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xxxx\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by 张铮

2006-09-20 21:08

x 张铮

1、概况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熊澄宇,2000)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兼媒体实验室(MediaLab)主任尼葛洛庞蒂(N.Negroponte)推出了新作《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将数字化提高到了空前未有的地步。他认为,如果说物质时代世界的基本粒子是“原子”的话,那么构成信息时代新世界的基本粒子就是“比特”(bit,binarydigit之缩写)。“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他的一句名言“计算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传遍了全球。尽管尼氏将“比特”褒扬得近乎无所不能的观点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尽管“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生存”的论断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回避眼前的事实: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新世纪全球性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差距,甚至掌握更大的主动权,摆在面前的挑战无疑是巨大而严峻的。

当数字化开始影响人类社会的时候,站在潮流前面的著名的IT界巨头、传播界巨头和未来学者纷纷对数字化进行阐述。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国际上不少著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成立类似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中国国内一些新闻传播研究机构和院校从20世纪末也陆续整合资源,成立相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如华中科技大学在原新闻系的基础上,于1998年4月正式组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形成了以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交叉的教学、研究新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1999年4月正式成立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并于2002年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00个重点学科;北京广播学院于2000年4

月成立全国首家网络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2000年4月成立了新

媒体研究中心,在理论研究(包括媒介形态变化研究、网络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与社会互动研究、人机界面与交互理论研究等)、应用研究(包括新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电子出版技术、交互媒体设计等)及政策研究(包括我国信息化进程中政策法规研究、新媒体传播政策研究等)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上海交通大学于2002年9月成立媒体与设计学院,下属有新闻传播系、数字影视中心、现代传播研究所和艺术、设计类系、研究所、实验室,体现“文理渗透、技术与艺术结合,数字化、国际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依托其先进的数字技术平台,力图构建新型的媒体与艺术设计学科新格局。在重大课题的研究上,国家也连年设立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闻学与传播学科1996年设立项目《多媒体技术与新闻传播》、《电子出版事业发展和宏观管理研究》;1998年设立项目《新闻传播手段的数字化:现状透析与发展预测》;1999年设立项目《网络传播新发展及其对策》;2000年设立项目《网络出版理论和实践的研究》;2001年设立项目《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的挑战及对策研究》、《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挑战及对策研究》;2002年设立项目《传播技术发展史研究》、《传播技术最新发展及其影响研究》。按照中宣部的要求,2003年,对于新闻宣传、理论宣传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工作,其中网络新闻宣传和理论宣传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人民网、新华网等就网络媒体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和规划。中国社会科学院于9月也完成了《人文社会科学在网络化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调研课题体现了国家社科基金对传播科技、数字传媒及网络媒体研究领域的重视。

二、代表性著作与译著

1994年

主要译著

1、《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苗华健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4;

1997年

主要著作

1、《网络,席卷全球的风暴》袁道之、白莉著,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网络为王》胡泳、范海燕著,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3、《网络化生存》乔岗著,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4、《黑客:计算机时代的牛仔》胡泳、范海燕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生活在网络中》严峰、卜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李河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主要译著

1、《信息高速公路透视》[美]迈克尔·沙利文等,程时端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2、《数字化生存》[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1998年

主要著作

1、《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郭良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吴伯凡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主要译著

1、《信息媒体革命》[加拿大]弗兰克·凯尔奇著沉泽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未来日记:未来十年网际网络对我们的影响》[加拿大]威廉姆森著,傅凯琳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皇帝的虚衣:网际网络文化实情》[美]摩尔著,王克迪、冯鹏志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

4、《数字化犯罪》尼尔·巴雷特著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999年

主要著作

1、《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明安香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Internet改变中国》陈炎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猫与耗子的新游戏:网络犯罪及其治理》孙伟平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4、《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陆俊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崔保国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主要译著

1、《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法]洛特非·马赫兹著师淑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未来会如何:信息新世界展望》[美]迈克尔·德图佐斯著周昌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美]唐·泰普斯科特著陈晓开、袁世佩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美]威廉·J·米切尔著范海燕、胡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2000年

主要著作

1、《网络记者》李希光主编,重庆:三峡出版社,2000;

2、《技术传播》金兼斌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主要译著

1、《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日]桂敬一著刘雪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2、《大汇流:整合媒介、资讯与传播》[美]鲍德·温等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信息空间》[英]布瓦索著王寅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5、《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麦克鲁汉精粹》[加]埃里克·麦克鲁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晔译,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美]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著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数字达尔文主义:网络时代的生存竞争策略》[美]埃文·施瓦茨著陈正平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2001年

主要著作

1、《逐鹿键盘:网络传播与商业》程洁、骆华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2、《时空隧道:网络时代话传播》叶琼丰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3、《市场精灵:网络传播与广告》卢小雁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4、《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江潜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5、《无网不胜:网络传播与战争》桑田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6、《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陈晓云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7、《空中校园:网络传播与教育》傅荣校、杨福康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8、《网络新闻学》杜骏飞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网络传播概论》张海鹰、滕谦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9、《网络媒体概论》匡文波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0、《网络新闻传播概论》雷跃捷、辛欣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11、《网络媒体的策划与编辑》何苏六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12、《网络艺术》关玲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一三、《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陈卫星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14、《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邓忻忻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一五、《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周鸿铎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16、《网络传播与现代教育》丁俊杰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17、《网战——中国新闻界悄悄孕育的革命》唐小兵陈新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主要译著

1、《新媒介与创新思维》,熊澄宇选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认同的空间》,(英)戴维·莫利,凯文·洛宾斯著,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数字麦克罗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2001;

2002年

主要著作

1、《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陈绚,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新媒体革命:技术、资本与人重构传媒业》,陆群,张佳兵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新媒体与广告》,陈刚等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新媒体征战》,蒋青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5、《网络媒体经营战略》,赵曙光,耿强著,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主要译著

1、《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美]斯皮内洛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新媒体教父》,(美)玛西雅·雷登·特纳;华经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写作》,(美)罗伯特·赫利尔德著谢静等译,希利亚德,R.L.(Hilliard,RobertL.),1925-著,2002;

4、《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美)罗伯特·拉罗斯,约瑟夫·斯

特劳巴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003年

主要著作

1、《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许江,吴美纯主编,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2、《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方兴东、王俊秀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

主要译著

1、《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2、《软边缘:信息革命历史与未来》,(美)保罗·利文森,熊澄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004年

主要著作

1、《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黄鸣奋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主要译著

1、《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英)戴维·冈特利特主编,彭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新闻业与新媒介》,(美)约翰·V·帕夫利克著,张军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手机》,(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005

