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与控制.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与控制.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与控制.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与控制.

一、重要概念

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

R=f(F,C

式中R——危险度;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使人造成死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事故隐患——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管理上的缺陷,一旦有某个触发条件触发,就可发生事故。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

(一、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16-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

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

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6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

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

高压电场。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危害。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危害(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危害(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危害(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危害(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

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

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

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危害(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

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危害(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

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索。

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3监护失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6.其他危险和危害因素。

(二、参照事故类别分类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高处坠落。

(10坍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放炮。

(14火药爆炸。

(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

(19中毒和窒息。

(20其他伤害。

(三、按职业健康分类

参照《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危害因素7类。

三、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顺序

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时,要全面、有序地进行,防止出现漏项,宜从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运输、建构筑物、生产工艺、物流、主要设备装置、作业环境、安全措施管理等几方面进行。识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安全分析的过程。

(一厂址

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周围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消防支持等方面分析、识别。

(二总平面布置

从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风向、建筑物朝向、危险有害物质设施、动力设施(氧气站、乙炔气站、压缩空气站、锅炉房、液化石油气站等、道路、贮运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三道路及运输

从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面交叉运输和竖向交叉运输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四建构筑物

从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从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防火间距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五工艺过程

1.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2.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

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可利用各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例如,原劳动部曾会同有关部委制定了冶金、电子、化学、机械、石油化工、轻工、塑料、纺织、建筑、水泥、制浆造纸、平板玻璃、电力、石棉、核电站等一系列安全规程、规定,评价人员应根据这些规程、规定、要求对被评价对象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和识别。

3.根据典型的单元过程(单元操作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典型的单元过程是各行业中具有典型特点的基本过程或基本单元。这些单

元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已经归纳总结在许多手册、规范、规程和规定中,通过查阅均能得到。这类方法可以使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比较系统,避免遗漏。

(六生产设备、装置

对于工艺设备可从高温、低温、高压、腐蚀、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等方面进行识别。

对机械设备可从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等方面进行识别。

对电气设备可从触电、断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等方面进行识别。

另外,还应注意识别高处作业设备、特殊单体设备(如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等的危险、有害因素。

(七作业环境

注意识别存在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粉尘及其他有害因素的作业部位。

(八安全管理措施

可以从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日常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识别。

四、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分析方法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是事故预防、安全评价、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建立应急预案体系以及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基础,许多系统安全评价方法,都可用来进行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应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和分析人员的知识、经验和习惯来选用。常用的辨识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危险、危害因素过程;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系统中。

1对照、经验法

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对照经验法是辨识中常用的方法,

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常采取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

对照事先编制的检查表辨识危险、危害因素,可弥补知识、经验不足的缺陷,具有方便、实用、不易遗漏的优点,但必须有事先编制的、适用的检查表。检查表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编制的,我国一些行业的安全检查表、事故隐

6/8 大家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716978208.html, 患检查表也可作为参考。 2)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安全生产事故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即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该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FTA、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等分析方法。五、危险、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采取有效的危险、危害因素控制措施可以很好地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损失。(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1、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采取事故预防对策时,应能够:(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2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危害因素。(3处置危险和危害物并减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4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的要求。 2、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1)、事故预防技术措施设计过程中,当事故预防对策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宜优先考虑事故预防对策上的要求,并应按下列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选择技术措施:①直接安全技术措施。生产设备本身具有本质安全性能,不出现事故和危害。②间接安全技术措施。若不能或不完全能实现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③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间接安全技术措施也无法实现时须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等措施,警告、提醒作业人员注意,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或紧急撤离危险场所。④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

人防护用品等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在实际工作中上述措施常常是综合使用的。大家学习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716978208.html, 更多精品在大家!

https://www.sodocs.net/doc/8716978208.html, 大家网(2)、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按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的要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①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危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②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风装置等;③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④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危险、危害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毒服、各类防护面具等;⑤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⑥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3、事故预防对策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1针对性是指针对行业的特点和辨识评价出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条件,提出对策。由于危险、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条件具有隐蔽性、随机性、交叉影响性,对策不仅是针对某项危险、危害因素孤立地采取措施,而且应以系统全面地达到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指标为目的,采取优化组合的综合措施。 (2提出的对策应在经济、技术、时间上是可行的,能够落实、实施的。 (3经济合理性是指不应超越项目的经济、技术水平提出事故预防对策。(二)、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消除、预防和减弱危险、危害因素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是事故预防对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质上是保障整个生产过程安全的对策措施。根据预防伤亡事故的原则,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基本对策如下: 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不仅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安全技术措施的根本途径。机械化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自动化可

