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类型

一、区域的概念:即抽象又客观的空间概念

1、地理学上

2、政治学上

3、社会学上

4、区域经济学上:

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分为三个层次:

二、区域的类型

(一)

(二)按照区域组成部分在特征上的相关性划分

1、均质区

贫困去与富裕区:以人均收入为标准

2、结节区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从空间结构上看,结节区一般由节点、网络、运动、等级体系和表面五个基本要素组成。

节点即经济中心,如大城市、大企业,它是结节区的核心,在各要素中起着主导性的支配作用。

网络是各节点相互联系的载体和通道,如交通运输网络、通讯网络;

运动是各组成部分之间能量、信息和物质的相互交流;

等级体系则反映了区内各经济活动规模上的差异,如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所组成的城镇等级体系。

表面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密度从市中心区向外的梯度变化,则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一个立体的经济面

3、规划区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区域经济运行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性学科,亦称“空间经济学”。它既是一门相对独立存在的、有其特殊研究领域的学科,又是正在发展的新兴学科。但由于中外许多学者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观点:

总的来说分为:

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

学,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以胡佛为代表。

第二种观点是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以杜恩为代表。

第三种观点认为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以陈栋生为代表。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对象构成了本学科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客观基础

一、自然禀赋的差异性(首要因素)

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客观上存在资源禀赋的差异性

经济活动的地域差异

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性

不完全流动包括:完全固定和局部固定

设想一下:假如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将会是一种什么情况?

二、经济活动的极化性(根本因素)

定义

理解为主观能动性对否?

表现

规模经济极化点或经济增长极,

集聚经济

不断壮大、强化,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

原因经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性

三、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有空间就有距离

距离因子是区位论的重要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客观基础: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第四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任何一种理论的诞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形成过程:

萌芽阶段、

形成阶段、

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

1、概念:

用实物的形式来表示,意味着更多的产出

用货币的形式来表示,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2、经济增长的源泉(影响因素):

①投入的生产要素:资本(机器、设备、工厂)、劳动力(也包括人力资本)、资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和技术(科学、管理、企业家才能等)

直接进入生产过程。

②生产环境(软环境和硬环境)

硬环境是包括一些基础设施、相关的产业布局等

软环境包括:

经济制度、管理方式以及组织形式、地方政府的决策、部署、思路、手段、民风民俗、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社会治安状况等等

美国、加拿大为什么是移民的首选地?

落后地区招商引资为什么困难?

在中国,人们为什么向往大城市?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对于什么是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以及决定经济增长的不同要素的重要性的看法大相径庭,下面我们就沿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史,来看看不同阶段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源泉的认识: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核心观点是:储蓄率、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

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依靠技术进步

因为物质资本受到规模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

规模收益递减:人类的经济活动是通过投入得到产出,当投入增加时产出虽然也能增加,但是最后必定会达到收益递减的状态,即产出的增加赶不上投入的增加。就是规模收益递减的。

3、诺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或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技术的发展也是制度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科斯、诺思、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主要是法律。

交易成本是社会资源的白白浪费,并不增加任何社会财富。

制度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是通过减少交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来实现的。比如,在制度完善的情况下。再比如,股票交易所

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各种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还是产权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权利边界不清使交易成本过大的例子太多。如楼下操场、周围花园等。

“亲戚远来香,邻居高筑墙”

斯密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是提高劳动效率。而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

自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们热衷于谈论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收益。

诺斯指出,分工越精细,交易成本(交易费用)就越高,就越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产权制度以降低交易成本。

诺斯应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则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维持经济增长与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问题根源在于其基本制度框架普遍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

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订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为市场经济运作创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以利于实现市场经济的顺利转型和高效运作。

诺斯对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创造性贡献。

他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

诺斯认为,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

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备的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人们进行市场交易的过程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在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

度”和“组织”被看成无足轻重。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是无法解释1600年到1850年海洋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

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视。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

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

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

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是诺

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

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下页)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

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储蓄率、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下页)

3、诺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有效的产权制度

4、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资本积累来驱动

4、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依靠资本的积累来驱动。

物质资本(机器设备)

资本人力资本(技能)

知识资本(技术)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随着资本的积累,溢出效应加强,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不存在物质资本规模收益递减规律的约束)

——延伸:确认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支持教育、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等等。

资本积累——物质资本(机器设备)、人力资本(技能)和知识资本(技术)

物质资本存在规模收益递减规律()

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减规律

而是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溢出效应不断加强的特点

确认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人力资本达到的)。

支持教育、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等等。

3、经济增长的机制

供给的拉动:通过投资来刺激需求

需求的拉动:有的地方先发展、有的部门先发展

“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

三、增长的方式

均衡增长模式:

1、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⑴关键是实现工业化

⑵相同比列大规模投资

⑶一方面、另一方面

⑷资本来源于两个方面:国内积累(不降低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增加投资)、引进外资

—— 大推进理论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开发、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2、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

⑴著名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在供给上表现为:储蓄与投资之间的恶性循环

经济落后—收入低—储蓄低—投资低—资本形成不足—规模化的生产水平低、科技投入少—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利润低—收入低。

在需求上表现为:收入与需求之间的恶性循环

收入低—低购买力低—有效需求不足—市场狭小—投资引诱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低劳动生产率—低收入。

由此,提出了著名的命题:

“一国之所以穷是因为它穷”

现实生活中的确如此吗?

纳克斯指出:

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途径是:同时全面地投资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才能形成广阔而充分的市场,产生足够的投资引诱,为投资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增长创造条件。

两方面

他不主张按照相同的比例投资

如何来分配各个部门、产业的投资比例呢?

要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价格弹性的大小来确定各产业的投资比例。

需求价格弹性和收

非均衡增长模式:

1、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⑴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

⑵关联效应:

前向关联:采矿业钢铁工业的前向关联是后向关联:钢铁工业的机械制造、洗车

⑶选择投资项目时,选择具有显著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的产业

⑷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也即

⑶优先选择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

⑷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就是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价格弹性最大的产业

收入弹性大的即>1的是奢侈品,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收入弹性小的即0—1之间是必需品,

需求的收入弹性<1的商品被定义为劣质品,缺乏弹性

“谷贱伤农”

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

一个农民丰收了,这个农民的收入就会得到提高,但是如果所有的农民都丰收了,那么农民们的收入反而降低了

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可以用弹性原理加以解释。

粮食多和粮食少的年份收入相当但是投入却大得多.

