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心理学实时课堂第一讲

心理学实时课堂第一讲

心理学实时课堂第一讲
心理学实时课堂第一讲

心理学实时课堂第一讲

第一章心理学及其应用

一、心理学的含义(理解)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自然现象—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

?社会现象—风土人情、社会准则;

?心理现象—人耳可以聆听到旋律优美的钢琴协奏曲,而心情舒畅,人脑可以储存异常丰富的知识,好久还不忘记。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和临床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人格也称个性

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也即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包括个性特征和个体倾向性。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和动机。

二、心理学的性质(了解)

心理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自然科学:生理科学、实验科学。

社会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

三、心理学的分支(了解)

基础理论领域: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

四、心理学的流派(掌握)

(一)构造心理学(德国)

代表人物:冯特

研究对象:意识

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

研究任务:分析意识元素

冯特的贡献: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187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终于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二)机能心理学(美国)

代表人物:詹姆士

研究对象:流动的意识流

研究任务:研究人们如何适应环境要求调整行为

使心理学的研究发生转向,走上应用研究之路。

(三)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德国)

代表人物:苛勒、考夫卡、魏特墨

研究对象:心理整体(知觉层次)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

代表人物:华生

研究对象:行为

研究方法:观察和测量

研究任务: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德国)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研究对象:潜意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研究角度:强调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注重人的潜能发挥

(七)认知心理学

理论基础: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研究对象:内部心理活动规律

研究方法: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法

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

观察法:自然条件下

测验法:使用标准化的量表

实验法:人为控制操纵某种变量

访谈法:口头交谈方式

六、心理学的功能(理解)

认识内外世界(面临同样的情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反应?为什么会从众?为什么会有集体暴力?)

调控行为(情绪对行为的影响调控行为)

预测未来(暴力行为的家庭遗传,智商的研究,“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解决生活中的认知和情绪问题完成自我心理调节,孩子的教育问题)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本章蓝色字体部分要求大家掌握,其它知识作为了解)

一、感觉的定义与种类

(一)定义(掌握)

感觉是大脑对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刺激与感觉的关系(把握两对概念、两对反比关系、两个公式及其含义)

对最小刺激的感受力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成反比关系。

对差别刺激的感受力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者叫最小可觉差。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也是反比关系。

韦伯定律指: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为:△I/I=K

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

费西纳定律的公式:S=KlgR

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适宜中等强度的刺激。

对持续刺激的感受力

感觉适应指在同一感觉器官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受性的变化。感觉适应可能引起感受性的升高(仅见于视觉),但大多数是感受性的降低。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暂时下降的过程;暗适应正好相反,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人眼感受性暂时提高的过程。

(二)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和它所作用的感官性质,感觉可区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

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前庭觉、内脏感觉等。

1、视觉——信息的主要来源(80%)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我们把这一段的电磁波叫光波。

根据色觉缺陷的严重程度,可以区分为色弱和色盲,色盲患者又可以局部色盲和全色盲。(见书中彩页)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

视觉后像是当光刺激停止对眼睛作用后,它所引起的视觉并不立刻消失,会出现暂短停留的现象。感觉后像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叫负后像。

闪光融合是对超过一定闪烁频率的断续闪光形成融合的感觉。

2、听觉

听觉有三个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音响由声音强度决定;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荡。在听阈范围内,人们对1000赫兹-4000赫兹的声音最敏感,对这一范围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

3、其他感觉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①能挥发、②有气味的物质。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①溶于水的,②有味道的物质。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头表面的味蕾。

最基本的味觉有:甜、苦、酸、咸。

4、触觉和肤觉

“饥饿的皮肤”

触摸对婴儿的生存尤为重要。猴子的“金属妈妈”和“毛绒妈妈”

5、痛觉

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痛觉最难于适应。

二、知觉的定义(掌握)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注意把握知觉和感觉的关系(包括区别和联系)。

三、知觉的特性(掌握)

1、组织性,把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从而产生连续的知觉过程总称为知觉组织性。

知觉的组织性包括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和理解性。

2、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能够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

四、知觉现象

根据知觉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

视崖试验用来测试幼儿是否形成深度知觉。

空间知觉产生的双眼线索包括:①双眼视轴辐合,②双眼视差(最重要的深度线索之一)单眼线索有:①对象的重叠;②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③明暗、阴影;④运动视差;

