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九年级科学下册1.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下册1.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下册1.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下册1.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新版)浙教版

第一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2、知道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

3、尝试根据证据建立假说

4、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宇宙大爆炸的主要观点

教学建议:

1、尽可能多的学习宇宙学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证据与理论

给人一杯水,自已要有一桶水。虽然这个观点已受到批判,认为是注入式的教学。但在第一单元1——3节的教学中,教师最缺乏的是背景知识,如果只有课本的知识(只了解支持大爆炸理论的红移现象,根本无法应对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教学之前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要帮助学生认可宇宙大爆炸的观点,教师还需了解;(1)星系红移现象

(2)宇宙微波背景辐射(3)古老天体的时标(4)宇宙中氦元素的丰度(5)宇宙大爆炸后的演化(6)宇宙的将来

2、尽可能多的运用视频、动画与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如宇宙大爆炸的证据与演示)

3、尽可能的降低知识的难度;教学目标中强调只要知道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因此教学后只要学生认可宇宙是由爆炸产生,宇宙在膨胀,能够复述大爆炸的主要观点即可。

4、尽可能的给学生以想像的空间,允许学生建立各种模型。如对于宇宙的过去与将来,学生认为黑洞是通向另一个宇宙通道;另一个宇宙从黑洞的大爆炸开始。或者有的学生受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影响,更为虚无的认为人类永远无法认识宇宙,直到有一天人类跳出宇宙才能较准确的认识宇宙也可。

教学过程:

一、关于宇宙起源的传说

1、盘古开天辟地说(中国古代神话)

2、宇宙稳态理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除了一些细微部分外,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宇宙不需要一个开端或结束。物质总是以恰当的速度不断创生着,这一创生速度刚好与因膨胀而使物质变稀的效果相平衡,从而使宇宙中的物质密度维持不变。这种状态从无限久远的过去一直存在至今,并将永远地继续下去。(托马斯。戈尔德;赫尔曼。邦迪;弗雷德。霍伊尔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

3、宇宙大爆炸理论

学生也会提出来。但学生往往无法说出大爆炸理论的证据。因此,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大爆炸理论的形成与证据。

二、宇宙的演化

既然宇宙是由于大爆炸产生的,则大爆炸在什么时候发生,大爆炸后又发生了什么,今天的宇宙是怎样的。

宇宙既然有过去就一定会有将业。宇宙的将来是由现在观测到的宇宙中物质的多少——正确地说是由现在观测到的宇宙密度决定的。宇宙密度越大,宇宙的引力就越强。如果宇宙密度大于4.5×10-27kg·m-3(大约每立方米三个中子或质子),宇宙的膨胀会由于引力的作用而停下来,转而开始收缩,最终回到高温高密的状态。如果宇宙密度小于或等于4.5×10-27kg·m-3,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宇宙的温度也将越来越低,最终消亡在接近绝对零度的

冷寂世界中。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科学家还无法给出宇宙密度的确切数值。现在观测到的宇宙密度虽然不大,但是宇宙中还存在我们无法看见的各种各样暗物质,所以宇宙密度的数值可以比目前测量值大。不过,在20世纪的最后两年里,科学家发现宇宙不仅在膨胀,而且是在加速膨胀,因此宇宙很有可能永远膨胀下去。

教学反思: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案(基于资源的教案)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是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为线索,由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等内容组成。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宇宙环境的关系。人类探测宇宙的目的是为开发宇宙资源,开发宇宙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宇宙环境的保护,因而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开发宇宙资源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知识难度不大,但思想性比较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资料或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运用读图、阅读分析资料和讨论等方法,有利于掌握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世界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领域。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导入新课】通过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日、月、地的关系,已认识到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然而人类对宇宙的探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探测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呢? 【活动】①由学生把课前收集、了解的关于航天发展的资料内容做简要介绍。②阅读教材P11文字和插图,强调学生注意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里,并加以说明。 【提问】人类借助航天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开创了探测宇宙环境的新时代。在进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测器、探测方式、探测内容和意义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展示相关的航天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填写下列表格内容。

