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道德自律与个性突围——于连、拉斯蒂涅、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比较

道德自律与个性突围——于连、拉斯蒂涅、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比较

道德自律与个性突围——于连、拉斯蒂涅、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比较
道德自律与个性突围——于连、拉斯蒂涅、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比较

包头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道德自律与个性突围

——于连、拉斯蒂涅、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比较学生姓名:卫吉芳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二零零五级本科一班

指导教师:李国德

二〇〇九年五月

摘要

于连、拉斯蒂涅、拉斯柯尔尼科夫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交接时期出身下层的青年,他们在力图改变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卑贱地位时,却屡屡在道德问题上陷入剧烈的矛盾挣扎,最后于连选择毁灭自己,拉斯蒂涅选择抛弃道德,拉斯柯尔尼科夫则转向宗教寻求解脱。本文拟通过对三者道德心理历程的比较,探讨其矛盾产生的本质原因,即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道德与个人的发展要求之间、社会道德要求与现实对人的影响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给人带来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善道德自律个性突围

Abstract

Julian, Russtignes, Russkohlnikefu are family background lower level youths who were born at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the feudalism connection time. They fell into fierce contradiction and struggle in the moral question repeatedly when tried hard to change their lowly social status. Finally Julian chose destroying himself, Russtignes chose abandoning morals, Russkohlnikefu turned to religion to seek extrication. This article plans to through the three's moral psychology course comparison discusses the essential reason which their contradiction produced, namely resides the contradictions exist between the dominant social morals with individual development request and the social morals request with the influence which the reality brings to human, as well as human's survival dilemma which this kind of contradiction brings to.

Key words: Kindness; Moral self-disiplining; The individuality breaking through; Choice

引论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行为活动的总和,即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1]。由于经济关系对意识形态的决定性,不同的阶级总是提倡不同的道德义务,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统治阶级的道德体系因有优厚的经济基础支持而相对完备,并在强制力的支持下得以广泛推广,因而统治阶级的道德要求总是占据正统地位,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评价标准。这种标准通过教育等手段内化为人的道德意识,成为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以道德自律的形式约束人的行为。也是由于经济关系对意识形态的决定性,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道德呼唤,这样道德体系便总是伴随着破旧立新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发展,人支配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愿望逐渐增强。正如莱茵霍尔德·尼布尔所言:“为了使自我能够和谐地适应整体的社会冲动,理性会限制自我的利己倾向;但是,同样的理性力量也必然会去证明个人的自利在社会企图协调的整个生命力中是一种合法的成分。”[2]一旦人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他便会要求对形成阻碍的因素进行改变,并通过各方面的有利因素证明自己要求的合理性。在意识形态矛盾重重的阶级社会里,人们可以通过转换立场的方式达成这一目的。当一种道德规范阻碍他时,他从另外的道德体系中援例为自己助威。但原有的道德意识并不会轻易丧失影响力,由此便产生了道德自律与个性突围的矛盾。

《红与黑》中于连、《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都是身处下层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受到新兴的资本主义革命思想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起初他们梦想靠自己的学识和才能改变卑微的社会地位和贫困的生活状况,但“严酷的现实”无情地打破了这一幻想。于是他们试图顺应他们所发现的规律、利用显贵阶级发家所依的社会潜规则来达到目的,并有计划地将其付诸实践。但是由于本性善良,那些卑劣、残酷的手段又引起他们极大的犹豫和不安。良知的抵抗和欲望的诱惑撕扯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屡屡陷入剧烈的内心冲突。这正是道德自律与个性突围的矛盾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一起点:善良本性与凄苦境遇

于连用虚伪武装自己,拉斯蒂涅以勾引贵族妇女为晋身之阶,拉斯柯尔尼科夫通过谋杀人命求证自己的不凡身份,这些行为都是极端恶劣的。但他们并非本性如此,

事实上他们更乐意遵循自己的善良本性,只是凄苦的境遇迫使他们为寻找出路铤而走险。

于连出身于木匠家庭,虽然他的父亲也可以算作是一个小资产者,但无论是在贵族阶级还是在资产阶级面前都受到歧视,“国王在维里埃尔”一章中于连作为仪仗队员出现时两个阶级的惊呼和谩骂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而即使是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于连也受到压迫,他的父亲和哥哥们看不起他,时常羞辱、殴打他。来自上流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使于连的心中充满了自卑感,这又极大地激发了他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他想通过从军获取地位和荣誉,但拿破仑时代的消逝堵上了这一晋身之阶。他发现教士在当下社会所受的优厚待遇,便转而选择了宗教的道路。虽然在职业的选择上极善审时度势,但他并非唯利是图。谢朗神父被撤职后,于连从苛刻的父亲家里背了十二块枞木板为谢朗神父钉制书橱;皮拉尔神父在黑幕重重的神学院里孤立无援时,于连拒绝得势者的拉拢,并提出要将仅有的积蓄送给神父;当于连因皮拉尔神父提出勿因受贿背叛拉莫尔侯爵的暗示而感到羞恼时,神父苦笑着表示惊异:“像您这样穷的人,而且在神学院待过一年,居然还保留着这种出自道德心的愤慨,您的眼睛一定是瞎的厉害。”[3]对情妇,当德·雷纳尔夫人为儿子的病而深陷痛苦时,他动情地表示宁愿让自己来承受一切痛苦;对学生,十四个月的分离之后他依然对他们怀有深切情谊;对卧病的拉莫尔侯爵,他乐意在工作之余陪伴这个孤单的老人而不掺杂私念。他会因孤儿们的凄惨境遇而不禁“有失体统”地流下同情的眼泪,甚至对他曾经厌恨的父亲,他也会在有机会时为其谋取一个不错的职位。他的善总随着真情流露。

拉斯蒂涅出身自耕农家庭,“人口众多的老家,省吃俭用,熬出他每年一千二百法郎的生活费”[4]。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用功来打点自己的前程,同时背负家庭的期望。目睹了巴黎的奢华并暗自与自己处境的窘迫作了一番对比后,他更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他“发愿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本领去挣”[5],而后又“感到应酬交际的必要,发觉女子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大”,于是“突然想投身上流社会,去征服几个可以做他后台的妇女”[6]。初探上流社会时在雷斯多府和鲍赛恩府受到的冷遇和仆人们对他的轻慢耻笑使拉斯蒂涅大受刺激。他愤慨地认识到“有财便是德”[7]这一现实,也更坚定了通过征服妇女这一捷径迅速发财的决心。但这种狂热并未完全吞噬他的善性。写信索要那笔款子的时候,想到家人“至诚的感情,可怕的牺牲”[8],他不由地落下几滴眼泪。当伏脱冷建议他骗取泰伊番小姐的爱情以获得丰厚嫁资时,他马上拒绝了;即使后来对此有所动摇,他仍能尽力去阻止杀人阴谋的发生;在伏脱冷的阴谋成功、收获在望时,他抵抗住了百万陪嫁的诱惑,表示“永远不会娶维多莉(泰伊番)小姐”[9]。这是他对自己德行的坚守,他不愿成为谋杀案的受利者。他的善最集中地体现在他对高老头的态度上。听到高老头献出一切却被女儿赶出的惨剧时,他不禁“冒出几颗眼泪”[10];他由衷地敬佩这位伟大的父亲,并自觉地担当高老头的保护人,

使其免受侮辱;在与但斐娜交往的时期,他乐意向高老头报告他女儿的情况使他的父爱得到满足。当高老头因女儿遇到麻烦而焦急得病倒时,拉斯蒂涅甚至表现出比两个亲生女儿更多的情意。由于老人病危,拉斯蒂涅决定照顾老人而放弃舞会,但斐娜却逼他参加,他“被这个风雅的忤逆女儿吓呆了”[11]。舞会上两个女儿的钻石与高老头的破床烂被形成的鲜明对比使拉斯蒂涅感到伤感。在高老头最后的日子里,拉斯蒂涅忙前忙后照顾,倾尽所有为这个被女儿弃之不理的父亲请医生、料理后事,甚至愿意为此而赌博。在他所处的环境中,他的善良简直可以算作另类行为。

