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媒体研究梳理

新媒体研究梳理

新媒体研究梳理
新媒体研究梳理

新媒体研究梳理

关键词:西方当代新媒体研究梳理

数字化、计算机等技术进行的一系列新媒体实践的迅速发展。一时间,“新媒体”及其相关话题成为了21世纪的新热点。新媒体不仅是一次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或者经济意义上的新商机,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媒介实践方式介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们关于世界和生活的认知产生影响。

国外研究者通常将研究聚焦在新媒体的社会功能上,更多地关注于其所具有的超越技术层面的文化力量及历史影响力。因此,在西方学者眼里,新媒体并不是简单的传媒生态中的技术革新,他们对于新媒体的考察是回到其所处的社会与历史的进程中去,在文化的维度之下对其进行解读和研究。

西方新媒体研究的意义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技术的层面来说,新媒体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主要是internet)为媒介方式的传播媒介形式。新媒体的出现迅速抢占了之前多媒体(multimedia)概念在商业及艺术领域中的位置,取而代之成为新一轮“信息浪潮”的先驱,并继而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伴随着“新媒体”一词出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和形式,同时新媒体也代表着西方学者对媒体的一种反思。与之前的各种媒

体不同的是,新媒体与之前媒体的兼容性相比更具有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它之所以“新”很大程度上是对之前的媒体形式宣告了其“死亡”或者“陈旧”。无论是从新媒体的形式还是内容而言,都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一方面体现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是传统媒体所不曾具有的内在物质与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体现在新媒体对于人们的认知方式、日常生活体验及交流上所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若对新媒体进行进一步深入的考察,我们不得不提出疑问:“新媒体为什么称之为‘新’媒体?”。对该问题的追问是对新媒体概念的进一步确认同时也是对新媒体研究领域及内在逻辑的一种划定。

首先,新媒体的“新”体现在与之前媒体的社会功能的兼容性相比更具有颠覆性的一种表现。从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媒介的“新”或“旧”就成为一种相对。新媒体从技术层面是对之前媒体的一种超越,同时新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对交流方式的改变都是前所未有。

其次,新媒体的“新”还体现在一种流质的互动性关系上。新媒体尽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字技术,但是数字技术并不可能直接导向一种新媒体。媒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与实践活动,已经超出了技术所能发挥作用的范围,更多的是一种离散性的互动交流模式,与它所依赖的信息一样具有独立性的分流形式。

第三,新媒体的“新”并不像一些研究者所描述的是一种新的时刻或者空间意义上的新的领域,而更多的是“人们在一种新的媒体中思考、感受和交流的可能性及其实现。这种新对我们意味着观念、情感和经历的认同,同时通过一种新的媒介(medium)以一种不同以往、具有挑战性的方式捕捉和理解它们。”这也就成为了新媒体研究的起点和重点所在。

西方当代新媒体研究现状

作为新媒体研究的先行者,以欧美等国学者为代表的众多西方学者从各个方面对新媒体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近年来,有大量相关论著问世。

noah wardrip-friun和nick montfort编著的《新媒体读本》(the new media reader)主要以节选的方式收录了大量与新媒体有关的诸多理论文章,试图用一种谱系性的梳理方式为新媒体找到理论上的历史脉络。

andrew dewdney和peter ride编著的《新媒体手册》(the new media handbook)则是一本面向大学生以及对新媒体感兴趣的人的入门性教科书。该书从“新媒体框架”、“新媒体实践”、“新媒体形式”和“新媒体理论与实践”四个方面对新媒体及其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jay david和richard grusin所著的《再媒体化:理解新媒体》(remediation: understanding new media)则是通过对再媒体化

过程的内在逻辑的考察—去媒体性和超媒体性作为再媒体化的两条逻辑,将从文艺复兴开始到虚拟实在的所有媒体联系起来,并认为新媒体的出现是再利用了之前所有的媒体,使其得到了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复兴。该书可以看作是从历史角度对新媒体内在逻辑的一次深入研究。

wendy hui kyong chun和thomas keenan编著的《新媒体·旧媒体》(new media old media: a history and theory reader )则按照不同的主题收录了多篇论文,以此凸显新媒体与旧媒体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从而突出新媒体的“新”。同时在论文的选择上,他们更侧重于新媒体在不同社会领域中的影响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的考察。该书为我们从文化具象出发来对新媒体作为一种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思维转变进行考察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此外,还有一些与“新”关系比较紧密同时试图建立历史连贯性的著作,比如 lisa gitelman和geoff rey b. pingree在《新媒体1740-1915》中,试图去理解跨越历史媒体状态的美学,并讨论到,“所有的媒体都曾经是‘新媒体’”并且“新生的媒体可以被视为风险与潜力兼具的例子”。

应该说,上述分类仅仅是一种梳理上的方便,事实上,任何对新媒体历史性的梳理都必然会探讨新媒体的内在特质,比如《再媒体化》一书,它对贯通西方视觉文化与媒体发展历史进行综述的同时也对新媒体所具有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梳理。因此,在此将要介绍

的一些书籍可以认为是主要致力于横向的共时性方面的著作。

比如,mark b. n. hansen的《新媒体的新哲学》(new philosophy of new media)从后结构主义和文化研究出发,指出德里达、布尔迪厄、鲍德里亚等拥有共同范例的人,在其范例中,表现出的对技术物质性的欢迎的兴趣只是为了许诺其保护其思想和表征的忠诚

