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引题:黄河之水,一泻千里,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从唐宋逐渐形成的客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一条支流。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客家人的世界,了解并且感受客家文化。

提问:什么是客家?

答1客家人在历史上几乎一直处在漫无止境的迁移中,一直被视为做客他乡的族群,在辗转客居的过程中,土著居民用“客人”,“客“,客仔”来称呼他们,久而久之,他们也习惯和接受了“客人、”的名称,自称为“客人”或者“客家”。答2”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种族概念,它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第一,自北方南迁移的大量汉人,第二,南迁汉人在迁入某一地区,以其人数,经济,文化的优势,同化了当地居民,又吸收原住居民的固有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形成具有自己发言,习俗,精神,自觉意识,和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社会群体一种新文化载体的民系——客家民系。

客家之源

客家人的“源“是在河洛。也就是黄河,洛河流域这一广阔区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原地带。

客家人迁移之因

1犁地面积与人数的逆向发展。早在东汉时,河洛地区,就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有“十亩共桑之迫”“人稠地土狭,不足相供。”

2自然灾害,外族压迫,战乱使得数以百计的人背井离乡,去寻找较为安宁的环境。

3官职迁调

4,游学经商

5争斗,

客家迁移不是一次性迁移到闽,赣,湘三省交界地区,而是逐渐迁移,并且不断加入新的百姓。

客家传统文化的特征

1女劳男逸。自宋灭亡以后,元朝为了根绝后患,企图搜素追随宋室迁移,进行抗元斗争的客家人,被搜捕到的都有诛九族的危险,受男尊女卑的思想,男的都不敢外出,所有的耕作,搬运,劳动,不得不由妇女来替代,男的在家中负起读书,手艺,营商,抚育,烹饪的责任。先代如此,后代也就相沿成习,所以客家妇女没有不从事耕作和劳动的。

2平等意识。在农忙时候,家里人手不够,不是去雇请工人,而是去找左邻右舍来帮工,也就是你来替我做工,不是我用钱买来的,而是你发挥友爱精神来给我帮忙。这种平等精神是孕育于长期的移民生活,在客家人逃难迁移的时候,一路上经历不少的艰难困苦,毒蛇猛兽,土匪强盗,碰到危险的时候只有你帮我,我帮你才能共度难关,请是请不来的,也没有人愿意受请。还有,客家人到了一个地方,土人一定会成群结对的用武力赶跑他们,每当土人出动欺辱他们时,全

村的左邻右舍都不请自来帮忙打仗,因为今天你帮我打土人,说不定明天你也靠我帮你打土人,这是玩命的事情,不是请得来的,只能说帮,还有客家人居住的都是别人不要的贫瘠丘陵和山地,大家都有地,但是都不多,没有佃农,所以只有靠帮。

3浓厚的乡土情谊文化

乡土情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更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虽然客家人饱经迁移之苦,但是客家人的乡土情谊却没有消失,

首先表现的是血亲情谊,客家人以家族庞大为荣,以手足少为耻辱,一荣具荣,一耻俱耻。这也是客家人迁移的一个原因,家族如果有人发达了,那必定要带动家族的其他人一起发达。其次乡党的团结友爱之情,乡村如果有人收欺辱了,全村人变会团结起来与其抗衡,这也是很多村庄排斥外姓的根源,

再次族谱家乘和地方志,个姓氏大都有编族谱或家谱,无论迁移到国内各省,或播迁到海外,历代子孙都要继续编写。最后是方言,客家人屡经迁移,分布地区广大,又很分散,客家人大都居住在山区,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说法。客家人内部凝聚力强,主义保持自己的方言,新媳妇进门不会说客家话的要学习客家话,小伙子外出工作,回家探亲更得说客家话,女儿远嫁,或娘家也必须说客家话。否

则会被斥为“忘了祖宗,忘了本

4圆的文化

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和饱经离乱播迁之苦,是客家人更具有圆的文化心态。崇拜天,敬重神灵的精神气氛,思想环境,铸就了圆的文化心态。祭祀的天坛呈圆形建筑地坛呈方形建筑,象征着天圆地方,市间流通的钱币也是外圆内方写字用的砚台,也是外方内圆,筷子也是圆的。等等,这些都是圆的观念在支配。

和合是谷神话里的象征团结友爱的神名,年画里的“和合二仙”蓬首,笑面,其一手持荷花,另一手捧圆盒,取和谐,合好之意。人们用于婚礼时张贴或作为中堂悬挂,以图吉利。围楼,作为客家人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也体现着客家人圆的文化形态

大家都知道中秋拜月是期求团圆,但是在客家人眼中除夕年夜饭才是真正实现团圆,在除夕夜,在外谋生的男人,远在国外的亲人,一般都会赶回来斥年夜饭,一碗碗肉丸,鱼丸,腐卷都意味着团圆,而除夕夜,意味的是一年到头的最后一个夜晚,是年之末尾,所以称为除夕,而天明即大年初一为’一元复始’是新的一年的开头,头尾相接,如同一个圆圈,除夕夜作为圆周的焊接点,在客家人眼中是非常重要的。

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1客家衣食

客家饮食的主要特点:粗糙,节俭

原因:遭受战乱,灾祸,饥荒而背井离乡,长途转迁,到了谋生地方,因为要从事开垦,建家园,所以生活不得不节俭,刻苦。、

客家的主食是稻米和番薯,一日三餐中。中上人家两顿吃干饭,晚餐吃粥,或者早晚两顿斥粥,中午吃饭,一般贫苦人家,除了农忙时可得一粥二饭的享受外,其余时间三餐都吃粥,一般人家都是吃熟米饭或熟米粥,因为熟米无论做成粥或者饭数量都比生米多,许多清苦人家会在饭里加入番薯芋头,萝卜等,节约粮食。

粉条类食物是客家人一大特色,米粉,冬粉,薯粉,河粉,西粉,冬粉牛丸是客家人的一道名菜。

咸菜更是客家饮食不可缺少的一角。萝卜干,菜干,芥菜干,酸菜,豆腐乳都是客家的主要咸菜。

客家特殊饮食风俗

七色菜

客家人每逢正月初七要煮食“七色菜”。何谓“七色菜”?七样菜者,即葱子、芹菜、蒜子、韭菜、芫姜、豆腐、鱼肉等合共一锅煮熟,全家老幼大小齐齐吃。此种岁时食俗,今人看来类似“打火锅”,纯属是一种饮食习惯。其实不然,究其内蕴,它有着深邃的食俗文化内涵。:葱子之“葱”,是以客家话“聪明”之“聪”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聪明”;芹菜之“芹”,是以客家话“勤劳”

之“勤”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勤劳”;韭菜之“韭”,是以客家话“长久”之“久”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幸福“长久”;“芫萎”之“芫”,是以客家话“缘分份之“缘”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有缘有分”;豆腐之“腐”,是以客家话“富裕”之“富”为谐r音意谓吃了会使人“富裕”尹鱼肉”之“肉”,是以客家话“福禄”之“禄”为谐音,意谓吃了会使人“有福有禄”。用七样菜谐音作比喻,起球家庭幸福。

酿豆腐

客家每逢年过节或喜庆和人宴请嘉宾。独有酿豆腐的习惯,酿豆腐的料子,是豆腐,猪肉,大乌咸鱼,辣椒酱,酱油,薯粉,七项具备,才能做出正宗的酿豆腐,相传此菜与北方过年吃饺子有关。客家先人从中原南迁后,仍保留其习俗。但岭南少麦缺面,过年时吃不上饺子。后来,先人们想出一个办法,把做饺子的馅料填进豆腐块中,代替饺子,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还有传言说从前,有位兴宁人和一位五华人是好朋友,秉性耿直执着,结成同年。

