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四版重点知识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四版重点知识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四版重点知识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四版重点知识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四版重点知识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国外看法:1、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内看法:社会为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正确把握:社会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2、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答: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区别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学科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识: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对社会管理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对转型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型过呈比较顺利、比较健康的发展;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

但也要注意吸取、借鉴国外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要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防止一切照搬,也要避免一切排斥。

6、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1、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由此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安排;

2、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社会需求,由此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

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社会劳动、投资的重要主题,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够;

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缩减型,由此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存在。

7、“人类例外范式”与“新生态范式”的不同观点

答:人类例外范式:1、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他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有文化。2、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是无限的,韦华德变迁相对于生物特征的变化更为迅速;3、因此人群的差异是有文化的社会引起的,并非从来就有的,而且这种差异可以通过社会加以改变,甚至被消除;4、文化的积累意味着进步可以无限制继续下去,并使所有的社会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这种认识导致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认为环境的负荷能力可以无限增长,予取予求,从而否定匮乏的可能性。新生态范式:1、社会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赖的生物群落构成的,人类只是众多生物物种中的一种;2、复杂的因果关系及自然之网中的复杂反馈,常常使有目的的社会行动产生预期不到的后果3、世界是有限度,因此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其他社会现象,都存在自然的和生物学上的潜在限制。这种范式的区分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工业社会中人类认识的偏差,而且实际上为开创环境社会学这门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

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

9、简述“社会”的概念?

答: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代表具有相同特征的许多人的集合,是空名而非实体,实实在在存在的只有个人。

社会唯实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马克思: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不单单是个人的堆积和简单相加。它是人们之间

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产生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

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构成。

10、怎样理解社会功能?

答:整合功能:文化整合、规范整合和功能整合。

交流功能:创造了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交往的场所和规范,使人类互动得以进行。

导向功能:行为规范进行导向。

继承和发展功能: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

11、什么是社会运行?

答: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变现为社会多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功能的发挥。

12、怎样对社会运行的状态做出评价?

答: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13、试析血缘、地缘、业缘的关系?

答:血缘关系:以血统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同情况下,血缘关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不同。

地缘关系:以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臵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封闭性和开放性之分。

业缘关系: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

14、什么是文化?

答: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成果。其特点是人类后天习得,并为人类所共有。

15、文化可以区分为那些不同的类型?

答: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6、简述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超生理性和超个性:后天习得,不能通过生理遗传;全括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象征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不同的要素构成,按照一定规律或规则形成一个综合整体;传递性:会被他人模仿利用,发生纵向或横向的传递过程;变迁性:文化总是

处于不断地变迁之中。

17、怎样理解文化的构成?

答:1、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构成:象征符号、价值观、社会规范、物质文化。

2、从文化分层角度理解文化构成: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域、文化模式。

※18、文化分析有哪些视角?

答:“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震惊”、“边际文化”、“文化整合”。

19、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答:认同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教育和教化功能。

20、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哪些范式?

答:实证范式、解释范式、批判范式。

特征:动态性、整体性、经验性。

21、田野调查在社会研究中有何意义?

答:将社会理论化再把理论应用于社会改造的科学。着重于分析大量调查数据,从现象文化人类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文化史的研究,它追溯人类起源及其发展的整体。

22、试述怎样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答:社会指标体系:是指综合反映与说明社会灰社会某方面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根据规划建立指标体系;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社会指标体系;根据理论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23、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答: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个体的社会华丽不应该脱离与他人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才能发展处个性与自我。互动是社会形成的条件。正是在互动的基础上,人类才能一层层地加筑起整个社会。

24、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其含义?

答:基本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预期社会化:学习未来所要扮演的角色;发展社会化:以初始社会化为基础,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25、“个体化的社会”来临的趋势、特征?

答:1、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2、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3、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4、社会劳动部门的白领化、年轻化、女性化。5、劳动方式的自主化和个体化。6、就业方式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26、怎样理解社会化和个体化的基本关系?

答:社会化和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理论的刻画;社会化和个体化有各自特定的含义;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传统文化的超越。

27、个体化有哪些重要的机制?

答:自主机制;能动机制;选择机制;创新机制。

28、什么是社会角色?

答: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9、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的问题?