1、《新媒体技术》,(美)约翰·V·帕夫利克著,周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从上面的著作和译著来看,近10年来的新媒体研究工作的成果颇丰,但是可以看得出来,在译著方面,除了几位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少数专家的著作被介绍

到中国之外,其余译著均为美国学者的著作。从这一点也看得出来目前美国代表着目前新媒体研究方向的顶尖水平和中国的新媒体研究所追随的方向。

除上述论著与译著之外,在大型工具书出版方面也取得乐丰硕的成果。2002年6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首次出版了《中国互联网年鉴》。2002年1月,《中国电子商务年鉴》创刊卷,更以洋洋100万字的规模,全面记录和反映了各领域各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发展状况。该年鉴2003年4月出版第二卷,其中收有新闻网站的整体发展状况及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拓展状况。2003年8月,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组织编写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出版,这是互联网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第一部比较全面地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综合性大型文献资料,也是我国互联网8年发展情况忠实的记录。这三部大型工具书中均设有“网络媒体”部分。2001年6月出版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于根元主编),是国内语言学界参与的第一本网络语言词典。

三、代表人物与观点

1、闵大洪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近年来致力于传播科技研究,尤其是网络传播研究。出有专著《传播科技纵横》(1998年4月,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站(xcjrxx)中设有个人在线文库《大洪视点》。2001年6月,创办面向媒体工作者的新闻性学术性的邮件列表刊物《e传播周刊》。其专著《传播科技纵横》的主要观点为人类传播的历史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等四个阶段,现正进入众多新媒体传播的崭新阶段。传播科技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每一项重要发明,都对人类的生活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传播科技正发挥着空前未有的威力与魅力,并促进人们反思传播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传播科技发展与人;传播科技发展的利与弊;传播科技发展与文化传统;传播科技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传播科技发展与国家技术政策;传播科技发展与传媒市场;传播科技发展与传媒管理;传播科技发展与全球化等等。同时,他还对中国网络媒体史的分歧进行了探讨。将10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1995—1998,网络媒体步入中国传播领域。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特征是: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上网,以电子版、网络版为基本形态,这是中国网络媒体的初级阶段。(2)1998年底—1999,商业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域。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基于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门户网站的出现,特别是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对国内以往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给予巨大的冲击,奠定了门户网站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中的领先地位。(3)2000—2001,党所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形成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特征是:在党中央的部署下,主流新闻媒体网站迅速增加实力,形成综合性新闻网站形态,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重点新闻网站陆续建立,形成了党所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建构起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基本格局,网络新闻传播法规建设及相应的管理机构的设立亦同时起步。(4)2002—网络媒体成为中国重要的传媒形态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特征是:不少新的传播形态开始出现(如博客)、新闻网站队伍进一步壮大、门户网站开始赢利、宽带网络和无线移动网络开始普及、网上民意表

达空前活跃……就规模和影响而言,网络媒体已在中国传播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自身也由不成熟的媒体走向成熟的媒体。

2、明安香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传播学研究室主任,其新媒体方面的代表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其新媒体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为:信息高速公路给大众传媒带来了变化——谋求更合理的存在。其主要体现在:(1)大众传媒将面目全非。报纸:由印刷报纸到电脑网络报纸、电子便携报纸;电视:数字式、高清晰度、互动式家庭影院;广播:数字式广播将给人们提供音质更好、接受效果更稳定的高保真、立体声无线广播;电影:在数字式、大屏幕、高清晰度的电视机把“电影院搬进家庭”以后,电影院将采用激光全息成像系统,为观众在影院创造出一个三维的或虚拟的现实,力图把观众拉回影院;书籍、杂志:印刷书籍、杂志将与其电子网络版和未来的平板便携式电子出版物长期共存,最后将以电子出版物为主而印刷出版物为辅。电子出版物在一代人以后基本取代传统印刷出版物的总趋势则是可以肯定的。(2)新闻运作方式将根本改变。电脑辅助新闻学应运而生,电脑辅助新闻学的主要内容即电脑辅助新闻学包括四个方面(即四个“R”):电脑辅助报道(ComputerAssistedReporting,简称CAR)、电脑辅助参考(ComputerAssistedReference,CAR)、电脑辅助研究(ComputerAssistedResearch,CAR)、电脑辅助聚会(ComputerAssistedRendezvous,CAR)。网络采访最终将成为日常新闻报道的主要采访手段。(3)受众与媒介关系发生根本变化。首先,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掌控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其次,受众将与新闻工作者一样容易的获得新闻信息的第一手材料;再次,受众将与大众传媒一样拥有随时发布新闻报道、报道新闻事件和生产新闻产品的能力;最后,大众媒介将丧失新闻发布的垄断地位。(4)媒介工作者面临根本性转变。互联网络、多媒体的全新信息传播环境,给媒介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在互联网络、多媒体时代,媒介工作者至少应具备以下崭新的主要业务素质:A.熟练运用互联网络、多媒体等新媒介的能力;B.借助互联网络、多媒体进行采访的能力;C.运用多媒体、超文本进行新闻写作、报道的能力。D.很强的验证、过滤信息的能力。E.深入研究、深度报道的能力。F.平等交流的能力。⑺较强的外语能力。

3、熊澄宇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其新媒体方面的主要的学术观点为:(1)关于新媒体的定义。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科

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2)关于新媒体时代的分众传播。他认为,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动的动态的过程,网络作为新媒体不是终结,媒体及媒体形态的发展越来越向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熊教授指出,新媒体时代各个媒体的边缘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融合,概括来说就是“并存互补、融合创新”。传统的大众传播是一点对多点,更多的代表政府,分众传播则承认差异,尊重个性,这是一个进步,体现了更人性化的需求。(3)关于信息社会4.0。所谓信息社会4.0是指信息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信息社会1.0指信息技术发展阶段,如买设备铺网络;信息社会2.0是指信息产业发展阶段,建构具有自主版权的软硬件产业;信息社会3.0指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主要是指以电子商务代表的新经济形态;信息社会4.0指信息社会的社会建构阶段,主要指在信息技术影响上,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

4、祝建华

香港城市大学英语传播系教授,大众传播理论与方法学家。他系统研究和介绍了“媒体领域论”、“新媒体需求论”等新理论概念和“数码沟指标”等新方法,用于将“数码沟”从一个比喻提升为科学概念、将有关研究从非理论化的猜想提升到了严谨的学术探讨。

