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送别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送别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送别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送别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送别》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二、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

篇一:音乐送别教案 《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1、练声曲: 12 | 3 4 | 5 —|5 4 | 3 2 | 1 —

咪吗咪 2、学唱歌曲《送别》 (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 (2)、介绍曲作者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

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 (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 (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

《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及练习

《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及练习 《长亭送别》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1.作家作品: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 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 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 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 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 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 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宋、金对峙时期,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 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 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 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 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 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 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 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 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 执教:陈国庆 时间:周二第四节课 班级:初一(4)班 课题:江苏民歌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具:电子琴、竖笛、录音机、录音带等 教学目的:1、欣赏一组江苏民歌,了解江苏的地理位置,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进一步了解号子、山歌、小调、的体裁特点,体会节奏、旋律在表达作品内容、 情感方面的作用。 3、通过听、看、唱、奏、说等多种形式的参与,通过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让学 生了解、感受江苏民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教学重点: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对比分析江苏民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用亲切的音乐语言互致问候,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导入: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江苏的位置。并指出江苏可以分为苏南和苏北两个部分。教师讲述:我们江苏山水秀丽、风光明媚,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江苏人民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耕作、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组江苏民歌。 三、说说江苏民歌:上节课我布置同学们回去搜集江苏民歌,现在就请大家来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江苏民歌。(学生讲述) 四、听江苏民歌,说出歌名。 1、《紫竹调》(教师用竖笛演奏) 2、《拔根芦柴花》(听录音) 3、《月儿弯弯照九州》(教师演唱) 五、欣赏、分析一组江苏民歌。(老师语言导入) 1、《打麦号子》 a、听录音。 b、启发学生分析歌曲的情绪、作用、演唱形式等。 c、教师领,学生合,念说白部分,体会歌曲铿锵的节奏和炽热的感情。 2、《唱唱扬州三把刀》和《无锡景》 a、听两首歌的录音。 b、带领学生演唱或演奏这两首歌的旋律。 c、对比这两首歌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d、学习用江淮方言唱《唱唱扬州三把刀》;用吴方言唱《无锡景》。 3、《搭凉棚》 a、听录音。 b、启发学生分析这首歌曲的体裁特点、表现手法、歌词风格等。 六、表演江苏民歌选段。 1、分组准备(自选歌曲、自定形式) 2、各组汇报。 3、全体同学演唱《茉莉花》。 七、反馈练习(见课本) 八、小结课堂。

歌曲《送别》教案

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发声练习 2、节奏练习 二、导入 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歌曲 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 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 3、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今天我们就来演唱一首 学堂乐歌。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三、了解歌曲 1、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 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2、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3、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C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四、学唱歌曲 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五、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贯穿全片,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林华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品味曲词富于“文采”的特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意境美。 [设计思路]: 根据此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法。学生在感知文意、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自主感悟曲词的意境,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长亭送别》的情节结构。(2)通过课前的预习提示,明确文章的学习重点,初步品味曲词的情味。 (3)学生课外自主欣赏有关“离愁别恨”的古典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以柳永的《雨霖铃》被称为唐诗宋词中“离愁别恨”的绝唱而引入文章的教学。(《长亭送别》被称为元曲之中“离愁别恨”的绝唱,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 二、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简介作者、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 剧情梗概,要求学生简要归纳。 点拨:《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哀愁。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而去探究人物“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 2提问:古代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浪漫主义、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而此文最主要采用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此文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③提问:你个人认为哪些曲子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试加以赏析。(自由朗读全文) 讨论明确:主要有以下曲子[端正好]、[脱布衫]、[一煞]、[收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赏析品味,重在感悟 (一)提问:这些曲子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请试着加以解读,品味其中的意境。(集体朗读这四支曲子) 点拨:学生可以把握其中的意象,试从古典诗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来解读“离愁别恨”的意境;也可以运用散文式的语言加以诠释、品味。 1学生讨论[端正好] 提示:世传实甫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 明确:意象: 碧云: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 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 大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 西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散文式语言 如:碧蓝的天空飘着白云,黄色的菊花飘落满地,西风刮得正猛,北方大雁向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得这样红,一定是离人带血的泪。

