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酸药及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概述及分类]

抗酸药是无机弱碱类,能直接中和胃酸,小剂量抗酸药能缓解疼痛,大剂量抗酸药可促进溃疡愈合。抗酸药按吸收过程可分为吸收性抗酸药(又称为全身性抗酸药,大剂量可引起碱中毒)和难吸收性抗酸药,(局部性抗酸药)。

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根据不同作用方式分类如下:

抑制胃酸分泌 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

胆碱受体拮抗剂:哌仑西平

胃泌素拮抗剂:丙谷胺

H+-K+-ATP酶抑制剂:奥美拉唑

中和胃酸抗酸药:氢氧化铝

抗胃蛋白酸:硫糖铝

保护胃粘膜:前列腺素E、生胃酮

溃疡隔离剂:胶性铋制剂

[主要品种]

抗酸药目前常用的复方抗酸药多含有强、速效的碳酸氢钠和铋、镁盐等。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主要包括降低胃酸的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和增强胃粘膜保护作用的药物。

[药理作用]

抗酸药为弱碱性药物,主要的药理作用是可以和胃中的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削弱胃蛋白酶的活性。口服后可以迅速中和胃酸,减少胃酸胃和蛋白酶对溃疡面的侵蚀消化作用,有明显的止疼效果,也可促进溃疡的愈合。

[适应症]

抗酸药能中和过多的胃酸以减轻胃溃疡和十二脂肠溃疡。

[作用特点]

抗酸药:胃酸被中和后,可使幽门紧张度降低。缓和因幽门痉挛而引起的疼痛。有些还能在溃疡面上形成一惯保护膜,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如氢氧化铝、氧化镁。

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1.降低胃液中胃酸浓度,养活胃蛋白酶活性,从而养活“攻击因子”的作用;2.增强胃肠粘膜的保护功能,修复或增强胃的“防御因子”。

由胃壁细胞分泌的胃酸是诱发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壁细胞膜的H2组胺受体、M胆碱受体、促胃液素受体与胃酸分泌有关,这些受体最后介导胃酸分泌的共同途径是激活H+, K+-ATP酶(又称质子泵)。因此,M受体、H2受体和

促胃液素受体的阻断药,以及H+, K+-ATP酶抑制药均可抑制胃酸分泌,都可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可分为:H2受体阻断药、M受体阻断药、促胃液素受体阻断药、H+、K+-ATP 酶抑制药。

[主要品种]

常用的有:颠茄,阿托品,山莨菪碱,哌吡氮平,甲氰米胍,法莫替丁,洛赛克。

H2受体拮抗剂[主要品种]

H2受体拮抗剂包括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作用特点]

H2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地阻断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使胃酸分泌减少。不仅抑制基础胃酸的分泌,而且能部分地阻断组胺、五肽胃泌素、拟胆碱药和刺激迷走神经等所致的胃酸分泌。

[药理作用]

H2受体拮抗剂选择性地竞争结合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使壁细胞内cAMP 产生,胃酸分泌减少。H2受体拮抗剂不仅对组胺刺激的酸分泌有抑制作用,尚可部分地抑制胃泌素和乙酰胆碱刺激的酸分泌。常用的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三种H2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分泌的相对能力相差20~50倍,以甲氰咪胍最弱,法莫替丁最强。相应地抑制50%五肽胃泌素刺激的酸分泌所需的有效血浓度(EC50),以甲氰咪胍最高,法莫替丁最低。在常规剂量下,血浓度超过EC50的时间在甲氰咪胍约6小时,其他两种约10小时。

[不良反应]

H2受体拮抗剂是相当安全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年龄大、伴肾功能和其他疾病时,易产生不良反应,常见腹泻、头痛、嗜睡、疲劳、肌痛、便秘等。

[H2受体拮抗剂新用法]

H2受体拮抗剂可高度选择性地与组胺H2受体结合,竞争性地拮抗组胺与H2受体结合后引起的胃酸分泌,产生抑酸作用,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传统的给药方法是一日剂量分次给药,如西咪替丁200毫克,每天四次或400毫克,每天二次;雷尼替丁150毫克,每天二次;法莫替丁20毫克,每天二次;尼扎替丁150毫克,每天二次;罗沙替丁75毫克,每天二次。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组胺的基础分泌以夜间为主,并且夜间胃液酸度在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白天的胃酸分泌与乙酰胆碱、胃泌素相关,且排出量不但与溃疡的形成无关,而且还具有以下显著的生理性作用:维持正常的消化过程,特别是蛋白质的消化,因为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只有在足够酸的环境中才能实现;一定的胃酸酸度与钙和铁的吸收有重要关系;白天正常的胃酸分泌可保持胃内无菌环境,避免念珠菌使溃疡愈合延缓、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部分患者溃疡病的过早复发、胃酸持久抑制引起一些患者腹泻。因此,有学者认为,H2受体拮抗剂在白天的抑酸作用弱,而夜间给予此类药可以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可以使溃疡快速愈合,症状缓解。临床观察也支持这一观点,即在睡前将H2受体拮抗剂一日剂量一次给药,在溃疡愈合速度、症状缓解和安全性上均与一日剂量分次给药法相同,并且这种给药法可以提高溃疡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已经在临床应用的H2受体拮抗的一日剂量一次给药法为:睡前服,西咪替丁800毫克,雷尼替丁300毫克,法莫替丁40毫克,

尼扎替丁300毫克,罗沙替丁150毫克。

[H2受体拮抗剂市场分析]

随着新药成果转化率的不断提高,国产药品价格连续下调,百姓得到了实惠的同时,消化类用药消费比值已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在新药的推广应用下,产品的更新换代较快,用药金额仍呈现出增长势头,2003年国内16个典型城市样本医院中,消化系统及代谢药物用药金额已达 19.63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17.03%。

目前在抗溃疡抑酸剂药物市场上,已形成了由质子泵抑制剂类、H2受体拮抗剂和胃粘膜保护剂三足鼎立的局面,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西咪替丁、尼扎替丁已广泛用于临床,新药罗沙替丁、拉呋替丁、乙溴替丁的开发,将进一步加大胃炎和胃肠溃疡临床药物的选择范围,尽管奥美拉唑及其品牌药物“洛赛克”在我国市场形势很好,但是“替丁类”药物符合同情,也展示出较好的市场前景。

[消化系统疾病及其药物进展]

消化系统疾病是常见多发病,同时也是一种极易复发的慢性病,尚未有彻底根治的有效手段,这已成为药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统计分析表明:全球消化系统的发病率占人类的10-12%,我国城镇消化系统的发病率为11.43%,与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基本相似。由于饮食结构的特点,南方城市和西南地区居民的患病率比较偏高,而中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较多,每年仍有数千万胃肠道病患者采用药物治疗。

伴随着胃肠治疗药物的快速增长,许多的抗溃疡新药如雨后春笋相继问世,消化系统用药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抗感染类、心血管类的第三大治疗药物,据2002年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资料报道: 2001年世界13大药物市场营养代谢药品销售额已达373亿美元,占市场总额的15.29%,同比增长率为7%,其中畅销的前200种药品中五种抗溃疡药的销售额为112亿美元。

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我国2001年各类药品的纯销售额为1530亿元,消化与代谢药品共320 个品种,占药品销售额的9.55%,为146亿元。由于用药结构的调整,已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消化与代谢药的另一特点是在零售市场中表现格外突出,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零售分析系统的数据表明,2002 年上半年,消化系统用药占化学药品零售额的 16.27%,仅次于抗感染药居于第二。

