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一、作品将善恶美丑颠覆,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悲剧的主人公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生父卖为童养媳,二十岁与丈夫成婚,这坎坷的经历给脆弱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她本以为成婚后便会苦尽甘来,结果,丈夫早丧让她又一次承受摧残性的打击。这悲惨的经历,造就了她善良坚韧的个性。同时,中国传统的节孝之德也自然成了她完善自我人格的依据。

一是对婆婆的孝。丈夫早丧,对窦娥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但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婆婆。她小心而又尽心地服侍着婆婆,时刻温暖着婆婆的心。在受张驴儿陷害后,窦娥为了保全婆婆,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第二折[黄忠尾])后来在赴法场的路上,又请求衙役绕道而行,以免遇到婆婆而惹其伤心。这些都足见窦娥确实是个真孝的儿媳。

二是对丈夫的忠。在丈夫死后,窦娥始终坚贞不渝,小心地守护着对丈夫的那份爱。面对张驴儿的淫威,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丝毫没有畏惧,严词拒绝了张驴儿的无耻要求。当她听说婆婆已经答应招张驴儿的父亲为“接脚”丈夫时,

也极力阻止。

窦娥在戏剧中,无疑是一个善良而柔弱的女子,处在社会的底层。但她的悲剧命运却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改变,最终冤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而张驴儿这样的恶霸却逍遥自在,衙门里的贪官也照样作威作福。这种善恶不分,黑白颠倒的腐朽社会,是酿成窦娥这个善良女子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二、喜剧式的结局深层的悲剧意蕴,给受众以强烈的情感震荡。

戏剧在结尾由悲转向了喜。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恶人得到了相应的惩处,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是

大快人心。同时,这个虚幻的“鬼戏”设计,又合于美感传达逻辑的喜剧结局,融合了关汉卿创作的虚构性,无疑对整个悲剧起到了点睛的作用。窦天章最后以一个十足的喜剧人物出现,点破了那层人民对皇帝、清官的幻想。三品朝廷钦差、萧政廉访使总是以“秉鉴持衡”来抖显赫之威。窦天章确实为窦娥洗清了冤屈,但却不能抹去封建统治的腐朽本质,也不能遮盖封建官吏的丑恶面目。

首先,这个所谓的清官窦天章,受天子委托,到处审问囚犯,审查案卷,纠察贪官污吏。到了楚州,几番看了窦娥的的案卷,却没有发现丝毫的蛛丝马迹,最终是窦娥的鬼魂托梦给窦天章澄清事实,窦天章才因着骨肉亲情还了窦娥的

清白。倘若没有鬼魂托梦,那钦差大人窦天章,又怎么可能会洗却窦娥的不白之冤。另一方面,根据剧情,窦娥的“冤魂”其实一直都没有离开楚州,但却一直没有去为自己讨个清白,而直等到身为钦差的亲爹来了才来哭诉。倘若窦天章始终没来楚州,抑或是终生不仕,那窦娥的冤情依旧永生难得平反。可见,窦娥的冤情之所以能得以昭雪,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父亲成了萧政廉访使。而在那个年代,像窦娥这样的冤案不知有多少,而又有几个人能有一个作萧政廉访使的父亲呢?他们的冤屈又由谁来昭雪呢?

其次,窦天章在梦中与女儿“相会”,不分青红皂白先大骂女儿:“你辱没祖宗四德,又连累我的清白……你快与我细谈真情,不要虚言认对,若说得有半厘差错,牒发你城隍祠内,着你永也不得人身,罚在阴山,永为饿鬼。”(第四折[乔牌儿])一段多么无情的质问!这难道是一个萧政廉访使的铁面无私吗?恐不尽然。不仅没有一点儿人情味儿,连最基本的人性和慈爱都没有,这就是那个为了自己前程,将七岁女儿卖为童养媳的窦天章。他口口声声说,自己一直在找女儿,可时隔二十年真的与女儿见面了,却不分曲直,先给女儿个下马威,这难道不是封建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虚伪性的最有力的体现吗?窦天章本为窦娥最亲的人,而最亲的人竟如此对待亲人已逝的亡魂,实在是人情的最大悲哀。

最后,窦天章确实还了窦娥的清白,正法了张驴儿等恶

势力。但需要我们思考的是,杀了一个张驴儿,不知还有多少个张驴儿出现。冤屈是大明天下了,但它不是穷苦人、受压迫的人靠自己的反抗和奋斗得来的,而只是封建势力的相互抵制而已,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官僚制度的本质并没有丝毫的改变,仅仅是一股封建势力打倒了另一股封建势力。况且,谁能保证窦天章一定是一个清政廉洁的好官呢?作品中已经隐含,他依旧是封建势力的工具,腐朽而扭曲的封建统治依旧不可能改变,这实则是戏剧的真正悲剧意蕴之所在也。

