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反杜林论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4页)

2019-反杜林论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4页)

2019-反杜林论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4页)
2019-反杜林论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一)

《反杜林论》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

发展的成就,又阐述了无产阶级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基本理论原则,《反杜林论》是一部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的百

科全书同时又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反杜林论》则诞生于马克思主义跌跌撞撞的发展

史中一次错误的摸索。19世纪70年代杜林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

并冠以“科学”的伪装的“杜林论”诞生:杜林着书立说,并且发表了一系列

着作,以假乱真,反对马克思主义。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

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这使当时的

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

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扞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

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他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于是,在马克

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

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

是着名的理论巨着——《反杜林论》。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指出,思

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

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

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

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在此,我认为《反杜林论》在马

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取得的成就绝对离不开恩格斯与杜林两人的针尖对麦芒,他

们二人一人抨击马克思主义,一人批驳杜林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不断完

善《反杜林论》并最终完成一次质的蜕变。

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但是最令我感兴趣的还

是恩格斯提出的对于“世界统一于什么”和“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的观念

给我带来的印象尤为深刻。

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有力的概述了

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

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恩格斯这一观念狠狠地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

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

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杜

林这一模糊不清的观念脱离了客观事实,注定被推翻。

恩格斯在文中曾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

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

价值。例: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资本主义制度

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暴力是以武

器的生产为基础的;恩格斯通过对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全面分析正确诠释了这二

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认为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确实能起到积极作用,但不能

违背经济的规律。

反杜林论读后感(二)

百年以前,恩格斯发表了《反杜林论>>这一重要文献。虽然时间久远,但是,它充分体现了恩格斯的自然科学辩证法的总体思想。百年以后,我们身处

于社会主义新时代,回首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经历和过程,突然发现恩格斯思

想的高度概括能力和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反杜林论》

一书中,恩格斯就现代社会主义给出了解释"现代社会主义,虽然实质上是由于对现存社会中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工人和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进行考察而

产生的。但是,就起理论形式来说,起初却表现为十八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

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更彻底更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最初代表摩莱里和马

布利也是属于启蒙学者之列的"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知晓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

而从"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在每个学派的创始人那里又是各种不相同的;

而因为在每个学派的创始人那里,绝对真理,理性和正理的独特形式又是由他

的主观理解生活条件,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程度所决定的,所以,解决各种绝

对真理的这种冲突的办法就只能它们互相磨损。"实际上,上述文字既体现了恩格斯思想的辨证性又对"绝对真理,理想和正义"作出了批评和解释。并对一些

非正义学派的谬论作出了抨击。而在辩论的激流中各种学派创始人的比较温和

的批评意见就像溪流中一样地磨光起锋利的棱角,这种混合物就愈加容易构成。所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变成科学就必须把它置

于现实基础之上的。当自然观的这种变革只能随着研究工作提供响应的证实的

认识材料而实现的时候。当然,恩格思自然辩证法结论对比作出了明确且辨证

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百年以前的《反杜林论》一文,对后来的社会主义

发展的预言性和概括化,我们可以了解到恩格斯思想的正确性。

在对未来社会主的设想上恩格斯也在《反杜林论》中作出了相应的诠释。

他指出全部原料,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从特权阶级的支配中夺过来,并且

把它们转交给全社会作为公共财产,这样才把它们变成社会基金。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这部著作通过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系统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权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同时,人权原则又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旗帜。资产阶级的人权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所有权(财产权)、自由、平等、安全等,其核心是资本即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所有权、财产权、雇佣劳动制度。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 摘要:《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 一、概论 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对于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即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产物,证明了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那么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就可得知这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和积累起的价值量。同时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直接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读后感完整版

