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化学课时分层作业2物质的量苏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课时分层作业2物质的量苏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课时分层作业2物质的量苏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课时分层作业2物质的量苏教版必修1

课时分层作业(二) 物质的量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尔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物理量

B.0.5 mol H2O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 A

C.64 g氧相当于2 mol氧

D.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而不是物理量,A不正确;0.5 mol H2O中含有1 mol H 原子和0.5 mol O原子共1.5 mol原子,即1.5N A,B正确;2 mol氧未指明微粒种类,C不正确;1 mol任何物质不一定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如1 mol O2,D不正确。] 2.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B.0.012 kg12C-12含有的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C.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的物质的量是1 mol

D.1 mol NH3所含原子数目约为2.408×1024

A[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含单位的物理量,其单位为mol-1。]

3.下列有关物质的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就是指物质的多少

B.原子、电子、中子、桌子等都可用物质的量来描述

C.1 mol H2约含有6.02×1023个微粒

D.0.5 mol H2O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5N A

D[物质的量是表示一定数目的微粒的集合体,A错。桌子不能用物质的量来描述,B 错误。C没指明哪种微粒。]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镁原子的质量就是镁的相对原子质量

B.一个氧原子的实际质量约等于

16

6.02×1023

g

C.水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18 g

D.二氧化硫的摩尔质量是64 g

B[1 mol氧原子的质量是16 g,1 mol氧原子的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故1个氧原

子的质量约为16

6.02×1023

g,B正确;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与C-12原子质量

的1

12

相比所得的数值,单位为1(常省略),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A、C、D均错误。]

5.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如果铅笔芯写一个字消耗的石墨质量约为1×10-3 g 。那么一个铅笔字含有的碳原子数目约为( )

A .5×1019个

B .5×1022个

C .2.5×1022个

D .2.5×1019个 A [n (C)=1×10-3g 12 g·mol -1=112 000mol ,则含有碳原子个数为112 000

mol×6.02×1023 mol -1≈5×1019个。]

6.偏二甲肼(C 2H 8N 2)是一种高能燃料,燃烧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作为航天运载火箭的推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90512008】

A .偏二甲肼的摩尔质量为60 g

B .6.02×1023

个偏二甲肼分子的质量约为60 g

C .1 mol 偏二甲肼的质量为60 g·mol -1

D .6 g 偏二甲肼含有N A 个偏二甲肼分子

B [偏二甲肼的摩尔质量应为60 g·mol -1,A 选项错误;6.02×1023个偏二甲肼约为1 mol ,其质量约为60 g ,B 选项正确;质量的单位为g ,

C 选项错误;6 g C 2H 8N 2的物质的量

为 6 g 60 g·mol

-1=0.1 mol ,含有C 2H 8N 2分子为0.1N A ,D 选项错误。] 7.相等物质的量的CO 和CO 2,下列比较中正确的是( )

①所含的分子数目之比为1∶1 ②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之比为1∶1 ③所含的原子总数目之比为2∶3 ④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之比为1∶1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D [CO 和CO 2的物质的量相同,则含有的CO 和CO 2的分子数目也相同,则①正确;又因CO 和CO 2分子中的氧原子数分别为1和2,则物质的量相同的CO 和CO 2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之比为1∶2,②错误;CO 和CO 2的分子中原子总数之比为2∶3,③正确;物质的量相同的CO 和CO 2,碳原子数目之比是1∶1,④正确。]

8.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含N A 个H 的H 2的物质的量为1 mol

B .N A 个CO 和1 mol N 2所含分子数目相等

C .N A 个H 2SO 4与1 mol H 3PO 4所含氢原子的个数之比为1∶1

D .0.1 mol C 含1.2N A 个质子

B [A 应为0.5 mol ;

C 中氢原子个数比为2∶3;

D 中应含有0.6 mol 质子。]

9.有下列物质:①8.5 g NH 3、②6.02×1023

个氢气分子、③4 ℃时10 mL H 2O 、④0.2 mol H 3PO 4,按所含分子数目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④③②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D.①②③④

