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3)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3)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3)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3)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就是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变异就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通过测量与分析活动,提高学生处理数据与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本实验学生体会到,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

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

二、学情分析

虽然前面学习过遗传与性状,但本节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就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变异”这一概念,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识与基础知识。因此,通过本实验,加深学生对“变异”这一概念的理解,并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变异的概念,认同生物性状的变异就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引起变异的原因,并能举例说出什么就是可遗传变异与不可

遗传变异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的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与分析数据

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协作意识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与加强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们严谨的、实事求就是的科学态度与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变异、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概念。

2、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五、教学难点: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六、教学策略与设计思路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宗旨,本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以分组探究讨论为主,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就生活现象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七、课前准备

1、测量与记录工具:直尺(精确到毫米)与若干白纸(供学生记录数据之需,学生自备)。

2、测量用的实物材料:花生果实(每组30粒,教师准备)。

3、《实验报告册》。

八、教学过程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是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变异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通过测量和分析活动,提高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本实验学生体会到,引起变异的原因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 二、学情分析 虽然前面学习过遗传和性状,但本节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变异”这一概念,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基础知识。因此,通过本实验,加深学生对“变异”这一概念的理解,并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变异的概念,认同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引起变异的原因,并能举例说出什么是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的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协作意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变异、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概念。 2、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五、教学难点: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六、教学策略与设计思路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宗旨,本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以分组探究讨论为主,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就生活现象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七、课前准备 1、测量和记录工具:直尺(精确到毫米)和若干白纸(供学生记录数据之需,学生自备)。 2、测量用的实物材料:花生果实(每组30粒,教师准备)。 3、《实验报告册》。 八、教学过程

物态变化实验探究

物理 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1.小刚与小健在家用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 (1)制作冻豆腐,将豆腐切成正方体后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一天后取出来观察,豆腐的形状与图中第______幅图相似,这是因为水在______后体积变大; (2)他们在一杯水中加入半勺盐,搅拌使盐溶解后插入一支温度计,放到冰箱冷冻室。一小时后发现部分盐水已经结了冰,此时小刚读出杯内温度计的示数如图④,他的读数是______(正确/错误)的。这杯盐水的凝固点是______;另一杯水中加了更多的盐,凝固时温度计示数如图⑤,可以初步得出食盐水的凝固点与浓度的关系是______。 (3)小健观察到冰箱的冷冻室内积着厚厚的霜,这些霜的形成是______过程。小健家把食物放进冰箱时喜欢盖起来或用保鲜膜包起来,因此小健家的冰箱应该更______(容易/不容易)产生霜。 2.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解答下列问题(保留整数): (1)K50次列车由建始到宜昌东需要多长时间? (2)K50次列车由建始驶往巴东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3)中途K50次列车以36km/h的速度,用了3min完全穿过长度为1600m的一个隧道,求这列火车的长度是多少? 二、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6.0分) 3.小红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直至水沸腾,根据实验记录数据绘制了冰熔化至 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全过程质量不变)。请你回答:

(1)实验需要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________。 (2)由图乙可知,冰熔化过程需时间____min;当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说明此时实验地点的大气压比1个标准大气压要___(选填“高”、或“低”)。 (3)在图丁中,小红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应该是图丁中的____图。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 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A.逐渐升高B.逐渐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热点题型十利用“假说_演绎法”解决生物变异实验探究题讲义北师大版

热点题型十利用“假说—演绎法” 解决生物变异实验探究题 某科研小组对野生纯合小鼠进行X射线处理,得到一只雄性突变型小鼠。对该小鼠研究发现,突变性状是由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突变产生的。该小组想知道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设计了如下杂交实验方案,假设你是其中一员,请将下列方案补充完整。(注:除要求外,不考虑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相应基因用D、d表示。) (1)杂交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统计:将子代雌雄小鼠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数量填入下表。 (3)结果分析与结论: ①如果A=1,B=0,说明突变基因位于____________; ②如果A=0,B=1,说明突变基因为_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且位于______________; ③如果A=0,B=__________,说明突变基因为隐性,且位于X染色体上; ④如果A=B=1 2 ,说明突变基因为___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且位于 _______________。 (4)拓展分析: 如果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突变性状为____________(填“显性性状”或“隐性性状”),该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审题关键

