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

《国际经济学》(第10版)保罗·R·克鲁格曼

重点笔记

第三章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1.机会成本:利用一定资源或时间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之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模型。他指出,国际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该理论被称为李嘉图模型。

3.单一要素经济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a L):生产率的倒数,用来表示劳动生产率。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它所能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的,因此就存在着产品替代的问题:多生产一种产品就意味着要牺牲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一个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显示了其固定数量资源所能生产的商品的最大数量。本国资源对产出的限制:a LC Q C + a LW Q W≤ L

(斜率的绝对值等于横轴商品的机会成本)

Q W = L/a LW– (a LC /a LW )Q C,k= - a LC /a LW =奶酪的机会成本

相对价格与供给

简化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奶酪和葡萄酒的供给是由劳动力的流向决定的,而劳动力总会流向工资比较高的部门。单一要素模型中不存在利润,奶酪部门每小时的工资率等于一个工人在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P C/a LC,葡萄酒部门每小时的工资率等于P W/a LW。

当P C/P W> a LC /a LW时,奶酪部门的工资率就比较高,该国会专业化生产奶酪;当P C/P W< a LC /a LW时,葡萄酒部门的工资率就比较高,该国会专业化生产葡萄酒;当P C /P W = a LC /a LW时,该国会生产奶酪和葡萄酒两种产品。

价格与生产之间关系的关键命题:当一个国家的奶酪的相对价格高于它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就专门生产奶酪;当奶酪的相对价格低于它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就专门生产葡萄酒。

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它们的相对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如:P C/P W= a LC /a LW 4.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

绝对优势: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我们就说该国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如:a LC < a*LC和a LW < a*LW

本国在生产奶酪上具有比较优势:a LC/a LW < a*LC/a*LW 或a LC/ a*LC < a LW /a*LW

如果没有国际贸易,本国奶酪的相对价格为a LC/a LW,外国奶酪的相对价格为a*LC/a*LW 。

一旦进行国际贸易,因为外国奶酪的相对价格比本国高,将奶酪从本国运到外国或将葡萄酒从外国运到本国就是有利可图的生意。最终,本国将出口足够的奶酪,外国将出口足够的葡萄酒,从而使得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相等。

?国际贸易发生后相对价格的确定(使用一般均衡分析而非局部均衡分析)

一般来说,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一种贸易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停留在贸易前两国的相对价格之间。相对价格趋于聚敛的效应是各国都只专业化生产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相对较低的产品。

贸易所得

验证方法1:一方面,本国可以用1小时劳动生产1/a LW加仑葡萄酒;另一方面,本国可以用1小时劳动生产1/a LC磅奶酪,并出口这些奶酪来换取葡萄酒,交换条件是1磅奶酪交换P C/P W加仑葡萄酒,这样,1小时劳动就可以生产(1/a LC)/(P C/P W)加仑葡萄酒。

只要条件:(1/a LC)/(P C/P W)>1/a LW或 P C/P W>a LC/a LW成立,则出口奶酪间接生产的葡萄酒就比1小时劳动直接生产的葡萄酒要多。

而在世界市场均衡时,如果没有一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产品,就一定有P C/P W>a LC/a LW。

同样,外国也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葡萄酒来换取奶酪的方式更高效地“生产”奶酪。

故两国均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验证方法2:贸易前,消费可能性边界与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致的。而一旦国际贸易发生,各国便可以消费与其产出不同的产品组合。在两国,贸易都扩大了消费选择的范围,因此也必将提高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相对工资

一国工人的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工资的比值。

工资率位于两国的两个工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正因为相对工资率位于相对生产率之间,两国才各自在一种产品上具有成本优势。

高工资可以被高生产率抵消,低生产率可以被低工资所抵消。

5.对比较优势的误解

(1)生产率和竞争力: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生产率达到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一个产业的绝对生产率优势既不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该部门相对于别国同一部门的生产率,也取决于本国相对于外国的工资率。

(2)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外国的低工资率与本国是否从贸易中获利的问题并无关系。对本国来说,关键的事实只是:用本国自己的劳动力来衡量,本国生产奶酪换取葡萄酒比直接生产葡萄酒更便宜。这样的贸易对本国来说是有益的。

(3)剥削: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的工资低很多,那么贸易就会使得这个国家受到剥削并使其福利恶化。×除非有更好的选择方案,否则就不能说低工资下的贸易意味着剥削。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收入分配

1.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原因有两个:①作为贸易的短期结果,资源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转移不可能立即实现,也不可能毫无成本地进行;②各产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有所不同。一国所生产的产品结构的转换将自然而然地减少对某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同时增加对另外一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即贸易的长期影响。

2.特定要素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由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的。它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与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允许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的存在。劳动可以在部门之间进行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其他要素则是特定的,即只能被用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3.模型的假设

一个国家能生产两种商品:棉布和粮食。三种生产要素:劳动(L)、资本(K)和土地(T)。生产棉布需要投入K和L,生产粮食需要投入T和L。

棉布的生产函数:Q C = Q C (K, L C)

(Qc表示棉布的产出;K表示资本存量;Lc表示棉布生产中所雇用的劳动力)

粮食的生产函数:Q F = Q F (T, L F)

(Q F表示粮食的产出,T表示土地的供给量;L F表示粮食生产中所雇用的劳动力)

对于国家整体来说,各部门投入的劳动之和一定等于总的劳动供给量L,即L C+L F=L

4.生产可能性

棉布的生产函数劳动的边际产量(即生产函数的斜率)

生产函数的形状反应了边际收益递减效应,即如果只增加劳动投入而不增加资本投入,增加一个工人就意味着减少每个工人所操作的资本量,因此每一单位相继增加的劳动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都比前一单位要少。

特定要素模型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第一象限: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第二象限:粮食的生产函数;第三象限:一国的劳动资源分配(AA);第四象限:棉布的生产函数。

在李嘉图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

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其他生产要素的加入使得生产可能性边界PP变成了一条曲线。曲线PP 的弯曲反映了在各部门中都存在着劳动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特定要素模型和李嘉图模型的关键区别。

曲线PP的斜率即用粮食衡量的棉布的机会成本,也就是为了增加1单位棉布的产量所必须牺牲的粮食产量为: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MPL F/MPL C=-粮食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棉布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

5.价格、工资与劳动配置

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雇主会雇佣劳动,直至满足:

在棉布部门MPL C x P C = w

在粮食部门MPL F x P F = w

由于劳动是流动要素,它将从低工资率部门向高工资率部门流动,直至两个部门的工资率相等为止。劳动在棉布和粮食两个部门的配置使得两个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P*MPL)相等。实现均衡时,工资率应与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相等。

MPL C*P C=MPL F*P F=w

或改写为-MPL F/MPL C = -P C/P F

左边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在真实生产点上的斜率,右边是负的棉布相对方程。

在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边界一定与一条斜率为负的棉布价格与粮食价格之商的直线相切。

(特定要素模型中的生产)

一国会在生产可能性边界(PP)的某一点上进行生产,生产可能性边界在该点的斜率等于负的棉布相对价格。

6.粮食与棉布相对价格的变动,对劳动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1)价格同比例变化

当P C和P F同比例变化时,模型中的其他因素并不发生实际的变化。工资率与价格以相同的比例上升,所以实际工资率即工资率与产品价格之比并不受任何影响。由于各部门所雇用的劳动量不变,实际工资率不变,因此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也没有变化。总之,各方所处的情形都与价格变化之前一样。

(2)相对价格的变化

P C的上升使棉布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以相同的比例上移,并使均衡点从点1移至点2.这一移动产生了两个重要结果:①工资率上升,但上升幅度比棉布价格上升的幅度要小。(因为随着棉布部门就业人数的增加,该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会下降)②P C单独上升时,劳动会从粮食部门向棉布部门转移,因而棉布的产出会增加,粮食的产出会减少。

棉布价格的上升

棉布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产出变动相对价格的确定

一国的生产点总是位于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上的某一点,在该点处PP的斜率等于负的棉布相对价格。因此,P C/P F的增加会使得生产点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下方移动,即棉布的产出更多了,粮食的产出更少了。

在特定要素模型中,棉布的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棉布对粮食的相对产出增加,因此,相对供给曲线RS上向上倾斜的。曲线RS与相对需求曲线RD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相对产出和相对价格。

相对价格的变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可以概况如下:

①对相对价格上升的部门来说,特定的要素一定会收益。

②对相对价格下降的部门来说,特定的要素一定会受损。

③流动要素的福利变化不能一概而论。

7.特定要素模型中的国际贸易

贸易和相对价格

特定要素经济的相对供给曲线和世界相对供给曲线不同,因为国家之间的技术不同或资源不同。而各国的相对需求曲线不存在差别。参与贸易使得棉布的相对价格从(P C/P F)1增加至(P C/P F)2,这使该国生产相对更多的棉布。同时,由于棉布相对价格的上升,该国消费者对粮食的相对需求会增加。因此,该国会出口棉布并进口粮食。

结论:开放贸易时,一国会出口相对价格上升的产品,并进口相对价格下降的产品。

8.收入分配和贸易所得

贸易会使一国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受益,但使进口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受损,而对流动要素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一个国家消费的价值必须等于它生产的价值:P C x D C + P F x D F = P C x Q C +P F x Q F

即D F - Q F = (P C / P F) x (Q C–D C )

D F - Q F是该国粮食的进口量,故粮食的进口量等于棉布的出口量乘以棉布的相对价格。

等式表明一国能够承担得起的进口是有限的,或者说是受到它所出口的产品数量的约束的。等式可以称为预算约束。

开放经济的预算约束线及贸易所得

①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P C/P F,即棉布的相对价格。②预算约束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与所选择的生产点。点1代表了该国的生产点。该国可以沿着它的预算约束线选择消费点。在贸易之前,该国必须消费它的产出,例如生产可能性边界(PP)上的点2。在预算约束线处于阴影中的部分,是由贸易后可行的消费选择组成的,在这一区域中,两种商品的消费量都比贸易前的点2处要高。

结论:对于一个开放经济,两种产品的消费量均大于参与贸易之前的水平是可能的。只有当贸易前的生产就位于点1时,贸易才不会对生产产生任何影响,除此情况之外,总会存在部分预算约束使得贸易后两种产品的消费量达到更高的水平。一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其根本原因是贸易扩大了一国的选择范围,这意味着总能找到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方法来使得每个人都能从贸易中获利。

第五章资源与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1.为了分析资源差异在贸易中所起的作用,在本章讨论的模型中,我们假设各国间的资源差异是产生贸易的唯一原因。模型表明,国内各种资源【生产的相对要素充裕度】和生产技术【影响不同产品的生产中使用不同要素的相对密集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一国的比较优势产生影响。

用各国之间的资源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学说——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了不同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资源中所占的比例与它们在不同产品的生产投入中所占的比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又被称为要素比例理论。

2.两要素经济模型

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种产品(棉布和粮食)及两种生产要素(资本要素(资本和土地)、劳动)。

在模型中,假定原来不能流动的每个部门的特定要素(资本和土地)在长期中都可以流动,并把它们视为资本要素。在长期,资本和劳动力都可以在部门之间进行流动,并使两者在两个部门中的报酬(租借利率和工资)都达到均等。

3.价格与生产

给定每个部门所雇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每种产品的产量由其生产函数来确定:

Q C=Q C(K C,L C) Q F=Q F(K F,L F)

一国资本存量K和劳动供给L都是固定的,被分配于两个部门的生产当中。

a KC=生产1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资本

a LC=生产1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a KF=生产1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资本

a LF=生产1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区别:李嘉图模型:生产粮食或棉布所要求的要素数量;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生产给定数量的粮食或棉布所使用的土地或劳动的数量。变化的原因:当经济中有两种生产要素时,对投入要素的使用可以有一定的选择空间。

设:K = 3000;L = 2000;a KC = 2;a LC = 2;a KF = 3;a LF = 1

资本方面的资源约束:棉布和粮食生产所使用的总机时不能超过资本总供给。

a KC Q C + a KF Q F≤ K 即 2Q C + 3Q F≤ 3000

劳动方面的资源约束:棉布和粮食生产所使用的总工时不能超过劳动总供给。

a LC Q C + a LF Q F≤ L即 2Q C + Q F≤ 2000

要素不可代替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此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粮食衡量的每多生产1码棉布的机会成本是可变的,它随着该国的生产组合向棉布倾斜,从2/3上升至2。因此,该国生产的棉布越多,生产棉布的机会成本越大。

生产要素可替代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如果资本与劳动可以相互替代,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就不再是折线。但是,随着棉布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产量的减少,以粮食衡量的棉布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这一点仍然成立。