是否要通过减少粮食产量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国家一方面要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要增加粮食产量,这种想法是否一厢情愿的自我矛盾或者是违背经济学规律的。

赫希曼通过极化效应和溢出效应,分析了区域间的不平衡增长。

极化效应:有助于扩大区域发展差距

溢出效应: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2、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外一个因素的变化,后一个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强化前一个因素的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变化的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

上升的累积因果循环:

增加收入改善营养状况

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

下降的累积因果循环:

降低收入恶化营养状况降低劳动生产率降低收入

缪尔达尔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解释了“地理上二元经济”的消除问题。他认为,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将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两种效应:

一是回流效应,即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受收益差异的影响,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回流效应将导致地区间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二是由于回流效应的作用并不是无节制的,地区间发展差距的扩大也是有限度的,当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原因,使其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济效益逐渐变小,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的势头。这时,发达地区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将变得不经济,资本、劳动力、技术就自然而然地向落后地区扩散,缪尔达尔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有助于落后地区的发展。

循环累积因果论的应用

区域经济能否得到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两种效应孰强孰弱。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回流效应都要>扩散效应,这是造成区域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缪尔达尔等认为,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有力干预。

由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政策主张:初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这一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四、区域经济发展

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内涵更丰富,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民福利提高(物质和精神)等

产业结构有无升级是判断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准之一

产业结构升级都是伴随着技术进步与创新

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包括

五、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1、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六个阶段

⑴: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

⑵:工业化初期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食品、烟草、采掘等

⑶:工业化中期阶段——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

⑷: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三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⑸:后工业化社会——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特征

⑹:现代化社会——智能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每一阶段的上升都是靠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来推动而实现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2、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⑴传统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局限于农业活动

⑵起飞准备阶段:三个准备——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制度上的改革以保证起飞的顺利实施

⑶起飞阶段——这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

⑷成熟阶段

⑸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⑹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依据积累率和主导专业化部门来判断的。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

第一节区域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区域产业结构划分

1、产业结构及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与区域产业结构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39抬头)

一方面

另一方面

对于三次产业来说,是不是每个区域都必须具有这三次产业当中的所有的产业部门呢?(39低头)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1、配第学说:发现不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来

2、克拉克定律: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变动的规律。

克拉克定律是建立在配第学说基础之上的,或者说是对配第观点的印证。因此,经济学说史上,将配第的观点和克拉克的观点综合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3、库兹涅兹定理(法则):三点结论

工业化历程的经历时间:

英国

美国

日本

————工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4、工业结构的高级化规律

(制造业内部结构)

⑴工业结构重工业化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⑵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

日本依赖:1电力工业、石油冶炼、石油化工 2、钢铁和造船 3、汽车和家电

⑷工业结构的高信息化

⑶工业结构的技术集约化

三、产业结构演变动因

1、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制约和促进

2、技术进步: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

3、区域政策措施: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

4、资源供给因素: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供应、商品供应等

5、需求因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6、对外贸易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代表了区域在区际分工中的特点;二是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能组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1、区域主导产业定义:

区域主导产业是指一般专业化部门中,能够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起引导带动作用的主导专业化部门。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组织和带动作用,处于支配地位。

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的判定

区位商(比值):

用该地区某部门的区位商=该地区某部门的产值/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与全国该部门的产值/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值来表示

结论:比值>1,可以认为某产业是该地区的专业化部门;

比值≤1,认为某产业是该地区的的自己性部门

比值越大,说明专业化水平越高

2、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依据:

①产业关联效果基准:

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

②筱xaio原二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过密环境基准和劳动内容基准

全要素生产率又称为“索罗余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一国某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是6%

其中有1%是劳动增长的结果

其中还有2%是资本增长的结果,那么技术进步率就是3%。

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率是相互联系的,对于战略产业的确定来说,这两个指标缺一不可。

3、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区别

主导产业包括三个方面:

第三节产业转移

(一)梯度推移理论

区域梯度是各区域的经济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

高梯度区:产业部门平均技术水平高的地区

创新活动激烈、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

低梯度区:产业部门平均技术水平低的地区

梯度推移理论观点: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是客观存在的,是产品生命周期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客观上存在产业和技术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和转移的趋势。

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

“移业就民”(把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富余的地方)

移民就业还是移业就民:富士康迁址的思考

在经历了一系列员工自杀事件后,富士康做出的一个重要决定就是将生产基地北迁,放在了河南郑州。这个事件本身包含着太过丰富的内涵。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是由移民就业转到了移业就民。

富士康最初将厂址建在广东,是因为广东改革开放较早,投资政策较优,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各地的政策落差变得越来越小,政策优势在广东基本不复存在,尤其对富士康这样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言。而同时,随着广东产业结构的升级,再大规模布局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显得不太适当。在企业就业的职工的构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广东本地人为主慢慢变成了以北方相对不太发达的地区的员工为主。工人从北方到南方工作,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不能就近照顾老人和孩子,形成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由于广东房地产价格较高,工人又很难落地生根。这些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困扰,会导致工人心理的失落和对前途的绝望。也就是说,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劳动者对回报的期望值增加,除了薪金,还包括亲情抚慰,归属感等等的要求。自杀事件和用工困难一样,实际上昭示着:按照原来的用工条件,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工人了。

富士康的北迁,使劳动者更接近自己的家乡,降低了社会成本和交通成本。工人可以以降低工资报偿作为响应。这个经济过程也产生了一个温情脉脉的结果。让工人家庭有更多亲密的机会。这在贫困家庭可以被暂时忽略,但从来没有被忘记。

第四章区域产业布局

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是区域中的企业。企业在区域内部的空间分布,形成产业布局;产业布局又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所以,产业布局理论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一、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二、产业布局的指向

三、聚集与新产业区

四、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

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

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

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

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第一节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