在我国消化系统治疗药物中,传统中成药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尚不足该类药品总量的1/3,主要是由于中成药疗效不明确,显效率低,常作为胃肠调理保护性辅助用药。而临床中的西药已趋于成熟,抗溃疡药、胃粘膜保护剂是目前国内消化系统用药的中流砥柱,市场占有率已达62.35%,在国内抗溃疡药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已成为大众认知的药品。

【相关药品】

法莫替丁法莫替丁氯化钠枸橼酸铋雷尼替丁尼扎替丁

西咪替丁西米替丁口服乳盐酸雷尼替丁

质子泵抑制剂[概述及分类]

质子泵抑制剂是已知的最强大的胃酸分泌抑制剂。

[作用特点]

这类药物可以抑制壁细胞分泌H+的最后环节H+,K+-ATP酶(质子泵),有效地减少胃酸分泌。作用时间长,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效果优于H2受体拮抗剂;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抗溃疡药物。

[临床应用]

1、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国外报道,对38 例内镜检查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和34 例病症相同者分别口服兰索拉唑或奥美拉唑,结果两组在治疗后4wk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7.14 %和97.12 %,腹痛缓解率为100 %和93.15 %,总有效率为100 %和97.11 %,但治疗后3d 内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73.14 %和51.16 %( P < 0. 05)。

国内报道,北京友谊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对120 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采用随机、开放试验方法评价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的疗效。治疗组60 例口服泮托拉唑,40mg/ 次,早餐后服用;对照组60 例口服奥美拉唑,20mg/ 次,早餐后服用,连续4wk。结果两组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5 %和93.13 % ,有效率均为100 %。但前者缓解疼痛更为迅速,在治疗后3d疼痛消失率两组分别为75 %和52 %。

广州人民医院等对82例内镜检查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分别应用泮托拉唑或奥美拉唑治疗,每组41 例,分别口服泮托拉唑40mg/ 次或奥美拉唑20mg/次,连续2wk,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7.16 %和100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对10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分别应用泮托拉唑40mg/ 次或兰索拉唑30mg/ 次治疗,连续4wk 后行复查胃镜并以记分法记录患者的治疗前、后症状。结果两组痊愈者分别有44 例和43 例,有效率分别为98 %和96 %,且尚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相似的报道是上海泮托拉唑临床协作组对116例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分别应用泮托拉唑40mg/ 次或奥美拉唑20mg/ 次治疗,连续4wk 后两组胃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1.17 %和90.10 %,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1.17 %和94.17 %。

2、治疗胃Hp 感染

兰索拉唑并用克拉霉素、甲硝唑根治Hp 感染是有效的。兰索拉唑与1 种或2 种抗生素并用1wk 治疗Hp 阳性的溃疡病,Hp根除率为60 %~90 % ,对Hp 的清除作用可与胶体铋相媲美。63 例经尿素酶、组织学证实为Hp 感染的患者,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2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6 例,胃溃疡5 例。口服兰索拉唑30mg , 2 次/ d ;阿莫西林1 500mg, 2 次/ d ;十六角蒙脱石3g/ 次,3 次/ d ,连续1wk 。结果对Hp 的根除率为89 %。在另一项临床研究中, 对446 例Hp 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以依索拉唑并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的三联疗法治疗,连续1wk,使90%的患者痊愈。

3、治疗返流性食管炎

国内报道,广西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应用奥美拉唑联合西沙必利治疗返流性食管炎。10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口服奥美拉唑,20mg/ 次,2 次/ d,同时加服西沙必利10mg/ 次,4次/ d ;对照组48例单独口服奥美拉唑,20mg/ 次,2 次/ d,连续4wk 。结果内窥镜复查治疗组原食管粘膜病损愈合好转的总有效率为97 %,对照组为62 %;对治疗组烧心痛和反流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3 %和92 %,而对照组均为62 %( P < 0.05)。另对20 例曾用H2 - 受体拮

抗剂治疗无效的返流性食管炎患者应用兰索拉

唑,30mg/ 次,1 次/ d,连续8wk,在4wk 后和8wk 后的治愈率分别为52.19 %和85 ,有效率分别为82.14 %和100 %。另在治疗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和糜散或溃疡性胃- 食道返流症的两项研究中发现,雷贝拉唑20mg/ 次,1 次/ d,比雷尼替丁150mg,1 次/ d 治愈率更高。第2wk 和第4wk,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愈率,雷贝拉唑组分别为58 %和88 %,雷尼替丁组为36 %和65 %。

国外报道,欧洲雷贝拉唑研究小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3 组多中心、双盲研究比较了雷贝拉唑20mg/次,1 次/ d 和奥美拉唑20mg/ 次,1 次/ d 对糜烂性或溃疡性糜烂性胃-食道返流症、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性胃溃疡的疗效。在这 3 组研究中雷贝拉唑的治愈率与奥美拉唑相似,分别为92 %~94 %(8wk)、91 %~91 % (6wk) 和98 %~93 % (4wk),均优于H2 -受体拮抗剂。在对胃-食道返流症的治疗研究中,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相比,第4wk 的治愈率两组均为81 %,而在第8wk 时雷贝拉唑组为92 %,奥美拉唑组为94 %。2 000 例返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接受依索拉唑40mg 与奥美拉唑20mg,1 次/ d 治疗。结果,前者的治愈率高于后者10 %,而治愈相同例数的时间,两组分别为5d 和

9d 。国外报道,115 例胃- 食道返流症患者,口服依索拉唑40mg/ 次,1 次/ d,或兰索拉唑30mg/ 次,1 次/ d,在双盲对照试验中,胃内p H 大于410的时间前者长于后者。d1 胃内p H 大于410 的比例为48.16 %和40.16 %;d5 分别为68.14 %和62.10 %;24h内p H410 维持12h 的患者分别为88 %和77 %。

4、治疗卓- 艾氏综合征

国外报道,以卓- 艾氏综合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患者为对象,口服兰索拉唑,30mg/ 次,1 次/ d,进行双盲比较试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口服给药6wk,其他患者口服给药8wk 。经内窥镜判定,总病例1137例中治愈1034例,总治愈率90.10 %,其中对卓- 艾氏综合征的治愈率达100 %,胃溃疡为88.16 %,十二指肠溃疡为93.19 %,吻合部溃疡为89.15 %,返流性食管炎为92.14 %。

5、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奥美拉唑可广泛应用于胃、十二指肠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北京友谊医院应用本品静滴(20~120mg/ d)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3 例,止血有效率84.19 %,明显优于雷尼替丁组(30 例) 的止血有效率60 %。

[不良反应]

质子泵抑制剂所致的不良反应较小,迄今总体上的临床报道与评价较好。如奥美拉唑,它在人群中的耐受性较好,仅约有1%患者出现头痛、腹泻、便秘、腹痛、恶心、呕吐和胃肠胀气反应,极少发生红斑、丘疹、瘙痒、眩晕、肢端麻木、嗜睡、失眠和疲倦反应。

[研究进展]

