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文学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

英文名称

(050105)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本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厚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献学底子,并在专业知识上注意相关学科、邻近学科、兄弟学科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同时具有较深的知识装备和较广的学术视野。

(二)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小说Chinese Ancient Fiction(孙逊、李时人、詹丹、顾鸣塘)

2、中国古典诗学Chinese Classical Poetics(曹旭、黄刚)

3、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ulture(翁敏华、王从仁、赵

维国)

4、断代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of Different Periods(李时人、严明、翁其斌)

(三)学制

三年

(四)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2学分)

哲学Philosophy(2学分)

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2学分)

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2学分)

(2)学位基础课(中英文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文献学Chinese Classic Bibliography(3学分)

中国古代思想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Thoughts(3学分)

中国文学批评史(3学分)

(3)学位专业课

中国小说史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History

中国小说研究史Research History of the Chinese Fiction

红楼梦研究Research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s

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Research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pecial Subject of Fiction

中国小说史研究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History

中国小说与中国文化研究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and Culture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Research 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Fiction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研究Research of the Classic Ancient Chinese Fictional Works

明清文学史研究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

明清诗文研究Research on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清戏曲研究Research on the Ming and Qing Drama

明清小说研究Research on the Ming and Qing Fiction

名家治学方法Academic Methods of Prestigious Scholars

魏晋南北朝文学专题研究Monographic Studies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Wei, Jin and

the South-North Dynasties

中国诗词学Studies on the Chinese Poetry and "Ci" Poetry

唐诗文献入门

边塞诗研究Study of frontier Poetry

隋唐五代诗学研究Study of Five-Dynasties Portry

宋诗学研究Research on the Song Poetics

旅游与中国文化

民俗旅游学

中国旅游史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戏剧史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Drama

文艺民俗学Literary and Art Folklore

曲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Musical Arts

东亚戏剧文化比较研究Comparison Studies on the Eastern Dramatic Culture

明清诗歌史专题研究

明清散文史专题研究

明清女性文学研究

明清时期东亚汉诗研究

古代小说文献学

古代戏曲史料学

中国小说专题研究

二十世纪学术名家经典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美学

小说文献学

古代小说与社会

《诗经》研读

《左传》研读

先秦两汉文学接受史

先秦两汉诗学史

2、选修课程(中英文课程名称):

中国文化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Culture(学分)

现代文论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学分)

中外文论Chinese and Foreign Aesthetics(学分)

中国民俗学Chinese Folklore(学分)

文化市场学Culture Marketing(学分)

3、实习

4、社会实践活动

(五)教学和培养方式

专题讲授和自学讨论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期论文和学位论文相结合。

(六)成绩考核

课程学习考核采用闭卷、开卷或者撰写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成绩可以按百分制计,也可以分优(90分-100分)、良(80分-89分)、中(70分-79分)、及格(60分-69分)、不及格五等;必修课及格标准为“中”,选修课及格标准为“及格”;学位课程三分之二以上达到优良者,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七)学位论文撰写

1、第四学期末,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

2、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

3、正文一般不少于三万字,外文摘要2000字符,中文摘要800字。

4、论文的封面、中外文提要、正文、附录和参考文献的编排,都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学术论文规范,所有的注码必须注明:①国别(或时代)、②作者(或译者)、③书刊名称、

④卷次(章节)、⑤页码、⑥出版社、⑦出版时地;否则不能参加答辩。

5、为方便审读,论文行距应较宽松,用4号字或小四号字。

(八)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论文答辩

(1)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聘请2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3)答辩委员会由4-5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2、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学位。

(七)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作为一个研究古典文学、或史学、或哲学的研究生,如果对这些典藏史料没有广泛了解,是很难深入研究其壶奥的。据此我们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提供研究的线索,指引读书的门径,在研究过程中能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期望这门基础课能成为学子通向学术研究的桥梁。开设这门课的要求:广泛了解我国古代经、史、子、集以及大型类书、政书、丛书等典藏古籍;能熟练地寻找和查检资料,并掌握版本、校勘方面的知识;解决在研究过程中一些疑难问题资料引证工作。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文献学概说

§1.1古典文献的概念

§1.2古典文献的源流

§1.3古典文献的分类

§1.4古典文献的类别

§1.5古典文献的体式

第二章四部书的构成和演变

§2.1经部

§2.2史部

§2.3子部

§2.4集部

第三章类书、政书与丛书

§3.1各种类书的介绍

§3.2各类政书的介绍

§3.3各类丛书的介绍

第四章各工具书介绍

§4.1人物工具书

§4.2地名工具书

§4.3语言文字工具书

§4.4古典文学作品词语工具书

第五章文献目录与题解

§5.1国家藏书目

§5.2史志

§5.3丛书目录

§5.4地方文献目录

§5.5私人藏书目录

§5.6版本目录

§5.7解题文献产生与宋代解题专著

§5.8明清解题文献

第六章版本与校勘

§6.1版本种类

§6.2宋元明清版本概况

§6.3版本的鉴定

§6.4校勘的意义和方法

§6.5辨伪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

《文史工具书概要》

《历代诗文要籍详解》

(四)任课教师:孙菊园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以德配天”观念的产生

§2.1宗族群体观念与“法”的原义

§2.2商周更替的政治需要

第三章百家争鸣时代(上)

§3.1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3.2“儒”的来源与儒家的兴起

§3.3“克己复礼”与自然之道的异同——儒道二家之比较第四章百家争鸣时代(下)

