工艺标准及相关技术规程,对后浇带的做法、位置、配筋进行了解,以确定后浇带上述内容的合理性,并确定是否提出修改建议。

1.2 材料要求 1、品种规格 1)后浇带混凝土所用碎石应根据所浇后浇带的钢筋密度确定,一般为5~31.5㎜,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 2)后浇带的砂子应采用中砂,含泥量不得大于 3.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 3)中埋式止水钢板宜用3㎜厚400㎜宽的折形钢板条。 4)钢丝网宜采用密目钢丝网和30×30型钢丝网,两种钢丝网配套使用。 2、质量要求: 1)碎石应满足试配强度要求且检验结果应符合《JGJ53标准》。 2)砂子应采用河砂或山砂,不得用海砂,且检验结果应符合《JGJ52标准》。

3)粉煤灰应用II级以上。 4)外加剂必须用合格一等品。 5)水泥应用32.5R以上的普通水泥或硅酸盐水泥。 6)拌和用水应用饮用水或水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的水源。 7)止水带表面不允许有开裂、缺胶、海绵等影响使用的缺陷,中心孔偏心不允许超过管状断面厚度的1/3;止水带表面允许有深度不大于2㎜、面积不大于16㎜2的凹痕、气泡、杂质、明疤等缺陷不超过4处;止水带的尺寸公差应符合GB 50208附录A中表A.0.4-1的要求,其物理性质应符合GB 50208附录A中表A.0.4-2的要求;止水带现场抽样数量以每月同标记的止水带产量为一批抽样。 8)选用的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应具有缓胀性能,其7d的膨胀率应不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当不符合时,应采取表面涂缓膨胀剂措施;其物理性质应符合GB 50208附录A中表A.0.5的要求;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现场抽样数量以每月同标记的止水带产量为一批抽样。

高层建筑施工后浇带的设置与施工

高层建筑后浇带的设置与施工 浙江凯恩房地产有限公司张建雄 主题词:后浇带设置施工 在高层建筑物中,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从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甚至双墙。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因功能需要把主楼与裙房连成整体并不允许设置沉降缝,此时为减少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之间因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或大面积浇筑混凝土引起的温度应力,在不增加造价和加大施工成本的情况下,采用施工后浇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在主楼与裙房之间用后浇带隔开,使其各自形成独立单体,既能在施工期间各自沉降,把主沉降差所引起的内力释放掉,同时也避免了同一楼层大面积混凝土浇筑引起的温度应力,然后用后浇带连成整体以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 施工后浇带分为沉降后浇带、伸缩后浇带和温度后浇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以及温度应力等问题。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主体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一、定义 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

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设置后浇带(施工缝)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常为800~1200mm;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设置后浇带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内容不同的消耗因素;后浇带部位填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 二、作用 1. 解决沉降差。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1)调压力差。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2)调时间差。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3)调标高差。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2. 减小温度收缩影响。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

后浇带设置原则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 一JGJ3 -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 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等分的中间范围内。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JGJ6 -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 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 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GB50010 - 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 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GB50007 - 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GB50108-200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 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 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 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 一‘后浇带的合理设置 1 、后浇带的设置遵循的是、“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后浇带的设置就是把大部分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的应力。 2 、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 3、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4、后浇带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 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为宜。 5 、除设计另有要求外,后浇带处的粱板受力钢筋宜尽量断开,钢筋接头按有关规定留设,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 6 、后浇带的未浇筑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 7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弯点附近(约离支座1/3跨度处),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 8 、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避免留直缝。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粱及基础,可留企口缝,而企口缝又有多种形式,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 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还可以减

