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都出于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红与黑》和《人间喜剧》。两人都刚涉世,年轻,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却都处于社会底层,思考问题、待人接物表现出学生时代的稚拙和羞涩。两人有相同的社会背景:金钱逐步取代血统,自由逐步威胁王权,资本家开始压倒贵族。然而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被他想介入的贵族阶层处死了;另一个却跻入社会上层。相同的社会背景作用于地位相同的两个人,何以会推演出如此截然相反的结局?原来,大的社会背景里边包蕴了那么多的此时、此地、这个。世界很大、人很多,却找不出全同的一对——谁见过不同的两个人占据同一时间且同一空间?占据了同一时间的两个人会合并成一个。

于连与拉斯蒂涅在性格和行为以及经历遭遇上有一些相似之处,然而连个人也是有很多区别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下面,让我们从但是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物的具体性格和经历等各方面来探讨一下两个典型人物。

一、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积极反抗的性格。他时刻牢记着自己与上层社会之间的地位不同、阶级不同、观念不同,对生活持以怀疑的态度,用他那异常敏锐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寻找歧视他、伤害他的敌人,搜索自己受辱的蛛丝马迹。他不甘屈服,不甘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时刻处于凛然不可侵犯的战斗状态,与整个社会作战。

于连骄矜自持,自视甚高,这种自尊心理一旦面临恶言劣语、霸道行径的袭击,就使其隐藏着的仇恨心理爆发出来并大胆反击。即使在爱情这样的人类最细微的感情方面,于连感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自尊心满足后的喜悦和骄傲,并把这种胜利看作是拿破仑式的胜利。在我们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却恰恰体现出于连是以全部精力来反抗上层社会的。

然而,于连的奋斗反抗注定是以悲剧而告终。于连是王朝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其反抗是基于社会对他的压制和他个人的野心。

二、

拉斯蒂涅的行为更多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拉斯蒂涅看到高老头两对女儿女婿的无情无义和这个社会寡廉鲜耻的真实面貌。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他把剩下的最后一点神圣的感情也一起埋葬了,他野心勃勃地投入上流社会的罪恶深渊,踏上了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的道路,在《轻佻的女人》中,拉斯蒂涅成为副国务院秘书,在《不自知的演员》中,成为贵族院议员,有三十万利佛尔收入,他靠纽沁根夫人爬上去,后来却把她抛弃了,最后竟娶了他的女儿,他所尊奉的原则就是鲍赛昂子爵夫人,特别是伏脱冷给他指点的极端利己主义,可以说,他的“人生三课”给他的思想起了决定作用。

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末期和七月王朝时期的政治家和野心家的典型,他的思想是变化发展的,他是一个演变中的人物,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他来巴黎本想靠用功读书,凭自己的本领按部就班的向上爬,不失为一个正直,善良,“有热情有才气的青年”。但不久,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五光十色的贵族沙龙,使他向上爬的欲望加强了十倍。鲍赛昂夫人对他的教导,对他的影响很大。然而,古朴的家教不时在他的耳际回响,抵抗其邪念,他内心

充满着两种道德观的激烈冲突,时常想浪子回头,但穷酸的伏盖公寓与富贵的豪门的强烈对比,使他无法安于现状。

拉斯蒂涅目睹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被逐,高老头的惨死,经历了这“人生三课”,才彻悟到“美好的灵魂是不能在这世界上呆久的”,“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隐蔽在金钱珠宝底下的罪恶”。至此,他的善良人性逐渐被金钱所扭曲,灵魂被铜臭腐蚀,经过野心与良心的不断挣扎,最后决心踏上资产阶级野心家的道路,拉斯蒂涅的良心与野心搏斗,厮杀的全过程,揭示了金钱对青年的腐蚀和贵族阶级必然衰亡的历史趋势,具有典型意义。

三、

对于于连和拉斯蒂涅这两个人物,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人的社会地位虽然相似,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两个人的性格发展和思想状况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别的。

他们的出身不相同。拉斯蒂涅是外省的贵族子弟。于连生活在法国复辟王朝时期,拉斯蒂涅生活在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之间。他们的生活年代不相同。他们所处的环境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变化不同。于连出身于小业主家庭,自幼因体弱不善劳作而受家人嫌恶,由于聪颖的敏感,他极易感受出身低微被人歧视的滋味,很早就形成了反抗心理,对贵族大资产阶级有一种本能的厌恶。他爱读书。曾熟读拿破仑、卢梭等人的著作,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平民意识。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他决心像拿破仑那样凭本事为自己建功立业。然而,于连生不逢时,在复辟时期,平民青年凭军功才干晋升的道路被封建等级制度堵塞。为此,他仇恨贵族阶级。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40岁左右的神父薪俸10万法郎,是拿破仑手下大将收入的3倍时,便改换门庭,投靠教会,以攫取高贵的地位和巨额的财富。他不信上帝,却装出相信宗教的模样,凭着超人的记忆力,把拉丁文圣经读得倒背如流,拉斯蒂涅从一个涉世不深而怀有几分正义感的青年,走上资产阶级野心家的道路。他到巴黎上大学,想通过勤奋努力、刻苦攻读争取一番功名,但巴黎上流社会的繁华,虚浮的快乐,强烈地诱惑着他,他眼红了,开始插足于上流社会。3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相:法律跟道德对有钱的人全无效力,财产才是金科玉律,有钱便是德。向上爬的心态不同。于连向上爬的手段中包含有反抗的因素,虽然为了向上爬、拉斯蒂涅和于连都不顾一切,但真诚与虚假,自尊与虚荣共同铸成了他的性格。拉斯蒂涅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则没有这种矛盾心态的存在。