⑤相对大小;纹理梯度

2、时间知觉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案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案 授课教师:沈伟晔 部门:商学院 联系方式:电话: Email: 本学期教学安排及参考书目: 教学总学时:36 其中:讲课--24、课堂练习--4、讨论--4、心理测试--4 教学参考书: 《管理心理学》(第三、四版)苏东水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孙时进等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俞文钊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张昱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王重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孔祥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编实用管理心理学》龚胤晖等编著、经济管理出版社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感知历程与管理 第四章个体心理差异与管理 第五章态度与管理 第六章挫折与管理 第七章激励理论 第八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九章群体的沟通与决策 第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第十一章领导心理与管理 第十二章组织心理与管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 含义: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独立的现代管理科学。它遵循客观原则和系统方 法,研究管理系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关系,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综合学科。 二. 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 主要理论基础——心理学 四. 研究对象: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心理学的内容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间接;自然、参与; 调查法:谈话、问卷 实验法:自然、实验室 测验法:自陈量表、投射测验 个案法: 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生的必然性: 1.管理实践的需要: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管理者自身认识的提高和转变 2.心理学科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社会心理学派 工业心理学派 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 二. 管理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1.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 2.群体动力理论:勒温 3.社会测量学:莫雷诺 4.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三.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章感知历程与管理 §1.感觉历程 一. 含义:人脑对当前事物个别属性或具体状态的直接反映 二. 特性:直接性、个别性 三.作用:心理活动的开端 四. 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五. 规律:适应律、阈限律、对比律、联合律、练习律 §2. 知觉历程 一. 含义:是人脑对当前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二. 感与知的关系:感是知的基础、知是感的综合 三. 种类:时间、空间、运动、社会 四. 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五. 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学习经验、观点差异、动机作用 §3. 社会知觉效应 一.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优先效应) 二. 近因效应 三.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阿希实验: 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 四. 定势效应 五. 投射效应 六. 名人效应(移情效应) 七. 权威效应 八. 仁慈效应 九.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四章个体心理差异与管理 §1.个性概述 一.含义: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来的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个体心 理特征。 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生物因素 后天环境 自身实践 三.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儿童时期 学生时代

2014天津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2014天津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一、课堂管理 1、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 1、群体 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 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

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仅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a.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b.合作与竟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识记与理解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评价目标】 1、识记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纪律的定义和类型。 2、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群体动力的要素、课堂气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能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井说明正确对待问题行为的主要教育对策。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部分 1、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课堂纪律的定义: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3、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刨设和体贴。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卷入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理解部分 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2、群体动力的要素 (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提高群体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

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3、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等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3)教师的情绪状态 4、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与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等,由此影响课堂纪律。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来源:山东教师资源网()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重要表现 B.主要过程 C.必要条件 D.辅助条件 2.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民主型 B.放任自流型 C.仁慈专断型 D.强硬专断型 3.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

4.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5.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A.课堂结构 B.教学结构 C.学习结构 D.班级结构 6.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提问时没有人发言等,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 A.积极的 B.消极的 C.对抗的 D.不能确定 7.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A.群体气氛 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8.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

为划定了()。 A.纪律约束 B.方向 C.方向和范围 D.范围 9.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 A.一般群体 B.正式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特殊群体 1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 11.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 属于专业必修课。 二、作用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组织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 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全面认知企业心理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职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相关实训,提高专业技能,将心理咨询专业真正服务用企业发展,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三、前导、后续课程 四、课程基本理念与思路 1.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强调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针对不同环节,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步骤地将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

中。 本课程旨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模块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职业性 立足于企业需求,加强学生统计分析能力、调查报告撰写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较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全面符合企业人才需求,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 (2)实践性 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实一体化开展教学,采用任务导向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练、评、改”一体化进行,保证知识与能力之间及时转化。(3)开放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完善学习材料、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重视课内外互补和校内外合作。 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心理咨询的素质拓展课程,旨在培养掌握企业心理调查、心理辅导、EAP活动等具体方法的实践型人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 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⑴ 企业、行业、学校三方联合,确定学习领域 ⑵ 深入企业调研,与毕业生访谈,筛选工作任务。与行业专业、企业和专业教师共同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经过整合,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 ⑶ “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内模拟实训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项目,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完 成给出的工作项目,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安排工作内容、实施过程学习、汇 总学习成果、总结经验教训等,实现“教、学、练、评、改”一体化进行,保证知识与能力之间及时转化。 ⑷ 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体系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方案设计等纳入过程性评价中,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学习成果。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DOC