以消除人身伤害的危险。 2、设置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包括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及危险牌示和识别标志。 3、机械强度试验机械设备、装置及其主要部件必须具有必要的机械强度和安全系数。更多精品在大家! https://www.sodocs.net/doc/8716978208.html, 大家学习网

8/8 大家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716978208.html, 4、保证电气安全可靠电气安全对策通常包括防触电、防电气火灾爆炸和防静电等,保证电气安全的基本条件包括: (1安全认证。(2备用电源。 (3防触电。 (4电气防火防爆。 (5防静电措施。 5、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机器设备是生产的主要工具,在运转过程中它的有些零部件逐渐磨损或过早损坏,以至引起设备上的事故,其结果不但使生产停顿,还可能使操作工人受到伤害。因此,要使机器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以延长使用期限、充分发挥效用、预防设备事故和人身事故的发生,必须对它进行经常的维护保养和检修。 6、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工作地点就是工人使用机器设备、工具及其他辅助设备对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加工的地点。完善地组织与合理地布置,不仅能够促进生产,而且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在配置主要机器设备时,要按照人机工程学要求使机器适应人或使人适应机器。人机匹配合理,才能安全、高效。工作场所的整洁也很重要。工作地点散落的金属废屑、润滑油、乳化液、毛坯、半成品的杂乱堆放,地面不平整等情况都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 7、配备个人防护用品采取各类措施后,还不能完全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时,必须根据须防护的危险、危害因素和危险、危害作业类别配备具有相应防护功能的个人防护用品,作为补充对策。对毒性较大的工作环境中使用过的个人防护用品,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采取统一洗涤、消毒、保管和销毁的措施并配设必要的设施。选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头、呼吸器官、眼、面、听觉器官、手、足防护类和防护服装、防坠落类时,必须选用取得国家指定机构颁发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产品应具有安全鉴定证。大家学习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716978208.html, 更多精品在大家!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措施(最新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措施 (最新版)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措施(最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如下六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2)防护缺陷;(3)电危害;(4)噪声危害;(5)振动危害;(6)电磁辐射;(7)运动物危害;(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11)粉尘与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2)反应活性物质;(3)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5)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doc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 一、几个概念(术语定义)1.危险: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从危险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R=f(F,C)式中R———危险度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2.危险源:就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根源或状态。从安全生产角度,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企业中的危险源(点):是指在企业里的设备、作业场所和岗位潜在着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这些设备、场所和岗位一旦发生事故会导致人身伤亡、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是重点控制和管理的部位。危险源有两种,一种是本质型危险源(点),另一种是转化型危险源(点)。本质型危险源(点)是指生产设备、设施、场所、环境固有的,其本质是危险的,不管采取何种对策、措施及管理方法,均难以改变其危险属性。转化型危险源(点)是指原来不是危险的,因使用不当、管理不善、年久失修等因素

的影响,致使该岗位、设备、场所潜在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有害因素就是危险源。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业人员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形成急性或慢性病变的因素)。3.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可以理解为从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的过程。 4.风险和风险评价: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是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5.可容许风险与安全:可容许风险是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6.安全: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二、危险源辨识的意义(一)、进行危险源辨识是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长期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企业健康发展。实践证明,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这一方针。1、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上,要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措施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措施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如下六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2)防护缺陷;(3)电危害;(4)噪声危害;(5)振动危害;(6)电磁辐射;(7)运动物危害;(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11)粉尘与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2)反应活性物质;(3)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5)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危险和有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5)识别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1)指挥错误;(2)操作错误;(3)监护错误;(4)其他错误;(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1)搬举重物;(2)作业空间;(3)工具不合适;(4)标识不清。 2、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进行分类 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 3、按职业建康分类 参照《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音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它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2892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 基本知识(正式版)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正 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危险、危害因素的概念及分类 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 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是指特定危险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总的说来,危险、 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 至导致疾病,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慢性损坏的因 素。 为了区别客体对人体不利作用的特点和效果,通 常将其分为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和危 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有时