史常富,湖北恩施州民族中学教师;万仲永,湖北建始县第一中学教师。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窦娥最大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性质的界定、悲剧的题材、激烈的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字】悲剧性质题材冲突结局效果形象 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戏剧发展的基础。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一悲剧性的表现 1.1悲剧的性质 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的作家的创作风格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作出的评价。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我认为最具权威和经典性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更是戏曲史、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 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剧情简介: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一、《窦娥冤》的创作背景 (一)《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东海孝妇”的故事 《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煅练成词。于公虽对此有疑义,但“数争不能保”,“太守竟杀孝妇。郡枯旱三年。”后来于公在新太守前为孝妇陈述冤情,天降大雨。关汉卿对其进行加工改编,把它写成了一部反映社会黑暗,官吏腐败的社会悲剧。 《窦娥冤》中的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卖,十七丧父,二十遭刑宪。为了表现剧作的悲剧性,关汉卿巧妙的运用叙事策略和技巧,使整部作品戏剧冲突强烈,高潮迭起,强化了悲剧意蕴。从剧作的叙事时间结构上分析:《窦娥冤》根据时间发展的进程依次展开叙述,

《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

《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 中文11<1> 陈慧 内容提要: 《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四折一楔子,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在临刑时,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表明冤屈,三桩誓愿的实现,强烈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行动的肯定,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表现了窦娥复仇的愿望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本文主要通过:善良而多难的窦娥;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刚烈不屈的反抗精神以及关汉卿创作的主旨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窦娥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善良不幸;悲剧性格;反抗精神 引言: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悲剧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代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反抗的妇女

窦娥冤的悲剧艺术

《窦娥冤》的悲剧艺术 《窦娥冤》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一部经典著作,是一部杰出的悲剧。其作品本身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人民的生活情态,从这一角度讲,它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因此,从这部戏曲本身,我们可以看到的东西有许多。古人讲: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就是说要充分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作者本人的生平经历,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因此,在对《窦娥冤》做赏析之前,必须先对关汉卿的生活时代及个人经历做一番叙述。 关汉卿生活在中国的元朝,元代,中国领土实现了大一统,商业贸易极其发达,在商业的刺激下,产生了像大都,杭州,泉州这样的一批世界性的商业大都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市民阶级逐渐发展起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艺的发展,瓦舍艺人便从中成长发展起来。瓦舍技艺是经常性的商业经营,技艺被当作商品论价出卖。瓦舍艺人靠勾栏卖艺为生,他们已经不是宫廷供奉或贵族家姬,而是由广大市民用出钱观赏的方式集体供养的演员,他们不是靠取悦某一个或某一群贵族官僚而成为主人的附庸,他们是靠吸引市民观众使自己成为卖座的演员。瓦舍艺人在经济上摆脱了对皇室和贵族的依赖,思想上也出现了摆脱他们的趋势。观赏者的思想感情嗜好,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编者。根植于市民中的瓦舍文艺,比起过去的文艺来,从表现对象到表现手段,从内容到风格,呈现出新的变化,新的特点,有新思想因素在萌生滋长。 勾栏剧场的兴旺,要求有一支戏曲创作队伍,提供足够数量的脚本。关汉卿等剧作家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他们的创作不是为了自吟肺腑,而是为了为市民演出而写的。他们的创作既是为了勾栏演出,提笔运思之际就不能不考虑市民观众的思想感情与艺术趣味,他们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各个方面都不能不受到观众的制约。 瓦舍文艺的发达与提高,需要有文化的读书人参与其事,元代的确有一批下层文人,为新兴市民文艺所吸引而走进瓦舍。他们所服务的瓦舍是以商业方式来经营的,他们为瓦舍演出写脚本也是当作一种谋生手段的,这样的书会文人与传统的士大夫不同,是中国文艺史上的一个新事物,他们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元杂剧方兴之时,公卿大夫一般还不屑于染指,民间艺人又缺少独立承担创作重任的文化素养,地位处于两者之间,既有较高文化素养,又不耻于与倡优为伍的他们,适逢其会大展才情,与民间艺人合作,创造了文艺史上辉煌灿烂的元杂剧时代。而元初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所起的作用,像科举制度的废止,对知识分子的轻视,传统思想统治的某些松弛,对下层知识分子走向瓦舍书会,都是起到促进作用的。 书会才人的生活与思想主流,是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当他们走进城市下层的时候,社会的不平,人民的苦难与抗争一幕幕呈现在他们眼前,叩击着他们的心扉,他们终于把所有的感受诉诸笔墨,各自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脉搏,人民的心声;他们为戏曲独树一帜,另辟门户,这在当时包含着非常积极的反传统因素。 关汉卿的创作道路,不是花铺成锦织就的,他的放浪佻达,一方面固然是时尚所趋,同时更是由于愤慨所激,其中隐含着一缕时代的苦闷和对传统封建礼俗的轻蔑。关汉卿的生活,笙歌掩盖着隐痛,疏狂遮蔽着牢骚。他既不是一味放荡的风流浪子,也不是不苟言笑的谦谦君子,他是一个忍垢强笑,内方外圆,新机灵便,世法通疏的戏曲家。 关汉卿的这条书会才人道路,冲破了传统士大夫文人狭窄的生活圈子,走向市井,走向下层,有机会熟悉包括倡优歌妓在内的下层市民的生活情感,了解他们的疾苦与期望,深受他们思想感情的影响,在许多方面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他们的观点观察社会人生。他热爱市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矛头直指天道神权,以生命的代价批判了封建吏治的黑暗。 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满腔怒火喷薄而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关汉卿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他的喜剧已包涵着悲剧意蕴。至于他的悲剧创作,更是酣畅淋淳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在剧中,窦娥的婆婆蔡氏以放债来收取“羊羔儿利”,无力偿还其债务的赛卢医起了杀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难之际意外地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可是,张氏父子不怀好意,乘机要将蔡氏婆媳占为己有。窦娥坚意不从。张驴儿怀恨在心,趁蔡氏生病,暗中备下毒药,伺机害死蔡氏,逼窦娥改嫁;可是,阴差阳错,张的父亲误喝有毒的汤水,倒地身亡;张驴儿见状,当即心生歹念,嫁祸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窦娥一身清白,不怕与张驴儿对簿公堂,本以为官府能判个一清二楚;