C[物质的量与分子数成正比,物质的量分别为①0.5 mol、②1 mol、③0.56 mol、④0.2 mol,所以分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正确的是C。]

10.填写下列空白:

(1)3.01×1023个SO2分子中含有氧原子的个数为____________;SO2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

(2)常温常压下,92 g NO2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______(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3)1.6 g某物质含有6.02×1022个分子,则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

【解析】(1)1个SO2分子含有2个氧原子,则3.01×1023个SO2分子含有氧原子个数

为3.01×1023×2=6.02×1023;该SO2气体的物质的量n=3.01×1023

6.02×1023mol-1

=0.5 mol,其质量m=0.5 mol×64 g·mol-1=32 g。

(2)92 g的NO2气体含有的原子的物质的量为92 g÷46 g·mol-1×3=6 mol,故所含原子个数为6N A。

(3)n=

6.02×1022

6.02×1023 mol-1

=0.1 mol,

M=1.6 g

0.1 mol

=16 g·mol-1。

【答案】(1)6.02×102332 g (2)6N A(3)16

[冲A挑战练]

11.下列物质中,与0.3 mol H2O含有相同氢原子数的物质是( )

【导学号:90512009】A.18.9 g HNO3B.3.612×1023个HCl分子

C.0.1 mol H3PO4D.0.2N A个CH4分子

B[0.3 mol H2O含氢原子为0.6 mol。A中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3 mol,含氢原子为0.3 mol;B中HCl的物质的量为0.6 mol,含氢原子为0.6 mol;C中含氢原子为0.3 mol;D 中CH4的物质的量为0.2 mol,含氢原子为0.8 mol。]

12.下列与9.6 g SO2所含的氧原子数相等的NO2的质量为( )

A.9.6 g B.6.9 g

C.4.6 g D.2.3 g

B[9.6 g SO2的物质的量为9.6 g÷64 g·mol-1=0.15 mol,含氧原子数目为0.15×2N A =0.3N A,故NO2的物质的量为0.15 mol,其质量为0.15 mol×46 g·mol-1=6.9 g。] 13.有一瓶氯化钠试剂的标签如下,仔细观察如图所示的标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90512010】

(1)该瓶未开封的试剂中含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试剂瓶中取出0.5g样品配成溶液,溶液中Na+与Cl-总数为________。【解析】(1)500 g×96%÷58.5 g·mol-1≈8.2 mol,

(2)0.5 g×96%÷58.5 g·mol-1×2×6.02×1023mol-1≈9.88×1021。

【答案】(1)8.2 mol (2)9.88×1022

(完整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2020年2月高中化学红对勾必修2课时作业18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课时作业18 乙醇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酒后驾车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交警对驾驶员进行呼气酒精检测的原理是橙色的K 2Cr 2O 7酸性水溶液与乙醇可迅速反应生成蓝绿色的Cr 3+。下列对乙醇的描述与此测定原理有关的是( A ) A.乙醇具有还原性 B.乙醇可发生加成反应 C.乙醇的密度比水小 D.乙醇是烃的含氧衍生物 解析:K 2Cr 2O 7具有强氧化性,乙醇具有还原性,在酸性条件下可以 将Cr 2O 2-7还原成蓝绿色的Cr 3+,与测定原理有关,A 项正确; 发生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不是加成反应,B 项错误;乙醇的密度大小与测定原理无关,C 项错误;乙醇可看成乙烷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产物,是烃的含氧衍生物,与测定原理无关,D 项错误。 2.乙醇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CH 3CH 2OH +3O 2――→点燃 2CO 2+3H 2O ; ②2Cu +O 2=====加热2CuO,CH 3CH 2OH +CuO ――→加热 CH 3CHO +H 2O +Cu 。 由以上反应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D ) A.由反应①②可知,条件不同,乙醇与O 2反应的产物不同 B.由反应②可知,Cu 是乙醇氧化生成乙醛的催化剂 C.由反应①可知,乙醇燃烧时,碳碳键、碳氢键、氢氧键、碳氧键均断裂 D.由反应②可知,乙醇氧化为乙醛时,只断开氢氧键 解析:由反应①可知,乙醇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 2和H 2O,由反应②可知乙醇与O 2在铜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CH 3CHO 和H 2O,产物不同,故A 正确;由反应②可知,Cu 能参与反应,但前后质量不变,是催化

