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题二 原子的结构(导学案修改稿)(1)

题二 原子的结构(导学案修改稿)(1)

题二  原子的结构(导学案修改稿)(1)
题二  原子的结构(导学案修改稿)(1)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构成

责任编辑使用者:九年级班组时间:2013年10月18日星期五第1节

【学习目标】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原子的构成。

【学习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1.知识回顾(组长检查,2分钟)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等。如:水是由构成的,金属汞是由

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构成的;

2.引入:

(1)人类战争历史上使用过的威力最大的武器是什么?

(2)为什么小小的原子有如此大的威力?

二、新知探究:原子的构成

【资料分析】:十九世纪以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后来卢瑟褔通过实验证明原子的构成。那么原子的构成是怎样的呢?

活动(一)先独立阅读P53文字、图,思考完成1-3题;3分钟后小组讨论,组内代表分别展示在小黑板上,小组交叉批改, 6分钟。

1.原子的体积怎样?

2.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

请试着用下图的形式来表示。

原子

3.原子中的质子、电子、中子分别带什么电荷?

活动(二)请认真阅读相关文字,分析表3-1中的相关信息,先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组内交流讨论,代表回答,8分钟。

1.原子中的质子、电子、中子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2.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你能用数学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吗?)

3. 哪种原子的原子核中不含中子?

三、小结与反思(8分钟)

认真梳理所学的知识,独立填写下表,小结原子的构成及特点。

四、当堂测评(独立完成,6分钟)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由于所带电荷和所带电荷相等,但,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一般是由和构成的,质子带,中子。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

2.分析表3-1,叙述氯原子的构成。氯原子核内有个质子个中子,原子核外有个电子,由于所带电荷与所带电荷相等,相反,因此整个氯原子不显电性。

3.填写表中的空格

五、巩固拓展(6分钟)

1.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C.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D.原子中不存在带电微粒,因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锂电池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的电源。已知一种锂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1

B.3

C.4

D.7

3.氢是新型清洁能源,但难储运,研究发现,镧和镍的一种合金是储氢材料。下列有关核电荷数为57的原子镧(La)和核电荷数为28的镍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镧原子的质子数为57 B.镧原子一定含有原子核和电子

C.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7

D.镧原子与镍原子是同一种原子

4.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元素,它的原子核内有111个质子,161个中子,则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11 B.161 C.50 D.272

5.某原子的质子数为11,中子数比质子数多1个,该原子所含粒子总数(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为()

A.12 B . 23 C .11 D. 34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新)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3. 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5. 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量的概念 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难点 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朝鲜核武器实验”,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 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1. 原子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图3-8,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大小。 明晰: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之间能够结合成分子的奥秘,正是人们在研究这小小的原子的结构时被逐步揭示出来的。 2. 原子的构成 19世纪以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1

现了电子,从此叩开了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 设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结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可参见教科书图3-9)提问: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分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101 1 碳66612 氧88816 钠11121123 氯17181735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分析: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可见,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等于核内的质子数,也等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2

九年级化学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导学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也是可分的。 2、通过学习,知道原子是由哪几种微粒构成的以及他们的带电情况。 3、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4、会画核电荷数为1—18的18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 原子的构成。 三、学法指导: (一)课前预习: 自学课本P53—P55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他们不是一个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 由和构成的。 2、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的带正电,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带的与核内的质子数相等。 3、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电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的相等,因此原子显电性。

4、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小,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的。因此,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 5、科学研究表明,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次之为,以此类推为、、、、层,离核最远的叫。 6、核外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又叫。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层,最多的有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个)。 7、人们认为最外层具有结构或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结构。金 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4个,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原子一般较易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4个,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原子一般较易电子,趋向达到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 (二)、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呈电中性 B.原子时实心球体 C.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A.分子B.原子C.质子D.电子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 A.质子B.中子C.电子D.原子核 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下列规律:(1)电子将尽可能排布在离核近的、能量低的电子层上;(2)每层最多容纳电子2n2(n为层数);(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近年科学家发现的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其核外电子排布应是( ) C.2、8、18、32、50、8 D.2、8、32、32、18、8