《窦娥冤》窦娥悲剧原因浅探

《窦娥冤》窦娥悲剧原因浅探 王梅 2015年5月4日 摘要:《窦娥冤》是元朝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也被王国维称为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悲剧比较都“毫不愧色”的作品,本剧通过对一个蒙冤而死的窦娥悲剧命运的描写,强烈地控诉了黑暗社会下吏治腐败、流氓恶霸横行的罪恶现实,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剧中一出场窦娥就是一个“孝女”、“节妇”的形象,在张驴儿等人污陷毒死公公一案中,窦娥更是表现出了复杂多变的性格。首先,窦娥美丽、善良,面对张驴儿的逼迫,太守桃杌的酷刑坚强不屈。 最后,伸冤无望但仍不放弃,发起“三桩誓言”以示冤屈,表现出了反抗精神,预示着窦娥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悲剧;善良;孝女;节妇;反抗 窦娥拥有善良、坚贞不屈、敢于反抗等诸多优秀品质。而这个具有高尚品质的女子的悲剧原因:我们可以多自身条件和社会背景方面考虑。在其自身条件方面,性格的双重性——温柔、善良而又坚强不屈,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一、善良的品格是构成了她含冤受屈的主观因素。 窦娥三岁丧母,家中一贫如洗,随功名未遂的父亲窦天章流落到楚州,因借蔡婆婆二十两银子的高利贷无法按期归还,于是把七岁的女儿卖于蔡婆婆做童养媳,到了十七岁时与丈夫完婚,可当年夫君因病去世,年纪轻轻就守了寡[1]。窦娥的悲剧命运从此开始,家庭迫使她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在此剧第一折出场时,她已是守孝三年的媳妇了,现实生活的深重苦难使她不由得自叹道:“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虽感叹命运的捉弄,但也安分守已。对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也没有逾越封建文化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家尽心尽力侍奉婆婆,很好的维护了封建女子应有的“孝女”、“节妇”形象。如第一折中,婆婆出门讨债许久没有回来,窦娥为婆婆担心。后来,窦娥在被冤入狱时,庸官酷吏使她在堂上“挨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杖,一道血,一层皮”,被打得昏死三次后仍不屈服,只是听说要拷打婆婆的时候才不得不屈招投毒一事系自己所为与婆婆无关,她宁愿让自己蒙受不白之冤,也不希望婆婆受皮肉之苦[2],窦娥言行符合当时做媳妇的标准。又如,第三折中临赴刑场时,她怕婆婆看见自己这副样子后伤心,特意请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而绕道走后街。从这几点,充分体现出窦娥的善良、孝顺,这也是悲剧的重要原因。作者也是借着强调主人公窦娥的善良、温柔、毫无过错等优秀品质来衬托出她的无辜,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连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弱小都无法容纳,引发了读者的思考,突出了