一天,他俩在兴宁县城相遇,相邀到饭馆吃饭,在商议吃什么菜时,兴宁人说要吃豆腐,五华人说要吃猪肉,两个人互不相让的争吵起来,店老板怕他们会翻脸,丢了生意,便想出一条妙计。

店老板把捣碎的猪肉拌上鲜美的佐料,然后酿进一块块豆腐里,先煎后煮。弄得又香又甜,两个人吃起来,觉得

滋味比单独一样吃不知要好多少倍,从此,酿豆腐变成了客家地区的民菜

挟食

旧时客家人由于择山而居,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所以产粮也就不多,因此客家人更加爱惜粮食,深深地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一粒饭一根菜掉在桌上也会捡来吃下去。在他们眼中,糟蹋粮食的人是败家子。暴殄天物,那是罪过。在客家地区的一些山村,从前有一种奇特的“挟食”之俗:在偏僻山村举办的婚嫁、生子满月、老人寿诞等喜庆宴席上,男宾女客常常分席入坐。席间,女客吃食甚少,而把各种菜肴挟进事先准备的食器里,带回家去给未能赴宴的老人和孩子吃。相传,这种敬老爱幼的风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从前,有个名叫小凤的姑娘,十分聪明贤慧。她出嫁后不久,公公、丈夫皆相继去世,只能与家婆相依为命。一天,村里有人大寿,小凤前去帮忙干活。席间,小凤惦记着在家的家婆,她只喝了一些汤,而将肉菜挟在空碗里。散席后,她急忙送菜回去给家婆吃。谁知走得太急了,进门时不小心摔倒了,把一碗肉也撒了。小凤伤心难过极了,家婆劝慰她,把肉菜挟起来,洗净后煮过就可以吃了。后来有一天,雷电交加,小凤以为自己给婆婆吃了“倒地肉”,雷公来惩罚她了。她唯恐祸及婆婆,便冒雨跑到村外一棵古树下去躲避。

婆婆急忙去叫小风回家。这时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古树被雷电击倒了,而小凤却躺在一堆白银上。婆婆叫醒昏过去的小凤,搬回银子,婆媳从此过上了好日子。从此,贤孝的小凤和她的“挟食”之举,远近传为美谈,并相沿成俗了。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的渊源

客家人的祖先,由中原逐步南迁,中原到达华南地区,他们迁移路线遥远,所到之处也都是些荒山原野,于是披棘斩刺,艰苦卓绝,在和荒山原野的奋斗过程中,心有所感就把那种喜怒哀乐的感受,用歌声表示出来起初只是一种单调的欢呼或哀丧,后来配合挑担,砍树,挖地,撑船等的劳动而哼出曲调,更为呼朋引伴而唱出的情歌或为了与远山河岸那边的人高声谈话而变成歌声,慢慢形成所谓的山歌。

客家山歌的内容

1.歌谣突显出客家人对爱情的炽热追求。客家少女在口语中称作阿妹、细妹、老妹,不称姑娘。她们大胆、执着、勤劳、勇敢、富有卓见、温柔多情,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对爱情有热烈的追求。

2.歌谣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梅州客家除少部分是上层阶层,大部分是贫苦农民、雇工和小手工业者。他们备受土豪劣绅的剥削欺压,官府横征暴敛,土匪骚扰,生活环

境极其恶劣,几乎把生活逼上绝境。有许多山歌反映了苦难人民的心声,如:

正月里来是新年,做人阿妹不值钱。

爹娘家产涯无份,当作猪牛去卖钱。

3.歌谣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假丑恶的摒弃。客家人向来崇尚礼仪,追求的是真善美,对假丑恶则深恶痛绝,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客家人追求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人动手丰衣足食的古训。即使是现在大家日子好了,家长们仍然经常教训孩子们不要大吃大喝,要勤劳俭朴。

4.歌谣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心声。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系文化,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点,它作为民间媒介的时尚广播,传递的是时代的心声。如:自南昌起义打响革命第一之后,中国革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革命星火燎原,传遍神州大地。1927年李坚真回到丰顺县动员农会推翻打倒土劣豪绅时唱道:哎哟哟……农友快来入农会,捏成拳头团结紧,减租减息不还债,组织起来斗豪绅。

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歌词句式为7字4句,每句为“2、2、3”的组合。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客家宗教信仰。

多神崇拜

客家人信奉的神明多而庞杂,除了全人类普遍存在的天地,自然物,鬼魂崇拜和汉民族普遍信仰的正统佛教,道教之外,还有许多地方性的神明,其属性非佛非道非儒,而又亦佛亦道亦儒。

定光佛

定光佛也叫燃灯佛。他的原形是北宋初年活动在汀州的高僧,叫郑自严,青年时期在江西学习佛法。他的修行路线和南迁汉人中客家先民一致,这样,郑自严就与客家先民同呼吸,共命运,他到武平后,入乡随俗,用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修道传道,取得百姓的敬信。定光佛在世时,民间就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神话传说事迹。这些神话传说事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除蛟伏虎,为民除害。如定光大师云游天下时,路过大和县怀仁江时,江水突然暴涨,浊浪翻滚,当地百姓说是蛟龙经常在江中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定光大师手写佛偈一首,投入江中,江水骤退,变成一片沙洲,后来当地人称之为“龙洲”。淳化年间(990-994年),牧场中的牛被老虎伤害。定光大师闻讯后,直奔牧场,在牛被老虎咬死的地方立一木牌,写上偈语。第二天天亮,猛虎死于路中。

二是疏通航道,寻找泉水。相传景德初(1004年),定光大师应邀到江西南康盘古山弘法途中,经过某一条江河时,江中布满槎桩,船只常常触桩而沉没。定光大师用手抚摸着

槎桩,说道:“去,去,莫为害!”当天晚上,天未下雨而江水暴涨,槎桩均被江水冲走。定光大师到了盘古山后,发现井水枯干,禅院缺水,遂用禅杖敲井沿三下,说道:“快出,快出!”到了晚上,落泉溅崖之声不绝于耳,天明,井水涌出满溢。

三是筑陂引水,兴修水利。传说长汀县十里铺的定光陂就是定光大师为民修筑的。相传宋朝年间,十里铺未建陂前,这一带田高水低,汀江之水不能灌溉农田,遇到天旱,百姓只有流离乞食,田园逐渐荒芜。这时从赣南来了一位和尚,法号定光,见此情状,即发心修陂。他拿一根鞭子,把一堆乱石像赶猪一样,赶到一处河面开阔的地方,筑成一条坚固的石陂,把水拦住,使水比田高,农民得以引水灌溉,解除了这一带的旱情。武平县也有类似的传说。说某地筑陂,久而不能合垅。一日,一老妇人给筑陂的儿女送饭,途中巧遇定光大师。定光变作乞丐,向老妇人乞食。老妇人不知乞食者即定光大师,就将筑陂事及家中困苦情状告诉他,面露难色。定光大师退下后,老妇人见他饥饿状,动了恻隐之心,就叫定光大师回来,将饭食全部给他。饭罢,定光大师到水陂,叫众人回避,自己脱下草鞋,甩往垅口,水陂就合拢了,而且非常坚固,经久不毁。