开辟了抗消化性溃疡药物新的作用途径,它崛起于20 世纪80年代。第一代产品奥美拉唑于1979 年合成,1988年在瑞士上市。其抑酸用并不在于阻断各种受体,而是进入胃壁细胞分泌小管的高酸环境中与H +结合形成有活性的次磺酸和次磺酰胺,与H +/ K+ - A TP 酶的巯基脱水偶联,导致体内H +/ K+ - A TP酶活性永久被抑制。该药具有高度选择性,可抑制胃酸形成的最后步骤,

所以无论是对基础胃酸分泌还是对各种形式的应激性胃酸分泌,都可有效地抑制。该药抑酸完全,作用强,持续时间长久,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较高,疗程也较短,溃疡愈合的时间比H2-受体拮抗剂快。

1992 年,日本武田公司开发的兰索拉唑为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其构造特征是吡啶环4位上有含氟的烷氧基。该药的抑酸、细胞保护和促进溃疡愈合效果优于奥美拉唑,在抑酸分泌剂量下,有显著的预防粘膜损伤发生的作用,对慢性溃疡模型中醋酸所诱发的胃溃疡有明显的促进愈合作用,效果优于奥美拉唑。吡啶环4位上去甲基并与硫酸盐结合。该药在胃壁细胞小管中转化为嗜硫的环化次硫酰胺,可与膜表面的H +/ K+ - A TP 酶第5 、6节段的半硫氨酸作用形成复合物,使酶失活。其特点是对细胞色素P450 依赖酶的抑制作用非常弱,对壁细胞的选择性作用比奥美拉唑更专一,而生物利用度较之奥美拉唑提高7倍,在与其它药物伍用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高于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在弱酸性环境下也较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稳定。动物实验表明,三者的抑酸能力大致相当。泮妥拉唑因具有选择性高、疗效好、低毒性的特点,而被认为是一个很有前途的H + /K + - A TP酶抑制剂。H +/ K + - A TP酶及酸分泌抑制剂。雷贝拉唑对质子泵的抑制速度快于其它同类产品,这反映了其对胃壁细胞细管有更快的激活作用。国外报道,对健康志愿者24h胃内p H 的监测,口服雷贝拉唑1 次20mg ,1 次/ d ,连续4d,p H 由2115 升高至5190。雷贝拉唑对Hp 具有体外抗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1157~3. 13mg/ ml,低于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这可能与雷贝拉唑对Hp 有较强的亲和作用有关。持续控制和维持胃内酸度大于4 的时间更长,是迄今抑制胃酸能力最强的质子泵抑制剂。

另一类于2000 年在日本上市的莱米诺拉唑(Leminoprazole),为一种既抗胃酸又兼具胃粘膜保护作用的新药。动物试验显示,它可促进胃凝胶层粘蛋白的生物合成,刺激胃粘膜的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抑制胃粘膜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并可促进胃液的分泌。吡帕拉唑(Perprazole) 于2001 年上市,它是奥美拉唑的单一光学异构体,吸收极快,可以更快地缓解胃酸症状。

此外,还有一系列化合物正在临床或临床前研究中,如艾沙拉唑(Esaprozole)、二硫拉唑(Disuprazole) 、B Y- 574等。相信它们今后将成为更加有效的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

[相关出处]新编药物学

【相关药品】

埃索美拉唑镁奥美拉唑奥美拉唑镁奥美拉唑钠

兰索拉唑雷贝拉唑钠泮托拉唑泮托拉唑钠

选择性抗胆碱药[主要品种]

三甲硫苯嗪、格隆溴胺、哌仑西平。

[药理作用]

系选择性抑制胃壁细胞毒蕈碱受体而减少胃酸分泌。

【相关药品】

--------------------------------------------------------------------------------

盐酸哌仑西平盐酸戊乙奎醚

胃泌素受体拮抗

胃黏膜保护剂[概述及分类]

具有保护和增强胃黏膜防御机能的一类药物统称为胃黏膜保护剂。

[作用特点]

胃黏膜保护剂的作用不仅在于保护胃肠道黏膜屏障,还具有细胞保护作用,并能促进粘液分泌,增强粘液屏障作用。

[药理作用]

进入胃肠道后可迅速与黏膜结合,尤其是与受损黏膜相结合后形成薄膜,覆盖在黏膜表面,使之不再受到各种有害物质(消化液、药物等)的侵袭,起隔离作用。黏膜保护剂还可促使消化道黏膜细胞分泌黏液等保护性物质,有促进黏膜修复的作用。

[主要品种]

临床上常用的胃黏膜保护剂有胶体铋、硫糖铝、施维舒、麦滋林等。

[临床应用]

胃黏膜保护剂适用于治疗所有与消化道黏膜损伤有关的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成人及儿童的急慢性腹泻、胃-食管反流、食管炎、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IBS)等疾病的治疗。

胶体铋[概述及分类]

胶体铋又称铋化合物,包括次硝酸铋、次水杨酸、次枸橼酸铋。

[作用特点]

此类药物利用其胶体特性在胃黏膜上形成牢固的保护膜,并通过铋离子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从而起到治疗溃疡的作用。

[作用机制]

胶体铋治疗溃疡病的机制并不在于对酸分泌的抑制,而主要是它对粘膜和细胞的保护作用。另外还有杀灭Hp的作用,对Hp相关的消化性溃疡及胃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药理作用]

胶体铋是一种复合性铋盐。在酸性环境中与蛋白质螯合,从而构成一层防止酸和胃蛋白酶侵袭的保护屏障;与粘液形成一种复合物,构成防止H+弥散的屏障。胶体铋还可减少胃蛋白酶的排出和活性,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

[临床应用]

此药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萎缩及非萎缩性胃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等,但不宜长期连续服用。

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

前列腺素及其衍生物[概述及分类]

前列腺素(PG)是由必须脂肪酸合成的二十碳的氧合脂肪酸。

现常用的前列腺素有米索前列醇。

[药理作用]

此类药物可能系通过降低壁细胞cAMP水平而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发挥抗消化性溃疡作用。

[作用特点]

前列腺素抗溃疡作用主要表现在可降低基础及刺激后的胃酸分泌和增强粘膜对组织损伤的抵抗。

【相关药品】

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醋氨己酸锌复方谷氨酰胺甘草锌

甘珀酸钠猴头菌提取物吉法酯磷酸铝

硫糖铝硫糖铝小檗碱瑞巴派特替普瑞酮

胃膜素胸腺蛋白

抗酸药[概述及分类]

抗酸药是无机弱碱类,能直接中和胃酸,小剂量抗酸药能缓解疼痛,大剂量抗酸药可促进溃疡愈合。抗酸药按吸收过程可分为吸收性抗酸药(又称为全身性抗酸药,大剂量可引起碱中毒)和难吸收性抗酸药,(局部性抗酸药)。

[主要品种]

抗酸药目前常用的复方抗酸药多含有强、速效的碳酸氢钠和铋、镁盐等。

[作用特点]

胃酸被中和后,可使幽门紧张度降低。缓和因幽门痉挛而引起的疼痛。有些还能在溃疡面上形成一惯保护膜,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应用单一品种的抗酸药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且在临床上达不到满意的效果,因而在临床上多采用几种抗酸药组成复方制剂以互相取长补短。

[药理作用]

抗酸药为弱碱性药物,主要的药理作用是可以和胃中的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削弱胃蛋白酶的活性。口服后可以迅速中和胃酸,减少胃酸胃和蛋白酶对溃疡面的侵蚀消化作用,有明显的止疼效果,也可促进溃疡的愈合。

[适应症]

抗酸药能中和过多的胃酸以减轻胃溃疡和十二脂肠溃疡。

铋镁豆蔻铋镁豆蔻片铋镁碳酸氢钠大黄碳酸氢钠

复方丙谷胺复方丙谷胺胶囊复方丙谷胺西咪替丁复方颠茄铋镁

复方颠茄氢氧化铝复方甘铋镁复方碱式硝酸铋复方雷尼替丁

复方木香铝镁复方木香铝镁片复方溴丙胺太林铝镁复方延胡索氢氧化铝甘罗溴铵海藻酸铝镁龙胆碳酸氢钠铝镁颠茄

铝镁加铝碳酸镁氢氧化铝神黄钠铝

鼠李铋镁碳酸钙甘氨酸碳酸氢钠维U颠茄铝

维U颠茄铝Ⅱ维U颠茄铝镁维U颠茄铝镁Ⅱ小儿大黄碳酸氢钠

【相关药品】

复方铝酸铋复方铝酸铋胶囊复方氢氧化铝复方胃膜素

甘羟铝三硅酸镁碳酸钙

.

