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练习二参考答案
第一章
我对这些不公平现象大发议论时,我在汽车工业界的同仁们却都不做声,因而留给人们这样一个印象:我是反日派。这一阵子,国内甚至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三年级历史课老师正在进行一次小测验。
“听好了,同学们,”老师说,“是谁说过‘我唯一遗憾的是,我只能为祖国奉献一次生命’?”
坐在第一排的一个日本小姑娘站起来答道:“是内森?黑尔在1776年说的。”
“很好,”老师说。“那么,是谁说的‘不自由,毋宁死’?”
那个日本小姑娘又站起来说:“是帕特里克?亨利在1775年说的。”
“答得好!”老师说。“同学们,这位木子同学答对了这两个问题,我觉得真不简单。不过,其他同学应该感到脸红。别忘了,你们是美国人,而她是日本人。”
就在这个时候,坐在教室后排的一个男孩低声骂道:“去他妈的日本人!”
“好哇!”老师厉声问道,“这是谁说的?”
话音刚落,就有人大声应道:“是李?亚柯卡在1982年说的!”
这个故事很逗,但实际上我对日本人是十分佩服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起点,他们知道自己目前的处境,他们也知道自己的目标。最重要的是,为了达到目标,他们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战略。
第二章
我们现在的目标应该是共同努力,使中国能够按时完全兑现其承诺,同时使中国能够运用世贸组织的规则,防止其他国家不公平地拒绝中国产品进入其市场。
我要强调的是这关键的一句——我们应当共同努力。中国兑现其承诺并不总是件易事。光靠法令和行政命令,尽管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许多事情需要大量的决策、调整和专业知识才能改变。问题一旦出现——这是很自然的——我喜欢使用的方法是商榷,尽量了解中国方面的观点,并且就如何使中国保证兑现其承诺提出建议。
美中两国还应当就去年11月多哈会议上提出的开展全球贸易谈判问题进行合作——就在那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上,中国被接纳加入世贸组织。世贸组织的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肯尼迪、东京和乌拉圭回合里提出的降低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倡议,在过去四年中巩固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大胆的步骤,开放农产品、制成品和服务市场,这将在未来几年里带来同样的好处。
中国有许多可以向世界展示的宝贵经验,如开放经济、为外资提供优惠条件、降低关税、进一步遵守市场规则。因此,我希望中国积极参加全球谈判,劝说拒绝改革的国家走上这条可行的经济发展之路。
第三章
在我们选择今后道路的时候,我们满怀谦卑与感激之心想到,那些勇敢的美国同胞此刻正在偏僻的沙漠和遥远的山岭上巡逻。他们今天有话要对我们说,就像长眠在阿灵顿陵园里的烈士们世世代代在轻声诉说那样。我们敬仰他们,不仅因为他们在捍卫我们的自由,更因为他们代表了服务的精神;愿意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事物上发现意义。此时此刻,在这个能够确立一代新人的时刻,正是这种精神必须常驻在你我心中。
有许多事情政府能够做也必须去做,但最终要靠美国人民的信念与决心,国家才有希望。是大坝决堤时照看陌生人的善心,是那些宁可削减工时也不愿看到朋友失业的工人们的无私,将陪伴我们度过了最黑暗时刻。是消防员冲上浓烟滚滚的楼梯的无畏,也是父母养育子女的苦心,将最终决定我们的命运。
我们的挑战也许是新的,我们用来迎接挑战的手段也许是新的,但是,我们赖以获胜的价值观——勤劳和诚实、勇敢和公平、宽容和好奇、忠诚和爱国——这些都是固有的。这些都是真实的。它们是推动我国历史向前的无声力量。现在需要的是回归这些真实的价值。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勇于负责的新时代——让每一个美国人都认识到,我们对自己、对国家、对世界负有责任;对于这些责任,我们不是勉强承担,而是欣然接受,因为我们坚信,最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最能反映我们的性格的事情,莫过于全力以赴地完成艰巨的工作。
第四章
