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日本“江户时代”的开创与社会发展

日本“江户时代”的开创与社会发展

日本“江户时代”的开创与社会发展
日本“江户时代”的开创与社会发展

简析“江户时代”的历史进程与思想文化的

近世意义

王坤

概要:百年来,我们与邻国日本有着太多太多的恩怨情仇。这种复杂的状况也许还将继续下去。然而仅仅通过感性的表达,是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这位邻居的。正如研究日本史的汤重南先生说的“在现今国内外大潮下,既不作‘亲日派’,也不作‘仇日派’,而是做真正的‘知日派’。”为此我们应该寻本追源,理性地去审视日本及日本人的特性。而日本的最后一个封建时期,“江户时代”很能表现出日本的民族特性。本文的重点在于展现日本“江户时代”的历史进程、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及这个时代对于对日本近现代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关键词:江户时代、德川家康、幕藩体制、幕府

一、引言

今年3月日本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造成的极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严重的核泄漏等安全隐患令全世界震惊。然而日本国内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各行各业的人们所表现出的纪律性着实令我们敬佩。这些促使我开始思考日本在现代化之前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我认为当今日本人的这种纪律性在很大程度上得自于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积累。下面就让我们回到日本这个最后的封建时代。

二、“江户时代”的兴衰

(一)武家势力的发展

说起日本历史上的武家专断政治,还要上溯至公元12世纪末期源赖朝开创的“镰仓幕府时代”。此后,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的殊荣。历时近700年的“至尊的天皇和至强的将军”并存的二元政治结构,自此开始形成。但由于武将政权本身就是通过武力手段推翻前任统治,而将军又缺乏有效的手段防止武装起义的发生,之后日本又经历了“室町幕府时代”和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鲁斯·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中“公元16世纪时,内乱成了流行病”一句足见当时日本国内武装冲突的异常频繁。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尾张国的小小领主织田信长在战国纷争中重新统一日本。“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被杀害后,其府中的一名下级武士丰臣秀吉通过“山崎会战”击败叛军后,颁布限制农民与武士的“刀狩令”与“检地”政策。国内逐渐统一,大权集于一身的丰臣秀吉野心显露,他于1592年出兵朝鲜,并妄想最终称霸亚洲。然而丰臣秀吉对外侵略战争不仅使朝鲜人民遭受了苦难,也由于他的穷兵黩武,加重了日本人民人力物力财力的负担,也是他的政权最终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德川家康的胜利

1598年丰臣秀吉病重之际,召集包括德川家康在内的“五大老”托付后事,这件事也为日后德川家康在“后丰臣秀吉”的体制中独揽大权埋下了伏笔。丰臣秀吉死后,“五大老”之间的矛盾显现并趋向尖锐化。最后形成以德川家康为统帅

的“东军”,以石田三成和毛利辉元为首的“西军”两大势力。加剧的矛盾终于导致了战争。1600年西军中计决意与东军进行野战,于是双方在美浓国的关原地区进行了著名的“关原合战”。战争伊始,双方厮杀在一起,胜负难决。此时,驻扎在西南部高地,内心一直徘徊于东、西两军的小早川秀秋被德川家康激将成功,突然向西军杀去。一时间兵败如山倒,西军大溃,接战才四个时辰,关原大战在遍地遗骸中结束了。

(三)“德川幕府”的确立

1.江户开府与铲除丰臣氏

关原合战大胜后,德川家康于1603年被封为征夷大将军,并在江户开创了此后维持了二百六十五年之久的“德川幕府”,这一漫长而相对和平的时间段称为日本的“江户时代”。此后,德川家康肃清了残敌,确立了真正的统治地位。德川幕府刚刚建立,其政权任然不稳固,由于各地有众多远离关东地区的藩势力,德川家康内心十分不安定。其中,丰臣秀吉的长子丰臣秀赖仍然坚守严实的大阪城,这是德川家康极不能容忍的。于是,借口“广方寺钟铭事件”及后来双方不断升级的矛盾,德川家康于1614和1615年先后发动两次“大阪之阵”。大阪失陷后,丰臣家族几乎被赶尽杀绝,下属也全部受牵连。扫清了这个最大的敌人后,德川幕府更加巩固了自身的地位,日本也进入了一段较长的和平时期。

2.幕藩体制的确立

德川幕府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措施,无疑是幕藩体制。顾名思义,“幕”即德川幕府,是为全国政权的掌控者,“藩”就是向德川幕府履行一定义务的各地领主大名。德川幕府为了维持统治,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制度。德川幕府以一切能想到的方法来加深差别,加深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相对优势或劣势。下面分别介绍幕藩体制中几个典型的内容。

(1)石高制

石高制主要是德川幕府的一种经济制度。之前提到的丰臣秀吉颁布的“检地”政策可以说是石高制的雏形。两者的区别是“检地”以单户农民为征税对象,而石高制则是以村落为单位,因而德川政府来自农村的经济来源更加稳固。另外,各大名与武士也受石高制控制,并依据接受俸禄的多寡承担相应的军事责任。这样,整个社会被紧密地连接在以幕府为轴心的经济网络中。当然,石高制本质上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如《菊花与刀》中“即使身份最低的武士也不能合法地从事生产,他成了寄生阶级中的一分子……武士无需考虑生活来源,他完全成了仰赖领主者。”一句即表现了武士阶级对于这种制度不可不依赖的状况。

(2)兵农分离制

在幕藩体制中与石高制紧密联系的是兵农分离制。“兵”是从事武力活动的各阶层的武士,而“农”是为武家社会提供口粮的生产者。兵农分离的确立,使日本社会形成了士农工商四个逐级地位降低的阶级。这种身份制的确立也规范了整个社会体系,即“武士专门习武,农民一心务农,兵农分离,各司其职其业。”除去皇室与幕府将军来看士与农。士就是武士阶层,尽管不用从事生产活动,但其生活来源完全来自于上级的禄米,使得他们成为一种寄生阶级,誓死为主人效劳。农的地位在当时比较高,可能是由于当时农业生产技术还不甚发达,武家社会又依赖农生产的口粮,因而德川政府以农为本的原因。但农却还是被限制了,他们失去了武器。这就是字丰臣秀吉颁布“刀狩令”以来,物价统治者一直心怀戒备的农民武装问题。兵农分离制巧妙地解除了农民大规模武装起义的可能性,

达到了德川政府的目的。因此,对士与农的政策,德川政府是比较成功的。按本尼迪克特的说法,“德川幕府打他们分别冻结起来了”。

(3)宋儒理学的宣扬

江户时代的日本,宋儒理学一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潮流。统治者极力宣扬这种思想,并逐渐发展出了具有日本武士思想特点的武士道。“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武士道是朱子学理论的武士化。”那么德川幕府为什么要极力宣扬这种思想呢?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宋儒理学中有关忠孝的内容被幕府统治者加以概括与创新,形成了武士道思想。由此而产生的《武家诸法度》、《诸士法度》等法令法规系统而完备地规定了大名与武士的思想道德标准,即以“奉公效命”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作为奉公效命一时的终极体现,是家臣将生命无条件地奉献给主君,或战死马前,或剖腹殉主。”这样,君臣之间的义务在江户时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加深,整个社会思想道德都被标准化了。