度和自律。因此汉森通过思想的演示表明这种策略,实际上“将激进的物质内在浓缩地封闭存进了一个内在矛盾中,并使之存在于其主导思想中而与之几乎没有相关性”(见tim lenoir为该书所做的导言)。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旧的立场,汉森提出了一种新媒体的新哲学。他找到了伯格森理论的感性支持,并在其他认知科学家的关于后人类和数字性的著作中找到了“具象”(embodiment)与“身体”(body)这一对在新媒体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以此作为他的新哲学的主要切入点。他的目标是赋予丰富的技术物质性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将其从其所沉浸的话语和表象中解放出来。值得关注的是,汉森在文中还对虚拟实在(virtual reality)这一具有未来指向性的实在世界进行了哲学上的探讨。

另一部比较具有前卫色彩的著作是matthew g. kirschenbaum的《机械主义—新媒体与取证图像》( mechanisms: new media and forensic imagination)。在该书中,matthew g. kirschenbaum提出反对原始的文本和技术实际上控制了所有媒体中的书写、铭刻,

以及文本的传输—抹除、易变性、重复性和残存性,并以此反对为基点出发考察新媒体和电子写作。机械主义可以说是第一本在此领域关注于储存—特别是硬件装置的理论著作。作者认为对储存装置的承受性(affordance)理解是理解新媒体的基础。通过区分了“取证物质性”和“形式物质性”,kirschenbaum在其新媒体研究的著作中使用了计算机取证技术。正如文本研究的人性原则将书看做是物理的对象并追踪文本的不同变体一样,计算机取证技术鼓励我们将新媒体预设为一种特殊的版本、平台、系统和装置。kirschenbaum在对三个新媒体和电子文学中的代表作——它们皆

来源于个人电脑的形成时期——神秘屋(互动小说游戏)、michael joyce的《下午:一个故事》(afternoon: a story)和william gibson 的长诗agrippa 的特定媒体阅读中证明了这些技术。

回到较早的著作, lev manovich的《新媒体语言》(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是一本比较早的研究新媒体的著作。如作者所言,“正如电影历史学家在电影的第一个十年跟踪电影语言发展所做的,我的目标是描绘和理解驱使新媒体语言发展的逻辑。(我在此并不是宣称有一种单独的新媒体语言,我使用语言作为一个集合的词是指一些被新媒体对象的设计者用以组织数据和建构使用者经

验的各种约定俗称)”。作者将新媒体语言放置在现代视觉文化和媒体文化的历史中,提出一系列问题:“新媒体以何种方式依赖旧的文化形式和语言,又以何种方式从内部突破它们?新媒体对象以何

种方式创造现实的幻象,对待观者以及呈现时间和空间究竟有什么独特性?旧媒体的发明和技术——例如矩形图框,移动视角和蒙太奇在新媒体中如何操作?如果我们建构一种考古学,将媒体创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与之前表征和累积的技术联系起来,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根本的历史突破?”。为了回答上述问题,作者援引电脑科学与电影史、电影理论,以文化界面(cultural interface)、空间蒙太奇(spatial mentage)等概念作为诠释新媒体艺术的工具,来分析前卫电影与新媒体的对比关系、数字电影中的身份认同以及多媒体语言与19世纪电影时代的文化形式的关系。尽管该作品主要致力于电影领域中的新媒体语言,但是作者也广泛地涉猎了电脑游戏、虚拟世界等。

西方当代新媒体研究方法

因为新媒体自身的复杂性、广泛性及其研究的跨学科性,在研究方法上,很难将其归入某一学科方法论中,抑或难以用某一种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事实上,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新媒体研究一方面与社会学、传播学密不可分,同时又与媒体研究、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关系。

总体上,新媒体有两种主要的分析方式。一种是经验性的研究,主要吸取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力图发现媒体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以及媒体所有者、法规制定者和工业生产者是如何塑造媒体产品。这种研究更多的见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研究之中;而另一类分

析方法则源于语言学、文学以及哲学这些完全不同的传统,目的是分析媒体本身。此种分析将媒体“文本”从它的产品和消费的即时性语境中剥离出来,以在细节上考察意义是如何被建构的。在这些研究中,新媒体或者被简约成为一种技术或政治的工具,以此考察新的技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或者被视为是一种社会功能或者文化产品,新媒体被视为社会调节、传播的方式或者一种意识形态下的产物或场域。两种分析方式都具有valoon所说的化约了的“技术决定论”或者“工具主义”的倾向,而忽略了其本体论意义上的研究以及批判性的视野。文学理论也成为新媒体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抑或是文学与新媒体的交叉已经形成了一块新的研究领地和研究的兴趣点。

参考文献:

1.new media old media: a history and theory reader, wendy hui kyong chun & thomas keenan et, routledge, 2006

2.andrew dewdney and peter ride, the new media handbook, routeldge, 2006

3.david thorburn etc..media in transition series.the mit press,2003.6

4.lev manovich,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the mit press, 1995

作者简介:

朱艳(1981年-),女,甘肃天水人,毕业于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现为天水师范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讲师,主要从事新媒体研究。

(最新)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学院:中药学院 年级:2013级中药制药 姓名:蔡家乐、曾家欢、陈朝辉、陈锦帆 学号:2013039001、2013039002、2013039003、2013039004 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摘要】“碎片化”阅读是在数字化、新媒体环境下技术飞速发展而催生的一种新阅读方式,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改观之后的一种新常态。论文主要通过描述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碎片化”阅读具有信息更新速度快、阅读便捷以及有利于实现阅读全民化、普及化的优点,甚至可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也具有让人形成惰性阅读习惯、降低人们的思维发展与连续性以及辨识内容真伪性能力的副作用。从而探讨出:面对已盛行的“碎片化”阅读,人们应该根据个人情况理性对待,无论是碎片化阅读还是传统纸本阅读,都有可能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欣赏水平、提高知识水平,不应一概而论地将碎片化阅读与传统纸本阅读割裂和对立起来。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新媒体;传统纸本阅读;阅读方式; 碎片化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这个概念近年来不断见于各类媒体,本质而言,它属于数字化的一个部分。碎片化阅读是数字化和新媒体语境下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习惯改观之后的一种新常态。人们已经习惯于借助可移动、便携式的媒介工具进行即时即地的交流与沟通,乃至分享各种信息。在新媒体这个大环境下,碎片化阅读以其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让利用每一个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的低头一族应运而生。当这种改变了人们文化发展节奏的阅读方式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碰撞时,论文主要讨论它的利与弊以及对其的看法。 1.“碎片化”阅读的概念界定 碎片化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人们通常主