§4.1“兼爱”思想及其流行的社会基础

§4.2性善与性恶——维护群体社会的不同出发点

§4.3法家思潮盛行及其背景

§4.4令人瞩目的异调——庄子

§4.5以《管子》为代表的经济思想

第五章秦汉之间的思潮

§5.1汉初黄老之学与实践

§5.2《淮南鸿烈》与一统观念

§5.3贾谊的政治哲学

第六章二汉经学

§6.1董仲舒儒学的特征

§6.2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6.3谶纬的来龙去脉

第七章魏晋玄学

§7.1从清议到清谈

§7.2“贵无”与“崇有”

§7.3名教与“自然”的重新合一

第八章佛教哲学(上)

§8.1般若六家七宗争鸣及其社会意义

§8.2涅学及竺道生的地位

§8.3成实与三论

第九章佛教哲学(中)

§9.1天台思想

§9.2华严思想

§9.3唯识学

第十章佛教哲学(下)

§10.1密宗与净土宗

§10.2禅与禅宗

§10.3关于三教合一

第十一章隋唐儒学

§11.1《文中子》

§11.2韩愈与了翱

第十二章北宋理学

§12.1周敦颐和张载

§12.2程颢,程颐及其门生

第十三章南宋理学

§13.1朱熹及其后继者

§13.2二陆和他们的门人

§13.3浙东学派:吕祖谦、陈亮、叶适

第十四章明清学术

§14.1王阳明的心学

§14.2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14.3颜元和戴震

(三)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老子》(王弼注本)、《庄子》(郭象注本)、《韩非子》、《荀子》、《墨子》、《商君书》、《淮南子》、《春秋繁露》、王通《文中子中说》、朱熹《四书集注》、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本、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本、任继愈《中国佛教史(1-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本、严耀中《中国宗教与生存哲学》上海学林出版社本。

(四)任课教师:严耀中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系统的学习,较为全面地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文学批评史自本世纪以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在全面了解、掌握的基础上有所专攻,做到点、线、面的结合,打好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独立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先秦文学批评;两汉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宋代文学批评;金元文学批评;明代文学批评;清代文学批评;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史回顾等。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七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四)任课教师:曹旭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小说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史的发展脉络为线索,从文献、文本和文化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综合研究,以研读原作为主,采用研讨式的方法授课,并贯以方法论的训练。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中国古代小说起源概述

1.1 秦汉史传文学:古代小说源头之一

1.2 古代神话传说:古代小说源头之二

1.3 先秦寓言故事:古代小说源头之三

第二章先秦两汉小说和准小说研读

2.1 先秦准小说研读

2.2两汉小说研读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研读

3.1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概述

3.2 《世说新语》研读

3.3 《搜神记》研读

3.4 其他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研读

3.5 魏晋南北朝任务杂传概述

3.6 《三国志》裴松之注、《世说新语》刘孝校注

第四章唐代小说研读

4.1 唐代小说概述

4.2 唐代诗体小说的研读

4.3 唐代笔记小说研读

4.4 唐代散文和话本研读

第五章宋元小说的研读

5.1 宋元小数概述

5.2 宋元话本小说研读

5.3 宋元传奇小说研读

5.4 宋元笔记小说研读

5.5 《太平广记》和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研读

第六章明代小说研读

6.1 明代小说概述

6.2 明代小说的“四大奇书”研读

6.3 明代其他长篇张辉小说研读

6.4 明代拟话本小说研读

6.5 明代传奇和中篇传奇研读

6.6 明代笔记小说研读

6.7 明代文言小说总集研读

第七章清代小说研读

7.1 清代小说概述

7.2 《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研读

7.3 清代其他长篇章回小说研读

7.4 清代拟话本小说研读

7.5 《聊斋志异》研读

7.6 《阅微草堂笔记》研读

7.7 清代其他文言小说研读

第八章近代小说研读

8.1 近代小说概述

8.2 近代的大谴责小说研读

8.3 近代文言小说研读

8.4 近代版刻小说研读

结束语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中国白话小说史》,韩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小说世界》,内田道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小说源流论》,石昌渝,三联书店1994年版。

《中国文言小说史》,吴志达,齐鲁书社1994年版。

《唐前志怪小说史》,李剑国,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唐前志怪小说辑录》,李剑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李剑国,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全唐五代小说》,李时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宋代志怪传奇叙录》,李剑国,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中华书局1980年版。

《明清小说论稿》,孙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刊印社1983年版。

《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古本小说丛刊》,中华书局1987年版。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弟,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辛稼雨,齐鲁书社1996年版。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江苏社科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四)任课教师:孙逊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小说研究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以史的演进为线索,对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小说批评、小说理论和研究方式进行综合研究,强调以研读原作为主,采用方法论的方法授课。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历代史学家有关小说观念的演进

1.1 早期的小说观念:以《汉书·艺文志》为中心

1.2 唐代小说的观念:以《隋书·项籍志》为和刘知几《史通》中心

1.3 宋元时期的小说观念:以新旧《唐书》和《太平广记》为中心

1.4 明代小说的观念:以胡应麟《?室山房笔记》和《??谈录》为中心

1.5 清代的小说观念: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中心

第二章古代小说序跋与小说理论

2.1 小说序跋反映的早期小说理论

2.2 唐代小说序跋与小说理论之进化

2.3 宋元小说序跋与小说理论之转型

2.4 明代小说序跋和小说理论之蜕变

2.5 清代小说序跋和小说轮轮之分元?