第二,宋理儒学思想迎合了统治者实行的锁国政策。自16世纪以来,葡、西、英、荷等国船只相继造访日本,并带来了西方天主教与外贸商品。至江户时代初期,许多地方藩主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发展外贸经济,天主教的思想也在沿海地区特别是九州迅速蔓延开来。这样的情况显然对德川幕府的统治造成了威胁。德川幕府于是大肆宣扬宋儒理学来抵制西方天主教重商主义的思想。在三代将军德川家光颁布五道禁海令后,幕府的封建经济统治又恢复了正常。

(4)对地方各藩的管辖

作为“幕藩体制”中的“藩”,他们在各自的领地里享有不少的自治权利。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德川幕府对地方各藩实行了许多政策。比如将全国大名分为“亲藩大名”、“谱代大名”和“外样大名”三个类别,加以区分的进行管辖,同时限制各藩之间的经济交往与联系。另外,三代将军创设的“参觐交代”制度颇具特色。内容是“每年4月至6月,全国各地的大名都要轮流上京赴任,而诸大名的第一夫人则终年定居江户,算是一种变相人质。”很明显,这项制度消耗了各大名领地的经济实力,起到了有效管理各大名的政治目的。

(5)对天皇的态度

作为正统的至尊象征,天皇在江户时代,和之前的两个幕府时代一样,不能掌控国家实权。然而德川幕府也不敢否定“万世一系”的天皇在日本国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于是以武力相威胁,将天皇继续软禁在京都城内,另外将其生活来源限制于石高制,等于是让天皇接受自己的补给来生活。“天皇至尊与将军至强”的二元政治体制于是在江户时代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江户时代”后期的统治危机

时间来到19世纪,在江户时代的后期,德川幕府的统治开始变得岌岌可危了。这其中有来自江户时代的长期和平造成的日本国内封建制度腐化的原因,也有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武力迫使日本开关的原因。

1.德川幕府的统治危机

江户时代长期和平、繁荣表象的背后,是封建各领主、上层武士阶级生活奢靡化,因而他们更多地对农民开始大肆盘剥。江户时代初期,年贡率为“四公六民”,而到了后期,竟然逐渐上升到“七公三民”。农民生活日渐困窘,日本封建社会的农民阶层处于瘫痪的状态。随着上层的盘剥加剧,农民阶层也出现了贫富差距加大,上层农民商人化的现象,通过层层联系的封建社会体系进而影响到

了武士阶级的稳定收入状态。一方面,长期的和平消磨了他们的尚武精神,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怀疑;另一方面,由于上级供给的禄米减少,下层武士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奉公意识消极化,统治阶级内部摩擦增大,主从关系、效忠序列发生着系统性的裂变。比如,整个社会的动荡开始频繁,武装暴动不可避免。

2.被迫开港

1853年6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理率领舰队强入江户湾,并以武力相威胁,使得幕府内人心惶惶,此事件是为著名的“黑船事件”。翌年1月,美舰再来,幕府无力抵抗,终于同意与美国签订了日本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妹和亲条约》。条约的内容是耻辱性的,包括向美国开放下田、箱根两港口,给与美国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等。1856年,幕府又迫于美国的武力相迫,继续与其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将更多的国家权力出卖给了美国人。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打开了日本国门。这样,继中国等亚洲国家之后,日本也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旋涡中,江户时代的和平一去不复返了。

三、“江户时代”社会的思想文化

长期的和平孕育了江户时代繁盛的社会思想文化,许多内容流传至今,很有思考价值。

(一)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

江户时代学派众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传统的宋儒理学虽被官方视为正统,但各分支学派如阳明学、圣学、古文辞学、古义学、水户学等不断开创,又如国学、兰学等新兴学说的涌现,致使宋儒理学的地位不断下降。

1.旧儒学的分化

江户时代,掌握最高政治权利的幕府将军为了更好控制全国经济,热衷于儒教文化的社会气氛的营造,而作为下层的百姓、町人则希望生活质量的提高、获得更多地人性自由,倾向于注重现实主义的思想学说。

基于这样的背景,素如理学开始分化,出现了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人为代表的新儒学者。他们抨击宋儒理学脱离先秦儒学的本义,误人子弟,主张重返孔孟古典,阐发原著的真谛,以经世济民。古义学派的创始人伊藤仁斋凭借其深厚的古汉语功底,采用训诂学的方法研究宋儒书籍,论证了孔孟著作思想如何被送人曲解。他推崇《论语》,《孟子》,将他们视为“学问之标”,并重新阐释“道”的涵义。另一位新儒学的先驱者古文辞学派的荻生徂徕则批判伊藤仁斋的思想,他主张学习中国古典文集中的语法、修辞、古义中的文学思想以及对人情肯定的内容。诸如伊藤仁斋与荻生徂徕的新儒学者在当时统治者的学术打压下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并催生了日后新学术的产生。

2.新兴学说的涌现

(1)国学

国学倡导排佛斥儒,否认神佛一体的观念,鄙视儒学和儒学者;主张复古,即研读日本的古典书籍,焕发日本国有的民族精神,从而复兴并弘扬古代的“皇神之道”,尊崇皇室,振兴神道。其中对于《古事记》、《万叶集》和《源氏物语》等典籍的研究与精神挖掘是其重点内容。

国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契冲为代表主张恢复日本古典中的真实思想;第二阶段,以和田春满、贺茂真渊为代表的国学者宣扬本国的古代文化,并试图探究神道的真意;第三阶段,国学发展达到高峰期。本居宣长

在总结和继承先人的思想体系后,提出以古文化视角来研究古典,开创了“知衰论”的学术观点;第四阶段,则是国学思想的异化期。本居宣长的弟子强调唯心思想,试图证明神的存在,宣扬日本民族的优越性。这样,国学思想染上浓重的复古思想与扩张思想。但不管怎样,国学完成了日本第一次关于人性理论的整合,孕育着前近代的文化精神和维新思想。因此,复兴国学的本来目的,是试图通过对日本古典的研究,探求日本古来人性的真实,以及尊重人性和肯定人欲,萌发前近代人本主义精神。

