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多维教程熟谙正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多维教程熟谙正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多维教程熟谙正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多维教程熟谙正文翻译

Unit1 从能力到责任

当代的大学生对他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模糊不清。他们致力于寻

求在他们看来似乎是最现实的东西:追求安全保障,追逐物质财富的积累。年轻人努力想使自己成人成才、有所作为,但他们对未来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处于像他们

这样前程未定的年龄阶段,他们该信仰什么?大学生一直在寻找真我的所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一如芸芸众生的我们,他们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崇尚奉献于人的理想主义,而另一方面,他们又经不住自身利益的诱惑,陷入利己主义的世界里欲罢不能。

最终而言,大学教育素质的衡量取决于毕业生是否愿意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和赖

以生存的城市作出贡献。尼布尔曾经写道:“一个人只有意识到对社会所负有的责任,他才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一个人如果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他将会失去自我。”本科教育必须对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观念进行自我深省,使学生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以诚相待,服务社会。在这一个竞争激烈残酷的社会,人们期望大学生能报以正直、文明,,甚至富有同情心的人格品质去与人竞争,这是否已是一种奢望?人们期望大学的人文教育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今是否仍然适合?

毫无疑问,大学生应该履行公民的义务。美国的教育必须立刻采取行动,使教育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弥合公共政策与公众的理解程度之间的极具危险性且在日益加

深的沟壑这一职责。那些要求人们积极思考政府的议程并提供富于创意的意见的信

息似乎越来越让我们感到

事不关己。所以很多人认为想通过公众的参与来解决复杂的公共问题已不再

可能行得通。设想,怎么可能让一些非专业人士去讨论必然带来相应后果的政府决

策的问题,而他们甚至连语言的使用都存在困难?

核能的使用应该扩大还是削弱?水资源能保证充足的供应吗?怎样控制军备竞赛?大气污染的安全标准是多少?甚至连人类的起源与灭绝这样近乎玄乎的问题也会

被列入政治议事日程。

类似的一头雾水的感觉,公众曾经尝试过。当他们试图弄懂有关“星球大战”

的辩论的问题时,那些关于“威慑”与“反威慑”等高科技的专业术语,曾让公众一筹莫展。像地方的区域规划,学校种族隔离制的废除,排水系统的问题,公共交通的治理,以及申请获得正在相互竞争的有线电视公司的许可证等这些曾经看起来只是

一些地方性事务的事情,现在也需要专家采解决。这些专家的辩论充满着技术术语,常常使问题变得让人迷惑不解而不会使问题云开雾散,清晰明了。公共生活的复杂性,要求更多而非更少的信息资料;需要更积极而非越来越消极的公众的参与。

对于那些关心“民治政府”的人,公众理解程度的每况愈下是无法接受的。当

今世界,人类生存问题吉凶未卜,无知是不可取的。那些目光短浅的专家们制定措施

时一手遮天,这也是不可容忍的。作为公民,我们只有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只有提出更棘手的问题,并得到满意的答案,才能在关键的决策时刻承担风险,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做出重大决定,否则,我们只能基于盲目地相信一个或几个所谓的

专家做出决策。

我们的民主社会需要一批受过良好教育关心他人的年轻人群策群力,本着共同的信念,团结在一起,相互学习,参与到社会民主的建设之中。

民主的社会需要关心民主社会的公众,需要他们成为善于发问的民主参与者,成为知道怎样提出恰如其份的问题的人,知道公共政策的决策形成过程,并能够对那些影响深远的问题做出敏锐的,有见地的判断。诚然,没有哪个社会机构能独立培养我们所需的领导人才,但我们深信,如果“民治政府’’要有生命力的话,大学相对子其他机构来说,更有责任去培养我们国家所急需的具有宏畴伟略的领导人。

为了完成这个迫切的使命,年轻人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内,还必须放眼世界。现在的学生不但要对本国的人民与文化了如指掌,而且也应该熟知本国以外的文明。人类的势力范围已涉及到太空,一切变得都很明了,我们都是同一个星球的守护者。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我们的地球变得越来越拥挤,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也更加变化莫测。如果学生只一味自以为是,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在芸芸众生中

的地位,那么他们对生活的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能力将慢慢被消磨殆尽,及至危险的境地。

世界或许还没有变成一个小村庄。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邻里意识必须加以扩展。当旱灾席卷撒哈拉沙漠,当印度支那战争带来难民潮时,我们的同情心,我们富于分析的智慧都不再受缚于地图上的

政治分界线。我们开始知道,饥荒和人权已如同武器条约一样,对人类团结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最令人担心的是,蘑菇云已在人类意识里投下了不祥的阴影。这

些业已存在的事实及其带来的后果都必须让每个学生了解。

然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极其令人担忧的问题:大学校园对诸如此类的社会常识极端缺乏了解,有时,校园甚至弥漫着一种对世事的冷漠与不关心的氛围。