反杜林论读后感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反杜林论》 摘要:《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 一、概论 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对于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即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产物,证明了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那么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就可得知这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和积累起的价值量。同时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直接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写于1876-1878年间,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出版。我现在读到的中文版(包括三版序言和注释)共380页,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德文本翻译出的。虽然全书篇幅很长,但读之并没有想象中乏味,相反,作为论战著作,恩格斯的语调活跃,思维敏捷,使读者的精神也跟着恩格斯的论述而振奋。 对于恩格斯和当时的德国社会来说,这部巨著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揭露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以杜林为首的充满机会主义的错误理论,从而维护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并教育和挽救那些受错误思想蒙蔽的同志。就像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开篇第一句,“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激动’的成果,恰恰相反”“另一方面,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近来夜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体系,+雨后春笋股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恩格斯深感有必要进行严谨的论述以驳倒杜林的错误理论,否则贻害无穷。 在整个《反杜林论》三部分的阅读中,我个人对第二编“政治经济学”有着更多的兴趣,接下来的内容也是就政治经济学篇而言的。 杜林学说的经济相关部分充斥着庸俗经济学观点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现在被概括为“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如果一旦这种观点大行其道,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产生巨大冲击。恩格斯在这一编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驳斥,同时立起了自己的剩余价值学说。 在这编的开始,恩格斯就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给政治经济学下了科学的定义:“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恩格斯认为,杜林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说成是“一切经济的最一般的自然规律”,企图在经济学领域中确立所谓“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然而所谓的“终极真理”是忽视了社会客观历史性的存在。恩格斯用这样一句精彩的话驳斥了杜林:“暴力仅仅保护剥削,但是并不引起剥削;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才是受剥削的基础,这种关系是通过纯经济的途径而绝不是通过暴力的途径产生的。”接下来,在暴力论部分中,恩格斯指明了杜林认为政治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经济是“第二等”,政治上的暴力是人们“达到自己目的的出发点”,而不是达到经济目的的手段。恩格斯在这里有力地批判了杜林关于政治决定经济的谬论,阐述经济是基础,政治暴力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原理,并且批判了关于暴力产生私有财产的谬论,论述私有制产生的经济根源:“在私有财产形成的任何地方,这都是由于改变了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为了提高生产和促进交流——因而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产生的。在这里,暴力根本没有起任何作用。”到了本编个人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资本和剩余价值”,恩格斯彻彻底底地驳斥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理论的歪曲,揭露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学说的剽窃和歪曲,同时阐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和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观念和杜林的资本观念的根本区别。杜林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而恩格斯在这个部分进行了精彩的批判: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的理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读后感

批判谬论,捍卫真知--《反杜林论》读后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恩格斯所著的《反杜林论》的精选章节,深切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总体上说,《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批判了杜林的反动思想体系,而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其为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部重要的教材。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错误的“杜林论”以假乱真的背景下完成的。杜林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大官僚家庭,70年代,他著书立说,反对马克思主义。他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作是纯粹思维的产物。这便是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必须批驳杜林。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反杜林论》。这一著作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错误思想,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等基本原理。其中,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包含五个部分: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说明明了其出版的历史。引论部分的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哲学部分中,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科学的说明了其历史性和积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t体会感想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这部著作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对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人权观念产生的根源、资产阶级性质以及其曾产生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