幼儿园大班音乐公开课优秀教案小鼓手.doc

幼儿园大班音乐公开课优秀教案:小鼓 手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表现小鼓手的歌曲,鼓声的变化这部分显然是较难的,因此,我首先通过敲鼓游戏,引导幼儿探索节奏,在游戏中,让幼儿感受鼓声的不同节奏和强弱变化。然后再根据幼儿的接受程度,引入副歌部分,利用图片,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初步学唱歌曲,体验歌曲中活泼、欢快的情绪。最后在幼儿熟悉歌曲的情况下,教师要求幼儿边唱边做动作,可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我觉得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对于歌曲节奏的把握程度还是可以的。此活动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重难点: 歌曲的副歌部分,即鼓声的节奏变化。 鼓声由远到近、由弱到强。 X X O/X X O/X X X X/X O/这部分涉及休止符。活动目标: 1、在听听、做做、玩玩中,感受鼓声的不同节奏和强弱变化。

2、通过观察图片,熟悉歌词,初步学唱歌曲,唱出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活动准备: 1、鼓、图片四幅。 2、歌曲伴奏音乐。活动过程: 一、通过敲鼓游戏,探索不同的鼓声节奏。 1、教师敲鼓,引导幼儿探索节奏。 师:小朋友,今天,赵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好玩的东西,这种东西会发出奇妙的声音,你们猜猜是什么?幼儿:小鼓 师:小鼓说:“很高兴认识大二班的小朋友,我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歌曲。小朋友,你们想听吗?”赵老师要来做小鼓手,请你们仔细听一听,小鼓是怎样唱歌的?师敲节奏:X X/X X X/ 师:小鼓是怎样唱歌的?幼儿:咚咚的唱歌。 师:我们可以用小嘴,和小鼓一起唱歌。节奏:XX X/X X X/ 师:你们还想用身体的哪个部位和小鼓一起唱歌?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 X X X/X X/X X X/X X/ 2、个别幼儿敲鼓,集体模仿不同的鼓声节奏。 师:谁也想来做个小鼓手,有节奏地敲出好听的歌曲?

初中音乐课教案

初中音乐课教案《歌唱祖国》第二节 初中音乐课教案《歌唱祖国》 第二节 课题听赏歌曲 授课时间第四周 教学用具录音机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型复习 课时 1 教学目标欣赏体验:学生通过自身的聆听和感受,自由展开联想,想像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从而达到音乐美的效果。 教学重点欣赏过程中根据音乐节奏速度、音色等变化,所产生各种情绪反应, 引发具有个性色彩的想像和联想。 教学难点在欣赏感悟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一段简单音乐剧 要求表情动作形体与音乐要接近最好吻合。 课后自我分析: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及参与作品的演唱、 演奏等艺术创造活动,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逐步具备开朗性格 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大有益处。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备注 一、起始准备 发声练习: 二、音乐兴趣活动复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划拍视唱 2、击拍数数 3、听辨填空 4、律动表演 三、复习歌曲:《歌唱祖国》 1、第一遍练唱时:学生随着伴奏、指挥,用饱满 伴奏和指挥,在学生中挑选有有力的、连贯抒情的声音演唱 能力有特长的学生担任。 2、第二遍演唱时学生站成合唱队的形式演唱 老师做观众 3、小结歌曲的演唱,给你鼓励 四、精选几个短小片段听赏体验:学生简记听每个小片段时所想 1、柔和婉转的旋律:(体验宁静的感觉) 起的任何词汇和感受。 2、简洁明快的旋律:(体验欣喜欢快 的感觉) 3、流畅清脆的琶音(感觉是潺潺流水 的小溪还是奔腾的江河) 4、雄浑的音响和跌宕起伏的旋律: (预示的是一场暴风雪还是一片 艳阳天?) 五、听赏: 自我激励能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是任何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动力。 1、《义勇军进行曲》学生听赏 发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 怒吼,至今仍鼓励着亿万中华儿女,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他的声音, 心中仍会升起一种无比自豪、无比 骄傲的感觉。 2、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学生敞开心扉,写出听后感表达 战火纷飞的年代,民不聊生,饥饿、自己的感受 寒冷侵袭者人们、、、、、 两军对峙充满了浓烈的血腥味、、、 3、小结学生的听后感,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 六、拓展:用音乐治病 1、选择有消除悲哀、忧郁、苦闷、《春江花月夜》、《蓝色多