新媒体产业研究报告:用户行为分析

新媒体产业研究报告:用户行为分析 新媒体用户对新媒体的认知 中投顾问《2016-2020年中国新媒体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新媒体用户行为表现如下特征:新媒体用户对新媒体的认知仍存模糊。 新媒体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 大部分人对新媒体范畴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认知。但仍旧存在着对新媒体范畴理解的模糊:27.6%的人认为户外媒体是新媒体,24.0%和23.8%的人分别认为纸质杂志和纸质报纸属于新媒体,21.5%的人认为广播电台属于新媒体,20.9%的人认为不能联网的电视属于新媒体。 图表中国新媒体用户对新媒体范畴认知分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新媒体使用率 一、新媒体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态 新媒体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态。常使用的媒体形态中,使用视频类网站/客户端/App的新媒体用户从五年前的24.7%,提高到最近三个月的64.9%;新闻客户端从五年前的15.1%提高

到近三月的58.6%;互联网电视和音频类网站/移动电台App也有相似的趋势。相比之下,以纸质报纸,纸质杂志,电视,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的用户使用比例下跌明显。 图表新媒体用户媒体选择分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二、互联网电视拥有率超过传统电视拥有率 我国新媒体终端普及程度已经较高,新媒体用户群体使用多种新媒体终端设备和跨屏使用行为也较高。数据显示,新媒体用户互联网电视拥有率达48.9%高于传统电视47.3%,智能手机仍然是拥有率最高的新媒体终端。目前智能手机的拥有率已经相对较高,互联网电视和平板电脑的拥有率将会进一步提升。 三、跨屏时代——近七成用户看视频的同时“玩手机” 68.5%的新媒体用户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玩手机”,38.5%的新媒体用户选择同时使用笔记本电脑或者台式电脑。看电视时“多任务”现象的普遍存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互联网用户会用其他设备进行在社交网络交流等行为。 针对电视媒体和视频的多任务现象,相关行业可以创造方式实现多屏互动,比如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通过互动等方式吸引观众注意力,从而提高媒体的触达率。 图表中国新媒体用户观看视频伴随行为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普及,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网络广告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个必然产物,网络广告发展也同样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网络广告就是在网络上做的广告,其发展前景极好。网络广告发展史已经成为了广告主关注的一个基本知识,以致广告界甚至认为互联网络将成为传统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飞象学院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新媒体产业的总体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的增长,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局限于一种或几种符号,手段的传播方式,不仅整合了报纸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的优势,融文字,声音,图像等与一体,甚至还综合了计算机,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录像机,录音机,打印机等各种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优点,使之成为有史以来最优秀,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媒体。

随着时代的前进,新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数字媒体将与我们的社会、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媒体研究尤其是网络研究依然会是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企业将招聘大量的新媒体从业人员为其公司的发展加砖添瓦。飞象学院的院长孙静博认为我国新媒体研究未来发展会随着媒体形式越来越丰富,新媒体发展将渗入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现今的媒体内容主要以音频、视频、动漫、文字、为主,因为缺乏一致的结构化界面。采用高新技术应用到整个媒体产业链,让新媒体不同的媒体形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在未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国想要在世界经济中有立足之地,首要的任务就是对互联网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培养。科技是经济的助力,但并非是万能的,只有将科技水平同人们的要求联系在一起时才能起到改变未来生活的作用。我们必须参考我国本土国情和消费对象的实际消费水平进行发展科技,这样才能的真正发挥能量。

中国新媒体发展态势与前沿问题

中国新媒体发展态势与前沿问题 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撰写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年度发布会今日召开,《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执行主编刘瑞生发表演讲,以下为主要内容。 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新媒体蓝皮书的发布会,我想是新媒体把我们聚在了这里。下面我想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前我们这本书的主题报告,就是“中国新媒体发展态势与前沿问题”,里面有四个问题想跟大家聊一聊。新媒体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和每个人联系都非常紧密。第一,谁是新媒体?第二,新媒体发展的态势,网络社会化和社会网络化。第三,简单按照书的框架给大家介绍一下新媒体的发展概况。第四,新媒体发展当中的一些前沿问题。 新媒体蓝皮书,如果仔细推敲一下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我们天天在用,它绝对是一个热词,但是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有一个严格的学术定义确实非常难。为什么新媒体发展了十几年速度都非常快,但是为什么我们这个新媒体蓝皮书今天才推出来,我想它的难度非常大,到底什么是新媒体?因为没有一个很统一的,大家很一致的概念。新媒体的出现对于我们研究的范式、研究框架,完全打破传统的方法。所以现在迅猛的发展速度让我们对新媒体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尝试性地研究新媒体。 第一,新媒体到底是什么呢?一般大家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狭义的新媒体仅仅导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传媒,主要包括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其实现在讲互联网,手机上网也可以称为互联网,但是过去主要是指电脑为终端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后来扩展到说第五媒体,说的是指移动网,是以手机等移动通信技术工作为终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电信网增值服务等传播媒介的形势,这两种新媒体一般可以统称为网络媒体。 从广义的新媒体概念来说,新媒体包含大量的新兴媒体,指依托与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等新电子信息技术而兴起的媒介形式,非常之多。也包括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以及和新媒体相融合而产生或者发展出来的一些新媒体形式,例如电子书、电子纸、数字报、IPTV 等等,都可以用这样一个广义的新媒体来涵盖。既然新媒体自身还处于发展中,所以我们这个报告也就要采用一个广义和开放性的职称,既包括新兴媒体和新型,也包括了新型媒体。 我们采用这样一个新媒体开放性的名称,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特征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无论是新型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有这两个特征:一是原生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我们仅仅讲互联网是一个媒体,实际上有的时候不是很严格,我们看到仅仅互联网自身已经延伸出武术的原生形态,包括电子信箱、BBS、个人主页、即时通讯工具、手机短信到博客、播客、维客、论坛社区、社交网站、手机彩信等等。二是基于新的信息网络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创新或者融合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像网络电台、网络电视、网络报纸、网络杂志、手机报、手机电视等革新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有顺势而兴,既丰富了新媒体形式,又拓展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 第二,新媒体发展态势――网络社会化和社会网络化。我们鉴于当前网络融合和媒介融合发展态势,从广义上来说,新媒体也可以称之为网络媒体,其发展态势可以概括为社会的网络化和网络社会化这两个大方面。 第一态势,社会网络化。 所谓社会网络化主要是指互联网等高科技呈持续高速发展态势,整个社会网络化的程度迅速提高。我们也看到,经过初试阶段的超常规发展后。近几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相对有序,网络技术、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资源、网络用户等呈持续高速发展之态势。特别是农村和西部地区,近几年来互联网发展速度已经超过城市和东部地区。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网络运营商竞争程度的加剧,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网络接入和用户终端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用户的上网门槛不断降低,这为更多大众接触互联网创造了条