由题干可知,对野生纯合小鼠进行X射线处理,得到一只雄性突变型小鼠,突变性状是由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突变产生的。则: (1)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该只突变型雄鼠与多只野生型雌鼠交配的子代中雄性全为突变型小鼠。 (2)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该只突变型雄鼠与野生型雌鼠的基因型分别为X D Y和X d X d,二者杂交所得子代中野生型小鼠全为雄性,雌性全为突变型小鼠。 (3)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该只突变型雄鼠与野生型雌鼠的基因型分别为X d Y和X D X D,二者杂交所得子代中雄性全为野生型小鼠,雌性也全为野生型小鼠。 (4)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又因突变性状是由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基因为显性,则该只突变型雄鼠与野生型雌鼠的基因型分别为Dd和dd,二者杂交所得子代中雌雄性小鼠中都有突变型和野生型。 (5)若突变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突变后性状发生改变,说明突变性状为显性性状,该个体的基因型为X D Y d或X d Y D。 答案(1)让突变型雄鼠与多只野生型雌鼠交配 (3)①Y染色体上②显性X染色体上③0④显性常染色体上(4)显性性状X D Y d或X d Y D “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就是“假说—演绎法”的充分体现。高考复习中,通过挖掘“假说—演绎法”内涵,运用它解答遗传设计题时分解为3步:提出假说,正向演绎推理(结论→结果),逆向答题(结果→结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二倍体动物缺失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大多数单体动物不能存活,但在黑腹果蝇中,点状染色体(Ⅳ号染色体)缺失一条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 (1)果蝇群体中存在无眼个体,无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无眼果蝇个体与野生型纯合个体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据此判断,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实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一、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在“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 (1)图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________段(用图中字母表示),此过程中海波________热(选填“吸”或“放”). (2)图中,海波在D点是________态,在G点是________态(均选填“固”或“液”). (3)为了探究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80 g的冰和萘,用________的酒精灯加热(选填“相同”或“不同”),测出它们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如表.由此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的(选填“相同”或“不同”). 【答案】BC 吸液固相同不同 【解析】 (1)图中BC段表示温度不变,即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2)由图象可知,AB段表示海波还没有熔化处于固态,BC段是海波的熔化过程,CD段表示海波已经熔化完毕,故D点处于液态,EF段表示凝固过程,在F点已经凝固完毕,故G点处于固态. (3)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了80g的冰和萘,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保证吸收相同的热量,根据图表示物质熔化的时间可以看出: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成液体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点睛: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相同质量的冰和萘完全熔化所需的时间不同,而加热装置相同,这就说明了两者完全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可据此进行分析. 2.下雨前的空气湿度一般比较大,所以空气湿度情况是进行天气预报的一项重要依据。如图所示是一种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做干湿泡温度计。它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组成,其中一个温度计用湿布包起来。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探究性实验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说课稿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实验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是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一节中的一个探究性实验。新课标要求通过观察某种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一活动,能感知生物的变异。教材以花生为例,围绕花生果实的大小,提出了大小两个品种的花生概念,虽然花生在宜昌是常见生物,学生很熟悉,但对花生品种缺乏认识和了解。教材直接给出大小2个品种的花生概念,然后让学生去通过测量验证的做法,过于简单,缺乏逻辑推理,所以,我的处理是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利用自己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步步延伸,得出生物在性状上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及变异的主要原因。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同生物性状上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能够尝试分析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进一步掌握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通过测量,学生能提高获取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提高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2、理解生物变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说教法 利用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分析、讨论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来激发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对生物变异的原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课堂上,我采用了实验探究、引导点拨等多种方法; 本节设计理念:以观察、测量、等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课堂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养; 三、说学法 学情预设与学法构想:八年级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只有了初步了解,只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因此实验中采用观察、测量、等学习方法; 四、说实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组织形式为分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名小组长负责落实本次学习任务。 实验材料及用具:不同种类的花生、直尺、三角板、圆规、铅笔、课本、实验报告纸。 (二)实验探究: 1、直观导入、激趣引思:以看、摸、尝直观导入:教师给出一些花生,请学生观察后找出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兴奋地仔细观察外形、品尝种子,发现颗颗总是有差异。(视频显示9)教师引用一位哲人的话:“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进而抛出两个问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教学案例分析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实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生物性状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的原因是生物的变异;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以及引起变异的两种原因;理解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提问表达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通过收集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不同的生物或同种生物存在许多差1、汇报观察分析的结果,认同。通过对比不同的玫瑰花,创设问题情

