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课堂实录)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课堂实录)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课堂实录)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课堂实录)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导入新课

师:展示平台出示司母戊鼎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什么朝代的?发现于哪儿?

生:它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是商代著名的青铜器。它重832.84公斤,高1.33米,口长1.10米,壁厚6厘米。因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所以称为司母戊鼎,它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当时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

师:同学们,画面生动再现了商朝铸鼎的场面。司母戊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天我们来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一课。

学生分组,快速阅读全文

教学新课

师: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第一组是手工业组,第二组是农牧业组,第三组奴隶生活组。然后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收集本组所需要的信息。发给每一个组一张纸,将收集的信息写在纸上。教师可利用学生阅读的机会,了解各组收集信息的情况。

展示交流信息、分析总结。

各组将收集的信息张贴在黑板上互相交流,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讲解。

师:手工业组为我们展示了青铜器制作业、陶瓷业、玉器制作业等行业的情况,在此重点说明一下青铜器制作业。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举例说明夏至西周青铜器制作的特点是什么?

手工业组回答:过程: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经过夏朝的发展,到商朝达到顶峰,西周更加丰富、说明我国文化具有连续发展的特点。

特点:(1)工艺高超。展示平台出示四羊方尊图片,以四羊方尊为例说明,从外形看,器物非常精致,在它的四角,附着四只向外伸出的羊头和前肢,羊角卷曲。四壁装饰着蟠龙纹,布局新颖,造型别致,工艺精湛。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2)品种繁多。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等。(3)应用普遍。用于生产、生活(展示西周可烧炭火的青铜器图片),用来铸造武器、祭祀等。(4)分布广泛。在商周的统治区、成都平原等地区。(展示三星堆文化图片)1929年在四川的广汉,出土了大量的金器、玉器、青铜器等,其中青铜神面具、青铜雕像、青铜神树造型生动,引起了中外人士瞩目。

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器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称为青铜时代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

手工业中,除了青铜器制造业,还有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教师在此略作说明:夏、商、西周手工业中并不是青铜制作业“一枝独秀”,而是得到了全面发展。)

农牧业组为我们展示了夏商西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五谷”齐备、选种、施肥、治虫害、青铜农具、家畜家禽、牧场……

从两组的内容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生:当时手工业、农业、畜牧业都很发达,被称作青铜文明。

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前面已讲了青铜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奴隶生活组收集到的信息:奴隶被大量使用、命运悲惨,被带枷锁、转让、买卖,被当做殉葬品。(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插图)从这些展示,我们得到什么认识?夏、商、西周奴隶地位低下,奴隶制的本质是残酷、野蛮的。

将学生每四人分为一个合作小组讨论。讨论:奴隶的悲惨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一种什么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夏、商、西周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请说说你们有什么收获?(想让学生自己亲身感悟体验)生:讨论作答。青铜制作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夏、商、西周手工业、农业、畜牧业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奴隶生活悲惨。

师:(补充)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时期同原始社会相比,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结合书上的动脑筋题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

生讨论作答:是历史的进步,成就突出,辉煌灿烂。当然这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幼儿园中班健康优秀教案及课堂实录:小熊学刷牙

幼儿园中班健康优秀教案及课堂实录: 小熊学刷牙 ⒈使幼儿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⒉教幼儿学习,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学习刷牙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教学准备: ⒈听过故事《小熊拔牙》;

⒉小熊头饰一个,并请一位老师扮演小熊; ⒊牙齿模型一副;幼儿人手一把牙刷,一支牙膏,一只杯子; ⒋录音机,磁带《刷牙歌》。 教学过程: ⒈开始部分。 老师:小朋友,你们听过小熊拔牙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请来了那只可爱的小熊。(小熊出场) (小熊的出现活跃了课堂气氛,孩子们有了很大兴趣。) 小熊: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要和你们一起做游戏。

⒉基本部分。 ⑴引导幼儿讨论不保护牙齿的害处。 (加深幼儿对不保护牙齿害处的认识。幼儿听过故事《小熊拔牙》,都知道一些不保护牙齿的害处,对幼儿的回答,老师加以概括。) 老师:小熊因为不注意保护牙齿,牙齿被拔掉了。你能告诉我不保护牙齿还有哪些害处? ①幼儿讨论,交流。 ②老师小结:牙齿如果生病了,会影响我们吃东西。牙疼得不想睡觉,不想吃饭,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健康。牙齿拔光后说话不清楚,而且也不好看。 小熊:我现在知道要保护自己的牙齿了。不乱吃零食,