新媒体试题

1.在新媒体上做推广,把流量集中导向某个平台,这种做法叫做________。 2.通过吸引人的标题来让用户对阅读内容产生兴趣的现象叫做________。 3.在直播或视频平台中,在视频中飞过的即时评论字幕,这种发表评论的方式叫做________。 4.通常把________网站称作互联网的入口。 5.新浪最著名的社交平台叫做_________。 6.国内用户最多的搜索引擎是._________,国外用户最多的搜索引擎是______。 7.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工具是_________,腾讯旗下的支付工具是________。 8._________技术可以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预测,使新媒体可以做到更精准的推广。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新媒体 2.数字电视 3.微店 4.VR

1.举例说出常用的几种社交软件。 2.简述一下VR技术的用途。 3.知乎平台能够吸引大量的用户,它相比较传统论坛的优势是什么? 4.BAT大平台中的BAT分别指的拿三家公司? 5.新媒体发展的四大趋势。

6.优质媒体的三大特征。 四.论述题(第1题10分,第2题20分,共30分) 1.对于一个新媒体运营专员来说,网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如何提高网感,谈谈你的方法。 2.某品牌的汽车公司推出一款15万左右的运动款新车型,你觉得如果要进行推广,广告针对的受众人群应该是哪些人?通过什么平台进行推广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并说出你的理由。

一、填空题 1.导流 2.标题党 3.弹幕 4.门户 5.新浪微博 6.百度,谷歌 7.支付宝,财付通8.大数据 二、名词解释 1.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2.数字电视:将图像、声音和数据,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传播、处理的视听系统。 3.微店:在微信平台上开设的移动电子商务店,成本低,只需利用碎片化时间和个人社交圈就可以进行营销推广。 4.VR:虚拟现实,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三、问答题 1.微信、QQ、微博、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 2.(1)视频网站(2)教育(3)医疗(4)游戏 3.(1)高质量的回复(2)用户实名制(3)手机阅读体验好(4)与社交平台交互(5)引入社交网络服务 4.BAT分别指的是: B(baidu):百度公司 A(Alibaba):阿里巴巴公司 T(Tencent):腾讯公司 5.(1)注意力经济时代来临

新媒体研究的现状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就其本质而言相互联系。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不断推进,博客、播客,维客、手机媒体、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SNS、RSS、P2P等越来越多的新产物成为这一领域的亮点。可见,网络并非物质载体而是虚化的技术,它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已逐渐破除。随着网络技术的演进,这样的媒介会更多。可见,新媒体是以网络为基础集纳多种媒体功能和无线通讯技术的新的媒介形态,是多种传播形式复合的媒体,强调的是一种信息的融合,而非区别。当今,新媒体革命推动的不仅是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更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优化统筹。在新媒体环境下,全球正逐渐成为一个网状传播整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是不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人,使用率为13.8%,手机网民中手机微博的使用率达到15.5%,青少年网民则占整体网民一半左右。根据《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蓝皮书显示,在2010年138起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新媒体首次曝光的为89起,占比65%,比2009年的56%提高了9个百分点;传统媒体曝光的为47起,占比34%,相比2009年下降10个百分点。(参照最新)。一方面,新媒体研究的方向越来越务实.研究方法逐渐由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发展。理论研究者进入媒体调研指导,媒体从业者加入了研究者行列,政府管理者也进入了媒体管理平台。以往实践成果先于理论成果,或者研究与实践运作“两张皮”的局面正在被改写。这些研究都大大促进国内媒体研究的务实化程度。另一方面,从媒体经营管理角度、受众角度、文化批判角度来对新媒体进行研究的案例不断上升。可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渗透性发展,新媒体研究的视线已延伸到社会信息传播的方方面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如何更好的把握新媒体环境的构成、基本特征、特有语言、功能和作用,从新媒体环境角度去审视、分析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成因和方法论体系的研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现状调查报告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媒体”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媒体个性化突出: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制定自己需要的新闻。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使用者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这与传统媒体只能被动地阅读或者观看毫无差别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2.选择性增多: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新媒体那里,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播放音乐,同时发微博,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受关注。 3.表现形式多样: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线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大众的面前,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算机条件,一个新媒体即可满足全世界的信息储存需要。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体还有“简易搜索”的特点,查找以前的内容非常方便。 4.信息发布实时:与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具备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发布信息而且全部免费发布。 而处于新时代,和新媒体打交道已经称为了新一代大学生每天必干必做的事情。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吃饭、走路、逛街...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摆弄着手机,聊QQ、发微薄、看新闻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更好的迎合了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同时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xxxx年,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曝喷趋势,内容付费更是开创了一波又一波的创业风口。很多传统的广告人活跃在新媒体之上,于是更多的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目标,申请账号,通过写稿发文去提高阅读量和粉丝量,打造属于自己的理想王国! 然而在时代的大潮之下,新媒体的发展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实力雄厚者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所以我们来大胆预测一下:xxxx年,新媒体将经历9大趋势! 1、阅读量的剧烈下滑 对于公众号运营者来说,现在很多公众号的阅读量都在持续下降,粉丝增长更是难上加难。在缺乏热点的情况下,一旦标题不够内涵刺激,打开率会跌倒到让你怀疑人生。所以未来公众号的阅读量剧烈下滑早已成为行业的痛点。 2、优质内容的稀缺 对于公共号来说,一个热点能激活数以万计的推送,重点只有极少数对热点的深度分析,其中大多数都是胡乱拼凑的标题党。无用的信息在媒体上到处泛滥,接下来,新媒体“去粗取精”的速度还会加快,原创和优质内容跟不上的新媒体就会成为首先被淘汰的对象。 3、原创内容+运营的价值更凸显