拉斯柯尔尼科夫出身无产者家庭,靠母亲和妹妹做工的微薄收入在彼得堡上大学,过着极其拮据的生活。小说开始时,他的学业已因贫困而被迫中止了,而妹妹也为贫困所迫决定嫁给卑劣的小人。在他的全部行为中,他只做了一件恶事,那就是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和她的妹妹。他在更多的时候做着善事。为了使一个喝醉的少女免遭凌辱,他奉出刚刚用珍贵的纪念品抵押来的生活费;看到马尔美拉陀夫妻小的凄惨状况,他又从并不宽裕的口袋里掏出一把铜子——尽管他们只是萍水相逢;马尔美拉陀夫被车撞伤时,他再次热心地伸出援手,倾囊相助。他不因索尼雅靠黄执照谋生而歧视她,反而把她作为朋友介绍给母亲和妹妹——这在旁人看来是有失体面的。他在极大的心理压力之下仍去参加马尔美拉陀夫的丧饭,只为使其妻子不致伤心。在那里,他又不避卢仁污蔑之嫌勇敢地站出来为索尼雅辩护。从拉祖米兴的叙述中人们还得知他曾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两个身陷火场的儿童。他自己本是个弱者,但他总能看到更弱者的需要。

于连、拉斯蒂涅、拉斯柯尔尼科夫都能够做到为别人献出自己的所有,能够真心实意地帮助周围的人,这都显露出他们本性中至善的一面。他们跨越了道德的界限,是因为由道德规范的现实并未给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一个实现理想的机会。为了前途,于连不得不掩饰真性情——他要按下他的全部热情,表示与当权者同一立场。在瓦尔诺的宴会上,他不能因对孤儿的同情而使刚刚勉强被上层阶级列为同座的自己受到耻笑和侮辱。在贝藏松神学院,他为了不使自己成为其他同学的敌对方而不得不装出毫无思想的样子。为了在上流人面前保持自尊,他连恋爱都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他以虚伪面目示人,是为了使自己不受伤害,他的反击是对外界伤害的自然反应。拉斯蒂涅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走向堕落,并厌恨他将走向的那一切,但他抵制不了欲望的诱惑,他得对自己和家人多年来的期望有个交代。他对皮安训表白了自己的挣扎与抉择:“朋友,既然你能克制欲望,就走你平凡的路吧。我入了地狱,而且得留在地狱。不管人家把上流社会说得多么坏,你尽管相信就是!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隐藏在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12]在巴黎奢华生活的刺激下恶性膨胀的野心已不允许他走回头路。拉斯柯尔尼科夫杀害老太婆,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他通过对历史、社会的思考,总结出一套关于平凡人与不平凡人的命运规律的理论,而他不愿做被奴

役、被支配的平凡人,他要检验自己是否有掌控世界的能力,于是便选择了与他最近、关系最直接的剥削者老太婆。其二,他迫切地需要一笔钱——仅三千卢布便足够——作为他完成学业和启动事业的资本,老太婆有这么一笔钱,而且是压榨而来的不义之财,由他利用这笔取自大众的钱对社会更有益处。再者,妹妹为了给他谋前程而准备牺牲自己嫁给卑鄙的伪君子卢仁,这又增强了穷困对他的刺激,使他对钱的欲望更为迫切。善的庸碌无为与恶的叱咤风云两相权衡,他们选择了以不道德对抗不道德。

二历程:在道德自律与个性突围之间的挣扎于连、拉斯蒂涅、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欲望的诱惑下不同程度地背离道德,走向虚伪、欺诈、犯罪。但是在走向堕落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处于良心与欲望的矛盾中,在道德自律与个性突围之间苦苦挣扎。

于连在追求自我实现的理想的主导下,不断地调整自己对外界的反应行为。他自视甚高,但又极度自哀自怜。因此他总以维护个人尊严为使命,为此做什么都在所不惜,如果感觉到了良心的谴责,他把它当作怯懦去克服。在市长家,于连凭自己的学识为自己赢来一些声望,对别人给予他的尊重有了更高的要求。市长对他颐指气使的态度激怒了他,雷纳尔夫人无意中碰到他的手时立即缩回的行为也被认为是未把他与上流社会的男人们同等对待的结果,于是他的报复心和征服心油然而生。但他仍有所犹豫,当他挑战性地提出要夜访夫人时,心中却“生怕他的请求被接受”[13];他觉得“诱惑者的角色压得他好苦”[14],却又不及时停止;他强制自己去实行计划,却又渴望计划被意外打断,因此听到德·雷纳尔先生熟睡的鼾声时“大失所望”,因为“他没有借口了,不能不到她那里去了”[15];计划能顺利进行了,他的心中又充满了迷茫与无助,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到夫人那儿去干什么。在拉莫尔侯爵家,当他接到玛蒂尔德约他晚上见面的信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这是一个阴谋”。他认为如果不去会招来诺贝尔们的嘲笑,于是他决定拼死接受挑战。他又想到这如果不是阴谋,那么赴约是对提拔了他的拉莫尔侯爵的忘恩负义,但他很快又想到了侯爵夫人及其朋友对他的蔑视和克鲁瓦泽努瓦们对他不怀好意的冷漠,于是“道德的光辉一闪即逝”[16]。最终“战胜德·克鲁瓦泽努瓦侯爵的喜悦终于使这种道德的回忆败下阵来”[17]。他用一番话说服自己:“后娘般的苍天把我抛到社会的最底层,给了我一颗高贵的心,却没给我一千法郎的年金,也就是说没给我面包,不折不扣地没给我面包;而我却拒绝送上门的快乐!我如此艰难地穿越这片充斥着平庸的灼热沙漠,却要拒绝能够解除我的干渴的一泓清泉!真的,别这么傻了;在人们称为生活的这片自私自利的沙漠里,人人为自己。”[18]。在全力维护尊严的同时,他把伪善作为自己的保护色。在贝藏松神学院,他一方面对别人的伪善厌恶至极,另一方面又竭力要把自己塑造成伪君子;他热爱思考,对仅追求物质满足的同学充满鄙视,却又不懈地追求至少表面上盲目信

仰的境界;他不信上帝,认为宗教书籍毫无用处,却又到处背诵其中的段落求取别人的赏识。他厌恨不道德的行为,却又不时对自己的善良本性进行反省、压制,在要发迹就不得不公正的现实中妥协。他报复,是为了使自己受伤害的自尊心得到抚慰;他虚伪,是为了得到自己所依附的个人或群体的信任和保护。对于他来说,周围有太多或明或暗的敌人,他需要随时反击,还要有一种能使他屹立不败的处世方式。他的恶源于自卫心理。

如果说于连的挣扎是理性的个性追求对一息尚存的道德之心的征服的话,拉斯蒂涅的挣扎则是被唤醒的欲望对被培养的崇高的吞噬。拉斯蒂涅被巴黎的奢华吸引,对上流社会的富贵眼红,他的欲望迅速膨胀。初时他希望通过勤奋学习来改变命运,之后又觉得没头没脑用功的道路过于漫长,于是“决意分两路进攻去猎取财富:依靠学问,同时依靠爱情,成为一个有学问的博士,同时做一个时髦人物”[19]。依靠学问,是因为这条路光明正大;依靠爱情,是因为妇女可以作为迈入上流社会的领路人。他一步步走向上流社会的过程也是他逐渐认识上流社会繁华掩盖下的丑恶的过程,对此他总是由抵制到接受再到效仿。这种转化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因而他的心理矛盾表现出很大的反复性。他跳着舞,心里却心疼损失的光阴,决定开夜车来补偿,结果读书时又不断幻想着将因交际而获得的成功。为了武装自己,他写信向家里要钱,接到钱后又为自己只顾前程的自私行为感到愧疚,“想放弃上流社会不拿这笔钱”[20];接着妹妹的忠诚又成为他“无论如何非发财不可”[21]的动力。他对挤进上流社会所必须的“扯谎,屈膝,在地下爬,逢迎吹拍,处处作假”无比鄙视,发愿要“规规矩矩,清清白白的用功,日以继夜的用功,凭劳力来挣我的财产”[22],转眼却又因换了一套新装、有了比得上情敌特·脱拉伊的绅士气派而得意非凡。他拒绝伏脱冷的阴谋,又不由自主地想着“八十万”与泰伊番小姐搞暧昧关系。他认为自己对但斐纳的追求比对泰伊番的欺骗纯洁高尚,却又禁不住幻想通过但斐纳控制纽沁根帮他发财。前一夜还按照伏脱冷的计划与泰伊番小姐谈情说爱,第二天却又派人给泰伊番先生报信企图阻止阴谋的发生。旁人都称羡他即将得到百万陪嫁时,他厌恶地表示永远不会娶维多莉小姐,之后却又“迟疑不决,细细考虑”[23],最后总算从在但斐纳那里获得的成功中汲取力量,使他的清白经受住了“严格的考验”。最后他终于在高老头的悲剧中埋葬善心,怀着“向社会挑战”的决心“到特·纽沁根太太家吃饭去了”[24]。他的经历使他“看到了社会的本相:法律跟道德对有钱的人全无效力,财产才是金科玉律” [25],伏脱冷的解说使他看到了规规矩矩努力和走捷径的天壤之别,于是由“社会本相”激起的欲望选择了被社会推崇的道路。他的恶是被污浊的社会染色的结果。

