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庸之道和企业管理

中庸之道和企业管理

中庸之道和企业管理
中庸之道和企业管理

中庸之道和企业管理

一、目的及意义

(一)文化基础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即使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和当今西方自由主义文化的洗礼,但是由于长达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庸文化至今仍然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中国人就是中国人,尽管在表面上可以作出“很西方”、“很洋人”的样子,但是在骨髓里却无法抹掉中国文化深深的烙印。这就是中国主流文化的力量。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庸文化越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将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建立在中庸和谐文化的基础上,避免了从头做起的艰难,我们所做的只是一种疏通和对接的工作,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不偏不倚,它的主张是取中讲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处理事物的指导思想要端正,方法要对头,既反对极左,又反对极右;既反对浅尝辄止,又反对盲目冒失;极反对保守,又反对激进;既反对刚烈,又反对柔弱;既反对以偏概全,又反对一好百好;既反对过于圆滑,又反对僵死呆板;既反对老于世故,又反对逢迎潮流;既反对大而化之,又反对事无巨细;既返对急功近利,又反对无所作为;既反对一言堂,又反对各唱各的调;既反对随声附和,又反对固执己见等等。从哲学的高度来考量,它确实称得上是辨正的科学之道、经商之道。

(二)现实需要

建立中庸和谐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利于应对当前和今后白酒市场的变化。经过改革开放25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中国白酒市场的形势和格局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总的特点是:(1)白酒的总量下降幅度很大,从1998年的8000多万吨下降到2004年的3600多万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国家政策的调整,洋酒、红酒、啤酒的冲击等因素外,主要是白酒的营销观念滞后所致。突出的表现是除了狂轰滥炸的广告,就是不惜血本的终端促销,别无他法。促销手段的严重同质化,致使白酒行业的经营成本急剧上升,白酒行业进入微利或亏损时代,大多数企业步履维艰。(2)白酒消费已从盲目跟风消费转变到有选择的理性化消费,广告认知的效应大大下降,继之而来的是心理认知时代的开始,即消费者的自主意识、品牌意识越来越强。一些具有鲜明区隔特点(即认知理由)的品牌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但是这样的区隔特点并非哪个厂家都拥有,需要明确的定位和漫长时间的积淀。(3)白酒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区域分割局面,品牌数量庞杂繁多,良莠不齐,以高返利为特征的价格竞争异常惨烈。为了获取利润,对市场的精耕细作已成为必然的选择。问题的实质取决于谁能先入为主,谁更有耐心和毅力去做。(4)实践证明,品牌链条越长,品牌的影响力越弱,越不利于做成强势品牌和战略性品牌。急功近利的频繁更换新品牌和卖断品牌经销权,会对企业的无形资产造成极大的伤害,得不偿失。如何度过市场转型期的阵痛,极需要在中庸和谐文化的内核上建立新的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模式。

因此,建立中庸和谐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利于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目前的大势,从未来市场发展的趋势出发给企业和品牌以正确的定位。有利于建立团结稳定的员工团队,弘扬至诚、至醇、至远的企业理念;有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政企关系、工商关系、银企关系等等。总之,有利于缓解由市场竞争导致的各种利益冲突,建立包容性、亲和力、融合功能很强的XX企业文化。建立中庸和谐的经营管理模式,符合白酒的特性和饮酒文化,有利于彰显企业文化。白酒的特性及其饮用文化本身就包含了中庸之道。好酒的标准就是中庸和谐,就是柔中寓刚,就是水的外表,火的性格。细品慢咂绵甜柔顺,而三杯落肚又激情澎湃。这就是白酒的魅力。在饮用上,人们历来反对浅尝辄止和过量饮酒。浅尝不足以表情达意,过量有损于身体健康。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倡健康饮酒,赋予人文关怀的理念,对于强化企业的亲和力、影响力是不无益处的

二、庸和谐经营管理模式的基本要点

(一)中庸和谐的含义

1、意义:“和为贵。”贵在“和”能化阻力为助力,化分庭抗礼为联合作战,化相互消耗为共同获益。这是商业竞争的最高法则,也是打造百年老字号企业老板所必须具备的人格力量。只有达到“和”的氛围,才能聚人气、扬正气,增强凝聚力。在“和”的环境下获取的利润,才是长久的利润。相互对抗,两败俱伤。所以,和局才是赢局

2、目的:“和气生财。”赚钱生财是企业的第一目标。所以,任何因为对抗、赌气、耍排场而安排的赔钱亏本买卖都必须坚决杜绝。相反,一定要把生财的途径扭转到“和气”上来。团队要和气,使之上下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工商之间要和气,建立平等协商、公平交易、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对待消费者要和气,服务要到位,企业和品牌的诉求要有亲和力、穿透力、影响力。此外,还必须搞好政企、银企关系等。从这个意义上言,经营买卖就是经营关系;关系和睦了,财路也就畅通了。

3、政策和决策:“不偏不倚。”不偏不倚的意思是:分寸上恰如其分,内涵上不失之偏颇,出台时间上正当其时。实现条件是:出台政策和决策的依据必须来自充分的调查研究,必须经过民主论证,必须符合市场和企业实际,必须有相关制度和执行方案的支持。

4、策略:“和睦相处”。商业竞争中的相互碰撞和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万万不可胶着在一点上争高低,论输赢,比赛花钱。要避其锋芒,另辟他径,即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差异化,以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睦相处的最高境界是竞中有和,互为倚角,结成行业联盟优势,一致对外,降低竞争成本,最终达到和睦相处下的共赢。

(二)实施中庸和谐经营管理模式的六条刚性原则:

1、良性竞争原则:只有良性竞争,才有良性发展。所谓良性竞争,就是所有竞争政策的制定和活动的安排都要符合市场游戏规则,符合本行业、本企

业的长远利益;一切工作以盈利为目的;不以抬高经营成本作为竞争手段;不打消耗战;不搞无序竞争、对抗性竞争。

2、整体优化原则:整体优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它所强调的是整体的力量。只有通过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才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在各阶层缺乏强势管理者的情况下,打造整体优势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整体涵盖经营管理工作的全部要素,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的各个方面;包括人才链、资金链、产品链的各个方面;包括购、销、调、存的各个方面。总之,包括生产、销售的各方面各环节。