该国会在产出价值最大化的那一点上进行生产。该国产出的价值为:V = P C Q C + P F Q F

产出价值最大化的点位于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的最高的一条等价值线上。在该点处等价值线的斜率是-P C/P F。因此,用粮食衡量的多生产1码棉布的机会成本就等于棉布对粮食的相对价格。

4.要素投入集的选择

粮食生产中的要素投入可能性

若用w来表示劳动的工资率,r表示资本的租借利率,则对要素投入组合的选择将取决于这两种要素价格的比率w/r。

要素价格与投入选择

FF曲线表示粮食生产中的劳动-资本比率选择,CC曲线表示棉布生产中的劳动-资本比率选择。对于任一给定的工资-租借利率比率,棉布生产都使用了较高的劳动-资本比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称棉布生产为劳动密集型的,粮食生产为资本密集型的。

注: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还是资本密集型的,取决于生产中劳动投入量对土地投入量的比例,而不是劳动投入量或土地投入量相对于产出的比例。一种产品不可能同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CC曲线和FF曲线叫做相对要素需求曲线,其向下倾斜的形状体现了生产者对要素需求的替代效应。

5.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

完全竞争使得商品价格等于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取决于要素价格,某一种要素的价格对商品生产成本的重要性取决于有多少该要素进入该商品的生产。

结论:在工资-租借利率比率w/r和棉布价格和粮食价格比率P C/P F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

由于棉布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粮食生产是资本密集型的。所以劳动的相对价格越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就一定越高。

从商品价格到要素投入选择

假设棉布的相对价格是(P C/P F)1,如果该国这两种商品都生产,则工资-租借利率的比率就一定等于(w/r)1,在棉布生产和粮食生产中所投入的劳动-资本比率就一定分别等于(L C/K C)

1和(L

F/K F)1。如果棉布的相对价格上升到(P

C/P F)

2,则工资-租借利率的比率也将上升到

(w/r)2,此时劳动相对较贵,所以在棉布生产和粮食生产中所投入的劳动-资本比率也会下降到(L C/K C)2和(L F/K F)2。

结论:棉布对粮食的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工人相对于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增加。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将通过提高用两种商品衡量的实际工资,同时降低用两种商品衡量的实际租金,明确无疑地提高工人的购买力,并降低资本所有者的购买力。

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不仅会改变收入分配,而且这种变化总是使得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利,同时使另一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受损。

6.资源与产出

资源与生产可能性

劳动供给的增加会使该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从TT1外移到TT2,但是朝着棉布生产方向移动的幅度更大。其结果是,棉布的相对价格(用斜率-P C/P F表示)不变的情况下,粮食的产量从Q F1下降到Q F2。

生产可能性的偏向性扩张:生产可能性边界外扩时,朝着某一部门扩张的幅度远比朝着另一部门扩张的幅度要大。

一般来说,一国生产效率较高的产品,往往是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的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

7.国际贸易对两要素经济的影响

假设本国的劳动-资本比率高于外国,我们称本国是劳动充裕的国家,外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资源的充裕是用相对数量来定义的)。两国对商品的相对需求完全一致。

贸易使相对价格趋同

在贸易前,点1是本国的均衡点,点3是外国的均衡点。贸易后,世界相对价格位于贸易前两国的均衡点之间。由于本国是劳动充裕的国家(相对于外国),且棉布的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相对于粮食生产),因此本国成为棉布的出口方。类似地,外国成为粮食的出口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某种要素充裕的国家会出口密集使用该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

8.贸易和收入分配

国际贸易后,在本国,棉布相对价格上升,靠劳动获取收入的人会从贸易中获利,而以资本为收入来源的人却遭受损失。在外国,棉布相对价格下降,劳动者遭受损失,资本所有者获利。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供给相对多的资源就是这个国家的充裕要素;供给相对少的资源就是这个国家的稀缺要素。在长期中国际贸易的收入分配可以概括如下:一个国家充裕要素的所

有者可以从贸易中获利,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

9.要素价格均等化

在贸易后,产品相对价格的趋同导致了劳动和资本相对价格的趋同,贸易后存在着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趋势。模型中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趋势会发展到底,即国际贸易会使得两国的要素价格最终完全相等。虽然本国劳动对资本的相对供给比外国高,但是只要它们之间有贸易往来,两国的工资率和租借利率就会变得完全相同。

在现实世界中,各国要素价格并不相等。(因为模型假设不符合现实)

10.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经验证据

第七章外部规模经济和国际生产布局

1.规模经济(边际收益递增):双倍的投入获取超过双倍的产出。生产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单位产出成本随产出的增加而下降。

2.国际贸易使得各国既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又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事实上,国际贸易还增加了可供消费的商品种类。规模经济可以产生互惠贸易。

3.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

外部规模经济: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

内部规模经济: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非其所在的行业规模。

外部和内部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即大厂商没有优势)一般由许多相对较小的厂商构成,且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在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中,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就形成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4.外部经济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阐述了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的三个主要原因:厂商的地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有助于知识外溢。

(1)专业化供应商

很多供应公司的存在,可以使得一些关键的设备与服务变得便宜和容易获得,厂商因而也能集中精力做它们最擅长的事情而把其他方面的业务包给其他厂商去做。

(2)劳动力市场共享

厂商的集中能为拥有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工人创造出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这个市场不仅有利于厂商,也有利于工人,因为厂商会较少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工人也会较少面临失业。

(3)知识外溢

个人之间信息与构想的非正式交流是公司获取专业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当一种行业集中分布在一个相当小的地区时,这种知识的非正式扩散经常非常有效。

(4)外部经济与市场均衡(忽略国际贸易)

外部经济可以引起国家产业水平上的规模收益递增,行业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

当外部规模经济存在时,存在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因为工业产出的增加会使平均产品成本下降,工业产出越大,企业的意愿售价越低。

当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时,平均产品成本随产量上升而下降。假设生产者之间存在竞争,向下斜率的平均成本曲线AC可以被看成是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

5.外部经济和国际贸易

(1)外部经济、产出和价格

贸易前的外部经济

假设世界上仅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纽扣产业受外部规模经济影响,呈现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在无贸易的情况下,中国纽扣的价格比美国低。

如果开放纽扣贸易,中国纽扣产业将会扩张,而美国纽扣产业将会收缩。中国产出增加,成本会大大下降;美国产出下降,成本上升。最后,所有纽扣产品将集中在中国生产,中国向世界供应纽扣。