拉斯柯尔尼科夫与于连、拉斯蒂涅的不同之处在于:于连和拉斯蒂涅是在行动过程中总结经验、学着适应,被动性较大,而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在形成一套指导行动的理论体系后主动出击;于连和拉斯蒂涅的内心挣扎在于如何对现实提供的选项进行选

择,抛弃道德坚持可以有物质上的收获,放弃富贵可以有自我崇高的心理安慰,矛盾的两面具有一致对外性,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挣扎则在于选择牺牲别人成全自己还是选择尊重别人否定自己,让别人同时失去财产和生命或干脆否定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资格,矛头的一面指向自己,而且无论选择哪一个,都是毫无补偿的完全剥夺。因此,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冲突更剧烈、人格分裂更严重。他希望通过杀害老太婆得到一笔钱,同时证明自己不平凡的身份,可是道德心又不允许他草菅人命,所以他陷入深深的自我矛盾中,以至于无余力与他人交往。他从马尔美拉陀夫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无出路的现实和未来,决定用突破性的行为使卑鄙的人类为自己服务,却又犹疑地问自己“假如我错了呢”[26]。母亲的信给他的刺激犹如晴天霹雳,下层人的凄惨命运、母亲和妹妹为他而作的牺牲、自己肩负的责任瞬间扑面而来,使他如梦中的小马一样不堪重负。他对小马的哀悼正是出于推己及人的悲悯之心,也是由于这份悲悯,他对杀害老太婆的念头极端排斥,认为它是“卑鄙的、下流的”[27]。可是他和于连一样把退却归于怯懦——这是他不能忍受的。当他意外地获得行动的机会时,“他象个被判了了死刑的囚犯”[28],认为自己别无选择了。他实在难以作出抉择,便迷信起天意来。“可是到了最后关头,他简直不相信自己了,并且固执地、盲目地从各方面寻找反驳自己的理由,琢磨这些理由,仿佛有人强迫他去干那件事”[29],他的挣扎仍在继续。在去老太婆家的过程中,他一边给自己打退堂鼓一边坚持向前走,终于把自己逼到没有退路的绝境。谋杀案后,他没有得到预想的解脱,而是又陷入了辨别自己有罪还是无罪的矛盾中。他自己不停地转换立场,可一旦有人就他的理论与他进行辩论,他立刻抖擞精神,对自己的合理性信心百倍了,这是因为在辩论过程中他暂且把矛盾的一方转嫁给别人,从而使他分裂的人格暂时达到统一,使他的压力暂时得到缓解。杀害丽扎韦塔完全是出于意外,所以他只愿为此而忏悔却不愿承认杀老太婆是罪恶。他认为他的行为“是由于一个崇高的和有意义的目的”,他“杀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原则” [30]。所谓“原则”,是剥削者有权剥削而被剥削者只能忍受的原则,现有的不公正制度和阶层划分不容改变地对人有约束力的原则。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他看不到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处境的希望,但他“不愿等待‘普遍的幸福’的到来”而要“自力更生”[31]、争取自我实现。他的恶实质上是对安于现状的要求的反叛。

他们对道德并非没有坚持,否则他们就不会有矛盾和挣扎。到处充斥着的罪行激醒他们的恶,困境重重的现实又迫使他们向恶妥协、教他们以不道德为手段。社会道德与个性发展、道德要求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和他们在此环境中所承受的种种压力扭曲着他们的人性,把他们一步步地推向罪恶的深渊。

三结局:不同的选择与归宿

于连因与玛蒂尔德小姐的关系迫使拉莫尔侯爵为他谋得一个轻骑兵中尉的职位,他志得意满、气度非凡地指望着一路高升的前程,长期处于极度压抑状态的人终于看见了扬眉吐气的曙光。这时,雷纳尔夫人的揭发信正如一盆冷水泼来,把他高涨的热情从巅峰拉到谷底。于连在这突然的转变中失去了理智,愤怒地向雷纳尔夫人开枪。复仇后他失去一切希望,一心等待死亡的到来。平静的狱中生活给了他冷静思考的时间。他终于清楚地认识到上流社会对贫民的排斥源于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同时他也厌倦了勾心斗角、宦海沉浮。他发现自己在追逐中早已偏离了原始的理想,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崇高的自尊心,成为上流社会的奴隶也成为欲望的牺牲品。他终于卸下面具和伪装,回归本性。他拒绝上诉,因为他认识到喧闹的人世给不了他幸福,他喊道:“让我过我理想的日子吧!你们那些烦人的小事,你们那些多少总让我生气的现实生活的细节,会把我从天上拉下来。”[32]他也不愿因考虑别人而使自己的自由受到牵制,为“我和别人的关系就要一刀两断了”而感到轻松。他要求把自己的尸体葬入他曾在那里享受到远离人世而得的完全自由的、人迹罕至的山洞里,在那里,他“不用再违心地迎合他不喜欢的人,不用再担心被嫉妒、被轻蔑,不用再担心阴谋诡计的伤害,不用再面对人世间复杂激烈的争斗,不用再独自一个人去和整个社会‘作战’。在那里他是绝对自由安全的。”[33]他坚持寻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拉斯蒂涅也看到上流社会的丑恶和不可救药的道德堕落,但是他从高老头的凄惨遭遇中看到的是善良、道德和奉献在那个时代的破产。高老头为女儿付出了一切,女儿不但不孝顺他,反而不放过一丝压榨他的机会,最后把他像榨干的柠檬一样抛弃,连父亲的葬礼也不参加。这罪大恶极的女儿女婿不但未被社会排斥,反而以罪恶的果实为资本到处招摇、被人称羡。在使社会生活这样复杂的对象变得能为自己所理解时,他也体会到那种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道德的深刻的反社会性质[34]。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赤裸裸的形式展现在他的面前。既然罪恶无处不在,他也没必要固守崇高的道德而放弃向上爬的机会了,所以他最终在高老头的墓前埋葬了他的最后一滴眼泪,欲火炎炎地奔向污浊的上流社会。面对社会的不道德,他放弃自己的道德坚持,选择了以融入求生存。

拉斯柯尔尼科夫经过无数次的思辨,终因承受不了濒于崩溃的精神状态而自首。但他坚持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是犯罪,他只是为了解脱而去忍受“不该受的耻辱”[35]。能作为他否定自己杀人行为的理由只有“我没有权利掌握权力”[36]。他依然坚信自己的理论,只不过对自己的定位发生了变化,对自己的态度成为鄙夷。他把失败归因于“因为我同大家一样也是一只虱子”[37]。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只使他可悲地认同了自己卑贱的命运和地位。自首没能解救他,在流放地,他还是为“我的思想要比这个世界诞生的为数不少,相互抵触的其它思想和理论更愚蠢?只要抱不偏不倚的、目光远大而不囿于习俗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不消说,我的思想根本就不是那么……

奇怪的了”[38]这一想法大伤脑筋。他“因自尊心受了重创”[39]而病倒了——这是一个不愿妥协的人苦苦坚守阵地却因孤立无援而无可奈何地被压倒的悲哀的外现。在梦境中,世界因为人们各持己见而混乱不堪——这是他唯一能找到的驳斥自己的理由。但他只是否定了自己提出意见的权利,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自己的理论。他抛开这一难以解决现实问题,把目光投向上帝,希望爱人的信仰也能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最终选择盲目地追随别人的信仰,以逃避寻求内心的安宁。

