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白爽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辽宁省沈阳市邮编110034)

[摘要]: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注定要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把美学分析运用到翻译中去,有助于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美学特征的等值。本文在回顾美学和翻译的历史渊源基础上,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家和他们的翻译美学理论做回顾和梳理,旨在为翻译美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翻译理论;美学研究;翻译美学

翻译是讲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追溯翻译的渊源,也可上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翻译与族际交往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尽管翻译源远流长,但翻译理论的研究缺大大落后与翻译实践活动。最近几十年,国外翻译界开始利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进行有益的探索,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人文科学发展使得某些学科间的界限已日渐模糊了,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也必将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趋势。在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变得越来越有必要。译学探索与美学联姻,是我国译论的突出特色。事实上,中国传统译论中所散发出来的哲学、美学与翻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以美学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发展作回顾和梳理。

一、翻译与美学

1、译学的美学渊源当代哲学和美学对语言问题空前关注,当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以及由于当代美学思潮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文学现象,使得当代美学思潮与翻译理论的交织成为必然。[1] 虽然翻译美学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 [2] ,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西方译论的双重角度论证美学和翻译具有颇深的渊源。

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中国传统译论大约始于1700 年前的佛家论经书翻译,早在汉代佛经翻译,支谦就批评当时的翻译“其辞不雅”,道宣还提出过翻译须“风骨流便” ,他们分别涉及翻译中的辞章美学与文艺美学,

开创了我国翻译美学研究的源头。清末严复首创“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将翻译中的辞章美学推向极致。之后傅雷的“神似说” ,钱钟书的“化境说”以及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等等,都把传达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和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作为译者奋力追求的目标。这些译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的译学理论与翻译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1933 年林语堂的《论翻译》一文。在该文中作者明确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美学标准。他说得很清楚:“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美术。”他还写道:“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可以说,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无论是翻译理论的术语,还是翻译研究的方法都受美学的影响,体现着美学的特点。而当代的翻译美学理论研究是对我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由此可见,美学思想无疑是当代中国译论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

一般认为,西方译论始于公元前古罗马的知名哲学家、政治家和修辞大师马库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106-43BC)和随后的古罗马抒情诗人和讽刺大师昆塔斯?霍拉斯(Quintus Flaccus Horace,65-8BC )。西塞罗在罗马共和国和罗马文化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哲学和政治思想上,西塞罗主要受到希腊先哲柏拉图(Plato,c427-

347BC) 的影响,但他并没有把柏拉图的理念关僵化地用在翻译和翻译研究上,而只是汲取了柏拉图古典美学观的优长,这正是西塞罗不失为古典译论大师的可取之处。霍拉斯是西塞罗译学主张的忠实继承者,他从艺术的基本观点出发来谈翻译,赞美行文的自然气势,他本人又是古罗马著名的抒情诗人,倡导斯多噶式的淡泊美和泰勒斯的自然美。

西塞罗和霍拉斯的翻译主张是西方美学译论的“初始之光”对拉丁文化在欧洲的普及,功不可没。西方古典哲学——美学译论的继承者以杰罗姆( Saint Jerome,347-420BC )和奥古斯丁 (Saint Augustine,354-430 )。杰罗姆是古罗马圣经的研究者,他在欧洲翻译史上的功绩是将《旧约全书》译成拉丁语,他的译本被誉为《圣经通行本》即天主

教教廷所承认的唯一文本。他是西塞罗译风的继承者。奥古斯丁的功绩在于他提出了“美是适宜”、“秩序”、“和谐”、“一体性”等美学命题。奥古斯丁在欧洲美学史上是跨世纪的过渡人物,在译论上也是如此。之后英国的德莱顿早在17 世纪就已明确提出翻译是艺术;20 世纪20年代时意大利的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到60 年代,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吉里?列维认为文学翻译的

目的应该是使读者从译作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到与原文相应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对文学翻译的分析与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入手。从中西方翻译理论史不难看出,多数不同的翻译理论之下,都蕴藏着同时代美学思潮的因子。[3]

2、什么是翻译美学

美学和翻译的结合,称之为翻译美学。翻译美学是一门科学,是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古典美学及现代美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把翻译美学定义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化中的美学问题。” [4]

通过对翻译和美学基本定义的分析可以看出:翻译美学是探讨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以及主客体与接收者的关系;翻译审美各层次的再现手段以及翻译的美学多维化标准;通过探索研究提高译者同时驾驭两种语言互译中的美的鉴赏能力,进而真实表现两种文化交相辉映的丰富内涵与深厚的底蕴。

