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_结构和战略重点(1)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_结构和战略重点(1)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_结构和战略重点(1)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_结构和战略重点(1)

力,造成不演还能活,越演越活不下去。本来这些文化人有才艺、有技能,属于社会的优势人群,但在旧体制下变成了社会的困难群体,对这种状况,文化人不满意,群众不满意,党和政府也不满意。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为了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必须对原有的文化体制进行改革,只有不断通过改革才能真正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三、文化体制改革应当加快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已经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宝贵经验,但对文化改革仍然争论较多,疑虑较大,改革的成本又比较高,致使这项改革步履艰难。

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人才,解放文化生产力,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闯出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振兴文化的道路。

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公开,管办分离。不触及体制问题,只在运行机制上做文章,改革难以深化。所谓 事业性质、企业化经营 的体制,只是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过渡,并非长远之计,应当宜事则事、宜企则企,分类指导,分别改革。现在部分地区完成了政事、政企分开,而很多地方还没有分开,造成文化管理体制上下不一致,不贯通,既运行不畅,也缺少共同语言,应当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或者说当务之急是打造现代文化企业,培育文化市场竞争主体,真正把文化生产经营单位放活。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制为现代文化企业,需要三步走:第一步是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第二步是整体转制为企业,即单位由事业改为企业,人员也要相应转变身份,产权要清晰,经营自主权要落实;第三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是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党委和政府对文化体制改革要高度重视,精心指导,大力支持,根据不同情况承担改革的成本。要舍得花钱买机制,花钱保平安。对文化单位一般不搞下岗分流,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养一批(离退休人员),保一批(优秀艺术家),转制放活一大批。政府对文化投入不但不能减少,而且还要逐步增加,但投入的方式要改变,从过去养人为主变为养事为主,扶持精品生产,培训艺术人才,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对昆曲等优秀文化遗产进行专项保护。

在文化的发展和改革中,应当注意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一是党管意识形态与政府管文化资产的关系;二是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与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关系;三是尊重精神产品生产规律和按市场规律办事的关系;四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如是,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才能将灿烂的中华文化通过产业的力量传播到世界各地!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

花 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能力

借鉴国际学者的研究成果,立足于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包括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实际,我们认为:

(如资本、信息、原材料、人力、物力、财力等),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处理后的产出能力。它具体表现为:对于产品或者劳务的研发能力、对成本和价格的控制能力、对市场的占有能力、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对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的协调能力等。

从宏观层次上说,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和文化实力。它不但包括 硬权力 ,也就是资源总量、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而且包括 软权力 ,也就是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动员能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能力、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及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能力等等。这种能力在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遇到危机的时候,尤其会显示出巨大的抗风险能力和再生能力。韩国在遇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风暴时,迅速地动员了各种社会资源,比较快地克服了经济困难,而且反过来调整了产业结构,形成了I T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和出口优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从中观层次上说,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如金融产业、造船产业、汽车产业、文化产业等,通过对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转换,稳定、持续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更好的财富的能力。它不仅仅表现为市场竞争中现实的产业实力,而且还表现为可预见的未来的发展潜力。

从整体上看,文化产业竞争力既有与一般产业如养殖业、种植业、家电制造业等相同的共性,也有它作用于社会伦理、国家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国际影响等而具有的特殊性。它包括了四大核心能力:第一,整体创新能力。它指文化产业在产品内容、产品形式、科技手段、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整体创新能力,由于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原创性的文化内容,而文化内容是影响千百万人的心理,唤起社会的广泛认同,扩大国际和国内影响的根本要素,决定了该产业最重要的价值内涵。没有文化内容的创新,产品数量再多也只是一堆没有价值的空壳。所以,它比知识含量比较低的传统种植业、传统养殖业、低端服务业等,更倚赖于内在的创新活力。可以说,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最宝贵、最核心的产业能力。

第二,市场拓展能力。它指文化产业不断拓展市场空间的能力,这不但包括在已有的市场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而且包括率先去开拓新的市场,打开新的文化消费空间。产业竞争力的强与弱,归根结底是由市场来决定的。没有市场的需求,也就无所谓竞争力。市场对文化产业的产品和劳务需求比较大,则该产业就相对有竞争力。需求既是竞争力提高的结果,也是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前提。

第三,成本控制能力。它指文化产业内部通过组织的合理化,促进有效竞争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不断降低成本,充分利用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成本越低,则产品和劳务的竞争力越强。而降低成本的要素,是合理竞争。美国政府之所以要分拆微软公司,恰恰在于担心微软公司愈演愈烈的兼并和垄断,最终将导致美国I T产业组织僵化,成本越来越高,而丧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活力。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它指文化产业与社会、人文、生态环境、资源等相协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产业并不是一个自我维持、独立运转的封闭系统,它要不断获得信息、智能、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的支持,避免过多地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某些地区为了获取短期效益,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巨大破坏),而通过智能资源等的不断投入与优化整合,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扩大再生产。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七大内容

从上述文化产业四大核心能力出发,可以展开为七个竞争力指标的板块,这实际上就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七大内容:

第一,产业实力。它是市场拓展能力的基础,市场竞争首先是实力的较量。它可以采用主要的经济

第二,产业效益。它是成本控制能力的直接体现,可以选择投入产出比和动态指标来反映。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比越高,证明它的产业效益越高,它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劳务在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所以,美国 财富 杂志在评选世界500强时,不仅仅列出了年度产值的指标,而且列出了利润、资本和股东权益的指标,评选最有增长潜力的企业,说明产业效益与产业规模在体现产业竞争力方面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而在产业效益的指标中,最核心的是文化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资产利税率以及本地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第三,产业关联。它是成本控制能力的间接体现,也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记。文化产业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一个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条,利用文化资源的投入,对内容进行深入开发而达到反复产出,包括为相关产业提供丰富的市场附加值。比如当代动漫画产业所创造的文化价值,扩散和延伸到了相关的礼品业、服装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广告业、娱乐业、电子游戏机业等,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带动效应。在国际上许多著名文化节庆会展期间,如洛杉矶的奥斯卡颁奖庆典、法国戛纳电影节、里约热内卢狂欢节、法兰克福图书展、汉诺威工业展览等,都给当地相关产业带来了明显的效益,成为名副其实的 黄金周 、 黄金月 。所以,在研究文化产业关联度时,可以选择本地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比如旅游业、交通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广告业等的带动率、海外游客与本地人口的比率等来体现。