于连的死亡、拉斯蒂涅的堕落、拉斯柯尔尼科夫的逃避都表明了他们在社会现实的压力下进行的一番挣扎之后的失败。他们无法在坚持道德的同时获得事业的成功。而失败的不同表现形式即三者在失败后的不同选择是与作者个人的思想倾向密切相关的。司汤达在《红与黑》卷首写道:“献给幸福的少数人”。他要通过于连的生命历程来揭示幸福的真谛,对于他来说,人世的一切关于地位、金钱、荣誉的追求都太俗了,它只能使人陷于痛苦而无法自拔,于连要的是不受任何羁绊的、完全的自由,而只要在人世存活,便难免受制于人际关系,难免陷于对欲望的追求,所以于连可以在享受到极致的幸福后完满地死亡,同时通过死亡获得幸福的极致——绝对的自由和安全。巴尔扎克则是一位绝对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毕生都以对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以及为了追求金钱而制造的罪恶的描绘、揭示为己任,无论我们如何从道义上批判它,也难以否认金钱对人的腐蚀和人对金钱的崇拜这一事实,巴尔扎克如实地描绘金钱所取得的胜利,所以拉斯蒂涅并没有如我们所愿看到的那样最终幡然醒悟。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只有宗教才能救赎人类的罪恶与灾难,他想通过《罪与罚》阐释这一思想,所以虽然拉斯柯尔尼科夫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还是在传递福音的索尼雅的引导下向人类的法庭妥协、向《圣经》寻求出路,为了促进这一转化过程,作者还有意安排主人公在狱中因不信教而受到其他囚犯的孤立,似乎同样的罪恶只要信教便可以得到原谅。这三种结局——不管是死亡、堕落还是逃向宗教的麻木,都带着浓郁的悲剧意味,在道德要求与个性合理发展的矛盾中,人被毁灭或者被异化。保持理性的不得不选择死亡而留存的全凭本能支配。

结论

于连、拉斯蒂涅、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挣扎源于他们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这正揭示了他们各自所处社会的一种道德失范状态。高兆明先生如是解释道德失范:“在这种状态中,社会既有行为范式、价值观念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逐渐失却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与约束力,而新的行为范式、价值观念

又尚未形成,或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对社会成员不具有有效影响力和约束力,从而使得社会成员发生存在的意义危机,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在现象界形成社会缺少某种正常交往秩序、行为规范的事实‘真空’缺失现象,呈现出某中紊乱无序状态。”[40]于连和拉斯蒂涅处于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是社会道德的根本基础,但刚刚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把自由、平等的思想留给了他们,而且他们恰巧有机会发现了本该是道德典范的上流社会的污浊与丑恶;拉斯柯尔尼科夫处于俄国刚进行完农奴制改革的时期,虽无缘见识上流社会的内幕,却善于从国内外的历史进程总结社会规律,借革命之东风从贱民一跃而成为皇帝的拿破仑对他的影响尤其大。在他们和他们周围的环境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他们和环境处在尖锐的冲突之中。社会给他们的各种冲击使他们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内心冲突决不只是个别现象。正直的皮拉尔神父出于护犊之心对于连传授的人生经验,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向拉斯蒂涅进行的社会解析,拉斯柯尔尼科夫无意中在酒店听到的大学生的言论——这些人的思想与主人公“不谋而合”,正说明了意识混乱的普遍性和社会道德的虚伪性。

于连最后在觉醒中回归本性,却因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理想而选择通过死亡去寻求,这是对生命价值的否定;拉斯蒂涅终于放弃道德坚持,为了求发展而选择堕落,这是对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否定;拉斯柯尔尼科夫难以判断自己的对错,最终走向宗教以盲目从众寻求内心的安宁,这是对自我意识的否定。坚持、放弃、逃避,他们的选择正好代表了结束挣扎的全部可能性,但我们无法断定哪一种选择更可取,因为它们都是对人类不懈追求的觉醒的否定,是向退化要求妥协的表现。反抗导致毁灭而妥协求得生存,面对社会现实中普遍的自欺欺人和自私自利交织而成的潜规则,个体之力无法扭转乾坤,双方力量的巨大悬殊决定着悲剧的必然发生。先于社会整体冲动的觉醒者难以避免地活得痛苦。郭建辉女士在《人的生存困境的呈现》一文中论述道:“人性觉醒对于人类而言,并不单纯意味着道德进化和社会进步,它实质上是一把双刃剑。人性觉醒标志着人类的进步,但同时也预示着人类将面对新的选择的挑战。……不管是通过个人主义还是通过集体主义去实现美好社会理想和完善美好人性,人类觉醒之后都必然面临着正反两方面不同的价值选择,这种选择必然导致人性觉醒之后人性善恶美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41]面对道德自律和个性突围的矛盾,如何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作出选择,这是历代文学家和哲学家不断探索的永恒课题。

注释

[1]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2]【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著.蒋庆等译.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3页

[3]【法】司汤达著.郝运译.红与黑[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219页.

[4]【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8页.

[5]【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26页.

[6]【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26页.

[7]【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72页.

[8]【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76页.

[9]【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68页.

[10]【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67页.

[11]【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221页.

[12]【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228页.

[13]【法】司汤达著.郝运译.红与黑[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78页.

[14]【法】司汤达著.郝运译.红与黑[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78页.

[15]【法】司汤达著.郝运译.红与黑[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79页.

[16]【法】司汤达著.郝运译.红与黑[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303页.

[17]【法】司汤达著.郝运译.红与黑[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303页.

[18]【法】司汤达著.郝运译.红与黑[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303页.

[19]【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73页.

[20]【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82页.

[21]【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84页.

[22]【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01页.

[23]【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72页.

[24]【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253页.

[25]【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72页.

[26]【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罪与罚》[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30页.

[27]【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罪与罚[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68页.

[28]【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罪与罚[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71页.

[29]【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罪与罚[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80页.

[30]【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罪与罚[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320页.

[31]【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罪与罚[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320页.

[32]【法】司汤达著.郝运译.红与黑[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446页.

[33]黄海宁.从心理学角度论于连坚持不上诉的原因[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第44页.

[34]【苏】德·奥勃洛米耶夫斯基著.刘伦振、杜嘉蓁、李忠玉译.巴尔扎克评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95页.

[35]【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罪与罚[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605页.

[36]【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罪与罚[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486页.

[37]【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罪与罚[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487页.

[38]【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罪与罚[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631页.

[39]【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罪与罚[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630页.

[40]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41]郭建辉.人的生存困境的呈现——<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现代意味[J].湖南:怀化学院

学报.2003(1):第45页.

参考文献

<1>【法】司汤达著.郝运译.红与黑[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2>【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高老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3>【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罪与罚[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4>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5>【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著.蒋庆等译.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6>黄海宁.从心理学角度论于连坚持不上诉的原因[J].河北: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7>【苏】德·奥勃洛米耶夫斯基著.伦振、杜嘉蓁、李忠玉译.巴尔扎克评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8>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9>郭建辉.人的生存困境的呈现——<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现代意味[J].湖南:怀化学院学报.2003(1).

<10>唐凯麟编著.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兰守亭.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否定之否定人生道路[J].上海:学术探索.2008(1).

<12>王宇.试论拉斯蒂涅和于连的个人奋斗者形象[J].包头:阴山学刊.2001(1).

