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3、短文两篇 教案

13、短文两篇 教案

13、短文两篇   教案
13、短文两篇   教案

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谈读书》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说理的方法。

3.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

【情境导入】

同学们,关于读书,高尔基向我们明示:“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刘向告诉我们:“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前者说明读书对我们十分重要,从后者告诉我们读书要讲究方法。那么如何读书呢?下面我们从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的《谈读书》中去发掘。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明确:

1.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藻.饰(zǎo)狡黠.(xiá)诘.难(jié)顺畅.(chànɡ)

傅.彩(fù)蒸馏.(liú)咀嚼.(jué)统筹.(chóu)

味同嚼.蜡(jiáo)吹毛求疵.(cī)

(2)掌握词义

藻饰:修饰(多指文章)。

狡黠:狡诈。

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2.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教师小结: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书的三个好处是什么?

明确:怡情、傅彩、长才。

2.读书有哪三种偏向?

明确: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3.读书与经验有何关系?

明确:经验补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为补充。

4.明智之士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5.下列读书方法各适用于什么书?

(1)读其部分——

(2)大体涉猎——

(3)全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4)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

学生争相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1)只有部分重要的书。

(2)不太重要的书。

(3)课本、重要的书。

(4)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的书。

6.不同的书对塑造人的性格有何不同的意义?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三、合作探究——学习论证

1.本文为了使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鲜明有力,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下面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学生回答,明确:

(1)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语言精辟,通俗易懂。

(2)对比论证。作者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正反对比,突出了读书的正确目的,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3.请从文中再各找一例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其作用。

学生交流,展示:

示例一: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分析: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语言精辟,通俗易懂。

示例二: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分析: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正反对比,有力地论证了读书的作用。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须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精彩语句,赏析语言的精妙之处。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用“我喜欢这句(段)话,因为”的格式,品一品文中精彩的语言。

示例:我喜欢“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运用比喻说理,生动深刻,通俗易懂。告诉我们: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

2.赏析下列句子。

(1)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明确:这句话用“蒸馏”过的水比喻“经提炼”的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地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明确:用排比句列举六门学科知识的作用,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拓展延伸

1.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示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2.学习了本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读书经历,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示例:《谈读书》是培根哲学智慧和治学经验的结晶。文中的观点很精辟,见解很深刻,特别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一观点,实乃真知灼见。因为读书,我们从狭隘走向宽容,从无知走向通达,从单调走向丰富,从自我走向宇宙,我发自内心地道一声:我爱读书!

六、本课小结

《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推断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舞人们多读书。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提高品位。

附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驳论文的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运用例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情境导入】

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喜欢哪些读书的方法?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的。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反驳的是哪种错误观点?作者在文中拿什么来反驳对方的?

3.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

1.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阐.明(chǎn)要诀.(jué)死抠.(kōu)豁.然(huò)

暂.时(zàn)劝诫.(jiè)马南邨.(cūn)

(2)掌握词义

要诀:重要的诀窍。

不求甚解: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豁然贯通: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只要读书就会有所收益。

2.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

3.第一部分(第1段):盲目反对不求甚解是错误的。

第二部分(2~4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段):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第9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明确: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不求甚解”这个问题。

2.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哪两层意思?

学生回答,明确: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应承认自己“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学生讨论,明确: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4.文中哪些古人的什么读书方法与“不求甚解”类似?

学生回答,明确:

诸葛亮的“观其大略”;陆象山的“未晓处且放过”。

三、合作探究——学习论证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请结合下面的问题,学习作者的驳论方法。

(1)作者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批驳别人的观点的?