异,这些差异与生物的变异有关。境,经历“现象—问题—分析—结论” 这一过程,主动提出生物界的差异性 与生物的变异相关。 2、生物的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图片体验多种生 物不同性状的变异情况并结合生活 实际说出自己身边常见的生物性状 发生变异的实例。 2、主动学习、观察、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设计并展开花生果实大小变异的探究活动: ①有效的分工合作;②合理分测量结果 ③限时实验:15分钟;④充分讨论3、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活动 ①有效分工;②正确进行测量; ③抓紧时间完成实验;④积极参加讨论 4、小结变异的原因并指导完成实验 报告及实验巩固练习。 4、巩固与提高 教学指导过程: 1、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课题:呈现几株不同的玫瑰花实物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问题情境:不同种类的生物虽然千差万别,有许多不同的特征,那么同一种生物会不会有不同的特征

物态变化实验探究

物理 、综合题(本大题共2 小题,共20.0 分) 1. 小刚与小健在家用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 豆腐的形状与图中第_________ 幅图相似,这是因为水在__________ 后体积变大; (2)他们在一杯水中加入半勺盐,搅拌使盐溶解后插入一支温度计,放到冰箱冷冻室。一小时后发现部分盐水已经结了冰,此时小刚读出杯内温度计的示数如图④,他的读数是(正确/错误)的。这杯盐水的凝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杯水中加了更多的盐,凝固时温度计示数如图⑤,可以初步得出食盐水的凝固点与浓度的关 系是。 (3)小健观察到冰箱的冷冻室内积着厚厚的霜,这些霜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 过程。小健家把食物放进冰箱时喜欢盖起来或用保鲜膜包起来,因此小健家的冰箱应该更 ___________ (容易/不容易)产生霜。 2. 车次站次站名到达时间开车时间停留里程 K50 1恩施始发站15:200分0 2建始15:4915:523分35 3巴东16:3216:353分101 4宜昌东17:5318:1219分214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解答下列问题(保留整数): (1)K50 次列车由建始到宜昌东需要多长时间? (2)K50 次列车由建始驶往巴东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3)中途K 50次列车以36km/h 的速度,用了3min完全穿过长度为1600m的一个隧道,求这列火车的长度是多少? 二、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6 小题,共36.0分) 3. 小红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直至水沸腾,根据实验记录数据绘制了冰熔化至水沸腾过程中 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全过程质量不变)。请你回答: 天后取出来观察,1)制作冻豆腐,将豆腐切成正方体后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 的变异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是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变异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通过测量和分析活动,提高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本实验学生体会到,引起变异的原因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 二、学情分析 虽然前面学习过遗传和性状,但本节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变异”这一概念,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基础知识。因此,通过本实验,加深学生对“变异”这一概念的理解,并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变异的概念,认同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引起变异的原因,并能举例说出什么是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的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协作意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一、实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的原因是生物的变异;能理解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提问表达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实验原理 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起变异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种类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引起变异的原因,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如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将大花生种植在贫瘠的土壤中,结出小花生,这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 三、实验仪器材料 大小花生各100粒、直尺、两个三角板、笔。 四、实验方法 1、随机从大品种的花生中取出30粒花生。 2、测量每一粒花生的长轴长度并作记录。 3、随机从小品种的花生中取出30粒花生。 4、测量每一粒花生的长轴长度并作记录。 5、分别求出两个品种的花生的平均值(比较两平均值,并尝试得出结论)。 6、分别绘制两个品种的花生长度的分布曲线(横轴表示长度,纵轴表示该长度花生的数量),比较两个品种的花生长度的分布曲线,并尝试得出结论。 五、实验数据的采集分析 大品种的花生长度记录表(mm)