(2)兰学

若将国学理解为宋儒理学的异化,那么兰学确实为江户时代产生的异质文化。兰学就是江户时代的日本凭借荷兰语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医学、天文、数理化、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的一门新学科。兰学在日本兴起,统治阶级与民间自然对待它持不同的态度。对于统治阶级德川幕府来说,蓝雪体现了它的实用性。1709年,幕臣新井白石根据对被逮捕传教士的传讯记录编成《西洋纪闻》、《采览异言》等旨在向日本国内介绍世界各国动态的著作,极大地开阔了日本人的眼界,开创了兰学在日本的发展。八代将军德川吉宗提产奖励“有用之学”而不问华夷之别,又于1720年宣布“洋书解禁”,为兰学的全面普及提供了可能。

兰学中最为重要的是医学和天文学。医学是最早传入日本的西方自然科学。到了1774年,前野良泽与8名友人费时四年,共同将荷兰文的《解剖学》用汉字译为《解体新书》,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也成为了兰学正式形成的标志。天文学也在日本国内受到重视。1716年德川吉宗命令西川如见为“天文御用”,制造浑天仪,并于1744年在神田设立天文台,促进了日本天文学的发展。

与此同时,其他的自然科学也在日本得到普及。兰学在形成过程中,形成师承关系,具有近代科学知识的新兴知识分子纷纷成才,逐渐形成了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梯队。兰学在日本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影响颇深。但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汉字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少译本都采用汉译就是例证。实际上,由于德川时代盛行仰慕汉学之风,知识人包括兰学者的汉字造诣颇高。另外民间兰学私塾、兰学会社的建立,让江户时代的兰学在日本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

兰学的发展对于日本社会的意义不言而喻。它带来了西方的实证主义精神、合理主义思维方式、民主观念和自由平等意识,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树立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这便具备了冲破封建主义思想牢笼的可能性。

(3)经世学

经世学是当时各个学派思想精华的结合体,具有集各家所长的总和优势。它以儒学的入世意识为本,兼取兰学、国学之长,疾呼开国论和海外腾飞论。也正因为这样,在百家争鸣的江户时代,经世学提出了完备的进攻型国家战略,为日后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二)大众化的寺子屋教育

日本近现代的高质量文化教育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得自于江户时代教育普及的历史延续性。那时,在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下,上层的武士阶级子女接受的是在藩校、乡学中的教育,而农工商的子女接受寺子屋教育。寺子屋教育,最早出现在15世纪下半叶,这种教育在寺院进行,有僧侣、神官等担任教师,向儿童教授读写算等基础技能,因此得名。据有关资料记载,整个江户时代,寺子屋开办数量有1万余所。由于是实行初级庶民教育,在寺子屋学习的儿童多出自于普通农工商家庭。教授的读写算内容也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当然,个别寺子屋

也有开设习礼、图画、茶道、花道、作文等更多样化的课程。可以说,这种教育开展了广泛的国民教育基础,使得庶民的初级教育普及率迅速加快。

寺子屋教育之所以在江户时代得到蓬勃发展,离不开当时全国同一商品市场的形成。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处在四民最底层的商即町人对他们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不相等的待遇感到强烈不满。在奢侈生活的同时,他们急于改变他们唯利是图的形象,日渐重视起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于是乎出现了大量招收町人子女的寺子屋。相对于城市町人,农村中的豪农豪商,面对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也增加了他们对子女对实用知识的学习的注重。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封建等级秩序日益破坏,农工商阶级强烈要求打破武士阶级垄断文化教育的权力,同时不少没落武士又加入寺子屋的教学中。当然,在教师中,占绝对优势的是广大庶民,这打破了曾经武士阶级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寺子屋教育的影响都颇深。江户时代初期,武士阶级垄断这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而随着一部分武士的没落与农工商阶级的崛起,寺子屋教育占据了国内教育市场的主要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寺子屋教育在江户时代的普及推动了日本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此外,通过寺子屋的德育教育,学童学到了孝忠主君,尊敬父母,尊长爱幼,礼敬师长,勤俭诚实、知书达理、安分守己等道德伦理。日后明治维新的成功则是对寺子屋教育的历史传承性地位的明证。

(三)活跃的大众文学

江户时代,随着普通老百姓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和出版业的发达,一般大众越来越渴望追求现世的享乐主义,庶民文化因此得到了迅速普及。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大众文学形式产生了。它的出现使当时社会的文学素养提高,更更丰富了庶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类”作品,上田秋成的“读本类”作品和式亭三马的“滑稽本类”作品。

井原西鹤的代表作《好色一代男》的出版被视为“浮世草子”这种通俗文学形态的诞生。“浮世草子”式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艺性,兼具文学、美学理念和庶民小说性格。除《好色一代男》,井原西鹤还创作了《好色二代男》、《好色五人女》等一系列有关“好色”审美情趣的作品。主旨大多是主张追求爱与性的自由,反对封建的“义礼”观念等。因此,他的作品不是低俗之作。井原西鹤的好色,主要放在精神性上面,而不是性的胜利本身,即着重追求自由与肯定人性,尤其是从性的侧面肯定人的自然的生的欲求,表现出风流的情趣,是与当时的现世主义时代思潮息息相通的。

“读本类”作者土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可以说是一部梦幻式的怪异奇谈,内容上此书多有神、鬼的出现。甚至还体现出灵魂超越生死、时空而存在的东方宗教思想。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春雨物语》则多了一些现实内容的文学化。中村幸彦评价他说“秋成蔑视封建的个性,站在相互尊重个性、个我是个我的立场……”。因此,上田秋成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封建顽固性。

“滑稽本类”的式亭三马创作了《浮世澡堂》与《浮世理发馆》两部经典的姊妹篇。这两部文学作品分别以社会庶民的生活社交场所澡堂与理发馆为背景,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将庶民的生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具有真实性,为人们研究江户时代庶民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除去之前提到的三位作家,那个时代还涌现出了不少大众文学的名家,在此不再作进一步介绍了。

总之,江户时代的大众文学十分活跃。它们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模式,试图通过描写市井乃至青楼的生活、风俗和世相,诙谐逗笑,而不流于鄙俗和猥亵,也是与当时的社会规范的“义理”相克,与传统的“家”的秩序相悖,这样进行戏作式的消极对抗。这是属于个人无意识的抗争,但反映了庶民的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受到庶民社会的广泛欢迎。江户时代大众文学的活跃为近现代日本文化存在的基础创造了条件,不仅如此,它还极大地影响着通俗文学在日本文学史与审美观上的发展。

(四)庶民的艺术生活

江户时代,不仅仅是学术思想、教育与文学得到很好的发展,庶民的艺术也进入繁盛期。这其中,浮世绘与歌舞伎是最具代表性的两项民间艺术。

1.浮世绘

庶民对社会新潮流的向往与西方印刷技术的进步,导致了江户时代浮世绘的诞生。所谓浮世绘,就是一种日本式的木版画艺术。由于其所绘的内容均反映社会大众的风俗习惯,因此受众者为广大庶民。在画题的选择上,浮世绘多为美人图、歌舞伎俳优和后期的风俗画。而在色彩上则经历了从“墨色”、“丹绘”、“多彩绘”再到后来的“锦绘”的连续过程。