第四,产业资源。它是整体创新能力的基础,包括发展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人力、装备、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条件。它一般可以选择资源的存量和强度指标来反映。由于文化产业不但需要资本、自然资源等硬资源,而且需要人类自然遗产、人类文化遗产、受过良好教育并且具有较高支付能力的人口等,所以,在考虑文化产业的资源方面,要考虑人文发展指数HDI,本地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本地万人口中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文化产业投入的R&D比重等。

第五,产业能力。它是文化产业的成长性因素,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资源汇聚能力等。最核心的是本地文化产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获得专利的数量、获得省市以上文化艺术奖项的数量、举办国际展览的数量等。凡是强势的文化产业,无不在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方面,体现出源源不断的巨大活力,处在全球文化市场的中心位置,而弱势的文化产业,首先在于创新活力的缺失,而停留在模仿和跟随的境地,逐渐处在全球文化市场的边缘。

第六,产业结构。它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产业结构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但是产业结构的主动性调整和升级更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可以从产业、人员、资本、技术、贸易等方面的结构要素来选择指标,比如本地上市公司总市值占文化产业GDP的比重、本地文化产业的外贸依存度、高新技术类文化企业占本地文化产业企业总数的比重、外国直接投资占本地文化产业年投资总额的比重等。

第七,产业环境。它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因为产业发展必然在一定的体制和机制的背景下进行,文化体制和机制是文化产业得以运行的法律性、制度性整体框架,是培育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规则性平台。它包括文化产业的总体制和运作的分类体制,如文化投资体制、文化市场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等,具有刚性的特点;而文化机制是指由政策、措施等构成的运作性模式,具有弹性的特点,是在人为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一套规则和办法。两者相互依托,对产业竞争力将产生更持久和根本影响。为了描述和分析文化产业的环境要素,可以采用一个地区颁布(或实施)的有关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数量、本地当年人均创业投资额、本地人均每天使用互联网时间、本地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等。

三、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点战略

国文化产业竞争力重点战略:

(一)发挥创意优势战略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 发展文化生产力 的理念,而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则是人的创意,即形成原创内容的能力。无论从全球还是从全国看,当今一些充满活力、辐射广泛的文化产业重镇,并不一定是有悠久历史传统、遍布名人故居、文化人集聚成堆的地方,相反,一些原来文化遗产并不深厚、传统也不雄厚的地方,一旦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战略,反而后来居上,诞生了生机勃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艺文特区等新的形态,释放出令人惊讶的文化生产力。可以说:文化生产力的释放,取决于建立一套能够激发创意资源的组织体系!

从许多国家和城市的实践看,所谓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没有一定之规,规模可大可小,其中,有像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地区那样,以大学为基础而连接信息、软件等产业的科技型园区,充满了科技和研发的活力;有像中国台北市的华山艺文特区那样,由 第三部门 主办,洋溢着自由创造的气息,吸引大批文化人、艺术家、会展工作者、设计师等,来这里举办各种创作、会展和交流活动,成为 艺文乐园 ,也有像上海、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那样,在中国加入W TO和实施CE PA的国际化大背景下,以 孵化+投资 作为基本模式,按照 企业运作,政府支持,行业集中,功能完善 的原则,形成具有研发、投资、制作和培训的产业基地;还有像英国的许多中型创意园区,比如雪菲尔德市(Sheffield),为英国第四大城市,人口约有50万,在火车站对面有一个名声很大的文化产业区(Cultural Industries Quarter),它并没有巨大的空间面积,而是以 族群效果 (Cluster)为主,包括了31栋文化和创意建筑,比如千禧年博物馆、大学科学区、图书馆、BBC电台、Site画廊、艺术家村、油画陈列馆、艺术工作室、投资机构、中介代理、电影院和娱乐中心、咖啡厅等,他们组合在一起,形成相互聚合、渗透激活的 引爆效果 。

欧盟、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并提出了 释放创意资源,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构造 的理念。 香港著名时装设计师郑兆良提出: 创意令普通的事务变得特别,并以非一般的解决方法令事物变得更好 。香港大学许焯权博士为首的课题组则提出了推动 创意经济 的四大资本形态,即结构/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这四大创意资本中的某一些如文化多样性,如果拆分开来的话,从金融角度看,并没有表现出资本的活跃特性。但是,从创意的角度看,资本的四种形式是相互补充的,也是一个相互依托的系统。比如,一个城市如果缺乏承付给艺术和文学发展的公共部门和法人的资源,缺乏对创意、艺术、艺术教育和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普遍文化标准,缺乏全社会参与文化活动的广度和比较高的水准,那么,它就难以产生新思想和新主见,难以加大创意的生成。随之,它就难以建立信用、互惠、合作和充足的社会网络,难以丰富集体福利,活跃社会表达机制和市民承诺机制。这样,就难以吸引优秀的创意精英和其他优秀的人力资源,而经济增长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发展动力。

而且,由四大创意资本所推动的文化产业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使普通民众更多地分享社会的财富和福利,提高了社会的平等和谐程度。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制度的先进性和创新性达到什么程度,四大创意资本的匹配和谐达到什么程度,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力,也决定了这个国家和城市的发展后劲。所以,我们认为: 资本制胜,文化致远 这一对理念,是高度统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发展文化产业不应该奉行 尾灯路线 ,不要去简单重复别人的布局,不应实施 既然你有,我也要有 的 赶超战略 ,而要贯彻 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 竞争选择战略 和稳步推进的 制度

如Richard Flor ida and Irene Tinagli:Europe in the Creative Age,2004.对主要工业国家的创意活力做了比较,得出美国创意投资的数量超过许多欧盟国家的结论,提出了欧洲必须建立新的社会经济构造、在创意经济时代迎头赶

创新战略 ,从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入手,充分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意资源,从内涵上增强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二)实施资源整合战略

参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的观点,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和源泉。创新的核心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组织创新,就是各种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越是智能型和知识型的产业,它越需要突破常规,采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文化产业也是这样,它不但需要资金、技术、设备等 硬 资源,而且需要品牌、信息、客户等 软 资源,特别需要人才、创意和经营的核心资源。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企业,往往有这样的通病:它们在廉价的劳动力、传统的文化资源、政府的许可证方面,拥有相对的优势,但是缺少优质的资本、国际化的人才、强大的研发能力,含金量高的品牌等,一句话,它们所拥有的资源是单一的,而不是复合的;是区域性的,而不是国际化的;是停滞的,而不是活跃喷发的;是 本地通行证 ,而不是 国际执照 。所以,中国文化产业的资源整合,就必须向着国际化、复合型发展,而这种整合,套用海尔集团的创新理论,那就是:目的是获得创造性的订单,本质是创造性的破坏,途径是创造性的移植和重组。