浅议高中化学课外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

浅议高中化学课外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7-08-10T14:55:35.36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4期作者:涂翔 [导读] 高中化学课外的作业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新疆省乌鲁木齐市第十一中学涂翔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教学科目,能够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良好的发展。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保障化学知识的有效传播,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之外布置相应的化学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能够进一步巩固化学知识,并且能够有效地应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由此可见,高中化学课外的作业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期背景下,为了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凸显出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作业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的分层设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作业设计;作业分层 目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已经得到重点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为实现有效课堂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高中化学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是,在这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却没有进行创新和改变,还是用传统的统一的、刻板的方式设计作业,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作业设计,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由此,实施作业的分层设计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中化学课外作业分层设计的作用及其设计原则 (一)高中化学课外作业分层设计的作用 高中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科目,设计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并且在课外能够通过作业再一次巩固和复习课堂上的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传统的作业布置,通常都是统一的以班级为单位,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设计,限制了教学的有效发展[1]。作业分层设计主要是针对教学的实际内容,想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作业布置。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布置和学生当前知识相吻合的作业,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并在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总的来说,分层作业设计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的学习成长。(二)高中化学课外作业设计的原则 分层作业不同于传统的作业布置,因此在分层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原则:首先,层次性。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应该遵循层次性的原则。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行分层布置。具体应该将作业分为基础作业、能力作业以及提高型作业,从而分配给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练习。除此之外,也应该根据学生在化学方面的能力和兴趣爱好,比如,善于动手的就安排实验性质的作业,善于理论的就安排书面作业,让学生各尽其能,量力而行,显示出因材施教的科学教学形式。其次,引导性。高中化学作业设计应该具有引导性。高中化学作业应该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引发联想的功能,为学生创建情景,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作业中得以发挥。最后,主体性。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应具备主体性,也就是强调学生在作业中的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作业布置的时候,可以设计多种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相应的作业。 二、高中化学教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有效措施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的设计 每一个班级都有优生和差生。对于优生而言,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能够很大的完成;但是对于学困生而言,由于学困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不能够很好的完成。而恰恰当前的作业布置都是统一的,就是不管优生和差生安排同样的作业,这就会导致学困生不能够很好地完成作业,或者优生觉得作业太过于简单,起不到复习和巩固的作用。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的分层[2]。比如在教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在作业的布置上,对于后进生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巩固基础,并且熟悉各个元素的符号和特点等等。对于优生,作业的设计就可以更加深入一些,比如利用熟悉化学键,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作业,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作业的分类 作业大提升可以氛围三类:即常规作业、应用作业。在作业布置的时候,教师应该提前将要布置的作业先分类。常规作业一般指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难度较低。这类作业可以统一布置,让学生在课外夯实基础。应用作业主要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这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布置,比如对于优生来说,可以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独立完成化学实验;对于差生来说,就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生活中相关的化学知识,同样也能够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这样的分层作业设计兼顾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感受,更有利于教学的发展。 三、结语 总的来说,作业的分层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学工作者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实施作业分层设计,通过作业更好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中化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化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浙江省长兴中学杭伟华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新作业 2006年秋季,浙江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2012年秋季,《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在全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方案》强调要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深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领悟新课程理念,探索新的教学行为,在关注“如何教”的同时更关注“如何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需要引起教师的重点关注。 作业的功能多数情况下被误解。传统作业只被认为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作业内容局限于学科知识,远离生活实践;作业形式单一,基本全是书面作业,缺少实践型、能力型的作业;作业方法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对学生能力要求低。然作业的功能远不止于此,有效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完成一次知识的探究、方法的提炼、思维的碰撞,有效的作业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可以成为教师反思教学的依据,可以成为提升课程意义的平台。 2.班级集中授课制的课堂教学很难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 班级集中授课制的课堂教学要求使用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着统一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内容基本统一,然而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总是存在着个体差异。如何能在实际教学中使得教学设计符合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每一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作业,作为一种在教师要求下进行的课外活动。它没有象课堂教学那样有组织的集体形式,因此作业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校情、班情、生情进行设计,作业也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容易使得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能在已有知识、能力储备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方法,培养新能力。 3.化学作业资料存在与教材不匹配的现象 目前,我省使用苏教版《化学》教材。当前,在图书市场中高中化学教辅资料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封面标榜“苏教版配套”,实质上是人教版的翻版,这些教辅材料存在不少问题,如习题内容与教科书不配套,不少是人教版的内容;习题内容要求与《指导意见》不一致,