(3)在批驳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学生讨论,明确:

(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先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

(3)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作者在批驳对方论点,树立自己论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作用。

学生讨论,明确:

(1)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举例论证。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四、拓展延伸——“驳论”演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1.“见风使舵”新解

示例:“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事情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2.“班门弄斧”辩

示例:“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3.“滥竽充数”辩

示例:“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五、本课小结

同学们,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是他们,引领我们在智慧的天地中穿行;是他们,滋润我们求知的心田。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来开阔视野,丰富感情,提高品位。

附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日》《月》课后阅读练习答案

《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日》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二、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设题意图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月》的略显零散的表述中抽绎出其情感脉络;由《月》联想到一些古诗文,则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整合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三、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这两篇短文在主题表达上的相通性。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3: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3: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9题;共74分) 1. (2分) (2016高三上·双流月考) 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下图示意L湖及周边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正确描述甲、乙两河与L湖相互关系的是() A . 甲河秋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 B . 甲河流量变化深受L湖影响 C . 乙河是L湖重要补给水源 D . 乙河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 (2) 芦苇是淡水植物。对L湖东、西两岸芦苇分布差异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 . 主导风向 B . 湖水含盐量高低 C . 沿岸坡度陡缓

D . 土壤肥沃程度 2. (2分)(2019·攀枝花模拟)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下图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1)监测显示近年来,该流域蒸腾作用明显减弱,导致该流域内() A . 大气降水增加 B . 地表径流减少 C . 地下径流减少 D . 水汽蒸发减少 (2)若要进一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应采取的措施是() A . 人工降雨 B . 植树造林 C . 围湖造田 D . 引水灌溉 3. (2分) (2017高三上·吴忠月考) 圣劳伦斯河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3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蒙特利尔失控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A . 2个月 B . 3个月 C . 4个月 D . 5个月 (2)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A . 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 . 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 . 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 . 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3)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①加深河道②绿化河堤③分段拦冰④拓宽河道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人教版精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下册第四单元读书鉴赏 13 短文两篇 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 读书有径。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第15课《短文两篇》课堂实录doc初中语文

第15 课《短文两篇》课堂实录doc 初中语文 第一课时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伙儿:你喜爱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生:我比较喜爱读书。小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专门多书,其中最多的是童话和寓言。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学会了想像。师:书给了你想像的翅膀!生:我读过?钢铁是如何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坚强。 师:书是你生活的导师。生:我的学习成绩不行,但我也读过一些书。专门是心情不行的时候我最喜爱读书,那时候,书确实是我的朋友。 师:成绩只能讲明过去。热爱读书的小孩确实是优秀的。知识能改变一切。生:我读过?西游记?,专门有味。读的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着急,一起快乐。师:太好了,你是在用〝心〞读书。 师:读书怎么讲有些什么好处?书到底应该如何去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如何讲。〔大屏幕显示:谈读书培根〕师: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摸索咨询题。 〔大屏幕显示:〔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咨询题吗?大胆地讲出来〕 〔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师: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咨询题一起交流一下初读的感受。 生 1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我对读书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生 2 :有一句话我反复读都没读明白:读书费时过多易惰。师:你能够向教室里除你以外的任何人请教。 生1 :请XXX同学帮忙指点一下。 生 2 :我是如此明白得的:读书速度太慢容易养成拖沓、懒惰的适应。师:接下来连续我们的交流。生: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确实是不同。〝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师:我们不但要做〝有知音〞,而且应该是一个〝明智之士〞。 生 1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那么需咀嚼消化。〞不同的书我们能够采纳不同的读法。生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躯体百病,皆可借适宜之运动除之〞。这句话我不明白。 生 3 :我是如此明白得的:人的思维、才能进展受阻,都能够通过读书得到疏通,就看起来人体的各种疾病都能够通过运动得到治疗一样。 生4: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我始终没有找到它的论点。 生5:我觉得文章要紧谈论的是读书的益处,因此,它的议点就应该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师:这篇文章是培根的一篇随笔,跟一样议论文相比较,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述,形式上显得有些散,但这些看似零散的语言差不多上围绕某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就如这篇文章一样,全文要紧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的方法等咨询题。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闻名的散文家。是他将随笔这种文学体裁引处英国。他的随笔富有诗意。雪莱曾赞扬讲:〝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因为,培根的随笔语言有诗歌的韵味,有格言的深刻。 现在,请大伙儿举荐一位能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为我们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能够作读书名言的句子标记出来。 〔一人读,其他同学标记读书名言〕师:文章中,作者妙语连珠,格言迭出,堪称为一本读书名言集锦。这些句子不仅透露出了作者对咨询题平复而透彻的观看,而且具有种种专门的美感。因此,我想和大伙儿一起为这篇文章编一本?读书名言精评?。我们第一采纳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 〔在屏幕显示:编写?读书名言精评?:每人从课文中选取2?句读书名言作为杰出点评。点评角度自主确定,能够挖掘句子思想内涵,能够分析句式,赏析修辞,也能够涉及遣词造句。范例: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句子分不以”读书“”讨论“”作文〃为例论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句式整齐,使论证更为有力〕