2.6 近代小说序跋和小说理论之古今流变

第三章古代小说点评与小说批评

3.1 小说点评的滥觞与逐步完备

3.2 明代中叶小说点评之风的异军突起

3.3 明代的集中《水浒传》评本研读

3.4 金圣叹《水浒传》评本研读

3.5 张竹坡《金瓶梅》评本研读

3.6 毛宗岗《三国演义》评本研读

3.7 脂砚斋《红楼梦》评本研读

3.8 《儒林外史》评本研读

3.9 《聊斋志异》评本研读

3.10 清代其他小说评本研读

第四章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方式的历史生成

4.1 小说评定之风的日趋式微

4.2 俞木越、梁启初和王国维:各自的坐标与价值

4.3 鲁迅与胡适:古代小说研究方式的现代生成

4.4 建国以后古代小说研究的成就与偏颇

4.5 新时期古代小说研究的分元格局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小说美学》,叶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小说批评史略》,方正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黄霖、韩同文,江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孙逊、孙菊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丁锡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金瓶梅》张竹坡评本,齐鲁书社1987年版。

《三国演义资料汇编》,朱一玄,南开大学出版社。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陈庆浩,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版。

《红楼梦脂评初探》,孙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红楼梦》(三家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聊斋志异》(三家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近代文学批评史》,黄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四)任课教师:孙逊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红楼梦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红楼梦》这一个案研究,一方面了解和掌握《红楼梦》作者家世生平、版本源流以及小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透过红学史的梳理,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从古代近代现代学术史的演变。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曹雪芹家世生平和《红楼梦》作者之谜

§1.1 现存曹家档案史料研读

§1.2 现存曹雪芹可靠资料研读

§1.3《红楼梦》作者之谜

第二章《红楼梦》版本流变及主要版本研读

§2.1 《红楼梦》版本概述

§2.2 《红楼梦》甲戌本研读

§2.3 《红楼梦》庚辰本研读

§2.4 《红楼梦》已卯本研读

第三章《红楼梦》的历史文化内涵

§3.1 《红楼梦》与清代康雍乾社会

§3.2 《红楼梦》主题的多重构成

§3.3 《红楼梦》对传统思想的全面打破

第四章《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4.1 《红楼梦》人物解毒

§4.2 《红楼梦》结构剖析

§4.3 《红楼梦》艺术纵横

第五章《红楼梦》探佚学评说

§5.1 索隐与探佚的相通与不同

§5.2 暗评和《红楼梦》探佚

§5.3 小说文本和《红楼梦》探佚

§5.4探佚学的魅力和缺憾

第六章《红楼梦》研究史略

§6.1 旧红学中的评点派

§6.2 旧红学中的索隐派

§6.3 考据派与新红学

§6.4文艺社会学视野下的红学研究

§6.5多元视角中的红学研究

(三)主要参考资料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5年版。

《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红楼梦卷》,一粟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红楼梦新证》,周昌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曹雪芹家世新考》,冯其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红楼梦探源外编》,吴世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曹雪芹丛考》,吴恩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班。

《红楼梦研究小史稿》,郭豫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红楼梦研究小史续稿》,郭豫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版。《红楼梦脂评初探》,孙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红楼梦哲学精神》,梅新林,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红楼梦启示录》,王蒙,三联书店1991年版。

《红楼梦大辞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脂砚斋重石头记》甲戌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脂砚斋重石头记》庚辰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脂砚斋重石头记》己卯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红楼梦在国外》,胡文彬,中华书局1993年版。

《红楼梦学刊》,创刊号至今。

(四)任课教师:孙逊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主要围绕古代小说与宗教、古代小说与城市两个专题,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来观照我国古代小说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上编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

第一章中国古代小说与道教

§1.1 先秦两汉小说与古代神仙方术

§1.2 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古代神鬼崇拜

§1.3唐人小说和仙妓合流现象

§1.4中国古代小说的遇仙模式及其演变

§1.5道教“谪世”观念与中国古代小说结构

第二章中国古代小说与佛教

§2.1 唐代佛教“俗讲”“转变”与宋元说话

§2.2 宋元讲史平话中的宗教史观

§2.3 中国古代小说的呆板观念及其发展

§2.4 中国古代小说的“情僧”传统

§2.5 中国古代小说的“胡僧”形象

§2.6 佛教“转世”观念与中国古代小说结构

第四章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宗教

§3.1 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宗教关系述略

§3.2 弥勒教和中国古代小说

§3.3 白莲教和中国古代小说

§3.4 八卦教和中国古代小说

下编中国古代小说与城市

第四章城市变迁与小说演进

§4.1 唐代城市制度与唐传奇

§4.2 宋代城市生活与宋元说话

§4.3 明清都市繁华与明清小说

第五章中国古代小说的城市书写

§5.1 中国古代小说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

§5.2 个案考察之一:古代小说视野中心苏州和扬州

§5.3 个案考察之二:金代小说中心上海书写与文学想象

第六章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城”意象

§6.1 长安和洛阳:宋前小说中的帝都气象

§6.2 汴州和杭州:古代小说中的两宋“双城记”

§6.3 北京和南京:明清小说中抹不去的京都之恋

§6.4两种“双城”的构成及其文化蕴涵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中国民间宗教史》,马西沙、韩秉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道教与中国文化》,葛兆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道教文学史》,詹石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佛教与中国文学》,孙昌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禅宗与中国文化》,葛兆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孙逊,复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向及其文化蕴涵》,孙逊、葛永海,《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孙逊、刘芳,《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葛永海,复旦出版社,2004年版。

(四)任课教师:孙逊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小说史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讲授和指导阅读,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现象、演进形态和发展规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掌握从小说史角度审视作家作品的方法和独立进行小说史研究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小说的概念