小品种的花生长度记录表(mm) 分析: 1. 比较两个平均值大小可知,大品种的花生的长度大于小品种花生的长度,由此可知,它们是两个品种。 2. 比较两条曲线可知,两个品种的曲线也有交叉的地方,说明大品种的花生也有变异为小花生的,而小花生品种中也有变异为大花生的。 七、实验总结反思与修正 1. 实验材料可以改进,因为花生的大小是不容易区别的,有的学生可能分不清楚哪个是大花生,哪个是小花生,所以可以改成花生种子或者大小不同品种的瓜子。 2. 测量的工具有待改进,因为花生果实不太规则,所以用直尺测量出的数据的误差较大,所以可以配合圆规来进行测量,或者可以用游标卡尺来测量。

高考生物——有关变异类型的实验探究

高考生物——有关变异类型的实验探究 (时间:15分钟) [规律方法] [方法体验] 1.(2018·南昌市三模)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m、r的位置如图1所示。一批窄叶白花植株经诱导产生了如图2甲、乙、丙所示的突变。现有一株由纯种宽叶红花诱导得到的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发生的变异与M无关,且为图2甲、乙、丙所示变异类型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只有甲、乙、丙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该宽叶红花突变体的变异类型是图示甲、乙、丙类型中的哪一种。(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1)图2甲、乙、丙所示的变异类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具体表述)。 (2)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3)结果预测: Ⅰ.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为图2甲所示变异类型; 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为图2乙所示变异类型; Ⅲ.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为图2丙所示变异类型。 解析(1)图2甲中出现了R基因,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图2乙中一条染色体缺失了含r基因的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图2丙中少了一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2)根据题干信息,纯种宽叶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MMRR,经诱导得到的突变体,其体细胞内发生的变异与M无关,且为图2甲、乙、丙所示变异类型中的一种,若发生图2甲突变类型,则属于基因突变,突变后基因型为MMRr;若发生图2乙突变,属于染色体缺失,突变后基因型为MMRO(O表示缺失的基因);若发生图2丙突变,则突变后的基因型为MORO,因此通过测交的方法,让该突变体与图2中的乙(或丙)植株杂交,观察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即可确定。(3)如果属于图2甲突变,则MMRr与乙植株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宽叶红花∶宽叶白花=1∶1。如果属于图2乙突变,则MMRO与乙植株杂交后代基因型分别为MmRr(宽叶红花),MmrO(宽叶白花),MmRO(宽叶红花),MmOO(幼胚死亡),即表现型及比例为宽叶红花∶宽叶白花=2∶1。如果属于图2丙突变,则MORO与乙植株杂交后代基因型分别为MmRr(宽叶红花),MmRO(宽叶红花),mOrO(窄叶白花),mOOO(幼胚死亡),即表现型及比例为宽叶红花∶窄叶白花=2∶1。 答案(1)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染色体数目变异(2)用该突变体与乙(或丙)植株杂交 (3)Ⅰ.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为1∶1 Ⅱ.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为2∶1

实验实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原创

实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实验原理: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种类的生物存在着差异,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引起变异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种类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但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 目的要求: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 2、利用已有的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等办法进行探究,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3、认同生物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体会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学会成果共享。 重点: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主线,通过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分析讨论,掌 握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 因。 难点: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材料用具: 大、小花生种子、芸豆、红小豆、圆规、直尺、铅笔、解剖盘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统计人(2人)测量人(2人)绘图(1人) 教学设计: 引课 小游戏:“找不同” 展示一张照片,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孩子,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为什么呢?生:因为产生了变异。 实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师:同学们已经看到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花生,现在请你们先仔细观察,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同,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品尝一下,老师希望用你们明 亮的眼睛和聪慧的心灵,细心观察,积极思维,看看那组同学能发现 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现在开始吧!