每天早上和睡觉前坚持刷牙,牙齿就会很健康。可是,我不会刷牙怎么办呢? ⑵幼儿讨论正确的刷牙方法。 ①老师:小朋友会刷牙吗?你来教教小熊你是怎么刷牙的? (小熊到小朋友中间去) ②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老师与幼儿共同讨论正确的刷牙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让幼儿各抒已见。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发表自己的意见。幼儿知道刷牙的方法,但不知如何表达。老师请幼儿用动作示范,老师以语言引导。) ⑶老师示范讲解正确的刷牙方法。

课堂实录简评教案

课堂实录简评教案 课堂实录简评教案 第一课时 师:今天学一篇课文,看老师写~板书课题:水上飞机 生:齐读 师:谁能把这种飞机和其他飞机有什么不同说一说,也就是把它的特点读出来? 生:指名读 师:怎么读把这种飞机和其他飞机不同的地方读出来? 生:指名读(两位),齐读 师:读书有意思吗注意力集中。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 生:读了两遍 师:都读了。问一下,在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时,你是怎么想的? 生:水上怎么可能有飞机呢? 生:哎,飞机为什么到水上去呢? 师:会说哎!读了题目后,答案找到了吗?会读生字的举手,都认识的举手,既然都认识,我检查一下,先写一个,看好~板书:茫生:指名读,齐读。 师:写两个,注意看,板书:货、资 生:指名读,

师:大声读,读的再自信点! 生:齐读,指名读 师:笑眯眯的读,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小组组词读资料资源 师:书上怎么说? 生:物资 师:一会儿工夫认了三个字,这个字最难认,板书:汲拿不准的看书,拿准的把手举起来。 生:齐读:汲 师:谁和你过不去,你就叫谁起来读。 生指名:乔丹 师握手 生指名读,齐读。 师:板书:水 生:汲水 师:什么叫汲水?把井里的水打上来,这里指把海里的水吸上来。 师指读,生齐读生字。 师:读课文有个要求,眼到、心到、口到,通过朗读把你心里的想法读出来。读书要慢一点。 生自由读。 师:谁愿站起来读第一自然段敢读吗那为什么不举手呢 生:敢!指名读。

师:纠正:小海鸥,再来,白色船体的两边 生重读 师:一起读,生齐纠正读。 生继续读,重新读 师:第二遍比第一遍好,再读第三遍。一遍比一遍好!齐读 生接着往下读。 师: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读书要想,想它的意思,看谁能把第一段的意思读出来? 生自读。 师:请你来读,一看你的表情就知道你读的好。 生:指名读 师:听,他这一读老师就好象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一起读,看谁能让于老师看到大海。 生齐读 师:完整词语板书:茫茫、大 师:听他读奇怪 生指名读 师:奇怪在哪里,奇怪在大~~上1/3123下一页尾页 生齐读 师:所以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谁能把想的意思读出来? 生自读 师:我发现你们的表情不错,声音好象不行

幼儿园大班绘本课《我的幸运一天》公开课教案及课堂实录

幼儿园大班绘本课《我的幸运一天》公 开课教案及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共读故事,了解书的内容。 2、通过读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感知故事中小猪如何使危险变成幸运的机智,知道在生活中遇到危险或困难时,不害怕、不紧张、开动脑筋,想出对策。 活动准备: 图文对照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大家都知道狐狸吧?谁愿意说一说狐狸是一种怎么样的动物? 2、小猪大家一定都很熟悉,谁愿意说一说小猪又是怎样的一种动物? 3、小猪遇到狐狸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的幸运一天》这个故事。 二、共读故事 猜一猜 1、今天会是谁的幸运一天呢?

2、理解“幸运”的意思。 (三)读一读 师生共看故事,读故事。读中交流、思索。 一天,一只饥饿的狐狸正准备出门找午餐。在他修爪子的时候,忽然门外传来了一阵敲门声。 “嗨,小兔子!”有人在门外喊:“你在家吗?”兔子?狐狸想,如果这儿有什么兔子的话,我早就把他当午餐了。狐狸打开门——门外站着一只小肥猪。“哎呀,我找错门了!”小猪尖叫起来。“啊,没错,”狐狸喊着,“你找的正是地方!”他一把夹住小猪,使劲地把他拖了进来。“这真是我的幸运的一天!”狐狸大声叫道,“什么时候午餐竟然自己送上门来了!”“对不起,小子,”狐狸说,“这可不是一般的午餐呐,这是一顿烤猪肉——我的美味大餐!现在,就请你到烤锅里去吧!” 看到这里,你觉得是谁幸运的一天?小猪被狐狸吃了吗? (自由发言) 那究竟会怎么样呢?我们接着来看故事。 挣扎也没有用了。“好吧,”小猪叹了口气,“听你的安排吧。可是,我有一件事情要说。”“什么事?”狐狸吼道。 “恩,你知道,我是一只猪,而是猪是非常脏的。难道你就不想给我洗洗澡吗?想一想吧,狐狸先生。”“恩,”狐狸自言自语道,“他是很脏。”于是,狐狸开始忙起来了:

1至6课学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巩固练习: 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A、北京 B、陕西 C、河南 D、云南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能不能直立行走 B、会不会说话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火 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5、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这说明了()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这主要是因为() 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 B、人们的体质发育不全 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 D、当时的生产工具简陋 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期?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授课人:刘世科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可见,人的外部包装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想把写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得优美动人,又要靠什么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包装他眼中的景物的。二、文本研讨 (一)诵读、鉴赏第4段 师: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来描写月下荷塘的? 生: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 师:找出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请的句子,并说说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1: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 师:这样的比喻手法有什么好处? 生1: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师:作者又是如何描绘荷花的? 生2: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用有什么好处? 生2:“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师:荷花又是什么样的呢? 生3: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师:(这里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3:比喻 师:既然是比喻,我们不妨用比喻的手法找找本句的本体、喻体。 生3:“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比喻都是有相似之处,那么这个“比喻”有形似之处吗? 生:没有。 师:那么这还是比喻吗? 生:是或不是 师:其实不是这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个新的修辞手法--通感,其实这个修辞手法也不陌生,我们在学《应和》时就给大家讲过了。那什么是通感呢?)通感: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师:那咱们再看这句话,“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是把哪两种感觉给连通起来了? 生:嗅觉和视觉

《看一看(一)》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看一看(一)》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Classroom recording teaching design of "take a look (1)"

《看一看(一)》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看一看(一)》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2、篇章2:二年级数学《看一看(一)》教学设计 篇章1:《看一看(一)》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

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本节所要观察的是长方体 形状的物体。在第一册学过“位置与顺序”,已经知道长方体有 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在第二册的“观察物体”中,对“从 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不一样”也有所体验。在这个 认知基础上,本节课要在观察长方体的活动中,体验最多只能看 到它的3个面,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会辨认长方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为今后从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方向观察物体打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重点实验小学,教学设备比较先进,有多媒体 教室。本班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区。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 说话有条有理。这节课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类课。学生已经学会 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本课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 验上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 所提供的情境,让全体学生参与观察和探索。 四、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来观察物体,你们猜一猜要观察什么物体呢? (有的学生说电视机,有的学生说房子,还有一位学生说外 星人。全班同学笑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师:同学们学习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上课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大家观察这张讲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能

三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掌声教学案例、教案课堂实录及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掌声》教学案例、教案课堂实录及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诗意”缘于“情意” ──三年级上册第29课《掌声》教学案例 浙江省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史剑波朱瑛 【主题】 诗意语文主张以价值引领为灵魂,以文化传承为血脉,以精神诉求为旋律,以生命唤醒为光华,以感性复活为情怀,

以个性高扬为风采,以智慧观照为神韵,以心灵对话为境域,主张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笔者认为,这一“诗意”缘于“情意”,因为语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所以只有充满“情意”的语文课堂,才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诗意”栖息。 【背景】 随着以王崧舟为代表的“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兴起,诗意课堂成为了众多教师的追寻目标。前不久,笔者以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执教了《掌声》。对于诗意语文,沉静后有了些许感悟。

【情境描述】 一、诗意语文:以感性复活为情怀 师:大家觉得是什么力量改变了英子? 生:掌声。 师:我也同意,可我还有些纳闷。难道仅仅是掌声改变了英子吗?藏在掌声背后的究竟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第3自然段,并用”“划出直接描写掌声的句子。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 生1: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生2: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

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掌声。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想思考:“那一刻”指的是哪一刻?(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配乐旁白,让学生闭眼想象。)就在四十多双眼睛的注视下,英子低着头,眼圈红红的,她一摇一晃地,一瘸一拐地,艰难地朝讲台前挪动。顷刻间,整个教室显得异常安静,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英子急促的心跳。这不足十米长的教室,此刻对英子来讲,好象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要长。怎么走也走不到头,一秒过去了,两秒过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

目录 第7 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8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9 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第10课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

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学习目标】: 1、懂得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 2、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汉字的演变、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30~31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出土地点,与今天的汉字的关系。 2、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我国文字可考年代。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31~33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什么时期走向鼎盛?