§1.2小说的文体认定

§1.3小说史研究的方法论

§1.4中国古代小说产生发展概述

第二章中国小说史

§2.1中国小说前史

§2.2从唐五代文言短篇小说至宋代文人短篇小说

§2.3唐五代白话短篇小说到宋元白话短篇小说

§2.4元明文言中短篇小说

§2.5元明集体累积型长篇小说

§2.6明清白话小说

§2.7明清白话短篇小说

§2.8明清文言短篇小说

第三章关于中国小说研究的思考

(三)主要参考资料

各种小说史著作,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版;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齐鲁书社1994年版;齐裕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等。

(四)任课教师:李时人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小说与中国文化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讲授和指导阅读,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关系,了解中国小说各种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中国小说渊源和民族文化基础

§1.2中国小说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变迁

§1.3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形式

第二章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渊源

§2.1中国古代小说文化与“经典文化”

§2.2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古代宗教

§2.3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古代哲学

§2.4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神话

§2.5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传传统

§2.6中国古代小说与诗文传统

§2.7中国古代小说与“士”阶层

第三章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世俗文化之渊源

§3.1中国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

§3.2中国古代小说与农村文化

§3.3中国古代小说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三)主要参考资料

各种中国文化及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著作,如: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等。

(四)任课教师:李时人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有选择的讲授和指导阅读,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选题能力,并掌握多种理论和方法。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1.2关于古代小说概念、分期分类与研究方法的研究

第二章明代以前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2.1关于“小说前史”的研究

§2.2唐五代文言短篇小说研究

§2.3敦煌藏卷中的白话小说研究

§2.4宋代文言短篇小说研究

§2.5宋元白话短篇小说研究

§2.6元明文言短篇小说研究

第三章明代长篇小说研究

§3.1明代长篇小说研究综述

§3.2《三国演义》研究

§3.3《水浒传》研究

§3.4《金瓶梅》研究

§3.5《西游记》研究

§3.6《封神演义》研究

第四章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研究

第五章清代小说研究

§5.1清代长篇小说名著综述

§5.2《儒林外史》研究

§5.3《红楼梦》研究

§5.4《镜花缘》研究

§5.5清代文言小说研究(上)

§5.6清代文言小说研究(下)

§5.7晚清小说研究(上)

§5.8晚清小说研究(下)

第六章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展望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郭英德等,中华书局1995年版。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王瑶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廿四讲》等,自编。

(四)任课教师:李时人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开设《三国演义》研究、《金瓶梅》研究、“三言二拍”研究、《聊斋志异》研究等专题,使学生通过阅读和实践掌握中国古代小说作家作品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1.2关于古代小说概念、分期分类与研究方法的研究

第二章明代以前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2.1关于“小说前史”的研究

§2.2唐五代文言短篇小说研究

§2.3敦煌藏卷中的白话小说研究

§2.4宋代文言短篇小说研究

§2.5宋元白话短篇小说研究

§2.6元明文言短篇小说研究

第三章明代长篇小说研究

§3.1明代长篇小说研究综述

§3.2《三国演义》研究

§3.3《水浒传》研究

§3.4《金瓶梅》研究

§3.5《西游记》研究

§3.6《封神演义》研究

第四章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研究

第五章清代小说研究

§5.1清代长篇小说名著综述

§5.2《儒林外史》研究

§5.3《红楼梦》研究

§5.4《镜花缘》研究

§5.5清代文言小说研究(上)

§5.6清代文言小说研究(下)

§5.7晚清小说研究(上)

§5.8晚清小说研究(下)

第六章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展望

(三)主要参考资料

各种古代小说名著研究的专著或论文,如: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章培恒《献疑集》,岳麓书社1993年版;郭豫适《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孙逊《明清小说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李时人《金瓶梅新论》,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等。

(四)任课教师:李时人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明清文学史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讲授和指导阅读,使学生对明清时代文学的主要现象、演进形态、特点和发展规律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从文学史角度审视作家作品的方法和进行文学史研究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明清方法文学发展概说(明清文学史概述)

第二章明清文学

§2.1明清文学的特点

§2.2明清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

第三章明清文学研究

§3.1明清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2明清文学研究的努力方向

(三)主要参考资料

各种有关明清文学史的著作,如:吴志达《明清文学史(明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唐富龄《明清文学史(清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明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等。

(四)任课教师:李时人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明清诗文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讲授和指导阅读,使学生了解明清诗文发展之大略,并对明清诗文的流派和主要作家作品有较本科更深一步的了解,培养学生从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等角度研究明清

诗文流派和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明清诗文发展概说

第二章明清诗文

§2.1明清诗文的特点

§2.2明清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评价

§2.3明清诗文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明清诗文研究的选题和方法论问题

(三)主要参考资料

各种有关明清诗文的资料与论著,如: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版;陈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明清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等。

(四)任课教师:李时人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明清戏曲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讲授和指导阅读,使学生了解明清戏曲发展之大略,并对明清戏曲的流派和主要作家作品有较本科更深一步的了解,培养学生从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等角度研究明清戏曲流派和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明清戏曲发展概说

第二章明清戏曲

§2.1明清戏曲的诸般特点,

§2.2明清戏曲与近现代戏曲的关系

§2.3明清戏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评价

§2.4明清戏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明清戏曲研究的选题和方法论问题

(三)主要参考资料

各种有关明清戏曲的资料与论著,如: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徐朔方《晚明戏曲家传略》,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等。

(四)任课教师:李时人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明清小说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讲授和指导阅读,使学生了解明清小说发展之大略,并对明清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有较本科更深一步的了解,培养学生从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等角度研究明清小说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明清小说概说