经营者单位土地上获得的最大利润(P)=

农产品市场价格(V)—[农业生产成本(E)+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

P=V—(E+T)

工业区位论

1、运输费用指向论

2、劳动费用指向论

3、集聚指向论

3、市场区位论

市场因素的集中表现是消费区成为产业区位选择的首选地。

二、产业布局的指向

(一)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

各种产业有向能够满足它主要要求的地区接近的倾向,这种倾向即为产业的布局指向。这是从产业的角度来分析的产业布局活动。

第二节产业集群

定义:

一个区域内密集发展同一种产业,千家万户,千军万马,成龙配套,产业链的上下游和相关的辅助产业、服务业聚合在一起。

规模经济:

外部经济: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因而有时也称为外部规模经济。

内部经济:

外部性: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 。(如党校环境优美。)

否则就是“外部不经济”。(市场经济中主体(企业等)从事利润最大化的

经济活动时,却使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受损,如对环境造成污染等。)

思考:

关于产业布局地域合理的规模

是不是所有的企业聚集在一个地方,规模越大越好呢?

第五章区域空间结构

第一节区域空间结构的开发模式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点状要素

(二)线状要素

(三)面状要素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开发模式

(一)增长极开发模式

“增长极”概念的提出

增长极的两种含义

增长极开发模式理论的核心内容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三)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

当前世界工业布局正在发生巨大的指向性变化,一些过去是原料指向性的重要传统部门转变成了消费区指向或技术密集型的部门,无指向性产业增多,集聚型布局指向开始出现,这些新变化进一步突出了一些地区的优势,加剧了极化效应的作用。

三、聚集与产业集群

(一)聚集

功能聚集: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集聚。 ——产业集群

非功能聚集:指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以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集聚。

——高新技术产业区

(二)产业集群

是指由一群在地域上相近,并相互关联的大中小企业组成,这些企业既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既具有专业分工又紧密协作,彼此维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由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群的作用

各类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错位竞争,根据效率和经济原则所进行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生产企业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相互发展。这种产业链形成了成本优势,价格优势,信息优势,市场优势,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以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

以沿江石化和精细化工、沿淮煤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集群

沿江金属材料和以池州为主的非金属矿深加工产业集群

以合肥、芜湖、滁州为主的家电产业集群

以安庆、淮北、芜湖、铜陵、阜阳为主的纺织产业集群

以安庆、芜湖、铜陵、合肥、马鞍山为主的服装产业集群

以合肥、芜湖、铜陵、滁州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皖北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

皖南、皖西生态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升级

一般指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它不仅包括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主要可体现为产业结构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之间依次演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演化等方面。

四、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1、自然条件

2、社会条件

3、产业条件

五、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

概念: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是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形式。

特点:1、经济区内的一致性和区外差异性。

2、当经济区的层次和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政府会通过经济区划和制定区域规划来规范经济区的发展。

(二)经济区划

1、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主观划分。

2、经济区划划分的目的与原则:

目的:就是把经济特征相似的经济区划分出来,采取有针对性、有差别的经济政策。

原则:经济区内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这是划分经济区的一般原则。

3、我国经济区划的实践

我国建国以来已经历了“2334”的不同区划。

两分法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采用的是沿海、内地的“两分法”。

毛主席“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有关当时国民经济的空间布局,就是以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为基本出发点。

三线分类法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鉴于当时的形势,经济布局是

按照三线、二线、一线的分类部署的。

“三线”是指战略大后方;“一线”是国防前沿;二者之间的地区为“二线”。

(三)中国主要的三大经济区划

1、环渤海经济区

2、泛长三角经济区

3、泛珠三角经济区

第六章城市化与城市群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发展滞后。

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忽视质量。

大都市区域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许多小城镇的发展活力不足。

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

(二)中国城市化需要关注的要点

主动认识和遵循城市化的规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区域。

积极推进小城镇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城市特色。

(三)城市化规律

1、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2、城市化进程呈现出S形增长曲线,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征。(四)城市化与城乡结构

第七章区域贸易

一、区域贸易概述

二、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三、现代贸易理论

四、中国的区域贸易

一、区域贸易概述

(一)区域贸易的概念

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二)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贸易是区域贸易的一个特例。

二、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区域贸易理论探讨的核心:

区域贸易产生的原因

区域贸易对本地区及世界的影响

如何利用区域贸易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即怎样参与区际分工实现利

益最大化)

二、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一)地区差异引起的贸易——绝对优势说

(二)比较利益决定的贸易——比较优势说

(三)生产要素禀赋论决定的区域贸易格局

《资本论》:马克思

《国富论》:亚当斯密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

——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西方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凯恩斯的《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花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的衣服,而雇裁缝制作。

每个人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集中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然后相互交换,那是有利的。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了。”

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

全书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也就是“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切呢?

分工能够提高劳动效率。

有兄弟俩都已结婚另立了门户。哥哥家养一头牛,弟弟家有一台拖拉机。如果用牛耕地,一天可赚40块钱,搞运输一天能赚60块钱;用拖拉机耕一天地可赚50块钱,搞运输一天能赚100块。刚开始,兄弟俩都是上午耕地,下午跑运输,一天下来,哥哥收入50块,弟弟收入75块。几天后,聪明的弟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哥俩一天干两种活,不如分一下工。于是就找哥哥说,从今以后,你替我耕地,我则专门跑运输,你每天除了得到耕地的40块外,我再给你20块作为你替我耕了半天地的报酬。

那么你知道弟弟这样分工的结果会使其收益增加吗?分工的依据又

是什么呢?

分工前

单位(元/天)

分工后

单位(元/天)

提出绝对利益(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

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

斯密明确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即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

斯密指出:“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工资、利润和地租。”

由“劳动价值论”转移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称为“斯密的教条”。

斯密解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

斯密提出了自由放任的贸易思想: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

利己主义

每个人都有最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理性

看不见的手调节市场

政府放开手脚,人们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竞争

守夜人

《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值得现实的中国反思。

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国家是不是就不能参加国际贸易了呢?