当难民如潮水一般从一个国家涌入到另外一个国家时,我们却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这些难民潮的流向,或是谈论起导致难民潮泛滥而起的饥荒、战争和贫

穷等世事。世界各地的哲学家、政治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的丰功伟绩丰富了我们的

生活,但他们本人及其贡献却时常不为人知,或是被世人遗忘在角落里。

虽然有一些学生已具备了放眼全球的视角,然而,大多数学生——尽管他们对

世事的关注忽隐忽现,却对他们赖以生存相互依赖的世界缺乏足够的了解。

圣母玛丽亚大学的学院院长威廉·杜黑近期写道:“许多大学教育的问题就在于学校纵容学生们本能地在校园内自筑围城,自我封闭,构筑自己小范围的交往圈,而不去触及学校以外的现实的社会交际。” 

综上所述,我们很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世界发生了巨变,世界变得越来越拥挤,相互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强,同时也更加动荡不安起来。美国的新一代必须学会如何

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里生活。如果

大学教育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相互

依存的本质特征,那么新生的一代就会变得无知,他们生活的信心及生活的责任感将

慢慢被消磨殆尽,及至危险的境地。

通过研究,我们深有感触地认识到当今大学教育最成功之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

合能力——使学生具备依既定计划行事的能力;具备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考尽其能,术业专攻。具有成功地处理好单独问题的能力在今天被认为是值得高度称赞的事

情。然而,当我们问及学生们关于他们的大学教育的时候,他们几乎都毫无例外地谈论起他们所获得的学分或是他们仍然需要完成的课程。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能力会带采什么结果?各种科学技术都无法回答诸如

此类的一些极为重要的问题。大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价值观念得以形成的

时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也在这一时期凸现出来。这一时期,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感触最深,对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最感兴趣,创造力最活跃。如果人生的这一黄金时

期被置于无人问津的次要地位,那将是人生的悲剧。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如果学生们习惯于墨守成规,陷入学术界有时过分倡导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之中,那将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学生们是在处于人生期望值最高的时刻步入大学校园的。然而,他们往往却由此而陷入陈规陋习之中,变得死气沉沉,心不在焉。当我们与老师和同学交谈时,经常会感到丝丝不安:人类生存所必须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社会的自然属性,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事实上,这些问题与人类生存的前景休戚相关,却是大学教育中最少被触

及的问题。

当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拥有坚实的基础教育,并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所特

长时,大学教育的结果应该由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来衡量。进一步而言,本科教育经历的价值将通过毕业生在其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及其以后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情况体现出

来。

最终而言,大学的教育会使学生们充满灵性,开拓思维,格物致知学以致用,塑造价值观念,进而提高综合的能力。本科教育的最高境界将能够让学生从具备能力

转变为承担起责任。

近期,一名大学生写了一篇关于年轻人的责任及其未来的文章。她问到:“如果我们连奉献于人的精神都缺乏的话,更不用说一套一套的抽象的价值观念,难以想象我们的民族将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说自身利益是我们崇尚的最高价值观念,人性只是一件无利可图的商品,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样的政治人物呢?” 

总之,大学教育应该鼓励每位同学提高在生活及行为中明辨常理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或是在地下室餐馆,或是在深夜的自由交谈中,力争分秒,探求模棱两可的未知世界,思索那捉摸不定的人类的情感世界。大学的目的不是向学生进行思想

灌输,而是要让他们在思想的国度里畅游,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氛围,以培养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并形成坚定的信念。

这一非同寻常的任务并不否定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必须付出努力,但选择学习任何一类专业都不应成为他们中断明辨事理能力培养的理由,也不应成为葬送其探求人类生活的终极关怀的这一过程的理

由。

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年轻的学子以及他们所生活的大学对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

的一些事情的接触是有限的。但我们永远希望,大学教育应以其坚韧的毅力和不懈

的努力,促使其毕业生在智力水平及社会生活中成为聪明显赫的人;在他们所乐于承担的社会职责及公民的责任方面能够做到与众不同,最终促使年轻人在世界观的选

择上出类拔萃。这些无形的价值观念,却真实地揭示了年轻人自身价值之所在。大

学教育的质量最终必须以这些无形的价值观念的培养与否来衡量。Unit2 家庭企业:下一代的前景

美国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财富交接的过程中。在今后的20年里,估计有150亿美元的资产将会转移到下一代的手中。

大多数的财富交接会以家庭企业的方式进行。但是很多情况下,财富交接的成功与否令人怀疑。事实上,多数的交接工作将会失败。一般来说,只有1/3的企业才能成功地移交到下一代手中。一个家庭企业能生存到第三代是寥寥无几的。

