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英四课文参考译文

高英四课文参考译文

高英四课文参考译文
高英四课文参考译文

课文A参考译文

Unit 1

冰雪卫士

——奈拉?B?史密斯人们常说骄兵必败。就拿拿破仑和希特勒来说吧,他们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让他们相信自己战无不胜,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但俄罗斯的冰雪卫士会证明他们是错的。

1 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率领大军进入俄罗斯。他为面对俄罗斯人民保卫家园而要进行的坚决抵抗做好了准备。他想到了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达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为此也做好了准备。但他没有为在莫斯科会遭遇到的劲敌——俄罗斯阴冷刺骨的寒冬——做好准备。

2 1941年,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对当时被称作苏联的俄罗斯发起了进攻。希特勒的军事力量无可匹敌。他的战争机器扫除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抵抗。希特勒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斗,但是,就像他的前人拿破仑一样,他得到了惨痛的教训。俄罗斯的冬天又一次帮助了苏维埃士兵。

拿破仑发起的战役

3 1812年春,拿破仑在俄国边境集结60万大军。这些士兵都训练有素,有很强的作战能力,而且都有精良的装备。这支军队被称为“大军”。拿破仑对迅速胜利充满信心,预言要用5个星期攻下俄国。

4 不久,拿破仑的大军经过涅曼河进入俄国。拿破仑所期盼的迅速、决定性的胜利并没有出现。令他吃惊的是,俄国人并没有反抗。相反,他们一路向东撤退,沿途焚毁庄稼和房屋。“大军”紧追不舍,但它的前进很快由于后勤补给缓慢而停顿下来。

5 到了8月,法军和俄军在斯摩棱斯克开火,在这次战役中,双方各有上万人死在战场上。可是,俄国军队又能继续向自己领土的纵深撤退。拿破仑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此刻他面临着一个生死攸关的抉择:是继续追击俄军,还是为了度过即将来临的冬天而把军队驻扎在斯摩棱斯克呢?

6 拿破仑决定冒险向远在448公里之外的莫斯科进发。1812年9月7日,法俄两军在鲍罗季诺展开激烈的战斗,此地在莫斯科以西112公里外。夜幕降临时,法军和俄军分别有3万和4.4万名士兵的死伤。

7 俄国军队再次撤退到安全的地方。拿破仑没有遭到任何抵抗顺利的进入了莫斯科。然而,对莫斯科城的占领却成了毫无意义的胜利。俄国人已撤离了他们的首都。法国人进城不久,一场熊熊大火烧毁了整个城市的三分之二。拿破仑向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提出了停战的请求,但沙皇知道他可以等待时机:“我们将让俄罗斯的严冬为我们而战。”

8 拿破仑很快意识到,他不能给他驻扎在俄罗斯的军队提供可以过冬的食物、衣物和宿营之地。1812年10月,他下令让“大军”从莫斯科撤出。

9 法军的撤退成了一场噩梦。在田野、在森林,俄军向法军发起了游击战。刚撤到离莫斯科城不远的地方,气温就已经降到了摄氏零下4度。11月3日降下冬天的第一场雪。精疲力竭的马匹在撤退的路上倒地而死。大炮已经陷入雪中。为了得到燃料,装备不得不被焚烧。士兵们有的得病,有的活活的冻死。法国士兵拖着疲惫的脚步艰难前行,他们所经过之处横尸遍野。

10 当俄军聚集力量之时,法军为了避免注定的失败,却不得不逃离俄国。在别列兹那河,俄军烧掉了涨水的河道上的桥梁,差点将撤退的法军困住。然而,拿破仑运气很好,又架起了两座新桥。几千法国士兵逃脱出来,但是以5万多人的生命为代价的。渡过别列兹那河,衣衫褴褛的幸存者便一瘸一拐地朝维尔纽斯的方向行进。

11 拿破仑当初向俄国发兵60万,而今只有不到10万士兵能够撤回来。士气被削弱了的法国军队经过欧洲继续向西撤退。不久,英国、奥地利、俄国以及普鲁士四国结成强大的联盟,攻击拿破仑的这些残兵。1814年3月,巴黎被攻占。拿破仑退位并被流放,他的帝国也随之走向了灭亡。

希特勒的入侵

12 到1941年初,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已经控制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希特勒的德意志帝国的东边是苏联。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开始了历史上规

模最大的一场陆地战役——入侵苏联。希特勒自信能很快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并预计时间不会超过3个月。他计划采用闪电式战略,他曾使用这一战略征服了欧洲的其它地区。分三路入侵:一路向列宁格勒进攻,一路攻打莫斯科,一路攻打乌克兰。

13 由于对这场战役毫无准备,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下令全国人民在德国侵略者到来之前实行“焦土”政策。农场和工厂被烧毁,它们变得毫无用处。在入侵后的前10个星期内,德国人的前线一路向东推进,俄国有百万人的死伤。

14 在北方,德国人逐渐向列宁格勒缩小包围圈。尽管遭受到极大折磨,列宁格勒的人民拒绝了投降。列宁格勒战役一直拖到了冬天,此时该市的情况变得非常危急。由于缺乏食物,人们死于饥饿与疾病。到了1941年和1942年之间的寒冬,每天有将近4千人饿死。对列宁格勒的围困造成近百万人死亡。

15 在俄国中部,希特勒的目标是攻下莫斯科。由于德国人最初期望迅速取得胜利,因此他们没有准备过冬的军需物资。进入10月,下起了大雨。“泥泞将军”使德国的闪电战的速度缓慢下来。

16 正当希特勒的军队离莫斯科越来越近的时候,寒冷的冬季早早地来到了苏联,那是近年来最寒冷的冬天。气温降到摄氏零下48度,漫天大雪纷纷落下。由于德国士兵对俄国的寒冬毫无准备,他们仍然穿着夏天的军装,一个个都被冻僵了。德国人的坦克被掩埋在了雪堆之中。俄罗斯的冬季使德国的进攻停了下来。

17 到1942夏天,希特勒又发动了两场新的攻势。在南方,德国人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随后希特勒向东推进到斯大林格勒,那是沿伏尔加河绵延48公里的一座大工业城市。尽管忍受着极大的艰难困苦,苏联抵抗者们拒绝放弃斯大林格勒。

18 1942年11月,苏军发动了一场反击。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外很少有或根本没有避寒的地方,再加上缺乏食物和补给,德军的实力遭到很大的削弱。直到1943年1月德国人才放弃对斯大林格勒的围困。在攻打斯大林格勒的30万德军中,只有9万忍饥挨饿的士兵幸存下来。斯大林格勒一战的失败最终扭转了战争形势。德国人的胜利成为泡影,这得部分地归功于俄罗斯寒冷的冬天。

19 在1943年与1944年期间,苏联军队使得德军前线不断向西后退。在北方,1944年1月15日,苏联红军发动突然袭击,解除了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3年之久的围困。两周内,列宁格勒那些英勇的幸存者们就目睹了入侵者的撤退。到了1944年3月,乌克兰的农村地区又回到了苏联人手中。1944年5月9日,塞瓦斯托波尔从德国人手中被解放出来。此时,俄军向柏林挺进。

20 对希特勒而言,入侵苏联成了一场军事灾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这场灾难给他们带来的困苦是无法形容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维埃死亡的人数达到将近2300万。

俄罗斯的冰雪卫士

21 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把自然的因素考虑在内。拿破仑和希特勒都低估了俄罗斯冬季的严酷。雪、冰和严寒的气温给两支入侵军队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俄罗斯人民而言,冬天是他们的冰雪卫士。

Unit 3

得到你想要的工作

——哈维?B?麦凯经营自己公司的哈维?麦凯经常面试求职者。文中他告诉我们雇主看重求职者的那些品质,并提出四点建议,帮助你显得比众人突出。

1 我经营着一家制造公司,有350名左右的员工,我经常亲自对求职者进行面试,并亲自决定是否雇佣他们。我喜欢与潜在的销售人员交谈,因为他们是我们与顾客连结的纽带。

2 不久前一个新毕业的大学生到我办公室想要找一份销售工作。我问他为这次面试他做了什么准备没有。他说在什么地方读了关于我们公司的一些情况。

3 为了了解我们公司的更多情况,他给麦凯信封公司的任何人打过电话吗?没有。他给我们的供应厂商打过电话吗?我们的客户呢? 都没有。

4 他有没有在就读的大学里查问过,看看有没有毕业生在本公司工作,以便向他们了解一些情况?他有没有请朋友对他进行模拟面试呢?他有没有去图书馆去找有关我们公司的剪报呢?