答:角色冲突:角色扮演过程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正常进行,包括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解决方法:减少承担的角色个数。

角色不清:扮演者和大众都不清楚角色的行为标准。解决方法:长期互动。

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解决方法:多做心理准备。

角色失败:被迫半路退出或无法继续扮演的情况。解决方法:端正心态,进行新的角色扮演。

30、网络时代互动的特点?

答:网络互动的超时空性;匿名性好;符号性;自由、自治性。

31、简述互动的含义、特点、类型

答:含义: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特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必须有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

类型: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和多人关系;人机互动和群体互动;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互动的目的;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人际关系性质;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应。

32、如何具体描述社会互动的过程?

答: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定向阶段,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评价阶段,解决态度确定问题。控制阶段,解决行为选择问题。三阶段并非直线发展,互动过程分析可能要同时涉及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多人互动中互动的对象和方面,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竞争、冲突、顺应和同化。

33、什么是社会网络和功能?

答: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网络。

功能:社会资源获取功能;组织管理辅助功能;日常生活联系功能。

34、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社会群体: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特征:明确的成员关系;持续的相互交往;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一定的分工协作;一致行动的能力。

35、简述社会群体的基本类型?

答: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度---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内群体与外群体;

成员的身份归属---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所做的区分----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36、什么叫做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

答: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表现为三个层次:人际吸引、成员对规范的遵从、成员把群体目标自觉的看做自己的目标,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个人与群之间的利益关系;群体成员与其领导关系;群体与环境关系。

37、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答:成员有限;成员之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成员间交往富于感情;成员难以代替;群体整合程度高;群体的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38、试分析现代社会初级群体衰落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原因: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2、初级群体日趋松懈。3、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地位和作用下降。

影响:1、这种衰落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2、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3、初级群体的衰落与初级关系的淡化,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工作目标。4、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39、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答:含义:广义,人类共同生活的群体;狭义,为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特征:非人格化,否定了人们自身的个性,要求个人变成组织人;非合理性,以功能合理性为基础,否认实质合理性;非道德性,不管服务的目的,仅仅是工具。

40、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

41、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答:未经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内部具有确定的结构,有领导、有一系列组织目标、有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和规范,但在初期没有自觉的目标和方向。从范围上讲,一般是在组织规则不严密的地方产生的。42、简述组织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答:组织和管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的必要条件。从理论上说,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工厂制度和管理问题,用工厂式的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导致社会和人的思想变化。早在工业化之前人们就考虑到人类组织的问题和政府、教会、军队、王国以及其他复杂的社会群体的行政管理问题。组织理论与工业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组织理论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对于我国,应重点思考组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式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其管理方式,以及西方的

成功模式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问题。

43、“虚拟社区”和“实在社会”相比有哪些特点?

答:交往的超时空性;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人际关系松散。流动性大;拥有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

44、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有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答:社会制度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为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基本构成:价值观和价值判断;行为规范和奖罚体系;组织设臵;权力体系。

45、制度规范有哪些功能?

答:1、规范会告诉人们应该做些什么而不应该做些什么;2、规范告诉人们哪些行为可以选择,哪些不可以选择;3、规范会告诉人们大多数人会选择哪些行为,不选择哪些行为;4、规范通过对行动者行动权利的控制,来控制和制约行动的选择范围和选择方式。

46、何为诱致性制度创新,制度变迁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由新经济制度经济学提出的,在经济史上,“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之一是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出现”。而“要素市场的出现是由生产单位间的这些差异所引致的制度创新”。由于边际产品在生产单位间的差异的存在,市场交易就会是互利互惠的。也就是市场交易就会打来利益。可见,诱致性制度创新创新成本小于收益的时候,或者说交易费用较低时,会诱致人们选择创新行为。

47、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

答:阶级的概念: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机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划分阶级标准的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阶级产生的条件: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与私有制相关联。

阶级内部的关系和发展:同一阶级的成员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其共同行动的实际能力与其是否以从“自在阶级”过渡到“自为阶级”相关联。

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个历史现象,仅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其消亡与产生同样不可避免。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阶级分层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进行阶层分析必须以阶级分析为指导。

48、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

答:两者确立的分层标准的指导思想不同;研究的目的和重点不同;最终结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社会不平等是可以消除的,西方分层论,不平等永存。

方法:有选择的加以借鉴:借鉴理论概念,促进对我国社会良性运行的研究;借鉴缩小社会不平等的对策,控制我国不平等现象;借鉴方法,促进我国相关研究。

49、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有哪些影响?