浮世绘的创始人是菱川师宣,《回眸美人图》、《温泉澡堂女图》是其代表作。此后又有鸟居清信等画家不断发展,至铃木春信的“锦绘”创作,浮世绘也迎来了全盛时期。江户时代晚期,浮世绘融入了不少西方近代绘画艺术的方法,本土化的生命力减弱。再以后浮世绘作品大量流入西方,日本国内的浮世绘创作陷入低谷期。

值得注意的是,浮世绘中许多对美女与俳优的描绘,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享乐主思想,而且还将工商业者对于人性解放的欲求和对权威的反抗精神融入进了绘画中,这让浮世绘有了更多的社会思考价值。

2.歌舞伎

歌舞伎艺术的成就在江户时代也达到了高峰。18世纪起,歌舞伎逐渐从原来的以俳优为中心转变为以歌唱与台词为主,为歌舞剧的发展扫清了意识上的障碍。这一时期,剧作家与俳优人才辈出,如剧作家松门左卫门、鹤屋南北、河竹默阿弥等人,以及名优坂田藤十郎、市川小团次、中村勘三朗等人。所有这些人为歌舞伎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作为日本的一种戏曲艺术,歌舞伎一直流传至今。

四、总结

通过上面对日本“江户时代”的历史演进与当时社会状况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德川幕府的“幕藩体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它规定了人们的封建等级身份制意识,限制了活动;另一方面,封建的压制反倒激发出了江户时代繁盛的思想文化,人们越发希望的到人性的释放。从整体上看,江户时代为近现代日本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而诸如大众教育普及事业等内容仍值得我们学习。(全文完)

由于本文作者相关知识仍不甚通晓,因此为方便考虑,不再采用标注。直接引用的内容在文本上用加粗与斜体表示。下面列出本文的主要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 江户日本/(日)茂吕美耶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日本维新史/(加拿大)诺曼·赫伯特著/姚曾译/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

公司

3. 日本史/王仲涛,汤重南著/人民出版社

4. 日本史话/汪公纪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 日本文化通史/叶渭渠著/背景大学出版社

6. 《菊花与刀》精读/冯伟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7. 日本近现代史/宋成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社会正在进步

1社会正在进步,时代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正在提高。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我们就必须讲礼仪,有着高素质才能跨进新世纪的门槛,成为一个合格的新时代公民。 古人云:“自修齐,至治平”。不错,要干大事,就必须先学好礼仪。罗曼罗兰也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正在接受着知识教育,更应该知书达理、举止文明、谈吐得体,提高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样才能学好知识,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合格中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像普列汉若夫所说的“道德的基础并不是对个人的幸福的追求,煞是整体的幸福,即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 一个有高素质、有道德,懂礼仪的人,必定会引来旁人的赞许和祝福。即使你再怎么不出众,但是你那处处为人民着想,毫无怨恨、纯真的神情,足以让人记住你的名字、记住你这个人。在一个穷困潦倒的乞丐面前,你只要伸进口袋,拿出十分之一或者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钱给他,就会在他心中默默的为你祝福。在一个已经失去勇气活下去的人面前,你或许只要给他一个对生活充满快乐的微笑,说一句激励他的话,那么就会令他充满对生的希望。在这一瞬间,你的面容也将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在生活中,很多不经意间发生的事,足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礼仪文化,哪怕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一个很小很小的动作。 “孔融让梨”——一个大家再也熟悉不过的故事。四岁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他虽然还是一个四岁的孩子,但是他的那种精(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s://www.sodocs.net/doc/817879563.html,,请保留此标记。)神足以让人敬佩一生。比那些满腹经文,却只懂得说,不会做的大人要强上百倍。这件小事之所以会被后人所传颂赞扬,就是因为四岁的孔融做到了道德礼仪。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自夸自大,相反一个无修养、无道德的人,将会到处炫耀自己的功勋。就像宣永光所说的那样“无道德,是狗材。无知识无道德,是弃材。既无知识又无道德反自以为有知识有道德,是杀材。” 文明礼仪,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事情。身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已经不在是一个孩子了,懂得的事情、道理也不断多了,甚至已超过了一些大人。当然,我们就更应该懂法律、爱祖国、尊师长、礼待人。所以,生活处处有礼仪。我们不仅要在一方面做到文明礼仪,更要在多方面做到文明礼仪。在校园,在家中,在各种公共场所,都不要忘记礼仪。文明礼仪不是靠一个人遵守的,它靠的是我们大家,一个集体,只要人人都遵守礼仪,讲道德,那么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而一个不讲文明礼仪的人,也将跟不上潮流,被社会所淘汰。在学校,我们应该做到尊敬师长,认真听讲,和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回到家应该孝敬父母,要懂得感恩。在一些公共场所应该讲秩序、举止文明、轻声细语。我们还要爱护花草树木,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生命。能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而补余之不足。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流传到遥远的后世。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把文明礼仪深深地刻在心中,争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成为一个新世纪的公民。利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创建一个美好的社会。 2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盲目的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种种弊端。推动社会发展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而科学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科技在各个不同的层次、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科技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 (一)科技进步改变了生产力要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劳动者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掌握科技,转化为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而能够使其更好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职能。我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工作内容全部基于hr系统,这使得员工信息更加完善、系统化;办公流程的信息化让工作更加规范,责任到人,有据可查,提高效率。 2.科技进步创新了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这也是科学技术的产物。17、18世纪力学和机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工具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世纪电磁学和电气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发电机和电机的发明,奠定了电气化基础;20世纪的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机等的发明,推动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的进程。 3.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创造出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二)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社会革命力量的发展。 纵观社会发展史,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使社会经济关系的相应变化,甚至产生新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产关系的变革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科技进步提升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自然科学是人类思想解放和进步的强大精神武器,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科学使人类思维方式科学化,文化观念革命化、精神文化现代化。