寻找悲剧中的不悲之美——解读《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命运

寻找悲剧中的不悲之美 ——解读《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命运 摘要:纵观整个文学艺术史,悲剧以恐怖的形式将人类所遭受的苦难呈现出来,但这仅是表层意义上的悲剧,深层意义上的悲剧则是透过这种痛苦和毁灭看到隐藏于其后的一种精神自由,此时悲剧就已经被克服了,透射出来的就是一种没有悲哀的美。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就是一部经典的悲剧作品,讲述的是于连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人坎坷不平的个人奋斗历程,虽然最后走向的是死亡,但却通过这个死亡净化了自我,获得了解脱。所以,无论是从主人公的自我认同上,还是欣赏者的审美体验上,抑或是在人类长河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意义上来看,于连的悲剧命运在展尽它的痛苦和毁灭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不悲之美。 关键词:于连悲剧超越精神自由不悲之美 一、何为悲剧 究竟何为悲剧呢?西方的黑格尔将悲剧界定为“精神的自我分裂和自我耗损”。[1]中国的鲁迅认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2]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悲剧是对有生命东西的一种毁灭,并以恐怖的形式将这种毁灭展示在人的面前。因此提到悲剧时,人们不得不想到苦难和死亡,无论这种苦难和死亡是否显示出它强大的力量,就已经使人感到了它的可怕。的确,悲剧是可怕的,在悲剧的面前,人类总是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助。 然而,假如我们仅仅将悲剧理解为“对有生命东西的一种毁灭”,那我们就会陷入“唯悲剧”[3]的荒原上。如果把悲剧看作一个整体的话,悲剧实际上是分两个层次的,它表面上展现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毁灭,而更深层次上展现的则是超越这个悲剧后折射出来的一种精神自由,这种精神自由是一种没有悲哀的美、一种深刻的美。因此悲剧简单的看就是不

悲——悲——不悲,经过第二次的转折,它最终又回到了不悲的境地上,但是这种“回归”不是通常所说的“返回”,而是更高一个台阶上的升华。所以如欲真正地理解悲剧,我们就要看到隐藏在悲剧之后的“精神自由”,就要剥掉“悲”的外壳,去探究它“不悲的美学秘密”。 二、剖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命运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讲述了于连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人为追求飞黄腾达,而命运升降沉浮的一生。主人公于连出身卑微,但从小性格高傲。18岁到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却与市长夫人,即德·雷纳夫人发生恋爱关系。恋情被揭穿之际,于连被谢朗神甫推荐到了贝藏松神学院,后因教会内部教派纷争,彼拉尔神甫被排挤出神学院,他则随彼拉尔神甫来到巴黎,给德·拉摩尔侯爵作私人秘书。他的聪明才干得到了侯爵的赏识和信任。他则通过征服侯爵小姐,玛蒂尔德,让侯爵让步,致使侯爵给了他勋章、头衔、地产和骑士中尉的称号。正值人生辉煌时期,德·雷纳夫人给侯爵的一封信件毁了他美好的前程。情急之下,他向自己的老情人德雷纳夫人开了两枪,由此走向了通向死亡的道路上。 于连短暂的一生,是兴衰与荣辱共存的。他的奋斗历程既有身份和地位的一步步提高,又有不幸、痛苦和死亡轮番袭击。一路走来,他从身份低微的家庭教师到迎接国王的仪仗队员,从神学院一名普通的学员到《旧约》和《新约》的辅导老师,从侯爵的私人秘书到拥有勋章、地产、头衔的骑士中尉,这一切都是他与命运抗争得来的,是他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与外界力量斗争的结果。其间虽有一些昧良心的卑鄙手段,但也有他辛酸的付出,他在一步一步地向上流社会挤进,但上流社会是绝对不允许于连这样一个平民与他们平等的生活的,因此他的失败是必然的。最终于连在命运辉煌的顶峰跌到了毁灭的深渊,正是在这个毁灭的边缘,其悲剧性便体现了出来。所以在浅层次上理解,于连的悲剧命运就是一个顽强、鲜活生命的毁灭。 若深层次上理解于连的悲剧,我们就要从他对不幸、苦难和生命毁灭所持的态度进行审美的判断和评价。通过这种审美的判断和评价,隐藏于悲剧现象之后的某种不再是悲剧的东西便向我们呈现出来了。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来解释其为何悲而不悲,来剖析内在隐藏的“精神自由”。

于连与拉斯蒂涅

浅析《红与黑》中的于连和《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形象的不同 摘要: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和巴尔扎克塑造的拉斯蒂涅,在某些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他们都受到了拿破仑英雄主义和资产阶级个人野心的刺激,都是对未来充满幻想,渴望出人头地的野心青年。但深入阅读,便会发现,他们两个更多的是不同,无论是在性格和奋斗手段方面,还是在人生追求和思想认识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比来分析于连和拉斯蒂涅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悲剧野心性格人生追求结局区别 一、生活背景造就的性格差异 现代心理学认为:童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于连性格的形成也反映了这一点。在《红与黑》中,作者虽然只用了前五章对他的童年生活进行了简单、概括的描述,但我们仍能够从他的叙述中看到于连在其日后生活中显现出来的性格的根源。 首先,于连出生平民,是个体质羸弱的年轻人。他虽相貌英俊,但因使斧子的本领比不上他的父亲和两个哥哥而受到他们的蔑视,还经常挨打。幸运的是,他得到了一位老外科军医的赏识,并从他那里受到了教育,能够读书写字。卢梭的《忏悔录》和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是他最喜爱的书。于连身处被压迫阶层,且深受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浸染和那位老外科军医无私的爱的熏陶,这形成了他性格中的真诚、善良、渴求真爱等美好的一面。然而于连面对的环境是恶劣的,他在家庭中以一个"异类"的身份出现并受到他们的歧视。他总是挨打,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家里人的鄙视。所以,在这样一个以体力论强弱的家庭里,他又是没有出路的,这一切都使他溺于自卑之中而无法自拔,使自卑成了他性格的核心。但也正是这自卑产生了日后驱动他孤身奋战于上流社会的动力,促使他那"巨大的野心"的形成。因为自卑总是造成紧张,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于连为解除自卑心理给他带来的紧张,必须争取"优越感"作为补偿。这时,拿破仑——这个用剑使自己成为世界主人的强者形象给"非常不幸的他带来安慰",同时也点燃了他勃勃的野心之火"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不可动摇的决心"。 和于连一样,拉斯蒂涅也是复辟时期野心勃勃的青年知识,但他是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窘困的家庭处境和灯红酒绿的巴黎上流社会,使他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作为一个从外省到巴黎求学的小贵族知识分子,拉斯蒂涅带着从农村来城市的大学生的风貌,指望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起初,他也是心地善良,思想淳朴,有着是非善恶之心的。然而,对金钱与地位的渴望又时时召唤着他,外省与巴黎的贫富差距以及上流社会与社会底层贫民生活的尖锐对立,都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刺激,上流社会挥金如土,繁华似