在这方面,2004年5月13日盛大网络有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例子。作为当时中国国内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盛大公司深深体会到与国际强者的差距,特别是缺乏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能力。他们所跨出的关键一步,就是利用盛大公司在网络游戏领域高速扩张的势头,加快在纳斯达克上市,引入大量的国际资本以求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的关键性突破。但是,要整合国际资源,绝非易事。从表面上看,是适应纳斯达克游戏规则的问题,而从深层看,是中国网络游戏产业要获得国际上创造性的订单,就要经历创造性的组织破坏,进行创造性的移植和重组。盛大采取了四条战略性的举措:

举措之一,邀请微软中国公司原总裁唐骏加盟,这是博得华尔街股票市场好评的一着妙棋。唐骏在微软工作十年,曾经两次获得比尔 盖茨签发的国际职业经理人 诺贝尔奖 、 比尔 盖茨总裁杰出奖 ,在华尔街也获得很高的声誉,而中国盛大公司在华尔街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手,难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唐骏加盟盛大不久,就开始率领盛大上市团队进行全球路演,途经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业内人士感慨道: 就像是英国皇室的一次封爵仪式,出身贫寒的 盛大 从此有了标准的贵族血统。 它证明:中国网络游戏公司正以日益增长的实力,整合国际上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向美、日、韩等产业强国发起新的挑战。虽然当时在海外资本市场中弥漫着 看空 中国概念股的氛围,中芯国际等新上市的中国概念股跌破发行价,但盛大上市第一天仍取得上涨8.8%的成绩,此后的股价也是稳步上升。

举措之二,进军网络广告业务。盛大成立了专门的网络广告业务部门,第一批订单就签了100万人民币。有趣的是:电视观众都讨厌看广告,一按遥控器很容易避开广告,而网络游戏的玩家却不可随意关闭游戏,这样很可能 中弹身亡 。比较而言,盛大基于网络游戏发展起来的135万在线用户对于开拓广告媒体业,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举措之三,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全力突破技术瓶颈。盛大在成都、上海、深圳等地通过投资、兼并、控股等形式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从事网吧管理软件、手机游戏、短信服务的技术开发,还把收购的触角伸到了海外。

欧洲学者Richard Florida曾经指出:在最富于创意/文化产业活力的地区,往往集中了两种不同的人,一种是严谨的研发人才,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建筑师等,而另一种是活跃的 波西米亚人 (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

举措之四,盛大与杭州乐园和宋城主题公园合办了 游戏嘉年华 。把网上的游戏和网下的游戏结合起来,让中国最大的网络游戏世界和西子湖畔最有趣的主题公园携手。恰如盛大总裁陈天桥所说: 我们会学习HB O、时代华纳、迪斯尼的做法来构建集团的商业模式。在五到十年之后 .盛大会建造 传奇世界 的网络游戏主题乐园, 传奇世界 的综艺节目, 传奇世界 的电影、电视剧,就像迪斯尼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娱乐世界。

(三)贯彻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是文化产业的主体,企业强则产业兴,企业弱则产业衰。在中国国家体制的大框架内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上,中国的文化企业既不能走一些西方国家纯私有化的娱乐媒体企业模式,也不能重复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老路,而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的核心产品和核心专长,全面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必须指出:文化产业包括影视、出版、放映、演出、设计、软件、网络、制造等多个领域,不同领域的产业链有不同的形态,不同领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各自的特点,有的适合于组建大型产业集团,以规模优势获得市场扩张;有的推崇 小的就是好的 ,以精干灵活的专家工作室和创作室见长;有的可以打造成为 产业园 或者 文化街 ,汇聚多种多样的文化服务企业,而有的则需要跨地区跨国的连锁经营网络,把一个优秀的商业品牌向广阔的国际市场同时推出。所以不同领域的文化产业也要 因物赋形 ,决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正如一位中国民营企业家所说:我们搞文化经营的人,差不多都要过三关:企业初创,必须找准自己的核心定位和专长,先有抵抗风浪的一席之地;企业发展,必须从一个幼稚团队走向一个规范管理的现代企业,逐步形成核心产品和核心专长;企业扩张,必须从单一市场走向相关多元化市场,并且借助资本市场、产权城市等,来达到扩张的目标。

以建设宋城公园而闻名的浙江宋城集团是生动一例。它善于因物赋形,创新形态,短期有效,长期有利。2003年6月8日,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奠基,它飞跨在以大潮闻名的钱塘江口,将在2009年全部建成通车,总投资达118亿元。它的建设除了70亿元银行贷款外,以宁波占9成,嘉兴占1成的资本比例组建了大桥公司。其资本金中,民营资本的比重达50%多,而宋城集团以17.3%的股份夺得民营投资的头把交椅。一家以文化旅游起家的民营企业,却以巨额投资进入超大型桥梁建设项目,其长远的战略设计在于:

在宋城集团看来,杭州湾跨海大桥绝非普通的基建项目,而是具有世界级工程意义的超大型标志性景观,本身的起步就很高。大桥引入了杭州西湖苏堤 长虹卧波 的美学理念,对景观的包装要求很高,这恰好能够发挥宋城善于打造旅游景点的长处。而在跨海大桥靠近宁波的南端将建一个1万多平方米的海中平台,上面有观光塔、酒店、咖啡馆、休闲厅、加油站等项目,正好由宋城集团进行设计和包装。

更重要的是:杭州湾有许多奇特的景观资源,它俯瞰东海,有 雾锁钱江,浪遏飞舟 的美景;有澎湃海潮,每年夏秋都是观潮的大好时机;有飞翔的海鸟,展示了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的辽阔;站在海中平台高高的观光塔上,感到脚下怒潮的摇撼,与在岸上观潮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还有乘海中游轮观桥的设想,试想一下雄伟的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和加拿大温哥华阿娜西斯大桥的游轮观光项目吧,吸引了多少游人的目光啊!宋城集团率先投资大桥建设,就能够以大桥第一民营大股东的身份,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重要的资源。

(四)推进双向开放战略

中国不但要善于吸收境外的文化产业优质资本,而且要扩大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形成双向开放、你来我往的竞争新格局。

跨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仅以吸收外国投资累

的总额成为世界贸易三强之一。然而,中国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对外贸易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并且存在巨大的逆差。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从1980年到1998年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和体育用品等的年贸易额,从953亿美元猛增到3879亿美元。但是,这些贸易主要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1990年,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最大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出口额的55.4%,而文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进口额的47%。美国版权和授权费用出口增长在2000年高达377亿美元。对比之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出口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中国走向国际贸易大国,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有了历史性的增长。但事实上,中国出口的文化商品50%以上是游戏、文教娱乐和体育设备及器材,而文化软件的出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与中国作为国际贸易第三大国的地位不相符合。根据统计资料,2001年中国电影、音像制品出口总额为0.3亿美元,而同年进口额为0.5亿美元;2001年度,中国图书、报纸和期刊贸易逆差达到5140万美元,进口增长率19%,出口增长率为5.5%。