【视频播放】播放“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过程”视频。 【视频播放】播放“拓荒者号火星探测”视频。 【讲述】通过教材和刚才播放的视频片断,我们了解到,航天飞机的试航成功,使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探索进入到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阶段。这是因为航天飞机能重复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时,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航天飞机的出现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人类自由往返宇宙空间、开发利用宇宙资源成为现实。 【多媒体演示】课本“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说明我国已步入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多媒体课件中介绍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 【提问】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开发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活动】学生分组,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议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限于书本内容,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可举实例说明,也可大胆想象未来开发宇宙的广阔前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讲述】美国的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1)确定登月方案;(2)准备了四项登月飞行辅助计划—“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发射9个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并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发射三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3)研制运载火箭;(4)进行实验飞行;(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这项工程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参加该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这一切说明探测开发宇宙资源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以科学技术做支撑,否则是难以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和开发的。 【视频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维持系统”、“人类登陆火星”等视频。【总结】宇宙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后备空间,在人类面临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探索开发宇宙资源,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宇宙开发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人类的技术完全能够利用地球周围的资源,如何利用以及什么程度上的利用取决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宇宙开发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3.1《能量及其形式》优秀教案

《能量及其形式》优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能、光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太阳能、核能等自然界中能量存在的各种形式。 2.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具体事例的分析中,得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通过设计实验和操作体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重点: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 难点: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 教学过程: 活动1:新课导入 是什么使下图的物体动起来 ) 1.骑车的人利用双脚蹬动自行车踏板提供能量使自行车动起来。 2.太阳能汽车是利用太阳的能量转化成电能后,使车里的马达运转起来,使车向前进。 3.电车利用电能让车动起来。 4.风车叶片的转动时由于风的能量驱动的。 …… (

活动2:教师讲解 任何物体的工作都需要能量,那么什么是能量呢 能量简称“能”,指用作功的本领量度的物质及其运动的属性。 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者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 活动3:玩“溜溜球”。 提问:溜溜球在我们手中时具有什么能为什么 生:重力势能,因为溜溜球被举高了。 进一步提问:我们投放溜溜球时,溜溜球又具有什么能 ! 生: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 提出问题:生产生活离不开能量,那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利用的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呢 活动4:能量的存在形式及其利用 比一比:哪组知道的能量形式最多 (分组讨论,记录下来哦!)实物投影展示各组的讨论结果并作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常用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板书在黑板上:电能、化学能、太阳能、光能、机械能…… 讨论:我们是如何利用这些能量的 (1)问题:我们是如何利用电能的 ^ (学生列举利用电能的方法,即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用电器工作。) 引导:消耗了什么能得到了哪种形式的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电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电能→热能;电能→化学能…… (2)问题:我们是如何利用化学能的 学生列举利用化学能的方法,如:汽车利用汽油行驶;利用天然气加热;利用干电池给手电供电…… 引导:消耗了什么能得到了哪种形式的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化学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热能;化学能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电能专题教案

专题 电能 电功 一、定义:电流可以做功,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 二、物理意义:电流做功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计算公式: 1.定义式:W=UIt 即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2.导出公式:W=I 2 Rt ,W=t R U 2 (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四、电功单位: 1.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2.通用单位:千瓦时,符号kW ?h ,俗称度,且有1kW ?h=1度= 3.6×106 J 五、电功的测量 1.测量仪表:电能表(1户1表) 2.读数方法:电能表表盘上先后两次示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即电流在这段时间内所做的功。 例1 (天津市中考试题)电能表是测量________的仪表.1 kWh 的电能可供标有“220V 40W ”的灯泡正常工作________h . 精析 电能表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仪表.考查能否灵活利用W =Pt 进行计算. 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可以简化计算. 解 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题目给出:W =1kWh P =40W =0.04kW 时间:t = P W =kW 04.0kWh 1=25h 如果选用国际单位,则计算要麻烦得多. 答案 电功,25 电功率 一、电功率的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科学量 二、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电功叫做电功率 三、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 t W 四、电功率的单位:1瓦=1焦/秒 五、 电功率计算公式:P=UI 电功率的推导公式: U= I P I=U P 对于纯电阻电器(只有电阻在做功): P=UI P=I 2 R (已知I 和R 求P) (已知U 和I 求P) P=R U 2 (已知U 和R 求P)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 1.496 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强弱标志| 光球层)、耀斑(最激烈|色球层)、日珥(色球层)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 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 影响气候② 影响短波通讯③ 产生磁