高中化学选修导学案:原子结构(人教版)

4月12日学科高中化学年级高二作者 课题1-1-1 原子结构(1)课时 1 课型新授【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知识链接】 原子模型的发展史: 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 古希腊原子论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___________________ (1911年)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_______ ___________(1926年) 【自主学习】 一、原子的诞生 ________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地球上的元素大多数是________,非金属(包括稀有气体)仅有________种。 二、能层与能级 1.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________的,按________________可以将电子分成不同的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表示相应的1~7能层。各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________。 2.多电子的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________,还可以分成________。在第n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________。 能层… 符号… 电子离 核远近 电子能 量高低 能级… 最多容纳电子……

数 1.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 2.不同的能层分别有多少个能级,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 3.不同层中,符号相同的能级中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否相同? 三、构造原理 即电子排布的能级顺序 1.比较同一能层的不同能级间的能量关系 2.比较不同能层的相同能级间的能量关系 3.是不是能层越高,能级的能量一定越高? 4.观察构造原理图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应遵循的顺序是: 四、电子排布式 1.电子排布式表示方法:用数字在能级符号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的排布的电子数。

课题2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榆林市第十三中学李彦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学策略分析】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将教材中的图、表复印放大、剪下; 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类比想象,模型展示。 1、(投影) 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讲解)那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对照投影。) (设计意图:借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起无穷的想象。) 3、(问)原子这么小,还能不能再分呢? (投影)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生阅读思考。

原子的结构(1)导学案

原子的结构(1)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情况。 2、知道原子及原子中各微粒的带电情况。 3、知道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航: 阅读第53、56页,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和核外的构成。原子核由和构成。 2、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是什么?标准是多少?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什么? 二、互动冲浪: 1、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是否带电?若带电,是带正电荷,还是带负电荷? 2、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不同的原子,其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是否相同? 4、已知下列原子的质量,计算其相对原子质量 O原子质量为2.657x10-26千克Fe原子质量为9.288x10-26千克

三、总结提升 1、用框图形式表示原子的构成情况,并标明各微粒的带电情况: 原子 2、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__ _____ =_____________ 3、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A、相对原子质量= B、相对原子质量 4.分析表可获得的信息有: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 氢101 碳666 氧888 钠111211 氯171817 (1) (2) (3) 四、达标检测: 1.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构成原子核必不可少的粒子是质子 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粒子,因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D.原子的空间主要被原子核所占据 2.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构成原子核必不可少的粒子是质子 B.在原子中,核电荷数一定等于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 C.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同类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一定相同 3.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质子数是16,则中子数是______,核外电子数是______,核电荷数是______。 4.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是( ) A.质子数和中子数 B.质子数和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 D.核电荷数和电子数 5.下列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 B.相对原子质量决定了原子的种类 C.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 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不是g或kg

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 从原子结构模型、理论的发展历程中,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实验等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的结构; 2.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 2知道原子的结构 【情境导入】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

呢? 二.自主探究:了解原子的结构 问题1:从资料上看原子结构的发现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阶段的核心观点和探究方法。

过渡:那么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又是如何认识原子结构的呢? 【阅读】教材第5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描述原子的构成,充分想象原子的空间结构。 原子的构成 厂| 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 ) 原子三(带—电)[ _________ (不带电) (____) L_____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___ ) 2 .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归纳:原子中 核电荷数= __________ 数= _________ 数 3.小组合作: 根据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能找出哪些规律? 思考讨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资料上的几位科学家的原子结构理论有哪些不足?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高中物理第三章原子结构之谜第四节原子的能级结构同步备课教学案粤教版选修3-5