在下—个十年里,数以千计的家庭企业,其中有些是家喻户晓的企业将会消

失。糟糕的是许多企业只有进行适当的规划才能勉强生存。然而,很多企业已为时

太晚了。一个家庭企业着手规划交接的适当时机不是提前一年,三年甚至是五年进

行的。确切地说,一个包括复杂的财产规划策略的综合性的交接计划一般至少要在

十年的基础上才能适当地完成。

无论规模的大小,技术的高低或名气是否响亮,每一个家庭企业

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怎样不同,在一个企业顺利地交接到下一代之前,以下四个关键性的因素应计划到位。

计划你的交接管理机构

业主/企业创建者不仅进取心强而且精力充沛。他们往往擅长多种技能。在很

多情况下,他们既是生产专家,又是营销天才或经验丰富的金融家。要接替他们的工

作则需要较多的人。因此,家庭企业的业主应当通过制定组织机构图来明确规定企

业该怎样运作。参与交接过程的每个主要成员也应制定他们自己的组织机构图。然

后,对它们进行比较。各机构图之间的不同点将表明管理体制上的差异、存在误会

的主要方面及观念上的分歧。

以朱蒂为例。朱蒂拥有一家软件公司,她共有三个孩子:一个是电脑天才,一个是赛车手,还有一个拿到了商业方面的文凭但对经营公司却毫无兴趣。另外,朱蒂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队伍。根据她的情况,她应该考虑把公司的所有权移交给她的孩

子们,但是依然让她的管理队伍来经营公司。

在家庭内或家庭外物色适当人选担任这些职位是不容易的,或者说不是一夜之间可以敲定的。因此,提前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和时间表是非常重要的,以便职责的过渡井然有序地进行。

没有忠心耿耿的雇员,很少有企业能发展壮大,即使是家庭企业也是如此。这

些尽职的雇员多半担任了主要的管理职务。因此,应该将关于产业继承的长远计划

随时通报给他们,而主要的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清楚地知道他们在产业交接管理机构

中的职责。改进企业的劳保

福利制度以吸引和留住主要的部门经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为企业和业主的最大利益而工作。

还有时机的选择问题。当你退休时,你或许认为能接管公司的孩子们太年轻了

或太没有经验了。在这些情况下,可组建过渡性质的管理队伍直到孩子们获到了适

当的培训和锻炼并且能成功地担任要职管理公司。

制定雇佣家庭成员的政策

为家庭成员制定明确的雇佣政策并持之以恒。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们应该平

等对待。然而,公司的总裁必须根据能力来选择,应该根据业务的需要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来选择。

例如,吉姆拥有一家电力公司。他平等地对待他的三个孩子,他们三个都在该公司工作,拿同样的薪水。然而,他们并没有花同等的时间工作,也不是都致力于公

司的业务。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在真正地工作,在公司内部就有了争吵和怨恨,平等对待并没有带来好处。

父母可以把他们的财产转给孩子们而不必让他们控制公司。当孩子们不适合

接管公司的业务——这种情况约占30%,可寻求其他的方法让他们共享家庭的财

富。

然而,如果你真的决定让一个孩子接管企业,你就应该肯定你的选择

是正确的。你要保证让他或她接受适当的教育和经商的体验。

对于将来要接管公司的孩子来说,在外面的工作经验是相当有用的。在家庭企

业之外的工作会让他们获得有价值的经验,接触不同的管理方式,给他们信心让他们了解到他们的成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通常他们会比在家庭企业里得到更好的锻炼

和更多担当职责的机会。在家庭企业外证实自己的价值也会最终使他们在接管家庭

企业时能让雇员们对他们产生更多的信任度。

对于那些坚持要孩子们在家庭企业里开始其职业生涯的家族而言,应让他们从与其教育和经验相称的阶段开始,即使这意味着擦地板或在工厂里开机器。这种经

历是非常宝贵的。另外,自下而上的成功会增加雇员们和管理部门对他们的尊敬。

据我们的经验来看,以这种方式成长的孩子们成功的可能性是不劳而获得到总裁职

位的孩子们的两倍。

建立和保持家庭的和谐

对抗和嫉妒是相当耗时的,更不用说具有毁灭性。孩子们一旦长大、结婚和生子,他们就被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思想。如果企

业较大,可考虑设立一个董事会以确保家族与企业之间适当的平衡。

制定一份家庭企业发展规划,让家族成员还有雇员、供应商和顾客了解公司的

未来发展趋势。召开家族会议,与所有家族成员交流有关公司的情况以及目前和未

来要面临的问题。能经常、诚实、及时地进行交流的公司和家族同时也能增加生存

和繁荣的可能性。

规划你的地产

糟糕的地产规划比任何其他的原因更会导致家庭企业的瓦解。在很多情况下,家庭企业价值中的地产税所造成的资产流动要比企业能赚到的多得多。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寿保险费是支付地产税的一个有效的途径。然而,对于一个把大多数资金投入到发展业务的企业而言,人寿保险费的成本之高通常是支付整