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

关于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有了巨大发展,道德领域里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经济与伦理的困惑日益受到多数人的关注。从1986年开始,伦理学界就有不少同志对此进行了考察和探索,提出了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相背离的论点,立即就有一些同志进行反驳,提出了与之相反的观点,一场广泛持久的讨论在伦理学界全面展开。许多理论工作者都发表了论文,陈述自己的意见。经济发展究竟是推动道德进步,还是阻碍道德进步?评价道德进步的尺度是什么?成为讨论中的两大主要议题: 一、关于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一)经济与伦理自然协调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尽管看到了人类的道德活动和经济活动受着不同原则的支配,并分析了经济行为动机的自利性,但他并没有把这种追逐个人利欲的行为排除在道德领域之外。他不仅承认出于同情、仁爱动机的行为具有道德价值,而且也认为出于自利动机的行为也同样具有道德价值。他在《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简称法律学)中,不仅重申了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能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而且认为商业的本质中有道德的基础,会对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起促进作用。 第一,商业社会打破了陈旧的传统道德标准。在过去的基督教的道德习俗中,一味地提倡“爱人如己”,要求人们具有同情、仁爱、献身的品质和精神,光把给人无酬地服务或把东西白送给别人的行为才视为是道德的和高尚的,一旦有偿服务或把东西与人交换,往往就视为是不道德的,并受到鄙视。斯密认为,这种道德评价不适合商业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因为在商业社会中,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大部分是通过交换和买卖取得的,不可能无偿赠送,这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不能仅仅求助于他人的仁慈,必须依靠互利互惠的原则。所以,商业社会的道德观念不同于基督教的绝对排斥利益的传统道德观念,它不仅认为社会领域的无私奉献的利他行为是道德的,而且也认为经济领域的为己不损人的行为也同样是道德的。 第二,商业活动培植了人们许多优良的道德品质。交换作为分工、技艺和贸易的结果,不仅使人们的不同资质才能交相为用,增进了人们生活的便利,而且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助协作,有利于人们的团结和友谊;交换的实现,使人们的劳动得到了报酬,就会鼓励人们勤勉,精神勃勃的工作,避免闲荡、偷懒、耍猾的恶习;通过契约完成的商品交换,就会使交易双方养成诚实无欺、守时信用的习惯,以致斯密感叹到“在野蛮民族之内,诚实是极其希罕的美德,推广诚实和遵守时间的道德乃是商业”。斯密还认为,在交易的活动中,双方为获取自己的利益而讨价还价、斤斤计较,这不是庸俗不堪的东西,恰是商品交换的正常现象。也正是经济人的自利动机和赚钱欲望,驱使他们注重经济效益,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商品价格,并形成了勤奋节俭、改革创新的品质。 第三,商业交往造就了自由、平等、和平的社会。在斯密看来,商业是自由、平等与和平的发祥地,因为商业交换和契约是人们在平等基础上自愿缔结的结果,它排斥外在的强制和特权,人们拥有平等的地位和交换的自由;人们之间的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则使人们之间及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这种共同的利益就会使人们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而商业贸易又使每个地方的人们有机会了解他国的风俗习惯,有利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改掉不良的陋习。 亚当·斯密不仅论证了商业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且认为商业蕴含了互助友爱、自由平等、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等美德。尽管斯密所说的这些美德都是按照资本主义经济要求的理想道德,在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中常常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甚或有背道而驰的现象,也不排除斯密作为忠诚的资产阶级理论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资本主义文明的腐败方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人类对精神追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对空气温度、湿度的限制,还对其居住环境有了进一步的关注。因而从舒适空调迈向健康空调将是空调工程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本次课题设计中,该建筑物内空气的温、湿度及清洁程度,有着一定的标准,比如在展览厅中,为妥善保存物品不受霉潮侵害,得以长期保存,必须加以相应的控制;在接待室、办公室、包间等,应及时排除污浊空气,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和卫生要求,提高人类的身体健康,以有利于人们工作、休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所以,空气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 目前,太阳能空调能显著减低建筑能耗,实现太阳能利用装置与建筑一体化,还具有季节匹配性好及环保的优点。实现太阳能空调制冷具有多种技术方式,将太阳能辐射转化为较高温度的热能再转化为冷量是其中最有前途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利用方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多个科研院所追踪发展太阳能制冷技术,吸收式太阳能空调领域研究比较成功的有广州能源所、北京太阳能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及香港大学等科研单位;企业方面,北京天普、山东皇明、长沙远大和珠海兴业等企业都建立了太阳能空调示范系统,开始产业化尝试。其中长沙远大为槽式聚光系统;目前珠海兴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珠海总部和湖南分公司分别新建了70kW和500kW的智能太阳能空调系统,该系统由真空热管式集热器,热水吸收式制冷机组,蓄能系统,空调终端和控制电路组成,系统调试成功后,已经连续可靠的运行18个月,为目前国内运行最为成功的太阳能空调工程之一,除此之外兴业公司还努力开发光热幕墙等设备及相变蓄能材料,以期更好地与建筑一体化结合及提高太阳能空调的效率。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我国节能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筑耗能持续增长并占社会总耗能的30%左右,采暖、热水及电空调耗能又占建筑耗能的50%以上[1]。传统电空调多以氟氯碳化物为冷媒,而氟碳类物质被公认为是破坏臭氧层和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而且电能主要是通过燃烧化石能源达成发电过程,排放的酸性气体严重污染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损害。太阳能空调的优点是:直接且容易使用;利用可再生能源且在附加储能系统时具有连续性;维持相同的舒适性品质;安全;运行成本低,无技术专属性;绿色环保;电网削峰功能;良好的季节适应性,供热供冷一体化。因此,太阳能空调被认为是降低建筑能耗和减少温室效应的最佳方案。综上所述,国外太阳能空调研究已经是低碳建筑技术的重要开发方向其研究内容如下: 1.根据设计地点和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参数的选择 2. 各层冷负荷、热负荷、湿负荷的计算 冷负荷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传热负荷、太阳辐射负荷、工艺设备及照明设备散热负荷、人体散热负荷。逐时相加最大值为夏季所需的冷负荷 热负荷可采用《空气调节工程》第二版公式(3.24)。逐时相加最大值为冬季所需的热负荷 湿负荷包括人体散湿和工艺设备散湿。人体散湿根据单位人体散湿量,室内人数,群集系数决定;工艺设备散湿根据其功率决定 3.空气处理方案的选择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冷热负荷的要求及新风量的要求,合理的选择设计方案。

时代进步方向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并且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加紧密,强化了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的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2014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4月7日至11日举行。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厂商参展。中国以近600家参展商规模成为东道主德国以外的最大参展国。在为期五天的展会中,“工业4.0”概念受到关注。舆论认为,作为工业领域的全球领先展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对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展商和观众对本届展会都给予高度评价。德国联邦科研部专家伯伊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为加强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早在2006年,联邦政府就通过了《高技术战略2020》,该战略文件重点是《未来项目—“工业4.0”》。联邦政府从2010年到2013年为高技术战略共投入270亿欧元,对未来项目的专项投资达83亿欧元。为了进一步落实“工业4.0”计划,最近德国三大工业协会—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以及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三大协会”)决定,三大协会共同建立一个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平台”的办事处,该平台已正式启动,旨在推动实施联邦政府制定的高科技战略未来项目。汉诺威工博会负责人柯克勒认为,“工业4.0”在本届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已成为核心题目,在未来10年至15年,制造业的综合整合将对全球产业产生巨大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已为时不远。