第四节原子的能级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能级、跃迁、能量量子化以及基态、激发态等概念.2.了解能级跃迁伴随着能量变化,知道能级跃迁过程中吸收或放出光子.3.能通过能级跃迁解释巴耳末系. 一、能级结构猜想 [导学探究] 为什么氢原子发出的光谱是不连续的? 答案因为氢原子内部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因此氢原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只能放出一定频率的光,且光子的能量等于跃迁的能级差,即hν=E m-E n. [知识梳理] 1.由氢原子光谱是分立的,我们猜想原子内部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 2.原子内部不连续的能量称为原子的能级,原子从一个能级变化到另一个能级的过程叫做跃迁. 3.能级跃迁中的能量关系:hν=E m-E n.由此可知原子在跃迁前、后的能级分别为E m和E n. [即学即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氢气放电过程,产生的光谱是连续的.( ×) (2)氢原子内部的能量是不连续的.( √) (3)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只能放出特定频率的光.( √) (4)氢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吸收光子的频率是任意的.( ×) 二、氢原子的能级 [导学探究] (1)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的光子的能量如何计算? (2)如图1所示是氢原子的能级图,一群处于n=4的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辐射

出多少种频率不同的光子? 图1 答案 (1)氢原子辐射光子的能量取决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hν=E m -E n (m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导学案

第2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描述并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则、洪特规则及特例。 2、能根据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书写 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排布式。 3、体会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 重点: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 难点:认识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则、洪特规则及特例。 自主预习提纲 一、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1.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是、、。 2.画出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顺序图,说出画图方法并尝试多 种画法。 3.角量子数l相同的能级,其能量次序由主量子数n决定,n值越,其能 量越。如E2p E3p E4p E5p。主量子数n相同,角量子数 不同的能级,其能量随l的增大而,即发生“能级分裂”现象。如E4s E4p E4d E4f。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同时变化时,情况较复杂。如E4s E3d E4p,这种现象称为“能级交错”。 4.泡利不相容原理可简单描述为: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______个电子, 并且这_____个电子的自旋方向相_____。

5.洪特规则:电子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将尽可能分占 _____ 的轨道,且自旋方向 _____。 6.洪特规则的特例:能级相同的原子轨道中,电子处于、 或状态时,体系的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 二、19~36号元素的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熟练写出元素周期表中前36号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和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并填表。 2.价电子层: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能层。价电子指的是,元素的化学性质与___的数目密切相关。基态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___。 思考:价电子数一定是最外层电子数吗? 填 表, 并思 考为 什么 每个 电子 层最 多容 纳2n2个电子?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

关于原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 东城朝晖学校——潘振志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 运用类比、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情感与价值观: 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5)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 (6)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三、盘点收获: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说些什么吗? 四、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从上到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增加 三、作业布置:同步训练第35—36页 课后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的构成,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主要采用了:阅读前人的实验结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探究验证的方法,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大多数学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但也看出部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不够,探究仅停留在表面上,未做深入思考。 本节课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知之较少,为探究活动制造了困难:哪些地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引导探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相当好了。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尝试例如:为导出“原子的结构”时,我适时地播放课件原子绕着原子核做高速旋转运动的微观图示,使学生较为直观的认识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体会到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手段确实有助于抽象知识的教学。 但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和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如何,一下子也难以想象,此时我又适时地解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然后小结原子的内部结构。通过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学生们提高了想象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了解了科学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们领略了神奇的微观世界,使微观变直观,抽象变形象,还初步知道了获得实证的途径,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这一课题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了信息面,在帮助学生领略和体验微观世界,提高想象力,创新能力,使微观抽象的原子变为直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分层、结构示意图,不同元素的规律) 教学方法 示范讲解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数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我们又知道了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探究新知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读图并计算】再次读图3-9并计算原子半径大约是原子核半径的多少倍?

【抽生回答】原子核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讲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计算就会得出原子核的体积就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假设一个原子有一座一百多层的摩天大厦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相等于楼体中间的一个小小的门把。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可见原子核比整个原子小得多。所以,相对来说,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视频】电子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过渡】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会不会碰着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呢?是不是象行星绕太阳那样旋转呢? [回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有规律的。 【讲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象行星围绕 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 现在发现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离核越近能量越低。最外层 电子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 [讲解]展示PPT中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进行分析讲解。 【过渡】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请看图3-11 【讲解】小圈及小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 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过渡]我们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在一定的轨道中绕着原子核运动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几种特殊元素的原子结构。看看他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板书]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同学都知道哪些稀有气体元素呀? [回答]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 [鼓励]很好,回答正确。 [过渡]通过PPT展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从刚刚我们看到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同学们觉得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分组讨论,并点名个别同学起来回答。 [讲解]稀有气体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8个(氦2个)达到稳定状态。