于连的悲剧根源与小说主题探微——重读小说《红与黑》

收稿日期:2010-07-22 作者简介:范学亮(1968-),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唐山学院文法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研究。 2010年第3期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No .3 总第40期Journal of Hainan Radi o &T V University General Serial No .40 于连的悲剧根源与小说主题探微 ———重读小说《红与黑》 范学亮 (唐山学院文法系,河北唐山063000) 摘 要: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造成于连悲剧的个人原因:极端的个人野心与极端的个人自尊心之间 的矛盾导致了最终无法调和、狭隘的报复心理:一种阶级对立的仇恨意识;无法克服的幻想病。进而对小说主题作了探究,得出:小说《红与黑》是一部心理小说,一部个人奋斗者的心理小说。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悲剧根源;小说主题中图分类号:I 20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43(2010)03-0023-03 司汤达在小说《红与黑》中,为我们成功地刻 画了于连?索黑尔这个人物形象。成功的文学作品所赋予的人物形象,其立体感与复杂性,让我们学会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因此,对于文学艺术,我们也不能抛弃早在20世纪初就奉之为真理的辩证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从而抓住问题的关键。《红与黑》这部小说,如果我们撇开那些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等外在因素,来深入到于连的精神内部去进行一番跋涉的话,我们或许会找到其作为个人奋斗者所造成的内在的也是最根本的悲剧原因;在对这种悲剧根源进行深层剖析以后,再看小说主题,我们便发现了二者之间的血缘关系,从而对小说主题作出一种较切合作者本意的断定。 一 “为了更好的生存,人类需要永不停息地奋斗。”[1]5 对于单枪匹马的个人奋斗者,我们或许都会定下一个悲剧的结论。很遗憾,于连也没有逃脱这一宿命。但每一个失败者,除了有其共同的失败原因———外在抑制力以外,他们还有其互不相同的个人原因。因此,对于个人奋斗者来说,分析其外在的原因似乎没有意义,那么,造成于连悲剧的个人原因是什么呢? (一)极端的个人野心与极端的个人自尊心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最终的无法调和 野心对于于连这样的男人来说就是事业心。而事业心在于连这里化作了全部行动———向上爬,挤入上层社会。因此,于连的事业心与一些人通过自我奋斗、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又有着根本的不同,这就要求于连不择一切手段。正如司汤达在《一个旅行者的随笔》中所说的:“不用手段而飞黄腾达,绝对不可能。”但是他极强的自尊心又要求他尊重自己的人格尊严与价值,因此他鄙视别人的奴才式的献媚而上。这种自尊心的极端膨胀与其相应的行为手段的原则性,对他的野心有着致命的抑制作用。整个小说就是在这种野心与自尊心的斗争、妥协的交织中形成由开端到结局的一线型构架。从《红与黑》的故事进程来看,于连的性格大体上“经历了 反抗———妥协———反抗这样的变化”,[2](P10) 可以说,于连的妥协在外部行为上表现为他对侯爵上层势力的妥协。但是,这却是于连自尊心向野心妥协的内在心理机制的外在折射。因为,从根本上说,于连对上层社会无所谓妥协不妥协,他的 ? 32?

于连和拉斯蒂涅

站在风云变幻的世纪之初,把眼光投向茫茫遥远的两个多世纪以前的多姿多彩的法国文坛,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个在那个多才多艺的时代里纵横驰骋的文坛巨匠,重重的历史帷幕并不能遮挡他们的光芒,他们连同他们的作品一起走进人们的视野,走入我们这个时代读者的心中。 这两位巨人便是巴尔扎克和司汤达,巴尔扎克这位法国最伟大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并列而毫不逊色,并且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这一点。几乎从巴尔扎克逝世之日起,就得到公认,雨果曾在巴尔扎克的葬词中说巴尔扎克“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第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这是对巴尔扎克较为公正的评价,巴尔扎克在《高老头》等作品中塑造一批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并以此构建一座不朽的文学宫殿,真实地展现了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司汤达则以其作品神秘、复杂、精巧、带有迷一般的魔力独享文坛。他丰富的阅历使他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对社会的各个侧面了如指掌,对人性的各个层面洞察深刻,所有这一切无疑为其后来的创作提供丰富的土壤和视角。其代表作《红与黑》正是他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在两位作家的作品中,两个青年人的形象较为引人注目:他们地位卑微,却不屈从命运的安排;他们一方面迷恋新的优裕的环境,渴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却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挤、压制,最终以悲剧收场;他们的性格是复杂多元的,既有对社会抗争的进取精神,又有世俗的自私自利的功利思想;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却又最终不得不服从社会的判决。这两位即是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两位青年都是风云突变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产物,他们不满足于自己卑微的地位和令人沮丧的景遇,因此,寻找出路是他们人生中首要的问题,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理想,这也是千千万万法国青年人的理想所在。 于连与拉斯提涅在性格和行为以及经历遭遇上有一些相似之处,然而两个人也是有很多区别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虽然两个同属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新青年,但是他们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差异的。下面,让我们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物的具体性格和经历等各方面来探讨一下两个典型人物。 一 首先我们来看司汤达笔下的于连,透过“十八世纪严格讲究理性的感觉论哲学家们思想上的嫡系后裔”①的细腻笔调,作者在作品原有的副标题“一八三零年记事”表明了他的意图。于连正是在这一特殊年份中产生的“英雄”。 我们知道,一八三零年是法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自从一八一五年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封建贵族又从国外卷土重来,再一次统治了法国,在欧洲封建联盟国家的支持下,这次复辟一直持续到一八三零年的七月革命,这一次历史阶段被称为复辟王朝或波旁王朝的复辟时期。而这一历史时期中,尤以一八二四年查理十世后最为反动。查理十世是极端保皇派的领袖,他一上台就给流亡贵族以十亿法郎的赔偿金。颁布了“宗教治罪法”,支持耶酥会教士,