5、陈卫星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透过《新媒体的传播学》反思可以看去其对新媒体的主要观点。新媒体首先是一种技术形态。每一种技术发明及其成果转化都直接对当时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象征表现提供一个媒介化的工具。新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播生态。新媒体的传播网络本身是作为社会依附和社会属性的形式和结构的一部分,它的技术扩展取决于社会的整合能力。人与新媒体的关系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操纵关系,而通过新媒体的扩张所形成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传播关系要复杂得多。在新媒体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工业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财富资源和投资方式,同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支配的手段。传播机器同时是美学话语的生产者和社会政治秩序的维护者。

6、彭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她认为从网络发展的现有水平看,我们至少可以从下列四个角度来认识网络和它包含的关系:一、网络是一种计算机网络;二、网络是一种媒体;三、网络是一种属于成员的虚拟空间;四、网络是一种商业平台。同时,她也对中过网络媒体发展的分期进行了讨论。她将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一个10年,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1)1994—1995,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2)1996—1998,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少到多的发展;(3)1999—2000,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单一模式到多种道路的探索;(4)2001—2002,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向规范化、规模化运作的转折;(5)2003—,中国网络媒体开始跻身主流媒体的行列。

7、方兴东

中国“数字论坛”成员,“博客中国”发起人,互联网实验室(Chinalabs)共同创始人。他对新媒体方面的观点基本上都是基于博客(Blog)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网站是互联网络的基础和驱动力。他认为Blog是一个个人网络化的工具,是个人在网络上建设自己的工具。Blog是个人在网络里的一个境像,它可以把你在网络中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Blog可以把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这几种形式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很综合的应用。Blog与网络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Blog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参与的人多,Blog中往往有更真实、更具深度的文章。

四、主要论文

由于近10年来对于新媒体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不少文章均为对新媒体现然和应然状态的思考,普遍的缺乏理论的创新和方法论的指导。在此介绍两篇论文,其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在新媒体研究方面具有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的开创性工作。

1、祝建华与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

祝建华的《不同渠道、不同选择的竞争机制: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香港《中国传媒报告》(ChinaMediaReports)2004年第2期)提出了一个描述、解释和预测受众为何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新理论概念:“新媒体权衡需求”(WeightedandCalculatedNeedsforNewMedia,简称WCN),以填补扩散研究和使用与满足文献中的一项重要空白。权衡需求这一概念整合了新媒体采纳与使用过程中的两个潜在机制,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对比以及受众对媒体的各种需求之间的权衡。基于对这两种微妙机制的详细分析与阐释,权衡需求的理论观点认为:当且仅当受众发觉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已经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并且认为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他们才会开始采纳并持续使用这一新媒体。本研究采用中国内地的互联网使用调查数据对权衡需求理论进行了检验。数据来自于2000年底在北京和广州两地成年人中进行的一项大规模抽样调查,从中获取了为权衡需求概念的效度以及其解释力和预测力的验证提供了有力且一致性较高的实证依据。

2、金兼斌与创新扩散论

《互联网在我国的扩散研究》(此文发表于2001年中国传播学会年会,2001年7月3日-5日在香港召开)是运用EverettRogers创新扩散理论利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论文。该研究从创新扩散的观点对互联网在我国的扩散过程进行了系统层面的分析。借用正交与均匀实验设计中用来描述S形生长曲线的Weibell模型,本研究在既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求出了我国及其代表性的九个省、直辖市的互联网扩散回归方程,对我国及其多个地区的互联网扩散模式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和描述。在此基础上,还对我国及其不同地区今后的互联网扩散情况进行了预测。根据该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在互联网扩散进程上差别很

大,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现象;只有少数地区的互联网扩散已越过临界数量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初步扩散阶段;而我国的总体扩散水平尚未达到临界数量点。该研究预测,大约到2002年年底,我国的互联网扩散将在总体上达到临界数量点,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

五、目前我国新媒体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重大众媒体研究而忽视个人媒体研究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媒体是信息载体,新是相对旧而言。一种新出现的信息载体,其受众达到一定的数量,这种信息载体就可以称为“新媒体”。就目前的现状来说,不仅仅是互联网,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录机、数字录音笔、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电子书(eBook)、MP3(MPEGAudioLayer3)播放器、MD(MiniDisk)播放器、摄像头(Digitalvideocamera)、扫描仪、DVD播放机、光盘刻录机、数字投影仪、3G 手机、PS2及XBOX游戏机等等,以及用于媒体的各类数字专业设备等都可以视为新媒体。但是,在上面的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目前的新媒体研究的视角大多数局限于互联网这一大众媒体,而忽视对手机、DV等个人媒体的研究。

2、注重单一媒体研究,而忽视整合媒体研究

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也征服了比文字更加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互相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媒体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这一切都意味着媒体整合的时代已经来临。但是,纵观咱们国内已有的研究,更多的式注重单一媒体形式的研究,而忽视整合媒体的研究。

3、过分强调传播学视角,缺乏与其他学科融合。

在新媒体的研究过程中,国内的学者过分的注重传播学的视角,仅仅从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角度出发,对新媒体的现状和发展进行研究。而忽视了从别的学科吸取营养,站在更加宏观的理论和方法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研究。如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理解新媒体。

4、研究缺乏创新,低水平的重复研究现象严重

由于“网络热”骤然形成的缘故,也由于近年来学风的浮躁,致使不少学术成果已出现较严重的雷同现象。网络传播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能否以更开放的心态不断“刷新”并“升级”自己的研究,避免雷同,有所创新,出高质量的成果,这是新闻传播学者面临的挑战。

六、我国新媒体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其与我们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媒体研究尤其是网络研究依然会是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笔者认为我国新媒体研究未来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

1、多样化

随着媒体形式越来越丰富,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会不仅仅是网络传播研究。更多的研究对象和主题将会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同时,研究的触角也会逐渐深入到新媒体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新媒体发展与人、新媒体发展与文化传统、新媒体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新媒体发展与国家技术政策、新媒体发展与传媒市场、新媒体发展与全球化等等社会的方方面面。

2、与业界结合

随着新媒体研究的不断深入,不断地有业界的人加入到新媒体的研究队伍中来,如中国互联网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的方兴东对Blog的研究。同时,以往成立网络传播研究机构,或是大专院校单独成立,如北京广播学院2000年设立网络传播学院;或是网站单独成立,如千龙网2002年设立千龙研究院。而2003年内出现了一种新模式,即大学与网站共同建立网络传播研究机构,且好事成双,年底不约而同出现了两家:12月1日,“西北工业大学·新华网网络研究院”正式成立;12月29日,“南京大学·江苏省互联网新闻中心网络传播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注:江苏省互联网新闻中心的实体单位即为省重点新闻网站中国江苏网)。这是中央及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与高校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共谋发展的新尝试。