斯密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二)比较优势理论

1772-1823,英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

他是17个孩子中的老三,14岁时被他父亲雇用在自己所开的股票交易所工作。27岁时第一次接触经济学。所以,“他所受到的正规教育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所受到的最贫乏的教育”。

40岁离开商界,1817年出版了的主要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区域分工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如果一个地区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地区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最有利(即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获利。即贸易产生的原因(分工的基础)在于比较优势。

区域比较利益的实现过程

两地的比较优势产品是什么?

贸易开始后,商品由相对价格较低的区域向相对价格较高的区域流动。专业化与区域贸易可以增加相关区域的总产量和总消费量,为地区发展带来利益。

我国河南省与辽宁省比较,其资源禀赋具有一定的差异。与辽宁省相比,河南省具有劳动力丰富的特点,而辽宁工业化水平较高,资金比较丰裕,技术水平也相对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省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来进行贸易呢?

纺织、服装——劳动密集型产业

钢铁、机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简介

赫克歇尔和俄林是师生关系。

赫克歇尔1919年发表了《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要素禀赋存在差异是比较优势的根本原因。俄林于1933年出版其代表作《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更进一步地解释了赫克歇尔的理论,最终形成了要素禀赋理论,亦称为H-O模型(理论)。俄林也因此而获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两个名词

生产要素禀赋:

也称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

要素密集度:

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若生产A商品的资本/劳动比例大于生产B商品的资本/劳动的投入比例,则A商品就是资本密集型商品,B商品就劳动密集型商品。

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根本原因。

在区域贸易体系中,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化于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口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H-O理论最基本的政策含义是所谓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

要素禀赋理论从供给角度阐述了贸易产生的原因。

要素禀赋理论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提出了要素贸易。

通过要素流动,能够改善区域要素条件及其组合状况,从而改变区域的生产结构和贸易格局。

商品贸易是生产要素贸易的一种间接的形式。商品贸易可以替代要素贸易改变区域要素分配不均的状况。

要素禀赋理论为国际经济合作及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贸易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里昂惕夫之谜

三、现代贸易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 弗农于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区域贸易中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

新生期(产品创新)——技术密集型

成长期(模仿生产)——资本密集型

成熟期(模仿区向第三方出口)——资本劳动密集型

衰退期(进入创新区市场)——劳动密集型

“风水轮流转”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立足于后发国家发展的需要,论述了如何接受发达国家传递下来的、技术相对成熟的产业,并将它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世界性生产基地。这其中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产品的差异性

运输成本差异

季节性同质产品

规模经济

需求偏好相似论

规模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提出。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解释了二战后增长迅速的工业国之间和相同产业间的贸易。

所谓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 ”。

规模经济:在给定的技术的条件下,对于某一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就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分类

需求偏好相似论

两国经济发展程度越相近,人均收入越接近,人们的需求偏好便越相似,各自生产的产品满足双方需求的可能性就越大,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四、中国的区域贸易

(一)中国国际贸易

(二)中国国内区际贸易

地区贸易总格局

省内经济联系强度高于省际经济联系强度。

地区贸易冲突及生成机制

市场条件下地区间的利益冲突加剧。

政府利用非经济手段管理地区经济是造成地区市场分割的最主要的原因。

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倒置,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得到真正的建立和健全。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

第八章区域经济合作

一、区域经济合作概述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三、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四、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

一、区域经济合作概述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和内涵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合作的主体

企事业单位和自然人,地方政府或主权国家及国际经济组织。

合作的对象

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

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是区域贸易的特殊形式。

合作的效益

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

根据合作范围的不同,分为国际经济合作和区际经济合作。

根据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可分为水平合作与垂直合作。根据合作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生产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技术合作、信息合作等。

根据合作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民间合作、官方合作及官民合作。

亚太经合组(APEC)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要素禀赋理论

(二)新要素学说

(三)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

(二)新要素学说

人力资本学说、研究开发学说和创新理论

人力资本学说:劳动力不同质——列昂惕夫悖论

研究开发学说:无形的生产要素

创新理论:企业创新、国家创新和区域创新

三、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一)工业贸易合作

(二)资金合作

(三)劳务合作

(四)科学技术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的走向

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产业跨区域转移加快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

从体制上消除限制区域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根源,取消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壁垒,加大区域的开放程度,加大互动发展力度。

第九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规划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定义

2、特征:全局性、综合性、区域性、预见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3、模式: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工业赶超战略、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二、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形成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三、区域规划

1、概念

2、特征

3、原则、方法和程序

第十章区域经济政策

一、区域经济政策(区域政策)的概念

1、区域政策与区域战略和规划的联系与区别

区域政策、区域战略、区域规划

2、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等

3、区域经济政策适用的地区

中心城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问题区域:落后区域、萧条区域和膨胀区域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转移支付政策、投资政策、财政公债政策

论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论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论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发展趋势,二者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探讨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二者有着本质区别,但又相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并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互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开放经济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为推动市场的不断扩大,通过弱化国界的限制,各国共享信息、资金、技术等资源,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全面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其本质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使各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动。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地理位置上邻近的国家为了维 护他们之间共同的经济或政治利益,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条约或规定,即超越国界的经济协调制度,或建立其共同的机构,从而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最终实现经济及政治上的合作与

联盟。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因邻近国家文化接近、市场结构互补,可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别 很多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过渡,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高阶段。其实不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它混淆了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一)二者的发起主体不同 经济全球化在发展过程中自发的市场机制在起作用,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国家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 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并不是由社会制度所决定,它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并不含政治因素。经济全球化是通过市场机制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的自发行为,政府的干预程度较低。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一种制度安排。经济结构相近的主权国家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规避风险,选择签订协议达成共识,这是建立在经济上的政治合作。 (二)二者对风险的规避程度不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然而风险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的。经济全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整版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校扩招,各级各类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等大量走上社会,还有各类的专家、学者也在各级各部门的考核评审中不断增加,这些人在常规观念中都被称为人才。那么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粗浅看法。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一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从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改造升级,到市场开拓等一系列问题都离不开人才,区域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成功,拥有未来。 三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基础设施等全方位的支撑。但只有人才的支撑才是最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弥补其他因素的不足。 二、完善机制,强化队伍。 一要完善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现有阵地,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其学习新知识,拓宽新视野,掌握新方法,运用新技能。在使用中让他们在一线岗位上,在恰当的位置上承担重要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要提供优越的学习和工作条件,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二要创新人才的使用机制。要有“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理念,针对工业、农业、科技缺乏大量人才的实际,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广泛向社会选贤任能,不为学历、身份、资历、区域所限制,向社会公开竞聘;聘请退离休高级职称专家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余热;聘请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为项目基地技术指导或高级顾问,或选拔部分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去大专院校深造;针对高科技人才晋升职称、孩子入学、住房等实际待遇等实际问题要有具体优惠政策,做好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后续工作。