之前说的“加速淘汰期”,不是指公众号不能成功运营,而是需要更多更精准的运营投入。在这个“流通为王”的时代,精耕细作的原创内容离不开运营,所以原创内容+运营的价值才能凸显。 4、音视频的异军突起 中国网民已超过7亿,由于用户数量不再持续高速增长,占有用户时间便成为了互联网巨头竞争的焦点。音频、视频、直播等内容形式更能让用户沉浸,所以制作精良、有创意的音视频节目会成为爆款图文后吸引流量的最佳手段。 5、多平台、有侧重的投放 内容创业与流量平台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新媒体内容影响着平台的规模与影响力,而平台的分发能力也影响着内容传播的效果。据企鹅智库发布《xxxx新媒体趋势报告》显示,近六成以上的新媒体可以入驻四个以上的流量平台。同时,相较个体而言,多平台有计划有侧重的“智能分发”将成为获取流量和收入的最佳手段。 6、从个体走向矩阵化 现在,新媒体账号的数量越来越多,凭借个人努力迟早会碰到天花板。做得很牛的账号,几乎都由团队实行机构化操作,而且越来越趋于矩阵化! 7、内容营销要拼创意

新媒体应用现状研究

学习与研究 第 23 期 海航集团 2012年11月26日 新媒体应用现状研究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关于新媒体的论述频见报刊,而且以“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跟常规媒体的共存”等主题的论坛也在推波助澜,一时间关于新媒体的字眼铺天盖地袭来。本文介绍了新媒体与其商业价值,分享了优秀企业在新媒体应用上的案例,并分析了新媒体发展在集团的运用前景。 一、新媒体定义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

称为“第五媒体”。 图1新媒体网络图 二、新媒体对品牌价值的影响 新媒体对商业及品牌营销的五大价值如下: ㈠有效降低营销成本 新媒体可以更好地降低营销成本。企业会花很多钱建一个官方网站,定期发布企业动态和产品信息,不间断维护与推广,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而新媒体提供了更多免费的开放平台,如在开心网建立官方账户,在豆瓣建立兴趣小组,在天涯建立品牌空间,在新浪微博建立官方微博,在百度百科建立品牌词条等等。

新媒体不仅提供了低成本平台,而且还提供了低成本的传播方式。在传统媒体时代,大量品牌的信息需要花费巨资推广,而在新媒体时代,只要内容有创意,网民觉得有趣或有价值,就会帮忙免费传播。 ㈡更精准化的客户定位,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新媒体营销中,不论是门户网站的按钮广告,还是搜索引擎的关键词广告,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都更有针对性。如你在微博谈论购买篮球的事情,那么系统会认定你具有购买篮球的需求,一段时间后,不管你是否再进行篮球主题谈论或搜索,系统都有可能为你定制耐克、阿迪或李宁等品牌。在这个营销过程中,一切都是基于人、账户和关系网,一切需求和潜在消费欲望都可以被记录、被计算、被推理。 未来的消费将越来越强调个性化,消费者会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喜欢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喜欢的商品或服务,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工具能让企业清楚地知道顾客的需求。 ㈢及时有效面对危机公关 企业经营不可能完美无缺,面对众口难调的消费者,任何产品和服务都有可能存在所谓的“缺陷”,而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就是信息分散,舆论极难控制。 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能完善企业危机公关应对策略。公关是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危机公关在某种意义上事关企业的长远利益甚至生死存亡。新媒体环境

以凤凰新媒体为例——国内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以凤凰新媒体为例——浅谈国内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作者:————————————————————————————————日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院(系)名称艺术与传媒学院 专业名称广播电视新闻 年级 2010级 学生姓名吴静 学号 20101004148 指导教师姓名肖峰 填表时间: 2013 年 12 月 12日

