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对窦娥悲剧的认识

浅谈对窦娥悲剧的认识

浅谈对窦娥悲剧的认识
浅谈对窦娥悲剧的认识

浅谈对窦娥悲剧的认识

摘要:《窦娥冤》着力于书写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血肉丰满的下层妇女形象,为我国文学人物长廊塑造了一个不朽的悲剧人物形象。就窦娥的悲剧,笔者认为:第一,《窦娥冤》是一出心灵悲剧,是窦娥的心灵家园在那个特定时代幻灭的心灵悲剧;第二,《窦娥冤》是一出亲情悲剧,她的死是由自己的亲生父亲所导演的人生悲剧;第三:《窦娥冤》更是一出社会悲剧,它深刻揭露元代社会民不聊生的现实,真实地反映出元代社会的黑暗混乱。窦娥善良而又倔强的性格注定了她在那个时代悲剧的命运,使我们感动,使我们反思。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事实心灵悲剧亲情悲剧社会悲剧

前言

元代是我国杂剧的黄金时代。在群星灿烂的元杂剧作家中,关汉卿成就最高。他晚年的作品《窦娥冤》,则是他出色的代表作, 秦克祥曾称赞其“堪称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1]”。主人公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元朝社会的黑暗。七百多年来,这部著名悲剧仍以其“感天动地”摄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感染、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欣赏者。

那么,为什么说它是悲剧的典范呢?窦娥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血肉丰满的下层妇女形象又是如何来感染我们,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的呢?作为“80后”的我们,又是如何来看待窦娥之冤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窦娥最大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性质的界定、悲剧的题材、激烈的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字】悲剧性质题材冲突结局效果形象 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戏剧发展的基础。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一悲剧性的表现 1.1悲剧的性质 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的作家的创作风格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作出的评价。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我认为最具权威和经典性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

从悲剧性角度浅析《窦娥冤》

从悲剧性角度浅析《窦娥冤》 【摘要】《窦娥冤》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本文从《窦娥冤》一剧的悲剧性色彩出发,浅析窦娥的悲剧性所在,窦娥最大的悲情,源于封建社会的各项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 元杂剧是繁盛于元代的一种文学形式,跟唐代诗歌、明代传奇等一样,代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特色。关汉卿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作品突出体现着元曲的特色,而《窦娥冤》作为其代表作更是元杂剧中的佼佼者。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戏剧悲剧中的典范,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可见其在中国悲剧史上的地位是极高的。 鲁迅在论及悲剧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所存在的意义不过就是有其价值性,当价值性毁灭之后,人生还剩下什么呢?这是让人可悲之一。除了毁灭,悲剧的另一大着重点在于“毁灭给人看”。如果悲剧仅仅的默默的存在而不为人知,那也就失去了悲剧的存在性。悲剧之所以让人为之悲是因为它是活生生摊在所有人面前的,被所有人见证和流传下去的。而《窦娥冤》兼具了这两大悲剧特色。关汉卿把这个故事写给世人看,把窦娥的悲剧摊在所有人的面前,从古至今,千千万万的人都见证了这样的悲剧,此为悲之一。第二点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妇女的人生的追求是守节,窦娥却偏偏为了守节而遭此罪责;窦娥不愿与张驴儿私了是相信封建社会上层的裁决者,却最终因裁决者的不清明而丢了性命。除了悲剧性,讽刺性更是十足。 《窦娥冤》之悲,首先在于窦娥的身世悲。在楔子中,揭示了窦娥的身世。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送做童养媳抵债。丈夫早早的离世,留下她和婆婆相依为命。两个女性相依为命本身就如同无依无靠,所以才会有之后被逼迫欺负的事情出现。她的悲惨身世为整个故事埋下了伏笔。 其次,悲剧转入高潮的转承点是张驴儿父子的出现和被害事件的产生。张驴儿父子的重重逼迫使她倍感压力,但是在她内心里的妇女道德是坚决不允许她赞成这样的事情的,她用坚定的态度表示了反抗。显然窦娥是一个受到封建规范良好的约束的女子,在作者这样的年代里是值得称道的,所以我们暂且不分析其思想的腐朽性。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种思想也是具有可称道性的。而张驴儿得不到窦娥,使计害死蔡婆婆却反而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于是栽赃窦娥,意图逼婚,受到窦娥的反抗。这里体现的是第二悲,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之悲。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使蔡婆婆无力反抗张驴儿父子,只能任其进驻自己跟窦娥的家。相依为靠的两个女人本身就是弱势群体。社会无法保护这样的弱势群体,这不仅是当时社会之悲,也是传统思想之悲,是女子地位之悲。元朝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导致恶势力横行是第三悲。张驴儿父子并不是个例,在当时的社会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更是戏曲史、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 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剧情简介: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一、《窦娥冤》的创作背景 (一)《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东海孝妇”的故事 《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煅练成词。于公虽对此有疑义,但“数争不能保”,“太守竟杀孝妇。郡枯旱三年。”后来于公在新太守前为孝妇陈述冤情,天降大雨。关汉卿对其进行加工改编,把它写成了一部反映社会黑暗,官吏腐败的社会悲剧。 《窦娥冤》中的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卖,十七丧父,二十遭刑宪。为了表现剧作的悲剧性,关汉卿巧妙的运用叙事策略和技巧,使整部作品戏剧冲突强烈,高潮迭起,强化了悲剧意蕴。从剧作的叙事时间结构上分析:《窦娥冤》根据时间发展的进程依次展开叙述,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摘要:《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终名的悲剧,通过对窦娥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本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和作品以及背景,继而就作品的悲剧特征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冤;悲剧特点 一、关于作者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关于作品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更是戏曲史、文学史上的着名悲剧之一。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剧情简介: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一、《窦娥冤》的创作背景 (一)《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东海孝妇”的故事 《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她姑子

