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原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马原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21#319版权所有

绪论

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观点是错的,经济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第一次将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理论。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 . 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1. 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3 . 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科学发展观是联系着的理论。它脱胎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统筹中央与地方、局部和整体、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2)科学发展观是始终贯穿着矛盾的理论。它的出现是矛盾斗争的结果,它又是为了解决矛盾而出现。全面持续可协调,就是在对立中寻求统一谋发展。

统筹兼顾、统筹社会发展方向中的各种矛盾,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等,善于把

握主要矛盾、认识事物发展主流方向、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3)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总览全局,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突破重点;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

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指导我们发展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

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用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4)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观点。

(5)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力量,把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

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注重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强调发展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关于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思想观点,既坚持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又强调通过解决矛盾,求得协调和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相处与共同繁荣,进一步深化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6)总的看,科学发展观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8)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结合。

4 . 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5 . 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

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

事物是不存在的, 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

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客观性:马克思所研究内容是19世纪工人运动,并随时代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4.绝对性: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都是真理。

5.相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工人运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导致有些理论只能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成立。

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一、区别:

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二、联系: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①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

②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③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4.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1.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

4.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为什么说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本身。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生产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和起码的真理。发现并承认这一真理,是历史观的一个伟大革命。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刀耕火种和农耕生活和机械化的农耕生活决定了农村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面貌,而机械化大生产也使得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同时也迅速改变着乡村的生存形态。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它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变成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变革生产关系,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的、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迟或早地发展变革,从而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

2.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

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三)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决定是大体上的决定。

社会存在中的生产力方在一个社会中不一定是均衡发展的,有可能有的地方生产力水平高,有的地方生产力水平低,因此这样也决定了生产力水平高低不一样的地区,社会意识也有差异。

另外一个方面,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意识一旦形成,也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因此,当一个社会发生了变革,以前的社会意识还是有可能在新的社会结构中残留下来.比如说,新中国建立了,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革,社会意识也有了改变,但是以前的封建小农意识,资产阶级意识等还是有所残留,这是不矛盾的。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就可以清醒的了解到,即使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了,人类社会中还会有一些落后的思想意识,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分辨.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有一些超前的思想意识可能会存在,我们要善于吸收其合理的部分。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人们对历史的选择性,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归根结蒂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二)社会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

(三)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

(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自觉地担负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5.为什么在阶级社会中评价历史人物要同时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举例说明两种方法的具体运用。(本题答案由风流倜傥的健健谷歌搜索拼凑来的,不代表正确性,加下划线的是答案)①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作用的制约性

从上述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道理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历史人物,包括杰出人物都是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发展趋势形成的特定环境中涌现出来并从事其动的。就是说,任何历史人物,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而一定时期内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所形成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态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时势”,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制约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时势造

英雄”。

②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都具有阶级的制约性

就是说,历史人物尽管他们的性格、品质和才能各有自己的个性,但是,在阶级社会中,这些个性,从本质上看,还是他所属阶级本性的集中反映。每一个历史人物,一般地说,都是一定的阶级的代表。所以,历史人物就又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的局限性。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人物究竟属于哪一个阶级,不能只简单地看他的阶级出身,不能搞唯成分论。当我们对历史人物进行阶级分析时,主要应从他们的思想、理论和行动上看他们究竟是哪个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者。

由于历史人物作为历史的人,受历史的局限;作为阶级的人,又受阶级的局限,因此,评价历史人物,就应当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和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示意图: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①历史分析方法

所谓历史分析,就是说,在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分析他们的功过是非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加以具体的历史的全面考察,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求全责备,过分苛求;也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按自己的主观好恶、政治需要去任意拔高,过分颁扬,甚至把古人现代化。重要的是看他在当时的条件下,给历史和人类作出了什么贡献,是否比前辈提供了更多的新的东西,起了何种作用。例如,不能因为岳飞有“忠君”思想,就否定他是民族英雄,也不能因为秦始皇在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就把他吹捧得甚至比无产阶级政治家还要高明。正如列宁所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摆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选二/512页)(列宁肖像及其语录)

②阶级分析方法

所谓阶级分析,就是要求把人物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评价,要看他们所属的那个阶级在当时处于什么地位,他们的活动代表的是什么阶级的利益。例如,我们说秦始皇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是因为他在中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过程中,代表了当时是进步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在统一过程中和统一以后,由于他的剥削阶级本性,对劳动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以,否认他的历史作用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为他的暴行辩护也是错误的。(相关图片)

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一切阶级社会中,实际的阶级关系是很复杂的。所以,阶级分析不仅要求对各阶级的基本性质和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作出一般的划分,而且要求对各阶级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相互关系以及历史人物在这些关系中的特殊性格和实际表现作出具体的说明。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应该实事求是,而不是简单地当作真理到处乱用。

在历史评价历史人物的分主观和客观,主观是评价他在历史中对社会的影响,客观是主要是对政治和历史进程和对民族主义的影响。比如影响世界历史是文艺复兴三杰,对人类历史和人权和价值观得到充分肯定。和中国历史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唐太宗,明太祖,康乾盛世,蒋介石,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和政治进程起到了非常重要肯定。还有中国的孔子,孟子,韩非子,朱程理学主观只对社会会起到主观的的作用

6.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谈一谈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它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党同志早就形成了一种普遍共识,那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个真理尽人皆知。如果我们脱离了群众,丢掉了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法宝,就会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只有更好地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的工作,党和人民的事业,才会无往而不胜。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实践还会继续证明这一点。

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要统筹协调,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尤其要重视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立足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兼顾不同层次群众的多样化利益;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兼顾群众的近期利益;立足于大多数人的利益,兼顾少数人的利益。

进一步改进党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每一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严格廉洁自律;要加大查处各种腐败案件的力度;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特别要加强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让人民来监督党和政府,是跳出“人亡政息”这个历史周期律的根本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