个地产税的一个不切实际的解决办法。因此,有必要利用其他的规划技巧来最大程

度地减少地产税的成本。

有一个杂货店的老板正属于这种情况。他把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了拓展业务

上,因而没有买保险。不幸的是,在店铺维修工作完成之后,他就去世了。由于没有

钱支付地产税,家人只好卖掉杂货店。

你最好在你的顾问的帮助下,找到一些方法来减少或支付移交税。另外,尽可能早地开始移交过程是很重要的。

以上是四个“必须”的因素。但是,其根本性的因素就是愿意作出困难的决定,并且做对企业和家族最有利的事。

处理产业继承问题也许会带给你不快,甚至很大的痛苦,但是如果不尽早开始

的话,这类问题后来也会出现,到那时或许就毫无办法解决了。切记,你最终的目的是公司的生存,这样,你的孩子雇员和社区依然可以从你的公司中获利。

确保家庭企业能在下一代人手中生存的最佳方法,是在最后的产业移交开始之前综合地处理移交事务。对于绝大多数家庭企业而言,那就是现在。

Unit3 美国人的酷爱

我父亲是别克人。在经济大萧条以前,他本是史达兹人。然而,就像成千上万

经济状况处于上升阶段的有车族一样,那场可悲的经济逆转使他们非得调整对汽车

的胃口不可。到他死的时候,他开过的那些别克轿车就不只是普通意义上的交通工

具了,而且将父亲定位于这样的社会阶层——比庞蒂亚克人富有,但比不上克迪拉克人。拥有别克轿车让人一看便知父亲的社会地位。与别克人相当的还有福特人和克

莱斯勒人。

我们美国人与汽车的特殊缘分,其坚实的基础就在于对一种轿车品牌的忠诚,

这种忠诚因其来之不易而倍受珍惜。·这就是爱吗?也许用词过分,可美国人对这些机器的尊重甚过所有其他机器——不仅将它们视为20世纪雕塑大观中的标志,而且还将它们视为社会的护身符。我记忆中的第一辆别克车是一辆闪闪发亮的黑色轿车,椅子的衬垫是厚厚的马海毛,离合器拉杆是新式的。我父亲爱吹嘘说这辆车一小时

能跑120英里。一想到这样的速度就会令男人们兴奋不已。我照着家里的菲尔可牌

收音机盒里播出的格林,霍利特驾驶的那个神秘机器的名字,给这头漂亮的牲口取了个名副其实的绰号——黑美驹。

20世纪中,电话、电视或者个人电脑,这一切都使人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与电话、电视、电脑不同的是,汽车却享有人格化的地位。有些汽车可以成为

家庭成员,机械宠物。我们给汽车起名字,在自己·家的车道上精心打扮汽车,在汽车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时诅咒它们。在折旧换新之时为旧车的离去而悲哀。

人们对汽车的热爱让环境保护者、安全为重的倡导者以及社会工程师们感到

不安。他们认为通往人间天堂的道路应该到处都铺设公交运输所必备的发亮轨道。

他们想象着我们加入未来拥挤不堪的自行车行列,而不是像一位激动不已的评论家

所预见的那样,坐在“傲慢的双轮马车”方向盘后。这种态度不是现在才有的。首

先是铁路,接着是汽车造成的人口流动早已使得守旧的特权阶层感到不安。在战场

上有

过辉煌,但却以鄙视下层民众而出名的威林顿公爵在150年前就曾反对英国发展铁路,这是因为火车只会怂恿普通人毫无意义地到处走动。汽车呢,而今大家都认同的是,它污染环境、杀人、残害人、驱使人们离家游荡,实在可鄙。因此,汽车应被开除球籍,越快越好(还应带走路边购物中心、“免下车’’餐馆以及垃圾食品店

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的确,汽车应该对出现的许多问题负责,然而,汽车也是伟大的解放者。批评家

们却宁愿对这一事实视而不见。汽车可以使人口大规模地流动:从城市到郊区,从东部到西部,从南方到北方。而近来更多的人又从北方回到南方,因为数百万人希望找到改善经济状况的机会。一片片蔓延无矩的都市建筑群拔地而起——洛杉矶、澳兰

多、亚特兰大、夏洛特、达拉斯、拉斯韦加斯、菲尼克斯等等,其规划都是以适应

汽车的需要为出发点。这样的规划并不完美(若代之以适应公共交通的规划也完美

不起来),但实际状况仍然是:南部和西部环绕汽车兴建的城市正在飞跃发展。环境

保护主义者在担忧,大多数人却照样开着车。

在美国有1亿7千5百万人持有驾驶执照,开着近2亿辆汽车,行驶在390万英里的道路上。人们坐上自己的轿车、轻型货车、摩托车、带卧室的汽车、运动用

车,每年行驶约2万4千亿英里。每年约有1, 500,百万辆崭新的轿车和轻型货车

涌上公路。赛车已成为这个国家

发展最快的运动项目。汽车行业雇了230万员工,比任何其他制造业都要多。

毫无疑问,汽车会伤害人,但近来人们在车身结构(门梁)、乘客安全保障装置(保险气袋)以及制动装置(盘式,抗卡塞)等方面作了改进,大大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能。过去30年间,每1亿英里车程中因车祸导致的死亡人数由 5.3下降到1.7(这个统计数字还包括了农用车、卡车、摩托车、自行车——一切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辆