论于连的悲剧意象

浅论于连悲剧命运的成因 刘海晓华中师大 【摘要】于连是司汤达《红与黑》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一方面他对现状不满,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命运,被人称作是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另一方面,他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他阴险、虚伪,是一个靠踩着女人的肩膀上位的阴谋家。但是,于连的命运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场。对于于连的悲剧成因,人们对此各执一词。这里,本文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于连本身的性格缺陷及社会环境等各种方面对于连的悲剧成因作综合探讨,以期对于连及于连所生活的年代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于连《红与黑》悲剧成因 《红与黑》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代表作。其副题是“1830年纪事”。这表明了作者通过描写当代法国两种对立的力量和斗争,反对社会现实,批判复辟王朝的创作意图①。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索黑尔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了他从18岁到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开始,到23岁因枪伤市长夫人而被送上断头台为止短短5年间的生活历程。在这部小说中,司汤达以比较重的笔调记述了于连的“奋斗”历程,并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绘了复辟王朝时期的“社会风气”。从这里来看,作者的意图应该是借于连的悲剧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因此,分析于连的悲剧成因,除去于连自身的性格缺陷之外,社会因素也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一、于连树敌太多。 读完整本书后,我们再回想一下,我们不会记得于连有几个朋友,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于连除却两个真心爱她的女人德·瑞纳夫人和马特尔小姐之外,根本就没有朋友,这也是于连在落难时出了两个女人外,没有人肯营救他的原因。所以说,缺乏朋友,树敌太多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我想以于连聪明才智不会不理解这一点,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于连不肯交一个朋友呢?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学分析,归根到底还在于他的心理原因。虽然,于连出身卑微但是他很高傲,很有自尊而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出身低微,夫人,但是我并不低贱。”②从这一句于连与德·瑞纳夫人的对话可以看出,于连是一个高傲的人,他甚至有些瞧不起那些高高在上,却是通过不劳而获的所谓的“贵族”。从于连的整个奋斗过程来看,他为实现自己的幻想,靠的是自己出众的才能和顽强奋斗,而不是他人的施舍。对他来讲,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荣誉和尊严。他所追求的是靠自己的力量赢得的。少年时期的于连聪明好学,意志坚强,精力充沛。他接受了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并在一位拿破仑时代老军医的影响下,崇拜拿破仑,幻想着通过“入军界、穿军装、走一条“红”的道路”来建功立业、飞黄腾达。在拿破仑时代,他的这种期望是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的。然而,在他14岁那年,波旁王朝复辟了,平民可以平步青云的拿破仑时代过去了。于连不得不选择“黑”的道路,幻想进入修道院,穿起教士黑袍,以便将来成为一名“年俸十万法朗的大主教”。这使得他对这个社会愈加不满,对贵族愈加愤怒,因此这种心理因素使得他不愿意与贵族搞好关系,甚至追求市长夫人并与市长夫人在热恋时依然想的是报复市长。这种仇恨贵族,不惜树敌的态度导致的后果,就是他被贵族所彻底不容了。虽然,马特尔侯爵接收了于连作为他的女婿,但这也是在马特尔

于连和拉斯蒂涅

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分析 1830年这一法国历史上重要的年份,复辟王朝的统治使社会矛盾尖锐。小资产阶级和平民反抗强权,要求取得更高社会地位的呼声空前高涨。法国两位著名的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分别写出了他们的传世之作《红与黑》、《高老头》、二部作品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世界文学名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和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作者赋予一定的思想性格特征,具有了充实的社会含义,成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 一方面,于连和拉丝蒂涅有很多共同之处。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人本性都是善良的,都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奋斗理想,是法国王朝复辟时期探索自己的前途、寻a找自己的地位、期盼成为“豪富和伟人”的青年,两个人都试图努力从社会底层爬进上流社会。都尚存着一些平民意识。于连于连曾经自诩“高洁。”他声称:“我出身低微……但是我并不卑贱”,正是因为如此,尽管他知道特赦以后他仍然可以得到财富和美人,他还是义无返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 控制的法庭求饶。而阿斯蒂涅拉斯蒂涅这样一个极欲向上爬的穷大学生,他成功地骗取了姑母和妹妹的钱财。当他读完母亲的信后泣不成声,他想起了高老头扭掉镀金盘子,卖了钱替女儿还债的情景。“你母亲也扭掉了她的首饰!”他对自己说,“你姑母卖掉几件珍贵的纪念物时也一定哭了!你有什么权利诅咒阿娜斯达齐呢?她为了情人,而你模仿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你的前程,你又比她强到哪去呢?”大学生感到五脏六腑燥热难当。这些都表现了拉斯蒂涅人性泯灭过程中尚存的一点平民意识在发光。 另一方面,他们的形象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向上爬的奋斗目标不同。 阿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生活的贫穷与家庭的义务,使他“对于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增加了十倍”。于是,他来到灯红酒绿的巴黎,实现爬到社会的顶层的梦想。起初,他是想通过勤奋地读书一步一步稳稳地向上爬,然而身边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使他清楚地看到金钱血淋淋的效力:子爵夫人的情人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而抛弃了她,米旭诺为了3000法郎的赏钱去揭穿伏脱冷的真面目……这一切都使拉斯蒂涅看清社会的本相:财产就是一切。从此,他开始了追逐金钱的旅程。他不断地盘算从哪去弄钱,怎样去挣钱,“奢侈的欲望象魔鬼般咬着他的心,攫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 然而,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于连这个19世纪2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性格中最特质的东西是自我奋斗,具有积极向上的进步意义。然而,究其本质,其深层结构依然是平民意识,自我意识,这个于连的出身和启蒙教育有关。渴望靠才能创造一番伟业。于连作为维里埃尔市里一个已经发迹的锯木厂主的儿子,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家庭环境的歧视与压抑给了于连奋斗的决心,对舒适奢侈生活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也是于连奋斗的动