浅析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的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经典作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本剧中的窦娥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黑暗的社会环境,以及她性格上具有的二重性——忠孝和斗争都是造成她悲剧的因素。她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弱女子,她忠于丈夫,孝顺婆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长久形成的美德,剧作家把这些美德赋予女主人公,使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怜悯激起人们的反抗精神,这正是悲剧价值的体现。 窦娥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儒家的思想和教育,三从四德,纲常伦理对窦娥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窦娥把“好马不备双鞍,一女不嫁二夫”当作信条来遵守,丈夫去世后,她的生活愿望是:守节尽孝,用今生受苦以修来世。但她也不是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当张驴儿闯进她家并拉她拜堂时,她断然拒绝,推张驴儿一跤,在张驴儿父子面前,窦娥很强硬,立场也很坚定。这都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当蔡婆婆不得不要招张驴父子为婿时,窦娥对她苦苦相劝,“婆婆,这个怕不中么?你再寻思咱: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正旦云)她并没有因为婆婆会生气而没有说这些话,她把女子的贞洁看得很重要,这也是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 窦娥的命运是悲苦的,她遭受了丧母、离父、亡夫的一系列不幸,但她没有任何怨言,认为这都是自己命不好。当张父喝药而死时,窦娥是他寿数已到,还认为是宿命论的观点。可见她是一个认命的人,她认为人的命运都是老天安排好的,没有人可以改变。但同时她又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当张驴儿父子闯进窦娥家时,她表示了对他们和婆婆的不满,即使婆婆已经允诺了,但窦娥并不甘心受这种命运的摆布,对蔡婆婆进行了大胆地批判,对张驴儿予以了强烈的怒斥。在桃杌审案时,窦娥遭受了严刑拷打,毫不畏惧,她从绝望中进一步看清楚了现实的残酷。在这里窦娥的反抗性格已经升华到顶峰:“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更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与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滚绣球)窦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正是当时善良之人贫穷命短,罪恶之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的体现。面对冰冷、罪恶的屠刀,窦娥以凄厉而大义凛然,热血喷涌、怒火万丈之浩然正气向苍天发下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飞溅悬挂在旗枪上的丈二白练上;二要