第二章明清小说

§2.1明清小说与明清历史文化

§2.2明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评价,

§2.3明清小说与近现代小说的关系

§2.4明清小说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明清小说的选题和方法论问题

(三)主要参考资料

各种有关明清小说研究的资料与论著,如:齐裕昆《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等。

(四)任课教师:李时人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名家治学方法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前辈名家者治学方法、治学经验的分析和整理,让研究生了解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方法。

具体要求是,通过学习一篇文章的“点”,数篇参考文章的“线”,得到某学者用某方法研究某学问的“面”。

(二)基本教学内容

鲁迅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王国维对司马迁行年的研究;陈寅恪对《桃花源记》和吴语的研究;闻一多对唐诗的研究;钱钟书对陶渊明的研究;王元化对《文心雕龙》的研究;王运熙老师对汉乐府的研究;汤用彤对玄学和印度佛学的研究;钱仲联对清诗的研究等等。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古文学史》,刘师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集》,王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金明馆文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谈艺录》,钱钟书,中华书局1984年版。

《唐诗杂论》,闻一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文心雕龙讲疏》,王元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乐府诗述论》,王运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四)任课教师:曹旭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魏晋南北朝文学专题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学习,深入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内部,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散文、小说各种文体进行剖析,特别是通过对当时诗文总集如《文选》、《玉台新咏》的研读,总结中国文学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带规律性的问题。如玄学与文学的关系;儒、道、佛多元对文学的影响,魏晋南北朝诗歌向唐诗过渡等问题。

由此培养研究生研讨某一时期古代文学的能力和方法。

(二)基本教学内容

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研究;正始文学:嵇康与阮籍研究;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研究;陶渊明研究;庾信与徐陵:南北文学交融研究;《世说新语》研究等。

(三)主要参考资料

《文选》,萧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玉台新咏笺注》,徐陵编,吴兆宜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刘义庆编,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四)任课教师:曹旭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诗词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诗词的历史演进、内部构造、性格特征、赋、比、兴的方法等内容的学习,深入剖析中国诗词的文学观念、诗学理想。

由此把握和了解中国文学的重要形式——诗、词。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中国诗词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中国诗词的内部构造

第三章中国诗词的性格特征:赋、比、兴:方法与目的

第四章中国诗词的传统话题:言志与言情、中国诗词的主题;中国诗词与诸意识形态的关系:儒学与诗词、道教与诗词;佛教与诗词;禅宗与诗词等。

第五章中国诗词的格律技巧:平仄、对仗、押韵、次韵、依韵、和韵、词牌

第六章中国诗词与诸艺术的关系:诗词与音乐的关系;诗词与绘画的关系(题画诗)第七章中国诗词的地域与风格流派等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重点知识点

隋朝: 薛道衡:被认为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作品《昔昔盐》 卢思道:代表作《从军行》 杨素:代表作《出塞》 初唐诗坛: 贞观后期上官仪形成上官体。 王绩散文作品《野望》成为唐代最早的合律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主张拜托齐梁诗风。 歌行体:李白杜甫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诗坛: 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宿建德江》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鸟鸣涧》田园诗《渭川田家》 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边塞诗人: 高适:成就最高《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七绝圣手”《出塞》十分著名,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李颀:《古从军行》,盛唐诗坛上把难以名状音乐描绘生动具体第一人。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登鸛雀楼》 崔颢:唐人七律第一,《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王翰:《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行路难》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中唐诗坛: 元洁:强调诗文的“美政”,主张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被认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顾况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自诩为“五言长城” 韦一物:《滁州西涧》 大历十才子:卢纶成就最高。代表风格是羁旅、赠别和山水景物诗。 李益:中唐边塞诗代表,代表作《塞下曲》 白居易、元稹: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秦中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讽喻诗:《卖炭翁》

元稹:《连昌宫词》,最具特色的是艳情诗和悼亡诗。《离思五首》其四 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张籍:《野老歌》《山头鹿》 王建:既有新题乐府又有古题乐府。 李绅:与传统古题乐府区别开来是第一人。《悯农》三首。 韩愈和孟郊被称为韩孟诗派。 孟郊:《游子吟》,奇险艰涩,精思苦吟。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奇绝险怪。 贾岛:苦吟诗人,郊寒岛瘦。《寻隐者不遇》《剑客》 姚合:与贾岛并称“姚贾” 李贺:浪漫主义诗人,《金铜仙人辞汉歌》 刘禹锡:《竹枝词》,咏史怀古之作最为人称道。《西塞山怀古》。 柳宗元:空旷孤寂的意境,《江雪》 晚唐诗坛: 杜牧:《泊秦淮》《赤壁》,风格特征“俊,爽”,长于七绝。 李商隐:晚唐最出色的诗人。《马嵬》。朦胧形态表现复杂变换内心情绪是他对中国诗歌一大贡献。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 宋朝: 晏殊:《珠玉词》,“富贵词人” 《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欧阳修:《集古录》 《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苏幕遮》: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张先: 《张子野词》 柳永;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大量创作慢词的大家。对婉约词影响直接,宋词分为雅俗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 一、填空题。 1、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2、《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北宋处士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4、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悲)也”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5、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6、柳永,北宋婉约派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选择题。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唐P185 2、通俗诗派,又称“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元稹(《织妇词》、《田家词》)、白居易(组诗《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一个诗派,诗歌多用写实手法,多用“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和浅显,重要作家还有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王建(《田家行》)、李坤等。唐P277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4、陈子昂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