四是祈雨求阳。据传,祥符四年(1011年),汀州久雨不晴,当时的汀州郡守赵遂良就请定光大师搭台祈晴,天果然

放晴了。赵遂良卸任后,胡咸秩接任郡守之职。期间又发生旱灾。胡咸秩遣使者到南安岩请定光大师祈雨。定光大师写一偈语给来使带回汀州。使者刚进入汀州境内,天上突然大雨倾盆。

五是为民请命。咸平六年(1003年),官府向寺院征收布匹,布匹由当地百姓代交。定光大师于心不忍,写了一封要求免征布匹的信,夹在上交的布匹中。官府发现后,十分恼怒,拘捕定光大师询问。定光大师拒不回答。郡卒张晔愈怒,令人焚烧衲帽。可是火烧尽了,衲帽却越烧越白,只好把他放了。从此定光大师就一直穿白衣。

六是神通广大。相传宋真宗时,有一次在京都宴请全国高僧。在皇帝面前无人敢就坐。定光大师姗姗来迟,进殿后就大大方方地坐在皇帝的对面。宋真宗感到惊讶,问道:“大师从何处来?几时起行?”定光大师答道:“今天早上从汀州来。”真宗不相信,又问:“汀州太守是谁?”答道:“是胡咸秩。”宴毕,真宗故意叫定光大师带一些斋饭赐给胡咸秩。斋饭带到汀州还不冷。胡咸秩惊诧万分,上表谢恩。真宗接到胡咸秩的表文后,才相信定光大师非等闲之辈,称之为“现世佛”。又传定光大师某日到武平县梁山下的萝斗坑一带化缘。某富翁不但不理睬他,甚至连定光大师借锅煮饭也不给柴火。定光大师说:“我只好用腿当作柴火了。”说罢,竟将双腿伸入灶膛,哔哔啪啪烧了起来。一会儿饭熟,

吃毕,定光大师扬长而去。富人发现定光大师双腿完好,而家中的饭桌、板櫈的腿却被烧光,就拿着打狗棍追上去。定光大师行走如飞,来到水口,背起一块大石头放在梁山顶,让石头悬空而立,摇摇欲坠,使为富不仁的富翁担心巨石从山上滚下来而惶惶不可终日,以示惩罚。

七是送子医病。相传宁化余某,曾向定光佛祈求子嗣。不久,其妻果真怀孕,生下一子。余某夫妇感恩不尽,抱着儿子一齐到武平南安岩均庆寺叩谢。想不到在离南安岩20

里处,小儿子突然死去。余某夫妇仍坚信定光佛法力无边,定能使自己的儿子死而复生,就把儿子暂且安放在荒岭,一起到南安岩均庆寺进香祈祷。拜毕,回到荒岭,只见死去的儿子已复活,正坐在那里吃馒头呢。后世人称此荒岭为“寄子岭”,至今武平犹有此地名。定光佛的治病功能,据刘将孙著《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事状》称:“庐陵西峯凡病而祷者,捧纸香上,良久可得药。药五色,红黄者即愈,褐者缓,黒者不可为。或轻如炉灰,或实如粟粒。此又耳目之近、东西州之逺所可证者。故阖郡自示寂以来通称之曰圣翁,敬之也。”

人们为了表示对定光佛的敬重,广建庙宇,而且历代都有人维修,扩建,至今庙貌庄严香火鼎盛,在武平县逢年过节和各种打櫵活动中,都有供奉定光佛、

猎神信仰。

由于狩猎在畲民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族(客家人)的主要信仰之一,客家人受畲族影响,普遍信奉猎神。南靖县塔下张姓客嫁人社区和永定县湖坑李姓客嫁人社区都盛行猎神信仰,塔下是把溪岸一陡立的石壁作为猎射神的象征,“村民认为壁越陡、流越急,‘猎射神’越有灵感。出猎前祭祷,猎获后用猎物祭谢。若山里田园遭野兽侵害,亦祭祷‘猎射神’。”湖坑则“一半以上的村子有个‘猎射先师’。‘猎射先师’的象征或是溪水急流边石壁,或筑一小石坛,坛后立一石。打猎前,在猎神前烧香祷告,猎获后用猎物祭谢,若猎获丰,再用三牲祭谢。若要猎虎、野猪,要在猎神前杀猪祭祷。

石崇拜

家人的民间信仰庞杂多样,与其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念,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自然崇拜的渊源有关。而在自然崇拜中的石崇拜是闽西客家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信仰,不管是在乡间的小路,还是在田头地尾,常见有伯公坛(即社公神坛)。在大石头上,在大树底下,用三块石头垒起来,就成了人们烧香祈拜的场所。田头伯公多安放在田头,崎岖的山路或石岩缝中,传说患腰椎病者前往烧香,向石缝中插木枝后可治……与公王、伯公相联系,客家人对石头的崇拜尤为热诚。在上杭官庄坝的镇龙庵里,供奉着一个大石头,据说它是定光佛的化身,用它来求雨甚灵。当地老百姓还传说,这个石

头菩萨原来是放在回龙的龙山上的,清末有个疯子把它推了下来,后来被官庄人(一说朱堡人)找到了,就把它供奉在镇龙庵里。每逢天旱无雨,当地老百姓就要把它抬出来巡游打醮,有时放在太阳底下曝晒,有时放到河里浸泡,很快就会下雨。据说以前共有三个石头菩萨都很灵验,其中一个在官庄坝,是用来求雨的;另一个在朱堡村,是求晴的,还有一个在江西,是求风的。后来,其余两个菩萨都不见了,只有官庄这个在“文革”期间被保护了下来,因而流传至今。客家人对石崇拜的表现,还可以举出许多事例。如以前上杭的紫金山上有一座麒麟殿,殿前的天井边竖有一块“摸子石”,高约80厘米,直径约20厘米,呈圆柱形。当地把它视为吉祥物。每当暮色苍茫的时刻,殿内显得肃穆朦胧,更呈神秘色彩,这时,常会有一两个少妇悄悄地来到“摸子石”边,解开衣服,露出肚皮,在“摸子石”上轻轻地摩擦几下,尔后扣好衣服,满意而面带羞色地离去。他们相信这样会生出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来,

长汀县近郊风景区的朝斗岩,有一尊石雕的裸体男童神,名为“吉祥哥”。不少信女登山进香,母女在拜过观音、弥勒后,便来到“吉祥哥”前,虔诚膜拜。拜毕,女儿站在一旁面颊飞上红云,母亲就代为祈祷,口念:“吉祥哥,吉祥哥,聪明伶俐福定多;请您勿在厅中坐,保佑伢(我)女生个靓阿哥。”边念还边伸手触摸“吉祥哥”的“雀雀”,

刮下一些石粉末,像包珍珠宝贝般用红纸裹着带回冲茶给女儿饮服,据说从此会生育。

客家特殊民俗

1买水浴尸,

客家人都有买水浴尸的送终风俗,死者家属,在未正式成服以前,孝子,孝女,媳妇,儿孙们,将上衣反穿,腰束麻皮,持壶或碗哀哭着去河溪中间向河神买水,先在河岸上插上点燃的香纸,在丢几文钱与河中,顺水舀水,舀水多少都不能再重舀回来时不能哭泣,至堂上为死者抹脸,俗称为沐浴

捡骨葬

拾骨葬,俗称“捡骨”,是一种二次葬的葬礼活动。人正常死亡者,用薄木或木疏松的材料为棺,浅理入八九十厘米尺,以使尸体速朽。三、五年后(只取单数)子孙择日揭坟开棺,将尸骨腐肉洗净,按坐姿置骨架于高约二尺,直径一尺的陶制陶瓮内,俗称陶瓮为“金坛”,称装骨于金坛内因为“捡金”。金坛内以朱砂洒于骨上,并书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封盖深埋于家族墓地,立墓碑。如非正式死亡或夭亡者,亦作二次墓,但不“捡金”,也不立碑。也有地区实行多次葬的形式,即初葬后,等棺木朽烂,再备新棺,殓骨复葬,俗称“翻尸”。经多次翻尸,直至捡不出尸骨为止,也有地区