送别 小学音乐教案

篇一:音乐送别教案 《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1、练声曲: 12 | 3 4 | 5 —|5 4 | 3 2 | 1 — 咪吗咪 2、学唱歌曲《送别》 (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 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 (2)、介绍曲作者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 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 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 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 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 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 (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 (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

音乐小屋优质课教案

《音乐小屋》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音乐记号、休止符和附点节奏的初步学习。 2、技能目标:带休止节奏乐句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音乐小屋》,感受在音乐中畅游,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力度记号f与p,能用正确的力度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唱准歌曲中的几个“叮咚叮咚”。 2、唱准附点八分音符与休止符。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教师播放《郊游》,学生排成一排,边按节奏拍手边绕教室走动。教师与学生一一做拍手互动,学生坐回座位。 2、教师弹奏师生问好旋律: (学生起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3 | 5 1 || 教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2 3 4 | 5 —|| 同学们好。 学生: 1 5. | 1 5. | 5 4 3 2 | 1 —|| 您好,您好,老师您好。

(学生坐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5 | 3 1 ||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同学们,在森林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小屋(出示幻灯片),你们想去小屋做客吗?请按一按门铃吧!” 2、教师:“叮咚叮咚,门铃响了,我们一起来模仿门铃的声音,小屋就会打开门迎接我们!” 教师弹钢琴,学生随琴唱练声曲。 3、教师:“在同学们优美的歌声中,小屋打开了门,从小屋中传出美妙的音乐,这是一座什么小屋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妙的音乐。” 三、聆听体验,学唱歌曲。 1、教师播放《音乐小屋》,学生欣赏,并回答问题:“这是一座什么小屋?”(教师板书,音乐小屋) 2、教师:“走进音乐小屋,老师也情不自禁的想要唱一唱了!同时,我也想请同学们用你们的双手来为老师伴奏。”教师演唱《音乐小屋》,学生用拍手和拍腿的动作为歌曲伴奏。 3、教师:“听到老师的歌声,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参与进来呢?”学生随着伴奏用La音模唱歌曲。 4、解决难点: (1)唱准附点八分音符节奏 ①教师:“音乐小屋也在欢迎我们!”教师出示“音乐小屋在欢迎你欢迎我”乐句,带领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并结合学过“跑跑走”的节奏读法,读一读节奏。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