5 他有没有事先写封信来告诉我们关于他自己的一些情况,并告诉我们为这次面试他在做哪些准备,为什么觉得自己适合做这份工作呢?他是否打算面试之后给我们写一封信,表明自己迫切希望加入本公司呢?他会不会在面试后的24小时之内把信送到我们手上,甚至是亲自送来呢?

6 对上述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全都一样的:没有。这样我就只有另外一个问题要问了:如果他去见一个我们潜在的客户,他会做好准备吗?我已经知道答案了。

7 在我看来,要想被聘用,应注意一下四个关键点:

8 1.准备去赢。“一日不练,自己知道,”音乐家中有这样的说法。“两日不练,评论家知道。三日不练,听众知道。”

9 我们在观看世界级音乐家或非常优秀的运动员表演时,我们看不到在他们出类拔萃的背后他们所做出的年复一年的准备。世界上诸如迈克尔?乔丹这样的顶尖人物无疑是有天赋的,但他们也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篮球场的人。人类的各种奋斗都需要同样的苦练。要想得到一份工作,就要准备去赢。

10 我大学毕业时,我很有可能一生从事同一个工作。结果也的确如此。但如今被聘已经不再是一生只有一次的体验了。就业指导专家认为,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工作变动可能会多达10次。

11 听上去似乎压力很大。然而,如果你作好了准备,压力就是别人的——那些没做好准备的人。

12 你不可能得到你所追求的每份工作。最好的销售员也不可能每笔生意都成交。迈克尔?乔丹投篮命中还不到百分之五十。但认真准备一次面试的时间不会多于凑凑合合准备五次面试的时间,而认真准备会使你成功的可能性大很多。

13 2.永不中断学习。最近我和一位90高龄的老者搭档打网球双打。我琢磨着那会是什么结局;可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以两个6-1击败对手。

14 我们交换场地打第三盘时,他对我说“我打反手你不介意吧?我向来喜欢多练练自己的弱点。”一个多么好的永不中断学习的实例啊!顺便说一下,我们以6-1赢了第三盘。

15 当我们走出赛场时,我那90高龄的搭档笑着说:“你也许想知道我在美国85岁以上年龄段的网球双打比赛中排名第一!”他想的不是90的高龄,想的甚至也不是85岁。他想的是第一。

16 如果你努力锻炼克服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长处,你同样可以做得和那位老人一样那么好。要想竞争,你就得终生学习。

17 3. 相信自己,即使没人相信你。还记得那4分钟跑一英里的事吗?几百年来,运动员们一直努力想要做到这一点,但最终认定人类的身体无法做到。我们的骨骼结构不行,我们的肺活量也不够。

18 可是,有一个人证明专家们都错了。奇迹中的奇迹是,在罗杰?班尼斯特打破4分钟一英里的纪录6个星期之后,约翰?兰迪又打破了班尼斯特所保持的纪录,他比罗杰?班尼斯几乎快出整整2秒。此后,大约有800多名运动员打破了4分钟一英里的记录。

19 几年前,我和女儿米米试着参加了纽约的马拉松比赛。发令枪一响,23,000名运动员冲出起跑线,其中有21,244名运动员到达了终点。第一名是一位肯尼亚人,他是以2小时11分钟零1秒跑完全程的。第21,244名运动员是一位越战老兵。他用了3天9小时37分钟跑完全程。虽然没有双腿,他还坚持跑了26.2英里。在比赛的最初几分钟我和女儿超过他时,顿觉勇气倍增,决心跑完全程。

20 不要听别人说你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谁说你不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强、更努力、更能干?要知道,目标就是有最后限期的梦想:可以用文字写出来的梦,可衡量、可辨认、可实现的梦。

21 4.设法与众不同。在我看来,大多数的纽约出租车司机都不太友好,虽然谈不上特别的粗鲁。车辆大都很脏,几乎所有的车辆都装了难以穿透的防弹隔离装置。可近日我在拉瓜迪亚机场跳上了一辆出租车,你猜怎么样?车子竟然很干净。车上还放着优美的音乐,而且没有隔离装置。

22 “请到帕克街酒店,”我对司机说。他笑容满面地说:“你好,我叫沃利,”他说着递给我份保证书。一份保证书!上面写着他将把我安全、礼貌、准时地送到目的地。

23 车开后,他递上了几份报纸说:“请随意翻阅。”他还让我随便吃放在后座上篮子里的水果。接着他又拿出手机说:“您要是想打电话的话,一分钟一美元。”

24 我大吃一惊,脱口问道:“你这么做有多长时间了?”他回答说:“有三、四年了。”

25 “我知道我是在打探你的私事,”我说,“可是,你能多挣多少小费?”

26 “一年12,000到14,000美元左右,”他自豪地回答说。

27 他不知道,但他却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他就是一个证明你总是可以争取到成功机会的活生生的例子。

28 我的良师益友柯特?卡尔森是明尼苏达州的最富有的人,他拥有一家酒店和旅行社,营业额约达90亿美元。一天,我必须要到纽约去开会,柯特慷慨地请我搭乘他的私人飞机前往。那天正赶上明尼苏达州遭到暴风雪袭击,这是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国际机场数十年来也首次关闭。

29 虽然暴风雪不断的朝我们袭来,机场只为小型飞机清出了一条跑道。当我们正在跑道上滑行准备起飞时,柯特转向我,欣喜地说:“哈维,看哪,雪地上没有痕迹啊!”

30 柯特?卡尔森,当时已经70岁了,一个富甲一方的人,竟然还会因为自己是第一个起飞而如此兴奋。

31 在我看来,这些正是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做好准备去赢。永不停止学习。相信自己,即使没人相信你。设法与众不同。然后走出去拼搏,在雪地上留下你自己的足迹。

Unit 4

美国是否会如同历史上其他强国一样走向衰亡?作者认为不会,作者认为美国正在创建的社会模式不同于以前的任何社会模式。看看他怎么说,看看你是否同意。

美国大拼盘

——里扎德?卡普钦斯基1 美国依然吸引着千百万人这一事实就足以证明美国没有走向衰落。人们不会被一个衰落的地方所吸引。在美国这样一个复杂的国家,肯定能找到一些衰落的迹象,如欠债、犯罪、无家可归的人、吸毒、逃避社会现实的人。但美国的主要特征,也就是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和

最持久的印象却是充满活力、朝气蓬勃、拼搏进取、积极向上。

2 当你了解到世界上还有很多的地区完全处于瘫痪状态,无法取得任何进步时,那就很难想象美国正在衰落。

3 对于我来说,很难同意保罗?肯尼迪在《列强之兴衰》中的论断,他认为美国一定会不可避免地重蹈历史覆辙。历史过去一直是这样的——所有的强国都会走向衰落,为其它的帝国所代替。但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正在发生的一切。我感到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关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4 也许以欧洲为中心的美国正在衰落,让位于一个包括但并不局限于美国的新的太平洋文化。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美国也许不会衰落,而是与太平洋文化相融合,创建出一种广泛的太平洋文化大拼盘,一种由最现代的通讯技术为纽带的拉丁文化与亚洲文化的混合文化。

5 传统的历史一直是多个国家的历史。但在美国,自罗马帝国以来,首次有可能创建一个文明的历史。现在第一次有机会以新技术为基础创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的多元文化。一个有着多种思想的文化。一个永远抛弃带有种族优越感及部落心态的文化。这种心态是具有破坏性的。

6 洛杉矶就是这种新兴文明的先兆。

7 就种族和文化根源来说,洛杉矶和南加州与第三世界和亚洲的联系要远远比其与欧洲的联系密切的多,因此洛杉矶和南加州将会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进入21世纪。这是一种全新的文明。这种文明是由多个种族、多个民族和多种文化同时创建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这种新型的多元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从来没有没有听说过的。

8 由于第三世界的新移民用他们难以令人致信的本领将他们自己原有的文化融入到了美国文化之中,美国正日益变得多元化。美国文化具有“主导”地位的概念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来到美国,你会发现自己好像来到了别的国家,这真令人不可思议——你会发现你在汉城、台北和墨西哥城。仅是走在洛杉矶的街头,你就可以置身于韩国的文化氛围中。这个大城市的居民在他们自己居住地方成为了当地的游客。

9 这里有规模很大的社区,例如老挝人、越南人、柬埔寨人、墨西哥人、萨尔瓦多人、危

地马拉人、伊朗人、日本人、韩国人、亚美尼亚人以及中国人的社区。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小台北、小西贡、小东京、韩国城、小中美洲、威斯特伍德的伊朗人社区、好莱坞的亚美尼亚人社区,以及洛杉矶东部的大量的墨西哥裔美国人社区。共有81种语言在洛杉矶市的小学里使用,其中很少有欧洲语言。