消化性溃疡用药指南

消化性溃疡用药指南 【概述】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系指主要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亦可发生在与酸性胃液相接触的其他部位,包括管、胃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及其附近肠襻,以及梅克尔(Meckel)憩室。由于溃疡的病损超过黏膜肌层,故不同于糜烂。消化性溃疡的得名在于其发生与胃酸、胃蛋白酶有关。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胃黏膜的损害因素(幽门螺杆菌、胃酸及非甾体抗炎药等)大于防御因素(胃黏膜屏障、黏液、黏膜血流、细胞更新及前列腺素等)所致。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往往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但要注意特殊类型溃疡症状往往不典型。还有极少数患者无症状,甚至以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如穿孔、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 体征:消化性溃疡除在相应部位有压痛之外,无其他对诊断有意义的体征。但要注意,如患者出现胃型及冑蠕动波揭示有幽门梗阻;如患者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体征,则提示溃疡穿孔。 胃镜检査:胃镜可对消化性溃疡进行最直接的检查,而且还可以取活体组织作病理和幽门螺杆菌检查。内镜诊断应

包括溃疡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溃疡的分期,对胃溃疡应常规取活体组织作病理检查。 X线钡餐检査:气钡双重对比可以显示X线的直接征象(具有诊断意义的龛影)和间接征象(对诊断有参考价值的局部痉挛、激惹及十二指肠球部变形) 幽门螺杆菌检查:通过胃镜可以取胃窦黏膜作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或者作Hp培养。 【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如腹胀可用促动力药如吗丁啉;腹痛讨以用抗碱能药如颠茄等药物。 降低胃内酸度的药物:按作用途径主要有两大类。 一、中和胃酸的药物,如铝碳酸镁、铝镁加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主要指H2受体阻滞剂及质子泵抑制剂。 1.H2受体阻滞剂(H2RAs):雷尼替丁 150mg 每日二次; 2.质子泵抑制剂(PPIs):奥美拉唑20ng每日二次;兰索拉唑30mg每日一次。通常十二指肠溃疡治疗2?4周,胃溃疡治疗4?6周。 二、胃黏膜保护药 ①铝碳酸镁片1.Og每日三次或每日四次 三、根除HP的药物: 根除Hp可以减少或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常用药物有: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克拉霉素等;胶体铋剂既

(整理)常用抗消化性溃疡药物

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药品列表- 常用抗消化性溃疡药物 分类查看 本药品列表被可按中成药和西药分类查看: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中成药物列表 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西药列表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药品列表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麦滋林)用于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L-谷氨酰胺胶囊(那宁)用于改善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 三硅酸镁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用于胃酸过多、烧心。 三硅酸镁片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感(烧心)、反酸。 丙谷胺片常用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丙谷胺胶囊常用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乌非拉唑 乙溴替丁(依罗替丁、依溴替啶) 乳铝硫 伊拉曲肽 伊普柳氮 依卡倍特(依卡贝特)胃溃疡。 依卡倍特钠颗粒胃溃疡;适用于改善下列症状的胃粘膜损伤(糜烂、出血、红肿、水肿):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的急性发作期。 依卡派特 依汀替丁(乙炔替丁) 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健胃止疼五味胶囊祛寒健胃,止疼。用于胃肠痉挛,脘腹冷疼,食欲不振,寒性呕吐,腹泻。 兰索拉唑片(兰悉多片、健利思)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佐-艾(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胃泌素瘤)。 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拉索脱)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卓艾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兰索拉唑胶囊(达克普隆)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卓-艾

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症候群)、吻合口部溃疡。 匹维溴铵片(得舒特)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的腹痛、排便紊乱、肠道不适。钡灌肠前准备。 卡巴铝 去痛片用于发热及轻、中度的疼痛。 吉法酯片(惠加强-G2盒疗程装、惠加强-G、惠加强-G)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痉挛等。 呋喃唑酮片(痢特灵片)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细菌性痢疾,肠炎、霍乱,也可以用于伤寒、副伤寒、贾第鞭毛虫病、滴虫病等。与制酸剂等药物合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所致的胃窦炎。 呋普拉唑 呱仑酸钠/L-谷酰胺颗粒剂(露芙莲)用于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和胃片疏肝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生新,和胃止痛。用于消化性溃疡及胃痛腹胀,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症。 唑替丁抗酸及治溃疡病药 喜克溃片主要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对十二指肠溃疡,口服本品4周后愈合率为54%,疗效略低于西咪替丁,但本品在保护胃粘膜不受损害方面比西咪替丁更有效。 地泊溴铵用于消化性溃疡和内脏绞痛。 地美戊胺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酸过多、胃肠痉挛等。 坐珠达西疏肝、健胃、清热、愈溃疡、消肿。用于"木布"病迁不愈,胃脘嘈杂、灼痛,肝热痛,消化不良,呃逆,吐泻胆汁,坏血和烟汁样物(即赤白痢疾),急腹痛、黄水病、脏腑痞瘤,食物中毒以及陈旧内科疾病,浮肿、水肿等。 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耐信)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已经治愈的食管炎患者防止复发的长期维持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症状控制。与适当的抗菌疗法联合用药根除幽门螺杆菌,并且-愈合与幽门螺杆感染相关的十二指肠溃疡-防止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消化性溃疡复发。 复方庆大霉素普鲁卡因颗粒消炎、止痛、促进胃粘膜修复,主要用于慢性、

消化性溃疡诊疗指南

内科消化性溃疡 【概述】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系指主要发生在胃及十二指 肠的慢性溃疡,亦可发生在与酸性胃液相接触的其他部位,包括食管、胃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及其附近肠襻,以及梅克尔(Meckel)憩室。由于溃疡的病损超过黏膜肌层,故不同于糜烂。消化性溃疡的得名在于其发生与胃酸、胃蛋白酶有关。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胃黏膜的损害因素(幽门螺杆菌、胃酸及非街体抗炎药等)大于防御因素(胃黏膜屏障、黏液、黏膜血流、细胞更新及前列腺素等)所致。 【临床表现】 1. 消化性溃疡的典型症状 (1) 疼痛部位:十二指肠溃疡在上腹部或偏右,胃溃疡 在上腹部偏左。 (2) 疼痛性质及时间:空腹痛、灼痛、胀痛、隐痛。十二指肠溃疡有空腹痛、半夜痛,进食可以缓解。胃溃疡饭后半小时后痛,至下餐前缓解。 (3) 患病的周期性和疼痛的节律性:每年春秋季节变化 时发病。 (4) 诱因:饮食不当或精神紧张等。 2. 其他症状:可以伴有反酸、烧心、暧气等消化不良症 状。