马克思论文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机械6班 0901106022 涂吟轩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一)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 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的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 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 5、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关于矛盾统一规律。矛盾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恩格斯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是从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根本质变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变化。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则是“扬弃”,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否定当中也包含着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这些论述,大大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二)驳斥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全面地论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恩格斯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中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透彻的批判,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 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对经济和政治暴力关系的歪曲,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1)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 (2)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3)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 (4)必须全面分析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对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应作全面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看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暴力违背经济规律时,当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是当暴力适应经济规律时,对社会发展就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大小,而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关于简单劳动是计量价值的标准。恩格斯指出,劳动决定价值,但劳动还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它只能是价值的尺度。 关于剩余价值学说。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学说。他指出,货币与资本是有本质区别的,货币作为资本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不同的。货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但货币作为资本时,它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据此,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三)揭露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从生产、分配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批判了杜林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1、消灭旧的分工,消灭城乡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恩格斯阐述了消灭旧式分工和城乡分离的必要性。恩格斯指出,消灭旧的分工和城乡对立的物质条件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只有在改变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大工业才能合理地分布。 2、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商品生产 杜林认为,资本主义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灭。他把生产和分配看成是毫无联系的,认为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而是由纯粹意志行为决定的。 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当“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家庭观和教育观 恩格斯在本编第五章中,着重批判了杜林在国家、宗教、家庭、教育、婚姻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杜林认为,“个人主义”将构成未来国家的基础。在未来的国家中仍有旧的分工,而且有军队、警察、宪兵和律师等,即普鲁士国家仍然存在着。这就完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范畴和历史范畴。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杜林把国家永恒化,只能是为资产阶级国家辩护。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资产阶级家庭观,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杜林认为,未来社会的家庭不仅是儿童教养单位,而且是继承的单位。他企图把资产阶级的家庭搬进未来社会,并宣扬资产阶级家庭是永远不可改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的性质和职能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它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一) 正文: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著作第一次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论述了其内在的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再版和三版中,恩格斯分别做了改动,由于没有找到单行本,所以我所读的是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20卷不仅收录了《反杜林论》全文,而且收录了恩格斯在写作过程中准备的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材料,较之与单行本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来说又丰富了许多。 《反杜林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三版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其中在序言中,恩格斯交代了写作背景,杜林的唯心论和先验论伪装成科学,并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严重危害着德国党和共产主义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恩格斯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开始勇敢地反击杜林,完成巨著。引论共有20小节,分为四大段,第一段是1小节主要交代了现代社会主义的阶级根源和理论根源;第二段是2--6小节讲述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三段是7--14小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第四段是15-20小节分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第一编:哲学编 三、分类。先验主义 全文共22小节,1-9小节批判了杜林的“原则在先,自然、社会在后”的认识论,揭示了其唯心主义本质,10-11小节批判了杜林终极真理的真理观,12-22小节从数学的角度批判了杜林的先验论。 杜林认为:“只要是人的意识对某一系列的认识或刺激,或者对某一类存在形式发生了问题,这些形式的原则就应当是哲学。”这就是他的从思维而非外部存在中获得的原则。恩格斯深入地批判了他的观点,认为这是同黑格尔一样的唯心论,进而阐述了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未就是发现,它们都是从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 杜林认为:“纯数字是具有脱离特殊经验和现实的世界内容而独立的意义”,而恩格斯批判“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 四、世界模式论 全文共33小节,1--14小节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即存在的统一性;15--33小节批判杜林质与量的概念。这是一章关于世界本原的文字,世界统一于什么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由于我们把自己的仿佛像框子一样的统一思想扩展开来,所以任何必须进入这个思想统一体的东西都不能保持某种两重性。但是任何东西也不能避开这个思想统一体。。。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而恩格斯反驳说,“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也就是存在是包罗万象的,即任何东西都是存在的。”杜林所说的“存在”要么是过分抽象的,要么是十分具体的,而世界是不可能统一于这种存在的。“虽然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够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 导读: 反杜林论读后感(一) 《反杜林论》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又阐述了无产阶级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基本理论原则,《反杜林论》是一部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同时又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反杜林论》则诞生于马克思主义跌跌撞撞的发展史中一次错误的摸索。19世纪70年代杜林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冠以“科学”的伪装的“杜林论”诞生:杜林着书立说,并且发表了一系列着作,以假乱真,反对马克思主义。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这使当时的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扞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他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着名的理论巨着——《反杜林论》。在《反

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在此,我认为《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取得的成就绝对离不开恩格斯与杜林两人的针尖对麦芒,他们二人一人抨击马克思主义,一人批驳杜林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不断完善《反杜林论》并最终完成一次质的蜕变。 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但是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恩格斯提出的对于“世界统一于什么”和“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的观念给我带来的印象尤为深刻。 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有力的概述了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恩格斯这一观念狠狠地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杜林这一模糊不清的观念脱离了客观事实,注定被推翻。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又阐述了无产阶级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基本理论原则,《反杜林论》是一部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同时又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反杜林论》则诞生于马克思主义跌跌撞撞的发展史中一次错误的摸索。19世纪70年代杜林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冠以“科学”的伪装的“杜林论”诞生:杜林著书立说,并且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以假乱真,反对马克思主义。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这使当时的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他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在此,我认为《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取得的成就绝对离不开恩格斯与杜林两人的针尖对麦芒,他们二人一人抨击马克思主义,一人批驳杜林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不断完善《反杜林论》并最终完成一次质的蜕变。 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但是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恩格斯提出的对于“世界统一于什么”和“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的观念给我带来的印象尤为深刻。 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有力的概述了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恩格斯这一观念狠狠地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杜林这一模糊不清的观念脱离了客观事实,注定被推翻。 恩格斯在文中曾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例: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恩格斯通过对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全面分析正确诠释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认为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确实能起到积极作用,但不能违背经济的规律。