致谢

感谢李国德老师,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的论文思路逐渐清晰、层次逐渐分明。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方法上他都给我很多启示,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董健老师,在她的外国文学课上我学会了透过小说的故事情节思索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感谢我的同窗好友曹学敏和段文涛,与她们的“辩论”使我产生许多灵感,还使我思考问题更深刻全面。

另外,感谢本文所有参考文献的作者。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部分 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道德主要调节人与人的关系)。 2、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 ) 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4、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5、“人民铁路为人民”是铁路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6、铁路职业道德是铁路职工在铁路运输生产活动和与此有关的 工作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7、尊客爱货、热情周到作为铁路职业道德的规范,是由铁路行业 的(服务性)决定的。 8、铁路企业的职业纪律主要包括劳动纪律和(作业纪律)。 9、遵章守纪指的是铁路职工在从事各自的职业活动中,始终按照 (明文规定)的各种行为规则,一丝不苟地完成生产作业的行为。 10、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为铁路职工提出了正确使用(职业权利) 的基本原则。 11、(八荣八耻 )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精辟概括。 12、铁路行业是社会服务性行业,能否作到(尊客爱货)是衡量 铁路职业道德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 13、坚持(遵章守纪,保证安全),加强运输安全工作,是和谐铁 路建设的目标和首要任务。 14、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律行为,任何一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 质的提高,一方面靠他律,另一方面靠(自律)。 15、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 16、率先垂范,当好公仆,体现了对铁路企业(干部)的职业要 求。 17、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 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18、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 )和核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所倡导的首要规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环节。 19、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的美德,是(道德 )的基础。 20、铁路运输服务于旅客、货主,要把尊客爱货、优质服务作为基 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 21、职业道德总是通过一定的职业技能体现出来的,(职业技能) 是实践和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基本保证。 22、(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是铁路工作永恒的主题。 2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细则》中提出我国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爱 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

1怎样认识道德的本质

一、简答 1.怎样认识道德的本质? 2.怎样理解世界观与人生观之间的联系? 3.怎样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科学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二、辨析 1.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所提倡的。 2.竞争与合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3.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就像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个体与社会永远都是矛盾的,不可能统一。 4.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终身不能获得人身自由。 5.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三、论述 1.材料分析: 廖晓义,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得硕士学位。1990年的一天,廖晓义在社科院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环境污染正在恶化,而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尚十分薄弱。从此,廖晓义开始自觉投身于环境问题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为了环保宣传,她八方游说,到处求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自己编导、主持和剪辑,拍成了电视片《环保时刻》;为了环保事业,她离开了年幼的女儿,放弃了自己的美国博士梦,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美国绿卡,做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与此同时,她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她建立了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建立了“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培训基地”,指导创立了全国首家垃圾分类清运回收系统,并且积极倡导、推动全国著名高校的大学生参加“人人参与环保,共建绿色社区”的工程。她的努力逐渐被社会认可,她所追求的事业正在成为众人的追求目标。 请你结合上述案例,运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学习的理论对廖晓义的人生价值进行分析。 2.结合大学生中的具体案例,谈一谈应该如何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于连与拉斯蒂涅

浅析《红与黑》中的于连和《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形象的不同 摘要: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和巴尔扎克塑造的拉斯蒂涅,在某些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他们都受到了拿破仑英雄主义和资产阶级个人野心的刺激,都是对未来充满幻想,渴望出人头地的野心青年。但深入阅读,便会发现,他们两个更多的是不同,无论是在性格和奋斗手段方面,还是在人生追求和思想认识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比来分析于连和拉斯蒂涅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悲剧野心性格人生追求结局区别 一、生活背景造就的性格差异 现代心理学认为:童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于连性格的形成也反映了这一点。在《红与黑》中,作者虽然只用了前五章对他的童年生活进行了简单、概括的描述,但我们仍能够从他的叙述中看到于连在其日后生活中显现出来的性格的根源。 首先,于连出生平民,是个体质羸弱的年轻人。他虽相貌英俊,但因使斧子的本领比不上他的父亲和两个哥哥而受到他们的蔑视,还经常挨打。幸运的是,他得到了一位老外科军医的赏识,并从他那里受到了教育,能够读书写字。卢梭的《忏悔录》和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是他最喜爱的书。于连身处被压迫阶层,且深受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浸染和那位老外科军医无私的爱的熏陶,这形成了他性格中的真诚、善良、渴求真爱等美好的一面。然而于连面对的环境是恶劣的,他在家庭中以一个"异类"的身份出现并受到他们的歧视。他总是挨打,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家里人的鄙视。所以,在这样一个以体力论强弱的家庭里,他又是没有出路的,这一切都使他溺于自卑之中而无法自拔,使自卑成了他性格的核心。但也正是这自卑产生了日后驱动他孤身奋战于上流社会的动力,促使他那"巨大的野心"的形成。因为自卑总是造成紧张,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于连为解除自卑心理给他带来的紧张,必须争取"优越感"作为补偿。这时,拿破仑——这个用剑使自己成为世界主人的强者形象给"非常不幸的他带来安慰",同时也点燃了他勃勃的野心之火"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不可动摇的决心"。 和于连一样,拉斯蒂涅也是复辟时期野心勃勃的青年知识,但他是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窘困的家庭处境和灯红酒绿的巴黎上流社会,使他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作为一个从外省到巴黎求学的小贵族知识分子,拉斯蒂涅带着从农村来城市的大学生的风貌,指望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起初,他也是心地善良,思想淳朴,有着是非善恶之心的。然而,对金钱与地位的渴望又时时召唤着他,外省与巴黎的贫富差距以及上流社会与社会底层贫民生活的尖锐对立,都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刺激,上流社会挥金如土,繁华似

诚信与职业道德

诚信与职业道德 笔者按:诚信,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永恒话题。从古至今,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发展而闪烁出新的光辉并越来越为社会群体及社会大众所重视。职业道德,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等约束公民的职业习惯,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这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互相渗透、互为一体,为社会物质财富及传统伦理道德注注入了新鲜而活泼的年轻血液。 一、诚信:含义隽永,发展深远,从传统走向现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具有极其重要的分量。诚信是道德文化的核心,强调的是内在品质修养,追求的是人格的高尚、境界的崇高,更注重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存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后来苟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养心莫吾于诚",老子也认为"轻诺必寡信,多疑必多难"。"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礼记〃中庸》把诚奉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而"信",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到春秋时期,经儒家的发展,信开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如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强调:"朋友有信",《左传〃庄公十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 《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汉代董仲舒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 可以说,历代哲学家对"诚"与"信"作了深刻的阐释和剖析。《说文解字》:"诚,信也;信,诚也。"这两者经常互相通用。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分析:诚信就是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伪劣假冒和弄虚作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克己复礼"发展到市场经济下的"互利"和"双赢"的新概念。这种新概念的提出意味着诚信已成为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因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若道德缺失、信用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链条中断。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环节上生产、运输、赊销、赊购等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使交易链条中断。比如信用是银行发行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础。诚信是企业成功经

于连和拉斯蒂涅

站在风云变幻的世纪之初,把眼光投向茫茫遥远的两个多世纪以前的多姿多彩的法国文坛,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个在那个多才多艺的时代里纵横驰骋的文坛巨匠,重重的历史帷幕并不能遮挡他们的光芒,他们连同他们的作品一起走进人们的视野,走入我们这个时代读者的心中。 这两位巨人便是巴尔扎克和司汤达,巴尔扎克这位法国最伟大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并列而毫不逊色,并且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这一点。几乎从巴尔扎克逝世之日起,就得到公认,雨果曾在巴尔扎克的葬词中说巴尔扎克“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第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这是对巴尔扎克较为公正的评价,巴尔扎克在《高老头》等作品中塑造一批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并以此构建一座不朽的文学宫殿,真实地展现了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司汤达则以其作品神秘、复杂、精巧、带有迷一般的魔力独享文坛。他丰富的阅历使他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对社会的各个侧面了如指掌,对人性的各个层面洞察深刻,所有这一切无疑为其后来的创作提供丰富的土壤和视角。其代表作《红与黑》正是他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在两位作家的作品中,两个青年人的形象较为引人注目:他们地位卑微,却不屈从命运的安排;他们一方面迷恋新的优裕的环境,渴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却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挤、压制,最终以悲剧收场;他们的性格是复杂多元的,既有对社会抗争的进取精神,又有世俗的自私自利的功利思想;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却又最终不得不服从社会的判决。这两位即是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两位青年都是风云突变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产物,他们不满足于自己卑微的地位和令人沮丧的景遇,因此,寻找出路是他们人生中首要的问题,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理想,这也是千千万万法国青年人的理想所在。 于连与拉斯提涅在性格和行为以及经历遭遇上有一些相似之处,然而两个人也是有很多区别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虽然两个同属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新青年,但是他们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差异的。下面,让我们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物的具体性格和经历等各方面来探讨一下两个典型人物。 一 首先我们来看司汤达笔下的于连,透过“十八世纪严格讲究理性的感觉论哲学家们思想上的嫡系后裔”①的细腻笔调,作者在作品原有的副标题“一八三零年记事”表明了他的意图。于连正是在这一特殊年份中产生的“英雄”。 我们知道,一八三零年是法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自从一八一五年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封建贵族又从国外卷土重来,再一次统治了法国,在欧洲封建联盟国家的支持下,这次复辟一直持续到一八三零年的七月革命,这一次历史阶段被称为复辟王朝或波旁王朝的复辟时期。而这一历史时期中,尤以一八二四年查理十世后最为反动。查理十世是极端保皇派的领袖,他一上台就给流亡贵族以十亿法郎的赔偿金。颁布了“宗教治罪法”,支持耶酥会教士,