“投资”这个词有两层意思。在收入确定理论即就业理论中,经济学家使用这个词来表示全社会实际资本总量的增加。这种增加可以表现为库存的增加,比如库存量的增加,新添一台机床、一家工厂或一幢房子。这里强调是,把全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实际资本总量的增加。一个社会中的成员把他的房子买给另一位成员,不会增加这个群体所拥有的房子总量,因而从整个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不属于投资。此人在这所房子上的投资已被另一个人的负投资所抵消。然而,对个人来讲,对现有房子、土地或股票所做的投资,其含义与在宏观经济学中所说的含义不同。也许,这是“投资”这个词通常的、非专业的用法,意思仅仅是获得一宗资产。词义出现差别的原因在于参照群体的大小不同。无论从哪种意义上看,投资都意味着从某一群体以外获得资产。从宏观经济学的意义上说,投资的含义虽然相同,但由于参照群体范围很大,只有创造出一宗新资产时,才算得上是投资。在国际贸易上使用“投资”这个词,其含义也是一样,因为参照群体是国家。然而,国家仅仅是世界上的一个子群体。因此,如果某国一位居民在外国购买了一块土地或者任何其他现有资产,国际投资便发生了。如果某国的一位居民获得一宗资产,无论是外国人的一笔债务(即金融资产),还是在外国的有形资产(即实物资产),都叫做国际投资,不过,按照宏观经济学家对这个词的解释,如果一位居民从本国另一位居民手中买进一份外国资产,就不算该国在外国的投资。比如,克莱斯勒公司从福特汽车公司手里买下法国辛姆卡汽车公司,就不能算作美国在国外的投资。
第五章
恼怒的起因之一是以前的改革计划没有成功。人们为先前的努力泡汤感到沮丧不已,甚至到了一听到你指出一个重要的新问题就会发疯的地步。另一个原因是眼下的困难,而人们很少会去想这些困难是自己造成的。
导致虚假自满的焦虑跟恼怒大不相同,但其最终效果却可能十分相似。情绪焦躁的人到头来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工作、事业和所在团队的未来。他们满脑子想的是找出离自己最近的危险。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寻找退路。忧心忡忡、四处寻找避风港的人决不会做出具有真正紧迫感的行为。
产生担忧和焦虑的原因很多,但是它们与恼怒一样,也是因为心头蒙上了以往改革失败的阴影。如果人们被要求为公众利益做出牺牲,结果牺牲做了,生活却不见好转,他们若是因此感到伤心,便有可能变得非常焦虑。经验告诉他们,应付新建议的最好方法是保护自己。于是,他们对掌权者言听计从——即便完全是在浪费时间,要不然就逃之夭夭。
和自满的人一样,带着虚假紧迫去行动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一点。人类向他人——甚至自己——掩盖内心恐惧和恼怒情绪的能力,有时会大得惊人。
第六章
乌拉圭回合农产品贸易谈判的各项目标雄心勃勃,给人印象至深:“建立一个公平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贸易体制,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消除农产品贸易中的不正常做法。”许多研究报告都把乌拉圭回合协议说成是包括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内容。
在此协议签订之前,农产品贸易不受大多数多边贸易规则的制约。许多国家都对农产品贸易设立了一大堆复杂的、变化不定的高度保护性非关税壁垒。多年以来,世界各国受非关税壁垒制约的农产品贸易量实际上都在增加。农产品出口大国越来越多地使用出口补贴作为一项主要保护措施,农产品的平均保护水平从1979-81年间的41%提高到了1992年的74%,大约是制成品关税的15倍。
新规则与关贸总协定以往对待农产品贸易的做法有着根本的区别。新协定规定,所有的非关税壁垒必须按照商定的最高税率转变为关税(这一过程称作关税化)。该协定还要求,在以后六年(发展中国家为十年)内将关税等价物和普通关税平均降低36%(发展中国家为24%),每个税目至少降低15%(发展中国家为10%)。
毫无疑问,关税化代表了农产品贸易规则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将使农产品贸易朝着与关贸总协定中对制成品贸易采取的做法相同的方向靠拢,并且使进口保护具有透明度。关税一般比其他进口壁垒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关税更容易预测,更少歧视性,更便于降低,并且更不易于造成腐败现象;关税还有助于国内市场竞争,使农产品进口国能够根据世界市场上的变化来调整其贸易。
尽管乌拉圭回合似乎通过关税化提高了进口保护的透明度,但是在大多数国家里,这并没有使贸易自由化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大多数发达国家规定了新的基础税率,但新税率的保护性质甚至高于它们所取代的非关税壁垒。这些新的基础税率削减36%之后,到2000年,许多产品的税率仍将居高不下——不少产品的税率将同该协议签订前的实际税率一样高,甚至会更高。
第七章
创新才是出路
消费者和生产商之间的战争已经结束,获胜的一方是消费者。在过去几十年里,世界经济秩序一直是以过量需求为主导;胜败取决于是否掌握包括资本在内的稀缺资源。但是,自本世纪伊始,消费者开始发现,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里,太多的产品和服务在外表、感觉和性能上如出一辙。一度抢手的商品现在比比皆是、唾手可得,这就使决策权牢牢地掌握在了消费者的手里。