原子结构导学案

第四章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 《原子结构》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原子结构,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能够正确书写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习重点】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习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课前预习】 一、原子的构成 1.构成 (1)原子????? 原子核?? ? 质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不带电)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2)关系: (电中性原子中)。 2.质量数 (1)概念: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 和 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作质量数。 (2)关系:质量数(A )= (Z )+ (N )。 二、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 (1)概念:在多电子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 的区域简化为 ,称作电子层。 (2各电子层由内到外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字母代号 离核远近 由 到 能量高低 由 到 2.电子分层排布 (1)能量最低原理 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 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 的电子层里,即按K→L→M→N……顺序排列。 (2)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①第n 层最多容纳 个电子。如K 、L 、M 、N 层最多容纳电子数分别为 。 ②最外层电子数目最多不能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 个)。 ③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不超过 个。 3.(1)原子(离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如下所示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离子结构示意图中, 二者则不相等。如: 阳离子: 。 阴离子: 。

原子的结构导学案

章节: 3.2 课题: 原子的结构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主备人:_________ 审核:初三化学组 授课人: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 . 初步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 方法;会认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2.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认识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学习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学习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的形成。 学习过程:【课前复习】 1、分子和原子的含义: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化学变化中, 可分, 不可分。 【自主探究】 一、原子的构成 看课本图3-9和50页内容,填空:⑴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 和核外带 电的 构成的。 ⑵原子核又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 和 构成的。 ⑶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带 电,核外电子带 电,它们所带的电荷 ,电性 ,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有何关系? 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 核电荷数= = ⑸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也就是原子的种类由 决定。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 等于中子数 ②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 ,一般的氢原子无 ⑹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你有什么发现? 每个质子(中子)的质量都 电子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I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1. 阅读下列材料,填写下图空格。 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了解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阅读课本第54页,讨论下列问题。 ①电子为何不会被原子核吸引到核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它的运动的是否有如卫星一样有特定的轨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一电子层,第二电子层,最外层分别最多能容纳多少个电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课本P54,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 选择适当的序号,填写在下图括号里: ①核电荷数 ②原子核 ③电子层 ④该电子层上电子数 ⑤中子数 ⑥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画出碳、硫、钙及氧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II 感悟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资料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 的内容十分丰富。下表是依据元素周期表画出的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并讨论它们的结构有什么规律。 ⑴根据资料1,填空: ①此表纵行排列的依据是 ;此表横行排列的依据是 ; ②稀有气体原子中电子排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金属元素原子中电子排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非金属元素原子中电子排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 了解离子的形成 1.通过氯化钠的形成,了解离子 阅读课本第55页图3-13,了解钠离子与氯离子的形成过程。 装 订 线

第十三章 学案63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十三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 学案63 原子结构与性质 [考纲要求]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知识点一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表示方法 第1电子层:只有s 第2电子层:有s 、p 两种轨道。 第3电子层:有s 、p 、d 三种轨道。 3.构造原理 构造原理: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写出元素基态 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随着__________的递增,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按照右图中箭头的方向依次排布,即1s,2s,2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d,5p ……该原理适用于绝大多数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 ①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②基态原子:______________。当基态原子________能量后,电子会______________,变成__________原子。 (2)泡利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____个电子,并且____________相反。 (3)洪特规则 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____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相同。 问题思考 1.电子按构造原理排布时,先排在4s轨道,再排3d轨道,为什么?而失电子时,是先失4s轨道上的,还是先失3d轨道上的? 知识点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 1.电离能 (1)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____________转化为气态基态正一价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意义: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可以衡量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的难易程度。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易失去一个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大,原子越难失去一个电子。 (3)变化规律: ①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________的趋势,但某些地方出现曲折变化,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同一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第一电离能__________。 2.电负性 (1)成键电子:原子中用于形成________的电子。 (2)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________吸引力的大小。 (3)意义: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对成键电子的吸引力越大,非金属性越强。故电负性的大小可用来衡量元素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的大小。 (4)变化规律 ①同周期从__________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 ②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________。 (5)应用 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的电负性>1.8;金属的电负性<1.8;类金属的电负性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②判断化学键的类型:两元素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离子键;两元素的电负性差值小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共价键。 问题思考 2.为什么同周期的Ⅱ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ⅢA族元素的,ⅤA族的大于ⅥA族的?如I1(Al)