纽扣集中生产效应使产出从Q1上升到Q2,纽扣价格从P1下降到P2。在任一国家,贸易使得纽扣价格比之前更低。

(2)外部经济和贸易模式

世界贸易中,一国工业产品比另一国工业产品成本更低,原因:①比较优势——技术和资源的潜在差异。②外部规模经济下,历史的偶然决定了专业化模式及产业贸易。

假设中国由于历史原因,首先建立了纽扣行业。起初,世界纽扣均衡位于点1,中国产量为每年Q1单位,价格为P1。假如越南可以供给世界市场,均衡点会移动到点2。然而,假如起初越南不生产,则Q=0时,任何单个的越南公司在考虑生产纽扣时成本为C0,该成本位于中国行业生产的纽扣价格之上。所以尽管越南有可能比中国生产纽扣更便宜,但是由于中国开始得更早,从而可以掌控这个行业。

因此,外部经济可能对于历史偶然因素决定谁生产起到巨大作用,甚至当缺乏比较优势时可以通过已经建立的专业化模式得以持续。

(3)外部经济下的贸易及社会福利

外部规模经济导致的贸易所得超过比较优势,但先建优势不能保证正确的国家可以通过外部经济生产产品。以外部经济为基础的贸易可能会使得一国的福利水平比没有贸易时下降。

开放贸易时,瑞士有先建优势,世界市场均衡价格为P1,泰国由于初始成本为C0,大于P1,故不进行生产,只从瑞士进口手表。

不开放贸易时,泰国自给自足,国内市场均衡价格为P2,小于P1。

所以贸易后泰国国家福利比贸易前恶化了。

(4)动态收益递增

源于知识积累的外部经济生产成本取决于经验,这种经验一般用该行业迄今为止的累积产量来衡量。通常用学习曲线来描述累积产量与成本的关系。由于从生产中获取的经验对成本的影响,学习曲线会向下倾斜。随着时间的流逝,累积产量会不断增加,成本也因而下降。这种成本随着累积产量而非当前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情形就是动态收益递增。

动态收益递增也存在先建优势。

动态收益递增潜在地支持保护主义:假如一国只要有更多的生产经验就可以生产出成本足够低的商品来出口,而目前苦于缺乏经验,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竞争力,这样的一个国家完全可能会为了增进社会长期福利,通过补贴来鼓励该产品的生产或排除外来竞争以保护该行业直到它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幼稚工业论:认为通过暂时性的保护能够使得落后产业获取生产经验的观点。

第八章全球经济中的公司:出口决定、外包与跨国公司

1.内部规模经济: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非其所在的行业规模。

内部规模经济意味着公司产出增加,平均成本降低。在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中,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就形成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厂商可以影响产品价格,只有通过降价才能出售更多商品。这种情形通过两种方式发生:①当仅有少数主要厂商生产一种特定产品时;②当每个厂商与竞争对手相比产品存在差异时(消费者认为)。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结果是:存活厂商数量被大幅削减或厂商必须从事与竞争对手存在明显差异化的产品的生产。每家厂商都是价格的制定者而不是价格的接受者。

最简单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是完全垄断:市场上仅有一个厂商,没有任何竞争。

2.垄断

(垄断定价与生产决策)

一个具有垄断地位的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产量为Q M:在产量Q M上,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与Q M对应的价格为P M,垄断利润等于长方形的阴影面积,即等于价格与平均成本之差乘以产量Q M。当P>AC时,厂商获得垄断利润。

垄断竞争模型中,关键性假设:第一,每个厂商均能生产与竞争对手有差异的产品;第二,每个厂商都把竞争对手的价格作为既定价格,即它不考虑自己的价格对其他厂商价格的影响。

需求曲线:Q = S [1/n–b( P–P )]

含义:如果所有厂商制定相同的价格,则每家分享1/n的市场份额。价格高于其他厂商平均水平的厂商只能拥有较小的份额;相反,价格定得低于平均水平的厂商,则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1)厂商数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取决于市场规模和行业中的厂商数,

即AC=F/Q+c=(n*F/S)+c

(2)厂商数与价格

利润最大化时,MR=P-Q/(S*b)=c,整理得,P=c+Q/(S*b)。当所有厂商制定同样的价格时,各自的销售量为Q=S/n,则厂商数与定价的关系是P=c+1/(b*n)。

(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厂商数以及各厂商的定价由两个关系决定:一方面,市场中的厂商数越多,则它们的竞争越激烈,相应地,行业定价也较低。这一关系由PP曲线反映。另一方面,厂商数越多,各厂商的销售量就越少,因而平均成本较高。这一关系用CC曲线表示。如果价格超过平均成本(PP曲线位于CC曲线之上),该行业就会盈利,更多厂商就会进入该行业;反之,若价格低于平均成本,该行业就会亏损,一些厂商自然就会退出该行业。当平均成本与价格相等时,即在PP曲线与CC曲线的交点E会形成均衡价格与厂商数。

4.垄断竞争和贸易

(1)市场规模扩大的影响

CC曲线:AC = F/Q + c = n(F/S) + c

PP曲线:P = c + 1/(b*n)

(大市场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张,各厂商能生产更多的产品,平均成本也随之降低,CC曲线从CC1(小市场)下移到CC2(大市场)。结果是厂商数量增加,各种商品的

(2)从一体化市场中获利

一体化市场能够容纳更多的厂商,且各厂商可以以更大的规模生产,以更低的价格进行销售。为了实现一体化带来的好处,各国必须参与国际贸易。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各厂商必须集中生产——要么在本国,要么在外国。然而,厂商必须在两个市场同时销售。最终,任何产品均只在一国生产并出口到另一国。

一体化市场导致了产业内贸易:相似产品的双向贸易。

5.厂商对贸易的反应:获利者、受损者和产业绩效

(1)生产者绩效差异

厂商绩效差异

(a)厂商1和厂商2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厂商1的边际成本小于厂商2;c1

(b)经营利润是厂商边际成本c i的函数。随着边际成本增加,经营利润降低。边际成本超过c*的厂商无法获得利润,只能倒闭。

相比边际成本更高的厂商,边际成本更低的厂商可能:(1)设置较低的价格,但是在边际成本上加价更高;(2)产量更高;(3)利润更大。

(2)市场规模增大的效应

经济一体化的获利者和受损者

(a)所有厂商的需求曲线从D转移到D’。它变得更平坦了,纵轴截距也变得更小了。小厂商的需求曲线向内旋转而大厂商的需求曲线向外旋转。本质上,竞争加剧的影响是小厂商占主导,市场规模扩大的影响是大厂商占主导。