3. 体征 (1) 上腹部压痛:十二指肠溃疡压痛偏右上腹;胃溃疡偏左上 腹。 (2) 其他体征取决于溃疡并发症,幽门梗阻时可见胃型及胃蠕动波,溃疡穿孔时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的体征。 4. 特殊类型的溃疡:包括胃及十二指肠复合溃疡、幽门管溃疡、球后溃疡、老年性溃疡及胃泌素瘤。特殊类型的溃疡不具备典型溃疡的疼痛特点,往往缺乏疼痛的节律性。胃泌素瘤患者多有顽固性症状和多发性难治性溃疡,手术后近期多复发,有的伴有水泻或脂肪泻。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往往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但要注意特殊类型溃疡症状往往不典型。还有极少数患者无症状,甚至以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如穿孔、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 2. 体征:消化性溃疡除在相应部位有压痛之外,无其他对诊断有意义的体征。但要注意,如患者出现胃型及胃蠕动波揭示有幽门梗阻;如患者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体征,则提示溃疡穿孔。 3. 胃镜检查:胃镜可对消化性溃疡进行最直接的检查,而且还可以取活体组织作病理和幽门螺杆菌检查。内镜诊断 应包括溃疡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溃疡的分期:活动期(A1 A2)、愈合期(H1 H2)、瘢痕期CS1 S2)。对胃溃疡应常规取活体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酸药及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概述及分类] 抗酸药是无机弱碱类,能直接中和胃酸,小剂量抗酸药能缓解疼痛,大剂量抗酸药可促进溃疡愈合。抗酸药按吸收过程可分为吸收性抗酸药(又称为全身性抗酸药,大剂量可引起碱中毒)和难吸收性抗酸药,(局部性抗酸药)。 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根据不同作用方式分类如下:抑制胃酸分泌H2 受体 拮抗剂:西咪替丁胆碱受体拮抗剂:哌仑西平 胃泌素拮抗剂:丙谷胺 H+-K+-ATP 酶抑制剂:奥美拉唑中和胃酸抗酸药:氢氧化铝抗胃蛋白酸:硫糖铝保护胃粘膜:前列腺素E、生胃酮 溃疡隔离剂:胶性铋制剂 [ 主要品种] 抗酸药目前常用的复方抗酸药多含有强、速效的碳酸氢钠和铋、镁盐等。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主要包括降低胃酸的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和增强胃粘膜保护作用的药物。 [ 药理作用] 抗酸药为弱碱性药物,主要的药理作用是可以和胃中的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削弱胃蛋白酶的活性。口服后可以迅速中和胃酸,减少胃酸胃和蛋白酶对溃疡面的侵蚀消化作用,有明显的止疼效果,也可促进溃疡的愈合。 [ 适应症] 抗酸药能中和过多的胃酸以减轻胃溃疡和十二脂肠溃疡。 [ 作用特点] 抗酸药:胃酸被中和后,可使幽门紧张度降低。缓和因幽门痉挛而引起的疼痛。有些还能在溃疡面上形成一惯保护膜,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如氢氧化铝、氧化镁。 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1.降低胃液中胃酸浓度,养活胃蛋白酶活性,从而养活“攻击因子”的作用;2.增强胃肠粘膜的保护功能,修复或增强胃的“防御因子”。 由胃壁细胞分泌的胃酸是诱发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壁细胞膜的H2 组胺受体、M胆碱受体、促胃液素受体与胃酸分泌有关,这些受体最后介导胃酸分泌的共同途径是激活H+, K+-ATP酶(又称质子泵)。因此,M受体、H2受体和促胃液素受体的阻断药,以及H+, K+-ATP酶抑制药均可抑制胃酸分泌,都可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可分为:H2受体阻断药、M受体阻断药、促胃液素受体阻断药、H+K+-ATP 酶抑制药。 [ 主要品种] 常用的有:颠茄,阿托品,山莨菪碱,哌吡氮平,甲氰米胍,法莫替丁,洛赛克。 H2受体拮抗剂[主要品种] H2 受体拮抗剂包括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 作用特点]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分类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 2.1 抗酸剂 主要是一些无机弱碱,口服后能直接中和胃酸,可减轻或解除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多为复方制剂,如胃舒平。抗酸剂具有价格低廉、制酸迅速和持久的优点。含铝、镁的化合物,可互相抵消便秘和腹泻的副作用。 2.2 H2受体拮抗剂 外源性或内源性组胺作用于胃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促使胃酸分泌增加。H2受体拮抗剂选择性阻断此作用,使胃酸分泌减少。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有第1代的西米替丁,第2代的雷尼替丁、拉福替丁,第3代的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第4代的罗沙替丁。罗沙替丁为长效品种,具有显着且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夜间胃酸分泌和五肽胃泌素刺激的胃酸分泌作用,可减少消化性溃疡患者胃蛋白酶总量。新近上市的乙溴替丁突破了前3代拮抗剂的局限性,除了拮抗组胺H2受体外,尚有粘膜保护作用,可促进胃粘膜层粘联蛋白受体增加,提高粘液凝胶附着物的质量,增加胃粘膜的血流量和粘液层的厚度,同时具有更强的杀灭Hp 的作用。 本类药物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用药4wk愈合率75%~92%;治疗胃溃疡发挥作用较慢,用药8wk愈合率75%~90%,用药12wk愈合率可达90%~95%。本类药品效果可靠,不良反应较少,主要有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尤其是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尼扎替丁长期服用耐受良好。1999年颁布的《国家非处方药目录》(第1批)收载了西米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作为自我对症治疗药物。 356例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给予罗沙替丁或安慰剂于睡前服用,4wk后内窥镜检查,用药组和安慰剂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78.9%和44.8%(P<0.001)。 29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应用乙溴替丁800mg,qd或雷尼替丁150mg,qd,连用56d。4wk 后有效率分别为70%和66%,8wk后为91%和87%。148例患者应用乙溴替丁,800mg,qd,连用12wk,仅1例出现轻度腹泻。提示第4代不良反应比前3代少。 2.3 质子泵抑制剂(PPI) PPI的问世开辟了抗消化性溃疡药物新的作用途径,使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不再是难题。此类药物主要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依索拉唑、莱米诺拉唑等。 2.3.1 奥美拉唑:1988年在瑞典上市,为第1个应用到临床的PPI。奥美拉唑经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很快分布到胃壁细胞分泌小管的高酸环境与酸结合,形成有活性的物质,与质子泵H+-K+-ATP酶的两个巯基(-SH)基团发生不可逆的结合,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导致酸分泌的抑制。本品作用强,止痛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疗程短,溃疡愈合的时间比H2受体拮抗剂快。本品常用量20mg~40mg,qd,服药2wk溃疡愈合率为70%,4wk为81%,8wk为93%。静脉注射本品80mg/d,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显着。 2.3.2 兰索拉唑:1992年在日本研制,为第二代PPI。本品的抑酸、细胞保护和促进溃疡愈合效果优于奥美拉唑。对慢性溃疡模型中醋酸所诱发的胃溃疡,本品优于奥美拉唑和法莫替丁。 2.3.3 泮托拉唑:1995年在德国上市,为新型PPI。因其具有选择性高、与其它药物并用不易发生相互作用、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率低(为11%)、疗效好等特点,被专家认为是一个长期或短期治疗与酸相关性疾病很有前途的PPI。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研究进展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研究进展 Anti peptic ulcer drugs research progress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研究发展,对抗消化系统溃疡药物药理作用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方法根据国内外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指出与抑酸药、粘膜保护药、抗幽门杆菌药物联方或组成复方制剂的具有标本兼治功能的综合性治疗药物以提高溃疡愈合率,降低复发率。结论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研究进展将在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复发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 关键词:消化系统,溃疡,药物 引言: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因此开发生产安全有效的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已受到关注,并成为目前药物研究开发的重点和热点之一。研究消化性溃疡药物的进展意义在于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复发方面的可能性。最新发展近年作用更强的药是质子抑制剂,会使溃疡病的治疗增加了更为有力的手段。增强胃粘膜防御机制药物也可以使溃疡愈合。根除HP已成为治疗HP阳性溃疡病的必要措施。但单一用药是不能根除HP的。所以应用复方组剂药物治疗更好。 正文: ①材料(设备):经电子胃镜检查证实为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者即在其胃窦部取材,经细 菌学和组织学检查,证实为Hp阳性者40例列入本研究。其中十二指肠溃疡31例,胃溃疡4例,幽门管溃疡5例。此40例均无下列疾病和用药情况:①近期服用过致溃疡药物(如非类固醇性抗炎剂);②内镜确定诊断前1周内应用过抗溃疡药物和抗生素;③合并有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④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 ②方法:应用被公认为最强力的抑酸剂——H+—K+泵组滞剂洛赛克(losec,L)以及被 认为有力的Hp消除药——羟氨苄青霉素(amoxicilin,A)和灭滴灵(metronidazole,M)治疗40例Hp阳性的活动期消化性溃疡,着重研究治疗后Hp的变化。在内镜诊断后3d内随机将病人分为以下三组进行治疗:①洛赛克(L)组,②羟氨苄青霉素(A)和灭滴灵(M)联用组(AM组),③活赛克、羟氨苄青霉素和灭滴灵联用级(LAM 组)。洛赛克剂量为20mg,每日1次;羟氨苄青霉素0.5g,每日4次;灭滴灵0.4g,每日3次。三组用药均为14d。三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吸烟及饮酒习惯、溃疡症状时间、近期发作时间、近年发作次数等临床资料和内镜下表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治疗前后均由同一师进行检查。凡内镜下见溃疡消失或仅留疤痕为治愈,否则列为未愈合。组织学检查在内镜下分别于胃窦前后壁、小弯侧各取一块活组织,作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和HE染色,主要观察炎症情况。根据Sydney分类法,按固有膜中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将炎症分为“-”,“+”,“++”,“+++”四级。Hp检查在内镜下,于距幽门5cm之范围内小弯侧取4块粘膜标本,分别用于:①尿素酶试验:采用深圳爱利国医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出品的1min快速尿素酶试剂,将组织块置于试剂溶液内,组织周围溶液呈鲜红色,即为试验阳性;②细菌培养:取组织一块接种于Skirrow选择性培养基,置37℃微需氧条件(5%O2,10%CO2和85%N2)下培养3d~4d进行观察,根据菌落特征、细菌形态及染色性、触酶和氧化酶试验鉴别有无Hp生长;③涂片:在洁净玻片上,用组织的粘膜面涂片,革兰染色,油镜下找Hp; ④Warthin-Starry染色:观察Hp,并根据油镜下菌数,将结果分为“+”,“++”,“+++”, “++++”四级。同时应用0.05mm回形尺,测定Hp长度和直径。在每张玻片上,除去最大和最小的细菌后共测10个细菌,取其均值。凡上述四项检查均为阴性,列为Hp 清除。电子显微镜检查将活检标本切成1mm×1mm×1mm大小,固定于2.4%戊二醛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综述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摘要:消化性溃疡通常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消化性溃 疡的发生是因胃黏膜的侵袭因素( 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 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与防御因素( 黏液、黏膜屏障、黏膜血流量、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 间的失衡而引起的。通过对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新的抗溃疡药物的研发。 关键字:消化性溃疡病因发病机制分类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作用靶点 一、消化性溃疡的概念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急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由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与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时难以区分,因此往往将其统称为消化性溃疡。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胃酸过高的胃酸对胃黏膜具有侵蚀作用,引起胃的炎症或溃疡。胃酸由壁细胞分泌,受神经、体液调节。壁细胞内含有3 种受体: 组胺受体、胆碱能受体和胃泌素受体,分别接受组胺、乙酰胆碱和胃泌素的激活。这些受体被激活后,均通过第二信使cAMP 和Ca2 + 刺激壁细胞顶端的分泌性膜结构及质子泵,使H + 分泌增加。壁细胞膜内组胺受体与组胺结合后,与兴奋性GTP-结合蛋白耦联,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 转化为cAMP,最后导致壁细胞内H +、K + -ATP 酶( 质子泵) 激活,促进酸分泌。乙酰胆碱受体和胃泌素受体分别与乙酰胆碱和胃泌素结合后,与GTP 结合蛋白耦联,激活磷脂酶C。该酶催化膜内磷脂分解,生成三磷酸肌醇和二酰基甘油,再激活质子泵。胃泌素和乙酰胆碱能促进肠嗜铬样细胞释放组胺,与组胺具有协同作用。壁细胞表面尚有生长抑素受体,兴奋后与抑制性膜受体Gi 结合,经过抑制性GTP 结合蛋白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从而减少细胞内cAMP 水平,使壁细胞分泌H + 减少。 2.Hp 感染Hp 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一个重要病因,感染Hp 人群的消化性溃疡发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