2020人教版化学必修2 课时作业15 乙醇

课时作业(十五) [学业水平层次(A)] 1.下列有机物中,不属于烃的衍生物的是( ) A.B.CH3CH2NO2 C.CH2CHBr D. 【解析】烃的衍生物一定含有C、H以外的其他元素。 【答案】 D 2.下列关于羟基和氢氧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羟基比氢氧根少一个电子 B.两者的组成元素相同 C.羟基不带电,氢氧根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D.羟基比氢氧根性质稳定 【解析】OH-的电子式为,—OH的电子式为 (存在单电子),故A、B、C说法正确;由于—OH中氧原子不是8电子的稳定结构,而OH-中氧原子是8电子稳定结构,故羟基不如氢氧根稳定,D说法不正确。 【答案】 D 3.(2015·唐山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中含有两种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为( ) A.CH3CH2NO2B.CH2CHBr C.CH2Cl2D. 【答案】 B 4.乙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可再生能源,目前新兴起的车所用的乙醇汽油就是加了一定比例乙醇的汽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相同状况下,同体积的乙醇气体和乙烯气体都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 B.在相同状况下,同体积的乙醇气体和乙烯气体都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相同 C.用乙醇作燃料不会导致“温室效应” D.用乙醇作燃料会导致酸雨 【解析】将CH3CH2OH改写为C2H4·H2O,再跟C2H4(乙烯)比较,可知A项正确、B项错误。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SO2的过度排放,可知C和D 都错。 【答案】 A

5.(2015·长春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不能氧化乙醇的是( ) A.氧气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酸性重铬酸钾溶液D.硫酸 【解析】乙醇可被氧气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或乙醛;也可被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氧化成乙酸,但不能被硫酸氧化。 【答案】 D 6.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氢原子不同的是 ( ) A.1 mol乙醇完全燃烧生成3 mol水 B.乙醇可以制饮料 C.1 mol乙醇跟足量的Na作用得0.5 mol H2 D.1 mol乙醇可生成1 mol乙醛 【解析】A中,乙醇燃烧时,所有的氢原子均参与反应生成H2O;B项无法证明;D中,乙醇氧化成乙醛时,O—H虽参与反应,可C—H也参与反应,也无法证明氢原子的不同。乙醇和足量钠反应,参与反应的氢原子占醇分子中氢原子的六分之一,说明其中一个氢原子与另外五个不同。 【答案】 C 7.(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18O B.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解析】A项,依据碳原子结构分析可知,碳原子在有机化合物中形成四个共价键。在键线式中剩余价键被氢原子饱和,由香叶醇的结构简式可得分子式为C10H18O。B项,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从而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C项,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使紫红色褪去。D项,分子结构中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反应,醇羟基可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 A 8.(2015·济宁高一检测)CH3CH2OH、HOCH2CH2OH、HOCH2CH(OH)CH2OH分别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则消耗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1 B.1∶2∶3 C.6∶3∶2 D.3∶2∶1 【解析】 1 mol CH3CH2OH、HOCH2CH2OH、HOCH2CH(OH)CH2OH分别含—OH的物质的量依次为1 mol、2 mol、