2、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3、青铜时代 4、金文、金文内容、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我们的问题: 2、老师的问题: ①猜想一下当时奴隶们怎样制造青铜器? ②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很发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③某鼎铭文记载:“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丝”。这说明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为什么商代青铜器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四、系统总结,梳理结构 五、巩固练习: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2、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A、元谋人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三星堆文化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A、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小伙伴》课堂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小伙伴》课堂实录 执教:乔溪小学李深德 记录整理:东林小学周滢 一、谈话导入 师:大家来读一读黑板上的字,会读吗? (生齐读:小伙伴) 师:同学们在集体中生活,你能说说你的小伙伴是谁吗?你经常跟他做什么? 生:我的小伙伴是陈凯,我经常和他玩。 师:玩什么? 生:玩捉迷藏。 生:我的小伙伴是沈晨杰,我经常和他玩跑步。 生:我的小伙伴是宋洁,我经常和她玩捉迷藏。 …… 师:我们来写一写“伙伴”这两个字,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师在田字格板书,生跟着书空) [评析:在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小伙伴是谁,经常跟他做什么,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来理解“小伙伴”一词,学生理解起来就很简单轻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认识四个新的小伙伴。(课件出示图片)喜欢他们吗?

生:喜欢。 师:这四个小伙伴就在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中,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你觉得第一次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我觉得要仔细。 生:我觉得声音要响一点。 生:我觉得要把字读准。 师:对了,第一次读的时候要注意生字的读音,把它读准确,还要读通顺。 (生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词语) 师:你会读这些词语吗?谁来带大家读? (指名几个学生读,其他学生跟读。) 师:你觉得读的时候哪几个字要注意? 生:我觉得“午餐”的“餐”不要读成“chan”。 生:“矿泉水”的“水”是翘舌音。 …… 师:小朋友看着拼音会读了,那么去掉拼音会读吗? (指名学生读去掉拼音的词语) 师:小朋友们会读生字吗?咱们来开小火车读。 (生开火车读,师随机正音) 师:我们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小朋友学得真不错。 [评析:在这里,我觉得先学词语,再学生字没有必要,可以先指名学生领读,再开小火车读,用多种形式的读来学习词语,而生字可以在词语中用红色标出,穿插到词语中去学。]

《雪》(鲁迅)教案及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雪》(鲁迅)教案及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雪》鲁迅 预习课教案 一、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积累课内外有关雪的佳句妙词,小写作——和“雪”话题有关的片断。 二、预习过程 1. 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章中优美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摘抄本上积累划出的句子。 2.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并进一步读课文。① 写作背景:(略)让学生课前抄在黑板上。② 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下位。 3. 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教师可强调如下问题:① 句子赏析: a.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b.暖国的雨,从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

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c.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②课文结构(两部分)。③写作手法:对比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④比喻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 自由交流,解决疑难,多种艺术形式演绎文本。 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5. 小写作: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写和“雪”话题有关的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低于100字。 6. 展示感想。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你认为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习目标是什么,你展示哪些内容,用什么形式来展示?让学生发言,谈一下展示设想。 课堂实录(展示课) 一、明确目标 师:……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赞过雪花,有多少称赞雪花的诗句名垂千古,谁能说出关于雪的诗句呢? 生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生2: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生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1].4夏商西周的兴亡_导学案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看教材能说出夏、商、西周的建立及其更替的时间,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目的和作用。 2、认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认识我国是世界文明 古国。 【学习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学习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过程】: 一、小组合作完成基础知识人人过关。 1、夏朝建立者是,其统治的中心在和一带, 定都,历时400年而亡。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的 产生,从此“公天下”变为“”,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的国家机构,是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因此它的 性质是国家。 3、商朝的建立时间是,建立者是。 4、商朝几经迁都,一直到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 朝为朝。 5、前年,周军通过战役灭商,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 6、西周为巩固其统治,采取制度。 二、小组探究,拓展提升 材料解析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 请回答: 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因为谁而开始? 2、他破坏了禅让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 3、开创“天下为家”局面的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王朝? 3、从此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什么社会的发展阶段?