3、对新媒体研究方法的研究

我国从事新媒体研究的学者,相对来说,理论、知识与技能上准备不足,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落后,甚至对什么是新媒体还没有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因此,迄今为止描述性的、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为多,真正能够在传播理论上有所建树的目前还不多见。新媒体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国外现有关于新媒体的研究借用传统传播调查、媒介研究、人类学、社会学、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心理学及政治经济学等研究方法。其中有些是定量分析,有些则是质的研究。传统的各种研究方法用在新媒体领域时,当然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而新媒体,也给各种传统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新的挑战。

2020年4月15日星期三07:37:10

4.1

5.202007:3707:37:1020.4.157时37分7时37分10秒Apr. 15, 2015 April 20207:37:10 AM07:37:10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出现的新媒体主要有网咯、手机、博客、播客等等。 1、互联网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1.11亿人。目前,我国网民数 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每天打开网络看新闻、联络同事朋友,已成为相当数量年轻人的生活习惯。 2、手机统计显示,到2005年底,全国手机用户总量已超过3.93亿户,手机普及率达到每 百人30.3 部,手机的普及为其担当媒体重任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进入了彩色多媒体时代,能提供声音与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手机报、手机影视、手机搜索也一一闯进人们的生活。 3、博客从2002年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互联网传播最抢 眼的现象就是博客的大面积普及。 4、播客是英文Podcasting的音译,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音频或视频文件并允许用户免费 或订阅接收的传播形式。尤其是最近一年,播客发展呈现出“井喷”态势。 二、新媒体的特点 1、互动性:触动传媒最大的优势在于互动。出租车内的乘客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与爱好触摸屏幕,选择信息,参与喜爱的活动,这种传播媒体的方式摆脱了广告的隐性弱点,由强制性的被动接受变为亲自体验和主动参与。触动传媒这种通过讲话、说故事、玩游戏的方式,让消费者习惯于从这个平台中获得时效、时尚、实惠的信息与知识,从而接受这样的一个信息平台成为其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 2、针对性:对2万个潜在顾客讲话,也大大好过对200万个“不确定”人物讲话。分众传媒(FOCUS Media),中国生活圈媒体群的创建者,是面向特定的受众族群的媒体,这部分受众群体能够被清晰的描述或定义,同时,这部分群体也恰恰是某些产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3、实时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多属于分众型或小众型的媒体。它们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对广告内容和广告传播区域进行改变。 4、稀缺性:传媒的终极目标便是广告的到达率与记忆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刻意的做给别人看,而是在别人可以看的地方做”。这是亮角落传媒的服务理念。短短时间内凭借其位置的独特性,充分占据高端商务人士的眼球空挡。针对不同的场所、区域的特点,打造个性化、时尚化、人文化的角落平面媒体平台。在全国高端商务、娱乐、餐饮等场所构建起了以化妆间、电梯按钮等被传媒冷落多年的小小角落为载体的“平面媒体”网络。 三、新媒体的优势 1、新媒体提升新闻时效性 如今许多受众已经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得知的新闻往往比随后浏览报纸、观看电视所获知的要新鲜很多。 2、新媒体增强受众主动性 报纸新闻的阅读受报纸发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收看受播出时间段的限制,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随心所欲地接受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样的格局,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段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动态,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所希望获知的资讯。新媒体无形中改变了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3、新媒体降低信息成本 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价格上,报纸都在失去其传统优势。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影响。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普及,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网络广告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个必然产物,网络广告发展也同样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网络广告就是在网络上做的广告,其发展前景极好。网络广告发展史已经成为了广告主关注的一个基本知识,以致广告界甚至认为互联网络将成为传统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飞象学院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新媒体产业的总体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的增长,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局限于一种或几种符号,手段的传播方式,不仅整合了报纸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的优势,融文字,声音,图像等与一体,甚至还综合了计算机,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录像机,录音机,打印机等各种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优点,使之成为有史以来最优秀,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媒体。

随着时代的前进,新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数字媒体将与我们的社会、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媒体研究尤其是网络研究依然会是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企业将招聘大量的新媒体从业人员为其公司的发展加砖添瓦。飞象学院的院长孙静博认为我国新媒体研究未来发展会随着媒体形式越来越丰富,新媒体发展将渗入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现今的媒体内容主要以音频、视频、动漫、文字、为主,因为缺乏一致的结构化界面。采用高新技术应用到整个媒体产业链,让新媒体不同的媒体形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在未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国想要在世界经济中有立足之地,首要的任务就是对互联网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培养。科技是经济的助力,但并非是万能的,只有将科技水平同人们的要求联系在一起时才能起到改变未来生活的作用。我们必须参考我国本土国情和消费对象的实际消费水平进行发展科技,这样才能的真正发挥能量。

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传媒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新特点,具有交互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未来新媒体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新媒体产业将引领媒体产业潮流,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新媒体;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即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此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传播形式。从内容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传播文字,也可以传播声音和图像;从过程上来讲,新媒体既可以通过流媒体方式线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存储、读取方式非线性传播。这样,原有的以材质、样式、符号系统等物理形态,对媒介所进行的分类和定义,已经不再适用,“媒介”这个概念的外延已经大大扩展。 据国家广电总局视听新媒体研究所负责人介绍,目前有七类新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产生影响:一是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二是有线数字电视;三是IPTV,狭义上指的是基于TV终端的;四是网络广播;五是网络电视,六是手机电视;七是楼宇电视。作为新媒体,一般来说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可以承载原来传统媒体能承载的各种形式,如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另一方面是与受众具有互动性。它们或者是收视终端与传统的电视机不同(个人电脑或手机),或者是节目传输的载体与传统电视不同(互联网),或者是收看节目的形式与传统的居家收视不同(如移动接收)。从一些地域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新媒体正在对我们的媒体环境、文化环境,乃至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着影响。