于连—悲剧的野心家

于连——悲剧的野心家 有人认为,于连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在于连所生活的物欲时代,金钱、地位、私欲、美貌等侵蚀着人性,特别是腐蚀着人的灵魂、信仰。宗教信仰的丧失,一方面意味着在自我生命中,解脱了一切束缚,生命变得自由开阔,自我实现成了人生中最高的奋斗目标;但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私欲膨胀,内心痛苦,矛盾重重,灵魂无所归依。这样,在于连的生命中,他经常痛苦地徘徊在自由与禁锢、自尊与自卑、虚伪与正直、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等相互纠葛、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转化、难辨真伪的道德情感的怪圈之中。一方面对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人和社会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经常受金钱、权力和荣誉的诱惑,常常以伪善的手段对待伪善的环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物欲世界泯灭了于连的正直和善良,物欲世界毁灭了于连的人性之美。 于连是法国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深受法国大革命的熏陶并继承了其时代精神。他精力旺盛、雄心勃勃,善于学习和思考,具有顽强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和非凡的智慧。但他毕竟生活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阶级的偏见、矫饰的习惯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维方式对其影响极大,促成了他“虚伪”与“真实”的双重性格。当于连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时候,德?雷纳尔夫人揭发了他。结果,德?拉莫尔侯爵取消了于连与他女儿的婚姻。气愤之极的于连开枪打伤了德?雷纳

尔夫人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于连面对接受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还是玛蒂尔德小姐的救援,最终他选择了纯洁与真诚;面对获救的希望和人格的完善,最终选择了人格的尊严;面对依附于别人可以生存下去的可能和真实一次却生死难料,最终选择了真实,选择了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同时也等于选择了死亡。这是于连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于连最终没有实现先前的梦想,反而被送上了断头台。于连短短一生的经历说明了什么,虽然司汤达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于连的“成功”是暂时的,最终的悲剧是必然的。贵族阶级等级制度的森严和门阀观念的僵死,顽固严密地禁锢着当时的社会,他们决不允许于连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青年跻身于上流社会的行列。下层青年,无论才华多么出众,其向上爬的野心决不会得逞,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而对于连而言,最后他所表现出的“当不能骄傲地活着时,就骄傲地死去”的崇高悲剧精神和被砍头的结局,却使他抛弃幻想,走出假象的陷阱,恢复真实的自我,展示了一个平民冒险家的尊严。于连这一典型形象的反抗-妥协-反抗的生活道路,揭示了复辟时期平民阶级与贵族阶级的严重对立,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从于连的整个奋斗过程来看,他为实现自己的幻想,靠的是自己出众的才能和顽强奋斗,而不是他人的施舍。对他来讲,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荣誉和尊严。他所追求的是靠自己的力量赢得的。他曾先后拒绝市长夫人、木尔侯爵的钱财,靠着他的高傲和才能,征服了市长夫人和侯爵女儿。在咪列诺的豪华的客厅里,他曾想如果把这里劫来的财产分

于连和拉斯蒂涅比较

《红与黑》于连和《高老头》拉斯蒂涅的人物结局分析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一班齐钰 38号 摘要: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议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标榜着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兴起,逐渐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其中,司汤达的《红与黑》实践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标志着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书中塑造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奋斗者于连形象;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则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书中男主角拉斯蒂涅是没落贵族,在巴黎染缸的学习中逐渐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于连和拉斯蒂涅有着相似的政治理想和类似的经历,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他们的过程是相似的,是在典型环境中突现出来的的典型形象,他们恰恰也是当时社会上的两种极端性格,二者身上也寄托着作者自身不同的情感。 关键词:于连;拉斯蒂涅;作者寄托;性格;命运 正文: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议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地迅速发展,物欲横流的上流社会与民不聊生的地下阶层并存,贫富悬殊问题在激荡中日益凸显,浪漫主义的虚无曙光再也无法照亮人们的心灵,于是标榜着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兴起,逐渐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他们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深刻的揭露与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其中,司汤达的《红与黑》实践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标志着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书中塑造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奋斗者于连形象;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则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书中男主角拉斯蒂涅是没落贵族,在巴黎染缸的学习中逐渐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他们地位卑微,却不屈从命运的安排;他们一方面迷恋新的优越的环境,渴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却又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挤和压制;他们的性格是复杂多元的,既有对社会抗争的进取精神,又有世俗的自私自利的功利思想;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却又最终不得不服从社会的判决。他们因不满足自己卑微的地位和令人沮丧的境遇,而开始寻找他们的人生出路,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理想。于连和拉斯蒂涅有着相似的政治理想和类似的经历,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