中国文化产业 走出去 不但要激发内容原创,生产大量适应国际文化市场的优秀产品,还要解决三个大问题,就是 谁走出去 、 走到哪里去 和 怎样走出去 ,即贸易主体、区位选择和出口路径的问题。

要加强文化产品出口,就要强化主体。长期以来,中国企业 走出去 的主体是国有大企业,特别是中央级企业。实际结果是:由于国有经济体制与国际市场运作规则很难融合,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多半亏损。而另一方面,以中国企业 走出去 成效最显著的省份为例,截至2003年,浙江已在美国、欧洲、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贸易公司和办事处500多家,江苏已在3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贸易企业160多家,广东也在境外设立企业、研发机构和办事处400多家,其成功者大多是民营企业 ,还出现了华为公司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软件研发企业的成功先例,这对加强文化产品的出口是重要的借鉴。中国文化产业要加强 走出去 的实力,就要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给民营企业以 走出去 的同等待遇,在税收、贷款、许可证等方面,鼓励民营企业以灵活的机制、优势的产品、多样的手段,不断开拓境外文化市场。

要加大文化产品出口,就要选择区位,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分布情况看,虽然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投资额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香港、泰国、俄罗斯、秘鲁、新西兰、南非、澳门等,在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直接投资总额都分别超过了1亿美元,其相加之和占总投资额的80%。这是很值得思考的。文化产业的对外贸易涉及文化传统的相关性、文化心理的相容性以及政策的限制等问题。所以,美国、西欧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往往首先进入地缘上相近或者文化传统上相近的外国市场,如媒体巨头贝塔斯曼起兵于德国,其国际贸易和投资首选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20世纪70年代扩张到美国,80年代后才扩张到亚洲太平洋地区。当前,中国文化产业拟借助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关系,加大 走出去 的步伐,如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逐步进入东盟文化市场;借助中日韩三国的区域合作,进入日韩两国市场;借助中法文化年等双向合作形式,逐步进入欧盟市场等。在2000年世界贸易排名中,中日韩分别居第六、第三和第十一位。中日韩在文化上有悠久的合作和沟通,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中国与日、韩在边境贸易、旅游开发、落地签证、合作研发等方面都保持了加强合作势头,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应该利用这些区位优势。

要扩大文化贸易流量,就要拓展路径。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 走出去 的形式还太单一,通路太狭窄,必须参照国际文化贸易的 游戏规则 和文化产业的规律来拓宽多样化的 走出去 形式;不仅要走向国外文化商品市场,而且要走向国外文化要素市场和文化附加值市场;不仅要选择传统形式,而且要选择创新形式。它应该包括商品出口、服务贸易、合作研发、委托国际代理、兼并控购等多种路径。近年

来,中国艺术家原创的 野斑马 、 太极时空 等优秀文化产品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其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与荷兰星辰国际娱乐公司等国际著名的演出商合作,如中国古人云: 借势胜于造势,借力强于发力。 星辰公司是欧洲地区从事杂技、马戏等演出最大的演出商之一,具有丰富的市场推广经验和很高的声誉,该公司不仅负担 太极时空 在欧洲演出的所有国际旅费和演职员生活费,而且每场支付的演出费比一般高出50%。这不仅使 太极时空 较容易地打进了国外主流演出市场,而且带来了较高的收益,这是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一条宝贵经验。

(五)推进中心辐射战略

中国要改善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就要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的次级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形成城市群,建立文化产业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传播中心,推动文化产业形成 Cluster 即 族群效应 ,加快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在这个基础上结成覆盖全国的文化产业协作、流通和服务网络。

俯瞰全球,发达国家全球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如影视业、出版业、印刷业、演出业、网络业等,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群。比如美国以洛杉矶为代表的西部城市群,集中了全国电影产业生产能力的70%;日本东京城市群,集中了全国电影产业的60%、出版产业的35%、印刷产业的40%;加拿大以多伦多、渥太华和蒙特利尔三大城市组成的中部城市群,集中了全国电影产业的45%、报业的55%;韩国汉城,不但集中了全国50%的人口,而且集中了全国主要的报业、电视台、广播电台、出版社、软件研发机构;至于赫赫有名的美国麦迪逊大街,则成为广告业的代名词,集中了全美主要广告公司,并且辐射国内外市场。

国际学术界给予 城市群 (Urban Agglomerations)的基本定义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者两个超大型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信息网络,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 集合体 。而作为文化中心,它们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第一,具有区域内外的连接性和开放性,能够集中各种人群的文化需求,刺激文化市场的迅速扩大;第二,具有各类文化资源的互补性,能够促进城市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第三,文化基础设施,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网络结构,能够提高文化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第四,培育了大量文化组织和机构,增强文化活动的分工协作,这样,它们的文化生产成本最低,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比最高,形成对周边地区的强大辐射力。目前,中国以若干大城市为中心,包括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以及华中城市群、辽沈城市群、长江上游城市群等,形成了明显的经济增长极。

随着城市化的浪潮,中国的许多城市群应该趁势而上,创造集聚文化产业资源的基础条件:第一,要努力培育和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文化创意精英 Creative Class ,他们以强烈的创作冲动为特征,不但善于冲破旧的发展观念,颠覆旧的要素组合方式,而且善于创造新的理念,重新组合各种要素,焕发出比过去大得多的生产力;第二,要吸引大量灵活高效的创业投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要形成与国际文化市场接轨的投资和退出机制、中介服务机制、信托责任机制等,以便迅速地实现文化艺术成果的市场转化,提升文化生产力;第三,要营造包容多元文化、社会秩序良好而宽松和谐的城市环境,如同巴黎塞纳河左岸的许多艺术家工作室、创意坊和文化社区,成为繁忙的 蜂房 ,让艺术家在 和而不同 的多元文化氛围中迸发出强烈的创意火花;第四,要坚决而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打破不适应文化生产力的行政区域分割,促进文化资源的自由流动。目前,各省市的文化管理体制,还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割情况,必须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要素的大市场,逐步实现各类要素的合理配置,才能在文化产业领域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