生:观察、品尝并进行交流,提出问题。 师:从你们提出的问题上,老师看到了你们观察的细致,思维的活跃和对科学探究的热情,而科学的发现需要我们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用我们独特 的思维,独到的见解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一下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 生:制定计划并实施公布结果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种子的长度有长也有短,这是由什么引起的变异呢? 生:(猜) 师:对了,但环境影响所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种子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正常情况下,大花生的种子长度的平 均值应大于小花生种子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呢?生:是由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师:非常好!这是我们通过自己的亲自探究自己得出的结论,我想现在同学们和我的感觉一定是一样的,非常开心,而且越来越自信,老师希望你们 也能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其他的学科,你们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知识。讨论: 1.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把小花生种到肥沃的土壤中,它们结出 的果实会怎样?如果把这两个果实再种到相同的土壤中,结出的果实 又会怎样? 2.用一种化学药剂处理甜菜的幼苗,能够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加倍,这样的甜 菜含糖量高,你认为这种变异能遗传吗? 生:(总结)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认为,大小花生的变异,有的是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而有的是环境引起的 变异,内部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因此这种变异是不能遗传的。师:通过以上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物的性状是由控制该性状的遗传物质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既然是这两方面因素共同 作用,因此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实验二: 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课本第41-42页) 目的要求: 学会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来研究生物变异问题 材料用具: 大小花生各30粒,一把直尺,两个直角三角板。 方法步骤: 1.提出问题: 花生果实大小的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作出假设: 花生果实大小的不同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 让学生试着作出 假设1有的学生认为是基因组成不同2也有的学生认为是环境条件不同。分 析这两种情况的假设. 制定和实施计划: ①随机取样,每个品种的花生样品不少于30粒; ②用直尺测量每粒花生果实长轴的长短,单位以毫米计,四舍五入; 如毫米可 算作19毫米。 ③每四五个人为一组两人测量30粒大花生两人测量30粒小花生测量完成后 交换数值测量结果记录,并求取各花生品种果实长度的平均值; ④绘制曲线图(找点,连成曲线,大小两品种两条曲线一直线一虚线表示) 曲线水平轴表示果实的长度,纵轴表示样品的个数. 可让一组学生在黑板前进行同时把结果和过程在黑板上表现出来。教师可小结和 总结帮助分析评价。通过比较全班各组的平均值可以看出小花生的平均长度都小 于大花生的平均长度。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呢?得出变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物质不同。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品种的花生果实有大有小呢? 这种变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得出变异的原因之二环境条件不同。 5.得出结论: 花生果实大小的不同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 让学生找出大花生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以及30粒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分布范围。让学生分析出大花生果实长度不同也是环境条件不同引起的变异。但是环境影 响所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小花生或大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 内波动。 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讨论:1、比较小花生和大花生果实长度各自的平均值你得出什么结论2、小花生果实长度的分布范围是多少大花生果实长 度的分布范围是多少同一品种的花生果实长度不同表现出性状上的差 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假设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与种在 肥沃的土壤中相比它们结出的果实会怎样呢把小花生的种子种在肥沃的 土壤中与种在贫瘠的土壤中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 能和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有关这种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就是遗传的变异 也可能是环境发生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不能够遗传给后代的是不遗 传的变异。课本第42页讨论题: 1.语言描述略.结论: 同一品种花生果实长度的不同主要是环境因素造成的. 2.两品种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大花生>小花生. 结论:不同品种的花生果实长度的不同主要是遗传因素决定的. 3.大花生的果实会变小,小花生的果实会变大.推测根据:环境的变化会影响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教案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变异的概念,认同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引起变异的原因,并能举例说出什么是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的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协作意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变异、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概念。 2、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三、教学难点: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思路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宗旨,本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以分组探究讨论为主,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就生活现象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五、课前准备 1、测量和记录工具:直尺(精确到毫米)和若干白纸(供学生记录数据之需,学生自备)。 2、测量用的实物材料:花生果实(每组30粒,教师准备)。 3、《实验报告册》。 六、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一、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问题:怎样区分大花生和小花生呢? 假设: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大的是大花生,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小的是小花生。