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对2008级学生访谈的回答) 地点: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时间: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2008年11月27日中午,我们就同学们关心的古代文学史课程的种种问题请教了张鸣老师。张鸣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和教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干课、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的主讲教师。下面是我们和张老师的问答。(提问以▲表示。老师的回答以★表示) ▲张老师,我们一年级的同学们都很关心今后四年中将在北大中文系学习的各门课程的情况,您能不能介绍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开设于二至三年级。课程系统讲授从先秦至“五四”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四个段落,每段一个学期,共学习四个学期,一般由四位教师分别讲授。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是我系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古代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总的说来,古代文学史是全系各个专业本科生必修的课程,内容丰富,需要阅读的文献很多,课程延续的时间也比较长,相对而言,课程学习任务会比较重,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我们可以从这门课程中学到什么? ★能学到什么,可能因人而异,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讲法,同学的学习也会有不同的兴趣和偏重,因此能学到什么,不可能人人一样。因此这个话题不妨转换一个角度,谈谈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性,各自有所侧重。简单说,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重点吧: 一,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描述各个阶段的文学景观。介绍各个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事件等,探讨形成原因,并阐释其意义。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总趋势、前后时期文学推移变化的轨迹和原因有初步的认识。 二,梳理不同文学体裁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介绍各种文学体裁如诗、词、散文、辞赋、骈文、戏曲、小说等等的形成过程及其体制特点。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发展演变的历史,树立专业的文学体裁观念和文体认知能力。 三,论述各时代重要作家的文学创作成就。古代文学作品是由作家创造的,文学的历史实际上也是由文学家的活动构成的。因此论述重要作家的成就和文学史贡献,自然是古代文学史课程的重要内容。 四,讲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以及各种文学体裁的重要作品,讨论其艺术价值及文学史意义。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的讲解赏析,是学习古代文学的最为重要的内容,目的是培养中文系本科生对古代文学名篇、名著的解读、分析和鉴赏能力,提高解读文学作品的专业水平,为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上四个方面,都是中文系古代文学史教学中最为重视的内容,当然,不同的老师,可能会因学术见解、学术兴趣、或者学术专长的不同而有所偏重,各位同学也可能会因兴趣和才性的不同而在不同的方面有所发展,但这并不影响课程的学习,甚至可能会因有所偏重而培养出不同的学术个性,在学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学习这门课程呢? ★具体怎么学,可能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要求,很难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应该根据任

中国古代文学史 宋初文学

第一章宋初文学 一、宋初古文 王禹偁:宋初在古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文集《小畜集》。 二、复古思潮 1.柳开:宋初在文学理论上提出复古主张。柳开把道统与文统合为一谈,把文看做是明道的工具,反对文体华丽,但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他所说的“道”仅仅是指“圣贤之道”,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 2.穆修:提倡韩、柳的古文。 3.姚铉:编选《唐文粹》,文章摒弃骈体,专录古文。 三、白体 1.宋末的方回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2.白体诗人: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为应酬而作的酬唱唱和之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白体诗风格浅切清雅,浅俗平易,酬唱之风。 3.王禹偁:早期写过闲适的诗酒酬唱作品,后期转向学习白居易的讽喻诗,以诗歌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从白居易进一步,以杜甫为典范。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谈,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

化的风气。 四、晚唐体 1.晚唐体诗人: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代表作家为九僧和林逋等隐逸之士。 2.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但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内容单调贫乏。 3.隐逸之士:潘阆、魏野、林逋等。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微丰富一些。 4.林逋: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5.寇准:晚唐体盟主。官至宰相,后遭谗贬。 五、西昆体 1.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是宋初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杨亿、刘筠、钱惟演。其酬唱作品题材范围比较狭隘,主要有三类题材:①怀古咏史②咏物③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西昆体诗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关系,思想内容比较贫乏,很少抒写诗人的真实情感,缺乏生活气息。 2.艺术特征:西昆体诗人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其诗师法李商隐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二)2015.4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试卷 (课程代码 00539)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 王禹傅诗歌的艺术风格是 A.华靡艳丽 B. 平易晓畅 C.沉博绝丽 D.清奇僻苦 2. 杨亿、钱惟演、刘筠等人的诗歌被称为 A.白体 B. 西昆体 C.晚唐体 D.半山体 3.苏轼诗《百步洪二首》其一运用博喻,其体现的创作特点是 A. 以文为诗 B. 以才学为诗 C.好发议论 D.好用典故 4.黄庭坚诗生新瘦硬,被称为 A. 后山体 B.简斋体 C.山谷体 D. 诚斋体 5.李清照前期词的风格是 A.清丽淡雅 B.沉郁哀痛 C.清空骚雅 D.浓艳密丽 6.与张元斡词风相近盼词人是 A. 秦观 B.辛弃疾 C.周邦彦 D. 姜夔 7.辽代《海上诗》的作者是 A.王鼎 B.韩防 C.萧观音 D.耶律倍 8.元代后期作家乔吉的散曲风格是 A.豪放风趣 B. 清丽雅正 C.尖新流丽 D. 疏放豪宕 9.高明《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影响深远,被称为 A. “古今绝唱” B.“万中无一” C.“制作新奇” D.“南戏之祖”10.“一代词臣”耶律楚材的诗作名篇是 A.《西湖竹枝歌》 B.《黄河即事》 C.《西域河中十咏》 D.《登镇州隆兴寺阁》 11.《元史》称姚燧文章的艺术风格是 A.“笔法纵宕,不为律缚” B. “闳肆该洽,豪而不宕” C.“雄篇秀句,洒落人间” D. “闲婉冲澹,清壮顿挫” 12.《金瓶梅词话》本指的是 A.万历刻本 B.崇祯刻本 C.张竹坡评本 D.说散本 13.明代最重要的曲学理论著作《曲律》的作者是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及答案汇总 宋诗 一、名词解释 1、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2、苏梅:苏舜钦在诗歌上创作上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 3、半山体: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4、苏黄:在宋代,黄庭坚被认为是与苏轼并驾齐驱的诗人,称之为“苏黄”。 5、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