《窦娥冤》窦娥悲剧原因浅探

《窦娥冤》窦娥悲剧原因浅探 王梅 2015年5月4日 摘要:《窦娥冤》是元朝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也被王国维称为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悲剧比较都“毫不愧色”的作品,本剧通过对一个蒙冤而死的窦娥悲剧命运的描写,强烈地控诉了黑暗社会下吏治腐败、流氓恶霸横行的罪恶现实,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剧中一出场窦娥就是一个“孝女”、“节妇”的形象,在张驴儿等人污陷毒死公公一案中,窦娥更是表现出了复杂多变的性格。首先,窦娥美丽、善良,面对张驴儿的逼迫,太守桃杌的酷刑坚强不屈。 最后,伸冤无望但仍不放弃,发起“三桩誓言”以示冤屈,表现出了反抗精神,预示着窦娥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悲剧;善良;孝女;节妇;反抗 窦娥拥有善良、坚贞不屈、敢于反抗等诸多优秀品质。而这个具有高尚品质的女子的悲剧原因:我们可以多自身条件和社会背景方面考虑。在其自身条件方面,性格的双重性——温柔、善良而又坚强不屈,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一、善良的品格是构成了她含冤受屈的主观因素。 窦娥三岁丧母,家中一贫如洗,随功名未遂的父亲窦天章流落到楚州,因借蔡婆婆二十两银子的高利贷无法按期归还,于是把七岁的女儿卖于蔡婆婆做童养媳,到了十七岁时与丈夫完婚,可当年夫君因病去世,年纪轻轻就守了寡[1]。窦娥的悲剧命运从此开始,家庭迫使她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在此剧第一折出场时,她已是守孝三年的媳妇了,现实生活的深重苦难使她不由得自叹道:“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虽感叹命运的捉弄,但也安分守已。对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也没有逾越封建文化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家尽心尽力侍奉婆婆,很好的维护了封建女子应有的“孝女”、“节妇”形象。如第一折中,婆婆出门讨债许久没有回来,窦娥为婆婆担心。后来,窦娥在被冤入狱时,庸官酷吏使她在堂上“挨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杖,一道血,一层皮”,被打得昏死三次后仍不屈服,只是听说要拷打婆婆的时候才不得不屈招投毒一事系自己所为与婆婆无关,她宁愿让自己蒙受不白之冤,也不希望婆婆受皮肉之苦[2],窦娥言行符合当时做媳妇的标准。又如,第三折中临赴刑场时,她怕婆婆看见自己这副样子后伤心,特意请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而绕道走后街。从这几点,充分体现出窦娥的善良、孝顺,这也是悲剧的重要原因。作者也是借着强调主人公窦娥的善良、温柔、毫无过错等优秀品质来衬托出她的无辜,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连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弱小都无法容纳,引发了读者的思考,突出了

窦娥的艺术形象分析

窦娥的艺术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 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存因素,即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她的性格体系中有两大既对立又统一的脉络:自觉高尚和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两脉络又由很多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组成,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一组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天与骂天。造成窦娥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关键词】 窦娥悲剧性格二重性一元化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的很多杂剧作品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关汉卿在剧中塑造了窦娥这一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 窦娥善良、温硕、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唑。究其原因,当然有社会的原因,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的凌逼迫害,甚至利贷高利盘剥都是社会的原因,但这是造成其悲剧的外在因素,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在因素,即窦娥自身的原因,这是最基本的因素,一切恶势力之所以能够得逞,正是利用了窦娥这个“内在因

素”。柯列根说过:“悲剧并非只是描写死亡,死亡是生活中的一件事实,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死亡是我们的伴侣,悲剧表现由于我们不能始终保持浑然一体,因而我们所希望的一切无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根源并非由于外力,而是在于心中,我们如果要打开悲剧艺术之门,真正的钥匙就是必须承认一切悲剧在于人类的冲突,而是从人性的基本分裂中产生出来的。……悲剧最重要的特征──区别悲剧与其它戏剧形式尤其是闹剧的主要特征,就是一切有意义的‘收场事件’,并非由于外在力量,而由于主人公的内在分裂。”①柯列根的观点虽然有点偏激,他忽略了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历史必然性,但他看到了悲剧性格对产生悲剧的作用,造成窦娥悲剧的自身原因实际上就是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首先我们来阐释一下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关于性格的本质, 至今仍然有许多种说法,如果较朴素的表述,所谓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②这就是说,性格表现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行为的现实,一是行为的动机与方式,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人的性格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刘再复说:“每个人的性格就是一个构造独特的世界,都自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形成这个系统的各种元素都有自己的排列方式和组合方式。但是,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性格两极的排列组合就性格的二重组合。或者说是、性格世界中正反两大脉络对立统一的联系,但是性格的这二重内容并不是抽象的,它是由