3、制度秩序原则:制度秩序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确保各项经营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制度秩序的核心是可行性、有效性、稳定性、程序性,缺一不可。可行性的标准是操作性要强,有利于监控和考核。有效性的标准是预期效果要明显,能够100%的执行,100%的兑现承诺。稳定性的标准是重大制度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不朝令夕改。程序性的标准是各环节衔接紧密,责权明确,没有推诿扯皮的余地。

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体现了事物发展和人们认知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循了这条规律,才有良性发展的可能。贯彻循序渐进原则必须把握住以下四点:一是目标的制定要实事求是,要有充分的依据,目标不可过高,措施不可过激,心态要平,理智要清,耐力要足,否则就有可能造成过犹不及的无穷后患。二是要夯实基础,基础条件和发展速度相匹配,有多大的支撑力就做多大的事业。三是注重细节,细节致胜,从一点一滴做起,全方位消除

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和不良现象,培育有利于品牌成长和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四是强抓机遇,要抓住渐进过程中的一切机遇,强化渐进的速度和势头。

5、以人为本原则:人是事业的主体,是各种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最复杂的因素。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明确并解决好每个人的责、权、利和公与私的问题。对此,必须从企业和员工两个方面入手。企业这一面,重点是给员工创造发展的空间,职级上充分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薪酬上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总之,给人以成长和发财的希望。在员工这一面,重点是解决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问题。即端多大碗,就要做多大事;做多大事,就要出多大力,尽多大责。做到人尽其力、人尽其才、人尽其能。

6、双赢多赢原则:双赢多赢就是执两用中,利己利人。站在企业这一面而言,如果不赢,就不会设摊子、搭台子、办厂子;站在企业之外的角度看,如果不赢,经销商不接货、银行不贷款、政府不支持、消费者不买单,员工不做事。所以,要做大做强事业,必须在维护企业利益的同时,切实处理好对内对外的利益关系,即企业有利润,经销商有赚头,政府有税收,银行有利息,员工有盼头,不一而足。

三、中庸和谐的企业理念

(一)内涵解读

1、人至诚:意思是忠诚做人,诚信做事。“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涵盖职业道德的全部内容。诸如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守纪等。只要XX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达到了“诚”的境界,那么这支队伍就肯定是一支团结的队伍,富有战斗力的队伍。

2、酒至醇:字面意思是绵甜醇厚,诸味和谐。但是,这里的“醇”应该理解为对酒质和品牌的概括。即品质要优,品牌要亮。因为好酒是成就品牌的基础,也具备成就品牌的可能。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若是培育不成品牌,仍然不能称其为“醇”,不足以支撑XX酒业的健康发展。

3、业至远:其意是目标远大,事业兴隆。“远”是对XX长远战略目标的定位。即我们目前所做的一切都必须紧紧围绕打造XX百年基业的长远目标展开,任何有损于这个战略目标的短期经营行为都必须否定于决策之中。相反,要从战略的层面出发,确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品牌塑造、网络构建、市场拓展、机制转换等各个方面的全新目标和行动计划。

(二)内在联系

1、主题:人、酒、业。

2、使命:诚、醇、远。

3、要求:至、至、至。(“至”是最好的意思)

4、联系:人是主体,酒是载体,业是大体。诚信是商人的最高准则,醇厚是白酒的最高标准,远大是事业的最高追求。以至诚之人,做至醇之酒,方可成就至远之业。三者之间互为关系,是一个由“人”主宰下的良性和谐互

动关系。即三者都必须达到“至”(最好)的要求,才能成就大业。如果人达不到诚的境界,酒达不到醇的标准,业达不到远的定位,都会严重影响到XX事业链的互动效果。在三者之间,人是主动者,是关键因素。人决定酒的好坏、业的成败。所以,要培育XX白酒的驰名品牌,推动XX事业健康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好XX团队的问题。

四、中庸和谐经营管理的战略定位

(一)企业地位

在战略层面上,XX必须稳定保持在中国白酒100强和甘肃省工业60强之列,以利于对品牌的支撑和企业无形价值的积累。所以对外宣传的口径必须与此保持一致。至于在现实层面上,则不必事事顶在前面,承担领头羊的多余输出。可以让别人去领头,但我们必须紧紧跟进在第二的位置上,保持微弱的差距。从今年起,一定要树立起“不图虚名,但求殷实”的经营观念。利用5——10年的时间,夯实XX在陇酒领域不可动摇的坚实地位。为此,企业的职能也要从制造产品向制造品牌的方向转变。品牌在,市场在,企业的地位也就不可易移。

(二)经营目标

未来的总体经营目标应该是“夯实市场基础,提高盈利水平”。其中:(1)品牌目标——主打品牌位居甘肃市场同价位第一或第二的名次。至少要有2个单品做成战略性长线品牌。(2)市场目标——对全省市场进行等级划分,按照中心市场、一类区域市场、二类区域市场分别核定市场占有率。兰州市

场继续承担树形象的重任。全省至少有4至5个市场XX产品销量位居第一。(3)利润目标——在盈利10%的基础上,从2006年起每年递增2个百分点。(4)全员劳动生产率——中心市场人均销量20至30万元,区域市场人均销量60至80万元。

(三)组织结构

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作为总经理领导下的具体办事机构——营销中心应继续保留,下设财务审计部、购销调存部、人力资源部、策划设计部、督导清欠部和行政办公室。营销中心各职能部门要同时承担集团和名酒公司、国风公司等赋予的双重任务。在具体职能上,各公司具有独立的责权利,但必须在总经理的领导下展开工作,必须接受营销中心的监督检查。