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6、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7、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8、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9、江湖诗派:江湖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他们多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全国各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排名

上一篇下一篇共167篇 全国各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排名2011年12月15日21:56:4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排名 排名 A等 1复旦大学A+ 2华东师范大学A+ 3浙江大学A+ 4武汉大学A+ 5南京师范大学A+ 6北京大学A+ 7四川大学 A 8北京师范大学A 9安徽师范大学A 10西北师范大学A 11陕西师范大学A 12南开大学A 13南京大学A 14中山大学A 15暨南大学A 16苏州大学A 17上海师范大学A 18首都师范大学A 19山东师范大学A 20扬州大学A 21兰州大学 A 22中国人民大学 A 23山东大学 A 24福建师范大学A B+ 等(36 个) :黑龙江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辽宁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青岛大学、厦门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B 等(36 个) :湘潭大学、渤海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深圳大学、烟台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聊城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南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鲁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章宋初文学

第一章宋初文学 、宋初古文 王禹偁:宋初在古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文集《小畜集》。 二、复古思潮 1.柳开:宋初在文学理论上提出复古主张。柳开把道统与文统合为一谈,把文看做是明道的工具,反对文体华丽,但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他所说的“道”仅仅是指“圣贤之道”,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 2.穆修:提倡韩、柳的古文。 3.姚铉:编选《唐文粹》,文章摒弃骈体,专录古文。 三、白体 1.宋末的方回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2.白体诗人: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为应酬而作的酬唱唱和之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白体诗风格浅切清雅,浅俗平易,酬唱之风。 3.王禹偁:早期写过闲适的诗酒酬唱作品,后期转向学习白居易的讽喻诗,以诗歌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从白居易进 步,以杜甫为典范。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谈,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四、晚唐体 1.晚唐体诗人: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代表作家为九僧和林逋等隐逸之士。 2.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 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但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内容单调贫乏。 3.隐逸之士:潘阆、魏野、林逋等。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 主要研究方向: ⑴中国古代文学通史⑵先秦两汉文学⑶魏晋南北朝文学⑷唐宋文学⑸元明清文学⑹中国文学文献学⑺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学研究⑻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 近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 《历代文话》、《苏轼评传》、《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辑会证》、《中国文学史新著》、《世说新语精读》、《玄意幽远——魏晋思想文化与人生》、《德里达的幽灵》、《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庄子精读》、《唐学与唐诗》、《汉唐士风与文风论稿》。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中国文学史、秦汉散文研究、六朝文学专题、唐代文学专题、宋代文学专题、佛教与中国文学、词学研究、文章学史研究、书籍与中国文学等。 毕业生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大专院校、科学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可在国家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陈引驰 主要研究领域:先秦两汉文学、佛教与中国文学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chenyinchi2004@https://www.sodocs.net/doc/8b8600475.html, 骆玉明 主要研究领域: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文学通史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luoyuming2001@https://www.sodocs.net/doc/8b8600475.html, 戴燕 主要研究领域: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文学史学史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daiyanah@https://www.sodocs.net/doc/8b8600475.html, 王水照 主要研究领域:唐宋文学、中国文章学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wangshuizhao@https://www.sodocs.net/doc/8b8600475.html, 陈尚君 主要研究领域:唐宋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chshj1952@https://www.sodocs.net/doc/8b8600475.html, 查屏球 主要研究领域:唐宋文学、书籍史与中国文学史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zha@https://www.sodocs.net/doc/8b8600475.html, 复旦大学2009年招收学历教育研究生分专业报考、录取人数统计表 发布时间:2009-09-11 阅读次数: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期末复习题1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期末复习题(2011级)

