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地理必修三考试题及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考试题及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考试题及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考试题及答案

地理样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区域

A.都有明确的界限

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C.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区域的特征有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独立性 ④开放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图1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1回答3~6题。 3.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7I 阶段 II 阶段 III 阶段

图2 8①劳动力因素 ②国际援助 ③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 ④市场 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D .①③④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9~11题。9.“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美日中韩国、香图1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

10.“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11.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据此回答12~13题。12.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气候变

13. 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 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C.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D.干旱和大风现象 14.田纳西河为了有效控制洪水灾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建设巨大航运网

B .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

C .发展林业,改善气候

D .兴建众多大坝,疏通河道

读图3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 ),完成15~17题。 15.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农牧活动 ②距海远近 ③季风风向 ④纬度位置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6.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①草原 ②水能 ③石油 ④森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乙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的是

A.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

B.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C.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

D.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

18.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丙山脉,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原因是 A.伐木难度大,成本高 B.开发特色森林旅游 C. D.抚育更新森林资源

图3

读图4,回答19~22题。

19.图中①处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主要是 A .水源B .地形 C .光照D .土壤 20.图中②④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地理

环境差异显着,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水源

B .海陆位置

C .地形

D .土壤

21.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②所在的省区,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有

A .太阳能、水能

B .风能、石油

C .太阳能、石油

D .水能、天然气

22.图中③所在林区比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该地

A .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B .光照和热量条件好

C .纬度低、相对高差大

D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江苏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回答23~25题。 23.在江苏省内,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

A .北部地区

B .南部地区

C .中部地区

D .北部和中部地区

24.图 5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其中代表江苏省的是

A .

B .

C .

D .

25.近年来,外商的投资逐步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到江苏省。对比珠三角地区,

江苏省具有的

优势条件是

A .丰富的矿产资源

B .较高的科技水平

C .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D .海外华侨的大规模投资

26. 汶川地震后我国无人驾驶飞机迅速对该地灾情进行监测,主要运用了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技术 C.全球定位技术 D.计算机技术

GIS 将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回答27~28题。27.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 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

C.?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D. 为商业网点选址 图5

③ ②

图4

28.对2000年与2006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29.在野外考察旅行时,只要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收机,你就能随时知道

A.自己所在的季节

B.自己所在地的天气

C.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D.自己所在地的气候

30.“数字地球”是

A.指用数字表示地球的大小

B.把整个地球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C.用经纬网的数据来表示地理事物的位置

D.用GPS数据来表示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

二、综合题<共4道大题,每题10分)

31.阅读资料和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0分)

资料一: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上着名的工业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钢铁产量占到全国70%左右,煤炭产量高达80%以上,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资料二:

资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核电的广泛使用,导致对煤炭的需求不断所减少;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对钢铁需求量减少。鲁尔工业区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环境优美的新型经济区。

<1)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发展煤炭和钢铁工业依托的地理环境是什么?

<试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

<2)图6表现出的70年代后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试从地理环境变化角度分析首钢迁出北京的原因。

32.读图7“我国四大工程示意图”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图9

图7

<1)试从调出、调入区资源和经济发展特点,分析说明西气东输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西部经济发展影响有__________<选择填空)。

A.增加就业机会B.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

C.改善生态环境D.减少财政收入

<3)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东部和沿线地区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都属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范畴,研究此类问题应从几个

方面考虑?

33.读图8“珠江水系图”,结合所学知识,补全表3 。<10分)水电站

图8

表3 珠江水系不同河段比较

资料一:

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M,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286万增加到1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1)从资料和图表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

<2)从图10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

黄河口

济南

淄博潍坊

泰安莱芜

济宁

枣庄

临沂

日照

青岛

东营

烟台威海

德州

图例

省级行政中心

地级行政中心

高速公路

黄海

图9

图10

<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 <答出两项即可)。

<4)山东省是我国着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5)简述山东省城市化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31.10分

<1)2分

自然环境: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社会环境:世界对钢铁需求量大<每条1分)

<2)5分

趋势:产业结构改变的趋势是第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1分)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1分)

原因: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煤炭开采成本的升高,世界对煤炭和钢铁的需求量减少,环境污染严重、政策的支持等。<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3分)。

<3)3分

环境恶化政策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科技进步

32.10分

<1)3分

天然气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天然气对环境污染小

<2)2分

A B

<3)2分

环境质量改善生态良性发展

<4)3分

调入、调出区的资源分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加以分析

做到资源和经济优势互补

在工程实施中注意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每答一个要点得1分,每个栏目至少答出一个要点,合计达十个要点即可得满分34.10分

<1)2分

工业产值增加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增加

<2)2分

城市面积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3)

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一个要点1分,两个满分)。

<4)2分

有利,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对水果需求增加,带来广阔市场。

不利,城市发展使农业用地减少,水果种植受到影响。

<答案合理即给分)

<5)2分

城市化使城市不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

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相关主题