所造成的死亡事故)。

是的,汽车污染环境,但是燃料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微处理发动机技术上的进步,大大减少了尾气排放量。专家们估计多达50%的尾气是由公路上10%的引擎调制功

能极差的、保养极差的破旧货排放的。如果阻止这样的车辆上路,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许不再会是汽车。

是的,在全国各地,汽车已成为城区任意扩展、高速公路堵塞的罪魁祸首,但实际情况仍然是,数以百万计的司机不愿意放弃出行的自由(尽管有时速度不快)钻到豆荚式的公共交通工具中去。一位每天上班都要开着自己的宝马牌轿车从郊县西赤

斯特出发,并穿进曼哈顿拥挤不堪的交通要道的人士说:“一天中就这么一段独处的时间,命运全归自己掌握。自己开车贵得要命,又是通行费、又是停车费,而且天知道会有多慢,多伤神。可这是我自个儿选择的。这一点很重要,在

这个世界上自己可以选择的事情是越来越少了。” 

这样的话可能会让反对汽车的群体感到不安。要是人们都去坐政府精心备好

的公共汽车和火车就好了。要是人们都守规矩就好了。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现代汽车是制造无政府状态的工具。汽车提供的自由如此之大,乃至在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除非重新设计全国的城市,在广袤的国土上全面禁止使用汽车。很可能,即使把柏油路统统毁掉,把停车场统统铲平,把加油站统统关闭,汽车仍会变得适应性更强,继续成为个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这是经过合理的推断得出的基本观念。

既然魔仆已从瓶中出来,拥有它的人群逐年递增,遍布各地,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尽可能地将它驯服,融合到人们的生活中去。我们要在计划与谨慎之间小心地

保持平衡。在所有自由的高技术社会里,汽车将仍是个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如何使

汽车最有效地融入资源有限的全球生态系统之中也许是个棘手的问题。但不管你乐

意不乐意,也许第一步是要承认汽车的存在。

如果我父亲还活着,他还会做别克人。

Unit4 无子女家庭:亘古生息的反叛

二十好几的凯茜、韦恩夫妇结婚已有五年之久,膝下犹虚。上次凯茜娘家有一个人问:“你们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她答道:“我们就是

孩子!” 

凯茜与韦恩属于一代人数日益增长、决定不要孩子的年轻已婚夫妇群体。最

近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五年中,年龄在25至29岁之间妇女不愿生养的百分比几乎翻了一番,在18至24岁的已婚妇女中几乎增至三倍。在这个似乎大胆反抗生物

性和社会性的决定后面隐藏着什么原因呢?

或许最能公开坦陈心曲的无子女夫妇是《婴儿陷阱》一书的作者:埃伦,派克,其夫威廉,一位广告总经理兼全国不生养夫妇协会主席。派克夫妇认为他们和协会

均无意反对生儿育女,不过是反对迫使人们传宗接代的社会压力,它无视人们是否殷切盼望和真的需要孩子或者根本不好此道。

“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埃伦说,“我们选择自由和自愿,清净和闲暇。这也是一个朝哪个方向付出努力的问题——在你自己的小家庭之内或在一个大的社

团之中。这一代人面临有关地球生命延续的严重问题以及生命质量的问题。我们的

孙男孙女也许将购票去观赏最后一批红松林或排队去获取氧气配给。有人抱怨在回

家见五个孩子的途中被交通堵塞困住好几个小时,但是他们不能将孩子与交通堵塞联系起来。在一个受到人口过剩一系列后果威胁的世界上,我们正在参与一项事业使膝下无子的生活模式为社会所接受并受世人尊重。太多的

孩子作为一种文化强制的后果而呱呱坠地,离婚和虐待儿童的相关统计充分揭露了这一结果。” 

埃伦的丈夫补充说:“每位朋友、亲戚、同事不停地给你施加压力,劝你要孩子,说什么‘发现你生活中失去的东西’。好多好多人很晚才发现,所谓他们失去的东西其实是他们完全不适合做的事情。” 

埃伦还说:“从抱第一个洋娃娃开始,大到欣赏电视肥皂剧,成年后参加鸡尾酒会,无形之中,总有一种压力要你为人父母。但是让我们来看看养育失败的比率吧,或许天下父母应该视为像当医生一样的专门职业。有些人擅长此道,他们应当生养孩子;有些人一窍不通,他们应该认为他们还有其他的选择。” 