浅谈窦娥的悲剧原因

浅谈窦娥的悲剧原因 王甜 内容摘要:关汉卿在《窦娥冤》中通过对窦娥这位善良、忠孝女子的悲剧命运刻画,反映了一个黑暗的社会制度下,高利贷的罪恶、官吏的昏聩、百姓被欺压的种种社会事实。对于窦娥的悲剧原因,学术界多从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在此我便不再鹦鹉学舌。因此,我就从窦娥自身及蔡婆婆等人的角度来浅析窦娥的悲剧原因。 关键词:窦娥,悲剧,自身,蔡婆婆等人 《窦娥冤》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作者酣畅淋漓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社会惨象。虽然窦娥冤情最后沉冤得雪,但是溯本求源,看窦娥的悲剧形成,其性格在主观意志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中不断形成,致使自己的命运一步一步迈向悲剧悬河。与此同时,在窦娥左右的蔡婆婆等人对窦娥悲剧的酿成也无时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下面,就让我们从窦娥自身和蔡婆婆等人的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原因。 一、从窦娥自身来看 窦娥是一个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她恪守伦常,不懂变通,封建迷信,具有浓厚的奴化意识。她自觉地把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作为人生的信奉理念及行为准则,她迷信以守贞尽孝修得美满来世,天命思想在其血液里循环,这些都是她泯灭自我、扭曲人性,甚至可以说是“自取灭亡”的历程。因而,窦娥自身的原因可以说是其悲剧的最直接因素。 (一)可怜的身世为窦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窦娥惨淡的生活不是生命中半途的坎坷,而是从一出生便开始了可悲

的人生。“妾身姓窦,小字云端,祖民楚州人氏。我三岁上亡了母亲,七岁上离了父亲。俺父亲将我嫁与蔡婆婆为儿媳妇,改名窦娥。至十七岁与夫成亲,不幸丈夫亡化,可早三年光景,我今二十岁也!”(第一折)窦娥一出场就自叹好生命苦,浮现出天命思想。婆媳皆为寡,两人相依为命,而俗话说“寡妇门前多是非”,这便为后来的一系列事件埋下了伏笔。 (二)可悲的“贞孝”观是致使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 窦娥原本就是一个出生于读书人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贞节教育。因而在窦娥的心目中,贞节比生命更重要,这是她的精神信仰。她孝顺蔡婆婆,愿意用尽自己的一生来伺候婆婆,甚至愿意为孝而送命。因而,当“贞”、“孝”不能两全时,她万念俱灰。 窦娥由于坚守贞节而遭张驴儿陷害,因出于对婆婆全心全意的尽孝而屈招服刑。 ?首先,窦娥在面对婆婆说亲张驴儿时,道“避凶神要抉好日头,拜家堂要将香火修;梳着个霜雪般白(“髟”下“狄”)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把人笑破口。”(第一折)窦娥的这一番话委实变了脸色,她对婆婆的嘲弄实在是有口无心,但是婆婆六十还说改嫁就真的是摧毁了窦娥的贞节信仰,她不可能成全婆婆,因而顶撞了她。此时,贞节观在窦娥心里早已超过了孝道。 其次,看窦娥之“孝”。窦娥虽对婆婆为张驴儿说亲而气愤,还骂她不知羞,但是在婆婆因此而生病时,窦娥还是不计前嫌,全心全意地侍奉她,她为婆婆做羊肚儿汤是孝;而后被张驴儿诬告屈打不招,却在听说要打婆婆

《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

《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 中文11<1> 陈慧 内容提要: 《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四折一楔子,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在临刑时,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表明冤屈,三桩誓愿的实现,强烈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行动的肯定,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表现了窦娥复仇的愿望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本文主要通过:善良而多难的窦娥;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刚烈不屈的反抗精神以及关汉卿创作的主旨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窦娥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善良不幸;悲剧性格;反抗精神 引言: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悲剧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代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反抗的妇女