《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价值 提起悲剧,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于悲剧的定义,然而如果悲剧真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是英雄性的,是英雄性格中的某些缺点引起的······”,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认为元杂剧中“有悲剧在其中”,并指出“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因此,作为中国四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又有着其独特的和中国戏剧所特有的悲剧因素存在。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对该剧的悲剧审美价值进行分析。 首先,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人,窦娥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所在。剧本中窦娥由于父亲窦天章受高利贷盘剥,七岁时就被卖与蔡婆婆做童养媳,这也是窦娥短暂而悲惨一生的开始。由年轻的童养媳到青年寡妇再到冤死狱中冤魂,窦娥的命运总是被男人牵动,作为一个女儿,一个儿媳,一个妻子,她的命运不受自己控制而总是握在别人的手中。中国自古就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之说,剧中窦娥自然是尊崇了这一古训,但是也正是她的这种尊崇与驯服导致了她最终悲惨的命运。剧中窦娥虽然是受张驴儿诬告陷害而死,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不难看出,窦娥是一个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之所以会有那样的命运,与之女性的身份和所处的社会有很大关系。所以,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女人,尤其是已经忘记反抗或者说习惯被奴役的女性,窦娥本身就是封建社会无数悲剧的缩影。 其次,作为一个生活在黑暗封建社会中的下层劳动人民,窦娥代表了无数的受封建社会毒害的大众,我们在这里看见的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集体悲剧。作为“公案戏”的典型,《窦娥冤》反映了元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官府、恶霸鱼肉人民的现实。作者关汉卿的写作主旨也在于揭露邪恶势力欺压良民百姓,贪官污吏贪赃枉法的社会现实,赞颂窦娥敢于反抗黑暗势力的勇气。剧中窦天章为偿还高利贷而卖女,蔡婆婆被恶霸张驴儿父子胁迫,窦娥的被诬告陷害都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苦与凄惨,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元朝社会的黑暗腐败。因此,作为下层劳动人民,窦娥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她低下的社会地位所带来的遭遇让整部作品的悲剧意识得到加强。 第三,《窦娥冤》的悲剧价值,不仅在于它写出了一个善良的弱女子惨遭刑罚,最终屈死的命运,而是更在于它写出了这个弱女子凭借自身的坚强与勇气对威严强大的封建社会制度做出的挑战与回击。也正是由于窦娥的悲剧,才引发了读者或观众深刻而严肃的思考,激起了他们对于凶残丑恶的封建社会的憎恶乃至反抗。剧中作者用生动形象的笔调,将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和以窦娥为代表的下层人民的对立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和观众在进行戏剧欣赏的同时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不平,并对封建社会制度保护下的统治阶级产生质疑。因此,该剧的审美效果既是“悲戚”的,也是“悲壮”的,它让我们通过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悲剧发现战胜黑暗和邪恶的力量,也正是因为该剧所蕴含的催人奋进的精神,使得该戏剧成为成功的悲剧艺术。 第四,《窦娥冤》本色、自然“雅俗兼收,串合无痕”的语言特点是其成为一部优秀悲剧著作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促使窦娥走向死亡悲剧命运的不同因素的出现也是该剧结构布局上的一大特点。全剧由一个“楔子”和四折组成,“楔子”中作者用简练的几笔交待了窦天章因受高利贷盘剥将女儿窦娥卖与蔡婆婆做童养媳,高利贷成了构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第一个因素。第一折中“满腹闲愁,数年禁受”短短八个字,将窦娥的倍尝人世艰辛与生活的不如意全部表现出来,此时,张驴儿父子的出现是构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第二个因素。第二、三折中窦娥因张驴儿的诬告陷害被捉入狱,而官府的黑暗则是导致窦娥悲剧命运的关键因素。第三折中窦娥与统治者的冲突达到最高点,临刑前的“三誓”作者以直白有力的笔调表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一、作品将善恶美丑颠覆,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悲剧的主人公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生父卖为童养媳,二十岁与丈夫成婚,这坎坷的经历给脆弱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她本以为成婚后便会苦尽甘来,结果,丈夫早丧让她又一次承受摧残性的打击。这悲惨的经历,造就了她善良坚韧的个性。同时,中国传统的节孝之德也自然成了她完善自我人格的依据。 一是对婆婆的孝。丈夫早丧,对窦娥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但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婆婆。她小心而又尽心地服侍着婆婆,时刻温暖着婆婆的心。在受张驴儿陷害后,窦娥为了保全婆婆,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第二折[黄忠尾])后来在赴法场的路上,又请求衙役绕道而行,以免遇到婆婆而惹其伤心。这些都足见窦娥确实是个真孝的儿媳。 二是对丈夫的忠。在丈夫死后,窦娥始终坚贞不渝,小心地守护着对丈夫的那份爱。面对张驴儿的淫威,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丝毫没有畏惧,严词拒绝了张驴儿的无耻要求。当她听说婆婆已经答应招张驴儿的父亲为“接脚”丈夫时,

也极力阻止。 窦娥在戏剧中,无疑是一个善良而柔弱的女子,处在社会的底层。但她的悲剧命运却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改变,最终冤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而张驴儿这样的恶霸却逍遥自在,衙门里的贪官也照样作威作福。这种善恶不分,黑白颠倒的腐朽社会,是酿成窦娥这个善良女子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二、喜剧式的结局深层的悲剧意蕴,给受众以强烈的情感震荡。 戏剧在结尾由悲转向了喜。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恶人得到了相应的惩处,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是 大快人心。同时,这个虚幻的“鬼戏”设计,又合于美感传达逻辑的喜剧结局,融合了关汉卿创作的虚构性,无疑对整个悲剧起到了点睛的作用。窦天章最后以一个十足的喜剧人物出现,点破了那层人民对皇帝、清官的幻想。三品朝廷钦差、萧政廉访使总是以“秉鉴持衡”来抖显赫之威。窦天章确实为窦娥洗清了冤屈,但却不能抹去封建统治的腐朽本质,也不能遮盖封建官吏的丑恶面目。 首先,这个所谓的清官窦天章,受天子委托,到处审问囚犯,审查案卷,纠察贪官污吏。到了楚州,几番看了窦娥的的案卷,却没有发现丝毫的蛛丝马迹,最终是窦娥的鬼魂托梦给窦天章澄清事实,窦天章才因着骨肉亲情还了窦娥的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价值Aesthetic Value of the Tragedy D u- e Wronged 向双全 Abstract:《D u- e Wronged》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GuanHanqing’s variety play creation. It has already come into category of world-class tragedy and produced cultural and aesthetic value that classical tragedy owned. The drama has passed on that ethic culture showed the decisive meaning to individual subsistence through tragic field of vision, expressed th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of GuanHanqing’s to the Chinese ancient traged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aesthetic value, we should start from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摘要]:《窦娥冤》作为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代表,已进入了世界经典悲剧 的范畴,产生了经典悲剧所具有的文化和美学价值。剧本以悲剧的视野传达出了伦理文化对个体生存的决定意义,表现了关汉卿对中国古代悲剧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认识其悲剧美学价值,宜从主体和客体出发。 Key Words :D u- e Wronged;Aesthetic value ;Tragedy;The spirit of fighting 关键词:《窦娥冤》、美学价值、悲剧性、抗争精神 正文: 《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它被认为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剧作。王国维(《元剧之文章》)。同时《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据统计,中国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窦娥冤》是其中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朝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且坚强并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自晚清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十二章