专业观察家同意这一看法:很多人生养孩子没有正当的理由,有时候则完全没

有理由。男人常常稀里糊涂就当上了父亲,根本就没有作出审慎的选择;对许多妇女来说,怀孕能够成为逃脱不可消解)中突的一种方式,譬如,迅速获得身份,或者为卑贱的自我形象增添砝码,满足关注和垂爱的需要,她们觉得在孩提时代从来就没有感

受到这份亲情。

我与许多人类行为领域的专家交谈,探讨为什么那么多年轻夫妇决定不要孩子,他们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一位家庭治疗专家把不要孩子

的决定描写为“对当今世界形势基本的本能反应”,暗示像动物群集本能那样

的东西正在起作用,作为对人口过剩、城市拥挤、环境污染与核战争危险的一种反

应。群集本能促使妇女感到繁殖人口有违心愿,并指引她们去寻找在家庭生活之外

实现自我价值的新方式。

不止一位精神病医生暗示,凡是不愿生育的人有自恋癖——在关于照顾别人与

受人照顾这个互相对立的内心)中突中索性来个痛痛快快自圆其说。“这些人不能

容忍照顾孩子的想法,他们没有多余的爱分享给孩子,”有人说,并补充道,“你这是对亘古以来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的离经叛道。”另一位精神病医生插话说:“情有可原嘛,我们谁不想消弭赤字,让生活合理化?“且不论他们的真正动机如何,或许这帮人本来就不该生孩子,-同样的道理,我们应该有自由堕胎法。在这个世界上只能让

古道热肠的人当父母。

心理学家唐纳德·M·卡普兰认为虽然一些人总是选择不生育,但是我们现在

看到的不断上扬的出现率是发生在这些,1940-1950年出生的孩子们身上,他们由性格类型被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黎斯曼称之为“不随俗的”转变成“随俗的”父母抚

养成人,另外这些“没有自己主张的”父母对子女产生两个相关的影响:一是给他们一种强烈的“自恋权利感”——巴望从生活里面得到的东西;二是失去了确信感。他说,他们更容易自我怀疑,更加迷恋自己的身体,生活方式,不可能与他人保持稳定的依恋关系。生孩子的决定,他认为,是一种这类人

十之八九要束之高阁的决定。这种决定岂能更改,泼水难收啊。

“许多这些年轻的成年人对放弃受人照顾的角色和承担照顾人的角色显示出

矛盾心态,”卡普兰博士说。

E·詹姆斯·安东尼博士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儿童精神病学的教授,《父母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一书的合著者。在最近的一次谈话中,安东尼博士说,很多和我交谈的人非常担心在这个并不太平的世界上自己的未来和孩子的未来。过去在我们

的文化中总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观念:生儿育女意义非凡、令人神往、丰富阅历、创

造人生,如今这一理念似乎被人遗弃。现在妇女似乎有许多其他的机会可以富有创

意地表白自己,家庭生活要求她们放弃如此多的东西,以至于把家庭生活的重点:作为一项美好和有创造性的事情,一种对未来世界的奉献,反而根本无法唤起许多年轻人的回应。

“我认为形成时代风气的部分原因是现代父母的矛盾心理正在潜移默化地传

递给他们的子女。孩子是没完没了的负担,也许现在麻烦比以前更多。孩子就是你

的冤家债主。他们发育早熟,青春期情绪发泄,吸毒,这些问题都会幽然浮现。年轻人觉得,‘如果他们真的不需要我们,我们何必要去生孩子?’然后他们根据像什么是世界的前景这样的客观问题来合理解释这种想法。他们提出诸如此类的问

题:“为什么要给人口爆炸增添人口?为什么要制造人口,让他们面对下世纪

即将来临的全部危机呢?” 

“尽管他们公开宣布不要孩子的动机,这个问题还是摆出来了:实际上今天的年轻人是否真的过上了更加滋润的生活。我发现当今许多大学生感到意想不到的空

虚。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刺激的世界上,但是缺乏可能与这些基本生物性相关

的内心满足感。” 

专家们的看法会不尽相同,但是他们似乎都在说同一个观点:你要孩子还是不要孩子都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重要的是你对所作所为感到心安理得。如果你不要

孩子,而且你为此事产生很多内心冲突,你将会因膝下无子而满目凄凉;如果你要了孩子又为之后悔,你就会苦不堪言,你的孩子也生不投缘,自叹命苦。问题的要领似乎是你要了解你自己,承认你内心深处的情感,不要因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或者是满足不现实的幻想,或者是奉父母之命,或者是逃避其他责任而做出如此重大的人生决策。