《红与黑》中造成于连悲剧的原因

《红与黑》中造成于年悲剧的原因 于连,这个在读过《红与黑》的读者口中饱受争议的人物,出生卑微却有着非凡的才智,但他人生的结局是悲剧的,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总的而言是于连自身的性格原因和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原因。 一、于连自身性格原因 首先,在小说中于连是一个过分追求自尊的人,就爱情而言,于连一开始于只是将女人看成是男人的战利品,他不懂也不想接触这东西,所以直到最后他也只是情人的角色。从这点来说于连就是够悲剧的,他没有正大光明的谈过一场正儿八经的恋爱,所有的感情在于连那里显得貌似那么炽热但却又飘渺。 其次,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在贝尚松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不过他的行动是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但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这必定造成他最终的悲剧。 最后,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二、社会原因 于连所处的时代是波旁王朝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他那种向上攀爬的野心只应属于一个动荡的需要英雄的年代,也就是拿破仑的时代,而在等级地位已确定的复辟时代,这是统治者所必须扼杀的。因此,他的悲剧是一个平民青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 于连进入社会后面对的具体环境。《红与黑》主要通过维里埃小城、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三个典型环境来安排故事情节。从唯利是图的维里埃小城到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再到阴谋伪善的侯爵官邸,“从外省到首都,从社会底层到上流社会,充满了贵族、僧侣和大资产阶的黑暗统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的黑暗统治以及封建贵族和教会的反动腐朽对有志青年的迫害,复辟王朝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生活贫困,无权无势,于连作为下层人民中的一员,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踏入社会到走向死亡这短短五年时间,正在渐渐长大、成熟的于连却像是无法摆脱幽灵统治,逃不过魔鬼的折磨与迫害。于连努力想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文学院0801 2008101010118刘若荔 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分析 1830年法国两位著名的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分别写出了他们的传世之作《红与黑》、《高老头》、二部作品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世界文学名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和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作者赋予一定的思想性格特征,具有了充实的社会含义,成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 司汤达与巴尔扎克生活的年代相差无几,写作背景也十分相似,于连与拉斯蒂涅也就具备极强的可比性。他们都天资聪颖,热情而富有才气,在同龄人中都是出类拔萃。但两人在社会大环境这个染缸的作用下,最终都走向坠落,不同的在于前者走向了出生之后就注定的失败,后者则平步青云,成为社会的附庸,一个实实在在的野心家。他们的相同点是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人本性都是善良的,都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奋斗理想,是法国王朝复辟时期探索自己的前途、寻找自己的地位、期盼成为“豪富和伟人”的青年,两个人都试图努力从社会底层爬进上流社会。 于连出生平民,受压迫的地位使他滋长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反抗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但是在复辟时期,社会不允许拿破仑式的晋身之道。门第、血统、资历的障碍,于连得不到发迹的机会,还不断遭到迫害。于连就是面对这样的环境中开始自已的人生处世哲学。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他第一次开始接受社会教育。于连

开始认识到在这个利己主义的沙漠里,要想立足升迁,只能以虚伪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去猎取功名财富。在趾高气扬的贵族面前,他不但不卑躬屈膝,反而以高傲来对抗贵族的傲慢。 蒂涅虽出生贵族却也早已败落,他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蒂涅天性善良,一心一意想着凭个人奋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开始他的性格是双重的、矛盾的。他有高雅的习惯,所以童年的幻想和内地人的观念亦即纯朴的天良道德占着主导地位。他是外省破落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本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但很快就被巴黎的花花世界所腐蚀,产生了迅速爬上去的欲望。随着在巴黎这个大染缸里越泡越深,其天性中美好的一面便逐渐泯灭,而邪恶的一面却不断发展。他逐渐认识到只顾没头没脑地读书,一辈子是不会出人头地的,于是恍然悟到有“应酬交际的必要”,决定要投身上流社会。 在有着出身和理想等共同点的同时他们的也有很多不同点。首先他们向上爬的奋斗目标不同。阿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他不断地盘算从哪去弄钱,怎样去挣钱,“奢侈的欲望象魔鬼般咬着他的心,攫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而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于连这个19世纪2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性格中最特质的东西是自我奋斗,具有积极向上的进步意义。然而,究其本质,其深层结构依然是平民意识,自我意识,

试论于连的悲剧

试论于连的悲剧 摘要:司汤达在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塑造了一个在追求个人幸福的途中不慎跌入歧途并且最终造成自我毁灭的悲剧性人物于连形象。作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于连身上带着深深的社会印记;同时矛盾的性格,使得他将自己置于悲剧的境地。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是引他走向死亡的直接原因。于连的悲剧命运使得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不可估量的潜在的文学价值,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 关键词:矛盾的性格;爱情纠葛;悲剧 Analyse the tragedy of Julien Abstract:Stendhal's novel "The Red and Black", created a self-destruction tragedy personal image of Julien that falling into the wrong path on the way of pursuiting personal happiness. As a "typical characters in typical environment", Julien has the deep social imprint; and so on, the small family environment of his grew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his own character, which put him into a tragic situation. His disputes about love between two women is the directly reason that bring him into d eath. Julien …s tragic fate make the novel have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immeasurable potential literary value,Even today of 21st century, it still has a deeply cautionary. Key words:contradictory character; love entanglement; tragedy