对两者不加以区分,统称危险、危害因素。客观存在的危险、危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可能成为危险、危害因素。 一、生产活动中主要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 危险、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发生伤亡事故、损害人身健康和造成物的损坏等),均可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泄漏、扩散的结果。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失控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危险、危害因素产生 1.能量、有害物质 能量、有害物质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源,也是最根本的危险、危害因素。一般地说,系统具有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

附件一: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 1.目的 为持续识别并评价成品油销售、储存等活动、产品、服务中的危害因素,实施必要的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各职能部门和所属分公司及库站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削减、控制措施的管理。 3.职责 3.1质量安全环保处是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管理和维护本程序;负责公司各处室、各分公司、油库、加油站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3.2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公司调运处、加油站管理处、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等处室负责所管辖业务领域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开展工作。 3.3分公司各部门负责业务范围内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 3.4油库、加油站是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执行单位,负责按照评价标准和要求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危害、环境因素辨识的范围 4.1.1危害、环境因素辨识的范围必须覆盖公司及各分公司和库站所有经营活动

的全过程,包括: a) 油品储运过程; b) 油品销售过程; c) 检修维护过程; d) 油品化验分析过程; e) 油品接卸操作过程; f) 办公活动过程; g) 车辆营运过程; h) 材料采购、油品调运、建设项目与施工作业、废品处置等相关方有关的活动或服务。 4.1.2危害、环境因素和影响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各个时期、不同状态的产品、活动、服务、设施的全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a) 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b)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c) 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组织还是由外界所提供); d) 事故及潜在的危害和影响; e) 以往活动的遗留问题。 4.2危害因素与环境因素辨识应考虑的方面: 4.2.1辨识职业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危害因素应考虑:物理性危害因素、化学性危害因素、生物性危害因素、生理和心理性危害因素、行为性危害因素和其它方面的危害因素等。结合销售公司经营活动的特点,危害因素从以下几个(但不限于)方面进行识别: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目前,在我国安全评价工作中,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3个标准,安全评价中常用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健康”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3861-2009),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4大类。 1.人的因素 (1)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负荷超限指易引起疲劳、劳损、伤害等的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指伤、病期;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 (2)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指挥错误;操作错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物的因素 (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能够造成灼伤的高温物体;能够造成冻伤的低温物体;粉尘与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其它物理危险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传杂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环境因素 (1)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2)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3)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4)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4.管理因素 (1)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 (2)职业安全卫生责任未落实 (3)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4)职业安全投入不足 (5)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 (6)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二)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1)物体打击: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危险有害因素产生及其分类

危险、危害因素产生及其分类 职业安全健康网 一、危险、危害因素的概念 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总的说来,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通常为了区别客体对人体不利作用的特点和效果,分为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和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有时对两者不加以区分,统称危险因素。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可能成为危险因素。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产生 所有危险、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伤亡事故、损害人身健康和物的损坏等)均可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泄漏、散发的结果。故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失控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危险、危害因素。 (一)能量、有害物质 能量、有害物质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源,也是最根本的危险、危害因素。一般地说,系统具有的能量越大、存在的有害物质的数量越多,系统的潜在危险性和危害性也越大。另一方面,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相应的能量和物质(包括有害物质),因此所产生的危险、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完全消除的。 (1)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危害因素。 例如,锅炉、爆炸危险物质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温度和压力,高处作业(或吊起的重物等)的势能,带电导体上的电能,行驶车辆(或各类机械运动部件、工件等)的动能,噪声的声能,激光的光能,高温作业及剧烈热反应工艺装置的热能,各类辐射能等,在一定条件下都能造成各类事故。静止的物体棱角、毛刺、地面等之所以能伤害人体,也是人体运动、摔倒时的动能、势能造成的。这些都是由于能量意外释放形成的危险因素。 (2)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最根本的危害因素。 例如,作业场所中由于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有害粉尘、窒息性气体等有害物质的存在,当它们直接、间接与人体与物体发生接触,能导致人员的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