抗消化性溃疡药: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的发病与粘膜局部损伤和保护机制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损伤因素(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旋菌)增强或保护因素(粘液/HCO3-屏障和粘膜修复)减弱,均可引起消化性溃疡。当今的治疗主要着眼于减少胃酸和增强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胃酸分泌抑制药: 胃酸分泌是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受到神经(ACh)、旁分泌(组胺)和内分泌(促胃液素)的共同调控。胃黏膜壁细胞的基底膜上分布有它们各自的特异性受体(M3、H2和CCK2受体)。当这些受体激动时,经过一系列的生化过程,最终均激括H+,K-ATP酶(质子泵),催化ATP水解供能,驱动跨膜H-K交换,将H从壁细胞的胞质(pH近7.3)“泵入”壁细胞的分泌小管腔中(pH近0.8)。因此,质子泵是胃酸分泌过程中最重要的终末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在邻近壁细胞的肠嗜铬样细胞伤也有ACh受体和促胃液素受体分布,ACh和促胃掖素除直接兴奋壁细胞外,更通过促进ECL细胞释放组胺间接刺激胃酸分泌。这可以解释为什么H2受体枯抗药不仅可以对抗组胺,也可以部分对抗ACh和促胃液素引起的胃酸分泌,抑制胃酸分泌效果优于胆碱受体拮抗药和促胃液素受体拮抗药。而质子泵抑制药可完全对抗所有胃酸分泌刺激物,是最强效的胃酸分泌抑制药。 质子泵抑制药 奥美拉唑omeprazole

