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外汉语课堂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课堂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课堂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课堂案例分析

课堂案例分析2

参照视频内容,经小组讨论,就该课堂的教学背景方面从视频中的课堂内容及授课方式可以推出以下几点:

一、教学总体流程概述

1.课堂引入

在本堂课上课前,教师提醒学生这次的课堂需要录像,希望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大声一点,并且与学生讨论了录像的原因及使用方法。由对话过程可以看出教师与同学之间互动良好,加之教师对录像的原因解释为传播中国文化,对学生的问题回答的角度也从较为轻松的一面出发,让同学们放下录像的紧张感,使得之后的课堂氛围也较为轻松,没有刻意准备、不自然的痕迹存在。

教师开始上课,并没有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安静下来,而是提高声调与同学们问好,“同学好!”学生条件反射性地回答“老师好!”很自然地就让学生安静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接着,教师提问个别学生,“Tom,你好吗?”“你忙吗?”“她是谁?”“她来自哪里”“你喝咖啡吗?”等典型问句,继续吸引同学注意的同时也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包括见面问好、询问国籍等,而且这些内容和本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有内在的衔接之处,对学生在课

堂上积极思考起到了热身作用。

教师接着对学生介绍了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包括三个声母、三个韵母、如何礼貌地询问对方的姓名及如何请求某人的允许的表达法,是典型的功能型教学法的范例。

2.

3.课文讲解教学

在教授完本课的声母及韵母之后,教师开始正式进入课文的教授环节。教师先用汉语说一遍“请打开书本。”再说一遍“Please open your book.”之后又重复了一遍汉语,并用英语再解释了一遍英文义,以此来刺激学生听觉,加深学生对汉语的熟悉度,也逐渐培养一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固定课堂用语默契,一旦学生听得多了再下一次就知道什么意思了,增加了学生的汉语知识的同时也为今后的教学省去了许多麻烦。而且效果也很明显,有学生已经对这句老师重复了两遍的话感兴趣了,并且在下边跟着开始学习这种表达法。

教师先朗读了一遍课文,让学生多了一次熟悉课文的机会。接着开始逐字逐句地解释分析,在这里说几个老师讲解课文的重点及讲课的细节。

1、教师讲解课文的特点之一是逐字逐句地对每一句话进行中英文对照的翻译,对词汇句子进行语素拆分教学:可以进来吗?教师的解释为:可以means CAN or MAY,进来means come in. So this is to say, May I come in?这种教学方法我们推测可能是和教材的设计有内在的联系,因为这本《新实用汉语课本》在这最前几课的课后注释中都是没有用到任何汉字,而是直接标拼音然后用英语直接翻译在后边的,因此推测,教师遵循这种英汉准确结合的方法,将课文中每一句话都准确地翻译为英语,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加快课堂效率。而且,从教师准确的翻译中可以看出教师拥有多年海外生活及教学背景,双语的功力深厚,例如:您贵姓?教师翻译为:What’s your honorable third name?将语体的翻译也贯穿在其中了。但是逐字逐句地用英文解释是否真的是最为行之有效,是否偶尔穿插一些简单汉语对学生的听觉进行刺激能更加有效地实现二语习得还值得商榷。

2、教师的讲解很有主次轻重之分,对于课文中有关语体的问题,虽然是重点但是不属于学生理解中的难点,教师的教授就点到即止,学生也能很快地接受。在这篇课文中涉及语体的重点词有诸如“请”或“您”。在“请”字的教学上,教师将“请”这一较难写的汉字写在了黑板上,并且进行适当的拓展来说明其语用特征,如:请进、请喝水/咖啡、请坐。而在讲解“您”时教师直接讲解说杨老师地位或威望较之陆雨平高,所以陆雨平为了表示尊敬要称呼杨老师为“您”,而杨老师可以直接称呼陆雨平“你”,这样的解释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不用过多的赘述。

3、教师在讲解中也有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当讲解到“他是记者。”这一句时,有学生对记者的发音存在疑虑,教师立刻做出反应,提示学生“记”字的声母即刚学到的j,在教师读了几遍之后学生还是有疑虑,教师就将记者一词的拼音标在了黑板上,败笔是“者”的拼音标错了,但这不是太严重的问题。