长春市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3: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I)卷

长春市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3: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9题;共74分) 1. (2分) (2018高三上·拉萨期末) 疏勒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二大河,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托来南山与疏勒南山之间,全流域已建成10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5座,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水库的修建,目的主要是() A . 防洪 B . 发电 C . 灌溉 D . 航运 (2)疏勒河() A . 以降水为主要补给形式 B . 下游流量剧增 C . 流量具有明显日变化 D . 流量年际变化大 (3)对图中城市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 . 水源 B . 地形 C . 铁路 D . 矿产 2. (2分)下图为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1) 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2) 有关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维持了全球水的静态平衡,促进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 B . 促进不同地区间的能量交换,加剧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C . 不断溶解和带走岩石、土壤的矿物质,促使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 D . 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3. (2分) (2016高二下·蚌埠期中)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下列对图中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的评价,错误的是 () A . 绿化带能起到消烟除尘的作用 B . 绿化带面积大,不易发生城市内涝 C . 裸露地面铺设砂石不容易造成扬沙天气且不容易堵塞下水管道 D . 下凹式绿化带易造成城市内涝 4. (2分) (2018高一下·舟山开学考) 读漫画,回答下面小题。 (1)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 . 水体污染 B . 全球气候变暖 C . 自然资源衰竭 D . 生物多样性减少 (2)导致该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中国烟台格迈纳尔中学 【教材分析】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两小儿辩日》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相对来说比较愿意学习带有神话色彩的文章,哪怕是文言文也兴趣盎然。《夸父逐日》学生并不陌生,故事很熟悉,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完成。《两小儿辩日》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本次学习我没有把字词句解释、翻译放在首位,而是注重让学生去探究理解。并结合课本剧表演,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教案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多角度理解短文的内涵

2、学习积累文言文词语。 3、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小组合作竞赛形式背诵巩固。 1 /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案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文词语。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3.理解短文的内涵。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小组间竞赛。班内展示交流。故事讲述。课本剧表演。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案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夸父追赶太阳的神话,这节课,我们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课堂实录新人教版1

《短文两篇》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 生:我比较喜欢读书。小时候,爸爸就给我买很多书,其中最多的是童话和寓言。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学会了想像。 师:书给了你想像的翅膀! 生: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坚强。 师:书是你生活的导师。 生: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我也读过一些书。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最喜欢读书,那时候,书就是我的朋友。 师: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热爱读书的孩子就是优秀的。知识能改变一切。 生:我读过《西游记》,很有趣。读的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着急,一起高兴。 师:太好了,你是在用“心”读书。 师:读书究竟有些什么好处?书到底应该怎么去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怎么说。 (大屏幕显示:谈读书培根) 师: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 (大屏幕显示:(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 (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 师: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一起交流一下初读的感受。 生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我对读书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生2:有一句话我反复读都没读懂:读书费时过多易惰。 师:你可以向教室里除你以外的任何人请教。 生1:请×××同学帮忙指点一下。 生2:我是这样理解的:读书速度太慢容易养成拖沓、懒惰的习惯。 师:接下来继续我们的交流。 生: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就是不同。“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师:我们不但要做“有知音”,而且应该是一个“明智之士”。

九年级语文上册15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5 短文两篇(第2课时) 课题课型新授课时序数 备课人审核人授课人授课日期 课标解读与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的阅读有如下表述: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教学内容分析: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关于读书的一些问题,人们已经发表了大量的有益的意见。在这两篇短文中,培根的许多精辟见解,至今给人宝贵的启示;马南邨的一些看法,也发人深思。 教学目标知识 与 技能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 论证等。2.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 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 与 方法 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 用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媒体教 具 常规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 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 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列出阅读提纲(板书):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 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树立靶子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表明态度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四、讨论: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五、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六、小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