暴现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 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 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 4 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 个纬度为111. 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 °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 ° 2和66 ° 3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中考专题人类认识的宇宙和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练习

人类认识的宇宙和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练习 知能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形成天体系统的条件是() A.重量和体积B.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C.数量和亮度D.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总星系是指() A.太阳系和银河系的总称B.地月系和太阳系的总称 C.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总称D.太阳系和河外星系的总称 3.在夜晚晴朗的天空,我们能看到的一闪即逝的天体和拖着长尾的天体是() ①月亮②流星③彗星④星云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地球上所以有生命存在,是因为() ①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②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的地形条件③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的土壤条件④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5.星空中视运动最不显著的天体是() A.木星B.月球C.牛郎星D.北极星 6.宇宙中有丰富的可供开发的资源是() ①太阳能资源②空间资源③风能资源④水能资源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7.下列对地球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宇宙是物质的,但物质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B.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任何物质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 C.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但物质的运动没有规律可循 D.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和层次的 8.关于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手段按发展顺序排列是:航天飞机、载人飞船、人造地球卫星B.随着人造地球卫星的出现,实现了人类对月球的直接取样观测 C.随着载人航天器的出现,实现了人类对天体的直接取样观测 D.宇宙探测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没有影响 综合能力训练 1.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9年4月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尽管人类对月球已作过大量的测量和月球样品的分析,但是月球科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仍模糊不清。” 材料二我国古代有嫦娥奔月的传说。20世纪60年代美国登月成功。 (1)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B.地月系C.银河系D.总星系 (2)上述材料说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反映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我们的祖先渴望了解宇宙,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找到了解的办法。今天,我们已找到了一种有效和精确地了解宇宙的办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科学已经表明,宇宙是如此浩瀚而古老,因此人间世事往往显得无足轻重。 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的心情激动,感叹不已,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我们迫切希望能够了解宇宙,我们现有的大部分知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然而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地方。宇宙是由无数的行星、恒星、彗星、星云等组成的,宇宙中是否有外星生命的存在成了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总之,宇宙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以下让我介绍一下人类探索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宇宙知识吧。 恒星 人们用肉眼看到的星星,除了太阳系内的流星、彗星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和土星)之外,整个天空中的星星都是恒星。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所组成并能自己产生能量发光的近似球体的天体。由于它们的位置看上去似乎恒古不变,因此,古人它们为“恒星”。 在中国古代,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了关于恒星颜色的记载:“白如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恒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诱人的色彩呢?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从恒星光普型我们可以知道,恒星所呈现的不同颜色,代表了它们表面所处的不同温度。一般来说,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温度较高,大约在2500~3500开,如猎户座η星。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温度居中,大约在6000~500开,如御夫座的五车二星。而发红光的恒星是垂亡的老年星,温度较低,大约在2000~3000开,如参宿四和心宿二等。 当你用眼睛直接观察恒星时,你会发现恒星有的亮些,有的暗些,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同亮度的恒星的光给予你的眼睛视网膜的能量大小不同。 不过恒星的这种亮度不是恒星的真实亮度,由于恒星距离有远有近,在夜空中看起来很亮的星可能是因为这颗星距离我们很近,相反,一颗看起来很暗的星,只是由于距离遥远才显得很暗。因此,恒星的目视星等反映不出恒星的真实亮度。 黑洞 广义相对论表明,引力场可以造成空间弯曲,强大的引力场可以造成强烈的空间弯曲,那么无限强大的引力场会产生什么情况呢?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不久,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就用这个理论描绘了一个假设的完全球状星体附近的空间和时间是如何弯曲的。他