10 美国文化的这一变化预示着人类构成的总体趋势。来到洛杉矶市的移民中有90%来自第三世界。到21世纪初,世界人口中将有90%是深肤色的;白人不会超过地球总人口的11%。

11 有些事情只有在美国才会看到:在优美、洁净的桔县北部的高科技园区,有一家成立才7年个人电脑公司。以前这里是一片草莓地。如今,这是一家资产达5亿美元、在香港和台湾都设有分厂的大公司。

12 这家公司由三位年轻的移民创办起来的——一位巴基斯坦穆斯林和两位来自香港的中国人。他们在1984年才成为美国公民。现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价可能为三千万美元。

13 走在这个公司里,我们只看到年轻的深肤色面孔——越南人、柬埔寨人、老挝人和墨西哥人——还有最先进的技术。员工文化是拉丁美洲天主教的家庭价值观念和亚洲儒家思想的忠于集体的观念的混合文化。他们从来不贴招聘告示,雇用人都是通过在南加州居住的家庭网络完成的。员工常常会要求一周多工作20个小时,为的是多赚些钱来帮助大家庭成员买第一套房。

14 在洛杉矶,传统的第三世界的文化首次与最现代的理念和技术相融合。

15 通常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关系总带有剥削的特点——掠夺劳力和及其资源,而不给任何回报。种族交界处一直以来都是关系紧张的交界处,是危机四伏的交界处。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场建设性的革命。

16 正在被创建的环太平洋文化是发达与不发达之间的一种新型的关系。这里有开放精神。这里有希望、有前途。这里有一个多元文化的群体,但他们并没有争斗,而是互相合作,和平竞争,共同建设。400年来,非白种人的西方世界与白种人的西方世界关系的总体特征首次表现为合作与建设,而不是剥削与破坏。

17 洛杉矶与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不同,一旦第三世界的心态与充满机会的开放精神相融

合,与有条有理的文化相融合,与西方的时间观念相融合,它就会向我们展示它的发展潜能。

18 对那个我在其间度过大半生的破坏性、停滞不前的社会来说,说实在话,存在着像洛杉矶这样有发展前景的城市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9 调整时间观念是最困难的事情。这是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变革。

20 西方文化是一种计算时间的文化。时间是由时钟来确定的。在非西方文化中,时间是以事件来计算的。我们安排了一个9点钟的会议,但没有人来。我们变得焦虑、烦躁。他无法理解我们为何那么焦急,因为对他而言,他到达的时间就是标准时间。他到了,就是准时了。

21 1924年,墨西哥哲学家荷塞?伐斯冈萨雷斯写了一本书,梦想着这种可能性,将来未来地球上所有不同种族的人都融合成一种类型的人。如果不是在人种的意义上而是在文化的意义上来说,这种类型的人正在洛杉矶诞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和不同道德行为的人正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从充满着宗教的、种族的、民族的冲突的这样的一个世界的角度来看,这种和谐合作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确实给人深刻的印象。

22 是什么样的共同目标使得一个地方互相竞争的文化和谐一致呢?

23 这个共同的目标不仅仅是更高的生活水准。吸引移民来美国的是美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尝试的机会。有两个重要方面结合在了一起,那就是文化与空间。文化可以使你想办法出人头地——去发现自我,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地位。空间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而是指机会,指社会身份的流动性。在充满危机、停滞不前的社会中——甚至在那些稳定的社会中——都没有尝试的机会。你的一生已预先被决定。你的命运早已被注定。

24 在美国,就是机会使不同种族和文化联合在一起。如果那些移民来到美国,开始时遭遇到了失败,他总会这样想:“我要再试一次。”如果他在原来的社会失败了,他就会很沮丧,变得悲观失望,听天由命。在美国,他想的是:“我下次还有机会,我要再试一次。”这使他不断向前,充满希望。

Unit 5

有些人好像很容易了解:初次见面时他们的性格在就表露出来。然而,外表可能具有欺骗性。

——毛姆

患难之交

1 三十年来,我一直研究我的同胞,但对他们我却知之甚少。每当有人告诉我他对一个人的第一次印象一向很准的时候,我就耸耸肩,不以为然。我想这种人不是目光短浅,就是过于自负。对于我来说,我发现认识他们的时间越长,他们就越令我感到困惑。

2 我有这些想法,是因为今天早上我读报纸的时候看到了爱德华?海德?伯顿在神户去世的消息。他是个商人,在日本做了好多年的生意。我对他不太了解,但是他令我很感兴趣,那是因为有一次他让我大吃一惊。要不是听他亲口给我讲述这个故事,我绝不会相信他能做出这种事来。这件事之所以尤其令人惊讶,是因为无论是外表还是风度,他都让人想到一种非常明确的类型。要说真有表里如一的人的话,那就是他了。他是个小个子,身高还不到5英尺4英寸,身体很单薄,白头发、红红的脸上布满皱纹,蓝色的眼睛。我估计我认识他时,他大约有60岁。他的穿着整洁素雅,与他的年龄和身份相符合。

3 虽然伯顿的办事处设在神户,但他常常到横滨来。有一次,我正好因为等船,也要在那里呆上几天,在英国俱乐部经人介绍认识了他。我们在一起玩桥牌。他打得不错,而且牌风也好。无管是在打牌的时候还是后来在一起喝酒的时候,他都不怎么说话,但他说的话却都很有道理。他有点冷幽默。他在俱乐部里很受欢迎,后来,在他走了以后,人家都说他是非常不错的人。碰巧,我们俩都住在格兰德大酒店。第二天他请我与他一起吃饭。我见到了他的太太——体态丰腴,年岁有些大,总是微笑着——和他们的两个女儿。这显然是和睦恩爱的一家人。我想,伯顿当时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和蔼可亲。他那双温和的蓝眼睛有种令人愉快的神情。他说话的声音很温柔;你无法想象他会高声发脾气;他的笑容亲切。这个人吸引你,是因为你从他身上感到他对别人的真正的爱。同时他也喜欢玩牌,喝鸡尾酒,他能绘声绘色地讲个好听而又粗俗的故事什么的,他年轻时多少还是个运动员呢。他是个有钱人,但他的每一个便士都是自己挣来的。我想,人们喜欢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非常瘦小、脆弱,容易引起人们的恻隐之心。你觉得他甚至连只苍蝇都不忍心伤害。

4 一天下午,我正在格兰德大酒店的大堂里坐着,伯顿走了进来,坐在了我旁边的椅子上。

5 “喝点儿,怎么样?”

6 他拍手招呼侍者过来,要了两杯杜松子汽酒。侍者端来酒的过来的时候,一位男士在外面街上走过,见了我招了招手。

7 “你认识特纳吗?”在我点头打招呼时,伯顿问道。

8 “我是在俱乐部里见过他。听说他是个靠国内汇款生活的人。”

9 “是呀,我相信他是。在这儿有很多这种人。”

10 “他桥牌打得不错。”

11 “他们这种人通常打得都不错。去年这里有一个人,说来奇怪,正好和我同姓,他是我遇见的人中打桥牌打的最好的。我想你在伦敦从来就没有碰见过他。他说他叫伦尼?伯顿。我相信,他是一些相当高级的俱乐部成员。”

12 “不知道,我想我不记得这个名字。”

13 “他堪称桥牌高手。他好像天生就是打桥牌的料。真是不可思议。我那会儿常和他一起玩牌。他在神户住了一段时间。”

14 伯顿抿了一口杜松子汽酒。

15 “这事说起来挺有趣,”他说。“他是个不错的小伙子。我挺喜欢他。他总是衣着整洁,看上去很精神。长得也算英俊,蜷曲的头发,粉白的脸颊。女人都对他着迷。你知道,他没有什么害人之处,就是野了点。当然,他酒喝得太凶了。那种人总是这样。过去每个季度有人给他寄笔钱来,靠打牌再赚一点。他赢了我很多钱,这我知道。”

16 伯顿和善地咯咯一笑。依我的经验,他打桥牌输起钱来也应该是很潇洒的。他用瘦小的手摸了摸剃得光光的下巴;手上青筋暴露,几乎像透明的一样。

17 “大概就是因为他落得一文不名了,而且他和我同姓,所以他才来找我。有一天,他到我办事处来见我,要我给他个工作。当时我颇为惊讶。他告诉我说家里不再给他寄钱了,他要工作了。我问他多大年纪。

18 “‘35,”他说。

19 “‘你一直都干什么来着?’”我问道。

20 “‘嗯,没怎么干过事。’”他说。

21 ‘我禁不住笑了。

22 “‘眼下恐怕不能帮你,”我说。“你再过35年来找我,到时候看看我能帮你什么忙。”

23 “他没有动弹,脸色变得相当苍白。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对我说,这一阵子他玩牌运气一直很差。原来他不打算老打桥牌着,便玩起扑克来,结果输了个精光。他一个子也没有,他把所有的东西都当了。他付不起酒店的帐单,人家也不肯再赊账给他。他穷困潦倒。要是找不到点儿事情做,他只好自杀了。

24 ‘我看了他一会儿。我能看出他已经完全崩溃了。这一阵子他酒喝得比以前更多了,看上去像50岁的。如果那时姑娘们见到他,准不会再对他那么着迷了。

25 “‘嗯,你除了打牌,难道你就不会做点别的吗?”我问他。

26 “‘我会游泳,”他说。

27 “‘游泳!”