国际间产业竞争力研究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国际间产业竞争力研究课程名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院系: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金融与证券 一、国际间产业竞争力概述 (一)国际间产业竞争 1、产业竞争的基本内涵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 产业竞争力理论(IndustrialCompetitiveness)产业竞争力理论也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这是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力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全球竞争的基本原则:要问的不再是为什么某个国家有竞争力,而是为什么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特别具有竞争力,进而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 任何理论研究都有其理论基础和渊源,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1)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某种产业所拥有的国际竞争力直接表现为其产品的价格低于或质量优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各国产业或产品竞争力的基础又取决于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如常常采用的指标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贸易开放的环境下,当某类产品生产成本、运输和保险费用以及销售成本之和地域国外产品的售价时,就可能成为出口品。因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由国际贸易的流动直观地反映出来,并能由后者得到间接地衡量。(2)竞争优势原理。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尽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存在区别的一组概念,但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 二、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分析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20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政策司曹云峰 (一)产业发展总体实力稳步提升 我国产业的产出实力竞争力总体上居于前列,且近五年表现相对稳定。其中工业产出实力表现最为突出,2003年居46个IMD可比国家的首位;服务业紧随其后,在2002和2003年超越日本,挤入三甲;农业产出实力相对落后,但除2000年外,其他年份也均挤入前10位。我国产业的出口实力竞争力相对滞后于产出水平,但总体上也表现出稳健的上升态势。工业出口实力竞争力在三次产业中位居榜首,五年内持续攀升,由1999年的第9位跃居2003年的第5位;农业出口实力在五年间也有不俗表现,由1999年的第11位,经过3年的蓄势盘整,2002年跃居第7位,2003年继续前进位列第6位;服务业在5年内也有大幅攀升,由1999年的第15位跃居2003年的第10位,但5年间服务业的出口实力与其产出实力反差较大,1999年出口实力列第15位,与产出实力的第4位形成鲜明对比,到2003年出口实力尽管提高到第10位,与其产出第3位的反差依旧突出。 (二)产业增长人均实力依旧落后 无论是从产出角度还是从出口角度,我国产业的人均实力竞争力在46个IMD可比国家中的排名均处于落后地位,且这种落后状况在1999~2003年5年间并无明显改善。到2003年,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出的人均占有量依次仅为榜首国家的4.18%、3.71%和0.91%,出口的人均占有量依次为榜首国家的0.37%、0.79%和0.08%。就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提升产业的人均实力竞争力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制造业竞争力表现活跃

产业竞争力-波特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2011-06-28 08:13:48| 分类:产业研究| 标签:企业家|字号大中小订阅 【内容提要】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由于我国加入WTO和世界分工转移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四类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在进行指标计算的实证方法上有偏差,在整个竞争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本文认为,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在评价竞争力定义的四个不同层次,对一国产业进行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产业利润率、 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评价/波特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可以上溯到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从1980年开始的专题讨论,以及1986年形成的相对完整体系和发表的轰动性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始自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的联系,以及1996年起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具深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内容之一。短短20年的时间,多种评价方法伴随着大量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报告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和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6月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之外,还有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以及他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0国进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此外,世界经济论坛自1998年始,根据他关于竞争力和环境方面的理论,增加了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数(2000年改名为当前竞争力指数)。各国著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机构还有:美国的商业风险评比公司,韩国的产业研究院和大宇经济研究所,日本的经济新闻研究中心等。其他有影响力的竞争力评价方法,是荷兰格林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 “产出和生产率国际比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简称ICOP)研究组所提出的“生产 法”(Approach of Origin)。 在国内,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教授也对国际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但是,一个明显的状况是,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前期观点并不统一,在评价方法的采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还有一些争论和差异。其重要原因是,各研究者对于包括研究对象在内的基本元素并没有清晰界定。比如,包括上面提到的各项研究,虽然都是针对国际竞争力的,但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有的是研究国家层面的竞争力的,有的是研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还有的是研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实际上,对国际竞争力不同主体进行评价的方法也确实有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对相同主体的评价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地方。一个典型例证是,对同一主体即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的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在数度联合工作后也自1998年起分道扬镳。原因是前者越来越倾向于研究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而后者更加重视国家向企业提供有竞争力环境的能力。

如何提高中国文化核心竞争力

提高中国文化核心竞争力,换而言之,就是中国要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软实力这一概念是又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在他的《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将软实力概括为影响力、吸引力、同化力(引出什么样的文化有这样的实力) 什么样的文化能成为软实力: 能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先进的文化 能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有魂的文化 能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流行的文化 能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代表民族素质 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第二任秘书长张祥在做客人民网时这样说道:“中国的经济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是完全不适应的,中国的GDP世界第二,中国的贸易老大,进出口的总量第一,中国还有3万亿的外汇储备,所以看上去像个大国,但实际上中国不是一个强国。因为中国没有话语权,影响力不大。” First 如何打造先进文化 我们不应该再习惯于文化复古仿建中繁荣文化,也不应沉浸在考古新发现,名人故居争抢中成为文化强省、强县。应该在珍视优秀文化传统中唤醒、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中国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然而,中华传统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基本定型,此后虽不断有新内容加入,但基本上脱离不了诸子百家特别是孔孟儒家所立下的基本框架,如“礼治”、“仁政”、“民本”等思想。其次要重塑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文化管理格局由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多部门组成,职能交叉和重叠,这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做法,不但导致政出多门、重复管理和管理缺位,也使得我们缺乏培育文化产业化的土壤,缺乏可以挖掘祖先灿烂文化的合理机制,成为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出台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等,如在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力度,在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等方面逐步建立长效机制等。 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在市场,市场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只有通过改革使一大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活跃起来,文化繁荣发展才有坚实基础,才容易打造出先进文化。Second 如何打造有魂的文化 价值是文化之魂。价值观扮演着文化核心的重要角色,决定着文化的根本性质。 现在的问题: 一是浅薄。以央视《百家讲坛》为例,现在该节目影响越来越小,原因是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思想与观念,热闹有余,内涵不足,这是近年来我国复兴传统文化活动存在的普遍问题。这种面向过去的文化,不是指题材的过去时,而是指思想意识的过去时,没有给人们提供什么新的思想资源。例如,四大名著穿越剧“毫无历史观可言,整体思想内涵没有提升,只是好玩好看、新奇、怪异,而人物设置更是天马行空,这类穿越题材对历史文化不尊重,过于随意,这种创作主张不足以提倡。”英国原首相撒切尔夫人指出,“不要害怕中国,因为它一百年来不能提供对世界发展有影响的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二是粗俗、低俗、庸俗呈上升趋势。电视选秀之风泛滥,搞笑用“粗口”与“脏口”,相亲类节目哗众取宠,电视台为了片面追求收视率,宣传金钱至上的思想或炒作个人隐私,破坏社会基本的价值体系,低俗歌曲蹿红,娱乐无道德底线。目前某些大众文化娱乐节目大有“沉渣泛起”的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本的趋利本性,再加上“非恶不足以吸引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 【摘要】: 在国际化竞争日趋热烈的今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必须构建自己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和内容,分析了我国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为根基,积极打造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特点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提出要兼收并蓄,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品牌整合能力和企业文化,同时,呼吁政府要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方面多做工作。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 【正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核心能力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对每一个企业来说,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强大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在现阶段,这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内在能力资源。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独特的技术、文化或机制优势,并依托这种优势所产生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不易摹仿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特定方式沿着自己独特的技术或管理轨迹,逐步积累,长期形成的,走的是自己的发展之路,个性化发展的特点非常突出,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掌握。比如Intel公司领先世界的芯片技术,联想公司独步中国的销售网络和渠道。 2、不可分离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息息相关,任何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从天而降,它是企业历经多少年积累所形成的企业理念、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多年来依据企业实际而进行的变革和修缮,使这些理念和行为已经与企业融为一体,不可分离。而正是这种不可分离性,使得企业达到了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高度,成为企业竞争差 异化的有效来源。 3、动态发展性。竞争,使得竞争对手会竭尽全力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步缩小与原先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差距,直至完全超越,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所有企业的一般竞争力,甚至形成差距。比如河北天纶纺织有限公司,从一个旧体制下的国营棉纺厂,历经多年改革,不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和指标体系