高中化学课时分层作业2元素周期律苏教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二) 元素周期律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1.下列各元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的是( ) A .Na 、Mg 、Al B .Na 、O 、F C .P 、Si 、Al D .C 、Si 、P C [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减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的原子半径,随电子层数(或核电荷数)的增多而逐渐增大。] 2.下列微粒半径之比大于1的是( ) A .r +r B .r r - C .r 2-r +D .r r C [先据电子层数多半径大,判定 D 不符合;据同一元素阳离子半径必小于其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必大于其原子半径,判定A 、B 都不符合;再据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有“序大径小”规律,r (O 2-)>r (Na +),C 符合。] 3.下列各组元素中,按最高正化合价递增顺序排列的是( ) 【导学号:13572007】 ①C、N 、F ②Na、Mg 、Al ③F、Cl 、Br ④P、S 、Cl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B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最高正化合价数,但要注意氟元素无正价。] 4.下列关于性质递变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非金属性Cl>S>P B .还原性Na>Mg>Al C .酸性H 2SO 4>H 3PO 4>HClO 4 D .稳定性HCl>H 2S>PH 3 C [金属性越强,还原性越强,与酸或水反应越剧烈,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与氢气化合越剧烈,氢化物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5.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只有( ) A .碱性:KOH >NaOH B .相对原子质量:Ar >K C .酸性:HClO 4>H 2SO 4 D .元素的金属性:Mg >Al B

最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配套练习全集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汇 总 课时跟踪检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 1.不符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基本规律的是() A.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上 B.K层是能量最低的电子层 C.N电子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18 D.各电子层(n)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n2 解析:选D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上,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第n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A、B、C正确,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B.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C.从Li―→F,Na―→Cl,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均呈现从+1价―→+7价的变化

D.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个到8个呈现周期性变化 解析:选B元素性质不包括核外电子排布,A错误;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C错误;由H到He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2,D错误。 3.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解析:选C A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 图为;D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Al<Na B.金属性:Na>Al C.原子序数:Na>Cl D.原子半径:Cl>Na 解析:选B A项中核电荷数大小关系为Al>Na,错误;B项中元素的金属性关系为Na>Al,正确;C项中Na是11号元素,Cl是17号元素,所以原子序数:Na<Cl,错误;D项中11~17号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就越小,所以原子半径:Cl<Na,错误。 5.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钠>硫>氯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2SO4>H3PO4 C.最高正化合价:氯>硫>磷 D.热稳定性:硫化氢>氯化氢 解析:选D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则生成相应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应为氯化氢>硫化氢,故D项符合题意。 6.已知下列元素原子的半径为: N O Si P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半径(10-10 0.75 0.74 1.17 r m) A.1.43×10-10 m B.1.10×10-10 m C.1.20×10-10 m D.0.70×10-10 m 解析:选B P与N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P>N,则原子半径r>0.75,P与Si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高中化学课外作业设计分层性的研究