反杜林论读后感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 “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根源。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强调,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研究道德现象,只能遵循辩证唯物史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 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权利决定着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所以人们是否具有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在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既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在于实际的社会权利,包括既得权利以及权利实现的形式。 三、关于《反杜林论》中批驳杜林的先验主义 杜林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使用数学方法的先验论,将社会现象公式化,他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为最简单的元素,再把同样简单的公理应用于这些元素,然后得出结论。他认为对待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也像对待数学问题一样,应当以个别的简单的基本形式、公理来解决。杜林的“最简单的要素”就是两个抽象的“人”。按照他的说法,“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出肯定的要求”。这样,就有了道德的正义和法律的正义。恩格斯则尖锐地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验主义研究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研究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这样研究的结果,导致不是概念和对象相适应,而是对象去适应概念。而杜林所谓的“公理”不过是幼稚的、肤浅的主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而是要首先尊重社会,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 恩格斯这部《反杜林论》真不愧是一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巨著,通过研读使我明白了世界上绝没有抽象的、孤立的公正,更谈不上建立在阶级社会中的绝对人权,要想判断公正平等,就一定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权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篇一: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09级管理科学与工程占英春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1876年9月-1878年6月写的批判德国 小资产阶级社会义者杜林的著作。这部著作通过批判杜林的唯心主 义先验论哲学、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科学地总结了马克 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系统地 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受的体会是:第一点人在做学问或做事情时要独 立思考,思维要活跃或是逆向思维,不要人云亦云,毫无创新。第 二点,要认清事情或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违反规律去努力,不然 最后反而会南辕北辙,离真理越来越远,不过任何事情或是理论都 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一个理论或是学科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的,都是在曲折中前进和发展。书中的内容理解如下: 它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 哲学与旧哲学的不同,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 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价值在于提供科学地认 识世界的一般观点和方法, 它在书中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坚持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简明地业务水平了意 识的起源和本质,批判了杜林“原则在先”、“世界统一于存在”等关 于物质和意识上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 书中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矛盾统一规律、质量互 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 书中批判了杜林在道德、真理、平等和自由等方面及思维方式问题 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之间关系等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关于 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包括人类及“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终极真理的唯心史观,明确地指出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 历史性、阶级性以及社会存在的关系。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上,针 对杜林关于离开客观规律的绝对自由的谬论、恩格斯指出:“自由不 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 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

《反杜林论》读后感

读《反杜林论》有感 机制5班冯立涛021000509 不知是有缘还是自己有幸,在十几本书中选择了《反杜林论》这本书,虽在思政导论的压迫下读了这本书,但感觉自己真的收获了好多,也开始有点感谢学校开的这门导论课,让我们都受益匪浅。感谢的话就少说点了,所以的感谢都放在下面的读后感里啦。 读完后,它让我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这一章中,彻底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时、空观,科学的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杜林极力反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其基本观点就是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时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这个观点正暴露了他的唯心论形而上学的实质。他认为世界在时间上就如同数学中的数字序列一样,要从一数起作为开端,可以一,二,三,四……地一直数下去。由此他就断定,世界应当有个开端,他还认为世界上现实各种事物都有一定的数字积累,每种事物的数字当然是有限的,这样,一种事物加另一种事物,也就是数字加数字,换句话说,就是有限加有限,整个世界加起来,在空间上还是有限的。他对自己这个谬论还美其名曰“定数律”。恩格斯对杜林的这些谬论进行了彻底驳斥。 在《反杜林论》“哲学编”的《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一文中,恩格斯针对上述杜林的观点,着重就两个问题同杜林展开了论战:第一,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第二,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实在的还是主观臆断的。通过论战,恩格斯系统地阐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客观实在性,提出了“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的著名论断。 1,恩格斯首先批判了杜林关于时间有开端、空间有界限的形而上学谬论,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空间无限性的观点。杜林表面上承认世界的无限性,但他认为,无限性就是无限序列,无限性是“没有矛盾的”,并且“具有唯一方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著作《反杜林论》《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同杜林的论战中,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部伟大著作。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彻底批判了机会主义者杜林的反动思想体系,而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和列宁对《反杜林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马克思指出,这部著作“不仅普通工,而且真正有科学知识的人,都能够从恩格斯的正面阐述中汲取许多东西”。列宁认为这部著作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十分有益的书,并且指出它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反杜林论》写作的时代背景:《反杜林论》写于1876-1878年间,先以论文的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出版。这部著作绝不是恩格斯“内心激动”的成果或“纯学术争论”,而是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产物,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产物。恩格斯在初版序言中,对这本书的写作原因做了扼要的说明。 19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点,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欧美各国工人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在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党,各国党积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积聚革命力量,准备未来的战斗。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中心,已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 德国在1871年统一后,资产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剥削的加深,无产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蓬勃高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工人政党实现统一,对统治阶级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德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同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一方面又大肆宣扬各种浅薄庸俗的折衷主义,企图瓦解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这时,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接近社会主义,又调和阶级矛盾,反对革命斗争;既想从理论上概括飞速发展的各门学科,又坚持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反对马克思主义。他们冒充科学权威,妄想出人头地。杜林就是这种假科学在工人运动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柏林大学讲师杜林(1833-1921),从1867年起就开始攻击马克思主义。1875年前后,他以社会主义“改革家”的面貌出现,著书立说,扬言要再科学中实行一次完全的“改革”,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更加猖狂的进攻。 他的反动思想直接危害着当时德国工人党的健康发展。一部分人开始赞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