二、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近年来,中国翻译界出现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论争。有人提出中国翻译理论不应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坚持中国特色,就会陷入“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 从学术上分析,中国翻译理论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中国的语法理论、中国的修辞学理论乃至中国的文学、美学、哲学理论之具有中国特色一样。[5] 中国的翻译研究在近些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一方面,我们对传统译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思考;另一方面,我们在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翻译理论。翻译研究处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时期,当代翻译美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国学者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勇于探索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中国,翻译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态已经被提出,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它独具风华,生机勃勃。在汉外互译中,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性意义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翻译美学理论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三、当代翻译美学理论回顾传统译论经过佛经翻译和严复翻译的高峰发展到鲁

迅、钱钟书、傅雷一代时,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品质。到20 世纪60、70 年代,中国翻

译理论出现了滞化局面,没有什么突破。中国传统译论的结晶是以“案本- 求信- 神似- 化境”为核心的一系列翻译标准和各类翻译技巧,其理论基础就是古典文艺美学。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是对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扬。在当代翻译美学中,传统译论的美学渊源得到了认识、分析和细致的梳理,并成为翻译美学理论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译论中一些有价值的命题,如意与象、神与形、意境、风格等命题被保留、提炼出来,在当代翻译美学理论中得到了更为科学的阐发。当代翻译美学理论正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种努力。它在扬弃和继承中着力于开拓,开拓是对传统译论的精华的拓展和科学化改造。

1、许渊冲的翻译美学理论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翻译大量的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为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先生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他大量的文字翻译实践基础之上,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中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追求,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翻译思想。中国传统译论中的美学主张在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 诗歌翻译理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中“三美” (意美、形美、音美)是本体论,“三化” (等化、浅化、深化)是方法论,“三之”(知之、好之、乐之)是目的论,“艺术”是认识论。他的翻译理论总结了从孔子到钱钟书的美学思想,体现了鲁迅、王国维、朱光潜、郭沫若和傅雷等关于文学和文学翻译的美学主张,是对传统译论的高度综合,凝聚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结晶和话语特征。

许渊冲的翻译美学论,主要来源于许渊冲《翻译的艺术(论文集)》的《意美、音美、形美》、《再谈意美、音美、形美》、《“三美”和“三似”的幅度》、《扬长避

短,发挥译文优势》、《谈中诗英译的变通问题》、《译文能否胜过原文》、《译诗

记趣》,这些论文是他对翻译美学论述

许渊冲的“三美”、“三似”观主要是在《意美、音美、形关》、《再谈意美、音

美、形美》和《“三美”和“三似”的幅度》等中提出的。其中《意美、音美、形美》主要谈毛主席诗词翻译,《再谈意美、音美、形美》主要讨论唐诗外译,《“三美”和“三似”的幅度》是《<唐宋词选>英、法译本的代序》。在《意美、音美、形美》中,许渊冲认为,诗就是井然有序的绝妙好词,就是具备意美、音美、形美的文字,翻译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三美。三美的基础是三似,即意似、音似、形似。换言之,就是要求译诗尽力做到内容、音韵与形态上与原诗相似。许渊冲看到,意美有时是由历史和联想的缘故造成的,译入语如果没有同样的条件,就难于达到意美;有时意美是由音美与形美造成的,

也会给翻译提出挑战。他得出结论说:“要传达毛主席诗词的意美,可以选择和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可以借用英美诗人喜闻乐见的词汇,还可以借助音美、形美来表达原文的意美。” 音美主要指节调、押韵、顺口和好听等语音效果。他举了许多音似的译例、音美与音似基本一致的译例和音美与音似矛盾时如何处理的译例。关于形似,他也举了许多译例,总之要力求大致相似。关于三美的关系,他指出: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次之,形美又次之。翻译时,要在传达意美的前提下,尽量传达音美,在传达音美的前提下,尽量传达形美,争取三美俱备。

许渊冲的《再谈意美、音美、形美》是《唐诗英译》的序言,主要针对唐诗英译在美学传递上的论述。他认为翻译唐诗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他强调是“意美”不是“意似”,因为他认为“意美”指的是深层结构,“意似”指的是表层结构。翻译唐诗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传达原诗的“音美” ,“音美” 的传达在处理好诗的押韵、叠字、和节奏等问题。翻译唐诗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传达原诗的“形美”。形美的第一个问题是诗行的长短。许渊冲一般将唐诗的七言诗行译成十二个音节的英诗诗行,将唐诗的五言诗行译成英诗的八音节或十音节诗行,对于其他长短不齐的诗行,视情况灵活处理,但总体上倾向于还原诗一个形体美。形美的第二个问题是对仗。在这个问题上,他博采众长,综合考虑,灵活处理,尽了自己的能力。最后他在文章末尾做了总结,认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 、“音美”、“形美”。但是,“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意美” ,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换句话说,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需条件,而“意美”却既是必需条件又是充分条件。”[6] 2、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