新媒体营销现状及解决之道

新媒体营销现状及解决之道 行行都玩新媒体,玩得转的非常少 自网络购物方式诞生以来,网络购物的金额和人群均呈现连年高增长趋势,据统计2011年网络购物金额接近8000亿元,网络购物人数达到1.87亿人,2012年有望突破1万亿元,网络购物人数将超过2亿人。 如此多的网民数量、如此强的受众黏度和高速增长的网络购物金额,使网络营销成为前途无量的朝阳产业。因此,各行各业都不甘落后、纷纷触网,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营销成为营销的新阵地,都期望在未来的网络购物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分得一杯羹。互联网营销的兴起,催生了一大批靠互联网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如凡客诚品和优衣库,每年通过互联网销售的服装达到几百万件甚至上千万件。 在以网络为核心的营销蓝海中,确实有不少企业做得风生水起、获益不浅,但是,仍有大批企业在运作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营销时摸不着北、找不到头绪。人人都知道网络营销好,但运用得好的却并不多。 企业新媒体营销的问题和现状 一、缺乏专业的管理运作人才 有专业的人才能干专业的事,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目前,很多企业在新媒体营销方面之所以做得不好,原因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的匮乏。目前,在企业中负责企业新媒体运作的人员参差不齐,大多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大多数企业是由非专业的销售人员或市场部人员兼职运作,缺乏专业的部门、岗位设置,运作水平可想而知。 让我们看一下在新媒体领域运营很成功的戴尔公司,戴尔专门为新媒体的运作创建了一个专业部门,配备有随时监控分析新媒体舆论动态的人员,专业做内容策划的团队,并设有随时与新媒体网友互动的机制,确保在最恰当的时候找到最恰当的人说出最恰当的话,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专业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为戴尔赢得了新媒体趋势下的营销先机。 二、缺乏对新媒体营销的合理投入 新媒体营销是否运作得好受制于四个因素:内容、资源、技术和投入。即好的内容、丰富的资源、精湛的技术和合理的投入。在新媒体营销方面,有一个普遍的认识误区:认为新媒体营销不用花什么钱,这是对新媒体传播成本低廉的认识误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新媒体营销的费用相比传统媒体要低廉得多,但仍然需要合理的投入,有合理的投入才会有预期的回报。目前,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纷纷加大了新媒体营销的投入力度,比如能率热水器、千金药业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媒体营销的阵地上占得先机。 新媒体营销的投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传播的媒介费用,比如搜索排名、网站发文等等。二是新媒体营销战略和战术的策划费用,就目前来讲,因为很多企业缺乏新媒体营销的专业人才和经验,所以不得不借助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的经验和能力来开展新媒体营销,比如上海极品策略品牌营销策划机构为能率热水器、千金药业所做的新媒体营销传播,就是两个典型案例。 三、缺乏新媒体营销的系统规划

新媒体研究的现状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就其本质而言相互联系。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不断推进,博客、播客,维客、手机媒体、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SNS、RSS、P2P等越来越多的新产物成为这一领域的亮点。可见,网络并非物质载体而是虚化的技术,它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已逐渐破除。随着网络技术的演进,这样的媒介会更多。可见,新媒体是以网络为基础集纳多种媒体功能和无线通讯技术的新的媒介形态,是多种传播形式复合的媒体,强调的是一种信息的融合,而非区别。当今,新媒体革命推动的不仅是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更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优化统筹。在新媒体环境下,全球正逐渐成为一个网状传播整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是不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人,使用率为13.8%,手机网民中手机微博的使用率达到15.5%,青少年网民则占整体网民一半左右。根据《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蓝皮书显示,在2010年138起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新媒体首次曝光的为89起,占比65%,比2009年的56%提高了9个百分点;传统媒体曝光的为47起,占比34%,相比2009年下降10个百分点。(参照最新)。一方面,新媒体研究的方向越来越务实.研究方法逐渐由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发展。理论研究者进入媒体调研指导,媒体从业者加入了研究者行列,政府管理者也进入了媒体管理平台。以往实践成果先于理论成果,或者研究与实践运作“两张皮”的局面正在被改写。这些研究都大大促进国内媒体研究的务实化程度。另一方面,从媒体经营管理角度、受众角度、文化批判角度来对新媒体进行研究的案例不断上升。可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渗透性发展,新媒体研究的视线已延伸到社会信息传播的方方面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如何更好的把握新媒体环境的构成、基本特征、特有语言、功能和作用,从新媒体环境角度去审视、分析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成因和方法论体系的研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目录

摘要 随着新媒体终端的日益多样化与便携化,手机、ipad、手表、汽车等等新的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新媒体的新军。而随之而来的微电影、新媒体剧、网络视频栏目、iptv、电子游戏等等新媒体视听内容品类正在不断涌现并发展成熟,其类型特征亟待梳理廓清。在2014年8月份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也可以说2014年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元年。在2013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网络经济的政策措施,中国网络视听业正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各行业开始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年。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原本处于文化产业链上游的内容制作文化娱乐产业,与原本处于媒体传播末端的网络视听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融合。基于资本的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基于原创内容的知识产权、基于融合网络平台的网络视听产业新生态必然在2015年及十三五期间逐步形成。本文系统梳理各方观点,剖析技术融合发展趋势,深入解读中国网络视听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视听新媒体;发展现状;云计算;网络视听

第一章绪论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视听新媒体服务应运而生,由于视听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广播影视和互联网新兴传播载体,为广大受众提供多元化的视听节目服务,也受到国家相关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务院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敦促下,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一步步推进,视听新媒体作为三网融合的产物,其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形成了一个由内容提供商、集成播控平台、网络服务商等多方构成的比较成熟的产业形态。视听新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海量的内容资源、多样化的互动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受众;传统广电媒体、互联网媒体运营商、电信网络运营商以及各类内容提供商等市场主体争相进入视听新媒体行业。 综观我国视听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格局,整体呈现出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态势,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的业务服务种类以及多元化的竞争合作关系,无一不对整体行业发展环境造成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视听新媒体行业各种业务的分类研究,由小及大、由微观及中观、由现象及本质,在深入剖析每一类视听新媒体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视听新媒体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最后展望视听新媒体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第二章视听新媒体的基本情况 网络视听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1996年到2000年为网络视听新媒体发展的萌芽期,2001年到2007年为发育期。2008年至今为快速发展期,期间视听新媒体发展逐步提升到国家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国家媒介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随着三网融合脚步的推进,新媒体业务中将会包含传统的广播、电视等“旧”媒体,同时融入了各类自制视频、微电影等新兴节目,同原有媒体节目相比较,新媒体的节目没有时效性,随时都可以观看,其吸引力将会逐步增强,经过一段时期的新旧共存,可能取代原有媒体。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学习