这一变化对消费者有利,却使生产商乱了阵脚。商品化——在我看来是21世纪的癌症——助长了激烈的价格战,导致价格、毛利率和企业利润节节下滑。由于价格成了唯一的差别所在,生产商们只能去面对这一挑战:他们必须设法做到鹤立鸡群。
除非你能向消费者提供不同凡响的东西,否则每次取胜的总是低成本的生产商。面对着印度和中国的崛起、甚至是重振旗鼓的欧洲,我们必须扪心自问,在今后几十年里,美国将如何与这些强大的新生力量展开竞争,到那时,它们很可能比我们更有实力,能够以低出许多的价格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
我们只有一种办法来避开这片商品的沼泽地,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就是靠创新。
第八章
最后一点,如果合资企业如你所预期的那样获得了利润,那么,无论是从所在国还是从美国的角度制定合理的节税计划,都将有助于你“保住钱财”。当然,在最初的阶段里,征税环境肯定会在是否把合资企业办下去的问题上影响你的决策。不用说,要是不能获得相应的利润,你很可能不会去办合资企业。然而,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如果你能够调整你的收益流转以避免出现过多的、而在美国又无法享受的税收抵免,你就应当事先把节税计划纳入合资企业的总体框架中。具体来说,如果在德国纳税对你有利,因为你可以通过国外税收抵免获得特许权收益,那么,你就会愿意最大限度地提高这一收益流转。但是,在巴西股利收入若是超过一定水平(例如,三年期间占注册资金的36%),就要缴纳巨额税款。因此,在制定分红方案时,如果合伙人提出的红利超出这个限度,你当然不会同意。
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合资企业是未来发展的潮流。但是,要想成功地顺应这一潮流,必须吸取以往合资企业的综合经验,并据此制定方针,以尽量减少所在国和美国在征税方面的双重影响。合资企业在所在国的确可以有利可图,但是,它实际成功与否,取决于你在美国的账本上的末行数字。
第九章
但是,英语在文化上的这种通用性也不宜谈过了头。在所有使用英语的国家里,像“判例法”这个词,不论是直义还是隐义,都反映了我们法律体制的共同传统。凡是提及或引用莎士比亚的著作、钦定圣经译本、格雷的“墓畔哀歌”、马克·吐温的作品、水手号子、黑人圣歌或“甲壳虫”歌曲,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同样证明是出自同一种文化。在美国、甚至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只要一提“大陆”,人们就会像英国人那样把它理解为“欧洲大陆”。在另外一些场合,英语同样也反映了英语国家各自鲜明、独特的文化。当澳大利亚人说到“挖掘出(fossicking)某种东西”(意即寻找某物)时,这个比喻可以追溯到以前在别人丢弃的废坑里再次拼命挖掘,以图找到前人漏掉的黄金这种行为。美国人在讲“连首垒也未达到(not getting to first base)”(意为“连初步的成功都没获得”)这一隐喻时,同样涉及到一项独特的文化活动——棒球比赛。而当英国人说某事“不是板球比赛(not cricket)”(意为“不公正”)时,所提到的运动项目也并非在所有英语国家里都盛行。
第十章
书面协议的种类
在讨论和最终成立合资企业的过程中,可能要准备各式各样的书面协议、合同和其他类似的文件。由于合作的领域十分广泛,没有一套文件能适用于一切情况。然而,在成立合资企业方面,逐步形成了某些通行的惯例和原则,它们能对上述文件的制定提供一些指导。
在未来的本国合伙人和外国公司进行初步商谈之后,如果双方均表示出合作兴趣,通常会拟定一份意向书;意向书可由其中一方执笔,但最好还是由双方共同撰写并签字。意向书阐明各当事方的目的以及进行合作并签订合同的意图。同时,它还提出一份时间表和双方遵循的实施方式。尽管这类意向书通常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也不一定非有意向书不可,但它还是很有用的,因为这便于继续谈判并使双方具体确定未来的行动方针。意向书还描述未来合伙各方提出的合资企业进展的总体框架。当各方当事人认为合资项目有实现的可能,但又意识到还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时,要就此写一份备忘录。
未来的合伙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还可以准备一些类似的初步文件,如所谓的意向性协议、协议要点或初步协议。在准备正式合资协议之前,这些初步文件能为未来的合作提供了一些确定的内容。
第十一章
相比之下,我住的是城里的高价公寓,上班时要路过街上肮脏发臭的垃圾袋,还要向我一向憎恶的市政府和州政府交纳高利贷式的税款,却被定为中产阶级。这就使我纳闷了,这种衡量标准有何道理?我们是否仅仅衡量那些易于衡量的东西——即收支表中的数字——却忽略了美好生活中更为重要的价值观?