以凤凰新媒体为例——浅谈国内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拟选题目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选题依据:近年来,随着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发展,出现了新型的传播媒介,在新的技术、媒介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即新媒体。基于网络而兴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深广的最强势媒体。新媒体迎合了人们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随时随地的互动性表达和信息需要,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新媒体带来的一系列便利及其自身的优势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传统媒体由于受到单向的传播模式限制,传受双方交流困难,传播内容也是众口难调。但是,新媒体的数量随市场需求而增多,新媒体类型的拥挤和重复,致使大多数新媒体不能盈利,频频进行再融资,新媒体经营也陷入困境。而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依然拥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稳定性,传统媒体在其长久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可信度,以及内容质量的高度保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两者只有相互结合,相互合作,相互取长补短,才能达到共生共荣的状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 现如今,我国的报业、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基本都拥有自己的网络平台,开始走向两者融合的道路。在这其中,突出的代表就是凤凰新媒体。凤凰新媒体是凤凰卫视传媒集团全资拥有的跨平台网络传媒,融合互联网、无线网、网络电视三大网络平台。以凤凰网为旗舰,以各类图文资讯、音视频流媒体以及丰富的无线产品组成多媒体门户平台。同时,凤凰网为凤凰卫视中文台、资讯台、电影台等电视台以及《凤凰周刊》开辟了专栏介绍。凤凰新媒体在内部整合凤凰卫视控股集团所拥有的电视台、期刊、网站资源,形成创新的网台联动组合传播模式,另一方面,凤凰新媒体强大的无线网络资源、网站流量、丰富信息也为公司传统的电视、期刊等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平台、内容信息资源。凤凰新媒体与其公司传统媒体的融合为凤凰卫视集团创造了不仅仅是看得见的资产价值,还有更多的品牌价值。 研究意义: 新媒体的发展,模糊了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生存格局。新旧媒体在现有媒介格局中各自占据一席之地,不断细分媒介市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却并没有发挥出良好的效应。 从目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存情况看,各媒体之间只有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形成打造市场的合力,才能弥补单一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单纯的传统媒体市场受众数量近年来不断下滑,盈利模式单一,而单纯的新媒体市场也有着一系列的问题,新媒体带来的网络谣言、网络舆论暴力等社会问题也影响着新媒体的发展。 新旧媒体的融合不仅能让受众感受到信息的便捷性,体会到距离不是障碍,还能更有效地加快科技的发展。媒介融合是新闻传播事业不断持续繁荣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能够带来可观的利润、优质的新闻业务、稳定的受众人群、良好的品牌效益,还能够降低成本,从而为实现融合的新闻机构、文化传播公司带来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新媒体时代下的阅读方式

新媒体时代下的阅读方式 礼记中孔子曾说过,人其国,其教可知,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可见正是书籍记录了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与道德品质,正是阅读陶冶出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即便是在几千年以后的今天,阅读仍然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在今天,阅读的方式正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从以龟甲,竹简为代表的原始媒体,到携带方便造价低廉的纸质媒体,再到信息技术下,视、听、触多种感觉融为一体的新型媒体,阅读从“纸质时代”进入“纸质与电子并存的时代”。 提到新媒体,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便捷,没错。相对于传统纯文本的形式,新媒体可以快速提供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在内的多样的阅读内容。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阅读的效率和检索功能,在新媒介提供的庞大的信息资源中,大学生可以借助更加广泛的阅读获得自我认同,并不断丰富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但是新型阅读虽然带领我们进入更广阔的信息空间,却造成了看完就马上扔到一边,从此不再理会的快餐阅读现象。这就违背了读书本身应有的内涵。一本好书需要细细地阅读、慢慢地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将书中的智慧与自身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这样看来似乎两种阅读方式都有自身的优劣之处,那么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阅读方式呢, 我认为,我们可以以传统阅读为主以新媒体阅读为辅,结合自身的实际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比如,对一些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思考的材料最好应进行纸质文本的阅读;对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最新信息的,应该选择网络阅读;在阅读纸质文本时,要善于“纵向深入”,在网络阅读时则要注“横向比较”,如果能够把传统阅读中细致深的入信息分析和与网络阅读中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起来,就一定会趋利避害,达到一种共生共荣的局面。 老师们,同学们当代社会,处于信息膨胀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的是“自由穿梭”,从新媒体阅读中开阔自己的眼界。张扬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质疑的精神,从传统阅读中沉淀智慧,获取知识,领悟美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我们在阅读当中学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追求真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相信前方我们将收获的是一个更加美好的青春和更加广阔的未来。 11级人资一班都琳