《窦娥冤》读后感3000字

《窦娥冤》读后感3000字 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想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第三折这〔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血泪的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

《窦娥冤》的悲剧性

《窦娥冤》的悲剧性 窦娥是一个善良女子──具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人物所要求的那种善良性格。她有封建社会下层少女可能遭遇的命运:做童养媳。我们一开始就看见她和父亲生别──也就是永别。父亲哭道:“儿呵,我这一去了呵,几时再得相见也?”直逼第四出。我们在对话中,还知道这个用来抵债的小女孩三岁就死了母亲。剧作者不给这不懂事的七岁小女孩语言,她不开口,更收可哀的效果。只在父亲辞出时,她才哭闹,也就够了。这里不需要成年演员扮演,那样一来,意味就不真纯了。 这是基础。情形已经够惨了。紧跟着是十年后,我们再见她时,不是新婚后的少妇,而是开始由成年演员扮演的年轻寡妇。原来她已经和丈夫死离了,──死离太惨,不宜明写。而且不足以成为悲剧。剧作者也不写那悠长的十年的童养媳生活。不重要吗?形式有限制,他放弃可能在生活上比较幸福的十年。她和未婚夫很可能就有青梅竹马的感情。蔡婆婆也不算坏人。这说明她为丈夫守节,不一定完全由于封建观点,还可能由于有较深的感情。这样一想,你会帮自己在开始就建立一种真纯的悲剧感情:这女孩子实在命运多舛。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这些苦难经历,由于女主人公只是消极承受,不能形成震撼人心的悲剧作用。但是有过这一连串的苦难经历,我们明白,她的性格将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性

格。我们将发现她对命运之神永不低头。她可能迷信,还可能头脑封建:这是封建社会一般的妇女的精神生活。她的性格中真正属于她自己的那一部分,却是刚直。她认为对的时候,一定说到做到。她劝说婆婆。她大骂张驴儿。她说话不会拐弯儿,做事不会拐弯儿。她是那种坚强的性格。这是性格的一面。剧作者鞭辟入里,写她的烈性,又写她的孝心。她怕婆婆受刑,招成死罪;怕婆婆看见她赴法场就刑,哀求刽子手绕道后街。直到做了鬼,她还一再要父亲照管孤苦无依的婆婆。 忠厚还表现在她不知道怎样对付那一对地痞父子。我们可以想象这一对老实的婆媳的尴尬处境。悲剧为她们结束了这种可耻的生活。张驴儿的父亲错吃羊肚汤,毒发身死。嫁张驴儿?还是上公堂?她相信自己清白。她对统治机构存着幻想。她以为封建社会和它的统治机构是上天为她这种苦命人设立并服务的。 说明剧作者的反抗思想的,就是这里并不出现什么传奇。他把一个信任官府的善良少妇如实写成官府把她活活儿屈死。不信任统治机构的反叛者,被统治机构处死,有动人心处,但决不如信任者被处死的控诉力量那样“感天动地”。 从三大愿起,关汉卿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它的可能性包含在他赋予少妇的斗争到底的灵魂中。没有人为她昭雪,她为自己昭雪。她为自己昭雪,岂不加强人间暗无天日的暗示?