答:1、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劳动分工体系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推动着原有职业结构的不断改变。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产品生产者向服务行业转移,增加了一批劳动强度较低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职业,费体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上升。

2、新兴职业要求自获性成就,因而更加依赖于教育合训练。

3、职业结构的改变,有可能催生出一个日益庞大的中间阶层,使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从而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稳定。

4、职业体系日趋开放,社会自由流动空间扩大,从而能够欧依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配臵人力资源。

50、如何认识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答:1、我国的经济转轨是由国家主导的、渐进的和平的改良过程。

2、自上而下的市场化转轨意味着市场并不是由经济关系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政治权利的干预下创造出来的。

3、“混合体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原有的“再分配”体制中的主要成分在恒大程度上被保留下来,任然是影响社会分层的制度性要素。

4、市场化导致“体制外”经济成分逐渐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展,出现了“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在社会分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之中,这一过程尚未完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因而社会分层结构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两种体制的并存世界是我国社会分层模式变革的基础。

51、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

答:社会结构的调整过程主要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如果说分层研究主要是从静止状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的话,那么社会流动研究即是从动态的历时性角度研究社会的地位结构的。

52、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

答:1、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

2、现代化过程即使在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3、即使发展中国家想要完全照搬某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是不能实现的。

53、什么是城市化,它发端于何时,为什么具有必然性?

答:城市化:亦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城市化的发端: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

必然性: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

54、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答:城市化道路,在中国有特定含义,主要是指什么类型的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小城镇重点理论;中等城镇重点理论;大城镇重点理论;并举。

55、试述现代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答:1、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2、城市人口异质性强;3、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4、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5、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6、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7、城市文化世俗化;8、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9、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56、什么是集体行为?可分为哪些类型?

答: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作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

类型:聚众、群众、公众和社会运动。

57、关于集体行为主要有哪些理论?各自观点?

答:靳庞的集体心智理论;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特纳和可里安的即时规范理论;格尔和戴维斯的相对剥削理论;斯梅尔塞的数值累加理论;康豪瑟的群众社会理论。

58、什么是社会运动?社会运动的发展趋势?成因?

答:定义:在社会学中尚有争议,一般来说,它是指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

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方式,而且组织性别较强、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

发展趋势和原因:从历史上看,尽管传统社会也有社会运动,但总体而言,现代社会中,社会运动的发生要频繁的多,社会运动的总量要多得多,单个社会运动的规模、组织化水平和持续时间,也是传统社会无法比拟的。随着人类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运动“繁荣”趋势也在不断加强。这与现代化所造成的的社会新趋势有关。

59、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答:1、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2、失调影响许多人的社会生活;3、失调引起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4、失调必须云云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60、为什么说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

答: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是指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特性。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是在空间上的普遍性的表现,即社会问题在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或者地区里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无时不有是时间上的普遍性表现,即从人类社会诞生日起,社会问题就始终伴随着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一刻也没有消失过。

61、何谓“文化堕距”?

答: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者“文化堕距”。

62、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社会控制的手段)

答: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

63、何为适度的社会控制?

答:社会控制的度包括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第一个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是定量标准。我们可以分别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的来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65、什么是社会政策,它有哪些特点?

答:社会政策:就是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和方针。

特点:权威性,价值性,政治性,原则性,强制性,时代性,可行性,具体性。

66、社会政策一般包含那些环节?

答: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四个环节。

67、试论述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

答:确认政策问题;建立政策议程;制定政策方案;政策发难优选;政策方案合法化。

68、社会政策调整的方法有哪些?

答:政策代替、政策合并、政策分解、政策缩减。

69、简述我国社会政策现状的特点?

答:从属性、不完整性、不平衡性、不稳定性、低效性。

70、如何理解社会建设概念的一些现实关怀?

答:对社会建设的秩序关怀、民生关怀、风险关怀、结构关怀、价值关怀、历史关怀。

71、如何理解社会公正论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答:1、我们要高度重视在发展中存进社会公正,充分认识到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2、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并致力于不断发展完善之;

3、要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制度设计能够体现并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公平、机会平等、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4、要结合现阶段实际情况,优先实现“底线公平”“,就是确保每个公民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72、试分析公民社会论与社会建设相关的主张?