(b)边际成本c i不同的厂商,需求改变对其经营利润的影响。边际成本位于初始值c*及现

值c*’之间的厂商被迫退出市场。边际成本最低的厂商因经济一体化获利,利润增加。

市场规模增大使低成本厂商兴旺,利润和市场份额增加,与此同时,高成本厂商份额收缩,而拥有最高成本的厂商退出。这种组成变化意味着由于生产集中于高效的(低成本)厂商,产业整体生产率增加。

6.贸易成本和出口决定

与国家边界相关的贸易成本会大幅度地减少贸易,一个主要原因是:愿意以及有能力跨越边界进行销售的公司数量减少了。另一原因是贸易成本也减少了公司跨越国界对消费者的出口销售。贸易成本减少了所有厂商的出口利润。对部分厂商而言,利润的减少会使出口没有利润。

贸易成本下的出口决定

(a)厂商1和厂商2均在国内(本国)市场生产。

(b)仅厂商1选择出口到国外市场。在贸易成本t下厂商2没有利润。

成本最低的厂商,c i≤c*-t,可以出口;成本较高的厂商,c*-t≤c i≤c*,仍然为国内市场生产,但并不出口;成本最高的厂商,c i≥c*,在两个市场都不能盈利,于是退出。

7.倾销

出口厂商在国外出口市场面临较高的边际成本:c1+t,设P X为国内市场价格,P D为国外市场价格。故出口厂商在出口市场设置更低的加价P X-(c1+t),在国内市场设置加价P D-c1。这意味着P X-t

8.跨国公司和外包

当本国厂商购买国外厂商超过10%的股份,或在国外建立新的生产设备时,这种投资被称为对外直接投资(FDI)。其中本国厂商购买国外厂商超过10%的股份被称为棕地对外直接投资(Brownfield FDI)(或跨界并购);在国外建立新的生产设备被称为绿地对外直接投资(Greenfield FDI)。

分支机构的生产活动主要划分成以下类型:(1)分支机构在世界其他地方重复(母公司在国内设施中从事的)生产过程;(2)产业链被分解,部分生产程序转移到附属机构所在地进行。第一类被称为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Horizontal FDI);第二类被称为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Vertical FDI)。

水平型FDI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即母公司和附属机构均在发达国家。水平型FDI产生的原因是将生产设置在公司大客户总部附近,贸易和运输成本在水平型FDI的决定中起重要作用。

公司对出口与FDI的选择包含了在单位出口成本t和建立附加生产设备的固定成本F之间的权衡。如果公司在国外市场出售Q单位,出口相关的总贸易成本为Q*t;与固定成本F进行比较。假如Q>F/t,出口很昂贵,FDI是利润最大化选择。

FDI的规模临界值总结了临近—集中权衡:更高的贸易成本和较低的固定生产成本都有利于降低FDI临界值

垂直型FDI主要是由国家之间的生产成本差异引起的(部分生产程序可以在其他地区进行)。国家之间的成本差异是由比较优势造成的。另一方面,垂直型FDI也依赖于开设国外分支机构的固定成本的规模临界值。只有运营规模超过临界值的公司会选择垂直型FDI。

第九章贸易的政策工具

1.关税的基本分析

关税:对某种进口商品所征收的税款,是最简单的贸易政策。

从量关税:对每单位进口商品征收固定的税额。

从价关税:按进口商品的价格收取一定比例的税收。

2.供给、需求以及单一行业内的贸易

假定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国都生产小麦,且小麦在两国间的运输成本为零。假定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根本不受任何贸易政策的影响,因此可以用本国货币作为两国市场的计价基础。

(1)推导本国进口需求曲线

在价格P1,本国的进口需求量为D1-S1;若价格上升至P2,本国的进口需求量将降为D2-S2;在点P A,没有贸易下的国内供给和需求相等。

随着价格上升,本国消费者的需求量会减少,本国生产者的供给量会增加,导致进口下降。(2)推导外国出口供给曲线

在点P1,外国可供出口的产品为S*1-D*1;在点P2,外国出口供给量上升为S*2-D*2;在点P A*。

国际经济学课件笔记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提取自陈爱贞老师的课件 BY Clark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Economies of Scale,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 本章结构 ?本章简介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概述 ?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 ?不完全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与贸易 ?倾销 ?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与国际贸易 ?小结 ?本章简介 ?国家进行国际贸易基于两个基本原因: –国与国之间在资源上或在技术上存在差异,因而产生贸易 –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或者提高产品的回报 ?两个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起关键作用的国际贸易模型: –垄断竞争模型 –倾销模型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概述 ?贸易模型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以及完全竞争: –假定某个行业中的投入增加一倍,产出也增加一倍。 ?现实中,许多行业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也即具有递增的产品回报) –生产规模越大,产品的生产效率越高。 ?在规模经济下: –产出随着所有投入品的增加成正比例更快的增长。 –平均成本(单位成本)随着市场的规模降低。 ?为了利用规模经济,每个国家必须集中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而国际贸易使得各国既能利用规模经济专业化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又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 表6-1: 某一假定行业的投入产出关系 ?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 ?规模经济可以是: –外部规模经济 ?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 ?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一般由许多小厂商构成,而且是完全竞争的。 –内部规模经济 ?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业的规模。 ?大厂商对小厂商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两种规模经济形式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不完全竞争理论

国际经济学作业答案

C h a p t e r7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F a c t o r M o v e m e n t s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iffers in its essential analytical framework (a) I 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b) I nternational conflict resolution (c) I 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d) I nternational trade in factors of production (e) I nternational borrowing and lending Answer: B 2. The slope of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measures (a) t he physical increase in output as country grows. (b) t he dollar-value increase in output as a country grows. (c) t he increase in number of workers as immigration proceeds. (d) t 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e) t he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

Answer: D 3. International free labor mobility will under all circumstances (a) i ncrease total world output. (b) i mprove the economic welfare of everyone. (c) i mprove the economic welfare of workers everywhere. (d) i mprove the economic welfare of landlords (or capital owners) everywhere. (e) N one of the above. Answer: E 4. If the world attained a perfect Heckscher-Ohlin model equilibrium with trade, then (a) w orkers in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would migrate to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b) w orkers in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would wish to migrate to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c) w orkers in the labor abundant country would have no desire to migrate to the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国际经济学答案答案中文版