江户时代的町人与明清商人之比较——兼论中日都市文化的差异

刘凤云:江户时代的町人与明清商人之比较——兼论 中日都市文化的差异 刘凤云 江户时代的町人与明清商人之比较 ——兼论中日都市文化的差异 刘凤云 都市文化主要是指那些有都市建筑和都市居民特征的文化。在都市文化丰富的内涵中,作为都市居民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人,其行为方式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乃至权利和义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结构及其都市文化的特质。在封建社会,中国与日本这两个地域毗邻的国家,同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古老的中国堪称东方文化的中心,而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建国的日本,不但接受了中国的一整套封建制度,承袭了中国农本商末的儒家文化和统治思想,而且,其最初的都市形态也是唐文化的代表长安城的简单模拟。然而,异国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并不排除其自身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独立性。日本在进入战国(12~15世纪)后,便逐渐形成了以武士为中心的士农工商的等级社会,伴随着武士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兵农分离的过程,日本在17、18世纪迎来了其历史上的“都市时代”。而同一时期的中国,也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出现了“街市繁盛、商贾聚集”的城镇文化发展的历史时期。本文拟分析、比较这一时期两国商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以探讨两国都市文化的差异。 一 17、18世纪,无论是明清统治下的中国,还是被称作江户时代的日本,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晚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发达,商人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都市文化的主体。这种变化,在中国则表现为士商渗透、亦儒亦贾的社会结构的新组合,在日本则为以商人为代表的都市自治共同体取得幕藩封建统治末端的地位,即由商人町年寄、町名主直接管辖的町人町(市民町)的出现。町,在这里是指日本都市的行政区划而言。但町人町并非西方意义上的独立的市民社会,它是由幕藩政府所扶植,并与幕藩封建体制融为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常,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取决于其文化结构与文化发展状况的特殊性。在日本德川时代(1607~1867),都市的主要形态为“城下町”。这些有“武士之家”称谓的城下町,原来是幕府及诸大名的封建据点,然而,当武士们迈出从乡村到城市的第一步,完成兵农分离的同时,便无可抗拒地蹈入都市生活的轨道。随之而产生的消费需求,迫使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强制性移民及优遇工商业的政策,从而促进了城下町的建设与工商业的发展,并在城下町下聚集起数量可观的手工业者与商人,他们统称为“町人”,所居地区则称“町人町”。 构成城下町文化结构的实体主要是三部分。一是武士,它包括幕府将军、诸大名以及隶属于他们的家臣团;二是被称作町人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三是众僧侣。由于三部分人是按照身份、职业被划定居住区域的,所以适应这种分割状态的居民结构,都市的管理体系也分成了三部分。如当时最大的城下町、德川幕府的所在地江户(东京),武士由大目付和若年寄管辖,众僧侣由寺社奉行管辖,町人统归町奉行管辖。身分上为武士的町奉行虽然名义上具有行政、立法、警察、消防等权力,但实际上,町地的行政则主要由町奉行下属的町人承担,这些人统称为町役人。即町官。 毋庸置疑,町役人是日本封建文化自身的产物,反映了幕藩体制的特征,而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悖。其表现有二,一是町役人的町人身分与町人职业。据史料记载,他们大都为享有特权的大商人。如曾任大坂町役人的尼崎家是从事海上运输贸易的巨商。[①]江户的三位町年寄(江户町役人的首脑)亦均为有实力的商业巨头。其中,樽氏与奈良氏共同把持着江户的驿站运输业,喜多村则取得了“关八州连雀商札座”的管理权,为关东行商之总管。[②]二是这些以町人身分参与町政的町役人拥有实际的统治权力。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姓名:王青芬班级:11级会计学号:114A1140 科技的发展能加快社会的进步,社会进步同时引起科技改革。两者相辅相成。 从古到今,人类历史进过了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每一次科技发展也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不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它们都是科技发展的体现。我们应当深入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逻辑,认真反思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预测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必要在社会发展中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技的发展不仅沿着自己的历史轨道在前进,而且也造成了人类历史发生重大的变化。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历史的有力杠杆,并且他还认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而蒸汽磨产生的却是资本主义,这就很明确地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变迁。 一、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当今社会的先进文明是以科学为中心的文明,西方国家的物质生活,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以及人的消费生活和社会对它的服务,都是依靠科学和根据科学原理而形成的技术取得飞速进步的。东亚国家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和解放后,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奇迹,成为崛起的国家,科学技术是一个重要原因。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体现在:

第一,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并且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丰足的物质前提。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生产劳动是人类的体力和智力同时消耗的过程,人的体力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可是人的智力发展却是迅速的。其次,科学技术能够促使劳动工具更新的速度加快,从根本上去改变生产的面貌。 第二,科学技术发展引发新的社会革命。科学技术能够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生活发生相应的改变,并且迟早能够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变革。人们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生产,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生产力的发展总是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由此说来,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追根溯源还是由于生产工具发生变革的结果。 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科技革命可以说是思想解放的先导,它能够促进人的头脑革命化。由于科学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养成重视实践,追求实事求是以及真理等好的风尚,所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习惯就会不断产生,伦理道德观念也必然会发生升华。另外,科学发展还能不断改变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式,决定教育改革的方向。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索中所体现的理性思维方式等,通过增强人们的素质,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社会发展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可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的,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且是相互影响的。一定的经济社会制度的范围内,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规模与效率的主要因素与前提条件。所以,研究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又要研究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社会条件。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 谈落实科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十七大;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绩效观,正确的绩效观核心是“发展”。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绩效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全力支持“三农”信贷作为根本目的;要把实现风险防控作为创造绩效的重要内容;创新思维模式,从执政兴国谋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组织工作。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组织工作,必须改变封闭、落后和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式,顺应时代的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思维模式,自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根据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从党执政兴国的战略高度审视和谋划组织工作。要把促进人的发展和依靠人谋发展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形成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用事业凝聚人心,用实践造就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着力构建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帮助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谋发展、促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创新工作思路,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进组织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组织工作,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用整体的、系统的、协调的观点,围绕可持续发展,科学确立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就组织工作服务大局而言,既要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要把规范化操作作为实现绩效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组织工作必须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思维模式、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断开创新局面。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样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

社会在发展,艺术也要进步作文

社会在发展,艺术也要进步作文 一家人准时锁定《综艺大观》期待开怀一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连春节联欢晚会都很难进入一些人的眼球了。 小品和相声是两大语言节目,很早不就说了吗,相声干不过小品,其原因就是很多相声作品中讲的那样“俩人站在那干说”。这说明什么?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着,似乎相声的形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了,好像它就是旧社会在茶馆里、没有电视时广播里听的那个年代适合的。 那同样,有了mtv、电影,多媒体的网络,小品也一样啊,人们也觉得“几个人在上面干贫嘴”也没多大意思。其实就是这样的,对于相声小品,没有它我们还能不能活?当然能活,那就对了。这是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客观性谁都很难阻止,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还是得扯到相声,冯巩提出“泛相声”,他说啦,相声为了适应社会,不得不有所改革。刚开始听这个我觉得很不痛快,相声是100多年流传的民间艺术,变味岂不等于毁了它。可后来我又一琢磨——很有道理啊!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的口味都变了,相声小品和观众之间很僵的局面就不可避免。 目前我们真的很矛盾,相声、戏曲一些老艺术已经有很