高中语文必修三:浅析《窦娥冤》中的窦娥

浅析《窦娥冤》中的窦娥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他晚年写成的。这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剧本通过青年妇女窦娥蒙冤而死的故事,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人民的反抗。故事题材来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东海孝妇》。但是《窦娥冤》的主要思想锋芒是指向元代社会。窦娥是悲剧的代表,其重要意义是“在一定时代里,各阶级妇女的社会地位因性别的相同而具有共同性。元杂剧的妇女形象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妇女社会地位的共同特征。” 窦娥是一个弱势的、被压迫的坚贞的普通妇女形象。 首先,“冤”即说明她是不幸妇女的典型。之所以不幸,来源于当时妇女地位的低下与封建法律、道德的束缚和不可控因素、诸多灾难加于一弱女子的结果。一、她穷。除了“女无财产”,她本身家境也十分贫寒。窦天章语:“我也只为无计营生四壁贫,因此上割舍得亲儿两处分。”(仙吕·赏花时)因此,追随“三岁丧母”而至的就被进京赶考的父亲卖作童养媳以换盘缠,这又是第二、三处不幸。窦天章卖出窦娥供蔡婆早晚使用的事实反映封建时代父母对子女的所有权及支配,婚姻也由“父母之言”所定。《礼记·昏义》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全为利益、祖上。窦娥作为财物等价物来抵债,这更使她不幸!第四处则是“至十七岁与夫成亲,不幸丈夫亡化,可早三年光景,我今二十岁也。”景色再美也只笑我孤家寡人,怨妇愁绪尽显。第五处不幸恰是全剧重点——蒙冤而死。 其次,她是单纯朴素的老百姓。她道“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油葫芦)“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好人好报的朴素天命观,甚至对腐败官府的天真的信任,都是窦娥作为一介小民质朴善良的体现。 再次,她是纲常伦理的“殉道者”,是坚贞守志的节妇、孝妇之典型。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中《窦娥冤》的题目就是“后嫁婆婆忒心偏,守志烈女意自坚”;孟称舜《古今名剧·酹江集》评第二折(贺新郎)一曲说“逼真孝烈妇口气”即可见一斑。“守志、烈女、孝”此类字眼都是对窦娥的概括,甚至有“扁平化”趋向——一提“孝”与“贞”,便能想起窦娥。 窦娥是“孝”的代名词,《元典章》云“杀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奴婢杀主,不赦”。