新闻传媒业的自律与他律

知识点一:新闻道德自律的由来(P187) 1、社会道德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节人作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手段的发展,为道德规范其职业行为奠定了基础。 2、传媒享有的新闻传播自由的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义务为新闻职业道德自律提供了动力。 3、新闻传媒业的职业特点使从业人员与社会各种人员、关系、利益交融在一起,以道德对这些关系和冲突进行调节的显示迫切性为新闻道德自律提出了客观要求。 知识点二:现代新闻传媒业职业特性(P192) 1、新闻职业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2、新闻传媒业是公共性和商业性的统一 3、新闻传媒业的从业人员和媒介机构的传播活动是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进行的。 知识点三:新闻道德自律的社会功能和意义(P199) 1、新闻道德自律的社会功能 (1)从道德上规范新闻传播主体的职业行为 (2)提升新闻传媒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提高传媒公信力。 (3)与新闻他律共同构成规范新闻传播业的完整的社会管理体系,有助于解决新闻传播领域中的自由与约束的对立统一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4)以传媒业的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 2、新闻道德自律的社会意义 (1)新闻道德自律的兴起是新闻业职业化建设中的里程碑,是现代新闻业作为严格意义上的专门化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2)新闻自律的兴起,新闻自律制度的确立,也是对新闻业的社会管理日趋完备的标志。 知识点四:新闻道德自律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过程(P203) 1、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掀起→滥用新闻自由 2、早期的新闻自律观念的形成→制定办报宗旨和方针 3、社会责任论,为西方新闻业的道德自律提供了理论基础 4、西方新闻道德自律的纵深发展 (1)许多国家纷纷建立新闻职业标准、制定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使新闻职业道德日趋成熟。 (2)以新闻业评议会之类的自律组织为核心的新闻评议机制的兴盛(日本新闻协会、英国报业总评议会、德国报业评议会) (3)通过在媒体中为新闻业评议构筑公共论坛和再高校新闻院系科开设新闻伦理学、新闻道德的课程,加强新闻道德自律的宣传和教育。 知识点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伦理思想(P223) 1、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伦理思想 (1)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坚定不移地坚持真理、宣传真理的职业道德品格,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是怎么产生的?根源何在?这就是伦理学关心的道德起源问题。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对道德的起源和演变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猜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为伦理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 关于道德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前有几种不同的见解: 1、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例如: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戒”便是“上帝”耶和华启示摩西,摩西再把得到启示的教规和戒律传给教民。 2、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我国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说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利益是互相调合的,彼此之间具有天然的同情心。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社会道德是对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能和道德情感的继承,甚至善与恶、最高的幸福等观念,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从动物身上继承来的。 4、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例如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创始人边沁提出:“自然把人放在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最高主子的统治下。只是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做什么。正误的标准,因果的联系,都和苦乐分不开的。我们一切言行和思维都受苦乐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屋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道德赖以产生的这两个前提条件,都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 由于劳动,人才认识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种意识。人的一切知识,包括道德意识和知识,都是从社会实践,首先是从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的。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交往联系复杂化了,就出现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于是便产生调整这种矛盾的要求和意识。这种要求和意识起初只是少数人的,以后经过总结和传播,逐步成为多数人的意识和要求,形成具有道德规范意义的风俗习惯,产生了履行这种风尚习俗的责任感和义务观念,这便是最初的道德现象。 在人类历史中,道德的产生与原始社会时期的各种“禁忌”、和生产、生活习俗是紧密相连的,道德就是从这些东西中演化而来的。 1、生产性的“性禁忌”。

于连和拉斯蒂涅

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分析 1830年这一法国历史上重要的年份,复辟王朝的统治使社会矛盾尖锐。小资产阶级和平民反抗强权,要求取得更高社会地位的呼声空前高涨。法国两位著名的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分别写出了他们的传世之作《红与黑》、《高老头》、二部作品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世界文学名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和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作者赋予一定的思想性格特征,具有了充实的社会含义,成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 一方面,于连和拉丝蒂涅有很多共同之处。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人本性都是善良的,都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奋斗理想,是法国王朝复辟时期探索自己的前途、寻a找自己的地位、期盼成为“豪富和伟人”的青年,两个人都试图努力从社会底层爬进上流社会。都尚存着一些平民意识。于连于连曾经自诩“高洁。”他声称:“我出身低微……但是我并不卑贱”,正是因为如此,尽管他知道特赦以后他仍然可以得到财富和美人,他还是义无返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 控制的法庭求饶。而阿斯蒂涅拉斯蒂涅这样一个极欲向上爬的穷大学生,他成功地骗取了姑母和妹妹的钱财。当他读完母亲的信后泣不成声,他想起了高老头扭掉镀金盘子,卖了钱替女儿还债的情景。“你母亲也扭掉了她的首饰!”他对自己说,“你姑母卖掉几件珍贵的纪念物时也一定哭了!你有什么权利诅咒阿娜斯达齐呢?她为了情人,而你模仿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你的前程,你又比她强到哪去呢?”大学生感到五脏六腑燥热难当。这些都表现了拉斯蒂涅人性泯灭过程中尚存的一点平民意识在发光。 另一方面,他们的形象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向上爬的奋斗目标不同。 阿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生活的贫穷与家庭的义务,使他“对于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增加了十倍”。于是,他来到灯红酒绿的巴黎,实现爬到社会的顶层的梦想。起初,他是想通过勤奋地读书一步一步稳稳地向上爬,然而身边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使他清楚地看到金钱血淋淋的效力:子爵夫人的情人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而抛弃了她,米旭诺为了3000法郎的赏钱去揭穿伏脱冷的真面目……这一切都使拉斯蒂涅看清社会的本相:财产就是一切。从此,他开始了追逐金钱的旅程。他不断地盘算从哪去弄钱,怎样去挣钱,“奢侈的欲望象魔鬼般咬着他的心,攫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 然而,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于连这个19世纪2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性格中最特质的东西是自我奋斗,具有积极向上的进步意义。然而,究其本质,其深层结构依然是平民意识,自我意识,这个于连的出身和启蒙教育有关。渴望靠才能创造一番伟业。于连作为维里埃尔市里一个已经发迹的锯木厂主的儿子,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家庭环境的歧视与压抑给了于连奋斗的决心,对舒适奢侈生活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也是于连奋斗的动

职业道德总结6篇

职业道德总结(一): 首先感谢公司能给我们这次宝贵的机会,在这次的学习机会里我理解了我们身为安保人员的职业道德,以下是我在这次学习中的体会。 职业道德,是每个从事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学习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也是规范我们从事安保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提高从安保人员人员素质,加强安保事业的建设发展,因此,就务必以安保人员的职业道德作为从事安保人员提高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要从内心地自觉地树立安保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我们既然选取了 职业道德,是每个从事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学习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也是规范我们从事安保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提高从事安保人员人员素质,加强安保事业的建设发展,因此, 就务必以安保人员的职业道德作为从事安保人员提高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要从内心地自觉地树立安保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 一、透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事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的资料,深刻理解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实际,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自觉进行职业道德修养,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把自我锻炼成为一个具良好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人。 二、透过学习,使我进一步增强了职责感,明了自我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增强了搞好本职工作的使命感,从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我的遵纪守法意识得到强化,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组织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潜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尽管这次园林系统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的职业道德培训课时短,但觉得这次职业道德学习的辅导老师对职业道德学习的资料,从浅引入,讲解深刻,结合实际,生动搞笑,使我深刻领会学习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搞好本职工作的信心,也是一次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难得的学习机会。 三、透过学习,使我更加热爱本职工作,树立搞好本职工作的信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安保建设发展,对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从事安保人员人员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学习,使自我的知识不断更新。同时要遵