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

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 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通常为了区别客体对人体不利作用的特点和效果,分为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和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客观存在的危险、危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可能成为危险因素。事故隐患泛指现存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 一、危险、危害因素的产生 所有危险、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伤亡事故、损害人身健康和物的损坏等)均可归结为存在能量、危害物质和能量、危害物质失去控制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或危害物质泄漏、散发的结果。故存在能量、危害物质和失控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危险、危害因素。(一)能量、危害物质能量、危害物质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源,也是最根本的危险、危害因素。一般地说,系统具有的能量越大、存在的危害物质的数量越多,系统的潜在危险性和危害性也越大。另一方面,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相应的能量和物质(包括危害物质),因此所产生的危险、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完全消除的。(1)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危害因素。 (2)危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最根本的危害因素。

(二)失控在生产中,人们通过工艺和工艺装备使能量、物质(包括危害物质)按人们的意愿在系统中流动、转换,进行生产;同时又必须约束和控制这些能量及危害物质,消除、减弱产生不良后果的条件,使之不能发生危险、危害后果。如果发生失控(没有控制、屏蔽措施或控制、屏蔽措施失效),就会发生能量、危害物质的意外释放和泄漏,从而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所以失控也是一类危险、危害因素,它主要体现在设备故障(或缺陷)、人员失误和管理缺陷三个方面,并且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它们大部分是一些随机出现的现象或状态,很难预测它们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出现,是决定危险、危害发生的条件和可能性的主要因素。(1)故障(包括生产、控制、安全装置和辅助设施等)故障(含缺陷)是指系统、设备、元件等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性能(含安全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包括安全功能)的现象。故障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渐近性或突发性,故障的发生是一种随机事件。造成故障发生的原因很复杂(认识程度、设计、制造、磨损、疲劳、老化、检查和维修保养、人员失误、环境、其他系统的影响等),但故障发生的规律是可知的,通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和分析总结可使多数故障在预定期间内得到控制(避免或减少)。系统发生故障并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危害因素主要表现在发生故障、误操作时的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缺陷和设备在强度、刚度、稳定性、人机关系上有缺陷两方面。 (2)人员失误人员失误泛指不安全行为中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即职工在劳动过程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做法)。人员失误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是引发危险、危害因素的重要因素。人员失误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不正确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 范围 为了辩识、评价生产、经营过程、活动中的健康、安全危害因素,尽可能降低健康安全风险,选择合理、可靠的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规定了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削减措施的范围、管理、评价方法、执行程序等内容。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削减、控制措施的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1 Q/SY1002.1-2007《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第1部分:规范》 2.2 GB/T 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本程序采用Q/SY1002.1-2007、GB/T 28001-2001标准所规定的术语。 4 职责 4.1质量安全技术部是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辨识危害因素和实施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组织制定风险削减、控制措施。 4.2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基层单位负责本单位、本区域的危害因素的辨识和本单位、本区域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控制和管理,负责落实制定的风险削减、控制措施。 5 程序内容 5.1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范围 a)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可行性风险评价。 b) 固定生产、工作场所风险评价。 c) 施工及服务提供场所(油化作业、化学清洗、现场服务等)风险评价。 5.2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步骤: a) 划分作业活动。 b) 辨识危害因素。 c) 确定风险。 d) 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