多人淡忘了,它们是不是真该改革了?而这不正等同于我国现今的社会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作为热爱综艺的人,我们很不愿意看到小品现在的状态。矛盾之余,我其实还是打心眼里希望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永存!但目前令我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就觉得小品包括相声是“耍嘴皮子”,有什么意思呢?这真是对艺术没有理解,我希望看到的是对这些艺术深入理解,理智地认清原委后,再对艺术的未来出谋划策,共求探索艺术的复兴之路! 现在,小品还是不可缺少的嘛!春节晚会还不就等着它们带给我们欢畅一笑嘛!赵本山的小品人人也都能说两句啊!淘汰这门艺术形式暂时我们根本不会去想,那么就还是要靠我们去谋求一条发展之道。别“静观其变”、“没变就算”,要去理解这门艺术! 确实过去有很多小品我非常喜欢,又是学动作,又是背台词,常常全家哈哈一乐。而现在有些作品,我不敢轻下定论,只是觉得老百姓觉得不亲切了,在生活中不会有哪个时候会套用上。再换另一方面说,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存在敷衍了事现象,往往有些节目是邀请演员表演,而小品演员就匆匆忙忙两下就排个小节目。说白了,这就是台上折腾一下,离经典的作品差的很远!还有,有些小品是为适应晚会

江户时代政治体制是什么样的 江户时代的经济如何

江户时代政治体制是什么样的江户时代的经济如何 本文导读:江户时代的日本统治着除虾夷地(今北海道岛)以外的日本群岛。18世纪初以来早期资本的进入及18世纪后期虾夷地已经成为长崎对外贸易中出口海产品的重要产地,虾夷地实质上已经被纳入了幕府的对外贸易体系。 征夷大将军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封地在一万石以上的大名,其领地及行政机构就称为“藩”。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虾夷松前福山的松前家没有石高(土地及收入),下野喜连川的喜连川家石高只有五千石,但它们被幕府确定有一万石的格,因此也有被称为藩的资格。需要指出的是,一般大大名的家臣,领地超过一万石的大有人在,但因为不是大名,所以其领地不能被称为藩。绵延二百六十年的江户幕府,前前后后存在的大大小小的诸藩计有五百多个,平均下来的话,各个时代所存在的藩大概有二百七十个,号称“江户幕府三百藩”。 政治 幕藩体制 在江户时代,知行10000石达以上者便称为大名。江户时代共有200多家大名。江户时代的政治体制为“幕藩体制”,由江户幕府和各藩共同管理国家。在幕藩体制下,幕府将军是江户时代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幕府是国家的最高的政权机关。江户幕府统治全国各地的藩国。各藩的统治者是大名,

效忠于幕府。将军实质上是各藩诸侯盟主,大名处于半独立状态,仍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在自己的领地就是绝对的主宰,但受到幕府将军的控制,对幕府负担政治、军事以及经济义务。各个藩国的大名实际上分为亲藩、谱代、外样三类。 亲藩大名是与德川家有血缘关系的藩领,在这之中有着御三家之称的尾张、纪伊、水户藩最为重要。 谱代大名又称世袭大名,是指在关原之战以前一直追随德川家康的。地位仅次于亲藩大名,大多位居幕府要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有权力,俸禄却很少,如本多正信、大久保忠邻等。德川家康设计幕府统治必须完全由亲藩和谱代大名操控,外样大名不得参与。 外样大名则是在关原之战被迫臣服的大名,他们有的拥有雄厚实力,不过,却没有亲藩或谱代大名的权力,又常被幕府监控,即使有心要反抗德川家,也无法成事。因为外样大名的领土多在偏僻的外边,在锁国时期反而最容易跟外国势力结合,成为倒幕的主要动力。 武家法度 江户时代针对大名进行严格的法律约束,《武家诸法度》因此频频出台。庆长二十年(1615年)闰六月,大阪夏之阵结束后不久,江户幕府针对全国各地大名用于防御而城堡林立的情况,发布“一国一城令”。紧接着,在德川家康的幕后策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进步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人在实践中不断使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丰富发展,进而在此过程中使自己得到了进步,人与社会相互和谐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正确把握两者的规律,对于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的发展;社会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不断实现小康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快速进步,不断在两者和谐良好的循环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目标。 1.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认识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本质规定,主要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束缚,从而在关系、能力、素质与个性等诸多方面所获得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列宁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会做一切工作的人”。 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把衡量社会发展或进步的视角放在单纯的社会财富和经济增长上,认为财富增长了,国家就富强了,人民的生活就提高了,就是所谓“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另一种观点就是“满足基本需求”论,认为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就是社会的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衡量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尺度,不仅包括人们的基本需求,还应包括满足与人的物质文化需求有关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条件,如民族的独立、社会民主化程度、人政治自由和安全等内容。 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既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也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每一个时代的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脱离社会的全面发展去谈人的全面的发展,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谈。但是人与社会不是直接的同一关系,在人的活动中产生的社会组织一旦形成就获得相对稳定的独立性。因此两者的发展不能直接等同。 2.1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作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系,作为包含一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的有机整体,构成了人类及其个体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发展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法治和文化的进步最终都要集中到人这个社会的核心要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专业:艺术设计学号:姓名:吴思繁 摘要: 本文是关于科学技术革命与实践发展之间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在研究中采取了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方法,内容涉及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技术与产业革命史等多个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的龙头产业。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和精神财富。随着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影响力对人类影响 前言: 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它包含人造器物,科技活动的制度和体制、科技活动的行为规范和科技价值观念。尽管它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而当它一旦进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往往是分离开来,他们各自独立的发挥着作用。技术的进步往往是依靠传统技艺的提高和改进,只凭经验摸索前进。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及理论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速度之快、发

江户时代简介 江户时代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

江户时代简介江户时代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 本文导读: 江户初期,德川家康建立起严密控制下的政治体制,经过德川秀忠、德川家光两代将军,幕府统治趋于稳定。政治一安定,经济也随之发展,在德川纲吉时代发展良好,商人与町人盛行元禄文化。江户中叶,幕府财政陷入困境,之后实行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天保改革等企图改善,但却未解决根本。18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江户日本对外实行锁国政策,严禁与外国贸易,禁止日本与海外交往,只许同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江户时代将军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主必须听命于将军。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在德川时代,全体居民都被严格地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经1868-1869年的戊辰战争,彻底打倒幕府势力。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结束。 历史