产业竞争力内涵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 [编辑] 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任何理论研究都有其理论基础和渊源,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 [编辑] 比较优势原理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指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即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定国家应专注于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领域的生产,以交换低生产率领域的商品。后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方向。 [编辑] 竞争优势原理 波特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不能说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因为“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规模经济理论有它的重要性,但该理论并没有回答我们关心的竞争优势问题”。进而他指出,必须采用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产业竞争力问题。竞争优势有别于比较优势,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 我们认为,尽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存在区别的一组概念,但两者都是产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原文出处】经济管理·新管理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24 【原刊页号】4~11 【分类号】F8 【分类名】世界经济导刊 【复印期号】200402 【标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 【作者】陈立敏/谭立文 【作者简介】陈立敏谭立文武汉大学商学院,武汉市,430072 【内容提要】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由于我国加入WTO和世界分工转移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目前最 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四类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在进行指标计算的实证 方法上有偏差,在整个竞争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本文认为,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在评价竞争力 定义的四个不同层次,对一国产业进行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产业利润率、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 【摘要题】理论研究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评价/波特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可以上溯到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从1980年开始的 专题讨论,以及1986年形成的相对完整体系和发表的轰动性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始自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 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 IMD)的联系,以及1996年起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具深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内容之一。短短20年的时间, 多种评价方法伴随着大量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报告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 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和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6月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 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之外,还有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 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以及他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0国进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 析。此外,世界经济论坛自1998年始,根据他关于竞争力和环境方面的理论,增加了微观

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类型研究_何衡

第9卷第4期 2012年4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12Vol.9No.4 一、文化产业及其分类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最初出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不仅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理解有差异,对它的范畴和类型也有不同的归纳。 根据我国2004年国家统计局印发的《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文化服务又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七个大类。第二大部分相关文化服务又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个大类。这九个大类下面又总共涵括24个中类和80个小类。其中,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记录媒介的复制、知识产权服务、卫星传输服务、专业性社会团体、野生动植物保护、其他计算机服务、其他未列明的商务活动、贸易经纪与代理、机制纸及纸板制造、手工纸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其他专业技术服务、通讯及广播电视设备批发、家用电器批发、家用电器零售等又被认为是含有部分文化活动的行业类别。 无论对文化产业的界定和分类有什么样的分歧,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一致认同的。作为产业类型中的一种,文化产业的发展既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它的特殊路径。 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初应用于公司管理层面的研究,于1990年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其后有大量学者对这一领域投入了研究,国内的如芮明杰教授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中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能力;刘世锦研究员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具有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并获得长期高于平均水平收益的竞争力;黄津孚教授认为核心竞争力即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等。 关于产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公认的突破性研究来自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他通过对世界上多个国家100多个产业或产业群的产生、发展进行比较,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用于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分 析也非常适用。在被广泛关注的钻石模型中,波特把影响一国产业和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诸多因素归纳为最重要的六个方面: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策略、结构和竞争者;机遇;政府行为。 可见,目前对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端,一端是微观的企业层面,一端是宏观的国家层面,对于中间的省域、县域等为代表的区域性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较为少见。 三、区域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内对于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少见的研究中,又多半借助于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生产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花建(2005a )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分类归为四个方面,即成本控制能力、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该研究强调了创新技术和市场整合能力对文化产业的重要价值。向志强(2008)则从关键生产要素的角度,把文化产业划分为资源型文化产业、能力型文化产业和技术型文化产业三大类,并把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归纳为三种,即资源整合能力、市场响应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这种分类的视角有较强的概括性,并能从一定程度上揭示文化产业的竞争特点。关注到区域层面,徐萍(2006)认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应表现为区域文化产业规模和效益、人才和技术优势、居民收入水平和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以及法律政策环境。这五个方面是分析和评价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依据。吴应芳(2008)将生产要素、文化需求、产业集群、文化企业战略、政府行为归为构成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并将这些核心要素分为两大类,即比较优势要素和竞争优势要素。 以文化产业下的旅游文化产业为例,长期致力于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加拿大学者克劳奇和瑞奇,在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了旅游目的地可持续竞争力模型,该模型有五个构成要素:核心资源和吸引物;支持因素和资源;旅游目的地管理;决定目的地质量和附加值的决定因素;目的地政策、规划和开发。可以看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生态资源方面还包括文化因素和制度保障。陈鸥鸥(2007)提出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区域性、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使得资源型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依托于文化资源而产生的文博业、民俗文化业以及旅游业三者有着共同的 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类型研究 何 衡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雪岩贸易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区域文化产业在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讨论文化产业类型的基础上,把区域文化 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归纳为五大类型,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培育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践工作有所启 发。 关键词: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8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doc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深化,人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企业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寿命也越来越短。我国加入WTO 以来,面对国外企业强劲涌入我国市场,我国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现状,我国企业寻求长期生存与发展之路尤为紧迫。面对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企业有挑战,也有机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思想打造我国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去迎接挑战,成为我国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这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大企业入住本国,这些企业所带来的全球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对我国企业的管理方法与体制的革新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才能确保企业在众强林立的市场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发展,关键点就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和研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一个热门话题,现代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核心竞争力拥有五个特点,即:价值性、难以模仿性、独特性、难以替代性、可延展性。一个企业要想培育自身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从内部培养和外部获取两方面入手。内部培养这一块主要的就是要不断对企业内部职能各个领域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综合评价和整合,从而明确企业的竞争地位,进而帮助企