死者入葬三年开棺拾骨,以被单罩于棺上,意为鬼怕光亮,防其逃遁。然后由捡骨老人将腐骨拾入瓦器内,盖上红纸,外面用石灰密封埋入深土中。

客家文化的丰富多彩是我不能用语言描述完的,我的家乡连城县林坊乡,也大都是客家人,在民俗活动中。林坊游龙,是我们林坊人的骄傲,也是维系林坊人和在外游子的纽带,白天龙似乘云而飞腾;入夜龙灯明灭绰约,腾跃如翔海底,极其壮观。在当地亦有“龙游大地,喜到人间”之说。表达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美好愿望。现在让我来向大家介绍我们乡村的大龙,游龙的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其中三天在乡里游,一天在县城里游。早在正月十三前,家家户户在村里扎龙、画龙,由乡里统一做龙头,家有喜事或运势不佳者出一节龙,连接成大龙后,从宗氏祠堂出发到各家各户巡游,在160年前林坊人远赴湖南学艺,将游龙和武术带回家乡,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先说这条龙是什么样子的吧。龙头龙尾的形象大家以后知道,要着重介绍的是龙身。龙身是有一节一节的龙板组成的。龙板由一块四米长宽十五厘米的坚实的木板作底,然后用竹篾编成龙的基本骨架。而后将纸糊上去,再用毛笔画出一片一片的龙鳞,加上颜料和一些装饰的花,那就显得很漂亮。龙身还有三个小“莲花灯”插在上面,“莲花灯”中心可以放蜡烛以便照明。因为一般是在晚上游龙的。龙身里面也放蜡烛,

在其底部有两个“小门”,方便可以换蜡烛用。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许多龙身已经用小电灯泡照明。在龙身的前面和后面都写着一些吉利的话语,如“国泰民安”。莲花灯上有许多花手工花瓣,和花朵蝴蝶,这往往是检验这家女主人是不是心灵手巧。林坊大龙是大而花,龙头高大威武,龙身五彩缤纷、栩栩如生,龙身每节4米,多则400多节,少则100节。与姑田大龙比起来,林坊大龙制作工艺更为考究,外观更形象精美。。

在游龙之前,还有“催龙”的惯例。“催龙”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大人,一个敲锣一个打鼓,有节奏地发出“咚咚——哐”的声音,同时还有两个小孩抬着牌子,上写“国泰民安”、“四季平安”之类的吉祥话。两个小孩抬牌子,后面可是跟着一大群小孩呀。而那“咚咚——哐”的声音也有足够的魅力,也会吸引许多人走出家门看“催龙”。催龙的目的通知参加游龙活动的人追备好去接龙。年十三下午四点左右,龙头和龙尾就会从乡内的林氏宗祠抬出,与等在门外的部分龙身拼接,之后就往乡镇政府方向前进,一路走一路有龙身不断加入,大龙就越来越长

游龙时由5个人抬龙头,其龙头威武雄壮、神采飞扬。每两人抬一节龙腰和龙尾,前头由4人抬大扁灯、8人拿彩旗、两只南北狮鸣锣开道,后跟抬妈祖、十番乐队、走古事等,整支队伍长达几百米,浩浩荡荡,甚为壮观。村民们出门燃放礼炮、摆香案参拜迎接,祈求一年丰调雨顺,国泰民安。游龙可是一项技术和体力并重的活动。虽说一板龙不是很重,但要用手提或肩膀

扛着走很远的路,那就很累人。一般乡里要游三圈,且道路比较难走;县城里游有许多的街道,距离也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游龙的“拐弯技术”。由于道路有许多的拐弯处,游龙时没有拐好的话,龙身就会被挤烂掉。人是站在龙的右边,当龙往右拐的时候,人就要把龙向人的方向用力拉;当龙望左拐的时候,就要把龙往没有人的方向推。简单说游龙的技术就是“推拉”技术。游游龙最为热闹是时间是正月十四,这天是在县城里游。一年才见一次的游龙,城里的居民加上其他一些乡镇的人也来到城里。那个人多的呀,可是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大家争睹“林坊龙”的风采。想想看那长达100多节、300多米的大龙在县城畅游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大龙所经之处是爆竹轰鸣、烟花满天,摩肩接踵的男女老少无不欢声雀跃,让数万名群众提前欢度元宵.

姑田大龙

https://www.sodocs.net/doc/8517031635.html,/show/bwmp4GkEhr3nH-SutUdfCg...html 林坊大龙https://www.sodocs.net/doc/8517031635.html,/us/52712807/13800009.shtml

https://www.sodocs.net/doc/8517031635.html,/v_show/id_XMTU0ODA5NjUy.html?tpa =dW5pb25faWQ9MTAyMjEzXzEwMDAwMl8wMV8wMQ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2010年05月05日 21:1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福建土楼王”承启楼内景 振成楼外景 土楼公主永定振福楼