28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简直是一个荒唐无比的回答。

29 “‘我曾代表我就读的大学参加游泳比赛。”

30 “我隐约知道他要说什么。上大学时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我见得多了,我才不吃这套呢。

31 “‘我年轻的时侯也是个游泳好手,’我说。

32 ‘突然,我有了个想法。’

33 伯顿停下来,转向我。

34 ‘你对神户了解吗?’他问。

35 “不了解,”我说,“曾将有一次在那路过,但只呆了一个晚上。”

36 “那么,你不知道盐谷俱乐部。我还是小伙子的时候,曾经从那里出发,游过灯塔,然后在垂水小溪上岸。有3英里多,由于灯塔一带有激流,游起来十分困难。于是,我把这事告诉了那位与我同姓的年轻人,并对他说,要是他愿意游过去的话,我就给他一个工作。

37 “我看得出,他着实吓了一跳。

38 “‘你说你是游泳好手?’我说。

39 “‘我现在身体状况不太好,’他回答说。

40 “我什么也没说。我耸了耸肩。他看了我一会儿,然后点头答应了。

41 “‘好吧,’他说,‘你想要我什么时候去游呢?’。

42 “我看了看表。正好刚过十点。

43 “‘你游这段距离大概要花1小时15分钟多点。我到12点半开车到小溪那里去接你,带你到俱乐部换衣服,然后一起吃午饭。’

44 “‘好吧,’他说。

45 “我们握了握手。我祝他好运,然后他就走了。那天上午我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勉强在12点半赶到了垂水小溪。其实我没必要这么着急,他根本就没出现。”

46 “他最后时刻退缩了?”我问。

47 “没有,他没有退缩。他确实出发了。但是他喝酒作乐、放荡不羁早把身体毁了。灯塔周围的激流不是他能对付的了的。大约有三天,我们都没找到尸体。”

48 我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我有点震惊。然后我问了伯顿一个问题。

49 “当你说要给他谋个差使的时候,你知道他会淹死吗?”

50 他轻轻地一笑,用那双“和善坦率”的蓝眼睛望着我,用手摩挲着下巴。

51 “哦,那时我的办事处并没有空缺。”

Unit 6

随着当今世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我们似乎不停的在忙碌。要做的事情很多,而时间却

那么少,我们该怎么办?里查德?汤姆金斯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时间老人成了可怕的老人

——理查德?汤姆金斯1 我们曾经认为技术的发展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我们期待着机器会分担我们的工作,那我们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时间用来休闲娱乐。

2 然而技术发展不但没有把我们解放出来,反而使受其奴役。技术革新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发生着:现在一年涌现出技术创新相当于以前一千年的。随着每一项新发明的问世,我们的光阴就会遭到进一步吞噬。

3 例如,汽车曾被期望给人们的出行会带来难以想像的方便。但是现在,城市车辆运行得比马车时代还要慢,我们因交通堵塞而浪费了很多时间。

4 飞机也曾被期望为我们开拓新的天地。问题是,虽然飞机确实提供了新的天地,但恰恰是其存在让我们的旅途更为耗时,我们以前从来不会梦想这种旅行,如越洋购物,或远道前往地球的另一半参加会议。

5 在大多数情况下,科技发展并未节省我们的时间,反而使我们要做更多的事情。在家里,洗衣机可望使妇女从繁重洗衣劳作中解放出来。但事实上,洗衣机使得我们每天而不是每个星期换一次衣服,这就使熨洗衣物的工作量变成了原来的7倍。同样地,每日淋浴替代了每周洗一次澡,使得用在个人梳洗上的时间大大增加了。

6 与此同时,技术发展不仅让工作侵入我们的休闲时间——海滩便携式电脑综合症——而且添加了收发传真、电子邮件和语音邮件这些新的负担。技术发展还向我们提供机会,在个人电脑上一连几小时处理软件故障,或把因特网上那些无用的信息塞进自己的大脑。

7 除了技术发展这一原因外,因特网给我们指出了我们为何感到时间如此紧迫的第二个原因:信息爆炸。

8 几个世纪前,人类积累的几乎所有知识都能储存在若干哲人的大脑之中。现如今,这些大脑就连一天中所产生的新信息中的一小部分也不可能容纳下了。

9 各种消息、事实和观点从世界各个角落源源不断的涌来。电视机能提供150个频道。总

共有千百万的因特网网址。杂志、书籍和光盘只读存储器的数量也迅速增长。

10 “18世纪时,整个国际学术界总共只有少量的科学刊物,出版一本书是件大事,”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馆名誉馆长爱德华?威尔逊说。“如今,我自己就订阅了六七十种期刊杂志,以便自己能跟上不断拓展的学术前沿中微乎其微的那部分的发展动向。”

11 我们越来越感到时间紧迫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们日益富足了。由于我们有了比以前更多的物品与服务,我们不得不去消费它们。在广告的驱使下,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是听从这些广告:我们买的比以前多了,旅游也多了,娱乐活动也多了,但我们还得努力的坚持下去。于是我们就深受威尔逊所谓的对极大富足不满之苦——即没完没了的选择让我们茫然不知所措。

12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感到时间过于紧迫。“说我们都缺少时间只是种方便简单的表达方式,我们应该记住,这种说法大约只适用于一半人,”伦敦一家研究公司的未来基金会主任迈克尔?威尔莫特说。

13 “有些人退休的早,有人没有工作,还有些人或许只与经济活动沾点边,他们根本不会有时间紧迫这种情况。如果你没了工作,那你的问题就是你有太多时间,而不是太少。”

14 总部设在伦敦的亨利中心预测小组组长保罗?爱德华兹指出,压力感也可能被夸大,或者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每个人都大谈压力,以至于多达半数的失业者或退休人员都会跟你说,他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把事情做完,”他说。“这几乎已经到了羡慕压力的程度。如果你没有感到压力,你就不会成功。每个人都想表现得有点紧迫,以显示他们是重要的人。”

15 所有这一切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几十年来数千名志愿者所作的钟点日志表明,在英国最近十年来,工作时间只是稍微增加了一点,而在美国,工作时间实际上减少了——即使是工作压力最大的专业人士和管理人员。

16 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学教授约翰?鲁宾逊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闲暇问题的教授杰弗里?戈德比发现,自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普通的美国人每周增加了5小时休闲时间,也就是工作、睡眠、通勤、照料孩子和做家务之余的时间。

17 但增加的时间的分配并平均。受益最多的是那些单身和子女不在身边的人。受益最少

的——休闲时间增加了不到1个小时——是有学前子女的双职工夫妇,这或许反映了父母花费更多时间培育子女这一倾向。

18 当然,这里也存在着性别问题。先进的家用器具或许鼓励妇女去做有报酬的工作,但正如我们已经注意到的那样,技术的进步并没有终结家务劳动。技术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发现不同性别在空余时间的分配上的不平等很是令人吃惊。亨利中心的调查显示,在英国,有工作的父亲平均每周有48小时的空余时间。而有工作的母亲只有14小时。

19 除去不平等,时间紧迫感也普遍存在,并引起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反应。反应之一是试图从投入最少可能的时时间来获取最大可能的满足。当今人们需要快餐,需要电台、电视台播放简短片断,还需要立刻满足。当时间被浪费时,他们就会变得很沮丧。

20 “人们谈论着质量时间。他们想要完美时光,”亨利中心的爱德华兹说。“如果你带孩子去看电影或去吃麦当劳,这样度过的时光不是完美的,你会觉得浪费了一个下午,你就会感到你丢失了非常宝贵的东西。钱丢了还能挣更多的钱回来,但时间浪费掉了就再也追不回来了。”

21 人们还想要买时间。任何能帮助我们提高生活效率的事物都是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例子之一就是美国人称之为家政服务的行业——做家务,带孩子,打理花园,时尚家饰。网上零售商正在目睹销售额的大幅增长——虽然到目前为止,利润还未同样大幅增长。