朱光潜先生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是刘宓庆先生的恩师,在他辞世前让妻子奚今吾亲手交予刘宓庆一张自己的照片,随即对刘说:“你要做两件事:第一,写一本关于翻译与美学的书;第二,培养几个专研究翻译与美学的关系的研究生;”说罢还补充了一句,“不要以为书写一次就可以写好。这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功夫” 。[6]

在《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中,包括十一部著作,其中的《翻译美学导论》一书,从翻译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观点出发,探讨了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主体、翻译审美意识系统、翻译艺术创造的基础层级、翻译艺术创造的综合层级、翻译审美理想和审美再现问题,以及西方美学对中国译学的借鉴意义等课题。《刘宓庆

翻译散论》由王建国编著,主要收录了刘宓庆各个时期的论文,其中关于美学研究的就有四篇,分别是《翻译的美学观》、《关于中国翻译理论的美学思考》、《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

《当代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美学概论》一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谈翻译学的美学渊源,是该章的序论;第二部分讨论现代翻译美学的基本构想,是该章的核心;第三部分讨论翻译的美学标准。在该章的第一部分,刘宓庆认为,翻译美学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现代语言学问世并为翻译理论所借鉴之前,都是与古典文艺美学相结合的。国外的文艺美学或翻译理论都强调洞察精神与体验作品的真值美学感知。该章的第二部分指出,他的目的在于建构现代翻译美学,提出了建构现代翻译美学的基本构想,分四个方面:1)范畴和任务;2)审美客体;3)审美主体;4)审美体验的一般规律。翻译美学理论的任务,“就是运用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具体地说,是研究“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审美感受机制与审美标准。在阐述基本理论构想的基础上,通过基本理论描写,建构现代翻译美学的理论模式和理论框架。该章的第三部分讨论翻译美学标准。翻译审美标准的核心是树立辩证观和整体观,具体地说就是,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相对性、时代性、社会性和依附性。

3、傅仲选的翻译美学理论

傅仲选在 1991 年出版的《实用翻译美学》是我国首次以独立形态出现的翻译 美学专著,标志我国翻译美学研究的深化。 《实用翻译美学》分概论、翻译中的 审美客体、翻译中的审美主体、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美的标准、翻译中的审 美再现诸手段等六章。在《概论》中,傅仲选指出,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 学。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多有关于美的论述, 对我国的美学发展影响巨 大。古希腊的学者们也有过初步的美学论说。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包括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 社会实践是人们美学意识形 成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实践中逐步发展为生活美学、 工艺美学、运动美学、 心理美学和文艺美学等。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 审美活动、 审美标准和审美再现手段等。 翻译美学的任务是运用美学与现代语言 学的基本原理, 研究与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帮助读者了解翻译审美活动 的一般规律,提高解决语际转换中具体问题的能力,提高对译文的审美鉴赏力。 实用翻译美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文体学、修辞学、语义学、

词汇学等关系密切。他借用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说法指出,翻译审美活动的过程, 审美客体, 翻译中的审美主体, 翻译中的审美活动, 现诸手段。 本书的主导思想、 论述内容与体系框架, 具备

的指导原则、 研究对象与范围。 从这点来看此书确实是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翻 译美学专著。作者说理通俗易懂,不求理论的高深,但求阐述的细致,并希望尽 量把翻译美学中所涉及的问题都能涉及到。 也正是这些领域显示了作者研究的细 致与建树。 如作者探讨翻译中的审美主体时, 将译者,编辑,读者都考虑进去了, 这比仅仅将译者看作审美主体要全面, 也符合现代接收美学的观点。 同时,翻译 美学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基于这一点本书为读者提 供了大量的译例, 并从译例比较中阐述翻译理论, 使人看到了理论与实践水乳交 融的结合。 4、奚永吉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

奚永吉著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 是一部洋洋大作, 分上下两篇,每篇各五章, 全书共十章,八十多万字。奚永吉在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一书中,把各类译 文作为审美对象, 以文化比较为着眼点不拘泥于译文语言质量的高下品评, 而是 对文学作品及其译文所蕴含的代表不同文化体系的美学因素进行研究。 在研究方 法上 ,作者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对比, 一方面对比分析个体译者的审美表现、 译品的艺术美感特性等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与时空关系; 另一方面通过对比研 究了不同时代、 不同文化对译者审美风格的影响。 每个审美个体有其独特的审美 角度、美感体验, 对同一客体对象的意象结构有自己的实现方式, 因而会有不同 的结果,反映在译品中自然是不同词语、不同结构,所体现的意韵、风格也必有 差异。在研究层面上,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既讨论了文本客体,也充分认识了 译者主体。 审美,发生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 作者一方面通过对比译品的美学 结构折射译者主体的审美式; 另一方面又从译者个体特性分析中论述审美差异对 译品的影响作用。 有许多翻译研究向割裂文本客体与译者主体, 或完全静态的语 是从一种语言的表层翻译中的审美客体是原文和译文