(四)经营机制

建立良好的经营机制,必须具备:(1)决策要科学;(2)流程要明晰;(3)责任要明确;(4)执行力要强大;(5)监督要到位;(6)奖罚要分明。要达到这一切必须靠制度来保障。一是推行民主决策制度,按照从市场中来,又到市场中去的方法,赋予全体员工直接向上司和集团建言献策的权利。作为集团和上司必须对建言献策者的意见建议给予及时的回复,确有创意者给予适当奖励,并作为年终考核和晋级提薪的依据。二是推行资本金制,解决好资金的安全和效益问题。谁的沉淀谁清理,谁的呆死帐谁承担,谁的效益奖励谁享受。二是推行合同管理制,解决好责权利统一的问题。按照双向选

择的原则,每年初集团与各市场经理签订经营合同书,详细载明集团和各市场经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三是推行过程考核评比制,解决好奖优罚劣、激发团队和员工积极性的问题。考核评比的效果来自及时兑现奖罚。可行的办法是月月考核,季度奖罚,年终总决算、决定升降去留。

(五)经营策略

政策和策略关乎企业的活力。要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凸现XX的风采和活力,必须下功夫研究营销策略。其基本方向是:(1)必须走差异化的路子。差异化的策略实际上是创新思想的体现,也是潜藏优势的挖掘整合和放大。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一条是,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区隔,做强放大自己的优势。差异化往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必须走精细化管理的路子。差异化强调的是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精细化则主要强调的是人特我精。精细化管理是项艰苦卓绝的系统工程,只有把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上的工作都做精做细做绝了,才有别人无可比拟的竞争力,才能克敌制胜。这是经营工作中最笨的策略,但也是别人难以模仿和跟进的锐利武器。(3)必须走抢占先机的路子。领先一步步步先。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市场能够记住的大都是先入为主的企业和品牌。从一定意义上说,谁抓住了先机,谁就拥有了市场,谁就确立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市场机遇是永远存在的,重在勤于观察和善于思考。有心人满眼是机遇。

(六)产品质量

据观察,在现实白酒消费中,越向高走越看重牌子,越向低走越看重价格。至于质量,大多数消费者都以口感和饮后的反应作为标准,闻香和醇厚等质量标准往往被忽视。所以中低挡产品应以爽净、绵甜,饮后头不疼作为调整产品质量的首要原则;高档产品在此基础上实现幽雅细腻、醇厚芳香的目标。(七)品牌及产品结构

经过20多年的市场发育,白酒继广告力、营销力时代之后,现已全面进入品牌力时代。可以说,谁拥有了品牌,谁就有了面对未来市场的主动权。因此,未来5年集团只集中精力打造XX白酒品牌和国风红酒品牌,不涉足其它行业。在品牌的战略定位上,精心培育九粮液品牌,使之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同时,用2年时间把陇派做成强势品牌,并有2款(五星、四星)成长为战略性品牌。今后,非特殊区域不再投放区域买断品牌。在产品结构上,据测试,人的大脑在通常情况下只能记住7个有效数字或名称,而能准确记住的只有3个。因此,产品链条不宜过长,过长了就会给消费者造成无所适从的困惑。上中下价格区间要非常明晰。坚持首做一款终端可推广、分销能上量的中档产品(40元左右),兼顾一款高档产品(树立品牌价值)和一款低档产品(扩大品牌影响面),以此强化品牌定位及其认知度。

(八)网络建设

销售网络渠道的作用犹如人体的血管一样,一脉不通则周身不遂。随着市场细分化程度的提高,要确保货畅其流,必须从如下两个方面抓起:一是深度开发,着力培育忠诚消费群体。目标定位于政府和企业。顺序上可先抓大再

抓小。方法上整合各种资源步步渗透。态度上以诚感人,以优质服务赢得信赖。一旦确立为重点客户,就要牢牢抓住不放,千方百计加以维护。任务要明确,分解到人,要有明确的进度表,每人一月1户,一年下来就是一个可观的群体。这一块的工作主要有各办事处承担。二是广度拓展,着力开发农村市场和边角市场。与城市消费相反,由于传统消费观念在农村相对根深蒂固,所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相信农村白酒消费量只会有增无减。而且开发农村市场的费用比要远远小于城市,对营销策略和手段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虽然农村居住分散,但只要我们建立起一支庞大的经销商队伍,我们就一定能够运筹于一室,决胜于千里。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目前,特别是农村,经销商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不管制造商的手臂有多长,都不可能包揽一切。更何况各地的经销商都有他长期形成的小区域优势。因此要做大市场,必须诚心实意地依靠经销商。要培育忠诚的消费者,首先要培育忠诚的经销商队伍。在优质经销商队伍的建设上,各市场都必须作出详细的规划和实施计划。要建立对经销商的定期回访制度和联谊制度,切实解决好各种遗留问题。言必信,行必果,严格按合同办事。

(九)购销调存

购销调存部门是营销工作的咽喉部门,居于生产、营销工作的要津地位,其工作的好坏,关乎令行禁止,关乎货畅其流,关乎价格的稳定,关乎资金的流速和效益,关乎市场动态的把握。购销调存的基本要求是:购的计划周全,价廉物美;销的流向清楚、流量适度,调的及时到位,井然有序;存的数量

配套,没有积压。要切实推行严格的订单制度,谁预定的产品谁消化,哪个市场造成的损失哪个市场承担。购销调存部门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与市场和生产方面建立快捷准确的信息传递渠道,对市场变化快速作出反映,及时调整相关数据。如涉及价格波动等情况,应联合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控货、调查取证等措施,维护品牌稳定成长。

(十)团队建设

经营工作的好坏成败,也许能列出若干原因,但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所以,团队建设是营销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团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层层培养合格接班人。其基本要求是忠于XX、开拓进取、吃苦耐劳、善于沟通。要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力量,建立进人、育人、察人、用人方面的完整制度。进人要严——严防假文凭、假地址、假身份证、假面目者混入。育人要诚——推行领导帮带培养制、定期培训制、个别谈话制,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心换心;察人要准——不仅要看才,更要看德;不仅要看学历,更要看能力;不仅要看事业心,更要看责任感;不仅看现实表现,还要看过去的反映;不仅要在录用时反复甄别,更要在试用期间和平时的工作中观其言、察其行;不仅要看八小时之内,还要看八小时之外;不仅要看工作态度,还要看生活态度及交往圈子等。用人要当——德能勤绩与职务高低对应,专长技能与所在岗位对口,业绩贡献与升降去留挂钩,工作年限与薪酬待遇相称。要建立XX后备人才库,定期考核选拔合格人才入库,并重点追踪培养。入库人才可享受优先提拔、优先加薪、优先评选先进、优先进入关键岗位、优先解决养