永定岩太土楼群 碧波荡漾的龙湖 被中外专家称为最集中、最美丽、最完整的土楼群——初溪土楼群。

老外游土楼赖初源摄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艰辛的创业、流动的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奇葩”,不仅给中国乃至世界民居建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对世界建筑和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永定考察客家土楼,赞誉“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并叮嘱土楼人家“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 追溯土楼之渊源,首先得了解客家之渊源。 学术界普遍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这些汉人祖居于黄河流域,至少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五胡之乱”,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大迁徙;唐末黄巢起义,又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二次大迁徙;宋末元初金人的入侵引发了客家先民第三次大迁徙;第四次大迁徙即在明末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时期,史称“移湖广、填四川”;第五次大迁徙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客家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后,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往海南、广西等地,甚至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据估计,现在全球客家人有一亿两千多万,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故而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据考证,我国殷商时代就有夯土建屋。唐长安的皇城、宫墙均为夯土墙,城内的里枋也是用土墙分隔。福建土楼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移到永定之后,历尽沧桑,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六七十年代(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 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 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中文明、不文明、非文明现象 客家文化中文明现象 客家先民来自黄河流域,其根在中原、花繁五洲。因避战乱、逃灾荒等原因,离开陕西、河南、河北、山西故土……扶老携幼、翻山越岭,辗转南迁。因离乡别井、客居他乡,故大部分客家先民扎根在南方的穷乡僻壤、边远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铸造了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主要包括:吃苦耐劳、勇于开拓、民族意识、溯本思源、克勤克俭、精诚团结。 客家人作为汉民族一支民系,其形成和发展,经历数次大迁徙,颠沛流离,世事多艰使客家人养成坚忍卓绝,刻苦耐劳,冒险犯难,团结奋进的特性。客家人经过历代长期艰苦奋斗使民族性格得到考验和磨炼,使客家人自始至终带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民族节操,他们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的凛然自傲之气,使他们成为“民族心理发展中的一群勇者”。客家先民是中原华胄,他们来自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虽经辗转流徙,其文化气质不变,他们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祖先,隆师道,客家人深重的文化气息使他们成为“优者的遗业与涵儒”。客家民系最值得称道的可贵之处在于客家妇女的地位不同一般。客家女无缠足怯弱之习,她们能躬操耕作,主持农计,她们朴素节俭,勤劳洁净,崇敬丈夫,热爱儿女,任劳任怨,牺牲自我,维护家庭,她们以坚强和聪颖,在世界妇女中占有重要地位。客家妇女的特性充分体现出客家精神的精髓所在。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客家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现已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客家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表达质朴、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优美,从古至今牵魂动魄,歌声不绝,其唱腔艺术和表现风格具有鲜明的客家地域特色,可以说客家山歌是广大客家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是客家文化的一大瑰宝,它作为客家人的口头文学,代代传承,所展示的文学价值、魅力和作用,是其它艺术种类所不能代替的。 客家文化中的不文明现象 旧时客家地区的人们,迷信鬼神信风水。城乡村各地普通建神庙,甚至有些地方的神庙比学堂还多,乡村里到处都有什么公王、沙官、井头伯公、树头伯公等。信奉风水术的人越来越多,每逢婚丧喜事,大小建筑,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察地利,择良辰吉日,自古至今长盛不衰。客家地区的人们,常为了求一个好屋址或墓穴,不惜长期供养风水师,以丰美酒食招待。这为风水先生招摇撞骗创造了适宜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一些不懂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风水先生,靠背诵几句“地理口诀”欺骗那些真诚的希望得到适宜修养生息之地的人们,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客家文化非文明现象 客家菜口味偏重:肥、咸、香,不喜辣,分量足。点心类则喜欢以“粄”命名,大多用糯米、粳米制成,较少用面。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客家语等,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位于市中心城区腹部,由马古山和麒麟山两条小山脉从北往南平行走向构成,占地面积148万平方 米。通过国际招标,由澳大利亚IAPA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标,设计主题为“展示客家古邑文化,弘扬客家人文精神”,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入口广场、“河之源”瀑布、历史阶梯、客家迁徒雕塑(浮雕、雕刻)、孙中山塑像、规划展览 管、图书馆、观景阁、生态湖、樱花园和社会公德林等。 为了高质量建设好公园,按照市委书记何忠文、市长彭建文、副市长李扬达的要求,专门聘请了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李敏等6位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为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把脉。公园建设采取 “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2010年11月,为迎接世客会在我市的召开,拉开了客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序幕。目前 已完成公园一期工程即中山雕像以南景观工程11万平方米的建设。 该景观工程有四大亮点: 一、构建了河源地标,即孙中山先生塑像与两颗高大的英雄树(木棉)融为一体的构图。 二、气势宏大的历史阶梯,包涵了60米宽的230级台阶和反映客家人文历史的雕塑、浮雕、雕刻的画卷,其中迁 徒中喂奶的客娘,体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大文豪与骏马的铜像,体现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精神;艺术化 的篆体“客”字水池,象征着客家人漂洋过海闯世界的艰苦创业精神。 三、“河之源”瀑布,6米宽15米高,勾画了“河源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十五尺”的景观。 四、“春夏秋冬花不落”的园林绿化,樟树、桂花等100多钟乔木灌木构建了华农林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地。 二期工程即中山铜像以北景观工程28万平方米,实行代建制,由市代建局负责,于2013年1月开工,二期第一阶段 景观工程于2013年底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二期第二阶段景观工程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约60%,计划今年年底前完 由市城管局牵头负责的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客家文化公园。东边30平方米的山体植树绿化工作,2013年已完成10万 平方米“公德林”景区的社会化植树,今年再次启动了“公德林”景区二期10万平方米的树木认种认养工作,目前正 在进行中。

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并非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而是我国中原汉族的一个分支。公元四世纪前后,中原地区战乱不息,灾荒频仍,成千上万失去家园的灾民大批往较平静富庶的南方逃亡,上下近千年间,他们流移转徙,足迸遍及大半个中国:到了宋末至清代中期才逐渐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二贝州、四川及台湾等地定居下来。「先到为主,后到为客」。先期在当地居住的便称这群后来仁户的人为客人上昌地官府注籍中亦称为客户,以后通称为客家、客家人。 千百年来,散居在各地的客家人在当地生活和交往中没有完全混化于当地一也有少部分已经混化一,而一直保忙右客家先辈传导下来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世的观念,甚至他们所讲的方言也是保留首中原古汉语音的的客家话。这些都可归结为客家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在起作用。 文化意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语言,道德观念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起看主导、调节和规范的作用。因此,开展对文化意识间题的研究,对于发展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借鉴前人的历史经验,促进今天我们所从事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其深远意义和积极的作用。拙文拟就有关客家文化意试的形成和发展、客家文化意识特质、客家文化意识的价值与作用等间题提出一些粗浅认识,借以求教于各界专家和读者。 一、客家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在客家先民世代居住的我国中原地区,曾经是汉、唐文化的中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辈出的地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唐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在历史上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对世界文化的交往,也曾经产生深远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都是主要受看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熏陶,儒家思想始终是作为我国历代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渗透于国家的生活、一切社会活动和人们的思想意识言行之中。由此形成的我国民族的文化意识,其核心主要是儒家的人文精神,这是历史的必然。毫无疑义,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分子,他们所承传的文化意识,也只能是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然而,任何一个民族或同一民族内部,其文化意识的内涵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或一成不变的。由于人们所经历的社会发展进程不同,或所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意识也必然有所差别,有所变异。客家人由于他们的历史经历跟汉民族其它民系的经历有很大不同,这就使客家人的文化意识发生了某些方面的变异,而具有跟其它民系许多不同的特点。有人涊为是客家人的迁徙造成了客家人的历史,这是颇有见地的。同样可以认为:客家文化意识也是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精神产物。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本文就整合客家 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 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 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

客家饮食

客家饮食 客家菜亦称东江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广东三大菜。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在探究客家饮食文化的成因时,人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客家人遍布海内外,都讲客家话,即便是侨居海外,家庭日常用语仍以客家话为主,但是,在众多的客家人居住区域中,只有广东的东江流域客家人在保留客家方言的同时也保留了中州饮食特色,并且自成一派,而其它地区的客家人饮食习俗都被当地饮食文化同化了。这一现象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 在广东菜的三人流派中,广州菜、潮州菜都曾经历过秦代以后的“汉越融合”阶段,而东江菜则否。这是因为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历尽艰难险阻,多群体有组织而迁,整村整族而徙,迁至广东东江流域后,成片聚居,地域宽广,其范围包括今河源、惠州、梅州等市大部分地区以及东莞、清远、英德、曲江等小部地区。在这样一个相对而言的广阔地区内,客家人比例大,反其客为主,自然其生活习俗就不易被当地土著同化,反而同化了当地生活习俗,包括不少不同地区迁至此地的人的不同生活习俗。因此,作为古中原特色的菜肴风味自然也保留下来。第二个原因是,就地理条件和物产而言,东江地区与客家人祖籍中原较为接近,两者都属内陆腹地,远离海边,用以入馔的副食品都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客菜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肴特色乃得以保留和延续,此外,还与东江封闭的交通环境有关,粤东属山区,交通不便而少受外界影响,从而使客家菜在较长的时间里自我成型,自我演变而自成一家。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现今保留于农家或饭店酒家的客家烹饪技艺,仍有许多奇妙的手工作法。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双鸽。其法是,将双鸽宰净,抹干,覆摊于瓦钵内,鸽下横放竹筷两根,使鸽身与钵底有一点距离,以畅热力,取玫瑰酒一杯置于两杯之间,然后整钵放入铁锅,加瓦盆作盖,取中火烧锅,鸽熟时杯中还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荡然无存,只是鸽肉酒香扑鼻而已。此法仅见于客家菜谱,现时农家为更省时简便,在此基础上创出“三杯鸡”作法,更是简单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酱油、一杯水,混置锅内,锅半腰用几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鸡一只,加盖旺火烧半小时开锅,即可食其甜香滑软的美味鸡肉。另外,现今客家烹饪技艺中,有许多做法,溯本追源,极其古老,在现代菜谱中独具特色,如东江肉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礼记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捣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读枚,脊侧肉)。每物与牛若,捶反侧之,去其饵(筋腱),熟出之,去其颤,揉其肉。”此法在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为“跳丸炙”,是因其弹性能跳而名。可见,客家菜系的“捣珍”技法,出自古人,来自中原。如此种种,都说明客家烹饪术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勘称古意浓厚,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炼出的智慧结晶。 现在,饮食界返朴归真之风日浓,发扬光大客家饮食文化的精华,继承其精美神奇的烹饪技艺,无疑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客家饮食的文化内蕴