原文关系作者的生活经验 和他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与感受

该书除概述一章外, 其余五章分别论述翻译中的

翻译美的标准和翻译审美再 正是当今翻译美学研究所应

言结构分析,或单方面的译者个体特性研究而翻译转换过程中文本对译者心理图像形式的作用以及译者主体对译文结构的心理组建方常常被搁置一旁。脱离中间环节何以认识整个过程?文学翻译也是一个审美过程,认识审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能更有效地认识翻译过程。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除了通过各个方面的对比系统分析文学翻译的美学原理,还对中译论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梳理。《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对这些零星思想的梳理与整合为文学翻译美学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当今“骛外” 派翻译理论风起云涌之时,这种梳理有益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译论思想,了解我国译论思想中的美学内涵,能有效地使我国翻译研究在“中西合璧”、各种理论思想“合一炉而冶”的轨道上发展。

5、毛容贵的《翻译美学》

毛荣贵在《翻译美学》中进具体细致地分析了英语和汉语美之所在,得出了英语和汉语具有不同的美学功能和审美价值的结论,总结了汉语和英语的不同的美学特征。这些研究深化了对翻译审美客体的认识研究和论述方法更为客观、系统、科学。毛荣贵还阐释了意象、意境在汉语文本中的重要性,并从中西美学精神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角度论述意境的生成机制和翻译的困难。此外,当代翻译美学并没有否定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粹,其论述仍然体现着古典文艺美学的话

语特征,也就是说,古典美学仍然是当代翻译美学的理论之源。

不同流派的当代西方美学理论被引进到翻译美学研究中比如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美学。接受美学把读者放到了文学研究的重要地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得到认识和论证。读者与文本的视野融合和动态接受的特征也得到了具体的阐发。格式塔心理美学强调整体到局部的认知方式。近年来,这两种美学理论被运用于翻译研究中,拓展了翻译美学的研究视野。毛荣贵认为这两种理论互补,为模糊语言的存在和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姜秋霞在她的《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中提出了文学翻译过程中“格式塔意象” 这一转换模式。许多期刊发表的论文也从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美学的角度研究翻译,加深了对审美主体和翻译中的审美意识系统的研究。

四、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研究的思考翻译美学,作为译学的边缘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既是美学,又是翻译,是翻译中的美学问题和美学中的翻译问题的统一。因

此,找准两门学科的契合点,是我们研究翻译美学成功的关键。[7]

在简要回顾和梳理了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的研究和发展情况基础上,笔者认为,当代翻译美学研究体现了中国译学研究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翻译与美学的携手体现人们对美的追求和人文理念。美学可以指导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借以在翻译领域发展自身;美学分析可以帮译者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找出那些隐含于字句之外,却又可感可知的美学要素,从而把它们移植到译文中去,这就是翻译中进行美学分析的优势所在。把美学分析应用到翻译中去,有助于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美学特征的等值。

总之,翻译理论研究与当代美学思潮的交织,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打开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局面,提高了翻译理论研究在学术体系中的地位,使翻译理论的发展不断获得新的动力。当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译与美学的关系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只要我们坚持继承我国传统翻译美学研究成果,善于吸收现代美学理论,不断

开拓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美学理论。

参考文献:

[1] 韩子满.当代美学思潮与翻译理论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2] 李洁.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

[3]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 方梦之.译学辞典[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 刘宓庆.刘宓庆翻译散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6]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 .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7] 张万防.美学思想:翻译理论构建的新支点[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8] 奚永吉.文学翻译比较美学[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9] 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10] 刘宓庆.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11] 毛荣贵. 翻译美学[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2] 王宏印.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3] 赵秀明.中国翻译美学初探[J]. 福建外语,1998.

[14] 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8.

[15]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6] 姜秋霞.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 格式塔意象再造[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Aesthetic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y

Bai Shu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ombination of aesthetics and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 new orienta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pplication of aesthetic analysis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helps to find out the aesthetic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arget text. After a brief historical retrospect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aesthe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paper has mainly made a retrospect 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translators and their translation aesthetic theory, hoping that it will be an use for referenc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 studies.

Key words: Translation theory; Aesthetic study; Translation aesthetic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