业管理者在生产和产品设计研发决策中提供相关的参考。核心竞争力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快速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帮助企业迅速的整合相关资源,进而完成组织既定战略目标。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表现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累积性资源和学识,特别是那些灵活运用、整合这些资源的独特能力。企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之基就是核心竞争力,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质。 首先,它具有异质性,它组织内独一无二,有别于其它的。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和认定,如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刷新理念,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优先,中集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物美价廉等。而核心竞争力还表现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内的独有性,它是其他行业、企业所买不到、偷不来、带不走的有形或无形的企业财富。 其次,它具有不易识别性。它可能是有形的,可度量的,也可能是无形的,不可度量的。通常核心竞争力比较容易从企业外部得到评价,常用的一种做法,称为“对标”,即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及经营管理方式与先进的企业进行对比,通过一堆堆的数据分析,以帮助企业找出差距,精确获得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而选定的一系列对比分析指标可以是公司规模、持续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抗风险能力等方面。 另外,它具有动态性。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着的过程,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企业有一定的全方位积累之后,企业如何发展,如何培养其新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涉及规模效益、产品差异化水平、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利用其特有的资源(如专利、只是产权、技术、人才等),通过创新形成独具的、支撑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有竞争力,但未必具有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要具备国际竞争力,不只是要有竞争力,而且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所以核心竞争力比一般竞争力层次要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包含以下内容。 (1)企业创新的能力,包括市场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如果企业创新能力强,哪怕企业现在还不具有很强的一种态势,也迟早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其考量指标有如新技术的投入、开发研究经费在企业总收入所占的比重、专项数目、科研成果转化率等。 (2)开拓市场的竞争力,表现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新业务的开拓能力、加速知名品牌的形成能力、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等 (3)规模竞争力。在一般情况下,在同样的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下,企业规模越大,产品成本就越低,从而销售价格就越低,在价格上就具有竞争优势。企业规模的考量指标包括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用户数量等。 (4)管理和资源整合的竞争力。企业能否整合其掌握的自由(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使各种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就表现在管理能力的高低上。管理能力的考量指标涉及财务管理效益、资本运作能力、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等。 (5)环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是否具有行业环境竞争力等。这种优势因地域不同而发生变化。另外,政策环境如何让,政府是否支持、鼓励企业发展等也是环境竞争力的题中之意。 综上所述,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给出的一个描述性概念开始,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内涵不断被丰富,涉及管理、产品、技术和能力等多方面,也就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以管理观、只是观、技术观、文化观等作为思想基础的不同流派、不同视角的研究并不意味着看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是混乱的,恰恰相反,这种多样化的研究广泛而深刻地丰富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也拓宽了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框架。这些不同视角的研究相辅相成,它们之间不存在替代的关系,未来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发展就是将这些不同观念下的理论进行全面综合。 核心竞争力可能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也可能是企业通过规划创建形成的。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客观上都要求企业具备构建自身特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的运行机制。

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已成为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日益成为影响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主导因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只占12. 7%,低于发达国家平均30%的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8%的比率。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体系的垂直分工中,我们处于不利的地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是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自主机制和内在关联性形成的,而是通过政府建立开发区、高新区,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的企业空间。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化发展趋势更为突出,集中体现在国家及地方政府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本文将利用实证分析、结构形式分析、比较分析、综合分析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认识,对我国浙江省高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得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虽然我国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突出,但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竞争市场中依然存在着问题,包括组织模式、产业创新和升级不足,存在发展偏好等不足,以得出结论即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业需寻求有效的途径来提升竞争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给出几条建议,使得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业能向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驰行。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内涵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内涵 商业模式谁都可以模仿。但是,成功者永远是少数。优秀的企业关键是具备构筑商业模式相应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包含:股东结构,领军人物,团队,研发,专业性,业务管理模式,信息技术应用,财务策略,发展历史等等。 1)专一性: 专一并不等同于“单一”,而是指企业在某一领域具有深度挖掘和扩展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例如双汇,在肉制品上做到绝对专一,除肉制品之外的行业均不涉及。其产品线丰富,在热鲜肉、冷鲜肉、冻肉、肉肠和其他肉类加工产品方面有深入挖掘和拓展的能力。相比之下,同样是肉制品龙头企业的雨润食品却涉足房地产、旅游等非主业,管理层精力分散,多年来业绩不佳。因此,专一性决定了企业的主攻方向和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必有成就。 2)创新能力: 优秀的研发团队,已经获得的能够提供高标准产品和服务的先进的工艺、流程,或是发明专利,等等。纯粹的技术并不构成永久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某一领域的技术壁垒(如专利技术)却能在一段时期内保持企业的领先优势。此外,技术优势会带来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成本的优势,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就能够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回报。可以通过企业的研发费用与收入的比值关系获得量化结果做出逻辑判断。 3)管理者优势: 企业的发展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企业的领导者及其管理团队的素质关系到企业的素质,关系到企业能走多远、能做多大,“投资要投人”正是这个含义。在这一部分,重点要考察领导者和管理团队成员的背景,通过跟踪他们的言行(通过新闻、招股说明书或董事会报告)中获取企业的发展方向、行业战略、用人机制、激励措施等方面的信息。我们需要判断他们的人品、格局和价值观,这些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企业的前途,也间接地影响到投资者的回报率。实践证明,一流的人才做三流的生意,有可能把三流做成一流。相反,三流的人才做一流的生意,很可能把一流做成不入流。很多第一代创业者缔造的成功企业却有可能毁在继任者手中,微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诸多条件中,对人的因素的考察极其重要。

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关于《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云南花卉产业逐渐成为云南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愈显重要。本文结合云南花卉产业及国际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方法,在分析云南省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虽然近些年云南花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阻止了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SWOT分析方法 一、引言 花卉产业的发展能够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的农村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花卉产业可谓真正的富民产业。 近些年来,中国的花卉产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相比传统的花卉生产大国,中国花卉产业具有着后发优势,生产规模不断扩