答:首先,是公民社会的界定更为清晰、更为具体,从而减少了这一概念的抽象思辨的色彩。其次,新时期的公民社会论更加清晰地指出了公民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再次,新时期的公民社会理论更加全面地讨论了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最后,新时期的公民社会理论提出了全球公民社会的议题。

73、试论制度建设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

答: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社会中各管存在的是制度建设滞后现象,应努力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现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所积累的知识与技术,加快建立健全与社会利益关系变化相适应的制度安排,特别是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制度改革和建设,尽量减少不均衡变迁导致的社会失范及其负面影响。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主要包括: (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 (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 (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 (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 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①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短缺和匮乏。 ②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

坏。 ③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源于有毒废弃物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扰乱。 ④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环境的三种竞争性功能之间的重叠以及由此引发的功能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 (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 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但是,该模型因为忽视了社会行动主体,特别是制约社会行动的价值和权力因素,而受到一些批评。实际上,该模型对于环境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形成社会文化价值方面的作用也有所忽视,需要引起注意。 3.试比较“人类例外范式”与“新生态范式”的不同观点。 答:根据人们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可区分出两种范式的价值观,即“人类例外范式”(HEP)和“新生态范式”(NEP)。 (1)两种范式的观点对比 “人类例外范式”的观点“新生态范式”的观点 ①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他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有文化; ②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是无限的,文化的变迁①社会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构成的,人类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 ②复杂的因果关系及自然之网中的复杂反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如何理解“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的讨论和争论? 答:(1)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 ①由于不同社会在前现代时期社会结构的差别、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不同、内外环境的制约,根本不存在某种现代化的“普遍模式”。 ②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 (2)“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 ①曾任《时代》周刊外国报道编辑的拉莫先生发表了《北京共识》一文。拉莫对“北京共识”的定义是:坚决进行革新和试验(如中国经济特区);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坚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断积累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其目标是: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增长。 ②有关“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的争论是关于不同现代化模式的最新讨论。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 a.社会现代化作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发展中显示出共同的特征,确实是在那些率先开始这一进程的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集中表现出来的。 b.社会现代化绝非意味着发展中国家都要按照西方国家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发展,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有机结合的产

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 c.发展中国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主要是因为: 第一,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 第二,现代化过程即使在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从社会现代化的性质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更是存在本质的区别。 第三,即使发展中国家想要完全照搬某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是不能实现的。这种阻力不仅来自于内部条件,而且还来自于外部环境条件。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继续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附属国的地位。 2.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 答: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1)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指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原有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发生的各种各样关系。“传统”,一般是指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2)“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①某些传统作为民族历史发展的精华和科学健康的成果,不仅不会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障碍,而且和本民族的社会现代化有着直接联系; ②传统毕竟是历史上形成的,历史条件的变化使得某些传统自身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人们也需要重新评判它们的价值。 (3)从历史的延续性看,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以至以前阶段的延续,但又是上一阶段和以前阶段的发展,截然分开或完全一致都实际上取消了发展。因此,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2)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如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等人的影响,而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人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人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在中国,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为“群学”,就是受到荀子关于“人生不能无群”等思想的启示。 ②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

学,以傅立叶特别是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西方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思潮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以及社会科学历史学派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既受德国人文科学观点的影响,又受英法实证主义的影响。 ③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促进了以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④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它发源于英国,既为社会学积累了有关人口、商业、男女性比例、自杀率等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涂尔干的《论自杀》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百年来并无定论。 (1)170多年来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①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 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观点的,但他们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6.1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 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 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

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 (1)初级社会化 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 ①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②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 又称继续社会化,是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doc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一、概念题 1.社会运行[中财2011年研] 答: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2.社会系统 答: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二、简答题 1.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1)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含义 ①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因而通常认为,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比