高中化学课外作业设计分层性的研究2010年12月,经自治区批准,我校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高中化学课外作业设计分层性的研究与探索》开始实施。在近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努力探寻有效的作业设计,着力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初步研究实践,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高,逐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长进。课题组教师注重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质,根植教学实践,努力提高化学作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课题组进行的研究和取得的成绩做一个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本着以人为本,探索和总结高中化学课外作业设计分层模式,通过研究让学生有效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他们学会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并努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以此提高整个班级的化学水平。 2.在教学中利用科学学科的特点,坚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实践,加强设计“精品”作业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发挥“求新、求活、求近”的整体效益。让作业不断成为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让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科学,获得必要的科学,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突破以往的框架,根据本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状况,构建各种各样新的作业形式。设计好学生感兴趣的作业,让作业不断成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增加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4、在构建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校本体系方面作一些理论探索。 (二)研究内容 1. 探索学生课外作业分层理论研究 2.高中化学学生课外作业分层布置研究。 3.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菜单式”的作业设计。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高二化学答案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杭绍金温衢七校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化学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A A D A B C B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C C B D B B D 三、填空题(每空2分) 21.(1) NaHCO3 ==Na++ HCO3-(2) H2CO3 H++ HCO3- (3)NaHCO4 ==Na++ H++SO42-(4)CaCO3==Ca2++CO32- 22.问题1: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问题2:C(金刚石、s)==C(石墨、s):△H== —1.90kj/mol. 23.(1)正向(2)BD (3)n(D)>0.6mol,n(C)=1.8mol,n(D)>0.5mol。 24.(1) E NaClO ,I NH3。(2) Cl2+2OH-==Cl-+ClO-+H2O 。 高温高压 (3) N2+3H22NH3 催化剂 (4)只允许阳离子通过,不能使气体和阴离子通过,防止了氢气与氯气混合发生危险,以及氯气与碱的反应。 四、实验题(每空2分)

