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低碳经济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低碳经济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低碳经济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低碳经济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低碳经济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低碳经济专业人才的需要,阐明了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与意义,运用协同创新的基本理念和核心思想,探索了实现协同创新的手段和方法。建立了“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创新、教师与教师的协同创新、学生与学生的协同创新、课程与课程的协同创新、课程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协同创新、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协同创新”及“教学考核方式、教学评估方式的协同创新”为一体的低碳经济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

标签:低碳经济课程建设协同创新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最近100年里(1906~2005年)的温度线性趋势为0.74℃,气候变暖较为明显[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也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明确提出我国低碳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 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此背景下,我国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线性发展模式无以为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2]。因此,对于低碳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广,而课程体系的组织和安排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多年来以培养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低碳经济专业人才为目标,建立了低碳经济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低碳经济概论、碳交易体系与碳计量方法、碳排放对环境影响评价、低碳排放与绿色能源、低碳经济前沿问题等。

本文通过在低碳经济专业课程的构建过程运用协同创新的理念,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协同创新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分析,这将有利于低碳经济专业人才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尽量满足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的人才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

2011年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促进各方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3]。2012年教育部以推进协同创新为核心内容,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这是继“985工程”和“211工程”之后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深远意义。协同创新是指某功能集群与群外环境之间既共同竞争、制约,又相互协同、受益,通过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作用,产生单个功能集群自身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创新过程[4]。协同创新的本质是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具有系统性、接续性、涵容性、协同性及发展性等特征[5][6]。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大学理念,适应新时代要求,迎合大学的新使命呼唤,既是大学创新发展的必然,也是大学理念的新发展,其具有丰富的内涵[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