Home's PPF 200400600800200400600800 Q apple Q banana Foreign's PPF 200400600800100080160240320400 Q*apple Q*banana Chapter 2 1a.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b. 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 5.1=Lb La a a c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使两部门的工资率相等,自由竞争使得他们生产两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相同。相对价格等于相对成本,后者可以表示为(*)/(*)a a b b w a w a ,由于两部门间的工资率相等,a b w w ∴=,只有在Lb La b a /a a /P P =,两种商品才都会被生产。所以 1.5 /P P b a = 2a. b. 3 a. a b b a /P P /D D =∵当市场达到均衡时, 1b a ) (D D -**=++=b a b b a a P P Q Q Q Q ∴RD 是一条双曲线 x y 1 =

b.苹果的均衡相对价格由RD 和RS 的交点决定: RD: y x 1 = RS: 5 ]5,5.1[5.1],5.0(5.0) 5.0,0[=∈=??? ??+∞∈=∈y y y x x x ∴x=0.5, y=2 ∴2/=b P a P e e c. ∵b a b e a e b a P P P P P P ///>>**∴只有两个国家的时候,本国专门生产苹果,出口苹果并进口香蕉:外国则正好相反。 d . 国际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在阴影区内任何一点消费,专门生产某种产品然后和另一个国家进行贸易的间接方式,要比直接生产该商品的方式更有效率。在没有贸易时,本国要生产3单位的香蕉必须放弃2单位的苹果,外国要生产1单位的苹果要放弃5单位的香蕉。贸易允许两国以两单位香蕉交换一单位苹果。通过出让2单位苹果,本国可以获得四单位的香蕉;而外国可以用2单位向交换得1单位苹果。所以两个国家都从贸易中获利。 4. RD: y x 1 = RS: 5 ]5,5.1[5 .1] ,1(1)1,0[=∈=?? ???+∞∈=∈y y y x x x →5.13 2==y x →5.1/=b P a P e e 在这种情况下,外国将专门生产并出口香蕉,进口苹果。但本国将同时生产香蕉和苹果,并且香蕉相对于苹果的机会成本在本国是相同的。所以本国既没有得益也没有受损,但外国从贸易中获益了。 5.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总量加倍了而劳动生产率减半,所以有效劳动力总量仍是相同的。答案类似于第三小题,两国都从贸易中获益了。但是,相对于第四小题,外国的获益减少了。 6.实际上,相对工资率由相应的劳动生产率和对产品的相对需求决定。韩国的低工资率反映了韩国大部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低。和低劳动生产率,低工资率的国家进行贸易可以提高像美国那样高劳动生产率国家的福利和生活水平。所以这种贫民劳动论是错误的。

国际经济学心得笔记

国际经济学心得笔记 1.课征关税会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降低社会总福利; 出口补贴有利于规模的扩大,增加了生产者剩余,减少了消费者剩余,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降低了社会总福利。 2.当今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 3.出口贫困化根源在于贸易条件的恶化,会降低本国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 4.产品的水平差异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 5.货币的含金量之比又称为铸币平价。 6.国际收支表的基本编制方法是采用单式记账法。 7.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1年(注意瓦解时间)所实行的金汇兑 本位制,是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没有挂钩。 8.牙买加体系确认了浮动汇率合法化。 9.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四部分。 10.长期国际资本流动方式: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国际借贷; 短期:贸易性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金融性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 1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基石)、市场开发原则、公平贸易原则、 权利与义务平衡原则。(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12.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商品。 13.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 间。 14.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15.绝对技术差异理论和相对技术差异理论均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 16.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的汇率制度是钉住汇率制。 17.非关税壁垒措施有: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外汇管理、出口补贴、倾销、反倾销、 自愿出口限制、政府采购政策、进出口的国家垄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等。 18.一国进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货币贬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越好。 19.倾销行为有两种:持续性倾销和掠夺性倾销。 20.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政府干预发展本国产业的竞争优势。 21.中国采取的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2.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重要的收支差额是经常项目差额,贸易收支是国际收支中最主要的部 分。 23.国际贸易使商品价格均等化(主导力量),生产要素均等化和要素技术密集度均等化。 24.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五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 经济一体化。 25.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对各成员国产生的静态影响有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26.自由贸易会使参加国商品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27.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本国国币不能自由兑换成外国货币。 28.套汇、套利、套期保值均属于投机性外汇交易(错)套期保值不是。 29.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贸易保护程度相对较高。 30.若将国际投资看成一种交换,则是用现在的商品去交换未来的商品。 31.国际收支表组成: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国际寸头。 32.一个大国对进口征收关税,会导致世界价格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条件。

国际经济学答案word精品

《国际贸易理论》作业题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2012年下学期

作业一 单项选择题 1. 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作为划分界限的基本经济单位是()。 A. 企业 B. 个人 C. 政府 D. 国家 2. 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阶段不包括()。 A. 重商主义 B. 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 C. 现代国际经济理论 D. 重农主义 3.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 A. 一国的资源配置问题 B. 两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C. 地区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D. 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4. 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 A. 商品 B. 资本 C. 人员 D. 技术 5. 一个国家(),能够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之外的点上进行消费。 A. 没有任何时候 B. 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C. 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 D. 所有生产要素全部投入生产的时候 6. 在封闭条件下,如果一国生产技术的改进降低了小麦的机会成本,那么面粉的价格(),小麦的生产数量()。 A. 下降,下降 B.上升,减少 C. 下降,增加 D. 上升,增加 7. 本国生产a、b、c、d 四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1、2、4、15 ,外国生产这四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12、18、24、30,根据李嘉图模型,本国在哪种产品上拥有最大 比较优势?在哪种产品上拥有最大比较劣势?()。 A. d、a B. c 、b C. a、d D.b 、c 8. 如果机会成本递增,则国际贸易将导致()。 A. 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而且出口的生产成本不变 B. 每个国家完全专业化,而且生产成本下降 C. 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而且出口产品的机会成本下降 D. 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而且出口产品的机会成本上升 9. 对于两国贸易模型来说,国际均衡价格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 A. 最低相对价格水平之下 B. 最高相对价格水平之上 C. 相对价格水平之间 D. 根据 具体情况而定 10. 重商主义认为衡量国家财富的标准应是()。 A. 商品 B. 生产力 C. 金银 D. 购买力 二、多项选择题 1. 在进行自由贸易后,一国的收入分配会发生如下变化()。 A. 受到进口品竞争压力的国内生产者遭受损失。 B. 作为整体的国家会受益,而个人则会受到损失。 C. 消费者受损,生产者受益。 D. 收入由消费者转向生产者。 E. 出口商品的生产者会受益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二章 一、国际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以各国间的经济活动及国际关系为其研究对象,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微观部分:世界范围内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宏观部分:2.国际格局下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国际贸易:分为理论和政策两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结构和贸易利益分配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际贸易政策主要说明各种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以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一体化问题。 国际金融: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均衡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狭义: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广义: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 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表明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优产量的组合。 2.机会成本(简称OC):指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3.商品市场均衡: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用途:(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 (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 (三)均衡条件: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1.生产均衡:即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均衡 2.消费均衡: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均衡 3.市场出清:即总供给=总需求 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生产均衡: 消费均衡: 贸易平衡:即一国进口总支出=出口总收入 三、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需求方面的差异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 四、国际交换价格确定 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第一章 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与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就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与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瞧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在决定生产与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与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答:参见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将图1-6a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以纵坐标表示x商品供给,得出相应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然后将图1-6b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供给,以纵坐标表示y的相对价格,通过类似推导可得出国民供给曲线,国民需求曲线作类似推导可得。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就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 答:两种商品同时达到均衡。一种商品均衡时,由其相对价格,机会成本,需求可知另一种商品得相对价格,机会成本与需求。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就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略,参见书上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与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就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就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