25.(1)锥形瓶溶液颜色交化,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无色,且30s不变。 (2)酸碱指示剂自身为有机弱酸碱。 (3)0.1288mol·L—1。(4)①③,②④。 五、计算分析题(6分) 26.(1)否当a=3时,b=6,该温度下不存在pH=6的一元强碱(1分) (2)否 a=5时,Va>Vb(V a=103a—14Vb),与题意不符 (3)3.5<a<4.67(2分)。 杭绍金温衢七校2009年4月期中联考高二化学双向细目表 题型序 号 知识点 能力层次 分 值 难度实际难度 识 记 理 解 应 用 分 析 选择题1 考查点电荷及库仑定律√ 3 0.8 2 考查库仑的贡献√ 3 0.8 3 考查电场强度的概念√ 3 0.7 4 考查电场线和磁感线√ 3 0.65 5 考查静电现象的应用 3 0.7 6 考查电容、电动势、电流单位√ 3 0.8 7 考查电流强度计算√ 3 0.8 8 考查利用电流的热效应√ 3 0.8 9 考查焦耳定律实验√ 3 0.7 10 考查磁场方向√ 3 0.65 11 考查物理学史事实√ 3 0.8 12 考查安培定则√ 3 0.65 13 考查左手定则√ 3 0.65 14 考查磁感应强度概念√ 3 0.7 15 考查洛伦兹力方向√ 3 0.7 16 考查磁化与退磁√ 3 0.8 17 考查磁性材料应用√ 3 0.75 18 考查安培力计算√ 3 0.65 19 考查安培力受力分析√ 3 0.6 20 考查电磁感应发现√ 3 0.8 21 考查电磁感应条与法拉第定律√ 3 0.6 22 考查交流电的有效值√ 3 0.8 填空23 考查元电荷√ 2 0.8 24 考查电容光焕发√ 2 0.7 25 考查电能计算√ 2 0.7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1)工业制氯气(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 2NaCl + 2H 2O 2NaOH+H 2↑+Cl 2↑ 2Cl - +2H 2O 2OH - +H 2↑+Cl 2↑ (2)实验室制氯气:MnO 2+4HCl (浓) MnCl 2+Cl 2↑+2H 2O MnO 2+4H + +2Cl -Mn 2+ +Cl 2↑+2H 2O (3)铁与氯气的反应:2Fe + 3Cl 2 2FeCl 3 (棕褐色的烟) (4)* 铜与氯气的反应:Cu + Cl 2 CuCl 2 (棕黄色的烟) (5)* 钠与氯气的反应:2Na + Cl 2 2NaCl (白烟) (6)氢气与氯气的反应:H 2 + Cl 2 2HCl (苍白色火焰) H 2 + Cl 2 2HCl (7) 氯气溶于水:Cl 2 +H 2O HCl +HClO Cl 2 + H 2O H + + Cl - + HClO (8)次氯酸见光分解: 2HClO 2HCl + O 2↑ (9)氯气的尾气处理:Cl 2+2NaOH =NaCl+NaClO+H 2O Cl 2 + 2OH - = Cl - + ClO - +H 2O (10)漂白粉的生产原理:2Ca(OH)2 + 2Cl 2 == Ca(ClO)2 + CaCl 2 + 2H 2O Cl 2 + 2OH - =Cl - +ClO - +H 2O (11)漂白粉消毒原理:Ca(ClO)2+2HCl =CaCl 2+2HClO ClO - + H + = HClO Ca(ClO)2 +CO 2 +H 2O == CaCO 3 ↓+ 2HClO Ca 2+ +2ClO - +CO 2 + H 2O= CaCO 3↓+2HClO (12)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Cl 2 + 2KBr == Br 2 + 2KCl Cl 2 + 2Br - == Br 2 + 2Cl – (Cl 2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Cl 2 + 2KI == I 2 + 2KCl Cl 2 + 2I - == I 2 + 2Cl – Br 2 + 2KI == I 2 + 2KBr Br 2 + 2I - == I 2 + 2Br – (13)氯、溴、碘离子的检验: KCl+AgNO 3 == AgCl↓+KNO 3 Ag + +Cl - ==AgCl↓(白色沉淀) NaBr+AgNO 3==AgBr↓+NaNO 3 Ag + +Br - == AgBr↓(淡黄色沉淀) NaI + AgNO 3 == AgI↓+ NaNO 3 Ag + + I - == AgI↓(黄色沉淀) (14)钠放置在空气中被氧化(常温):4Na + O 2 == 2Na 2O (氧化钠,白色固体) (15)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 2 Na 2O 2 (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 (16)钠与水的反应:2Na + 2H 2O == 2NaOH + H 2↑ 2Na + 2H 2O == 2Na + + 2OH - +H 2↑ (17)钠与四氯化钛的反应:TiCl 4 + 4Na Ti + 4NaCl (18)钠的工业制法:2NaCl(熔融) 2Na + Cl 2↑ (19)氧化钠和水反应:Na 2O+H 2O ==2NaOH Na 2O+H 2O ==2Na + + 2OH - (20)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Na 2O+CO 2=Na 2CO 3 (2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O 2 (22)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23)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Ca 2++CO 32-==CaCO 3↓ (24)碳酸钠与氯化钡的反应:Na 2CO 3+BaCl 2==BaCO 3↓+2NaCl Ba 2+ + CO 32- ==BaCO 3↓ (25)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 2: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CO 32- + CO 2 + H 2O==2HCO 3 – (26)NaHCO 3与NaOH 溶液反应:NaHCO 3+NaOH==Na 2CO 3+H 2O HCO 3 - +OH -==CO 32- +H 2O (27)少量 NaHCO 3与Ca(OH)2溶液反应:NaHCO 3+ Ca(OH)2==CaCO 3↓+NaOH +H 2O 通电 通电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700~800℃ 通电 Na 2O 2既是氧化剂 又是还原剂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课时作业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如实验室用Zn和稀H2SO4(或稀HCl)反应制H2,常用粗锌,它产生H2的速率快。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H2SO4形成________,加快了反应,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____极,活动性弱的金属为____极。例如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到稀硫酸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______。 3.设计原电池 已知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一般________为负极材料(或在 负极上被__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被还原。例如,利用Cu +2AgNO3===Cu(NO3)2+2Ag的氧化还原反应可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Cu):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反应) 正极(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原反应) 4.化学电源 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将______能直接转化为____能,制作了多种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燃料电池等,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至宇宙火箭、人造卫星、飞机、轮船,小至电脑、电话、电子手表、心脏起搏器等,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池。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普通锌锰干电池 电池组成:____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带有__________作正极;电解质是______糊。 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 2.充电电池 充电电池是一种____________。充电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最早也是使用最广泛的是铅蓄电池,______是Pb,______是PbO2,电解质是________。 封闭式体积小的充电电池——镍镉电池,负极是________,正极是__________,电解质是__________。 另外还有锂离子电池等。 3.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如氢氧燃料电池,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产物是________。 燃料电池与干电池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不是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用外加的设备提供______和________等,使反应连续进行。 电池反应:2H2+O2===2H2O (1)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高中化学有效作业的设计研究