xxxx年,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曝喷趋势,内容付费更是开创了一波又一波的创业风口。很多传统的广告人活跃在新媒体之上,于是更多的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目标,申请账号,通过写稿发文去提高阅读量和粉丝量,打造属于自己的理想王国! 然而在时代的大潮之下,新媒体的发展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实力雄厚者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所以我们来大胆预测一下:xxxx 年,新媒体将经历9大趋势! 1、阅读量的剧烈下滑 对于公众号运营者来说,现在很多公众号的阅读量都在持续下降,粉丝增长更是难上加难。在缺乏热点的情况下,一旦标题不够内涵刺激,打开率会跌倒到让你怀疑人生。所以未来公众号的阅读量剧烈下滑早已成为行业的痛点。 2、优质内容的稀缺 对于公共号来说,一个热点能激活数以万计的推送,重点只有极少数对热点的深度分析,其中大多数都是胡乱拼凑的标题党。无用的信息在媒体上到处泛滥,接下来,新媒体“去粗取精”的速度还会加快,原创和优质内容跟不上的新媒体就会成为首先被淘汰的对象。 3、原创内容+运营的价值更凸显 之前说的“加速淘汰期”,不是指公众号不能成功运营,而是需要更多更精准的运营投入。在这个“流通为王”的时代,精耕细作的原创内容离不开运营,所以原创内容+运营的价值才能凸显。 4、音视频的异军突起 中国网民已超过7亿,由于用户数量不再持续高速增长,占有用户时间便成为了互联网巨头竞争的焦点。音频、视频、直播等内容形式更能让用户沉浸,所以制作精良、有创意的音视频节目会成为爆款图文后吸引流量的最佳手段。 5、多平台、有侧重的投放 内容创业与流量平台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新媒体内容影响着平台的规模与影响力,而平台的分发能力也影响着内容传播的效果。据企鹅智库发布《xxxx新媒体趋势报告》显示,近六成以上的新媒体可以入驻四个以上的流量平台。同时,相较个体而言,多平台有计划有侧重的“智能分发”将成为获取流量和收入的最佳手段。 6、从个体走向矩阵化 现在,新媒体账号的数量越来越多,凭借个人努力迟早会碰到天花板。做得很牛的账号,几乎都由团队实行机构化操作,而且越来越趋于矩阵化! 7、内容营销要拼创意 广告是大多数新媒体的主要营收方式。随着公共号营销价值的下滑,广告带来的收益增长也逐渐放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些垂直细分或具有独创性的公号仍然能获得品牌主的青睐。暴利时代的结束,意味着新媒体内容营销将以更加激烈,垂直、独具创意的展现形式而存在。 8、政策规范增多 政策的收紧可谓是新媒体最不确定的因素之一。在当前的移动端泥沙俱下的内容创作环境下,新媒体不可避免的卷入其中,政策的加强会使新媒体越来越趋于规范化。 9、线上线下联动趋势增强 管理学原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新媒体也一样,从线下走到线上,再从线上走向线下,也是新媒体发展的一大趋势。所以在未来,线上+线下的联动会越来越强。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xxxx年,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曝喷趋势,内容付费更是开创了一波又一波的创业风口。很多传统的广告人活跃在新媒体之上,于是更多的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目标,申请账号,通过写稿发文去提高阅读量和粉丝量,打造属于自己的理想王国! 然而在时代的大潮之下,新媒体的发展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实力雄厚者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所以我们来大胆预测一下:xxxx年,新媒体将经历9大趋势! 1、阅读量的剧烈下滑 对于公众号运营者来说,现在很多公众号的阅读量都在持续下降,粉丝增长更是难上加难。在缺乏热点的情况下,一旦标题不够内涵刺激,打开率会跌倒到让你怀疑人生。所以未来公众号的阅读量剧烈下滑早已成为行业的痛点。 2、优质内容的稀缺 对于公共号来说,一个热点能激活数以万计的推送,重点只有极少数对热点的深度分析,其中大多数都是胡乱拼凑的标题党。无用的信息在媒体上到处泛滥,接下来,新媒体“去粗取精”的速度还会加快,原创和优质内容跟不上的新媒体就会成为首先被淘汰的对象。 3、原创内容+运营的价值更凸显

之前说的“加速淘汰期”,不是指公众号不能成功运营,而是需要更多更精准的运营投入。在这个“流通为王”的时代,精耕细作的原创内容离不开运营,所以原创内容+运营的价值才能凸显。 4、音视频的异军突起 中国网民已超过7亿,由于用户数量不再持续高速增长,占有用户时间便成为了互联网巨头竞争的焦点。音频、视频、直播等内容形式更能让用户沉浸,所以制作精良、有创意的音视频节目会成为爆款图文后吸引流量的最佳手段。 5、多平台、有侧重的投放 内容创业与流量平台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新媒体内容影响着平台的规模与影响力,而平台的分发能力也影响着内容传播的效果。据企鹅智库发布《xxxx新媒体趋势报告》显示,近六成以上的新媒体可以入驻四个以上的流量平台。同时,相较个体而言,多平台有计划有侧重的“智能分发”将成为获取流量和收入的最佳手段。 6、从个体走向矩阵化 现在,新媒体账号的数量越来越多,凭借个人努力迟早会碰到天花板。做得很牛的账号,几乎都由团队实行机构化操作,而且越来越趋于矩阵化! 7、内容营销要拼创意

新媒体应用现状研究

学习与研究 第 23 期 海航集团 2012年11月26日 新媒体应用现状研究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关于新媒体的论述频见报刊,而且以“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跟常规媒体的共存”等主题的论坛也在推波助澜,一时间关于新媒体的字眼铺天盖地袭来。本文介绍了新媒体与其商业价值,分享了优秀企业在新媒体应用上的案例,并分析了新媒体发展在集团的运用前景。 一、新媒体定义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

称为“第五媒体”。 图1新媒体网络图 二、新媒体对品牌价值的影响 新媒体对商业及品牌营销的五大价值如下: ㈠有效降低营销成本 新媒体可以更好地降低营销成本。企业会花很多钱建一个官方网站,定期发布企业动态和产品信息,不间断维护与推广,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而新媒体提供了更多免费的开放平台,如在开心网建立官方账户,在豆瓣建立兴趣小组,在天涯建立品牌空间,在新浪微博建立官方微博,在百度百科建立品牌词条等等。