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1.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 2.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 1)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2)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 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1)绝对优势说存在这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 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否则该国便不具有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的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2)在劳动价值论坚持方面,无法说明X、Y两种商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 交换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5.绝对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结论: 在加入国际贸易后,A国和B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都出现了分离,且消费点明显提升。说明国际贸易扩大了A国和B国的消费选择范围,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1.比较优势是指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则具有比较优势。 2.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3.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4.比较利益就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应该遵循从事优势生产、放弃劣势生产的原则。 5.机会成本: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6.比较优势学说的理论模型 前提条件: 1)采用2*2*1的模式,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个要素; 2)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3)劳动在一国国内完全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4)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劳动充分就业,劳动的报酬是一样的; 5)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因素; 6)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也不影响贸易的进行; 比较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国际经济学重点归纳及解析(四)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国际经济学重要点归纳及解析(四)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 2.要素密集度逆转 3.最优货币区 4.马歇尔·勒纳条件 二、简答 1.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2.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 3.试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政策意义。 4.试用分析一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过程及其政策搭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揭示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关系的一个发现,它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2.要素密集度逆转:指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大机器和高效化肥生产的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有可能在国内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3.最优货币区:是指采用单一货币,或几种货币之间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经济区域。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为:价格与工资弹性、要素市场融合、金融市场融合、商品市场高度融合和宏观经济协调和政治融合。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4.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 二、简答 1. 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要点提示:国际收支状况与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国际收支表的状况也反映着一个经济体的基本经济状况。 (1)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国际可以从经济总体规模和顺差、逆差的角度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地位。一个经济体如果经济规模巨大,与外界经济交易、交流的数量巨大,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就较高。因为较大的国际收支规模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资源的吸纳能力和输出能力,经济运行和发展会比较顺利;同时也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产出和吸纳能力,可以消费世界上有益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自己的产品;从两个方面使得该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使得该经济体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竞争的推动力。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处于较大顺差的情况,一般认为该经济体的经济状况较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较强。 (2)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的变化方向。一般来说,当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逆差时,经济交易进大于出,对于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表现为供不应求,于是便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本币对外币汇率的下浮趋势。反之,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顺差时,经济交易出大于进,在国家金融市场上,会出现对于本币的追求,造成本币的供不应求,本币的外汇价会因此而出现上升的趋势。 (3)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越强,则它的借款能力也就越强,能够借款的渠道也就越多,该经济体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的资信也就越强。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往往取决于该经济体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与金融帐户收支,以及官方储备的状况。如果一个经济体在这两个项目上有较大的盈余,该经济体在国际资本与资金市场上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借入更多的资金。 (4)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无形产出在整个国际经济交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这反映着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往来关系的深化,经济结构中初级产品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制成品和无形产出所占比重会有较大的提高,该经济体的对外经济交易的内容也就会出现从以初级产品为主,过渡到以制成品为主,最终过渡到以有形、无形两种产出双向交流并重的局面,这表明经济的发展与成熟。 (5)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在世界经济中,一个经济体产出的输出,往往会造成本国资源的流出,国内市场的供给也会因此而相应下降,经济产出输出收回来的外汇,往往又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有可能加大一个经济体内部的物价上涨的压力,经济体内部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上升,一般会

完整版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

《国际经济学》(第10版)保罗·R·克鲁格曼 重点笔记 第三章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1.机会成本:利用一定资源或时间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之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模型。他指出,国际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该理论被称为李嘉图模型。 3.单一要素经济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a):生产率的倒数,用来表示劳动生产率。L生产可能性边界(PPF):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它所能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的,因此就存在着产品替代的问题:多生产一种产品就意味着要牺牲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一个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显示了其固定数量资源所能生产的商品的最大数量。 本国资源对产出的限制:aQ + aQ ≤ L WLWLCC (斜率的绝对值等于横轴商品的机会成本)奶酪的机会成本k= - a /a = (a – /a )Q ,Q = L/a LWCLCLWLCWLW相对价格与供给而劳奶酪和葡萄酒的供给是由劳动力的流向决定的,简化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等工资率单一要素模型中不存在利润,奶酪部门每小时的动力总会流向工资比较高的部门。 /a。,葡萄酒部门每小时的工资率等于小时内创造的价值P/aP于一个工人在1LWWCLC < /P时,奶酪部门的工资率就比较高,该国会专业化生产奶酪;当 > a/aP当P /P WLC CLWWC/a = aP /P/aa时,葡萄酒部门的工资率就比较高,该国会专业化生产葡萄酒;当LWCLC LC WLW时,该国会生产奶酪和葡萄酒两种产品。该国价格与生产之间关系的关键命题:当一个国家的奶酪的相对价格高于它的机会成本时,就专门生产奶酪;当奶酪的相对价格低于它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就专门生产葡萄酒。a = /P如: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它们的相对单位产品劳动投入。P LC CW /a LW 4.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我们就说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绝对优势 **aaaa < < 和该国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如:LWLCLCLW ****/a/ aaaa/aa/a本国在生产奶酪上具有比较优势:或 < < LW LCLW LCLCLCLW LW **/a/aaa,外国奶酪的相对价格为。如果没有国际贸易,本国奶酪的相对价格为LW LWLCLC将奶酪从本国运到外国或将葡萄酒一旦进行国际贸易,因为外国奶酪的相对价格比本国高,外国将出口足