三、课堂练习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始自() A.禹 B.启 C.桀 D.汤 2、施用“炮烙之刑”的暴君是() A.启 B.桀 C.纣 D.周厉王 3、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是() A.禹 B.启 C.汤 D.周武王 4、任用姜尚,使国力逐步强大的是()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平王 D.周厉王 5、下列历史人物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A.舜—禹—桀—启 B. 舜—禹—启—桀 C.禹—舜—启—桀 D. 启—禹—舜—桀 6、牧野之战为哪一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7、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的明君是:() A.黄帝 B.启 C.商汤 D.周文王 四、课堂反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设计:1.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无答案)

必修2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导学案 【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主要成就)、特征。 2.难点: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的比较、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①夏商周时期:以________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③西汉武帝以后,_____、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①素称发达、历史悠久,在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②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重要成就 ①冶炼业:A.原始社会晚期中国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B.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冶铁和________,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________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C.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_____;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_______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________;明清时期______、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_____,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________是著名的瓷都。 ③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制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________有数千工人;唐朝时期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时期吸收了花鸟画中的________风格;明清时期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两种形式:①家庭手工业:以________为代表,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重要成就:①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________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②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一些行业中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③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________性质的生产关系。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及影响:长期领先世界,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西汉开始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上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唐朝起,瓷器远大欧洲、非洲;明清时期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及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烧制瓷器,西方国家称中国为“_____”。

《灿烂的青铜文明》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主题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感受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文明的辉煌灿烂,体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本课是在对学生综合能力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设计的,我依照教学经验,首先得出一般初一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特点: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由浅入深的引导可以推动部分学生在理性认识上有所升华,但是公开课上学生可能出现胆怯心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特别考虑到这一点,各教学环节都应为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留有一定的变化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 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通过本课学习和思考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与夏商周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的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对之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乃中华民族之骄傲,今天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与之一脉相承;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炎黄子孙更要保护好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解决策略:以形象的说明将抽象的描述具体化,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令学生从中自行总 结出工艺高超的表现,既实现了认知目标,又进行了能力训练。 难点:正确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 解决策略:通过介绍夏、商、西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 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陈。

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书写格式

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书写格式 教学设计内容及课堂实录书写格式 1. 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活动的目标,要兼及学科教学目标和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目标,后者是指在学科领域背景下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探索、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2. 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正课活动两个部分,正课活动的设计是 多样化的,例如可包括导入、讲授、提问、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学、训练与练习、总结归纳等教学活动。要注意教学活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技术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 3. 工具和资源: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工具和资源主要指数字化的学习 工具和学习资源。这一要素设计的重点是工具和资源的选择。选择的准则: 一是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要符合学生认知的年龄特点;三是要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和信息技术设施环境的制约。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倡导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选择要面向学生,不仅仅是给学生看的,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和动手做的。 4. 设施环境: 设施环境的设计主要是指信息技术设施环境的设计。本次教学实 践活动所规定的信息技术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学播放点、多媒体教室(普通多媒体教室或联网的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进入互联网的普通教室或联网的计算机教室)等多种类型的环境。 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设计主要是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设计。过程性评价是一个

宽泛的概念,形式也是多样化的,一般的形式包括课堂观察、评价量表、纸笔练习和测验等。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中,应用评价量表对学生的数字化报告和作品开展评价是一种常用的形式,但也要注意其他评价形式的应用。 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书写格式(供参考) 课题名称 科目年级 教学时间 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资源(或使用技术) 教学过程实录 教学活动1 教学活动2 教学活动3 教学活动n 课堂评价课后反思

七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王妃姝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前后联系 1.内容特点: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涉及到了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原始农耕文化的的特征,以及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等内容。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相关问题。 2.知识结构:本单元分为九目内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大汶口原始居民;炎黄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 二.课时安排:4课时 三.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能够了解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关基础知识。 2、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3、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议一议: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2、初步培养观察和分析历史文物图的能力。 3、通过对课文插图和材料的分析,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够培养自身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感情。 3、了解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人文初祖”。 难点:生产力和阶级概念;“禅让”含义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境导入法:利用生动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图片分析法:使用相关图片,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历史图片,掌握一定的图片分析方法。 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小学数学六年上册《圆的认识》教案及课堂实录

圆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 (2)会用圆规画圆。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中创造“圆”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 “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一张纸条,纸条上而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课件岀示情境图) 生思考师:有想法,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开始。

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师:想到圆的举手。哇,真佩服,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认识,圆 (二)、追问中初识“圆” 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 生:…… 师:怎么告诉小明才能让他明口你的意思呢? 生:…… 师小结:“以左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在这个圆的边上取任意一点,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 师:我们刚才用到两个词,一个是以左脚为“圆心”还有一个是半径多少?[板书:圆心,半径] 生:3米