基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模型

基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模型 发表时间:2019-07-23T11:58:45.14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作者:苏润彤1 关竣尹2 [导读] 一个城市要保持其竞争活力和创新力,必须大力引进人才。2017年起,西安、郑州、杭州等二线城市都制定了一系列大力吸引人才的政策,可见人才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人才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于城市各类人才吸引力的评价就具有相当大的意义。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大部分的评价模型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也难以推 广。本文以广州为例,建立基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城(1.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2.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摘要:一个城市要保持其竞争活力和创新力,必须大力引进人才。2017年起,西安、郑州、杭州等二线城市都制定了一系列大力吸引人才的政策,可见人才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人才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于城市各类人才吸引力的评价就具有相当大的意义。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大部分的评价模型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也难以推广。本文以广州为例,建立基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模型,并通过模型计算的结果,确定广州在人才吸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给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人才吸引力;指标评价;万有引力定律 引言 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人才争夺战的背景下,一个城市要保持其竞争活力和创新力,必须量化评估人才吸引水平,分析人才短缺的数量和类别,并与时俱进地调整相关人才吸引政策,吸引更多人才。但目前,对于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定性讨论多,定量研究少;定量研究中单因素的多,综合考虑的少;静态考量多,动态(时变)考量少,考虑“不可比”条件的更少。“少”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合适的“数学模型”,使得结论既缺乏说服力,也缺乏可验证性。 1创新指标体系构建城市的人才吸引力的影响因素众多,一般分为经济环境、科技创新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五大类[1],现有研究中常用的人才吸引力的定量评价指标有人均GDP、人均绿地面积、相关人才政策、空气质量优良天数、R&D经费占GDP比例、住房补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文体事业社会财政支出等。本研究中指标的选取更充分地考虑城市吸引人才的特色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加入了城市老龄化程度,研究表明年轻人越多的城市,更容易迸发科技创新成果,而反之则亦然。除此以外,还有城市的排外程度,城市的排外程度越大,则更容易让外地来的人才缺乏归属感,会阻碍人才流入。综上本文构建的三层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吸纳人才能力的综合评价与对策

城市吸纳人才能力的综合评价与对策 ——基于熵值法的面板数据分析 南京财经大学王晓雪、王丽、王景宇 目录 一、引言 (2) (一)问题概述 (2) (二)问题提出 (2) (三)问题分析 (3) (四)国内外相关理论 (6) (五)人才吸纳能力定义 (7) 二、模型建立前的准备 (7) (一)若干假设 (7) (二)评价指标选取 (7) (三)数据的来源与预处理 (9) 三、模型构建与检验 (10) (一)因子分析 (10) (二)主成分分析 (12) (三)基于面板数据的评价方法及结果 (15) (四)模型解释 (22) 四、结论与建议 (23) (一)一类城市:保持稳健发展,注重配套支撑 (23) (二)二类城市:牢固产业基础,寻求多元发展 (23) (三)三类城市:挖掘城市特色,利用旅游资源 (23) (四)分析方法综合评价 (24) 参考文献 (25) 附录1: (26)

摘要 人才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城市经济发展与人才发展相辅相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才转移和人才的流动方向产生了越来越强的趋向性。同时,人才转移与产业转移呈现反向流动趋势,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人才吸纳能力也逐渐成为决定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较多二级指标归为五类一级指标,减少因子数目;通过制定相应权重,运用熵值法、因子分析中的得分分析,对城市进行得分估计和综合排名;再运用聚类方法,将不同城市归类,寻找城市发展中的共同点,为其他类似城市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的主要特色是以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样本,预测整个国家区域间人才吸纳能力。原有的相关研究主要倾向于企业吸纳人才能力的分析,而本文旨在研究区域间人才发展的不均衡,统筹城市间的人才流向,从而推进城市间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两种评价体系(因子得分体系和熵值法得分体系)进行城市间排名并做出合理化分析,由此对十个样本城市人才吸纳能力进行综合测度。 关键词:人才转移熵值法指标体系

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区域规划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重点通过比较法对济南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第三产业是济南市的优势产业,并以南部山区的规划发展为例对此加以说明,最后运用增长极理论就如何加快和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如何利用优势产业加快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提出几点意见与分析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济南市区域规划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 0:序言 增长极的形成,应具有历史、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的条件。从历史条件看,不同形式的集聚范围内,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社会文化环境如果具有了优势条件,就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从技术经济条件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技术和制度方面具有较强创新和发展能力的区域,更适合于增长极的产生和发展。从资源条件看,在原料、能源以及水源等资源优势的区域,新的增长极更有利于形成。 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这三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 比较法是国际和地区间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基础,是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能互利和双赢的基础。各国、各地区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进口自己不具有优势的产品和劳务,不仅对自己有利,而且也对别人有利,更对地区和全球有利。抓住比较优势,就是最落后的发展中地区也能成功地抓住机遇。对于大多数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就是采用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1:济南概括 济南地理位置与资源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校扩招,各级各类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等大量走上社会,还有各类的专家、学者也在各级各部门的考核评审中不断增加,这些人在常规观念中都被称为人才。那么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粗浅看法。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一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从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改造升级,到市场开拓等一系列问题都离不开人才,区域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成功,拥有未来。 三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基础设施等全方位的支撑。但只有人才的支撑才是最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弥补其他因素的不足。 二、完善机制,强化队伍。