22 对时间匮乏的第三个反应是关于是否应该延长工作年限的争论。你更多地听到人们谈论早点退休,放弃压力大的工作去选择工作时间短的工作。诸如英国全国工作年限论坛这样的机构像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要求雇主终止让管理人员长时间工作的做法,而采用能适于家庭生活的工作方式。

23 对于时间匮乏的所有这些反应的问题在于,如果赢得的时间又被用于做其它的事情,把时间解放出来——无论是靠更充分地利用时间,购买他人的时间,还是靠缩短工作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24 就像戈德比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所感到压力并非来源于时间匮乏,而是因为我们试图在一定的时间内塞入做更多的事情。“就像糖果店里的孩子,”他说。“有那么多好吃的糖果可

选。选择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我们的空余时间在增加,但我们认为必须要做得事情增加的比它还快。”

25 更为成功的解决方式或许在于去了解这一问题,而不是回避这一问题。

26 在工业革命前,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虽然很少,但由于他们所居住的社区小,在本村范围内,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知道该知道的事情,看到该看到的一切,做一切应该做的事情。

27 现如今,天生好奇的我们仍然想这么做。然而,地球村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世界,我们永远不可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28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时间:而是更少的欲望。我们需要关掉手机,让孩子们自己玩耍。我们定要少购物,少阅读,少出游。我们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给自己设定界限,不然我们注定会越来越感到绝望。

高英第2课课文

Marrakech George Orwell As the corpse went past the flies left the resta urant table in a cloud and rushed after it, but t hey came back a few minutes later. The little crowd of mourners -- all men and boy s, no women--threaded their way across the market p lace between the piles of pomegranates and the taxi s and the camels, walling a short chant over an d over again. What really appeals to the flies i s that the corpses here are never put into coffin s, they are merely wrapped in a piece of rag an d carried on a rough wooden bier on the shoulder s of four friends. When the friends get to the bu rying-ground they hack an oblong hole a foot or tw o deep, dump the body in it and fling over i t a little of the dried-up, lumpy earth, which i s like broken brick. No gravestone, no name, no id entifying mark of any kind. The burying-ground is m erely a huge waste of hummocky earth, like a derel

高级英语课文翻译

青年人的四种选择 Lesson 2: Four Choices for Young People 在毕业前不久,斯坦福大学四年级主席吉姆?宾司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谈及他的一些不安。 Shortly before his graduation, Jim Binns, president of the senior class at Stanford University, wrote me about some of his misgivings. 他写道:“与其他任何一代人相比,我们这一代人在看待成人世界时抱有更大的疑虑 ,, 同时越 来越倾向于全盘否定成人世界。” “More than any other generation, ” he said, “ our generation views the adult world with great skepticism, there is also an increased tendency to reject completely that world. ”很 明显,他的话代表了许多同龄人的看法。 Apparently he speaks for a lot of his contemporaries.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倾听过许多年轻人的谈话,他们有的还在大学读书,有的已经毕业,他 们对于成人的世界同样感到不安。 During the last few years, I have listened to scores of young people, in college and out, who were just as nervous about the grown world. 大致来说,他们的态度可归纳如下:“这个世界乱糟糟的,到处充满了不平等、贫困和战争。 对此该负责的大概应是那些管理这个世界的成年人吧。如果他们不能做得比这些更好,他们又能拿 什么来教育我们呢?这样的教导,我们根本不需要。” Roughly, their attitude might be summed up about like this:“ The world is in pretty much of a mess, full of injustice, poverty, and war. The people responsible are, presumably, the adults who have been running thing. If they can’ t do better than that, what have they got to teach our generation? That kind of lesson we can do without. ” 我觉得这些结论合情合理,至少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是这样的。 There conclusions strike me as reasonable, at least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对成长中的一代人来说,相关的问题不是我们的社会是否完美(我们可以想当然地认为是这 样),而是应该如何去应付它。 The relevant question for the arriving generation is not whether our society is imperfect (we can take that for granted), but how to deal with it. 尽管这个社会严酷而不合情理,但它毕竟是我们惟一拥有的世界。 For all its harshness and irrationality, it is the only world we’ ve got. 因此,选择一个办法去应付这个社会是刚刚步入成年的年轻人必须作出的第一个决定,这通 常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Choosing a strategy to cope with it, then, is the first decision young adults have to make, and usually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of their lifetime. 根据我的发现,他们的基本选择只有四种: So far as I have been able to discover, there are only four basic alternatives: 1)脱离传统社会

高英课本课后翻译答案

这是我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用。蓝色部分是重点词汇。 第一课 1、一条蜿蜒的小路隐没在树荫深处。 A winding path loses itself in the shadowy distance of the woods. 2、集市上有许多小摊子,出售的货物应有尽有。 At the bazaar, there are many stalls where goods of every conceivable kind are sold. 3、我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让他如此生气。 I really don’t know what it is that has made him so angry. 4、新出土的铜花瓶造型优美,可有精细、复杂的传统图案。 The newly unearthed bronze vase is pleasing in form and engraved with delicate and intricate traditional designs. 5、在山的那一边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Beyond the mountains there is a vast grassland that extends 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 6、他们决定买那座带有汽车房的房子。 They decided to buy that house with a garage attached. 7、教师们坚持对学生严格要求。 The teachers make a point of be ing strict with the students. 8、这个小女孩很喜欢她的父亲。 The girl is very much attached to her father. 9、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认为有必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 To achieve the four modernization, we make a point of learn ing from the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other countries. 10、黄昏临近时,天渐渐暗下来了。 As dusk fell, daylight faded away. 11徒工仔细地观察他的师傅,然后照着干。 The apprentice watched his master carefully and then followed suit. 12、吃完饭弗兰克常常帮助洗餐具。 Frank often took a hand in the washing-up after dinner. 第二课

(完整版)高级英语第二册课文翻译

高级英语第二册课文翻译 Unit1 Pub Talk and the King's English 酒吧闲聊与标准英语 亨利?费尔利 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只有闲谈最宜于增进友谊,而且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论其方式何等复杂,也是称不上交谈的。 闲谈的引人人胜之处就在于它没有一个事先定好的话题。它时而迂回流淌,时而奔腾起伏,时而火花四射,时而热情洋溢,话题最终会扯到什么地方去谁也拿不准。要是有人觉得“有些话要说”,那定会大煞风景,使闲聊无趣。闲聊不是为了进行争论。闲聊中常常会有争论,不过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服对方。闲聊之中是不存在什么输赢胜负的。事实上,真正善于闲聊的人往往是随时准备让步的。也许他们偶然间会觉得该把自己最得意的奇闻轶事选出一件插进来讲一讲,但一转眼大家已谈到别处去了,插话的机会随之而失,他们也就听之任之。 或许是由于我从小混迹于英国小酒馆的缘故吧,我觉得酒瞎里的闲聊别有韵味。酒馆里的朋友对别人的生活毫无了解,他们只是临时凑到一起来的,彼此并无深交。他们之中也许有人面临婚因破裂,或恋爱失败,或碰到别的什么不顺心的事儿,但别人根本不管这些。他们就像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一样,虽然日夕相处,却从不过问彼此的私事,也不去揣摸别人内心的秘密。 有一天晚上的情形正是这样。人们正漫无边际地东扯西拉,从最普通的凡人俗事谈到有关木星的科学趣闻。谈了半天也没有一个中心话题,事实上也不需要有一个中心话题。可突然间大伙儿的话题都集中到了一处,中心话题奇迹般地出现了。我记不起她那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她显然不是预先想好把那句话带到酒馆里来说的,那也不是什么非说不可的要紧话——我只知道她那句话是随着大伙儿的话题十分自然地脱口而出的。 “几天前,我听到一个人说‘标准英语’这个词语是带贬义的批评用语,指的是人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的英语。” 此语一出,谈话立即热烈起来。有人赞成,也有人怒斥,还有人则不以为然。最后,当然少不了要像处理所有这种场合下的意见分歧一样,由大家说定次日一早去查证一下。于是,问题便解决了。不过,酒馆闲聊并不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大伙儿仍旧可以糊里糊涂地继续闲扯下去。 告诉她“标准英语”应作那种解释的原来是个澳大利亚人。得悉此情,有些人便说起刻薄话来了,说什么囚犯的子孙这样说倒也不足为怪。这样,在五分钟内,大家便像到澳大利亚游览了一趟。在那样的社会里,“标准英语”自然是不受欢迎的。每当上流社会想给“规范英语”制订一些条条框框时,总会遭到下层人民的抵制 看看撒克逊农民与征服他们的诺曼底统治者之间的语言隔阂吧。于是话题又从19世纪的澳大利亚囚犯转到12世纪的英国农民。谁对谁错,并没有关系。闲聊依旧热火朝天。 有人举出了一个人所共知,但仍值得提出来发人深思的例子。我们谈到饭桌上的肉食时用法语词,而谈到提供这些肉食的牲畜时则用盎格鲁一撒克逊词。猪圈里的活猪叫pig,饭桌上吃的猪肉便成了pork(来自法语pore);地里放牧着的牛叫cattle,席上吃的牛肉则叫beef(来自法语boeuf);Chicken用作肉食时变成poultry(来自法语poulet);calf加工成肉则变成veal(来自法语vcau)。即便我们的菜单没有为了装洋耍派头而写成法语,我们所用的英语仍然是诺曼底式的英语。这一切向我们昭示了诺曼底人征服之后英国文化上所存在的深刻的阶级裂痕。 撒克逊农民种地养畜,自己出产的肉自己却吃不起,全都送上了诺曼底人的餐桌。农民们只能吃到在地里乱窜的兔子。兔子肉因为便宜,诺曼底贵族自然不屑去吃它。因此,活兔子和吃的兔子肉共用rabbit