大海啊故乡教学设计 一课题研究:“感受歌曲情感,培养创新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16册三单元内容,歌曲《大海啊故乡》旋律舒缓优美动听,感情真挚,短小易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采用了4/4,3/4变换节拍。抒发了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标强调“以审美为核心”,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从音乐语言中挖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审美视角诠释音乐。教学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面对一个个活泼而智慧的学生个体,力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求新:教学导入求新;挖掘教材求新;学生的创编活动求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创新能力。 四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具有感受和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去感受音乐作品,并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歌曲的思想情感、能够自信地、有感 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演唱歌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 以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了解掌握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编环节的练习,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难点:结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编活动 教具准备:有关大海的视频资料,音乐光盘,钢琴、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诗人说,大海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画;音乐家说,大海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交响乐。你听是什么声音? (播放自然声响:海浪声) 学生:是海浪冲击岩石的声音。 (播放多媒体课件:大海潮起潮落海滩风光) 随着优美的音乐作背景,教师有感情的:“漫步在海边,迎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海风,脚下踩着松软的沙地,那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啊,你想到什么?看到什么?” 学生:我仿佛看到湛蓝的大海波涛起伏的样子”“我想到各种各样的海鸟上下翻飞,海边人们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有的在大海的怀抱中尽情地畅游,简直就是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画面……” 教师:“的确,大海有时平静得象个可爱的孩子,任你抚摩畅游;但有时却奔腾怒吼,掀起狂澜,让你胆战心惊,不可一视。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首关于大海的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歌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思路:这里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导入,借助多媒体展示大海的画面,随着优美的音乐作背景,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创设意境。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想像,使得教学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情。) (二)聆听感悟: 1 初听音乐: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初步感受歌曲 教师: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歌中所展现的大海带给你怎样的印象? 学生1:歌词质朴深情,借助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抒发人们对哺育我们成长的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生2:歌中的大海总体上给人以微起波澜的印象,显得较为平和,这是由三拍子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襄樊市枣阳高级中学严兵 一、课型:赏析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2.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 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 六、教学思路设计: 《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本折戏原题为《哭宴》。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 (一)古琴音乐背景(幻灯片一) (二)教师导入新课(幻灯片二) 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幻灯片三) 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古道惨别离,金榜题名良缘成。 (四)概括本折戏的剧情 本折戏为四幕:㈠长亭路上;㈡长亭饯宴;㈢临行叮嘱;㈣依依送别。 (五)明确本节课的切入点(幻灯片4) “透过泪眼解离愁--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六)学生自读,找出在《长亭送别》里有哪些含泪的曲词?(学生找后,教师明确)。(幻灯片5) (七)赏析曲词[端正好] 1、创设情景

小学音乐优质课教案

小学音乐优质课教案 小学音乐优质课教案:《水上音乐》教学内容: 1、欣赏管弦乐《水上音乐》 2、歌曲创编练习:短曲填充 3、选用内容:学习用器乐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欣赏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中第六首《坚定的快板》,体验亨德尔为英王乔治一世即位而举行的庆典所写的采用三段体(ABA)乐曲。感受18世纪早期,英国的宫廷与贵族常乘坐大型游艇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上夜游、奏乐助兴。表现了宏伟壮观的庆典场面。。 二、作曲调填空创作练习,并自编歌名与歌词。 三、引导学生继续用器乐为歌曲《小螺号》伴奏练习,提高学生器乐的视奏能力,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器乐练习:(结合课本上的《蒙古小夜曲》与《春游去》进行二声部歌曲练习)。 二、新课学习

1.聆听《水上音乐》(作品创作背景介绍导入) 问:18世纪早期大致年份是哪一段?创作背景简介(当时英王乔治一世举行庆典,大型游艇在伦敦泰晤士河上游览,宫廷乐队船为其奏乐助兴。亨德尔为其写的《水上音乐》。可穿插作者简单介绍并点明所听乐曲为该组曲的第六首)初听主题音乐(感受乐曲的富丽豪华情景)问: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受?(并联系乐曲的创作背景,想像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多媒体出示主题音乐曲调(将3/2改为3/4)跟琴哼唱谱例。放慢速度其效果是一样的)欣赏乐曲第一部分的音乐(问:这一主题曲调出现了几次。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名称?用乐器演奏的姿势来表示(多媒体出示乐器图作提示:弦乐,圆号,小号)聆听全曲(问:当第一部分的音乐再次出现时请举手,请分析乐曲分为几部分?引导学生用图谱法记录)小结,这是外国的水上音乐。 2.创作歌曲的练习(选用) 完成为唐诗《山行》谱曲创作练习。从现有的素材进行集体分析(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先给以限制,而是应该让其发挥,适时指点,指导也从感性、曲调通顺出发,而不从理性的调式上去分析根据所谱曲调的意境及分句长短创作相应歌词,试唱修改试唱(也可以学生个人创作为主,相互交流为辅。教师以鼓励学生的热情为主,适当点拨为辅。重在参与,强化过程,淡化结果)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音乐送别教案

《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1、练声曲: 1 2 | 3 4 |5 —|5 4 |3 2 |1 — 咪吗咪 2、学唱歌曲《送别》 (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 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2)、介绍曲作者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 (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 (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