九年级科学上册 3.2 机械能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2节机械能》 教学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能的单位是焦耳。 2、知道什么是动能,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哪些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及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哪些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及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材料准备 斜槽,不同质量的铁球,木块;一把刻度尺,外形相同的一个铁球和一个木球,一个装有细沙的金属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2、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在描述物体的状态时,我们说物体或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运动的物体似乎比静止的物体有“优势”,我们来分析一下。流动的水会使浮于其上的竹排变得运动,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运动速度很快,能将靶面击穿,运动的物体到底有什么“优势”? 这些运动的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这就是动能的定义。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例如,行驶的汽车,抛出的石块,踢出的足球,坠落的陨石等,都具有动能。 如图所示,铁球A从斜面上滚下,碰到木块B时,会将B撞出一段距离。在同样的斜面上滑下,并使木块在同样的平面上滑动,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木块 B移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铁球A的动能大小,很显然,木块B滑出得越远,表明铁球A的动能就越大。 以上就是我们进行探究实验的原理。所用的器材, 还应再加一个铁球C,A与C的质量不同, m A>m C。准备好器材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实验了。在进行实验时,你注意一定要使用“控制变量法”。因为我们想研究的是动能分别与运动速度、质量的关系,所以应先将不参与研究的变量保持不变才行。 当铁球A在斜面上的位置越高时,它滑下后运动速度就越大,这样我们将铁球A放在斜面不同的高度,就可以获得不同的运动速度。但做实验时,用同一个铁球才行,因为这样能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恒星的一生》

大唐镇中备课用纸 课题 6.1.3恒星的一生 教学目标1、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 2、了解太阳一生的演化过程。 3、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恒星的一生 教学难点恒星的一生 学具准备图表 教学教法图表法、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复习:地心说:托勒密及核心内容 日心说:哥白尼及核心内容 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特点: 星云说的主要内容。 过渡:太阳系的中心-----太阳,也是由星云形成的。 图:太阳 设疑:太阳是一颗恒星,恒星真的能永恒吗? 生答:不能 师:科学家预言:太阳和太阳系最终将走向“死亡”。那么恒星的一生又是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1.3恒星的一生。 板书:1.3恒星的一生 师:恒星有很多种,你认识以下这些恒星吗? 图:

生答: 师:分别讲解各种恒星 红巨星:称它为“红”巨星,是因为在这恒星迅速膨胀的同时,它的外表面离中心越来越远,所以温度将随之而降低,发出的光也就越来越偏红。不过,虽然温度 降低了一些,可红巨星的体积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变得很大,极为明亮。 肉眼看到的最亮的星中,许多都是红巨星。红巨星的体积很大,它的半径一 般比太阳大100倍。 行星状星云:质量大于太阳质量1.4倍,外围的气体及冰粒便会以每秒数十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外貌像土星的光环一样,天文学家叫行星状星云,而剩下 的核心的光度会暗淡下去。 超新星:是恒星在死亡前的一次大爆发,所释放的能量,发出的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爆炸将星球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发射。每一颗恒星一生 之中最多只可能发生一次。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白矮星是一颗已死亡的恒星,中心的热核反应 已停止。 中子星:质量约是太阳4-10倍的恒星在超新星爆炸的过程,遗留下来的核心变成一颗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的中子星,由中子构成,密度为水的1014倍,仅 1cm3的质量就有全球人类那么重,直径仅为30km。 黑洞:质量比太阳大10倍以上的恒星,超新星爆炸后会形成“黑洞”。黑洞会把附近所有的物质都吸进去,就连光线也会被吞没,所以我们是看不见黑洞的。但是 如果黑洞附近有另外一颗恒星,我们可以从这颗邻近恒星的物质被吸入黑洞时 的情形,证明黑洞的存在