窦娥冤的悲剧艺术

《窦娥冤》的悲剧艺术 《窦娥冤》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一部经典著作,是一部杰出的悲剧。其作品本身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人民的生活情态,从这一角度讲,它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因此,从这部戏曲本身,我们可以看到的东西有许多。古人讲: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就是说要充分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作者本人的生平经历,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因此,在对《窦娥冤》做赏析之前,必须先对关汉卿的生活时代及个人经历做一番叙述。 关汉卿生活在中国的元朝,元代,中国领土实现了大一统,商业贸易极其发达,在商业的刺激下,产生了像大都,杭州,泉州这样的一批世界性的商业大都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市民阶级逐渐发展起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艺的发展,瓦舍艺人便从中成长发展起来。瓦舍技艺是经常性的商业经营,技艺被当作商品论价出卖。瓦舍艺人靠勾栏卖艺为生,他们已经不是宫廷供奉或贵族家姬,而是由广大市民用出钱观赏的方式集体供养的演员,他们不是靠取悦某一个或某一群贵族官僚而成为主人的附庸,他们是靠吸引市民观众使自己成为卖座的演员。瓦舍艺人在经济上摆脱了对皇室和贵族的依赖,思想上也出现了摆脱他们的趋势。观赏者的思想感情嗜好,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编者。根植于市民中的瓦舍文艺,比起过去的文艺来,从表现对象到表现手段,从内容到风格,呈现出新的变化,新的特点,有新思想因素在萌生滋长。 勾栏剧场的兴旺,要求有一支戏曲创作队伍,提供足够数量的脚本。关汉卿等剧作家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他们的创作不是为了自吟肺腑,而是为了为市民演出而写的。他们的创作既是为了勾栏演出,提笔运思之际就不能不考虑市民观众的思想感情与艺术趣味,他们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各个方面都不能不受到观众的制约。 瓦舍文艺的发达与提高,需要有文化的读书人参与其事,元代的确有一批下层文人,为新兴市民文艺所吸引而走进瓦舍。他们所服务的瓦舍是以商业方式来经营的,他们为瓦舍演出写脚本也是当作一种谋生手段的,这样的书会文人与传统的士大夫不同,是中国文艺史上的一个新事物,他们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元杂剧方兴之时,公卿大夫一般还不屑于染指,民间艺人又缺少独立承担创作重任的文化素养,地位处于两者之间,既有较高文化素养,又不耻于与倡优为伍的他们,适逢其会大展才情,与民间艺人合作,创造了文艺史上辉煌灿烂的元杂剧时代。而元初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所起的作用,像科举制度的废止,对知识分子的轻视,传统思想统治的某些松弛,对下层知识分子走向瓦舍书会,都是起到促进作用的。 书会才人的生活与思想主流,是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当他们走进城市下层的时候,社会的不平,人民的苦难与抗争一幕幕呈现在他们眼前,叩击着他们的心扉,他们终于把所有的感受诉诸笔墨,各自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脉搏,人民的心声;他们为戏曲独树一帜,另辟门户,这在当时包含着非常积极的反传统因素。 关汉卿的创作道路,不是花铺成锦织就的,他的放浪佻达,一方面固然是时尚所趋,同时更是由于愤慨所激,其中隐含着一缕时代的苦闷和对传统封建礼俗的轻蔑。关汉卿的生活,笙歌掩盖着隐痛,疏狂遮蔽着牢骚。他既不是一味放荡的风流浪子,也不是不苟言笑的谦谦君子,他是一个忍垢强笑,内方外圆,新机灵便,世法通疏的戏曲家。 关汉卿的这条书会才人道路,冲破了传统士大夫文人狭窄的生活圈子,走向市井,走向下层,有机会熟悉包括倡优歌妓在内的下层市民的生活情感,了解他们的疾苦与期望,深受他们思想感情的影响,在许多方面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他们的观点观察社会人生。他热爱市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矛头直指天道神权,以生命的代价批判了封建吏治的黑暗。 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满腔怒火喷薄而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关汉卿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他的喜剧已包涵着悲剧意蕴。至于他的悲剧创作,更是酣畅淋淳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在剧中,窦娥的婆婆蔡氏以放债来收取“羊羔儿利”,无力偿还其债务的赛卢医起了杀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难之际意外地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可是,张氏父子不怀好意,乘机要将蔡氏婆媳占为己有。窦娥坚意不从。张驴儿怀恨在心,趁蔡氏生病,暗中备下毒药,伺机害死蔡氏,逼窦娥改嫁;可是,阴差阳错,张的父亲误喝有毒的汤水,倒地身亡;张驴儿见状,当即心生歹念,嫁祸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窦娥一身清白,不怕与张驴儿对簿公堂,本以为官府能判个一清二楚;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一、作品将善恶美丑颠覆,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悲剧的主人公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生父卖为童养媳,二十岁与丈夫成婚,这坎坷的经历给脆弱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她本以为成婚后便会苦尽甘来,结果,丈夫早丧让她又一次承受摧残性的打击。这悲惨的经历,造就了她善良坚韧的个性。同时,中国传统的节孝之德也自然成了她完善自我人格的依据。 一是对婆婆的孝。丈夫早丧,对窦娥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但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婆婆。她小心而又尽心地服侍着婆婆,时刻温暖着婆婆的心。在受张驴儿陷害后,窦娥为了保全婆婆,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第二折[黄忠尾])后来在赴法场的路上,又请求衙役绕道而行,以免遇到婆婆而惹其伤心。这些都足见窦娥确实是个真孝的儿媳。 二是对丈夫的忠。在丈夫死后,窦娥始终坚贞不渝,小心地守护着对丈夫的那份爱。面对张驴儿的淫威,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丝毫没有畏惧,严词拒绝了张驴儿的无耻要求。当她听说婆婆已经答应招张驴儿的父亲为“接脚”丈夫时,

也极力阻止。 窦娥在戏剧中,无疑是一个善良而柔弱的女子,处在社会的底层。但她的悲剧命运却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改变,最终冤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而张驴儿这样的恶霸却逍遥自在,衙门里的贪官也照样作威作福。这种善恶不分,黑白颠倒的腐朽社会,是酿成窦娥这个善良女子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二、喜剧式的结局深层的悲剧意蕴,给受众以强烈的情感震荡。 戏剧在结尾由悲转向了喜。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恶人得到了相应的惩处,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是 大快人心。同时,这个虚幻的“鬼戏”设计,又合于美感传达逻辑的喜剧结局,融合了关汉卿创作的虚构性,无疑对整个悲剧起到了点睛的作用。窦天章最后以一个十足的喜剧人物出现,点破了那层人民对皇帝、清官的幻想。三品朝廷钦差、萧政廉访使总是以“秉鉴持衡”来抖显赫之威。窦天章确实为窦娥洗清了冤屈,但却不能抹去封建统治的腐朽本质,也不能遮盖封建官吏的丑恶面目。 首先,这个所谓的清官窦天章,受天子委托,到处审问囚犯,审查案卷,纠察贪官污吏。到了楚州,几番看了窦娥的的案卷,却没有发现丝毫的蛛丝马迹,最终是窦娥的鬼魂托梦给窦天章澄清事实,窦天章才因着骨肉亲情还了窦娥的