xx年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为了帮助考生顺利通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出guo教师资 格证网】特根据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为大家搜集了最新xx年教 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复习资料,希望对您全面熟悉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课程有所帮助! 【评价目标】 1、识记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纪律的定义和类型。 2、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群体动力的要素、课堂气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能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井说明正确对待问题行为的主要教育对策。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部分 1、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课堂纪律的定义: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3、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刨设和体贴。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卷入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理解部分 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2、群体动力的要素 (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提高群体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群体动力的概念和要素。 (2)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3)课堂管理的策略。 (4)问题行为的主要对策。 考纲链接 1.课堂里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具有共同意识的群体目标;(3)具有共同认同的群体规范;(4)相互交往,协调活动。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2)群体凝聚力;(3)群体极化;(4)从众;(5)群体规范;(6)课堂气氛;(7)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4.群体对个体的行为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程度;(2)个体在活动中的竞赛动机的激发;(3)个体对自己受到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5.群体动力的表现。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6.加强群体凝聚力的措施:(1)要了解已有凝聚力的强度情况;(2)要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3)要引导所有的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形成归属感;(4)促使学生在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性问题上达成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5)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7.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8.群体极化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冒险偏移,另一种是谨慎偏移。 9.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10.从众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意义。 1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群体规范的形成阶段:(1)相互影响阶段;(2)优势意见阶段;(3)规范确立阶段。 13.课堂气氛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号隋感的综合状态。 14.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形式。 15.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影响:(1)教师的领导方式;(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3)教师的

2020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20年《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1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12、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 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13、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C变得勤奋的阶段 D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2017年北京中学教师《教育心理学》练习题:课堂管理试题

2017年北京中学教师《教育心理学》练习题:课堂管理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6 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 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思维 E:意识 2、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属于因素的作用。 A:熟悉性、临近性 B:形似性与互补性 C:外貌 D:对等性或互惠性 E:重视个别差异 3、某省一座古墓前些年被盗,杨某等13人被描,但是有漏网之鱼。直到最近公安机关确定了4名嫌疑人,4人描述如下:甲:如果我是罪犯,那么乙一定是乙:只有我是罪犯,丙才是罪犯丙:除非乙是罪犯,否则丁就是罪犯丁:丙是犯人如果上述论述为真,可以推出。 A:甲和乙是犯人,丙和丁不确定 B:甲和丙是犯人,乙不确定。丁不是犯人 C:乙和丙是犯人,甲和丁不确定 D:甲和丁不是犯人,乙和丙是犯人 4、生产力对教育起() A:辅助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促进作用 5、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__。 A.爱好 B.忠诚 C.热爱 D.兴趣 6、下面哪条不是“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主要目标? A:坚持德育为先,坚持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 B:坚持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C: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导 D:坚持达到统一的人才标准 7、变式是指__使学生逐渐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 A.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不变

B.变换非本质特征,本质特征不变 C.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变 D.变换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不变 8、幼儿园课程以____为基础,让幼儿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 A:教师讲授 B:幼儿自学 C:幼儿的间接经验 D:幼儿的直接经验 9、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为。 A:个性的自由发展 B: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 C: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D:学生各门功课成绩均好,不偏科 10、下面属于输出设备的是。 A:键盘 B:扫描仪 C:打印机 D:鼠标 11、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__。 A.定势现象 B.迁移现象 C.记忆现象 D.创造性 12、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当学生从事较容易的作业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 A:较高的水平 B:较低的水平 C:非常低的水平 D:中等水平 1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明确()年要达到() A:20124% B:20125% C:20204% D:20205% 14、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_ A.维果茨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15、贯穿于教育活动全过程,并对一切教育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是。 A:教育制度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管理心理学课程心得(办公室)