一要完善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现有阵地,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其学习新知识,拓宽新视野,掌握新方法,运用新技能。在使用中让他们在一线岗位上,在恰当的位置上承担重要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要提供优越的学习和工作条件,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二要创新人才的使用机制。要有“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理念,针对工业、农业、科技缺乏大量人才的实际,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广泛向社会选贤任能,不为学历、身份、资历、区域所限制,向社会公开竞聘;聘请退离休高级职称专家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余热;聘请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为项目基地技术指导或高级顾问,或选拔部分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去大专院校深造;针对高科技人才晋升职称、孩子入学、住房等实际待遇等实际问题要有具体优惠政策,做好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后续工作。 三要建立人才的管理机制。对各类人才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必须与他们的使用、升降、待遇挂钩。要发挥激励表彰的正能量,激励人才主动积极地干事创业。要用人所长、用人所愿、用其当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表彰奖励。要把“德才兼备”的人才及时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三、营造环境,搭建平台。

人才招聘市场发展现状 趋势和对策

人才招聘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和对策 一、我国人才市场发育现状 面对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的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相对滞后。从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三个方面衡量我国人才市场的发育程度,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发育度偏低,具体表现在: (一)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形成 其主要表征为,同一地区的不同行业的人才价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不同地区人才价格,同一地区的不同所有制单位的人才价格,在较长时段内都处于非均衡状态,存在过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 1、全社会人才价格,人才供求信息的汇集与发布尚未成为公共产品,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价格信息传递的渠道不畅,不能及时反映及预测人才供需数量、结构的状况和趋势。 2、人才评价的社会化,市场化机制还未形成。体制内的人才评价多数仍在沿用学历、职称标准,体制外的人才标准更重视经历、能力和绩效,致使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人才价格形成较大的反差。 3、薪酬制度不透明。用人单位的市场报价一般只限于工资水平,而津贴、奖金及福利则处于隐秘状态,从而扭曲了人才市场价格。 (二)人才供求机制不健全 1、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均未形成,存在着人才就业和流动的区域性壁垒,严重限制了全国市场容量的扩大,增加了交易费用。目前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掌握人才信息的主渠道,但各自为政,相互封闭,使人才信息局限于本地区内,妨碍了人才信息的全社会流通。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制度、职业资格认定、市场准入等行政壁垒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人才流动。 2、人才市场格局存在“场内”与“场外”的市场份额倒挂。目前,全国人才中介机构场内成交率约为15%左右,即使考虑人才多次求职的因素,场内成交率也不会高于30%。70%以上的场外成交多数是通过社会人际网络进行的,不仅交易成本过高,不符合市场公开、公平原则。 (三)人才竞争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人才市场上,市场主体的信用与道德问题一直困扰着人才市场成熟与发展。人才在流动中由于缺乏道德与自律意识,引起各类人事争议及知识产权纠纷;用人单位与人才互不信任,缺乏承诺,将契约关系视同儿戏。 二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普遍存在以下误区 近年来,双向选择招聘用人机制的实施,为毕业生就业和企事业单位选聘人才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受这一招聘制度不尽完善和其他消极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智轻德。有些用人单位在选拔毕业生时只注重考查其学业成绩、外语水平和研究成果,而不太注意毕业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校的表现,不考查他们的敬业精神。 (二)是重关系轻素质。招聘人才应以素质为标准,谁的素质高就录用招聘谁。但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公然违背招聘的原则,只看社会背景,只看是哪位领导或者熟人介绍来的,对有关系和背景的往往来者不拒,优先录用。 (三)是重男轻女。有些单位认为女性体能和业务水平不如男性,且她们又要生儿育女,哺乳休产假,操持家务,使用女性职工劳动力成本较高。 (四)是重文凭轻水平。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选拔人才时,不切单位实际,只看学历,不注重考察能力,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博士生多多益善,研究生来者不拒,本科生考虑考虑,专科生、中专生不要不要。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教学总结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 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

民用航空机场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航空运输是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而航空业的发展及其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正是航空运输业,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范围的运输网络,使全球范围的商务和旅行成为可能。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航空运输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自从1949年第一架喷气式客机开航以来,全球商业航空运输量已经增长了70倍。这种增长是任何一种其它的运输方式都无法相比的,同时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航空服务需求促进了航空运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数百万的航空乘客量和数十亿美元的商业销售额。 多年来,世界航空业的需求稳步增长。乘客数量在过去的10年内增长了45%,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翻了两番。货运交通的增长更快,吨公里数在过去10年内增长了80%,比80年代中期提高了3倍。这种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很多。首先,随着GDP的增长,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与休闲出游的机会增多。其次,航空业效益的提高和逐渐增加的竞争,使全球航空费用比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了40%(可比价)。第三,全球化推动了空间相互作用和国际贸易,增加了长途旅行和在国外政策和社会环境优越的地区进行商务活动的频率。最后,70年代源自美国,并在80年代逐步被欧盟及其它地区所采纳的放松管制政策,使得航空业得以迅速扩张、重组以及实现航线网络结构最优化,这极大提高了航空业的承运规模,并降低了航空飞行的费用,因而促进了乘客数量的持续增长。根据航空运输组织(ATAG)[1]的研究,2004年航空系统输送近20亿的定期航班乘客,3800×10t的货物,以及40%(按照货物价值)的区域间货物出口量,和大约40%的国际旅行。航空运输业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总计2900万个就业,和大约29600亿美元的全球经济影响,相当于全世界GDP 的8%。 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运输对经济发展有强大的积极影响,运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例如,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扩大服务市场,还可以在广阔的活动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式的节约。更间接的实例还包括交通设施建设所诱发的其它行业的就业机会,以及建设中的自然资源投入和劳动需求所引发的乘数效应。 航空服务水平和航空网络的组织对于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Bell和Feitelson指出,在每一个城市体系中,高效的交通网络都有两个最基本的效果——使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更加便捷;使劳动者的流动更及时,更有效。这对于需要频繁交流和直接接触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尽管近代技术革命减少了某些领域直面接触的需要,许多经济部门之间依然严重的依赖于他们和同行、供应商、顾客等的直接接触。Nooteboom认为便捷的交通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空间、认知和文化距离,从而成为知识交换的关键。对于管理和辅助人员(administrative and auxiliaryemployees)来说,由于涉及到各个层次的沟通,合作研究以及开发领域的工作,尤其需要面对面的频繁交流,因而高效的交通网络就愈加重要,相应的,这部分从业人员的乘机率大大高于其它产业。Button和Taylor的研究指出,从事信息业,生物科技,电子业以及管理的新经济部门,员工的乘机率是传统产业雇员的1.6倍。 在现代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运作模式的诸多决定因素中,“接近空港”而带来的可达性越来越关键。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更好地理解航空运输系统的性质,以及航空运输和机场在城市集聚区的作用。这篇文章集中探讨航空机场的经济作用。笔者将通过分析主要机场,特别是大型枢纽机场的优势,以及这种机场所在城市和地区所获得经济利益,着重探讨机场相关活动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1 航空枢纽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影响 如今,航空枢纽已经基本拥有现代城市所拥有的一切功能和物质性基础设施,和地方社区一起承担许多职责,包括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的职能。一个机场可能有上百个承租人,从事一系列的航空事业或商业活动,为机场和地方创造可观的收入。机场年度预算可能达到上千万、上亿美元,投资计划可能达到数百万、数十亿,或者更多。即使是一个中型的商业机场,候机楼群、通用航空设施和机场辅助支撑设施(如用于飞机维护保养的建筑与器械,跑道、停机坪,滑道等航行区域)也价值数亿美元。现代机场是一笔“大生意”,极大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 因此,航空服务的方式对人口的地理分布,产业的发展和布局,都有重要影响。航空放松管制20年来,美国国内主要的航空公司都发展了轴辐式(hub-and-spoke)的航空网络。这为美国公众减少了航空费用,并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旅行线路。这种轴辐式的结构,使得不同城市航空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差别很大。 某个城市成为航空枢纽,不仅给乘客带来多种利益,也对本地的整个经济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居住在枢纽城市的居民