高英6unit5,unit6,unit7,unit9课后翻译

人们由于生活的哲学理念截然相反,形成了两种冲突的对立力量-----传统保守者和革新自由者。前者满足于业已建立的等级制度,后者则努力去建立一种他们认为更好的新的宇宙秩序。他们倚重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前者强调辉煌的往昔,后者则主要关注玫瑰般的将来。前者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人类无可否定的局限之上,后者却坚信人类有着不容置疑的无限可能性来改善自己,完美自己。若前者走远了,就会显示出对一种基本上不复存在的过去的怀念,从而会阻碍对更美好未来的追求;若后者太过了,他们会怀抱浪漫的梦想,变得不切实际。如果人生有春夏秋冬四季,我们往往在春夏秋冬是革新自由者,但到了秋冬两季很有可能慢慢转变成传统保守者。比如,著名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在他的早期诗歌中探索了现代西方文明在各个方面的衰败,但在晚期作品中,他却十分关注稳定和秩序 People turn themselves into two conflicting forces – conservatives and liberals, owing to their respective opposing philosophical views about life. The former are complacent with the established hierarchies while the latter strive for a new cosmos order which they believe will be superior to the previous one. /They each give priorities to totally different things. The former emphasize brilliant past glories while the latter are chiefly concerned about the rosy future. / The former based their views on man’s incontestable limitations while the latter stand on his indisputable infinitude of possibilities in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hemselves./ If the former go too far, they may display some nostalgia for a largely nonexistent past, which may handicap the pursuit of a still better future./ If the latter goes too far, they tend to cherish some dreams too romantic to be practical./ If human life consists of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we are inclined to be liberals in spring and summer, but there is every likelihood that we may turn ourselves into conservatives by degrees in autumn and winter./ For example, the famous modernist poet Elliot explored in his early poetry various aspects of decay of civilization in the modern Western world, but he attached much importance to stability and order in his later works. 个性和对生活的看法是因人而异的。从生物宿命论的观点来看,一个人是无法逃脱基因的特制的。从社会宿命论的观点来看,一个人则无法逃脱社会环境,

《高级英语》课文逐句翻译(12)

《高级英语》课文逐句翻译(12) 我为什么写作 Lesson 12:Why I Write 从很小的时候,大概五、六岁,我知道长大以后将成为一个作家。 From a very early age,perhaps the age of five or six,I knew that when I grew up I should be a writer. 从15到24岁的这段时间里,我试图打消这个念头,可总觉得这样做是在戕害我的天性,认为我迟早会坐下来伏案著书。 Between the ages of about seventeen and twenty-four I tried to adandon this idea,but I did so with the consciousness that I was outraging my true nature and that sooner or later I should have to settle down and write books. 三个孩子中,我是老二。老大和老三与我相隔五岁。8岁以前,我很少见到我爸爸。由于这个以及其他一些缘故,我的性格有些孤僻。我的举止言谈逐渐变得很不讨人喜欢,这使我在上学期间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I was the middle child of three,but there was a gap of five years on either side,and I barely saw my father before I was eight- For this and other reasons I was somewhat lonely,and I soon developed disagreeable mannerisms which made me unpopular throughout my schooldays. 我像一般孤僻的孩子一样,喜欢凭空编造各种故事,和想像的人谈话。我觉得,从一开始,我的文学志向就与一种孤独寂寞、被人冷落的感觉联系在一起。我知道我有驾驭语言的才能和直面令人不快的现实的能力。这一切似乎造就了一个私人的天地,在此天地中我能挽回我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得意。 I had the lonely child's habit of making up stories and holding conversations with imaginary persons,and I think from the very start my literary ambitions were mixed up with the feeling of being isolated and undervalued. 我知道我有驾驭语言的才能和直面令人不快的现实的能力。这一切似乎造就了一个私人的天地,在此天地中我能挽回我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得意。 I knew that I had a facility with words and a power of facing unpleasant facts,and I felt that this created a sort of private world in which I could get my own back for my failure 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就总爱把自己想像成惊险传奇中的主人公,例如罗宾汉。但不久,我的故事不再是粗糙简单的自我欣赏了。它开始趋向描写我的行动和我所见所闻的人和事。

高英3版第3课Blackmail-课文全文

Blackmail Arthur Hailey ○1The chief house officer, Ogilvie, who had declared he would appear at the Croydons suite an hour after his cryptic telephone call actually took twice that time. As a result the nerves of both the Duke and Duchess were excessively frayed when the muted buzzer of the outer door eventually sounded. ○2The Duchess went to the door herself. Earlier she had dispatched her maid on an invented errand and, cruelly, instructed the moon-faced male secretary –who was terrified of dogs –to exercise the Bedlington terriers. Her own tension was not lessened by the knowledge that both might return at any moment. ○3 A wave of cigar smoke accompanied Ogilvie in. When he had followed her to the living room, the Duchess looked pointedly at the half-burned cigar in the fat man’s mouth. “My husband and I find strong smoke offensive. Would you kindly put that out." ○4The house detective's piggy eyes surveyed her sardonically from his gross jowled face. His gaze moved on to sweep the spacious, well-appointed room, encompassing the Duke who faced them uncertainly, his back to a window. ○5"Pretty neat set-up you folks got.” Taking his time, Ogilvie removed the offending cigar, knocked off the ash and flipped the butt toward an ornamental fireplace on his right. He missed, and the butt fell upon the carpet where he ignored it. ○6The Duchess's lips tightened. She said sharply, imagine you did not come here to discuss décor ". ○7The obese body shook in an appreciative chuckle . "No, ma'am, can't say I did. I like nice things, though." He lowered the level of his incongruous falsetto voice." Like that car of yours. The one you keep here in the hotel. Jaguar, ain't it?"

高级英语Lesson 6 Mark Twain课文翻译

Lesson 6 Mark Twain ---Mirror of America 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节选) 诺埃尔.格罗夫 Most Americans remember Mark Twain as the father of Huck Finn's idyllic cruise through eternal boyhood and Tom Sawyer's endless summer of freedom and adventure. In-deed, this nation's best-loved author was every bit as ad-venturous, patriotic, romantic, and humorous as anyone has ever imagined. I found another Twain as well –one who grew cynical, bitter, saddened by the profound personal tragedies life dealt him, a man who became obsessed with the frailties of the human race, who saw clearly ahead a black wall of night. 在大多数美国人的心目中,马克?吐温是位伟大作家,他描写了哈克?费恩永恒的童年时代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旅程和汤姆?索亚在漫长的夏日里自由自在历险探奇的故事。的确,这位美国最受人喜爱的作家的探索精神、爱国热情、浪漫气质及幽默笔调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但我发现还有另一个不同的马克?吐温——一个由于深受人生悲剧的打击而变得愤世嫉俗、尖酸刻薄的马克?吐温,一个为人类品质上的弱点而忧心忡忡、明显地看到前途是一片黑暗的人。 Tramp printer, river pilot , Confederate guerrilla, prospector, starry-eyed optimist, acid-tongued cynic: The man who became Mark Twain was born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and he ranged across the nation for more than a third of his life, digesting the new American experience before sharing it with the world as writer and lecturer. He adopted his pen name from the cry heard in his steamboat days, signaling two fathoms (12 feet) of water -- a navigable depth. His popularity is attested by the fact that more than a score of his books remain in print, and translations are still read around the world. 印刷工、领航员、邦联游击队员、淘金者、耽于幻想的乐天派、语言尖刻的讽刺家: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他一生之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浪迹美国各地,体验着美国的新生活,尔后便以作家和演说家的身分将他所感受到的这一切介绍给全世界。他的笔名取自他在蒸汽船上做工时听到的报告水深为两口寻(12 英尺)——意即可以通航的信号语。他的作品中有二十几部至今仍在印行,其外文译本仍在世界各地拥有读者,由此可见他的享誉程度。 The geographic core, in Twain's early years, was the great valley of the Mississippi River, main artery of transportation in the young nation's heart. Keelboats , flatboats , and large rafts carried the first major commerce. Lumber, corn, tobacco, wheat, and furs moved downstream to the delta country; sugar, molasses , cotton, and whiskey traveled north. In the 1850's, before the climax of westward expansion, the vast basin drained three-quarters of the settled United States. 在马克?吐温青年时代,美国的地理中心是密西西比河流域,而密西西比河是这个年轻国家中部的交通大动脉。龙骨船、平底船和大木筏载运着最重要的商品。木材、玉米、烟草、小麦和皮货通过这些运载工具顺流而下,运送到河口三角洲地区,而砂糖、糖浆、棉花和威士忌酒等货物则被运送到北方。在19 世纪50 年代,西部领土开发高潮到来之前,辽阔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占美国已开发领土的四分之三。 Young Mark Twain entered that world in 1857 as a cub pilot on a steamboat. The cast of characters set before him in his new profession was rich and varied a cosmos . He participated abundantly in this life, listening to pilothouse talk of feuds , piracies, lynchings ,medicine shows, and savage waterside slums. All would resurface in his books,