1.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同步练习及答案

1.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不属于该研究方法的是() A. B. C. D. 2.目前航天飞船的飞行轨道都是近地轨道,一般在地面上方300km左右的轨道上绕地飞行,环绕地球飞行一周的时间约为90min左右.若飞船在赤道上空飞行,则飞船里的航天员在24h内可以看到的日落次数最接近() A. 2次 B. 4次 C. 8次 D. 16次 3.关于宇宙的产生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是() A. 宇宙没有起源,天然而成的 B. 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C. 宇宙肯定是恒星的湮灭造成的 D. 宇宙产生于气候的变化 4.下列关于学说的提出、模型的建立或科学实验完成等先后顺序,不符合科学史实的是() A. 对太阳系的认识:先提出日心说,后提出地心说 B. 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先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后建立板块构造学说 C. 对电磁现象的认识: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制造出发电机 D. 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卢瑟福先完成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 5.关于宇宙大爆炸,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50万年前的一次原始火球大爆炸 B. 大爆炸宇宙模型认为,“原始火球”的温度和密度高得无法想像 C. “原始火球”的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D.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可推知,所有星系都在背离我们运动 6.下列有关人类探索宇宙过程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伽利略就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天体 B. 牛顿第一个观察到了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 C. 科学家把“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太空 D.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最远的天体距离我们约130亿光年 7.下列对宇宙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 月球表面有山、有空气,但无水和生命 B. 宇宙的大小结构层次为: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C. 现在有很多证据已经证明宇宙是有边的、膨胀的 D. 太阳是一颗能自行发光发热的气体行星 8.目前能较好地解释火山、地震等地壳变动现象的学说是() A. 海底扩张学说 B. 大陆漂移学说 C. 板块构造学说 D. 大爆炸宇宙论 9.下列各物体的尺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地球太阳银河 B. 银河系太阳地球 C. 银河系地球太阳 D. 太阳银河系地球 10.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有两种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托勒密” B. 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C. 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开普勒” D. 地心说有其局限性,日心说没有局限性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恒星是指宇宙中不动的星球 B. 宇宙是由几千个星系组成的天体系统 C. 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 D. 银河系只是有群星组成的天体 12.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 越快。若在我们所在的星系1观测,下图能类比宇宙膨胀的是(箭头方向和长短分别表示运动方向和快慢)() A. B. C. D.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实验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和(14)班的科学教学工作。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多次的考试成绩来看(1)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这个班的男生多虽然很聪明,但是很爱偷懒,学习科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上课纪律也较好。所以总体表现还不错,但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督促其认真学习。(14)班的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但对于部分知识点少数同学理解不透。往往对具体的问题束手无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有男孩强于女孩的现象。女生动手操作能力待进一步提高。且学生的的基础参差较大。 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

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赖性较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兴趣。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概貌九年级上共4 4章以“转化和平衡”这一统一的科学概念进行整合。第1、2两章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它们与八年级下教科书中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是在八年级下册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量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 学习物质分类打下基础。 第2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三节身体的防卫 教学目标 1、识别免疫现象、类型; 2、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 3、了解免疫功能。 教学重点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教学难点: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人体免疫功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传染病的三个特点和预防的三种途径 思考: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皮肤阻挡作用) 问:人体有些部分没有皮肤阻挡,如眼睛、鼻腔、口腔等,是如何抵抗外界的病原体入侵的?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读图:找出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 (1)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 (2)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3)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 (4)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杀死病菌 教师归纳: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 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

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防线侵入人体后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二道防线 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食和消化病原体 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归纳: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问: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答:能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 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是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之后进入血液后,会怎么样? (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免疫反应) 播放FLASH小动画 解释抗原和抗体 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组织(癌细胞)等 抗体: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人们通常也称为免疫球蛋白。可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 问:抗体是如何对付病原体的? 抗体附在病原体上,病原体被溶解及杀死;抗体附在病原体表面,使病原体更易被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被抗体粘结在一起,以致不能进入细胞或繁殖归纳:在体液中(细胞外)消灭病原体——体液免疫 再看FLASH,介绍B淋巴细胞的记忆功能。 问:B淋巴细胞是在体液中起作用的,一旦病原体进入细胞内时,人体还有什么免疫方法? 观看动画,T淋巴细胞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和释放淋巴因子 归纳:在细胞内消灭病原体→细胞免疫

2019-2020学年度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 1 节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知识点练习第四十五篇

2019-2020学年度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1 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知识点练习 第四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宇宙大爆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宇宙起源于一个非常稳定的“原始火球” B、“原始火球”爆炸导致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处处下降 C、目前宇宙的膨胀已经结束 D、目前宇宙的膨胀已经结束且已经开始收缩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关于宇宙大爆炸,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50万年前的一次原始火球大爆炸 B、大爆炸宇宙模型认为,“原始火球”的温度和密度高得无法想像 C、“原始火球”的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D、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可推知,所有星系都在背离我们运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如图所示为大爆炸宇宙模型半径、温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 ) ①随着宇宙半径的增大,宇宙温度在降低 ②随着宇宙半径的增大,宇宙温度在升高 ③宇宙在不断收缩 ④宇宙在不断膨胀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用绳子系着一个小球做圆周运动,当小球速度逐渐加快时,你感受到的拉力( ) A、逐渐变小 B、逐渐变大 C、不变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宇宙认识说法正确是( ) A、宇宙中天体的位置是始终不变的 B、宇宙是方形的 C、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 D、太阳就是宇宙的中心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关于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心说的参考系是地球 B、日心说的参考系是地球 C、地心说和日心说只是参考系不同,两者具有等同的价值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