最新关汉卿《窦娥冤》的悲剧性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 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满腔怒火喷薄而出人间正义的最 终胜利 关汉卿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他的喜剧已包涵着悲剧意蕴。至于他的悲剧创作,更是酣畅淋淳 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然而,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在剧中,窦娥的婆婆蔡氏以放债来收取“羊羔儿利”,无力偿还其债务的赛卢医起了杀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难之际意外地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可是,张氏父子不怀好意,乘机要将蔡氏婆媳占为己有。窦娥坚意不从。张驴儿怀恨在心,趁蔡氏生病,暗中备下毒药,伺机害死蔡氏,逼窦娥改嫁;可是,阴差阳错,张的父亲误喝有毒的汤水,倒地身亡;张驴儿见状,当即心生歹念,嫁祸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窦娥一身清白,不怕与张驴儿对簿公堂,本以为官府能判个一清二楚;岂料贪官桃杌是非不分,偏听偏信,胡乱判案,屈斩窦娥,造成千古奇冤。 在元代,社会秩序失范,官吏贪墨,阶级冲突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冤狱重重,悲愤屡屡发生。《窦娥冤》戏剧情境的形成,与此有着密切关系。像张驴儿这类无恶不作、横行乡里的社会渣滓,其无法无天的罪恶图谋,竟然有官吏为之撑腰,衙门成了罪犯逍遥法外的场所。世事的荒谬乖错,可见一斑。在这里,《窦娥冤》情节发展的偶然性,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 经历过许多灾难的窦娥,本来很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她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如果生活没有波澜,她会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一个贤惠的媳妇的。但蔡氏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后,竟半推半就地应承了张氏父子横蛮无理的“入赘”要求。于是,摆在窦娥面前的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要么惟婆婆的意志是从,改嫁张驴儿;要么不依从婆婆,更不屈服于张驴儿的淫威。窦娥选择了后者。这一来,她首先和自己的婆婆发生冲突。她谴责婆婆“怕没的贞心儿自守”,“你岂不知羞”,当面顶撞,据理力争。而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窦娥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绝

窦娥冤读后感800字_窦娥冤读书心得五篇

窦娥冤读后感800字_窦娥冤读书心得五篇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窦娥冤》是中国著名悲剧之一,是 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名剧,关于《窦娥冤》读后感怎么写?下面 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窦娥冤》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窦娥冤》是元代杂居家关汉卿的杂居代表作,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民众 基础的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窦娥是这部剧中最悲苦的人物,她三岁丧母,七岁 被典,十七岁守寡,不幸的生活让她只能守着其父教导的“三从四德”和婆婆孤苦过活。屋 漏偏逢连日雨,赛芦医为了免债欲谋害蔡婆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的蔡婆婆从此又走 上了不幸之路。逼婚不成的张驴儿误杀了自己的父亲,愤怒之下将罪名栽到窦娥身上。被 告上公堂的窦娥对官府还是有一些信任的,哪知时局-,贪官横行,被张驴儿买通了的知 府为了逼迫窦娥认罪,竟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善良孝顺的窦娥不忍心看婆婆受罪,只好屈打成招,被定了死罪。刑场上的窦娥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她悲愤的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一句话道出心中的激愤、委屈、埋怨、指责……更道出官场的黑暗,穷人地位低下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为了表达自己的 反抗决心,在临行时她提出三桩誓愿,第一桩誓愿——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她向世 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通过这种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反抗官府的昏庸,官吏的无心正法。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表达了窦娥希望通过三桩誓愿直接惩 戒残暴昏庸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沉冤昭雪。三桩誓愿也是窦娥反抗精神 的上升,而三桩誓愿的实现更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 窦娥就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悲剧,可以说狭隘落后的封建思想毒害了女性的一生,女性们结婚生子操劳一生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的被当成繁殖劳动的工具,有的甚至像牲口一样被买来买去。究根结底是落后的封建道德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男人们觉得男尊 女卑是自然规律,应该享有对女人的控制权;而很多妇女们欠缺自省意识,看不到自身的处境。窦娥虽具有独立的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在时代大背景下,她也只能眼睁睁看着 自己的命运被别人主宰。窦娥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被压迫被-的妇女的缩影,在那个时 代不知有多少女性步了窦娥的后尘。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也说明自身反抗的无力,不能依 靠自身的力量使冤屈得以洗刷,只能寄希望于外物或虚无缥缈的天地。 生长在新时代的女性们在地位上比封建社会虽有所提高,且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对性别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明显,但在很多工作岗位和地区对女性还是存在差别对待的,所以希望新时代的女性们时刻警醒,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了双眼,可能的话用一切手段维护自身的基本利益。

浅谈窦娥的悲剧原因

浅谈窦娥的悲剧原因 王甜 内容摘要:关汉卿在《窦娥冤》中通过对窦娥这位善良、忠孝女子的悲剧命运刻画,反映了一个黑暗的社会制度下,高利贷的罪恶、官吏的昏聩、百姓被欺压的种种社会事实。对于窦娥的悲剧原因,学术界多从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在此我便不再鹦鹉学舌。因此,我就从窦娥自身及蔡婆婆等人的角度来浅析窦娥的悲剧原因。 关键词:窦娥,悲剧,自身,蔡婆婆等人 《窦娥冤》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作者酣畅淋漓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社会惨象。虽然窦娥冤情最后沉冤得雪,但是溯本求源,看窦娥的悲剧形成,其性格在主观意志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中不断形成,致使自己的命运一步一步迈向悲剧悬河。与此同时,在窦娥左右的蔡婆婆等人对窦娥悲剧的酿成也无时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下面,就让我们从窦娥自身和蔡婆婆等人的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原因。 一、从窦娥自身来看 窦娥是一个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她恪守伦常,不懂变通,封建