有些人害怕承认他们自己的这种感觉,类似许多接受采访的无子女夫妇那样能够承受自己的骂名——他们所谓的“自私自利”。他们耻于承认他们宁愿外出旅游

也不愿抚养儿女。但是,如果那就是使他们最快乐的事情,那又怎么样呢?深藏在心底的情感是不容易改变的,如果你没有认识到你的真实情感,你就做不出适合你的决定。

如果不是绝大多数,起码也是很多的人,生儿育女的天伦之乐以及随之而来的

苦恼麻烦就是生活的全部含义。看到孩子不断发育并长大成人,看到自己的生命在他们身上延续,堪称一个人在阳世间最富有的人生体验。但是也有一些人过着丰富

多彩的一生,他们实现了另外的人生之路。所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时代,其生活态度的自由化高达这样一个程度,使得越来越多的男男女女去质疑“结婚是个当,人人都得上”的生活方式,看看这个固定的模式是不是不适合自己。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在开

始怀孕前就不断地扪心自问是否真的想要抚养儿女,世界上不幸的父母和苦命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少。

Unit5 三明治人--生存在夹缝中的一代人

九月上旬,安妮接到卡尔加伏特山医院打来的电话,要她将住院的母亲接回家去。已经84岁高龄的老母亲易瑞尼从三月中风以来就一直住在医院,接受精心地护理。

六个月后,易瑞尼可以自己吃饭,也能下床走动。但记性依然不好。看样子,在敬老院腾出床位前她是不可能回家独自生活的。已经42岁的安妮是社会服务顾问,同丈夫同住卡尔加城,家里还有三个孩子,老大19岁,老二15岁,最小的11岁。安妮回忆接母亲的事时说:“她非常虚弱,简直弱不禁风。我跟医院一再解释,我们不能接她回家——我们没法接她回来。”但福特山医院答应帮忙安排家庭护理,安妮便将母亲接回了家。要求隐去全名的安妮说:“这真让我们惊慌

失措。从医学上讲,医院已无力回天,他们要我接回母亲也有道理。但是,我也无法照料好自己的老母。” 

安妮就是生活在夹缝中的人员之一上要顾老,下要顾小,同时还得努力雕自己的饭碗。据估计在女口拿大,年长的亲戚与小一辈的家庭咸员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

大约有12万家。尽管统计数字显示这样的大家庭越来越少,但那些确实搬到了子女家并与子女同住的大家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与原来的大家庭完全不一样了,一方面现在的长辈子女少些,因而分担家庭重担的人相应减少了;另一方面,现代家庭中的女孩也都出外工作。实际上,渥太华凡妮家庭研究所行政与交流主任安兰·马瑞贝里指出现代家庭中的一对夫妻平均一周要工作65~80小时,而20世纪50年代则只有4㈠5小时。他说:“现代人的劳动强度是过去的两倍,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而这一变化完全为人们所忽略,相反公众舆论要求有些医疗保健上的负担从政府部门转到各个家庭,这样也许各家庭的经济问题解决了,但是,“我们不能只凭假设就认为我们能得到足够的医护人员,因为现代家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马瑞贝里也意识到要让那些特护病人顺利回家,确实“各有各的难处”。加拿大人流动性大,有一半的家庭平均每五年会换一个地方——家庭成员也

天南地北。当医院里那些年长的病人不再需要特殊护理而又不能独自回家时,往往在城里再也找不到一个亲戚接他们回

家。

卡尔加福特山医院副院长约翰·王说,就他们医院而言,如果病人没有任何亲戚接其回家,医院会让病人继续住院治疗直到养老院腾出床位为止。他认为医院只

能将病人送到一个“温暖而充满爱心的家里,而不能送到冷冰冰,一片骂声的家里”。他解释说,因为医疗服务配套设施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特护床位费用昂贵,一天就需975美元,并且还供不应求。由于床位奇缺,“我们只能尽可能快地腾出特护床位。”他强调,家属应该理解并给予配合。“现在人们已开始意识到他们应该

帮助大家庭的成员。我们好像又回到了40年前尊敬老人赡养老人的年代。” 

对安妮来说,那段日子尽管短暂却让她心力交瘁。她说:“母亲需要全天候的陪护。但最糟糕的是母亲尿失禁,晚上只好给她用尿布,这也是实在没办法。如果一晚上三番五次起床,我必定睡眠不足。”安妮说自从要照顾母亲,她很少会见朋友,硕土论文也搁置一旁,大大减少了做顾问的工作,取消了去西雅图的差事,对孩子的照顾也少多了。孩子们因此而不高兴,她也变得焦躁不堪。这真是祸不单行。

六个月后,养老院终干有了空床位。安妮说:”母亲很喜欢那儿,那儿的工作人员非常好,一切比我预想的好得多。”但照顾母亲的艰难使我和家人在思想上发生

了很大变化,“我们完全被宠坏了。我当时

觉得压力大得不得了,但现实是每个人都得学会适应这一切。”上个月,安妮家从教堂领回了一个十岁的小男孩,这个男孩同家里闹了些矛盾。她说:”领他回来是因为自己刚刚有过的一番经历,总的来说,经过母亲的事儿之后,我们更富同情心。” 