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技能领域:了解探究物质分类的方法, 3、情感领域: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物质分类的方法。难点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 板书设计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在第一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 (二)新课教学 1、物质分类的方法 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 (1)按颜色分类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氯气 紫黑色:高锰酸钾 (2)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类。 讲授:物质的分类 *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 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 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2、技能领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 论的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 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物质分类。难点物质分类。

九年级科学上册 金属材料教案 新版浙教版1

《第1节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能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2、认识合金,能说出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区别,知道合金比纯金属用途更广泛。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材料。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收集、整合信息的方法。 2、学习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 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用途体现其性质”的观念。 2、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理使用金属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及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 2、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查阅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一组金属制品的图片(马踏飞燕、司母戊鼎、铝合金制品、日常金属用品)。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提问:(1)生活、生产中常用金属有哪些?(2)你知道人类目前用途最广的金属(铜、铁、铝)被人类应用的时间前后吗? 录像展示:人类利用金属的发展史。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 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决定用途的因素

讲述故事:1912年,英国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提问:①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②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 过渡:看来熟悉金属材料的性质非常重要,我们一起通过科学探究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知识。活动探究:利用发给小组的金属材料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 总结:①常温下是固体(汞除外)②有金属光泽③有延展性④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⑤密度较大⑥熔点较高。 指导学生阅读课,了解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和部分重要金属的物理性质比较,之后提问。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炮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讨论: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它是否是决定物质用途的唯一因素?还有哪些因素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总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还应该综合考虑价格、是否美观、资源存量、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三、了解合金及其应用 过渡: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余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仅有的这些纯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合金材料应运而生。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提问:1、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金属是不是纯金属? 2、什么是合金?合金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常见的合金有哪些?(重点了解生铁和钢两种铁的合金。) 3、合金与纯金属在物理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四、金属的污染与回收利用 1、金属污染的危害。

1。3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及探索

第三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及探索 把握考向走进高考 备考重点 1. 常见天体的分类,地球是宇宙中的天体。 2.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 3. 宇宙探测的意义及现状。 能力要求 1. 认识宇宙中的各类天体,熟悉各级天体系统,认识地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宇宙环境和自身环境等方面,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2. 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现状以及对人类现代生活的影响,关注重大航天活动。 要点扫描基础自测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1. 宇宙的特点 (1)物质性:由恒星、星云、________、流星、________及星际空间的________等各种天体构成。 (2)运动性:各种天体之间________和________,形成天体系统。 2. 天体系统的层次性 总星系银河系________________其它________、小行星、 ________、流星体等其它恒星系________ 二、宇宙中的地球 1. 八大行星的排序:由里向外为________、________、地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八大行星的分类(1)类地行星:________、________、地球、________(2)巨行星:________、________(3)远日行星:________、________ 3.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宇宙环境太阳无明显变化,________比较稳定大小行星________,宇宙环境比较安全(2)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________地球________,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运动,形成液态水和海洋 三、宇宙探索 1.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2. 宇宙开发 (1)宇宙空间资源特点:________利用:收集地球信息,进行科学实验 (2) ________:地球最重要的能源 (3)矿产资源:月岩中的矿产 3. 我国目前的三大航天基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正在计划在海南________建立另一航天发射基地。 探索思考拓展思维 1. 站在地球上,你所看到的天体每天在怎样运动?与地球自转有什么联系?你能找到北极星吗? 2. 假若宇宙中某颗行星有生命存在,它应具备哪些条件? 3. 航天员的宇航服具有哪些特殊的功能? 4. 我国的三大航天基地的气候和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不同?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 册教案

第三节身体的防卫 教学目标 1、识别免疫现象、类型; 2、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 3、了解免疫功能。 教学重点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教学难点: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人体免疫功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传染病的三个特点和预防的三种途径 思考: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皮肤阻挡作用) 问:人体有些部分没有皮肤阻挡,如眼睛、鼻腔、口腔等,是如何抵抗外界的病原体入侵的?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读图:找出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