幼儿园小班优秀音乐公开课教案《大猫小猫》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优秀音乐公开课教案《大猫小猫》含反思 小班优秀音乐公开课教案《大猫小猫》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体验玩音乐游戏的快乐,感受声音的轻重和音乐强弱的对比,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优秀音乐公开课《大猫小猫》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 大猫小猫是小班教材中的一节音乐活动,音乐表现了大猫和小猫这两个对比鲜明的形象,结构简单,节奏工整,是一个很有趣的音乐活动。小班的幼儿,在倾听音乐方面是有一定经验的,但感受音乐,特别是表现音乐才刚刚起步,其经验是缺乏的,音乐节奏的敏感性也不强,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齡特点,我们进行了同教材不同教法的尝试,我们借助有趣的动物形象,来引导幼儿尝试通过创编歌曲来创造性地表现音乐,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不但感受到音乐作品优美的旋律,同时,体验到了作品的有趣和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感受声音的轻重和音乐强弱的对比。 2.体验玩音乐游戏的快乐。 3.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活动准备 1.大猫、小猫的图片。 2.《大猫小猫》音乐盒带。 活动过程 1.话题导入。 老师带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喵喵喵喵喵是谁呀?(带领幼儿学说喵喵喵喵

喵。) 2.听辨两段音乐。 (1)他们想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呢,听一听,是大猫来了还是小猫来了?(教师分别弹奏两段音乐。) (2)你是怎么知道的?大猫的声音怎么样?小猫的声音又怎么样? (3)我们来学学他们的声音好吗? 3.学唱歌曲。 (1)大猫想认识你们,和你们做朋友。大猫先要介绍自己,听! 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这是谁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 (2)小猫也想来介绍自己呢!小猫的声音怎么样? (3)一起学一学大猫和小猫。(视幼儿的学习情况唱23遍。) 4.请幼儿分别扮演大猫和小猫,教师弹前奏,幼儿听音乐,根据强弱的不同,判断是大猫还是小猫,然后边唱歌边做动作跑到老师的跟前。 5.音乐游戏找小猫。 游戏规则: 大家跟着音乐一起走下座位边表演边唱歌,唱到小猫喵喵喵喵部分时,扮演宝宝的小朋友就赶紧找个地方躲起来,音乐结束后扮猫妈妈的幼儿来找小猫。 活动反思: 由于歌曲的结构形象比较鲜明,孩子能够一下子就理解歌曲,我用大猫和小猫的玩具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让他们有兴趣去学习表演小猫和大猫,并且能够表现出大猫和小猫的不同。在歌唱力度上能够做出明显的区别。幼儿很快地就学会了歌曲,在我的提示下开始探索与歌曲匹配的乐器,很快就找到了比较合适的乐器,为歌曲伴奏。不足的是一些孩子在演奏秩序方面还有待加强。不喜欢听节奏,爱自己玩乐器。在以后的时间我会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演奏秩序。 小百科:猫,属于猫科动物,分家猫、野猫,是全世界家庭中较为广泛的宠物。家猫的祖先据推测是起源于古埃及的沙漠猫,波斯的波斯猫,已经被人类驯化了3500年(但未像狗一样完全地被驯化)。

初中音乐《卡门序曲》优质课教案、

《卡门序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分析: 《卡门序曲》是法国作曲家比才于1874年创作的歌剧《卡门》中的前奏曲,是该歌剧中最著名的器乐段落,常单独演奏。 (二)教材分析: ◇知识与能力 欣赏管弦乐曲《卡门序曲》,能模唱第二插部主旋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引领,分小组学习体会,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管弦乐作品,提高欣赏西洋管弦乐的能力,为以后更好的欣赏欧洲古典音乐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能感知管弦乐合奏和主奏乐器的音乐表现力,并通过哼唱与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乐曲的表现力。 ◇难点:在感知听赏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合唱练习和音乐创编练习。 教学方法 ◇师生探究:由教师带领欣赏乐曲,搜集有关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图片、文字、影音资料,然后整理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自主展示:独立模唱、模奏、表演。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钢琴、手鼓、沙锤等。