国际经济学作业答案-第八章

Chapter 8 The Instruments of Trade Policy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1. Specific tariffs are (a) import taxes stated in specific legal statutes. (b) import taxes calculated as a fixed charge for each unit of imported goods. (c) import taxes calculated as a frac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imported goods. (d) the same as import quotas. (e) None of the above. Answer: B 2. Ad valorem tariffs are (a) import taxes stated in ads in industry publications. (b) import taxes calculated as a fixed charge for each unit of imported goods. (c) import taxes calculated as a frac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imported goods. (d) the same as import quotas (e) None of the above. Answer: C 3. The excess supply curve of a product we (H) import from foreign countries (F) increases as (a) excess demand of country H increases. (b) excess demand of country F increases. (c) excess supply of country H increases. (d) excess supply of country F increases. (e) None of the above. Answer: D 4. If a good is imported into (large) country H from country F, then the imposition of a tariff in country H (a) raises the price of the good in both countries (the “Law of One Price”). (b) raises the price in country H and cannot affect its price in country F. (c) lowers the price of the good in both countries. (d) lowers the price of the good in H and could raise it in F.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 国际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2. 简述国际经济学的特点。2015.10简 (1)研究以独立的国家或行政区域为单位的跨国界的资源分配。(2)不同于区域经济学。(3)理论实施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民族性。(4)国际经济交易是经过不同货币媒介的折算后进行的。(5)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科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的。(6)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概论。 3. 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直观差别之一,就是国际经济交易存在着汇率的风险。在宏观经济层次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仍然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前提。国际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的自由贸易论及其自由贸易的政策→现代国际经济理论三个阶段2011.10单。是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增加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4. 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一国范围内不会增加2010.4名。贵金属的流入标志着一国财富的增加。基本观点:是一种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主张贸易保护201 5.10单。重商主义作用:将政策的制订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并反映了当时对国际贸易的认识水平。 5. 斯密、李嘉图:国际贸易对所有的参加国都是有利的。一直作为自由贸易论的基本出发点。 6. 战略性贸易政策:新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干预,或一国政府对外国垄断和政府的支持采取某种对策,是一国贸易政策的最佳选择2016.4单。新贸易理论经典之作《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作者是保罗·克鲁格曼2010.4单2015.10单对规模经济条件下的差异产品贸易进行论证。 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商品流动最容易,主要是因为其利益结果直观上就是“非零和”的,其次是资本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最难。稳定的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是保证国际间资源顺利流动的条件。 7. 不断开拓和占领新的市场是保持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际价值:各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平均数。列宁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2014.10单。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学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市场经济制度是将经济引向高效率的制度,资源的有效分配通过价格机制加以实现。 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1. 属于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有绝对技术差异论、生产要素禀赋论、相对技术差异论2015.10多。 18世纪中叶指出重商主义理论存在两大重要缺陷的经济学家是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2015.10单。亚当·斯密2016.4单在《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2010.4单中指出重商主义的重大缺陷,一国的财富不是贵金属的存量,真正的财富是该国国民所能消费的本国和外国的商品数量和种类。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就是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 比较利益理论从技术差异、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两个方面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的分配。 2. 比较利益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 绝对技术差异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贸易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技术的绝对差异会导致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 国与国进行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两国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寻求较高的卖价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力。 技术优势:指各国在特定部门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国技术优势的发挥,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来源。 由于两国的技术优势部门直观上表现为技术水平绝对高于另外一国,因此称其为“绝对技术差异论”。 英国亚当·斯密2014.10单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了绝对技术差异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并且批驳了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笔记

国际经济学复习笔记

————————————————————————————————作者: ————————————————————————————————日期: ?

国际经济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1、国际经济学的概念: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2、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微观国际经济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宏观国际经济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内外平衡政策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间资本流动(国际间接资本流动、国际直接资本流动)、国际间的劳动力流动。国际经济协调:国际间贸易关系协调、国际间进入关系协调、国际间税收关系协调、国际经济一体化。3、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主要载体:贸易全球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意义: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国际分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促进经济多极化发展、促进发展模式创新、促进国际利益融合、促进安全内涵扩展、促进国家主权转移、推进国际体系转型、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第二章1、重商主义理论:时期: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观点: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贸易是“零和”的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国家应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局限:(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

(完整版)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这是我在网上找的,大多数题目都有,朋友们可以参考一下!有一点不确定的是G—L指数,大家再上网查看看,是乘100还是乘1?希望可以给你们帮助,预祝大家顺利通过!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思路:B国由于每人能生产16吨大米,而A国每人仅生产10吨大米,所以B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 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看出A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为0.2,而B国为0.125,所以B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或相对成本低于A国,B国生产大米具有比较优势。 1.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 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小时。 (1)计算不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 (2)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 (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是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试用图分析。(以效用水平来衡量福利水平)思路: (1)中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为100/4=25,加拿大为60/3=20

国际经济学--笔记版

1.绝对优势/利益学说基本内容: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评价: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学说在实践中运用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前提:一国参加国家贸易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的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以便利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进入国际市场,这一点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陷入理论与实践两难境地。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无法说明X、Y两种产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交易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2.比较优势(利益)学说:基本内容: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评价: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从国际贸易实践出发,比较利益学说具有其内在的合理内核,分析了国际贸易具有的各个方面的利益;该学说假设前提过于苛刻;与现实不符。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交换比率的不同,即两个价格的现象,这违背了他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实际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具有的不等价交换和价值转移的性质。我国理论界认识:它没有坚持劳动价值论,掩盖交换中存在的不等价交换与国际剥削。关系:比较优势(利益)学说是对绝对优势(利益)学说的发展。比较优势(利益)学说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而非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而非成本绝对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世界总的福利水平也会得到提高。这比绝对优势(利益)学说更符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 3.相互需求理论:现实的国际贸易条件是使得双方出口的总收入恰好应该能够支付双方的总进口时形成的价格。 4.提供曲线:它的实质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

最新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 1)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 2)模型:两种产品——X、Y; 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 3)递增原因: 2、机会成本: 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2)表达式:-△dY/△dX 3)解释: 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 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 3)用途: a)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 b) 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

2)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3)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 B)推导:P21 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 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 2)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 1、起因: 1)生产技术差异 2)要素禀赋差异 3)要素禀赋差异 4)要素禀赋差异 5)要素禀赋差异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 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A、绝对优势 含义: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 B、比较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