后浇带施工工艺标准规范标准完成

后浇带施工工艺操作规程 1适用范围及术语 1.1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的适用范围为:可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外墙、内墙、顶板、楼层的楼板、房屋及大型构筑物的基础以及大型设备基础的后浇带;不适用于工程竣工后仍有可能存在变形的结构工程。 1.2术语、符号 1.2.1后浇带:是一种砼刚性接缝,适用于不宜设置柔性变形缝以及后期变形趋于稳定的结构。 1.2.2自粘性膨胀橡胶止水条:是一种具有自粘功能,遇水后在一定时间内体积可以膨胀以达到止水效果的橡胶质止水条。 1.2.3补偿收缩砼:是在砼中添加一定比例膨胀剂或外加剂(按设计掺量)后,使砼在 凝固过程中产生适度体积膨胀,以补偿砼收缩的一种砼。 2、基本规定 2.1后浇带的留置必须依据设计要求的位置与尺寸,宽度宜为700-1000伽;若后浇带位置因施工需要移动,必需经过设计院同意;后浇带砼施工的时间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工程实际施工情况要求。若后浇带施工时间设计无要求时,应根据后浇带在结构中的作用(收缩后浇带、沉降后浇带),经咨询设计,并经设计同意后再进行施工(收缩后浇带一般在两侧砼浇筑完成60天,沉降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砼14天后进行) 2.2后浇带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满足现行规范和设计要求。 2.3后浇带的施工必须符合《砼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2.4后浇带砼浇筑应留置砼强度块及抗渗强度试块(设计有抗渗要求),后浇带的砼强度等级应提高一个强度等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砼,同时限制膨胀率等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3、施工准备 3.1技术准备 3.1.1后浇带施工前应对材料、施工时间、现场状况进行检查核对,以确定对设计与 规范的符合性,预测施工后对功能的有效性,并做好核对记录

混凝土后浇带规范

混凝土后浇带规范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 混凝土后浇带规范: 1、对后浇带的要求 1.1后浇带是为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克服由于温度、收缩而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而设置的临时施工缝。该缝需根据设计要求保留一段时间后再浇筑,将整个结构连成整体。 1.2在后浇带构造中,除图中注明者外,后浇带钢筋应该按贯通留筋。 1.3后浇带的设置距离,应考虑在有效降低温差和收缩应力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来获得。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参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相关规定施工。 1.4沉降后浇带在主体封顶后,根据沉降记录,由设计单位确认后方可封闭;收缩后浇带应该在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5d后方可封闭。 1.5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一般其宽度为70~100cm。根据本工程设计要求,后浇带宽度800mm。后浇带内的钢筋应完好保存。 1.6地下室后浇带必须采取覆盖保护措施,凡因留置后浇带而形成较大悬臂的部位应加支撑,待后浇带砼浇筑后强度达到100%时才能拆除。 1.7后浇带填筑前必须全面进行清理干净。如地下室积水,应抽排干净并清除干净该处余泥渣物,用水冲洗干净后,方能浇筑砼。

2、后浇带的留设 2.1后浇带部位的模板支承体系应以其两侧轴线为界,自成一独立体系,同时又要确保与整体支承系统共同受力,即当相邻结构施工时,后浇带部位的支承架参与整体支承系统共同受力,但当相邻结构模板及支承架拆除后,后浇带部位的支承架及模板独立工作的性能不变,后浇带两侧混凝土结构与模板间应不产生间隙,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后接缝平顺。 2.2后浇带部位的模板支承体系必须在后浇带部位的砼达到设计要求的100%后,方可拆除,板部位的后浇带模板支撑时,两侧考虑采用钢板网,其安装方法按常规操作。 2.3地下室后浇带施工中,底板、外墙后浇带防水是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为防止地下水产生突涌,采用对底板后浇带处混凝土垫层施工进行加厚、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局部配筋等措施(见下图)图中①处附加筋为B16@200。 2.4基础底板后浇带支护。 2.5由于施工中支模加固、混凝土浇捣等影响,极易造成护墙及防水层的破坏。为使外墙后浇带施工缝处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施工缝可做成凹凸形,并附加止水钢板。 2.6地下室外墙后浇带内侧支模具体做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