于连与拉斯蒂涅

于连与拉斯蒂涅 通过课堂观看的电影与上网查阅的资料,我们知道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形象。而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中心人物之一,是一个被资本主义社会所腐蚀的贵族青年典型,在小说《高老头》中,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青年野心家的形象。 司汤达与巴尔扎克生活的年代相差无几,写作背景也十分相似,于连与拉斯蒂涅也就具备极强的可比性。他们都天资聪颖,热情而富有才气,在同龄人中都是出类拔萃。但两人在社会大环境这个染缸的作用下,最终都走向坠落,不同的在于前者走向了出生之后就注定的失败,后者则平步青云,成为社会的附庸,一个实实在在的野心家。 于连就是面对这样的环境中开始自己的人生处世哲学。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他第一次开始接受社会教育。家庭教师的屈辱地位使他对贵族社会的阶级差异和贫富悬殊极度敏感。他不但自尊心强,而且还有平民意识,本能地憎恨富人,鄙视庸俗无能的市长。在市长家里,他大开眼界,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败行劣迹,看到了各种各样损人利已的阴谋诡计。谢朗神夫曾经开导他说:“你也可能发迹,但那必须损害穷人的利益,奉承区长、市长,巴结达官显贵,卑躬屈膝投其所好,这种行为,就是尘世间所谓的处世之道。”于连开始认识到在这个利己主义的社会里,要想立足升迁,只能以虚伪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去猎取功名财富。他发誓:“只说那些他认为是虚假的话,决不谈论真实的事情。”他终于学会了虚伪,在野心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趾高气扬的贵族面前,他不但不卑躬屈膝,反而以高傲来对抗贵族的傲慢。于连平民意识也在同德瑞?那夫人的关系上也有所表现。他最初的动机是征服这个贵族夫人。德瑞?那夫人是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女人,但不幸嫁给了一个粗鄙庸俗的官僚,于连和追求唤醒了她沉睡的爱情,于连漂亮的外貌,他聪明和勇气,蒙住了她的眼睛。 于连同德瑞?那夫人间的关系终于暴露,他不得不离开市面上长的家。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使他排除了和女仆爱莉莎结婚过小康生活或同朋友经营生意以求致富的两条路。官场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对于连有了深刻的影响。他已发现凭学识和才干难以获得成功。当时四十岁左右的神父有三倍于拿破仑手下著名将领的收入,于是他立即决定通过教会的阶梯去攀登他理想的高峰。 在神学院的十四个月里,于连很收敛自己,变得更加虚伪自私了。他进入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后,亲眼目睹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内幕,于是便耍起了两面派手法,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居然得到院长的赞赏。神学院的生活进一步扭曲了他的性格,强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虚伪的作风。于连给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后虽然还偶尔流露出平民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玛特尔小姐后,于连的“平民阶级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复辟王朝的忠实走卒。正当于连慢慢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时,因枪击德?瑞那夫人而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而《高老头》中蒂涅虽出生贵族却也早已败落,他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他是外省破落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本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但很快就被巴黎的花花世界所腐蚀,产生了迅速爬上去的欲望。他在《人间喜剧》中多次出现,而在《高老头》中,他的全部活动和性格演变具有特别深刻的典型意义,因为在这里作者揭示了其野心家性格形成的详细过程,是拉斯蒂涅的学习如何在上

《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

浅谈《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

————————————————————————————————作者:————————————————————————————————日期: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 考籍号: 310114100143 姓名:周琳 指导教师:黄怀军专业:汉语言文学 联系电话: Q Q 号: 1015329309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地址: 13级中文系三班邮编: 416000 二零一五年十月

目录 内容摘要 --------------------------------------- 1 关键字 ----------------------------------------- 1 引言 ------------------------------------------- 1 一、命运悲剧 ---------------------------------- 2 (一)悲剧命运的开始 ----------------------- 2 (二)悲剧命运的发展 ----------------------- 2 (三)悲剧命运的高潮 ----------------------- 3 (四)悲剧命运的结束 ----------------------- 3 二、社会悲剧 ---------------------------------- 3 三、性格悲剧 ---------------------------------- 4 (一)自卑与自尊 ---------------------------- 5 (二)反抗与妥协 ---------------------------- 6 (三)虚伪与真诚 ---------------------------- 6 四、结束语 ------------------------------------ 7 注释 ------------------------------------------- 7 参考文献 --------------------------------------- 7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的于连形象对比

一声叹息窥万象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于连,两个外省的年轻人形象对比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为了出人头地不择手段”的两个年轻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权力与金钱的诱惑下,以不同的方式不择手段地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于连却以他独特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 阶级出身和个人性格不同 拉斯蒂涅贵族出身,幼年优越的生活使他带有高雅的习惯。他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既是当时法国青年野心家的一个典型,也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他有突出的个性,也有很深的社会基础。 于连出生在维立叶尔市一个锯木厂老板家庭,从小备受歧视,因体弱多病不能干活受父兄虐待。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他的自尊、倔强和反抗心理。他愤世既俗的本性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碰撞造就了于连复杂多变,既坚强又软弱的性格。也因此早已注定其不能像拉斯蒂涅那样,只要在别人的“教导”之下就能以自身的才智轻松地进入上流。他的悲剧决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平民青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 于连始终无法摆脱他自身善良、正直的品质,于连有良知,他聪慧而又冲动的,高傲而又自尊,这使他无法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而拉斯蒂涅完全是一个没良心、没骨气的野心家。从他们不同的结局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残暴,腐朽、冷酷,还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穷苦。于连高傲的奋斗了一生,不愿向贵族和权利低头,最终失败了。而拉斯蒂涅虽然良心泯灭越爬越高,但,他成功了。 性格发展与社会诱因不同 拉斯蒂涅一心一意想着凭个人奋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起初,他的性格是双重的、矛盾的。他有高雅的习惯,所以童年的幻想和纯朴的天良道德占着主导

浅谈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浅谈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有这样两个年轻人:他们地位卑微,却不屈从命运的安排;他们一方面迷恋新的优越的环境,渴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却又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挤和压制;他们的性格是复杂多元的,既有对社会抗争的进取精神,又有世俗的自私自利的功利思想;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却又最终不得不服从社会的判决。他们就是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他们都是风云突变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产物。他们因不满足自己卑微的地位和令人沮丧的境遇,而开始寻找他们的人生出路,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理想。于连和拉斯蒂涅在性格和行为以及人生境遇上虽然都有一些相似之处,然而两个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首先谈谈于连,于连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复辟社会里,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观念同时影响着人们,资产阶级大革命随着拿破仑的步伐深入人心,作为极其崇拜拿破仑的于连,他的目标就是像拿破仑一样成为一位大人物,他想出人头地,从小人物变成受人瞩目的大人物。但是作为一个锯木厂老板的儿子,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足够的金钱。于是不甘贫贱的他便开始走上了一条复杂的人生道路。在于连的性格里充满了强烈的反抗意识,时代压抑着他,他反抗;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他反抗。“反抗”可以说是于连的第一性格特征。然而处于那样的复杂的适社会,于连的性格里又充满了虚伪,他崇拜拿破仑,想成为拿破仑一样的大人物,但是,他又公开批判拿破仑。虽为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他表里不一,性格中充满了矛盾。 总的说来,于连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性,他反抗,是因为环境的不利,当他处在顺境中时,他就妥协了。于连虽然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但是,他的这种个人主义并没有发展成利己主义,所以,他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野心家。最终,于连自愿地走上了断头台,结束了他的一生。因为,他明白了,在一个大资产阶级当政的社会里,是不允许他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登上上流社会舞台的,他不希望自己再与这个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所以他走上了断头台,用死捍卫了他最后人格的清白。于连的一生是可悲的,他的悲剧性结局是注定的,他的反抗,他的抱负和野心,他的愤世嫉俗,他的孤军奋战,他的绝望都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他的悲剧是这个时期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命运的概括! 和于连一样,拉斯蒂涅也是复辟时期野心勃勃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作为一个从外省到巴黎求学的小贵族知识分子,拉斯蒂涅带着从农村来城市的大学生的风貌,指望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然而外省与巴黎的贫富差距以及上流社会与社会底层贫民生活的尖锐对立,给拉斯蒂涅以巨大的心理刺激,上流社会挥金如土,繁华似锦的生活深深刺激了