老保险和重病医疗费、优先获得带薪婚产假的特殊政策待遇等。相反,有才无德者不用,有劣迹记录者不用,碌碌无为者不用,不服从岗位调动者不用,擅离职守和关键时候离开XX者不用。

(十一)财务工作

财务工作是经营工作的晴雨表。财务分析的准确度、深刻度、透明度及其全面性、及时性,关系到正确决策的大事。这是基本的要求。今后的方向是:利用1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梳理解决清遗留问题,实现财务工作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变被动记帐式财务为主动经营性财务;二是变服从型财务为把关型财务;三是变马后炮财务为马前卒财务;四是变核算型财务为参谋型财务,五是变清欠型财务为追究责任型财务。

(十二)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的中心工作是质量管理。其它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及其监控体系,按照零缺陷的要求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坚定不移地推行质量一票否决制。要不断丰富质量管理的内涵:既要为内在品质的达标率负责,又要为内在品质的市场反应不良负责;既要为产成品负责,又要为破损率超标负责;既要为库存的完好率负责,又要为库存过大带来的风险负责;既要为能耗过大负责,又要为能源的利用率负责;既要对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负责,又要为职工工作技能、业务学习、生活质量的提高负责。总之,质量管理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任何一项工作滞后都可能影响到企业效益和产品质量。要定期开展全员培训、岗位大练兵活

动,千方百计把职工的注意力、凝聚力、创造力引导到勤奋敬业、争先创优的氛围里来,引导到降耗增效、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大目标上来。

(十三)社会关系

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无异于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助力,最终营造“众星捧月”的宽松和谐环境,形成对企业、品牌的良好口碑。在各种关系问题上,除了解决好工作关系、利益关系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及时沟通和情感投入上。要根据工作关系的重要、密切程度,建立定期的联谊制度和拜访制度,择机开展有利于树立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的社会赞助、扶贫救困、优价回报消费者等活动。要把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作为事半功倍的重要促销活动来对待,纳入各部门的考核范畴,持之以恒地抓出成效。

中庸教案

《中庸节选》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

中庸之道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中庸之道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中庸之道。它是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是在平衡中寻求发展。其次,对当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即能说中庸之道是适合其发展的。 接下来我们就从社会、个体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对我方观点进行阐述。 首先就社会层面而言,拿人与自然来讲吧,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不可取,一点不借助自然资源又无法发展,如何拿捏呢,经过实践与思考,我们在“无节制”与“一点不”中取了一个适当的点,即“可持续”的概念,戒其“过”,勉其“不及”,这就是度的正确把握。事实证明,中庸之道具备着鲜明的时代意义,不论是我国正在执行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还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提出等等,在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无不体现着中庸之道的精神。 其次,讨论中庸之道是否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还要看它对这个群体中的个体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庸之道,所谓道,是理念也是方法。中不偏,庸不易,讲究的是一个持之以恒,是对既定目标的不懈追求。中庸还指中正平和,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淡定,胜不骄,败不馁,对人对事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亲而有度、顺而有持,不因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因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不急功近利,也不妄自菲薄,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明,理性的看待问题,踏实的解决问题。坚持不懈的恒心,平和的心态利于我们个人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个人高度,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讲价值观。现在世界正在走向多元化,承认不同而谋求“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必走的一条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启迪意义。中庸是一种思想,其本源是天人合一,即达到一种至诚至善的境界,它鼓励人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有助于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是历史精华的积淀,作为具有着科学指导意义的思想及方法论,我们没有理由不让这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更好的散发它的光芒。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中庸之道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 当然,方向和原则是不可妥协的。当目标方向清楚了,如果此路不通,我们妥协一下,绕个弯,总比原地踏步要好,干嘛要一头撞到南墙上?“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非意气。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人不了解什么是中庸之道,外来文化的冲击让我们丢掉了一些东西,但是那不意味着那就是不好的,相反,正是因为它是好的,我们才要将它拾起来, 《中庸》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多样性事物之间可以和谐相处、互补共进、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的原则最能体现中和之道的精神,它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最普遍的意义。(兼容并包)

文化巨人孔子——中庸之道

观《文化巨人——孔子》有感 ——论孔子的中庸之道引: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几千年来,孔子思想一直深深影响着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他的思想核心是“和”,就像大家看到的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活字印刷术的表演中所呈现出来的历经几千年的演变流传至今的“和”字,如此可以看出,这种思想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孔子提倡“礼”和“正名”,主张“中庸之道”,发展了"仁者爱人"的仁德学说,孔子的成果是不言而喻的,他对一个民族乃至世界的贡献是不可置否的,早在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时就提到过: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学习孔子的智慧。以下,本人就对体会较深的“中庸之道”谈谈个人的看法。 中庸至德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 要理解中庸至德的涵义首先要对“中庸”有个正确的认识,很多人会错误的认为中庸就是没有主见,没有立场的墙头草。郑玄说:“中庸,中和之为用也”;焦循说:“盖凡事皆有两端……而借有宜,得所宜则为中”,这种理解才是正确的。 所谓“至德”,德是广义的德,而至的理解很重要,不是到达的意思,而是“最合适,恰到好处”的意思,中庸至德就是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不左不右,不高不低,不前不后,不急不缓,以中为用,以和为贵。这也是哲学中很重要的观点,在我国的《易经》中也是强调阴阳平衡,包括人的本身,以中间为界,左右对称;中国的建筑风格、室内装修亦是如此,厅堂中物品的摆放常以对称为美。 按照不同的方式,对中庸的理解的分类也不尽相同,但所阐述的道理都完全一致。其实中庸之道不仅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可以说它存在于每一个角落,例如在处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中,人类要度好度,把动物、植物、矿产、空气等都当作有限的资源,平衡好科技发展与资源再生之间的关系;在国际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国家之间建立各种关系都要在国家平等、民族平等的前提之下;话说回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怎样把握发展的进程,如何掌控前进的步伐;再回归到