客家文化元素在现代“赣派”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57?- CHINA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林 产 工 业 PRODUCTION & APPLICATION 生产与应用 客家文化元素在现代“赣派”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陈 年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赣州 341000) 摘要:?概述了客家民居建筑和服装文化元素,总结出?“赣派”家具设计风格,应用实例阐述了客家文化元素在现代“赣派”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客家文化元素;?“赣派”家具;?家具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05;TS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99(2019)07-0057-04DOI:10.19531/j.issn1001-5299.2019070013 Application of Hakka Culture Elements in Modern "Gan Faction" Furniture Design CHEN?Nian (Jiangxi?Environmental?Engineering?Vocational?College,?Ganzhou?341000,?China) Abstract: This?paper?summarizes?the?elements?of?Hakka?residential?buildings?and?clothing?culture,?summarizes?the?furniture?design?style?of?"Gan?Faction",?and?expounds?the?application?of?Hakka?cultural?elements?in?modern?furniture?design?of "Gan?Faction"?with?practical?examples. Key words: Hakka?culture?elements;?"Gan?Faction"?Furniture;?Furniture?Design;?Application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1]。客家文化以中原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根本,融入了迁徙地的畲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2]。客家人有自己特殊的语言、习俗、民居建筑、服饰艺术等。 客家民居建筑和服饰艺术最能体现客家文化。民居建筑中的中心对称构造形式、构件雕刻题材和服饰艺术中的色彩及图案纹样可以运用于现代“赣派”家具设计。1 客家文化元素 文化是需要通过形式表达出来的,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民居建筑和服装,通过建筑的外形构造、内部空间组合、内部器物造型、色彩、用材等元素,通过人 们的服装纹饰、服装的色彩等元素来体现文化内涵[3]。客家人的建筑构造和服装艺术,特点鲜明、淳朴自然。1.1 民居建筑元素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构造形式以“厅屋组合式”和“围屋”两种为主[4]。其建筑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建筑整体以中心主轴左右对称布局。? “厅屋组合式”即客厅在房屋的中间,进入客厅之前有一矩形开口天井用于采光,厅的两侧对称有厨房和卧室,房间的数量视主人的家族大小而定,富裕者还建成前后两栋(俗称上下座),左右再加建,则构成一幢“两堂两横”式房屋,还有“三堂两横”,直至加建至 *基金项目: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赣南客家传 统文化对赣南家具设计理念形成的研究”(课题编号:JC1525);2017年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珍贵木材低质高效利用研究”(项目编号:171274);2017年赣州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赣州家具产业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研究”(课题编号:17053)陈?年,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家具设计、家具生产技术,E-mail:chennian2006520@https://www.sodocs.net/doc/8517031635.html, 收稿日期: 2019-04-11 图1 厅屋组合式客家民居建筑 Fig. 1 Hakka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hall 客家文化元素在现代“赣派”家具设计中的应用——陈?年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其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包括了粤东、粤北、粤中的绝大部分地区。全国纯客县、非纯客县合计287个,国内外总人数约合6376.8万人次。 客家人:客家人原属古中原汉人,中间经历了六次的大迁徙和一系列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客家人。相对于客家人的起源,我们更应该关注并且称颂的是生生不息的客家 精神。客家人以其“团结、勤劳、好客”的精神文 明于世。由于客家人身上的这股精神,有人赞美客 家人是“牛乳上的乳酪”;甚至于有的学者认为 “客家人的精神就是亚细亚精神”。客家先民自身 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 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 化。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客家建筑, 就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勤劳节俭是客家世代 相传的优良品德。在客家妇女身上,则更鲜明地体 现出超乎寻常的刻苦耐劳、勤俭朴素的精神。头戴 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走进田野,是传统的客家妇女形象,因此客家妇女堪称为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而说到好客,这就是客家人典型的特点了。客家人热情好客,他们非常注重礼节,不论是正式宴请还是吃个便饭,都有一定的礼节,如按辈分入席。平时,如逢客人到来,主人会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并请客人进屋坐,同时必以茶相待,这就是客家人。这就是客家人的文化精神。 围龙屋:围龙屋作为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 家民居建筑,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 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 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 太极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 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围龙屋反映了客家人 “族聚而居”的民族文化象征,反映了客家 人在特殊环境下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是客 家民情风俗的一 个缩影,可谓是客 家特有的客家建筑艺术奇观。围龙屋体现了深厚的客家文化 内涵,通过这围龙屋,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客家文化。第一、 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文明礼貌、知书达理的 传统美德。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第四、 体现了客家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河源、惠州、赣州、汀州、韶关、清远、广州、深圳、中山、海南、广西以及国内外客家人集居地,客家山歌的内容朴实无华,结构清晰明了,语言丰富,文学艺术性强,善于表达

客家文化

作业题目 1、根据你姓氏祠堂的堂号和堂联,在三种客家源流说中, 你认为那种更准确,试分析之。 廖氏堂号:武威 廖氏堂联:万石家声远,三洲世泽长 客家源流说的 第一种观点是:客家先民是中原汉人的血统和文化最纯正的承载者;第二种观点是:客家先民是以南方土著为主,融合中原南迁的汉人而形成; 第三种观点为:客家先民是以中原汉族为主,兼融当地土著而形成。 我认为客家源流说中第三种比较准确,原因有下: 据有关古籍记载,廖氏起源于夏朝。相传中国最早的皇帝黄帝有25个子孙,其中一个叫昌意,昌意之子叫颛顼。这个颛顼便是“三皇五帝”中第一个称帝的帝王。 颛顼的子孙中有一个叫叔安,他被封侯为夏朝一个诸侯国的君王,这个小国的地名叫蓼国,叔安作为国的君王,后来,史书便以廖叔安相称,叔安的后代也从此以国为姓,这就是古代廖氏家族的最早起源。 廖氏族起源后,始聚居于古廖国,经历了夏、商、周三朝千多年的繁衍生存,饱受战火及风雨沧桑,已成为一支规模较大的家族。至春秋战国时间,诸侯混战,许多诸侯国相继被兼并,古廖国终于被相邻的大国楚国于公元前662年兼并入楚国。 从此,有一些廖氏族人开始迁移故土,向东、南方向发展,如古籍记载廖叔安第47世孙廖惠就是在这时从中原迁往山东甄城的。汉朝至三国时期,廖氏族人已开始分布在山东、甘肃、陕西、安徽、江苏、河北、湖南等地。自公元304年起,即晋王朝至南北朝时期。由于晋王朝内部争权夺利,皇族司马家族八王争霸,互相残杀,引起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逞机起兵叛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长达285年之久的分裂混乱时期,史称为“五胡乱华”。(即匈奴、羯、姜、鲜、卑五个少数民族起兵反叛中央朝廷的叛乱),从此引起了中原广大百姓悲欢离合的大规模迁移过程,生活在中原故土的廖氏家族也不例外。其中有著名的在洛阳任晋王朝京城镇国大将军廖子璋(子璋系叔安公之68世孙)之子廖从宪携众从洛阳迁居浙江永嘉郡松阳县顺又乡。 子璋的后裔很有作为,官任江南扬洲太守,兴旺发达,后来其子孙遍及南方各省,子璋成为南方各省廖氏的主要始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子璋的玄孙廖诚希继任扬洲太守,因五胡乱兵逼近长江北岸,于384年迁往江西宁都。江西宁都廖氏支系发达,后成为廖氏向湖南、福建及两广发展的主要发源地。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平定了北方游牧民族叛乱,终于结束了“五胡乱华”,建立了隋王朝。期间,廖诚希的第6代子孙延邦、延龄、延春三兄弟曾为隋朝立下汗马功劳,显赫一代,威震四方,官任清河郡、太原郡、威武郡大守,创造了著名的廖氏三郡太守之美称。后来,廖诚希的子孙为了纪念前辈的这一显赫业绩,便以“威武堂”这一称号作为廖氏祠堂的称号。 2、什么是客家精神?她是怎样形成的?作为客家后裔该 怎样继承和弘扬她?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说起客家人,我们都不陌生,他们是汉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而又很有特点的支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祖先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淮河一带的中原汉族,由于古代战争频繁,客家先民先后经历了6次南迁,伴随着辗转迁徙的脚步,客家先民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的"客家文化"。 客家因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下面我将从三个领域浅谈一下中国客家的文化。 一、客家话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话也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他们携带着语言优势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说到客家话,不得不提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客家人爱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二、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土楼、五凤楼、锁头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最著名的是围龙屋,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