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快速发展,面对不断加快的发展节奏,管理的要求也日益 加强。运用管理心理学,能有效地加强管理,有效地调动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收获更大的效益。 管理心理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是心理学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中应用的结果。是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理解、预测和管理人类行为,提高组织绩效的一门科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中,管理心理学均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必修课程。 通过为时十三个星期的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从学习的过程中我充分的思想到到管理心理学中的某些理论对公司、对我、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认为管理心理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就必须要有激励,激励包括目标激励,期望激励和奖励激励。 目标激励可以包括成就激励,自我实现激励,或者前景激励。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进而促使达成目标。人的动机来源于需要,而需要的满足便是人活动的最大动力。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如何巧妙地将企业的目标与我的需要统一起来。即目标的设置问题。管理者向员工描绘一个愿景,并能鼓动员工看到这个愿景对自己的价值,并热情主动地去实现它,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目标。对一个渴望自我实现成就感强的人来说,给他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将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信任是一种动力,一句:“我相信你能行!”就能让人热血沸腾。有时候人并不知道或者不相信自己深埋着的潜力,需要聪明的管理者去唤醒它。当你总是从员工那里期望最好时,无意中,你的言调、表情、态度都会传达出你对他们的这种期许,这是信任的激励。对有才能的人,信任地放给他一定的权利,会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在要求员工时,管理者的期望应略高于员工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样即使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员工的成就心理,又能使员工的感到上级的信任与认可,从而充分发挥潜能,还能避免按部就班消磨意志,又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可以说是一举三得。所以管理者对员工的期许是一种关键的激励方法。以上各种激励方式最终都要通过奖励优秀来强化与肯定,否则激励就成了空头口号,难以达到激励的效果。有实验证明,人在无激励状态下,仅能发挥潜力的,在物质奖励作用下,能发挥自身潜力的,在适当的精神激励下,可发挥潜能的。 人的积极性是以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为基础的,是由动机推动的。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意了解学生的需要,尽力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满足其物质需要; 根据每个学生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等不同,开展各种教育 和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端正学习动机,正确处理我需要同国家需要、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的关系,反对只顾我需要忽视社会需要、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思想倾向。学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在良好的学习行为,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应用心理学理论显得非常重要。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要求行为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为。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学生可能和已经面对的各种问题,仅仅着重于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我认为,学校还应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高成就动机、调整与控制我情绪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 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健康素质标准。即:一是要热爱生活,接纳自我; 二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三是有安全感,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思想正确,自我评价客观;五是有强烈的高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强; 六是有坚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强; 七是适应能力强,能正视现实; 八是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 九是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当然,要做好一个学校的管理工作当然还离不开行政、后勤部门的配合,也可以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来加强对其他人员的管理。

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课堂群体管理

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课堂群体管理【复习要点】 一、课堂管理 1、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 1、群体 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 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仅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a.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b.合作与竟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 【练习题】 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答案:B 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 A.目的和内容

教育心理学练习试题-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一.单选题 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的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A.课堂纪律 B.课堂管理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 2.()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A.群体规范 B.群体凝聚力 C.群体气氛 D.人际关系 3.注重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教师领导风格称为() A.专制型领导 B.参与式领导 C.监督式领导 D.放任型领导 4.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A.集体、联合群体和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松散群体和集体 C.松散集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D.松散群体、集体和联合群体 5.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松散群体 B.集体 C.联合群体 D.同化群体 6.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纪律约束 B.方向 C.方向和范围 D.范围 7.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A.群体压力 B.群体气氛 C.群体规范 D.群体凝聚力 8.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B.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C.有固定编制 D.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9.以下不属于正式群体特点的是()。 A.以兴趣爱好为纽带 B.组织地位稳定 C.有不成文的规范 D.有自然涌现的领袖 10.班级中能力强的学生常聚在一起,而能力差的则组成另一个群体,影响他们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是()。 A.竞争性 B.接近性 C.相似性 D.补偿性 11.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华生 C.弗洛伊德 D.勒温 12.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A. 群体压力 B.群体凝聚力 C.群体动力 D.群体规范 13.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 A.群体规范 B.群体凝聚力 C.课堂气氛 D.人际关系 14.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的领导属于()。 A.民主式 B.监督式 C.参与式 D.专制式 15.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环境因素 B.外部互动因素 C.主要因素 D.辅助因素 16.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这种行为是()。 A.服从 B.从众 C.模仿 D.学习 17.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即为()。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班风 D.课堂气氛 18.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 A.学生听课效果 B.课堂纪律的影响 C.人际关系的影响 D.后进生的感受 19.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儿童行为常见心理学及课堂管理

Riverdeep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儿童常见行为心理儿童性格分类及课堂中儿童的常见表现儿童按气质类型与性格特征进行分类:为什么我们需要与不同性格特征的儿童沟通? 1. 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有利于课堂管理,体现美式教育的特色 3. 有利于了解本班学员并归类,进行爱的教育,作为学员的心灵沟通师,令学员终生难忘; 4. 有利于和家长沟通并建立良好关系 5. 有利于对学员性格的塑造,帮助他们竖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6. 有利于学员LTP的培养:让孩子能够自我进行管理。明白什么事情为什么不能做?做了后果是什么?Q:如何与这三种类型的孩子沟通?一、与外向型孩子沟通技巧二、与内向型孩子沟通技巧三、与从众型孩子沟通技巧 3步走:1 拉距离 2 立信 3 传爱 4步走:1 立信 2 传爱 3 保持 4 回收 4步走:1 立信 2 传爱 3 保持 4 特殊建立学员常见行为表现?事例1: K01班Jack不进班,每次都对家长说不想来瑞思分析: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孩子的详细情况。几岁?性格?上课多长时间了?与家长沟通的情况,与家长沟通了什么?家长对孩子的预期?家长对孩子不进教室的反应?与孩子交流的情况,为什么不想进教室?与小朋友有矛盾?受过批评?还是追不上学习的进度?还是长假后不想上课?事例2: SK11的cindy每次上课都哭闹,所以妈妈近几周陪同上课,效果甚微,且家长也期待尽早脱身。分析:孩子为什么每次上课都哭闹?首先老师不用太着急,要有信心,这是每一位幼儿上学时所表现的分离焦虑,这都属于正常现象。什么是分离焦虑?