《中庸》教案

《中庸节选》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2015.3.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新析 提要: 中庸之道在中国源远流长,几乎是与封建制度一起开始的。通过西汉统治者利用思想的介入,儒家思想也靠近政府,成为理所当然的正教。中庸思想随封建统治持续了两千多年,并且脱离制度的某些依赖因素,成为部分人的处世之道。但不论其发展如何,或何时消亡,今天我们在创新时都应对其加以重视,尤其在中西文化交汇的今天,了解它已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 中庸,创新,传统的陈旧,创新的艰辛。 正文: 中庸之道新析 一、新旧之异同 有一本书就叫《中庸》,列入儒家“四书五经”范畴,也是八股取士必选内容之一。随着儒家传统的延续,中庸两字也就纵行于历史间。有人维护它,有人批评它,但无论如何,在现代社会它还是有存在的基础,并且渗入社会的每个角落,侵蚀人们的思想。 激进的人们向来对中庸持否定的态度,但又找不到强有力的理由加以反驳。原因之一就是中庸没有错,不支持也不反对,永远保持中立。例如,有人坚持男人比女人累——男人必须养家糊口,有人认为女人比男人辛苦——生孩子与日常家务。这时中庸之道有用途,一位调解者出来安慰双方:“我说呢,还是男人女人一样累,你们俩人都有道理,就不要争了。”立即俩人的观点被封死。中庸之道,不求创新,只希望能保持原状,这对于那些无主见、墨守陈规的人来说,就像是一张无形的防护墙,他们的手可以伸出去影响别人,而别人的新颖思想跨不进去。而且,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不能创新或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他们总是摇摆不定,不敢冒险。这也是中庸之道持久存在的原因之一。 新中庸强调为自己保留攫取利益的阵地。他们有时也批判中庸,原因有二,一是此事与自己联系不大,严厉批评无人反对;二是此事关系自身,不批驳难以自保或获利。本来是左右两个唇枪舌剑,他却横插一杠,在和解的基础上以功者自居,要钱要粮,白白捞得一笔。 从旧中庸到新中庸,人际关系呈冷漠趋势。古时提倡中庸,现今舆论批评中庸而呼吁人们创新。在今天,社会呼吁创新,这个时代的人如果不从古代那里正确了解中庸思想,那么他们在创新时就很难衡量其行为的新颖程度。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Abstract: Confucianism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including a lot of great thoughts ,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among them , occupying the center position . “ The ritual” and “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part in Confucius’s thought. “benevolence”and them constitute the great thought system of Confucius’s . Key words: 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the ritual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摘要 :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孔子思想礼中庸仁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中逐渐形成的。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的管理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对我们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完成了儒法融合,在吸取秦朝严刑峻法以致迅速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刑并用、注重德教的统治原则,采用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手段,塑造了后来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管理典范。 二、辩证的看待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明存亡之道,晓兴衰之理。中国五千年历史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外乎是儒、法、道、墨之说的反映和体现。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对于如何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它们相互

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 一、中庸的起源 “中庸”的看法起源于上古的时代。我们看《尚书》的《周书》里面,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皇极”它是讲正直为主要,有刚有柔,相互调剂的中正的思想,“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尚书·洪范》)讲这样一个中平的、中正的中庸之道,正直的政治哲学。所谓的“极”,它就是一个大房子中间的一个大梁,房屋中间的最高、最中、最重、最正的东西,它引申为一个中正平直的一个标准。春秋末期,孔老夫子对“中庸”的思想大大地加以推进。 乡下上梁的时候要举行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梁就是房屋的最正、最中、最重、最大、最主要的物件,它也是一个标准,老百姓家都非常看重这一点。你如果坐在直升飞机上看北京的古城,你看从天坛到紫禁城到皇陵,它是在一条中轴线上,古城是一个中庸、平和的、是对称的,这是一个建筑美学,是城市规划的美学,实际上很多有名的城市都是这样。大家可能也看到一些考古资料,辽阳的辽河流域,有一个古代四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的遗址,那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祭祀上天,他有一个遗存,他有祭坛,相当于北京的天坛。可见我们这个民族,它的审美,它对世界、宇宙的看法,它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一定是非常对称、非常中正。有一条主轴,有对称性的这样一个结构,这可能是最稳定的结构,也是最美的一个结构。这就是所谓的中庸。 二、孔子对中庸的解释 孔子主张中庸,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是一个“其至矣乎”,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也是可及的。中庸的第二意思,它是一个方法。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智慧和方法,处理各种事务的一个方法,或者叫方法学。中庸的“中”就是中正的“中”。 中庸的“庸”字有三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平凡,很平常; 第二个意思:庸者不易也,庸是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变化的一个原则;

管理学原理单选

1:管理方格理论中,领导者既不关心人,也不关心生产,对组织运行放任自流,无所作为的领导方式被称为()。 1.贫乏型管理 2.集体协作型管理 3.乡村俱乐部型管理 4.任务型管理 2:下列指标中的哪一项是用于衡量组织整体绩效的() 1.生产率 2.利润 3.员工士气 4.上述A,B,C都是 3:实施控制的关键性步骤是() 1.拟定标准点 2.选择关键控制点 3.选择控制技术 4.建立控制系统 4:在组织结构与战略关系研究方面,()通过《战略与结构》的写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1.孔茨 2.法约尔

3.钱德勒 4.韦伯 5:以下机构中,更多行使参谋职能的是()。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证监会 3.中共河北省委 4.全国人大委员会 6:管理方格理论是由()提出的。 1.利克特 2.菲德勒 3.布莱克和穆登 4.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7:领导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1.利克特 2.菲德勒 3.布莱克和穆登 4.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8:以下关于结构与战略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1.组织结构必须服从组织所选择的战略的需要 2.战略选择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组织结构的选择