客家文化调查

河源客家古建筑文化调查报告 为保存河源已有的客家文化,弄清河源客家文化的底子。再有可以提升我对自己家乡文化的了解文化,增强客家文化的保护意识,我发起了对河源客家文化调查行动,由于我是河源人,使我对河源客家文化调查更加的方便、也让我更积极的去调查。 说起河源市和平县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地名吧!其实河源市和平县也之不过是在广东省极为落后的一个小县罢了,可是为什么会怎么的出名呢、我相信大家都是仰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的古村落的大名而来的吧。是的林寨古镇的确有悠久的历史了。 基本路线:、 1、河源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上河源大道/205国道—G25长深高速—走G4511龙河高速—下G205/灯塔/骆湖出口—205国道—229省道—230乡道—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1-2小时) 2、广州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S15沈海高速广州支线—沿S15沈海高速广州支线—京珠高速—上G4京港澳高速—下增城龙舟场/增城体育馆/G35/增城/惠州/汕头出口走G35济广高速—沿G35济广高速前行—G4511龙河高速—下G205/灯塔/骆湖出口—205国道—229省道—230乡道—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4-5小时) 3、惠州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G25长深高速—走G4511龙河高速—下G205/灯塔/骆湖出口—205国道—229省道—230乡道—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2-3小时) 4、梅州出发到林寨古村自驾车路线: G25长深高速—下G205/龙川出口—老隆大道/205国道—173县道—229省道—230乡道—朝229乡道—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约3-4小时) 和平林寨古村简介: 林寨古村悠悠二千多年历史,遗存着古巷、古井、古墙、古道、古寺、古亭、古桥、古树等独特的“老八古”。这里蕴含神韵,人杰地灵,俊材辈出,曾孕育清嘉庆庚辰科状元陈继昌、清光绪两广巡抚陈琼润等多人,林寨乡间有盛演粤剧、赛龙舟、舞龙舞狮、席床生日等习俗,这里是典型的客家文化之乡。林寨古村,村廓城墙环成船形,立有东、西、南、北四门,门前有五口池塘,两边有护城河,四周碧水绕环,这里自古以来水上运输较为发达,船艇可通东江,是东江上游小有名气的客家水乡。林寨古村地势低洼,常遭水浸,为避水患和匪盗之扰,乡间房屋多为木石建筑。自明朝后期起,建有280多幢古民居,其中核心区就建有24幢较为出名四角楼,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湛,文化底蕴之厚重,这在全国实属罕见。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是保护最完整的客家古村、是蕴含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学讲堂、最具魅力的生态休闲胜地、是让游人震撼的摄影乐园。

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2000多年来,客家人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客家人不仅没有走向没落,而且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核心就是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其中,广东省的龙川县建县已2224的历史,见证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一、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文化溯源于秦朝。 “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2000多年前,秦始皇派赵佗平定、治理岭南,赵佗所带去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不久,中原地区发生了阵胜、吴广的起义,赵佗所统属的那批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只好无奈地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人及其子孙后代便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秦朝之后,又由于历史上多次较大的战乱、饥荒、灾害及一些王朝官吏腐败迫害民众的原因,中原地区又有不少人辗转南迁,并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1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由秦朝开始从中原大批南迁,也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进了南方地区,并与南方地区的土著文明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的特征 (一)独特的客家话 没有“客家话”,就不会有“客家文化”!能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客家人产生共鸣的,便是“客家话”。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其《种族的品性》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说:“广东称客籍,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以此为证,客家话确系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客家话与广东的另外两种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相比,是最接近普通话的。用客家话来念书面文字时,北方人也能基本听懂。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据考证,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今天的客家话又与标准的普通话有很多相近之处。因此,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在异地,客家话是客家人身份的标志,是客家人联系的重要纽带。 (二)客家文化的精神 客家人具有刻苦勤俭、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精神。历史上,南移的客家人每到一地,要在异地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聚族而居,集中力量,并要有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决心和智慧,才能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或是自然环境抗争,做到和睦亲邻。所以,客家人养成了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开拓进取精神。 南越大地贫瘠,山高林密。客家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读书入仕,或是经商致富,这也许是客家人以前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所以,客家人很重教崇文,非常重视教育。 客家人讲究落叶归根,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会表现出对原有文化、故土、人情的眷恋。所以,客家文化中具有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具有浓厚

浅谈河源旅游景区与客家文化元素的融合

浅谈河源旅游景区与客家文化元素的融合 摘要:通过对河源旅游景区客家文化元素应用情况的资料收集,从客家饮食、客家民居、客家民俗三方面分析了客家文化元素与旅游景区融合的特点,提出河源旅游景区在建设与规划中应该从“以舞台浓缩客家民俗打造大型客家歌舞”、“整合客家民居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村”、“组合客家饮食文化元素形成景区特色客家盛宴”三方面加强客家文化元素的应用。 关键词:客家文化;河源;旅游景区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和灵魂,地方旅游景区的参观与体验是旅游者感受地域文化内涵的主要途径之一,元素是事物本质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元素的物化形式包括物质形态的和非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元素往往因其具有传承性,会随着文化的积淀而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客家文化元素与旅游景区的融合是传承、传播客家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对提升河源旅游文化内涵,发展客家文化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1.河源客家文化的特征 客家人原居中原,为避战乱和荒灾,自西晋至明清千余年间,历经5次大规模迁徙和转移,先驻足于赣闽粤交界地区,后以闽粤赣边区为基地逐渐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1]。客家先民在辛勤耕耘创立新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瑶等族)融合,与当地原住民交流、融为一体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河源地处粤东北,辖龙川、紫金、和平、连平、东源、源城五县一区,其中龙川、紫金和平、连平都是纯客家县(即客家人口占90%以上)房学嘉指出从大龙川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建制来看,河源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彩的原生态客家文化[2]。 1.1东江客家饮食 东江流经龙川、东源、紫金,可以说是河源客家人的“母亲河”历史悠久的东江文化与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东江菜。东江菜是四大菜系中粤菜的组成部分,盐焗鸡、酿豆腐、红焖肉等都是至今盛传不衰的客家传统名菜。东江菜偏重“肥”、“咸”、“熟”,这与客家人原来的生活习惯及生存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河源地处粤北山区,山高水寒,湿气重,而且劳动强度大,因此需要吃热量高脂肪多、高蛋白的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包括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遗迹、、服饰文化、姓氏宗族文化等方面。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客家语言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还因其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等几个县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相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平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菜;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各地特色食品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除以上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客家地区还有一些有特色的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等等。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等。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字、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内容上多反映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爱情戏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也有“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的美誉,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曾隐居于此,传道授业。