高英五课文翻译

Unit1 One Writer's Beginnings作家起步时 1.我从两三岁起就知道,家中随便在哪个房间里,白天无论在什么时间,都可以念书或听人念书。母亲念书给我听。上午她都在那间大卧室里给我念,两人一起坐在她那把摇椅里,我们摇晃时,椅子发出有节奏的滴答声,好像有只唧唧鸣叫的蟋蟀在伴着读故事。冬日午后,她常在餐厅里烧着煤炭的炉火前给我念,布谷鸟自鸣钟发出“咕咕”声时,故事便结束了;晚上我在自己床上睡下后她也给我念。想必我是不让她有一刻清静。有时她在厨房里一边坐着搅制黄油一边给我念,故事情节就随着搅制黄油发出的抽抽搭搭的声响不断展开。我的奢望是她念我来搅拌;有一次她满足了我的愿望,可是我要听的故事她念完了,她要的黄油我却还没弄好。她念起故事来富有表情。比如,她念《穿靴子的猫》时,你就没法不相信她对猫一概怀疑。 2 当我得知故事书原来是人写出来的,书本原来不是什么大自然的奇迹,不像草那样自生自长时,真是又震惊又失望。不过,姑且不论书本从何而来,我不记得自己有什么时候不爱书——书本本身、封面、装订、印着文字的书页,还有油墨味、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以及把书抱在怀里时那种将我征服、令我陶醉的感觉。还没识字,我就想读书了,一心想读所有的书。 3 我的父母都不是来自那种买得起许多书的家庭。然而,虽然买书准得花去他不少薪金,作为一家成立不久的保险公司最年轻的职员,父亲一直在精心挑选、不断订购他和母亲认为儿童成长应读的书。他们购书首先是为了我们的前程。 4 除了客厅里有一向被称作“图书室”的书橱,餐厅的窗子下还有几张摆放百科全书的桌子和一个字典架。这里有伴随我们在餐桌旁争论着长大的《韦氏大词典》、《哥伦比亚百科全书》、《康普顿插图百科全书》、《林肯资料文库》,以及后来的《知识库》。“图书馆”书橱里的书没过多久我就能读了——我的确读了,全都读了,按着顺序,一排接着一排读,从最上面的书架一直读到最下面的书架。母亲读书最重要的不在获取信息。她是为了享受快乐而埋头读小说。她读狄更斯时的神情简直就像要跟他私奔似的。她少女时代读的小说印在了她心头的,除了狄更斯、司各特和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等人的作品之外,还有《简爱》、《切尔比》、《白衣女士》、《绿厦》和《所罗门王的矿藏》。 5 多亏了我的父母,我很早就接触了受人喜爱的马克.吐温。书橱里有一整套马克.吐温文集和一套不全的林.拉德纳作品集,这些书最终将父母和孩子联结在一起。 6读摆在我面前的书,读着读着便发现一本又破又旧的书,是我父亲小时候的。书名是《桑福徳与默顿》。我不相信如今还有谁会记得这本书。那是托玛斯.戴在18世纪80年代撰写的一本著名的进行道德教育的故事书,可该书的扉页上并没有提及他;上面写的是《桑福徳与默顿简易本》,玛丽.戈多尔芬著。书中讲的是一个富孩子和一个穷孩子与他们老师巴洛先生之间的冗长的谈话,其间穿插着戏剧性场面——分别写了富孩子和穷孩子如何发火、如何获救。书末讲的道德寓意不是一条,而是两条,都印在环形图案里:“不管发生什么,该做的就去做”,还有“想做伟人,必须先学会做个好人”。 7 这本书没了封面,封底用几条纸片粘牢,有好几层,如今都泛黄了,书页上污迹斑斑,边角处都破碎了;书中花哨的插图脱了页,但都保存良好,夹在书里。即使在少不更事的童年,我就觉得那是我父亲小时候拥有的惟一一本书。他一直珍藏着这本书,或许还枕着这本没了封面的书睡觉:他7岁时就没了母亲。我父亲从来没跟自己的孩子提起过这本书,但他从俄亥俄一路把它带到我们的家,把它放进我们的书橱。 8 母亲则从西弗吉尼亚带来了那套狄更斯:那套书看上去也惨不忍睹——她告诉我,我还没出生,这些书就历经水火之灾,可现在它们还是整齐地排列在那儿——后来我意识到,是等着我去读。 9 从记事起我就收到给自己的书了,那是在生日时,还有圣诞节早晨。我父母真的是送给我再多的书都嫌不够。在我6岁或7岁生日时——那是在我自己能读书之后——他

高英6-7-beauty-译文

高英6-7-beauty-译文

美丽苏珊桑塔格 对于希腊人,美丽是一种美德:一种卓越品质。那时的人被设想为——今天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地和极度地称为完人的人。就算希腊人想到了划分人的“内在”和“外在”,他们仍希望“外在美”可以与“内在美”相匹配。出生高贵,围绕在苏格拉底周围的雅典年轻人觉得很矛盾——他们发现自己的英雄如此睿智、勇敢、可敬,有魅力,但却长得如此丑陋。苏格拉底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就是长得丑陋——从而使他那些无知,但无疑很英俊的弟子们认识到,生活中其实充满了矛盾。 他们或许抵制苏格拉底的教导,但我们不会。几千年后,我们更加关注美的魅力。我们不仅能及其娴熟地把“内在”(性格、智力)与“外在”(外表)分开,而且实际上,如果什么人很漂亮,同时又睿智、能干而善良,会让我们感到十分惊讶那些。 很大程度上,基督教的影响剥夺了“美丽”在古希腊罗马人心中关于人类美德理想的中心地位。基督教把优秀(拉丁文是virtus)仅限制为道的美德,而将美丽看作是一种疏离、随意而

肤浅的魅力排除在外。此外,“美丽”还不断地失去威信。将近两个世纪以来,把美丽归属于男女两个性别其中之一已经使得美丽在道德上更容易受到攻击。 用英语我们说“美丽的女人”,但却说“英俊的男人”。“英俊”一词是“美丽”的阳性同义词——也是对“美丽”否定——“美丽”这一恭维因为只用在女人身上而积累了一定的贬损之意。法语和意大利语可以说男人是“美丽的”,这表明天主教国家(不像那些受基督教新教影响的国家)仍保留着异教徒那种崇拜魅力的遗风。区别在于(假如区别存在的话)程度不同而已。在每一个基督化或 后基督化的现代国家,女性都是美丽的性别——这对于美丽的观念以及女人本身都有损害。 人们认为,称女人美丽是指出了某些东西,它们对于女人的特点和女人关注的事情十分重要。(相比之下男人——他们的本质是强壮,或高效、能干。)并不是挣扎在超前女权主义意识中的人才能觉察到,教导女性去沉溺于美的方式会怂恿自恋,增加依赖和幼稚。每个人(不论男女)都知道这一点。因为正是“人人”,正是整