新媒体用户研究第六章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现实时空与媒介化时空共同笼罩下的用户 第一节碎片化的时间、交错的时间轴 移动互联网应用,既使得碎片化时间被利用,也把时间切割成碎片,各种不同起点与刻度的时间轴再用户那里被交错地联结在一起,某些时候也模糊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模糊了现实时间与媒介化时间的界限。 (1)碎片化时间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使人们的媒介使用时间逐渐零碎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信息、传达信息、选择信息,而不需要像电视时代那样等待固定的节目播放时段。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对人们的信息表达提出了简短化的要求,同时也使人们接受到的消息更加简洁直接,培养了人们碎片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和表达方式。 (2)媒介时间 直播的发展使人们共同收看同一事件或节目的惯性在新媒体时代得以保留,除了个性化、碎片化的信息需求,人们也需要统一收看重大事件或活动,以获得共同的公共交流基础。对重大事件的直播,如70周年阅兵,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使人们的爱国热情在观看直播的瞬间高涨。 (3)私人时间轴 在今天的移动社交或服务平台里,作为独立节点的每个用户都可以基于自己的账号建立自己私人化的时间轴,这也是用户自己营造的媒介化时间。虚拟空间中私人化时间轴的建立,使个体的现实生活在虚拟空间中的“投影”有了更清晰的个人化坐标,将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在时间维度上统一起来,提升了个体的独立存在感。通过权限设置的方式,个体的私人时间轴可以和他人的私人时间轴交织起来,也可以在需要时被独立出来,形成内容有所差异的、面向自我和面向社交的时间轴。人们可以在多平台建立多个时间轴,将不同类型的活动与状态刻录在不同的时间轴轨道上,多轨时间轴的混录共同构成个人的生活轨迹。 (4)实时/延时 在互联网中,“实时”有不同的含义,通常所说的“实时”包括:与事实发生同步的实时传播、与信息传播同步的实时接收、各主体间同步的实时行动或互动等。相对地,我们通常所说的“延时”则主要包括:事件发生后的延时传播、信息传播后的延时接收、主体间的延时行动与互动等。 在社交策略上,人们也可以选择实时回应或延时回应,这也侧面体现了人们关系的发展阶段、关系性质、对互动对象的情绪与态度、社交表演的难易度等。 (5)“多线程” “多线程”是用户在网络生存中的一种特点与状态,即常常处于多道任务的并发处理之中就像计算机并行处理多道程序时的状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线程”“并发性”的行为特征必将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成为人们行为的常态。 尽管看上去短期内有些用户的潜力会因此被进一步激发,但长期的多道并行处理,会带来信息过载,使用户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处理任务的效率反而下降,也可能导致人的记忆能力减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新媒体的发展依赖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宽带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这些不足都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益的补充。一方面电视媒体拥有四通八达的有线电视网,它们具有建成宽带高速传输网的现实可能性,这正是新一轮因特网革命兴起的基础,它将极大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并结合网络与电视的优点,为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可以为新媒体提供鲜活的内容和素材,传统媒体具有星罗棋布的信息采集网、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丰富多彩的信息数据库,这些在“内容为主”的新媒体竞争中具有重要价值。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就能扩大信息采集渠道,可以不断获取世界上各个领域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活水”!【4】另外,传统媒体还拥有雄厚的品牌资源,一些著名新闻机构在广大受众的心中早已树立了良好的传播形象,新媒体与这些机构联合,就可以利用这些名牌效应,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抑制网络信息的虚假性、无效性,阻止信息垃圾的侵入,吸引广大网民的光顾。 (二)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走向完善。 面对新媒体诸多优势的挑战,传统媒体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因而对传统媒体而言,调整机制、自我完善已经刻不容缓。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媒体主动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来改进自身。如改革新闻机制,大力发展多媒体新闻,开发网上点播新闻、网上图像新闻,甚至实验网上音像新闻等,以便与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接轨。众多媒体纷纷与网络媒体联姻,获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版或电子版新形态。 (三)传统媒体可以以新媒体为工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质素并达到多层面创收,盈利模式创新可以更加强大。 传统媒体在强大门户或优质网络传媒中,扩大自己的平台、有效整合自己的记者资源及策划资源,解决自身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中国报业网是一个平面媒体互动交流的平台,各大报业集团通过这个网络专业门户交流资源和信息,以中国报业网的广泛辐射传播特点,他们组织一系列活动,诊断现在各体制内报业集团的市场化问题,资源整合利用问题,推广优秀发展模式问题及每年一度的各种评选,有效地实现了报网平台的互享互利。比如,针对体制内党报报业集团市场化的尴尬困境展开专题研讨,组织专家和事件亲历者论述相关的问题解决方式,并针对各个报业集团市场化道路的特点和困难,做出诊断;对于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 业集团等比较成功市场化的集团模式,介绍和推广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四)二次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已经从强势主导地位转化成基础内容提供者,相对来说,需要传统媒体在报道或策划专题时要照顾二次传播的效果,要迅速适应这一转变,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有活力的发展。在文字的精致化、文稿的精短化、图片的高质化、先网络再印刷的时效化等等既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也充满了机遇。 一方面,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过去几年一直都在尝试着利用新的传播技术,通过与新兴媒体的整合和互动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如果没有上游传统媒体丰富的新闻内容资源的支持,也难以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可见这两种媒体能够优势互补、互相包容、互相推进、共同

农村地区新媒体使用状况调研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79734500.html, 农村地区新媒体使用状况调研 作者:杜俊伟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15期 摘要以湖北省鄂州市临江乡地区的农村居民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法,研究该地区新媒体使用现状。研究发现,该地区大部分的居民新媒体普及率并不高,仅为成年人口基数的35.3%;使用的首要目的是获取各类资讯以了解外界,其次是进行社交活动;大部分使用者每天大约花费1.6小时左右的时间来使用新媒体,并认为新媒体有利于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研究还发现,该地区总体上新媒体应用意识不强,其中智能手机普及率、观念与认识和操作门槛以及流量支付等经济问题是该地区目前新媒体使用的主要限制因素。 关键词农村地区;新媒体使用;鄂州市临江乡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031-03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7.31亿人次,互联网的普及率为53.2%,但是在7.31亿的网民中,占中国人口基数超过60%的农村人口的网民比率却未达到网民总数的30%,反差明 显。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新媒体的普及和使用,“对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观念价值转型”,对于其经济生产、文化需求和消费模式,都将起到深刻的作用[1]。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湖北省鄂州市临江乡农村地区的新媒体使用状况,对影响和制约农民使用新媒体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梳理、提取以及分析,从而为推动农村网络信息化进程提出有效的建议。 1 研究对象简介 临江乡位于湖北省鄂州市城区北部12千米处,东依长江黄金水道,北与段店镇毗邻,西与蒲团乡相接,南与樊口街道隔港相望。全乡辖黄岭、新港、黄柏山、临江、马桥、胡林、新安、崔汤、龙潭、大湖、粑铺、王埠、芦州、钮墩、德胜15个行政村、169个自然村。总人 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面积6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 208公顷,蔬菜面积1 104公顷,水产养殖410公顷。 在中国目前的乡村结构中,笔者认为,临江乡处于中等发展水准,作为调研对象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2 技术路径:调研的操作 2.1 相关假设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by张铮 2006-09-2021:08 作者:张铮 1、概况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熊澄宇,2000)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兼媒体实验室(MediaLab)主任尼葛洛庞蒂(N.Negroponte)推出了新作《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将数字化提高到了空前未有的地步。他认为,如果说物质时代世界的基本粒子是“原子”的话,那么构成信息时代新世界的基本粒子就是“比特”(bit,binarydigit之缩写)。“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他的一句名言“计算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传遍了全球。尽管尼氏将“比特”褒扬得近乎无所不能的观点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尽管“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生存”的论断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几乎