迷信,具有浓厚的奴化意识。她自觉地把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作为人生的信奉理念及行为准则,她迷信以守贞尽孝修得美满来世,天命思想在其血液里循环,这些都是她泯灭自我、扭曲人性,甚至可以说是“自取灭亡”的历程。因而,窦娥自身的原因可以说是其悲剧的最直接因素。 (一)可怜的身世为窦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窦娥惨淡的生活不是生命中半途的坎坷,而是从一出生便开始了可悲的人生。“妾身姓窦,小字云端,祖民楚州人氏。我三岁上亡了母亲,七岁上离了父亲。俺父亲将我嫁与蔡婆婆为儿媳妇,改名窦娥。至十七岁与夫成亲,不幸丈夫亡化,可早三年光景,我今二十岁也!”(第一折)窦娥一出场就自叹好生命苦,浮现出天命思想。婆媳皆为寡,两人相依为命,而俗话说“寡妇门前多是非”,这便为后来的一系列事件埋下了伏笔。 (二)可悲的“贞孝”观是致使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 窦娥原本就是一个出生于读书人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贞节教育。因而在窦娥的心目中,贞节比生命更重要,这是她的精神信仰。她孝顺蔡婆婆,愿意用尽自己的一生来伺候婆婆,甚至愿意为孝而送命。因而,当“贞”、“孝”不能两全时,她万念俱灰。 窦娥由于坚守贞节而遭张驴儿陷害,因出于对婆婆全心全意的尽孝而屈招服刑。 首先,窦娥在面对婆婆说亲张驴儿时,道“避凶神要抉好日头,拜家堂要将香火修;梳着个霜雪般白(“髟”下“狄”)髻,怎将这云

《窦娥冤》的悲剧美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希望看到悲剧的产生,毕竟它会带给人的不幸与忧伤;但人们却喜欢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悲剧,赏析作品中的悲剧美。有时,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更有力量。 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现实主义的充满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手法,广泛而深入地反映出元朝统治的极端黑暗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塑造了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窦娥,深刻地反映出人民的生活状况。《窦娥冤》杂剧集中描写了窦娥所遭受的种种迫害、污辱、冤屈,我在为其悲剧命运感慨悲叹的同时,却又得到了一种美的感受。 美在其真。元朝是一个外族,蒙古族入主而建立的朝代,当时的民族歧视和等级制度十分森严。他们把当时境内的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然后依次是汉人和南人。在民族和阶级双重重压之下的人民,其生活是可想而知的。而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平民妇女,其命运之悲惨更令人难以想象。关汉卿笔下的窦娥,3岁丧母,7岁替父亲还高利贷给别人做童养媳,17岁成了寡妇,后遭流氓张驴儿父子凌辱逼迫,被地主官吏桃杌拷打凌逼,判处斩刑。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窦娥所受迫害的愈多愈深,她对黑暗社会罪恶的认识也就愈清楚,她的反抗也就愈强烈。透过《窦娥冤》这出杂剧,我们看到了一幅黑暗的“群丑图”,也看到了一部那时社会底层妇女的“血泪史”和“抗争史”。另一方面,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现实主义手法的执着追求。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当今的写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歌则歌之,该针砭则针砭之。只有贴近时代,符

合生活真实的作品才真正感人心,才真正具有美感。 美在其善。《窦娥冤》杂剧在展示黑暗社会和恶势力酿就窦娥悲剧的过程中,也突出了窦娥善良的性格:窦娥为父亲还高利贷牺牲了自己给蔡婆作童养媳;张驴儿就诬陷窦娥,当窦娥看见酷吏严刑拷打蔡婆时,却宁肯自己承认死罪也不让让年迈体弱的婆婆受刑挨打;她在被押赴刑场时,首先想到的是怕婆婆看她披枷带锁而伤心,提出要求绕路走。这种为保全他人而牺牲自己,临死不念自己却顾念他人的善良性格,看来不可简单归之为封建孝道,儒学仁义,因为她心中明知蔡婆婆是与自己同命运的人,而具这种对长辈孝顺、体贴且无微不至的品质何尝不是当今时代亟需弘扬且光大的呢?作品也因此具有更深邃更理想的艺术效果。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譬如青春、爱情、尊严等等全撕碎了给人看,必将毁之而后快,残忍之极;但又绚烂如花,好比罂粟,让人眩目而胆战心惊,读之令人窒息。一个极其善良孝顺的女性楷模,却被黑暗的时代和恶势力置于死地,这能不激起读者对那个时代极大的愤怒和强烈的不满吗?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 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奠定了中国戏剧发展的基础。明人贾仲明在为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增写的〔凌波仙〕吊曲中说他:“姓名香四大神洲。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指出了他在元代剧坛的领袖地位。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关汉卿在世界文化史上,成就也是辉煌的。他比英国的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其剧作却要比莎翁多出三十部左右。1958年经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关汉卿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窦娥冤》就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一、反映现实的杰作 《窦娥冤》是一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写实剧。剧中人窦天章做了“肃政廉访使”,这个官职是至元二十八年(1291)由元初的“提刑按察司”改置的①。据此,则《窦娥冤》当作于设此官职之后。这个时期政治黑暗、吏治腐朽是史有记载的。比如至元三十一年十一月,仅京师一地就发现犯赃罪的官吏三百人;稍后的大德七年(1303)又罢免赃污官吏一万八千四百七十三人,审理冤狱五千一百七十六事②,再加上没有被发现的,以及发现而由于有政治靠山或其他原因未能处理的,赃官、冤狱就更多了,这恐怕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这就是《窦娥冤》产生的社会背景。关汉卿是一个勇于正视现实的剧作家,他是从社会生活中捕捉题材、激发创作灵感的。 剧中提到了邹衍下狱六月飞霜和东海孝妇两个故事,并且吸收了相关的情节,说明关汉卿在构思《窦娥冤》时受到了这两个故事的启发。影响最大的是“东海孝妇”故事。 “东海孝妇”故事的原型是齐寡妇传说,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及高诱注。后来则有刘向《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太平御览》卷四一五、六四六引王歆《孝子传》、干宝《搜神记》衍其事。《搜神记》载: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余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时于公为狱吏,曰:“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