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第15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4doc初中语文

第 15 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4doc 初中语文 1.给以下加粗字注音。 〔1〕怡情〔 〕 〔2〕诘难〔 〕〔 〕 〔3〕滞碍〔 〕 〔4〕吹毛求疵〔 〕 2.填空。 〔 1〕培根, _______ 国哲学家、 _____ ____ 家,著有 _________ 、 ___ ___等。 (2) 马南邨,原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 ?一文选自杂文集 __ 3.阅读下面一段话,讲讲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纳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 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 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能力提高 1. 请从课外摘录两句有关读书的名句。 〔1〕 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 ?短文两篇 ?中关于读书方面的一些观点,联系自己近十年来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读 书的目的、 方法和作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咨询题。 真理产生于一百个咨询号之后 ① 有一句闻名的格言:”真理产生于一百个咨询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 人们总是专门尊敬发觉真理的人, 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觉真理。 事实上, 要发觉真理,讲 难也不难, 讲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周围,能不能发觉它, 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 捷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摸索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进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讲的发觉者、创立者,差不多都专 门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咨询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 变成 〝!〞〕,找到了真理。 ④ 就拿洗澡来讲, 是一件专门一般的情况。 然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 皮罗教授, 却敏捷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 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这是 什么缘故呢?谢皮罗紧紧抓住那个咨询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 年,他发 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假如地球停止旋转,就可不能产生这种漩涡;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 而美国处于北半球, 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北半球 的台风因此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 他还断言, 假如在南半 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那么可不能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 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爱好,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16.短文两篇 优秀教案

16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领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 那么我们看看唐代刘禹锡的房子是怎样的。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与白居易齐

名,时称“刘白”。有《刘宾客文集》。 2.背景透视: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文言知识积累。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江西省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3: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江西省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3: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9题;共74分) 1. (2分) (2019高二上·河北期末) 春季是湄公河流域的旱季,受强厄尔尼诺的影响,2016年3月湄公河出现了近90年来的最低水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河口区,干旱危害更甚,越南政府向我国云南请求紧急支援。 读湄公河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此季节,湄公河上游缺水状况较轻,是因为() A . 正值雨季 B . 有冰雪融水补给 C . 地下水丰富 D . 节水产业发达 (2)河口区受干旱危害更甚,是因为干旱还会导致() A . 洋流侵蚀加剧 B . 土壤盐碱化 C . 沙尘暴频发 D . 泥沙淤积加快 (3)越南向我国云南请求的“援助”最可能是() A . 提供耐旱稻种及种植技术

B . 提供钻井技术,开采地下水 C . 向越南出口大量粮食和蔬菜 D . 利用云南水电站对下游补水 2. (2分) (2019高三上·河口期末)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种有灌木、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水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读图,完成小题。 (1)雨水花园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 . 降水 B . 水汽输送 C . 地表径流 D . 蒸发 (2)图中暗管的作用是() A . 及时吸收下渗的雨水 B . 及时排出下渗的雨水 C . 收集可利用的地下水 D . 加速地下水的净化

(3)下列城市最适宜大面积发展雨水花园的是() A . 乌鲁木齐 B . 北京 C . 杭州 D . 拉萨 3. (2分) (2015高二上·无锡期中) 田纳西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的核心是 A . 河流的利用和治理 B . 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C . 梯级开发 D . 防洪 4. (2分) (2017高三上·石嘴山月考) 下图甲示意鄱阳湖水系,乙为该湖泊多年平均输沙量月变化统计图(入湖泥沙来自赣江等南部河流,出湖泥沙流入长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鄱阳湖5、6月与7、8月多年平均输沙量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 A .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B . 植被长势的季节变化 C . 锋面雨带向北推移 D . 湖区清淤量季节差异

短文两篇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6短文两篇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8、短文两篇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 一、教案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案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案课文 三、教案课时:二课时 四、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案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