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 ②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 ③业缘关系是指人们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同,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功能 ①血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起到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整体的作用。这种功能在古代交往不发达的情况下尤为重要。而近代开始这种功能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与减弱的趋势,但血缘关系中家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b.反功能。由于血缘关系是人们的一种先天的联系,因而一个人在他刚出生时就已被置于一定的血缘联系之中,直到死也未必能完全退出这种联系。这样,血缘关系实际上使人们处在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上。 ②地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能维系社会的稳定。例如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又一时无能力容纳剩余的农业人口,这时,相对稳定和封闭的地缘关系就发挥着维护社会安定的正功能。 b.反功能。束缚人们的发展。例如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传统使得地缘关系的封闭性很强,并由此形成了人们的很强的地区观念、乡土观念、老乡观念。 ③业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设置)【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二章社会设置 12.1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社会设置 1.社会设置的含义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设置是用来安排人们的活动、满足诸如秩序、信仰、生产等社会需要而设立的一套习俗、民俗、行为模式,也就是说,设置是满足社会有机体的功能需要的。 社会设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2.社会设置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值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任何具体的社会设置,都是对特定人群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整和规定,规则的创设、习惯的沿袭,都表达了对特定的互动关系的维持。 (2)社会规范体系 ①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规范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指导,也提供了关于他人行为反应的一般模式。 ②社会习俗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习惯或常规具有以下特征: a.习惯或常规是人们在多次的往复实践中所积累和形成的,具有可重复性、历史性等特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点。 b.习惯往往是在人们实现某种特定目标时所能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手段。 c.习惯或常规是自发的,人们对它的遵从往往也是一个主动自觉的或不知不觉地自动遵守的过程。 d.习惯或常规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性较弱,但是一种习惯或常规的接受者往往是该社会中绝大多数的成员,因而具有较强的维护力量,这种维护力量往往是习惯所能持久的主要原因。 ③规则与社会习俗的约定俗成的性质不同,它是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a.规则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b.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规则的设立,常常是为了调整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c.规则对于行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 ④道德规范或宗教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习俗,又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 a.与习俗或规则的区别在于,道德或宗教规范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b.与社会习俗相似之处在于,都受到社会反应的制约,由人们的普遍舆论、共同意识来维持。 c.宗教规范的维持,来自于人们普遍的精神信仰,还受到政治的或宗教的权威的影响。 ⑤法律的基本构件是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汇纂。法律总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去仲裁、调整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之中的利益冲突、利益矛盾,其强制性与一般规则的强制性或外在性不同,来源于国家或政府的权威,有专门机构来执行与维护。 (3)权威与地位结构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复习提纲 一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P2 2.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 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唯实论与唯名论)p69 3.社会的要素:人口要素资源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 4.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 能P73 5.社会运行评价的三原则: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6.***微观社会结构: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理解)费孝通 7.**试分析血缘,地缘,业缘关系?P85—88 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的位置关系。 业缘关系:指以人类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8.文化定义:文化是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 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P90 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5.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可习得性 (2)文化具有共享性 (3)文化具有象征性 (4)文化具有全括性 (5)文化具有整体性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6.***文化的区分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辨析题) 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了解)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的辨析 7.文化的构成: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物质文明 8. 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文化相对主义: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9 几个文化的概念 *文化堕距: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适应性在变迁过程中产生的落差。 *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一种文化模式进入到另一种文化模式)

社会学概论郑杭生复习大纲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题型: 填空题10题,每空1分,共10分 单选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多选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 名词解释题5题,每题3分,共15分 简答题4题,每题9分,共36分 论述题1题,共19分 一、填空题与选择题精选: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Comte)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 证哲学教程》第4卷正式提出。 2.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称为文化特质 3.社会化的社会主体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4.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角色称为先赋角色(归属角色);通过个人 努力获得的角色称为自致角色; 5.社会学按照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类,将社会群体主要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 6.家庭的功能主要有:生育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经济功能,性规则,抚养与赡 养功能,休息与娱乐功能等。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性。 8.从地缘关系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地缘关系存在方式的是村社 9.再社会化是指对越轨和犯罪者的社会化 10.人们有意识地建立起来旨在达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称为社会组织 11.家庭成员、邻里、朋友是属于初级群体 12.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是竞争 13.核心家庭是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4.提高社会结构开放程度是加强社会流动的前提 15.相距45厘米到122厘米之间是个人距离 1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规范、地位、角色、权威、正式成员 17.在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中,三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声誉、权力 18.社区的构成要素有人群和地域 19.中国城市社区的特点是 20.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理性化、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城市化、人的现代化、全球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知识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国外看法:1、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内看法:社会为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正确把握:社会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2、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答: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区别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学科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识: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对社会管理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对转型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