比较于连和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红与黑》中于连和 《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 人物形象比较 汉语言文学二班 李思盈 45号 摘要: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形象,《红与黑》中的于连和《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有着同样野心家精神,却走着不同的道路。本文通过时代背景、作者心理。以及人物性格等不同角度来分析以上两个任务的异同。 关键词:于连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一、情陷“夜巴黎” (一) 巴黎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法国文明的象征,而巴黎之外的其他地方,六边形国土上的外省,则是这个中心的蓄水池,是法国文化的基础。虽然它不能涵盖这个国家的一切,但是这个城市浓缩并表现着这个国家,它是一个世界之都,是我们在法国及外国小说中所看到的男男女女趋之若鹜的地方。 而正正在此时,政权交替频繁,不同的派别引领着自己的支持者道向不同的方向,却总是被共同的力量——物质,牵引着,在那个灯红酒绿的世界——巴黎,迷失了自我。 他们都是血气方刚、精力充沛的年轻小伙子。同样也是对社会缺乏经验容易受环境改变的黄毛小子。但巴黎这个大染缸,把两个如同白纸一样的年轻人一步步使之变为不择手段的野心家。 (二) 但于连是木匠之子,拉斯蒂涅是落魄贵族。于连时代是贵族重新掌权的时代,拉斯蒂涅则是贵族迟暮,金钱变成权威的年代。所以两者的追求也有所不同。我们不难发现拿破仑和《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是于连追求,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但由于“滑铁卢之役”的失败,令于连永远与在战场驰骋的机会失之交臂。许多像于连那样的青年都希望社会变革,实际上变革意味着革命。复辟王朝时期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向往拿破仑,而统治者却视之为洪水猛兽,并表现出极端的恐

惧和敌视。当德瑞市长知道于连是一个拿破仑的狂热者时,表示出十分唾弃的态度并说:“如果他不是贵族,他住我们家拿我们的钱,那就是佣人。”由于于连只是比较低下的身份,所以他只能自言自语地说:“我有多少经历,就要他们付出多少代价。” 而拉斯蒂涅是外省小贵族的子弟,一个穷大学生,家中收入仅能支撑门面,他是长子,家里把他送到巴黎,为的是让他在巴黎寻找机会发迹,在复辟王朝,贵族子弟已不能单靠贵族身份在宫廷中谋职,拉斯蒂涅也不愿埋头读书,顺着社会阶级一步一步攀登,他目睹上流社会中一些贵族青年过着灯红酒绿,挥金如土的生活,他“刚会欣赏,跟着就眼红了,” 二、作者的无意识流露 19世纪的法国,由于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地迅速发展,物欲横流的上流社会与民不聊生的地下阶层并存,贫富悬殊问题在激荡中日益凸显,人们再也感受不了浪漫主义的曙光,于是标榜着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兴起。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他们既批判社会现实,又对封建时代有所留恋。与此同时,启蒙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更是将封建主义逼向绝路。自由民主的旗帜挥向了法国乃至欧洲的每个角落。 所以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意无意地提到阶级主义并用讽刺的手法来描写那些看似上流高尚的人物。民主运动把新的阶级观(平等的阶级观)推向大众,首先就要暴露原有阶级观(等级森严的封建观)的种种弊端。 但另一方面,由于作家的心路历程和成长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各自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表现都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高老头》里,巴尔扎克虽然有意识地要把自己写成拉斯蒂涅,但他也无意识地出现在伏脱冷身上。拉斯蒂涅的内心矛盾也是巴尔扎克自己的矛盾;这位年轻的大学生虽然拒绝了伏脱冷的主意,但他在无意识中还是接受了伏脱冷的想法,尽管他后来又放弃了。1. 我们知道,巴尔扎克总是想挣钱还债,总是想一夜暴富,一举成名。毫无疑问,他一定无意识地想到过,要是能不顾社会道德而得的金钱,爱情和名声就好了。这样的念头或许偶尔才出现,而且很可能是一闪而过,但正是这种一闪而过的念头,既被巴尔扎克无意识地压制了,同时又无意识地在反面人物身上浮现了出来。司汤达在《红与黑》中也曾对自己说“我自己大概也会落得和主人公一样的下场,因为我也常有这样的想法,弄不好我也会像他一样犯罪。他曾经被讽刺家茨维克评论为“相貌低俗的恋爱骑士”。他的肚皮如啤酒桶大,双脚外八字,满脸青春痘,酒糟鼻,小眼睛,脖子又短又细,从任何角度来看,他都不像一个会恋爱而纵情冒险的文人。可是他一生都在不断的失恋或是陷入单恋的情结之中,每次都搞得一塌糊涂,所以写恋爱小说变成了他的寄托,也是他的理想。2描写华丽的浪漫情节和不惜以生命作为赌注的激烈爱情是司汤达文学的主流。有人认为,在这世上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在私生活和小说之间有这么大的差距。不能否定的是司汤达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在市长的面前偷偷地抓起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一种满足了野心的胜利。 三、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人的到来怎样规划,与他的性格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于连和拉斯蒂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