于连和拉斯蒂涅比较

《红与黑》于连和《高老头》拉斯蒂涅的人物结局分析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一班齐钰 38号 摘要: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议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标榜着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兴起,逐渐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其中,司汤达的《红与黑》实践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标志着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书中塑造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奋斗者于连形象;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则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书中男主角拉斯蒂涅是没落贵族,在巴黎染缸的学习中逐渐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于连和拉斯蒂涅有着相似的政治理想和类似的经历,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他们的过程是相似的,是在典型环境中突现出来的的典型形象,他们恰恰也是当时社会上的两种极端性格,二者身上也寄托着作者自身不同的情感。 关键词:于连;拉斯蒂涅;作者寄托;性格;命运 正文: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议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地迅速发展,物欲横流的上流社会与民不聊生的地下阶层并存,贫富悬殊问题在激荡中日益凸显,浪漫主义的虚无曙光再也无法照亮人们的心灵,于是标榜着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兴起,逐渐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他们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深刻的揭露与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其中,司汤达的《红与黑》实践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标志着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书中塑造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奋斗者于连形象;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则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书中男主角拉斯蒂涅是没落贵族,在巴黎染缸的学习中逐渐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他们地位卑微,却不屈从命运的安排;他们一方面迷恋新的优越的环境,渴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却又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挤和压制;他们的性格是复杂多元的,既有对社会抗争的进取精神,又有世俗的自私自利的功利思想;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却又最终不得不服从社会的判决。他们因不满足自己卑微的地位和令人沮丧的境遇,而开始寻找他们的人生出路,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理想。于连和拉斯蒂涅有着相似的政治理想和类似的经历,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

职业道德模拟试题级答案

职业道德模拟试题( 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 )。 A.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B.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 C.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D.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2.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 A. 集体主义 B.爱国主义 C.为人民服务 D.遵守法纪 3. 下面关于职业道德行为的主要特点不正确的表述是( )。 A. 与职业活动紧密相关 B.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 C. 与内心世界息息相关 D. 对他人的影响重大 4. 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职业道德与法律都体现和代表着人民群众的观点和利益与意志 B.都 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服务,起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 作月C.职业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完全不一样D.凡是社会成员的行为 违反宪法和法律,也是违反道德的 5. 对“诚实守信”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诚实守信就是要重承诺,信守诺言,忠实地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 B.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法则 C.诚实守信要敢于讲真话,坚持真理 D. 诚实守信与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相矛盾 6. 增强职业责任感的要求错误的表述是( )。 A. 要认真履行职业责任,搞好本职工作 B.要熟悉业务,互相配合 C.要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D.要只维护自己单位的利益7. 下面关于勤劳节俭说法正确的是( )。 A. 消费可以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提倡节俭是不合时宜的 B. 勤劳可以提高效率,节俭可以降低成本C.勤劳节俭是物质匮乏时代的 产物,不符合现代企业精神D.勤劳节俭只是家庭美德提出的要求 8. 下列对爱岗敬业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抓住机遇,竞争上岗 B.具有奉献精神 C.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 D. 忠于职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9. 职业纪律具有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各行各业的职业纪律其基本要求具有一致性 B.各行各业的职业纪律 具有特殊性C.具有一定的强制性D.职业纪律不需要自我约束 10.下面关于文明安全职业道德规范不正确的表述是( )。 A. 职业活动中,文明安全已经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因此不需要通过职业道德来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B可以提高文明安全生产和服务的自 律意识C.可以提高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意识”D. 可以提高生产活动中自我保护意识 二、多项选择题 1. 爱岗敬业体现在( )。 A.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B.现代企业精神 C.上班时既干本单位的活,又干承揽外单位的活两不误 D.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文明职工的基本要求是( )。 A.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纪律 B.顾客是上帝,要无条件地满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文学院0801 2008101010118刘若荔 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分析 1830年法国两位著名的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分别写出了他们的传世之作《红与黑》、《高老头》、二部作品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世界文学名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和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作者赋予一定的思想性格特征,具有了充实的社会含义,成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 司汤达与巴尔扎克生活的年代相差无几,写作背景也十分相似,于连与拉斯蒂涅也就具备极强的可比性。他们都天资聪颖,热情而富有才气,在同龄人中都是出类拔萃。但两人在社会大环境这个染缸的作用下,最终都走向坠落,不同的在于前者走向了出生之后就注定的失败,后者则平步青云,成为社会的附庸,一个实实在在的野心家。他们的相同点是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人本性都是善良的,都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奋斗理想,是法国王朝复辟时期探索自己的前途、寻找自己的地位、期盼成为“豪富和伟人”的青年,两个人都试图努力从社会底层爬进上流社会。 于连出生平民,受压迫的地位使他滋长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反抗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但是在复辟时期,社会不允许拿破仑式的晋身之道。门第、血统、资历的障碍,于连得不到发迹的机会,还不断遭到迫害。于连就是面对这样的环境中开始自已的人生处世哲学。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他第一次开始接受社会教育。于连

开始认识到在这个利己主义的沙漠里,要想立足升迁,只能以虚伪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去猎取功名财富。在趾高气扬的贵族面前,他不但不卑躬屈膝,反而以高傲来对抗贵族的傲慢。 蒂涅虽出生贵族却也早已败落,他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蒂涅天性善良,一心一意想着凭个人奋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开始他的性格是双重的、矛盾的。他有高雅的习惯,所以童年的幻想和内地人的观念亦即纯朴的天良道德占着主导地位。他是外省破落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本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但很快就被巴黎的花花世界所腐蚀,产生了迅速爬上去的欲望。随着在巴黎这个大染缸里越泡越深,其天性中美好的一面便逐渐泯灭,而邪恶的一面却不断发展。他逐渐认识到只顾没头没脑地读书,一辈子是不会出人头地的,于是恍然悟到有“应酬交际的必要”,决定要投身上流社会。 在有着出身和理想等共同点的同时他们的也有很多不同点。首先他们向上爬的奋斗目标不同。阿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他不断地盘算从哪去弄钱,怎样去挣钱,“奢侈的欲望象魔鬼般咬着他的心,攫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而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于连这个19世纪2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性格中最特质的东西是自我奋斗,具有积极向上的进步意义。然而,究其本质,其深层结构依然是平民意识,自我意识,