由此,我们还发现教师比较习惯于先在黑板上写汉字再标上拼音,但这对于汉语初学者来说也许会加大他们学习的难度,首先在初级阶段他们并没有认识多少汉字,其次从教材的设计上来看这个阶段是认拼音的阶段,所以借助先写拼音板书再加上汉字辅助的方法应该能更好地推动同学的汉语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的设计中“记者”这一词的选定也不是随便选的,因为本课的声母教学中有j,而上节课的声母教学中有zh,因此“记者”这一词语可以很好地辅助学生的声母掌握,我们推测也许正是因此,在学生针对这一词语提出问题时,教师很重视,不仅做了板书,还重复朗读了几遍以加深学生印象。

4、教师的综合课教学中最大的亮点是将中华文化的教学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过程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此以“您贵姓?”这句话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师的教学思路为:姓(third/family name)→贵姓(a very polite way to ask one

’s family name;honorable)→中国人重视姓多过名,因此,当第一次认识一个中国人时应当先问他的姓:您贵姓?→历史原因:中国人会将历史上拥有一个姓的人认为是一个家族的,宗族观念很强。→现实原因:中国人喜欢男孩多过女孩,认为男孩才是真正传人,因为男孩能继承家族的姓氏而女孩儿则不行。→这句话的回答应该为:我姓X。

以上的这些部分就已经大体上教会了学生这样问的原因及回答方法,学生掌握起来也较快。

接着,教师开始针对学生的提问开始对姓名这一语言点进行文化上的更宽的扩张,加深同学的印象,同时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中国人的姓在前名在后,与英语作对比,解除学生的疑惑,同时解释了汉语中的family name, full name分别是哪部分。

在晚些时候的教学中,教师对“您贵姓?”这一句子的回答句做了扩展,贵姓前只能用你或您提问,不能用我或他。接着教师教授“免贵,姓丁。”这一回答法,教师由此又联系到英汉文化中对他人夸赞的不同反应,英美国家直接表示感谢而中国人则较为谦虚、迂回。

5、教师注重语音的教学,因此注重课文的带读和学生的朗读,每句话至少朗读3遍,朗读过程中同时还注重纠音。如陆先生中sheng的轻声读法教师举例让学生反复地进行了朗读练习。在之后还对重点的句式进行了反复的朗读,还让班级同学分角色、互换角色、齐声朗读。

6、课堂的安排十分完整,目的十分明确,课堂的教学重点、同学互相练习的内容、课后的作业等都直指掌握声母、韵母及请求允许、提问姓名这几个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也不错。

二、课程整体评价

从教师方面来说,可以推测该教师在海外多年,且具有深厚的双语能力,对中西方文化都有一定的理解。教学经验丰富,对教材十分熟悉,并且可能不是第一次教授这本教材。推断依据:教师英语流利、口音较为纯正、教态良好,与学生的互动恰到好处。另外,由教师对“您贵姓?”这一句子的教授及文化的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十分深刻,一般没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可能会从语体方面来解释“贵”这一词的用法,从说话者的身份上来解释为什么用“贵”,而且这篇课文从表面上来看主要是强调礼貌的用语,这种从语用上来分析的思维至少也算中规中矩,不会出差错。但是,这位教师另辟蹊径,从文化方面来解释“贵”,认为中国人从历史上、现实原因上都十分重视姓,所以才用“贵”来提问,很自然地引入了文化的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也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从教学法方面来说,教师主要采取的还是功能型教学法,即在上课初就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明确学习任务,并且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让学生切实地学到一些实用的东西。就像上文中提到的,按照教学计划,从课堂的开始就紧紧围绕声母、韵母的教学,询问姓名的方式及请求允许的表达方式来进行讲解、操练,流程明确,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对“可以进来吗?”“您贵姓?”“认识您很高兴。”这几个句子初步掌握了,再辅助课后的作业,朗读课文、背诵句子,那教学目的的完成就不在话下了。此外,还有上文中提到的对于文化教学的方法,该教师的层层深入,逐渐拓展知识点外延的方法也很值得借鉴。

不足之处:教师的板书可以先写拼音再写汉字或者直接用拼音,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拼音学习,降低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中可以适当地多使用汉语,刺激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汉语语感,全部使用母语教学不一定能完全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质;

加入过多的文化知识是否合适也值得商榷,因为“免贵,姓X”在中国人中使用也不是太过频繁,对学生进行这种文化教学是不是应该从实用性及难度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呢。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