新媒体不仅提供了低成本平台,而且还提供了低成本的传播方式。在传统媒体时代,大量品牌的信息需要花费巨资推广,而在新媒体时代,只要内容有创意,网民觉得有趣或有价值,就会帮忙免费传播。 ㈡更精准化的客户定位,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新媒体营销中,不论是门户网站的按钮广告,还是搜索引擎的关键词广告,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都更有针对性。如你在微博谈论购买篮球的事情,那么系统会认定你具有购买篮球的需求,一段时间后,不管你是否再进行篮球主题谈论或搜索,系统都有可能为你定制耐克、阿迪或李宁等品牌。在这个营销过程中,一切都是基于人、账户和关系网,一切需求和潜在消费欲望都可以被记录、被计算、被推理。 未来的消费将越来越强调个性化,消费者会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喜欢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喜欢的商品或服务,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工具能让企业清楚地知道顾客的需求。 ㈢及时有效面对危机公关 企业经营不可能完美无缺,面对众口难调的消费者,任何产品和服务都有可能存在所谓的“缺陷”,而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就是信息分散,舆论极难控制。 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能完善企业危机公关应对策略。公关是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危机公关在某种意义上事关企业的长远利益甚至生死存亡。新媒体环境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新媒体的发展依赖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宽带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这些不足都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益的补充。一方面电视媒体拥有四通八达的有线电视网,它们具有建成宽带高速传输网的现实可能性,这正是新一轮因特网革命兴起的基础,它将极大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并结合网络与电视的优点,为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可以为新媒体提供鲜活的内容和素材,传统媒体具有星罗棋布的信息采集网、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丰富多彩的信息数据库,这些在“内容为主”的新媒体竞争中具有重要价值。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就能扩大信息采集渠道,可以不断获取世界上各个领域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活水”!【4】另外,传统媒体还拥有雄厚的品牌资源,一些著名新闻机构在广大受众的心中早已树立了良好的传播形象,新媒体与这些机构联合,就可以利用这些名牌效应,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抑制网络信息的虚假性、无效性,阻止信息垃圾的侵入,吸引广大网民的光顾。 (二)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走向完善。 面对新媒体诸多优势的挑战,传统媒体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因而对传统媒体而言,调整机制、自我完善已经刻不容缓。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媒体主动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来改进自身。如改革新闻机制,大力发展多媒体新闻,开发网上点播新闻、网上图像新闻,甚至实验网上音像新闻等,以便与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接轨。众多媒体纷纷与网络媒体联姻,获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版或电子版新形态。 (三)传统媒体可以以新媒体为工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质素并达到多层面创收,盈利模式创新可以更加强大。 传统媒体在强大门户或优质网络传媒中,扩大自己的平台、有效整合自己的记者资源及策划资源,解决自身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中国报业网是一个平面媒体互动交流的平台,各大报业集团通过这个网络专业门户交流资源和信息,以中国报业网的广泛辐射传播特点,他们组织一系列活动,诊断现在各体制内报业集团的市场化问题,资源整合利用问题,推广优秀发展模式问题及每年一度的各种评选,有效地实现了报网平台的互享互利。比如,针对体制内党报报业集团市场化的尴尬困境展开专题研讨,组织专家和事件亲历者论述相关的问题解决方式,并针对各个报业集团市场化道路的特点和困难,做出诊断;对于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 业集团等比较成功市场化的集团模式,介绍和推广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四)二次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已经从强势主导地位转化成基础内容提供者,相对来说,需要传统媒体在报道或策划专题时要照顾二次传播的效果,要迅速适应这一转变,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有活力的发展。在文字的精致化、文稿的精短化、图片的高质化、先网络再印刷的时效化等等既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也充满了机遇。 一方面,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过去几年一直都在尝试着利用新的传播技术,通过与新兴媒体的整合和互动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如果没有上游传统媒体丰富的新闻内容资源的支持,也难以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可见这两种媒体能够优势互补、互相包容、互相推进、共同

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39822627.html, 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作者:赖武慧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6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地的联合越来越密切,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技术为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增强了社会新闻信息的时效性。本文主要是阐述了我国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现状,以及分析了新媒体与自媒体的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自媒体;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体现在我们目前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一方面人们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接收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传播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和看法。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同的体验,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信息具有更高的时效性。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现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新媒体与自媒体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将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生活。 一、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现状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社会上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新媒体与自媒体行业有着重大的进步,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媒体与自媒体与社会化应用连接紧密、新媒体与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彼此融合、新媒体与自媒体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新媒体与自媒体产业呈现严重的区域差距。 (一)新媒体与自媒体与社会化应用联系紧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不断提高,新媒体与自媒体影响着社会化应用的发展,两者的联系紧密。社会新技术的进步,更为智能的服务和技术提高着人们的生活,网络平台的发展为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与自媒体改变了众多传统观念,人们在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帮助下,在对于政府的工作进行反馈,或者对于违法行为的举报更为快捷。以及在人们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上,通过新媒体与自媒体,人们可以第一时间对于不安全食品进行举报,让其他人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实情,避免不安全食品的进一步扩散。还有其他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新媒体与自媒体,可以通过更为快速有效的方式进行操作,增强了社会信息的公开性和时效性。这些传统方式的转变,都体现着新媒体与自媒体与社会化应用联系不断加深。 (二)新媒体与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彼此融合

高校新媒体运用的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

高校新媒体运用的现状以及发展调查报告 一、新媒体运用的基本情况 (一)什么是新媒体 要了解新媒体这个概念,先了解什么是媒体。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成为媒体。在对媒体的划分中,按其产生的先后有这样的五种媒体,分别是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我们通常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划归到新媒体的范畴。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新媒体,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宣传、引导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媒体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它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所以被称为新媒体。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和手机是大学生最常接触的新媒体。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当然对于新媒体的具体概念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在还属于众说纷纭的阶段,各家持有不同的观点。新媒体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和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娱乐的内容,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其信息具有海量性与共享性,包含多媒体与超文本,融合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虽然大家对新媒体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家都认识到了新媒体发展的广阔前景和丰富的应用,以及巨大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的特点 综合不同的观点,我们发现新媒体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内容定制化:受限于技术发展的水平,传统的媒体的受众往往是面向全体大众。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在受众发面突破了许多限制,可以说,新媒体做到了受众的细分化,甚至将受众具体到个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受众用户分

新媒体的优势、特点和发展趋势

1.媒体个性化突出 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受众手中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这与传统媒体受众只能被动地阅读或者观看毫无差别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受众选择性增多 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新媒体那里,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节目的投票,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这就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限,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不同,新媒体是“受众主导型”。受众有更大的选择,可以自由阅读,可以放大信息。 3.表现形式多样 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算机条件,一个新媒体即可满足全世界的信息存储需要。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体还有“易检索性”的特点: 可以随时存储内容,查找以前内容和相关内容非常方便。 4.信息发布实时 与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具备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发布。新媒体与用强大的软件和网页呈现内容,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 新媒体交互性极强,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受众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而是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 由此可见,新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最大的本质区别在于: ①传播状态的区别:

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型,变为新媒体的多点对多点型。 ②主导状态的区别: 由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变为新媒体的受众主导型。 ③受众状态的区别: 由传统媒体的普通大众型,变为新媒体的细分受众型。二、新媒体的优势 1、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即IPTV,是利用有线电视网或者电信运营商的宽带网络为用户提供多种交互式视频节目服务的新型电视传播媒介。也就是说,网络电视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用户使用的时候既可以通过加装IP机顶盒的电视机,也可以通过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 网络电视的最大优点是: 2、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作为电视节目接收终端的新型电视传播媒介。 手机电视的最大优点是: 它的节目包括电视、广播、网页和游戏,用户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收看,随处收看,随意收看,被称为装在口袋里的电视机,也被称为“零距离亲密接触的流媒体”,是继家庭电视机和电脑之后的“第三块”影像屏幕。 3、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是可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的电视,是全新概念的信息型移动户外数字电视传媒。它采用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发射、地面接收的方法进行电视节目传播,用户可以在任何安装了接收装置的巴士、轮渡、轨道交通等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by张铮 2006-09-2021:08 作者:张铮 1、概况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熊澄宇,2000)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兼媒体实验室(MediaLab)主任尼葛洛庞蒂(N.Negroponte)推出了新作《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将数字化提高到了空前未有的地步。他认为,如果说物质时代世界的基本粒子是“原子”的话,那么构成信息时代新世界的基本粒子就是“比特”(bit,binarydigit之缩写)。“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他的一句名言“计算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传遍了全球。尽管尼氏将“比特”褒扬得近乎无所不能的观点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尽管“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生存”的论断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几乎

所有的人都无法回避眼前的事实: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新世纪全球性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差距,甚至掌握更大的主动权,摆在面前的挑战无疑是巨大而严峻的。当数字化开始影响人类社会的时候,站在潮流前面的著名的IT界巨头、传播界巨头和未来学者纷纷对数字化进行阐述。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国际上不少著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成立类似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中国国内一些新闻传播研究机构和院校从20世纪末也陆续整合资源,成立相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如华中科技大学在原新闻系的基础上,于1998年4月正式组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形成了以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交叉的教学、研究新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1999年4月正式成立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并于2002年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00个重点学科;北京广播学院于2000年4月成立全国首家网络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2000年4月成立了新媒体研究中心,在理论研究(包括媒介形态变化研究、网络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与社会互动研究、人机界面与交互理论研究等)、应用研究(包括新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电子出版技术、交互媒体设计等)及政策研究(包括我国信息化进程中政策法规研究、新媒体传播政策研究等)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上海交通大学于2002年9月成立媒体与设计学院,下属有新闻传播系、数字影视中心、现代传播研究所和艺术、设计类系、研究所、实验室,体现“文理渗透、技术与艺术结合,数字化、国际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依托其先进的数字技术平台,力图构建新型的媒体与艺术设计学科新格局。在重大课题的研究上,国家也连年设立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闻学与传播学科1996年设立项目《多媒体技术与新闻传播》、《电子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xxxx\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by 张铮 2006-09-20 21:08 x 张铮 1、概况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熊澄宇,2000)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兼媒体实验室(MediaLab)主任尼葛洛庞蒂(N.Negroponte)推出了新作《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将数字化提高到了空前未有的地步。他认为,如果说物质时代世界的基本粒子是“原子”的话,那么构成信息时代新世界的基本粒子就是“比特”(bit,binarydigit之缩写)。“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他的一句名言“计算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传遍了全球。尽管尼氏将“比特”褒扬得近乎无所不能的观点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尽管“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生存”的论断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回避眼前的事实: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新世纪全球性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差距,甚至掌握更大的主动权,摆在面前的挑战无疑是巨大而严峻的。 当数字化开始影响人类社会的时候,站在潮流前面的著名的IT界巨头、传播界巨头和未来学者纷纷对数字化进行阐述。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国际上不少著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成立类似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中国国内一些新闻传播研究机构和院校从20世纪末也陆续整合资源,成立相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如华中科技大学在原新闻系的基础上,于1998年4月正式组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形成了以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交叉的教学、研究新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1999年4月正式成立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并于2002年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00个重点学科;北京广播学院于2000年4 月成立全国首家网络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2000年4月成立了新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by 张铮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by 张铮 作者:张铮 1、概况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 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 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 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熊澄宇,2000)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 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 样一个平台上。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 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兼媒体实验室(MediaLab)主任尼葛洛庞蒂(N.Negroponte)推出了新作《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将数字化提高到了空前未有的地步。他认为,如果说物质时代世界 的基本粒子是“原子”的话,那么构成信息时代新世界的基本粒子就是“比特”(bit,binarydigit之缩写)。“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他的一句名言“计算 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传遍了全球。尽管尼氏将“比特”褒扬得近乎无所 不能的观点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尽管“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生存”的论断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回避眼前的事实: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要想在新世纪全球性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差距,甚至掌握更大的主动权,摆在面前的挑战无疑是巨大而严峻的。 当数字化开始影响人类社会的时候,站在潮流前面的著名的IT界巨头、传播界巨头和未来学者纷纷对数字化进行阐述。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国际上不少著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 校纷纷成立类似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中国国内一些新闻传播研究机构和院校从20世纪 末也陆续整合资源,成立相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如华中科技大学在原新闻系的基础上,于1998年4月正式组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形成了以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 交叉的教学、研究新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1999年4月正式成立网 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并于2002年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00个重点学科;北京广播学院 于2000年4月成立全国首家网络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2000年4月成立了 新媒体研究中心,在理论研究(包括媒介形态变化研究、网络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与社会 互动研究、人机界面与交互理论研究等)、应用研究(包括新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 传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电子出版技术、交互媒体设计等)及政策研究(包括我国信 息化进程中政策法规研究、新媒体传播政策研究等)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上海交通大学于2002年9月成立媒体与设计学院,下属有新闻传播系、数字影视中心、现代传播研究所和艺术、设计类系、研究所、实验室,体现“文理渗透、技术与艺术结合,数字化、国际化、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1.1 新媒体的产生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长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率先提出。他在其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的报告中,他把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次使用“新媒体”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流行并逐渐扩展到全世界。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具有以下特性: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1.2 新媒体的发展 2013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该书概括了当前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六大态势,盘点了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客、大数据与云计算、社交媒体、三网融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与物联网、移动应用App、OTT TV等十大热点,全面解析了中国新媒体的传播社会影响。提出,2012年以来,移动化和融合化成为中国新媒体发展与变革的主旋律。在移动互联网和网络融合大势的促推下,中国新媒体用户持续增长、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新媒体应用不断推陈出新、产业日趋活跃,新媒体的社会化水平日益提升、频频引发热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