我的儿子们自然享受的是乡村丰富的新鲜蔬菜、钓来的鱼虾,还可以分享到乡邻们果园和花园里的丰硕果实。托人照管孩子不用花钱,因为我的儿媳也去照看对方的孩子。乡邻们用自己的技能和劳动互相帮助。除此之外,你又如何估量那恬静的生活、那悠然自得的感觉呢?
我不想把小地方的生活理想化。有时,小地方也会遭受外界的无情干扰,譬如汽油涨价,或者开发商把眼光盯在千载不变的农田上。小地方也有暴行和偏狭,也有大城市里常见的各种罪恶和劣行。更为棘手的是,人们无法对这类事视而不见,因为无法不能将责任推到本另一部分人身上,或解释为外来群体的古怪行径,只能承认这些也是“我们的所作所为”。
我也无意贬低大城市里施行小善的机会——陌生人之间不期而至的互相关心向来令人又惊又喜。然而不幸的是,这些现象多属偶然,决非常事,与充斥我们周围的可憎的腐败和危险相比,往往显得无足轻重。
第十二章
他俯过身子把手伸到座前的杂物箱中,前臂无意中擦过她大腿的下部。他半望着车窗外面,半望着杂物箱,从里面抽出一张名片来递给了她。“罗伯特·金凯,摄影师兼作家,”上面印着他的地址,还有电话号码。
他说:“我是《美国地理杂志》派到这里来的。您熟悉这本杂志吗?”
“熟悉,”弗朗西丝卡点点头说,心想,谁不熟悉呀?
“他们要发表一篇关于廊桥的文章,显然,衣阿华州的麦迪逊县有几座很不错的廊桥。我已经找到了其中的六座,但我想至少还有一座,应该是在这个方向。”
“它叫罗斯曼桥,”弗朗西丝卡在一片风声、车轮声和马达声中说道。她的声音有点怪,好像是属于另一个人的,属于那个拿坡里妙龄少女,把头探出窗外,目光穿过全城,朝着火车站或是码头眺望,思念着不知何时会出现的远方恋人。她一边说,一边注视着他换档时前臂上起伏的肌肉。
第十三章
股民决不再当傻瓜
你是个傻瓜、蠢货。我们还能得出别的结论来吗?你买了上市公司的股票,对吧?那好,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因为你太蠢,所以在公司应该如何治理的问题上轮不到你发言。特拉华大学温伯格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埃尔森——他本人也是一家公司的董事——说:“自1920年代以来,法律一直把股民当傻瓜看,一群不得不加以保护以防其做出蠢事的傻瓜。”
这种情况也许不会存在多久了。近些天和近几个星期来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表明,各级主管部门正在意识到,去年吹得天花乱坠的公司治理改革毫无成效。
令人惊讶的是,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其他一些措施尽管甜言蜜语地做出了许多保证,但是,它们给予股民影响公司治理的能力充其量和棒球观众企图去拽投球手一样(不可能)。最重要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选举公司董事,依然是一场骗局。你通过授权书获得的股民选票和斯大林当年发出的选票没什么两样。每个席位只有一个候选人。请在你选定的姓名下面打勾。
如果说在这里面似乎出了不可思议的错误,别忘了,这些规则是依据这样一个观点制定的:股民是一群乌合之众,不可能指望它会做出负责任的行为。相比之下,公司经理则被视作聪明、善良的仆人,他们知道什么真正对股民最有利。
况且在有些情况下,这种观点甚至可能是对的。但是,经历了过去18个月丑闻满天飞的日子后,没人再会接受这个观点了。让股民对那些刁滑的白痴——或者更糟,那些刁滑的天才——经理和董事们无计可施,股民再也不能吃这种亏了。既然法斯托(安然公司前首席财务官)、沙利文(世通公司前首席财务官)和科兹洛夫斯基(泰科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之流坏了规矩,这种游戏如今对每个人来说无论如何都得换一换玩法了。
第十四章