凡妮研究所的马瑞贝里指出即使长辈独自生活,晚辈的责任也很大。”怎么可能放下手头的活儿去看生病的母亲?”他问道,“而将母亲置之不管不顾,他们又内

疚万分。即使老人不与子女同住,子女同样面临着既处理好、照顾好老人又能让老

板高兴的两难选择。” 

实际上,加拿大老年研究网络组织大学研究人员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对

5,000雇员的大调查。该调查显示46%的员工承担着养老责任,从跑腿购物到全天候的照料。这些接受调查的雇员中一半以上的人还得照看孩子。根据调查,与同事相比,那些上要照顾老人,下要养育孩子的员工工作压力更大,缺勤率更高,而工作满意程度却更低。

面对这一状况,有些公司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早在1992年,皇家银行就办了一个老年护理活动中心,为员工出谋划策,并帮助员工及时获得当地的帮助。温哥华分行的顾客服务部经理39岁的沙容·木瑞在母亲病情恶化时求助过这个中心。她

说:“突发事件时,你不知道该怎么办,该找谁。你需要一定的信息,这样你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我和我妹妹的工作难度大,要求高。我们不想让母亲的病给弄得惊慌

失措。” 

马露·吉芬是位退了休的老教师,丈夫虽已去世,倒也无需为工作压力担忧。

可她却受内风湿折磨。1988年,已81岁高龄的老父亲搬入她多伦多北部的家中时,她也已经54岁有余了。老父的健康问题一下子将她拖垮了。她说:”头三个月他一下瘦了40磅,我给吓坏了。”由于他大小便失禁,有一次,仅一个晚上她得为父亲洗五次澡,换洗五次床单。无论是感情上还是体力上,这真是太难了,老父也难堪不已,常常老泪纵横。后来一位医生发现老父是牛奶过敏而导致大小使失禁,这一窘况才摆脱了。但没过多久,他又犯了其他毛病。“两年中他得了三到四次肺炎,我也有四次。我休息不好,最后一次因肺炎加上胸膜炎,我又住到了医院里。”医生告诫说:,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吉芬终于寻求了帮助——政府给她提供每周9小时的家庭护理。“但晚上和

周末是没有家庭护理的,”盲芬遗憾地说,”有一阵我累得实在挺不下去了,便决定请一个护士晚上帮忙护理一下。”但每小时$22的高额费用让她承受不了,几个星

期之后,她只得作罢。两年后,吉芬找到了一家很满意的养老院,并把这事儿告诉了老父亲。可老父亲却大受伤害,尽管他明白自己的女儿照顾不了他。吉芬说:“我老觉得有一种犯罪感,我太让父亲失望了。”她父亲在养老院呆了两年, 1992年10月,他死于心脏衰竭和肺气肿。

幸运的是许许多多有老人的家庭都还不错。这些家庭里长辈身心健康,小辈遇到不测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纽芬兰垂钓训练公司的执行总裁,现已39岁的弗朗西斯·小约翰记得自己小时候住在圣约翰以北100里的格兰斯港时,叔叔和婶婶经常帮助自己的父母。这对老夫妻无儿无女。1990年叔叔去世,婶婶安吉妮·鲍尔就搬到了自己家,与家人一起生活。弗郎西斯的妻子罗斯40岁,两个孩子大的19岁,小的13岁。

虽已经81岁高龄,鲍尔身体依然硬朗,在自己的老家,大多数的日子里她每天要步行半英里。去年春天动了一次手术,她身体就一直较虚弱。在离家不远的一家

医院打零工的罗斯·小约翰说他一大早就得起床给鲍尔清洗伤口,调换绷带,然后打发孩子们上学并赶在上班前准备好年餐。她非常感谢亲戚们的援助。她说:“我一点儿也不吝啬呆在家里照顾她的时间,也不讨厌她生病时需要我跑前跑后的日子。

这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会尽力让她快点好起来。” 

弗郎西斯说鲍尔与家人相处得很好。他说:“每当妻子与儿子发生争吵时,她就避开了。”他认为她给孩子们带来的是好的影响,“我发现老人有老人独特的智慧,我儿子正处在青春期,处在成长的烦恼之中。婶婶却比我更能理解儿子。”小约

翰家庭责任感很强。他说:“我父母一直教导我要以家庭为荣,以承担家庭责任为己任。这种感情难以用

语言表达,你这么做只是因为你觉得应该这么做。”对小约翰一家来说,“应该这么做的事”咸了家庭成员共同经历过的有宝贵意义的事儿。但对于无数承担了

很多全新责任的加拿大人而言,照顾老人意味着体力与情感上的双重付出与牺牲。

Unit6 和自然和睦相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