3.结构紧跟战略,在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成功企业的一般做法 4.不同的战略对业务活动提出不同的要求,但一般不会影响到管理结构的设计 9:统计分析表明,“关键的事总是少数,一般的事常是多数”,这意味着控制工作最应重视() 1.突出重点,强调例外 2.灵活、及时和适度 3.客观、精确和具体 4.协调计划和组织工作 10: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下属于保健因素的是() 1.工作上的成就感 2.提升 3.工资 4.责任 1:目标管理的具体步骤通常不应包括() 1.上下级共同讨论下属的任务、责任和工作内容等 2.确定长期绩效目标 3.定期检查进展情况 4.期末共同评估所取得的成果

经典解读:《论语》中的中庸

经典解读:《论语》中的中庸 《论语》: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中庸章句》)就是说,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平常不变之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子贡问,子张和子夏谁好些?孔子说,子张过而子夏不及。于是子贡以为子张较子夏为好。子贡的想法反映了一般人的心理。对于不及的错误和危害,一般人都比较清楚,而对于过头,人们常常会觉得过头一些总比达不到好。尽管事情搞砸了,至少动机还是好的,方向还是对的,不过是好心办了坏事。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革命和建设中,相当一段时间内,也流行过左比右好的思想,宁左勿右。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孔子说“过犹不及”,纠正了这种想法;不要以为过比不足好,过和不及是一样的。 从正面来说,这就提出了一个标准:凡事都要力求无过无不及,不过头,也不不够;也就是一切要适度,恰到好处。《论语》中许多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孔子评说《诗经》: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而情之所发,都要适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欢乐,但不放荡;有悲哀,但不至于伤身,就是适度。 仁者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而喜怒爱恶同样要适度。《论语》记了一个故事: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雍也》)公西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有为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粮食。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加一些。孔子说:“给他十六斗。”冉有却给了她八十石。孔子说:“公西赤这次去齐国,乘坐的车子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暖的皮衣。我听说过,君子是只周济急需救济的穷人而不接济富人的。”冉有的做法过头了,受到孔子的批评。 孔子还说: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颜渊》) 对一个人,爱他,就要让他生;厌恶他,就巴不得他死。既想要他生,又想要他死。这就是惑。这种情况,现实生活中也可看到,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有点小事闹翻了,就恨不得要人死,甚至真动手杀人。这就是惑。辨惑,就要懂得无过不及;爱也好,恨也好,不能走极端。走极端就违背了中庸之道,就是惑。 孔子又主张“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就是依道义原则报怨,也是适度之意。正如孟子说的,“仲尼不为已甚者。”孔子从不做过头的事。 对于物质财富,《论语》说“不患寡(贫)而患不均”。均,不是平均,而是要各阶层人都能得到其应得的份额;富者不过富,贫者不过贫。“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也就是无过无不及,适度之意。 无过无不及是全面的,既要求无过,也要求无不及。可是孔子说“过犹不及”;孟子说“仲尼不为已甚者”,着重在“无过”的方面。这一点也值得注意。其所以如此,盖因为子贡“过比不及好”的思想,代表了一般人的思维习惯,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事实上,长期以来,左比右好,宁左勿右的思想影响深远,危害巨大。时至今日,2500多年之后,还可以看到和感受到其影响。 所以孔子特别提出“过犹不及”,实在有深远的意义。

从中庸读中庸之道

从《中庸》读“中庸之道” 从《中庸》读“中庸之道” ●张菊生 今天我要讲的是“四书五经”之一的《中庸》。 《中庸》是“四书”的第二部。第一部是《大学》,第二部就是《中庸》,还有《论语》和《孟子》。《中庸》所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但不是孔子亲自写的。孔子的思想被他的弟子往下传,传到第三代,孔子的孙子有个叫做子思,他把孔子的思想整理出来,成为一部书,这就是《中庸》。 一、中庸的大道是“和” “中庸”是什么?中庸就是中庸之道,是平庸,是不偏不倚?长期以来,大家对《中庸》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就是没有搞清楚孔子说的“中庸”和我们平常认为的那种“中庸”的区别。 《中庸》是代表了孔子哲学的一个典范著作。“中庸”是什么意思?《中庸》的核心,有一句话叫“允厥执中”。如果关心古代建筑的话,大家知道,故宫三大殿中的一个殿的一块大匾上就写了这四个字。皇帝治理天下把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警句。“执”就是掌握,掌握“中”,掌握天下即“掌握中”,不偏左也不偏右。掌握了中道,你

就能治理天下。 朱熹说,“允厥执中”是大道的核心所在,是孔子思想的最核心部分。不论天下如何大,国家如何大,治理国家的最根本的方法只有“允厥执中”。“中”是最大的道理。比如成汤、周文王等所有古代治理国家的贤君,都把握了这个道理;不把握这个道理,国家就要大乱。 究竟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根本的东西就是“中”。大学者程颐说,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不偏”就是在中间,“易”就是改变。他告诉我们,要走正路,要坚持正理,而且这种坚持不能改变,这便是“中庸”。 现在人知道,历史有规律,自然有规律,社会有规律;而过去的人把规律称为“大本”,孔子和儒家看“大本”就是“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中庸的大道就是一个“和”字。“达道”,达到最高的道理。什么是最高的道理?最高的道理就是“顺性之谓也”。事物快要接近本质了,我们就要顺乎自然规律,顺乎社会规律,顺乎政治规律,不能倒着来,也不能逆着来,顺其道而行之,才能“达道”。“和”就是顺其规律,“和”就是中庸。 东方哲学的一个核心是“天人合一”。《中庸》把天人合一讲得非常准确和明白。《中庸》说,“天人合一”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就是天,地就是地,不破坏它,让它们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这样万事万物就能够得到繁育和发展,这就是“天人合一”。孔子这方面的思想早在《中庸》中就有体现:天地位焉,