结论: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大的是大花生,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小的是小花生。 三、变异的类型及原因: 1.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2.不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3)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就是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变异就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通过测量与分析活动,提高学生处理数据与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本实验学生体会到,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 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 二、学情分析 虽然前面学习过遗传与性状,但本节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就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变异”这一概念,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识与基础知识。因此,通过本实验,加深学生对“变异”这一概念的理解,并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变异的概念,认同生物性状的变异就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引起变异的原因,并能举例说出什么就是可遗传变异与不可 遗传变异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的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与分析数据 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协作意识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与加强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们严谨的、实事求就是的科学态度与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变异、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概念。 2、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五、教学难点: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六、教学策略与设计思路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宗旨,本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以分组探究讨论为主,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就生活现象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七、课前准备 1、测量与记录工具:直尺(精确到毫米)与若干白纸(供学生记录数据之需,学生自备)。 2、测量用的实物材料:花生果实(每组30粒,教师准备)。 3、《实验报告册》。 八、教学过程

物态变化实验题

1、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 (1)实验时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性质制成的。 (2)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明应选用 ________(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3)如图丙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 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________℃,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__min。 (4)通过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_,但要继续________热。 (5)该实验应选用_____________(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 果更好些。 (6)除了以上所用的器材外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____ 2、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有两组同学分别使用了A、B两套装置(如图甲所示) 来完成实验。 (1)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____ ,组装 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 (2)小王实验时在烧杯上加盖纸片,如图甲中的A所示,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并且在纸盖上带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如图丙所示,是A装置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水的 沸点是 ____________℃,此时的气压_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标准大气压。 (4 )如图丙是使用A装置,同学绘制的水沸腾图像,从图像中发现水沸腾时的特 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是:沸腾前是图丁中的________图 (6)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________ (填“小冰晶”“小水滴”或“水蒸气”).形成的物态变化是 3、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的是(选填“A”或“B”) 部分. (2)当水温升高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几分钟为止,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此时的气压(选填大于、 小于)标准大气压。水沸腾时需要热,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3)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了大量“白气”,“白气”的成分是“白气” 形成的物态变化是. (4)某组同学在相同条件下,用不同质量的水进行两次实验得到如图2所示的温 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可知,质量较大的是(选填“a”或“b”) 4、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 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该物质是(选填“晶体” 或“非晶体”). (3)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选填a或b) (4)此晶体熔化过程共用了______分钟;晶体熔化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物态变化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 摄氏温度把 的温度规定为O℃,把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规定为100℃。 2.在使用温度计时,要将温度计与被测物 体_______,并保持足够长的_ ____;在读取 数据时温度计不能 被测对象,读数时视 线应与温度计标尺_ ___。 3.图(1)是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情况,其 读数为: ℃。 4.每年三月份,是黄河开凌季节,滚滚黄河 水托带着冰凌顺流而下,蔚为壮观。随着春天的 脚步,河水里的冰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叫 ;开凌季节,当地水温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5. 夏天,人们通常在屋子里放一些冰块可以用来降温,放冰块的容器中发生的物理现象有: 和 ,这两种物理现象都 热量。 6.固体分为__ __和__ __两类。它们的重要区别是_ __有一定的熔点,而_ __没有一定的熔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7. 蒸发要__ __热,使液体和周围物体温度__ __,有降温作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_ __、 和_ __。 8. 在实施人工降雨时,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 而吸热,使云层中水蒸气急剧遇冷而 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 成小水滴落 下来。 9. 根据温度测量实验,绘制了某物质 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2) 所示。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__ __(填“晶 体”或“非晶体”);在4min 前,杯里的 图(1) 图(2)