奥美拉唑,由一个砜根连接苯咪唑环和吡啶环所成,是首个上市的质子泵抑制药。 【药动学】奥美拉唑对胃酸不稳定,采用肠溶制剂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口服后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为35%,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0.5-3.5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95%-96%,t1/2约为1小时左右。本药大部分在肝内经CYP2C19催化代谢为5-羟奥美拉唑,少部分经CYp3A4催化代谢为奥美拉唑砜。80%代谢产物由尿排出,其余随粪排出。奥美拉唑既是CYP2C19的底物,也能抑制其活性,因此重复用药,其生物利用度可增高达60%-70%。CYP2C19活性在人群中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态性,口服相同剂量时,慢代谢者血药浓度可达快代谢者的10倍左右,是造成药效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药理作用】奥美拉唑对基础胃酸分泌和由组胺、五肽胃泌素、试餐等各种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均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一次口服20mg,可使24小时胃酸分泌减少60%-70%,作用持续20小时左右。在连续给药的最初3-5天,抑酸作用逐渐增强,达到稳态后停药,作用仍可持续2-3天。静脉给药起效更快,持续滴注可维持胃内无酸状态。本药还能增加胄黏膜血流量,对胃液总挝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临床上奥美拉唑广泛用于各种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 (1)消化性溃疡:能迅速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但停药后仍会复发,需配合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张斌第二临床医学院2011级定向七班320110912741)【摘要】目的:介绍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临床墟用近况。方法:根据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结果:抗消化件溃疡药物从抗酸药到最新的质子泵抑制剂,从单一用药到联合用药,使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大大提高、复发率显著降低,同时也使某些难冶性溃疡得以根治。结论:抗消化性溃疡蓟物及其联合用药,将会在人们治愈溃疡病和防IL溃疡复发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词】抗消化性溃疡药物;临床应用;近况临床合理用药;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U)通常指上消化道由于自身消化作用产生的深达黏膜下的损伤。PU是发生在胃和十一指肠的慢性溃疡,也可发生于食管F段、肖空肠吻合手术后的吻合口,或空肠、凹肠米克耳憩室,绝大多数位于胃和十二指肠,而其中以十二指肠溃疡较多。其形成和发展均胃液巾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或乙醇、乙酰水杨酸等破坏胃肠黏膜屏障所致,以及与幽门螺杆菌有关。此外,长期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不安、吸烟喝酒等不良刺激使大脑皮层兴岱和抑制过程失调,亦可促使溃疡形成。据国外报道,自然人群中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此病。国内住院患者资料统计中,本病占0.8%一3.08%,而且80%溃疡患者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下,正是其精力充沛、劳动能力最强的时期。故本病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及社会进步影响较大的常见、多发病,

所以对其预防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抗消化性溃疡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近况作一综述。 1 药物研究进展 11 1 抗酸药这类药主要含无机弱碱, 口服后能直接中和胃酸可减弱或解除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常用的有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碳酸钙等。目前, 抗酸药主要用于消化性溃疡的辅助治疗。 11 2 抑制胃酸分泌药 11 211 H2受体拮抗药选择性阻断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 使胃分泌减少。第1代为西咪替丁, 是进入临床的第1个H2受体拮抗药,胃溃疡需服用12周, 十二指肠溃疡需服4-8周。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可逆性肾、肝毒性等。第2代为雷尼替丁, 是强效长效H2受体拮抗药, 作用是西咪替丁的5-8倍,不良反应少。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后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及卓-艾综合征, 静脉注射可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第3代为法莫替丁, 作用是雷尼替丁的6-10倍, 对胃酸分泌抑制作用能维持12 h 以上。不良反应较少, 使用安全, 偶见皮疹、白细胞下降,有头痛、头昏、便秘及腹泻等。 11 212 质子泵抑制药(PPI) 抑制胃壁细胞中的H-K+-ATP 酶的活性,使壁细胞中的H+不能运转,从而减少胃酸分泌。PPI发展较快, 第1代奥美拉唑; 第2代兰索拉唑、尼扎拉唑; 第3代雷贝拉唑。使用PPI治疗一般疗程不宜太长, 剂量不宜太大。PPI 与抗幽门螺

2020药物相关消化性溃疡的处理 临床必备

2020药物相关消化性溃疡的处理| 临床必备 消化性溃疡(PU)主要指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其是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发生炎性反应与坏死、脱落,从而形成的溃疡,溃疡的黏膜坏死缺损穿透黏膜肌层,严重者可达固有肌层或更深。按发生部位及性质,溃疡可分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特殊类型溃疡。 PU的发生主要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间失衡有关,其中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抗血小板药物、糖皮质激素等的广泛使用是引起消化性溃疡常见的损伤因素,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 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 NSAIDs是一类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临床可用于发热、头痛、围手术期疼痛、肌肉骨骼疼痛、癌痛、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的治疗。 根据其对COX(环氧化酶)作用的选择性,NSAIDs类药物可分为非选择性NSAIDs(布洛芬、洛索洛芬、吲哚美辛、萘普生、双氯芬酸、氟比洛芬酯、酮咯酸等)类药物,与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帕瑞昔布、依托考昔及艾瑞昔布等)两种。

1.NSAIDs对胃肠道的损伤作用 NSAIDs可引起胃肠道损伤,这些损伤包括消化性溃疡、溃疡出血等。NSAIDs相关消化道溃疡是全身作用和局部化学损伤的双重结果。 全身作用:NSAIDs抑制COX-1,减少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PG)的合成,进而引起胃肠道黏膜血供减少,不利于胃黏膜的修复;且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减弱,进一步损伤黏膜上皮,导致糜烂、溃疡形成; 局部作用:NSAIDs对消化道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能破坏消化道黏膜屏障。NSAIDs致胃肠道损伤随服药时间延长而增加,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服药后12个月内为消化道损伤的多发阶段,3个月时达高峰。NSAIDs对胃肠道损伤的危险因素有Hp感染、高龄(年龄>65岁)、既往溃疡病史、服用大剂量NSAIDs(一般定义为处方推荐的最大剂量)、多种药物联合(同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及合并疾病(心血管疾病或肾病)等。 2.NSAIDs对胃肠道损伤的处理策略 ?在使用NSAIDs药物时,建议只选用一种NSAIDs,逐渐加量,足量治疗2-3周后若无效可更换为另一种NSAIDs,有效后逐渐减量。不推荐两种NSAIDs同用,否则不仅不能改进疗效,反而能增加不良反应。

消化性溃疡及其药物治疗

消化性溃疡及其药物治疗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粘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粘膜的Meckel 憩室均可发生消化性溃疡。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平均为 8 ~10 %左右,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发生率差别很大。近年来溃疡病的治疗进展较快。H 2 受体拮抗剂的问世是溃疡病治疗上的里程碑,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疗效。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前列腺素 E 等,开辟了另一治疗途径。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使溃疡病可能得到根治。 " 发病机理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损害作用的攻击因素与自身防御和修复的保护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另外个体的神经和内分泌反应,遗传差异(如O 型血占本病患者40 %)都可影响二者之间的平衡。 (一)攻击(损伤)因素 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感染