最新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

人才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战略性工作。近几年来,市委认真落实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紧紧抓住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大力加强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队伍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一、前段时期人才工作情况 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才总量有了较快增长。近年来,我市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人才市场,重点抓了三支队伍建设,全市人才总量呈逐年递增态势。截止底,全市人才总量为28,6123人,其中农村人才总量23,5291人; 党政企事业单位人才5,0832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才1,8022人,高级职称的997人(正高41人),中级职称的8629人,初级职称的8406人。 二是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通过强化培训,在对在职干部普遍轮训的基础上,突出党政领导干部、青年后备干部的培训; 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授课; 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学历教育,与省委党校、武汉高校联办学历班,有力地改善了我市各级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理论水平; 在党政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5%以上,35岁以下的占28%,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目前,我市享受国务院专项津贴的专业技术人才1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的13人,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进入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的6人。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健全。我们在认真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同时,相继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有关人才工作的文件,对全市人才工作机制、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和保障体系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坚持对各级各类专家拔尖人才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制度,先后选拔培养各级各类专家拔尖人才45名,取消6名市管拔尖人才荣誉称号,起到了较好的鞭策激励作用。 四是人才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根据人才的各自专业特点,着眼于全市产业总体布局,对不同专业的干部进行了合理调配,大力推行开选拔、开聘用、竞

2017遴选材料写作题——城市发展首先要发展人才

【2017遴选材料分析题】城市发展首先要发展人才热点背景 招商引智,吸引人才,是2017年中国二线城市的一个突出热点。武汉、成都、西安、深圳等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吸引人擦,开展抢人大战。 2017年毕业季,将有750万大学毕业生,一线城市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户口指标收紧,二线城市以武汉、西安和长沙为代表,则提出了留住百万大学生或者吸引百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计划。 2017年5月22日起,武汉“户籍新政”开始实施。凡留在武汉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毕业3年内无须买房可申请落户,博士、硕士人员则可直接落户,等等。未来,武汉将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新征程,提出“未来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 近年来,二线城市纷纷制定发展规划,大都以金融业、科技产业、信息技术、游戏娱乐业等为主,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每年全国毕业的数百万大学生,恰就满足这些条件,则成为各地“抢人大战”的主要目标。 权威论述 全社会都要关心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分子,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 ——习近平 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习近平 原因分析 从人才的自然流动看,“新一线”对人才的吸力逐年递增,这里面有大城市发展空间日趋饱和,在户籍、人才政策等方面限制越来越严格的原因,但如果把眼光放长远,这合乎城市发展规律的过程。改革开放近40年,城市迫于人口压力转向自发性“淘汰”,城市群从中心向周边辐射,人力和资源呈阶梯式分布,本身即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况且就人才竞争而言,也得符合竞争法则,如

(暑假一日一练)2020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3.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调整措施及发展方向。 [基础知识梳理]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相互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工业变化 (1)20世纪80年代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分布在广州市。 (2)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且成为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 2.国际国内背景及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时间1979年~1990年1990年以后 优势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 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 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 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 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出现的原因: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该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出现的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受南岭的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特别是酸雨的危害。 ②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 ③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柏兰芝老师 提纲4. 9/25/02 IV. 需求拉动的区域增长理论( Demand-based theory) 1. Export-base theory (North) 2.Tiebout’s response 3.Economic base theory 经济基础理论 https://www.sodocs.net/doc/7f17742174.html,pared to Jane Jacobs’ “supply region” 1.Export-base Theory Context: 战后关心工业化和增长 2) 区域发展必须放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利润极大化,可流动的生产要素) 以美国大西北出口历史为例。 麦/面粉 1868开始到英国/ 1857到日本/亚洲/澳洲 19世纪:一半以上出口 伐木业(Douglas fir):联系加州的gold rush 1860-1920, flour and lumber accounted for 40-60% of the value of the region’s manufacturing output