古语“中庸之道”的义

古语“中庸之道”的含义 中国有句古话:“极高明而道中庸”,什么意思呢?说的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不是平庸之道呢?可以这么理解,但是在传统文化中,却有另一番含义呢。 中庸之道之所以被奉为“极高明”,说明不是一般的高明,那它高明在哪里呢?原来中庸之道是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办法,坚持中道,不偏不倚,过犹不及。 这并非是说不讲原则,而是要讲究时机,讲究涵养,在传统的“四书五经”里,专门有一部讲中庸的经典《中庸》。 其中有一段话孔子的话: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说: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孔子这句话很有意味,他认为聪明人和愚蠢人都偏离了中庸之道,生活中多数人追求聪明,聪明有什么不好吗?孔子认

为太过了,太过了当然不好,那么,愚蠢呢?愚蠢当然也是不好的,可是,生活中有人往往走向反面,认为聪明不好,就故意装得愚钝起来,甚至故意愚钝起来,还认为那是大智若愚,其实,聪明和愚钝都没有体味中庸之道的内涵。 还有啊,就是贤能与不贤,这两者都违背了中庸原则,有些人确实是贤能的,但是呢,什么事都做,什么话都说,似乎别人都不懂似的,这类人确实比一般人高明一些,但是往往做过了头。 生活中有一些道理,如果强调得过了头,就会过犹不及,比如说,如何对待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做出来的,仅仅懂得道理是没用的,但是必须明白“做出来”这个道理,才能够更好地去做啊,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够主动地去做,有意识地去做,不能够只执其一端,而不及其余。 仅仅强调“知”,或仅仅强调“行”,都是片面的,正确的做法是做到知行合一。 再比如,有些人认为想学好佛,就要出家,要出世,另一些人则强烈反对,认为修行离不开生活,必须在生活中修行,必须入世,担当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大隐隐于市,这才算是真正的修行。 两方面似乎都有道理,但是,固执于任何一个方面,都违背了中庸之道,都并非是极高明的,极高明的做法是,根据不

论儒家的政治管理思想

论儒家的政治管理思想

摘要 1 论儒家的政治管理思想 王娜 (燕山大学经管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摘要: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国政 治文明的建设如何实现政治管理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已经渗入到社会民众的心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本文阐释了“修身”、“中庸”等儒家政治管理思想,分析了“仁政”、“贵和”、“人本”、“教化”的儒家政治管理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儒家政治管理思想对提升价值观、建造诚信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中庸;仁政;人本;儒家;政治管理 一、引言 政治管理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是涉及人类政治生活的一种管理活动。根据当代中国政治学者观点,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

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就是说,通过这种特殊的约束方式使政治生活的各方面都能按照某种即定的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展”。从政治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政治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意义,就中国社会而言,管理思想远在古代就早已有之。特别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更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管理思想的遗产,有待于我们认真研究。 二、儒家政治管理思想的诠释 儒家认为政治是道德的外延,或者说他们倡导一种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的伦理政治观。儒家的这种政治观影响到其政治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以至于形成了内涵丰富又不同于众的政治管理思想。 1、修身作为政治管理的逻辑起点 儒家的整个政治学说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分析基础之上,认为人是政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无论是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还是孟子的“性善论”,或者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无一例外地将人作为分析的对象,都强调人必须时刻加强自身的修养。《大学》中讲,“古之欲明

《中庸》教案教学提纲

《中庸》教案

《中庸节选》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2015.3.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现代社会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_一辩稿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好,大家好,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开场,我方的观点是现代社会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为人处世治天下的一个原则,它的作用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一个导向,而不是具体的方法。古代的君王治理国家讲究内儒外法,就是说治理国家的具体方法上采用法家的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中庸之道作为一个原则的导向作用就体现在,在制定和实施法律的时候注意一个“度”,就是说在好安定民心巩固统治和维护上层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所以中庸之道是一种原则,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而不是具体的解决方法。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原则,它提倡的是过犹不及、执中致和,而这种调和折中是有标准的,它的标准就是天人合一。何谓天人合一?在古人看来,“天”是世间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源,古人对“天”保持着衷心敬畏,并认为人和“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天”与人是能相感应的,因此一切人事均应符合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还有多少人对“天'”对“大自然”存在着敬畏之心?中庸之道调和折中的标准和法度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实践过程中往往被人滥用误用,从而影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从个人角度看,中庸倡导过犹不及,容易让人们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磨损人的锐气,消耗人的斗志;中庸倡导平稳安定,容易埋没人的创造力,折损人的创新精神;中庸倡导安分守己,不要锋芒毕露,会让人缺乏大胆说出自己独特鲜明看法的勇气,丧失竞争能力,这些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从社会的角度看,中庸之道提倡调和折中,往往被人滥用为不分是非曲直的一味折中,一味寻求稳定,从而导致执法的不严格、行政的不作为等一系列现象的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庸之道倡导人待人接物不偏不倚,在中国官场上往往被滥用成四面奉承、八面玲珑,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市侩哲学、官场哲学,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中庸之道是儒家行事做人的一套原则,而不是具体的方法,并且这个原则发挥正确的标准在现代社会早已沦丧,没有标准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往往被滥用误用,给社会的进

中庸之道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摘自学生作文) 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存在。(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 二、释和谐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 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 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则及其译文 【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由:遵循。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则。节:节制。 3、思考: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 明确: 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如果大家只是为了表面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同样的,对于我们同学来说,比如,有个学生抄作业,其他学生为了一时的朋友情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那么肯定是害了这个人。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礼的。) 4、请学生读第六则以及译文 13?2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5、思考:区别“和”与“同”的意义。并联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句话的启示。 明确: 和:对立中的统一。 同:无差别的同一。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他们通过交流,能够“求同存异”,达到和谐的效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 中的应用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一种有关现实生活的处世之道。“中庸”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价值,其核心内涵是“过犹不及”,寻求适度与合理。笔者相信给予其现代意义的阐析,将中庸之道与现代组织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必将取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佳果。 “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论语·雍也》);按照中庸之道,事情如果超过旧质的一定的限度(“过”),或者达不到其一定的限度(“不及”),都应该无条件地加以反对,只有“中”是最好的,因为把握住这个“中”,就不会走向极端,旧质的稳定性就不会受到破坏了。谈古引今,古意今用,笔者相信,孔孟的中庸之道,在当代最求双赢的企业管理中亦将有新的篇章。 1.中庸思想的内涵精髓 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尚中,具体做法是中正不偏 中正不偏主要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把握事物度量的正确性不走极端。孔子主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意识是说思想激进的人是不顾一切地坚持向前,气度狭窄的人考虑问题主观而不体恤人意。所以,孔子主张“过犹不及”,“狂”即“过”,“狷”即“不及”,两种状态在相反的方向上脱离标准的“两极”,因而成了名副其实的两端。按照中庸的思想,只有把握住这两端,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并且,运用好“中”。 中庸思想的内在核心在于时中,具体做法是把握中度