一统天下 庆长五年(1600年)的关原合战奠定了江户幕府的天下。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被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幕府。庆长十年(1605年),德川家康为了确立将军世袭制,决心让位于第三子德川秀忠。在挫败了丰臣氏和朝廷的反对之后,德川秀忠接替德川家康成为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自称“大御所”,迁居到骏府城遥控朝政,与江户城的德川秀忠形成两个政治体系。 庆长十九年(1614年)至元和元年(1615年),通过“大阪冬之阵”与“大阪夏之阵”两场战争,消灭了德川氏最大的劲敌丰臣氏。同时德川家康时期又采取了大名改易政策,并颁布了《武家诸法度》、《禁中并公家诸法度》等措施,这些都为江户幕府两百多年的霸业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江户幕府建立后,天皇虽然享有崇高威望,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并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将军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这些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的特权,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这就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步伐。医院正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护理也有临床扩展到社区和家庭。作为一名中专护士,我感觉虽然就业环境宽松了许多,但是文凭低,知识匮乏,压力仍然很大。 在护理人才济济的今天,只有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才能不被改革的浪潮所淘汰。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我参加了xxxx高考,如愿以偿进入xxx专科班继续学习深造。在学习期间,我认真听老师授课,讲解疑难问题;完成了各科作业和考试,对专业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并且通过了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得了证书。在工作期间,我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耐心教导下,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法律法规,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事故护理条例培训,多次参加护理人员学习。通过学习使我意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法律制度日益完善,人民群众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而丰富法律知识,增强安全保护意识,使护理人员懂法、用法,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在工作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长辈,团结同事,关心病人;不迟到早退,踏实工作;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在临床工作中,本人严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时参加护理查房,熟悉病人病情,规范熟练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及专科护理操作。正确执行医嘱,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规范书写各类护理文书,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并做好病人出入院评估护理和健康宣教。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中,术后护理及观察。在抢救工作中,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同时,本人积极参加各类病例讨论和学术讲座,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通过学习,对整体护理技术与病房管理知识有了更全面 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将所学运用到临床实践中,经过三年多时间的观察和积累,我总结出了一套 临床输液室护理工作经验,如下: 一、配药方面:无菌溶液里经常会出现橡皮碎屑类的无菌异物,往往给病人造成许多担心和误会。为了避免这一现象,通常我在配药时,将针头斜面与瓶塞水平面呈120°~130°的角插入。需要多次插入时,选择从同一针孔进针或取下瓶塞上的针头采用另一个针头吸药,然后再通过瓶塞上的针头注入。 二、肌肉注射方面:在肌肉注射混悬液时,由于配制时间过长,容易发生针头阻塞,导致多次注射,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为了提高注射成功率,我主张让病人采取坐位注射,取臀大肌定位消毒,然后将溶媒沿瓶壁慢慢注入,摇匀后吸取,药瓶内排空气,水平持针法快速深部肌注,效果很好。 三、输液方面:静脉输液是临床工作中经常性的基本操作。静脉穿刺是讲究技巧的。对于浅表粗直的血管,采取针头与皮肤间呈60°角快速进针法,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对与细、短、滑、不充盈的血管,局部热敷或轻轻拍打,至血管充盈后,固定好血管,选用小号针头,以15°~30°角进针,可以提高成功率;对于位置较深的血管,按解剖位置用手指腹触摸,有饱满感,掌握好深浅,摸索 进针。

日本历史大事件年表

日本历史大事件年表 1.先土器时代(?—1万年前) 日本全域出现原始人类活动。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日本列岛形成。大陆人移居日本列岛,成为早期居民。开始制作、使用石器。 2.绳纹时代(1万年前—公元前3世纪) 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 绳纹土器出现,制作技术不断提高。 竖穴居住,瓮棺出现。 陶制或木制的工艺品及屈葬、拔牙习俗盛行。 母系氏族形成,原始农耕出现。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 3.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后半) 以种植稻米为中心成立的农耕社会。 北九州地区稻作与金属器出现、弥生土器发达。 大陆系统的磨制石器、铁制工具、木制农具出现。 稻作波及中国、四国、近畿、关东、东北等地区。 大陆青铜器如铜剑、铜铎等传入。 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当时日本总称为“倭”,分为许多小国。 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奴”国王曾遣使通汉,接受了后汉光武帝所赠与的刻有“汉委奴国王”五字的金印,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福冈县被发现。

4.古坟时代(3世纪后期~7世纪) 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全国各地,因此被称为“古坟时代”。 3世纪左右,在奈良县一带兴起了大和国,并且逐渐征服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首领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等技术,并开始使用中国汉字。 6世纪,日本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致力于政治革新,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5.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 【こふんじだい】 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大化改新之后日本进入封建时代。 587年,衣折战役中,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 592年,和苏我氏有姻亲关系的皇族女性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她提名圣德太子(马厩门王子)为摄政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阶冠位和十七条宪法,奠定了中国式的官僚制度的基础;同时还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 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中臣镰足(藤原镰足)合谋刺杀苏我入鹿,结束了苏我氏的专权。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颁布大化改新诏,推行大化革新。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 当今时代,人类正在走向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新世纪。科学技术革命的进程,正以亘古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并给人类带来无可估量的价值。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篇1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而,社会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人类得到了实质的进步;但另一方而,人类社会在前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理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非线性关系 1.社会发展概念的现代诊释 社会发展是一个在理解上歧义颇多的概念。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往往使用着不同的标准。 在一般的理解中,社会发展通常指的是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也就是说,偏重于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在这里,用以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最高的标准,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这种理解中,生产力标准之所以是最高标准,是因为人们相信,它与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道德风尚、文化水准等标准相比,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它还是

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反思人类历史,我们发现,这种理解将社会发展与主体发展绝对对立起来,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富有、经济增长直接等同起来,必然忽视社会发展概念内含的生命内核和情感价值,使得社会发展概念成为没有主体、没有主体丰富实践内容的空壳,出现生体的空场,导致社会发展价值向度的偏离即重物的尺度重事实判断轻价值判断。为此,我们在阐明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这个论题之前,特别需要对传统的理解进行清理,对社会发展概念作出现代诊释。 2.科技进步的负而效应 历史上,许多学者往往形而上学地将社会发展理解为绝对地向文明、道德、理性、自由、平等迈进。这是一种机械的社会发展进化模式论,它回避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对抗性,对人类前景充满了盲目的乐观情绪,对社会发展问题缺少辩证态度。 黑格尔认为,历史进步是社会矛盾的内在发生及其解决,恶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否定性是肯定性固有的环节。他说:队不完美的东西进展到比较完美的东西,便是进步;但是不完美的东西绝不能被抽象地看做只是不完美的东西,而应该看做是牵连着或者包含着和它自身恰好相反的东西。这些思想家在社会发展问题上都表达了非凡的辩证智慧。只有从这种辩证智慧而不是机械论的观点出发,才能客观地去而对科技进步所导致的负而效应。 毫无疑问,科学技术具有多方而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是破除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