近十多年来的大量研究充分证明,Hp 感染的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Hp 凭借其毒力因子作用,在胃型粘膜(胃和有胃化生的十二指肠)定植,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伤局部粘膜的防御/ 修复机制;另一方面,Hp 感染可增加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增强了侵袭因素。这两方面的协同作用造成了胃十二指肠粘膜损害和溃疡形成。其毒力因子包括使Hp 能够在胃型粘膜定植的因子和诱发组织损害 的因子两大类,一些因子兼有两方面作用。空泡毒素(VacA )蛋白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 )蛋白是Hp 毒力的主要标志,毒力因子还包括尿素酶、脂多糖、酯酶等。 2. 胃酸和胃蛋白酶 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 化所致,这一概念在“ Hp 时代”仍未改变。而胃酸是主要因素,因为胃蛋白酶只有在胃酸的环境下才有活性,并与胃酸一起发挥致溃疡作用。胃酸由胃体部的壁细胞所分泌,其主要成分是盐酸,壁细胞分泌酸受壁细胞膜上三种受体的影响:①组胺H 2 受体;②乙酰胆碱受体;③促胃液素受体。三种受体相应的刺激物分别是组胺、乙酰胆碱和促胃液素。这三种物质都能单独地促使胃酸分泌,但主要还在于联合的刺激作用,使壁细胞的泌酸能力达到最强程度。 3. 药物因素

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 第一节基本概述 一、真菌感染分类:浅部真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 1、浅部真菌感染: ①致病菌:各种癣菌引起 ②侵犯组织:皮肤、毛发、指(趾)甲等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甲癣、头癣、黄癣等。 ③特点:浅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 2、深部真菌感染: ①致病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 ②侵犯组织: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 ③特点:发病率虽低但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 二、抗真菌药物分类: 1、按作用分类: ①抗深部:两性霉素B 、咪唑类、三唑类 ②抗浅表: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局部应用的咪唑类 2、按化学结构分类: ①唑类: ●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 ②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③嘧啶类:氟胞嘧啶 ④烯丙胺类:特比萘芬 ⑤其它类:灰黄霉素 第二节抗真菌药物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一、两性霉素B : 1、机制: ①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选择性结合,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内许多 小分子物质外漏,造成细胞死亡。 ②细菌的细胞膜不含固醇,故对细菌无作用 ③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含有固醇→溶血、肾脏损害等毒性反应。 本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亲和力大于对哺乳动物细胞膜固醇的亲和力,故毒性相对低。 2、药理作用: ①广谱:对多种深部真菌如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 孢子丝菌、曲霉茵、毛霉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抗菌活性) ②高浓度有杀菌作用。 3、体内过程: ①口服及肌注均难吸收,静脉滴注 ②不易透过BBB 4、临床应用: ①深部:静脉滴注用于全身或内脏真菌感染 ②真菌性脑膜炎:除静脉滴注外,还需鞘内注射

抗消化性溃疡药

抗消化性溃疡药 抗溃疡病药:减轻溃疡病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和减少溃疡病复发或并发症的药物。 作用:1、降低胃液中胃酸的浓度,减少胃蛋白酶活性(胃酸、胃蛋白酶、Hp感染等) 2、增强胃肠粘膜的保护功能(增强胃黏液、碳酸氢根的分泌,胃黏膜等) 一、抗酸药 原理:弱碱性物质,在内内中和胃酸,提高胃内容物pH。 用途: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酸分泌过多症的辅助治疗 效应:1、降低胃蛋白酶分解胃壁蛋白的能力 2、减弱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作用,有利于溃疡面愈合 3、使幽门紧张度降低,缓解幽门痉挛引起的疼痛(胃酸减少) 4、有些抗酸药能形成胶状保护膜,覆盖于溃疡面和胃黏膜,起保护作用 (如氢氧化铝、三硅酸镁) 服用方法: 口服,餐后1~1.5h后和晚上临睡前服用(胃内食物充盈时,抗酸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用量过大,会影响胃蛋白酶的消化能力,也可引起继发性胃酸分泌过多。 不良反应:便秘(铝)、轻泻(镁) 代表药:胃舒平(氢氧化铝+三硅酸镁)、胃达喜(铝碳酸镁) 二、胃酸分泌抑制药 (一)M胆碱受体阻断药 原理:阻断胃肠道细胞壁上的胆碱能受体 用途:胃肠痉挛、消化性溃疡的辅助治疗、妊娠呕吐、遗尿症 效应:1、强而持久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 2、阻断胃壁细胞上的M3受体,一直胃酸分泌 3、阻断乙酰胆碱对胃黏膜中的嗜铬细胞、G细胞等的M受体,减少组胺和促胃液 素的释放,间接减少胃酸分泌 不良反应:口渴、便秘、扩瞳畏光、眼压增高、头痛眩晕、嗜睡 代表药:普鲁本辛、胃肠平、胃复康 (二)H2受体阻滞药 原理:选择性阻断壁细胞上的H2受体 用途:消化性溃疡病 效应:1、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和夜间胃酸分泌 2、抑制促胃液素及M受体激动药引起的胃酸分泌 优点:较抗胆碱药强而持久,治疗溃疡病的疗程短,溃疡愈合率较高,不良反应较少 代表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现状和进展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现状和进展 【摘要】近年来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进展,药物治疗上传统药物及新型药物的联合使用,中医辨证与辨病施治相结合以及针灸、心理等非药物疗法的运用,虽使得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研究前景乐观,但通过纵观近年来文献,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为今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治疗;综述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发性疾病,国内资料显示男性患者多余女性,男女比例胃溃疡为3.4-4.7:1,十二指肠溃疡为4.4-6.8:1[1]。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为1.5-5.6:1。溃疡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少年,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人。在我国该病发病率存在着差异,南方患病率高于北方,城市高于农村。发病亦有季节性,秋季和冬春之际是高发季节。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病因与感受外邪、饮食失常、情志不遂、素体脾胃虚弱有关。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PU 致病机制中幽门螺杆菌(HP)作用的发现以及溃疡愈合质量(QOCU) 概念[2]的提出,使得临床药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治疗方法逐渐增多,疗效日渐升高以及复发率逐渐降低等方面,现将消化性溃疡治疗现状及进展分述如下: 一.定义 消化性溃疡(PU)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发生的溃疡,好发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食管下段、小肠、胃肠吻合口,以及异位的胃粘膜,如位于肠道的Meckel憩室。胃溃疡(GU)

和十二指肠溃疡(DU)是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 二.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作为黏膜的损伤因素如胃酸及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Hp)感染,药物因素如阿司匹林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乙醇或胆盐等,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占重要地位。而胃黏膜-黏液血流屏障削弱、前列腺素和碳酸氢盐、细胞再生减少和表皮生长因子降低等黏膜保护性因素削弱,在胃溃疡的发生中占主导地位。在溃疡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还有遗传、精神、饮食习惯、环境等因素参与。 三.药物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目标是促进愈合、解除症状并防止溃疡复发。一个良好的溃疡治疗方案应该包括三个方面:抑制胃酸分泌、根除幽门螺杆菌和保护胃黏膜[3]。现将近几年来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一).西药治疗 1.抗酸剂 根据Scbuartz的"无酸无溃疡"的观点,胃酸是主要的黏膜损伤因素。通过结合或中和H+,降低进入十二指肠胃酸的量,提高胃液的pH值,减少该离子向胃黏膜的反扩散,可达到减少胃蛋白酶活性而发挥作用,虽尚不能达到使溃疡愈合或根除,但可缓解症状和提高溃疡愈合效果[4]。该类药物临床应用最早,常用的药物如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抗酸作用快,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大。而目前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