e) 制订风险控制措施计划。 f) 评审措施计划的充分性。 5.3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的周期 a)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在项目施工前进行。 b) 固定生产场、施工及服务提供场所每年年底组织一次评价。 5.4 危害因素辨识 5.4.1 识别危害和影响的原则 a) 识别危害和影响应从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考虑。 b) 鼓励员工参与危害和影响的辨识。 5.4.2 确定危害和影响的范围 危害和影响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本单位生产及相关活动的所有方面、各个时期、不同状态的产品、活动、施工、设施的全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a) 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如设备修理、储罐维修、清理、装置开停车等)。 b)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人员的活动(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 c) 工作场所内的设施,如锅炉、车辆、化工生产装置、储罐、起重设备、其他设施等无论是本单位还是外部所提供的设施。 d) 事故及潜在的危害因素和影响。 e) 原有设备设施超过期限使用后废置、拆除、处理。 f) 以往活动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因素和影响。 g) 新设备、设施的投入使用可能带来的危害因素和影响。 5.4.3 危害的分类 本公司按GB/T13816-1992标准规定进行分类,包括: a) 物理性危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详细版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 (1)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对于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已经非常明确、清楚。危险因素在时间上比有害因素来的快、来的突然;造成的危害性比后者严重。 这里的因素应该理解为事故、作业过程、行为和环境,因为在不同的行业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差别较大。火灾、瓦斯爆炸、中毒、触电等属于事故;设备的检修、爆破作业、运输等属于作业过程;违章操作、违章指挥等属于行为;高温、雷电、雨雪等属于自然环境。 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安全评价》第三版中将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划分为两个方面。(1)存在危险有害本身具有的物质、能量;(2)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主要体现:①人的不安全行为(13大类);②物的不安全状态(4大类);③管理缺陷(6类)。 任何物质都具有相应的能量,物质和能量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物质、能量在外力条件或自身变化且失去控制造成一定的危险或伤害时才可以称为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 导致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三个方面多数说法比较笼统,例如: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冒进信号;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杂乱;来自相关方风险管理的缺陷等。 相对与物质和能量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外在条件;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可能是外部条件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自身的变化引起的;管理的主角是我们人类自身,所以也应归结为外部条件。 外在条件很多,除了上面说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之外,恶劣的自然条件是最重要的外在条件之一,地震、台风、洪水、雷击、温度、湿度、雾、冰雹、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企业在建设初期一般都会对本地的自然条件作一定的调查和了解,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污染的加大,最终引发台风、洪水等导致事故的发生,2007年5月份我国因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旱灾和风雹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117人,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人民币。所以,人类不应该对自然灾害掉以轻心。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其风险控制之方法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其风险控制之方法 摘要:在石油化工建设施工的整个活动中存在着人流、物质流、信息流、能量 流和管理流,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同一生产系统内相互依存的。正是由 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动态发展变化,便会产生过量的能量和危险的物质,我 们把这些不期望得到的“过量能量”、“危险物质”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怎样对施 工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怎样能够有效地控制危险有害因素带来的风 险并提出有针对性地预防措施,这些是我们项目部全体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流;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风险控制;预防措施 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17年质量安全与环保节能工作要点的部署,全力加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把风险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挺在事故前面”的要求,实现风险控制措施与岗位职责健全、操作规程完善、HSE检查表制修订、应急处置卡和岗位需求型HSE培训矩阵编制有机结合的“五位一体”管理。笔者有幸参与了云南石化1300万/年炼油EPC项目中汽油罐组、柴油罐组、航煤罐组、汽车装卸站、铁路装卸站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结合云 南石化公司和中国寰球有限公司有关施工现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控 制管理程序的规定,本文着重介绍在项目施工建设期间对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及其 风险控制的方法。 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 / T13861-2009)的规定,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 境因素、管理因素四大类。 2、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一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20类。 2、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2.1 有害物质和能量的存在 尽管危险有害因素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 险和有害的后果,都可以归纳为客观存在的有害物质或超过临界值的能量。能量 就是做功的能力,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超过 临界值)都是危险有害因素。如导致火灾、爆炸的化学物质、运动物体等。有害 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是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但要完全消除有害物质、完全消除能 量是不可能的;在生产过程中人和财产在一定条件下接触到意外释放的有害物质 或超过临界值的能量,就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2.2 人、机、环境和管理的缺陷 有害物质和能量的防护或屏蔽措施有着强大的天敌,这就是人、机、环境和 管理的缺陷。人、机、环境和管理缺陷是有害物质和能量释放造成伤害的触发条件,当有害物质或能量与触发条件同时存在,共同作用,使有害物质和能量失控,出现事故隐患,处置不当则引发事故。 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 3.1对照分析法 对照相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能力,借助经验和判断 能力,直观地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对照GB / 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 / T13861-2009)得出危险有害因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概要

附件2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危险、有害因素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也称之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是认知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一、危险有害因素 参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GBT13861—2009)、《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附录A6、附录A7)。 二、安全设施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及推荐的控制方案》(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控参数、安全控制基本要求及推荐的控制方案》(安监总管三〔2013〕3号)、《关于印发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的通知》(安监总厅管三〔2011〕142号)、《第二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安监总管三〔2013〕12号)要求的“两重点