《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价值 提起悲剧,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于悲剧的定义,然而如果悲剧真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是英雄性的,是英雄性格中的某些缺点引起的······”,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认为元杂剧中“有悲剧在其中”,并指出“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因此,作为中国四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又有着其独特的和中国戏剧所特有的悲剧因素存在。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对该剧的悲剧审美价值进行分析。 首先,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人,窦娥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所在。剧本中窦娥由于父亲窦天章受高利贷盘剥,七岁时就被卖与蔡婆婆做童养媳,这也是窦娥短暂而悲惨一生的开始。由年轻的童养媳到青年寡妇再到冤死狱中冤魂,窦娥的命运总是被男人牵动,作为一个女儿,一个儿媳,一个妻子,她的命运不受自己控制而总是握在别人的手中。中国自古就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之说,剧中窦娥自然是尊崇了这一古训,但是也正是她的这种尊崇与驯服导致了她最终悲惨的命运。剧中窦娥虽然是受张驴儿诬告陷害而死,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不难看出,窦娥是一个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之所以会有那样的命运,与之女性的身份和所处的社会有很大关系。所以,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女人,尤其是已经忘记反抗或者说习惯被奴役的女性,窦娥本身就是封建社会无数悲剧的缩影。 其次,作为一个生活在黑暗封建社会中的下层劳动人民,窦娥代表了无数的受封建社会毒害的大众,我们在这里看见的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集体悲剧。作为“公案戏”的典型,《窦娥冤》反映了元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官府、恶霸鱼肉人民的现实。作者关汉卿的写作主旨也在于揭露邪恶势力欺压良民百姓,贪官污吏贪赃枉法的社会现实,赞颂窦娥敢于反抗黑暗势力的勇气。剧中窦天章为偿还高利贷而卖女,蔡婆婆被恶霸张驴儿父子胁迫,窦娥的被诬告陷害都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苦与凄惨,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元朝社会的黑暗腐败。因此,作为下层劳动人民,窦娥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她低下的社会地位所带来的遭遇让整部作品的悲剧意识得到加强。 第三,《窦娥冤》的悲剧价值,不仅在于它写出了一个善良的弱女子惨遭刑罚,最终屈死的命运,而是更在于它写出了这个弱女子凭借自身的坚强与勇气对威严强大的封建社会制度做出的挑战与回击。也正是由于窦娥的悲剧,才引发了读者或观众深刻而严肃的思考,激起了他们对于凶残丑恶的封建社会的憎恶乃至反抗。剧中作者用生动形象的笔调,将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和以窦娥为代表的下层人民的对立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和观众在进行戏剧欣赏的同时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不平,并对封建社会制度保护下的统治阶级产生质疑。因此,该剧的审美效果既是“悲戚”的,也是“悲壮”的,它让我们通过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悲剧发现战胜黑暗和邪恶的力量,也正是因为该剧所蕴含的催人奋进的精神,使得该戏剧成为成功的悲剧艺术。 第四,《窦娥冤》本色、自然“雅俗兼收,串合无痕”的语言特点是其成为一部优秀悲剧著作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促使窦娥走向死亡悲剧命运的不同因素的出现也是该剧结构布局上的一大特点。全剧由一个“楔子”和四折组成,“楔子”中作者用简练的几笔交待了窦天章因受高利贷盘剥将女儿窦娥卖与蔡婆婆做童养媳,高利贷成了构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第一个因素。第一折中“满腹闲愁,数年禁受”短短八个字,将窦娥的倍尝人世艰辛与生活的不如意全部表现出来,此时,张驴儿父子的出现是构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第二个因素。第二、三折中窦娥因张驴儿的诬告陷害被捉入狱,而官府的黑暗则是导致窦娥悲剧命运的关键因素。第三折中窦娥与统治者的冲突达到最高点,临刑前的“三誓”作者以直白有力的笔调表

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

毕业论文成绩评审表 专业汉语言文学 题目论《窦娥冤》中窦娥的艺术形象 考号130414356097 姓名许映霞 办学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指导老师 成绩 市(地、州)县(市、区)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年月日

毕业论文评语(有指导教师填写) 成绩签字 年月日 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初审意见 主任签章 年月日省自学考试委员会确认意见 公章 年月日