物质处于___ _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混合态”);在4min —9min5分钟时间内,该物质处于__ _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混合态”);在9min以后,杯里的物质处于_ _(填“气态”、“液态”或“气液混合态”)。 10. 沸腾时液体温度变化规律是_ __。沸腾的条件是①_ ____;②___ ____。气压越低,沸点越__ __。 11. 学生做实验,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杯微微加热,过一会儿停止加热。在此实验中看到,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 12. 海波的溶点是48℃。则:50℃的海波呈态,10℃的海波 呈态。 13.图(3)图片中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物理现象: A:,B:,C:,D:。 A:冰窗花B:湖面水汽 三、汽化和液化 C:冰雪消融D:泼水成冰 图(3)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三物态变化实验题汇总

物态变化实验题 1、小明同学用如图15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 由图像乙所示。如图15⑴根据实验记录他绘制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__末这一时刻,杯里的物质处于(填“晶体”或“非晶体”);在10min 可知冰是____段的比较可知,冰的比热CDAB段和(填“固态”、“液态”或“固液混合态”);从(填“大”或“小”)。容比水的比热容要____则水的沸15丙所示且一直保持不变,⑵继续加热到水沸腾,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填“高于”、“低于”或“等于”)℃,这说明当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____点是____ 一个标准大气压。⑶在冰熔化过程中,如果移走酒精灯,冰停止熔化,放回后,冰又继续熔化,说明热量。固体熔化时需要 9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2、用如图

这样做不但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选填“快”或“慢”)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能使试管, 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2除图9所示实验器材外,(填(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 .小水珠.水蒸汽A B序号)。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图(410 分钟。了 (烧杯内物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用图3、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1 (1)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上图2所示,该物质的熔点是。 (2)t与t相比,时刻杯内物质的内能大。理由32 是:。 (3)分析图象可获得的信息有: ①② 4、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张怡然同学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10__甲、乙所示,则图是沸腾前的情景, 图是沸腾时的情景.当水温升到90℃时,他记录了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数据如下表: 时8673450 129/min 温度/℃98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实验技能六利用分类假设解决生物变异实验探究题教案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实验技能六利用分类假设解 决生物变异实验探究题教案 遗传探究类题目在高考中占很大比重,而其类型差异较大,呈现的形式灵活多变,提供的信息多样,往往结合伴性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致死基因等创新问题情境。其实,遗传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不外乎“假设→推断→结果→结论”,其实就是“假设—演绎”的过程。解题思路:逆向思维。 (1)明确实验目的:题目要求探究的问题,有几种可能的情形。 (2)推测可能的结果:假设每种情况成立,选用合适的亲本及交配方式(自交法或杂交法)进行推理,分别出现何种结果。 (3)根据推导的结果逆向得出实验结论。回答问题一般采用“如果出现某种现象(表现型及比例),则某种情形成立”的方式。 1.在某严格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中,发现甲、乙两类矮生突变体(如图所示),矮化植株无基因A,矮化程度与基因a的数量呈正相关。丙为花粉不育突变体,含基因b的花粉败育。请回答下列问题(甲、乙、丙均为纯合体): (1)甲类变异属于________,乙类变异是在甲类变异的基础上,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________。 (2)乙减数分裂产生________种花粉,在分裂前期,一个四分体中最多带有________个基因a。 (3)甲的自交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乙的自交后代中(各类型配子和植株的成活率相同),F1有________种矮化类型,F2植株矮化程度由低到高,数量比为________。 (4)为鉴定丙的花粉败育基因b是否和基因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进行如下杂交实验:丙(♀)与甲(♂)杂交得F1。再以F1作________(填“父本”或“母本”)与甲回交。 ①若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则基因b、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则基因b、a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1)依题意,在某严格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中,出现的矮化植株无基因A,矮生突变体甲的基因型为aa,据此可判断矮生突变体甲的出现是由于基因A突变成基因a所致;分析题图可知,矮生突变体乙的出现,是由于甲的1条染色体上基因a所在的片段移接到同源的另一条染色体上,此类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或缺失。(2)乙在减数分裂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