1、什么是分离焦虑?分离焦虑(Dissociative anxiety)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2、分离焦虑的表现有哪些?约翰??鲍尔比 John Bowlby 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失望阶段――仍然哭泣,继继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3、分离焦虑的产生原因?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关系被打破。如:搬家、换学校。。。 4、怎么解决分离焦虑产生的问题:第一,我们要引导家长要学会把握时机,宝宝在家特别兴奋或对一种玩具超喜欢时,引导家长要告诉孩子这个瑞思也有,比这个还要好玩,瑞思的老师也特别想让你玩,然后再把玩具交给老师。第二,引导家长天天重复告诉他,妈妈晚点送你,然后早早的第一个接你,(一定要做到)第三,和孩子谈条件说,如果你能听妈妈的话,高兴的上瑞思,爸爸妈妈就给你你想要的东西。第四,能够来到瑞思,但是进班级还是哭闹,家长已经陪同上课一段时间了,引导家长,既然家长选择了瑞思,就要充分的相信我们的老师,引导家长首先自己要狠狠心坚持送,到了班级该离开的时候就要离开了。将孩子送到学校后马上离开,不要宝宝一哭,家长就心软不舍得了,这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第九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团体的概述 一、团体的概念 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二、团体的特征 团体的主要特征是: ①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 ②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 ③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群体”的感受。 由个体构成团体的基本条件是: 1.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 2.为了达到和实现团体目标,团体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 3.团体要满足各个成员的归属感。 4.团体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 5.团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三、团体的种类 (一)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二)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 (三)固定性团体和临时性团体 (四)其他团体分类 四、团体的功能 (一)团体对组织的作用 团体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这是正式团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团体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的手段,有利于促进复杂的决策;团体在各部之

间起联络作用,有利于形成“一条龙”流水作业;它也是有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非正式团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递快,沟通灵敏,管理者可以通过它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改进工作。不仅如此,某些非正式团体对正式团体的工作任务也有积极作用,其对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也是有效的。 (二)团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1.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自己和其它成员保持友谊和紧密联系,心理协调,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团体。 2.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认同感。 3.团体对个人能产生强大的支持力量。 4.团体引入竞争机制,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激励。 5.团体能融洽并协调人际关系。 6.团体可能满足成员的其它心理需要。 (三)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标准化倾向。 3.社会顾虑倾向。 4.从众行为倾向。 五、团体的结构 1.同质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同质结构。 2.异志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异质结构。 第二节团体的凝聚力、士气和高效率 一、团体的凝聚力 (一)什么是团体的凝聚力 团体的凝聚力即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高凝聚力的团体有以下特征: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1.1课程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各师范专业及师范方向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以及认知领域、运动技能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学习的具体心理学规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教学对象为上述专业的本科二年级学生。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既是心理学、教育学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为学生学习教学论、心理咨询学等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学习本课程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体系。学习本课程应注意把握好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学科的理论体系。掌 握好本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观点,有利于理解其他具体的事实和知识,且可使学习单纯化。 ●研究方法。学习本课程应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关注获取可靠事实的科 学方法,将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改变单纯依靠经验描述与理论思辨来分析教育问题的思考方式。 ●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 密切联系教育实际和生活实际。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密切联系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可通过接触中小学工作实际,或利用录像或网络资源,学会利用本课程中学得的观点和知识,分析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密切联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三是联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运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提高个人学习的成效,改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问题意识。注意学与思的结合,培养问题意识,对教学内容可发表不同意见, 注意了解本学科在各个领域的前沿问题,并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广泛搜集资料,开展探索性的研究,或为研究做准备。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的定义: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的相互协调。 课堂管理的功能: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良好学习环境)和维持(在课堂教学中持久的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保持在课业上)的功能。 课堂管理概述 教师的领导风格:普雷斯顿认为,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班级性质: 对教师的期望 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调合作;(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群体的作用:群体对个体的行为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程度;(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课堂群体的管理群体的分类:正式群体: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经历了三个阶段: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非正式群体 定义:所有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 气氛、群体成员的关系。 1.群体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群体动力的表现 2.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方向和范围。 3.课堂气氛: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三种类型。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影 响课堂气氛。(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将教师 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 理距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