初三化学第三节原子的结构复习 导学案

第三节原子的结构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以及原字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3、熟记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写法及意义,物质的简单分类。 4、理解和运用物质、分子、原子和离子以及元素的关系揭示物质的组成和构成问题。 学习过程:一、3节基础知识复习(记忆) 1、原子结构______ ______() 原子______ ______() 2、在原子中:_____所带的正电荷和______所带的负电荷,____相等,____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可概括为:在原子中,____=_____=______ 3、因为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 4、原子结构示意图 表示__________,有___个电子层,第三层上有__个电子,容易____,变成____(用符号表示) 5、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____4个,容易___电子,变成__离子;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______4个,容易___电子,变成_____离子。 6、在离子符号:3Al3+中,第一个3表示________。第二个3表示_________。 7、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定义式) 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 二、巩固练习 1、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A.汤姆森 B.道尔顿 C.拉瓦锡 D.阿伏加德罗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分子质量都大于原子质量 C.分子永恒运动,原子在分子中是不运动的 D.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4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 有(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3)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4)带正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带负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6)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7)、参加学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粒子有__________; (8)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_____________; (9)质量与氢原子质量近似相等的是____________。注意氢原子核不含质子 5、原子R核外有26个电子,核内有30个中子,它的质子数为_______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高中化学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教学案苏教版选修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引言 【知识要点】 组成和性质 化学研究 性质和变化 1、分子的组成不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元素种类一样 2、分子组成相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化学式 3、分子组成不同,但结构相似——性质相似 4、无机物中,化学组成相同,但晶体结构不同,从而导致性质不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学习重点】 1、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2、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3、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学习难点】 1、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2、基态、激发态和光谱。 (第1课时) 【知识要点】 一、原子的诞生 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少量的及极少量的Li,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 元素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占88.6%(氦1/8),地球上的元素大多数是金属,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仅种。 二、原子结构模型(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是原子学说的奠基人,他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万物都是由间断的、不可分的粒子即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是近代原子学说的创始人。他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不可再分的实心球,同种原子的质量和性质都相同。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也称“枣糕”模型或“葡萄干布丁”模型)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象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电子绕核旋转的原子结构模型) 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通过光谱研究提出电子在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内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的理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5、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又称现代物质结构学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等人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 山东省齐河县晏城镇南北中学王超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单元包括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感性认识不充分,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本单元的知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课题1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的内容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二次加工,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实用的教学课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分析、讨论,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假说与模型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3、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 1、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六)重、难点突破 1、通过数学计算,让学生体会原子的大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高科技图片,展示微观世界; 3、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机会。 5、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策略 首先利用化学史资料,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经过,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理论知识,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结合课本中的表格,列举几种原子的构成,采用对比方式,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出原子的结构,为下一步学习相对原子质量做好准备。 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内容及注意的问题。同时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通过课件展示科学家的原子微观理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通过讨论,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想一想,议一议,讲一讲,做一做的多样化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本课题之前只是初步建立了原子的概念,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建立了极为初步的概念,因此对学生来说,本课题的知识只是几乎是全新的。 四、教学程序 (一)、原子的结构 1、通过引言展示课件,引出课题。 2、进行课前复习:利用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予以评析。 3、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4、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发现史,学生阅读资源与评价p56,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然后看课本p70课文第一部分,学习原子的构成,出示图片,了解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情况,总结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学生归纳原子的结构,并利用课件配合小结原子的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