(1)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 (2)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3)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 (4)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杀死病菌 教师归纳: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 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 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防线侵入人体后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二道防线 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食和消化病原体 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归纳: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问: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答:能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 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是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之后进入血液后,会怎么样? (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免疫反应) 播放FLASH小动画

九年级科学下册 1.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练习题 浙教版

第一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起源的证据是( ) A.哈勃定律 B.旧约“创世纪” C.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D.女娲补天的传说 2.中国古代流传着“开天辟地”的神话,下列对该神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一个科学假设 B.它能科学地解释宇宙起源 C.它采用了宇宙膨胀的观点 D.它既是神话,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起源进行探究的思想 3.下列有关宇宙的起源的说法,得不到科学支持的是( ) A.大约在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是被挤压在一起的一个“原始火球” B.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发生的一次大爆炸中诞生的 C.宇宙是相当近的过去创生的,十七世纪时邬谢尔主教算出宇宙诞生的日期是公元前4004年 D.大爆炸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宇宙在“原始火球”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 4.哈勃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 ) A.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B.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 C.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D.以上说法都是 5.现代宇宙论最重要的证据是( ) A.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

B.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 C.古代“上帝”创造的 D.气球充气后不断膨胀,气球上各个小圆点间的距离不断变大 6.目前,大爆炸宇宙论已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其主要观点有( ) A.宇宙的年龄大约是150亿岁 B.宇宙以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C.宇宙在爆炸中诞生,并不断地膨胀下去 D.以上说法都是 7.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 A.宇宙膨胀理论是错误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宇宙是不可认识的,以上准确预报只是巧合 8.关于假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假说就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猜测 B.假说只要被大众接受了就是事实 C.假说是需要有证据支持的一种结论 D.假说成立的关键是有丰富的想像力 9.下列宇宙探测的成果中,对改变人类社会生活起了重要作用的是( ) ①发现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②利用卫星进行气象观测、军事侦察、空间通讯、飞机导航等;③利用卫星寻找地球上的资源;④探测到许多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0.宇宙起源的证据——星系运动的特点(哈勃发现): __ __;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4.1 食物与营养教案

4.1 食物与营养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测定不同食物中的能量,了解“热量价”的含义,知道食物中蕴含能量。 2、说出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3、培养对照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食物中的营养及其作用 2.实验测定不同食物燃烧并计算放出的热量 难点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各种食物所产生的热量是不同的。 三、教学设计: 一、食物与能量 引入: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要消耗能量,对吗? 问:一天中进行不同的活动时,消耗的能量一样吗? 师:如书写时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消耗的能量约为1.68千焦,打乒乓球时约为18.40千焦。那你计算一下你上一节课需要消耗多少能量?上一节体育课呢? 问:这些消耗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食物 问:这些食物是怎样变成能量的呢? 生:呼吸。 归纳:食物在体内发生氧化反应,与在体外燃烧有相似之处,都能放出能量。但食物在体内的氧化更缓慢、更复杂,属于缓慢氧化。 问:同样质量的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也一样多吗?究竟哪种物质能提供更多的能量呢? 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测得食物中所含的能量? 引出实验,观察教材134页,指出: (1)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2)选用的食物应该是容易燃烧的,食物种类应具有典型性,如富含糖类的、富含脂肪的、富含蛋白质成分的等等,以便进行比较。 (3)1毫升水每升高1度,需要吸收4.2焦的热能。 (4)为比较不同物质所含能量的多少,对实验原料应进行必要的称量。 讨论:食物(生物)氧化与非生物氧化或燃烧有什么不同?食物的缓慢氧化有什么好处? 归纳:本质是相同的,进行的方式大不一样,细胞内生物氧化是在常温、PH值中性或近于中生及水环境中进行,是在一系列酶、辅酶和中间电子受体等的作用下是逐步完成的,因而能量是逐步释放的。这样就使细胞不致因能的骤然大量释放而受到损伤,也使释放的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结论:从实验中可知,脂肪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通过实验,知道食物中蕴含能量。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能量叫热量价。据营养学的测定,蛋白质的热量价为16.7千焦,糖类的热量价为16.7千焦,脂肪的热量价为37.7千焦。 板书热量价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