大,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在世界花卉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最大的花卉生产地,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之速度令人瞩目,已然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云南花卉的出口贸易量和出口贸易额在近几年都快速增加。但目前云南省花卉产业仍然属于粗放型生产方式,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诸如生产规模小,社会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物流成本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花卉品种不多而导致在国际贸易中受制于人等等,这些问题极大的限制了云南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本文阐述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采用SWOT 分析法全面分析云南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找出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提升云南花卉产业竞争优势,更好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花卉产业的异军突起吸引了很多学者的眼球,对于花卉产业的研究也日趋增多。针对“云花”走出国门,部分学者研究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出口情况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程士国(2008)以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为例,分析“云花”对外出口所面临的生产规模小,物流成本高,对新品种保护认识不足,出口渠道混乱四大问题,提出要大力发展花卉合作社,引导鼓励合作社与大企业联合,加强物流体系建设,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等促进现代花卉产业发展的措施。同时该学者认为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述评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使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性,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管理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虽然各部门和研究机构研究产业竞争力的目的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能通过研究客观评价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和趋势,为提出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也正是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回顾,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竞争力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按照竞争主体和层次的不同,国际竞争力分为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对一个国家而言,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决定其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根本,能够反映一国或区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技术和经济交流、贸易、投资和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定义国际竞争力时应定位于产业层次。①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争议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学术界还处在不断争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 1.世界经济论坛(WEF)。世界经济论坛在1997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②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人均实际收入方面达到持续高增长的能力,就像以不变价来测定人均GDP一样”。可见,WEF的定义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居民的生活水平等软性条件。 2.瑞士洛桑管理开发学院(IMD)。瑞士洛桑管理开发学院1997年在《国际竞争力年鉴》③中指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在其特有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里,依靠自然资源禀赋以创造附加价值,或者着重于改善国内经济环境条件以吸引国外投资,或者依靠国内内部型经济和发展国际型经济,以创造并提高附加价值、增加一国财富的能力。这一概念以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多财富为目标,具有宏观性,强调国家通过协调资产与过程、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全球经济活动与国内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这四对关系来实现其国际竞争力。 3.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国际竞争力就是产业竞争力问题,是指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及提供服务所反映出来的竞争能力,它是与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或产业利润率一致的。 4.王丽萍等(2006)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背景下,在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一国产业通过对各种可利用资源的不断整合和创新,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他国竞争对手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并能持续获得较高效益的一种综合能力。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也给出了各自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他们普遍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种比较生产力,但各自研究视角的不同造成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同理解。可见,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尚未建立起一个被不同学者广泛接受的定义。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产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需强调的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不等于产业内所有企业竞争力的合力,这不仅因为企业之间存在的有序或无序的竞争关系会影响到产业国际竞争力,而且还因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反映了除企业竞争力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产业特性,如企业结构、企业集中度、产业政策等,这些因素本身就影响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它们同企业之间存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样会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总是附属在一定的产业内,企业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述评 安玉荣1,张之梅2 (1.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300;2.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北京100125)【摘要】文章较全面的回顾了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并进行了评述,主要探讨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并说明了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回顾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两大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并详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总结评述了已有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及具体评价方法,旨在为研究中国产业竞争力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理论;述评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12)01-0189-04 【收稿日期】2010-12-14 ①苏涛:《产业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内涵初探》,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第6期,第15-17页。 ②WEF(1997),Global Compitiveness Report1997,World Economic Forum,Geneva,Switzerland. ③IMD(1997),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1997,Institute for M anagement Development,Lausanne,Switzerland. 【作者简介】安玉荣(1976-),男,山东胶南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高等院校教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张之梅(1980-),女,山东沂水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技术人员,研究方向: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国际服务贸易。

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一)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 衡量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建立:1.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指标。2.国际贸易中的产业结构指标。3.产业素质指标。在具体指标设计时,需要考虑资产(assets)与过程(processes)两方面相结合的原则。资产指一国目前所拥有的竞争资产的存量,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就是指产业结构现状;过程指一国拥有的创造增加价值的能力,即各种转换能力,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就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资产反映了一国保持目前竞争力的能力,过程则反映了一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能力。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设计理论依据与设计原则, 显性指标1.产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 2.产业盈利能力(产业平均资产利润率) 隐性指标直接原因指标 与生产率有关的 各项指标 1.劳动生产率 2.成本 3.价格 4.企业规模 与市场营销有关 的各项指标 1.品牌商标 2.广告费用 3.分销渠道 与企业组织管理 有关的各项指标 1.售后服务网店 2.全球质量保证体系 间接原因指标 生产要素类指标 1.申请专利技术项目及其估价 2.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 比重 3.做出过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 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及其 在专业人才中的比重 需求因素类指标 1.需求规模指标和需求增长速 度指标 2.产品系列化指标 相关产业因素 相关产业和供应商的工业产出 绝对额及其占一国或一地区 工业总产出比重 企业战略、结构 和竞争状态因素 指标 1.行业平均工资水平 2.企业或行业债务率 3.企业的资本结构 4.行业的市场结构 编辑 (二)某一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显示性指标,即它说明国际竞争力的结果;另一类是分析性指标,即它解释为什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分析性指标又可以分为直接因素指标和间接因素指标。他们之间的具体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国际竞争力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及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也走向了国际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家要想谋得最大利益,就必须提高其国内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加入WTO 后,面对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农业的发展更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一、相关理论与实践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最早是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的。一些著名学者、研究机构、政府组织和企业分别从国际竞争力产生的基础、评价方法和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1、关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国际上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主要包括结构学派、能力学派、资源学派及新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 er)教授。他把产业组织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中,形成了经典的结构一一行为 一一效果(SCP) 模式,即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和行为以及企业的绩效和盈利能力。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波特教授发表了其著

名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他在著作中提出了不同产业环境下竞争对手分析的框架以及企业成功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产(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及决定因素, 国家的竞争优势的决定及其对产( 企)业竞争力的支持作用,并构建了著名的菱形模型( 又称“钻石模型”),为企业竞争力分析提供了实践方法。 波特教授认为, 有五种力量驱动企业竞争,即供方侃价能力、需方侃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围绕三种基本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来组织资源和进行生产。在进行产( 企) 业竞争力分析时,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分析法和菱形模型分析法。 价值链分析法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创造价值,通过对各个环节价值增值, 纵向与横向比较来确定各个环节本身的价值, 以及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异, 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来源于企业与竞争对于在价值链上的差异。波特教授的菱形模型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出发来分析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各相关因素并解释国际竞争力的来源、以及国际竞争力形成的条件和不足。菱形模型的六要素包括市场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 产业链) 、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战略、政府、机会, 除了“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战略”这一要素属于企业内部条件( 竞争力研究的微观基础)外, 其他五个要素都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 也可以看作是企业竞争力的宏观决定条件,各个要素从不同方面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并相互促进。 与波特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研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汉默尔(Gary Hamel)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 、斯多克(George Stalk) 、伊万斯(Philip Evans)等人从企业内部出发, 认为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组织内部的特有能力, 这种特有能力被称为“核心竞争力”。汉默尔和普拉哈拉德1990年把核心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