二、学生分析 1、初一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音乐知识,但是对其迁移能力还很欠缺。 2、学生处于变声期,对声音的控制能力较弱。 3、学生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较小学而言明显提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斗牛现场视频。 教师:同学们这是那一项运动的场面?他的气氛是怎样的? 2.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给其配一段音乐,你怎样配? 3.学生自由回答。 4.播放视频《卡门序曲》。 二、初步感受 1.初次聆听乐曲《卡门序曲》,感受作品热情奔放的情绪。并介绍管弦乐。 2.介绍何为“序曲”以及歌剧《卡门》。 3.复听乐曲《卡门序曲》,感受歌曲各插部的变化。 4.聆听《卡门序曲》的音乐主题,为音乐主题找出相对应的音乐情绪连线。基本主题:热烈、辉煌 第一插部主题:轻快、活泼 第二插部主题:威武、雄壮 5.学唱主题音乐,用“啦”背唱第二插部主题。

人音版初中音乐送别 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悲伤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听辨”“模唱”、“感受”、“对比”、“体验”、“表现”等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抒发感情。3、知识与技能 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送别》并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认识李叔同 学会并且能够演唱《送别》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歌谱中连续的八分音符的演唱。 教材分析 《送别》是一首叙事题材的学堂乐歌。叙事性的歌词讲述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歌曲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大调式,4/4拍。歌曲曲调简练,一字两音,具有叙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双基训练 (三)歌曲导入 导语: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外国乐曲,听一听它的情绪是怎样的? 师弹奏钢琴曲《送别》 歌曲介绍

(四)新授 1、出示歌谱 a出示第一乐句歌谱 4/4 5 351- ︱6 1 5- ︱5 12 3 21 ︱2---︱ b出示第二乐句歌谱 4/4 5 351. 7 ︱6 1 5- ︱5 23 4. 7 ︱1---︱ 学生进行两段歌谱的比较,找不同(节奏、旋律) c出示第三段歌谱,学生试唱 6 1 1- ︱ 7 67 1- ︱67 16 65 31 ︱2---︱ (可找能力强的同学自己识谱) d这一乐句是哪一乐句的重复? 4/4 5 351. 7 ︱6 1 5- ︱5 23 4. 7 ︱1---︱ e完整演唱歌曲《送别》的歌谱 2、学习歌词 出示歌词,朗读歌词(配乐朗诵)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默读,找不认识的字 齐读歌词(问: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答:离别之情问:离别之情是什么情?悲伤、痛苦、依依不舍) 学生带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朗诵一遍,体会作者依依惜别时的感情。 师弹《送别》旋律,生朗诵 师:同学们朗诵得很好,感情非常到位 3、学唱歌曲

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划分层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 3.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 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 3. 把握全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局部分析] 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因景生情?缘情入景?) 1.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送别》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送别》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二、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大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 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 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认识词作者李叔同。 2、学唱学堂乐歌《送别》,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送别》。 教学重点: 1、了解李叔同 2、学会并且能够背唱《送别》 教学难点: 1、歌曲音准节奏的准确把握 2、能够再演唱歌曲的同时,体会恋故伤别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学生聆听器乐曲《送别》,说出乐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

乐曲迷漫着怎样的色彩? 2、听着音乐朗诵小诗,说说诗词内容与音乐表达的情感是否相一致。 3、如此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诗词完美融合在一起的话,又会是怎样的意境呢? 二、新歌教学: 1、学唱《送别》 初听歌曲,你可以用“lu”跟着歌曲哼唱歌曲旋律,并找出歌曲换气的地方 按正确的换气再次哼唱旋律,并要求声音连贯统一 让我们保持这个状态,并用高位置的声音,送去我们对李叔同的怀念与仰慕之情。一起高位置有表情的朗读歌词,体会歌曲意境。 尝试自己学唱,找出你唱得最美的一句。 2、教师纠正不足,学生练唱。 3、全班齐唱,唱后师生评价:是否连贯深情 4、用柔美的歌声演唱全曲。 5、歌曲处理,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6、学生跟琴再唱。 7、播放音乐,在老师的指挥下演唱歌曲。 8、同学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