埃及位于三大洲交界处。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成为连接欧洲同印度及远东的主要海运通道,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英法等国的行为准则成为埃及上流社会的行为指导模式,其商业文化也以欧洲体制为规范。但是,广大民众仍然恪守本土生活方式,历史悠久的穆斯林和科普特基督教传统也在继续发扬光大。因此在20世纪初期,埃及——特别是开罗——成了世界各大文明融汇的地方。
1956年苏伊士战争结束后,埃及的文化双重性受到了新兴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冲击。纳赛尔总统领导的政府对许多私有资产和外国资产实行了国有化,国家控制了埃及的主要商业活动。1970年代,政府发起经济自由化运动,外国公司卷土重来,旅游业再度兴旺。1980-90年期间,埃及政府和工商界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商界的关系。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人们把埃及经济和商业文化看作一种混合模式:政府和商界在思想意识上倾向于西方,但公共部门仍在商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国有和私营两大部门的经营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公共部门里官僚作风盛行,私营公司的情况尽管好一些,但由于大型私有企业的领导人多为原政府官员或军官,官僚作风仍随处可见。
有人把这种混合型模式解释为代沟问题。具有高度创业精神的年轻人在经商方式上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在公共部门里工作的老一代人仍在商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尽管政府大力推行包括私有化在内的全面经济改革,这种混合模式仍将存在下去。
第十五章
随着越来越多的世界级电话公司在自己的字典增添了“竞争”一词,这座建立在贝尔伟大发明之上的经济大厦开始出现裂纹。电信业在今后几年里必须预见到如下的情况:必须接受首次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新法规;必须在全世界新装十亿条电话线;最令其畏惧的是,必须彻底改造其电信网络,以满足全球对信息无休止的需求。为了给通信网络更新换代,美国各电话公司每年将花费大约400亿美元。据设在日内瓦的国际电信联盟估计,在今后四年里,全球的此项投资总额将突破6,000亿大关。
在这场技术革命中,由于对电话公司的管制正在放松,为捷足先登者带来了极好的机会,
大量的资金不断涌入这一行业。全球每年在电信方面的开支早已达到7,260亿美元,预计到2001年将增加到10,000亿。要满足这么大的需求,对习惯于慢节奏的电信公司经理们来说,够他们忙活的。世界各地的电信业几乎从一开始就为政府所有或受其管制,这样的行业实属少数。在大多数地方,电信业至今仍然是一个垄断性的、效率低下却利润丰厚的行业。不过,为了加快投资,政府部门已经开始慢慢地把竞争引入这个独立王国。
第十六章
怎样做老人
题目虽然这样写,实际上本文所要谈的却是怎样才能不老。对于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更其重要。我的头一条忠告是:你可要挑选好你的前辈啊。尽管我父母英年早逝,可是说到祖辈,我还是选得不错的。我外祖父固然在风华正茂之年就弃世了,享年六十七岁,但我的祖父、祖母和外祖母都活到了八十岁以上。再往远一点说,我发现在我的先人中只有一位未尽天年,他死于一种现在十分罕见的病:被砍掉了脑袋。我有一位曾祖母活了九十二岁,直到临终都令儿孙们感到敬畏。她过了八十岁后,发现晚上难以入睡,便养成了从午夜到凌晨三点看科普书刊的习惯。我敢说她向来无暇去注意自己在日益衰老。我认为,这就是保持年轻的良方。你要是有广泛而强烈的兴趣爱好,并且乐此不疲,就没有理由去考虑自己活了多少年头,那只是些统计数字而已,自然也没有理由去考虑自己可能来日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