《中庸(原文+译文+解读)》

《中庸(原文+译文+解读)》 《中庸》解读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博学多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把儒学著述中的四篇经典之作《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成册,取名《四书》。自那时起,《四书》即成为历代钦定教材,延续近千年,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即子思,儒家称之为述圣。《中庸》作为《四书》中的一篇,在儒家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朱熹对《中庸》推崇备致,称其为“孔门传授心法”的经典;朱熹的老师程颢、程颐认为,《中庸》阐述的道理,适用于万事,善学者“终身用之不能尽”。这些评价是恰如其分的。如果悉心品味《中庸》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它集成了儒家观察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凝结着儒学的思想精华,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百科全书。 现在,我们来解读《中庸》。为方便阅读和理解,我把《中庸》全文划分为二十五个段落,每个段落分别列出原文、译文和解读三个部分。 (一)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凡大自然赋予人和世界万物的,称之为本性。遵循事物的本性,各自行走大自然给定的道路,就是道。学习和认识这个道,就是教。道既然是反映事物本性的,就片刻不能离开;能离开的就不是道。 【解读】此处提出性、道、教的概念,阐述了守道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人和世界万物的本性是大自然赋予的,也就是说不是人的想象和意志的产物;人认识

事物,要遵循其本性,不能违反事物内在的规律。毫无疑问,作者是把物质和大自然作为认识本源的。这是唯物论的观点。 (二) 【原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 【译文】由于上述原因,品德高尚的人,非常谨慎和敬畏地对待他未能看到、听到东西,不能因为处在隐蔽和微妙的环境里就失去理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会谨慎处事。 【解读】这里提出“慎独”的思想,要求人们在无人知晓的环境里,谨慎处事,恪守其道,不乱心志。作者认为,守道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须臾不可离也”,任何时候都不能犹豫和动摇。这是守道的根本要求和真谛所在。今天的社会充满各种诱惑,坚持慎独,自善其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情感在未抒发的时候,称之为中;抒发而完全适中、合乎节制,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人的本性,是客观存在;和是天下人对情感的适度抒发,是必须把握的原则。如果能达到尊循本性又抒发适度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归其位,万物就会正常繁衍,世界就会按照它本来的秩序运转。 【解读】此处提出中和的概念,认为人应当追求中和,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可过度释放情感和意志,干预和破坏自然界的秩序。这个观点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是非常深刻的。今天,我们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庸之道的应用

人们都很清楚,孔子的伟大贡献不是他的政治思想,而是他的教学方法,其中影响最深的是他“中庸”的人生哲学。“中庸”就是在政治上走不偏不倚的中间路线,在待人接物上走温、良、恭、俭、让的怀柔路线。柔是儒的中心含义,所以又称孔子的学问为儒学。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把“中庸”视为人生最高尚的品德。然而孔子思想也曾与老子思想发生过共鸣,为什么不去发扬老子的“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而要采取“中庸”的态度来处事呢?我想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他个人的艰难经历有关。 周朝是一个典型的宗法世袭制社会,贵族的政治地位都是按血统关系祖祖辈辈承袭的,底层的老百姓永远也不可能摆脱受奴役的命运。到了西周末期孔子出生的年代,由于统治阶层的腐朽堕落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诸侯王这些中高层的贵族统治者,为了权力的斗争不得不破格从底层的自由民当中选拔人才,给自己出谋划策来扩大实力。孔子就是在这个时期,从低层地位的武将家庭中走上了士大夫阶层。他的出身远没有老子的血统高贵,因此他不可能在周朝王室中谋取官职,只能在诸侯国中找出路。 孔子熟读了周朝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贵族文化,所以他能深刻地了解高贵血统的重要性。由于孔子的出身卑微,走上士大夫阶层就必然是艰难的,所以他做事不得不采取小心谨慎的中庸态度。然而在血统高于一切的宗法世袭制的社会里,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首先要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他必须维护士大夫阶层的利益,

以此和他们搞好关系得到他们的支持。不然就会和老子一样孤掌难鸣,不但受到孤立可能还要受到排挤,失掉自己来之不易的社会地位。 孔子的中庸处世哲学,实际是为了维护自己士大夫阶层的地位,这种哲学经过两千年的实践一直到私有制还存在的今天,每个人为了能在社会上争取和保存自己的一席之地,办事采用孔子的中庸态度就能得到比较良好的效果,所以孔子历来被人们奉为圣人的原因,是他的人生哲学在社会上有实用的价值。 孔子为了维护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就必须承认等级关系以此来得到统治者的赏识。要了解他的社会等级的内涵,可以通过他对“易”的解释。因为孔子是“易”各卦爻内部含义的注释者,所以“易”中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就必然含有孔子本人的思想理论。 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际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位。六位之变,阳爻者制于天也,阴爻者系于地也。天动而施曰仁,地静而理曰义。仁成而上,义成而下。上者专制,下者顺从。正形于人,则道德立而尊卑定矣。此天地人道之分际也。天地之气必有始终,六位之设皆由上下,故易始于一、分于二、通于三、围于四、盛于五、终于上。初为元士、二为大夫、三为三公、四为诸侯、五为天子、上为宗庙……。所以极天地之变,尽万物之情,明王事也。”(注:六位,是指每一卦中六条代表阴阳卦爻的上下重叠排列的六条线。自下往上数,第一为初,第六为上。每条线各代表一个等级。)从以上短短几句话中可以了解到,士与大夫这两个阶层地位最低。孔子的“道”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