(完整word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自主学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 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 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学习]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我们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 学法指导:1.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2.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使我们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 一:课前预习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铸造业 (1)形成发展 ①末期,出现青铜器。②夏朝,青铜器逐渐增多。 (2)灿烂鼎盛 ①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以和最为著名。 ②时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 (3)“三星堆”文化 ①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 ②出土文物:、、等。。 2.陶瓷制造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国家。 3.玉器制造业:玉器水平很高。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农业(1)夏、商、周是以为主的社会,知道、和治虫害等。 (2)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2.畜牧业:品种齐全,建有牲畜圈栏,还有。 3、业、业、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1.被强迫集体劳作,没有人身。被奴隶主随意转让和。 2.被杀死当作祭祀。被杀死或活埋做。 二、课堂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2、青铜文化代表有哪些?

《少年闰土》一等奖教案及课堂实录

《少年闰土》教案及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运用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借助背景资料、抓住关键词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及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参赛课时) 一、展示图片,引出闰土 1.出示鲁迅照片,师生交流鲁迅资料。引出感叹词“啊”。 2.展示“看瓜刺猹”图,了解鲁迅笔下的闰土。 二、整体感知,初识闰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闰土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用笔做上记号。 2.交流印象深刻的内容,并梳理出课文结构,其间注意生字的读音和长、难句的指导。 3.归纳出对闰土的总体印象,回扣“啊”字。 三、顺学而导,了解闰土 1. 找出文中带有“啊”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2.以闰土语言为突破口体会人物特点: (1)指名轮读闰土的话,让学生明白闰土的话中包含着“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四件事。 (2)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问:你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生读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采用“情境渲染、联系实际、引入背景资料、对应比照”等多种方法理解感悟、入情入境朗读。 3.用上“啊”说说对闰土的感受。 4.出示课文插图体会两人对话时的神情、动作,问:闰土和“我”的对话中,“我”的语言很少,只有一些感受,你能根据“我”的想法想像出“我”当时说了什么吗?写在“我”的感受旁。

六下道德与法治导学案(1)三个第六课 探访古代文明导学案

第四课地球—我们的家园 1.知道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2.懂得珍爱地球,树立环保责任意识,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 学习重点 1.明白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义务。 2.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学习难点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我能行 一、填空 1.()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空间、环境和资源等。 2.地球孕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生存的()。 3.近百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需求的增加,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地球出现了()、()和()等问题。 4.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通过()、()等方式来限制人类对地球的伤害。我国还把()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5.为了安排2020 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2015 年12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近200 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

化大会上一致通过()。 6.人与自然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为了保护地球家园,人类不断探索创新,运用聪明才智,将自然界赋予我们的()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大力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7.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让我们行动起来,把碧绿还给(),把蔚蓝还给(),把清澈留给()。 二、判断对错 1.地球是人类美好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 2. 20 世纪80 年代,英国曾建成一个模拟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圈2 号”。() 3.煤炭、石油、天然气属于可再生资源。() 4.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5. 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冷。() 6. 如果人类不能尊重自然,对默默奉献的地球不去珍惜而是随意破坏,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7.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5 年1 月 1 日起施行。() 三、问答 1.请利用下面的关系图说一说你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排放未处理的废水——海水污染——鱼虾中毒——人生病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一等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文本解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学文言文中的经典篇目,它以人物对话为主,文字较浅显,故事性强,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它的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融文言文基础知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为一体。 文章从主人公邹忌对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与城北徐公比美说起,问妻、问妾、问客,他们都出于私心恭维他,引起了有自知之明的邹忌的思考,自己尚且受到身边人的蒙蔽,何况高高在上、位高权重的国君呢?于是他通过“三比”——妻与宫妇左右之“私”、妾与朝廷之臣之“畏”、客与四境百姓之“有求”,现身说法点醒国君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推行“三赏”政策,刮起举国上下谏言之风,国君也以人为镜得以明得失,先后发生“三变”,最后齐国不战而胜,在政治上使各国臣服。 学习本文,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经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可以自行翻译,故在翻译课文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导演”,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人物对话为主,文字较浅显,故事性强,篇幅短小,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可以自行翻译。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导演”,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特点、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因此,我为本课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朗读通大意—分角色朗读—重点突破—评价人物—简要小结。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2、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进谏的精神; 3、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