论《窦娥冤》中窦娥的艺术形象 内容摘要 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存因素,即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她的性格体系中有两大既对立又统一的脉络:自觉高尚和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两脉络又由很多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组成,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一组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天与骂天。造成窦娥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关键词:窦娥悲剧性格二重性一元化

目录 窦娥悲剧的内在因素 (5) 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5) 窦娥性格系统的两大脉络 (6) 窦娥性格的二重性造成了她的悲剧 (8)

窦娥悲剧的内在因素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的很多杂剧作品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关汉卿在剧中塑造了窦娥这一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 窦娥善良、温硕、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唑。究其原因,当然有社会的原因,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的凌逼迫害,甚至高利贷的高利盘剥都是社会的原因,但这是造成其悲剧的外在因素,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在因素,即窦娥自身的原因,这是最基本的因素,一切恶势力之所以能够得逞,正是利用了窦娥这个“内在因素”。柯列根说过:“悲剧并非只是描写死亡,死亡是生活中的一件事实,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死亡是我们的伴侣,悲剧表现由于我们不能始终保持浑然一体,因而我们所希望的一切无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根源并非由于外力,而是在于心中,我们如果要打开悲剧艺术之门,真正的钥匙就是必须承认一切悲剧在于人类的冲突,而是从人性的基本分裂中产生出来的。……悲剧最重要的特征——区别悲剧与其它戏剧形式尤其是闹剧的主要特征,就是一切有意义的‘收场事件’,并非由于外在力量,而由于主人公的内在分裂。”①柯列根的观点虽然有点偏激,他忽略了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历史必然性,但他看到了悲剧性格对产生悲剧的作用,造成窦娥悲剧的自身原因实际上就是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首先我们来阐释一下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关于性格的本质,至今仍然有许多种说法,如果较朴素的表述,所谓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②这就是说,性格表现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行为的现实,一是行为的动机与方式,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人的性格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刘再复说:“每个人的性格就是一个构造独特的世界,都自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形成这个系统的各种元素都有自己的排列方式和组合方式。但是,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性格两极的排列组合就性格的二重组合。或者说是、性格世界中正反两大脉络对立统一的联系,但是性格的这二重内容并不是抽象的,它是由具体的,活生生的各种元素构成的。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形成一组一组对立统一的联系,即形成各种不同比重,不同形式的二重组合结构。人物性格的二重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不是单一结构,凝固结构,也不是分裂结构。”③我们用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来分析一下窦娥的性格,在窦娥的性格世界有两对立统一的脉络,即自觉高尚的伦理精神和刚烈不

浅析《窦娥冤》里的人物形象

浅析《窦娥冤》人物形象 《窦娥冤》元代关汉卿作。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婆婆受苦,更担心婆婆屈打成招,于是赶紧阻拦住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不愿让婆婆看见了伤心。并且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坚决抵制蔡婆含糊应允的婚事。蔡婆胆小、怕事、怯弱,她眼看难以将张驴儿父子打发走,又感念他们的救命之恩,就想干脆答应和他们成亲了事。这样窦娥的处境就比较孤立,可是她毫不退让,反复劝告蔡婆,使蔡婆不能贸然行事。张驴儿父子一时不能如愿。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窦娥反抗精神之强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判处死刑的她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对于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见识的妇女来说,“天地”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因此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天与骂天。造成窦娥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蔡婆婆在《窦娥冤》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这样一个善良、老实、懦弱、自私、贪婪的小市民老妇人形象,很好地衬托了窦娥的仁孝、刚烈、以及强烈的反抗精神。《窦娥冤》的成功,蔡婆婆也是功不可没。第一她是个善良的婆婆。蔡婆婆是一个以放高利贷为生的人,但在楔子中,蔡婆婆向窦天章讨债的时候语气还是相当的弱和,语言可亲可近;可见在蔡婆婆那里,她过的并不是那种被人欺负,受尽委屈的童养媳的生活,而是被蔡婆婆善待着。第二,懦弱的老人。首先,蔡婆婆在受到了张驴儿的威逼,蔡婆婆的态度是委曲求全,懦弱就范。其次,当张驴儿父亲被药死,张驴儿挟尸要挟之际,蔡婆婆非但没有替窦娥申辩,为了平息事态,反而帮着张驴儿劝说窦娥改嫁:“孩儿也,你随顺了他吧。”再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