一重大”生产装置安全联锁、自控、监控设施;《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导则》(安监总厅管三〔2013〕39号)规定的预防事故安全设施、控制事故安全设施、减少与消除事故影响安全设施。 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过程要结合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度,根据岗位职责,按岗位单元和危险作业步骤进行辨识,体现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原则。 (一)工作危害分析(JHA)。八大危险作业活动、六个重要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建议使用此诊断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JHA)又称工作安全分析(JSA),是目前欧美企业在安全管理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作业安全分析与控制的管理工具。是为了识别和控制操作危害的预防性工作流程。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多余的、有危险的工作步骤和工作设备/设施,进行控制和预防。 2.主要用途和方法。JHA主要用来进行设备设施安全隐患、作业场所安全隐患、员工不安全行为隐患等的有效识别。 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3.作业步骤的划分。作业步骤应按实际作业步骤划分,佩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1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标准用于辨识、更新公司各部门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评价其风险级别,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生产作业活动中危害因素辨识、更新、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 2 相关文件 DPCA01274002《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识别、合规性评价程序》 3 定义: 危害辨识:辨识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风险评价: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 4 职责 4.1 生产部工业服务分部负责组织公司各部门进行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与更新工作,并评价公司重要危害因素。 4.2 其他部门按照程序要求辨识本部门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并进行初步评价。 5 管理规则及流程 5.1 按照公司《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手册》的职责分工,生产部工业服务分部成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推进组,组织和指导各部门对存在的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进行辨识与评价。 5.2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辨识 5.2.1危害因素辨识范围 危害因素辨识的范围必须覆盖公司的生产作业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七种类型。 5.2.1.1 三种时态 a. 过去时态:评估对残余风险的可承受度。 b. 现在时态:评估现有控制措施下的风险。 c. 将来时态:生产作业活动中或计划中可能带来的危害因素。 5.2.1.2 三种状态 a. 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情况。 b. 异常状态:指机器、设备试运转、停机及发生故障时。 c. 紧急状态:指不可预见何时发生,可能带来重大危害,如地震、火灾、爆炸、大型机械设备损失、高空坠落、触电等状况。 5.2.1.3 七种类型 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等。 5.2.2 辨识依据 5.2.2.1 国家、政府各部委颁布的政策、法规、标准、规定、条例等; 5.2.2.2 公司注册所在地的地方法规、标准、规定、条例等; 5.2.2.3 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的检测及认证结果或反馈的信息;5.2.2.4 其他相关方信息;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一、重要概念 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 R=f(F,C) 式中R——危险度;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生产安全事故——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 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4类。 生产过程——劳动者在生产领域从事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危险和有害因素——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4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人的因素——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物的因素——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环境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管理因素——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l.人的因素 1)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3)监护失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物的因素 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耐腐蚀性差、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静电和杂散电流、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 (7)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辐射、激光辐射、微波辐射、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 (8)运动物危害(抛射物、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其他运动物危害)。 (9)明火危害。 (10)高温物质危害(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质)。 (11)低温物质危害(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 (12)信号缺陷危害(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3)标志缺陷危害(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4)有害光照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辩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确保酒店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危害因素得到有效的识别、评价,制定与实施风险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酒店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危害因素的辩识与更新、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 3职责 3.1安保部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酒店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 3.2 各部门负责所属区域产品、活动和服务中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更新,以及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4 工作程序 4.1危害因素的辨识 4.1.1辨识的范围 覆盖酒店所有部门的各项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至少包括: a) b)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c) d)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除酒店员工外,还包括顾客、租赁者、承包 方、临时来访问者等相关方人员)的活动; e) f)工作场所内所有的设备、设施(包括外界提供的设备、设施); d) 以往活动的遗留问题,新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在工艺技术、设备、人员、作业环境和条件等方面发生变更的情况。 