高中化学作业的有效设计 重庆市丰都中学校徐春明 摘要:作业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在新课程理念环境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教师应有效设计新的作业形式,以达实现新课程中的各项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作业设计 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要求,如何使化学教学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化学作业作为连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化学作业在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作业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得以巩固和消化,能促进科学品质的形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作业的检验和批改,教师能够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和改进。传统的化学作业对巩固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技能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1)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2)条件明确,结论唯一,缺乏开放性;(3)命题缺乏背景知识与情境性;(4)解题模式化,巩固性,模仿性强;(5)内容狭窄,紧扣教材重难点知识,紧扣考纲,考点,缺乏拓展性。如此存在“书面的变,探探究的少;动笔的多,实践的少;标准化的多,开放性的少”的几多几少现象。这样的作业设计,只能帮助学生会用笔在纸上完成

作用。通过“题海”帮助学生提高应试的能力。而学生的创新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得不到多大的帮助和提高。因,作业作为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设计好和用好化学作业。有效地发挥作业的功效,以达到促进学生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无疑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 教师要以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为指导,根据自己所处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要求,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作业,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出可以从中获取较准确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增进与学生思想感情的交流,这样便会形成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学生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更好的锻炼提高,这些都无疑会对化学教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化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2.1科学性原则:化学作业是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内容,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化学作业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掌握终身学习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凡有悖于此的作业设计都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2.2针对性原则:化学作业的设计,既要针对每一具体的知识内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的认识】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态变化,形状变化等. 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 【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题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典例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核素 【知识点的认识】 1、核素: 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 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 A﹣,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 【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

2020年2月高中化学红对勾必修2课时作业9

课时作业9化学能与热能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已知断裂1mol共价键所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H—H 键:436kJ;I—I键:153kJ;H—I键:229kJ。下列对反应H2(g)+I2(g)2HI(g)的判断中,错误的是(B) A.该反应是放出能量的反应 B.该反应是吸收能量的反应 C.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D.I2与H2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的HI具有的总能量 解析:依题意,断裂1 mol H—H键和1 mol I—I键吸收的总能量为436 kJ+153 kJ=589 kJ,生成2 mol H—I键放出的能量为299 kJ×2=598 kJ,因598 kJ>589 kJ,所以H2与I2反应生成HI的反应是放出能量的反应;根据反应式可知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各图中,表示放热反应的是(B) 解析: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是放热反应,则表示放热反应的是图象B。 3.一种化学冰袋中含有Na2SO4·10H2O和NH4NO3,使用时将它们混合用手搓揉就可制冷,且制冷效果能维持一段时间。以下关于其制冷原因的推测错误的是(C)

A.Na2SO4·10H2O脱水是吸热过程 B.较长时间制冷是由于Na2SO4·10H2O脱水是较慢的过程 C.铵盐在该条件下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D.NH4NO3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解析:Na2SO4·10H2O失水属于分解反应,也属于吸热反应;NH4NO3吸收水并溶解于水中,是一个吸热的物理变化过程,整个过程中只是Na2SO4·10H2O的分解反应和NH4NO3溶于水的过程,而并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C项错误。 4.化学反应A2+B2===2AB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断裂1 mol A—A键和1 mol B—B键能放出x kJ的能量 C.断裂2 mol A—B键需要吸收y kJ的能量 D.2 mol AB的总能量高于1 mol A2和1 mol B2的总能量 解析:由图象知,1 mol A2和1 mol B2的总能量高于2 mol AB的能量,所以该反应放热。 5.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C) A.铝片与稀H2SO4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反应 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