于连与拉斯蒂涅

于连与拉斯蒂涅 通过课堂观看的电影与上网查阅的资料,我们知道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形象。而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中心人物之一,是一个被资本主义社会所腐蚀的贵族青年典型,在小说《高老头》中,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青年野心家的形象。 司汤达与巴尔扎克生活的年代相差无几,写作背景也十分相似,于连与拉斯蒂涅也就具备极强的可比性。他们都天资聪颖,热情而富有才气,在同龄人中都是出类拔萃。但两人在社会大环境这个染缸的作用下,最终都走向坠落,不同的在于前者走向了出生之后就注定的失败,后者则平步青云,成为社会的附庸,一个实实在在的野心家。 于连就是面对这样的环境中开始自己的人生处世哲学。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他第一次开始接受社会教育。家庭教师的屈辱地位使他对贵族社会的阶级差异和贫富悬殊极度敏感。他不但自尊心强,而且还有平民意识,本能地憎恨富人,鄙视庸俗无能的市长。在市长家里,他大开眼界,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败行劣迹,看到了各种各样损人利已的阴谋诡计。谢朗神夫曾经开导他说:“你也可能发迹,但那必须损害穷人的利益,奉承区长、市长,巴结达官显贵,卑躬屈膝投其所好,这种行为,就是尘世间所谓的处世之道。”于连开始认识到在这个利己主义的社会里,要想立足升迁,只能以虚伪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去猎取功名财富。他发誓:“只说那些他认为是虚假的话,决不谈论真实的事情。”他终于学会了虚伪,在野心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趾高气扬的贵族面前,他不但不卑躬屈膝,反而以高傲来对抗贵族的傲慢。于连平民意识也在同德瑞?那夫人的关系上也有所表现。他最初的动机是征服这个贵族夫人。德瑞?那夫人是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女人,但不幸嫁给了一个粗鄙庸俗的官僚,于连和追求唤醒了她沉睡的爱情,于连漂亮的外貌,他聪明和勇气,蒙住了她的眼睛。 于连同德瑞?那夫人间的关系终于暴露,他不得不离开市面上长的家。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使他排除了和女仆爱莉莎结婚过小康生活或同朋友经营生意以求致富的两条路。官场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对于连有了深刻的影响。他已发现凭学识和才干难以获得成功。当时四十岁左右的神父有三倍于拿破仑手下著名将领的收入,于是他立即决定通过教会的阶梯去攀登他理想的高峰。 在神学院的十四个月里,于连很收敛自己,变得更加虚伪自私了。他进入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后,亲眼目睹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内幕,于是便耍起了两面派手法,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居然得到院长的赞赏。神学院的生活进一步扭曲了他的性格,强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虚伪的作风。于连给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后虽然还偶尔流露出平民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玛特尔小姐后,于连的“平民阶级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复辟王朝的忠实走卒。正当于连慢慢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时,因枪击德?瑞那夫人而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而《高老头》中蒂涅虽出生贵族却也早已败落,他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他是外省破落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本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但很快就被巴黎的花花世界所腐蚀,产生了迅速爬上去的欲望。他在《人间喜剧》中多次出现,而在《高老头》中,他的全部活动和性格演变具有特别深刻的典型意义,因为在这里作者揭示了其野心家性格形成的详细过程,是拉斯蒂涅的学习如何在上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 一、单选 1. 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奉献社会)。 2. 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该法律为(会计法)。 3. 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只适用一定的职业活动领域体现了职业道德的(职业性)特征。 4.“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这句话体现的会计职业道德是(廉洁自律)。 5. 会计人员热爱会计工作,安心本职岗位,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是会计职业道德中(爱岗敬业)的具体体现。 6.“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句话体现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是(诚实守信)。 7. 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伦先生倡导:“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这句话体现的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是(诚实守信)。 8. 对于会计师来说下列哪一项职业道德最为重要(诚信)。 9. 强化服务)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 10.道德冲突的本质是(利益冲突)。 11.环境论认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化)。 12.认为会计造假、会计不诚信的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的理论是(利益论)。 13.会计职业道德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警示)等方面的教育。 14.职业道德是道德在职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除了具有道德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职业性、实践性和(继承性)。 15.社会呼唤职业道德的核心为(诚信) 16.坚持好制度胜于做好事,制度大于天,人情薄如烟“这句话提现的会计职业道德内容要求(坚持准则) 17.会计职业道德的根本是(诚实守信) 18.职业道德的本质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19.广义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20.下列各项中,属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职业道德主要内容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1.狭义的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和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22.会计职业道德(具有一定强制性)。 23.张某大学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自认为在大学所学知识足以应付本职工作,故平时疏于钻研业务,不断加强学习,工作中差错不断,张某违反了下列哪项会计职业道德内容要求(提高技能)。 24.在会计领域同样也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悖反”的困惑。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目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纳税筹划动机)、业绩考核动机、信贷资金获取动机、股票发行动机和上市资格维持动机、政治利益动机、责任推卸动机。 25.以下哪些信息不属于保密的范围(董事会成员的酬金) 26.解决道德冲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沟通)。 27.下列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表现正确的是:(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是非强制执行的,具有很强的自律性。) 28.职业会计人的行为准则是( 会计职业道德) 29.职业与企业的区别是(企业提供的是产品,而职业提供的是服务): 30.(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在办理事情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则办事的职业道德规范 31.某些会计人员在讨论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律制度两者的关系时提出的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有(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也一定违反会计法律制度)。 32.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不包括的是(动机论)。 33.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其中,职业道德的基础是(爱岗敬业)。 二、判断(√)(×) 1.职业会计师分为注册会计师和内部会计师。(√) 2.道德的本质是由一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章道德的本质

第一章道德的本质、内容及作用n一、道德的本质n二、道德的内容与结构n三、道德的特点与作用 n道德包括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道德建设受社会的整体道德状况的制约。因此研究公民道德修养首先应当对道德进行概略地了解和把握。 一、道德的本质n一道德的含义n一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 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n二是用善恶观念为标准来评价人们在 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n三是依靠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的力 量来调整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行为的调节机制。二道德 的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上层建筑。道德是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 识形态这就是道德的社会本质。 二、道德的内容与结构n一道德的内容: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n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和道德理论体系等。n道德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被经济关系所决定、所派生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n道德活动包括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二道德的结构n 道德体系是由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以及某些特殊领域内的道德要求等因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三、道德的特点与作用n一道德的特点n首先道德的相对独立性。n 其次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全人类性和批判继承性。二道德的作用n一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n二是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作用。n三是对人们行为的教育作用。n四是对经济基础的巩固作用。 二道德的作用n一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n二是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作用。n三是对人们行为的教育作用。n四是对经济基础的巩固作用。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一、科学地认识世界n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 也包括人们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它决 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人生观把握自己以什么样的价值观面对 社会。 一科学的实践观是科学世界观的基础n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根本原则n三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思想体系n四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科学地认识世界 二、积极地对待人生n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的基本看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的于连形象对比

一声叹息窥万象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于连,两个外省的年轻人形象对比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为了出人头地不择手段”的两个年轻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权力与金钱的诱惑下,以不同的方式不择手段地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于连却以他独特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 阶级出身和个人性格不同 拉斯蒂涅贵族出身,幼年优越的生活使他带有高雅的习惯。他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既是当时法国青年野心家的一个典型,也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他有突出的个性,也有很深的社会基础。 于连出生在维立叶尔市一个锯木厂老板家庭,从小备受歧视,因体弱多病不能干活受父兄虐待。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他的自尊、倔强和反抗心理。他愤世既俗的本性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碰撞造就了于连复杂多变,既坚强又软弱的性格。也因此早已注定其不能像拉斯蒂涅那样,只要在别人的“教导”之下就能以自身的才智轻松地进入上流。他的悲剧决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平民青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 于连始终无法摆脱他自身善良、正直的品质,于连有良知,他聪慧而又冲动的,高傲而又自尊,这使他无法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而拉斯蒂涅完全是一个没良心、没骨气的野心家。从他们不同的结局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残暴,腐朽、冷酷,还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穷苦。于连高傲的奋斗了一生,不愿向贵族和权利低头,最终失败了。而拉斯蒂涅虽然良心泯灭越爬越高,但,他成功了。 性格发展与社会诱因不同 拉斯蒂涅一心一意想着凭个人奋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起初,他的性格是双重的、矛盾的。他有高雅的习惯,所以童年的幻想和纯朴的天良道德占着主导

关于教师的自律和他律问题

关于教师的自律和他律问题 周义 摘要:即使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也依旧存在着从业的(职业道德)标准问题,而自律与他律作为对高校教师仪范的约束机制,二者从发生到具体运作,在机制、形态和功能上都有绝大的不同。在高校中,他律的实施最好偏于隐性,管理者施行时当善用激励手段而对此慎之又慎;自律则从根本上通向“人的解放”、“全面发展”等哲学命题,并肩荷着教育改革的最终希望。但在现代化的命题下,商品社会发展对之构成严重的挑战。 关键词:他律自律自由自觉人的解放 教师也者,自古在这一行的鼻祖孔子那里就谈及为教师者应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由此可知,教师虽是以诲人为业者,但自身也存在若干不足,仍须不断地处在被教育和约束——他人的和自我的——也就是他律和自律的过程中。不管这些“律”是“硬的”,还是“软的”;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教师皆不应也不能置身局外。原因在于:一,其自身

并不一定是全面的——有德者未必有才;有才者未必有德。二,教师理当比常人有更高的道德水准,方不负“垂教”之名实。也因此,师德一直是道德关切中的重要专项。近年来,高校师范教育上有所失误,其中一点是忽略了对于“师范性”的考察和认识,而“师范性”的核心便是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我们在谈及为师标准时有句“常用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而在不知不觉中,两方面要求被丢掉了一个:只有“学高为师”被作为不证自明的真理而信奉不疑;“身正为范”则久已付之阙如。然而两句话既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后一句话更是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师性”,乃知识之传授;“范性”,则为知识获取的动力和决定知识服务方向的问题,“师范”,是对未来的施教者的教育;故“师范性”体现为,将“育人”置于“教书”之上、之先。对此尤西林先生曾说到: 师范教育的对象与其后毕业生的工作对象具有人文同质性,即都以潜在的主体性的人为对象,所以不仅文科、而且包括理科在内的全部师范教育都具有人文学科特性。作为人文学科的主干之一,师范教育承担着人类社会人文母体的培育功能。① 因此,人文学科与其说是教人知识,不如说是予人自我意识;与其说它是技术,不如说是人的素质修养。从而,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