高考二轮微专题复习水循环

v1.0 可编辑可修改 微专题: 生活中常见的水循环案例分析 【考情分析】 学习目标: 结合城市、河流、湖泊等实例,运用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分析水循环的意义、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举出2个实例,准确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基础回扣】 1.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 (1)正向利用: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加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如修建水库进行拦蓄洪水,可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现象。 (2)负向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使空气中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同时会使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盐碱化 2.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思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分析时可从四个角度进行: (1)从时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如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 (2)从空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如跨流域调水。 (3)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大面积排干沼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以应保护沼泽;过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汇集,河流径流变化幅度增大,易造成洪涝灾害。 (4)从水资源角度分析,人类对水资源加以利用时,应充分了解水循环的规律,如果开发利用的速度超过了水资源循环的周期,则会出现水资源枯竭。人类生产或生活中直接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污水也会加剧对水资源的破坏,使世界大部分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考点一水循环与城市 2017 (全国文综Ⅰ,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天津文综,13(2))说明图中a点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请回答两项(结冰期长除外) (天津文综,12(2))从宁波—舟山港出口到亚丁湾的商品,海运公司更愿意选择冬季运 输。为什么请按表格要求回答 2016 (全国文综Ⅲ,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全国文综Ⅲ,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 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2015 (全国文综Ⅱ,9)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15课《短文两篇》备课参考资料doc初中语文

第15课《短文两篇》备课参考资料doc初中语文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谈读书? 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样,它论述的范畴相当广泛,但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确实是一个观点。大体上能够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看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讲,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体会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聪慧是在观看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认真摸索,反对有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纳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扫瞄,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补偿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讲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讲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能够用读书来补偿,就像躯体百病,能够用运动驱除一样。 2.?不求甚解?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不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作者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咨询题不求甚解差不多上不行的。〞 在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讲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第一,要养成〝好读书〞那个适应。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那个咨询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因此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快乐。 第四段,讲明因为〝会意〞不易,因此陶渊明只好讲〝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明白,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讲明读书的方法,不顽固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明白得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六段,介绍古人确实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超,知识面更广,了解咨询题更全面。 第七段,全面讲明〝不求甚解〞,从反面讲,〝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专门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舍弃了整体。 第八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讲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最后一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明白的。 总之,这篇杂文全面讲明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依照,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二、咨询题研究 1.?谈读书?

高一地理 专题13 水循环复习教案

专题13 水循环 【教学目标】 识记:水循环的类型及各个环节的名称;河水补给的主要形式 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简单应用:举例说明人类通过对水循环的某些环节的改变,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根据图表分析我国东南、东北、西北内陆地区的河水补给形式与径流季节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类型 2.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3.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水循环运动水循环过程及成因和地理意义。 课时:2课时 【基本知识梳理】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课堂检测】(默写) 教学过程: 一.水圈水圈处于连续的运动状态,通过水循环,各水体中的水互相交换,不断更新。1.地球-----水的行星 2.水体分类 3.水圈的特点:由各种水体组成。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4.作用: 二.水循环 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各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各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等。 3.循环范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与生物圈四大圈层内进行; 4.循环特点:水循环是一个永不间断的连续运动。 5.循环分类: 水循环可分为大循环(海路间循环),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和内陆循环)两大类。 6.水循环的意义 A.能量交换物质迁移 B.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7.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A.水循环的环节: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地表径流 B.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影响地表径流 C.利用水循环化害为利的影响 D.不恰当改变水的时空分布,消极有害的影响。 复习巩固, 第二课时 【教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检测】 1、水圈的构成 2、水循环的类型 3、水循环的意义 【教学过程】 讲解练习 导入新课 三、河流水补给 1、河流水补给的概念:河水的来源 2、河水补给的类型: A、雨水补给: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重要的河水补给,我国河流的年径流量中,雨水补给约占70%,尤其是东部长江以南地区的河流,雨水补给占绝对优势。河流多在夏秋季----洪水期。冬春季----枯水期。 雨水补给特点:不稳定,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 读图分析 B、积雪融水与冰川融水补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