所有的人都无法回避眼前的事实: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新世纪全球性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差距,甚至掌握更大的主动权,摆在面前的挑战无疑是巨大而严峻的。当数字化开始影响人类社会的时候,站在潮流前面的著名的IT界巨头、传播界巨头和未来学者纷纷对数字化进行阐述。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国际上不少著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成立类似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中国国内一些新闻传播研究机构和院校从20世纪末也陆续整合资源,成立相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如华中科技大学在原新闻系的基础上,于1998年4月正式组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形成了以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交叉的教学、研究新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1999年4月正式成立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并于2002年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00个重点学科;北京广播学院于2000年4月成立全国首家网络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2000年4月成立了新媒体研究中心,在理论研究(包括媒介形态变化研究、网络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与社会互动研究、人机界面与交互理论研究等)、应用研究(包括新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电子出版技术、交互媒体设计等)及政策研究(包括我国信息化进程中政策法规研究、新媒体传播政策研究等)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上海交通大学于2002年9月成立媒体与设计学院,下属有新闻传播系、数字影视中心、现代传播研究所和艺术、设计类系、研究所、实验室,体现“文理渗透、技术与艺术结合,数字化、国际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依托其先进的数字技术平台,力图构建新型的媒体与艺术设计学科新格局。在重大课题的研究上,国家也连年设立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闻学与传播学科1996年设立项目《多媒体技术与新闻传播》、《电子

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学习

xxxx年,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曝喷趋势,内容付费更是开创了一波又一波的创业风口。很多传统的广告人活跃在新媒体之上,于是更多的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目标,申请账号,通过写稿发文去提高阅读量和粉丝量,打造属于自己的理想王国! 然而在时代的大潮之下,新媒体的发展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实力雄厚者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所以我们来大胆预测一下:xxxx 年,新媒体将经历9大趋势! 1、阅读量的剧烈下滑 对于公众号运营者来说,现在很多公众号的阅读量都在持续下降,粉丝增长更是难上加难。在缺乏热点的情况下,一旦标题不够内涵刺激,打开率会跌倒到让你怀疑人生。所以未来公众号的阅读量剧烈下滑早已成为行业的痛点。 2、优质内容的稀缺 对于公共号来说,一个热点能激活数以万计的推送,重点只有极少数对热点的深度分析,其中大多数都是胡乱拼凑的标题党。无用的信息在媒体上到处泛滥,接下来,新媒体“去粗取精”的速度还会加快,原创和优质内容跟不上的新媒体就会成为首先被淘汰的对象。 3、原创内容+运营的价值更凸显 之前说的“加速淘汰期”,不是指公众号不能成功运营,而是需要更多更精准的运营投入。在这个“流通为王”的时代,精耕细作的原创内容离不开运营,所以原创内容+运营的价值才能凸显。 4、音视频的异军突起 中国网民已超过7亿,由于用户数量不再持续高速增长,占有用户时间便成为了互联网巨头竞争的焦点。音频、视频、直播等内容形式更能让用户沉浸,所以制作精良、有创意的音视频节目会成为爆款图文后吸引流量的最佳手段。 5、多平台、有侧重的投放 内容创业与流量平台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新媒体内容影响着平台的规模与影响力,而平台的分发能力也影响着内容传播的效果。据企鹅智库发布《xxxx新媒体趋势报告》显示,近六成以上的新媒体可以入驻四个以上的流量平台。同时,相较个体而言,多平台有计划有侧重的“智能分发”将成为获取流量和收入的最佳手段。 6、从个体走向矩阵化 现在,新媒体账号的数量越来越多,凭借个人努力迟早会碰到天花板。做得很牛的账号,几乎都由团队实行机构化操作,而且越来越趋于矩阵化! 7、内容营销要拼创意 广告是大多数新媒体的主要营收方式。随着公共号营销价值的下滑,广告带来的收益增长也逐渐放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些垂直细分或具有独创性的公号仍然能获得品牌主的青睐。暴利时代的结束,意味着新媒体内容营销将以更加激烈,垂直、独具创意的展现形式而存在。 8、政策规范增多 政策的收紧可谓是新媒体最不确定的因素之一。在当前的移动端泥沙俱下的内容创作环境下,新媒体不可避免的卷入其中,政策的加强会使新媒体越来越趋于规范化。 9、线上线下联动趋势增强 管理学原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新媒体也一样,从线下走到线上,再从线上走向线下,也是新媒体发展的一大趋势。所以在未来,线上+线下的联动会越来越强。

高校新媒体运用的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

高校新媒体运用的现状以及发展调查报告 一、新媒体运用的基本情况 (一)什么是新媒体 要了解新媒体这个概念,先了解什么是媒体。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成为媒体。在对媒体的划分中,按其产生的先后有这样的五种媒体,分别是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我们通常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划归到新媒体的范畴。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新媒体,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宣传、引导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媒体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它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所以被称为新媒体。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和手机是大学生最常接触的新媒体。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当然对于新媒体的具体概念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在还属于众说纷纭的阶段,各家持有不同的观点。新媒体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和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娱乐的内容,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其信息具有海量性与共享性,包含多媒体与超文本,融合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虽然大家对新媒体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家都认识到了新媒体发展的广阔前景和丰富的应用,以及巨大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的特点 综合不同的观点,我们发现新媒体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内容定制化:受限于技术发展的水平,传统的媒体的受众往往是面向全体大众。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在受众发面突破了许多限制,可以说,新媒体做到了受众的细分化,甚至将受众具体到个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受众用户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