浅谈城市公园的设计—以河源市客家文化公园为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517031635.html, 浅谈城市公园的设计—以河源市客家文化公园为例 作者:骆帅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7期 摘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生存环境要求逐步提高,城市绿地组成部分此时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在城市公园规划上处于较落后的水平。本文通过河源客家文化公园为例,浅谈城市公园设计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城市公园;园林设计;客家文化公园;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一、我国城市公园建设现状 (一)城市公园建设缺乏科学指导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的规划理念均较落后,城市发展模式以自然增长为主,城市功能分区不明确,直接导致城市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同时,部分地区对城市公园的建设不重视,缺少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一味追求高、大、上,追求形式,而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城市公园应有的功能与城市公园在居民生活中需求,使得大量的城市公园仅仅只是一片绿地,一片豪华的绿地,没有文化、生态,功能,差异。 (二)公园建设与生态需求相违背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绿肺”,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但前提是合理、科学的运用材料与植物,优秀的城市公园项目应该能在空气净化、防洪蓄水、防风固沙等方面起到明显的作用。同时,通过大肆改变原地形等来营造公园外在的形象,常常使得城市公园在后期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同时出现外来物种的入侵现象,破坏原生态平衡等问题。 (三)扭曲城市公园的定义 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集会、休闲、娱乐的场所,是城市文化展示的窗口,是城市生态的修复者,而不是一般旅游景点。在我国不少的城市将城市公园建设与城市旅游景点规划混为一谈,在公园的规划建造中过于依赖风景、遗迹等元素,从而造成城市公园在选址上过于偏僻,造价昂贵、使用率过低,同时,这类城市公园由于功能不健全,在使用上也有很大的限制,造成城市公园失去应有的作用。 二、解决措施

客家文化之都

泰安楼 梅州 泰安楼位于大埔县县城龙岗村, 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 距今已有241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 少见的石方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楼] 泰安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684 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 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泰安楼属砖石木 结构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长49米,宽52.6米,门口 有宽阔的门坪和水塘。楼高11米,分三层,一层墙宽为0.92米, 三层墙宽0.44米,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壁及内墙为砖墙。 因楼外墙为石墙,故该楼俗称石楼。该楼一至三层四周向内设前走廊, 一层走廊的柱子为上木下石,二、三层为木柱,三楼前排中厅设有祭 坛,为防外患,三层除前廊外还设有后走廊。一、二层不设窗,三层 才开窗,并设有枪眼,整座大楼只有一个大门出入,门板镶上厚厚的 铁皮,大门顶有蓄水池,供灭火之用。 灵光寺 阴那山位于广东省梅县雁南镇。 灵光寺位于阴那山半山海拔约500 米处。唐僧潘了拳来此开山建茅寮, 他圆寂后,人们在此建寺,名圣 寿寺。现存殿堂为明清及以后建筑。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建后改今名。 灵光寺布局奇巧,主殿以 “菠萝顶”建筑为最大特点,乃全国罕见,堪称庙堂建筑艺术的杰作。 这个最大的佛殿(又名“菠萝殿”),重涯吧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寺 内香火盛时,殿内仍不留一丝烟缕,殿顶亦片叶不留, 可能与菠萝 顶有关,这是建筑科学史上的一大杰作。寺前有古柏两株,一荣一枯, 相传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枯柏经300余年而不朽,人称“生 死树”,给灵光寺更添了几分神秘。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培远堂在蕉岭 县城北面15公里文福镇淡定村,为 两堂客家围屋,是1896年丘逢甲从 台湾内度后建造的。“培远堂”三字为 晚清著名学者温仲和手书。故居现 作陈列室,收藏丘逢甲任台湾义军 大将军时亲手任命的义军“诚”字、 “信”字营的统带手谕,以及在战斗中 缴获的日本侵略军刺刀,并有影印复制的“台湾民主国”国旗及他诗稿手迹。蕉岭县人民政府在其故居旁建有“丘逢甲学校”,又在县城将他在1904年创办的“桂岭书院”修葺一新,并建有“丘逢甲陈列室”和纪念亭。丘逢甲故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围龙式围屋:天人合一的客家典型民居 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 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 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 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 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 的民居建筑。围龙屋前一般会有一个半圆形的水塘,使得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这也是客家文化中 的风水理论的体现。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 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 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 作用。围龙式围屋的主体是堂屋。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最少的为二堂,一般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堂屋两边有衬祠,一般以巷径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叶剑英元帅故居: 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 梅县雁洋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 公里,是一幢普通农舍,属于典型 的客家围屋。故居室内陈设简朴, 有叶剑英当年用过的床板台凳等 生活用品,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缅怀无产阶 级革命家、军事家。 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海内 外乡亲捐资在故居旁兴建了“叶剑 英元帅纪念馆”。纪念馆设有五个陈 列室,展出叶帅珍贵照片200幅和 生前用过的实物50件。门前耸立着2米高的叶帅铜像。 千佛塔: 梅州市千佛塔寺位于梅州市区东 郊,是为了保护南汉文物千佛铁塔而发展 起来的女众道场,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千佛铁塔铸于南汉大宝八年(公元 965年),当年坐镇在本邑的修慧寺中, 清代州官又将其迁于齐州寺中(这两古寺 早已湮没)。千佛铁塔共七层,高4.2米, 底宽1.6米,四方形,塔身铸有千佛,故 名千佛塔。 千佛塔是用花岗岩筑砌而成,结构坚 固,有防震、避雷、防风及现代照明设备。 塔共九层,高36米,八角形,宏伟壮观。 第一层外墙有6尊护塔天王石雕像,正门为赵朴老题匾及对联,二至八层塔身外墙共有32尊石雕佛像,内墙则浮雕千尊汉白玉佛像,各层门均有海内外大德题联,九层供奉数千尊鎏金佛像,塔顶托起一座七层小石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的特色。塔台周围石栏雕刻着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42幅五百罗汉图及48幅花鸟吉祥动物图等,第二层塔台、正门及两侧各有石雕麒麟及石狮,工艺精妙绝伦。 整座宝塔建筑堪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 梅州的由来 梅州是中国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以其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名扬四海,拥有"文物由来第一流"美誉,被国务院命名为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在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中,梅州市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快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步伐, 全力打造客家文化大观园和名闻遐迩的"世界客都",建设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壮大山区经济的朝阳产业。梅州名字的出 现与梅州古时两次为“梅王”封地有关。首次当在汉初。据清康熙《程乡县志》载:“梅州命名考,李士淳曰:曾见《粤东名贤志》:梅绢,浈水人,汉初, 客k è家j i ā文w én 化h u à之z h ī都d ōu ——梅m éi 州z h ōu 风霜傲骨 梅州景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