一、填空题(20x1’=20’) 二、名词解释(4x6’=24’) ●文章四友 初唐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四人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其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称为“律诗正宗》。苏味道与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初唐四杰 初唐诗坛出现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怀有改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创作上扩大了诗歌的创作领域和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感情基调昂扬、壮大、激烈,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白体诗歌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王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开宋诗一代新风。 ●晚唐体诗歌 晚唐体又称苦吟派,是宋初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九僧、林逋、寇准等,他们模仿贾岛、姚合的诗风,诗歌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视五律清雅有味,具体内涵表现为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 ●西昆体诗歌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此书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位馆阁文人在秘阁编书、制诰的余暇,写作而成的应酬唱和的诗歌总集。其内容狭窄,多为吟咏古代故事、反映男女爱情、表达内廷侍从优游闲适之情和咏物之作。推崇李商隐,主要学习其字句锤炼、典故应用,追求形式技巧。是一个内容贫乏、追求形式美的诗歌流派。 ●花间词派 晚唐五代时流行的词派,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欧阳炯等。他们的作品多写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内容狭窄,情调缠绵,辞藻华丽,后蜀赵崇祚选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编辑一个词集《花间集》,花间词派由此得名。 ●江湖诗派 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江湖诗派诗人身份各异,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是一个松散的作家群体,仅拥有大致相似的创作倾向。他们生活在社会下层,接触面广,题材来源丰富,刘克庄、戴复古成就最高。但部分诗人也多应酬之作,辞意俗套,作品粗糙。 ●大历十才子 是对大历年间十位诗人的合称,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主要内容是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散文文体文风改革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以散行单句为主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古文运动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 5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填空题 1、《上隋高帝革文华书》的作者是隋唐诗人李谔。 2、“吴中四士”指的是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的作者是初唐诗人刘希夷。 4、有“诗豪”之称的诗人是刘禹锡。 5、“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此诗出自秦观的《踏莎行》。 6、有“词中老杜”之称的大晟词人是周邦彦。 7、赵冀《瓯北诗话》:“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此继李杜之后一大评论家对苏轼的评论。 8、《断肠词》全集(25首),是南宋朱淑真作。 9、词在唐,五代时统称为曲子词。 10、裴铏,唐,著有《传奇》三卷,有“传奇之词”之称。 11、《莺莺传》的作者是元稹。 12、与“诗俊”陈与义并称为“洛阳八俊”的“词俊”是周敦儒。 13、《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董解元,源自于元稹的《莺莺传》,元代时王实甫发展到第三阶段。 14、“上官体”的特色是绮错婉媚。 15、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的初唐诗人是刘长卿。 16、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 17、“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作者是崔颢。 18、“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于林逋的《山园小梅》。 19、柳永字耆卿,周邦彦字清真。 20、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的诗人是贺铸。 21、陆游的诗集题做《剑南诗稿》。 22、中兴四大诗人(南渡四大家)是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23、“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出自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24、《扬州慢》的作者是姜夔。 25、耶律倍是辽朝诗人。 26、“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阅读翻译题。(翻译,标点,繁化简) (1)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原文】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發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解君云:“張茂先、何敬祖,東方生與其比肩。”仆以為知言也。故感嘆雅制,作《修竹詩》一首,當有知音以傳示之。 译文:东方公足下:文章的衰弊,已经有五百年了,汉魏时期刚健苍凉精要劲健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必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一、名词解释 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2.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大都是一些落弟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生,或游走干谒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当时有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诗集》,后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相似,故称之曰江湖诗派。 3.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议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如蔡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寂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新时期。元好问在其所编的《中州集》中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4.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5.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6.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他的词论主张和词作受到许多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其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嗥日、沈岸登及其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7.桐城派: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散文理论。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8.阳湖派:嘉庆年间,当桐城派极盛之际,恽敬和张惠言接受桐城派理论影响,对桐城派的理论作了一些修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他们二人及其大部分追随者都是阳湖人,故被称为“阳湖派”。 9.宋诗派:道光、咸丰之际,诗歌在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诗体、作诗之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方向是“宗宋”或“学宋”。故民国后论者以宋诗派或宋诗运动称之。所谓“宋”与“宋诗”,概指以苏轼、黄庭坚为主的宋人诗风,上溯开启宋代诗风的杜甫及韩愈。“学宋”大体上是提倡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的开拓精神去扩大表现范围。 10.汉魏六朝诗派:清道光咸丰时期,湘人王闿运别树一帜推尊汉魏六朝诗歌,史称汉魏六朝诗派,亦称湘湖诗派。王闿运论诗自尊八代,明言复古,其所作,亦刻意模仿,各种拟作层出不穷。但后世论者一致指认其诗墨守古法。这表明拟古之倡在时代巨变中已无出路,故随着此派另外两位作者邓辅纶、高心夔的下世,湘湖诗派亦告式微。 11.湘乡派:桐城派中兴之主曾国藩为湖南湘乡人,由于曾对桐城派的承续和改造,既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变迁和文风转换对散文的需求,又为桐城派所讲求的身心义理之学培土固基。曾的散文学识宏通,持论坚劲,入情切理,骈散杂厕,声采炳焕,为其弟子服膺,故形成并兴盛于同治年间的曾氏及其门生弟子被人称为湘乡派。 12.常州词派:嘉庆时期,常州人张惠言与其弟张琦及周济等崛起于词坛。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比兴寄托。为了矫正阳羡派的粗犷和浙西派的轻弱,他提倡“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要求词要通过比兴手法达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并要求文辞之“深美闳约”的体式。由于张惠言的重大影响,这种理论在当时相当流行,张琦、周济、董士锡、周之琦等积极追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常州词派。13.茶陵诗派: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骛,形成了一个以李东阳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诗风仍属台阁体余波,但李不满于台阁体的无病呻吟、千篇一律的纤弱文风,主张以杜甫的诗风来加以匡正,并且注重诗歌语言的艺术,具有脱离台阁体公式形式的意义,成为从台阁体向前七子之间的过渡人物。 14.公安派: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的束缚,找到了以独创的精神来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主张创新,比较重视文学的时候精神,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5.竟陵派:由于仿效公安派的诗歌日益显露出“陋”、“俚”的弊病,所以有竟陵派出来加以匡救。竟陵派因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他们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不来自诗人的胸臆,而来自古人的篇什,所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不惜用怪字,押险韵,有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使其作品佶屈聱牙,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 16.清雅词派:指南宋中后期词坛崛起的一个词派。此词派的开山大师是姜夔。他在题材内容方面主要承袭周邦彦词写恋情和咏物的传统,在词的格调、意境方面有新的开拓,格调高雅,词境疏朗开阔,以其“清空”、“骚雅”的风格特色,成为南宋雅词的典范。此后,自吴文英、史达祖至王沂孙、张炎、周密等均沿此路作词。在遣辞和音律上益求清丽工整,重咏物,多用典,追求人工之巧,使词由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他们的作词途径和特色虽各有不同,但追清趋雅却是共同的。17.苏辛词派:北宋词中的豪放词派。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诩,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补襟怀磊落,慷慨淋漓,将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在南宋发扬光大,加之与当时渴望恢复的国势民情相推移磨荡,又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幹、颖孝祥诸家的词风相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18.西昆体:是北宋初期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西昆之名,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共收诗人十七位,皆西昆健将,而以杨忆、钱惟演、刘筠为魁首。杨、刘齐名,当时影响很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