不是线性地从subsistence--------------------------- 集中 reduced transport rates 3) 定义export base: collectively exportable commodity of a region. In the US, many regions stated from 1 or 2 exportable commodities, And, export base often widened after transport costs has been reduced --bring income back to the region --develop diversity --develop residentiary industry --external economy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capital: invest in existing export industry reinforce existing export base, create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4) 增长的机制 增长一定要工业化 The case of Oregon:农业带动的出口也能带动增长 5) So, a region is defined by its development around a common export base. This makes it economically unified and ties the region’s fortunes together. 6) What will influence the decline of a region Transportation/Technology/Government 2.Tiebout’s response: 1956 1) export base 对小区域比对大区域有用—decided by the scale of a region. --How to define a region --Not by export base. --Size matters. The larger a region is, the more it has internal trade. . export only accounts for a very small portion of US economy 2)short-term . long-run other sources of regional growth (of income and employment): business investment, government spending,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non-economic migration 3)factor endowment: . New Jersey’s coal—有煤不见得就有出口,还要看成本 4)stage theory counts—. America as a colony 5)export base is better to be applied to satellite cities in the suburban fringe 6) a region must divide its energies between residentiary and export activities North: Reply 1)long run 2) a region’s significance lies in its being a specialized part of the whole so, export base is useful to define a region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区域吗有export base 可用来定义吗

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地理高考二轮复习“综合题”课堂专项小测: 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1、读“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示意图”和“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经济指标”,完成下列要求: 勒 拿 河鄂 河 毕 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示意图 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经济指标(%) (1)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与西部经济地带相比,最突出的优势体现在 。 (2)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的人口密度约为西部经济地带人口密度的 ,分析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 (3)俄罗斯濒临三大洋,境内河流也较多,但其水运不发达,其主要原因是 ,该国的运输业以 为主。 (4)与一些欧洲国家相比,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主要原因是: 。 解析:俄罗斯是世界上地跨两洲、临三大洋,跨经度最多,东西最长,纬度高的国家,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东西差异巨大,且不相匹配,从表格中的数据对比就可见其差异性。 答案:(1)能源、矿产、森林、淡水、水力资源丰富。 (2)1/11 ①寒冷的气候(俄罗斯远东区地处中高纬地区,北临北冰洋,气候十分寒冷,是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②冻土 ③崎岖的地形(俄罗斯的远东区主要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上,地表崎岖不平)。

(3)俄罗斯由于气候寒冷,河流和海域的封冻期较长铁路运输(每点1分,共3分)(4)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的自给程度很高;俄罗斯有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部门体系和深厚的国内市场。 2、右图是热带太平洋 中的一个小岛.现拟对该岛 进行综合开发。该岛白天热 晚间凉爽,全年盛行强劲的 东北风;没有煤、石油、天然 气资源;森林丰富;多温泉; 有流速很大的河流。请回答: (1)图中A、B两地降水 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中所示,拟在该岛平原地区建一个小型农场。根据图中农场的布局,为满足农场的能源需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出发,在E处应充分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___________,该能源项目的开发利用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向___________方向发展。 (3)D处应大力营造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岛除在E处开发的新能源外,还可以开发哪些新能源?请列举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现有条件,请你为综合开发该岛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拟将小岛开发为旅游区,请你为该岛设计一则特点鲜明而又简短易记的广告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和地图已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小岛位于热带太平洋的东北信风带,风能、水能、地热能丰富,目前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这些都是我们答题有用的信息,稍加迁移、、组织、加工即可。 答案:(1)B B地处东北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明显 (2)沼气良性循环 (3)海防林防止强风和海浪侵袭 (4)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5) ①开发海岛旅游资源,突出热带海滨和岛屿的特色,例如发展海洋生态游。②着重开发海洋资源、耕海牧渔,着重发展资源加工,以及热带动植物资源等。③加强港口建设,通过海运发展外向型经济。 (6)略。 3、读广东地理区位图,试就广东省位于我国南方沿海的地理区位,简述广东省发展经济的优势。 解析:从广东的地理区位入手,迁移气候、资源、 交通、市场、第三产业发展等优势条件即可,注意答 题的条理性。 答案要点: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高温多雨,生 物资源丰富,发展高产优质农业条件优越;②气候四

论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一)

论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人才区域经济发展 〔论文摘要〕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中素质高、竞争力强的一部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重要、最具活力的因素。因此,研究人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才能更好利用和开发人才,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腾飞。 “人”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很早就成为了众多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早在1676年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就曾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充分体现了人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性。而作为“人”这种资源中的一部分,人才因其具有高素质、强竞争力等特质,对引导经济的良性、迅速发展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分析人才因素,探讨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和分析 (一)人才概念的界定和分析。1、人才的概念:关于人才,新编《辞海》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当然,这个解释过于抽象,因此,不同的学者对于该解释有了不同的发展。本文选择从人才与人力资源关系的角度解释人才的概念。如果将人力资源比作一个金字塔,而我们所定义的人才则是塔的最顶端的部分。2、人才的属性:(1)知识属性。这是人才的第一属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对知识的拥有、追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上。(2)创造属性。他们善于运用现代的知识,投身于改造社会的生产实践,敢于坚持科学,敢于创新。(3)社会属性。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才属于全社会,是社会共有的财富,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4)价值属性。作为社会存在,“人才”是有价值的。其价值通过对社会所做出的奉献表现出来,包括社会的和经济的效益。(5)流动属性。“人才”具有能的特征,因而有流动的属性。它总是流向那些最吸引它、最能充分发挥其才智的地方。人才的知识属性、创造属性及价值属性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因素,而其社会属性和流动属性则对地方的人才获取、保持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二)区域经济概念的界定和分析。1、区域经济的概念: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由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并各具特点的经济运行模式。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指该区域经济总体水平的发展程度,也包括了其内部结构的整合优化、良性运行。区域经济也可称经济区域,它是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构成的有机整体。2、区域经济的特征:首先是关联性,区域经济是区域内各经济要素、经济实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其次是层次性,也叫嵌套性,系统都是由一定的层次所组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经济区域也不例外。再次是动态开放性,区域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区域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后是非线性,也称不可加和性,这是指经济区域内的各要素并不是简单叠加的,而是各经济要素、经济实体按照一定方式有机组合而成,因此其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后,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的区域经济并不一定发生相应的变化。3、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区域经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其赖以存在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了: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人口与劳动力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等。“在当今社会,对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劳动力素质,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产业结构层次的升级,无一不与劳动力的素质有关。” 二、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的相互关系 (一)人才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物质资源的短缺,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一个国家从落后向发达的跃进,然而,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储量不足,则虽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中崛起。这充分证明了人才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人才可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