高级英语1 第二课课文翻译

第二课 广岛——日本“最有活力”的城市 (节选) 雅各?丹瓦“广岛到了!大家请下车!”当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列车减速驶进广岛车站并渐渐停稳时,那位身着日本火车站站长制服的男人口中喊出的一定是这样的话。我其实并没有听懂他在说些什么,一是因为他是用日语喊的,其次,则是因为我当时心情沉重,喉咙哽噎,忧思万缕,几乎顾不上去管那日本铁路官员说些什么。踏上这块土地,呼吸着广岛的空气,对我来说这行动本身已是一个令人激动的经历,其意义远远超过我以往所进行的任何一次旅行或采访活动。难道我不就是在犯罪现场吗? 这儿的日本人看来倒没有我这样的忧伤情绪。从车站外的人行道上看去,这儿的一切似乎都与日本其他城市没什么两样。身着和服的小姑娘和上了年纪的太太与西装打扮的少年和妇女摩肩接踵;神情严肃的男人们对周围的人群似乎视而不见,只顾着相互交淡,并不停地点头弯腰,互致问候:“多么阿里伽多戈扎伊马嘶。”还有人在使用杂货铺和烟草店门前挂着的小巧的红色电话通话。 “嗨!嗨!”出租汽车司机一看见旅客,就砰地打开车门,这样打着招呼。“嗨”,或者某个发音近似“嗨”的什么词,意思是“对”或“是”。“能送我到市政厅吗?”司机对着后视镜冲我一笑,又连声“嗨!”“嗨!”出租车穿过广岛市区狭窄的街巷全速奔驰,我们的身子随着司机手中方向盘的一次次急转而前俯后仰,东倒西歪。与此同时,这

座曾惨遭劫难的城市的高楼大厦则一座座地从我们身边飞掠而过。 正当我开始觉得路程太长时,汽车嘎地一声停了下来,司机下车去向警察问路。就像东京的情形一样,广岛的出租车司机对他们所在的城市往往不太熟悉,但因为怕在外国人面前丢脸,却又从不肯承认这一点。无论乘客指定的目的地在哪里,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根本不考虑自己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找到目的地。 这段小插曲后来终于结束了,我也就不知不觉地突然来到了宏伟的市政厅大楼前。当我出示了市长应我的采访要求而发送的请柬后,市政厅接待人员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声调悠扬地长叹了一口气。 “不是这儿,先生,”他用英语说道。“市长邀请您今天晚上同其他外宾一起在水上餐厅赴宴。您看,就是这儿。”他边说边为我在请柬背面勾划出了一张简略的示意图。 幸亏有了他画的图,我才找到一辆出租车把我直接送到了运河堤岸,那儿停泊着一艘顶篷颇像一般日本房屋屋顶的大游艇。由于地价过于昂贵,日本人便把传统日本式房屋建到了船上。漂浮在水面上的旧式日本小屋夹在一座座灰黄色摩天大楼之间,这一引人注目的景观正象征着和服与超短裙之间持续不断的斗争。 在水上餐厅的门口,一位身着和服、面色如玉、风姿绰约的迎宾女郎告诉我要脱鞋进屋。于是我便脱下鞋子,走进这座水上小屋里的一个低矮的房间,蹑手蹑脚地踏在柔软的榻榻米地席上,因想到要这样穿着袜子去见广岛市长而感到十分困窘不安。

高级英语Lesson-6-(Book-2)-Disappearing-Through-the-Skylight-课文翻译

Lesson 6 Disappearing Through the Skylight 从天窗中消失 小奥斯本·本内特·哈迪森 科学是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有一个事实可用来说明这一点:一门科学发展程度越高,其基本概念就越能为人们普遍接受。举例而言,世界上就只有一种热力学,并不存在什么分开独立的中国热力学、美国热力学或者苏联热力学。在二十世纪的几十年的时间里,遗传学曾分为两派;西方遗传学和苏联遗传学。后者源于李森科的理论,即环境的作用可能造成遗传基因的变异。今天,李森科的理论已经被推翻,因此,世界上就只有一种遗传学了。 作为科学的自然产物,工艺技术也显示出一种世界通用的倾向。这就是为什么工艺技术的发展传播使世界呈现出一体化特征的原因。原本各异的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服饰风格、音乐风格——甚至饮食风格——都越来越趋向于变成统一的世界流行风格了。世界呈现出同一性特征是因为它本来具有同一性。在这个世界上长大的儿童感受到的是一个千篇一律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他们的个性也受到这种同一性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感觉中,不同文化和个人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了。由于世界各地的建筑越来越千篇一律,居住在这些建筑里的人也越来越千人一面了。这样带来的结果用一句人们已经听熟的话来描述再恰当不过:历史要消失了。 以汽车为例即可非常清楚地证明这一点。诸如流线型或全焊接式车身结构一类的技术革新,一开始可能不被人接受,但假如这种技术革新在提高汽车制造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确有巨大作用,它便会一再地以各种变异的形式出现,直到最终它不仅会被接受,而且会被大家公认为是一种宝贵的成果。今天的汽车再也找不出某个汽车公司或某个民族文化的标志性特征了。一般的汽车,不管产于何地,其基本特征都大同小异。 几年前,福特汽车公司制造出一种菲爱斯塔牌汽车,并将其称为“世界流行车”。这种车出现在广告上的形象是周围环绕着世界各国的国旗。福特公司解释说,这种汽车的汽缸活塞是英国产的,汽化器是爱尔兰造的,变速器是法国产的,车轮是比利时产的,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这种菲爱斯塔牌汽车现在似乎已完全销声匿迹了,但这种制造世界流行汽车的设想计划却是势在必行的。这表明汽车业也像建筑等行业一样在向国际流行风格的方向发展。菲爱斯塔牌汽车问世十年后,所有大型汽车制造公司都已国际化。

高级英语第二册张汉熙课文翻译

第三课 酒肆闲聊与标准英语 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只有闲谈最宜于增进友谊,而且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论其方式何等复杂,也是称不上交谈的。 闲谈的引人人胜之处就在于它没有一个事先定好的话题。它时而迂回流淌,时而奔腾起伏,时而火花四射,时而热情洋溢,话题最终会扯到什么地方去谁也拿不准。要是有人觉得“有些话要说”,那定会大煞风景,使闲聊无趣。闲聊不是为了进行争论。闲聊中常常会有争论,不过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服对方。闲聊之中是不存在什么输赢胜负的。事实上,真正善于闲聊的人往往是随时准备让步的。也许他们偶然间会觉得该把自己最得意的奇闻轶事选出一件插进来讲一讲,但一转眼大家已谈到别处去了,插话的机会随之而失,他们也就听之任之。 或许是由于我从小混迹于英国小酒馆的缘故吧,我觉得酒瞎里的闲聊别有韵味。酒馆里的朋友对别人的生活毫无了解,他们只是临时凑到一起来的,彼此并无深交。他们之中也许有人面临婚因破裂,或恋爱失败,或碰到别的什么不顺心的事儿,但别人根本不管这些。他们就像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一样,虽然日夕相处,却从不过问彼此的私事,也不去揣摸别人内心的秘密。 有一天晚上的情形正是这样。人们正漫无边际地东扯西拉,从最普通的凡人俗事谈到有关木星的科学趣闻。谈了半天也没有一个中心话题,事实上也不需要有一个中心话题。可突然间大伙儿的话题都集中到了一处,中心话题奇迹

般地出现了。我记不起她那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她显然不是预先想好把那句话带到酒馆里来说的,那也不是什么非说不可的要紧话——我只知道她那句话是随着大伙儿的话题十分自然地脱口而出的。 “几天前,我听到一个人说‘标准英语’这个词语是带贬义的批评用语,指的是人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的英语。” 此语一出,谈话立即热烈起来。有人赞成,也有人怒斥,还有人则不以为然。最后,当然少不了要像处理所有这种场合下的意见分歧一样,由大家说定次日一早去查证一下。于是,问题便解决了。不过,酒馆闲聊并不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大伙儿仍旧可以糊里糊涂地继续闲扯下去。 告诉她“标准英语”应作那种解释的原来是个澳大利亚人。得悉此情,有些人便说起刻薄话来了,说什么囚犯的子孙这样说倒也不足为怪。这样,在五分钟内,大家便像到澳大利亚游览了一趟。在那样的社会里,“标准英语”自然是不受欢迎的。每当上流社会想给“规范英语”制订一些条条框框时,总会遭到下层人民的抵制。 看看撒克逊农民与征服他们的诺曼底统治者之间的语言隔阂吧。于是话题又从19世纪的澳大利亚囚犯转到12世纪的英国农民。谁对谁错,并没有关系。闲聊依旧热火朝天。 有人举出了一个人所共知,但仍值得提出来发人深思的例子。我们谈到饭桌上的肉食时用法语词,而谈到提供这些肉食的牲畜时则用盎格鲁一撒克逊词。猪圈里的活猪叫pig,饭桌上吃的猪肉便成了pork(来自法语pore);地里放牧着的牛叫cattle,席上吃的牛肉则叫beef(来自法语boeuf);Chicken用作肉食时变成poultry(来自法语poulet);calf加工成肉则变成veal(来自法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