窦 娥 冤(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窦娥冤 元/关汉卿著 楚州地方有个穷秀才,叫窦天章,饱读诗书,但时运不济,一直没能考取功名,妻子又不幸病故,撇下一个三岁女儿端云。窦天章含辛茹苦把小端云拉扯到七岁,借了不少债。放高利贷的是富孀蔡婆婆,有个儿子今年八岁了,窦天章借过她二十两银子,现在本息加起来已经到了四十两,蔡婆婆讨要过好几次,但窦天章实在无力偿还。 窦天章的女儿端云今年七岁,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人见人爱。蔡婆婆几次来窦家要债,窦天章都还不上,她见小端云可爱,就动了心思,想让小端云给自己做童养媳,那四十两银子也就不要了,还愿意再给窦天章凑些盘缠让他赴京赶考。窦天章起初不肯,可蔡婆婆多次讨债,还托人做媒,窦天章考虑再三,还是答应了,于是他按照选好的日子,把小端云送到蔡家。 窦天章生怕女儿受委屈,对蔡婆婆说:“今天把女儿送给您,不敢说做媳妇,只供婆婆早晚使唤,望婆婆多多照顾。”蔡婆婆望了望端云那可爱的样子,高兴地说:“从今天起,你我就是亲家了。这是借钱的凭据,还给你。这十两银子送你做盘缠,你不用担心,只管放心去赶考吧。”窦天章心如刀割,他心想:这不是把女儿卖了吗?可是又有什么别的办法呢?他望着乖巧的女儿,不住的流泪,只觉得对不住女儿,他再三地拜托蔡婆婆说:“小女生性笨拙,端云该打时,你就看在小生面上骂几句算了;该骂时,你就教导她几句,日后有机会,小生一定报答您。” 端云是个懂事的孩子,看见父亲流泪,好像猜出了父亲要与她分别,窦天章抚摸着孩子说:“端儿呀,从今以后你不比在我身边,爹什么都依顺你,以后跟着婆婆不可顽皮,要学勤快,听婆婆话,不可惹婆婆生气。”端云抱着父亲的腿说:“爹,你带我回家吧!你怎么能丢下女儿呢?”窦天章的心都碎了,他拨开女儿,向蔡婆婆施了礼,就忍痛匆匆离开了。 窦天章走后,蔡婆婆倒也没有对端云不好,她还是很喜欢这个孩子。窦天章一走就是二十三年没有音信,后来蔡婆婆带着两个孩子搬回山阳老家居住,还给端云改了名,叫窦娥。窦娥到十七岁的时候,蔡婆婆让她和自己的儿子结了婚。小两口婚后你恩我爱,日子过得很美满,可窦娥的丈夫自幼就体弱多病,结婚后两年就病死了,年轻的窦娥成了寡妇,她替丈夫戴孝,不知不觉又过去了三年。 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靠婆婆放贷还能勉强度日。只是年轻的窦娥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她经常对着花月伤情,暗自流泪。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开父亲,十九岁死了丈夫,谁知道这个苦命的孩子还有多少灾难呀?但她很感激婆婆的养育之恩,她决心为丈夫守孝,为婆婆养老,就这样清贫的过下去。 山阳县有个赛卢医,他本姓卢,在楚州县南门外开药铺,自己也开方治病,但他医术很差,为人也不三不四,当地人称他:“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所以找他看病的人并不多,他也只能靠借债度日。不久前,他向蔡婆婆借了十两银子,现在本息已经共二十两了,还没还上。蔡婆婆向他要了好几次,他总是推托,而且起了歹心。 这天,蔡婆婆亲自到赛卢医德药铺去讨债。蔡婆婆进门便问:“赛卢医在家吗?”赛卢医知道蔡婆婆是来讨债的,忙陪着笑脸倒茶让座,客客气气地接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