4.1.2作业活动信息的收集 对于每项活动、产品和服务,在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前要收集作业活动的相关信息: a)工作场所、设备的设计信息,设备、设施的完整性,以及施工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 b)主要生产服务流程与岗位设置,以及日常、计划与临时性活动,以及外包的相关业务活动; c)物料的物理形态、化学特性、物料要用手移动的距离和高度; d)生活配套设施,消防、应急、卫生和环保设施的配备; e)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使用的易燃、易爆、噪音、粉尘等; f)员工的不良习惯、心态、健康状况及违章操作行为等; h) 社会治安状况,交通、医疗卫生条件、突发传染病情况等; i)各项制度的有效性。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对危险、有害因素分类的目的在于安全评价时便于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与识别。危险、有害因素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安全评价中常用“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和“参照事故类别的方法”进行分类,简介如下。 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类为如下六类: 源自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成果事故分类标准研究所。 (1)坠落、滚落。指人从树木、建筑物、脚手架、机器、乘坐物、梯子、阶梯、斜面等处落下。包括与车辆式机械(如铲车)等一起滚落的情况。包括因坐立的场所动摇而坠落,以及因坐立的场所倒塌而坠落、不被掩埋而是碰到了其他物体(包括地面)的情况。不包括交通事故。触电坠落算触电分类。 (2)摔落、翻到。指人因摔倒、绊倒、滑到而碰撞了物体致伤。之所以会摔倒,是因为人失去平衡、失去保持竖直状态的能力造成的人体运动。如倒在通道或工作面上,倒在、撞到物体上。碰撞点与人在大致同一水平面上。包括与车辆式机械等一起翻倒的情况。不包括交通事故。因触电摔倒则归入“触电”分类。(3)碰撞。指除上述两类外,以人为主动方面碰撞到静止物体或运动物体的情况,包括被推、被摔后与物体碰撞。例如人碰了起吊货物、机械部分。包括与车辆式机械的碰撞。不包括交通事故。 2)专业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化工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①有足够的强度。 ②密封安全可靠。 ③安全保护装置必须配套。 ④适用性强。 (2)机械加工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可以根据以下的标准、规程进行查对:①机械加工设备一般安全要求。 ②磨削机械安全规程。 ③剪切机械安全规程。 ④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⑤电机外壳防护等级。 ⑥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⑦热水锅炉安全技术检查规定。 ⑧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程。 3)电气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为辨识生产活动范围内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害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确定重大危害因素及重要危险场所,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预防降低或消除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1、本制度规定了所有生产现场、办公场所及生活区内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控制措施的要求。 2、职责 2.1 管理者代表负责重大危害因素、重要危险场所、管理方案的审批。 2.2 综合管理部是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危害识别及评价工作的总体策划、综合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负责火灾危害识别及评价工作的监督检查。 2.3 生产部对交通运输、生产组织中的危害识别及评价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4 综合管理部对食堂、宿舍、办公楼的危害识别及评价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5 人力资源部对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危害识别及评价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6 技术开发部对项目的危害识别及评价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7 工程部对施工作业现场的危害识别及评价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8 其他部门负责业务范围内的危害识别及评价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9各部门/单位负责本部门/单位生产场所、办公场所、生活区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的具体实施。 3 工作程序 3.1 识别和评价的周期、范围及辨识方法 3.1.1综合管理部定期组织各部门/单位开展危害因素辨识工作,填写《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各单位及时进行识别和评价: a) 法律、法规与标准提出新的要求; b) 因技术、工艺变化而使危害因素发生了较大变化; c) 发现以往危害因素识别有遗漏。 3.1.2危害因素辨识、评价的范围 a) 所有进入作业现场以及办公场所人员的活动(常规或非常规); b) 作业和办公场所及生活区的设施; c) 作业和办公场所及生活区的地理位置及环境; d) 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e) 原有经验及控制方法,人员培训及持证上岗情况; f) 绩效监视和测量手段; g) 其他。

危险、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

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 采取事故预防对策时,应能够: (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2)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3)处置危险和危害物并减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4)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的要求。 (二)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 1、设计过程中,当事故预防对策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宜优先考虑事故预防对策上的要求,并应按下列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选择技术措施: (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生产设备本身,应具有本质安全性能,保证不出现任何事故和危害。 (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若不能或不完全能实现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 (3)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间接安全技术措施也无法实现时须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等措施,警告、提醒作业人员注意,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或紧急撤离危险场所。 (4)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 2、按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的要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1)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 (2)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风装置等。 (3)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 (4)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毒服、各类防护面具)等。 (5)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 (6)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三)提出的劳动安全卫生对策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1)针对性是指针对行业的特点和辨识评价出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条件,提出对策。 由于危险、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条件具有隐蔽性、随机性、交叉影响性,对策不仅是针对某项危险、危害因素孤立地采取措施,而且应以系统全面地达到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指标为目的,采取优化组合的综合措施。 (2)提出的对策应在经济、技术、时间上是可行的,能够落实、实施的。 (3)经济合理性是指不应超越项目的经济、技术水平,按过高的劳动安全卫生指标提出事故预防对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